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30 16:09: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班级共同体建设方案

篇1

>>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 中国梦:铸就人类命运共同体 纳入法律共同体视野的民族观 生态文明视阈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中国实践 学习共同体视野下的“教育学”教学改革 学习共同体视野下的《红楼梦》诗社活动 缔结“人类命运共同体”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新时代挑战的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国际视野 全面解读中国海外利益 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 班级学习共同体视野下“中考临界生”辅导策略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传播媒介视野下的“共同体” 激励教育视野下的学习共同体建设 论共同体视野中的高校后勤管理改革 以知识共同体 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知识共同体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明理在哈佛―清华大学法学院本科生许吉如同学哈佛大学交流记[EB/OL]..

[3] The future of world-class universities[EB/OL].[2015-10-02].

[5] 乐黛云等.迎接新的文化转型时期(Ⅱ)[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422.

[6] [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M]. 程方平等,译.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27.

[7] 孙康宜. 耶鲁・性别与文化[M]. 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2.

[8] 张汝伦. 思考与批判[M]. 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69.

[9]新华网: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讲话(全文)[EB/OL].[ 2015-09-29]http:///politics/2015-09/29/c_1116703645.htm.

[10]新华网: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EB/OL].[ 2014-03-28]http:///2014-03/28/c_119982831_3.htm.

[11] 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287.

[1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上海: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5.

篇2

【关键词】骨干作用 农村班主任 校级研修 共同体 柳江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015-03

众所周知,做好教育,教师是关键;建好班级,班主任是关键。一个班主任就是一个班级,班主任是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各项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是学生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的桥梁。在农业人口占据主体的中国,农村教育势必成为教育的重要阵地。以柳州市柳江区(原柳江县)为例,柳江区辖12个乡镇,有129所公办中小学,其中农村学校占93.3%。全县在校生52943名,共有4823个班级,4823位班主任。其中,82%的学生就读于农村学校,85%的班主任担负着全县农村学校学生的班级管理工作。作为农村教育的重要实施者,提高班主任的理论素养和教育水平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提升区域内农村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必须发挥骨干班主任的作用,走团队研修道路,带领班主任教师抱团成长。下面,笔者就以柳州市柳江区农村班主任校级研修共同体构建的实施为例,浅谈发挥骨干作用,构建区域性农村班主任校级研修共同体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班主任培训学习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农村学校教育,狠抓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农村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柳江区不断加强教师培训,开展了暑期班主任轮训、心理健康教育等短期主题培训活动。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短期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提高了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但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引领和持续激励,多数教师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由于培训次数和场地的限制,相当一部分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不多,获得的学习资源明显缺乏,在繁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压力下,部分教师丧失了自我成长的热情。再次,各学校师资分配不均,教育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乡镇和村级学校缺乏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岗位学习和岗位实践不够主动,培训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班主任工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既要有丰厚的教育理论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技巧,单靠教师在岗位上的实践经验和局限的自学途径,教师个人的专业素养将难以得到明显的提升,而在此基础上追求W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学校、相关部门关注区域内农村班主任持续学习成长的途径研究,在全体班主任队伍中构建起长效、持续的学习共同体,是提高区域内班主任队伍素养的根本,也是推动农村班主任教师学习成长的必然途径。

二、构建农村班主任校级研修共同体的可行性分析

从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理论和班主任专业成长理论上说,我们对区域性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对于解决当前教育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不均衡等问题具有很大的价值。校级研修是学校内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是探索解决学校教育教学热点、难点的有效方法,开展班主任校级研修是解决学校班级管理热点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学习共同体带来的互助分享途径,能有效促进参与者专业成长的实效性。因此,在农村中小学推进以校为本的班主任研修共同体,通过共同体骨干带动、问题交流、互助合作等形式,将有效引领班主任教师实现专业成长,促进农村班主任的共同学习成长。

从实际师资情况来看,经过区域内班主任师资队伍的分层培养,各学校已具备了一定数量的业务骨干,特别是区域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整体提升工程中的“名班主任”培养项目的实施和推进,培养了一批来自各农村中小学的骨干班主任力量,这批骨干班主任也成为了实施农村中小学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种子”力量。由于大多数骨干班主任来源于农村学校,他们比其他教师更了解本校班主任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和需求,具有成为当地农村学校班主任研修学习的“引领者”和“组织者”的优势条件。同时作为“种子”(骨干)教师,骨干班主任自身也有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通过由其组织并带领本校的班主任建立一个研修学习团队,不仅可以将参与区域骨干研修工作坊阶段的理论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之中,也发挥其在岗位实践中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自我成长、同伴互助交流,实现自我的更大进步和同伴的成长。因此,由县级专家型骨干班主任带动,在农村学校中推进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建设,可以示范和带动区域内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实现区域内全体班主任教师的共同研修学习和成长。

三、构建农村班主任校级研修共同体的基本路径

近年来,全国各地重视师资培训,不断加强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如何以点带面,关注区域内农村班主任群体的持续学习、实现区域内班主任学习研修的长效机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新命题。笔者就以柳江区为例,对如何有效开展骨干班主任队伍建设,让这批骨干班主任在本职岗位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区域内以校为本,带领更多农村学校班主任对实现持续成长和进步的路径进行了探索。

(一)以项目为载体,打造区域班主任骨干队伍

打造一支理论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班主任队伍,必须依托专业的培训手段,可以依托高等院校的技术力量,快速提升区域内教师的业务水平。要构建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发挥骨干力量是关键。如果没有骨干班主任的带领和互助,研修共同体的运作很容易陷入不断内耗而无突破的境况中,势必难以实现更快的成长。因此,构建校级研修共同体的前提,是要有一定数量的骨干“种子”。柳江区非常重视骨干“种子”的培养,骨干班主任的遴选涉及每个乡镇、每一所中学,通过项目合作的方式,依托广西师范院校的专家团队,分层对区域内的骨干力量进行动态系统培训。经过两期班主任教师骨干基础培养和一期骨干班主任教师提升培养实践,农村学校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班主任骨干队伍,为构建推进班主任校级研修共同体打下基础。

(二)以活动为推手,发挥农村班主任研修团队的骨干引领作用

班主任队伍的团队研修,是一条凝聚班主任力量和智慧的途径。为了推动区域农村班主任队伍建设,项目实施初期重点是在研修共同体的骨干力量培养上,随着骨干力量的不断增强,学校、相关部门要将这种研修学习模式推广到农村中小学的班主任教师当中,更好地发挥骨干力量的辐射功能。柳江区在构建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第二阶段,开展了以学校组队的“班主任团队风采大赛”活动。活动目的是以赛促研、以赛促建,通^骨干带领推进区域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班主任研修团队建设。参照区域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建设过程中的“团队风采”展示活动模式,从区域推进及辐射带动两个因素出发,组委会对比赛作出如下规定:1.要求全县中心校以上学校必须组队参加,每个团队8~10人(含领队);2.要求参赛团队领队必须是学校分管德育副校长以上人员担任,并参与团队风采展示;3.除领队为学校领导外,参赛队员必须为现任班主任;4.团队分为三个小组:说课组、上课组、评课组,进行四场次的内容展示。比赛分为四个环节,1.团队风采展示:团队人员全员参与(包括领队),有团队名称、标志、口号、团队语言,体现出团队协助精神。2.说课环节:要求各团队说课必须有课件,临场说课2人,由评委从该团队说课组成员中现场抽签确定说课展示人员。3.上课环节:担任现场上课的为1人,由团队自行确定上课人员。上课前,团队成员可辅助完成上课教具的准备与布置。上课期间,其他团队成员不得参与辅助完成如课件翻页或分发课堂使用材料等工作。4.评课,要求各团队自评本团队的课堂展示情况,临场评课2人,现场评课人员必须由评委从该团队说课组成员中现场抽签确定,上课展示完毕后给予10分钟时间,评课组成员即刻商定评课内容。评课必须使用大卡,使用思维导图进行评课展示,把区域内教师在MS-EEPO试点县的教学成果与比赛展示结合起来。

这几个展示环节的连环设计,让参赛团队不仅致力于表现团队文化风采,还在说课、上课、评课的技能环节得到智慧的交流与分享。虽然这一活动是对主题班会课比赛赛程的再设计,但其借鉴于“名班主任”项目工程的培养模式和成果,项目工程培养对象对于各环节设计相对熟悉,并在项目培养中积累了相应的教育资源,在学校团队参赛过程中,各学校培养对象都成为了参赛团队的引路者和骨干力量,项目工程培养对象由在工作室的参与者身份转变为学校参赛团队的业务引领者。

从团队主题班会课比赛综合效果看,团队参赛比个人参赛的效果显著,主题班会课质量大大提高,特别是乡镇学校的参赛团队,在经过参赛筹备的漫长磨合中,从无从下手到最后的团队成果展示,充分说明了团队研修在队伍成长中的重要作用。事实证明,团队研修模式的学习共同体构建,是推动学校班级管理团队研修的必经之路,对推动班主任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有着明显的成效。

