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当代文学文学常识

篇1

    关键词: 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高校中文系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同时由于它与现实联系紧密,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较大影响。笔者在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十多年的实践中,力求把教书育人的宗旨贯彻其中,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文素质,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搭建一个教学的平台。近几年来,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尤其在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教育创新等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力求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有所提高。以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是一种典型的知识型教学,主要是从历时的角度梳理文学史的线索,在此基础上,评述重要作家作品、文学现象和文流,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应有的文学史知识。而作为文学史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的作品,其美感特征和审美教育的功能,常常被一些纷繁的文学史知识和抽象的理论分析所遮蔽和掩盖,并没有充分发挥它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潜在功能。从教学实践看,许多同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的理解,过于依赖文学史教材中的学术定论,而忽略了个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未能将自身的情感体验、生命意识融入对作品的审美体验,因而虽然获得了知识,但对自身的人格养成和素质培养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加之课时的限制,如当代文学部分在我校是开设一个学期,每周3 个课时,却要讲授从1949年到1997年近50年的内容,更使得这种讲授浅尝辄止。为使这种知识型的教学模式向素质型的教学发生转变,笔者在教学改革中,对《当代文学作品选》教学大纲做了较大调整,在宏观把握当代文学史发展脉络的前提下,把教学的重心倾斜到了作品方面。绪论部分对当代文学的概念、分期、发展概况、重要的文学史事件进行介绍,通过这部分内容,学生对50年的当代文学史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轮廓和印象。正文部分精选能够覆盖当代文学三个发展阶段的十几部作品进行精讲,作品的选择原则是既要考虑审美性,又要兼顾文学史方面的代表性,同时在文体方面兼顾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多种体裁。

    与所讲篇目有关的文学史知识会在篇目讲授时再次强化,以区别于一般的当代文学作品鉴赏,这样在讲授过程中就能进一步把文学史教学具体深入到作品的阅读和解析中去,虽然讲授篇目不多,却能通过引导学生细致深入的阅读和体验作品的思想与艺术特质,把获取文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增强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在学习本课程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接受艺术的感染和人文精神的浸润。内容表述方面也作了革新,一改传统表述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几个方面刻板的套式,代之以一些富有诗意或哲理的小标题,如“人———诗意的栖居”、“了悟死亡”、“活着,永远的追问”等,给学生以耳目一新之感,直观上也给予了学生美的感受。

    为了弥补讲授篇目有限的不足,我在第一节课就拟定了一份本课程的必读书目,让学生课下阅读,并要求他们制作索引卡片,写出评论摘要和自己的阅读感悟,期末检查评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计入期末总成绩。每堂课后再为他们提供与本节课有关的阅读文献与参考资料,使学生了解最新的科研资讯,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同时我还要要求他们充分利用教材。本课程所采用的教材是朱栋霖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被国内学术界公认为本专业和本课程的最好教材之一。教材着重从“文本”的角度出发,在编写方法上,注重宏观考察与微观分析相结合;在编写内容上,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做了深入的讲述和评析。配套作品选(四卷)更保证了学生的一定阅读量。与学界其他《现当代文学史》相比,它有着突出的优势,即所触及的内容相当扎实、条理清晰、详略得当。尤其注重史和作品相结合,力争多角度、多维度、多侧面地向读者展示现代文学史丰富的内蕴。教材编写重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阅读、写作和批判、审美能力。正因为教材具有先进性,因此对教材的研读成为学生必做的功课。这样,课内与课外结合,点与面结合,经典性、人文性与审美性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多种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整堂课基本是教师一个人的自我表演,这种教学方法有其优点,可以条理系统地传授知识,但缺点也很明显,即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十分被动,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无法发挥,因而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现代教育思想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启发性和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突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达到此目的,我根据课程内容特点采取了多种教学方法。有的内容以老师主讲为主,但重视课堂上师生的交流,经常采用“提问式”教学法,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每次上课开始,都将上次教学中的精华和难点用提问的方式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印象,促进学生有重点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有的内容采用“讨论式”教学法,前几周就告诉学生要讨论的题目,让学生提前阅读作品,搜集材料,整理思路,写好发言提纲,然后课堂上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因为课前学生作了充分准备,所以学生参与积极、讨论热烈, 05级本科班的《黑骏马》讨论课,学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我再加以点拨引申,对学生不懂处详加阐述,将讨论导向了深入,教学效果相当出色。

