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的发展方向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介的发展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媒介的发展方向

篇1

关键词:手机报;产生背景;传播模式五要素分析;差异分析;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6-0-02

一、绪论

手机报是通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相结合的产物,是手机媒体领域的新媒体,相对于传统报纸而言,手机报具有实时更新,动态浏览,接收方面,成本低廉,互动性强等特点。

所谓手机报就是依托手机移动终端为载体,通过无线移动技术平台,定期连续地向手机用户输送新闻、提供咨询的一种新型的无纸之报。是传统报纸与最新电信增值业务相结合的一种新媒介形态。

用手机作为阅读终端的手机报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MMS彩信型手机报和 WAP网站型手机报和 IVR语音版手机报。本文主要关注 MMS彩信型手机报,另两者不做讨论。

分析手机报的发展过程,首先要将其置于一个大的媒介和社会环境背景之下,研究手机报产生的原因。中国手机报的产生是由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因分析。与传统报业相比,手机逐渐成为迅捷的信息抵达通道。1.比互联网更普及更便利。2.比报纸更具有互动性。3.比电视、广播更便捷。

内因分析。1.将优质新闻内容引入移动增值业务平台有助于树立移动新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提升整体形象。2.通过手机报业务可加强与用户间的互动联系,从而更加深入了解用户的使用阅读习惯,为持续向其提供有针对性的业务奠定基础,从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支持。3.用户可在使用手机报业务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对 WAP、彩信等相关业务的使用习惯,从而为 WAP、彩信等业务的爆发性增长奠定坚实的用户基础。4.通过向用户提供具有深层价值判断的新闻内容,有助于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从而增强用户的粘着性和忠诚度。

手机报业务从 2004年初创模式,因果试验,试点,试行,到后来的各家运营商争相制作发行各自独立的服务产品,期间整个过渡时间有用了四年时间。直到现今,手机报业务已进入了稳定、理性发展的阶段。各方面的环境也较初创时有了较大的变化。

二、手机报的媒介分析

中国手机报具有鲜明的传播特征,这些特征也成为手机报作为新媒体的独特优势:传播模式上,中国手机报多种模式并存;传播要素中,各环节构成要素具有鲜明特征;传播方式上,诸多对立的传播形态相互统一;同时,外部的环境对手机报传播的各个环节的影响可谓意义深远,消费文化的渗透使手机报携带着典型的媒介消费特征。

传播模式按传播分为可分为全国模式与地方模式。全国模式是指在全国地理范围上移动用户可以订购的手机报产品,由端口 7000(移动)统一下发,委托中国移动数据业务运营支撑中心负责运营。全国模式的产业链包括四方:运营商,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和用户。因此说,手机报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结合的产物。本文采用《新闻早、晚报》即是此类型。地方模式,即地方报刊利用当地的电信公司打造的手机报纸,移动公司常兼服务供应商,并且手机报只面向该地区的手机用户发送。《娱乐星报》即是此类。

传播过程要素特征。郭庆光在《传播学教程》一书中提出,一个完整的传播过程应该由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和反馈构成。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对应到手机报这种新媒体表现形式之中,又具备了一些独特的个性。

1.信源,又称为传播者。指的是传播行为的引发者,即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的人。由于手机报是将报纸内容嫁接到手机媒体上,即传统报业数字化转型的产物。传播者理应是报业集团及其编辑记者。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作为移动通信运营商拥有庞大的网络平台和客户资源。它们负责将手机报发送到广大用户终端,成为手机报的直接传播者。

2.信息,即传播内容。手机报的传播的文本特征将在下面第三章中做详细研究。而研究内容服务的表现形式。从上一节中手机报的传播模式可以看到,受众的地位日益突显,手机报的生存法则也逐渐转变成受者中心。因此中国手机报的一大特征就是互动与反馈。这种双向交流为手机报的服务方式提供了巨大空间。目前,中国手机报比较擅长提供实用性和便捷性的服务凸显人性化。

3.信道,又称传播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将传播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连接起来的纽带。手机报的传播媒介——“第五媒体”。除了具有交互性、实时性、随身性等传播属性的特征外。手机报的媒介属性还是补偿媒体与融合的统一。

4.信宿,又称受传者,即信息的接收者和反映者,传播者的作用对象。手机报的信宿无疑是手机报的读者,即移动订阅用户。

在传受关系的描述中,传统传播过程将传播者与接受者置于对立存在的关系上。二者的身份区别严格,且互为存在的前提。然而,由于“第五媒体”——手机对传统受众在视听范围、互动能力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受众的角色与地位继互联网后再一次被刷新。网络媒体所搭建的点对点的互动交流网在此时被发挥到了极致,覆盖面及到达率越来越高。而受众所兼具的传播者身份也越来越明晰,此时的受众已不再处于单纯等待或主动接受的地位,他们在接受之后又变成另一个身份独立的传播者,向下一个或多个点进行转述传播,或积极向上一级传播者生产领域进军。与此同时,受众的态度也使得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发生改变,受众中心化媒体传播成为现实。

5.反馈,是指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传播“反馈”和传播“效果”是分不开的。手机报的反馈效果研究,挑战了拉斯韦尔的传统“5W”传播理论。每次传受身份转变的效果即是下次传播开始的标志这一最具特色的手机媒体特征。另外,在手机报的传播过程中,伴随着受众在视听范围、互动能力及传播能力等方面的延伸。

传播方式对立统一。作为手机报传播信道的手机媒体,既具有大众媒介的共性特征,又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各种不同的媒介特征往往是对立的,却和谐统一在手机媒体之中,形成了手机报独特的传播方式。

其中又有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统一,传播学领域中有关传播形态的研究将传播分为个人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形态。作为手机报传播媒介的“第五媒体”,其传播方式所强调的在自我主体前提下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结合,使得人类社会的诸种传播形态得以充分整合。

