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规模化发展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规模化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基本概念及国外典型案例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主要依靠市场的导向,重点开发主导产业产品,提高经济效益,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
由于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产品大市场的矛盾是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而实行农业的产业化和适度规模化的合作经济能有效缓解这一矛盾和问题。
1.2 国外典型案例
日本模式:日本是温带季风气候,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人多地少,跟我国在农业经济客观条件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日本在此经济条件基础上,通过专业化、组织化、机械化和集约化经营,实行区域专业化生产,建立农业产业区,并以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户为主体,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形成一条小农背景下的劳动密集型现代农业之路。
俄罗斯模式:普京所推动的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与尝试,在推动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显著成效。
一个国家或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选择主要依据其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制度只有与农业发展相匹配才能有效的释放劳动力、激活生产力。农业技术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政府的引导和调控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外援保障。
2 单纯的农业规模化不适合中国农业的实际情况
2.1 从经济学角度看
我国的农户经营规模不应该迅速扩大。我国耕地资源稀缺,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不足。并且在耕地方面融资不足,加上充足的劳动力,人均收入少,不适合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由于农业活动的非标准性,使得农业雇工的监督成本很高,从管理成本这个角度来讲,就不能大规模的雇工,所以得用自己的劳动力,所以农业规模不可能很大。
土地流转难。目前土地大都集中在众多分散的农户手中,难以有效地流转。建设用地紧张。国家土地政策严格,农业企业很难取得建设用地。
2.2 从技术角度看
我国科技水平尚低,以目前的农业技术设备,实行单纯的农业规模化是不太可能的,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业规模化经营,在带来规模效益的同时,仍无法避免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甚至有可能把风险也一并“规模化”了。因此,单纯的农业规模化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受到了人多地少等种种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农业要切实发展适度的规模化。
3 农业产业化必须与适度规模化相结合
3.1 单纯的产业化存在的弊端
单纯的产业化将使得千家万户分散的小生产无法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衔接,乡镇企业与农业生产无法协调发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销售脱节,农业生产的社会效益高但自身效益却低,这就影响了农业稳定发展。
3.2 适度推进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新动力
适度规模经营是开放式中国的大趋势和发展方向,到目前为止,我国农地规模太小,和现有技术水平、机械化使用根本不配套,农民经营收入很有限,生产积极性不高,所以适度规模经营非常重要。
农业产业化中会遇到小农制分散经营等问题。无论是单纯的适度规模化还是单纯的产业化都无法走出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的困境, 只有把农业适度规模化与产业化结合起来, 走农业产业规模之路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根本之路。
4 如何把农业产业化与适度规模化结合起来
4.1 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加强农民的教育,提高农民知识水平,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也能为农业现代化培养合格的人才,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4.2 延伸产业链条,完善扶持政策,探索产业化资金投入新机制
农业产业化源头是农户、终端是市场,完整的产业链条能及时传导市场信息,带动农户规模化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
4.3 通过分工、专业化生产等手段来增加专业化组织的收益
篇2
关键词:蓬莱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思考
一、我市农业发展现状
(一)开辟特色运行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为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促进农业健康发展,我市在国家级标准示范区的基础之上,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能够有效实现经济利益合理分配的产业经营模式,如“一体化样板基地”、“紧密型生产基地”、“松散型生产基地”、“公司+种植大户合作社”等。
(二)注重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科技富农工程。将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与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二者紧密结合,围绕我市苹果、葡萄、畜牧、水产养殖四大特色领域的发展,组织一批拥有技术的人员深入到种植一线,以技术入股、资金入股的形式加入到农业示范基地的生产建设中,或以个人创新、技术承包的形式参与到特色农业、优势农业的发展中,全面促进我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推广和使用,进而提升我市农业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农户的增收。
(三)推广农业产业化项目,打造农业特色园区。烟台苹果是山东干名优特产之一,其以绿色无公害的种植技术,逐年扩大市场份额,并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而在渔业养殖捕捞方面,因引进大菱鲆等新品种,并形成相应的生产能力,加速了周边区域乃至整个环渤海湾地区大菱鲆养殖产业化的发展;肉鸡标准化养殖实现以沼气为纽带的集养殖、种植、生物能源、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模式;酿酒葡萄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使蓬莱市成为世界七大葡萄海岸和全国三大优质酿酒葡萄产区之一,辐射带动了全国酿酒葡萄品种的升级换代及高端葡萄酒品质的提升。
二、我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市农业经济在产业化、规模化方面取得了迅猛发展,但在龙头企业规模、品牌建设、监督监管、产业规划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
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弱。对任何一个行业来说,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经营状况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供应链上、下游的走向;而在农业中,龙头企业的发展从深度与广度两个方向影响着农户与市场的关系。当前我市农产品行业中,龙头企业数量不多,并且多数企业还处于“小、散、低、弱”的状态,但当前我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均无法对行业结构调整起到任何作用。
三、我市的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三农”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格局均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息息相关。在发展过程中,我市应借助“美丽乡村建设”活动的契机,捋清农业经济发展思路,加强服务监管,大力推动我市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发展,并逐渐形成现代化、产业化的农业经济体系,进而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创收。
(一)加强企业自身建设,实现规模化发展。1、壮大龙头企业规模,做强做大。在全市范围内树立学习典型,或在周边市区寻找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优秀经验,以推进我市龙头企业的的加速发展,并实现数量和质量上的突破。制定优惠政策,为龙头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营造宽松的市场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以推动我市本土企业的发展;引进高新农业产业技术,促进现有企业由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促进现有企业之间兼并和重组,逐步扩大企业的规模;利用民间资本,在现有企业中培育出新的龙头企业。2、树立品牌意识。在现有企业中选出优质产品,以其品牌为重点发展对象,并大力扶持,促进该品牌及产品的推广和扩张。在品牌选择时,要重点扶持具有蓬莱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建立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在市场中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产品品牌。3、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农业技术与农产品生产的有效结合,实现科研院校与企业的强强联手;积极引进、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与企业、与农户实时对接,使新兴技术在实践中进一步实现其价值。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于企业在创新或研发方面做出的努力,或是在品牌方面的成绩,可通过相对应的奖励办法给予鼓励。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 风险 发展
一、引言
