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势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师优势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师优势分析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专业教师 班级导师 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9-02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了高校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基层管理工作的班级导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深入贯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名专业教师,曾担任了2012级机电专业两个班的班级导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班级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重大,在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活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大赛、专业素养的形成等方面都需要给予学生引导。本文从笔者的自身实际出发,就笔者身为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的优势,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 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分析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人们认可度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厌学等情绪和问题,使得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难度更大,工作开展更不容易。其工作难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方面的难题

班级导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校教育,德智体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然而,高职院校面临的学生大多在18周岁左右,由于高考失利等诸多因素进入了大专院校。由于社会、家长对大专院校的偏颇认识,导致本该对生活、学习充满希望的新生,有的对学习失去信心;有的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自暴自弃;有的对技能型人才认识不足,存在严重偏见,认为从事技术型工作没有出息等。因此,在班级导师工作开展之初,教师必须先正确认识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2.学生学习方面的难题

不得不承认,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另外,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专业知识学习困难,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的辛苦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心态。

3.职业定位方面的难题

针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各校基本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类的课程。但由于学生独立性差,长期处于父母包办的状况,缺乏主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定向没有正确的认识。有些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只是因为家长喜好,学生一方面对所选专业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对所选专业缺乏学习热情,对今后的就业更是一片茫然。

4.职业素养教育的难题

职业教育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班级导师,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必须要有足够的了解,否则当学生碰到职业问题时就会一筹莫展,无法沟通。

二 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优势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通过自身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班级导师的聘任上,专业教师是有其自身优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规划中的引导

入学初针对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缺少规划、对所学专业存在疑问或误解等现状,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或去人才市场了解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规划。笔者在担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班级导师时,就曾安排班级学生到车辆厂、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流程,建立对专业的认知度。另外,还带领学生去常州市人才市场进行参观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到市场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增强学生对机电专业的信心。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还多次邀请学术界、企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来班级举行学术报告会、专业座谈会等,有效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专业引导。

2.课程学习中的指导

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在专业课程学习的指导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专业引导和教育,也可以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甚至可以利用到学生寝室、参加学生活动等机会与学生交流专业学习方法、技巧和专业前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优势和培养目标等,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就业指导中的促进

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很多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协会有各种联系,他们清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班级导师,他非常清楚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及优缺点。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向企业推荐本班学生,尽可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

三 担任班级导师对专业教师的影响

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都是来自于相关专业学校,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教和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专业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专业教师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有很多老师在谈到班主任工作时都感叹获益匪浅。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锻炼人的工作,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思考很多问题,进而得到很多经验。笔者认为,如果班级导师工作能够处理得当,将会出现老师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闻小英、曹为成、杨礼玉.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广西轻工业,2011(7)

篇2

一、幼儿园男教师流失原因分析

1.幼儿园教师收入偏低

当前,学前教育在我国还属于非义务教育,幼儿教师收入普遍偏低。在中国传统的社会观念之下,男性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的“顶梁柱”,理所当然地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而幼儿园偏低的薪资待遇难以满足男教师自身的生活需要,也会影响其在家庭中的地位。现在幼儿园男教师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他们大多已到了婚娶年龄,急需大笔的资金去购置房屋与操办婚事,这种社会现实不得不让他们重新思索他们的选择。

2.幼儿园男教师安全需要的缺失

在我国幼教事业发展方针的长期指引之下,社会力量办园已成为我国幼教机构的主要形式。社会力量办园的主体多为个人,集中表现为经济实力弱、办园条件较差,在生源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幼儿园随时面临关闭的可能。这类幼儿园大多缺乏相应的劳动保障,在聘用教师时很多都没有与教师签订相应的劳动合同,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经常会拖延时间发放。民办的幼儿园是没有“编制”的,公办幼儿园有“编制”者仅占其一部分。虽说幼儿教师的“编制”是虚的,但其背后的利益却是实实在在的,这与我国中小学校和高校相比,幼儿园教师的劳动保障水平明显较低。除此之外,幼儿园教师工作强度较大,心理安全系数较低,教师稍不留心,幼儿就可能出现各种安全问题与意外事故,这就使得幼儿教师的神经经常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以上的低安全因素都必然会造成幼儿园男教师的流失。

3.幼儿园男教师社交需要的缺失

目前幼儿园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大多均为女性。当男性介入这片“真空地带”后,自然而然地就成为幼儿园的“另类”,成为幼儿园的弱势群体。男教师在幼儿园缺乏同,在幼儿园找不到自身的归属感,这就会使他们产生一定的畏难情绪,由此所产生的职业压抑感和工作倦怠感也会滋生他们产生“跳槽”的念头。同时,幼儿园男教师娶妻难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对幼儿园“男阿姨”的偏见,很少有女性会把目光投向男幼儿教师的身上,这就使得幼儿园男教师在人际关系和感情方面遭受双重尴尬,不免对自身的处境感到心寒,进而寻求其他出路。

4.幼儿园男教师尊重需要的缺失

首先,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之下,许多人认为幼儿教育也就是“哄小孩”,并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一般人只要经过短暂的培训即可胜任。作为男人,应支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不应该从事“去帮别人带孩子”的工作。其次,从传统社会的主流文化来看,一般情况下,人们认为女性具有从事幼教工作的独特优势,而男性恰恰被解读为没有耐心,是不会照顾孩子的群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们在观念上难以接受男性从事幼教工作。也正因如此,社会会对男教师从事幼教工作持歧视与偏见的态度,人们往往对那些从事幼教工作的男性嗤之以鼻,并将其解读为失败的男人。幼儿园男教师辛劳的工作不仅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而且他们身心承受着巨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从而导致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的伤害。

5.幼儿园男教师自我实现需要的缺失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然而,许多幼儿园对男教师的工作潜力发掘比较有限,不能很好地使其达到价值激励的目的。幼儿园男教师不仅体会不到其从事幼教工作的成就感与快乐感,而且会慢慢丧失其原有的工作与激情,并最终选择离职。

二、幼儿园男教师流失对策分析

1.加强对幼儿园男教师的人文关怀以促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

幼儿园应加强对男教师的人文关怀,给予男教师多一些尊重、理解和支持,以促使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作为幼儿园领导者,应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尽可能多地保持与幼儿园男教师的紧密联系,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虑,并能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使幼儿园男教师能充分地感受到幼儿园集体的温暖与关怀,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进而增强其自我认同感和自我归属感,消除其心理上的不稳定因素,并最终减少幼儿园男教师的流失。

2.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以提高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地位

男性一般都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幼儿园要想留住男教师,就必须依法落实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切实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水平。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幼儿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才能体现出幼儿园男教师的社会地位,真正做到以薪引人、以酬留人,并且吸引更多的优秀男教师加盟到幼儿教育工作中来。然而,我国目前幼教立法工作进展缓慢,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还没有真正的体制保障,各种损害幼儿教师利益的行为也还时有发生,因此,只有建立健全各项有关幼儿教师权益的政策法规,才能使幼儿教师的福利待遇及社会地位得到保障,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园男教师流失的现状得到改观。

