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30 16:1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教学;职业素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大批应用型本科院校、众多民办院校应运而生。各级各类高校年年扩招的同时,更应该重视人才培养定位及人才输出质量,社会也要面对因毕业生俱增带来的消化难问题。纵然社会、国家大力拓展渠道,专家、学者进言献策,面对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形势,深在高校象牙塔中的莘莘学子如何发展自我,身兼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和教师如何增强学生职业素养应成为“就业”之问题链上的第一环节。而职业素养的培养绝非一日之功,课堂教学集思想交流,文化传播,应用功能等应该成为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

一 职业素养内涵

职业素养是一个人在职业生涯过程中,不断学习、训练和实践的过程及所达到的实际职业素质和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有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四大要素。其中,前三项是内化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本的部分,包含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范畴。而职业技能则为外化素养,即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衡量一个人的时候,企业通常将二者以6.5∶3.5 的比例进行划分[1]。企业更认同的道理是如果一个人基本的职业素养不够,比如说忠诚度不够,那么技能越高的人,其隐含的危险性越大。所以职业素养的高低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

二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1、人的发展的需要

美国学者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五阶段中,高校教育贯穿第二阶段——探索阶段(15-24岁), 学子们通过学校教育、社团活动、兼职工作等, 对自我能力及角色、职业作一番探索。心理学家爱德加•薛恩的职业周期理论更详细地表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要历经成长期、幻想期、探索期、工作实践期和基础培训期。[2]因此,从人的发展需要来看,高校阶段的大学生不能只片面地吸收专业知识,而应通过必要的职业素养培训,了解职场的行为规范,开发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习惯和技能,为未来正式进入职场做好准备。

2、 社会需求

大学生在告别象牙塔走入职场成为完全独立的职业人时,应该具有完整的职业素养。但是事实反映,有些学生面对毕业求职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在面试环节不能展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败北;有些学生在实习阶段表现出职业素养的不足,一方面自己对工作深感不适,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该员工有限的职业潜力而遗憾;而员工的诚信,敬业,忠实度更直接影响着职场的稳定性和供需双方的互相信任及欣赏度[3]

课堂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的关联性

1. 学习与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将是一个信息化、终身学习型社会,企业人才只有拥有自主学习能力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才能使企业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市场上才有竞争力。杨福家教授曾说过,今天的大学生从大学毕业刚走出校门的那一天起,他四年来所学的知识已经有50%老化了。因此进入职场并不表示学习过程的结束,更意味着发挥展现自己学习力的开始。为满足新世纪对人才的需要,课堂教学从基础教育到大学教育都经历了一系列教学模式改革。新的教学模式更重视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使学生获得学习策略的指导,逐步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另外课堂学习不是短、平、快的技能获得过程,它考验一个人的持久毅力和灵活应用各种策略方法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者对学习所设立的近期的、长远的、大小细节的目标,及由此目标所指引付出的艰辛努力,各种学习策略的融会贯通,及各个阶段所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体验,必会迁移到以后职业活动更广义的学习中,促进个人职业成长,从而更助于形成企业的学习力。

2. 沟通与交际能力

马克思曾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这一社会属性决定了在社会活动中人要处理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只有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才能更好的融入集体,融入社会,才能有效的传情达意,高效的进行管理,解决问题。由团中央和北大联合的《2006 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国内外雇主在选拔人才时越来越重视非专业能力的考察,企业对大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中环境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表达能力排列前三位[4]。现在的学生由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长期高考压力等原因,在进入高校及进入职场表现出或孤芳自赏或不善交际沟通,严重影响其职业发展潜力。Hymes1972年提出的“交际能力”概念,不仅包括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还包括在对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何人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现代课堂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从教材话题出发,结合实际设计新颖、思考性强的问题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各抒己见。请学生们集思广益献计献策,资料的搜集过程、课堂上的讨论交流、课后的整理写作等构成了完整的学习体系。在这些活动中不仅知识得到了训练,更是培养了学生们人际交往的勇气,信心及沟通技巧。

四 结语

优秀的职业素养绝非一个讲座,几节训练就可达到。西门子公司的“人才素质模式”知识、经验、能力三方面中,他们认为能力最为重要。因为提高知识水平、增长工作经验可以在短期内获得,培养能力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里“能力”就是本文中所指综合的职业素养。应用型大学及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而课堂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平台,蕴涵人文精神的英语教学担当的不仅是语言的传播,更是人类思想精华的传承。职业素养涵义很广,本文仅从上述三大点阐释语言教学与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诸多关联,以期教师挖掘教材内涵,设计丰富的语言活动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养,做好职业准备!

参考文献:

[1] 杨琳. 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及评价研究[J]. 教育与职业, 2010 (24).

[2] 爱德加·薛恩, 仇海清. 职业的有效管理[M]. 北京:三联书店,1992.

篇2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生课堂 教学设计技巧

中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学在大学发展中的中心地位,越来越关注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实施,而且决定着课堂的教学质量。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必须要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查发现,大学生总是和经常参与课堂的比例并不高,仅占三分之一。同时参与调查的学生认为课堂参与对学习效果有非常重要影响的占26.8%,有重要影响的占50.6%,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方面以学生为中心,切实使学生有所收获,保障教学质量。

一、教学理念应以学生为对象,关注教学效益

大学生已经有成熟的自我意识,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有“对象”意识,在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方案、教学评价等的时候要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考虑经过这节课学生能学会什么,而且学会的东西应该是可以执行和操作的,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理解、掌握”,而是“记住、描述、判断、计划、操作”等实际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执行目标。具体目标设计标准可参照“Bloom教学目标分层法”。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要做什么。当然学生要做的是有条件的,是在老师的讲授后,还是展示后,或者有什么时间限制等,所以老师不需要把知识点用各种例子和各种办法反复说明,真正需要做的就是用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把知识点简明扼要地说清楚,剩下的时间留给学生,给学生布置记忆和训练这些知识点的任务,在学生训练时给予指导,并及时评价,并且评价设计中要关注量化的标准和可测性。经过认知、记忆、练习和评价的过程,使学生将知识内会,学以致用,融会贯通。

