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转化范文

时间:2023-05-30 16:0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研成果转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研成果转化

篇1

[关键词]科研创新 转变 成果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医疗产权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机构正处于市场的转型期,传统的医院经营方式必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医院将直接参与残酷的市场竞争。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牢牢地占据一定的份额,必须在医疗技术和服务质量上有过硬的本领,争取在这一行业处于领头羊地位。这就要求我们在技术上必须不断追求发展与创新,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技术创新是医院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动力,对于加速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竞争力、实现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步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

1充分发挥与利用高等医科院校科技资源的优势,多开展研究交流活动

高等院校作为科技创新发展的源头,其开展科学研究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 良好的科研人才队伍;2 完善的基础学科建设;3 齐全的研究实验室。因此,医院要想在技术上有所创新突破,就应该充分发挥与利用高等医科院校得无独厚的优势,组织集中校内多学科的人才、技术、条件优势,成立攻关联合体,共同探讨、深入研究。在现代医学大环境下,以医学遗传学为核心,组织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学科,以肿瘤等重大疾病相关基因的研究、细胞因子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转基因实验动物体系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等为主攻方向,依靠学科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条件,实施“兵团”作战,在某些疾病的基因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2]。

为加强与高等医科院校的交流与技术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在新的领域创造成果,目前,部分医院与高等医科院校均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并被纳入附属单位。高校向医院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持,医院向其提供临床实践基地。医院可以从高校里吸取新技术、接纳新项目,直接投入临床实践应用,而医学院校又可以根据医院临床实践结果不断更新和完善新技术继而再反馈给医院,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向前发展。我院作为苏州大学附属医院,每年都邀请苏大医学院的专家、教授共同开展学术交流,对我院广大医护人员进行业务技术讲座以及临床实践指导。此外,医院渐渐注重与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合作,先后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建立院际协作交流关系。通过国内外交流的日益加深,医院科研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取得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结果。

2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医院科研人员不断创新,并加强人才培养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能否实现可持续性向前发展,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牢牢站稳,并且不断成长壮大,关键在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这就明确要求科研人员要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高度的创新压迫感,积极转变压力为动力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如何进行创新?首先要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渴望,争取在科学研究上有所创造,有所发现。通过常规的技术操作,不断积累经验,寻找新的理念和方法,运用新的成果技术去改善或完全取代现行的方法,继而使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步入更高、更新的台阶。在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要敢于打破现状,追求新的突破,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现状,循蹈不前。其次,创新在人才。医院求创新、求发展,关键在于调动院内人才的积极性,最大化发挥他们的潜能。为了鼓励全院广大医务人员不断搞科研,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提高医、教、研的整体水平,医院出台了相应的奖励机制。设立了“遂园工程”科研奖励基金,其中主要包括科研成果奖励、科研立项奖励,医学新技术奖,设立医院新技术项目重点扶植基金等等。对于获得国家各级政府科技进步奖的科技成果,除了国家给予的奖励外,医院另外给予奖励。对于承担国家各级纵向科研项目的人员,医院成立了科研项目奖励,并辅以科研项目的经费配套。此外,对于成绩显著的科技人员,积极推荐到各级各类社会学术团体中任职,破格评聘高级技术职务,并给予配备助手和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激励措施更进一步体现了对知识分子的重视,对高科技成果的重视,体现了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大大激发了科技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力[3]。

医院发展,人才为本。在发挥人尽其才的同时,医院还需要注重对人才的教育培养。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是医院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前提。我院根据个人自愿、科室推荐、考核评估、择优录取等方法确定各级各类培养对象,通过外出研修、脱产学习、攻读硕博学位等途径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对列为市级以上各类人才工程的培养对象和一年以上出国进修并按期回国的人员,医院专门设立了“人才培养基金”、“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

3积极改善科研环境,方便科研人员开展创新活动

在鼓励科研人员不断创新的同时,医院应该从基本着手,积极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能让科研人员很舒适、很方便地研究新技术,开展新项目。医院技术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关键在于是否有良好的科研环境支持。搞科研创新,除了凝聚科研人员巨大的精力之外,还需要医院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要为科研人员提供开展研究项目需求的仪器,建造专门的研究实验室,不断改善研究学习条件。此外,科研经费的不断投入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也是研究活动能否坚持搞下去的关键所在。日本的一位企业家曾经说过,企业R&D经费在销售额5%以上,企业才有竞争力;占2%仅够维持;不足1%则企业难以生存。随着“科教兴国”口号的打响,国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经费投入也在不断加大,但这仍满足不了科技界迅速兴起的科技创新热潮对经费的需求。因此,在尽量争取国家、省厅、地市级各类技术发展基金支持外,医院应尽可能开展多渠道地进行筹资以满足研究项目经费的需求。如与医药企业开展合作,医院以技术产权入股,按照合作协议规定提取税后分成。

4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步伐已经成为各大综合性医院亟待解决的一大重要问题。对于新的科研成果,在一切条件都成熟时,应该积极将其转化为临床应用,而不是无限等待。主要是因为科研成果具有严格的时效性,即科研成果的有限寿命特征。由于科学技术发展迅速,新旧技术更替周期缩短,已有的科学技术作为商品的无形损耗加快,这就决定了作为商品的科技成果不能囤积,其价值随囤积的时间而减少。如果科技成果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推广应用的话,就将被淘汰[4]。倘若科学研究不能给人类社会带来一定的福利,那么研究就毫无价值,先前投入的人力、物力则是一种浪费。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性成果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独占性、垄断性、难以模仿性、甚至专利保护性等[5]。因此,将科研成果投入临床应用,将会给持有该项先进技术的医院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并为医院带来创新性社会效益。对于医院以后病人的来源及知名度的提高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业务收入的增多,使医院有能力加大对科研项目的投入,形成科研工作的连锁效应,从而使医院达到一个良好的可持续性发展。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医院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主要体现在:1 科研基金项目明显增加,共承担大小科研课题50余项,其中我院李晓忠主任承担的一项课题更是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实现了医院在此方面零的突破;2 科技成果奖数量大大增多,医院共获省部级、市厅级科研成果30余项;3 以医院作为主编单位专著、专利、增多,医院先后出版6部专著,专利一项,300多篇。

参考文献

1. 利华,徐群渊,李胜,等.医务人员创新意识的调查.中华

医院管理杂志,2001,(17):527-528.

2. 邢若齐,袁波.基金管理工作与科研发展.中国医院管理,

2001,(21):48.

3. 李堂林.强化创新意识,提高科研水平.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2,(19):306-307.

4. 林玲,孙朵国,祝元元等.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管理,

充分发挥高校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中华医学科研

管理杂志,2002,(15):28.