单向传播与双向传播的统一,呈现出传受主体的多元交互及其在新的传播模式中权利的分解和集中的特征。

三、《新闻早晚报》及《娱乐星报》的分析

2010年中国手机市场态势良好,高中低端手机新品推陈出新,3G手机产品数量已小有规模,同时手机降价的趋势依旧延续,尤其是高端智能手机,3G手机和智能手机和 GPS手机成为中国手机市场热门产品。2010年中国国内手机出货量增长到 3000万部。2010年中国内地 3G手机销量将超过 3500万部,约占手机市场整体销量的 14%,到 2013年 3G移动电话的销量将达 1.55亿部,GPS手机的销售量也呈现增长趋势。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手机上网更为灵活方便,能够帮助用户消磨短暂的空暇时间;长时间上网的用户对上网功能提出更高要求,而手机屏幕尺寸和功能限制,其效果弱于 PC端上网的效果。

2010年中国手机阅读用户在选择阅读内容上,男女用户存在明显差异。男性用户在阅读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时,新闻为首选,其次为财经类内容;而女性在阅读手机报和手机杂志时除首选新闻之外,偏爱娱乐和生活类新闻。男性用户经常阅读的三类内容为时政新闻、财经和生活,分别占到 86.7%、49.4%和 42.1%;女性用户经常阅读的三类内容为时政新闻、生活和娱乐,分别占到 77.2%、70.7%和 59.8%。艾瑞咨询分析认为,时政新闻类手机报内容要求具有较高的时效性,而手机报相对于传统报纸在新闻传播速度上占有优势,因此受到男女用户最多青睐;另外,由于男女用户存在一定社会分工的差异,会根据工作和生活的需要选择不同类别的手机报阅读内容。

《新闻早、晚报》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发送的时间是每天上午 8点和下午 6点,贴合了订阅者上下班的时间,方便阅读者在上下班的途中方便阅读内容。根据移动的评测报告,《早晚报》通过运营支持中心发送,送抵用户的实际到达率为 45%。接受对象偏向男性用户,年龄几乎全覆盖。而《娱乐星报》则不同,它的受众主要是女性,送抵时间则选在中午 12点过后,大致是女性午饭之后,围拢聊天八卦的时间。

而从阅读习惯上来看,愿意或认为习以为常地从手机报上第一时间获取新闻消息的则是年龄在 22-35周岁之间的人群。由于所受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较愿意或对新生事物有强烈的新鲜感。对于新的东西有一种追逐愿望。而根据境外媒体的统计,近年来 50周岁以上的男性和 45周岁以上的女性对于手机所传递的信息的反馈率也有所提高,这主要归功于在手机使用时,运营商及时多样地推出套餐,由于套餐中往往包含了增值业务,诸如手机报,这一年龄段的人群往往“不会浪费主动送上门来的东西”的习惯,慢慢地由被动转为主要接收这方面的讯息及养成有即时手机报,看手机报的习惯,使之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样就变得难以割舍了。

伴随着手机报的运营高速发展,制约手机报发展的因素也逐一显现出来。首先便是来源单一,新闻内容同质化。其次是自费偏高,盈利模式不成熟。手机报目前则主要通过两种手段实现盈利。一是对彩信定制用户收取包月订阅费实行盈利;二是对由手机报到处用户发生的流量计费的手段。而订阅手机报每月的费用在 3-30元不等。最后中国手机用户还未完全养成由手机接收咨询,忠诚地使用手机报,较易被他种方式所吸引,从而放弃了之前使用手机报的习惯。用户流失率较为严重。

这几方面都是目前存在的较为典型的制约其发展的症结所在,下一个手机报或其他的增值业务如需更进一步的迅猛发展,都需要解决这些问题。

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光纤通信技术 特点 现状 发展趋势

以光作为信息传输的媒介,是光纤通信技术的通信方式。作为电子信息技术中一个最重要的技术创新,已经成为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光纤通信技术的特点分析

1、通信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相比较铜线或电缆线,将许多光纤集聚为一体形成的光缆通信容量要大的多。光纤通信技术的载体是光,其传输信号是非常细的光导纤维,信息传递的最终实现是光电交换的结果。因此,光纤通信的传输速度非常快。

2、损耗极低、较长的中继距离。商品石英光纤是目前光纤电缆使用的主要材料,相比别的传输媒介,其有着很低的损耗,实现的经济较以往要高的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损耗更低的传输媒介的使用,将会使得建设系统的成本进一步降低,创造更大的效益。

3、良好的保密性。相较于传统的电波传输,不会泄露电磁波,像串扰的现象不会出现,这是由于光波导结构很好的限制住了光信号,因此,窃听光纤通信的情况不会发生,其有着良好的保密性。

4、极强的抗电磁干扰特点。光纤的制作材料是商品石英,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特点,另外,其有着非常好的抗腐蚀与抗电磁干扰的特点。受外在因素的影响几乎没有,人为架设的电缆不会干扰其传输信号的质量。

二、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分析

目前光纤通信技术的现状如下:(1)单模光纤是目前使用最普遍的,很细的中心玻璃心决定了其仅能传输单一光,谱宽的窄度与稳定性必须要得到保证;(2)以光纤为介质来传递信息,是光纤接入网技术的传输方式;(3)基于特殊工艺的制作,传输的信息有语音、数据和电视信号等,并能够依据不同的建筑结构与光缆材质进行不同的设计,这就是室内光缆;(4)基于普通光纤,光纤芯与外保护层的结合就形成了通信光缆,没有金属成分,全介质的光缆被普遍应用于通信用线;(5)相较于其它光纤,塑料光纤有着很快的传输速度和较低的制作成本等特点。

三、光纤通信技术的前景探究

1、光纤到家庭(FTTH)。光纤通信技术未来的发展,一个主流的发展方向就是光纤到家庭,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公认。FTTH能够提供给用户的带宽是非常理想的,目前我国的FTTH行业已经进入到了高速的规模发展阶段。

