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情况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运营情况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职学生;汽车行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47-04
高职英语教学可分为两个阶段,即基础英语阶段与行业英语阶段[1]。行业英语作为一个将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融合起来的教学体系,体现了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特色。词汇学习作为提高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基石,在行业英语学习中占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汽车行业英语教学作为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与其他行业英语教学具有许多相似点,特别是在词汇学习和教学中,其基本规律相一致。因此,通过对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一年级学生对汽车行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运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有助于了解高职生汽车行业英语词汇学习的基本现状,分析其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进而就有效组织汽车行业英语词汇教学寻求对策。同时,为国内高职院校行业英语词汇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调查情况
(一)调查对象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专业一年级的180名学生,均已学习了6年以上英语。
(二)调查方式
共发放学生问卷180份,回收有效问卷163份。其中,女生45人,占28%;男生118人,占72%。
(三)调查工具
以O’Malley & Chamot的学习策略理论为研究框架,将Gu & Johnson设计问卷作为主要参考,结合高职生的特点,区分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情感/社交策略设计问卷,共58道题。其中,学习观念题3道、元认知策略题15道、认知策略题34道、情感/社交策略题6道。运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计分,量表为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统计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学习观念分析
表1所示,题1(m=3.22)的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为词汇学习很枯燥,难以提起兴趣;题2(m=3.03)的结果表明,多数学生在其词汇学习经历中,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学习策略在词汇学习中的作用,多数人认为死记硬背是学习英语词汇的主要方法;题3(m=3.68)的结果表明,多数学生认同汽车行业英语词汇的重要性,这可能成为驱动学生学习词汇的重要因素。
(二)三大学习策略运用情况分析
表2表明,三大学习策略的均值都低于3,说明学生学习汽车行业英语词汇时没有经常使用学习策略。而且,三种策略中,情感/社交策略(m=2.8558)最高,元认知策略(m=2.6982)最低。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在于:一是高职生英语基础较差,受试学生的高考英语成绩都低于100分;大多数人并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运用主要依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非主观意愿,因此,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最低。二是汽车行业英语相比通用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内容更贴近学生未来的职业。因此,明确的就业导向强化了学生学习词汇的目的性,特别是当遇到与职业相关的词汇时,可能会有意识地加以关注,这也导致情感/社交策略运用频率增多。三是大多数高职生有更多参与或模拟职业实践的机会,情感/社交策略运用的机会也相应增加。比如,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选用的教材改编自德国教材,其中结合实际工作过程设计了大量会话、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以上调查结果与一些研究结果不同[2],但却进一步证明了高职生作为低水平的语言学习者,不具备选择和运用学习策略的能力,情感/社交策略运用频率相比其他策略较高并非主动选择的结果。
(三)元认知策略
表3表明,指导注意(m=3.2454)和选择性注意(m=3.0546)的均值明显高于其他策略,学生更倾向于事先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学习任务上或在语言输入的某些方面上。而在自我管理(m=2.4685)、自我评估(m=2.3712)和事先计划(m=2.5981)方面,如考前背单词、用复述课文方式背单词、主动利用多种媒体平台学习、主动检查或复习生词掌握情况、制定学习计划等表现不好。结果表明,多数高职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在词汇学习上缺乏主动性,主要依靠教师的督促;没有明确的学习计划,不善于主动创造条件去学习;不注重学习过程的控制,对所处的学习状态缺乏检验评估,不清楚下一步学习的重点。
(四)认知策略
表4表明,重复(m=3.0220)、推断(m=3.0930)和做笔记(m=3.1648)均值都超过3,说明学生在学习词汇时仍沿用传统的学习方法,并没有认识到汽车行业英语词汇学习与以往英语词汇学习有什么不同,学习策略运用较少。
比如,联想(m=2.9752)接近3,但实际调查中发现,多数学生不善于记住生词的搭配或字形相近的词,记忆生词如同完成任务,缺乏拓展学习的意识。利用图像(m=2.7950)虽然未达到3,但说明学生背单词时,会偶尔想像真实的物体,这应该与学生经常接触汽车各个零部件有关。使用参考资料(m=2.7530)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只有阅读文章遇到障碍时才会查阅词典,但在不影响理解文章大意时,不会主动了解单词意义、读音、用法等,而且虽然学生经常上网,但在运用网络、电子词典等辅助手段主动学习方面表现不佳。对于分类/分组(m=2.3883)、上下文(m=2.4680)、重新组合(m=2.1534)策略,学生很少将同义词、反义词、词缀等分类学习,或将单词同上下文、整句结合起来记忆,更不善于通过情景表演、新词造句等方式背单词。这既与学生的英语基础较差有关,也与多数学生从未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关。
(五)情感/社交策略
表5表明,提问、合作、情感控制策略均值都没有达到3,但都接近3。具体调查结果显示,提问策略中,多数学生遇到不会的单词更愿意去向学习好的同学询问,而不是教师。一方面,向同学询问是最便捷的方式,只需要知道生词的大概意思,而不想深入了解;另一方面,表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还存在问题,可能受其学习经历、自尊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或者会担心在教师心里留下不好印象有关。合作策略中,多数学生并不愿意与同学共同学习、共同讨论。这也表明,高职生词汇学习的整体氛围并不浓,学生不愿意或不善于共同促进提高。情感控制策略中,均值最接近3,多数学生虽对背单词感到厌烦,但有时会暗示自己不比别人差,继续背下去。结果表明,高职生强烈的自尊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这与高职生年龄段的性格是相符的。
三、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得出如下结论:一是汽车行业英语词汇与高职生未来职业选择的关联性是促使其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二是高职生普遍不善于运用学习策略,但因汽车行业英语的特殊性,使高职生运用情感/社交策略的频率稍高;三是指导注意、选择性注意和做笔记、推断、重复策略运用频率较高,高职生汽车行业英语词汇学习中,并没有摆脱传统的词汇学习方法。
四、启示
一是教师要关注高职生的非智力因素。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智力因素具有中等程度相关,而非智力因素对学生成才起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3]。因此,教师要把汽车行业英语词汇学习与高职生未来职业选择中的成才需要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使其真正意识到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影响,进而帮助学生克服词汇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树立信心。
二是教师要引导高职生提高运用词汇学习策略的能力。许多研究表明,不成功的语言学习者往往不知道如何去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反复使用同样的策略[4]。这一研究结果与高职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实际情况相符。高职生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在其学习经历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词汇学习策略训练。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系统地将词汇学习策略介绍给学生,并通过相应的练习帮助学生运用多种词汇学习策略,使其能切身感受到词汇学习策略对其学习的促进作用。
三是教师要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模式。汽车行业英语是英语语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其目的在于提高高职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师要将词汇学习与其他英语知识、与汽车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创设更多的实践性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岗位实践中正视差距、自觉学习,进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稿)[Z].2009.
[2]张萍.硕士研究生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词汇学习策略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6):442-449.