篇2

今天的中国,几乎平均每隔1小时就有1项科研成果问世,但是,大部分科研成果却无法实现商品化、产业化。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平均只有15%,而最终实现产业化的也只有5%。大量的科研成果湮没于“死亡之谷”,成为“休眠状态”的社会财富。

当然并不是所有“休眠”的成果都没有价值。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产权的概念狭隘化,在得出转化率的巨大“分母”中,大量的专利技术是为了给国家“知识产权布局”,用来防范国际技术壁垒。譬如,三星和苹果之战,两个跨国公司在技术上互相制约、相互设障,如果你踩到我的技术雷区,我就会制约你。

也就是说,最好的发明不一定是通过转移转化才有价值,更多的知识产权是在构筑国际范围内的专利技术防护网。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知识产权的总量远远“不够”。相反,中国公共知识论文的产出对世界的贡献却“足够了”。因为,按国际规则,一个国家的GDP总量与总量是1:1, 2012年中国GDP总量占世界总量10%,而在世界范围内数量占国际论文总量的12%。科研人员早已不必再拿着中国纳税人的钱,写文章给全世界看了。

恰恰应该转过身来,投入智力和精力,让这些成果变为“商品”。当然,这就不得不“跨越”基础研究与产品开发之间的一条“峡谷”!

通常,科技界把科研成果产业化过程简单分为三个阶段:实验室成果阶段、中间试验阶段、产品定型生产阶段。这个“中试阶段”就是所谓的“死亡之谷”。

打个比方,一项成果在实验室取得核心技术的突破,要把它转化成“产品”,还需要相关诸多领域的配套技术参与。一系列不确定的、不同方向的、通向实用成品的技术难题仍待解决。要想攻克这个技术难关,不仅存在人才问题,还有资金和研发仪器设备的问题。科研院所这个上家,在取得成果后就不想再管了。而企业作为成果需求的下家,更不愿承担其中的成本风险,他们要的是直接拿来就可以生产的“成品”。

这个中间阶段就是人们所熟知的科研成果“孵化”的过程,成果“孵化”需要中间技术市场、技术服务环节,需要产、学、研大力合作以及政府的支持,企业的配合。为难的是,组建高效的产学研机制需要时间,说服政府管理部门需要耐心,寻找愿意冒险参与中试的企业需要机缘。这些问题不能一 一解决,结果就是,产品原有的市场需求、技术优势逐渐丧失,新产品“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命运在劫难逃。

篇3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赵圣文(1976-),男,山东临沂人,铜仁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企业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2.04.7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4-160-02

科研成果转化问题一直受到国家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密切关注。2011年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可见其重要性和紧迫性。科研成果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使科技成果价值和使用价值得以实现,才能发挥其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既有助于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又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经济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现状

高校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具有大量的前瞻性、创新性的成果,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而教育部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由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我国高校科研成果整体转化率很低,只有10%左右,与美国等发达国家70%左右的水平存在着较大差距。既使如此,这些完成转化的项目其收益和规模也不尽人意。很多科研成果因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转化,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停留在证书中, 因而产生不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这些问题也长期困扰我国高校科研发展。

二、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

1、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转化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高校的教师,搞科研就是为了发文章,发文章是为了晋职称,晋职称是为了个人能取得更大利益。他们关注的是科研经费的多少、项目影响的大小、能否出名,通常重视的是项目成果的学术性和新颖性,而忽视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经费稀缺,成果成熟度不高

科研经费的缺乏几乎是所有大学遇到的共同问题。尤其自然科学类项目,需要买设备、做实验等,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且项目投入的时间也较长,能否取得回报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许多高校不愿承担风险,投入过多的资金,以至于成熟度高的研究成果较少,而成熟度和可靠性不高,处于实验室阶段的成果相对较多,这也是造成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3、风险投资体系不健全

成果转化属于高风险的活动,很难从商业渠道获得资金,而高校自有转化资金缺乏。目前我国风险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以政府的资本为主体也建立过不少风险投资公司,但我国还没有建立起风险投资的回报体系,政府不愿把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成果转化。资料显示,在美国,至少有50%以上的高新技术企业得到过风险投资的资助;而我国,风险投资仅占23%。

4、知识产权流失较严重,缺少利益保障机制

很多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比较淡薄,有的不知道如何申请专利,很多科研成果无法获取专利保护,更不能合法地产业化。知识产权对创造的激励作用、配置资源的作用以及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这对高等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有非常直接的负面影响。

5、企业的需求动力缺乏

高校大部分成果不是来自企业需求,而是来源于政府的纵向项目成果。大量的中小企业的资金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生产条件落后,喜欢投资小、见效快的项目,而不愿作先期投入,不想承担风险。不愿对市场潜力大的、技术先进的、但尚不成熟的项目资助作进一步开发研究,而宁可出高价引进成熟但已面临淘汰的技术成果,导致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

6、科研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作用缺位

纵观国内外的实践经验,政府都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而我国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缺乏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和统一的组织协调,因此,政府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被严重弱化,并没有真正起到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同时,在科研机构内部的一系列改革也相对滞后,而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不健全,严重制约了成果的转化工作。总之,科研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政府作用的缺位,使高校大量的成果游离在企业和市场之外。

7、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

技术转化中介服务是实现有效转化的重要环节。由于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使得高校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未能实现有效地转化,从而也影响了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三、提高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的对策

科研成果转化工作涉及从国家到地方、从体制到机制、从方式到办法等方方面面,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作。

1、高校要充分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工作

在经济与科技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当今社会里,科研的核心已不在仅仅追求成果的先进性,更要追求成果的商业化,追求为经济建设服务。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主体,面对经济社会变化以及高校成果转化的实际情况,高校领导层以及科研管理人员都要提高对成果转化的认识,抛弃那种“搞科研是为了,是为了评职称” 的错误理念。高校领导层应当把成果转化工作放到一个较高的战略高度去考虑,并为成果转化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篇4

【关键词】光电材料;创新;综合实验

根据《国家中长期新材料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改革开放以来,材料领域虽然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材料领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全国GDP总量的1/4左右,但该领域技能以上人才资源占全国总量的比例还不到17%,人才资源总量与领域发展地位不符。根据《“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其中包括新材料和新一代显示技术。作为材料学科的本科生来说,实验教学是本科生日常教学的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其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成旧材料学科教学内容,严重阻碍了新材料人才的培养。在我院雄厚的新材料研究背景下,将最新的光电研究成果转化为我院的本科生综合实验课程,通过小团队教学模式,带领学生一步一步完成实验项目。通过该综合实验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该学科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信心和兴趣,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4]。

1 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

在筛选合适的科研成果中,首先考虑根据学生的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难易项目,太容易达不到教学目的,太难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考虑实验课程教学成本,如果涉及到太贵重的药品,实施成本过高,作为本科生实验教学不适合;第三考虑每个实验项目的实验是否合适,时间太长,不适合作为课堂教学实验,但可以作为其他类的教学使用;第四考虑实验的绿色环保以及原子经济性。通过前期的对我院相关科研成果的梳理,我们选择将经典光电材料-芴类材料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综合实验课程[5-7]。以芴为原料经过傅克反应、碳碳偶联反应等多步反应得到1-3单元寡聚芴。根据实验的时间、实验的原子经济性和实验成本,我们把成果转化为一系列的实验项目组合成综合实验课程。考虑到面向授课对象是大四本科生,我们将相关的实验项目增加难度,加入无水无氧操作。考虑到实验的时间,我们把合成部分分成三类实验项目。我们将其中的芴的9-位烷基化和2,7-位的硼酸酯化这一步作为二个实验项目。芴的溴代物和硼酸酯在钯催化剂的作用下进行碳碳偶联反应。此实验是一个典型的suzuki偶联反应,可作为一个实验项目。

