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经济活动分析

篇1

关键词:经济活动;分析理论;实际施工;问题 ;项目活动

一、总体说明

(一)经济活动分析及经济活动分析管理概念

经济活动分析是一种根据当前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通过相关的经济信息,根据经济学理论、管理学理论等进行分析,反馈企业的现有经营状况,以及未来的经济走向,并明确以往经营中存在地问题,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完善、优化整改提供依据。且在分析的同时还需要根据分析结果,通过编制、分析、修改、成文等过程形成分析报告,旨在使分析活动及结果更加清晰明了。

(二)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意义

所谓的经济活动分析报告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中规划的范本,主要是在经济活动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产物。它的主要作用除了可以将经济现象进行真实反映之外,同时还能对经济工作经验进行总结,结合经济运作规律,对当前企业经济运作中出现的不足进行解析,给企业开展运营活动提供相应的应对措施和方式[2]。合理地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有利于从实践中归纳总结,用科学的方法认识经济规律,有助于科学决策的实现以及生产经营计划的制定和完成。经济活动分析是当前企业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必要的方式之一,其可以有效帮助企业结合经济运作规律来开展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并且对经济活动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合理控制,进而增加管理质量以及经济效益。

(三)经济活动分析的内容

1.营业收入分析

首先对企业资金收入以及目标落实情况进行解析,对当前影响收入改变的原因进行探讨,其中包含施工任务、施工标价、施工进度、变更规划、调查赔付等,对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披露,给未来资产收入落实趋势进行规划。

2.成本费用分析

对工程项目的预算情况进行解析,对当前影响成本改动的因素进行探讨,其中包含了施工作业队伍、施工成本、材料成本、劳务成本等,对成本管理中出现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给今后成本变化趋势进行规划。

3.经营成果分析

首先对项目周期成本落实情况以及规划情况进行解析,并对成本费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给成本利润变化趋势进行规划。

4.资金流量分析

对周期资金收支情况进行解析,对资金统筹、应用、管理等多项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5.其他情况分析

从施工组织规划、施工技术、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等多个方面入手,对项目整体效益因素进行解析。

(四)经济活动分析的编制方法

在编制经济活动分析报告前,必须拟定分析的对象、范围和目的,对于不同的阅读者要采取不同编制方式以及分析范畴,假设阅读者在一个机构中,可以让编制内容更加细致化,着重细节分析,而分析对象若是一级单位(集团公司),则力求语言精练,从行政方针、方式方法上加以概括;再经过针对性的研究、计算和推理,为最后的经济活动分析理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针对最终环节来说,需要提出分析结果,并且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经济活动分析主要是以宏观经济着眼,而又从微观数字入手,“摸数据、抓关键、找原因、得结论”,以产生经济效益标准为侧入点,对其进行解析,根据解析结果对企业经济活动获得的整体效益进行评估,依次给出可行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使分析报告充实而又有说服力,并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导文书。

以上工作均已完成后,就可以根据分析目的、对象、要求出发,确定分析内容和进行结构安排了。

二、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开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施工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开展现状

在开展建设工程时,往往离不开施工企业的参与,其自身具备的特点有三方面,第一,建筑产品含有的固定性以及施工中存在的流动性;第二,施工期限长,并且流动性高;第三,管理层级广。一般一家大型施工企业集团都由集团母公司,子(分)公司、项目部,而子(分)公司下面又同样也有子(分)公司、项目部。

(二)目前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活动分析理念不成熟

经济活动分析理念主要体现为分析报告的写作主体针对经济问题提出的意见和措施,具有人的思想意识,例如,在进行编写组织框架时,具备较强的思维逻辑性,可以站在科学理论、思想观、价值观的角度,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应对措施[3]。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秉持着科学发展观、不间断发展观、绿色经济发展观、农业科技发展啊观、以人为本理念等,对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编写产生的思维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完成影响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的编写。

由于受到经济活动专业分工的抑制,当前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编写时,编写主体通常是由诸多个体构成,由于每个个体所产生的思维运作模式、价值理念、认知形式以及行文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进而给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编写的逻辑性、统一性带来了影响,进而无法保证经济活动分析报告编制质量。

2.经济活动分析编制人员的经验不足

人员的素质直接决定着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影响执行的效果。对经济活动分析这种新生事物,大家普遍没有成熟的经验,再加上一些单位的人员由于主客观的原因,对文件的学习不够深入,相关资料收集不充分,对有关问题自作主张,完全违背了分析编制的实事求是和科学原则,报表数据不准确,逻辑关系不正确,文字说明材料不详实,未按照规定时间予以上报,严重影响了真实经济结果的总体进程。

三、对项目经济活动分析管理的建议

(一)定期分析与不定期分析相结合

针对经济活动分析阶段来说,采用原始的模式可以以三个月为单位对经济情况进行分析。

(二)单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所谓单项经济活动分析 ,是指对某单一项目部、特定项目而言的;所谓的综合分析主要指对一个团队的整体经济活动进行解析。

