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内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文化人类学 物质文化 问题 对策

1.基本概述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物质文化已与世界接轨,然而,物质文化研究却相对逊色,因此,从各个角度对物质文化进行研究,有助于拓展物质文化研究的思路,完善物质文化研究体系。自文化人类学的创立以来,物质文化研究已逐渐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探索我国物质文化,找出我国物质文化研究尚存在的问题,以对症下药,已成为当代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基于这样的背景,笔者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中国物质文化进行研究具有无可比拟的实际意义。

1.2 中国物质文化的内涵

关于“物质文化”的概念,国内外学术界各抒己见,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一般来说,物质文化可简单地认为是物质和文化,其中物质指的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其范畴十分广泛,包括吃、穿、住、行等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各类物质产品;而文化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予以理解,广义的文化既包括精神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又包括物质产品所表现出来的文化,而狭义的文化仅指精神产品(主要包括语言、艺术、文学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化。

1.3 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研究成果综述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装、交通、建筑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例如: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的有:徐峰的《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买提库尔班・买吐迪的《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赵炜的《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等。关于中国服装文化研究的有:曹佳想的《中国服装文化的国际化》、赵卫的《中国服装文化,我们缺什么?》、石海清的《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等。关于中国交通文化研究的有:刘卫民的《关于交通文化研究相关问题初探》、李振福的《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李振福的《自行车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等。关于中国建筑文化研究的有:刘绍洋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及未来发展》、白晨曦的《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吴良镛的《论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与创造的历史任务》等。

2.文化人类学与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契合点

2.1物质文化研究已成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重在对全世界各民族进行描述与分析,对人类文化的本质进行深入剖析,其是以人类各民族创造的文化为研究基础的,属于人类学研究的范畴。童恩正(颇有名望的人文学家)曾认为:“文化文类学是从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科学……就是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进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比较各民族、各部族、各国家、各地区、各社团的文化的相同之点和相异之点,藉以发现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由此可以看出: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倾向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相比之下,物质文化研究的涉及面较为狭隘,但其属于文化人学学研究的范畴。也就是说物质文化研究已成为人类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分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研究我国物质文化,可丰富我国物质文化的内容,推动我国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2.2 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与文化人类学研究具有相似性

2.2.1历程的相似性

国内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历程与物质文化研究的历程具有相似性。主要体现在:(1)都经历了萌芽期、发展期以及停滞期。1901-1949年,文化人类学在中国萌芽,与此同时,学者也开始着手探索物质文化;1950-1960年,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十分迅猛,与此同时,中国的经济也取得了空前的进步,这也带动了我物质文化的发展与传播;1960-1970年,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停滞不前,属于其停滞期,与此同时,此十年是的十年,我国的经济受到严重的影响,无可置疑,物质文化研究也只能停止步伐。(2)同时进入了新的发展历史时期。1980-至今,国内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始终与物质文化研究紧密相连。

2.2.2特征的吻合性

国内文化人类学的研究特点与我国物质文化研究的特点十分吻合,主要体现在:(1)文化人类学注重对历史的研究,其重在应用历史资料,对历代各民族的文化特征进行研究,也就是将人类学与历史学结合起来。而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也是一部颇具中国特色的物质文化史,中国现有的丰富的物质文化都离不开历史,比如:中国饮食、服装、交通、建筑都是从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进而丰富或发展起来的。(2)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本质与物质文化研究的本质几乎是一致的。现代文化人类学旨在探索出各种理论方法,以促进人类的健康发展。而物质文化的研究也是以人类的健康发展为目的的。(3)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所需的资料,一般都是研究人员深入最基层得到的,其揭示的现实意义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依据,而且具有客观性,不具备太多主观色彩。这一特点正符合物质文化研究的要求,对物质文化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3.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改善中国物质文化研究

3.1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存在的若干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中国物质文化研究体制也在不断完善,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1中国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形式美

中国对物质文化的研究过于追求形式美,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饮食文化和服装文化研究,下面从这两个方面进行简单的叙述。(1)饮食文化。虽然中国重视通过饮食来疗养和滋补身体,然而人们在评价饮食的好坏时,往往更注重从味觉、嗅觉、视觉、触觉、文化等方面进行主观评价,而往往忽略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也就是说,只要色、味、形俱全的食物就能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而食物是否营养过度或不足,人们很少关注。(2)服装文化。人靠衣装,美靠靓装,在现实生活中,服装是最受人们关注的物质产品。然而很多人在选择服装时,一味地在乎服装的外形设计,而对于服装的材质、价格却置之不理。也就是:只要款式新颖、独特或突显人的气质,就一定会成为挑选人的囊中之物,即使该服装的材质不佳,或者价格在自己的承受范围之外。