在我国经济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中国文化产业实现了大繁荣。但是随之而来的还有更多的产业风险,如何构建有效的规避模式,整合行业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是每一个文化产业所要思考的重点内容。
二、文化产业风险管理研究的必要性与意义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推广,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各大文化产业之间的资本运作变得频繁。总体看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无论是产业创新力的发挥还是进步的空间仍然比较狭小,导致我国的文化产业无法实现预期效益。首先,文化与旅游以及制造业的结合越来越显著。随着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与旅游的结合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我国文化产业的行业界限日益模糊,甚至已经出现行业融合的趋势。最后,我国的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到大调整时期。为了避免因企业弱小而被并购,企业自身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风险规避策略,拓宽自身的产品市场。只有建立健全文化产业风险管理体系,才能从根本上预防企业危机,在跟随时代步伐的基础上,真正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价值。
三、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风险分类
(一)可持续性风险
一般的,可持续性风险是指在一定的时代进程或者时间跨度中出现的违背文化产业发展与规划的概率。较快的生活节奏使得文化产业被限制在较小市场范畴内,无法满足创意要求,影响着企业自身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经济资源风险
经济资源风险是指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经济资源与项目要求不适应的概率。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项目制定者总是夸大项目优势,提高经济资源要求,严重违背相关政策,为产业发展增加了风险因素。
(三)政策风险
政策风险是指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政策限制而出现的文化建设规划不当的概率。如果文化产业政策还未进行规范系统的落实执行,就对文化项目的发展影响很大。
(四)综合风险
综合风险是指与文化发展环境不相适应而产生的风险概率,一旦在文化产业执行过程中发生失误,将会使产业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社会损失。
四、以华谊公司为例探讨当前文化产业风险规避模式
(一)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模式与运行
风险分担主要是通过合同条款以及结构进行定义,在风险发生时,双方按照合同约定的责任分配,分别履行各自义务,共同抵御风险,实现既发风险的现实分担。现阶段,华谊兄弟为避免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热潮,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积极引入文化产业风险分担战略。以电影销售为例,华谊兄弟依赖于“院线+电影院”的销售渠道,由于任务分配降低了风险管理成本以及风险发生后华谊兄弟所承担的经济损失;华谊兄弟一般会与院线公司达成合作协议,这样有利于项目各方责任权利的合理分担,加强参与者在项目生命命期内理性与谨慎行为的发生;目前,影片放映由院线公司全权负责,在票房取得收益后,会按照4∶1∶5的比例依次分发给电影发行公司、院线公司和影院,实现项目参与者互利共赢的既定目标。
(二)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控制模式主要包括风险回避、风险保留、损失控制三方面的内容。首先,风险回避是指投资主体因无力承担风险或者在承担风险后无法得到足够补偿而选择主动放弃风险行为,其实是一种消极的风险处理方法,投资者在放弃风险行为的同时,也放弃了潜在的目标收益。其次,风险保留是指在可能的风险损失发生前,企业通过建立风险预留基金及时弥补资金漏洞。最后,损失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制定计划,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损失发生概率以及减少实际损失的策略。华谊兄弟为减少投资风险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一般会选择损失控制策略。在电视剧销售时主要采取“预先销售为主,后期销售为辅”的销售模式,避免因市场不利因素影响成本回收。在电视剧摄制阶段,华谊兄弟将版权提前销售给电视台,在风险发生前做好成本回收准备,降低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三)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模式与运行
文化产业风险转嫁是指在文化企业以保险类风险转嫁策略为主要手段,事前承担一定额度的转嫁成本,成功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获得一定补偿,减少企业经济损失的风险管理模式。保险性质多体现于将个人危险转嫁给保险人,以赔偿资本的不确定性损失,而保险人之所以接受企业所转嫁来的风险,多是借助均摊风险、聚集保费等技术手段实现自身利益的提升。为避免发生风险带来经济损失,华谊兄弟多会为企业项目安排保险行为,通过事前做好预防措施,以避免因意外风险所造成的巨额损失。
五、结语
总之,风险规避是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综合考量从微观到宏观的各个层面,采取适合企业发展经营的风险管理模式,才能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的一大发展产业,其中养猪产业在我国具有非常的环境优势。目前我国的养猪产业已经向着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规模化养猪场成本的核算就成了影响养猪产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文章通过对规模化养猪产业成本核算的特性的分析,探讨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
关键词
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探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养猪业的不断发展,养猪产业已经开始向着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我国也逐渐呈现出一批综合实力强、现代管理水平高、社会诚信度好的养猪企业。由于养殖理念和技术的落后,在这些发展较好的企业中也存在着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简单、核算流程不清晰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够进行准确科学的规模化养猪成本的核算,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本文具体需要谈论的问题。
1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的特性
相较于一般的农业生产和工业化的生产,养猪行业具有连续性、受外界因素影响大的特点,从而决定了养猪场的成本核算也呈现出一定的特性,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养猪产业属于连续性的产业,需要周期性的耗费“料、药、工、费”,直到生猪长大被销售获得收益[1],因此在养猪成本核算的过程中无法应用产品标准来进行生猪的生产费用;二养猪产业的盈亏常与成本相左,另外还要考虑随时在变化的市场需求,所以在规模化养猪产业的过程中要非常注重对成本的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在养猪行业成本控制比利润计算显得更加的重要;三生猪的生产受到品种、饲料、管理以及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因素,特别是疫病的防御和检测的质量极大的决定着生猪的存活率,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下,对于规模化养猪场的成本核算就必须计算那些以及死亡或者淘汰的生猪,从而形成生猪成本核算的特殊性:废品也要摊成本。四随着规模养猪产业的发展,信息共享化要求财务管理也要实现网络化的管理,所以做好成本核算的信息化对于提升养猪行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非常重要。规模化养猪产业的发展势在必行,那么成本核算也将会呈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养猪企业的会计对于养猪产业的核算只注重利润,而不注重对成本的核算,就四川地区来说,虽说有一定的发展规模,但是对成本控制不到位。
2规模化养猪成本核算的工作内容
规模化猪场成本的核算对养猪产业的利润核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包含的内容具体如下
2.1做好基础工作
在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的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做好猪群分群的均衡生产和全进全出的生产管理工作,建立和健全原始记录工作,做好最基础的物品领用和费用开支,对于规模化猪场的生产统计工作,要做到生产数据和财务数据的有效对接,建立猪场所需物品和材料的记录和盘点制度。
2.2确定猪场成本对象
猪场生产成本的核算实行分群栋批核算,就是将整个猪群按照不同的猪龄划分为不同的猪群分车间分栋舍分批次来记录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具体包括公猪、配怀母猪、哺乳母猪、仔猪、保育猪、肥育猪等[2]。只有将猪场中所包含的猪群进行不同的分类,按照分类的不同来进行不同的成本核算,从而更好的促进对猪场的成本进行控制,提升猪场的运营效益。
2.3明确猪场费用分类
猪场作为一个运营机构,需要涉及到多种方面的费用开支,所以进行规模化的猪场成本核算之前,首先要明确猪场费用的分类,从费用的经济性质、经济用途、期间费用来进行分类,充分明白各类费用所包含的内容。比如从经济性质来说,猪场的费用包括办公费、通讯费、饲料费、物品费、人工费、劳保费、排污费等等,从经济费用来说又可以分为生产成本和期间费用两大类[3]。生产成本主要是包括养猪所需要的饲料、人工、药品、制造费用等费用。期间费用就是和养猪生产没有直接联系的,属于某一时期内耗用的费用进行汇总和产生的费用,这些费用容易确定其发生期间和归属期间,但不能确定它们应归属的成本对象,比如猪场管理工作人员的工资、差旅费、办公费等等,猪场期间费用分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和财务费用。也就是说规模化猪场的成本核算不应该只盯着养猪生产直接的成本,而是应该从前期成本、人工开支、猪场管理和财务费用等各个方面的费用开支进行计算,全面进行猪场的成本控制。
2.4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原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管理人员做好基础工作,明确猪场成本的核算对象,明确猪场的费用分类,除此之外还需要做好规模化猪场成本的核算凭证、明确猪场成本核算的原理及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规模化猪场的生产优势,从成本核算上做好规模化猪场的财务管理工作。
作者:曾令毅 单位:四川省江油市农业和畜牧局
参考文献
[1]吴荣杰.规模化猪场成本核算探讨.养猪,2014(02):65-70+9.