    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很受学生欢迎,一是学生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二是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动,让师生能够形成思想的碰撞。我还将实践式教学方法应用到教学中,如组织学生举行现当代诗歌朗诵会,要求学生全员参与;表演话剧《雷雨》片段;让学生编制“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简表”,平时的教学中就贯穿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撰写学术小论文,将所学内容与思考判断、文字表达训练相结合。这样,结合专业课教学内容,把素质教育贯彻到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知识和能力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也为以后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素材和经验。

篇2

一、我国现代文学的价值

1、文学的人文属性和文化价值。新时期,不论是在创作还是阅读的领域,纯文学的领地都在不断缩小。“纯文学”在“纯”方面就是我们常说的单色的丝织品;而“文”方面就是我们说的色彩交错、斑驳的器物或者是图案。“纯”与“文”两个字就是一对对立的定义。“纯文学”虽然属于文化方面,但是一方面体现出一个科学主义的口号,另一方面展现出一个很难摆脱其想象性的东西形式。我们已经将一种本属人文领域的东西强行纳入科学的体系,但是结果出现的是很难不陷入一种难以克服的困境。假设我们用这样一种科学主义的观念去寻找文学性,我们能得到的将是对文学语言的极端重视。而如果文学活动一旦脱离生活价值的领域,那么就将变成纯粹的“语言游戏”,这样他的存在意义也就走到了尽头。文化价值其实就是一种关系,也就是能够满足一种文化需要的客体和某种具有文化需要的主体,在文学理论和研究领域中,我们需要不断增强的对通俗文学的重视,而且对正体现关于文学史的本体性追求的那种,并且采取以形式演化为中心的文学史写作。我们也需要在适度释放了它的写作激情之后,但是最后慢慢的显出了它空洞与苍白的一面。人们在“纯文学”中认识到关于理论、实践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所以在以后,我们只有不再执着于那种科学的追求,而应该是从充分承认文学活动的人文性和文化价值,才能使得文学活动才能焕发出真正的活力。那么同时,对于新世纪以来,在文学研究或者是从文学转向文化研究,已经很极具说服力的证明标准。

2、我国文学民族生活价值。当前,对于当代的人们已不会很排斥,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类说词,来防御性的口号来为文化的多元存在的理由,更多的意识到世界文学存在。并不是一色的、单极的,同时需要构建全球化时代真正的世界文学,由于近代以来,我国人民形成的世界观念往往并不是一个平面的、均衡的,尤其是在各部分之间意义对等的存在,而在以西方文化视域为中心形成的是逐次向外扩展的放射状圆环。对于我国,在文学方面应充分理解,尤其是需要承认各民族文学文化生活自身的意义。那么,我们只有在冲破单一的文学史秩序,并且对于以西方文学为中心的世界文学,需要在想象之中才能形成一种全新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才更深层的表现出真正文学的价值。

篇3

(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媒介知识分子”是传媒现代化的产物。在传媒高速发展的当今时代,面对以电视媒体为代表的大众传媒的高速发展与其间整体的社会性变革,中国知识分子亟需新的角色定位和角色演变。“媒介人”的身份伴随着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转型而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作为央视名牌节目的《百家讲坛》,拥有电视媒介的传播方式和文化大众化路线的核心理念,可以作为我们解读当今时代中国知识分子角色演变的突破点,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价值、媒介价值和社会价值。

关键词 :《百家讲坛》;电视媒体;知识分子;角色演变;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3.067