3.出台男性从事幼教工作的倾斜政策,以提高对幼儿园男教师的政策支持力度

要想切实优化幼儿园的师资结构,防止男教师的流失,就必须给予男教师一定的政策倾斜。这种倾斜包括经济方面的倾斜和政治等其他方面的政策扶持。在这方面,我国部分幼儿园已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如江苏省南京市某所幼儿园支付给其男教师的工资比相应职称的女教师高25%,该幼儿园有男教师14人,男教师不仅学历较高,而且总体业务水平较高,男教师在当地的社会反响很好。另外,近年来,我国山东、上海、广州等地的一些幼儿园也进行了许多这方面的尝试,尽管有些幼儿园在工资津贴等经济收入方面与女教师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但却在评优、培训、晋升、住房等方面向男教师倾斜。政府及教育职能部门应该大力宣传和推广幼儿园男教师的丰富经验,并对他们的成功经验进行总结,在科学分析与充分论证的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并适时推出有关我国男性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惠和倾斜政策。

4.充分发挥男教师的性别优势,为其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

由于性别赋予男性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往往希望获得更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工作。鉴于此,幼儿园应充分地发挥男教师的性别优势,积极地为男教师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使每一位男教师都能感受到自身存在的社会价值。比如,利用男教师的科研优势,鼓励他们从事一些课题攻关;让他们各自负责一个班级,发挥男性的管理协调优势;设置幼儿园领导岗位竞聘,给优秀的男教师以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幼儿园通过开展这些活动,不仅使男教师有机会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还可以使幼儿园男教师看到工作的希望和前途,进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幼儿园工作之中去。

5.加大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力度,以改善幼儿园男教师的工作条件

篇3

关键词 英语教学;外籍教师;英美电影;赏析

一、引言

英美电影赏析课程旨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同步进行,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英语影片是外国文化和生活的真实反映,以真实的语境、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及异国风情给学生一种亲临其境的情绪体验,并使学生习得各种词汇,了解当下的流行语言以及口语体的特殊用法,学习交际语的适用情景,语言的节奏及肢体语、表情和符号等,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英语语言,并弥补传统英语教学的不足。当前,我国各级高校的外语学院(系)都开设了英美电影赏析专业选修课,课程主要由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的本国英语教师承担,而外籍教师较少或者根本不介入其中。这种做法其实存在着诸多弊端。下面就让我们做一下对比分析。

二、英美电影赏析教学中,中外教师授课存在的差异

1.电影赏析的素材选择

在英美电影赏析的素材选择上,中国英语教师惯常以现成的教科书为惟一的语言输入材料,比如陈旭光编著的《电影艺术讲稿》、蔡东东主编的《当代英美电影鉴赏》、朱维芳主编的《英语电影教程》是英美电影赏析课程的首选教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本,而新近发行又令世人瞩目的奥斯卡获奖影片很少成为该课程的讨论话题。

相比之下,外籍教师在电影赏析的素材选择上则非常灵活。教学基本上围绕一个个的活动或任务展开,教师的主要工作是设计教学任务、筛选和改造教学材料。教学选题非常广泛,且不用固定的教科书。从早期的英美经典影片、迪斯尼的卡通电影到近年来的好莱坞获奖巨片和观众喜闻乐见的英美电影题材丰富多样,形式不拘一格。

2.课堂提问和评价策略

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外教师在价值取向、道德标准、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在英美电影赏析课堂上,中外教师课堂提问的内容、方式、评价标准大相径庭。从量而言,中国教师课堂话语占据了课堂绝大部分时间,其中教师的讲解和提问又是教师话语最主要的部分。中国教师所提的问题以封闭式为主,其目的往往是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外籍教师更倾向提开放式问题,以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为主要目的。中国教师在提问过程中用“or choice”和“blank filling”的形式更为普遍,外籍教师则用“wh”形式较多。中国教师对所提问题的自我重复比例很高,而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太短。外籍教师信息交互调整策略使学生参与可理解输入的意义生成的积极性和参与情况明显好于中国教师。中国教师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比例很高,教师一味纠正学生错误的现象很普遍;外籍教师给予学生积极反馈的比例较高,鼓励学生表达思想是他们的普遍做法。

3.课堂组织方式及教学方法

通过调查发现,英美电影赏析课堂上,许多英语教师只是简单地介绍故事情节,将电影从头到尾放一遍,提几个理解性的问题,课堂讨论只是流于形式。因此,课前学生热情高涨,课后却因为看得似懂非懂而心灰意冷,其中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还存在中西之间的文化差异。在授课过程中,有些教师过多地中断电影放映,而注重对某些细节的理解,这样不但打断了电影的自然节奏,而且往往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一般来讲,外籍教师发音地道,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活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开口说英文的热情,是情景构造与使用的辅助核心。北大口语培训项目主任刘树森教授曾经谈到,学习语言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其中不但要学会语法和单词,而且要附以英语国家语言习惯、风土人情等等的教育,这些任务是许多中国教师所难以完成的,而好的外教却是轻而易举的。外籍教师上课往往采用小组合作的课堂组织形式,指定学生回答问题的现象少,学生主要在小组合作中得到课堂交互的机会。很少见到外籍教师直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我回答,当学生理解或表达有障碍时,他们更多地考虑采用对问题进行修饰的策略来降低问题难度,在时间节省问题上他们显然考虑的并不太多。所以外籍教师的课堂显得轻松而舒缓。

4.学生的心理状态

中外教师授课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许多中国教师的课堂几乎都是“一言堂”,课堂气氛比较严肃,除了定时播放电影片段外,教师大部分时间都在进行背景知识介绍和内容及语言难点的解释。偶有师生互动,也是教师提供线索,由口语基础好的学生作代表性发言,其他同学则处于被动旁观和消极怠工状态。

然而,在外籍教师的课堂上,学生们的表现则判若两人。这除了出自他们对异族人的好奇之外,主要还是外籍教师的课堂轻松自由、生动形象、惟妙惟肖、幽默活泼、课堂交互异常频繁。个别提问、小组讨论、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应有尽有,学生们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投入其中,丝毫不敢怠慢,否则他(她)将会成为众矢之的。另外,外教使用全英文授课,电影对白全是英文,课堂活动必须用英文完成,因此,学生们被迫用英语思维,用英文表达,任何语码转换都无济于事,同学们完全沉浸在真实的英语语境之中,英语学习与交流也变得轻松自如、自然和谐。

三、如何发挥外籍教师在英美电影赏析教学中的优势

1.看英美电影,体验真实英语语境

由外籍教师承担的英美电影赏析教学,学生可以完全脱离母语的干扰,而置身于真实的语言环境之中,接触到许多地地道道的英语,使学生在真正的英语氛围中尽情享受英语的魅力。借助声音和图像,学生不仅易于理解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能逐渐掌握英语为母语者说话的语言使用特点。日积月累,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听力理解的难关。

通过观看英美电影,学生不仅能够学到许多地道的英语表达法,还能对目的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等有更加真实的感受和充分的理解。外籍教师在介绍本民族历史文化背景时,可能会比中国教师讲解得更加深刻,他们尤其能够透析文化习俗背后的深层原因。而中国教师很难达到这一境界,很多情况下,教师本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有人照本宣科,有人则轻描淡写……而外籍教师在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其优势也是不言而喻的。