2、新型光纤的开发与应用。新型光纤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种:(1)非零色散位移光纤(NZDSF)的开发应用。其基本的设计思路如下:基于1550窗口工作波长区色散相对较低,比较合理,完全能够保证长距离的10Gbps的传输,在这一过程中并不需要色散补偿,这样就节约色散补偿器与附加光放大器的成本支出。(2)全波光纤的开发应用。基于城域网业务的需要,拥有良好带宽管理能力以及疏导业务量的全波光纤的开发应用是下一步光纤通信技术发展的重点。没有水峰的全波开放了光纤的第五个低损窗口,使得可复用的波长数大大的增多,从而使得元器件的成本进一步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也就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3、全光网络的开发应用。基于光纤通信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多元化的服务以及优化的资源是光传输的发展方向,因此,全光网络的实现与广泛应用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通过相关研究可以得知,引入并应用全光网络,能够有效提高网络资源的整体使用率,从而有效提升光纤通信的效果。一旦全光网技术得以应用普及,信号的源节点和终端点电的转换将不复存在。

4、光弧子通信技术的开发应用。基于信号传递的光学性能,这是光弧子通信的信号传播方式。其优点是可以传递大量信号,并且其传递距离很长。这是光纤通信技术在距离较长、信号量较大的信号传递上的发展方向。在传递信号的过程中,传递速度得以提升的主要技术就是光弧子技术。高速通信是光弧子通信在超长距离的信号传输中运用的通信方式,这是基于超短脉冲的原理。

篇3

几乎在不知不觉中,电视已经走进亿万中国百姓的家庭,成为他们获取新闻、了解信息、增长知识、得到娱乐的“第一媒介”。据1997年出版的《中国广播电视年鉴》提供的数字:到1996年底为止,全国已有电视台880家,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2%,电视机社会拥有量超过2.4亿台,居世界第一位。可以说,电视所拥有的受众数量和影响力已超过报纸、杂志、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成为影响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最重要的媒介。电视评论的主体地位也逐步确立起来。

一、电视评论类节目的出现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电视几乎没有自己独立的新闻评论,都是电视新闻节目,主要是播发报纸的社论和评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思潮的涌动,电视要发表自己独家的意见,才真正终结了电视“播读”报刊评论的状态,所以在1978年以前,人们通常是把新闻评论看作报刊文体的一种。电视评论类节目最早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7月12日,央视开设并播出《观察与思考》栏目,它标志着我国第一个固定的电视评论栏目诞生,也标志着一种有别于报刊、广播评论,更具电视传播特性的电视评论样式的出现;1994年4月1日开播的《焦点访谈》,在《新闻联播》后的黄金时段、每天一期的高频率、关注的都是国内外的大事,使电视述评及深度报道类节目走向成熟;1996年3月推出的《实话实说》及其后的《对话》等栏目,将西方媒体中较为成熟的“脱口秀”节目移植改造成谈话体评论节目;而现场直播节目中主持人的有机串联与适时评点,也使其成为电视评论的又一特殊样式。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电视新闻评论已经逐步成为新闻评论的主体。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特点

电视评论语言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画面语言、声音语言、文字语言。这三部分在电视传播中各有其不可或缺的传播功效。画面语言具有“再现性”、“现场性”、“概括性”等传播特性,故有利于反映生活的原生态,展示事件发展过程,有利于直接传达“言外之意”或某些“难以言传”的微妙内容。声音语言具有物理性、表情性和心理性等特性,因此它在电视传播中的有效运用可以打破时空局限,大大扩展了电视传播的内容范围,可以通过缜密的逻辑推理和精确的分析来阐述深刻的思想内涵与哲理,也可以渲染、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心理,加强传播内容的真实感和亲切感;文字主要是屏幕文字,一方面可以起到画龙点睛、深化受众对传播内容与主题的认识作用。另一方面有助于形成受众视、听、读、三种信息接触行为的一体化,加深对信息记忆的深度。电视评论语言同时兼容了画面、声音、文字等传播符号,而且它们不是一种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相互整合,形成合力。

三、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

当今新闻评论处在印刷媒介与电子媒介并存各显其能的历史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媒业的发达,传播方式的变迁,电视也已步入“频道专业化时代”,网络更成为亿万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人们在不经意间可以发现,当代传媒所传播的大量信息中,言论性信息的数量呈大幅度增加的态势,几乎所有的电视新闻中都有评论的身影,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办各种类型的评论性节目,网络媒体开辟名目繁多的论坛及BBS讨论区,其中用发送收集短信表达看法,也成为各类媒体吸引公众参与、扩大影响的重要方式。这说明,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渠道不断扩展、媒介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独家报道”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独家角度”、“独家观点”正成为不同类型媒体共同争夺得又一个制高点。

(一)电视类评论节目的发展方向

电视评论类节目往往很少有自己的独家新闻,只有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观点和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视角、观点、态度从何而来?主要来源于节目策划。所以我们要注重节目策划的角度,把不是独家的新闻报道演变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节目。

电视评论节目的发展综合性越来越强。电视评论类节目内容也不仅仅是最初的新闻政治节目,经济、文化、生活、科教类评论类节目更多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传播内容范围的扩大,频道专业化,细致化是电视评论节目的又一发展方向。如经济类的评论节目有《赢在中国》,文化类评论节目有《百家讲坛》,生活类评论节目有《为您服务》,科教类的评论节目有《探索发现》等等。但这些专业的频道栏目之间还有相互的融合,如经济与法制融合央视二套的《经济与法》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还有生活和科技相融合央视10套的《走进科学》就是把百姓身边的奇闻逸事,在生活中我们所解释不了的事情用科学的道理解释出来。

电视评论节目播出形式也很多样,对于大型的活动或事件采用同步直播的方式,如《NBA赛事直播》同步报道评论,时时反馈信息,进行焦点评论。还有大众参与的形式,观众发送短信进行讨论或在网上发表评论的形式。