篇5
关键词:生猪养殖 规模化 适度规模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60-04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之一,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占绝大部分。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产品质量保证优势的规模化养殖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境保护必须迈出的发展之路。
首先,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需要。其次,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需要。再者,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完善传统生猪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业发展的需要。最后,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二、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猪不仅是我国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10%左右。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实现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表1反映了我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产量的逐年上升,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在不断发展。
在国家对生猪养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模式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养殖将是农村今后的主导养殖方式。
(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规模过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在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片面追求面子工程,规模过大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引起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规模化养殖要求建设大量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加上一些不良的管理办法、不合理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的生产运作,使大量的猪粪、尿各种废物及臭味急剧增加,带来的是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综合环境污染。大量的养猪场对环境污染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病原体通过粪污扩散和传播,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发展养猪产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将被地方政府出自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目的“驱逐出境”,从而断送在当地发展的前程。
3.滥用饲料添加剂。生猪养殖过程中,应补充何种饲料添加剂及补充多少量,主要取决于生猪的日粮状况和实际需要,同时,饲料添加剂的选用还应符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少数饲料生产与养殖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在饲料中使用违禁的性激素、催眠镇静剂和肾上腺素等。近年来,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继发生,如二恶英以及“瘦肉精”事件等。
4.饲养方式传统落后。我国生猪养殖虽然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部分地区饲养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落后,采取的是传统集约化养殖方式,很少采用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集约化养猪方式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及收益、技术因素、土地因素、资金因素、当地政府政策等等。
(一)养殖成本及收益
生猪养殖成本是指生猪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生猪而耗费的除土地外其它各种资源的成本。具体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三部分。其中,直接费用中的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等项目和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生猪养殖收益是指生猪养殖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利益,衡量指标是收入和利润。
规模化养殖能否顺利开展以及选择何种规模养殖,受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各不同养殖规模的单位成本不同,单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单位成本最低的规模来饲养生猪;另一方面,收益也影响着适度规模的选择,单从收益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收益最高的养殖规模。所以,养殖成本及收益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户要综合考虑成本及收益,进而选择养殖规模。
(二)养殖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猪养殖技术决定能否发展规模化养殖。不同的养殖规模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大规模养殖需要现代化、先进的、生态的养猪技术,而农户散养或小规模饲养则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我国是养猪大国,但生猪产业发展进程较慢,技术相对落后。几年来,一些新兴生态养猪技术(如发酵床养猪法)的出现,促进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规模化养殖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农户选择养殖规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来相应作出合适的选择。
(三)土地资源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建设养殖小区或养殖场,而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所以,土地资源也是影响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资金来源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生猪养殖也一样,要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养猪场的选址、建设、仔猪的购买、饲料费用、养殖过程的人工成本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养殖户能否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影响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五)政府政策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除了受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外,还受非经济因素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政策因素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鼓励性的养猪业产业导向政策会促进农村养猪业的发展,限制性的产业导向政策则可能阻碍农村养猪业的发展。对规模化养殖户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贴政策,能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另外,对规模化养殖采取低税收政策或免税政策能提高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一)模型构建
1.模型假定。资金来源有保障;各生产要素可自由组合;技术支持有保障。
(三)经济规模的确定
所谓经济规模,就是能使得养殖户的利润最大的饲养规模,因此,经济规模的确定,只需求利润函数的最大值。
五、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指导
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与以往相比具有养殖方法和技术日益科学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特点,这对农户的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农村养殖户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养殖技术比较欠缺,主要是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要,更不能应付猪病多发的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应举办各种培训和函授教育,向养殖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防疫技术、管理技术,使他们能适应新形势下规模化养猪的需要,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二)资金支持
要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外,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展开支持工作,为生猪产业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土地流转、种养结合、农机设备、农业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对参与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种养殖企业、合作社、销售企业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优惠条件,以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生猪饲养业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推广和完善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增强规模化猪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减少养猪企业的融资阻力。(2)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农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3)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化猪场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化养猪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对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建立生猪行业稳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三)社会服务
我国生猪饲养还存在着大量的散养农户,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难度较大,加上农户科学意识淡薄,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新技术的利益才能得以有效推广。要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必然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服务内容,是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政府应促进科技服务的发展,形成以养猪业协会为龙头、以大专院校为中心、以各种实用培训机构和综合站点为辅助的系统体系,有效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此外,养猪户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要促进养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不断完善,能使养猪户安心生产且不盲目跟风,有利提高生产效率。
(四)风险防范
养猪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于一身的行业,因此,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自然风险的防控上,养殖户应采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养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经济风险的防控上,应从政府和养殖户两方面来加强,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使生猪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养殖户要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疫病防控上,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的能力;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努力提高畜禽防疫和检疫率;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紧急反应机制,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严格执行强制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的制度。
(五)市场监管
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应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一要建立和完善规模化养猪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在执法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法律参考。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环境污染严重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污染严重的养殖户。三要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经济预警系统,实时反映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引导养殖户选择适宜的养殖规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问题研究”,编号2012J080。]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何亮.临河养猪业效益分析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4)
4.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6)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马丽军,丁丽敏.管理会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7.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S],2003-2012
篇6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关键,一些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技术的农业生产者集中使用土地资源从事专业化的农业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过去平均土地分配原则,以家庭作坊式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那些善于生产和经营的种地农户无法很好的施展自己的才能,而那些不善于生产经营的农民群众长期占据着土地资源,导致了土地资源没有实现很好的资源配置。未来农村经济要想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对土地资源进行优化配置,适度发展规模化经营,提高土地生产价值,最终促进农村经济不断向前发展。
1.2有利于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后,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群众可以从土地流转中得到一笔收益,同时那些离开土地的农民群众可以在非农业产业或者第三产业从事劳动和工作,从中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一些获得较高收入的务工农民群众,一段时间之后,还可以将资金投入到农业生产中,进一步扩大农业再生产范围。
1.3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土地适度流转可以很好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经营分散,技术落后,土地纠纷和土地撂荒等问题,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创造了条件。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更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有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灌溉和统一收货等农业生产,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实行科学种植、科学管理,显著降低了农业生产的成本。
1.4有利于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适度的农业规模化生产和经营能够更好的推广和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最近几年,在土地流转和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过程中,一批批先进的农业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和应用,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益显著提升。拥有一定规模的农业生产户、家庭农场、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可以率先开发和利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理念从事专业化的生产,从而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2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存在的问题分析
2.1规模化经营风险较高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势必会涉及到众多资金、人力和物力资源配置,这对于已经习惯了从事小家庭生产的广大农民群众来说,在思想和心理上是一个难以跨越鸿沟。市场是十分残酷的,在市场经营过程中,农民群众由于缺少对市场需求的供需把握,很多农民群众投入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中的资金难以收回,从而严重影响到农民群众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巨大的市场风险成为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制约因素。如果仅仅依靠国家现有的政策支持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规模化经营存在巨大的市场风险。
2.2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配套机制不完善
发展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是一种打破传统小农思想和经营模式的创造行为,而要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就需要我们不断对相应的配套机制进行完善。但是在具体的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践过程中,乡镇和村集体难以有效的进行配合形成健全的组织、班子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实现。在很多地区成立了为促进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的领导组织,实质是形同虚设,责任不明晰,很难真正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实际制定科学而恰当的政策,此外,与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相配套的金融、人力、交通等各方面的机制建设不健全不完善,常常是一个领导一个做法,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流于形式,很难实现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2.3农村土地流转难度较大
首先,农民群众对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观念认识存在不足,很多农民群众将土地流转和失地两个概念混淆。在很多农民群众的思想中都认为土地流转即意味着失去土地,因此,虽然自己耕种在土地上少得收益,也不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其次,最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多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群众对土地的依赖性逐渐加强,在有些地区即便是不种植粮食,也会得到粮食补贴,这也是影响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一个主要因素。再加上现阶段农村社会养老、医疗、社会救助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大多数农民群众将土地作为自己生存立命的主要生产资料,对土地流转存在很大顾虑,这也称为制约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主要因素。
2.4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难度较大
要想实现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首先应该实现农业生产产业化,最终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在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实现过程中,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但是在很多地区农业龙头企业自身经营规模较小,产品多为初级加工品,这就进一步阻碍了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此外就是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发展不稳定。订单农业生产面向的广大农民群众,但是由于受到市场环境的因素的影响,履约率很低,市场价格高,农民将农产品卖给其他人,严重损害到地方农业企业参与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的积极性。还有面对市场和气侯的不稳定因素,规模经营既有规模效益,也有规模风险。
3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对策分析
3.1多项政策向着农业规模化经济倾斜
农村土地规模化经营存在较大的风险,并且见效缓慢,需要长期持之以恒的进程,为此,为了更好规避市场风险,政府部门要发挥好自身的职能作用,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除了继续享受国家政策补贴之外,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农业保险,并给予一定的保险费用补贴和免费投保倾向,从而更好地降低他们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多重市场风险。此外,对涉及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农田、水利、公路等基本建设设施的规划、立项和投资要优先解决。有好的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并在技术上给以支持,以提高规模化经营管理水平,使产品上档次、创品牌、出效益。
3.2积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机化发现
首先,以提高吸引力和凝聚力为抓手,促使农机合作社充分吸纳当地资源。通过专业指导和帮扶,逐步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运行质量,靠其自身发展效益增强,在区域范围内面向农机手、农民推介农机专业合作社,让全县有机械的农机手、有维修技术的维修工人、有资金的农户、有土地的农民等聚集到各农机专业合作社,让农机专业合作社成为当地机械、资金、土地、技术、人才等资源的“聚合地”;其次,以适应市场化发展需求为抓手,推动农机合作社之间资源整合。通过鼓励和支持各农机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资源互补,促使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单一的农田作业功能,向着农田作业、机械维修、土地流转、经营农业项目等多种功能发展来拓宽服务能力,有效拉长服务时间,提高合作社收入,增强农机合作社的自我生存能力和运行质量;最后,以提升科技含量和作业规模为抓手,推动农机合作社实施流转土地。加强对农机合作社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其信息化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其自身的科技含量,积极抢抓中央1号文件给农机合作社带来的发展机遇,在逐步提升其科技含量和作业规模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模式,鼓励、帮助和扶持其大面积流转农村土地,促进农村土地走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发展之路,以推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大发展。
3.3规范土地规模化经营
首先,解放思想,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宣传土地流转的政策、意义,通过印发小册子、设咨询台、媒体造势等手段广泛宣传,提高群众对土地流转实质性的认识,及时加以引导,使许多农民对土地流转有了兴趣和意愿;其次,健全机构,提供优质服务。针对土地流转范围小,土地流转信息不畅情况,搭建农村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建立土地流转台帐,从事供求信息的收集、地价评估、政策咨询、合同管理、纠纷调解等服务工作,并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多元化,使土地经营权以转让、转包、出租、互换、入股等多方式进行流转,农民可以跨组、跨村流转土地,并积极鼓励外来资金通过收购土地,从事农业生产开发,从而使土地资源发挥更大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最后,依靠科技,培植大户,规模经营。针对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努力把农民培养成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充分利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这个平台,举办农业科技知识培训、讲座,推介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先进的各种农用机具,推广优良作物新品种,倡导节能环保的农业高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作者:徐进红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街道农村经济服务站
参考文献:
[1]陈良,张云.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问题探析—以苏北为例[J].农村经济,2009(03).