篇2
关键词:品牌运营;品牌运营审计;审计内容;审计程序;审计方法
谁拥有品牌,谁就能获得市场;谁能拥有市场,谁就能发展壮大。著名的营销专家PhilipKotler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术语、标记、符号或图案,或是它们的相互组合,用以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相区别。”[1]琼斯教授认为:“品牌包含一个提供功能性利益的产品,再加上一些足以使消费者掏钱购买的价值感。”[2]1显然,在市场经济中人们已经接受了“品牌”这个充满诱惑的概念,企业的关键是进行品牌运营。
一、品牌运营的三大要素
1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支撑,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企业要素,也是品牌运营的根基。表现为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三个方面。这是品牌的核心性基础,更是品牌走向国际市场的基石。
2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
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应建立起符合国际目标市场规则要求的价值链,建立起顾客对品牌的信任,并使顾客对品牌产生一种亲和力。因此,企业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市场要素,也是品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核心。
3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
在企业品牌进入国际市场的系列运营中,市场主要考察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这是品牌运营中的三大管理要素。
二、我国企业在品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着非常严峻的形势:全球范围内的产品竞争日趋激烈,技术进步推动产品快速更新换代,企业之间在产品工艺和技术上的竞争已经演变成为品牌运营的竞争。从目前情况来看,品牌运营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品牌意识不强、品牌运营的成本高、效率低、效果差等问题,而且不少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意识到品牌运营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关注的主要方面仍局限在财务管理、成本控制、产品质量和销售市场,企业的策划部门仅局限于对外联系广告、和大客户进行沟通、公关等事务性管理。即使是那些已意识到并尝试开展品牌运营管理的企业,他们的品牌运营程序、方法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目前,仅有少部分大中型企业把品牌运营作为企业整体规划的一部分,大多数企业没有完整的品牌运营计划,在制定或改变企业战略等重大决策时,常常忽视品牌运营的制约因素和重要影响。另外,大部分企业也很少开展品牌资源的开发效益分析,更谈不上建立完善的评估品牌运营管理效益的指标体系。如何改善品牌运营管理,充分发挥品牌资源的使用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已成为每一个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笔者认为,品牌运营审计的开展对于促进企业提高品牌运营活动的绩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得到企业管理者的充分重视。对企业品牌运营进行审计,可以更好地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绩效,更好地理解品牌运营与企业目标、企业战略之间的关系,并且也可为企业进一步制定适当的经营战略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品牌运营审计的职能
所谓品牌运营审计,就是通过调查、分析和比较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品牌运营审计的有效开展,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经取得的业绩状态,使管理者知道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从而提高企业品牌运营的工作效率,保证品牌运营计划的所有部分能良性运作,促进品牌资源潜力的最大发挥。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管理的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2)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会计核算进行监督与评价;
(3)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合理性进行评价;
(4)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当前品牌运营所必须的环境和要素进行评估;
(5)品牌运营审计可以对企业管理者的品牌运营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评价。
四、品牌运营审计的内容
1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审计。品牌运营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检查和评价与品牌运营管理有关的内部控制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品牌运营部门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确定重点审计范围并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加强品牌运营的管理。
2品牌运营的实质性审计。按照国际品牌的运营要求,强调企业的品牌运营必须拥有三大要素,即企业要素、市场要素和管理要素。笔者认为通过对三大要素的审查,可以评价企业品牌运营的有效性和适当性。
具体包括:(1)对品牌运营的企业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的技术水平、产品品质和服务能力等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主导产品的核心技术水平、新产品的开发、自主工艺开发能力、产品开发能力、工艺创新能力、企业售后服务及用户关系等进行审查。(2)对品牌运营的市场要素进行审查,即对品牌运营的价值链、信誉程度及亲和力进行审查,包括对品牌运营的作业链和价值链进行诊断,进一步揭示企业作业链与价值链中的不良环节,为作业再造提供依据和指标;对社会公众对品牌的信任程度和对品牌的倾向性与接纳的可能性进行审查;对顾客对品牌信息的接近速度、接近距离、顾客对品牌的亲和关系的建立等进行审查。(3)对品牌运营的管理要素进行审查,即对企业的行为速率、渠道展示和环境支持进行审查,包括对企业的行为速率进行审查;对销售渠道的管理与控制、企业市场营销力量与水平进行调查;对企业内部合作性文化与凝聚力、企业公关有效性进行审查等。
3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品牌运营的绩效主要是指品牌运营活动对于企业实现目标的贡献份额与品牌运营活动本身所消耗资源之间的比率。品牌运营的绩效审计可以通过测算运营成本并将其与标准成本比较、对品牌运营活动的成本与效益进行分析等方法,评价企业品牌运营活动已取得的业绩,发现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对品牌运营活动中存在的不合理因素提出审计意见或管理建议书,主要包括利润分析、成本———效益分析、成本审查和盈利能力审查、销售收入绩效审查、销售费用绩效审查,实施与计划的比较分析、推销活动绩效的审查,顾客满意程度的评核分析等。
4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品牌运营的管理和开发是企业管理者的一项基本职责。品牌运营的管理责任应作为考核企业管理者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我国目前对企业管理者的业绩考评,主要还是从企业资产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责任等角度进行考核,这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品牌运营管理对企业的长远战略意义缺乏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开展品牌运营管理者的责任审计,实际上是要求企业管理者不仅要对实物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也应当对企业品牌资源的保值增值负责。审计的主要内容有: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品牌资源的增减变动情况;任期内品牌资源有关增长指标的完成情况;品牌资源的利用情况等。
五、品牌运营审计的程序
由于企业品牌运营受客观环境变化的影响很大,而某些决策往往又带有主观性,为了经济、有效和高效率地开展审计工作,品牌运营审计一般按下列程序分成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在审计立项后,成立由审计人员和品牌运营管理专业人员组成的审计组,了解品牌的运营过程、运营的环境,掌握品牌运营活动的背景资料和其他资料,并据以决定审计范围、审计内容和审计方法。其主要工作是明确审计的目标和范围,熟悉品牌运营的基本情况,从而制定审计计划。
2实施阶段。在初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审计计划,针对审计重点,具体实施审计程序和方法。第一步,描述并测试品牌运营的内部控制,包括审查企业是否实行了必要的职责分工,是否有健全的品牌运营记录资料,观察记录和品牌运营活动的实际情况,测试品牌运营成本的计算基础等。第二步,评价品牌运营控制系统的适当性与有效性,即检查和评价此类内部控制的设计是否适当,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相关人员有效的执行。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和评价,对其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缺陷做出总括评价,明确提出其造成的损失和潜在的危险,并据以对审计目标、审计范围和事先估计的审计风险进行修改和完善,从而确定重点审计的范围。然后,按照经过调整的审计工作方案安排审计力量,进行实质性的审计工作,收集充分且适当的证据并加以分析。最后,汇总审计工作底稿,对企业品牌运营活动的管理现状作一个综合评价。通过这种专项性审计,可以较深入地剖析企业的品牌运营活动,对于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措施予以改进,以加强企业对品牌运营活动的重要性认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超级秘书网
3审计终结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工作就是出具审计报告。由于品牌运营审计是一种建设性审计,其结论与决定的约束力不强,执行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被审单位管理当局的意愿。因此,一方面,企业品牌运营审计报告没有固定的格式,但仍应包含以下基本要素:标题、收件人、范围段(说明审计的范围、内容和方法)、说明段(包括被审事项的基本情况、不足之处或存在的问题)、意见段(指出改进的建议或意见)、报告人、审计时间等。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必须对审计项目进行复查,即在审计结束一段时间后,再检查其是否按审计建议采取了改进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与审计人员的预期进行比较,其主要任务是审查对审计结论中所提出的建议和意见的落实情况,促使其贯彻落实。
六、品牌运营审计的基本方法
品牌运营审计中一般可以采用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分析法、计算法、任意抽样法、判断抽样法、随机抽样法以及因素分析法、本量利分析法、均衡率计算法等统计和数学方法来进行。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医药制造;运营管理;思考;实践
运营管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体量和成熟度以后的必要管理手段。企业的运营管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运营管理是指生产运营管理,致力于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系统化、专业化。广义的运营管理指企业各个系统的统筹、协调、指导、监督,实现对上支持决策、对下考核跟踪的目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推动公司层的决策落地,避免决策被曲解和逐层弱化,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过程跟踪和评估。二是为公司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支撑,通过对外部与内部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对各类数据进行整合、分析,使公司领导能够科学、快速地做出决策。因此,运营管理的两大核心作用是对领导层决策的推动与支撑。
一、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现状
目前医药制造型企业(特别是总部定位为投资管理型的企业)在运营管理方面存在两个极端:一是没有运营管理意识,企业仍处于拍脑袋决策、拍桌子管理的业务导向型管理模式;二是具备运营管理意识,但运营管理部成了行政部、总经办、信息部的杂交体,运营管理部名不符实。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一)医药制造型企业的两个属性
医药制造型企业主要包括两个属性:首先是制造业属性,核心是围绕效益与效率的过程管理,关键信息应包括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产品毛利、产销平衡、现金流等。其次是医药行业属性,其中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医药行业属于政策敏感性行业,医药企业必须时刻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和对企业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二是药品生产经营具有较高的认证门槛,必须严格遵守GMP和GSP管理规范,特殊管制类药品还要遵守更为严格的管制要求;三是制药企业(特别是制剂企业)一般生产品种较多,必须关注品种结构组合的影响;四是制药行业为对科技创新要求较高的行业,对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管理也是企业关注的重点。
(二)对医药制造型企业总部层面运营管理的思考和实践
篇4
摘 要 资本运营是企业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 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资本运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高低影响着企业发展。尤其是金融企业,资本运营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评价金融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对于认识金融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运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对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评价,以此来认识金融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