二、教学方法应使用多种课堂互动法,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教师组织课堂可以使用多种组织学生训练与互动的方法。比如让学生做项目、让学生做正式的展示、案例研究、公文筐、模拟、游戏、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开放讨论等。这些互动的方法在使用中也都应强调学生完成项目,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学生参与游戏、学生来头脑风暴……只有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老师讲的才能变成他们自己的。而学生做的事不一样,记忆的效果也有差异。美国饭店协会教育学院强调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有明显的相关性,如下表:

现今大学课堂上,教师用的更多的是让学生读、听、看,所以效果有限,即使布置了任务,请学生课后完成,但收上来的作业总是不理想,要么不认真,要么理解不到位,如果课堂上就能够让学生马上说出来、做出来,甚至是教别人,发现学生有理解到不到位的地方,马上就可以纠正,他们真正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能更多,记忆效果甚至能达到95%。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尽量安排一些请学生来教别人、学生来使用或做的、说出来的互动活动,如学生展示、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积极的课堂互动方法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引起其思考,使其感悟到更多,强化学习效果。

三、教学过程应节奏合理,科学使用支持媒体,建设高效课堂展示

教学过程是从开始课堂教学到结束课堂教学的过程。首先回顾背景知识,激发兴趣、引出主题,说明此次课堂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介绍此次课程的时间安排,并强调学生要在课堂参与的活动,使学生知道这节课为什么学,怎么学,自己需要做什么,然后才开始这次课堂的教学主体内容,突出重点难点,接着,回到激发兴趣的悬念那里进行知识的练习与巩固,最后通过老师或学生自己来做总结,给学生提供一个这次课的知识点的框架脉络,为考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还需要设计几道测试题来达到评价的目的。在做测试题后,请学生自己举手来了解测试结果,可能会存在虚假情况,所以可考虑学生交叉改,或收上来老师改。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点,督促学生课后完成知识延伸,可推荐相关的书籍,并结合学生的专业,提出相关的思考题,同时为下一次课堂教学埋下伏笔。如果时间允许,可适当安排给学生留答疑的时间,不允许时,也要声明有疑问要问老师或查阅资料或和同学讨论等。总之,考虑到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中,为了更有效、准确和快速地传递这次课的信息,可使用黑板、幻灯片、翻页的活页、散发资料、实物或模型、海报、视频、计算机软件、同步投影等支持媒体。如果单纯只使用幻灯片,会很容易枯燥和分散注意力,所以可以多使用几种支持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当然,要以能有助于表达教学主题为原则,也不能一味求多,每种媒体有它的优劣势,可以结合使用。每一种媒体在使用时也有注意事项,比如幻灯片,第一,遵循6624原则,即每张幻灯片最多6行字、每行6个字、每个字字体最小24号,不能一味地把信息都放在幻灯片上,上面放的只是有助于老师讲解知识点的信息,当你强调一个数据的时候,可能它只需要一个数字在那里突出效果而已。第二,每张幻灯片讲1分钟左右,也就是1节课只需要二三十张幻灯片就可以。第三,在组织其他活动不需要幻灯片时,要把幻灯片切换掉,避免干扰学生的注意力。第四,站在幻灯片的一侧,不要挡着幻灯片,也不要对着幻灯片讲,而是对着学生讲。如此的注意事项还有很多。其实,这些数据也不是绝对的,只是以此来强调幻灯片只是辅助,越简单有效越好,务必围绕主题,务必关注学生的视角,其他的支持媒体也都需要考虑这些细节。

总之,科学而有效地教学理念和方法、合理的教学过程可以使老师授课更轻松,使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学生学得更快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更牢固,教学效果更理想,教学质量有保障。但如何把这些方法具体应用到相应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中还是需要一个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 团队精神 德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高新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复杂化,公司员工的工作仅靠个人的力量已经显得力不从心了,很多任务的完成愈来愈依赖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由此,企业的择人观和用人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员工在提高自己工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努力培养与他人的合作意识,提高协作能力,是否具有团队精神已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教育要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大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他们学会如何与人交流和相处,特别是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显得尤为重要。

一、团队精神的一般分析

1.团队精神的内涵

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努力地实现团队目标的意愿。团队精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团队成员对共同目标的高度认同。团队精神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团队成员对目标的一致认同,目标的确定要科学合理,尽力取得人们的理解和认可,同时团队成员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和团队目标结合在一起。

其次,团队成员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彼此协作的环境氛围,形成团队的凝聚力。团队成员要不断地学习,善于学习,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学习和工作中相互帮助,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

最后,团队成员在能力上互补,各自发挥所长,取长补短,形成团队合力,努力实现团队目标的意愿。

2.大学生团结精神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团队精神如何呢?很多大学生比较注重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个人主义至上,集体观念淡漠,集体主义精神缺乏,表现为参加班级活动不积极,课堂上小组讨论不积极,不喜欢参加体育比赛、歌咏比赛、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同时,许多学生过多看重竞争原则,往往把金钱物质利益看的过重,不注重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感情的培养,人际交往中功利性较强,缺乏互帮互助的热情。很多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习惯于自我奋斗,不主动与他人沟通和合作。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于1996年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的学习过程来重新设计、组织。即,学会求职、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其中,学会合作,就是要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参与和合作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21世纪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团队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素质,大学教育特别是课堂教学要注重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大学生团队精神缺失的原因

1.课堂教学重视智育轻视德育

由于我国的学校教育长期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特别注重尖子生的培养,而这些尖子生往往擅长个人独立学习,老师们也重视对他们进行特别的学习辅导,却往往忽视了对他们的品德教育,忽视了对这些尖子生沟通能力、协作能力的培养,他们的互帮互助精神更加欠缺,而这些尖子生中有很多人都已步入了大学殿堂。同时,大学教育对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的培养也不够重视。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大学课堂教学中老师们往往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科学知识的传授上,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重视不够,大学生如何学会与人相处,如何与人沟通和合作,大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的培养被老师们所忽视了。

2.评价学生重视学业成绩,轻视品德修养。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大学生的学业成绩的评价仍然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我国许多大学奖学金的设置主要是为了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但是评价标准过多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品德的考核和评价不是很重视。大学课程的考核往往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品德考核被忽略了。很多大学对大学生的激励手段和措施往往只重视个人奖励,而轻视集体奖励,造成学生淡化合作意识,缺乏沟通技能和团队精神。