(三)创设环境,助推校级班主任研修团队建设

构建校级班主任研修团队,需要政策支持、制度约束和骨干带动,学校、各相关部门为农村学校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创设良好的制度环境,使骨干班主任教师发挥最大作用。作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明确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是一个开放性的团体,没有政策调控难以建立,没有制度约束难以有效存续,没有经费支持难以开展研修学习活动,没有目标引领难以实现共同成长。区域内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构建,需要有人力资源、行政支持、目标支撑,还需要诸多要素“多元一体”的合力推进,如柳江区农村班主任校级研修共同体的构建,就是“多元一体”合力推进的典型例子,以下是柳江区农村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构建要素说明。

在人力资源方面,人力资源是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本要点,主要包括:1.持续开展“名班主任”工程,为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的构建输送了业务水平较高的骨干资源;2.近两年来,以构建学校为本的班主任研修学习团队建设为目的,柳江区连续在区域内开展了农村班主任暑期全员滚动培训,对区域内全体班主任教师进行系统化的业务理论培训和业务技能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班主任教师的业务知识水平,为构建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奠定了基础。

在行政支持方面,行政主导是学习共同体得以存续的保障,表现为:1.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柳江区教育局关于组织构建柳江区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试点的方案》,决定以“名班主任”工程高级研修班培养对象为核心,把校域内项目工程培养对象纳入到研修共同体中,在培养对象学校内组建起校级班主任研修团队试点。教育行政部门将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试点建设纳入到德育教研计划中,每年开展一次区域性的校级研修共同体展示交流活动。2.组织召开校长会,明确学校在研修共同体构建中的职责,如试点学校必须组织好本校团队的遴选、考核、组建和管理工作;校级分管领导需作为研修共同体成员参与团队建设中;团队每学期需开展两次以上校级研讨活动,研讨活动要有主题、有展示。除了试点学校外,各学校条件成熟的可以申请组建校级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一并作为试点推进。3.学校对研修共同体学习研讨活动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等。

篇3

关键词:小班化教育;班级博客;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G4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21-0000-00

小班化教育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形式和教育理念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在我国,小班化教育从20世纪 90年代开始涌现,到目前为止,有关小班化教育的研究已经非常丰富,这说明小班化教育已经为国人所认可。小班化教育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受各种优质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时间和教师交往、沟通,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新培养环境和方式。[1]小班化教育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呈现出与传统大班化班级管理不同的特色:

首先,与传统大班教育相比,小班化的班级管理更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班化的班级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明显增多,因此教师可以更关注个体差异,提供与之相适宜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使个体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其次,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组织结构是扁平型的。传统班级是“金字塔式”的师生、生生关系结构,而小班化的班级组织结构上下级的界限弱化了,班级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班级职务,大家都参与班级管理的公共责任意识得到增强。最后,小班化的班级管理相比传统大班教育更精致化、优质化。小班化教育中,班额减少,教师有更多时间、精力组织符合学生需要、有益于学生个体发展的班级活动,建设更宽松、民主的班级文化。

但在实际操作中,小班化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小班化教育理念的实现。例如,小班化班级管理需要学生全员参与,而班级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影响了班级管理的效果和班级活动的开展;小班化班级管理应该既重视个体又重视全体,既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培养,又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但受传统大班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将工作中心放在班级个别学生身上,而班级里每个学生都需要关注,个体的学习状态、情绪和心理也需要更多个性化的指导;同时,学生之间互助合作、交流讨论的机会仍然有限,一个能促进学生学习和情感健康发展的良好班级氛围较难形成。此外,小班化的班级管理比大班难度更大,要求更高,不仅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更需要符合人性的教育方式。而且,教师要从单一的对学科教学的关注调整为对学生心理、个性、爱好、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人文关怀。[2]但在实际教育环境中,教师改善教学的手段单一,对学生的人格塑造以及人文关怀方面也不够充分。为了进一步做好小班化班级的管理工作,本文尝试建立面向小班化班级管理服务的博客,以期改善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小班化教育的质量。

一、班级博客模块的设计

班级博客是教育博客(Edublog)的一种,它是以一个班级为单位,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集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交流,资源共享和互助共进的平台,是一种能够挑战传统学生思想交流、资源共享的教育类网站。[3]班级博客在中小学校已经普及推广开来,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在小班化班级这种更加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班级博客的有效使用将成为解决小班化班级管理问题的一种途径,但目前,有关班级博客的论文都是基于传统大班化教育的,小班化班级管理与传统大班化班级管理有着较明显的区别,因此,有必要对面向小班化班级管理服务的班级博客加以重新构建,以提升小班化班级的管理效果,实现教育质量的提高。班级管理的内容可以分为班级建设管理和班级日常管理,面向小班化班级管理服务的博客可以围绕这两个模块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

二、应用于小班化班级建设管理的班级博客构建

班级建设管理是班级集体和班级文化形成的基石,它包括班级管理制度、班委组建、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等内容。

1.基于班级博客平台的班级管理制度与班委组建

传统大班制强调集体忽视个体,在大班制班级中管理制度一般是教师制定好用以管理学生的工具,其制度制定的目的是使班级成员的行为整齐划一、维护集体的外在形象,而集体的成员则处于控制之下,长期的纪律约束使学生个体的创造精神和能力被压制。班委成员往往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其他学生缺少发言权,很难深入参与班级事务管理。而对小班化的班级来说,创造有利于自主管理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和自主管理是班级管理的目标之一。[4]在班级博客这个人人参与的平台上,普通学生都可以进入班级话语权的中心,班级博客可以开设“班级事务你来参与”栏目,把班级的大事小情都在这里公布。班级管理制度可以由学生在博客上集体讨论、投票得出,并把这样的制度在班级博客上置顶,学生登录班级博客时就可以随时看到,由学生自主制定符合学生需求又能对集体所有成员有所约束的细则规定,强化了学生自我监督、反省的能力。小班化班级中的班委应该是为全体学生服务的,其成员都应在民主原则下由学生选举产生,为了提升所有学生的公共责任意识,班委成员应定期选举,大家轮流管理班级事务,这样的管理流程应该固定下来在班级博客上以形成共识。班委成员的管理过程和成果也可以通过班级博客呈现给全班同学,学生的发言反馈可以作为调整班级管理的依据,班委成员的透明式管理以及班委与全体成员的及时互动可以增强班委成员的服务意识和全体学生的民主意识。以学生为中心的班级管理模式一旦确立,学生会很快发展出管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班主任也无需事事参与,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博客上予以监督、指导,为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建立扎实的基础。

2.基于班级博客平台的班级活动组织与展示

多样化的班级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拓展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提高集体归属感。如今“90后”的学生需要的是符合他们个性色彩的、能深入心灵的班级活动,所以教师必须在了解学生个性化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策划班级活动。博客本身是以主题的方式信息,教师可以把班级活动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在班级博客上,活动的动员、意义说明、活动细节的讨论、个体意见的收集都可以通过博客平台实施,所有班级成员都可以参与到讨论中,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确定活动组织开展的方式。活动结束后可以在博客平台上通过照片、视频、文字等多媒体的方式展现班级活动的总结,使全体学生都可以很好地回顾、体味班级活动带给他们的愉受。所以,班级博客是组织、展示、总结个性化班级活动的最好平台。

3.利用班级博客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5]班级文化形成的基础是全体成员具有共同的目标,一方面教师需要引导班级成员理解班级目标,使之成为全体班级成员的追求;另一方面班级的共同目标要融合学生的个体目标,也就是班级目标的实现能够帮助个体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增强个体对集体的认同。传统大班级中,班级目标往往是教师从外而内向班级成员灌输、强化的。在小班化班级中,应该创设更方便个体表达个人目标的环境,班级博客是展现和实现个人目标的良好载体。在班级博客中可以开辟“我的计划”栏目,教师鼓励学生把个人目标以具体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学习效率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善,写作能力的提高,与班级同学合作、协作能力的提高,个人爱好兴趣的发展等等,个体通过表达及与同伴的交流更加明确自己的目标,并通过讨论与教师的指导找到达到个体目标的途径,班级管理者也可以把个体目标设计到集体活动和计划中,帮助个体达成愿望,帮助其提高能力,在这种环境下,才有可能发展出全体学生所认同的班级文化。在小班化的班级中孕育、培养宽松、民主的班级文化有益于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爱、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师生在班级博客中不应只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其交流的内容除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外,可以谈论生活、爱好、情感等等,在班级博客中可以设置“我们的生活”、“情感空间”等栏目。在交流中教师要尊重、理解、包容、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班级博客中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这样学生才能把班级博客当成自己的“家”畅所欲言,与教师和同学进行心灵间的沟通。班级博客里的这种和谐的关系也会延伸到学校环境中来,促进整个班级逐步形成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团结集体。

三、应用于小班化班级日常管理的班级博客构建

班级日常管理维持着班级的正常秩序、保证班级日常活动的顺利进行。它包括班级环境管理、教育性管理两方面内容。班级博客是信息随时更新与交流的平台,因此把它作为班级日常管理的一种工具将会使班级管理更加有效。

1.基于博客的班级虚拟交流环境管理

网络时代,班级环境管理除了班级教室、卫生、财产等管理对象外,还应该注意虚拟交流环境的管理,其中班级博客就是一个代表。在小班化班级中要使班级博客这一便捷平台成为教师、学生、家长对话、交流的又一重要空间,必须采用更有成效的管理方法,那就是教师、学生、家长协同维护和管理,与之相反,现状是现在大多数班级博客只由教师管理,信息更多的是单向传输。在共同管理的班级博客里,教师主要教育类信息,并通过反馈留言与学生和家长沟通、交流,班主任是班级博客的主要管理者,平台建设与运行在班主任指导下进行。学生可以通过轮流选举的班委成员在班级博客上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内容,组织、展示和总结班级集体活动,展示学生个人作品。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在班级博客上表达对班级和学生的期望与要求,每个家长都可以自由登录发表评价与反馈。这样的协同管理方式使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使班级内外每个要素都活跃起来,班级博客才能充分发挥其信息双向交流的功能。