2.论英美电影,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欧美教育学家认为,学生积极投入教学过程时,学习效果是最佳的。分组讨论是外籍教师课堂上经常采用的一种课堂组织方式。一般来讲,外籍教师比较注重留给学生 足够的讨论时间,创造和谐气氛,诱发学生的想象和表现欲。并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小组活动的采用可以增加学生话语的量,而减少教9币话语的量。在小组活动时,学生愿意同他们的合作伙伴交流意见,有更多练习目的语的机会和更广的范围,而且大大改变了以教师为权威的格局,教学模式从教师评价变为同伴之间平等交流的模式,学生个体也有了更大的自,这便会大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在实施讨论过程中,当学生遇到一些诸如英语俚语、俗语、谚语和西方式的幽默等语言障碍而迷惑不解时,外籍教师可以轻松自如地帮助学生扫除这些“拦路虎”,他们往往能一眼看穿或一语道破玄机,而中国教师百思不得其解,非竭力求助于各类“不会讲话的老师”,方能拨开迷雾,柳暗花明。

3.评英美电影,加强地道英文书面表达能力

英美电影赏析教学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布置学生课后撰写影评,这对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大有裨益。在影评作业评改中,英语为母语的外籍教师有着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就像医生诊断病人一样,他们可以一眼洞穿病症所在并能够对症下药,不仅能快速识别文法错误,而且对于语义、逻辑、语篇等问题,他们也比中国教师更为敏感。如果遇上一个学识渊博、责任心强又有敬业精神的外籍教师,学生定会受益匪浅,久而久之,其英文书面表达能力也一定会发生质的飞跃。

4.品英美电影,提升影片鉴赏分析能力

英美电影赏析课程并非单纯的娱乐和消遣,其教学目的是通过提高学生的电影鉴赏能力,让他们感知人生的喜怒哀乐,体验精神的种种存在状态,了解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因此,该课程对于教师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首先,教师要有美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等丰富的知识,其次,语言教师还要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流畅的英语表达能力。而开设此课程的许多中国教师,在上述两方面并未真正过关,因而教学效果大打折扣。相比之下,英美电影赏析课程由来自英美国家的高水平外籍教师担当主讲,往往更受学生们的欢迎与青睐。

篇4

[关键词]学习共同体;幼儿教师;专业身份构建

随着学前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专业身份的构建受到教育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更需要一个日常的情景氛围,有专业的引领,也要有团队的归属感,这时的幼儿教师才能对自我的身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学习共同体正好为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构建提供了这样一个脉络平台,让幼儿教师能够在自由、宽松、民主的氛围中,深入与其他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促进幼儿教师主动获取专业发展所需,最终促成其在学习共同体中对自身专业身份的构建。

一、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内涵

“身份”作为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共同研究的对象,虽然是一个复杂而模糊的词汇,但是却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一般而言,身份是人们对“某人是谁”的理解,是人所赋予自己的以及被别人所赋予的各种意义。

在幼儿教育领域,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既定的事实,成为教育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也是其在幼儿教育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并且试图回答的问题。目前,在幼儿园教育发展和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形成、特征等方面作了很多研究。如蒂克尔(Tickle,2000)认为,幼儿教师专业身份指他人对幼儿教师的理解和期待、幼儿教师本人基于其实践经历和个人背景认为在专业工作和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综上所述,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指的是幼儿教师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表征其在幼儿教师同行、该领域专业教师、职前教师、中小学教师等形成的专业学习共同体中自我特征的符号系统,其表征了幼儿教师的专业地位、实践领域、实践方式和生存状态,在专业实践过程中应该遵循的特定制度规范和专业文化。

因此,幼儿教师专业身份所表征的这套符号系统将幼儿教师与律师、医生、工程师等专业工作者区别开来,对“我是一名怎样的幼儿教师”、“我对幼儿教育领域教学的信念是什么”等问题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学习共同体对幼儿教师专业身份构建的价值

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构建是一个由初步的认知了解走向认可接纳,并最终将幼儿教育教学观念付诸于教学实践的过程。幼儿教师对于自身专业身份的客观感知和理解,是对其专业实践的引导和指向,会受到诸如教育环境、教师个人的教育动机和理念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复杂的特点。因此,需要为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构建提供一个日常的情景氛围,除了有专业的引领之外,还要让其有团队的归属感,这样才能够让幼儿教师对自我的身份有一个较准确的定位。

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幼儿教师自发组织,以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为根本宗旨,积极探寻各种自主学习形式,注意成员之间的社会确认与经验资源共享,实现互促共进的教师学习型组织。正是学习共同体这个平台的搭建,让幼儿教师能够在真实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归属感,让其主动获取专业发展所需,最终促进专业身份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对幼儿教师专业身份构建的价值具体体现在:首先,学习共同体是不同级别的一线幼儿教师、教育专家们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对象,为了更加有效地促进幼儿教育教学工作而聚集在一个平台上共事,对幼儿教学资源进行共享和整合,展现出一种民主、和谐和进取的学习氛围,从而构建一种安全自由、畅所欲言的心理环境,为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构建创造了条件;其次,学习共同体有着丰富的合作形式,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可以促进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深入,对其自身专业身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其专业自主发展的主体性,让其在日常的教学探讨氛围中构建自身的专业身份;最后,在学习共同体中,幼儿教师能够在自在轻松的氛围中做到真正的融入,并与身边的同事共同合作、分享经验,这有利于挖掘和共享幼儿教师群体的资源,并且在遇到问题时能和大家及时沟通,在培养幼儿教师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同时不断促进其个人主体意识的提升,使其对专业身份的内涵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促使其主动构建专业身份。

三、学习共同体中。

幼儿教师专业身份构建的现实困境

虽然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已成为教育实践的必然趋势,并且大家对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构建在学习共同体中已达成共识,但是在幼儿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大家对其自身专业身份的认识往往较为困难。在学习共同体中,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现实困惑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幼儿园行政权力过于集中,制约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权力

1996年教育部实行《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实行园长负责制。”基于此,许多幼儿园园长为了加强对幼儿园的掌控,将各种大小权力集于一身。并且,很多幼儿园的管理者将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完全视为幼儿教师自己的事情,认为其专业能力的发展与提升以及自我专业身份的构建都应该是自己主动去思考和规划的。基于此理念,管理者们并没有建立系统科学的支持系统来帮助幼儿教师促进其专业发展,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专业发展的权力。因此,即使学习共同体成立了,幼儿教师也很难克服消极、被动的惯性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很难激发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共同体的热情和激情,最终会影响自己在学习共同体中对自身专业身份的深层次认识,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困惑。

2.缺乏同事问的协作,难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间为了职称、工资的晋升与评定,同事之间有着许多隐形的隔阂,使得他们之间的相处往往是竞争大于协作,彼此间缺乏经常性的信息和情感交流,甚至会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冷漠。因此,“关起教室门来上课”是我国幼儿教育中极其普遍的现象,幼儿教师这种“自给自足”、“单打独斗”、“个体户”式的教学方式具有“专业个人主义倾向”。受此影响,一些幼儿教师为了保存自身的竞争实力和优势,在学习共同体中交流、探讨时不愿意将自己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分享与他人。长此以往,即使学习共同体中的幼儿教师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和愿景,但是基于同事间竞争的压力,他们便会减少交流、协作的机会,从而难以形成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阻碍其在团队中的专业发展,最终会导致其在认识自身专业身份时产生困惑。