(二)电视评论语言的发展方向

电视是一种直观的视听形象系统,它的画面与声音是同时存在的,而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电视评论语言要发展首先要注意声画的配合。比如我们曾经经历过完全以解说词为主的时期,近年来,同期声的使用有增强的趋势,必然也带动了其他一系列视听元素的变化。

画面语言主要是由记叙性画面语言、描述性画面语言及表现性画面语言组成。画面语言重在会意,所以要注重拍摄手法有很高的要求,如何运用好镜头,准确的找到新闻的着眼点,还原现场真实感,保持拍摄对象最自然放松的状态,尽量表现出新闻所要表达或重点评述的地方。现在的一些纪录,纪实类节目做得很好,评论类节目在叙事上可以借鉴。

电视评论语言的“新生词汇”越来越多。如超女、快男、反恐等等一系列的词汇随着社会的发展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新生词汇”不断地出现。网络语言和电视语言的融合也越来越多,网络评论语言和电视评论语言最终发展成网络电视评论语言是必然的趋势。

篇4

跨媒介经营正在成为媒介产业的发展方向。跨媒介经营,是指随着数字技术、媒介技术和通信技术等条件的成熟,媒介在分析自身经营条件和媒介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对所拥有的各种媒介资源进行科学和定量的分析,整合优化配置,通过跨越媒介与媒介之间的界限,使生产、流通等经营活动能够在各种媒介之间有效运营,以实现其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方式。数字技术可以驾驭一切信息资源形态和媒介形态,它为媒介产业提供一个统一的生产、加工、存储和传播的平台。事实上,数字化带给整个传媒界深刻的革命,跨媒介经营将提升媒介经营战略,为媒介赢得宝贵的发展空间。

国外大型传媒集团多是以某项核心产业为重点的跨媒介、跨地区经营的媒介集团。在图书、期刊、报纸、电影、电视、广播、音像、网络等不同媒介之中,往往同时经营其中数种媒介业务。由于不同媒介之间存在着经营的差异,传媒集团往往集中优势资源在某一媒介或某一专业领域取得经营优势,通过扩散这种优势,获得整体的效益;另一方面,在全局发展上规划统一的发展方向,相对集中有限新闻资源,多媒介挖掘传播,发挥规模效应。与国外传媒集团跨媒介、跨地区的经营相比,国内传媒集团基本上属于单一媒介集团,各种媒介的优势不能对接,短处无法弥补,媒介经营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组建跨行业、跨媒介的混合型媒介集团十分必要。从总体来讲,国内传媒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专业优势和品牌优势,跨媒介经营的结构还不尽合理。

跨媒介经营的优势。跨媒介经营的实现,解决内容产品在不同媒介之间自由转化的问题,这是一个自由扩展的经营平台,用最有效的形式在纸质、广播、无线和互联网等多种媒介载体之间实现自由转换和传播,这样,整个经营体系能够有效地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并避免内容再利用和复制时增加生产成本,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生产。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仅仅影响了媒介产业中的生产环节,现在数字化已经影响了媒介产业的接收阶段,正悄悄地改变着媒介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的消费习惯。数字化的生产使得生产一个内容产品,可以广泛地根据受众的需求个性化和格式化处理,最终通过多种媒介渠道传播到受户终端。在没有实现跨媒介经营的状况下,内容产品从一种媒介载体重新组织到另一种媒介载体,不仅会增加传播的成本,而且也会导致内容再次使用的过程中出现内容的消耗与减失。相反,跨媒介经营围绕数字化做文章,数字化的格式能够降低内容产品的存储和销售的成本,缩短不同媒介形式的内容产品再生产所花费的成本,也能减少为满足某些受众的特殊需要而进行相应元素的增补。

不同媒介之间能够自由转化,内容产品能够自由传播,接下来,跨媒介经营就需要考虑内容产品的原创性和个性化问题。市场参数决定一切内容产品的选择、表达方式和传播介质,这为内容提供商提供了许多市场机遇。内容产品往往具有一定独立性,一般不依附于媒介本身,能适应不同媒介的表现特点和原创形式,相关的内容产品原创活动可以脱离媒介产业生产环节,独立出来,适应用户的需求和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内容产品定制,不断根据各种时间要求和业务需求,调整内容产品的形式和内容。

跨媒介经营在我国处于探索成长阶段。在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媒介肩负着光荣的使命,一要在国内市场上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二要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加入国际传媒行列,促进信息和新闻资源在国际范围内流动,这就要求必须提升媒介竞争力,不光要熟悉各种媒介形态的特征规律,遵循跨媒介经营的基本规律,还要从内容产业入手,立足核心业务,力争在跨地区、跨媒介经营上有所突破,提升媒介产业的活力与实力。

报纸与期刊、书籍与期刊的融合是跨媒介经营的一种方式。如百花洲文艺出版社主办的《微型小说选刊》策划了系列《微型小说漫画精品广场》等图书,充分发挥其品牌优势,在跨媒介平台上整合资源。

国内传媒跨媒介经营多以互联网为平台,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各办各的新闻网站,分别实现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合作,打破了单质媒介传播的局限,积极地进行文字、视频、音频多媒介融合传播的实践。报纸、电视、广播等多家异质媒介联合创办新闻网站,通过大规模的报纸、电视、广播等异质媒介的网上合作,整合新闻资源,更有竞争力地参与竞争。北京9家新闻媒体和上海新闻媒体加上网络媒体共同组建的北京“千龙新闻网”和上海“东方网”,也是一种跨媒介经营方式良好的开端。