2.利用博客实施班级的教育性管理

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性管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内容,在小班化班级中主要可分为几个部分,包括辅助教学、学习共同体的建设、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内容。

(1)辅助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班级博客辅助教学。随着数字化视频的采集和应用越来越方便,教师可以把课堂讲授的过程记录下来,放置在班级博客上,学生可以随时登录点击收看,帮助学生及时复习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把自己的教学思维过程、搜集和整理的教育资源与学生共享,在班级博客上可以分层次地提供不同学习能力的学习者所需要的学习资源,满足个别化的学习需求。此外教师可以通过班级博客向学生布置作业并进行问题解答及评价,并在问题解答的基础上创造新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思考、讨论,使课堂教学进一步深入。班级博客也可以用来展示在某方面表现优秀学生的作业、分享学习经验,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学。班主任教师还可以联合科任教师各科信息,使教育信息更完整、丰富。教师、学生在班级博客平台上进行的知识、分享和讨论记录了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并日积月累形成了知识的集合,对各科目的教学都起到了辅助作用。

(2)学习共同体的建设

在小班化班级中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有利于学生与教育资源、教育者以更有效的途径接触。在学校环境之外,构建网络学习共同体可以帮助学生有更多机会获取教育资源,并与同学、教师、辅导者甚至专家近距离交流、沟通。而班级博客是网络学习共同体之源。[6]在班级博客中可以构建探究型网络学习共同体和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探究型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围绕某个研究主题聚合班级成员及其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助学者可以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班级博客研究主题、研究计划,共同体成员借助其他社会性软件如QQ、论坛等进行文献传递、协同写作,与助学者讨论、学习应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学习共同体成员通过共同努力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班级博客研究成果,并获取其他共同体成员的评价或建议,完成一个主题的探究学习过程,而共同体内部成员间也在学习中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班内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和共同目标的学生自主组织起来一起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而形成的学习共同体,这种共同体可以更好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班级博客可以为有着这样倾向的群体提供空间,展示、共同体成员的研究过程和成果,教师、辅导者也可参与其中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3)学生个性化的辅导

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是小班化的核心所在。[2]班级博客可以很好地实施学生个性化的辅导,促进每个学生个性化认知能力的提高、个体情感与心理的健康发展、个性特长的培养。

①个性化认知能力的提高

每个学习者由于家庭背景、生活经验、阅历、智力特点、学习品质都有所不同,因此学生的认知能力是不同的。在小班化班级中应该鼓励学习者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体现之一就是质疑问难。[3]除了在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发言外,教师在班级博客中可以设置“头脑风暴”栏目,在其中抛出学生感兴趣的多向思维或开放性问题,如 “请开动脑筋想办法测量不规则石头的体积”、“你对岳飞是如何认识的,他能不能称为民族英雄”等。这些精心设计的问题是对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在班级博客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考质疑、大胆表达、相互交流,尤其是创新想法的表达,由于允许学生在博客中匿名发言,这可以诱导出学生更真实的想法,所以学生的表达欲望和频率都会比课堂上高出许多,有利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

②个体情感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班级虽然是个集体,有共同的集体目标,但也要充分满足个体情感的需要。班级博客扩展了班级环境,这种虚拟的班级空间能容纳更多个性化的表达,可以成为学生情感表达的重要窗口,不过,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班级博客就要建设得更加人性化,其抛出的话题应该是学生需要的并能引导学生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否则对学生是没有吸引力的。如每次教师在班级博客上抛出一个情感主题以引发学生的讨论,这些主题可以是“考试考得不好我该怎么办”、“如果有校外人欺负我该怎么办”、“和好朋友闹矛盾了我该怎么办”等等,学生可以自由地在博客上发表自己的感受、体会,与教师、同学交流,倾听其他人的意见或为其他同学出谋划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的发言中了解学生的心态,给予正向的引导。当学生在班级博客中主动展现自我、表现自己个性的时候,教师与家长应及时传达对孩子的接纳或肯定。因为当学生被所在集体需要与承认的时候,学生会表现出自我肯定、自信、积极乐观的情绪。[6]好的情绪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此外,教师的有效评价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也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班级中是一对多,在班级博客里,教师可以一对一地与学生对话,针对学生的特点予以评价、指导、点拨,例如笔者在一个班级博客里看到班主任教师对全班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描述,下面是其中一个。

“丁雪明:永远的短发,最长不过扎起两个三寸长的小羊角辫。无论数学语文英语还是其他什么课程,她永远是反应最快学生中的一个,语文分析头头是道,数学讲解彻头彻尾,英语更是出口成章,辩论会上则更是她展露身手的平台,那思维,那嘴,那反应,那知识,常常叫对手甘拜下风。这位也热情,做什么都精力充沛,是各项活动的骨干分子。不过,弱点也还是有的,因为嘴快,可是惹了不少麻烦,上课讲,自学课也讲,还能少得了挨批?眼见着天天在进步,一年一个台阶,未来的路还很长,相信会越来越好。” [7]

班主任对学生个性、特点的细致观察在班级博客中呈现的却是如此轻松的笔调,教师的这种人性化的评价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对学生能起到激励、导向、改进的教育功能,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③个性特长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独特价值,因此,应充分考虑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除了在校内提供各种特长课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可以在班级博客中设置特长展示平台,把学生日常积累的绘画、手工作品,自己拍摄的照片、视频,编写的故事、剧本,乐器演奏,唱歌,舞蹈等艺术作品以多媒体的形式予以展现,班级成员能随时登录欣赏自己或同学的作品,教师与同学都可以给作品以点评和建议,帮助其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学校艺术节期间,班级博客可以把更多学生的作品汇集起来供全校师生前来浏览观看,点击量的增多使平时没有机会当众展示自己的学生在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点评与鼓励使学生充满自信,激励了学生更好地挖掘自己的潜能。

(4)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教育性管理还包括品德教育、健康教育和安全与法规教育等,这些都涉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如果学生从小能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以后的生活、学习、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都产生积极作用。[8]在小班化教育中,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再采取大班制教育中经常采用的规范、条例、说教等方式,而应该采取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教师在班级博客中进行相关行为习惯教育的时候应该采用故事隐喻、动画演示、教育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学生明辨是非,提倡和支持正确的东西,给予学生积极的暗示,引导学生积极的行为。例如在“妙音动漫”网站上原创了许多中华德育故事、中华弟子规等flas,[9]这些动画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教师可以把这些免费的flash链接分享到班级博客里,这些制作精美的动画必将吸引学生观看,学生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吸收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无形中养成了好的行为习惯。

四、结论

综上所述,面向小班化班级管理服务的班级博客的合理建设促进了班级集体和班级文化的形成,学生的自主管理水平也得以提高。通过班级博客,教师有更多机会了解每个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情绪和心理各方面都可以施以更多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健康的人格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同时,班级博客的有效使用也使之成为组织班级活动、进行辅助教学、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良好平台,并为学生构建了便于合作的虚拟交流环境。面向小班化班级管理服务的班级博客的重新构建充分体现了小班化的教育理念,改善了小班化班级的管理效果,必将会提高小班化班级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汤燕.小班化教育背景下的班级管理[D].华东师范大学,2009(11).

[2]李欢.我国小班化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出路[J].教学管理(中学版), 2010(1).

[3]王晓.班级博客(Blog)平台的创建与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12) .

[4]陈月霞.小学小班化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6).

[5]姜苹,孙微微.“以人为本”构建班级情感文化[J].教育与职业,2010(11) .

[6]赵举忠,张敬环,任瑞仙.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情感交流[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5).

[7]http:///ma_baoping2007/.