(三)事前分析与事后分析相结合

事后分析通常指对超前分析结果进行考核,对已经开展的经济活动存在的不足或者薄弱环节进行修整。事前分析则是事中和事后分析的基础 ,是对尚未进行的经济活动的预警 ,它将为尚未进行的经济活动起到超前指导、铺路架桥的作用。

(四)定量分析c定性分析相结合

经济活动分析一方面需用过现有财会账目、报表等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总结,这属于定量分析的过程。但定量虽然能够直观、严谨地呈现出经济情况,但过于死板,缺乏理性,往往无法分析造成这一数据信息的深层次原因,因此建议在常规数据信息分析的基础上,加入定性分析,分析数据信息的深层次成因。但要避免走入定性分析中的“可能、也许、大概”的陷阱,要结合定量的严谨,进行综合评价。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经济活动分析作为开展经营管理工作的关键环节。它主要是借助各项经济数据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运行因素进行优化配置和高效应用,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获得的经济效益进行解析,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以及财力资源,对企业生产以及经营活动进行规划,争取以最小的消耗取得最大成果的管理活动,因此,做好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与施工企业的有效融合是现在每个企业在发展中应注重的主要环节。

参考文献:

[1]綦虹.试论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J].河北建筑科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6(21),2.

[2]何丽蓉.浅谈施工项目经济活动分析[J].交通财会, 2001(11).

[3]郭华.阐述基本建设项目经济活动的控制与管理[J].广东科技,2010,3(233).

篇2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济活动分析 应用研究

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是对电力企业经营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的、彻底的研究和分析过程。这一活动是建立在经济指标的基础上的,通过对电力企业一定时间内的经营情况和企业效益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到电力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通常情况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采用的方法有:因素分析法、对比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盈亏分析法等。

一、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相关体系

电力企业通常会在每个月都进行一次经济活动分析,而这一分析活动会涉及到企业内部的财务、调度、安全等多个部门。

通常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会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建立一种全面的、复杂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从众多的指标中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指标来构成相应的指标体系。从实际的操作上来讲,前者在构成时具有烦琐、复杂的特点,而且操作起来较为困难,后者的可操作性较强,有利于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评价。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内容包括安全生产指标分析、经营销售指标分析、财务指标分析、劳动生产率指标、多种经营指标分析等。

安全生产指标包括:变、配电事故、一类责任障碍、供电可靠率、主要设备健康情况、电压合格率。

营销指标包括:供电量、售电量、线损率、售电平均单价、电费回收率、电费余额。

财务指标包括内部利润、变动成本、固定可控成本、单位固定成本、福利费、材料费、盈利能力等。

生产指标包括:负荷率、报装及接电率。

劳动生产率指标包括:全员劳动生产率、生产人员劳动生产率。

多种经营指标包括:总产值、上缴税金、完成工资额。

二、电力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常见内容

1.对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比如说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因素可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2.电力企业总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3.企业相关的电力营销方面的分析。企业相关的电力营销分析是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力营销分析是指电力企业的内部用电管理部门,在根据本企业的经营目标,对电力企业相应地营销市场的变化、电力的营销指标等进行的较为全面、复杂的分析。针对电力企业营销分析,企业可以很好的掌握外部市场的发展变化,从而制定更加有利于自身企业发展的方向。

电力营销分析主要包括售电量分析、单价分析等。其中对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贡献率,通过贡献率我们就可以分析出各个因素在电力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大小。在电力营销分析中常用的分析方法是因素分析法。通常综合指数的特点表现为,进行对比的总量指标是由两部分组成,而其中一部分的固定将会反映出另外一个指标的变动对总量指标的影响情况。这一综合指标的制定应该遵循统计学的原则,例如在进行售电单价变动分析时,我们可以将售电单价的变动分为分类售电单价的变化与分类售电量的变化,然后再进行分析。

4.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分析。电力企业的成本和费用分析主要包括购电量分析、购电价格分析、固定成本分析等。我们可以通过对电力企业的成本和费用所包括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而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

5.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主要包括安全生产情况分析、电网运行与设备情况分析等,通过对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大概了解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

6.电力企业财务和资产分析。电力企业财务和资产分析主要包括电力企业盈亏和获利能力分析、财务情况和资金变动分析、债务偿还能力分析等。在财务指标分析中,内部利润变动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各项利润额指标计划完成情况和增长变动情况的影响、企业营业利润和营业外损失对企业利润增长的影响分析等。

7.总结性分析,从上述的各种分析中,找出电力企业在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到企业下一步应该进行的经营活动方向和措施,并上报企业上层领导。

三、改善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

1.对分析方法进行进一步的改善。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涉及的内容较为广泛,这与事物的发展规律是相符合的,只有坚持对立统一的规律和辩证统一的观点来解决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使整个分析过程更加合理和科学。在进行经济活动分析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定期分析结合不定期分析,单项与综合分析相统一,事前和事后分析并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等原则,才能够正确的得到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趋势,从而作出相应的对策和改变。

2.分析质量的加强。首先,应该对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充分的把握,通过大量资料的收集与归类,分析研究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其次,注重分析中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问题,对此类问题不应该采取回避的措施,而应该对其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研究进而解决问题;最后,对于主要经济指标进行重点分析,从而得到可靠的经济运行规律,进而把握趋势制定相应的对策。

3.积极主动的对分析方法进行创新。通过此种方法来增加经济活动分析的活力,进而实现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来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经营的目的。

总之,在当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分析是电力企业管理的最基础的工作,只有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各个因素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开拓电力市场,扩大电力的需求,保证电力企业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孙长伟.谈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J].华北电业,2007(9).