3.受文化程度的限制,幼儿教师对专业身份意识易感到迷茫

赫舍尔曾经说过,人是因为他自身不记得“人是谁”这个问题,忽略了对自己专业身份的确定,忽视了人的确实存在,而享有不确实的身份。虽然幼儿教师是基于幼儿教育教学的共同目标和愿景而组建成学习共同体,但是大部分幼儿教师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幼儿教育专业理论基础相对薄弱,这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其对专业身份意识的迷茫。此外,幼儿教师的教育教学长期受到诸如国家或者各级教育部门的规则、制度的限定,这些外在压力一味强调“幼儿教师应该朝着什么方向做”,使得幼儿教师往往都是循规蹈矩遵照上级领导的指示办事,其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被磨灭殆尽,如此便很难让其对专业身份进行深层次的认识,也难以调动其参与学习共同体中幼儿教师之间交流、探讨的热情,影响其深刻意识到自身的专业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从而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其积极主动构建专业身份的意识。

四、基于学习共同体视角。

幼儿教师专业身份构建的策略

学习共同体为幼儿教师提供了罗森伯格“温馨圈子”式的平台,促进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展现与建构,而这个“圈子”不仅要拥有丰富、全面的知识和技能,更要有与幼儿教师实践密切结合的内在执行力,才能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精神家园。因此,基于学习共同体,可以对幼儿教师专业身份的构建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有效授权,提升其专业身份的意识

长期以来,幼儿教师受到国家以及各级教育部门专业发展权力的限制,他们都是按照上级规定的“幼儿教师应该往什么方向发展、应该怎样发展”而进行专业发展方面的学习,并没有具体分析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不能调动其参与学习共同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让其深刻认识到专业身份对其自身的重要性。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应该遵循“以教师为本”的人本管理理念,应该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有效授权,提升幼儿教师的能力感,使其感受到学习共同体中领导对其的重视,从而增强其团队协作的意愿,促进其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分享其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机,而且还能提升其专业发展的活力和专业身份的意识。

2.营造幼儿教师合作共享的文化氛围,激发其专业学习的热情

幼儿教师为了保存自身的实力和优势,同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竞争,因而大部分幼儿教师会很难在学习共同体中做到与其他教师相互间的交流与探讨。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应该强调民主化的管理,让幼儿教师能够真正参与到专业发展的决策中去,将自己在幼儿教育教学专业发展实践中的经验分享出来。此外,为了改善幼儿教师之间相互敌对的局面,淡化他们之间的竞争意识,还应该建立幼儿教师激励机制,如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评价制度等,适度的提升幼儿教师自我效能感,满足其成就感,从而在学习共同体中营造出合作、协同和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让幼儿教师能够在这种氛围中做到真正的融入、平等的对话,与身边的同事共同合作、分享经验,从而激发其专业学习的热情,推动其专业素质的不断发展,最终促进其专业身份的构建。

3.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引领模式,提高其自身的专业化基础

以往,幼儿园之间以及幼儿教师之间由于竞争的原因,经常都是“关起门来搞教育”。这种闭门造车的幼儿教育专业发展模式使大部分幼儿教师并不具备扎实的专业化理论基础,也使得不同幼儿园各自形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专业发展模式,导致幼儿教师之间的专业化基础、理念和实践的步伐不一致。因此,在学习共同体中,应鼓励具有丰富幼儿教育专业发展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幼儿教师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以此来促进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和探讨;主动邀请幼儿教育专家、名师、教研员等对学习共同体中的幼儿教师进行授课、解答疑难问题,以外在的强大力量推动幼儿教师专业化进程,让其认识到专业化身份对自身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让幼儿教师能够在多媒体资料共享的平台中加强自身的专业化理论学习。这一系列的专业引领模式,会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幼儿教师专业基础薄弱的局面,提升其幼儿教育的专业化基础,增强其自身专业身份构建的信心。

4.变革幼儿教师实践知识共享机制,提升其专业身份的认同感

篇5

[关键词]高职;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应用研究

一、引言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而在专业技能上又表现出更高的操作性。从学科特色来看,软件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融合,其内容围绕软件需求、系统分析、软件设计、技术实践等环节,强调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然而,传统的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内容往往单一、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抑制。如软件开发中的数据流程无法提供应用环节,学生难以从中发现数据关联性问题,导致执行效率较低;在现代软件开发环境下,难以满足多层分布式架构设计要求。

二、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内容的拓展

(一)软件工程建模应用设计

传统教学中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建模设计,主要采用数据流程图方式,其优势在于从数据流程图的绘制上展现软件设计过程。然而,在绘制软件设计流程图过程中,往往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同时,由于对整个软件需求、软件功能分析不到位,导致数据来源不统一、数据需求不清晰、数据存储出现异常、数据冗余度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所以,有必要改进软件工程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有针对性地拓宽教学方案,特别是在流程图设计分析上,需要从软件工程分析、软件数据分析、软件功能分析等方面适当延伸和拓展。如在软件功能分析上,需要借助于软件数据流程图进行顶层设计,抽象出各软件功能子系统及相关单元的功能;在软件数据分析上,需要区分软件实体、属性及关联性,并对相关数据库进行识别,引导学生理解和应用不同的数据信息结构建立E-R模型。

(二)软件工程建模设计拓展

传统建模设计主要从系统功能上确定不同的模块,比较适宜面向过程的设计环境。但对于面向可视化、面向对象、面向事件驱动下的程序设计环境,则显得不相适宜。因此,需要从建模设计上进行扩展,保留原来软件过程类模块设计的主要内容,围绕软件结构、软件数据、软件界面等进行扩展。如在系统结构设计上,可以采用集中式结构、分布式结构,还可以采用集中-分布式结构;在确定软件应用模式上,可以采用B/S结构,也可以采用C/S结构;在确定数据设计上,可以采用逻辑数据集关系进行规范化处理,也可以采用物理数据集关系进行编码和命名;在界面设计上,根据软件功能及业务需求,来组织输入、输出,从而满足不同软件设计的开发需要。

三、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重点,在于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优化上,联系软件工程设计实际,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实践性、应用性。根据软件工程类课程特点,在改革实践教学模式上,围绕实践教学纲要目标,融入多种实践教学方法。如案例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典型案例分析法等,逐渐深入、细化软件工程理论知识与应用的展开。

(一)进销存C/S案例分析与应用

C/S软件结构基于客户、服务器关系,适用于业务流程复杂、对软件响应速度较高的软件开发项目。在C/S结构中,用户根据角色权限来操作相应功能模块,并实现进货、销货、库存汇总及各类报表的输出功能。在数据库设计上,要从软件执行效率、处理异常及满足业务需求等方面,设计系统数据库表、E-R图和数据视图。在数据库表结构设计中,根据不同数据字段项的使用特点,来优化系统后台数据库结构。如在SQLServer2008数据库中,可以定义员工名称表、商品基本信息表、客户基本信息表、仓库部门信息表、进货商品信息表、用户权限表、退货商品信息表、销售商品信息表、库存信息表等,以满足进销存管理系统设计中不同业务信息的统计与关联。在数据库视图设计上,常用的有标准视图、索引视图、分区视图三种,利用Select语句进行视图检索,确定入库视图v-GoodIn、v-ReGoods、v-UserSell、v-Use-rView基本视图。针对C/S结构中软件表单编码的设计,要从信息交换、处理、传输、共享等方面来优化编码规则。如在进货商品基本信息格式上,以“系统当前日期+‘JH’+7位数字编码”为规则,来提升商品信息识别效率。在系统触发器设计上,要保证商品信息数量一致性。如在t-Goods触发器设计上,对于某商品信息没有历史记录者,则触发入库信息表tb-Stock;若该商品在库存信息表中,则将该余量进行及时相加,保障库存信息实时更新。