篇4

【关键词】互联网;区域协同;幼儿教师;城乡均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6)07-0094-03

“互联网+教育”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为促进教育公平、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在农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发展中发挥引领、支持和服务作用,是地方幼儿师专应有的历史担当和大学职责所在。在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水平发展上,地方幼儿师专能够发挥地方院校接地气的优势,有效利用地方高校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充分整合县域资源,建立区域乡村幼儿教师协调发展机制,促进区域与校本研修活动良性运行。

川北幼专近年来在推进区域内教师培训项目综合改革、促进区域内城乡教师协调发展等方面开展了系列探索活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基于网络的高校・幼儿园协同研修实践共同体及其研修实践活动,由川北幼专组织学校特色专业学前教育以及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背景的专业教学团队牵头,以合作幼儿园一线骨干教师、青年教师、转岗教师为主体,幼儿园园长参与管理,组建一些以解决各种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协作教学研究团队。这些协作团队围绕解决某一个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者高职层次幼教、小教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问题而建立,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资源开发、资源共享和在线协作教研等活动,以实现校、园协作,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

网络环境下的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1.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运行规程

地方高等职业院校牵头对地方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进行统一规划,分析区域内幼儿教师师资队伍现状,统一规划本地化的幼教师资培训方案,对本地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层次、管理职责、区域幼儿教师发展质量标准做出具体可行的规定。建立完善的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管理评价机制,做到区域内幼儿教师在接受继续教育的内容、形式和认证标准上的全覆盖,对教师网络培训、网络研修的内容、形式和学时学分认证制定管理办法。

2.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建设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师资团队是一支整合了县区内教学科研、教育技术、一线骨干教师等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的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团队。其主要目的是,有效带动城乡教师的区域协作,指导城乡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其活动形式主要有开展区域内校际协作教研、培训活动等,同时不定期对各农村幼儿园的校本培训、教研活动进行实地指导。

3. 区域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模式

(1)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

该模式主要针对区域内边远薄弱地区的幼儿教师,在具体应用中主要与院校集中面授、乡村幼儿教师访名校等培训活动相结合。基于网络课程资源的混合式学习以提供在线的网络课程支持,组织教师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学习为主。

(2)基于网络教师工作坊的团队研训

网络教师工作坊是一种依托网络平台,以区域内教学名师、高等院校学科专家学者牵头组织、区域内不同层次学校教师参与进行的网络研训活动模式。教师工作坊主要有组织课程学习、专题在线研讨、案例分享、协作教学、学术交流、观摩交流等多种形式的综合研训活动,以实现区域内同一学科教师的协同成长。教师工作坊研修活动主要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通过诊断测评、行动研究、总结提升和成果推广等阶段,跨年度、递进式、常态化研训,以培育一个团队、提升一个片区内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

(3)基于网络研修平台的送教下乡

基于网络环境的送教下乡是以送技能、送本领为主,以通过院校协作的形式,以协作创新的形式提高乡村教师的专业能力和专业水平。主要过程有:首先,由院校专家团队入园,以乡村幼儿教师的常规教育活动为观摩对象,进行访谈和教学观摩活动,通过访谈对乡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教学准备水平进行了解;其次,由院校专家团队、授课教师本人、幼儿园同行及院长,通过在线视频系统进行网络协作观摩和研讨,对农村幼儿教师的常态教学活动提出改进意见;再次,由院校专家协助乡村幼儿教师,根据修改意见进行教学活动的再次设计;最后,由乡村幼儿教师根据重新设计的教学活动方案进行第二次教学活动实施,院校团队则进行活动实施过程的观摩,并进行二次活动录像,对第二次教学活动的改进进行团队分析和交流,使乡村幼儿教师认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所采取方案的优点和仍存在的问题等,进而达到促进乡村幼儿教师专业能力提升的主要目的。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网络研修活动设计

1.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研究对象选择

选择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为研修主题,依托川北幼专与广元市利州区建立的“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发起并组织本次研修活动。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来自地方高校4人,幼儿园10人(其中城镇幼儿园3人,乡村幼儿园7人),高校教师中学前教育学科教师3人,现代教育技术学科教师1人。以信息技术在幼儿园科学、艺术、健康领域的应用为切入点,分别在1所城镇幼儿园和2所乡村幼儿园选择1位主班老师和相应的班级进行教学实践研修。

2. 研修活动过程设计

(1)由研修主持人在进行调研分析后,会同指导团队商定研究主题,设计研修活动方案并通过网络研修工作坊研修计划,组织研修指导团队设计研修活动指导方案。

(2)由研修主持人协调召集共同体全体成员进行参与式研讨活动(线下集中培训),解读研修主题、观摩先进案例,进行理念、方法、技术以及评价反思等方面的参与式培训。

(3)主班教师返岗实践,带着集中研讨所获得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开展专业实践。同时,研修指导团队协助主班教师将初次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至研修工作坊,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

(4)主持人协调召集在线研讨活动,由主班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视频、教学实施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通过网络进行,研修共同体成员通过网络会议的形式组织在线研讨。

(5)主班教师参与教学设计的修订,并在指导团队的协助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然后进行第二次现场教学实施。课后进行说课与反思,其他教师现场观课或在线观摩教学录像,进行评课议课。

(6)主班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包和教学反思,教师网上继续议课或参与话题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并形成研修成果。

3. 研修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主题培训与技术应用辅导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网络研修主题为“信息技术在农村幼儿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完成研修活动方案设计并在教师研修网络平台。在完成网络研修活动支持资源、支持方案的设计与开发的基础上,师资团队召集所有网络研修共同体成员进行了专题培训活动,就本次网络研修活动的主题、理念、方式方法、支持策略、组织与评价等进行了参与式培训活动。

(2)同课异构与协作重构

研修共同体3位主班教师进行岗位实践,由主班教师独立备课或小范围协作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验证性教学活动组织与实施。指导团队协助3位主班教师将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方案、教学活动视频上传到网络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协调共同体所有成员进行方案与案例的观摩与思考,这一阶段的学习为自定步调学习。此后,教师研修工作坊主持人召集共同体成员召开在线视频研讨会议,对3位主班教师前期同课异构的教学设计、教学实践视频以及实践中遇到和发现的问题进行了集中研讨,提出了新的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建议,完成了教学活动方案的协作重构活动。

(3)反思总结与协作提高

在协作重构过程中,3位位于不同区域的幼儿园主班教师相互借鉴,与院校指导团队紧密互动,协作完成各具特色、适合本园儿童发展特性的教学设计,这一过程通过虚拟社区的协作实现了隐性知识的显性化过程。教学设计重构完成后,3位教师在共同体成员的协助下分别进行了教育活动的再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在社区协作中所获得的显性知识的固化。

“地方高校・幼儿园协同创新平台”研修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均衡发展效果分析

1. 精确定位、深度互动,有效促进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互动”是教师在网络研修过程中所有活动的核心,网络研修共同体中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和专业实践正是在与研修平台上的同伴、专家和辅导团队的交流互动中,悄悄发生转变、实现知识和价值的重构的。这种高效、深入的互动,使得主班教师、普通教师的参与程度都比较高,在研讨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了城乡教师教育理念的一体化转变。

2. 多轮迭代,以城带乡,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农村幼儿园对教育活动的规范性、教学性不高,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性不强等都是现实存在的问题,在网络研修活动中,除了系统的培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念、知识、方法和价值外,研修活动反复强调教学设计的重要意义,通过多轮次的协作设计和研讨,使教师们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在信息化资源的共享与支持、幼教专家在线指导下,通过多轮次的网络协作教学设计,通过案例研讨、同课同构、同课异构等协作设计活动,以城带乡,使农村幼儿教师掌握了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方法,并且开始能够有效利用信息化教学资源,设计出适合农村幼儿身心发展的园本主题活动,有效规范了农村幼儿教师的教学行为。

篇5

【关键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1)05-0030-04

实践是学习主体内化和重构知识的前提、中介和归宿。〔1〕实践教学旨在为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让学生在提升教育技能的过程中内化理论知识,养成研究、创新的专业态度,综合提升专业能力,“使学生在步入教学一线之前就获得教育实践知识和实践智慧”。〔2〕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将学生在形成专业素质过程中需要经历的所有实践环节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统筹安排,将教学计划中所有学科知识与技能渗透在教育教学实际情景之中。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逐步获得对学前教育实际工作情境完整系统的感性体验,进而真正理解各门学科对其专业成长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对我国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建设,尤其是对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积极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一、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价值

有关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研究,直接推动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在我国目前的师范教育体系中,不论是中师教育的技能型课程体系,还是高师教育的理论型课程体系,均不能很好地适应新时期教师教育的要求。二者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较为单一,课程体系亟待调整。以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当前,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五个基本模块组成。模块一是以理论性为主的学前教育类通识课程,主要包括学前卫生学、学前教育学、学前课程论等;模块二是以表现性为主的艺术类课程,主要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模块三是以操作性为主的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各科教学法及教育活动设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幼儿园班级管理等;模块四是以入职缓冲为目的的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是指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模块五是以获得专业学位为目的的毕业论文的设计与写作。这五大基本模块的教育目标虽然具有一定衔接性,但在具体实施时却往往边界分明,五大模块中各门学科间的联系被人为切断,从而影响了培养效果。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许多高校并不重视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活动尚未落到实处。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旨在提高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以帮助学生早日做好入职准备。

1.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从毕业后进入幼儿园工作的第一天起,往往就要承担起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承担的所有工作。这就意味着,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到合格的幼儿园教师之间的角色转换不能留到入职后进行,而应尽可能在高校学习期间进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一项重大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在入职前基本实现从专业知识到专业技能的转换,完成由学生向教师的过渡。要完成这项任务,光靠专业理论学习显然不够,还要依靠专业实践活动,而这正是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意义所在。从学生到幼儿园教师的职业角色转换是情境性的,是学生在自然教育教学情境中建构教育知识、提高教育智慧的过程。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为学生提供大量教学实践机会,以期为学生职业角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提供有力支持。

2.实现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如果不重视实践教学,那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就沦为一纸空谈。如果能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意义,准确定位实践教学的目标,恰当选择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和实施途径,就有可能从根本上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正是一种可供参考的具体培养路径,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此外,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有利于发挥“合并型”高校的优势。原中等幼儿师范学校具有专业技能教学的优势,而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理论知识教学优势。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打破以往中师教育偏于强调专业技能训练而忽视学生理论水平提高的局限,也能改变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偏于强调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局限,从而发挥各自的专业发展优势,提高“合并型”高校的师资培养质量。