[2]刘艳.对陕西省电力公司经济活动分析的思考[J].陕西电力,2008,36(7).

篇3

【关键词】新常态,电力企业,经济活动

一、绪论

“新常态”对于“常态”的概念来说,是对于我国之前经济GDP增速平均7―8%的常态来比较,而对于世界经济低迷,我国经济转型的大环境要求来看,是必将经历的一个持续的经济增速放缓的“常态”。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各行各业进入了“新常态”的发展形势,由于受着市场需求持续低迷的影响,经济活动上压力陡然增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来说,电力企业面临着一系列的改革,首先,近几年煤电倒挂的形势急需煤电双方进行调整;其次,我国对环境与资源的宏观整治,使得电力企业需要改变经营重心;再次,资金链上出现的问题使得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上出现的复杂问题亟待解决。

二、电力企业显现的新问题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也正在向方法更高级、结构更合理的方向演化,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规模型的增长,转向集约、效率型增长,经营结构从产能结构不合理转向存量的调整、做优增量的调整。电力企业的成本构成要从粗放的煤电转向新能源的利用,要从传统的工艺转向高科技含量的工艺,要从环境资源成本较大的发电形式转向水电及其他资源节约及环境保护的方向,经济发展动力要增加新的增长点,电力企业的经济增速从过去高速增长向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中高速增长,最后使得企业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

面对上述总体要求与形势,电力需求增长出现了新特点。一是电力需求增速将大幅下降。

1995至2015年的电力消费年均增速为9.8%,而进入新常态后,对于“十三五”期间计划年均增长率将变为5.6%~6.7%。直至2020年以后,我国将从目前的工业化生产阶段进入后工业阶段,逐渐对现在的支柱产业进行产业升级改造,使工业增长在全国经济增长的比重大幅放缓,高耗电产品的产量开始下降。二是我国整体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将带动电力的需求增长速度降低以及用电结构与方向的转变。预计第二产业用电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逐渐成为社会用电增长的主要动力。而我国目前的工业发展模式决定,第二产业的用电比重仍在整体用电量上占有绝对的分量。

三、适应新常态需要电力企业进行的调整

1.低碳环保的要求

电力生产作为国民经济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基础,必须在新常态下保持稳定的发展,满足社会发展、各行各业生产与人们生活对电力的需求。新常态的要求电力生产结构要向着清洁低碳转化。我国“十二五”规划到“十三五”规划的承接中,环境的保护与减压成为了工业转型的主要目标之一。其中电力行业要带头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面对煤炭能源日渐枯竭、我国全国范围大气污染严重、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电力产业要加快可再生能源和核能开发利用。到2020年,我国目标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 15%,2030 年要达到20%。经济新常态,在一个侧面成为了电力产业生产结构转型的重要的经济环境推动,实现能源节约、高效使用,千方百计降低煤炭使用,并满足电力需求的增长,确保合理控制需求总量,科学规划供需关系、协调配合新能源的使用比例,以达到新能源使用比例的稳健增长。可以说新常态,给了电力生产向低碳环保方面转变的一个机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2.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

对于电力产业改革,主要是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技术水平分析、市场供需分析、国家建设分析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分析这几个因素考虑。在我国电力技术与设备发展缓慢的时期,计划经济占主导,电力属于国家主要建设的环节。在改革开放时期,电力企业开始尝试自负盈亏,由于市场需求大,电力企业可以通过以电养电来进行经营,在改革开放初期电力生产仍然属于统一调度、统一规划。21世纪初是电力管理体制进行了深化改革,电力企业拆分重组,建了大型电力集团,由电力集团自主经营核算,重组是电力行业企业化的基础。随着企业机构改革的深入,电力产业逐步走向市场化,进而对国家建设与市场需求有了进一步的平衡,电力企业的市场化,直接影响了我国煤炭行业的发展,也对煤炭行业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新常态下,我国电力产业仍需要深刻的调整变革,尤其是要在企业的管理体制改革方面。电力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解决电力企业在行业的垄断,提高电企竞争意识,促进电力企业在技术上与产业结构上的优化升级,深层次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已成为电力企业求生存的必经之路。电力企业想要在新常态下潜心提高自身竞争力,必须研究电力市场发展要求与自身缺陷,更新管理经营观念,科学定位自身所处地位,制定合理的经营计划,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提高管理水平,实现挖潜提效。

