名家经典诗歌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名家经典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引导旅游景区的经营者合理制定商品和服务价格,诚实守信经营,维护好旅游市场的价格秩序,促进贵州省旅游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省发展改革委拟在全省的国家级旅游景区逐步推行明码实价工作,并于今年年初将荔波县作为该省省州共建的旅游景区明码实价创建试点县,重点在荔波县樟江风景名胜区的旅游业和与其密切关联的其他行业当中,倡导和发动酒店、餐饮、大型超市、旅行社、停车场的经营者参与推行明码实价,开展明码实价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营造诚实守信的交易氛围,构建公平的交易环境,杜绝经营活动中的标价严重不实、利用标价进行价格欺诈等行为,着力将荔波打造成为无价格欺诈旅游景区。
省发展改革委与黔南州发展改革委联合成立指导小组,对试点创建工作进行指导和协调。指导小组会同荔波县发展改革局的工作人员走访了200余户经营者,对经营者参与推行明码实价的意向进行摸底调查,组织经营者进行价格法律法规培训,宣传价格政策;指导荔波县设计制作明码标价特色标价签,并由省价格监督检查与反垄断局进行监制;制定工作方案,指导荔波县按照调查摸底、倡导发动;自愿参与、签订承诺;媒体公示、公众监督;收录价目、建立档案;设计价签、监制启用;巡视指导、规范标价;联合督查、执法监督;验收评选、授牌表彰等八个步骤有序开展工作。
目前,荔波县明码实价景区试点创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倡导发动,大小七孔景区农家乐、景区内的餐饮和旅游商品经营户、县城的大型超市、旅游特产店、樟江夜市小吃经营户已有161户自愿参与推行明码实价,签订了价格自律承诺书,建立了“一店一档”价格诚信档案,成为荔波县第一批明码实价示范单位。参与推行明码实价的经营者在其经营场所的显著位置张贴公示了价格自律承诺书、明码实价价目表、价格举报电话,启用明码实价特色标价签,使游客可以明明白白消费,安安心心购物。经营者合理定价、主动让利,消费者得到实惠,明码实价成为商家“金字招牌”。在明码实价景区试点创建工作过程中,省、州、县三级价格主管部门多次开展联合督查,实施长效监管,不断规范明码实价示范单位经营者的价格行为。
省发展改革委拟于今年12月底在荔波县开展“旅游景区明码实价店”的评选活动,从第一批明码实价示范单位当中评选出价格信誉良好,明码实价工作落实到位的经营者授予 “旅游景区明码实价店”的牌匾,提高经营者诚信经营的口碑,激励经营者参与推行明码实价的积极性,增强明码实价工作的影响力,吸引更多的经营者参与推行明码实价,进一步推进荔波县旅游景区明码实价试点创建工作。
篇2
在国学经典中歌颂亲情与友谊的诗歌数不胜数,众所周知孟郊的《游子吟》将慈母深厚细致的爱心与儿子的一片孝心交融在一起,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也写出了儿子对母爱的感恩之心。“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王昌龄遭贬时李白所作的诗歌。诗人把自己的愁心寄予明月,伴着落寞的友人直到夜郎西,人隔两地,难以相伴,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这份患难与共的牵挂正是源于对友情的珍惜。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王维的《杂诗》表现了作者对家乡强烈的热爱和恋恋不舍之情。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二、品鉴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内在修养
作为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于经典诗文的教学,以帮助学生摒弃错误的价值取向,树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通过孟子《攘鸡》的故事,教育学生有错就要及时改正:“斯速已矣,何待来年”;从“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中,教育学生珍惜时间,不要一事无成而后悔终生;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中,教育学生应有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中国说》)中,让学生确立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他们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亲情教育、友情教育等,使之受到感染,进而对学生进行中华文化传统教育,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品鉴名家名篇,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篇3
关键词: 中学诗歌教学 教学价值 新课程标准
一
我国是诗的国度,诗是语言艺术的精髓,余秋雨先生说得好:“
(二)唤醒生命意识,激感共鸣。
诗歌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可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因为,“读诗的功用不仅在消愁解闷,不仅是替有闲阶级添一件奢侈品;它在使人到处都可以觉到人生世相新鲜有趣,到处可以吸收维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③例如,“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夜苦短长,何不秉烛游。”(《古诗十九首》)使学生懂得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少壮有成的时候,我们从不感到生命正在一点点地走向末端,而当我们到了垂暮之年,才意识到生命的短暂。