二、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

1.注重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特征之一,是把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按学科逻辑有规律地渗透到各门专业学科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方案的实施从新生入学即开始。学生沿着教学计划中设定的学科逻辑线索,通过学科课程的课内实践,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进入学前教育实践,消化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意识,逐渐提高实践与创新能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可打破五大课程基本模块的界限,将实践教学元素渗透其中,使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形成相应的教学实践能力。换句话说,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强调让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开始接触学前教育工作实际,直至毕业,从而确保他们一直与学前教育实际工作保持密切接触。

2.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另一特征是将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各类专业人员整合起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背景专业导师的作用。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任务由不同年级的学生、幼儿园相关教师和高校相关教师组成的实践共同体完成,这个实践共同体“是处于同一实习场的全体成员及其行为关系的总和”。〔3〕

三、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

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应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逐步建设和完善。

1.制订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计划

实践教学计划包括学期分工、所依托的主要学科、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实践活动的时间总量以及实践场地等项目(见下表)。

2.建设教学实践基地

做好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是推进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有力保障。高校应注重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可扩大高校附属实验幼儿园的办学规模,以积极接纳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可建设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学实践基地,促使其规模化、体系化、制度化,以满足学生教育见习与实习的需要。高校可以考虑将常规教学与幼儿园的教研活动相结合,同时加强与社区的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在幼儿园、社区开展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志愿服务。完善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既能为学生提供最鲜活的专业信息,也能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教学实践活动的机会。

3.建设导师共同体

导师共同体由高校分管领导、高校学科指导教师、幼儿园园长、幼儿园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导师(高年级学生)组成。导师共同体的职责是对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周密的设计,制订既适应幼儿园教育教学需要,又符合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实践教学方案,并通过各自的实际工作保证方案顺利实施。导师共同体要激发学生从事实践活动的愿望,重视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训练,要求学生收集和积累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典型案例,鼓励和带领学生根据实践问题设计与改进研究方案,对自己的实践行为进行评价与反思。

4.布置实践作业

为学生设计不同层次、不同难度、不同呈现方式的实践作业是贯彻渗透式实践教学理念的有效途径。实践作业实质上是为学生设置一个个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问题,调整方案,最终解决问题,从而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育智慧。各学科指导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在分析学生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设计并提出具体的实践作业要求,并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尝试解决不同难度的问题,以达到循序渐进、动态提高的实践教学目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以学前卫生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幼儿园教育教学的一般性印象,学会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并撰写简单的测评报告,理解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卫生学原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作业的呈现方式有观察记录、测评报告和小论文等。

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运用观察、调查、测验等手段分析个体的心理特征,为后续学习积累经验。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为主。

以学前儿童心理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帮助学生消化和运用专业知识,明确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从而激发他们为提高自身专业能力进行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与训练的意愿,为后续学习提供支持。作业呈现以小型研究报告和评论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教育学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视角发现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呈现以评论性论文或说明性论文为主。

以学前游戏论和学前课程论为依托的实践作业目的是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儿童游戏观、学前教育课程观,为后续各科教学法的学习与训练奠定基础。作业呈现以游戏活动设计、调查报告等为主。

以各科教学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以各科教学法为主线开展的幼儿园试教活动。在导师共同体的带领下,学生可以尝试逐步进入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以逐步做好入职准备。作业呈现方式是幼儿园活动方案设计以及相应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

以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为依托的实践作业是在基本完成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学习后,在逐渐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过程中完成的。在高校指导教师的带领下,通过课题选定、文献查阅、计划制订、方法选择、资料分析整理以及成果表述等一系列实践训练,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充分理解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原则和类型,逐步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从而掌握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为日后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方案具有较大的后续研究空间,可尝试采用行动研究法,在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方案内容的过程中,将研究思路逐渐扩展到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中导师团队的建设与发展、高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渗透式实践教学校本教材的开发等问题的研究上。

参考文献:

〔1〕曹能秀.走向专业发展的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8,406(6):34-38.

〔2〕〔3〕秦金亮.走进全实践:反思型幼儿教育实践家的成长之路〔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07:40,5.

An Introduction of Immersive Practical Teaching Plan for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Undergraduates in University

Li Lanfang, Zhang Haizhong

(Colle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nzhou Municipal College, Lanzhou, 730020)

篇6

“中考临界生”特指智力正常、身体健康、学习曾经努力但没有毅力坚持,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上存在很多“内耗”,缺乏足够的学习信心,导致学科成绩处于中等水平,忽上忽下不稳定的学生。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他们的潜力是完全能够发挥出来的,能转化为优秀生。进入初三,关注临界生,实现临界生学业成绩的提升是班级管理的重点工作之一。所以许多学校都对这个问题有很多关注和实践。

传统的方法对临界生辅导效果不佳,因为存在一些问题:(1)各学科独立行动,各自为政,时间分配不匀,学生忙得团团转,疲于应付。(2)以单纯的学科辅导为主,缺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关注、交流沟通,方式单一。(3)缺少学校和家庭的协作,学校的有关要求,学生在家无法持续的达成。(4)缺少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没有充分利用同伴的力量和集体的氛围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本人在上城区有关专家的指导下,运用班级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念,对“中考临界生”的学业成绩提升进行了实践探索,就此撰写成文,与大家分享,旨在请教。

二、“中考临界生”的辅导策略

班级,是学校的一个基本单位。而“班级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帮助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团体,其成员经常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成员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博耶尔,1995)它强调成员间的人际心理相容和沟通,强调学习中发挥群体动力作用,强调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平等和合作。因此,在班级学习共同体视野下“中考临界生”的辅导策略,与传统班级管理机制下“中考临界生”的辅导是有许多不同之处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让班级任课教师参与集体“会诊”,分析临界生特点

班主任召集各学科的任课教师坐下来讨论,结合最近几次考试成绩和平时学习的综合表现,划定临界生的数量;着重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个性特点等方面,对临界生进行全面分析;为了集中突破,临界生人数不宜太多,应相对集中;针对学科上的差异分配到每个学科2人。如学生雷某:喜欢理科,理科成绩不错,但英语不愿记、背,有时会钻牛角尖,英语学习成绩较差,英语教师也不太注意其学习的状况。当他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做出很多深入的分析:雷某为什么不喜欢英语?是不是英语的作业思维力度不够,学生缺乏英语学习的思维乐趣?后来,英语教师也专门找了这位学生共同协商英语学习的策略,如英语单词的配对联想、近义联想等多种策略,雷某的学习兴趣又渐渐浓厚起来,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进行英语学习了,学业成绩也逐步提高。

班主任召集本班的任课教师,集体“会诊”“中考临界生”,强化师师之间的合作关系,强化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差异的意识。在了解、分析学生情况的过程中,教师也会获得很多启示,只有深入了解学生,才能找出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教育对策。

(二)让家长参与孩子学习情况分析,形成教育合力

临界生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家庭的环境宽松(离异或过优越),无人监控,直接造成学生对学习的松懈。如前面所述的雷某,针对他在家里和学校的两面性,加强和他家长的联系,了解他在家的情况,及时交流其在校的表现,并对家长的教育方法进行指导;也经常让他直接告知教师他在家的情况,通过交流让他体会家长的付出和苦心,在他面前不断树立家长的威信。在家长和孩子之间穿针引线,建立和谐的关系。

临界生的家长在中考临近时心存焦虑,甚至会发生“情绪转嫁”。因此,要解决好孩子的问题,还必须从教育家长开始。提醒家长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焦虑情绪会很大程度上干扰孩子的学习。教师在尽心尽职教育学生的同时,有必要对家长也进行坚持不懈、形式多样的引导和培训,如部分家长会、家访、电话、短信等,尽可能地为孩子能拥有一个宽松适度的学习休息环境提供保障。

通过班级学习共同体协作,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家长对他的关心和关注,让他的身心健康成长,学习情绪、身心状态正向改变。建立亲密关系会在转化临界生中起重要的作用。

(三)让临界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师生共同分析,找准问题,制订方案

转化临界生,更为关键的是制定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些策略必须是十分具体、可操作、可检查的。针对每一个临界生,每门学科综合关注,薄弱学科更是量身定做的个体分析,细到表格式了解学生问题在哪一知识点、哪一题型、哪一分析方法。通过对每天的作业,每一次的练习,针对性的纠错—反思—再跟踪练习—再纠错—再反思,落实每天新的内容,并分时块弥补前面的漏洞。另外,各学科教师每周碰头举行一次班级例会,交流临界生各学科的课堂表现和变化,交流个辅的困难和进展,交流和学生沟通的情况,需要协作的事情,针对下一阶段制定措施。具体做法如下。

这样,教师亲自参与了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教师能够掌握学生详细的学习情况,为因材施教提供了条件,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业成绩。而作为学生在这一个共同分析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教师对其的关心和期待,也增添了其学习动力。