互联网把各个国家的传媒卷入全球化的传媒竞争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全球媒介已经步入开放的、无阻隔的竞争阶段。环顾海外,在媒介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跨媒介经营是媒介集团的必然选择。综观国外传媒,其发展大致经历了单一媒介的集团化、跨媒介跨行业的集团化、跨国界的集团化三个阶段。国内探索跨媒介经营取得了一些成效,传统媒介创办、联合新媒介的探索已经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但这还只是跨媒介经营的第一个层次。单一媒介跨地区经营是跨媒介经营探索的第一个层次的更高阶段,我国的试点工作也起步了。如成都日报报业集团旗下的《成都商报》,通过参股等加盟上海第一财经日报,通过资本、办报模式、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探索,可能为跨媒介经营积累宝贵的经验。由同一媒介集团经营不同形态、不同地区的媒介是跨媒介经营的第二个层次。以资本为纽带,确立媒介自主品牌,横跨不同媒介形态和不同产权关系经营媒介是跨媒介经营的第三个层次。

篇5

关键词:纪录片;大众化;多元化;面临问题;发展方向

一、纪录片大众化与多元化的背景

(一)大众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兴起

大众文化的崛起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发展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满足人们人们在长期压制下对于感性生活以及世俗生活的需求,让普通的大众也得到了一种参与文化的机会,让文化回归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文化已经不再是精英们在书斋中品头论足的主体,也不再是处于一种“圣坛”的地位,而是变为了普通百姓都能够随时参与到其中的主体活动。同时,许多现代化的传播媒介也给大众文化的流行带来了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大众文化在内容形式方面更加丰富,在传播上更加广泛。

(二)大众文化对纪录片的影响

目前在广播电视这个最大的文化传播领域内,大众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直接深刻的。它颠覆了之前的传播模式,并对其艺术手段以及表现形式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传统观念中艺术表现的崇高地位被当今的消费逻辑取消掉了,主流价值体系也开始出现了动摇。很长时期以来,电视纪录片都被视为是对文化以及社会问题进行探讨的影像文献,它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消遣娱乐与观赏,而是以探讨并反映社会现实为己任。然而现今,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权威和多元、精英和大众之间的冲突越发的明显了,纪录片也开始褪去了其精英化的色彩,正逐渐的将大众文化中的各种元素纳入到其中。

二、我国纪录片的大众化与多元化特征

(一)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1.故事化叙事方式的兴起

近些年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正逐渐变为纪录片发展的方向。故事化的叙事方式注重把握情节,不论是在2006年的纪录片《故宫》中,还是2007年的纪录片《大国崛起》中,人们都很明显的感受到了其中讲故事的艺术魅力。《故宫》的全片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第一集就是从永乐元年的除夕开始讲起,把人们带入到了那段历史岁月中。而后就如同在讲历史故事一样,把从迁都北京到火烧紫禁城再到重建紫禁城的过程向观众娓娓道来。

2.非虚构搬演在纪录片中的运用

纪录片在其故事化的表现中,为了弥补影像中的缺憾,在许多时候,电视纪录片会使用非虚构搬演这一表现手法(又叫做真实再现),它使得纪录片的故事化变为了一种真正的可能。在大型纪录片《敦煌》里,编导就充分发挥出了这种真实再现的艺术手法。为了体现出古代丝绸之路上敦煌的繁华景象,片中采用了真人扮演以及大量的人工实景的布置。有一集《家住敦煌》,其中一个场景是表现农妇妍阿和她的婆婆之间的矛盾,片中的人物表情与动作都非常真实,可以说和戏剧表演没有什么区别。

3.悬念的营造

悬念原本是一个文学概念,将其引入到电视纪录片中,也是由纪录片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生活过程具有未知性,这就必然会引发人们去了解那些未知的事实,因而悬念在纪录片中就引发着观众去探寻未知的未来,悬念会让整个片子环环相扣,能够引人入胜,具有和故事化叙事方式同样的重要性。

4.动画和特效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萌芽

随着现今科技的不断进步,摄影机在时间与空间方面的限时都已经被突破,电视纪录片也开始大量的采用动画以及特效手段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视觉上的广度与宽度。三维动画技术弥补了纪录片在历史资料方面的缺失以及典籍和文献画面的苍白感。在《敦煌》中,其中许多壮观的历史场面都可以使用电脑的三维动画技术来得以重现出来,比如当敦煌第一次被研究人员修整后,它崭新的面貌以及在古代燃灯节时沙漠中莫高窟里闪烁的灯光都被很好的复原出来了,这些复原带给了观众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上的满足感。

5.声音的运用

在纪录片中,解说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声音元素,它起到了直接参与叙事的功能。现在,随着纪录片的不断发展,其中的解说词的运用也逐渐变得巧妙柔和,它经常起到了串联全部故事线索的作用,对于情节的表现与推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传播媒介的多元化

新媒介指的是电视和广播以及报刊这三大传统媒体之外的新兴媒介,目前主要包括电脑和手机等高科技的数字产品。新媒体实现了一种双向交流的信息传播方式,其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也给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契机。用新媒体作为载体来播放纪录片,观众能够对纪录片的类型进行自由任意的选择,还可以自主的调控他的播放形式和播放时间以及播放速度。在收看时,新媒介还给观众提供了空间论坛来进行讨论。

三、纪录片大众化与多元化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一)纪录片大众化与多元化面临的问题

1.题材狭隘导致 “人文精神” 的失落

目前纪录片的发展是在朝着“大片”的方向走,要么是制作浩大的人文历史片,要么就是偏向于商业性的大片。比如央视2套的《商道》,就是对大量成功企业家的一种记录,主要介绍他们的创业经历以及生活历程,纪录片中并没有涉及到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困惑以及挫折,他们打拼事业的背后是否也存在着像我们普通人那样的痛苦与悲观,这些都没有讲述,纪录片中只是讲述了他们的成功和辉煌。

2.角度雷同,创作单一,致使“人文精神” 的简单化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已经走过了近20多年的历程,在创作理念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由最开始的音配画,到上世纪90年代的纪实热,再到21世纪流行的“大片”时尚,这些都对纪录片的整体风貌以及风格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纪录片大众化与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1.借力新兴媒介,促进内容与形式的创新