诗歌让我们懂得珍惜生命,向我们敲响生命的警钟,而情感是诗的生命。正如别林斯基所说:“情感是诗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就没有诗。”因此,诗歌教学的价值在于引导学生在吟诵经典诗词中得到情感的熏陶,使学生的感情逐渐得到升华。
(三)提高审美能力,升华审美趣味。
诗歌教学符合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鉴赏诗歌的过程也是“作家—作品—读者”多向交流的一个动态过程,文学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越高,就越能释放更多的审美信息,对读者形成的审美心理张力就越大。诗歌包含的意境之美、音乐之美、情感之美、建筑之美能够强烈地唤起学生的审美需要。诗歌教学通过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由自主地爱上诗歌,使审美趣味由粗俗走向高雅、由低级走向高级。
因此,诗歌教学使学生通过审美实践获得审美感受,其审美意识由此得到了有力的强化,无疑是切实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最佳路径,也是有效提高学生审美趣味的必由之路。
(四)陶冶人文情操,塑造超越品格。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诗歌教学恰恰与之吻合,因为诗歌中的情感不同于普通情感,它是人文情怀的反映。诗歌蕴含了舍生取义、保家卫国的爱国情怀,显示了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人生态度,也展现了寄情山水、重义轻利的博襟。
因此,通过诗歌教学,学生可以涤荡灵魂,净化感情,在阅读中将诗词的情感体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去关注和建构健康向上、充满人情味的生活世界,逐渐完善其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超越的品格。
综上所述,中学诗歌教学的价值绝非“教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而是塑造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精神内涵和审美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唯有教师遵循审美实践规律,发掘诗歌的真正价值,方能如获至宝,事半功倍,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注释:
①凌云志.让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名家畅谈《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j].法律与生活.1999,(9):14.
②③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三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254.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学语文课程教学论.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4
对经典阅读文学作品或名人演讲稿,我们不能“穿新鞋,走老路”,采取应试教学的老办法来进行分析再分析,活生生地来解剖,而是应该强调让学生多听、多诵读、多模仿、多记忆,通过范读、领读、齐声朗读、轮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并要求学生在课后背诵一些优美段落,来引导学生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体验、消化和吸收名篇佳作的精髓,要求学生能用英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章,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英语是按单词和句子的重音来分节奏的。英文诗是练习英语节奏的最好材料之一。例如 William Wordsworth著名的《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便是典型的弱强节奏。熟读之后,大声朗诵,一定获益匪浅。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By William Wordsworth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That floats on high over vales and hills,
When all at once I saw a crowd,
A host, of golden daffodils,
Beside the lake, beneath the trees
Fluttering and dancing in the breeze.
Continuous as the stars that shine
And twinkle on the Milky Way,
They stretched in never-ending line
Along the margin of a bay:
Ten thousand saw I at a glance
Tossing their heads in sprightly dance.