3.实现优化升级的要求

新常态下,电力企业在国内与国外的竞争形势,并没有因为经济增速的放缓而减弱。对于国内竞争来说,随着西电东送电量大幅增长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电力就地供需的平衡模式被打破,因而,我国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的竞争就涉及到了跨地域范围,成了全国性的竞争,尤其是东中部地区火电面临的竞争十分激烈。另一方面,新常态下,能源约束和环保约束的不断加强,国家加大了能源结构调整力度,支持发展低碳清洁能源,因此,对于传统的煤电企业,严格的节能环保政策的要求,必将要将其减产和停机作为代价来达到国家要求,同时要与其他电企以及新能源企业竞争。而对于我国深化改革带来影响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外资或是跨国企业对我国大型电企的冲击,新能源的使用,在技术上以及管理方式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较为明显,因此,我国电企也将面临引进来的竞争压力。

四、电力企业经济活动需做出的调整

1.调整经营战略,整合现有资源

认清自身优势,整合现有资源,这是电企从提高内部经营能力与创新能力,以适应新常态,首要做的工作。加快转型,首要要以调整战略定位为基础,注重有效经营、符合市场规律、企业实现内涵式发展、生产进行可持续升级,注重实效与稳健,进一步的缩小改革风险。整个大客户与资源供需的产业链条,在捋顺上下游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

2.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技术升级市场化

提升经营管理的执行力与创新力。面对严峻的经营形势,坚持积极开发大容量、高效率、 低排放的煤电项目。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按照市场需求,围绕煤炭、科技、交通运输等关系密切的产业协调电力生产,要在市场需求的导向下,逐步进行技术升级与产业调整。

3.进行绿色低碳清洁化生产改造

始终坚持以绿色、低碳清洁化生产为方向,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致力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积极推进燃煤机组节能降耗,努力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大力实施脱硫、脱硝和除尘等环保项目改造。必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努力提高科技产业对生产经营的服务能力、对前沿技术的研发能力、对做强做优电企的贡献能力。

4.细化经营管理手段

电力企业大多带有传统国企粗放管理的特点,而在新常态下,要精细化管理。在经济活动分析上,要通过量化与数据分析,引导对市场供需的准确理解。在财务管理上要在成本管理下功夫,在企业的节支降耗上加强管理。在经营管理手段上,要增强激励在提高工作效率上的作用,进而提高员工的执行力,在内部管理上为企业在新常态下平稳发展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徐念沙.新常态下的国企创新与转型[J].国企.2015(01).

篇4

摘 要 财务分析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企业管理者把握企业动脉,科学企业决策的前提之一。作为企业财务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科学分析财务信息,提供决策者正确明晰的财务分析报告。本文介绍了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分析了财务分析现状,提出了积极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 企业管理 财务分析 企业经济 数据

财务分析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随着经济与社会发展,财务信息在经济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财务分析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从财务分析的定义来看,财务分析是指利用会计资料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数据资料,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分析方法,对企业等经济组织过去和现在有关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为企业的投资者、债权人、经营者及其他关心企业的组织或个人了解企业过去,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做出正确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或依据。也就是说,财务分析不仅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管理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企业外部投资决策、贷款决策、赊销决策等都有着重要作用。

一、财务分析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大中型企业的经济分析活动中,财务分析以其独有的特性发挥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首先,财务部门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相较于生产、业务部门,财务部门可以通过实际数据资料的分析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果和存在问题作出更加客观、公正地评述。

其次,由于企业的财务部门是公司数据的处理中心,所有的经营数据最终都流向财务部,也就是说,相较于其他部门,财务部掌握着更加全面、详尽的分析数据。因此,财务分析能够做到在对企业整体运营效果的全局评价基础上,对影响企业运营效果的各项因素进行层层分解、逐项分析。

第三,由于财务部门不仅掌握企业的生产经营数据,还掌握了企业其他财务信息,如:企业的现金流量状况、企业的资本结构等等,因此,财务分析可以从对企业资金、资本状况等分析入手,对企业的运营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企业未来经营方向及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二、当前财务分析的局限性分析

随着经营环境的日趋复杂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化,企业发展对财务分析的要求也日益提高,财务分析在发挥其重要作用的同时,其自身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

第一,由于财务分析人员对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参与程度不高,对企业的重大经营决策、重要业务情况等缺乏了解,从而使财务分析仅仅停留在财务领域,就会陷入就财务论财务、就数据论数据的误区,与企业管理脱节。

第二,现行财务分析大多侧重于对历史信息的反映,基本上是对已发生的经济活动的总结,只重视企业过去和现在营运状况信息的披露,却忽视了企业未来发展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以及对未来信息的反映,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缺乏预测性和前瞻性,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

第三,财务分析的大多数据来源于会计报表,而会计报表是会计依据一定的假设前提而编制的,这就决定了报表本身具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历史成本报告资产,不代表其现行成本或变现价值;假设币值不变,不按通货膨胀率或物价水平调整;稳健性原则要求预计损失而不预计收益,有可能夸大费用,少计收益和资产等等。限于这诸多因素的干扰,财务数字极易产生偏差,造成分析者的错觉,有可能导致分析结论的错误,对企业未来经营管理活动的决策、实施与开展产生负面影响。

三、提升财务分析水平的建议

如何突破现行财务分析的局限,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的有效性呢?