以网络和IPTV为代表的新媒介很好的契合了传统受众观念下的纪录片的格调,高端和小众的人群能够在个性化时间里自由的观看自己所感兴趣的节目。这就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受众群体的领域。现今,新的媒体传播环境已经催生了很多新的媒介形态,纪录片应当从中把握住自身发展的机遇,多关注并重视这些新生的媒介形态,应当积极的参与到“微记录”的制作与传播中去。

2.提升纪录片内涵,注重人文关怀

首先,我们应当注重选材,要人性化拍摄。具有独特个性的题材,通常都能吸引观众的兴趣,如果要想实现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拍摄出社会真正所需要的片子,片子要能够和观众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应当反映出社会现象与问题,激发并引起人们的思考。纪录片应当充分挖掘出人物语言行为背后所隐含的社会心理以及情感诉求,这样的题材才能够打动人心吸引观众。其次,我们应当积极创新,要注重细节。

四、结论

在电视片中,纪录片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虽然我国纪录片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目前在大众化与多元化的社会语境下,其中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并找到切实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以便让我国的纪录片能够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许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2]徐志祥.广播电视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篇6

第四代电子杂志是相对于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的概念。它是以数字化代码方式存储,借助Internet传递图文、声像等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在本地或远程读取使用的连续出版物。它在视觉上保留了平面杂志的目录,用电脑技术营造出翻页的逼真效果的同时,基于宽带的内容和集Flas、视频短片和背景音乐、声音甚至3D特效等各种效果于一体的多媒体表现形式则令其完全摆脱了传统杂志的束缚,可通过浏览器直接在线阅读,使之具有了更多的互动性。

第一至第三代电子杂志虽然是无纸化线上发行,省去了印刷这道“工序”,但其新闻生产还多是在内部消化完成,比如第一代电子杂志多是由传统纸质杂志直接将自己的纸版内容照搬到网上。本质上是开辟了网络这个第二发行渠道,第二代电子杂志则是传统媒体收集整理某一集合信息,本质上是传统媒体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优势生产的“新闻包”,可见,前几代电子杂志虽然跨出了媒介融合的步伐,但融合度还十分有限。

有学者指出了媒介融合的四个趋势性特征: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各类媒体之间的能量交换、信息传播者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交互和外部产业对传媒业的能量支持。本文认为,趋势性特征即媒介融合的正在进行或未来发展方向,下文将依据上述趋势性特征,分析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的特征。

特征之一:实现多媒体信息在同一平台上能量互补

这一特征体现为两个层面:第一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利用多媒体技术整合了多媒体信息。第四代电子杂志多媒体编排手段和内容表现形式,代表了媒介融合的一个基本层面,即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多媒体化特征十分明显。它将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等多媒体元素有机组合起来,从受众需要和市场需求出发,将这些内容进行整合和编排。多媒体化是各种传统的单一媒介的内容汇聚到一个平台后的自然结果,是对单媒体业务的继承与革新。多媒体内容是对单媒体技术与资源的一种重组,更是一种创造性的结合。第二层面为第四代电子杂志将收集到的多媒体信息集中到一个平台上进行能量互补。媒介融合是分层次、分阶段进行的,具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媒介互动,即媒体战术性融合;第二层次是媒介整合,即媒体组织结构性融合;第三层次是媒介大融合,即不同媒介形态集中到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上。以Xplus为代表的国内专业电子杂志网站就是这样一个多媒体数字平台,它们将采集来的信息,在统一的数字平台上进行数字化加工与制作,网状的数据库资源为这些信息的能量互补提供了保障。

特征之二:开展各类媒体间的合作与互动

各大电子杂志专业网站都与国内传统媒体有着或深或浅的合作关系,许多传统媒体也愿意利用电子杂志平台商日趋成熟的发行渠道和庞大的用户群。如时尚传媒集团旗下的《时尚芭莎》(《时尚Cosmo》《美酒与美食》《男人装》等都与POCO等专业电子杂志网站签订了合作协议。

特征之三:鼓励信息传播者和信息接收者之间的信息能量互动

第四代电子杂志出现发展的根本背后推手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传受双方的交互性大大加强。过去的大众传媒一般是将信息推向(push)受众,而现在受众则主动地从海量的信息中拖出(pull)自己需要的信息,主动权向受众方向转移了。可以说,互联网传播者是受众服务方式改变的先行者。我国第四代电子杂志汲取了互联网服务理念的精华,注重与受众的深度互动。

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还带来了一个重要的产业性变革,即信息的生产线已由传统媒体延伸到其他相关行业,如电信业、IT业。信息生产不再是传媒业的封闭作业过程,而成为技术行业提供基础平台的全社会各个行业参与的生产过程。由于手机、PDA等接收终端的加入,通信产业在第四代电子杂志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篇7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发生了两次转向。第一次转向是从媒介向媒体转化。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及发展,传播学也被纳入整体的现代化体系之中,书籍、杂志以及以电子技术为支撑的广播、电视都进入了大众化时代。传统媒介的传播被大众传播集团的话语整合,媒介被媒体所替代,大众传播媒体在自身所建构的话语体系中取得话语权的优势地位,同时也生产了大众媒体环境下的文化。

大众媒体背后的利益集团将政治意识逐渐渗入其中,以信息生产代替了知识的生产。在这样的背景中,书籍和杂志并没有消失,原因在于他们在大众传播时代将自己的媒介属性嵌入大众媒体之中,倚重自身的媒介特点,放大自我气质的优势。传统大众媒体在时间、空间、主体、内容等方面对书籍、杂志等媒介的话语进行了冲击,但是当文字媒介的媒介属性不能被完全替代时,它们就可以在媒介偏向的领域维系自身的影响力,并通过与大众媒体以拥有的共同媒介气质为依托进行融合,进而扩大影响力。如今,传播学的研究对象面临第二次转向,这次转向的发生是新媒体的出现所倒逼而生的。新媒体在时间、空间、主体、内容、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上都已经突破传统媒体建构的神话。