(二)进销存B/S模型设计与应用

B/S模式是基于多层应用结构,将原来的表示层、业务逻辑层进行分离,便于开发人员提供简洁的功能操作界面。下面以ASPNet为例来探讨软件工程实践教学。ASPNet三层应用结构中,第一层是用户表示层USL,封装了人机交互的表单与组件,满足业务逻辑层与系统用户之间的信息传输需要,并通过简单的校验后传送给浏览器进行显示。第二层是业务逻辑层BLL,主要是对不同应用业务规则和逻辑的封装,便于用户通过业务逻辑层进行多种功能的调用,以及访问数据库等;第三层是数据访问层DAL,通过与数据库进行交互来获取查询记录、插入、修改、删除数据库记录等操作。在B/S软件工程模型中,数据访问包括业务实体访问和数据操作两部分,业务实体是反映现实生活的各类业务数据,而数据操作是基于对数据库的检索来完成的信息传输服务。Model业务实体层主要存储与业务实体相关的数据属性值;DBUtility公共类主要是从Web.congfig配置信息库中获取类库,满足对数据库相应操作的访问;DAL数据访问层主要是记录数据库的表结构,满足增删、修改等功能;BLL业务逻辑层主要是满足创建数据库类,以及对数据库进行访问调用。

四、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案例实施要点

软件工程实践课程在案例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对于典型案例的选择与应用,要贴近软件工程实践需求,特别是接近行业软件开发现状,体现案例的实践性、应用性。二是在引入典型案例进行讲授与实践操作时,要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统合。如对于一些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可以选择面向对象的综合性案例,让学生能够从结构化模型分析中,了解和认识不同功能模块的设计要求和方法;还可以让学生从项目讨论中,自己动手来设计程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三是要优化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案,不同案例的导入要与教学目标相适应。要让学生从案例实践中,明确为什么这样设计,懂得为什么要撰写不同的设计任务,根据软件工程生命周期来细化程序设计要求,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具备什么样的功能等,多从程序设计案例分析上加深理解。四是案例分析要融入师生互动与参与,特别是通过对程序设计不同功能、不同环境的变化,如何从运行时效性上来优化程序设计;通过分组探讨等方式,来共同编写执行程序,来对各小组程序进行分析,让学生参与提问与改进,从具体的程序设计开发中积累经验,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协作能力。五是强调案例导入分析与总结归纳,特别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对错误和不解进行归纳,来分析成因和问题所在,积极总结改进思路和方法,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引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另外,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具有特色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程在实践应用中还有差异。如对于当前流行的软件开发语言及程序设计,NET与J2EE架构具有相似性与差异性,在典型案例导入中,要结合企业需求、教学分析、学生实际来选择,体现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满足学生从案例分析到职场应用的有效过渡。

五、结语

高职软件工程实践课程教学,是增强毕业生软件应用能力的必然选择。面对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应该从软件工程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上,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软件应用热情和主动性,着力以典型案例导入与具体程序设计任务驱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真正为社会、为企业培养高素质的软件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陈中育,吕振洪,叶荣华等.软件工程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3(10):48-51.

篇6

关键词:职称晋升 激励 锦标制度 委托

一、引言

公有高校与教师的劳动契约关系存在道德风险问题。我国公有高校一般不会辞退教师,除非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触犯刑律,所以高校与教师之间建立了长期的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关系中,高校与教师构成委托关系,高校是委托人,教师是人,道德风险问题的根源是委托人与人利益目标不一致。高校的目标是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从而扩大高校声誉,吸引更多的学生就学;教师的目标是追求岗位上的效用最大化;而培养出高质量的毕业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的教师的努力。在委托关系中,高校与教师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掌握大量私人信息,他在教学的过程中是否付出了努力、是否提供错误和虚假信息,高校是难以完全观察衡量的。由于教师的行为往往会偏离高校“学生质量极大化”目标,所以,对于委托人高校来说,就是设计一个激励机制以诱使人教师从自身利益出发选择对委托人最有利的行动。

二、锦标制度的理论基础

高校对教师激励方式之一是通过一项重要制度―职称晋升来实现的,职称晋升是一种特殊的锦标制度。

锦标制度是相对业绩评估的一种特殊形式[1],该理论最早由Lazear和Rosen(1981)提出的,它是指在组织内部人晋升不是根据其个人的绝对业绩决定的,而是根据几个人的相对业绩来决定的,也就是说,晋升某一职位的人本人业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比其他几位人的业绩好才有可能晋升到某个职位。各竞争对手为了能够赢得晋升而竞相努力,以取得比别人好的业绩,这就是锦标制度的激励效果。锦标制度的优势在于,当多个人的工作受到某种共同因素影响时,比较人的相对绩效可以剔除这些共同因素的干扰,使评估结果更加准确,从而提高激励强度。

以下利用EdwardLazear(1981)的锦标制度理论模型来分析教师为争取职称晋升付出努力的程度[2]。假设有两个教师A和B竞争职称,他们竞争的目的是追求效用最大化。教师为争取到职称晋升机会需要付出努力,努力的结果不仅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各自自身因素的影响,以及一些共同面临的因素的影响。根据以上假设条件,两个教师的业绩分别表达为1式和2式。

(1)

(2)

其中,代表教师A的业绩;代表教师B的业绩;代表教师A的努力程度;代表教师B的努力程度;代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教师A个人的业绩;代表一些不确定因素影响教师B个人的业绩;代表共同的不确定因素,既影响教师A也影响教师B个人的业绩;

在努力程度一定的情况下,晋升的可能性等于。若能晋升,得到较高的工资;不能晋升,得到较低的工资。表示教师的效用,,说明教师付出较大努力会降低效用。

教师的期望收入等于,因为努力带来效用水平下降,这样得到教师的净效用,如(3)式:

(3)

对努力程度求偏导数并设其为零,得到教师最优努力程度,如(4)式:

(4)

其中:表示一个教师的努力程度对他能被晋升的可能性的影响。如前所述,晋升不是根据一个教师自身的绝对业绩而定,而是根据两个教师的相对业绩而定,即教师A被晋升的可能性等于观测到的教师A的业绩好于教师B的业绩的可能性,即,将和的表达式(1)、(2)带入上式,得到:

(5)

教师A和教师B的努力程度的差别是一个随机变量,假设这个变量符合统计分布。那么,可以表达为式:

(6)

其中,,表示影响两个教师各自的噪声因素。这两个噪声因素的期望值各等于零,也就是说,考核两个教师业绩时的干扰因素平均值等于零,表示考核教师业绩时的干扰因素等于零的可能性。所以,(4)式转化为下式:

(7)

从(7)式可以看出,教师的最优努力程度和以下因素相关:

一是晋升带来的利益,即晋升和不晋升的工资差额;如图一所示,在随机分布给定的情况下,晋升带来的收入差距越大,教师在竞争时付出的努力就越大,努力程度由增加到,这说明,在晋职模型中,工资差距设的越高,晋升的激励效果就越大。