[2]吴宗平.太湖县土地规模经营现状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9(12).
篇7
关键词 食用菌产业;现状;问题;对策;河南濮阳
中图分类号 S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1-0076-02
食用菌栽培具有悠久的历史,食用菌产业已成为我国农业产业中仅次于粮、棉、油、果、菜的第六大产业[1],是世界公认的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朝阳产业。食用菌产业发展符合我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要求,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户收入、实现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濮阳市地处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东西长125 km,南北宽约100 km,总面积4 188 km2,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雨热同期,有利于作物生长,年均降水量626 mm,年平均气温13.4 ℃,气温日差较大,有利于食用菌的生产。全面了解与分析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的现状,破解食用菌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推进濮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6月,对濮阳市5个县1个区食用菌工厂化种植大户、温室大棚种植大户及部分小面积分散种植户,通过座谈及填写问卷等方式,对种植户的基本信息、学历、种植模式、工厂化规模、技术及管理人员、投资收益情况、种植品种、种植面积、菌种来源、原料价格变动、销售价格与渠道、盈亏情况、技术培训、合作社、政府扶持政策、菌渣处理措施、发展历程等有关内容逐一走访,并结合有关职能部门的统计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
1.1 发展历程
濮阳市开始种植食用菌的发展历程与其他省(市)相似,从最初零星小面积的家庭种植,逐步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市场,工厂化种植也有了较快发展。如清丰县1994年开始引种双孢菇,2001年达到较大的种植规模。同期,其他县(区)逐渐开始引种双孢菇,2008年台前县、范县、濮阳县双孢菇种植面积有了一定的规模,而清丰县、南乐县的菇农转种其他品种,如杏鲍菇、香菇、白玉菇等。2012年,濮阳县、清丰县杏孢菇开始工厂化种植,至今,金针菇、海鲜菇、白玉菇等均有工厂化生产,占有一定量的市场份额。整体来看,濮阳市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从单一到多样、从分散到规模、从传统到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1.2 种植品种及产量
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较快,种植的品种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产量逐年增加,工厂化种植食用菌占有的市场份额比例逐步提高(表1)。
1.3 菇农学历及技术培训
从统计数据分析,菇农学历分别是小学(5%)、初中(73%)、高中(21%、)、大学(1%)。大多数菇农没有经过专业的技术培训,仅有部分菇农接受过政府统一组织短训班,如“雨露计划”“科技传播工程”等。清丰县为“白灵菇之乡”,政府设有食用菌办公室,专业技术人员不定期开设食用菌种植经验交流会,传递有关信息,菇农能够接受相对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培训,而其他县(区)没有专设食用菌管理机构,对种植户的种植技术培训少,菇农没有系统的理论知识,种植技术的获得是向周边种植户咨询获取一些分散的种植技术与经验,或直接从多年种植食用菌失败的教训中掌握一些种植技术。还有部分菇农采取多户联合购买菌种,由菌种供应商负责技术指导,机械地按照技术人员要求去操作和管理。规模化、工厂化种植食用菌企业都有自己的技术团队,能及时解决生产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
1.4 食用菌生产模式
濮阳市食用菌生产模式,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分散种植,自主经营。菇农受制于土地或资金投入的限制,在自己承包地内建设菇房,没有集中连片,规模小,点多、户散、量大、面广。二是抱团发展,自负盈亏。几户或几十户菇农联合在一起,集中连片流转土地,没有强制执行的统一标准,而根据自身的财力,自主投资,建设不等规模的菇房,自主经营和管理,是松散型的合作[2]。三是能人建棚,租赁承包。如范县陆集乡,由致富能人出资建设菇房,将菇房以租赁承包的模式租给菇农使用,统一提供菌种、技术,并回收产品,让缺少资金的菇农也能走上致富之路。四是政府建棚,精准帮扶。如台前侯庙镇,政府利用国家扶贫政策,把扶贫资金集中起来,连片建设菇房,无偿提供给贫困户使用,并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入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菇农发展食用菌产业,让无资金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五是合作共赢,联合发展。范县颜村铺乡,若干户菇农共同出资,按照统一标准规划和建设菇房,成立合作社,共同发展。六是公司运作,分户管理。台前打渔陈乡菌丰实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统一建设菇房,统一技术标准,菇农以打工的形式或自主管理的模式发展食用菌产业。七是工厂运作,现代管理。清丰县龙丰实业等几家工厂化食用菌种植基地,引进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按照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种植食用菌,食用菌产业的经济效益较好。
1.5 工厂化生产规模
濮阳市工厂化生产食用菌近几年有较快的发展,但整体规模还不是很大,各县(区)发展不均衡。目前,濮阳县、清丰县共有6家工厂化食用菌栽培厂,多是引进韩国技术,有2家食用厂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高,在生产车间内进行食用菌生产,生产效益高,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其他几家则是半自动化生产。主要生产杏孢菇、金针菇、蟹味菇、海鲜菇和白玉菇。
2 濮阳市食用菌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濮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食用菌产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栽培品种呈现多样化,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着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影响了菇农的经济收益。
2.1 菇农科技素养层次较低,阻碍了标准化生产
大多数菇农文化素质较低,在政府组织或自主外出学习种植技术培训中,不能很好地理解与掌握专业的栽培知识,缺少按标准化生产的自律性,不能按产业生产的标准去管理生产过程,难以实现标准化生产,而是仿效生产,沿袭原始的栽培模式,创新不够,管理粗放,导致污染多,产量少,品质差,效益低。简单的冷藏保鲜、蒸煮盐浸,产品质量无法保证,达不到高标准的产品质量要求,安全质量问题时有发生,市场竞争力弱,效益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挫伤自身发展积极性,甚至离开食用菌产业。
2.2 产业生产链条短,菌渣利用率低
多数散户菇农或合作社以采收鲜菇进行销售为主,以初级产品与市场对接,产后加工能力弱,最多做到干品或盐浸。仅有2家工厂化企业能进行深加工,生产蘑菇酱、酒或其他保健品,整体深加工产业发展滞后,产品附加值低,自身消化食用菌鲜品的能力弱,菇农收益受制于流通环节,处于被动与弱势地位,影响了菇农的积极性和产业发展。除部分菇农产生的菌渣以低廉的价格销售,能够回收和再利用,很多菇农则把菌渣堆积在菇棚周围或道路两边,成为新的污染源,对食用菌种植产生了严重的潜在影响[3]。
2.3 政府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发展无序
清丰县政府专门设有食用菌办公室,相关的信息,协调、指导菇农的生产,全县食用菌有序快速发展,规模不断增大。但全市大多菇农是自然发展、自生自灭,政府没有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指导与服务体系不健全,示范与推广力量不足,松散型管理,优惠政策与措施不到位。行情好的情况下,栽培面积骤增,否则骤减,处于一种相对无序的状态,产业发展呈现波浪形,菇农无法保障自身收益。
2.4 食用菌文化培育不够,市民认知度低
清丰县被打造成为白灵菇之乡,但其内涵并没有大的提升,品牌影响力不强,品牌效益发挥不充分,缺少以看菌、听菌、赏菌、吃菌、购菌为一体的精品食用菌文化氛围。其他几个县则完全没有食用菌文化概念,仅仅是作为一个农业发展的项目,人们对食用菌的成分、营养价值、保健功效等方面J知度不高,没有从内心主动去购买与消费食用菌的系列产品,进而拉动和培育成熟的消费市场。
3 濮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对策