3.强调竞争意识,轻视合作意识。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老师和家长们总是要求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非常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的培养。同学之间如何友好的相处,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和合作,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往往被老师和家长们所忽视。大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生活和学习中充满了竞争,大学期间在竞选班干部和学生会干部、演讲比赛、实习机会等方面也存在激烈的竞争,使大学生形成了很强的竞争意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意识被淡化了。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途径

1.课堂教学突出德育的重要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讲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未来社会的发展,造成人们之间的依存度愈发加强,人们在工作中越来越需要他人的支持和配合,人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要依靠个人的能力,更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同时,要告之学生:当前和未来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仅看重个人能力,而且还看重人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学生不仅要学会学习、做事,更要学会做人,强调大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主动与他人沟通,学会宽容和善解人意,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团队活动,在集体活动中既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又要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在集体活动中竭力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学会赏识和赞美集体中其他成员的绩效。课堂上可以向学生推荐像《亮剑》这些有教育意义的电视剧、影片等,让他们在观看影片的同时感受团队精神的魅力。

2.分小组讨论教学案例

为了加强学生对所讲授内容的理解,可以把学生每5~7人分成一个小组讨论教学案例,根据案例的情景设置相关的问题,要求每个小组对问题作答。比如在讨论“怎样搞好突击加班”案例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小组,对案例后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培养每个小组的团队精神。鼓励同学们在小组讨论中踊跃发言,集思广益,大家在讨论中相互启发,相互交流和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更加强调思考问题的多角度和求异性。讨论后,每个小组选出1~2名同学对问题作答,其他同学可以对回答的问题进行补充。在小组讨论中,教师的角色是监督者、评价者和激励者,监督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督促每个同学都要发言,评价每个小组作答问题的亮点,对那些积极讨论的小组和表现优秀的小组团队给予表扬和激励。

3.分小组讲授教学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讲解部分教学内容,以此来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教师把学生5~7人分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给他们布置讲授内容,并对讲授内容从哪几个方面讲解进行一定的指导。要求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对讲授内容进行准备,备课任务在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分工,同时要强调协作,发挥团队的力量。每个小组选出2~3名同学讲课,讲课前由组长简要介绍他们的备课是如何规划设计的,同时安排哪些同学出场讲课,讲课完毕后由该小组的一名同学对讲课效果进行评价。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讲课情况进行评价,指出每个小组讲课中的亮点并给予表扬,对存在的不足给予相应的指导。同时,教师对每个小组的备课教案、讲课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把每个小组的集体表现作为该组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的依据之一。

4.分小组布置作业

结合教学内容,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个人作业的同时,也可以给学生布置集体作业。教师把学生分成小组,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给学生布置大作业,让他们课下时间去完成。每个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内部分工,分头去准备各自的事情,然后集中起来进行讨论,对大作业进行设计。比如在学习后组织行为学课程第四章第六节“团队管理”内容后,给学生布置大作业――“公司设立的模拟”。小组同学中有的同学去查资料,查阅公司法,理解公司设立的条件,有的同学去当地工商局了解公司设立要办理哪些手续,有的同学去策划公司的名称、经营范围和组织结构,有的同学去策划公司的办公地址和广告宣传等等,大家分头行动,然后集中讨论,对公司的设立献计献策,为一个新公司的设立展示出个人的智慧和集体的智慧。通过“公司设立的模拟”模拟,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会了与团队其他成员的沟通与交流,感受到团队精神的巨大魅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作者简介]马桂兰(1971-),女,山东聊城人,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山东青岛266404)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7-0070-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以应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设置是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课堂教学模式也是从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心理特点出发,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真正提高心理素质,应对挑战。现在的大学生都是“90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要考虑他们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来进行改革。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

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90后”大学生的求知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现在“90后”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不管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方法,都必须适合“90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心理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追求新鲜刺激,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90后”大学生是在网络影响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喜欢新奇的东西,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求新求变,对于一般的说教听不进去。

第二,喜欢走捷径,不喜欢没有成效的学习。“90后”大学生喜欢急功近利,希望自己的努力或学习能够马上见成效,对于需要付出很多艰辛劳动的活动不感兴趣,希望教师的授课能够直奔主题、形象生动、快速见效。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不感兴趣,对于深奥的学科理论不愿花费很大力气去研究。

第三,喜欢展示自我个性,不愿适应老套的模式。“90后”大学生个性张扬,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追求自己的愿望,不强迫自己做不喜欢做的事情。对于不喜欢的课程或教学模式不愿意去主动适应,而是要求教师改变教学模式或方法,否则他们就会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或厌学情绪。

第四,不喜欢有压力,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90后”大学生很大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受到整个家庭的照顾和爱护,在家里没有受过委屈或挫折。他们不喜欢有挫折的事情,也不善于面对挑战。外界的一点风吹草动或不适合自己的地方就不能忍受,或郁闷或呼吁,喜欢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第五,不满足于现状,对自己的期望高。“90后”大学生对于功成名就非常渴望,很希望能够在短时间内实现自己的愿望。希望能够在自己的幻想里生活,羡慕那些功成名就的人士,只看到他们的成功,而对于其付出的努力却不屑一顾。对于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不愿深思,而是希望教师能给出一条成功的捷径。

第六,求知欲望强,但不掌握科学的方法。“90后”大学生希望自己是强于别人的,希望自己的未来是成功的,对于知识技能的渴求很强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有地位、有能力的人。但他们对于成功之道却很模糊,总抱着侥幸心理,祈求自己的运气好一些、路途平坦一些。对于现在的学科学习不重视,不愿下工夫学习,希望教师能够将全部知识塞给自己。

2.教育者的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教育方法不仅要适应时展,也要适应受教育者的要求。面对“90后”大学生,要思考如何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适应“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必须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用新颖的形式、灵活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励他们自觉地去发现自身问题,调节自己的情绪,完善自己的人格,面对身边的挑战,体验自己美好的人生。

教育者要根据学习者的群体特性、个别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讲授不同的教育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要求,以他们喜欢的、轻松愉快的方式学到真正有用的东西。在“做”中学,在“游戏”中学,在“体验”中学。