首先,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的,因此也决定了财务分析要随时随刻对焦市场,不仅要把握本企业的情况,还要紧密关注经济政策、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等企业外部环境变化。

其次,提高源泉参与意识,加强对企业董事会材料及其他决策信息的收集了解,把握公司动态,了解决策层关注热点,变静态单一的分析模型为动态多样化的分析模型,从而使财务分析更具有方向性和实效性。

第三,在财务分析的数据使用上,不能局限于会计报表及其他财务信息,而是要把经营情况与财务指标相结合,通过经营数据分析,来修正财务数据的偏差,排除各因素对会计报表的影响,提高其分析的有效性并进一步拓展分析的深度和广度。同时,财务分析人员还要尽可能的掌握熟悉本企业各项经营业务流程,培养更加专业敏锐的分析触觉,从纷繁复杂的数据资料中及时捕捉到异常信息。

第四,将整体分析与专项分析相结合,一方面在单项指标分析的基础上,将各项指标构筑成一套完整体系,相互配合使用,进行综合性分析与评价,以掌握企业整体运营状况。另一方面,凭借各指标的内在因果关系,进行一环扣一环,层层深入的纵深剖析,深挖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潜在发展优势,提高财务分析的有效性,避免分析的片面性,使财务分析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篇5

关键词:电力企业 经营 问题及措施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一、我国电力企业经营所面临的形势

我国电力供给由政府部门管理,转制为电力企业经营以来,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电力供给已经基本上满足了工农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但就目前形势来看,电力企业的经营仍然面临严峻的形势:

1、从国际形势看,受西方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的内需减少、经济低迷,直接导致了我国出口企业的贸易受挫,或减产或停产,对电力的需求大幅度锐减,电力企业的经营效益下降,生产成本也相对攀升。因而,当前的经济形势也直接对电力企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2、从国内环境看,我国煤电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由于资源消耗过快,资源价值相对提升,煤价的居高不下,导致电力供给的市场价格具有不断走高的趋势以及面临成本提高的压力,国内电力企业处于高成本负荷的压抑之中。同时,近些年来,我国为了保持货币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均衡作用,实行货币从紧的政策,使得银行利率上调,而电力企业作为资金密集型企业,其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利率的上调无疑提高了企业财务成本支出。

3、从市场经济的环境看,电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是大势所趋,是市场经济的迫切需求,然而,我国电力企业虽然经过了顺利改制,并保证了生产与供电的平稳进行,但是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管理模式的影响,在管理体制、成本控制、设备更新、人员素质等方面发展滞后,尤其缺乏不适应当前经济环境发展的形势,没有真正使我国的电力企业跻身市场经济的竞争中,企业事实上还处于国内垄断的地位,市场化意识不强,市场化竞争的格局尚未形成,企业缺乏经营与技术改造的动力,更难以形成较高的经营效益和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

4、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看,传统的电力企业的生产依靠能源的高消耗来实现,然而,一方面我国国内发展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减少能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坚强决心;另一方面我国也向世界做出了履行环保义务的庄严承诺,这些都给包括电力企业在内的、资源高消耗企业带来了巨大压力,改革现有生产方式,实现低碳发展模式,成为电力企业所面临的挑战。

二、电气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技术创新

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以及对外部技术的依赖,纯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这样的自主创新成果,就体现了新的科学发现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然而,当前电气企也往往缺乏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电气行业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行业装备比较差,工艺水平偏低,科技支撑能力弱,主要以仿制国外和国内先进产品为主;许多电气公司往往都是追随者,没有自己的专利与技术,技术创新支撑能力不足;与电气技术创新密切相关的实验室(站)、研发机构、检测机构还未建设起来。

2、企业人才匮乏

1)企业领导班子的综合能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二是决策能力有限;三是创新能力不强;四是管理水平有限。

2)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匮乏。在调研中发现,现有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中,绝大多数任职都在10年以上,是从生产一线直接提拔上来的,对经济和法律知识的掌握都很浮浅,对世贸知识的学习比较浅薄,也没有一个人能看懂英文资料。因此,在抓管理方面常常捉襟见肘,能力有限。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结构不合理。一是平均年龄偏大,没有完全形成梯形年龄结构。二是知识结构单一,互补性差。三是缺少专业技术干部。以前在生产一线所掌握的技术已远不能适应现在的发展水平,人才构成中也缺少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及工艺师等专业人才。

3、忽视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所以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企业自身地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不断进行文化的创新。很多电气企业不注重创新,不根据社会、企业条件的变化而对企业文化建设做出相应地调整,使得文化建 设与社会文化发展、企业自身发展严重脱节,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 推动企业的发展,甚至会阻碍企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出以下缺陷:

1)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理解与认识。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外在形象设计;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文体活动;将企业文化等同于规章制度。

2)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活动缺乏紧密联系,企业文化不能真正渗透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中。

3)企业文化建设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精神,雷同化比较严重。

4、不重视售后

许多电气企业不注重售后服务管理体系的建设,导致很多客户流失。首先,从售后服务的定义来讲。售后服务意指维持和提高产品价值的一系列活动: 用户支持、维修服务、安装、培训、备用件管理、升级等等。理念的缺失的源头就是我们不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售后服务。 其次,从售后服务人员来讲。公司没有为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只是一味的强调服务,而没有将其精细化许多中小企业把用于管理销售人员的管理办法,造成企业只有一次销售没有永久客户。