中图分类号:G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3—0147—02

收稿日期:2014—07—10

作者简介:刘帅池(1992—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一、《百家讲坛》的创办与节目定位

2001年7月9日,讲座式栏目《百家讲坛》在央视CCTV10应运而生。它早期定位在社会性的“百科全书”,后期从2003年改版开始则以构建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作为节目宗旨,在十余年间,通过包罗万象的一期期精品节目与学识渊博的一位位知名学者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

《百家讲坛》是一个包罗性很强的节目,从名著小说到野记杂谈,从诸子百家到诗词曲赋,从琴棋书画到医卜星相,从历史纵横到军事战争,是对百家学养的汇集与传承。《百家讲坛》更注重社会视角下历史文化类的选题,让这个将电视媒体与知识分子进行学术融合与媒介融合的电视节目拥有了自身独到的学术理念和文化态度。

同时,通过不同方面、不同类型的观点的传播,还进一步引发了社会性质的文化关注与文化讨论,用平和、开放的胸襟为文化的积极碰撞与思想的正常交流提供了可能。

二、《百家讲坛》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媒介人身份

《百家讲坛》的出现显示了其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有意识转变,一方面,节目面向文化人群体,它打破了旧有的知识分子阶层,给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交流的平台与展示的舞台。另一方面,又通过崭新的视角和广泛的题材,在早期就拥有了不同层面、不同认知水准的受众群体。知识是什么?知识是神圣的,知识也是平常的,知识超越于历史,又服务于社会。承担着启蒙者重任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积极地融入媒介,以文化专家、公共关系专家、电视制作人、广告人等种种身份出现,将精英与公众联结,将学术辐射各个社会领域,以崭新的定位进行有效的社会传播。

三、《百家讲坛》的学术理念与大众情怀

(一)在品牌栏目上体现自身的内涵

立足于当今社会背景,随着信息的普及和各种节目的泛滥,“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不可能在一个节目中被完全地适用,而《百家讲坛》恰恰实现了两者的完美结合。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出发塑造品牌栏目,直接用栏目本身完成文化的对接,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在潜移默化之间,广泛地获取受众群体,从而辐射整个社会。

(二)从文化脉络中落实文史题材

《百家讲坛》的出现,客观上迎合了社会媒介营销手段与当时社会知识分子转型的需求。2001年,这一新世纪的交汇点,既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一年,也是网络文化开始逐渐兴盛的一年。“文化不能从上向下压,因为它的高涨本身就是从下而上的”。面对社会大众的整体审美状况,电视媒介与网络媒介相结合,共同推动了一股社会文史风潮。从《百家讲坛》主打的《三国演义》、《论语》等,到以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对文史题材的关注,直到近几年间国学热的产生,共同引领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潮流。

(三)从文化风骨到精神本身

融合于时代的批判精神、超脱于时代的创新精神、应用于时代的学术精神,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文化样态如何变更,这都是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角色演变的过程中积极传承的。《百家讲坛》一方面担当着传播的载体,一方面为社会输入着正能量。以其主打节目《易中天品三国》为例,易中天教授在讲述的过程中以大量的史实为佐证,延伸出一系列的合理推论,不盲从亦不躁动。

四、《百家讲坛》:角色认同与传播增益

立足于《百家讲坛》客观看待其经营模式与产生作用不难发现,其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社会认可度的增强、对于社会文化的整体性传播发挥了以下几个正面推动效果:

(一)发生效果

在媒介高速发展、不断完善,在我们的民族自信力、民族文化认可度逐渐提升的今天,受众具有更广泛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与主观追求。《百家讲坛》的成功之处是对于受众本质关注点的把握以及进步的知识分子形象定位。通过故事、讲座等形式,利用剧集插播,依靠与其合作学者的表述能力和语言艺术,把本来正式、枯燥的知识内容揉合进茶余饭后的时间节点,进而获得文化的范围性传播与节目的成功。