通过前期的筛选,确定了将要转化的科研成果后,先根据科研成果来设计相关课程。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具体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综合实验课程内容

2 实验方案的设计

课程名称:光电材料的设计和应用,其中那个包含以下4个实验部分:

2.1 三种光电材料的合成

该综合实验课程涉及到1-3单元的寡聚物的合成。根据文献,我们设计了三种光电材料,合成的原理和步骤如图2-图4。

图2 第一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3 第二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图4 第三种光电材料实验原理及步骤

2.2 三种光电材料光电性质表征

分别对所合成的三种光电材料溶液态和薄膜态,进行紫外-可见和荧光光谱的测试。通过光谱的测试,让学生了解不同基团对有机光电性质的影响,了解影响光电材料光谱性质的主要因素。

2.3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

将所合成的材料作为发光层制备标准器件结构的有机发光二极管,通过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制备,让学生了解到科研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增强专业信心。同时也将课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2.4 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质表征

利用keithley2400测试平台来测试所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通过对器件的表征,让学生了解衡量器件好坏标准,同时怎么来判断材料是否适合商业应用。

3 实验方案的实施和报告(论文)撰

将这些课题设计对应的实验方案,同时在实验室对实验方案的合理性进行验证。而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成立小团队。以各团队为单位,分工协作来完成该课题。在团队成员查阅中文和英文文献基础上,搜集有关该成果的一些资料,阅读文献后设计各种实验方案来完成课题。各小组成员可以通过口头汇报或者ppt形式汇报其完成课题的方案。通过各团队跟老师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修改、汇总全组成员的方案,教师当场提出方案中不合理的部分和应改进的地方,最后制定出最终的可行性的研究方案。通过前期的讨论,对)实验方案进行实施,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前期文献的调研来得出自己的结论。撰写相关的实验报告或论文,完成整个项目的实施。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真实模拟一个科研项目的研究过程,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实验积极性、科学创新性,还能给予学生科研自信心,为以后学生的科研创新打下一定基础。

4 结语

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新材料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的材料实验教学已经满足不了新材料专业的人才培养,怎样将新材料的最近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是个材料类实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先进的科研成果开阔了学生的实验,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科研,了解科研的思路,为我国材料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林跃强,刘晓东,李建.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之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5):144-181.

[2]常青,江国栋,唐和清,等.测定痕量过氧化氢的实验研究[J].实验室科学, 2014,17(2):27-29.

[3]龚新怀,吴以校,赵云,等.地方院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验项目的教学实践[J]. 宜春学院学报,2012,29(3):176-177.

[4]杨平,陈为键,何文绚,等.以科研为先导构建综合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3,16(3):134-136.

[5]Jo J, Chi C, H?ger S, et al.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disperse oligofluorenes[J]. ChemistryCA European Journal, 2004,10(11):2681-2688.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科研成果;转化

说明:本课题是2011年秦皇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研究论文,课题编号:qhd125kt2011242。

一、教科研课题在中职卫生学校转化的必要性

当前,发展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的一大热点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到“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据统计,至2010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共有14767所,招生规模达810万人,在校生达2056万人,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已大体相当。随着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质量也应相应提高,因此要利用各种教科研成果,在中职学校中实施成果转化,提高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从而使中职教育既有数量,又有质量。

二、转化过程

课题组成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发现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教科研成果也是方方面面,类别较多。根据这种情况课题组确定以调查问卷形式找到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并就具体影响因素找到相应科研成果,用科研成果干预制约影响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进而达到提高教科研成果利用率、提升教学品质的目的。

(一)拟定调查问卷查找问题

1.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提高的因素

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因素很多,有个人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课题组成员经过讨论与研究,从学生个人因素分析了影响中职生学习质量提高的一些因素:①学习动机缺乏,学习兴趣淡漠,没有学习动机,不能回答“我为什么要来这所学校学习这个专业?”的问题。中职生年龄结构偏小,知识结构水平较低,接受能力差,缺乏对所学专业和将来岗位的正确认识,普遍存在上课不听讲,课后不学习的现象。②不良媒体的诱导,现代社会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学生依靠网络媒体所获取的信息日益增多。网络的发展,对成长中的中职学生产生很多负面影响。③家庭教育的失衡,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缺乏母爱、父爱的情况。家庭教育严重失衡,逆反心理严重。

2.问卷调查是找到问题的好方法

针对影响中职学生学习质量的多种因素,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导致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而找到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利用问卷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通过查阅大量资料,课题组成员拟定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

3.问卷结果分析

通过对我校中专二年级全体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进入中专前对他们影响最多的是家长,进入学校后遇到困难后首先找同学。这说明初中毕业后,学生的思想由家庭转入社会,逐渐转化成社会中的人,有问题找周围的人寻找答案,而不是父母。

4.筛选教科研成果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与我校现有科研成果共同分析,课题组成员决定选择校级课题成果《功能小组在中专班班级工作中作用的研究》解决问卷中总结出的问题。

5.转化对接

课题组经过研究,决定在二年级学生中开展教科研成果的转化实践。同时确定一个实验班,一个对照班,进行一个学期的研究。结果实验班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学生个人获得的各项荣誉也较对照班多。

三、讨论

任何一个教科研成果都应具有普遍性,在任何适合的对象群体中都可以得到验证并收到一定的效果。有了科研成果,如何寻找到最适合的实践对象;学生中有了问题,如何寻找到对应的科研成果,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课题通过找问题-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实践科研成果的转化研究,通过我们的实践发现找问题-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思路是一个教科研成果转化的有效途径。而课题组在进行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制约教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现总结如下。

(一)教育科研观念存在误区

目前,一些教师教育科研观念存在问题,认为教育科研课题只要在自己工作任务的范围内,具有理论上或实践上的突破和创新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结束获得成果证书就结束了整个研究过程。甚至有些教师是为了晋升职称加分而进行课题研究。这种教育科研观念的误区直接限制了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过程,必然会导致成果的转化率低。

(二)各方面成果转化意识淡薄

一些科研管理部门本身对教育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就很薄弱,管理过程只局限于课题立项到结项,忽视成果转化,缺乏成果转化机制。另一方面,教师作为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的主体,教育科研成果转化意识淡薄。教师是教育科研过程的参与者,也是教育科研成果的直接践行者,同时也应该是成果转化的实施者。教师缺乏对教育科研成果的理解、掌握,自然就会降低对成果的转化意识。

(三)没有完善的教科研成果转化制度

目前对于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保障制度并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没有转化的激励机制。很少有教师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大多数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评优评奖都以获奖情况、学术论文、课题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而教育科研成果是否转化为教学资源根本不予以考虑,而科研的管理部门也缺少转化的机制建设。②没有配套保障措施。首先,没有经费的投入。各学校对科研课题研究都给予支持,但经费不足是普遍存在问题。成果转化没有专项资金。缺少资金的支持自然会影响教育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的积极性。③缺乏教育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的平台。目前,很多学校与教科研管理部门忽视了成果转化应用场所的建设、应用环境的营造,使得教育科研成果无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许芳奎.构建基于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的高职院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研究[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天津卷)[C],2010.