3.1.2关于物质文化研究的范围过于狭隘

通过查阅及总结资料可以发现:目前关于我国物质文化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且绝大多数都集中研究中国古代物质遗产,古代民族文化(如三国、汉朝、明清朝的物质文化),且研究的内容多集中在有形的饮食、服装、交通、建筑等,而对于一些艺术(诸如音乐、舞蹈、美术等)物质文化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物质文化的研究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入。

3.2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解决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3.2.1注重客观事实

研究人员应深入最基层进行实地调查,以调查的客观事实为研究依据。比如在研究饮食文化时,研究人员不仅要对人们的饮食进行调查,而且要对其谋食方式进行调查。迄今为止,人类的谋食方式主要有五种,即狩猎和采集、初级农业、畜牧业、精耕农业、工业化谋食。选择的调查人群应具备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拥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只有按照以上条件进行调查,才能了解社会的平均饮食水平,才能对人们的饮食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

3.2.2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

物质文化涉及的领域十分广泛,其中物质文化可能与其他物质文化或社会层面紧密相连,因此,在研究某种物质文化时,还必须对其他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否则,就无法用联系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最终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同样以饮食文化研究为例,众所周知,饮食文化与餐饮业、旅游业、食品工业等诸多方面紧密相连,研究人员只有对餐饮业、旅游业、食品工业等方面的常识有了大致的了解,才能深入探析饮食文化,才能在相互比较中得出最佳的结果。

4.结语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人们对物质、精神的享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国外内学者对中国物质文化研究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中国物质文化研究尚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过于追求形式美、范围过于狭隘等,而要想解决这个这些问题,必须做到:注重客观事实、注重跨学科综合研究等。

参考文献:

[1]徐峰. 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D]. 华南师范大学. 2006.

[2]买提库尔班・买吐迪. 维吾尔饮食文化研究[D]. 新疆大学. 2007.

[3]赵炜; 何宏. 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J]. 扬州大学烹饪学报. 2010.

[4]曹佳想. 中国服装文化的国际化[J]. 山东纺织经济. 2011.

[5]赵卫. 中国服装文化,我们缺什么? [J]. 中国制衣. 2013.

[6]石海清. 中西近现代服饰文化比较研究[D] .延边大学. 2011.

[7]刘卫民. 关于交通文化研究相关问题初探[J]. 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8]李振福. 基于交通文化的交通安全策略[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4.

[9]李振福. 自行车交通文化及其策略研究[J]. 中国自行车. 2006.

[10]刘绍洋.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及未来发展[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篇2

一、依纲扣本,抓“五点”

在中考语文复习过程中,教者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就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明确《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的内容和要求。着重抓好“五点”,即考点、重点、难点、热点、盲点。抓住重中之重,解决主要矛盾,把握关键之处,往往事半而功倍。

1.梳理教材,抓住考点。

中考语文考试的范围(苏教版)是七――九年级六册教材及六册语文读本附录中的古代名句。教材中可考的主要是常用字词,古诗文背诵默写,名著,专题,文学常识,文言文阅读理解等。常用字词几千个,如果我们在复习期间进行梳篦式的整理和归纳,往往会事倍功半。所以我们平时应多强调,并注意收集学生易读错、易写错的字,同时注意对一些形似字、多音字等进行适当梳理。注音写字仅考4分,只要抓住教材中书下注释里加拼音的字词,以及散见在课文中常用的易写错的字词,还有生活中报纸电视中用得比较多、但易写错的字词就可以了。古诗文背诵默写部分:首先要求学生将七――九年级各册书(含课外名句)中凡是要求背诵的全部要能背默下来,增加积累,然后筛选长考易错的诗句,名言警句,加强记忆,反复诵读,正确书写。

对于名著阅读、文学常识及专题,以教材中出现的作家作品、人物形象、链接材料、事件等为主,选择阅读原著精彩片段,并帮助学生列出考点,强化记忆。

2.研究考题,突出重点。

无论是宿迁地区的中考试卷,还是江苏省其他市区或全国中考试卷,阅读和写作都占有80%以上的比重,对阅读和写作能力的考察,无疑是考试中的重中之重。而阅读与写作的复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阅读

阅读部分的复习可分为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两部分,贯穿于复习的每个阶段。文言文复习就课内部分,笔者根据多年的经验,一般安排在第一轮中进行,重点抓住重、难点篇目,强化背诵,增加文言积累,对文句翻译,要求学生逐字逐词逐句落实到位。第一轮复习结束后结合课外文言文进行专题比较训练。

现代文阅读:语文新课标对阅读考查的内容有以下陈述:“具体考查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这些内容的实质是突出考查学生阅读的四种能力:“整体感知能力、信息筛选能力和概括能力、理解分析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就是复习中的重点。

(2)写作

写作作为考试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它几乎占了中考语文卷面分值的半壁江山,如何把握作文复习的重点?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近一两年江苏及全国的中考作文题。07年江苏有4个市是话题作文,有3个市是半命题,5个市命题,一个选题。08年江苏13市几乎全是命题作文。就全国来说08年的中考作文从题型上看,主要是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形式。这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信息:命题作文或半命题作文,将会是未来命题的主要形式。