(二)发展效果

《百家讲坛》的主打内容集中在文史学科。文史知识易于进入受众的心理系统,这是一个选择的取向性命题,即大部分中国受众的心理系统乐于接受富有趣味的文史知识。在这个层面也引发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通俗化角色演变,即想要完成思想的传播,先要达到同等的思想交换层面,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表达,让受众更愿意去了解,更容易去接受。

(三)发现效果

表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我认知、自我实现的过程。《百家讲坛》讲授的知识可以让受众在接受新信息的同时,获得新的感悟,产生新的求知欲望,同时,也会对信息的讲授者产生一定的认知。而这个过程也是媒介知识分子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五、反思《百家讲坛》成功背后的泛娱乐化现象

布尔迪厄在《关于电视》中提出:纯粹的科学领域内容和艺术领域成就,被传媒中蕴含的绝对经济力量渗透,在这种形式的传媒与知识分子本身的合作关系中,往往危及科学和艺术的自律性。具体落实到《百家讲坛》上,则可能带来文化泛娱乐化现象。简单易懂的说话方式、深入浅出的表达模式、诙谐幽默的题材应用、一家之言的相对局限,这些都为走上荧屏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受众吸引力,但也对他们的自身性质与文化的本质属性产生了两方面冲击:

(一)定位冲击

知识分子不同于演员,可以去展示,但不能被展览;可以去娱乐,但不能只为了娱乐。知识分子要具有自己独特的学术风骨和人文情怀。《百家讲坛》的大众化思路固然给节目本身带来了更多的受众,给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但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庸俗化甚至恶俗化的现象。这一方面表现在很多未经全面考证的结论的直接出现,一方面则是在待遇和知名度提升后,很多学者表现出的浮躁化、功利化倾向。

(二)思想冲击

面对今天这个快速发展的消费时代,如何更具时代性地进行自我定位,同时又不至迷失于时代的浪潮中,这是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问题。就像《百家讲坛》草创初期的态度“不要和新闻争,亦不要和娱乐争”,它面向的是文化人,体现的是一种社会思想态势。在这个泛娱乐化的社会中,文化可以被普世化、被幽默化,但必须要把握分寸,不能被调侃和扭曲,这就要求当代知识分子在成名、成功的过程中,要合理把握思想深处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德)W·林格斯.电视:第五面墙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陆鹏程,徐国源.中国知识分子大众传媒[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2.

[3]傅国涌.言史论·百年寻梦:傅国涌历史随笔[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篇4

21世纪的来临,中国加入MT0,我国站在了新的一轮起跑线上。在各个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中,广告业是第三产业中最具有发展前景的高智产业之一。目前我国的广告业存在着国际竞争意识不强、从业人员水平较低的问题。目前澳美等跨国广告公司抢先登陆我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挑战,还有机遇。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广告业和广告教宵方面的差距,急起直追,为此必须明确新形势下广告教宵的特点。

1. 实行通才教育

广告学涉及社会学、经济学、市场学、心理学、传播学、美术学、公共关系学以及绘画、音乐、戏剧等多种学科,也涉及到声学、光学、电子学、信息论等理论和技术。它是在许多边缘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_门综合性的独立学科。只靠单独一门学科的知识是难以胜任广告行业对人才的要求的,必须培养能适应环境快速变化和社会急剧转变的通才。这种通才,指的是基础厚实、知识面宽、能融会贯通有关学科知识的人。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将会越来越密切。各学科间或网络结构,相互渗透、盘根错节。通才教宵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2. 突出创新精神

广告业是一个充满竞争性的行业,它是在经济竞争的环境下发展起来的,它要代表不同客户以不同的角色参与竞争。而且在专业广告公司之间也存在竞争。广告创意、广告策划强调与众不同的独特卖点。广告专业的学生如果只重视有知识的积累,而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循规蹈矩的拘泥于现成的教育模式,那么必然作茧自缚’被充满活力的广告业所抛弃。广告行业需求的人才,不是"学究气"十足的饱学之士,而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