关键词 资本运营 灰色评价 企业
资本运营,又称资本经营,是指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资本增值目标。它是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对使企业的经营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转到市场经济上来有着重要意义,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如何评价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以此来达到认识企业资本运营情况的目的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评价金融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就是基于金融企业相应财务指标分析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反映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指标有正指标、逆指标和适度指标,这就要求采用合适的评价方法。因此,可以运用灰色关联的方法,通过指标之间关联度的测度能够达到认识金融企业资本运营效率的目的。
一、灰色关联理论
1982年,华中理工大学邓聚龙教授首先提出了灰色系统的概念,并建立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客观世界中,有许多因素之间的关系是灰的,分不清哪些关系密切,那些关系不密切,这样就难以找到主要矛盾,发现主要特征、主要关系。灰色系统理论采用关联度分析的方法来做系统分析。作为一个发展变化的系统,关联度分析事实上是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说得确切一点,是发展态势的量化比较分析。
(一)确定参考数列和比较数列
作关联分析首先要指定参考的数据列。参考数据列常记为 ,是进行比较的参考标准,是由不同的指标数值的标准值所构成的,记第1个指标的值为 ,第2个指标的值为,……,第k个指标的值为。因此参考序列 可表示为:
二、金融企业资本运营评价财务指标的选取
企业的资本运营情况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情况反映出来的,因此,要对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的进行评价,必须要借助于相应的财务指标。这样就需要选择相应的财务指标来构建对企业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比较不同企业资本运营状况时,处于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在相应的指标上差异会比较大,所以可比性不强。在这里我们选择金融行业的企业,运用灰色关联对金融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进行分析。
企业的资本经营状况是通过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来反映的,所以就从这三个层面来选择财务指标。由于金融行业自身的特点,选择指标时按照针对性的原则,选择能够对金融企业的资本运营进行评价的财务指标体系,对金融企业资本运营情况进行评价。
(一)偿债能力指标
企业偿债能力是指企业偿还其债务的能力,通过对它的分析,能揭示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考虑到金融企业和工业企业的不同,金融企业没有存货,资金绝大多数来源于负债的特点,这里仅选择资产负债率作为偿债能力的衡量指标。
1.资产负债率( )。资产负债率指标把负债总额与可供担保的资产总额进行对比,资产负债率是从总体上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该指标越低,表明企业偿债能力越强。但资产负债率也并非是越低越好。资产负债率属于适度性指标,理论上存在一个最佳值。对于工业企业来说,国际上通常认为60%较为合适。但是金融企业的资金主要来自负债,所以金融企业的最适资产负债率为95%。
(二)营运能力指标
企业的营运能力是指企业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造价值的能力,通常主要是从企业资金使用的角度来进行的,借以评价和判断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资源周转效率。由于金融企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很小,主要是靠全部资金来进行营运,所以选取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评价营运能力的指标。
1.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是主营业务收入与总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该比率反映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体现了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该数值越高表明企业总资产周转速度越快,销售能力越强,资产利用效率越高。该指标属于效益型指标,理论上越大越好,这是一个正指标。
(三)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分析是指对企业盈利能力和盈利分配情况所作的分析,它是企业财务结构和经营绩效的综合表现。金融企业的经营主要是以借入资金获取利润,金融企业的经营成果也主要体现在获利水平,所以我们对金融企业的考察主要在这一方面,这样对于盈利能力就选取比较多的指标。
1.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是息税前利润与总资产平均余额之比。因为金融企业的资金主要靠吸收存款也就是负债获得的,所以权益资本所占比重小,银行正是靠着举债获得的资金运作获得利润的。净资产收益率对金融企业来说是不合适的,因此就选择反映金融企业所有资金盈利能力的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越高,说明金融企业运用所有资产的盈利能力越强,总资产报酬率是一个正指标。
2.主营利润率( )。主营利润率是指主营收入与主营成本和税费附加之比。该指标反映金融企业的主营业务获利水平,只有当金融企业主营业务突出,即主营业务利润率较高的情况下,才能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该指标属于效益型指标,是一个正指标,理论上越大越好。
3.每股净资产( )。每股净资产是指股东权益与总股数的比率。这一指标反映每股股票所拥有的资产现值。每股净资产越高,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多;每股净资产越少,股东拥有的资产现值越少。通常每股净资产越高越好,因此是一个正指标。
4.每股收益( )。每股收益也称每股利润或每股盈余,反映企业普通股股东持有每一股份所能享有的企业利润和承担的企业亏损,是衡量上市金融企业盈利能力时最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每股收益越高,说明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因此是一个正指标。
(四)发展能力
发展能力是反映企业未来年度的发展前景及潜力。金融企业与经济形势联系密切,受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比较大,因此金融企业更要注重自身的发展能力,以此能够更好的应对经济形势的变化。发展能力概括了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管理效率和偿债能力,是企业实力的综合反映。
1.营业收入增长率( )。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市场前景越好,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正指标。
2.营业利润增长率( )。营业收入增长率,是企业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与上年营业收入总额的比率,反映企业营业收入的增减变动情况。营业收入增长率大于零,表明企业本年营业收入有所增长。该指标值越高,表明企业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越快,企业市场前景越好,这同样是一个正指标。
三、灰色关联的实证分析
建立了评价金融企业资本运营的财务指标体系,就可以通过选取的体系,运用灰色关联的方法对金融企业的资本运营效率进行分析。我们选取14家上市银行,选取了这些银行在各个指标上的数据,对这些银行的资本运营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相应的财务指标见表1。
(一)关联度的计算
首先,确定参考数列。确定参考数列也就是确定各个财务指标的最适指标数值,作为对比的标准。指标的性质不同参考标准的选择方法也就不同,指标体系中只有适度指标和正指标,因此对这两种指标选择不同的标准。对于适度指标,其参考数列中相应财务指标的取值就以适度指标的适度值作为参考值。对于正指标,我们就以该行业中所有企业在这一财务指标上的最大值作为参考值。通过灰色关联来考察这14家银行相应的财务指标与参考数列的差别情况,以此来评价这些银行的资本运营的效率。
其次,根据比较数列值计算关联系数。计算关联系数首先要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在这里我们采用标准化的处理方法。用标准化的数值计算各个银行在指标上的关联系数(具体的关联系数的数值见表2)。通过14家银行在各个指标上的关联度,可以得出各家银行在相应财务指标上与先进水平的差距。
最后,由各家银行在各个财务指标上的关联系数,综合得到各个企业相对于最优参考数列的关联度(关联度的结果见表2)。通过关联度就可以得到各家银行资本运营效率的综合评价的结果,这样就可以得到各家银行的资本运营的效率。
(二)灰色关联评价结果的分析
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得到的关联度和在各个指标上关联系数,就可以对这14家银行的资本运营状况的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得到这几个方面的结论。
1.从关联度的结果可以看出,南京银行的资本运营情况是最好的,其次是招商银行,而最差的是华夏银行。同时,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资本运营情况也比较好。处于中等水平有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和民生银行;资本运营比较差的有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华夏银行、深发展银行。在上市的国有银行中,工商银行的资本运营效率较低;建设银行运营状况最好,在这14家银行中也处于中等水平(见表2)。
2.从资产负债率这一财务指标来看,招商银行的资产负债率是最合理的,其次是兴业银行和民生银行。资产负债率最不合理的是南京银行。从总体的情况可以看出,地方性的商业银行,比如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宁波银行等,仅从资产负债率这一方面来看是不够合理的。国有的这三家上市银行除了中国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不够合适,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资产负债率还是可以的。
3.对于银行来说,由于资金规模比较大,贷款期限有长有短,所以资金周转率还是比较慢的,总资产周转率在分析银行资本运营上是不够合适的。
4.把总资产报酬率和主营利润率这两个指标结合起来考虑。从总资产报酬率来看,最高的是中国银行,其次是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可见国有银行在总资产报酬率上是比较高。依靠地方发展起来的银行在这一指标上就表现的比较差,像北京银行、南京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总资产报酬率就比较低。虽然北京银行和南京银行的总资产报酬率比较低,但是这两家银行的主营利润率却是非常高的,只有华夏银行和深发展银行在这两个指标上都比较低,说明这两家银行的盈利能力与其他银行相比还是有差距的。
5.从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净收益来看,每股净资产最高的是浦发银行,其次是南京银行和北京银行三家国有银行的每股净资产都普遍比较低。同时,可以看到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净收益有很强的相关性,每股净资产高的银行,每股净收益同样会比较高。每股净资产和每股净收益都表现的比较好的有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浦发银行。
6.从反应发展能力的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两个指标来看,这两个指标的相关性更强,具有较高营业收入增长率的银行同样有比较高的营业利润增长率。从这两个指标来看,南京银行在这两个财务指标上表现的最好,因此具有较好的发展能力。同时,招商银行、北京银行、中信银行、宁波银行、浦发银行在也有比较强的发展能力。相比之下,国有银行的增长率略显较低,这也与国有银行规模比较大,增长难度大也有一定的关系。可以看出这些以地方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具有很好的发展潜力。
(三)结论
通过灰色关联对14家上市银行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点结论:
1.以地方性质商业银行发展起来的上市银行资本运营能力状况往往比较好。特别是利润率和发展能力表现更为突出,可以看出这些地方发展起来的商业银行在未来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2.国有上市银行虽然总体评价的资本运营能力没一些地方基础的商业银行的好,但在稳健经营、总资产营运能力方面依旧比较突出。由于国有银行总量较大,不可能有小银行那么高的发展速度,国有银行的发展还是比较显著的。
3.个别银行,像华夏银行、深发展银行,在运营中是存在一些问题的,需要在以后经营中找出问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提升;企业资金筹措;运营管理;能力
一、引言
在企业管理中,资金筹措与资金运营管理息息相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能力,最为关键的就是提升企业资金筹措能力。资金筹措是资金管理中的重点内容,为了保障企业经济的良性循环,需要实现企业资金筹措能力和资金管理能力的同步提升。
1.企业资金筹措与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企业资金筹措与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密切,资金筹措能够强化企业运营管理,而良好的运营管理也会为企业进行资金筹措带来支持。为了提升企业资金筹措的能力,优化企业运营管理,需要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首先,企业的资金筹措与企业的经营成本相关,因此需要研究企业经营成本与生产经营之间的相互衔接,换言之,企业要想实现长足的发展,就需要成本增长符合资金筹措趋势。并且,企业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也直接的决定着企业的业务拓展;其次,在企业进行资金筹措之前,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综合性分析,分析其在经济市场中的未来效益、资金回笼时间等。当这些因素都确定好之后,再进行投资。那么在筹资环节中,需要针对资金的具体情况,进行筹资渠道对比分析,权衡市场利弊因素,切实的将筹资成本降低;第三,企业进行资金筹措环节中可能存在着一定的资金风险,对企业收益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分析筹资风险。权衡投资风险与投资收益,进行相应的风险评估,针对风险比较大的项目提供相应的手段,最大程度的降低投资风险。