…
译文:《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威廉・华兹华斯/作,顾子欣/译)我好似一朵孤独的流云,高高地飘游在山谷之上,突然我看到一大片鲜花,是金色的水仙遍地开放。它们开在湖畔,开在树下,它们随风嬉舞,随风飘荡。它们密集如银河的星星,像群星在闪烁一片晶莹;它们沿着海湾向前伸展,通往远方仿佛无穷无尽……
对中国英语成功学习者的研究,也验证了听、读、模仿经典材料和名家名篇是英语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21世纪杯”和“CCTV杯”英语演讲比赛是我国中小学和大学英语的重量级赛事。南京大学的丁言仁教授在总结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优胜选手学习英语的方法时发现,他们都有着共同的英语学习经历:诵读过多位名人演讲稿;背诵过大量优美文章;注重背书的语音语调与录音一致;听和模仿英语广播或录音磁带;观看和模仿英语电影和电视剧;记忆大量完整的语块(即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习语、短语、短句等),等等。
篇5
关注名师・孙双金篇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曾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南京市首届基础教育专家”“江苏省首届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和“2007中国十大小语年度人物”“2011年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称号。出版《美丽课堂》《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等多部专著,发表文章300余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所谓经典,就是经过历史的检验,被大众和专家所公认的典范作品。它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典范性,二是广泛性,三是历史性。为什么要强调12岁以前的语文是经典的语文呢?因为,人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而需要读的书籍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时间去读无限的书籍,那就要筛选,就要精选。经典的文本思想经典,它能给学生思想以永恒的启迪。经典的文本语言经典,它的语言形式永远是学生学习的典范。因此经典性是12岁以前语文的首选要求。
12岁以前的语文是种子的语文。所谓种子的语文,就是像种子一样能够自己生长,生根,开花,结果。我坚持认为,知识是分类的。有的是“叶的知识”,这样的知识虽然枝繁叶茂,美不胜收,数不胜数。但是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掌握。因为多,所以难以全部消化。更因为是叶的知识,它自己不能生根生长,这样的多反而成了累赘,成了包袱。爱因斯坦说过“负担过重必然使人肤浅”。而“种子知识”则不同,它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更主要的是它能自己生根开花结果。什么样的知识是“种子知识”呢?那就是最基础的,最经典的,最必需、最永恒的知识。所以12岁以前的语文应该是种子的语文,是能够自己生长的语文。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不求甚解的语文。所谓不求甚解,就是在孩子的懵懂期,不求透彻理解,不求深刻理解,不求深度理解。而是先吃下去,然后逐步反刍,慢慢消化,慢慢领悟。我有一个观点,12岁以前在学习经典语文的时候,遵循的原则是熟读背诵,不求甚解。当然不求甚解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求适度的理解,儿童能接受的理解,儿童喜闻乐见的理解。那就是快乐理解,趣味理解,儿童深度的理解。
12岁以前的语文是为一辈子奠基的语文。要能为一辈子奠基那就是要练好语文的童子功。大家知道,练武之人从小要练武术基本功,只有基本功扎实,底蕴深厚的人,他的武术才能走得高远。同样道理,要使自己的语文素养走得高远,必须从小练就扎实的语文童子功。而这语文童子功,就是要从小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做到熟读成诵,滚瓜烂熟,张口即来,出口成章,达到厚积薄发,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理想境界。
12岁以前的语文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呢?我认为由三“大石块”组成。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一块“大石块”是国学经典。中国文化是儒释道三家文化,其中尤以儒家文化为主流、主脉。《现代汉语词典》上说:“经典,指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那么,《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就是国学经典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二块“大石块”是诗歌经典(我把诗歌作为韵文单独列出)。有人说,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教育的核心是诗教。孔子对儿子孔鲤的教育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在广大中国民间,孩子牙牙学语,首先背诵的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要熟读这些朗朗上口的五言绝句。