篇6

论文摘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系统研究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的转化问题。从科研成果在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同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承上启下作用,分析了科研成果对于促进教学内容更新与升级的重要作用;针对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学内容时所出现的问题,研究了影响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直接转化的诸因素;研究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以及转化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科研成果对于促进教学内容更新与升级的重要作用

人才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内容体现出来的,是根据社会需求确定的。对应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需求,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也必然处于不断的调整变化之中。这就要求课程教学内容必须面向社会需求,及时地实现更新与升级。而科研成果正处于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逐步靠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对于促进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同步更新具有重要作用。

1.科研成果是体现社会需求的重要形式

社会需求可通过多种形式体现出来,而在高校内部,科研工作是体现社会需求的最直接形式,社会需求是引导科研工作方向的指挥棒。社会需求在科研成果中会通过多种方式体现出来。从满足社会需求的时效性来看,可将社会需求分为短期需求与长期需求。一般来说,横向课题、工程性课题是针对社会短期需求的,主要用于解决某一领域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纵向课题、基础性课题是针对社会长期需求的,主要研究今后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理论、技术与方法。从满足社会需求的学科领域来看,可分为机械工程领域社会需求、管理工程领域社会需求、电子工程领域社会需求等,这些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分别满足相应领域的社会需求。从满足社会需求的地域范围来看,可分为国家级社会需求、省级社会需求、市级社会需求等,相应的国家级科研成果、省级科研成果、市级科研成果分别满足相应地域范围内的社会需求。

上述科研成果一般都有一定的课题背景,属于一种任务性的科研成果。此外,在学术领域还广泛存在着自主性研究,尽管通过该类研究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缺乏明确的课题背景,但其也是面向一定问题的,该问题的解决必然会促进相应领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的一些内在需求。

2.科研成果是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靠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

教学内容应当及时反映社会需求的总体趋势,其应处于一种动态的调节过程之中,但这种调节并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需要一定的动力机制推动这种调节功能的实现。科研成果就是推动课程教学内容发生调整的一种重要推动力,在这种推动力下,实现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

之所以认为科研成果是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靠拢过程中的中间状态,是因为教学内容难以实现一次性的向社会需求靠拢。教学内容主要取自于当前已取得的、较为成熟的知识成果。从这种角度来看,教学内容是直接面向某领域相关科研成果的,而其满足社会需求的功能则是通过该科研成果间接体现出来的。因此,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的靠拢具有传递性。首先教学内容应当向科研成果实现第一次直接的靠拢,然后科研成果再向社会需求实现第二次直接的靠拢,从而实现教学内容向社会需求的间接靠拢。而在这种传递性的靠拢过程中,科研成果起着承上启下的媒介作用(如图1所示)。

在图1所示的教学内容调节模式下,科研成果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如果缺乏相应的科研成果则教学内容无法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同步发展,致使教学内容因循守旧。

从另一方面来看,科研成果的先进水平与成熟水平直接决定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水平与成熟水平社会需求的满足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受到科技发展水平的制约,并不是所有的社会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相对于社会整体需求总会存在一定的缺口,因此相应的课程教学内容也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它只是反映了人们当前对某一领域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当然也有某些科研成果超越了当前的社会需求,如某些基础性研究课题据此转化而来的教学内容也会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则是深远的。

二、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学内容时存在的问题

科研成果是针对比较具体的问题的,主要体现为解决相应问题的技术路线,可通过规范、图纸、技术数据、技术手册、技术报告等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这些科研成果的描述方式是以相关人员的实际需求为基础的,重点体现成果的创新性,以及成果的可操作性。而课程的教学内容是针对学生技能培养和素质提高的,主要体现为富有逻辑性的专业知识体系,通过循序渐进的知识章节,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知识表述形式,实现系统化人才培养目标的。

显然,将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学内容是不妥当的。该做法忽视了学生知识基础的薄弱性、教学内容的系统完整性和授课过程的逻辑连贯性。虽然科研成果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将科研成果直接用作教学内容,由于忽略了教学的内在规律,容易产生使学生想不明白、学不清楚、用不到位等问题。

2.影响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直接转化的因素

(1)学生的工作背景。科研成果往往立足于比较具体的实际问题,属于问题驱动型的知识产品。为了更好地理解科研成果的重要意义,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工作背景。而通常情况下,学生要么不具备工作背景,要么工作背景与科研成果不一致,难以在科研成果的重要性方面与科研人员形成同等高度的认识。这就影响了其对科研成果的学习主动性。

(2)学生的知识基础。科研成果通常是站在某一领域专家、学者或工程人员的角度来描述问题的,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才能理解科研成果的基本思路。而教学内容针对的是一般学生,相对于科研成果,这些学生的知识基础往往是薄弱的,这就影响了其对科研成果的深人理解。

(3)科研成果的表述方式。科研成果有比较规范的表述方式,如手册、图纸、报告等。相对而言,教学内容在表述方式方面则要灵活得多,可通过语言、文字、图形、声音、影像、试验等多种形式进行表达。科研成果相对单一的表述方式不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影响了其对科研成果的掌握程度。

(4)科研成果的体系结构。科研成果主要反映科研人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在体系结构上重点突出其攻克关键问题的详细方案。相对而言,教学内容的体系结构则要系统完整得多,它强调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体系结构要反映学生“从不懂到基本懂,到非常懂,进而到能灵活运用”这样的一种学习递进模式。科研成果相对单调的体系结构不符合教学工作中循序渐进的一般规律,影响了学生对科研成果的完整认识。

三、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实施

1.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主要途径

(1)以教学案例方式佐证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性。某些科研成果是一些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具体领域的应用,它拓宽了该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场合与范围,因此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进一步证实了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案例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有效性的一种佐证。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当前所学知识为主体,以科研成果为支撑,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案例,进一步夯实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刻理解。

(2)以理论引申方式扩展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入性。某些科研成果是对当前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它或者进一步深人挖掘了该理论和方法的深层次内涵。或者进一步改进了该理论和方法的不完善之处,或者进一步拓宽了该理论和方法的体系结构,所以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进一步延伸。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理论引申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对学生所学知识不完善性的一种弥补。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以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不完善性为驱动,以科研成果为解决问题的契机,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理论引申,从正反两方面拓宽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全面理解。

(3)以教学试验方式提升学生所学知识的实践性。某些科研成果是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变相表现形式,或者说将基本理论和方法通过另外更直观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如基于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或者开发了相应的软件系统,或者制作了相应的试验仪器,或者生产了相应的实际产品。这些科研成果从多角度展示了教学内容的立体结构,从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双手触等多种感官角度全方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这类科研成果适宜以教学试验的方式充实到当前课程教学内容之中,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通常可将此类科研成果转化为三种不同类型的试验,一是分析型试验,主要针对理论性较强的定量知识模型,用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活学活用的目的;二是操作型试验,主要针对流程性的定性知识模型,用于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认识,以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三是演示型试验,主要针对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通过教师演示的方式,增强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感性认识。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科研成果的可操作性为基础,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试验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4)以全新知识方式填补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空白。某些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创新性,它采用全新的方法系统,构建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知识体系,填补了缺乏相应课程教学内容的空白,使原来难以解决的问题获得了崭新的解决思路。从教学角度来看,这些科研成果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它不但可以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体系,而且有可能催生全新的社会行业,促进社会知识水平的整体提高。这种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全新知识,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通过三种形式体现出来,一是以当前课程为基础,增加新的、自成体系的教学章节;二是创建新的教学课程,全面阐述解决某一问题的系统化理论;三是创建新的学科领域,增加学生培养方向的多样性。这种转化途径的主要特点,在于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而来的教学内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与前沿性,它在更高层次上满足了社会的一种全新需求,这样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行业指导性与前瞻性,是满足社会需求的一种更高级形式。