规模化,即是事物的形式、范围达到一定的格局、标准和大小。食用菌产业规模化,是指种植食用菌的菇房、栽培面积、鲜菇生产量、从业人员等要达到一定的量。若仅一散户种植某一珍稀食用菌,尽管生产效益很好,但也称不上规模化。食用菌产业现代化,不仅仅是指工厂化种植,不能把生产车间化、农民工人化简单地理解为产业现代化,它有着更宽泛的内涵,应具备有专业化知识的菇农、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组织科学化、产品流通市场化等要素。现代化不等于规模化,产业规模化程度高,对产业现代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土地集中、集中连片或分散种植、一村一品或一县一品,均可实现规模化种植,不能简单地把土地集中经营视为产业规模化,也不能错误地认为没有规模经营,就不能实现产业现代化。规模化、现代化产业是系统要素向特定资源的地理区域集中,从而形成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它包含了分散农户形成区域规模化生产和资源优化的配置等诸多内容[4]。
3.1 多渠道提升菇农专业知识,提高科技支撑水平
菇农的专业知识技能直接影响与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各县(区)要强化行政干预的力度,设立食用菌办公室,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等多种形式,建设专业的科研人才与技术推广队伍,通过专题培训班、电视、广播、宣传单、微信平台、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解决菇农食用菌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提升菇农种植食用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认知度。要健全科研平台,加强与科研机构、高校、龙头企业技术合作,充分利用科技存量,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从食用菌种质资源保护、菌种生产、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产品保鲜、产品精深加工、产品质量检测、市场信息收集、标准化生产技术指标制定等方面开展研究,为菇农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2 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健全产品流通体系
多数菇农产品的销售是点对点模式,即有固定的销售商,不是发散式,菇农的经济效益受制于流动环节价格影响较大,处于被动和劣势地位,抗市场风险能力弱,不利于规模化与现代化产业的发展。政府在鼓励菇农维护好传统销售模式前提下,要投入专项资金,做好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配备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向菇农提供服务、教育培训等措施,让菇农以电子商务的形式把产品与市场对接,实现网上交易,构建起面向电子商务的产业链,做好产品质量的检测,把好产品质量关,让分散经营的广大食用菌种植户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规模体,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
3.3 出台扶持措施,强化龙头带动示范作用
选择若干家基础条件好、产业规模大的种植合作社和工厂化种植企业,出台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授予品牌示范龙头企业称号。充分调动与发挥自身潜能,提高自驱发展动力,通过科企联合、科企嫁接、举办产品推介会、展销会,加强横向联系。严格栽培种植各环节的质量管理,实施标准化生产,引导龙头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扩大影响力与知名度,培育一批市场营销、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企业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充分体现规模效应、标准效应、集团效应、连锁效应,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示范、信息、销售等方面示范引领的龙头作用。
3.4 扩大工厂化种植规模,助推产业现代化发展
工厂化生产前期投入大,需要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限制了工厂化企业规模的扩大和发展。工厂化生产是指利用自动控光、温、湿、气等环境因素,在封闭式菇房内,创造适宜的人工环境,采取标准化生产工艺,在单位空间内,实现立体化、规模化、周年化栽培的生产模式[5],实现了最高的产出效益,是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政府要通过资金扶持、贴息贷款、土地流转补偿、技术支持等措施,主动引导有条件的菇农大户,逐步向工厂化生产转变,改变传统的食用菌种植生产方式,克服“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也是培育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3.5 培育食用菌文化,树立品牌意识
品牌是价值很高的无形资产,对产品的影响力和作用不可低估,品牌可以使产品身份倍增,销量骤长,可以增强消费者的消费信心,从而为生产者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品牌可以警示菇农自己,通过维护品牌,强化产品质量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6]。培育食用菌文化,有多渠道、多措施,要正确引导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如组织食用菌龙头企业,谋划兴建食用菌主题公园、食用菌科技示范园区、菌类文化一条街;通过电视、广播、微信及自媒体等平台,推介食用菌饮食菜谱,广泛宣传食用菌的营养价值等;通过举办食用菌美食节,食用菌烹饪大赛等形式引导消费;通过宣传画册、书法绘画、菇形夜景灯等方式,展示食用菌文化的深厚底蕴。经过打出培育品牌、弘扬品牌、提升品牌组合拳,让食用菌文化植入人们心中,建立起品牌意识,为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3.6 合理利用菌渣,保护生态环境
每生a1 kg 的食用菌约产生菌渣3.25 kg[7],菌渣产生量巨大,除部分被低价销售外,很大部分散户菇农把大量的菌渣当作农业垃圾随意丢弃或者焚烧,不仅造成了农业有机资源的巨大浪费,也造成了周围环境的恶化,给附近食用菌产业留下潜在的危险,必须合理地开发与利用。若不能变废为宝,不能从循环农业经济去思考与处理问题,食用菌产业规模化、现代化的发展也不能步入良性健康发展之路。食用菌菌渣中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还存在着多种微生物及酶等其他活性物质,对改良土壤理化性状和微生态环境、养分转化、促进植物营养吸收都有着积极作用。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对菌渣的综合利用加以扶持和引导,建立循环利用体制,组织科研人员,做好菌渣综合利用的研发工作,积极引导和鼓励菇农或合作社,把菌渣用作二次种菇的培养料或建设菌肥厂,制作为有机肥料、畜禽饲料、养殖场的发酵床垫料,也可风干后作为有机质燃料等,减少中间运输等环节的费用,延长产业链,保护生态环境,助推食用菌产业向规模化、现代化有序健康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林惠娟.福建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福建农业科技,2012(8):84.
[2] 许宏株.甘肃张掖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园艺文摘,2014(10):79.
[3] 李亚梅.韩城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中国果菜,2014(8):54.
[4] 刘涛.浅析农业现代化与农业持续化的关系[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5(10):102
[5] 宋维强.东营市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324
篇8
5年来,奶牛养殖产业不断进行着政策调整和自身修复。那么现在,这一产业境况如何,低迷过后能否迎来成功转型呢?
8月中旬,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就河南而言,奶牛养殖产业出现了“危”“机”并存的格局:对养殖散户和养殖小区来说,正面临着一场大考验;而规模化养殖场则在稳步兴起。业内人士说:这正是政策调整和产业修复的预期结果。
“危”“机”并存
南阳市青云牧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云牧业)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石桥镇二村。这家公司始建于2007年,占地面积180余亩,注册资金2010万元的大型养殖小区。公司总经理赵士俭情绪低落地告诉记者,按照规划,青云牧业年存栏奶牛可以达到1500头,刚建成的时候,存栏奶牛800头,现在存栏不足200头。
为什么这样一个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养殖小区,还没有来得及创造财富,就急转直下快速走向了萧条呢?