2.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对企业资金运营管理现状进行调查中能够发现,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着以下问题,如,企业资金使用不规范、企业资金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并且企业资金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提升。
2.1企业资金使用不规范。在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企业资金的使用是关键,资金使用不规范的情况将会严重的影响企业财务部门的资金管理。具体的表现为,企业对于内部资金随意应用,不能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查,导致项目投资与市场发展步伐难以匹配,出现资金盲目使用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将会导致企业资金的浪费。同时企业在制定资金计划上的可操作性比较低,在资金计划实施环节中总会出现一些不可预料的情况,阻碍着资金计划的正常落实。总体而言,企业在资金使用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随意性,基于这样的资金管理情况对企业发展不利。
2.2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从更加严格的意义上分析企业资金管理现状,归根结底都是企业资金管理缺乏相应的制度,也就是说制度上的缺失将会导致企业资金管理举步维艰。目前,国内大部分企业为了实现资金管理,都建立了相应的资金管理在制度,但是该制度执行力较低,大部分的制度只是建立在预算、结算等方面,在企业资金运算评估和评估效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不足。当企业资金运转环节中出现突发性资金使用问题时,企业财务部门缺乏相应的评价细化标准,将会导致企业资金运营惨淡。从企业资金制度上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正是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所需要强化的地方。
2.3企业资金风险防范意识较差。无论在哪种资金运营管理中,资金都会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对于企业资金风险的防范是保障企业资金安全的基础。然而,在很多企业企业资金管理中都缺乏资金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财务部门不能及时的对企业资金制定相应的防范预警措施,也缺乏相应的备用资金,一旦资金管理出现问题,企业资金管理将会措手不及,难以抵御资金风险,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小型企业面临破产。
二、提升企业资金筹措与运营管理能力的对策
提升企业资金筹措与运营管理能力,主要分为在现金、成本、融资等方面的管理。这些不同的层面资金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状况。
1.强化企业现金管理。企业现金管理在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至关重要,如果企业现金管理不善,将会导致企业出现现金周转苦难的情况,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冻结。例如在大型的国有制造企业中,为了避免国有制造企业固定资产冻结,企业先需要对应收账款的账龄进行管理,针对个别客户的拖欠情况进行调查,采取经济收紧对策,实现经济回笼。同时可以通过改变客户付款周期的形式,将项目预付款资金采购形式改变,将企业向银行短期借款以及利息费用支出的数目减小。
2.通过人工成本的控制避免企业固定资本蚕食企业人工成本是企业资金管理中重要内容,由于涉及到人工,其管理难度比较大,资金运行管理比较复杂,并且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挂钩。实现对企业人工成本进行合理的控制,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短期偿债能力。如果企业人工成本控制不当,将会出现企业内部财务资本蚕食的情况。为了缓解企业资本蚕食,需要通过以下方式对企业资产债务进行管理:第一,提升员工的基本工资,鼓励在市场前线的员工长期在职,发挥员工熟练的项目捕捉技能,提升项目开发效率。第二,提升企业管理会计工作能力,注重企业人工成本的控制。
3.提升企业融资水平。企业融资是实现企业项目业务拓展的基础,因此提升企业资金筹措与运行管理能力,还需要将企业融资能力有效的提升。而企业融资主要分为企业内容融资和外部融资,从难易程度以及效果上分析,在企业内部进行融资其效果更加,能够在短期内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相比之下,内部融资的优势比较多,首先其所带来的筹资风险比较小,能够有效的避免不必要的筹资渠道所带来的筹资风险。换言之,内部筹资形式能够为企业资金带来诸多的保障。其次,内部融资在改善企业内部资金结构、激励企业内部员工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企业资金筹集效率,需要关注企业内部筹资环节,并且通过注入增资、扩股、出售公司股份等形式,实现企业资金吸纳。
4.构建企业资金预警体制.企业资金运行管理中存在这一定的风险,很多企业对于资金预警的认识不够,因此,在企业资金管理环节中难以制定相应的资金预警机制,这将会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带来安全隐患。为了提升企业筹资能力,促进资金运行管理,需要在企业管理中建立资金预警机制,比如在企业进行投资之前,充分的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企业的成本管理、资金运行稳定性等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降低企业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对项目投资进行科学的评估,保障资金在运营过程中的流动性以及安全性。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针对企业资金筹措与企业运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企业资金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企业资金运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如,企业资金使用不规范、企业资金管理上缺乏相应的制度并且企业资金风险防范意识比较差。这些问题都严重的制约着企业资金管理的水平提升。提出了企业现金强化管理、避免企业固定资本蚕食、提升企业融资水平以及构建企业资金预警体制等对策。
作者:张娟娟 单位:霍州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参考文献:
[1]田丽.非营利组织资金运营管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
[2]赵清.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3]孙莹.营运资金概念重构与管理创新[D].中国海洋大学,2011.
[4]秦书亚.基于供应链联盟的营运资金管理创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篇6
Abstract: By using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and Malmquist Productivity Index, the paper analyzes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art-performing enterprises as well as its change during the years from 2004 to 2009.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operation efficiency of China's art-performing enterprises is high, while the big inner difference and imbalance still exist; most companies face the problem of excessive inputs and limited outputs; the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of art-performing companies presents the declining trend. All these give us such enlightenment as: to fundamentally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art-performing companies, the enterprise's resources must be reasonably integrated, and the blind scale expansion of the company must be prevented.
关键词: DEA;艺术表演企业;基本效率;动态效率
Key words: DEA;art-performing enterprises;basic efficiency;dynamic efficiency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009-03
0引言
文化产业作为一种“软实力”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文化、娱乐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1],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开始将其提升至战略产业的高度。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表演企业在我国也得到了空前的飞速发展,从业人员规模由2004年的5635人扩大至2009年的71066人,资本投入由2004年的5417万元猛增为2009年的162459万元,都表现出了极为迅猛的增长趋势,但资源的大比例投入是否意味着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效率的同步提升?目前绩效水平如何?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助于为我国艺术表演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目前关于艺术表演企业的研究主要侧重于经营现状和发展政策的定性分析。傅才武等(2003)[2]认为,艺术表演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体制调整,所谓的体制主要表现为艺术表演团体与“政府、社会以及演员职工”关系的结构化和秩序化;傅才武(2004)[3]研究发现,艺术表演企业同时存在适应市场体制和逆市场体制两种倾向;厉无畏(2001)等[4]指出,流行音乐、电影、报业等服务行业存在垂直解体现象;邓智团(2010)[5]研究表明,流行音乐产业网络的组织层级与空间层级间呈现相互对应的“海默关系”。但关于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效率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也仅仅聚集于文化产业的绩效评价,王家庭等(2009)[6]采用三阶段DEA测度了中国31省市的文化产业效率;郭国峰等(2009)[7]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部六省文化产业绩效进行了评价与研究;张仁寿(2011)等[8]利用DEA方法分析了2007年广东等13个省市的文化产业绩效。本文拟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的CCR模型、BCC模型以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分别测度艺术表演企业的基本效率和动态效率,从基本效率和动态效率的角度深入揭示中国艺术表演企业运营质量,进而探索促使其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导向。
1研究方法
DEA方法在效率评价方面具有以下优点:只需获得企业投入产出的数量,不要求提供诸如商品价格等其他信息,也无需建立变量之间严格的函数关系,可以避免参数方法因模型构建不合理等产生的误差。鉴于此,本文采用DEA方法揭示中国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效率。
1.1 数据包络分析(DEA)DEA模型分为投入导向和产出导向两种形式,CCR模型[9]是DEA的基本模型。Banker(1984)在CCR模型的基础上,提出规模报酬可变的假设条件下的BCC模型[10]。BCC模型能将综合技术效率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可衡量受评估单位在既定的生产技术情况下,是否处于最优生产规模状态,BCC模型如下所示:
1.2 Malmquist动态效率分析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是一种有效测算全要素生产率的非参数方法,本文将采用研究者普遍选择的由Fare(1994)[11]等构建的基于DEA的Malmquist指数来测度艺术表演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度量模型如下:
从t到t+1时期,度量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增长的Malmquist指数可以分解为不变规模报酬假定下技术效率变化指数(EC)和技术进步指数(TP), 其中技术效率变化指数还可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PC)和规模效率指数(SC),其分解过程如下:
2实证分析
2.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本文研究样本期间为2004-2009年,研究对象为中国8类艺术表演企业,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5-2010)。具体变量设定如下:
根据DEA模型指标选取的基本原则,结合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的投入产出特征及数据的可获性,本文选取三个投入指标变量,即剧团个数、从业人员数和营业支出,剧团个数用来反映艺术表演企业社会资源的综合投入,从业人员数用来衡量劳动投入情况,营业支出用来反映艺术表演企业资本投入状况。另外,选取营业收入为本文研究的产出指标。
2.2 中国艺术表演企业基本效率分析
2.2.1 中国艺术表演企业平均效率分析采用DEAP2.1软件对BBC模型进行数据计算,处理结果及平均效率排名情况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到中国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活动存在以下事实:
①运营规模大的艺术表演企业相对运营规模较小的企业而言并不具备显著的运营效率优势。2004~2009年间,话剧、儿童剧、滑稽剧团,歌剧、舞剧、歌舞剧团,文工团、文宣队、乌兰牧骑等类型艺术表演企业技术效率为1,表明这三类企业相对而言具有很高的运营效率,但其运营规模排名均比较靠后;而戏曲剧团等类型艺术表演企业虽运营规模很大,但技术效率排名却比较靠后。这一结果表明,对中国艺术表演企业而言,并不是规模越大、运营效率就越高,也并不是规模越小,运营效率就越低。运营效率与运营规模并不存在正相关关系。
②中国艺术表演企业总体上具有较高的运营效率,平均效率达0.833。其中,纯技术效率值为0.915,规模效率值为0.902。但总体看来艺术表演企业内部运营效率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在,绝大多数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效率在0.8以上,但戏曲剧团和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等企业运营效率分别为0.679和0.302,运营效率远低于其他类型的艺术表演企业;话剧、儿童剧、滑稽剧团等六类艺术表演企业纯技术效率为1,表明这些艺术表演企业具有较高的技术使用能力,但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纯技术效率仅为0.383,表明该类艺术表演企业对技术的使用效率还比较低下;艺术表演企业规模效率及其特征差异较大,其中,歌剧、舞剧、歌舞剧团等三类艺术表演企业处于规模报酬不变区间,仅乐团、合唱团处于规模报酬递增区间,而歌舞团、轻音乐团等其他艺术表演企业却处于规模报酬递减区间。