小学诗歌怎么筛选,我个人认为应以中国古代诗词为主,以现代诗歌为辅。一二年级可以历代著名绝句为主,80首左右。三四年级可以唐诗为主,80首左右,五六年级可以《诗经》《古诗19首》《楚辞》《宋词》节选为主大约80首。现代中外诗歌可以名家短篇为主,精选冰心、泰戈尔、普希金等名家适合小学生诵背的名篇约60篇,这样小学阶段古诗加现代诗约300首。真正达到古人所讲:“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诗使人灵秀”的境界。通过诗教涵养我们民族的气质,培养有高贵气质的一代新人。
小学语文教育的第三块“大石块”是儿童文学经典。如果说国学经典、诗歌经典更多地的是面向过去,面向历史的话,那儿童文学经典就是面向现代,面向儿童。因为儿童文学是专门写给儿童阅读的文学,它充满幻想,充满想象力,充满情趣和童心。
我认为小学阶段儿童文学可大致分为:低年级以阅读绘本为主,中高年级以童话和儿童小说为主。当然教师要给学生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
为了学好12岁以前的语文,我们语文教师要创设12岁以前的课堂为之匹配。那12岁以前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课堂呢?我认为12岁以前的课堂有以下特点。
一、12岁以前的课堂是“四小”课堂
“四小”课堂是我一直所提倡的理想课堂。它指语文课要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通红”是指课堂要吸引学生,要充满情趣,充满魅力,让学生的脸红起来。脸红了说明孩子的情绪被调动了,思维被激发了。“小眼发光”是指课堂教学触及到了精神领域,触及到了学生智慧领域,学生思维的琴弦被拨动了,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小手直举,小嘴常开”是指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在课堂中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见,所疑,所获,所感,所悟。“四小”课堂真正体现了儿童的生命成长,是儿童精神生命自由生长的快乐家园。
二、12岁以前的课堂是“登山”课堂
所谓“登山”课堂,是指在课堂中让学生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登山”课堂说到底就是成长课堂,就是发展课堂。新课改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看到了许多活泼的课堂,好玩的课堂,热闹的课堂。但是透过表面的热闹我们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没有得到发展,那样的热闹是假热闹,是虚假的繁荣。
“登山”课堂要引领学生登三座大山。一座是知识的大山。哲人说:“知识就是力量。”孩子到学校来首先是学知识的,只有掌握好知识,他们才能成为有力量的人。一座是思维的大山。哲人说:“我思故我在。”好的课堂一定是对学生的思维有挑战的课堂,要让学生有紧张的智力生活,充满合适难度的智力挑战。有专家说,评价一堂好课的最主要的标准,就是看学生在课堂中有效思维的长度。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苹果,这跳一跳就是对学生思维的挑战。我曾经说过,上山是身体流汗,上课则要让学生大脑流汗。一座是情感的大山。古人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还处在情感的萌发期,发育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段我们特别要对学生加强真善美情感的培育。只有用真善美的情感去熏陶学生幼小的心灵,才能让学生心灵更纯洁,情感更高尚,人格更善良。
三、12岁以前的课堂是问题课堂
所谓问题课堂就是课堂要向学生的问题敞开。传统的课堂,是由教师主宰的,所有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来的。这有它合理的一面,问题由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一环套一环,教学流程精致而省时。但是它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学生永远处在被动的接受地位,而当问题向学生打开时,学生则变被动为主动,他们可以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探究,主动地与教师平等对话。在创设问题课堂的时候,教师要注意这么几个方面。其一,要相信学生,相信学生能够提出问题,相信学生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其二,要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地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其三,要鼓励学生,刚开始的时候学生恐怕提不出很有水准的问题,但是教师要充满期待地肯定学生,赏识学生。俗话说,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学生只有在充满激励,充满赏识,充满赞美的氛围中才会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四、12岁以前的课堂是故事课堂
所有的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12岁以前的儿童,他们更会沉浸在故事的世界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故事的魅力在哪里呢?故事是一个奇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我们现实世界中所不及的美好想象。故事中有宝葫芦,故事中有功夫熊猫,故事中有变形金刚,故事中有青蛙王子,故事中有八仙过海……故事有动人的情节。小红帽有没有被大灰狼吃掉呢?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没有见到她可爱的奶奶呢?哈利・波特有没有战胜伏地魔呢?小王子在其他星球中见到他崇拜的人没有呢?这些情节都紧紧扣住孩子们的心弦,让他们欲罢不能。故事能潜移默化陶冶孩子的心灵。读了《小红帽》的故事,小朋友对大灰狼充满了憎恨。读了《皇帝的新装》,小朋友觉得那皇帝是多么的可笑可悲,对骗人者提高了警惕。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对那在大年夜中冻死的小女孩充满了同情和悲悯。我希望我们的语文课堂要相机穿插故事,让课堂充满故事的魅力。你会发现,当你开口讲故事的一刹那,学生的所有眼睛都变得闪闪发亮。