二、课堂教学改革的模式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旨在使学生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运用心理健康的知识,培养自我的认知能力、人际沟通能力、调节能力,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自我认知三个层面达到规定的目标。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团体体验活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期望很高,也感到很神秘,他们希望通过学习了解自己的心理状况,解决自己内心的一些困惑,因此,体验式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他们对于自我探索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好奇心。用于团体体验的方法很多,其中不错的方法是沙盘游戏。这种在“游戏”中学习的方法很适合当代大学生,它看似轻松,要求用不同的玩具展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不用教师灌输,也不用学生费脑记忆。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学生们会对自己的内心有所觉察,对自己的困惑有初步的了解,从而使下一步的感悟与改变成为可能。比如,有学生在体验沙盘游戏时,把一个“超人”放在了屋顶上,并且还自言自语地说“超人飞吧”。做完沙盘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他明白了自己与“超人”的链接,了解到自己内心的感觉与力量。在大家谈论沙盘游戏的感悟时,他兴奋地说:“这东西真神奇,它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个完整的人,好像把内心的我与现实的我统一了起来,我明白了自己的困惑,我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了。”

2.影视案例材料的分析与讨论。“9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发展而长大的一代,他们对于影视、动画、多媒体很感兴趣。在讲解理论前,让他们观看一些有针对性的影视或动画材料,然后分组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与看法,这会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教师再把理论知识提炼出来,加深他们的印象,形成理论沉淀。如讲解大学生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幸福魔方”之“我的男友变心了”,看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别人的故事,往往会很清楚问题在哪里,以后自己也会避免同样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其认识提高了,处理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教育目标也实现了。再如,在讲解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心理访谈“大六男生”,然后讨论其中的主人公为什么上了六年大学,大学的学习应该注意什么,以及大学学习的目标与方法应该如何等。这样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有兴趣,而且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能动性,发现自己的潜能,反省自己身上的问题。

3.角色扮演或情景表演。心理剧是现在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其魅力在于当事人能够重新体验冲突情境,在冲突情境中实现自己未了的心愿,解开自己的心结。同样,简单的情境表演或角色扮演也能让学生体验自己内心的冲突,使旁观的学生看清楚问题所在,重新整合自己的认识,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如讲解人际交往心理健康时,可以设置一个简单的宿舍情境,然后让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在扮演的过程中,慢慢进入角色,把自己的内心想法通过角色投射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通过互动,学生对人际交往模式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会关注自己的交往模式、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问题。

4.理论传授。大学生的学习不仅要有感性的认识,还要有理论的沉淀,关键时刻的理论提炼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教师要时刻记住自己的责任,抓住机会,简要概述地提炼理论并呈现给学生,加深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比如,在讲解人格健康时,不仅让学生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人们心理活动的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要适时地把一些理论知识提炼给学生,如著名的人格理论、人格要素、人格健全的途径等,让学生在完善人格的过程中有理论指导,从而少走弯路。

5.心理测试。心理测试是了解自我的有力工具,适时运用一些测试,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我、反思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而积极地自我调节与完善,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探讨内心世界,提高自我心理保护意识。如讲解压力管理与挫折应对时,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心理压力指数。有些学生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心理压力到底有多大,也不了解自己处理压力的模式,但在心理测试后,他们会突然明白自己原来还有不了解自己的一面,并希望进一步分析自己的心理特点,希望教师再讲解一些压力处理的方式,以便使自己获得成长。在这种背景下,教师可以用案例作引子讲解一些压力处理的方式,通过生动的案例,使学生了解压力的防御机制,了解面对压力与挫折时该如何应对,从而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与实际操作能力。

6.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有其独特的魅力。在小组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够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正想法,这样有助于加强同学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们获得朋辈的认同与支持。小组活动使枯燥的知识传授变成大家一起探索的旅程,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如在讲解大学生人际交往时,可以设置小组讨论和小组访谈。大家一起讨论“拥有好人缘的秘密?”“什么样的同学最受欢迎?”等,访谈一些大家普遍关心的话题“你喜欢什么样的同学?”“你最好的朋友是什么样的?”等。这样大家的思路被打开了,积极性与创造性也展现出来了,大家都在积极思考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人际问题,也会反思自己的人际交往策略或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一些缺陷,并且期望得到教师的指导。这样的小组活动看似很热闹、轻松,其实学生心里的感触很大,通过活动他们对于人际交往会有不同的认识和不同的感悟。这时要及时地进行理论提炼,传授给学生必要的人际交往法则与人际交往技巧。

7.团体训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体验自己的心理冲突,而且要让学生能够完善自己,有意识地健全自己的人格。因此,团体训练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在讲解职业生涯规划时,可以模仿心理工作坊的做法,对学生进行团体训练。第一步:认识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讲述我的5个成功故事;第二步:认识自己的理想——我的40年计划;第三步:了解自己的位置——我现在在哪里;第四步:了解成功的途径——我梦想的路在哪里;第五步:回到现实——我怎样出发;第六步:控制约束机制——我的旅行指南;第七步:制定近期目标——我要出发了!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很快明白应该怎样规划自己的人生、怎样起步、怎样约束自己、怎样实现自己的目标。

教学模式改革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以上教学模式改革的建议只是笔者的一点体会,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广大一线教师们会探索出更多、更好的方法,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使大学生们健康、幸福地成长。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精神;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4-0280-02

在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不佳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个体之间综合素质的竞争。对于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高校来说,如何进一步更新教育价值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高包括课堂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模式的实际效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培育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建立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和各部门的合作联动机制势必能有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化程度。

所谓创新精神,是指一个人对于创造性的活动所具备的比较稳定和积极的心理倾向,是创造力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应该说,高等院校所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的基本标志就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应是各类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核。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管理始终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核心来实现的。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提高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和方向。

一、强化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培育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教学模式为满堂灌、注入式,进行以考试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忽视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学生的个性,容易导致学生死板、机械式学习。因此,急需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创新精神的基础,是创新思维的动力,可以促使人们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到解决问题,直至新的发现和实践即创新,而问题意识可以培养和激发。目前在教学中,老师一般会讲授到下课,留给学生独立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不多;即使留有时间,通常学生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抑或不能、不善于提出问题,这样相应的思考和交流就很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精心设置问题环境,或以几个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同时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消除学生在学习中、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更要适时提出难易适当、真正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避免频繁设问或在短时间内提出很多问题,影响学生思考的做法。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让部分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设计、组织和实施中来,将部分内容可交由学生来自行组织讲解、提问与点评,也可以将一些内容设计为辩论、分析为主的实践教学,加大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通过参与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利用课内外的教学资源进行思考与研究,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同时创新思维方式,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二、设置针对性课程,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培育的具体指导