2.2.2 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现状及改进分析为了评价我国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我们采用CCR模型对中国艺术表演企业2009年截面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9年,话剧、儿童剧、滑稽剧团的运营效率和考察期的平均效率保持一致;歌剧、舞剧、歌舞剧团,文工团、文宣队、乌兰牧骑,曲、杂、木、皮团三类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效率小于考察期的平均效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歌舞团、轻音乐团,乐团、合唱团等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效率大于考察期的平均效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另外,通过CCR模型的计算,我们得到2009年中国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活动中投入要素的闲置状况以及企业的实际产出与有效产出之间的差值情况。分析如下:除歌舞团、轻音乐团和话剧、儿童剧、滑稽剧团外,其他类型的艺术表演企业均存在较高的剧团冗余率、冗员率和较为严重的产出不足现象,其中乐团、合唱团剧团冗余率最高,达74.2%,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冗员率最高,达69.8%,戏曲剧团产出不足情况最为严重;总体看来,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的现状是:部分资源投入拥挤、产出严重不足,但经费高效率使用等现象并存。具体表现在:剧团平均冗余率达35%,冗员率达37%,总体产出水平严重不足,但经费浪费率为0%,这说明中国艺术表演企业存在盲目的规模扩张,存在较为严重的规模无效率,同时也暴露出规模盲目扩张导致的资金不足促使企业在运营活动中极为重视经费的使用效率。
比较上面的分析不难发现,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的运营活动的显著特征是:一方面是投入拥挤、产出不足,另一方面是规模无效率。表面上看来,这两者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实际它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恰恰都说明了中国艺术表演企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正是因为中国艺术表演企业数目众多、布局分散并且规模普遍不大,而导致了在既定的市场需求下,艺术表演企业总体上大规模的需求被分散,平均每一家艺术表演企业的投入水平相对于被分散的市场需求而言就存在了过剩,或者说存在投入拥挤。因此,要从整体上提高艺术表演企业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即消除或减少投入拥挤和规模无效率,就必须对艺术表演企业进行合理布局、从整体上整合艺术表演企业的各类资源,从而促进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2.3 中国艺术表演企业动态效率分析前面仅从基本效率,即静态效率的角度审视了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的运营质量,但企业的运营效率是动态变化的,为了客观的反映这种动态变化特征,这里从全要素生产率的视角来揭示中国艺术表演企业运营质量的变动情况。表示全要素生产率指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和技术指数。其中,综合技术效率指数表示艺术表演企业管理方法的优劣与管理阶层决策的正确与否,而技术变动表示的是艺术表演企业的技术进步。综合技术效率指数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指数和规模效率指数。由Deap2.1软件给出的中国艺术表演企业动态效率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2004-2009年内,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小于1,但总体呈现波动增长趋势。这表明, 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的生产率总体上还呈现恶化的趋势,但这种恶化的趋势在逐步改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生产率总体上恶化的趋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恶化抵消了技术效率的促进作用。从表中可以看出,综合技术效率呈现波动增大趋势,而技术进步则表现为波动减小趋势。整个考察期内,技术进步与综合技术效率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每当技术进步改善时,技术效率则会下降,反之亦然。综合技术效率指数为1.008,表明中国艺术表演企业综合技术效率出现轻微的缓慢增长趋势,艺术表演企业的整体管理方法、技术使用能力与企业的运营决策是影响该项指标变动的关键因素。再进一步分析影响综合技术效率变动的两个指标会发现,规模效率指数总体大于1,而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小于1。不难发现,综合技术效率的缓慢增长主要是由于纯技术效率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规模效率的促进作用。纯技术效率表明了艺术表演企业利用现有的投入资源生产相应产出的能力,它反映了艺术表演生产运营及决策的正确与否。该项指标小于1,从本文所选择的投入指标来看,说明我国艺术表演企业普遍存在扩大投入规模的倾向,即各艺术表演企业普遍存在大规模增加剧团个数、从业人员等,由于艺术表演企业的产出水平(运营收入)受到诸如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等其他因素影响,而无法随着企业自身投入规模的增大而相应同步增长,因此出现了其纯技术效率下降的情况。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艺术表演企业盲目扩张的结果是以牺牲资源和效率为代价的。
3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BCC模型、CCR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04-2009年我国艺术表演企业的经营效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国艺术表演企业整体运营效率较高,但内部差异较大,存在不平衡特征,对中国艺术表演企业而言,并不是规模越大、技术效率就越高。另外,我国各类艺术表演企业数目众多,并且运营规模普遍较小,资源整合能力比较差等都是导致艺术表演企业存在规模无效率的根源。然而,要改变这一现状不是像目前那样普遍提升总体规模,而是应该合理整合企业资源,有针对性的减少艺术表演企业数量和人员数量;第二,艺术表演企业运营效率的改进分析表明,我国艺术表演企业存在资源投入拥挤、资金短缺与产出不足的现状,给我们的启示是:必须对艺术表演企业进行合理布局、并从整体上整合各类资源;第三,动态效率评价结果表明,我国艺术表演企业纯技术效率出现下降趋势,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说明我国艺术表演企业盲目扩张的结果是以牺牲资源和效率为代价的。
参考文献:
[1][美]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M].黄光伟等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
[2]傅才武,刘杰民.试论艺术表演团体体制调整和制度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3]傅才武.艺术表演行业的反市场形态及原因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4]厉无畏,王玉梅.价值链的分解与整合――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措施[J].经济管理,2001,(3).
[5]邓智团.非对称网络权力与产业网络的空间组织――以我国台湾地区流行音乐产业网络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3).
[6]王家庭,张容.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中国 31省市文化产业效率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
[7]郭国峰,郑召锋.我国中部六省文化产业发展绩效评价与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9,(12).
[8]张仁寿,黄小军,王朋.基于DEA的文化产业绩效评价实证研究―以广东等13个省市2007年投入产出数据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1,(2).
[9]Charnes A.Cooper W.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风险;防范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湖南中小企业资本运营优化研究》(项目编号08D0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中小企业要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快速健康的发展,实现最优的战略性飞跃,资本运营是必要手段。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湖南许多中小企业通过有效的资本运营方式迅速进行资本扩张,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增强企业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使企业迈入良性循环,为企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资本运营是一项充满风险的经济活动,它在给中小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中小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
一、资本运营风险的特征
资本运营风险是指资本运营主体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以及资本运营主体对环境的认知能力的有限性,而导致的资本运营失败或使资本运营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标的可能性及其损失。资本运营风险具有一般风险的特征,也有其特殊之处,主要表现为:
1、资本运营风险的客观性。客观性是资本运营风险的本质特征。资本运营风险不仅存在于资本运营前的准备阶段,资本运营的运作阶段,而且涉及到资本运营以后的生产经营阶段。因此,要求资本运营者高瞻远瞩,具有战略性眼光。
2、资本运营风险有较强的破坏性。资本运营风险不同于一般产品生产经营风险。资本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涉及面广,运作过程复杂。成功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一旦遭遇风险失败,破坏性也很大,不仅影响企业运营资产的安全,还可能危及到整个企业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3、资本运营风险的传递性和波及效应。企业资本运营过程中,在某一阶段、某一环节发生风险,会直接纵向和横向影响企业的经济活动。资本运营风险的传递性就是风险影响在时间上具有从前向后单向传递的作用,即前一阶段的风险将影响后续阶段的风险;资本运营风险的波及效应,是指资本运营一旦失败,则这种失败的风险将会影响到企业的其他横向的正常经营活动。
二、中小企业资本运营的风险因素
1、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经营状况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风险。就湖南中小企业目前的情况看,经营风险主要是由经营方向选择不当和经营行为与市场脱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若资本运营决策者对市场分析不透彻,对自身经营能力把握不准,或者目标选择不恰当,那么就有可能导致经营方向失误,这是经营风险的主要原因;中小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没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经营行为与市场脱节,那么企业的资本运营也必然面临风险。
2、财务风险。中小企业进行资本运营需耗费大量的资金,单靠企业的自由资金难以支撑,为此最终付出的成本可能要远远超过事先预期的成本。企业资本运营所耗费的巨大费用将可能造成企业资金周转困难。资本运营中的财务风险涉及到融资安排风险、债务结构风险、资金使用风险。财务风险在企业资本运营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小到支付困难,大到企业破产,都与财务风险有关,因为较高的债务结构往往使企业债务负担沉重,无法支付债务资金本息而破产。许多企业希望通过债务杠杆来完成兼并收购,尤其在信息不对称、市场发生巨变以及经营决策出现重大失误的情况下,其财务风险很大。
3、信息风险。企业在决定是否进行资本运营以及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如何入手方面,应以足够充分的信息为依据。但在资本运营过程中,由于运营主、客体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称,客体方会刻意隐瞒或不主动披露相关信息,致使主体方对客体方了解不够,看不到客体方的真实情况,从而给自身造成风险。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影响着众多从事资本运营的企业。
4、管理风险。从资本运营的宏观控制来看,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国家对企业资本运营的监控系统尚未形成以及政府主管部门的过分干涉。从资本运营的微观过程来看,管理风险主要来源于资本运营主体的管理素质不高及运营后对新企业的管理、协调不好等。
5、法律法规风险。在西方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各国政府都制定了维护公平竞争、限制垄断的“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这些法案使大规模的、有可能形成垄断的并购行为受到了限制,有的并购方案甚至被迫中止,从而使并购企业损失严重。目前,尽管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反垄断、促进公平竞争的法规,但公司法中含有某些增加交易透明度、维护公平竞争、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相关法律条例。企业在资本运营中,特别是兼并收购中应仔细研究,以尽量避免受到不必要的法律限制,从而增加交易成本。
此外,企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还存在着经济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社会文化风险,等等。
三、防范中小企业资本运营风险的有效措施
1、选择和引入符合条件的资本运营主体。符合条件的主体,首先是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具有控股和资产置换所需的资金、技术和管理能力,其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发展的方向;其次是资本运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都是为了企业自身和被控制对象的长期和长远发展;再次是企业本身已形成较强的市场拓展能力和较为齐全的经营管理班子,具有吸收、消化被控制源的能力。上述各项条件是一组相互关联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否则资本运营将给企业招致更大的风险。