赵士俭颇为感慨地解释其中缘由:“由于养殖小区是托管型养殖企业,管理费用、设备维护、工人工资,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费用,按照近几年的牛奶行情,一年到头基本无法盈利。”
相较青云牧业,位于新乡市平原新区的豫澳奶牛养殖合作社的状况似乎更为“凄惨”。
豫澳奶牛养殖合作社占地40多亩,最初由一位原阳人投资建设,后因经营惨淡,几经易手。
透过合作社残破的大门和栅栏,里面荒凉的景象清楚可见:一排排简陋的棚舍旁边,堆积着废弃的草料和奶牛的粪便,一片狼藉;正值夏季,棚舍内不但没有降温设施,甚至连排水渠道都没有,前两天下了场雨,直到现在还满地泥泞。
距离豫澳奶牛养殖合作社西北200米,是养殖户孙秋亮的家。记者见到孙秋亮时,他正在清理牛舍,不到10平方米的牛舍里,养殖着3头奶牛,里面潮湿黑暗,虽然两台电风扇不停地吹着,依然湿热难耐。
孙秋亮说,虽然家里的养殖条件差,但还是要比合作社好许多,这也是他不去合作社养殖奶牛的主要原因。说起养殖奶牛的收入,他一脸苦笑。由于夏天奶牛产奶量少,孙秋亮养殖的3头奶牛每天共产奶不到30公斤,每公斤3元钱,除去饲料,他辛辛苦苦忙活一天也就挣几十元钱。
现在,在合作社养殖奶牛的大都是外地人,而且越来越少,即便是不收场地费也少有人问津。以前,像孙秋亮这样的养殖户在村里有好几家,如今都不养了。
就在青云牧业、豫澳奶牛养殖合作社、孙秋亮陷入养殖困局的时候,在黄河南岸,一家名为河南中荷奶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简称中荷奶业)的奶牛养殖企业,却在稳步兴起。
中荷奶业是一个标准化程度很高的规模化奶牛养殖企业,共有3个奶牛场,都是按照荷兰标准建设的。
中荷奶业牛场的主要特点是有粪窖,有牧场,实现了全机械化挤奶、全机械化饲喂,具有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养殖技术。牛舍里干净卫生,气温适宜,没有丝毫异味,饮水区、采食区、休息区依次分开,为了防暑,每头奶牛旁边还装有电扇和喷淋。
中荷奶业副总经理刘党标介绍,中荷奶业现在一共养殖奶牛480头,品种优良,每头奶牛每天平均产奶30多公斤,年产量近9吨。由于品质好,所产牛奶每公斤售价约4.3元,比普通牛奶高出两三角。
转型之需
对于那些持续低迷的奶牛养殖企业来说,生鲜奶价格不高,确实是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南阳市畜牧局畜牧科科长刘德奇认为,受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和国际市场的影响,国内生鲜奶价格一直处于低位。在利润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人们养殖奶牛的积极性大幅下降。这样的情形对奶牛散养户,特别是对一些养殖小区来说,影响是很大的。
然而,对于奶牛养殖产业的一些唱衰之声,河南省奶业协会负责人高永革并不认同。他认为,就整个奶牛养殖产业来看,虽然一些养殖散户和养殖小区的境况不好,但类似中荷奶业这种标准化程度高的规模化养殖场正在兴起。
目前,奶牛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散户养殖、小区养殖和规模化养殖三种。高永革向记者介绍了不同养殖模式的收益情况:“根据目前的行情,一头奶牛规模养殖场一年能挣五六千元,养殖小区能挣两三千元,养殖散户如果算上劳动成本的话,可能不挣钱。”他认为,造成这样的收入差异,主要与管理、技术和投入有关。目前,除了规模化养殖场,大多数小区养殖和散户养殖存在着管理不规范、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跟不上等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奶牛产奶量低的直接原因,而年产5吨以下的奶牛基本上就不赚钱了。
据了解,目前美国高产奶牛每头平均年产鲜奶9吨多,最高单产30多吨,而我国奶牛平均年产鲜奶只有5.5吨。实际上,养殖奶牛的收益是很可观的,而过低的单产限制了养殖者的收益。
那么,如何提高奶牛的单产呢?答案是规模化养殖。
高永革说:“当前政府重点扶持的正是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规模化养殖场,鼓励乳品加工企业自建规模化养殖基地,散户养殖和小区养殖只是产业转型的一个过渡。对于养殖散户和养殖小区,政府正在探索路径,引导他们向规模化养殖转型。”
很显然,按照奶牛养殖产业的发展趋势,小区养殖和散户养殖将因产业模式落后而面临主动或被迫转型升级的问题。
发展抉择
当然,任何一个产业的转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都需要一个长期探索和艰难抉择的过程,对于奶牛养殖产业更是如此。诸如奶牛数量下降、争夺奶源、牛奶质量安全等问题,都是产业转型时期需要迎头面对的。
根据有关统计数字,河南省奶牛的数量2011年为98万头,2012年下降到96.1万头,今年又增加到100.6万头,整体来看是稳中有增。
但是,在一些养殖小区和养殖散户的奶牛数量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为何奶牛数量还会有所增加呢?
“这是因为规模化养殖场的数量在增加。今年我们审批改造了60多个规模化奶牛养殖场,并向国家上报了97个,我们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培育了21个上万头的奶牛养殖大县,重点扶持200头以上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这些养殖场未来将成为奶牛产业的主力军。”高永革说。
在乳制品加工企业不断扩大产能、攻城略地的今天,奶源不足的情况确实存在,争夺奶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企业因奶源不足产能无法释放的现象。比如今年7月,伊利年产39万吨的液奶项目在济源投产,就给原本平衡的河南奶源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篇9
摘要:文章基于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路径的分析,并根据五朵金花的经验启示,提出了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趋势。
一、成都五朵金花乡村旅游发展概况
(一)发展基础
红砂村具有悠久的种花历史,是西南最早发展花卉产业的重要基地,有“八代花王”王家花园、蜀中茉莉花故里“茉莉园”等,但过去由于基础设施、生产方式的落后以及单家独户的生产模式,经济十分落后,一直是锦江区的贫困村,市民俗称“成都的西伯利亚”。2003年红砂村通过放大花卉产业优势,以省花博会为契机,成功打造了国家AA级风景旅游区,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锦江区充分利用三圣乡花卉种植的传统优势和地处城市通风口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又创造性地打造了幸福梅林、江家菜地、东篱菊园、荷塘月色,与花乡农居并称“五朵金花”。
(二)产出效益
“五朵金花”的成功打造,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培植了新的税源。2002年,“五朵金花”片区的税收收入仅为40.1万元,截至2006年底,整个片区的税收收入达到了532万元,年增幅达307%;“花乡农居”、“幸福梅林”被国家建设部评为“2005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2005年“五朵金花”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红砂村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幸福村被评为省级文明村;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353.7元,红砂村达7850元。2008年锦江区对五朵金花进行城乡一体化建设和改造。目前,五朵金花有农家乐300余家,接待海内外游客近千万人次,经济收入达2亿元。
二、成都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发展模式分析
第一,因地制宜,错位发展:“花乡农居”成为了以发展小盆、鲜切花和旅游产业为主导的观光农业特色景区;“幸福梅林”围绕梅花文化和梅花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了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数量最多的梅花基地之一;“江家菜地”以认种的方式,把传统种植业变为体验式休闲产业,实现城乡互动;“东篱菊园”以非洲菊为主打品牌,实现了花卉设施化、产业化生产,形成全国最大的培育基地和展示种苗成长过程的观光基地;“荷塘月色”通过引进知名画家、自由画家,打造“户户都是画意村”,带动绘画相关产业的发展。
第二,景观化打造,城市化建设:一是农房改造景观化。对城市通风口的农房以就地改造为主,采取“农户出资、政府补贴”的方式进行改造,使农居成了一道道风景线。二是基础设施城市化。按照整体规划,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建设。三是配套设施现代化。实现户户通光纤,并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建成200平方米的村卫生服务中心。四是景观打造生态化。打造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五是开发土地集约化。对土地硬化严格监管,整合农宅,拆除违建,严禁乱搭乱建,减少农房占用耕地。充分利用荒山、沟渠、坡坎等土地修建配套经营性用房和会所,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第三,文化润色,产业支撑:为避免同质化、低水平的竞争,注入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于“五朵金花”,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以品质打造品牌。以申报国家AAAA级风景旅游区和承办中国首届“乡村旅游节”为契机,采取政府制订统一标准并给予适当补贴,引导景区内的经营者对厨房、厕所等基础设施进行统一改造,全面系统地规范了景区内的经营场所。同时,还通过开展“部门包村、干部包户”活动,帮助经营者提升经营理念和管理水平,真正体现“五朵金花”景区的旅游品牌形象。二是以文化提升产业。从景区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入手,加大对“五朵金花”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的培育力度。通过打造“荷塘月色画意村”、引进“许燎原设计艺术博物馆”等手段,吸引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家扎根乡村,使“五朵金花”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区和艺术加工厂、艺术大卖场以及艺术大堂会,带动农民融入文化产业链。