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具有阶段性、连续性的特点,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目标和任务。从应试教育中成长的学生刚一进入大学,对于如何开展学习和创新会无所适从,如果缺乏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会有学生因此不主动学习,放弃对知识的进一步探索,依然只是应付校内的各类考试。因此,在入学之后,应当设置适当的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规范课程管理,甚至纳入学分管理。目前各高校基本以新生讲座、专业介绍等方式完成,缺乏规范科学的课程指导学生如何自主学习和进行创新性的思考。具体来说,通过具体的课程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技巧和方法,了解创新思维的一般规律,培养其广泛的学习兴趣。另外,加强对不同年级学生学习指导的研究,建立类似专业导师和年级教学助理等队伍,能较好地根据学生专业、年级的特点进行学习方法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动态管理。在低年级时,主要灌输扎实基础的思想,学会自主读书、积极思考;到高年级后,通过专业课堂教学和实践,进行专业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直至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带领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进行思考和创新。这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大学生学会积累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到研究创新的转折。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追求学生的创新,考核学生科研比赛的成果,而应以学生打好基础,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为主。

三、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方法培训,提升实践教学效果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主体的地位,对于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主动加强教学方法研究与探讨的同时,应接受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培训,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环节,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时,要根据不同层次、类别、专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个性化和特色化的具体标准,对学科专业结构、课程内容、教材及教法进行不断调整,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尤其对高年级学生而言,应尽量少而精,进行重难点的深入教学,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创新。在课堂讨论分组、课程考试考核等方面,努力使更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能得到充分发挥,特别是要加强实践教学课堂的有效性研究。实践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检验和反馈,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的重要途径,一般多在高年级学生中展开。实践教学的项目、种类、开设时间和环节,以及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等都应根据专业、课程和年级进行设计,使更多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的环节中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进一步思考相关的理论问题。积极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作为对理论教学的提升和补充,也是学生进行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重视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在项目实施前后注意与学生沟通、进行适当的总结与提升,将实践教学变成学生真正进行思考和创新的活动。教学管理主体也应加大对实践环节的管理与控制,合理地评价与考核教学中的实践环节。

四、建立合理的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机制

各高等院校对学生都有各自富于特色的一套评价机制,一般都是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知识结构形成、学术探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情况。这些评价标准基本上以考试成绩为基础建立起来,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几乎采取同样的标准来衡量,具有“一刀切”的特点,这对于引导学生积极创新、发挥特色专长变得艰难。同时在实践中,行政管理部门与教学部门、学术研究人员的教学质量观,对培养目标的具体实施的理解不一致,有时候存在各自为政的情况,因所负责的管理与教育的职能有差异,亦无法根据学生身心变化、知识创新规律、社会形势和国家发展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因此,积极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顶层设计,实施教师创新平台的各类项目,建立以知识传承与创新为目的的管理体系尤为必要。在学校的层面上,明确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培养的主体及综合评价机制,协调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尤其是加大对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课题研究、专业比赛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注,实施过程的量化评价,避免以最终成绩来考核评价的方式,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在教师层面上,应更注重对学生的动态管理和过程管理,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全过程考核,通过对学生各类创新活动过程的考察和监控,实现规范合理的评价,同时也应赋予教师在评定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更大的自,最终实现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当然,任何创新都不是简单完成或一蹴而就的,创新在人的整个思维活动中处于最高的境界,也是最难完成的,需要大量的基础知识与实践经验,甚至是超常的胆识与勇气。在课堂教学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帮助学生形成较好的知识结构,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性才能,加大信息储量,才能将各种能力综合体现为创新性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颜隆忠.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素质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04,(6).

[2]张红保.浅议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培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6,(24).

[3]胡炼.审美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技创业,2008,(4).

篇6

关键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

一、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1.我校心理健康的三级网络结构

我校是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于2003年,组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院心理辅导站―班级心理联络员。各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都在三级网络结构体系下开展。

2.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上岗培训滞后一学期。我校的班级心理联络员是在每年的新生入学后,在班级建设时,对新生进行选拔。但是第一学期各学院的心理工作重点是新生的心理普测、筛查、约谈及新生适应工作,无暇进行心理联络员的上岗培训,所以会将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工作放在第二个学期。

(2)校级培训达不到预期目标。我校的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模式是校级培训与院级培训相结合,由于各学院学生培训时间难以统一调配,所以导致只有少部分学生参加校级培训,培训目标难以实现。

(3)操作性强的培训内容不适合校级培训。由于校级培训受时间、场地和人数限制,再加上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内容中含有很多像团体辅导、朋辈督导、倾听等实践操作性强的环节,培训老师难以对所有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易掌控。

(4)认识不清晰,定位不准确。由于班级心理联络员工作性质不同于其他班委,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这就要求学校有比较完整的知识培训体系,使学生对班级心理联络员队伍有一个清晰的定位以及对自己角色的认识。但现阶段我校没有系统、统一的培训教材。

(4)各学院培训层次不一致。我校的学生工作是目标管理加过程管理,目标管理由校学生处各职能部门负责,过程管理是由各学院来完成,而每个学院的心理辅导老师并非都是心理学专业出身。此外,各学院对班级心理联络员的培训目标也不一致,所以会导致各学院心理联络员培训水平不一致。这就要求学校有一套完整的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体系和考核体系,才能保证这支队伍的综合素质,有效提升工作能力。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翻转课堂的定义

翻转课堂是指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形态[1]。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评价模式、教学环节和教师角色[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更好地发挥体验式教学的魅力。

2.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

(1)教学目标明确[3]。翻转课堂教学视频均在10分钟左右,最长不超过15分钟,教学内容明确、清晰,并配有作业和思考题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这样便于学生理清学习思路和掌握知识脉络。

(2)教学形式符合学生心理需求,学习时间灵活。翻转课堂教学建立在新媒体技术的基础,便于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时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是对碎片化时间的高效利用;在内容设置上较传统模式更为贴合学生心理需求,加入了动画、场景模拟、音乐等艺术元素,更能刺激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学习主体互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学习主体“老师”和“学生”置换,我认为学习主体的互换是此教学模式最重要的优势之一。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教师由传统课堂上的讲授者变为引导者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者,由单一的教与学的培训模式变为体验式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便于学生学习技能,掌握知识。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我校班级心理联络员培训中的应用探索