2、明确企业发展战略定位,制定企业长远发展战略。资本运营的基础是生产经营,一个企业要想通过资本运营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实现规模经济,就必须通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趋势、市场变动格局、行业发展前景、产品市场占有率、投入产出效果、自身的生产经营素质条件和发展潜力等进行分析,确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有的放矢地确定资本运营的手段方式,使股份化改造、兼并收购、合资嫁接、联合协作等资本经营方式围绕着一个明确的目标进行。否则,为资本运营而进行资本运营企业发展将无从谈起,资本运营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注重企业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的巩固与发展。已有的实践证明,资本运营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切都必须围绕主营业务而进行,否则,必将本末倒置,使企业发展误入歧途。资本运营成功的秘诀在于:在实行并购战略过程中,始终围绕一个宗旨,就是所有兼并收购活动都必须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并购公司中与核心业务无关的部门和分公司经过整顿和包装后将其出售。这样一来,公司在搞好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以分拆出售并购企业的这一方式取得大量利润,以获得需要的生产要素,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从而达到成功。
4、对资本运营方案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分析论证的主要内容包括:对运营成本的分析比较、对运营效益的预测、对标的企业的价值评估、对企业自身财务承受能力的分析和支付方式的比较、对重组的能力和成功性论证等。通过这些分析论证,可以选择出最佳的资本运营方式即采用何种并购方式,制定周详的资本运营方案,并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前制定对策。实际上,资本运营交易完成后的整合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资本运营的成功与否。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除此之外,无论多好的资本运营方案在具体实施时都会遇到一些始料不及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在实际操作时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取应变措施。
5、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的尽职调查。资本运作过程中,信息的作用至关重要。信息不对称是客观存在的。为防范信息风险,避免不慎落入陷阱,中小企业在资本运营时,应高度重视尽职调查。资本运营中的尽职调查包括各方面资料的搜集、真伪的辨识、权责的划分、法律协议的签订、中介机构的聘请等。实际操作中,做好尽职调查,首先要依靠企业自身有关专业人才的力量;其次要充分利用行业专家的力量,聘请他们作为资本运营的顾问;再次要利用经验丰富的中介机构的力量。这些中介机构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投资银行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是比生产经营更高级的形式,但资本运营最终必须以生产经营为基础,服从服务于生产经营。只有二者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企业规模扩大和效益提高这两项指标的同步运行。对于湖南中小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而言,生产经营是基础,资本运营是保障。企业只有充分认识到生产经常和资本运营的优劣势所在,在企业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合理安排,高度重视资本运营的风险并加强防范,才能为企业的持续增长创造新的空间,为湖南经济的增长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傅雅瑜.民营企业资本运营相关问题研究.理论研究,2007.4.
篇8
继2013年《全国物流园区发展规划》出台之后,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将物流园区工程列为12项重点工程之一,明确提出开展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创建工程。为了解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状况,配合示范园区创建工程,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物流园区专委会自2013年起已连续两年开展了优秀物流园区评价工作,受到业界广泛关注。
2015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物流园区示范工作的通知》,委托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具体组织评选示范物流园区工作。为使业界了解我国物流园区运行的基本情况,为政府制定园区发展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园区运营单位与人驻企业提供行业坐标,为示范物流园区评选工作提供技术数据参照,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专家委员会在连续两年按照优秀物流园区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第四次全国物流园区调查,先期从参评上千家报送的基础资料园区中甄选出100家园区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形成本报告。被调查的样本园区构成情况如表1所示。
其中,本报告按照2011年6月13日国家统计局的东西中部和东北地区划分方法,将我国的经济区域划分为四大地区,即东部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西部地区(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东北地区(辽宁、吉林和黑龙江)。本次统计分析工作,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坚持了以下原则:高标准、严要求,严把统计分析质量关。要求各个园区填报数据必须真实、可信、完整。在统计过程中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力求客观公正。本次统计分析由中物联物流园区专委会组织,借助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的力量,经过策划研讨,指标体系优化与设计,问卷设计发放与回收,数据整理、统计与校核,电话回访与网络调查,综合比选与分析六个阶段。统计调查对象遴选范围为全国各地物流园区(基地、中心、公路港、物流港、无水港、物流聚集区),要求园区运营满1年且具有法人资格,占地面积0.1平方公里(150亩)及以上,拥有多家人驻企业。从基础设施、服务能力、运营效率及社会贡献四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最终形成了本报告。
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一)我国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状况分析
为了能够对我国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本报告从投资规模、占地规模以及交通便利性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投资规模
投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有关单位在物流园区规划建设中,投入的以货币形态表现出的总量,分规划投资和实际投资。
规划投资规模情况。物流园区平均规划投资额为20.1亿元。其中,投资l亿~10亿元的物流园区占51%; 10亿~30亿元的物流园区占27%。如图l所示。
实际投资额完成情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物流园区平均实际投资额为10.9亿元,规划投资额完成率在71%~100%占园区总数的40%。实际投资超出规划投资的物流园区占园区总数的10%。经分析,规划投资额完成率超过100%的园区规模普遍偏小,平均规划投资额为6亿元,而平均实际投资额为8亿元。与此相反,规划投资额超过70亿元的大型物流园区,平均实际投资额为48亿元,完成率为49%,总体尚未完成规划投资目标。上述情况表明,我国物流园区投资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如图2所示。
分区域物流园区实际投资情况。据调查,我国东部地区物流园区平均实际投资额在全国最高,为14亿元;其次为东北地区13亿元;物流园区投资规模最小的为西部地区,平均实际投资额仅为6亿元。具体情况如图3所示。
投资强度情况。投资强度是指投资额与物流园区占地面积之比,分为规划投资强度和实际投资强度,其中规划投资强度是指规划投资额与园区规划占地面积之比;实际投资强度是指实际投资额与园区实际占地面积之比。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物流园区平均规划投资强度为158万元/亩,平均实际投资强度为164万元/亩。其中,园区实际投资强度在100万~200万元/亩的占比最高,为36%,具体隋况如图4所示。
2.占地规模
实际占地面积情况。根据《物流园区服务规范及评估指标》 (GB/T30334-2013) (以下简称《规范》),建议物流园区占地面积不小于0.5平方公里(750亩)以上。从本次统计来看,实际占地面积在150~750亩的物流园区占63%,与《规范》建议的占地面积标准相差较大;另外,占地7500亩以上的超大型园区占6%,如图5所示。
分区域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情况。我国四大经济区域的物流园区平均实际占地面积情况如图6所示。
由图6可知,各经济区域中东部地区、东北地区的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较高,而西部地区的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相对较低。
规划面积完成情况。规划面积完成情况指物流园区实际占地面积与规划占地面积之比,其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可以看出34%的园区接近或已经完成了当初规划设计,但是仍有20%的物流园区只完成了舰划面积的不足1/3。
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情况。根据《规范》,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是指物流园区中物流运营面积占物流园区实际占地总面积的比例,物流运营面积包括码头、铁路装卸线、道路、仓库、堆场、雨棚、流通加工场所、货车停车场、装卸搬运场地、信息服务用地等,不包括生活配套和商务配套用地。 《规范》规定物流园区的物流运营面积占比不能低于50%。物流园区物流运营面积占比的分布情况如图8所示。
根据统计结果,目前我国物流园区的物流运营面积占比平均为75%,大于《规范》中50%的下限值。尽管物流运营面积占比总体情况较好,但仍有16%的园区物流运营面积占比小于50%。
容积率情况。物流园区容积率是指物流园区的总建筑面积与占地面积之比。根据每个园区的容积率,测算出我国物流园区的平均容积率为0.67,具体分布情况如图9所示。
3.交通便利性
良好的交通区位条件是物流园区成功运营的基础条件,本报告从公路、铁路、水运、航空、多式联运五个方面考虑物流园区的交通便利性。
根据《规范》,统计物流园区周边5公里以内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总条数情况,从图10可知,70%的物流园区5公里以内有2~3条公路,临近四条及以上公路的物流园区占比为11%。物流园区公路便利性总体良好。
物流园区距高速公路出入口以及国道的距离情况。据统计,51%的物流园区与高速公路的出入口距离在5公里以内,平均距离为2.25公里;45%的园区与国道的距离在5公里以内,平均距离为1.66公里。可见,园区周边的公路便利性总体较好。
铁路便利性。根据统计数据,目前我国物流园区拥有铁路专用线的比例为37%,距离铁路货运场站5公里以内的物流园区比例为27%,平均距离为2.73公里。
水运便利性。根据统计结果,可以得出距离港口5公里以内的物流园区占到了15%,平均距离为1.83公里。
航空便利性。通过调查,物流园区距离机场5公里以内占到了2%,平均距离为0,25公里。
多式联运条件。本报告对物流园区具备多式联运条件进行规定,5公里内具有铁路货运场站、港口以及机场设施的物流园区认为具有多式联运能力。根据统计,物流园区5公里内能够进行公铁联运、公水联运与5公里内能够实现公铁联运的物流园区占到了28%,具体如图11所示。
(二)我国物流园区服务能力分析
服务能力是衡量物流园区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投入大小和园区网页质量关系到物流园区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货运车辆规模的大小直接影响物流园区的服务能力。结合本次物流园区评价调查问卷对相关项目填写的完备性,本报告从下述三个方面对物流园区服务能力进行统计分析。
1.公共信息平台投入情况
公共信息平台是指基于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提供物流信息、技术、设备等资源共享服务的信息平台,能否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是衡量一个物流园区服务质量的关键性指标。
物流园区公共信息平台投入占园区实际投资的比例平均为7.9%,而园区软件系统投入占公共信息平台投入的比例平均为54.6%。
2.物流园区网页级别(PR值)情况
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仅有65%的物流园区具有自己的网页,物流园区对自身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在物流园区评价中,我们选取网页级别作为衡量园区网站建设水平和服务能力的度量指标。网页级别(PR值)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用来标识网页等级和重要性的指标。级别从0到10级,10级为满分,PR值越高说明该网页越受欢迎(越重要)。通过利用专用工具对各物流园区网页级别查询并统计,可以看出网页级别为1的物流园区占35%,网页级别为3的占30%,而网页级别为6的仅占2%。目前,我国物流园区PR值尚无超过6的高水平网页,相反,却有6%的物流园区网页PR值为0,具体分布情况如图12所示。
3.货运车辆情况
货运车辆运营类型分析。根据统计数据结果,依靠自有车辆运营的物流园区比例仅为2%,依靠整合社会货运车辆的园区比例为7%。大部分物流园区采用自有货运车辆和整合社会货运车辆相结合的方式。
货运车辆规模情况。根据统计数据,物流园区平均自有车辆为368辆,平均整合社会车辆10939辆,图13是我国物流园区货运车辆规模分布情况。
(三)我国物流园区运营效率分析
运营效率的高低取决于物流园区运营状况的好坏及管理水平的高低。本报告选取物流强度、营业收入以及劳动生产率三个指标对我国物流园区运营效率进行统计分析。
1.物流强度情况
物流强度是指物流园区每平方公里每年的货物吞吐量。全国物流园区的物流强度分布情况。根据测算结果,样本企业物流园区的平均物流强度为378万吨/(平方千米-年)。
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物流园区的平均物流强度存在较明显的差异性,东部地区平均物流强度较大,西部地区相对较小,表明物流强度与经济水平总体一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需求旺盛但土地紧缺;而西部地区需求相对较弱,土地较东部地区紧张程度有所下降。
2.营业收入情况