二是与评估系统的噪声有关,即与考核两个教师业绩时干扰因素平均值等于零的可能性大小有关。如图二所示,假设晋职的工资额不变。越大,即从增加到,说明考核两个教师业绩时的干扰因素等于零的可能性越大,也就是说,业绩考核系统越准确,两位教师就会感觉业绩考核的公平,教师的努力程度就越高,努力程度由增加到。

三、高校职称晋升制度的缺陷

职称等级是高校内部工作等级制度的重要形式。与其他社会组织一样,高校内部也同样存在工作的等级制度,新成员进入高校的位置一般都是在这个等级制度的最底层,然后依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逐步晋升到更高的职位上去[3]。新成员为晋升到高一级职称展开竞争,教师个人绝对业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要比其他教师业绩要好,这样,相对业绩好的教师取得胜利进入更高一级职称竞争,失败者则停留在原有位置。相应地,晋升到高一级的职称会带来更高的经济收入和更高的学术声望,因此,高校职称晋升就如同体育锦标赛一样具有很强的激励效果。但是,目前高校的职称晋升存在一些缺陷,从而使其激励效果有所削弱,这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第一,根据前述模型,教师的激励效果与晋升前后的工资差额相关。如果晋升前后工资差距越大,教师为追求晋升所付出的努力水平越高,教师潜力激发的就越大。但是,我国公办高校职称级别工资差距较小。每一职称级别工资分为若干档次,高一级职称的最低档次与次一级职称最高档次差距很小,例如,我国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基本工资标准表显示,正高级职称岗位工资分为四档,最低档工资是1420元;副高级职称岗位工资分为三挡,最高档工资是1180元,这样正高职称最低档与副高职称最高档仅差240元,较小的工资差距使一些教师看淡职称晋升的利益,从而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在校外兼职兼薪活动上,而对校内本职工作投入不够。

第二,评估教师业绩存在主观性。根据职称晋升的锦标赛模型,业绩考核时的干扰因素等于零的可能性越大,即业绩考核的干扰因素越小,业绩考核系统就越准确,教师就会感觉业绩考核越公平,就越愿意付出较大的努力。但是,高校在评估教师业绩时,存在着评估的主观性。例如,评估教师业绩一般是由上级领导部门作出的,其中评估的指标中涉及到上级领导对下级的主观评价,这样,考核决定晋升时难以做到客观公正,从而削弱了晋升的激励效果。如果业绩指标较为客观,容易衡量,教师觉得不满意或不公正的情况要少一些。业绩评估的主观性一方面会使教师感觉到不公平,另一方面也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如晋职者为晋职成功花一些时间和精力讨好上级,以博得上级的好感,而不是将全部的时间、精力用于提高自己的业绩。这既无益于教师的教学,也进一步加剧了业绩评估的不公平性。

第三,职称晋升中业绩考核系统不够准确。根据职称晋升的锦标赛模型,越大,业绩考核系统越准确,教师的努力程度就越高。但是,很多高校在晋升职称时往往把所公开发表的论文或出版的学术专著的数量作为一个主要的依据。如果论文数量达不到要求,不论其已有的论文质量有多高,都只能是晋升锦标赛的失败者。其实,教师做科研论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思考,才能有高质量的论文问世。职称晋升中过分看重论文数量的行为诱导教师在短时间内写出多篇论文,这难以保证论文质量,最终导致论文学术水平下降。

第四,职称晋升存在激励的不完全性。在高校职称竞争中,从初级职称到正高级职称有多次晋升机会,在每一次的竞争中都会有多人来竞争高一层次的职称。如果某一位教师具有较高的能力,在一轮轮的竞争中不断获胜,不断升职,直到某一轮的竞争中,与其他教师相比不再具有优势,那么他就停留在最后一个胜出的职称位置上。面对未来晋升的无望,从个人效用最大化角度来说,他往往会停滞不前,只求保住当前职称,而不愿付出努力研究创新。

四、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高校教师职称晋升锦标赛的缺陷分析,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适当拉大职称等级间的工资级差距。晋升前后工资差异是激励教师的重要因素,通过拉大职称等级间工资差距,可诱导教师把时间精力用于教学、科研活动中来,激发其工作热情,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为高校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建立客观全面的业绩考核制度,保证职称晋升的公平性。建立一个客观、全面、可衡量的工作业绩指标体系,从多方面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以保证职称晋升的公平性,这不仅可以有效激励教师参与竞争,同时还可以消除竞争中失败者的不公平感和负面情绪。一般来说,可从学历、资历、科研能力、教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各项指标应明确具体,如美国高校对教师职称有非常明确的考核指标,他们规定,讲师要具有硕士学位或博士候选人资格;助理教授要具有博士学位,并且表现出在教学和科研工作方面的潜力,还要有2~3年的教学经验[4]。

第三,对晋升到某一职称的教师进行定期的考核。对教师进行定期考核,不仅是对教师日常工作的监督,更是适应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工作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日本高校对教师业绩考核非常严格,每隔3-4年,要对教授和副教授,进行一次“业务审查”,通过者方可继续聘用。这种严格的聘任标准和考核制度,不仅保证了教师队伍的高素质、高质量,而且能激励教师勤奋上进,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敬业精神[4]。

参考资料:

[1]陈霞,段兴民.锦标制度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04,(2):58-61。

[2]迟巍.人力资源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26-242。

[3]陆铭.劳动和人力资源经济学,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38-151。

[4]胡梅娟.400学者抗议“学术腐败”凸现高校职称评定之弊。,2005-09-13

[5]周黎安.中国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经济研究,2007,(7):36-50。

[6]王小龙.雇员敬业选择与激励机制设计.理论经济学,2000,(5):95-101。

篇7

关键词:数学;乘法;游戏教学;核心素养

数学是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主干课程,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数学教育也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且收获了很好的成效。其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更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游戏教学法将游戏与教学结合起来,可以化解数学教学的枯燥与单调,为学生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实现“玩中学”。乘法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乘法知识教学中,为了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应用游戏教学法。本文基于游戏教学实例,对乘法教学中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进行分析。

一、从教学实例看游戏教学的优势

当学生已经会背九九乘法表的时候,为了巩固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个有关“乘法”的游戏。教师走进课堂,怀里抱了4棵类似圣诞树的仿生树木。将这4棵树木放下之后,教师又从包里拿出了4叠类似树叶的卡片,并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已经会背九九乘法表了,今天,老师就和大家来做一个游戏,考考大家背得怎么样。现在,这里有4棵树,上面有很多的树枝,每一根树枝上都写着不一样的得数,如25、36等。老师手上还有4叠树叶卡片,上面有乘法算式,如9×9、6×8等。接下来,老师就把同学们分成四组,你们拿着这些‘树叶’,为它们找到自己的枝干,并装上去,比一比哪个小组装得最快、正确率最高。”“好!”教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已经异常兴奋了,恨不得立刻参与到游戏中。教师将每一叠“树叶”都分给了每个组的小组长,小组长与成员商量,组员们口中默默地背诵乘法表,拿着卡片叽叽喳喳地涌到树前,好不热闹。不一会儿,这些小树都找回了它们的“叶子”。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游戏的方式强化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更高。学生的年龄不大,正是爱玩的时候。这种竞赛性的游戏,无疑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好方式。而且,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会强化组内成员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游戏教学的优势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第一,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性格比较活泼,而且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也经常爱做一些小动作。因此,在小学教学阶段,教师也面临着很大的难题。但是,若是能够合理地引入游戏辅助教学,便可以更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可以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第二,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将游戏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生也就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为了主动参与游戏,会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知识。在游戏中,学生往往会更加兴奋,减轻学习压力,享受这种轻松、快乐的氛围,从而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乘法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策略