3. 重视实践和能力培养

广告学专业要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主导地位,必须把学生由知识型变为能力型。首先体现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始终站在广告教育的前沿,把握广告业的脉搏,把现代的理论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明了广告业发展的步伐和趋势,防止知识老化;二是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广告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从低年级起就应引导他们适当参与一些新闻媒体、广告公司的业务实践和科研活动,加强学生对各种广告媒体的性质、特点的了解,掌握一些主要广告媒体的制作。使学生成为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际操作能力的广告人。

二、广告学教宵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

1. 广告学教育目标

根据加入MT0后经济全球化形势对广告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广告教育必须树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指导方针,吸取新技术的成果,在培养人才和课程设置上与时俱进,进行大胆的尝试与改革,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目标现代广告人才。

我们广告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策划方面,培养具有广泛而深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的广告策划、创意、文案、经营与管理方面的专业文化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重心在为实现广告主的广告目标而进行总体策划创意能力的培养上。它的基点不在于对广告各种展示手段技术运用的把握,而在于按一定广告目标对广告活动全过程的整体驾驭。这类人可能不是精通各种广告制作技术的高手,充其量只是对其有一定的了解或较浅的水平,他们的长项在于可以使各类广告活动要素实现一种目标性极强的有机结合。

2. 科学设置课程体系

合理的培养目标定位,需要有科学课程结构来支持。课程结构是人才培养的知识蓝图。广告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应本着“广博”与"专门”相结合,具有民族特色,吸收国外各类广告专业课程设置的优点,并根据国内广告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新的综合性的广告教学课程。

要适应现代化、专业化广告发展的要求,现代广告人才必须具备三个要素:现代知识、现代技能和现代品质。

现代知识包括三个层次的知识结构:一是一般大学生都应修读的通识科目,如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社会和自然科学常识,这些对健全人格,提高素养,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二是专业基础知识,指支撑广告学框架的各类相关学科,如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二是专业技能知识,指着眼于应用的课程,如计算机设计、广告文案等。这三个层次知识结构的构架,必须循序渐进,比例适当,处理好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专"与“博”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

现代技能是指现代广告人才应具有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前者包括创意能力,策划能力,在繁杂的市场中捕捉信息的能力,整体行销宏观把握的能力;后者指工作所需的诸如外语、电脑、驾驶等基本技能和适应环境、组织管理的能力。

现代品质则包括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快速沟通能力、责任心,较好的心理素质、竞争意识、进取的意识和法制观念。这一点尤其重要,现代广告业的竞争,使得广告公司对从业者的人品最为看重,稍后则是对创造力、独立工作能力的要求。

从目前来看,广告学的课程建构,有公共课(基础知识课)、专业基础课(经济类课、传播类课等)、专业技能课(广告类课和广告艺术设计类课)构成。各部分相互联结、相互配合、相互照应。因为课程建设是广告教育的核心问题,又是实施广告人才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

公共课是对学生的基本素质、修养及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教育的课程。广告学专业的公共课应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外语课对广告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越来越重要,学生应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籍和资料,并能初步运用外语进行口语交际。随着我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广告公司直接为国外客户和品牌服务,而对那些去外资企业和外资广告公司工作的学生来说,外语更是重要的工具和条件。计算机课和外语同样重要,应使学生掌攞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而且要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应用软件、进行一般的广告设计。随着网络广告的兴起,广告专业的学生应了解互联网的知识和原理,特别是网络广告的知识。此外,还应加强综合知识的学习,开设文学、艺术、自然科学等多领域的课程,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广告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

专业基础课,首先应抓住广告学专业的基础、交叉学科的理论成果,以传播学、社会学、市场学、心理学等为基础,协调各课程之间的关系。其二,专业基础课是该专业主体性课程,旨在传授本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增加该专业最新、最有价值的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体系。

专业课是加强和深化专业素质培养的重点,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强化专业意识,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培养科研意识、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课程设置注重求实求新,充分体现本学科主要发展方向的新思路、新理论、新方法、新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