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情况。经统计,我国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差别较大,2014年平均营业收入为5.7亿元,其中有12%的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超过了15亿元,仍有4%的物流园区自身营业收入不超过100万元。
物流园区入驻企业营业收入情况。根据统计结果,2014年我国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平均营业收入为26.4亿元,其中有26%的物流园区人驻企业营业收入在30亿元以上。
3.劳动生产率情况
劳动生产率指平均每个从业人员在单位时间内产生的价值。本报告中设定物流园区劳动生产率即园区管理机构与入驻企业营业收入之和与园区就业总人数之比,物流园区劳动生产率是衡量物流园区经济活动水平的重要指标。根据调查统计,我国物流园区的平均劳动生产率为38.1万元/(人·年)。
(四)我国物流园区的社会贡献
物流园区作为现代物流体系中重要的物流节点,对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大作用。本报告从就业规模、上缴税收、新能源使用情况以及人驻企业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对物流园区的社会贡献进行统计分析。
1.就业规模情况物流园区就业规模情况
就业规模指园区管理机构人数与入驻企业中从事物流活动的就业人数之和。根据本次统计,2014年我国物流园区平均就业人数为5900人。物流园区分区域就业人数情况,中部地区物流园区就业人数较多,东部地区的物流园区就业人数较少。
2.上缴税收情况
物流园区自身上缴税收情况。根据统计结果,2014年物流园区自身平均上缴税金为1800万元。经分析,2014年物流园区入驻企业平均上缴税金为3.2亿元。
3.新能源使用情况
目前,样本物流园区中已有13%的园区使用了新能源(其中有一家物流园区同时使用了风能和LNG两种新能源),使用的新能源以太阳能、风能以及LNG等为主,具体情况如图14所示。
4.入驻企业数量及质量情况
入驻企业数量指人驻物流园区企业总数,人驻企业质量指4A~5A级物流企业及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数量占入驻企业总数的比例。此项指标可以反映物流园区吸引优秀企业入驻的能力。
物流园区总体人驻企业数量情况。根据统计,2014年样本物流园区平均入驻企业数量为230家。
物流园区分区域入驻企业数量情况。通过统计分析,我国不同经济区域的物流园区平均人驻企业数量可知,东部地区物流园区内入驻企业数量最多,平均为310家。
入驻物流企业质量。从人驻园区的物流企业质量来看,2014年入驻园区4A及以上物流企业的数量平均为6家。
物流园区人驻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情况。调查统计发现,我国物流园区有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仅为31%,平均入驻数量为l家,入驻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在5家之内的占统计总数的26%;入驻世界500强企业数量在10家以上的仅占2%。
结束语
篇9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我国市场经济运营过程中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及其演进的过程等相关信息和内容。企业战略管理的思想理论是受市场经济发展影响而产生的,在市场经济的背景环境下只有采取科学的企业运营和管理策略,才能保证提升我国社会市场竞争力的目标,才能在经济技术革新时代背景下进行战略管理的思想优化管理,实现对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逐渐深入到各行各业当中,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也逐渐应用到战略管理的思想内容。
关键词:
企业;战略管理;思想;演进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采取科学的市场经济运营和管理干预方式,对于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具有很优越的影响力度,也能够满足实际的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并能充分地与世界经济发展接轨。本文针对不同时间节点下的市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分析,进而采取企业的战略管理模式,实现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应用,达成我国市场经济变革的重要需求,为我国社会经济收益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1战略管理思想概述
1.1市场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人们越来越重视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采取科学的企业管理,能够保证市场经济收益提升的基本需求,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社会市场竞争能力,推动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全面发展。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市场时展背景,首先,企业的发展经历了生产管理的工作阶段,然后逐渐转变为经营的管理模式,一直到当下转变为战略的管理经营阶段[1]。生产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是面向内部的管理,因为当时的市场需求以卖方为主导。这一阶段市场经济并不存在竞争性,对于企业的发展不存在威胁和影响。后期发展到经营管理的工作阶段,这一时间阶段的管理工作主要以市场买方为主导,因为企业不断生产出各种类型的产品,消费者具有更多种多样的选择权利,进而加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情况。当下,企业面临的是战略管理阶段,主要是因为多种多样的产品也不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需要实施战略性的管理[2]。
1.2基本内涵
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内涵能够划分为两个层面,针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广义和狭义层面的内涵分析,可以发现,企业整体的管理工作战略部署属于广义层面的战略管理内涵。另一方面,针对企业的生产、销售制定完善的战略管理策略,属于狭义层面的企业战略管理工作内涵。针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细致划分,能够满足实际的企业经营目标,从狭义的内涵角度进行企业管理工作的分析,不难发现企业为经营制定的战略计划,通过实际的战略实施满足战略的控制和干预需求[3]。本文针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良好运营,并为企业创造更好的经济收益价值,还可以在实际的企业运营过程中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针对企业的战略管理工作进行细节的研究,可以发现战略技术激发工作人员工作热情的作用和价值,并能够推动企业长久的发展与经营目标[4]。
1.3特征
关注企业经营的实际发展工作需求,采取战略管理的工作方式,可以满足企业实际的市场经济运营需求。本文为了能够深入了解和分析企业的运营管理工作需求,针对战略管理的工作特征进行详细分析,进而能够保证企业运营的工作质量完善需求。企业的实际发展和运营工作必须结合自身的特征进行战略设计,在优化生产和销售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管理工作的考量,并实现对企业营销细节、生产工作、以及研发等具体具体内容的设计,要求能够认识到企业实际的财务和资源管理工作需要,进而满足各个部门协调发展的目的[5]。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设计符合市场经济运作需求的战略管理方案,就需要认识到战略管理特征的相关信息。首先,从整体管理角度进行思考,能够发现企业的运营和战略的管理是不可分割的元素。其次,战略管理工作应当认识到企业提升经济收益的目标,希望能够在实际的发展过程当中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到新的高度[6]。
2战略管理思想演变
2.1早期战略管理思想
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初期,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与时代背景具有紧密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末期,西方研究学者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提出了相关的研究理论。研究学者认为企业的经营会受到来自于各方面的因素影响,针对企业的经营提出战略的影响元素,设计符合市场经济进步的战略计划,能够满足企业未来的发展需求,为企业的拓展奠定良好的研究基础[7]。20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研究学者提出了早期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信息,希望能够在具体企业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过程中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环境氛围,并能够根据环境的情况提供经营策略,满足后期结构的建设需求。研究学者认为企业的发展需要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应当关注到市场经济影响企业结构建设的理论[8]。
2.2战略管理研究结构成型阶段
20世纪70年代初期,经济学研究学者针对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提出了公司的战略管理思想,研究内容认为,针对企业的运营提出科学的指导思想,应根据企业的实际工作需求制定特别的管理工作方案。战略管理的研究结构形成了基本的体系,首先需要为企业的管理工作设计出符合企业运营的管理方案,其次,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进行战略管理计划的实施。战略管理的方案需要根据企业内部组织的优势信息与劣势信息进行整合,并深入分析企业运营和管理的工作细节,再进行与市场环境氛围,以及企业运营存在的危机情况的内容进行综合管理。选择与企业运营匹配的管理方式,可以在提出战略方案的同时分析SWOT的相关结构内容。20世纪70年代初期,安索夫也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战略管理的思想理论研究资料,为后续的企业运营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信息[9]。
2.3反思与争鸣阶段的战略管理思想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一直到90年代初期,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反思与争鸣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三个流派,分别是结构、能力和资源学派。针对三个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探讨,可以实现对战略管理工作的细节研究。第一,战略管理的结构学派研究,这一学派形成于70年代末期,主要观点认为实施战略管理主要是为了满足企业运营,应对市场竞争的工作需求,在选择具有正确市场竞争作用的生产行业外,还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结构流派的思想认为企业应当保证低成本的管理,实现特色和集中化的管理工作需求。第二,能力流派的战略管理思想认为,采取科学的定制方式进行竞争优势的分析,从企业经营的环境氛围以及其他元素角度进行思考,避免出现企业经营的阻碍问题,但也存在欠缺考量的问题。第三,资源流派针对企业战略管理工作提出实战理论要求,企业能够充分应用资源管理战略方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满足企业产业结构的升级需求[10]。
2.4各个流派融合阶段的战略管理思想
20世纪90年代阶段,各个流派的体系逐渐融合到一起,开展了针对企业运营的战略管理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根据当时市场环境的实际情况和竞争氛围提供良好的企业管理对策,实现对企业管理方针的实施,保证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各个流派的战略管理思想越来越融合,在互相依存和互相借鉴的路径上实现了融合发展的目标,也促进企业管理工作越来越完善。企业响应竞争力升级的合作经营管理工作理念,希望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采取企业间的合作方式,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工作方式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融合阶段的企业运营和管理战略思想认为,采取科学技术的战略管理方案,能够满足时展的综合型需求,还可以达成企业文化的升级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11]。
3战略管理思想发展趋势
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周期,在实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促进了我国社会的市场经济发展。从我国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发展形势不难发现,未来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下,我国企业正逐渐向全面化发展,除此之外,战略管理的思想更加细化,并满足了战略化的构想需求,强调了市场经济运营及合作的工作目标,希望能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达成科技发展企业的目标。未来我国社会长久发展的趋势倾向于各个企业之间的合作目标,并希望能够在社会市场经济实际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信息技术,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开放式的企业经营理念满足我国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需求,并缩短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运作周期,并重视发展信息技术,建立经济管理的科学技术体系[12]。
4结语
综合上述研究内容进行切实有效的分析、探讨和总结能够发现,企业在运营过程中能够充分地应用战略管理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建设的目标,保证建设基本框架结构的同时提升企业运营和管理的能力及资源控制需求。本文通过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分析了战略管理的时代背景,并根据企业的战略管理思想进行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希望可以提升企业工作的质量。完善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系,重视对企业战略管理策略的实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并能够满足我国社会经济收益进步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雪平,吴应宇.波特战略管理思想的演进及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4(02).