学生正处于思维飞速发展的阶段,对外界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会被外界的事物吸引,在课堂上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且数学知识较为抽象与枯燥,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降低了学习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通过上述案例可知,采用游戏教学法开展数学教学,课堂氛围更加轻松,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烈,对于乘法运算的应用能力也会大大提高。因此,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采用高效的、契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以此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数学乘法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游戏教学法,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1.小组讨论,强化学生记忆。在数学乘法教学中,仅仅背诵乘法口诀是无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的。对此,教师应该积极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取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能够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从上述案例可以得知,小组内部的沟通和交流,就能够强化学生对乘法的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为学生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2.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在上述游戏教学案例中,整个课堂氛围是非常轻松的,学生的表现也是非常积极的。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知识、理解知识以及掌握知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心理特点等创设轻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例如,在教学“混合运算”时,单纯的例题讲解让学生感觉无趣,教师便可以创设轻松的游戏情境,在其中融入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游戏中认知体验。3.注重能力培养,促进学生素质提高。在数学教学中,仅仅强化理论教学是不够的,教师还必须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来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就以乘法教学而言,教师除了要让学生牢牢地记住乘法口诀和相关的运算法则之外,还需要培养他们利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就利用“帮小树找叶子”的游戏培养学生对乘法知识的运算能力。学生只是会背诵乘法口诀,却不会在实际情况中运用,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让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是数学学习的根本。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4.以生为本,关注学生实际。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讲究效率,更要讲究效果,也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提升。在前文的案例中,教师通过一个游戏开展教学,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匹配树叶对相关的乘法知识实现掌握理解。这种方法就渗透了以生为本的理念,只是设定了一个游戏模式,具体如何做,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把握。学生可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参与游戏,基于乘法知识来完成游戏。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教师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实际,让教学活动贴近学生,让学生能够轻松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篇8

一、地理教学媒体在优质课堂中的效应

1.多方面全方位展示地理信息

地理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借助地理教学媒体有助于客观地展示地理事物。多媒体技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能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1],将宏观的事物展示出来。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运用图像、视频全方位展示宏观尺度上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风雨天气一节,利用天气预报的音乐与视频,将同一地理信息以多种形式展现在课堂学习中。

2.积极有效调动学习兴趣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综合运用动画、视频、音频等教学媒体,引入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如自然界的水循环一节,教师以杯中加入水形成水蒸气的小实验引入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学习环境,集中学习注意力。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一节中,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太湖平原景观,通过直观图像形式向学生展示该区域的农业状况,使学生形成直观的视觉效应,调动其探究农业区位与农业生产关系的积极性。

3.合理高效落实教学环节

在教学环节的落实中,地理教学媒体的作用不可或缺。教学媒体代替单调枯燥的板书、教师讲授,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授课的方式多样化,与单一的板书语言相比,它更能全面落实教学环节。如锋与天气一节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实验演示冷暖气团相遇时的情景,以直观方式展示教学的重难点,理论原理实验化。从课堂教学重难点突破来看,在地理必修1的教学中,教学内容多为宏观地球运动,自然界水循环等,多媒体技术可把这些地理事物化虚为实、由静到动,使学生感知无法观测到的地理事物现象,突破教学难点。

二、高中优质课地理教学媒体运用分析

1.地理教学媒体的分类

按照教学媒体的性质和特点,主要分为地理教学资料、地理直观教具、地理视听教学媒体、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四大类型[2],如图1。

2.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使用统计分析

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自然界的水循环、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生产、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锋与天气、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美国农业为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七节优质课中,教学媒体的使用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使用多样性分析

依据地理教学媒体的四大类,对高中地理优质课中的教学媒体进行分类统计,以分析教学媒体的使用原则,统计结果如表1。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优质课在进行过程中,综合运用了不同种类的地理教学媒体,注重教学媒体使用的多元化和丰富性。各种教学媒体对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各有优势,教师充分把握这一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综合使用多种教学媒体。七节优质课以系统地理为主,教学内容较为宏观,教师在该内容的教学中多辅以贴近学生生活的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资料作为教学的参照和依据,即使在多媒体技术相当发达的今天,仍占有重要地位。直观教具和视听教学媒体,多与计算机多媒体结合使用。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以其内容丰富、容易操作等优势获得地理师生青睐。

(2)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分析

地理教学媒体在地理教学活动中处于辅助地位,选择时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媒体特性,考虑各种教学媒体适宜表现的内容[3]。笔者从呈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可控性、参与性五个方面对优质课中地理教学媒体所表现的技术特性进行比较分析。为使地理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有可比性,对地理教学媒体技术特性的表现力进行了等级分类。教学媒体在某一特性方面的效应分为4个等级,“3”表示这一教学媒体技术特性较强、较易、课堂教学效应较好等积极方面;“2”表示技术特性一般,与其它教学媒体相比没有明显优势;“1”表示技术特性呈现力较弱、较难、较低等消极方面;“0”表示教学媒体缺乏这一技术特性。以此为基础,对4类教学媒体技术特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2。

从表2可以看出,4类地理教学媒体在技术特性的表现效应方面各有优势。仅考虑呈现力方面,板书板图、挂图图片、投影、视频、网络类的视觉教学媒体呈现力较强;音乐、视频和网络媒体时间特性较强;声音特性比较特殊,传统的教学媒体不具备这一特性,仅限于音频、视频和网络类的教学媒体;综合来看,视频、教学软件和网络的呈现力强,五方面的教学特性整体配合较好,如图2。再现力技术特性方面,除直观教具操作性不强外,其它教学媒体都有较好的再现能力。教学媒体的可控性和参与性方面,现代信息类教学媒体较其它教学媒体更具优势,在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中应予重视。全面考虑呈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可控性和参与性因素,视听媒体技术特性较强,现代信息类技术媒体是最具优势的媒体。

(3)优质课堂地理教学媒体专业特性分析

篇9

关键字:历史学科 信息技术 教学效率 实用性

一、激活教材图文,提高教学效率

图文并茂,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是教材中的图片是静态的,如果利用电脑多媒体把文字图片经过整合,以动态的形式出现,那么静态的图文就会被激活,课堂容量就会增大,变得信息丰富,趣味 昂然,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图片的再创要灵活,既要忠于教材原有的设计又不受起束缚。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图片的美。有利于学生感知历史,体验历史。如:关于《文艺复兴》一节中“人文主义”这一历史概念的理解,如果教师仅仅把教材中关于“人文主义”含义的文字材料只是进行口头上的解释,学生往往不求甚解,同时也多少反映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CAI(计算机辅助教(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 ,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CAI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个人化学习环境。综合应用多媒体、超文本、人工智能和知识库等计算机技术,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它的使用能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的优势。这时教师如果能利用图片的直观性,让学生对显示出来的图片内容作一番比较,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首先显示了一幅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术作品,例如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学生马上兴趣盎然,迫不急待地说出了画名与作者,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接着教师又显示了一幅中国明清时期的山水画,课堂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猜不透教师葫芦里究竟卖得什么药。这时教师适时地提醒大家:“我们暂不管山水画的画名与作者,同学们只要比较一下这两幅画表现的主题有什么不同就可以了。”学生们立即又七嘴八舌地讲开了,纷纷说《蒙娜丽莎》图整个画面只是一个人的半身像,而山水画突出的却是高山深谷树木,人物在画面上只是隐隐绰绰,毫不起眼。