第四,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五朵金花”不征地、不拆迁,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保证了农民“失地不失利、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权”。一是构建农村保障体系。统一城乡社会保障,把农民全部纳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2%的失地农民、66%的准失地农民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农民到了“5060”后同城里居民一样享有养老金,生活困难的农民可享有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二是构建城乡教育体系。实行了城乡一体的教育管理体系,2004-2006年区财政投入558万元对全区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一免两补”(即免费上学、财政补贴、困难补贴)。
第五,发展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五朵金花”的打造运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机制。锦江区政府投入8300万元,用于搭建融资平台,撬动和吸引民间资金2亿元。资金来源渠道主要包括三种:一是政府引导。锦江区在财政、税收、信贷上向农村和农业倾斜,2004-2006年,政府用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达1.5亿元,发展农业产业3772万元。其中农房改造一项,政府投入2827.1万元。二是吸引社会资金介入。按照政府合作经营、先行投入再溢价退出的方式,引进了成都维生、上海大地等花卉龙头企业和北京金港赛道等知名企业入驻。
三、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发展路径分析
(一)五朵金花的一体化发展路径
一体化战略是指企业将原来可独立进行的、相互连续或相似的经济活动组合起来。相互连续的活动的组合,称为纵向一体化,相似的活动组合,称为横向一体化。五朵金花乡村旅游一体化战略的基本路径,如图1所示:
以花卉产业基地红砂村为切入点,通过省花博会成功打造了“花香农居”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继而通过横向一体化向花香农居附近的村落拓展,变一朵金花为五朵金花,通过错位发展和景区集群化与规模化形成品牌效应;又通过纵向一体化使产业化不断得以拓展,在发展花卉产业的基础上又激发了乡村旅游产业,为能增强乡村旅游产业的持续竞争力,坚持不懈发展文化产业,同时为积攒发展后劲也在尝试发展现代服务业(如打造成都金港汽车赛道,培育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端市场)。由于规模化和产业化的相互促进和不断延伸,使成都近郊的五朵金花成为国家乡村旅游的知名品牌,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效益。五朵金花的规模化效应和产业化优势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得以实现,为锦江区实行城乡一体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城乡一体化也为五朵金花品质的提升与转型提供了难得的政策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
(二)一体化战略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其互动机制研究
1、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主导驱动因素:政府的领导和决策是五朵金花得以成功实现一体化发展模式的主导驱动因素。五朵金花从一开始的一村一品,即红砂村的花卉产业的起步,到村落横向一体化和产业纵向一体化的发展,以至现在正在实行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无不体现出政府高屋建瓴式的领导决策与长期规划。政府在五朵金花发展过程中定位恰当,主要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景观改造、招商引资等搭建平台的服务工作。
第二,自我累积优势:红砂村悠久的种花历史成为五朵金花的始发优势,能够围绕这一优势不断从规模化与产业化上发展和提升,一方面不断向周围村落拓展,使各村落在旅游功能和产业功能有所区别的基础上实现集群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产业间的联动、支撑和拓展,形成相关产业链条,放大了各产业的产出效益。因此规模化和产业化是三圣乡近些年沿着始发优势不断累积强化形成的自我优势。
第三,地理位置优势:距离成都市区很近,仅7公里,这是五朵金花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城乡一体化的成本降低,也为形成后发优势创造了条件。
2、因素间的互动机制研究
五朵金花在上述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迅速发展,其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互动关系,如图2所示。
第一,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相互依赖和促进,使五朵金花自我累积优势不断得到强化。产业化发展作为支撑体系,为规模化奠定了基础,规模化发展形成品牌效应,使产业链条得以不断拓展和延伸。花卉产业作为基础产业,将传统的耕种农业逐步引导向附加值更高的乡村旅游业发展,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发展格局,将文化、艺术、创意等元素融入“五朵金花”,着力培育特色文化创意产业,把“五朵金花”片区逐步打造成绘画、摄影、雕塑等艺术与创意结合的栖居地,促进其由单一的“观光+休闲”逐步向“文化+休闲+商务”的多元化产业模式转变。同时精心打造成都金港汽车赛道,通过培育汽车赛事关联产业和汽车后端市场,吸引人流、聚集商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现代服务业逐步壮大。
第二,政府的决策与规模化和产业化升级形成了良性互动效应。政府的决策推动了规模化和产业化更进一步的同时,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显著效益又促使政府一体化决策的不断升级,由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转向城乡一体化,因此城乡一体化是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效应和结果。反过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为五朵金花的规模化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平台。
城乡一体化发展,一方面通过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城乡社会教育和城乡充分就业,形成城乡一体化保障体系,实现了农民的可持续增收,拥有了租金、薪金、股金和保障金“四金”,成为了令人羡慕的“新市民”;另一方面通过“一撤、两分离、三强化”方式进行社区建设,尤其是五朵金花的各村委会的社会管理职能与经济管理职能的分离,通过对传统集体经济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如成都红砂花乡生态旅游管理有限公司、成都幸福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对集体资产进行市场化运作和管理,对清产核资后的集体资产进行股份量化,配股到人头,按市场运作每年按股分红。
城乡一体化稳固了基层农户,实行社区管理,建立新型的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土地流转为五朵金花的进一步规模化和产业化释放了更大的空间,也为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五朵金花一体化战略对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的启示
中国城市化速度在全球是最快的,尤其以各省省会为主的大中城市的城市化速度在不断加快,使城市不断向周围扩展,周边的农村由近及远不断演变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也在发生着变化。受五朵金花一体化发展路径的启示,文章对近郊乡村旅游发展趋势分析如下:
第一,乡村旅游不再扮演传统意义上的角色即作为农业活动的补充性活动,而是随着旅游服务业的扩展有可能转变成为可替代农业的支柱性产业。像五朵金花这样在国际国内都很知名的乡村旅游地,通过规模化效应和纵横网络化的发展,形成了品牌效应,已经上升为4A级旅游景区,并有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的趋势,已经完全摆脱了乡村旅游传统意义上或者说乡村旅游发展初期的角色和作用——农业补充性角色。
第二,新型集体经济组织股份化和公司化将迅速发展,加之土地流转和宅基地流转成为现实,使土地开发越来越趋于集约化,便于土地的统一规划和充分利用,通过招商利用外来资金不断开发大型休闲产业项目,建立城市休闲游憩区成为必然。乡村旅游虽然会沿用“乡村旅游品牌”的扩散效应和溢价效应来实现其旅游价值的增值,但实质上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之一,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乡村旅游。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城市休闲与乡村旅游相结合的产物。
第三,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来推进城市近郊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成为一种值得探索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大中城市近郊乡村旅游的发展为近郊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提供了有利条件,首先,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期大量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并且距城市很近,因而城乡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如道路、通信、供排水、天然气、电缆铺设等公共设施方面的衔接成本较低,因而城乡一体化推行起来更具有可行性,更容易实施推行。
参考文献:
1、邹统钎,陈序恍.乡村旅游经营者共生机制研究——以北京市怀柔去北宅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9).