2.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在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的具体过程中,应当遵循课程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将科研成果以一种更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征的形式,转化为相应的教学内容。为实现该目的,在转化过程中应当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围绕科研成果适当扩展的原则。科研成果往往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上,如果缺乏与其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一般学生很难全面理解该成果的理论内涵。从教学角度出发,则需要围绕科研成果这一核心知识点,对其进行适当扩展,将科研成果系统升级为富有逻辑性的教学知识体系,便于科研成果的进一步传承。扩展可从如下方面进行:一是扩展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基础理论。理解科研成果的理论内涵,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针对科研成果,在学生当前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向学生讲述必要的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基础理论;二是扩展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应用领域。为使学生理解科研成果的重要性,针对各领域存在的共性问题,向学生讲述该成果在相关领域的应用情况或潜在的应用价值;三是扩展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分支知识。科研成果所涉及到的理论与方法往往隶属于一个更大的专业知识体系,在讲述科研成果的核心理论基础上,适当扩展与科研成果相关的其他分支知识。

篇7

Abstract: Based on the large number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from 2002 to 2010 in China is analyzed from the time,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 research content respectively. Further more, some representative research papers are given und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Finally, our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关键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分类;研究方法;研究内容

Key words: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categories;research method;research content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05-0005-02

0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一直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上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这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在我国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分析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要素,创建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型,探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途径,这些研究成果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

基于众多研究,郭晓川[1]曾对国内11种科学与科技管理专业期刊1989~1994年间发表的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198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和论述;原长弘等[2]也对1994~2002年间发表的243篇相关研究论出了分类统计和分析,这些阶段性的总结回顾对于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

本文主要研究统计了2002~2010年度中,国内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论文,分别从时间、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这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研究的现状,给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论文研究成果,并对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1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分类

2010年,笔者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上,分别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对题名或关键字进行了检索,时间是从2002~2010年,得到377篇论文,这也正说明了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关注。纵览这些论文,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汇总:

1.1 按研究时间进行汇总笔者将得到的377篇论文,按照研究时间进行了分布汇总,如图1。从图1可以看出,2002~2010年之间的数量的总体走势呈现类M型。两次峰值发生分别在2003年和2007年。由于2010年的数据收录不全,因而2010年的相关论文数量最低。除此之外,我们可以看到,第二个峰值的数据明显高于第一个峰值的数据。这就说明国内有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学者对于这个课题的研究呈上升态势。

1.2 按研究方法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1][2],我们将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五种:理论分析,观点陈述,经验总结,调查研究,案例分析。笔者对377篇研究文章进行了分类统计。可以发现,各类研究方法的大致格局分布较明显,约占75%的研究文献均属于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约10%的研究文献集中于理论分析型,较之郭晓川和原长弘的调查数据有一定的提高;其余为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型的文章。

笔者还发现近两年来,在调研和实证研究基础上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同时,不少学者将博弈论的研究理论应用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研究。例如汪侃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一文中,从经济分析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一个不对称信息博弈模型,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分析结果进行讨论[3]。雷永等在《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一文中,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分析了不完全信息下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4],通过分析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博弈中各自的期望收益,探讨了产学研联盟利益的形成机理和补贴策略,认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行为选择,政府补贴收益政策也可能改变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行为选择,从而影响产学研联盟的形成。此外,还有学者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研究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体系。针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糊性的特点,学者利用模糊神经网络的模糊化和良好泛化能力,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的模糊神经网络模型[5]。

1.3 按研究内容进行分类按照以前学者的分类,我们将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8种类型,对377篇论文进行分类统计,并与1989~1994年、1994~2002年两个时间段的论文分布情况进行了对比,可以发现图2。

在研究内容上,2002年~2010年之间,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重点。按百分比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作用与优势、管理机制、转化模式、概念与理论。在百分比的高低排序上,较之郭晓川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转化模式、对策建议、障碍因素、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概念与理论、作用与优势、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差异,研究内容更多的侧重于现状与问题、对策建议以及运行机制的层面。较之原长弘的调研结果的排序(由高到低:对策建议、现状与问题、运行机制、制约因素、管理机制、转化模式、作用与优势、概念与理论)高低顺序变化不大。虽然主要研究内容的排序不变,但是在各指标的百分比上变化较大。例如,原长弘的调研结果中有关作用与优势、转化模型、管理机制这几项指标的研究内容均超过总内容的10%,而2002~2010年之间,均不足10%。

究其原因,研究内容的变化,与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际进展是分不开的。由于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蒸蒸日上,逐步的突显出问题,学者们根据现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运行机制。研究内容上的变化,说明了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不确定性,以及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入。

2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2.1 新的理论分析工具与方法的应用例如前文提到的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高校与企业的博弈模型。又如,以实物期权的方法,分析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发项目和市场化项目中所包含的实物期权的类型以及项目价格评估的框架[6]。梁燕在广东省高校专项课题的支持下,以广东省高校作为样本,检验了高校科技产业发展经营的状况与科技成果转化中技术转让实际收入的相关性,为发展高校科技产业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理论依据[7]。但总的看来,新的分析工具与方法的研究还太少。

2.2 问题与对策建议的相关研究由上文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状与问题研究以及对策建议研究已成为当前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主流。学者们总结出的主要问题集中在科技成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缺乏激励机制、缺乏企业人才和资金、评价机制不完善等方面。对此提出的相应对策建议有:提高研究的可行性、完善激励机制、加强校企人才的交流、建立新型的联盟模式、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机制等。在一般研究的基础上,梅姝娥等从高校科技工作的特点与一般技术创新活动之间的差别、技术交易的特点和必备条件,以及我国企业技术吸纳能力的现状等几个方面,分析了阻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8]。

2.3 制度创新持续深入李平在原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项目的支持下,从创新理论及公共管理理论出发,基于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研究和探索了地方政府的管理创新问题,侧重分析了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地方政府、企业三者之间关系的问题[9]。郭晓东等分析了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中,高校和企业存在的阻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种种弊端,并从体制改革角度提出了应对措施[10]。

2.4 地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备受重视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的成果之一,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的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建议。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基础上,论证了高校在高新技术研发和应用中的地位[11]。王铁军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的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几种适合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12]。

2.5 比较研究进一步开展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转移到了国外。通过对国外著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经验借鉴,达到对我国高校的启示和比较作用。例如,胡冬云介绍了美国的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的运行模式和成功经验,以及其如何促进美国国家竞争力的提高和高等教育的发展。然后,作者结合中国的国情,提出了完善符合我国高校特点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建议[13]。陈兰杰在分析国内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模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建议[14]。

2.6 研究方法继续拓展通过调查的数据显示,在国内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中,多采用的是定性的分析方法,对于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的采用较少。特别是用于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层面的机制问题。目前,已有部分学者开始在这方面有所倾注,尝试运用新的定量的研究理论,例如博弈论,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来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风险预测机制等问题,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分支。鲍新中等从博弈论的观点,分析了产学研的组建和运行的过程,建立了合作收益最优分配系数的模型,考虑了学研方技术风险条件下的合作收益分配系数,并对合作各方在协议的收益分配方案下如何进行自己的最优行动选择进行了非合作博弈的分析[15]。

3总结

2002~2010年之间,学者们对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作为社会的科技型组织和教育中心,在科技创新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研究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特别是针对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还将是今后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郭晓川.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现状评述[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6,(3):25-29.