(四)让“四方”共同参与班会活动,发挥群体动力作用

班级共同体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和家长四方共同组成,他们有着共同的愿景、目标、共同的行为准则。在班级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笔者曾事先发给学生、家长、任课教师问卷调查,内容包括:我们班级的愿景、目标、共同的价值追求、行为准则、班徽、班级口号。然后召开了一次班会课,让大家来表决,达成共识,确定为班级的文化追求。这个过程也是一个内化和教育的过程。之后,在班级共同体协同下,开展系列班会激发斗志带动临界生,并邀请任课教师一起开主题班会,精选学校六六工程中“乌云过后,阳光依旧灿烂”,“我能逆境求奋起”,“我能直面对现实”,“我能自强添勇气”等系列班会,形成积极向上,拼搏奋进的良好班级氛围,带动临界生能及时调整,把握好心态,重拾信心和斗志,和教师心连心,勇往直前。

班会课,尤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班会课,有利于班级进一步强化目标,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进而达成在思想上、行动上一致,形成整个班级的群体动力,在群体动力的推动下,也有效推动个体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五)让学生辅导学生,发挥生生之间的合作,带动临界生的学习

共同体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包括资源共享、互帮互助、分享交流、宽容理解等。因此,在提高“中考临界生”成绩方面,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让学生帮着辅导学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如学生方某,很聪明,但学习比较懒散,经常不做、不交作业,平时和同学关系不错,很讲义气。家里管不住她,教师又不容易走入她的内心,于是用同学互助的方式,教师先通过和她的好朋友交流,再通过好朋友去影响她,让她慢慢树立学习方向,形成学习的动机。

学生严某,数学课画漫画,被数学教师发现没收了漫画,并在全班学生面前粗暴、严厉地批评她,没有留一点情面。事后她一直耿耿于怀,慢慢地不喜欢听数学课,不喜欢做数学作业,数学成绩也直线下降。刘某是她的好朋友,班主任就让刘某去做和事老,一方面调节她和数学教师的关系,一方面在学科上对她进行帮助。通过刘某、班主任两方的工作,严某慢慢解开心结,体会到教师“爱之深,恨之切”的心情,改善了她和数学老师的关系,数学成绩也稳定了下来。

通过班级学习共同体协同下临界生的研究,带动了整个班级的班风班貌。班级生生关系、师生关系更和谐了。学生把教师看做最信赖和仰慕的人,他们喜欢上这种精彩的课,把它当成一种享受,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这对教师更是一种鼓励和鞭笞,教师为了继续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对教育、教学就会更加负责,千方百计地想把学生教好。

临界生的转变,还提升了班级学生的学习自信。信心是学生成功的精神支柱,是承受各种压力、藐视困难、挑战困难、战胜困难、能够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保证,自信心越强,越能够不畏失、不怕挫折、,不懈进取。自信心越大,越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进取激情,排除一切障碍去实施自己的目标。临界生的转变让学生看到了希望,提升了必胜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宁.今天,我们怎么样做班主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施良方,崔允.教学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李百珍.做学习的主人[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6.

[4]严行方.厌学一定有对策[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8.

篇7

协同教育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在一定的场域中进行的。小组建设就是要对这个“学习活动的场域”进行建设,从而使学习更加有效。而小组建设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小组文化的建设;小组制度建构;小组行政组长和学科组长的培养与建设;小组建设的评价激励机制的建立等。

1组建利益共同体

依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组建6人小组,如何才能使小组运行正常,活力永葆,小组目标确立尤为重要,它是小组这只航船的灯塔,是小组建设的关键,它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让小组成员“荣辱与共”,因为任何学习都是从关注学习对象的动机开始就产生了意向场,动机激发理论认为,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是建立一种“利益共同体”。合作学习小组就是创设了这样一种情境,促使每个成员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尽力作出自己最大努力,积极主动的学习、探讨知识。目标确定由小组成员商议而定,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引导。只有当小组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才能确立出具有“特色”的组名、组训、组徽、组歌、组花等。

2制度建构

小组制度的建构是以班级公约为依据的,不仅为小组成员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成员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小组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这个小组制度的包括三方面:

2.1小组公约。根据本组的实际情况,每个成员均参与公约的草拟,然后小组召开专题讨论,由小组长与组员共同筛选出切实可行的“条款”作为本组公约,确定出后全组成员签字保证遵守小组公约,每天由行政小组长结合课堂评价表对小组或个人进行量化评比考核。

2.2小组会议制度。要求所有组员必须发言,围绕“回顾、反思、建议”展开。如小组出现成员未按时完成导学案、课上不遵守纪律等违规偶发事件时,应马上召开小组成员会,进行讨论、反思,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2.3小组民主制度。小组成员组成要在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原则下,教师宏观调控,实现自由组合,也可一段时间后局部调整,使各小组搭配(PK场各方实力)相当;小组长的确定及小组所有事宜都要采取民主政策,但民主也是有边界的,还需要参考各方面的情况来定夺。

3小组长的选拔、任用与培训

3.1选拔:首先公示竞聘职位、条件,班干部、小组长、学科组长的产生均以民主竞聘的方式产生,小组内做到“人人有职位,个个都是管理者”。

3.2任用:对所选出的小组组织成员进行定位、分工。并设置一定的试用期,试用期满民意测评合格的才正式任用。

3.3培养:加强培训,使学生干部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定期和不定期主题班会、小组成员会、小组长培训会);加强学习,使学生干部在读书和写作中不断成长(每天写成长日志);加强服务,使学生干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成长。

4小组文化建设

4.1显性文化环境营造。

古人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班级文化建设是从班级环境创设开始的,它能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积极健康的内容,把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寓于可感知的情景中,造成一种意境,让学生从踏入小组,就产生一种愉悦感,逐渐形成认同感。这些环境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日常的思想行为。

班级小组文化环境营造的操作,要结合班级的发展情况,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来完成该项工作。以往,班级环境一般由教师为学生设计、提供,学生常常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其实,学生一方面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又总是以其自身的独特方式对周围的环境刺激作出种种反应,表现出其主动性。所以,应让学生参与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比如:家长是搞美术的可以对班级文化建设提出建设性意见,家长是搞装修的可以为班级书架提供物质和技术支持等等,空白的墙壁与黑板报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讨论,小组竞标来决定方案,引入“商业竞争机制”,模拟一个真实的“现代社会”。自己展示,自己制作,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便于有操作性和选择性的环境,也为他们提供了动手动脑的机会,更为小组争得荣誉。

班级文化环境营造的内容,可以开发一个自由角落。如生物角、知识角、图书角,利用教室里小小的一块空间、角落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一条小径。也可以利用空白的墙壁、黑板报为学生放飞自由的翅膀。如“小小书法家”、“小画家”、“作业栏”、“光荣榜”、“我来露一手”等。

4.2隐性文化环境营造。

制定班级公约、开好主题班会和开展内容丰富而形式多样的活动,和孩子一起用心去观察和发现周围的“世界”,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可以是学校大队部计划安排定期开展的主题,也可以是教师根据班级、小组某一现象或事件而临时安排开展的。班会应当主题鲜明、有针对性,中高年级可放手由学生干部主持开展。

在进行这一活动时,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视为他自己生活的组成部分,从而产生认同感,就会成为师生团结进取、顽强拼搏的强大精神动力。

篇8

作为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装饰专业《家居空间装饰技术》项目化课程,将多门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过程的相关性实践,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供了有效路径。本文结合多年来主干课程项目化教学实践,对项目化课程教学进行了七方面的梳理:优化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项目化教学团队建设、实施分层次教学、构建学习共同体、教师角色定位、考核评价和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在实施项目化课程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实践与思考。以促进学生全面、生动、和谐地发展,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行业、企业对装饰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优化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课程内容设计,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将我院实施了近十年的《家居空间装饰技术》项目化课程内容的17个工作模块,从原来一个学期完成1个完整的家居空间装饰项目整合与优化为分阶段完成8个分项目(见表一),既不失该装饰项目的完整性,又能解决学生反映强烈的时间跨度太大所导致的不利弊端,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根据工作过程,把每个分项目分解为若干任务模块,见表二(以方案草图设计构思为例)。

动态构成、弹性合作、资源共享的项目化教学团队建设

为了完成好项目化课程教学,在原有装饰专业教研室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这个平台,整合改造为装饰项目化教学团队,项目化教学团队的成员有专/兼职教师/顶岗实习生或高年级优秀学生构成,其大体保持在1:1:1,兼职人员主要以行业、企业一线的技术专家为主。考虑到学生完成整个家居空间装饰项目的质量要求,项目教学团队采用弹性合作的方式,即《家居空间装饰技术》这一课程不是本校一位教师承担,而是由专/兼职教师(教学主体)/顶岗实习生和高年级优秀学生共同参与项目化教学工作,充分发挥每一位教学团队成员的资源优势、引领作用:在校教师丰富的教育教学理念及在各个分项目中的专业教学经验;行业、企业一线专家拥有丰富的项目实践资源,便于进行现场教学与直观教学;顶岗实习生能在项目教学过程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分享企业实践成果;高年级优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相对较高,给教学班级的学生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教学团队成员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各自的项目教学、实践成果进行沟通与交流,不断积累“项目资源与分享学习系统”,将项目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完整工作过程资料,动态和实时地录入系统内,供师生借鉴、学习参考。

明确共同目标,构建学习共同体

项目化教学的学习共同体是为完成家居空间装饰项目,全体学生与授课教师、装饰企业专家及其他的指导者相互依赖、学习、交流和协作的一种学习方式,用来理解和建构知识,而不是记忆知识,培养批判性思维、多角度看问题、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的能力并逐步建构家居空间项目装饰所需要的技术理论知识、技术技能。