篇10
[关键词]竞争优势;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规模经济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3-0088-03
作者简介:赵翊,女,汉族,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贸易。
基金项目:北方民族大学2010年校级科研项目“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规模化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Y020);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贸易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XMZ049)。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均以本区域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优势为基础,着力推进地区主导的民族产业。然而现实问题是少数民族地区往往经济发展较落后,产品生产及物流、营销能力较低,尤其缺少龙头企业的牵引辐射,因而产业聚集力不强。少数民族产业要取得快速发展,构建产业规模化成为有效途径。作为与中东穆斯林国家外贸发展的重要地区,宁夏要加大力度推进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本文将以此为例,探索在竞争优势视角下,民族产品产业规模化的构建和发展问题。
一、宁夏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规模化发展现状
目前研究规模经济的理论成果仍集中在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领域,其中重点研究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异质企业论作为新贸易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了业界广泛的关注,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地理经济学则更有效地描述了产业聚集的外部规模经济形成的过程。以此为分析依据,对宁夏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产业的规模化现状做以下分析:
(一)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现状分析
虽然宁夏目前拥有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生产经营企业近万家,清真食品年工业产值已达70多亿元,占到全区食品产业的80%,然而企业规模小、发展分散的局面很难在提高生产率的前提下实现内部规模经济。截至2010年宁夏清真食品工业企业有655家,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13家,仅占17.3%,不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具有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更少。在企业生产设备、生产技术等指标上,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企业也不具有优势,因此以异质企业理论来看,宁夏要想在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贸易中有所作为,就必须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生产技术和设备、资金实力雄厚和生产规模大的龙头企业。
(二)产业外部规模经济现状分析
目前宁夏在扩大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外部规模经济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建立工业园区,在银川、吴忠等产业发展集中区初步建成了贺兰县德胜清真食品工业园、吴忠金积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产业园,形成了以清真乳品和清真粮油、清真肉制品、清真焙烤食品、清真休闲食品、清真方便食品、清真保健品、清真调味品为主要企业群;建立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认证中心,解决出口产品的认证标准问题。建立空港物流中心及综合保税区,解决外贸发展及产业集聚中的交易成本问题,目前这三项工作还处于起步和初级发展阶段,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外部规模经济还未真正形成并发挥作用。
二、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竞争优势分析
自从克鲁格曼以规模经济理论开辟新国际贸易理论开始,古典贸易理论的核心观点“比较优势”渐渐不再成为一个地区发展优势外贸产业的指导理论,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提出,为确定一个地区的优势产业打造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也正是这种跳出比较优势的广阔性视角,为一个地区打造优势产业提供了新的分析思路。而20世纪末以异质企业为代表的新新国际贸易理论更细致地探讨了外贸企业的特征,也为一个地区打造龙头企业,提升外贸出口业绩的必要性进行了科学论证。基于这些理论,本文将分析在竞争优势视角下,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内外规模经济的构建模式。
波特提出的钻石理论分析某一产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关键在于四点因素: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借助这个模型,本文依次对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竞争优势进行分析。
(一)生产要素
传统的理论观点认为自然禀赋、教育和基础建设等因素决定了某一产业的生产能力,而现今完善的交通系统、通讯设施和充足的人才等要素已使得传统生产要素不再是保持竞争力的关键,科技水平才是现今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宁夏作为全国惟一的回族自治区,宁夏回族人口占全区人口的近36%,与世界15亿穆斯林在吃、穿、用等方面有显著的共性,使得宁夏在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此外,宁夏两所阿语学校和一批以清真餐饮专业为主的职业学校,已培养出一大批发展清真产业的语言人才和技术人才,为清真产品、穆斯林用品的国际化提供了人才支撑。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内接中原,西通西域,北连大漠的交通要道,这一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宁夏能以较低的运输成本拓展国内外市场,奠定了宁夏的区位优势。同时宁夏自然条件优良,地处北方玉米带和优质牧草带,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且品质优良,为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如引黄灌区与六盘山阴湿草地区养殖的滩羊与肉牛在品质上具有良好的竞争力。虽然在生产要素上宁夏有一定的优势,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宁夏地域小,资源有限,在清真食品及穆斯林用品的生产上不可避免地面临资源不足的瓶颈,如果不能以地区辐射力吸引外部资源的聚集,仅靠本地区的清真资源发展外贸将受到限制。
(二)需求状况
全世界15亿、我国2000万的穆斯林人口保证了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的市场需求,特别是随着我国外贸战略的调整,中东阿拉伯国家已成为我国外贸发展的一个重要地区,2008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宁夏要“着力深化改革和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为宁夏发展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产业奠定了战略基础,由此可见,宁夏发展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拥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表现
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与农业关联度高,除了支持生产的畜牧业、屠宰业外,金融服务业、物流配送等诸多行业都与之相关。以目前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宁夏的地理位置具有一定优势,能培育出品质优良的牛羊外,整个畜牧养殖业及屠宰业受资源的影响还没有实现规模化发展,整合力度还不够。金融服务业方面,政府为鼓励银行、担保企业对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出台了诸多优惠政策,但与建立特色产业、打响民族品牌的目标相一致的伊斯兰金融还处在理论轮涨阶段。目前宁夏物流业存在问题较多,物流效率低,要素整合能力差,服务网络不完善,物流发展规划不统一,物流园区协作性不强等,影响了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的销售。
(四)企业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一个企业的成长,必然要经历从创建初期的小规模生产逐步到扩大规模寻求利润最大化的规模经济的过程,目前宁夏的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企业,面临最大的发展问题就是如何扩大规模。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更缺乏组织资本的运作,各企业间生产经营分散、效率不高和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成长,更难以达到规模经济的目标。在国内,宁夏面临与青海、内蒙古等省份的激烈竞争,在国外面对马来西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大了本地区相关企业的生产压力,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良性的发展促进效果,宁夏只有利用好竞争的良性效应才能做大做强产业。
三、发展路径及对策建议
竞争优势实质较比较优势给一个地区的经贸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思路:即使不具备比较优势,一个地区仍然可以通过不断完善竞争优势创造自己的特色产业,这对于像宁夏这样深处内陆、经济不发达、地域小和资源相对有限的地区有着更深刻的意义。将产业的发展与地区整体跨越式发展目标联系起来,即可以勾画出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在竞争优势视角下的规模化发展路径。
(一)外部规模经济带动内部规模经济,选择跨越式发展下的逆序路径
如果要遵循比较优势理论来规划一个产业的规模化战略,那么具有资源聚集能力的龙头企业是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这个地区还要具有相应充足的资源优势。由此来考察宁夏的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发展规模经济具有很大的难度,然而以竞争优势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宁夏完全可以借助本地因回族聚居而具有的独特穆斯林文化资源优势,配合国家打造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的战略目标,借助地方各级政府的推动政策,以外部规模经济的先期实现来推动内部规模经济的实现,最终完成跨越式发展下的规模经济逆序发展路径。简单来说,借助政策及资源整合的外部推动力,以先实现产业聚集的外部规模经济然后带动企业的发展,最终打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创新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的资源、技术和人才聚集辐射能力又会进一步加强产业的聚集,最终实现内外规模经济的良性互动,这一路径见图1。
正如图1所示,从竞争优势的视角,结合当前本地区的资源和生产状况,表明各级政府推出的促进政策是正确而务实的,产业园区的建立,财税金融支持,清真食品认证标准的对接,空港物流园区的打造以及综合保税区的建设,均起到了促进产业聚集,打造产业外部规模经济的作用。借助新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异质企业假定,在打造龙头企业以实现企业内部规模经济的同时,必定要注重分层次的企业战略,既注重扶持一批龙头企业担当起对外贸易的重任,又要充分发挥小企业对国内贸易的作用,双管齐下实现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利润最大化目标,这将是这一产业发展的前后两个时期不同的工作重点。
(二)政府出台扶持政策,企业加快自主创新
以目前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发展现状难以依靠龙头企业的地区辐射力和聚集力打造由内而外的规模化生产,比较务实的做法则是依靠政策的大力扶持降低交易成本,打造优势的生产、交易平台,吸引外部资源向宁夏聚集,依靠资源、产品的集散带动地区生产能力,将本地区打造成中国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中心生产地区。
异质企业与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降低交易成本,推行贸易自由化,无论市场是否具有内生性的结构,单个企业或整个企业群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增强,而产业的升级及外贸结构的优化最终将依靠企业的创新能力。由此,无论是开展外贸出口的大企业还是面向国内市场的中小企业,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打造核心竞争力已势在必行。
(三)整合外部资源,打造产品集散区
对于宁夏来说,要将一个产业发展成全国优势产业并承担起对外贸易的重任,整合外部资源为必经之路。借鉴义乌小商品集散区的发展模式,打造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集散区成为宁夏当前发展的主要目标。通过对外部资金、生产资料、技术和人才的整合,为实现本地区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提供必需的物质准备。
(四)找准市场定位,分层次发展企业
借助国际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以及发达国际的发展经验,分层次发展企业是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在打造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中,应明确企业发展的多层次性。具体来说,生产效率高、资金规模大和管理灵活的企业更适合开拓海外市场,而效率低、资金实力弱的企业最好将市场定位于国内,由此在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的现代产业中,每一层次的企业都能找到生存之道。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服务,为每一层次的企业找准市场定位,共同构造良性的企业生态环境,谋求利益最大化和创造良性竞争的策略性选择。
(五)加强企业组织资本运作,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将异质企业假定引入增长模型得出的最新结论表明,拥有高质量组织资本的企业会快速成长壮大,并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拥有足够的高质量组织资本用来继续成长,未来,这类企业会将生产率低的企业挤出市场,惟有具备这样的长期成长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宁夏清真食品与穆斯林用品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将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一些企业不断壮大直至发展成行业的龙头过程中,掌握好现代企业的兼并、重组与治理,才能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建立现代的企业管理制度是我们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Krugman,P R.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1.
[2]Atkeson,A.,Burstein,A.Innovation,firm dynamics,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UCLA,2006.
[3]Erzo G.J.Luttmer.Models of Growth and Firm Heterogeneity[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Research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2010:678.
[4]何雄浪.专业化产业集聚、要素流动与区域工业化—克鲁格曼中心—模型新发展 [J].财经研究,2007(2).
[5]樊瑛.国际贸易中的异质企业:一个文献综述[J].财经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