三、电气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

1)组织保障。设立科研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对创新的重视程度。常设性科研机构的存在使得企业的科技活动有一个稳定的依托。

2)对外交流。行业中具体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集成构成了整个行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这种集成不是简单的一加一,行业中的企业相互间存在联系,不同行业的企业间也存在着知识的流动和扩散,而且产业界与国家创新体系的其它组成部门、大学、科研机构以及外国的机构等都存在着知识的互动,这种交流的模式和强度会对行业整体技术创新能力产生巨大影响。

3)企业的学习行为。即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购买的方式,提升企业技术基础,学习先进技术,其本质是对知识的引进、消化、吸收的过程。

2、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使用。

随着以智力和知识为特征的 知识化社会的来临,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优势。在人才的使用上、生活上创造条件,使他们有用武之地,使他们安居乐业。从企业的层面上,电气企业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想要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企业人才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影响企业人才的因素,并精心培育企业人才,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企业主要转变观念,要唯才是举,举贤任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上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企业职工要加大职业培训的力度,提高劳动者素质。在企业招聘工员时,要严格凭证(职业技术证书或岗位培训证书)上岗。

3、加强自身改革,提高市场化运作水平。电力企业脱胎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虽然体制上进行的公司化经营转轨,但作为基础性的能源部门,它自身所处的垄断地位制约了参与市场化经营的意识和动力。因此,当前电力公司必须加强自身改革,以市场经济的思维,强化经营意识,建立市场激励机制,实施市场化运作的经营手段,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实力。

4、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施电力企业的人才战略。企业的发展在于人才,目前因为电力企业老化,人员素质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要加强人才引进和在职人员的素质提高。首先应切实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强化企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要完善和创新人才考核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应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级人才的积极性;应在企业员工总体规模、干部数量、能力标准,以及选拔、任用、评价、激励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保证和措施,形成人才选拔使用的体系;应积极探索建立劳动用工、岗位竞争、开发培训等一系列优胜劣汰的用人制度,不断推进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

5、健全成本管理,强化支出控制。应当坚持企业开支计划性,做好年度预算和执行过程中的检查和监督,确保计划性开支项目费用的细化,推进资金投入在具体项目和部门中的落实,实现企业内资源的最佳配置;要加强企业的财务成本管理,挖掘内部控制潜力,减少生产成本和融资成本,压缩企业生产成本,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开源节流。应不断加大电费拖欠回收力度,提高应收账款周转次数,改善企业流动资金状况。

6、开拓电力市场,促进电力销售。电力企业应抓住国家当前促进内需的形势,积极配合市场需求,加大电网改造,提高电力输出能力,审时度势开拓电力市场。这就要求深入分析研究各地经济运行态势,加强电力市场供求分析,科学预测和把握电力需求趋势,有针对性的抓住电量需求的增长点,运用提高服务质量和市场营销的手段,促进电力销售能力。

结束语:

当前,供电企业面临着新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只有努力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的、立足于当地的、有个性的营销策略,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带动和刺激电力消费的增长,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营造出一个充满活力的、不断发展壮大的电力市场。

参考文献

1、傅景伟主编《电力营销技术支持系统》,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年

篇6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内涵

经济效益审计不论称为管理审计、业务经营审计、绩效审计,或是其它的词汇,其内容则都包括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即通常所说的“3E”审计。那么,什么是“3E”审计的含义呢?英国国家审计署在1983年公布的《国家审计法》曾经做出如下解释:

1.经济性,是指对一项活动,在关注保证其质量的前提下将其资源消耗量降到最低水平。

2.效率性,是指产品、服务或其他形式的产出与其消耗资源的关系。

3.效果性,指既定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一项活动的实际效果与预期效果的关系。

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

一、缺一不可的。这三者最终都要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根本目标,通过从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三者之间的相互关联中进行的审查和评价,足以表明和确定企业经济效益的优劣,从而得到客观、公正、的审计结果。

要正确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涵义,首先要弄清楚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的关系。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既有同,又有异。它们的相同之处表现在都是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的监督和评价。它们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象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是各种经济资料和有关的技术经济资料、经营管理活动;而财务审计的对象仅仅是财会资料和财务收支活动。

2、目的不同,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审查各种经济资料和技术经济资料,评价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是否经济,是否合理,是否有效益,并提出改进意见;而财务审计则审查财会资料是否真实正确,审计财务收支是否合理合法。

3、职能不同,经济效益审计具有建设性和防护性职能以建设性为主;而财务审计具有防护性和建设性职能,以防护性为主。

4、依据的标准不同,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是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以及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财务审计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

5、方法不同,经济效益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利用经济数学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既进行事后审计,也进行事前审计;财务审计则通过检查、调查和分析等方法,审查会计账薄和财务报表,分析财务指标,以事后审计为主。