为了达到以上理想课堂的境界,12岁以前的语文的实施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让教学富有画面性或场景性
什么是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呢?具体来说,就是教师要善于挖掘文章中可能隐藏着的情感画面或场景,在教学时,根据文本的文字和叙事逻辑,进行创造性发挥,或演绎成一段故事,或编织成一个戏剧性的场面,或描绘成一幅生动的画面,由此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
在创设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时,可采用如下手段:
1.教学语言的画面性。教师可用一两段富有形象性、画面感的语言营造教学的画面性或场景性,在学生面前展示文本所描写的生动场景。
2.电教手段的情境化。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在学生面前显现栩栩如生的画面和场景,能增加教学的情境可感知性。
3.引导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视觉是有限的,而想象是无限的。可以想象场景,可以想象画面,可以想象故事,通过想象,能够把学生带入那如诗如画的场景。
二、紧扣语言“披文入情”
我认为“披文入情”是语文教学里有情感性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它是遵循语文学科规律,能充分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结合。所谓“披文入情”,就是紧扣文章的重点,理解句子的句面意思,探寻句子的内在情意,体悟作者思想深处的情思,直至走进人物心灵的深处和作者发生情感上的共鸣。
“披文入情”的一般方法有:
1.咬文嚼字品意蕴。语言文字如美酒香茗一般讲究品评滋味,咀嚼、品尝、回味,在把玩中领略其中的韵味。
2.层层剥笋探情思。语言特别是有意味的语言往往有字面义、字中义、字外义,教师面对这一类文章就需要引导学生层层剥笋,走进语言内在的情感世界。
3.上下关联悟真情。文章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我们读者在阅读时必须上下联系,前后照应,沿着作者思路,体悟到他真正的感情。
三、教学是挑起矛盾冲突的艺术
语文经验告诉我们,所谓要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就是要能敏锐地捕捉到隐藏在文本中的各种矛盾冲突。
智慧如何体现呢?要有矛盾冲突。有的矛盾是学生发现的,有的矛盾是教师挑明的。送别可以在家里送,在家门口送,为什么汪伦一直要送到桃花潭边,还是刚知道才急急忙忙赶来送别?这就跟我们的生活情景、生活实际产生了矛盾。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矛盾,这里面就产生了智慧的火花。
纵观语文教学实践得较好的教师教学艺术,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善于挑动学生去发现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并在理解这些矛盾冲突中启迪智慧、深化情感体验。
篇6
为传承中国悠久的文化,促进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促使人们寻找自己的民族之根和文化身份,古文学习已经渐渐受到了重视,小学阶段要求必背古诗70首,每册课本中也涉及了古诗词的学习。
纵观整个小学教材,除了古诗词,还有很多文章涉及到了古代的经典文学,如文包诗、名著改编、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等,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文本的价值让古文与阅读教学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实现从初涉古文到走向经典,实现与中学学习的衔接呢?
一、多元激趣,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一个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古文离学生的生活已经遥远,特别是对于小学生,用古文导入阅读教学岂不南辕北辙?其实不然,一位老师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没有采用常用的解题或介绍人物的方法导入,而是请大家猜谜。老师拿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纸条,上面摘录了《三国演义》中对张飞、关羽、刘备、诸葛亮等人物的描写,老师边念边请同学们猜猜他是谁?当老师念道:“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扇,有时坐一辆四轮小车。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哪里还顾得上举手,争先恐后报出了“诸葛亮”。学生对这个人物太熟悉了,而且对他的智慧充满了崇敬。老师还不忘相机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进行介绍,为学习课文打下伏笔。当老师再读“燕颔虎须,豹头环眼,声若巨雷,势如烈马,手提丈八点蛇矛,好不威风”时,出现了争议,有人认为是关羽、有人认为是张飞,老师不置可否,紧接着又读了一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如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学生在对比中找到了答案。谜面用略显通俗地古文形象地描绘了小说中人物的外貌,学生很容易就猜测出了谜底。这是教师第一次将经典阅读中的文字以游戏的方式出示,既显得简单,又十分有趣,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经典阅读中这一类文字的表达魅力。