传播主体已经由传播集团扩展到了每一个个体,话语权的集中程度已经瓦解,传受方式不再是一方占据强势地位,互动性和主动性都在技术的支撑下空前增强,受众的注意力得到重新分配,传统媒体所建构的传播秩序也已经发生动摇。此时,被传统媒体话语整合下的媒介属性再次浮现出来,凡是能够传递信息、承载文化的媒介都成为新的传播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传播学需要将视野放到更大的范围中去,把关注的对象由媒体再次转向媒介。这也是新传播环境中提高媒体传播影响力的必经之路。

二、打破局限

传统媒体探究提高传播影响力应突破被局限的视野,从恢复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和传播秩序的探索中解放出来,进入更加广阔的视野。新媒体一方面部分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另一方面又与传统媒体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传媒组织结构上的界限已经渐渐模糊,往往出现相互交融的情况。将研究对象聚焦在媒介上可以回归到传播学媒介研究的本质上,提高传播力的途径也会更加多样。因此,回归媒介成为传播研究对象是提高传播力的最有力途径。所谓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电子技术支撑下诞生的广播电视对于报纸杂志来说是新媒体,如今的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对于广播电视来说是新媒体,总体而言,就是由于信息传播的技术支撑发生变化导致的媒介性质在时间、空间、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发生改变。对此,提高传播影响力应该走在媒介技术发展方向的前端,运用新媒体亦即新媒介的优势思维来充分发挥自我气质。

篇8

关键词:数字实体化;艺术设计;转型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185-01

艺术设计有序重构的转型规律是以马克思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为理论基础推断而来的。所谓有序重构的含义,即艺术设计的转型过程是沿着无序一重构一有序的过程循环往返,演化发展。分析媒介交替时艺术设计的发展是如何运动变化的,首先要从宏观整体的变化开始着眼,即原来稳定有序的艺术设计发展轨道被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冲破打乱之后,是如何解构和重构起新的稳定有序的发展轨道的。这就是有序重构规律所要解释的。往往科技的发展,新技术的介入是导致艺术设计引起混乱无序状态并将艺术设计推入转型过程的主要原因。正如英国学者贝尔纳,美国学者莱斯利.怀特所认为的那样:技术因素是决定性的,其他因素则从属于它。新技术一旦出现,它本身的生命和力量就构成了文化进步的动力。正是这种动力打破了艺术设计原有稳定的发展状态,使其内部和外部要素发生变化,新技术的产生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同时改变了人们对于事物的审美态度,开始对于以前的设计风格进行抵触,这对于艺术设计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造成了阻碍;而且新技术带动生产力的提高,设计载体和传播媒介都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使得以前的设计方式和设计手法已经不能够适应新的信息传达环境的改变。显然,这种混乱无序的传达与设计主旨的要求是相掣肘的,而且艺术设计各个要素之间也是不协调的。这时候,艺术设计进入了一个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

然而,由于艺术设计的本质不变,所以其各个要素通过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交换,结合和吸收的方式,不断自我的重组,使得一些要素得到强化,一些要素得到抑制,另外一些要素与其他要素进行结合变成新的要素,从而改善和理顺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趋于有序化。同时由于设计师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根据受众的需求和审美的走向将设计要素进行调试,使其去除陈腐,增加新的意识思维,这样,艺术设计混乱无序的发展状态逐渐重构,当达到设计的有效性与适用性都能够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以及科技水平彼此适应,相互吻合。而且艺术设计的内部要素,如设计载体,设计方式以及审美诉求等也都是相互作用,彼此协调的。这时艺术设计将再次步入新的稳定有序的发展状态。

所谓连锁感应规律,是指艺术设计内各个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感化效应,其中某一个要素擅变会引发另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变化,这些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协同,从而能够导致艺术设计的转型。艺术设计的规律不仅蕴含在系统状态的演化方面,而且贯穿于系统内各个要素,子系统之间的联系方面,而反应这些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动态联系的规律就是连锁感应规律。它是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在艺术设计转型中的特殊表现。

连锁反应规律的提出,指明了当某个要素的性质,状态,特点和作用发生改变时,就不能孤立的只研究该要素,要通过其发展变化以及和其他各要素之间的互动感应联系,来很好的把握艺术设计转型的方式,从而更好的引导艺术设计未来的发展。

方向转移规律是指艺术设计的发展变化是有方向的,方向多种多样并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发生转移。

艺术设计的运动演化具有方向性,这种方向从词义上来看,意味着指向哪一方和向着目标的方位运动;从哲学意义上讲,“是反映客观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一切事物,只要有其存在过程,就要有方向;只要有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就要有方向”。

篇9

[关键词] 视频网站;媒介融合;运营;渠道

【中图分类号】 G2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49-1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传播的迅速发展,媒介融合已成为媒介变革过程中最为明显的趋势。在媒介融合这一新环境下,视频网站的运营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视频网站要不断适应媒介融合的新环境,果断调整视频网站的运营策略,才能使视频网站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一、视频网站要不断适应媒介融合新环境

媒介融合,指的是不同介质和形态的媒体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从而形成复合交叉的新的媒介形态的现象。从长远看,媒介融合不只是内容的融合,更应是媒介从结构、形态、技术、功能、流程到传播方式的融合。

媒介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将各种媒介形态在竞争中相互交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以实现互动共赢的目标,使得媒体行业朝着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接受更加便捷、效果更加优质的方向发展,同时它也会带来整个传媒业的变化,促进视频网站的健康发展。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作为视频网站的经营者,要正确认识媒介融合新环境,不断适应媒介融合的新环境,准确进行视频网站的定位。使媒介融合逐步推动视频网站的跨越式发展,为未来视频网站的发展提供发展的机遇和空间。

二、目前视频网站的运营现状

视频网站,是伴随着Web 2.0时代而诞生的。网络的互动性、分享性和聚合性以及对受众传播需求的满足性,使得Web 2.0在出现伊始,就获得广大网民的追捧。各种视频网站正在成为众多网民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与国外成熟的视频网站相比,国内视频网站的运营和发展仍尚未成熟,目前还面临着如下现状和困境:

(一)视频内容面临诸多瓶颈。同质化现象严重、原创内容不足困扰着各大视频网站。不仅网络视频内容出现同质化及跟风创作现象,整体视频网站也存在着同质化现象,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网络市场管理混乱等。

(二)不良视频泛滥传播。网络视频传播的便捷在于带给人们新闻报道、娱乐欣赏等正面信息的同时,还存在着不健康影像的泛滥传播,也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网络包容性强、传播迅速、影响力大,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和规范,网络视频会给我们的社会稳定和健康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三)网络视频的版权问题。在网络视频出现到发展壮大的历程中,众多视频网站都或多或少地在版权问题上纠缠不清,版权官司屡见不鲜。在未来两三年内视频网站的市场中,有少数能够提供优秀用户体验的网站将会出现爆发性增长,成为主流视频门户,而大量服务模式雷同、用户体验差的视频分享网站将面临用户流量和盈利下降的困境。因此,对国内视频网站的运营有必要进行思考与创新。

三、媒介融合新环境下视频网站运营的策略

(一)走视频精品化之路。媒体产品始终是一种精神产品、宣传产品,视频网站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除了具有独特的原创内容外,还要制作出专业化的视觉效果,必须在形式上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视频品质上走高清专业化之路,为用户提供优质的视觉享受;在播放的实效上要做到快捷、迅速,必须避免出现影像画面断断续续情况的发生,而影响用户的观看体验。在上述前提下提供热点信息和内容丰富的精品,满足用户的收视需求也是非常重要的精品化战略发展方向。

(二)创新视频营销模式。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我们视频网站在运营模式上需要进一步创新。例如,视友网在视频营销模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开发视频微博和微直播产品,将视频与微博、微直播技术紧密结合起来,用户可以第一时间在线直播新闻事件第一现场,获得并传播宝贵的第一手视频资源,通过视频微博分享并传播自己感兴趣的视频内容,即丰富了网站的视频资源,又增强了网站用户的活跃度,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

(三)实现同业融合及跨媒介融合。随着网络媒体竞争之间的日趋激烈化,各大视频网站应进一步加强同各大影视机构、电视台的合作,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节目内容,实现内容资源扩大化,缓解版权压力,吸收广告投放。同业融合及跨媒介融合对视频网站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意义。台网联动,品牌营销,规模传播,实现视频网站与高校电视台的双赢模式。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媒介融合日益推进的宏观背景下,视频网站需要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媒介融合带来的发展机遇,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同时,视频网站还要严格遵循传媒产业发展规律,借助新媒体、新技术,通过市场手段,完善产业结构,扩大经营规模,优化服务内容,提升产品质量,整合媒介资源,通过同业合作及跨媒介合作,实现在媒介融合新形势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沁.媒介融合论――信息化时代的存续之道[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2.

[2]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编写.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

[3]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二版)[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10).

[4]刘婧一.应对媒介融合――新环境下的电视节目营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

篇10

1数字电视技术的现状

作为一种重要媒介,数字电视技术直接引导着媒体的改革方向。数字电视的应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清晰的视频节目,极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娱乐水平。有线电视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应用技术,在当前形势下,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电视技术的发展。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有线电视网络不仅实现了信息传递效率的提升,保证了数据的及时有效性,还能够全面提高电视质量。因此说在有线电视网络中应用数字电视技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样既能够借助网络的优势发展电视技术,还能够促进服务质量与效率的大幅度改善。

2有线电视网络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特点

2.1画面质量更好

由于数字电视技术的普遍应用,不仅提升了用户电视的画面质量,还能够通过对声音的处理,降低传输过程中的噪音影响,为用户提供更好地音质效果。与传统的电视信号相比,数字信号的传输过程中注重的是用户的观感,特别是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数字电视技术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对于电视画面、声音质量等的要求。

2.2操作性更强

通过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传输信号的快捷、方便的处理,可操作性更强,并且由于数字电视技术采取了异步的信号处理方法,这样不仅能够提高信号处理的效率,还能够提升信号的处理速度。

2.3信号传输更稳定

与传统的电势差传输技术相比,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不仅保证了信号传输的稳定性,还提高了信号传输的可靠性,并且在信号的传输处理过程中,大幅度降低了后期编辑过程中失真现象发生的几率,提高了信号的传输质量,为用户提供了更高质量的服务。

2.4频道数量的增加

由于数字电视技术的技术领先优势,可以容纳更多的电视信号进行高速传输,并且还可以同时对多种不同类型的信号进行解析,这样就能够增大用户的观看频道数量,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这点是传统电视信号传播技术无法实现的。传统的信号传输技术会硬性规定频道的数量,这样用户能够观看的数量就会很有限,很多精彩的频道根本无法观看,不仅影响了用户的使用,还对有线电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很好地改善这种局面,因为数字电视技术在数字信号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操作非常方便,并且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能够观看的频道数量和范围会逐步扩大,对于用户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2.5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

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通过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更是促进了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例如:电视购物这种购物方式就是网络与电视结合的产物,人们可以通过观看节目的方式进行购物;还可以对于喜欢看却又没有时间观看的节目进行缓存,在自己有时间的时候重新观看;还可以任意点播自己喜欢观看的节目。因此说未来将互联网与数字电视技术相结合是电视传媒事业的主要发展方向。

3数字电视传输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数字电视传输技术在我国的有线电视网络中的应用主要有三个方向,分别是:1建立异步传输和同步数字体系模式的光缆干线与同轴电缆入户的混合网络;2使用MPEG数码压缩技术,将单频道传4信道或8信道的数字视频信号;3从长远角度来看,就是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不断扩展带宽,丰富频道数量。现阶段我国仍以电缆和光缆的混合网络为主,带宽在1GHz左右。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