二、运用电脑多媒体音像等进行演示,创设影视教学情境再现历史场景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既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又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投影、录音、录像、微机的演示,能扩大和改变视觉和听觉途径,提高视听效果。再现场景与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趣,活跃思维。教师通过剪辑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精心编制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 "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如,在讲述时,由于学生缺乏战争的感性经验,教师光讲课文往往感到枯燥无味,也难以引起情感上的共鸣,爱国情感难以达到升华。教师在上课时播放电影 《》有关日本人残酷杀害中国人的片断,让学生亲身感受,如身临其境,再配以教师具体的讲解,学生对的残酷性,有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影视情景为学生再现了过去的历史,提供了感性材料,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智能的发展,便于知识的巩固,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此时教师再鼓励学生平时注意收集 与历史有关的电影、电视的录像带或光盘,为再一次创设影视教学情境提供资料;还可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课件。我们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影视教学,为学生不断创新提供了机会,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创设情境中得到了锻炼。

三、利用信息技术同时注重网络教学的实用性

篇10

从教育技术的发展轨迹即可以看出视觉文化对教育的影响。20世纪初,用于播放图像、照片的幻灯片在学校课堂上的使用,让人们开始关注视觉教育,这种形式给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一种全新的感觉,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教育观念和习惯。到了30年代后半叶,无线电广播、有声电影、录音机在教育中的先后应用以及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使得人们转而关注视听教育。视听化教育一改传统口耳相传的单一、僵化的教学形式,使教学信息具有了丰富的表现力,多通道的信息传送与接收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到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流媒体技术的出现,人们迎来了第五次教育革命———信息化教育。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电影、电视、视频等数字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大众文化泛滥的传播语境下受众更多的关注是否娱乐、是否颠覆、是否产生等表象价值,公共文化空间出现了影像过度消费的现象以及网络视频内容同质化和网络视频生态泛娱乐化等忧患。而优良的教育视频在填补网络视频生态中知识性空白的同时,更有着课堂教育无法企及的优势。2001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共享其部分课程视频等教学资源,拉开了网络教学视频的序幕。2006年,美国私有非盈利机构TED大会将其演讲视频上传,演讲者均为举世闻名的思想家、艺术家和科技专家。2009年,TED优秀的演讲资源被翻译为80多个语种的字幕,新增的互动式讲稿功能,使得TED在“传播有价值的思想”的同时,带来了学习外语的新模式。2012年,TED为教师提供了自由制作教学动画的平台。TED发展的同时,MOOC的发展也是如火如荼。以Coursera、Udacity、edX三大平台为例,MOOC模式以课程的形式组织教学视频,教学视频不再是简单的录制实体课程,而是针对课程内容而准备的、可进行随堂测验和记录用户情况的微视频片段,教学视频的使用更具规范性和系统性,实现了更高层次的组织开放。在我国,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之后,2011年11月,由我国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并在平台融入了微博、论坛、群组、学友圈、互动答疑、开放课题等互动功能和应用。之后,众多高校都纷纷加入了视频课程制作。

二、优化网络教育视频传播效果的四个途径

(一)突破瓶颈和应用新技术,提高用户体验

CNNIC调查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而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为3.89亿人,在网民中的渗透率约为65.8%。教育类视频作为继新闻、广告和娱乐之后网络视频服务中的又一份子,在提升用户的影响上优势明显、前景诱人。然而,大量的用户和宽带限制造成的信息公路拥堵一直是网络教育服务难以突破的瓶颈。视频文件的即时传输本就存在占用宽带大的缺陷,当涌现更多的网络用户时,会出现信号中断、马赛克、网络延迟等问题,导致用户学习兴趣骤减,直接影响网络教育视频的传播效果。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指出,当且仅当受众发觉其生活中某一重要需求已经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并且认为新媒体能够满足该需求时,他们才会开始采纳并持续使用这一媒体。[2]提升用户体验、增强用户黏性和提高用户满意度关系着网络教育视频服务的未来。如移动智能终端推送和应用普及,教育资源云的架构,大数据技术对海量数据的分析、挖掘和利用等技术在提供用户反馈、共享、社交化和后期服务等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性的作用。新技术的应用使得用户拥有“完美的个性化服务和体验”成为可能。

首先,通过大数据的分析来调整教育行为与实现个体化教育,提供更切合用户需求的服务。追踪用户在网络上的学习轨迹获得数据,将这些数据利用云计算来整合,分析微观、个体的学生与课堂状况,学生的需求与态度,经过技术处理后以量化的形式显现。同时通过对用户使用数据的分析进行相关内容的匹配,保证更精准的推送,以实现对教育信息化平台的高效管理。

其次,开发移动终端推送功能以扩大受众范围,架构教育资源云,发挥网络视频的“长尾效应”。网络视频的传播效果具有“长尾效应”,即信息原点上受众可以无损耗地一边消费一边生产,当消费的人越多,它所包含的资源总量就越大,越分享越多。同时,将通信聊天、微博等社交元素融于教育视频分享平台中,提高视频平台客户的粘性。

最后,近因效应指出,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因此要完善网络视频学习的后期服务。包括建立反馈机制改进教学质量,实行生生和师生互动,通过有效沟通与交流帮助学习者解决疑难,提供学分、学历认证服务等。

(二)促进网络教育视频的多样化发展

网络视频传播者有两种:专业化制作团队和个人。基于视觉文化思考的专业化视频制作可遵循电视、电影制作过程的程序规范,主要步骤包括需求分析、创意策划、脚本设计、录制准备、拍摄录制、后期编辑、评价修改等环节,具有较高的质量和水准。而在传播者和受众界限日益模糊的今天,个体具有知识消费者和创造者两重身份。网络教学平台可以通过降低视频制作的门槛,鼓励教学工作者和有想法的学习者参与创作学习资源。在技术实现上,个人可利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拍摄视频,可以利用录屏软件制作操作演示类知识的视频,也可以利用Flas制作、PPT、图片、声音等资源合成连续、动态的视频。在内容上,以短时间、精致、小容量以及内容完整的视频为主。例如,可汗学院的教学视频主要是利用录屏软件来录制教师的手写板书和讲解声音,每段教学视频时长为十分钟左右。

(三)培养受众的视觉素养

网络时代,受众的观看习惯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受众的网络学习行为习惯并未真正养成。首先要培养受众对视觉信息的感受能力,受众本身应有意识地培养自身多样化的观看习惯并能够理解其深刻内涵。其次是培养受众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即成熟的视觉思维、视觉学习、视觉交流能力。直接的视觉思维是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而成熟的视觉思维则需要通过教育训练才能达到高水平的转化;视觉学习的培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较多的视觉学习材料;视觉交流能力的培养,体现在受众消费知识之后对知识的重组、创造和分享,完成视觉资源的二次传播。

(四)挖掘网络教育视频的创作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