1.成立工作组

在全校发出邀请函,招募了5名有实践经验的心理辅导老师组建工作组,经过学习、查阅资料,多次开会讨论此项研究的可行性和研究思路及方法,制订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2.确定培训内容

总结我校近5年校院两级心理联络员培训中积累的经验,以及对其他高校心理委员培训现状进行调查,最终从培训效用方面确定了课程内容:

(1)宣传普及作用。①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内容及意义;②班级心理联络员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

(2)预警上报作用。①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概述;②学生常见心理状况的识别。

(3)朋辈互助作用。①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概念及内容;②朋辈心理辅导的内容及方式;③积极沟通技巧。

3.试点检验

选取两个学院心理辅导站进行试点培训,分别按年级开展,一个学院的做法是提前布置学生自己看视频,然后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疑惑解答、进行技术现场演示和学习经验分享等,时间为1小时;另一学院的做法是集中学生在教室统一观看视频,然后再集中讨论,时间也是1小时,经过比较,发现两者效果不相上下。经过问卷调查,有98%的接受过培训的学生认为翻转课堂培训方式可行,尤其是高年级的班级心理联络员认为翻转课堂培训模式效果优于传统的培训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得到其他班级心理联络员的支持,从本质上讲也是一种朋辈辅 导。

4.取得成果

(1)经过两个学期各学院心理辅导站的实践发现,此培训模式可操作性强,方便推广和传承。而且经过培训的高年级班级心理联络员可以协助老师完成低年级班级心理联络员的学院培训、讨论学习环节,这样可以减轻各学院心理老师的工作压力,使得老师有更多时间关注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开发更多的班级心理联络员成长课程。

(2)网络和微信平台的同时启用,方便学生灵活掌握学习时间,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心理需求。

(3)便于学院考核心理联络员参加学习和掌握知识情况,有利于学院管理和有针对性地提升培训技能。

5.不足和问题

(1)每章节内容较少,学习知识有限,我们将继续开发有关班级心理联络员技能、自身成长等方面的培训内容。

(2)单一的学生个人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我管理、约束能力较弱,这将依赖于学院心理辅导站的管理和组织,才能将学习落到实处。

(3)师资力量不足,对课程的设置及继续开发的内容需要专业指导。

综上所述,班级心理联络员翻转课堂培训模式的探索是成功的,班级心理联络员翻转课堂培训模式是可以传承和推广的。虽然此培训模式还有很多不足,但我们会继续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参考文献:

[1]王中华.翻转课堂的理想与现实[J].课程教学研究,2016(1).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英语课堂教学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b)-0143-02

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整个大学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公共理论课程,对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有导向性作用。当今社会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很大程度上的普及推动了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1]。就目前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更加严峻,社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不仅要求应聘者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还要对其综合素质进行一定程度的考察,特别是对人才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的考察。我国在深入开展教育改革之后,已经明确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目标。

1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1.1 英语教育体制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影响

近年来,高校教育工作者时常面临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难做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原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所依存的社会背景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学英语由于学科的特殊性致使学生对外界知识的接触较多,其阅读更多的国外书籍并接受了较多的外来思想,这事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单一的、教条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则会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如何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大学英语课堂,将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改革。

1.2 英语教师重视程度不够

现今,很多大学英语教师普遍存在这样的思想: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老师的任务,与英语教学关系不大。在这样的思想观念主导下,他们在具体教学的时候仅关注学生运用英语语言的实际能力以及英语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在英语课堂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的教学实际及教学定位不仅淡化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也忽略了实际教学中对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深入挖掘的教学理念,从而导致大学英语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匮乏[2]。

1.3 大学英语教材涉及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较少

英语教材是英语教学与学习的主要载体。因此,教材的内容编排以及出版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习内容产生直接的影响[3]。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英语教材都对思想政治的相关内容涉及甚少,大多数教材是对一些专业知识内容的关注,导致在实际的英语课堂教学中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

2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2.1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以德育人,培养“四有新人”。以德育人的核心是德,即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4],其次才是培养高素质人才。这种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人才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也应该融入思想品德教育,将思想品德教育渗透于实际的英语教学中。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职业素养要求其在实际教学的时候,应该坚持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以及道德风范,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英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摒弃自己思想里崇洋的意识,也有助于发扬中国文化,更好地把握西方文化的精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属于高校教育中公共基础性课程,思政老师虽然是这项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但在现今的教育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局限于单门课程授课,应该和大学教育中的多门课程进行有机结合,尤其对于英语课堂教学来说。大学英语教学使学生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来自西方的文化以及历史,其中会带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及价值取向[5]。学生在学习这样的知识时,需要持批判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教师也应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充分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努力使自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中的新鲜血液,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编写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学英语教材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M成部分,因此,英语教学或是学习从某种程度上说等于学习西方的历史文化。在学习西方的历史文化知识时,主席曾提出“洋为中用”的学习态度,其主要的核心就是应该对西方的文化历史给予批判性继承。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主要实现对教材的充分利用,所以英语教材在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大学生学习国外的知识文化最主要的目的是为本国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服务,从而创造出具有且符合本民族特色的新成果[6]。如上文所说,现今的大学英语教材大多是对英语表达的纯正性及英语语法知识比较关注,忽视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渗透思想政治的内容。今后的教材编写应该特别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英语教学的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而充分关注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思想政治品德以及价值观念。

3 结语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占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教师的英语教学水平会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产生直接的影响;另一方面,英语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以及教材中传达的思想政治品德内容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在目前的实际课堂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程度较差,导致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或多或少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需要转变自身观念,积极努力地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进的参与者,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万群.论间性理论视阈下的大学英语多模态教学与研究――兼论外语教育技术的哲学基础[J].外语电化教学,2013(1):21-26.

[2] 夏雪,申东新.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J].新西部:理论版,2016(2):121,123.

[3] 陈安琪.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5):234-235.

[4] 蒋柿红.浅谈传统“慎独”思想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2):153-155.