但我们复习时必须全面掌握四种题型(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谋篇、布局的方法。把命题和半命题作为重点。复习时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①重视拟题训练、审题训练,确定写作的范围、内容和重点。②进行一题多作训练。即某一作文题第一次训练效果不好,问题较多,再进行重写或第三次训练。如“那是一道风景”,对作文题目中的“那”把握不好,经过多次训练之后,学生就化生为熟:“那”所指代的内容也丰富了,“撞车”的机率也减少了。③重视作文评讲:每次训练之后,老师要留有批改笔录,供评讲时参考,要尽可能把学生作文中的亮点圈出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倡一句话评语,肯定学生作文中的成功之处。同时,及时指出学生习作中的不足和问题。另外,教者要求学生每周至少练笔3次,各小组组长对调检查,教师每隔一两周抽查一次。

3.了解学生,攻破难点。

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的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训练,弥补不足。

在阅读和写作训练中,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往往也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如在阅读训练中,我们经常看到学生把说明方法答成论证方法,把论证方法又答成说明方法;论证方法的作用答成说明方法的作用等。在解答不同文体的试题时,往往会出现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混淆等等。在写作训练中,经常看到学生写“四不像”的作文:文中无“我”,文不对题,缺少情感。针对这些问题,要反复练、练反复,步步落实,逐步规范,化解疑难,形成能力。

4.投身社会,关注热点。

在紧张复习之余,教师要引导学生“两耳要闻窗外事”,关注国内外重大时事,融入社会,了解世界,深入思考并与可能出现的考题联系起来。如08年“3.14”事件,08年北京奥运会,汶川特大地震,嫦娥撞月、国际金融海啸、和谐社会建设、建国60周年,等等。关注热点问题,了解国计民生,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祖国。如08年全国有很多省市高考、中考题与重大时事有关。

5.预测趋势,扫除盲点。

所谓盲点,即一直未被注意的地方,课标中规定考查的或宿迁市中考说明中规定的但从未考查过的知识点,能力点。这些地方随着考试的不断变化,形势的发展,试题命制方式的变化,有些没有被重视的知识点或题型,有可能成为未来的考查方向。如材料作文,据统计,08年全国有28个省市采用材料作文。随着对学生作文能力和水平考查要求的限制与提高,对材料作文的改造或与命题作文结合,有可能就会成为今后作文命制的方向。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考试的研究,科学地预测、全面复习,掌握各种题型的作文训练方法,点亮盲点,减少复习中的失误。

二、扎实训练,过“四关”

1.打好基础,过教材关。

对于第一轮复习,重点解决的是书本上的问题。包括字词的注音、字形的辨析、课外名句、古诗文的背诵默写、课内文言知识的积累、文言语段的阅读理解等。复习时以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复习为主,老师帮助学生把六册教科书的内容按难易程度和分量,分解到每一周、每一天。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并要求学习小组组长或学习委员组织检测,并对检测情况进行记录。老师围绕学生每天复习的计划和内容,适时监控,再利用课堂督查、检测、反

馈、拓展。师生互动复习,提高实效。结合中考说明,适当地自编一些讲义,夯实基础,过好教材关。

2.培养能力,过专题关。

第二、三轮后,按中考说明所列的知识点分模块进行逐项复习。先系统,后重点,从系统到综合,由课内到课外,以精取胜,练在关键,通过练习来举一反三,以一抵十,突出能力,注重运用。在练的过程中教者要认真研究近两三年各省市中考试题,明确试题类型、特点、考查目的和要求,进行归类,熟悉解题思路、步骤和方法。如病句修改专题:首先要了解病句的病因和类型,然后对症下药。主要注意6种类型的病句: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修改病句务必不损害句子原意,方法就是5个字,即增、删、换、简、调。结合语境,认真分辨,灵活运用,强化语感,熟悉归类,原意不变。

3.务实苦干,过批改关。

中考复习,对师生来说,都是一年中最为辛苦的阶段:时间紧、强度大,老师忙于搜集准备训练内容;学生忙于训练、做试卷。要想取得理想效果,必须过好批改关。对学生做过的试卷,如果老师不批改,一方面学生没有做题兴趣;另一方面老师也无从知道学生掌握的情况怎样。可以说,批改是复习中最有效,也是最艰苦的工作,尤其是语文试卷。那么,如何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及时;其次要按照中考评分标准去评价量分,指出失分之处;再次要师生共同批阅。对于综合试卷,老师批学生较难把握的内容,学生批较易把握的内容;最后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训练,在教师指导下,可由学生小组批阅。

4.及时反馈,过评讲关。

及时反馈是复习迎考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试卷批改的后续工作,也是纠正错误、弥补不足,调整训练内容,提高复习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做好每次训练的总结、评讲,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