[2]庄挺.论《孙子兵法》中的企业战略管理思想[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3(12).
[3]欧绍华.论近代中国民族企业战略管理思想及其实践[J].中国流通经济,2013(04).
[4]张少阳.论《六韬》战略思想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运用[J].现代商业,2012(02).
[5]房路生,王正斌,黄志启.改革30年来企业管理思想演进路径探析[J].未来与发展,2009(07).
[6]白加松.论企业战略管理的演进与趋势[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8(S5).
[7]何玉英.战略管理思想对管理会计冲击的再认识[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S2).
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企业成本管理
一、企业运营风险因素分析
我国企业在具体的运营过程中,由于种种因素影响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是那样的风险状况,但是,从理论的角度上考虑,我国企业的运营系统的主要风险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即成本、质量、效率以及柔性。我国企业的运营风险因素具有一定的可以度量性,在风险转化成为真正的可以计量的损失之前,能够进行正确的防范与控制。研究与控制风险的目标是为了进一步设法减少风险的出现,继而进一步更好地阻止风险转化成损失,从而阻止可能性的危机转化成为现实性的损失。从我国风险控制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认识到运营风险是我国的企业在投入到销售的过程中并没有及时的控制企业内部的关键不足或者失误而导致的直接或者是间接性的损失。因而,我国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企业运营系统的基本安全,并将进一步延伸到企业发展的成本、质量、效率以及柔性等各个方面。除此之外,企业的运营风险主要可以分为内部的风险以及外部的风险,我国企业内部的风险主要的造成因素是由于我国企业财务的管理者们对于财务方面的风险认识严重不足,继而在具体的做决策的过程中很容易造成企业资金的结构不合理的分配,导致企业的投资成本严重高涨,企业的应收款项的比重过大等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因素等。另外,这些因素的不良处理很有可能带来资产的流动性弱或者是库存结构方面不合理等导致的资金沉淀等问题,同时存储成本急剧上升以及费用的不断提升、利润的相对减少。同时,企业由于对风险没有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导致财务状况的不断恶化以及盈利能力的持续下降,企业的经营风险及管理风险最终将全面体现在财务的风险上,成熟期的企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纳税风险及资产结构风险、分配的风险以及投资方面的风险上,在当今高度的货币化社会中,企业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在十分集中地体现在企业风险对于企业现实性或者是潜在性的经济损失上,同时,各种非经济损失方面的情形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折算方式折算为经济损失。
二、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构建分析
以企业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成本管理的构建首先要考虑到的是企业想要更大规模的规避风险,控制成本,就必须更好地构建企业的基本运营风险管理体系,积极分析企业的运营风险因素,对于企业的运营系统要进行相对合理的且真实有效的分析及专门化的研究,并积极确立企业的基本运营系统方面的流程。同时,通过对于这些流程及原因的分析,对整个企业的运行风险因素模型进行归类总结,确立好一个完整的企业风险因素管理的重要指标及体系,继而建立起企业运营的完整系统流程。只有将这些企业的运营风险因素模型完整的构建起来了才能更好地对于整个企业可能面临的风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的重点把握,并且可以对于该企业在整个的风险环境分析的过程中,对整个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做出更为详细的分析总结,从每个企业所处的不同的行业环境中分析推断出该企业的风险具体落在哪个部位上,这不仅有利于对自身企业所处的风险范围有个更清晰详细的认识,还可以更好的检测出这些风险的具体范围,在对这些风险进行归纳总结分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明白每个企业都有自身的特殊之处,要详细分析各个企业的不同并进行一一对应的区别分析才不至于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出现纰漏。我们也不能凭借着一个企业的风险就武断地断定出其他个别企业的风险状况。若某一个行业在国民经济的体系分析中被称为是高风险的职业,但是其中的某个个别企业却依靠着自身的有利经营模式与企业管理者十分理智英明的投资并结合十分科学的治理方法大大降低了自身企业的风险,这样的企业就不算是一个风险企业。另外,各个不同的企业还要积极建立起自身企业的运营风险评估体系,并通过已经确定的风险因素即比较稳定的指标体系来完成对于整体型企业的流程的具体监管,并制定出相对量化的公式与规则,通过定位的数据来源制定出控制型的目标,对于区分管理方面的企业周期等基本步骤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也可以通过采用控制图法的方式来实现对于关键性运营风险的有效突出管理,继而达到将整个企业推上更好更快发展的道路上去。
但是,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于许多社会上存在的一般性企业,我们都要尝试着尽早发现经营中出现的风险型因素,并且尽早地对其作出有效的防范,继而更好地避免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损失。按照通常的原理进行分析,我国企业的主要经营风险都是依靠基本的财务报表及财务数值来完成分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譬如客户现金的基本状况,应收帐的基本数额或者基本比率等情况,流动资产在我们公司总资产中所占的具体比例以及企业长期负债或者是流动型负债等基本情况等,更有甚者,还包括一些需要销售的产品在厂房内的滞销积压情况等。一个企业要更好地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流程进行负责监管,就要对于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与解决,并进行相对及时的数据反馈,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可以在企业的内部形成一个更加强有力的循环管理的良性过程。我国企业的监理集成化风险管理系统,有利于将整体的风险管理进行实际化分析并及时有效地进行信息之间的沟通、传递与相互交流,从而更好地保证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正常运作。而在企业运营的具体过程中,有许多我们可能有遗漏的运营方面的风险,可以从资产的具体列表中获得。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在企业运营之初,就综合分析该行业的大致特点,这些方面的把握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对于整个公司的整体运营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从而更加清楚能为企业带来盈利可能的业务品种,将一个公司的收入总额与前一年的运营总额进行充分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标准的公司运营方面的变动趋势,这些变动的趋势也正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考察指标。简单来说,我们对于一个企业生产产品所销售的具体数量而言,由于其他的因素不变,市场对于企业产品的总体需求的基本稳定就足以带动整个企业经营的收入增加,从而进一步降低整个企业的运营风险。因而,相对稳定的产品销售会极大地减少一个企业的经营风险。众所周知,产品的最终销售价格受到了市场供求关系的极大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产品的质量以及技术含量等更多不同方面的因素的多重影响,企业生产的产品的销售价格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直接决定了销售收入的基本稳定,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也愈加稳定,稳定的销售价格就自然会减少企业的相对经营风险,如果单位变动的成本倘若不是十分的稳定,一个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经营的风险相对会增加许多,继而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未来的经营收益方面的基本稳定,产品销售的数量最终发生了变动,固定成本的总额比重就随之扩大,单位产品分摊获得的成本就随着变得越大,企业的经营性收益就随之减少,经营的风险也就莫名的加大了。反之,固定的成本总额如果占成本的比重越小,其经营的风险也就明显相对较小了。这正是更好地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企业成本管理对于我们的启示。
总而言之,企业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风险的存在,企业运营的每一个具体环节中都有产生风险的可能,只有对于风险有着正确的清醒的认识,才能更好地采取措施,谨慎地对企业的行为进行决策,更好额规避可能发生的风险,把可能出现的风险降低到最小的等级,力争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魏朝阳.企业风险控制管理方面的分析[J].中国经济周刊.2005
- 上一篇:工业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 下一篇:高效读书的方法和技巧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