由此可见,经济效益审计是财务审计的深入和发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往往从财务审计入手,即从审查资金、成本、利润的情况入手,然后再深入到全部经济活动和经营管理中去。当然也不能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审计等同起来,而忽略他们之间的区别。

其次,还要分清经济效益审计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关系,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是企业内部人员根据核算资料,运用各种经济指标,对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有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方法、指标和标准与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非常类似,但二者也具有明显的区别。

1、两者的性质不同,经济活动分析的本质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是构成企业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履行的是管理职能。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内部的证实监督活动,履行的是监督和评价的职能。

2、两者的主体不同,经济活动分析是具体从事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人员来开展的,可以说是一种内部的自我分析和评价活动,由于是自己评价自己的管理行为,因此在评价中难以做到客观和公允,经济效益审计人员作为企业的独立机构,对企业经济效益进行审查和评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准外部的审查和评价活动,相对于经济活动分析根据有客观性和公允性。

3、两者的侧重点不同,经济活动分析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分析侧重于事后分析,根据取得的核算结果资料分析其影响这一结果的各种因素。而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全过程审计,他不仅对事后效益审计,也对事前、事中的效益进行审计,他可以将审查和评价的活动延伸到决策、预算和控制。

可见,经济活动分析与经济效益审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他们各司其职,不能互相替代,也不是重复性工作,他们相互促进,都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之一。

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

由于经济效益审计要对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检查、评价,因而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广泛性,涉及经济数学、管理、统计、分析等多种学科的调查、分析、测试等系统性方法。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方法有:

1、审计查证法。包括常规技术方法和现代管理方法。常规方法借鉴了财务审计的有关方法,如审阅法、顺查法、逆查法、核对法、函询法、盘点法和抽样法等,现代管理方法借鉴了现代管理的技术方法如:①与预测相关的方法。定性的如集合意见法;定量的如回归分析法、自适应模型预测法、时间序列预测法等。②与决策相关的方法。量本利分析法、线性规划法、边际分析法等。③与计划、控制相关的方法。投入产出法、项目评估技术等。

2、审计分析法。包括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结构分析法、平衡分析法、敏感性分析法、多因素联动分析等。

3、审计评价法。包括定性的方法和定量的方法。定性的方法通常采用的是成功度评价法,它是依据评价专家或专家组的经验,对项目的成功程度做出定性结论,也即通常所说的打分制。项目的成功度可分为五个等级,完全成功、成功(A)、部分成功(B)、不成功(C)、失败(D)。定量的方法主要有差额评价法,对比评价法,综合评价法。

三、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

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机构及其审计人员在效益审计中判断是非、衡量和评价效益高低优劣的准绳,是进行效益升级的重要依据,要提高效益升级的深度和质量,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才能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性和审计建议的前瞻性和可靠性。

正确确定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至关重要。建立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①全面性原则。指标的设计既要能反映企业财务成果和经营状况,又要能反映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因而,既要有财务指标,也要有非财务指标。这样,可避免审计评价工作出现遗漏,能从不同角度对企业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和评价。②科学性原则。指标的设置既要考虑指标自身的科学合理性又要结合企业实际、遵循客观规律,既要有动态指标又要有静态指标,既要有定性指标又要有定量指标。③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无论是指标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指标的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除以上主要原则外,还应遵循普遍适用性原则以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是由多个具体的指标所构成,主要包括综合性指标和单项指标两大类。综合性指标主要是资本收益率、社会贡献率和资产报酬率等。资本收益率是从投资者获取净利润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社会贡献率是从企业向社会所作贡献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资产报酬率是从全社会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考核经济效益的单项指标主要有销售利润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应收帐款周转率、产值利润率、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材料利用率、材料消耗定额完成程度、设备利用率等,此外还包括上级下达或本级确定的关键业绩指标。

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与审计项目的目标紧密相关,过于简单,不能全面系统地反映被审单位的整体财务状况,但过分夸大复杂的量化指标在效益审计评价中的作用,并且试图建立一卡通式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不现实的。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四、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

在经济效益审计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指导审计活动、衡量被审计事实、鉴定经济效益质量的标准,这就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首先是一个以财务指标和技术经济指标为主体的标准体系。其次,在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其评价标准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是以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被审计单位的业务经营和管理水平为基础的。再次,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也具有相对性。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每个时期的经济势态不一样,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同一标准运用于某企业得出某种结论,而运用于另外一企业,则可能会得出另一结论,甚至是相反的结论。最后,财务审计所依据的标准大多具有强制性,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则是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审计人员应注意所选用标准的相关性、完整性、时效性等,以保证得出准确的审计结论。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和标准主要有:

1、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它是经济效益审计的首要标准,只有在遵循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制度下取得的,才是真正的效益,才能保证企业的长远效益。

2、各种计划、指标、预算、定额。这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最多的一类审计标准,这类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指定的,具有较强的可比性,也较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水平。

3、前期的审计标准。它是指被审计单位以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所制定和运用的标准,是审计人员制定本期经济效益审计的参考依据。前期的经济效益审计标准具有延续性,在它的基础上制定本期标准,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4、本单位或国内外同行业的历史先进水平与平均水平。这类指标也是用来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高低的标准之一。它们是对计划、指标、预算、定额等标准的补充,从而使经济效益审计的标准体系更加完整、全面。由于这类标准的时间跨度较大,在运用时,应考虑各种客观因素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