[2]原长弘,杨鹏,惠龙等.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研究新进展:1994,-2002[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15(6):94-101.

[3]汪侃.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式选择的信息不对称博弈分析[J].武警工程学报,2007,6:91-95.

[4]雷永,徐飞.基于不完全信息博弈的产学研联盟形成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8(26):28-31.

[5]王桂月,王树恩.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194-209.

[6]杨家伟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实物期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1):21.

[7] 梁燕.广东省高校科技产业发展和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9:278-280.

[8]梅姝娥,仲伟俊.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障碍因素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3):22-27.

[9]李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地方政府管理创新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3):292-296.

[10]郭晓东,韩汝军,王德青.加强体制创新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3):39-42.

[11]梁平等.河北省发展高新技术的对策~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为中心[J].商场现代化,2008,25:269-270.

[12]王铁军.新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1:96-100.

[13]胡冬云.美国AUTM对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1(24):152-154.

篇8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

中图分类号:G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07-0217-01

1 前言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科研实力和生产力的重要方式。科研院所是科技成果的主要产出基地,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评价是促进其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对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没有形成有权威性的评价体系。因此,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增强国家以及科研院所的持续创新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创新科技发展。

2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问题

2.1 科研立项与企业的技术需求和生产应用联系不紧密,科技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不够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一般具有较高的技术指标和较强的先进性,但成熟性和实用性则是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薄弱之处,片面的追求成果学术水平和获奖级别,许多科研人员重视、出版专著而忽略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在这种重理论轻实践、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指导下,部分科研选题脱离生产实际,缺乏推广应用的基础。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结合不够紧密,成果中试孵化基地不多,配套资金不到位,原因是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一般都只有研制费,较少或没有中试费和推广费[1]。凡是科技应用项目都需要经过中试才能进入实际应用,即使实验室成果很优秀,不经过中试检验也难以直接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中试和生产示范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中介环节。实验专用设备和模具、材料、检测以及生产规模扩大后产生的复杂生产技术难题,所有这些难题只有通过中试才能得到圆满解决。而目前许多科研院所均缺乏可供中试的基地和资金,既无法将实验室成果进行中试,也无力承担中试所带来的风险。因此中试问题成了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瓶颈。

2.2 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未充分激发

尽管科技成果转化目前是媒体宣传和大家关注的热点,但科研院所相关人员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不够,原因是无指标考核压力,科研院所的考核指标目前不涉及成果转化考核,缺乏动力。科研成果立项、研究阶段大费苦心,获奖后成果就被束之高阁的现象屡见不鲜。

2.3 科研院所缺乏高水平复合型的成果转化人才且激励机制不完善

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大多还是事业单位运作,效率普遍较低,原因在于科技成果转化人才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既要具备专业知识,又要具备知识产权、商务、金融、法律等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专业知识。这方面人才培养周期长,且人才培养未市场化。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人员明文规定有激励,但是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服务人员却鲜有激励,科技成果转化本身是创新活动,需要专业化的服务,然而现实是对他们的重视和激励不够[2]。

3 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科研院所与企业的联系,调动科研院所和企业两方面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科研院所选题脱离实际和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太长的问题,应制订政策鼓励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和合作企业的领导、工程技术人员相互交叉任职,建立长期伙伴关系,相互支持、互通信息、共同发展。科研院所在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切实把好科研项目选题的第一关。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完成中试环节,达到快速推广融入市场的效果[3]。

3.2 加大对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支持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需要专业化的技术中介服务,但目前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大都是机关职能管理部门,缺乏专业化的运营和管理。懂技术、懂知识产权运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应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走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提高对早期技术的价值判断能力和评估水平,引导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打造技术转移服务集群。

3.3 加大政策的协调性,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协调转化行为

成果转化链条长,在转化过程中涉及环节多,关系复杂,在实施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为保证科技成果转化活动的顺利实施,不同部门之间及政策规定之间缺乏协同和衔接都会阻碍成果的转移转化。建议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信息化平台,使科研院所、科委、工商、税务实现信息共享,简化操作流程。

4 结语

科技成果转化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今天,意义重大。同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成果、新业态层出不穷,科技成果的时效性也越来越弱。这就要求广大的科技工作者不断增加科技转化的意识,明确科技成果的应用方向,不断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参考文献

[1]查敏,钱旭潮,王龙.基于转化主体与方式的科技成果D化评估[J].企业经济,2013(6):174-177.

篇9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政府;北京;主导作用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188-03

引言

科技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但它不能自然地向生产力转化,只有与人类社会生产过程相结合,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而这个重要的结合点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然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速度慢:每年取得重大科技成果3万项左右,平均转化率不到20%,形成产业规模的不到5%[1],说明中国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科技资源浪费

严重。

政府作为科技创新法规的制定者和成果转化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可以营造并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探讨阻碍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并提出改革思路和政策建议,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不少学者也曾试图将国外科技成果转化的模式嫁接到中国,但由于国情、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不同等原因,国外的模式未必合适中国[2],而北京市作为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率较高的地区,政府在成果转化中取得的成功经验,有一定代表性,对中国各级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包括投入、产出、转化和推广等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因此只靠市场的拉动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政府的推动(喻金田,1998;刘溶沧,2000;李佳,2001等)。总的来说,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一)科技成果转化中市场缺陷的存在,是政府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理论依据

市场机制“无形的手”不能有效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所以需要政府“有形的手”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透明度”,并对成果进行评级,保证科技成果的转让方与受让方都能获得充分的市场信息,以便作出正确的选择。

(二)政府可以通过制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1.降低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转化具有较高的风险和较大的外部性,政府要以财政投入、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另外,政府合理的制度安排有助于降低风险,如,提供成果鉴定、产品检测等服务可降低技术风险;健全风险投资制度可降低资金风险;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产品采购可降低市场风险等[2]。

2.降低交易费用,减少科技成果转化的成本。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科技成果、资金、劳动等多种投入,牵涉到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等众多机构,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分工、合作等交易活动,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信息交流平台、公共中试平台等,促进成果的供求双方沟通和合作,降低交易成本,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三)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纽带

中国大量的科研机构独立于企业之外,形成了科技与经济相分离的局面,而政府能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建立良好联系,促进这些机构的科技成果积极向企业过渡,转化为产品;还可以支持企业建立自身的科研机构,成为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二、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基