二、回归原文,深入体会人物品质
受到学生身心特点的限制,如果说中年级还是老师带着学生阅读经典、走进经典的话,那么随着年级的升高,自主阅读能力的增强,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古代文学的阅读会更主动,收获也会更多。如在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一位老师只是布置了收集资料的任务,但在课堂伊始,学生在介绍背景资料时运用了大量的典籍文献,阅读了《报任安书》,并引用了司马迁在受到宫刑后的一段话:“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局则忽若有所之,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来表达他的生不如死,有的同学又用自己的语言对这段古文进行了讲解。
学生对未知的事物都是好奇的,特别是读到作品主人公发自内心的呐喊、愤懑、不平与痛楚时,共鸣油然而生,于是更急于、乐于、善于阅读文中的故事。老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又穿《报任安书》中的相关描写,并在反复品读中发现文章以第三人称来写,而这段古文是第一人称的直接表达,其更真切可感,更能打动学生,更能激发学生对司马迁后来的所为产生敬佩之情。
三、拓展迁移,让古文与阅读教学相辅相成
小学生的记忆库中至少有必背的70首古诗,但没有多少机会让他们吟诵,更不要说运用了,于是一首首经典诗歌在背颂后又被渐渐遗忘。那怎样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时刻帮孩子回顾那些经典呢?一位老师在教学郑振铎的《燕子》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这篇课文的第二节描写春景的句子很美,学生在反复诵读后,头脑中都留下了一幅幅春景图。老师这时话锋一转:读着并欣赏着这美好的景色,你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哪句诗歌呢?谁想起了,谁就是小诗人,请大声吟诵。这一说,学生的诗库被激活了,有的直接背诵: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的将课文与古诗结合:二三月间,毛毛细雨从天上洒落下来,真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微风轻轻地吹拂着,千万条柔柳展开了鹅黄色的嫩叶,真是“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孩子们俨然变成了小诗人,一首首诗歌脱口而出。老师又即兴根据课文内容补充了几首,学生们吟诵得更欢了。
在这样反复的阅读文本与吟诵诗歌相交替、融合的过程中,名家的经典散文作品在孩子的眼中更具画面感,学生对文字的体验也更丰富了,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整节课如诗如画,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节课中,学生会背文章了,复习与运用了古诗,想象力、感悟力、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四、探究典故,挖掘文本的文化内涵
篇7
教学实践定初衷。为进一步增加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将经典古诗文诵读作为学校特色建设项目,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实现千年美文诵读与百年老校教育传承的有机结合,让学生接触最具文化价值和道德价值的古诗文。以“以圣贤为友,与经典为伴”为主题,开设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记忆、竞赛和艺术化展示活动,动员全体教师和家长共同关注和参与。学生在三百余年古槐下,用稚嫩童音吟诵古韵悠扬的篇章,在圣贤的教诲和经典的陪伴中成长前行,以古诗来传承文明,以经典浸润人生。
夯实举措全员行。建立完善运行机制,成立古诗诵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学校古诗诵读活动的策划、指导、监督、评价。制定古诗诵读实施方案,明确校本教师、班主任及艺术教师职责分工。制定古诗评定级制度,定期分年级举行校级擂台赛、班级擂台赛,评选古诗诵读先进集体和班级校级古诗状元,并给予表彰和奖励。以诵读古诗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教育性、人文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全员参与、逐步理解、重在积累、受益终生为基本原则,创新多项举措。
潜移默化见成效。古诗文诵读,对学生道德、品行、性情、气质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诵读好的学生,表现出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格。教师自身也得到充实,与学生一起学古诗、写古诗、唱古诗、讲古诗,在学生稚嫩的古诗文诵读声中,教师们尽情徜徉在精美的诗词画卷里,品李白浪漫豪放的情怀,听杜甫忧国忧民的吟唱,赏陆游锦书难托的离索……那美仑美奂的画面、绝妙的诗句,让教师们引领学生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这项活动得到家长广泛认同,自开展诵读活动以来,家长感受到学生的深刻变化,有礼貌了,尊敬、孝敬老人了,珍惜亲情、友情了,上了初中的学生不再为背诵诗词烦恼了,有的学生遇到某些特定情境还能吟出古诗句了。
篇8
一、选材童趣,结合美文,提升幼儿审美能力