篇8

关键词:思想政治 大学生 课堂

大学生是党和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本文针对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进行论述。

1.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也是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教学针对性强,容易开展,授课方式也越来越灵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课堂教学能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教学。目前,广大高校都开展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必须要学习的一门课,课堂教学针对性比较强,每个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都有所差别,课堂教学能针对大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教育,针对学生特点开展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能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理想信念,课堂教学能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做好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再通过别的方式的教育就会更容易开展。

(2)课堂教学容易开展。这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特点,也正是这个特点,使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课堂教学能适当增加或者减少课程内容,对学生比较关注的问题可以适当增加讲课内容,开展有目的的教学,要把当代理念引入到教学内容中,用发展的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的头脑和思想。课堂教学能及时解决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能紧密联系国内外形势和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能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课堂教学能及时解决学生问题。课堂教学有老师的指导和讲解,对学生不懂的问题能及时与老师互动,及时解决学生问题,教学实效性很强。是培养学生热爱思考,勤于动脑的习惯,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如何发挥课堂教学的作用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育人为本,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一定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工作。不断加强、不断改进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政治课中,要强调德学并重、以德为先,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等融为一体,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不断完善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内容,使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方式不能一成不变,要尽量多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形式,做到教学形式不拘一格,思想政治课思想性很强,是人的观念的培养,容易让人感觉枯燥和空洞,开展多种方式教学能使课堂生动活泼,避免了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更容易吸引和感化大学生。要注重课堂方式创新,灵活利用现代化设施,改变单纯的授课方式,寓教于乐。例如针对授课内容,开展相应的主题活动,通过主题教学活动,利用生动多样的活动形式,能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激发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意识,让大学生的思想潜移默化,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和理想信念。

(3)教学内容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上,还要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开展课堂教学,做到课堂内容多样化,合理的教学内容能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教育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合理, 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多样但不失目标。要顾及大学生是实际需要,在思想政治课中开展课堂教育,避免依照课本内容灌输知识,生搬硬套,效果往往不好,实践证明,如果教学内容不符合学生心理和需求,学生积极性会大大降低,甚至产生厌烦厌学情绪,形成逆反心理,所以,不能忽视学生个体需要和兴趣,只有学生愿意接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4)注重师生交流。一位名人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净化人的心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要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和沟通,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引导学生走出困难,走出误区的,教师要多与学生交流才能明白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知道学生的个人差异和内心需求,通过教师与大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能彼此分享各自的观念和想法,提高自身认识水平,做到思想真正内化,确保思想政治观念深入到学生内心。

结论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课堂教学的重要性,适当开展课堂教学,同时也要采用方法,比如网络的作用、报纸杂志的作用等。要与时俱进地开展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是课堂内容贴近大学生,贴近生活,不断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氛围,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实践性;大学生创新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9-0259-02

创新素质是创新人才不可或缺的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的觉悟,也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的方法和能力。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当怎样加强对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呢?

一、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所谓课堂教学实践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获得较好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大学生在成长发展中获得直接经验是其必要因素。因此,亲身参加实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提高的必要条件。

而现今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还存在着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当今的大学生人数较多,参加实践一般本应集体行动集体组织,而这样就形成较大的规模,对提供实践场所或基地的单位来说,会形成很大的压力,影响生产、经营和管理。所以实践中,能够去的人数比该去的人数要少得多,往往只是班级的代表,每班1-2个,占全班的3-5%,很多同学根本不能参加实践,不能获得亲身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学生外出实践也总是受出行(成本)和管理压力(队伍庞大,组织管理困难)的限制。于是形成了去与难的矛盾。解决此问题就要从实际出发,从实际中找出途径与办法,就是向课堂内要实践性,从课堂中这有限的空间内挖掘实践的效果。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现有的社会条件、技术条件为我们这种设想的实现提供了可能。如果我们采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媒体素材和合适的方法就能够实现我们的目的。我们即有比较方便的媒体资源,也有技术较好的技术设备,只要我们花些功夫,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获得对素质教育有良好作用的素材,只要我们根据理论讲授内容的需要,搜集、整理、组合,就能很好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现实性、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收到较好的实践的效果。并且,经常是有的效果还是出去实践所根本达不到的。因为,这种课堂实践能通过电化技术和媒体资源的结合,加之与所讲理论的搭配,已能够让我们坐在室内就能切身地“更近”地“接触”到更大更广更深更多的实际,从而获得巨大的“实践”教育,而且,这其中很多的“实际”是高度的综合的、只有“坐在室内”(直接看处理后的综合成果)才能接触到的。因此,课堂实践性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我们相关的工作者和直接的主管部门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二、怎样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一是讲清讲透理论。理论要必须讲清。理论是什么,内容有什么,要讲清晰、清楚。同时,理论所指是什么,提出的背景缘由、内中层次含义要讲清讲透。这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就在于用理论武装我们的青年学生,培养其素质,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创造条件。这里面有理论的最基本、最精华的东西,还有理论中国化的精髓和灵魂。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瑰宝,是先人和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是我们搞社会主义所不能不坚持的东西,我们未来的接班人不能不学。但是,客观地说,我们在理论组织上往往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非理论本身的原因,而是理论教材内容组织的原因),有的过于抽象,有的过于形式,有的过于繁琐,有的是针对性不强。公共理论课教材中理论内容不够简明,篇幅过大,要将所学的课文读一遍都要很长的时间,在当前学生课业多、课时紧、还多有社会活动的情况下很难完成。对非专业的学生没有必要。这就给大学生们的学习造成难度。目前,学生普遍不愿对理论系统学习。而理论还是应该讲,且要讲好。针对此情况,我们给学生讲理论就应当力求简明,做好量和深度的把握和控制,要“化庞为简”、“化散为紧(谨)”,化“多杂”为“简明”;去“形式”求“务实”,舍“随时随人”而变求“稳定地”发展;由“搬用”讲话条框到拿来“主要精神”。这就要进行一个分析删减与精化的过程。比如,我们在《概论》课中,讲到文化建设时,首先讲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建设,我们的文化建设方面做得怎样,有什么欠缺,进行先进文化建设要建什么,什么是先进文化,先进文化是怎样的。本着务实精神来抓住学生,这样才能对学生生产吸引,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要讲清讲透理论,就不能不联系实际。只有联系实际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认识现实问题,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联系实际要联系过去的实际,联系当时的实际,更要联系现在的实际。学习是为了最终解决现实问题。联系实际,就要认真筛选,要找出恰当的事例问题。分析要深刻,不回避问题,坚持真理,实事求是。