于政府视角

(一)现行法律法规对科技成果产生的引导作用有限

中国虽有一些鼓励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法规,但配套政策不够,没有真正起到引导科技成果转化的作用。首先,缺少对授权专利成果转化的资助办法;其次,中国对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到位,科技成果投资者和生产者的收益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严重挫伤了他(它)们的创新积极性和投资热情;最后,对实施转化科技成果的研发人员很少有专门的奖励措施,如解决户籍方面或职称评定方面等。

(二)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力度不够,风险投资机构也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中国研究开发∶中试∶成果商品化三者资金投入比例仅为1∶1∶10,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10∶100[3],正是由于科技投入尤其是成果转化资金短缺,大多数高校或科研院所没有能力组织中试,科技成果以不成熟的状态面市。而在中国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来源于风险投资的仅占2.3%,这是因为中国风险投资机构资金引入渠道过窄、投资规模小、运作效率较低,所以尚不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弥补资金不足的作用。

(三)没有建立起产学研一体化创新体系

政府对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的主导作用不明确,缺少专门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致使大量科技成果游离于企业之外,力量分散、低水平重复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同时中国科技中介机构的服务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导致高校、科技机构与企业的科技成果供需信息交流不畅,造成高校科技成果过剩与企业成果短缺并存的局面。

(四)推广及转化平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一方面,在中国从事创业服务、科技评估、技术产权交易和风险投资等业务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太少,且现有的科技中介机构市场运作能力差,主动服务的意识薄弱,相关工作人员业务拓展能力不强,导致高校与企业以及科技中介缺乏合理的分工与配合,影响创新体系的整体效率。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中介机构没有建立起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平台,成果信息分散,更新不及时,给科技成果的供给方登记成果和需求方寻找项目都带来不便。

三、北京市成果转化主要做法与经验

北京市政府积极介入科技成果转化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专利授权数量、新产品产值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位于全国前列,其主要做法和经验如下:

(一)政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以《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为基础,为科技成果转化从申报、认定、中试、转让以及企业生产和进入市场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覆盖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全过程,支持内容考虑到科技成果转化的各个方面,包括要素分配、资金扶持、人才激励和创业孵化等。另外,配套法规也比较齐全,如《北京孵化基地优惠政策》、《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大学科技园发展的若干意见》、《北京市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产学研合作的若干意见》等,在推动北京科技成果转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二)以技术市场为主要渠道,以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支撑

北京市用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让,使技术市场成为科技成果扩散和转化的重要渠道和发展模式。2007年北京市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882.56亿元,占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的1/3以上。另外北京市以科技系统和中关村园区为主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如科技成果评估机构、技术市场、科技企业孵化器、新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科技咨询机构等已初具规模,成为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成果转化中不可缺少的中坚力量。

(三)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北京市逐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保障体系,在政策上、体制上和机制上给予科技成果转化极大的支持[4],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首先,政策保障:北京市政府已制定和的政策、法规、制度、管理办法等40余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在北京市人民政府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北京市的区县都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工作,纷纷制定区、县级扶持政策。其次,资金保障: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大科技投入并设立技术创新资金,同时发挥风险投资机构和担保机构的作用,支持高新技术成果化和产学研联合实施项目。最后,体制保障:北京市政府批准成立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统一协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四)充分利用北京大量的科研机构、科技人才、科研成果和信息网络,注重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牵头定期组织高校专家、科研骨干深入企业解答技术难题,同时也组织企业家走进高校,了解高校最新的科研成果;二是“产学共建”,即企业与大学共建科研开发中心,如企业与高校共建技术中心或综合实验室、引导企业与高校共建大学科技园,以及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等。三是对重大产学研项目政府列入计划给予支持,如设立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

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政策建议

(一)优化科技成果市场化的宏观环境,并制定重点扶持的产业政策

北京的产业布局和支撑产业发展的企业种类齐全,产业内部互补性很强,从而在科技成果转化的源头上打开了局面。政府应该借鉴北京的经验,首先,改善科技成果转化环境,制定税收减免等扶持政策。其次,针对当地的产业布局和特点,通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计划支持重点产业,通过科技服务业发展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等营造产业创新环境,并从多方位、多层次进行配套,达到加速该产业整体发展的目的。

(二)为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

北京市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包括项目申报、项目鉴定、资金申请等),通过政府各个相关主管部门定期到中心进行联合现场办公,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解决企业和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实际问题。企业通过 “一站式”公共服务中心,能及时获取政府的相关政策和信息,对科技成果申报以及审批流程有清晰的了解,并对整个创业和科技成果申请的运行主线有明确的认识,有效的指导中小型企业科技成果转化。

(三)促进产学研合作,让成果走出“象牙塔”

为了鼓励科技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必须打破研究成果“出论文―发表或拿奖―锁进抽屉”的传统老路。首先,将研究成果能否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纳入高校或科研院所的考核范围;其次,鼓励高校教师与企业、科研院所合作,承接企业研发项目,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拓展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功能,推进资源整合,集企业技术攻关项目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成果供给、技术成果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公共服务平台。

(四)大力发展技术成果交易市场

技术成果交易市场是成果供求双方进行沟通的主要场所[5]。借鉴北京市技术市场建设的经验,政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依靠科技成果信息共享平台,联合专业的科技成果评估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新技术推广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科技咨询机构等,建设规范的、综合性强的技术成果交易市场。其次,通过优惠政策鼓励技术转让,发展中介机构,加强技术交易与服务人员的培训,使技术成果交易市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持续健康的发展。再次,加大对技术成果交易市场的宣传与投入,激发技术交易市场的活力。

(五)加强孵化器和中介体系的建设

科技孵化器是企业科技成果小试和中试的主要场所,政府要提供资金扶持和政策引导。首先,对孵化器内的企业给予税费和租金等减免,吸引更多企业进入孵化器内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其次,对孵化器的具体功能、操作流程和管理规范进行官方界定,使科技孵化器为企业提供场地、融资、法律,人才和市场等全方位的支持;另外,在规范孵化器入驻企业管理的同时引进风险投资等中介服务机构,使孵化器真正成为企业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针对中国目前的科技中介服务水平不高,管理比较混乱等情况,政府应加强对中介机构进行正规化、专业化规范和管理,提高科技中介的整体服务水平;还可以建立各种服务、信息交流平台,如资源共享平台和信息互通平台等。总之政府要引导中介,使科技中介机构和企业的合作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六)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制度

首先,政府应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向;其次,规范和改善风险投资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实现中国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风险分散化的良性循环,以支持重大成果和重大引进技术产业化[6];再次,定期组织专家为风险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最后,建立相关风险投资机构档案库,对其资料进行定期更新,并定期向市场进行公布,做到正规化和细化整个风险投资市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红亮,薛蓉娜,贾玉花.新时期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及问题[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9):36-40.

[2]刘志辉,唐五湘.新时期政府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3):28-31.

[3]冷俊峰,李明生.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9):3-5.

[4]刘华.科技成果市场化的机制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

[5]彭树堂,谷彦芳,孙茂腾,王善杰,张如国.北京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与立法问题研究[R].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软科学项目,2000.