授课教师要努力成为学习共同体的坚强组织者与助学者,要建章立制,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并规范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紧紧围绕各个层面的教学目标,统筹兼顾地开展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实施,调整对各个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他(她)们善于运用所学资源应用于项目实践中去,整合项目课程的多种学习方法,分享调研、收集来的各种信息资源,授课教师更要引导好各个学习小组(学习团队)乃至全班学生建立良好而平等的师生、生生关系,对各自的学习工作成果进行相互讨论、充分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有针对性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全体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有效提升。

在项目化全过程实施分层教学

这里的分层教学不是把授课班级简单地分为快慢班或者在一个班级依据学生成绩排名分为若干小组这么简单地进行所谓的教学管理。而是由授课教师动态地依据学生现有的知识、生理、心理、能力发展和在教学中学生的努力程度、反应速度、接受能力以及对学习方法的选择、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学内容的理解等诸多方面,结合家居空间装饰技术项目化课程教学的特点,把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并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的全过程动态地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作业布置、成果评价等多方面实施分层次教学。它不是一种教学管理模式,而是一种教学策略。前苏联的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区域之间的“最近发展区”或“最佳教学区”。因此,授课教师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地创造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

当然,对学生实施分层次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学生学习的具体表现、能力的提升度在各个教学环节都可以作合理的调整应对,教师应在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结合教学实际,有针对性、有层次地使用这种教学策略,最终达到使每位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为他(她)们的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确教师角色定位

篇9

关键词:大学—中学合作;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环节,有效地解决了师范院校教师培养封闭、教师培养主体单一、教师实践资源不足、“教书匠”式技能模仿,以及实践教学各环节重点不突出和衔接不畅等突出问题,造就具有较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我校自2004年开始,开展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形成了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一、主要内容

基于大学—中学合作的“三层五段七化”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是以培养具有较强教师实践能力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为目标,以实践性反思理论为指导,以大学—中学协作共同体为依托,以“观摩与观察、亲历与体验、交流与合作、反思与建构”为途径,以“体验学习、互动学习、反思提升”为策略,全面提升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基于大学—中学合作”

师范大学是教师新知识、新思想的“集散地”,是教育教学理论生产、传播的主要场所;中学是教师教育实践的“主阵地”,是教师实践智慧生产、传播的主要场所,师范大学要培养优秀教师应当以中学为实践场所。因此,师范大学和中学必须共同承担教师培养责任,建立平等、合作关系。通过大学—中学合作,为师范生提供中学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和生活场景,使师范生亲历实际学校现场、感受真实教学情境、体验教师鲜活生活,获取教师实践智慧,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为此,我校建立了两种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一是校—校合作,我校与100所优秀中学合作,建立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合作共同体,作为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主要承担名师示范、教学观摩、教育见习等。二是校—县合作,我校与九江县等20个县(区)合作,建立校—县合作“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形成“大学—地方政府—中学”的合作机制,建立了160个合作基地,作为师范生实习基地,参与我校师范生培养,主要承担教育实习。同时,我们聘请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教师参与我校师范生到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指导实习、送教到校等实现两类共同体优势互补,共同服务于我校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

本模式就是以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为基础,充分利用中学丰富的教学实践资源,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2.“三层”

我们在培养未来教师实践能力时,要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设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时要把握“知行思”三个要素。

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学实践能力的“认知、体验、内化”三个递进层次。让师范生去听、去说、去看、去思、去写,做到耳到、口到、眼到、心到,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使认知、体验、反思的过程,变成学生心理内化的过程。

认知:通过读解与示范、观察与观摩、见习与咨询等,使师范生了解和初步把握中学学校、教师、教育、教学、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心理咨询等方面工作流程与方法。

体验:通过实践、实训、教育实习、感受、体验等强化手段,使师范生掌握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技能。

内化:通过对话、交流、讨论、互动、合作、叙事、反思等,使师范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超越技能,提升和发展能力,成为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3.“五段”

“认知、体验、内化”三层是实现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为此,我们根据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过程,建立了“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个阶段的实践教学体系。

名师示范:聘请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中学优秀教师为师范生讲授示范课,让师范生感受中学名师教学能力和教学风格,引发认知失调,确立心中的榜样,树立实践能力的标竿目标和努力方向,增强求知欲望和努力的动力。

教育见习:把师范生安排到地处南昌辖区市内的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学校,通过师范生实地观察、观摩,了解中学、教师、教育、教学、课堂、活动、学生、学习、管理等各方面的情况。聘请学生见习学校优秀学科教师为导师,并全程负责师范生见习活动,采用集中与分散结合、分散为主的形式,学生根据导师安排不定期到中学开展见习活动。教育见习内容主要包括学校组织架构与运行机制、教师一日工作与生活、课堂教学、学习指导、班级管理、思想工作、心理咨询、教研活动、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等。

模拟实训:在教师教育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具体内容包括:课堂感知,主要是进行优质课堂教学案例赏析和学科课堂教学初步体验;课堂教学模拟训练,主要是进行单项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导入技能、提问技能、板书技能、结束技能、语言技能、情境创设技能、组织管理技能、评价技能、作业技能、反思技能、教学智慧等),综合教学技能训练与指导;整合与提升,主要是进行学生教学模拟训练、教师集中点评和学生自主训练与提升。

现场实习:在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的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进行,采取“集中连片、混合编队、巡回指导、多元评价、顶岗实习、置换研修”的模式。“集中连片”指把师范生集中安排在交通便利的若干个县区且彼此相邻,便于指导和管理;“混合编队”指将不同专业的师范生混合编到同一实习学校;“巡回指导”把学校各学科教师教育专家和“1+100”共同体学校优秀学科教师组织起来,组成实习指导小组,在一个县各实习学校巡回指导。“多元评价”指实习成绩由多个主体、从多个评价要素开展评价;“顶岗实习”指让师范生充当直实的教师角色,真实履行学校教师职责,接受全真情境训练,“真刀实枪”地磨练师范生实践能力;“置换研修”指置换出教师到我校进行集中研修或安排到“1+100”共同体学校跟岗研修。

实践反思:在“1+100”共同体学校(见习、实习后提升)、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实习学校)、以及大学(返校后)结合进行,主要形式有对话、交流、互动、叙事、反思、建构,实践反思主要反思内容有: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各阶段各具体项目问题的反思,贯穿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的全过程。要求师范生把每天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与教育有关的人和事以及现象进行反思,写出反思日志,反思要做到及时、全程、深刻。反思的重点是示范课、教师授课、典型案例、自己学习备课或授课、学生、各类教育现象等。

4.“七化”

为保障“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五阶段的师范生教学实践体系顺利实施,我们开展了“七化”教学策略探索。

组织实施协同化:建立“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和20个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依托校—校、校=县两大协同组织,实现大学—地方政府、大学与中学合作、大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协同,共同培养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大学主要负责理论和知识的传授以及教师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中学负责提供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为师范生观摩、见习、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提供真实的场所、提供亲历、体验、感悟的真实情景,指导师范生发展实践能力。通过建立两大协作组织,很好地解决了优秀中学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丰富但给予师范生实习机会少,而县域中学优秀指导教师不足但给予师范生实习机会多的问题。

实施指导团队化:每个师范生均安排由三个指导教师组织的指导小组:一是大学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南昌市内“大学—中学‘1+100’教师教育协作共同体”学校中学优秀学科教师;三是“校—县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学校中学优秀学科教师,三个导师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分工合作,针对所指导的师范生,定期交流情况、分析状况、研究方案,共同负责为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

团队指导项目化:根据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等各阶段目标、要求和任务,我们给每阶段设立了若干具体项目,采用基于项目的学习方法,以项目驱动和激励师范生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以项目为载体、为牵引和抓手,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完成实践任务。其中,名师示范设置了教师体态、语言、教学艺术、教学风格等4个项目;教育见习设置了涵盖学校、教师、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12个项目;模拟实训设置了三字一画一话、课件开发与应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模拟、班级管理技巧等13个单项技能和2个综合教学能力训练项目;教育实习设置了教学设计、组织教学、指导学习、班级管理和组织活动、教研活动等6个实习项目;实践反思设置了反思教学、反思课堂、反思管理、反思现象等4个反思项目。通过具体项目,使各阶段目标明确、任务清楚、思路清晰、实践指向明晰,有利于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项目情境化:情境化有二方面意思:一是指各具体实践项目的问题是具体、实际的问题,是源于教学实际情境,是实际教育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我们就是根据中学教学实际来设计各实践阶段的项目,所设计的项目具有真实性、日常性、丰富性的特点。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各阶段具体项目的实施是在真实的学校情境或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因此,具有复杂性、动态性、指向性、教育性的特点。教育见习、现场实习等各阶段都是在合作的中学基地进行的,让师范生置身于实际教学情境、亲历真实的教学场景、感受鲜活的学校生活;实践反思是对真实的学校教育、教学、现象、案例的反思;模拟实训是在学校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进行,学校国家级教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尽可能创设真实课堂教学情境,国家级老师教育实验示范中心拥有大批优秀中学教师优秀课堂教学视频资源、各类教学实践能力的视频资源库和教学案例库实践教学网络资源库以及网络交流、展示平台。还有32间微格教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并能做到实时录制和自动分析,同时,与5所优秀中学教室联网,中学教师可及时诊断学生教学问题。