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幼儿画画是在用心描绘生活,画面会呈现他们特有的形、神以及气韵。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绘画发展水平,选取贴近幼儿的生活、具有童趣的活动内容。结合我园开展的美文诗画教学研究,我们将适合幼儿学习的美文教育与幼儿美术活动相结合,通过对物体形、色、运动变化特点的描述,帮助幼儿进一步加工完整且鲜明的视觉表象,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激发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创作。我们还采用绘画的方式呈现诗歌、童谣、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赋予幼儿美术作品更为丰富的内涵,使画中有诗、诗意溢画,进一步凸显语言艺术与造型艺术的渗透与融合,促进幼儿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的提高。另外,将优美易懂的诗歌诗词作为绘画的素材,让幼儿既可以通过诗句去创造表现画意,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画面内容配上优雅的诗句,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曲项向天歌”、“红掌拨清波”,诗句琅琅上口,可配合清新巧妙的画法;杨万里的《一望二三里》描写了一幅乡村美丽画面,且诗本身具有节奏感,在诗歌的情境中,幼儿一边吟诗一边作画,颇有“诗仙”、“画仙”的韵味。可见,在美术活动中融入美文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艺术迁移能力,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二、循序渐进,表现生活,鼓励幼儿创意表达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说:“创造行为不是凭空而来的,它受到生活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影响。假如这一过程没有直观世界的滋润,它就无法成为个人进行创造性工作时可以借鉴的资料。”我们在指导幼儿学习用笔和墨的同时,积极鼓励他们多观察、多思考,让幼儿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的画法表现出来。在开展美术教学时,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时间,让他们有机会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大胆地去尝试和创造。如在绘画活动《菊黄螃蟹》中,我们先让幼儿观察水池边螃蟹的形体特征和横行的姿态,然后再组织幼儿开展有趣的“螃蟹哥”游戏,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思,幼儿通过观察和想象在宣纸上画出了形态各异、充满变化的螃蟹;最后我们让幼儿互相欣赏自己的绘画,并自由讨论如何画才会好看。需要注意的是,在幼儿画画时,教师应当给予适合的指导,如墨色的对比、笔触的简单应用、画面的动静搭配等。
三、欣赏临摹,发挥想象,增强幼儿艺术灵感
让幼儿从小接触经典,与名家大师直接“对话”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由此,我们布置了“世界名画乐园”,让幼儿有机会欣赏优秀的儿童国画作品和经典的山水、花鸟、鱼虫等国画作品,这些画构图明快、情趣生动,符合幼儿认知水平特点,能够带给幼儿很多启迪和借鉴。另外,让幼儿从小与大师“对话”,学师们的构图、作画方式以及对线条、墨色的运用、处理等艺术语言,如大师齐白石的《虾趣图》以墨代色,似断非连,徐悲鸿的《骏马图》大气奔腾等,不仅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水墨艺术,感受水墨画的特殊韵味,还有助于提升幼儿的审美感知能力。在开展水墨诗画教学时,我们首先鼓励幼儿观察大师的作品,了解大师的运笔方式,学习如何刻画出马儿的毛色、力量、速度和神情,如何运用水与墨的交融、晕染创作深浅变化。然后引导幼儿模仿大师的方法作画,学师的精巧构思和生动笔墨。尽管幼儿的笔触是粗糙稚嫩的,但在临摹大师作品的创作活动中,幼儿充分表达了个性、展现了童真。通过不断临摹,幼儿在了解水墨的过程中爱上了水墨,作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获得了较大的提高,并提升了对艺术的敏感性,领略到中国水墨画的无穷韵味。
篇9
【关键词】专心有恒;朗读;用心读;开心读;诗心读
“专心有恒 ”是孟子一直遵循的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所谓专心有恒,就要做到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辩证统一的过程,教是为学服务,学是教的出发点和归宿,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动参加者,具有主观能动性,而对于刚入学的低年级儿童而言,如何做到专心学习则是整个起始阶段最重要的的一个教学环节,而对于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课堂,我们该如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让学生能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将注意力集中在所学的东西上,做到专心读,读中学。低年级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刚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阶段,心理上,习惯上都存在幼儿时期的散漫行,活跃但却难管理,课堂的气氛常常出现过分的“活跃”。各种不过良习惯一一存在,特别是在语文的朗读过程中就出现唱读,拖沓,混读等情况。一些孩子胆子小的则读不出声,一些孩子不认真看课文,往往出现想当然混读,囫囵吞枣,更有一些虽然大声朗读却常常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读完以后对课文中的汉字没有掌握,完全不认识。所以在这我总结几点如何正确指导学生专心朗读课文的方法。