[6]秦丽娜,李凯.论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政府的作用[J].商业研究,2007,(4):98-103.

The Roles of Government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Experience from Beijing

YUE Hu1, 2, XU Liang2, LIU Yin2, WANG Rui-qi2

(1.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510520,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Chong 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400040,China)

篇10

关键词:电力科研院所;成果增值转化;科研人员;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01

一、引言

电力科研院所是各省网电力公司的直属科研机构,其首要职责是做好技术支撑,省网公司下达的生产、科研等任务需优先完成,在做好上级下达任务的同时,还需要服务于发电企业。

电力科研院所既是生产型企业,又是科研型企业,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一是任务来源不同,性质不同。电力科研院的工作任务从来源分有两种,一种是上级下达的任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技术监督、技术保障(如生产事故处理),职能延伸等。另一类是要面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寻找任务,这类任务是按照合同来完成,任务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大小,直接体现在合同金额上,承担者的劳动价值可以直接反映出来,相对容易考核,承担者的积极性也高。二是过程难以监督,成果不易直接测量和评价。电力科研院所需要完成大量的科研课题。科研工作属于脑力劳动,其工作过程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且不可观察,旁人无法监督,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由于科研工作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承担科研任务技术人员工作业绩的衡量变得比较困难。

电网公司将科技研究作为实现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对科研的资金投入金额逐年加大,电力科研院所承接的科研支出占到重要比重,电科院所近年来获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专利也逐年增加,其科研项目对于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电科院所的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一直较低,其转化增值策略还有待于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展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策略激励机制的研究,发现转化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策略,为电力科研院所激励机制的改革提供建议,从而提高电科院所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二、电力科研院所科研成果增值科研人员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科研人员的薪酬激励不公平

科研人员通过横向、纵向对比感觉到内部不公平,工作量接近,但薪酬差距很大。

此外,以年终绩效考核为例,由于年终绩效考核和奖金分配较为主观,并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和考核结果,而是由各部门自行分配奖金,每个部门的分配标准不同。电科院所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激励效果,反而使员工产生分配不透明的心理。

没有合理地确定电科院所内部岗位工资总额涨幅,岗位工资总额的增减只与人员的数量有关,没有做到“动态定岗”。

(2)考核评价体系不完善

电科院所现行的绩效考核制度直接与个人薪酬挂钩的做法,在形式上是完全能够激励员工奋发向上开展工作的。根据期望理论,当员工对通过努力工作换得薪酬或晋升的效应很小时,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必然很小。这对考核机制的公平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电科院所,考核由职能部门初审后,领导审定。对部门的考核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一是考核指标制定未根据被考核部门的实际情况出发,也忽略对被考核部门的意见。二是考核执行问题,在对部门的年度考核中不光考核该部门的业绩,也加入综合测评,而综合测评由各部门进行互评,此种做法将会直接导致结果存在一定的不科学性和不公平性。三是绩效反馈问题,绩效考核反馈的目的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善和提高工作绩效,但考核反馈环节常常流于形式化。

(3)激励模式单一

电科院所对科研人员主要是物质激励,较多采用奖金,福利等薪酬激励模式,精神激励、情感激励方式采用不多,在一定程度上压抑了员工的积极性,产生激励与需要的错位。对于科研人员来说,仅仅是物欲的满足是远远不能激发潜能和工作激情,而且一旦物质激励机制的执行力度与科研人员的付出、要求有所差距,就容易引起不满。

三、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的激励措施

电科院所科研人员方面激励问题的存在,会为电科院所各项业务的开展带来困难,导致青年人才流失,有了人才“瓶颈”,为电科院所未来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利。

针对电科院科研人员及其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为促进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1)彰显有电科院所特色的科研人员薪酬激励策略

在对薪酬分配体系进行设计时,必须将员工之间在劳动付出方面所存在的差异性体现出来,对每个岗位职责作用以及员工之间劳动生产率的不同进行充分考虑,将劳动的能动性和多样性体现出来。很多电科院现在的科研成果与真正的生产不连接,目前的制度是采取收支两条线,获得的收入并不能体现在员工的奖励上。因此,应将员工的奖励与收入相挂钩,从而促进员工的科研热情。

(2)完善激励模式

研究表明,科技型员工对非物质激励的需求要远远大于其它员工,对工作条件,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职业的发展规划,绩效与认知奖励,企业文化的归属感等要求更高。因此,更多关注员工的心理感受、目标激励、环境熏陶、价值观沟通等方面,用于弥补工资、福利所不能满足的员工的心理需求。

(3)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电科院所绩效考核评价应采用多种方式,可以将绩效考核评价及关键绩效指标相结合,从而得出绩效考核结果,其中各项数值的设定应基于电科院所的实际情况和以往经验值取得,经实际验证,考核效果较以往更加公平。

技术部门和和管理部门建立不同的考核体系。科研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应以业务收入,对企业的贡献、成果、论文等工作业绩为主,劳动纪律、制度管理、环境卫生、党风廉政等管理指标为辅,鼓励专业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多出科研成果,多搞项目创收上。

(4)制定弹性的工作制度

“弹性工作制”是指科研人员在确保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可以有更多的可以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大的工作灵活性。科研人员需要在更加宽松的环境中更有效地进行创新性的科研工作。

(5)调整人财物资源配置

科研人员几乎都身兼数职,并非仅负责科研,工作量繁重,而科研成果转化的奖励机制不到位,科研人员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因此,要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可以进行体制改革,调整院所资源配比。因此,要保障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可以借鉴中科院的做法。2012年,为保障科研人员80%时间用于科研,中科院体制改革,调整院所资源配比,组合配置人财物资源,取消院重要方向项目,主要根据研究所“一三五”规划,将院级科技创新经费的30%和“百人计划”指标的70%直接配置到研究所,提高基本运行费比例,提高离退休人员经费和研究生培养补助经费保障力度,增强研究所宏观调控能力。

(6)员工的奖励与企业收入关联

电科院现在的科研以报奖为目的,与真正的生产不连接。电科院目前的制度是采取收支两条线,获得的收入并不能体现在员工的奖励上。因此,应将员工的奖励与收入相挂钩,将两者的关联作用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员工的科研热情。

员工收入分配与企业业绩之间的关联效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员工收入的增加使其效用增加,满意程度加大,工作努力程度提高,最终促进企业业绩向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业绩良好,必然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有更多的资金用于员工的激励和福利,从而使得员工收入有所增长。

总之,电科院只有认识到了科研技术人员的群体特征及现存问题,并有针对性对提出了考核和激励的方法,才能让科研院所脱胎换骨,进入市场自由搏击之后,能够很快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总结

在电力体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背景之下,受客观和主观因素的限制,电力科研院所高新技术科研成果的增值转化情况不理想,已经成为建立现代化电力科研院所必须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科研人员在成果的增值转化中起到积极的作用,将会促进科研成果的增值及转化。采取多种激励方式相结合,促进电科院所科研成果增值转化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维强.知识型员工激励因素的实证研究及中外比较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2):39-43.

[2]杨战兵.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的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25(5):65-69.

[3]张力,肖晓波,研发人员绩效考核问题分析与对策[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2):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