项目管理工具化:根据各教学实践能力培养各阶段目标、要求和设置的项目,我们分阶段研制了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两类管理和实施工具箱。包括各实践阶段目标与任务、规划与步骤、流程与安排、项目与实施、学生心理变化与指导策略或实践重点、策略与指南、交流与互动、记录与反思、总结与提升等,提供了各种工作流程图、应用图表、标准式样、模板,让师范生明确任务、清楚观察或分析项目和视角,帮助师范生了解和记录每天的实践经历,记录和思考在每一天、每一周、每一个学期里发生教学故事,并呈现了诸多行之有效的指导策略。工具箱是一种自我反思式手册,是师范生通向教学实践的求索之路上实践指南,也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养成的脚手架。

管理过程反思化:互动、反思既是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过程,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我们把“互动、反思”作为培养师范生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贯穿“名师示范、教育见习、模拟实训、现场实习、实践反思”的全过程。要求师范生对开展的实践教学项目以及由此引起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时撰写反思日志,并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对话,如:名师示范和教育见习的每个项目结束前,要求师范生要开展小组成员间以及学生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的交流、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期间,要求师范生每天坚持开展实习小组内以及小组成员与指导教师两个层面的交流、讨论、感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反思。不断引导师范生及时深度反思业已进行的实践,理性提炼业已取得的经验。

通过持续和及时的交流、互动、反思,促进师范生技能转化、超越、内化,达到“内化于心”,转化为能力和素质,实现了从“教书匠”的训练走向“教育家”的成长,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的反思型、研究型教师。

过程评价多元化:评价多元化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导评价内容多元,即:把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参与交流研讨互动情况、开展反思撰写反思日志、形成优秀实践成果等作为师范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考核指标,充分调动师范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有效促进过程跟踪、动态监督的实施;二是评价主体多元,即实践能力由学校指导教师、“1+100”共同体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实习小组成员及实习生自己等多个主体开展评价。通过实施多元评价,倡导重过程、重参与、重反思、重成果的实践教学,引导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的时空思维,形成了“在交流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观察中学习、在行动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在任务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等立体化多维时空的学习方式。

二、实施成效

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该模式在实际教学应用中已取得显著成效。

(1)提升了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近三年来,我校师范生在全省中小学教师统一招聘考试录用人数和成绩均为各高校之首,毕业生深受学校欢迎;师范生参加全国性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获一等奖22项、二等奖35项。

(2)搭建了师范生教学能力实践平台。为实施该模式提供了实践条件、环境等平台支持,一是整合学校教师教育实验实训资源,建立了集“师德教育提升”、“教学基本能力发展”、“学科探究能力发展”、“教师特长拓展”四大平台于一体的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该中心2013年7月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二是依托校—校1+100共同体和校—县1+20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建立了教师教育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该基地2013年4月被评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三是整合校内外优质教师教育信息化资源,建立了集师范生网络学习、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能力实训、教师职业能力测评于一体的都是教育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构建了教师基本技能训练、中学数理化生地理教育实验、学科专业实验、教师职业能力在线测评、网络资源共享与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做到“有网络就可训练、有需求就可实训、有时间就可实验”。

(3)建立了师范生教学能力培养的工具箱。开发了一套师范生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实践的工具箱(手册),围绕“五段”实践环节,分别建立了相应的教师指导工具箱(手册)和学生实践工具箱(手册)。工具箱是一种自我反思式手册,将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4)建立大学—中学合作的长效机制。我们建立了1+100和1+20两类大学—中学合作共同体,围绕共合作同体建设、合作项目建设、实践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构建了形成了有效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互利机制、协商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等大学—中学合作长效机制。

篇10

关键词:成长合伙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时代的日益变迁,网络的大量普及,教育的创新革新,学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接触到丰富的知识,新鲜的内容,这就督促班主任,不仅仅是作为知识的传输者,而且更加需要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思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成为学生的“朋友”,成为整个班集体的“合伙人”;要求家长跟上时代,了解每天更新的世界,新的教育方法,作为孩子的“朋友”和坚强的后盾。所以,班主任、学生、家长不应该明确区分为班级教育的管理者,被管理者,关注者,相反应该成为彼此的“合伙人”,只有通过三方共同努力合作,共同秉承“尊重,倾听,合作,解决”的理念,分享各自的教育观念和资源,发挥我们各自的力量,取长补短,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和班级的良性发展,最终帮助每一位学生实现自己的宏伟理想。基于此理念,在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致力于建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并力图合伙共同建立一个有时代特色的“教育家庭”。

一、学生寻找自己的“成长合伙人”

在班级建设初期,我会鼓励学生自己去积极寻找自己的“成长合伙人”。 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去寻找以前认识的,或者能够谈到一块的,或者是有共同兴趣爱好的,组成自己的“学习小组”。然后,每个“学习小组”会提出自己小组的建设方案,由此可以实现班级学生团体的“自主管理”,这完全区别于以前老师安排一切、掌管一切的班级管理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促进了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热情,也有利于小组之间的合理竞争,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能力的发展。

在此期间,作为班主任,为了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状态,我主要就是观查和指导小组工作,做好每个小组的档案记录。但是,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个别小组活动减少,兴趣下降,这该怎么办呢?思虑再三,我召集了这几个小组全体成员,开诚布公地和他们交流。最后,发现问题根源在于个别学生性格过于强势,加上小组成员彼此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协调,分工不明确,导致个别组员参加小组活动的积极性下降。于是,我和小组成员一起讨论,各组都给出各自的意见。最终,大家达成共识,明确责任分工,鼓励彼此照应,要求彼此态度谦虚,互相取长补短,积极合作,共同进步。这一事件的出现和最后的圆满解决也让我明白了一个现实: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身子女,大多数孩子“独立意识”和“自尊心”非常强,同龄人之间缺乏基本的沟通,相应地会给班级管理带来一些棘手问题。

二、家长是学生身后的“成长合伙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导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时时刻刻都在影响孩子的发展,对孩子成长极其的重要。从代班起,我就主动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就班级学生的教育进行积极的、经常性的交流,与家长共同辅助学生的成长。 例如,我建立了家长微信群 ,学生出现问题后能和家长及时沟通;设有家长积分制;还设立了家长“虚拟”奖学金等等。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充分提高了家长对孩子教育方面的参与度,家长成为孩子并肩作战的“战友”,另一方面,孩子的心里也充满了家庭满满的爱,学习动力不断提升。

同时,每一学期我都会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运动计划,旅游计划,娱乐计划,比如周末看电影的亲子活动,还有家长演讲活动等等。通过各种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生活里,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爱戴,增进亲子关系,极大地促进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例如,我们班级的李宇,在高二上半学期的时候,我发现他有一天早晨早读时情绪不对,一直低着头。为了顾忌他的面子,我没有立刻把他叫到外面,而是课后悄悄联系了他的妈妈,了解到他爸爸突然病重住院了,孩子很伤心。课后,我故意创造了一个看似不经意的机会和他谈心。他向我倾诉,他非常担心爸爸的病情,所以听不进去课。于是,我利用心理学的知识疏导他,和他商量之后决定,准予他请假去医院,一起陪爸爸度过危险期。而且,我和其它科任老师都答应为他补课,他听后非常感动。他去医院精心周到地照顾人事不省的爸爸,在这个过程中,他虽然很累,但是,他却从不感到遗憾,更没想过放弃。因为他勇敢担负起了自己的家庭责任,所以妈妈也为儿子的行为感到骄傲和自豪,这件事给他的心灵带来了莫大的慰藉。父亲出院后,他利用课间的时间在各科老师的帮助下不仅补上了落下的课程,而且更加勤奋学习,最后以优异成绩考入了理想大学。从这件事上,我看到了孩子在成长的路上,父母对他们的意义,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之大!

三、班主任是学生全方位的“成长合伙人”

班级是班主任和学生每天生活的地方,班级不但是学生的“家”,也是班主任的“家和战场”。我作为班主任,是知识的传授者,是学生的引导者,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一心一意为学生服务的“服务生”。在学校和班级工作中,我最大限度地依靠民主管理和制度管理,少一些人治,多一些心治。正如杨一仁在《我眼中的魏书生》说到“民主,最重要的,是平等和尊重”。 在班级建设里,我采取民主形式,任何事情都要全班集体讨论。但是,班级讨论必须准备充分,有理有据,具有说服力,大家投票决定最后结果。我也利用各种教育平台为学生搭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发展,全面地发展。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清华学子讲座,了解国外留学知识,鼓励部分同学参加假期出国训练营,参加全国英Z演讲,组织学校实践活动,做义工,以及参观博物馆和名校,运动会自愿者等等。通过参加这一系列形式新颖的活动,学生们了解到了各种社会文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不做“井底之蛙” 。这对他们更好地发展兴趣爱好、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好自己的未来人生意义重大。

总之,随着我的思维不断地发生改变,角色也随之发生了转变。我的不懈努力给学生创造了一片崭新的“天空”,我和我的“孩子们”也都有了丰硕的收获。在未来的班级管理中,我会继续努力,完善我的班级理念,成为更加优秀的班级“合伙人”;我会让家长、老师、学生紧紧地团结在我们共同打造的“班级共同体”中,充满自信地向理想彼岸迈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