一、用心读,寻找朗读的乐趣
古人早就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在朗读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有出现唱读的现象,而造成这个现象的本身是来自幼儿阶段的学习习惯有关,在幼儿阶段学生往往学习的是儿歌和诗歌,教师不需要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只要会读愿意读就好,于是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往往是“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而现在的朗读教学不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为了读懂而读,为了读透而读,所以在读的时候要让孩子把“心”放进去。在教学的过程中,记得学习一年级课文《北京》一文中,有许多优美词句,在朗读教学前,我现在埋下伏笔,让学生观看北京的部分视频,并在视频中出示文中的相关成语,绿树成荫,川流不息,名胜古迹……在孩子的大脑中形成初步的认知,于是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就会与刚刚的画面想结合,做到读而有心。而孩子对于课文枯燥朗读相对的是比较排斥的,所以在朗读的过程中还必须让学生找到朗读的乐趣。在教学《难忘的泼水节》一文时,由于福建地区方言的影响,学生在H,F的发音上容易混淆,一开始朗读句子“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在这朗读的时候,孩子很容易读错,但是如果是一味的纠正批评就失去了学习的乐趣,于是我就叫了班级中一个容易读错的孩子起来朗读,读完以后同学们则哄堂大笑,而我并没有批评读错的孩子,反而还表扬他有勇气,虽然错了但读的很响亮,而再要求其他的孩子将准确的读音读好,然后全班一起纠正这个孩子的读音,并告诉其如何准确发音,而后让孩子带着刚刚喜悦热闹的气氛去朗读课文的下一个自然段,迎接的到来。语文课堂的教学应该是一个有趣而丰富的过程,在朗读教学中,更应该让学生敢于读,用心读,发现读的乐趣,从而读中学,乐中学。
二、开心读,感受母语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读的位置尤为重要,我们常常有误区就是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只要把我会认的字掌握好就可以,而忽视了文本其实是很好的锻炼学生认真学习的一个很好的参照物。所以在这里笔者要强调读就要专心读,读得字正腔圆。在朗读教学中,课文中的一字一顿都要做到准确,特别是低年级阶段刚刚接触汉语拼音,在朗读教学中可以复习巩固汉语拼音教学。同时,由于地区的差异,孩子的普通话水准也有所不同,准确地朗读课文对于纠正学生的普通话水平也有很好的作用。而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孩子发音要清楚,响亮,培养学生读的自信心。在低年级教学阶段,我常常会遇到一些孩子,性格内向,发言总是支支吾吾,而如何改变孩子读不出声,读的太小声的习惯,这就需要在课文朗读的过程中锻炼学生读的自信。曾经班级中有一个孩子,来自四川农村,每说一句话都带着方言,于是语言的学习就是她最大的障碍,她不愿意读,不愿意沟通,这样阻碍了她学习语文的能力。面对这个孩子,我找了与她来自同一个地区的同学做她的同桌,一个字一个字的和她一起练习,在课堂上,我尽可能的选择一些简单易读的字,词,句开始训练她大声读,一个字读准确了,大声了,就能读出这个字的组词,再读出含有这个词的文中的句子。做到由浅入深,鼓励学生读准确,大声读。而面对全体学生,我则及教育孩子们要有正确的朗读的姿势和发音方法,人要做端正,不提高嗓门的嘶喊,而是把课文的朗读当做是一堂有趣的发音练习课,让孩子们能听到自己清脆的声音,字正腔圆的曲调,感受到朗读的独特魅力。
篇10
关键词:诵读;想象;拓展;探究
当代高中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5000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我构建了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1 反复诵读,体会节奏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2 合理想象,感受意境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3 扩展延伸,提升能力
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①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②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③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④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4 开展活动,拓展空间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①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②定期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③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④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⑤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5 合作探究,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