二是课堂上要积极地调动和发挥学生们的主体积极性。教师教学设计要瞄准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着眼大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和创新素质培养。教学中要多设问题。科学设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表现自我、发挥自我的精神,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学生敢说话、不惧上、求真求实、着眼实际、开拓进取的锐气。要相信学生和尊重学生,认真耐心地为学生解答问题,不强加自己的观点给学生,给学生以知识的满足,提高学生的认识,启发学生的智慧。同时,要多开展讨论、辩论(师生间、同学间),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本质。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培养其自信心,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同时,也要用心记录学生的表现,作为考评学生的依据。

实践中我们还积极开展课前10分钟演讲,精心设计内容。主要有“历史上的今天”、“今日要闻”、“昨日学习的体会和认识”、“我对……的研究”等和诸如“如果我是哈尔滨市长(市委书记、国务院总理、教育部长等等)”等主题演讲。通过这些演讲,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竞争意识,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和学业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此外,我们还采用其他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如安排学生就特定内容备课、讲课,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主动意识,培养其(社会)角色感,培养其自信心。还有就是开辟第二课堂。积极进行开门教学,将课堂延伸,带领学生兴趣小组走出去,到学校周边去,到现实中去,或徒步或骑自行车,进行观察、考察,发现问题,结合理论分析问题,提高认识提高觉悟和能力。这其中的根本是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引导和激励学生。

三是积极选用媒体素材促进教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我国广播电视事业、新闻传媒等文化事业有了蓬勃的发展,新闻文化事业在国家社会发展中的促进作用越来越大。有大量的事件被及时报道,党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及相关理论能及时宣传,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民众对国情的了解和关注,很好地发挥了社会民众对地方社会和国家事件的干预作用,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和政策传播的作用不断加强。这其中,大量的素材都是教学的上佳材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绝佳素材(如用影片“华氏911”来讲美国民主)。而这种素材,若凭我们教师个人的力量是根本做不到或永远做不到的。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践性,必须注重利用这些活生生的素材。实践中,我们对这方面给予了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做了较多的工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收集和整理材料,刻录了大量光盘,有力地支持了教学,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良好地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实践性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注重课堂教学实践性不能冲淡理论内容的教学。须知,理论是指导实践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也是简单的;拒绝理论指导的实践是愚蠢的。这一点我们不能有丝毫的忽视和轻视。

二是课堂教学的实践性不能最终取代社会实践,只能为社会实践做更好的准备,只能是预演,是训练,是前奏。任何将课堂实践代替社会实践的认识或做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实践中我们要千万注意。忽视理论或不注重实践都是片面的,不可取的。

三是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是在精心准备和设计基础上的。不是只说说,做表面文章,而是本着真正的务实精神的。没有认真的准备或设计,就硬着头皮上来做、讲,是不负责任的,是十分有害的。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大学生就业力;教学改革

大学生就业现实严峻是当前世界各国面临的普遍问题。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毕业生人数逐年剧增、政府没有形成系统有效的就业扶助机制等,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纵观各国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无一例外的指向了大学生就业力不足。大学生就业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是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是一种综合能力的提升,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因其以专业基础知识讲授为主要内容,在很多人看来,二者之间即使不是格格不入,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的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这种观点有待商榷。

1 大学生就业力结构解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关于职业能力提出的“冰山理论”是这样阐释就业力的结构的:“职业胜任能力的结构像大海中的冰山一样,可以分成海面显见部分(知识与技能)和海底非显见的部分(行动特征、思考样式、价值观、动机)”。对此,我们可这样理解,大学生就业力是由社会需求的各种个人素质按照一定结构组合起来的。因大学教育是专业教育,在择业和择人的互选过程中,摆在前面的自然是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及相关专业技能。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使得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方――雇主的眼光不断调高,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具备个人品质与职业价值观、适应社会的通用技能,如社会交往及团队合作能力、学习与创新能力、组织决策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中有些与生俱来,而有些是通过教育获得的。

根据对大学生就业力结构的分析,不难发现,在大学生就业力这一多维度结构中,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赫然其中。

2 高校课堂教学之于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至关重要

尽管大学生就业是高等教育不可规避的问题,但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还在于培养适应社会的专业人才,就业培训无法喧宾夺主,课堂教学更不能消失。

2.1 就业力中的专业能力主要以课堂教学获取

在各国关于大学生就业力的研究中,尽管给出的概念不同,但无一例外地没有人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排除在外。构成大学生就业力的众多要素中,通用技能、职业价值观等这些就业能力与高等教育没有必然联系。而专业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赖两个途径,高等教育及雇主培训。现今由于压缩成本、毕业生人数激增等原因,用人单位不愿花费更多精力进行雇主培训,因而专业能力的培养由大学主力承担,这本就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

高校通过组织课堂教学,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并运用角色互换、实验演练等灵活教学模式使学生同时获得专业技能的训练。这是大学生就业区别于社会普通就业的关键。

2.2 课堂教学在就业力培养中更具普遍性

各国纷纷从政府、学校、社会等多角度并发,加大就业力培养力度。哈佛大学最早开设就业指导课,现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肯定及效仿;日本大学生就业援助机制已成为其大学生就业培养机制的核心,为大学生提供自就业辅导至就业后追踪跟进的全方位服务。我国在“十二五”期间开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增强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全国高校也将就业指导课普及化。就是高校学生普通的社团活动,也使学生在平常的大学生活中获得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这些无疑对大学生就业力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但若细致分析,就业指导课实效性低,很多时候仅是表面文章;创新创业训练及参加社会实践在实际施行时,其参与主体往往仅占大学生中的一部分,无法实现大学生就业力训练的普及化。相反,课堂教学作为大学普遍进行的培养方式,其作用并不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通过课题研讨、实习实践等灵活教学方式的采取,同样可以达到锻炼学生表达与展示、人际沟通、思考及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训渗透到日常课堂教学中,而且是自进入大学即开始的训练。

3 高校课堂教学为适应大学生就业力培养需要改革

传统高等教育以学术研究为己任,重理论轻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传统高等教育体制下毕业生就业的制度性框架消失时,大学生就业成为高等学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正像前文分析的那样,课堂教学若要在大学生就业力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改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