5、科学测定的经济技术数据。这类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新产品及新工艺的经济效益。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效益没有相应的历史资料可以比较,同时、同行业又无同类的指标可以参考,要评审它们的经济效益,就得借助于科学技术来测定。因此,它是经济效益审计中采用的一种特殊标准。

五、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程序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和后续阶段,每个阶段都应遵循一定的程序,灵活运用恰当的技术和方法。

准备阶段:审计项目确定后,就要按照审计项目的具体要求,适当配备财会人员、经济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或有相应技术特长的审计人员,成立审计组,收集资料,进行实地测试;确定重点,制定审计方案。

实施阶段:围绕重点进行审计调查,并对影响经济效益的有关数据进行取证;在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中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主要症结,结合有关的资料、数据、情况,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得出正确结论后,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实施阶段包括详细调查了解、实施审计测试,收集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酝酿审计意见三个方面的工作。

报告阶段:主要是将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情况归纳整理,进行分析评价,撰写报告,征求单位意见、作出审计结论、立卷归档。值得关注的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不同于财务审计报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证实财务状况的真实性,而是为了揭示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的高低及其原因,并做出评价,提出建议或措施。在多数情况下,由于被审计业务的专业性强,往往不能提出直接证据来论证审计报告的结论,为了使审计报告具有充分的说服力,需要广泛地运用间接证据和推理证据,这都需要在审计报告中加以详细的说明。审计报告一般应具备背景资料、审计结论、论证结论的证据、改进的建议或措施等内容。

后续阶段:后续阶段是指审计项目完成,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性审计的过程。主要是检查被审单位对于审计机构针对审计中查出的问题和弊端而提出的改进意见和建议的落实情况,同时也检验审计机构提出的改进措施是否可行,被审单位采纳后,企业管理是否得到加强,经济效益是否得到提高。

当前,经济效益审计已成为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现实中的审计工作重点也已逐步由真实性、合法性向效益性转变移,但就目前来讲,企业审计部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还处在零散的、单个的,还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的、完全独立的审计类型,大多在财务收支审计以及其他专项审计中反映出一些效益审计问题。为此,新时期的审计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一中心,不断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发展的新领域,新方法,新路子。

篇7

经济效益审计是指由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收支或经济活动的效益性所进行的审计。其目的在于对经济活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以及对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做出评价,借以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指出的是,经济效益审计与由统计、财会或其他管理部门所进行的分析与检查,在性质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一种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评价活动,而后者则是有关部门结合各自业务工作所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二、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特征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新的相对独立的审计形式,它具有独特的外延和内涵,与真实性、合法性审计有着必然的联系,但也不等同于传统的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归纳起来,经济效益审计主要特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必须具有法定资格的专业审计机构和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在审计中必须保持独立的地位和身份,保持客观公正的工作态度。

二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客体具有广泛性。包括企业各种资金及使用资金的部门,甚至使用资金的计划、管理等各个环节。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依据具有规范性。包括国家有关政策、法规和制度、计算、预算、方案,业务规范、各种标准、技术经济指标及本单位和国内外同类行业历史水平。

四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程序具有独特性。主要表现为审计工作结束后只出具经济效益评价审计报告及审计建议书,一般不需作出审计决定。

五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方法具有多样性。除常规审计方法外,还包括一些现代经济管理技术。如经济活动分析、管理会计、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领域内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

六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作用具有建设性。主要是核实公共资金的效益,评价经济运行过程及其结果,明确其经济责任,提出审计建议。

七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目的具有宏观性。主要是通过对企业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率、效益性的评价,以促进企业资金支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程序

与其他审计程序一样,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也包括准备、实施和结束三个阶段。但是,在这三个阶段中,经济效益审计所进行的具体活动,与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是有所不同的。首先,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在准备阶段要搜集更为全面和内容比其他审计更多、更复杂。其次,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需要编制更具体和细致的审计计划及其实施方案。因此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实际操作难度更大。第三,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不采取突击审计的方式,在实施审计工作前,要给被审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第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报告采取详式报告,审计报告所反映的内容与其他审计有较大的区别。审计报告中要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进行系统分析,指出制约经济效益提高的因素,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要运用财务审计和财经审计的方法外,还要运用其他方法。专门运用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工作中的方法包括经济活动分析方法、经济预测方法、现代管理方法等等。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它运用运筹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企业经济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指标,并透过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分析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及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评价企业的经济管理状况,拟定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和改善经营管理的措施。经济预测方法是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预测经济效益的状况。此外,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所运用的现代管理方法还有决策管理法、统筹法、价值工程等。

四、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内容

1、总体经济效益评价

总体经济效益评价主要是考察被审计单位是否取得了预期的经营成果、完成了计划任务等。总体评价主要审查内容:(1)确定已实现的经营成果水平。主要是确定所实现的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社会贡献总额、上缴利税总额、资金利润率等各项经济指标水平。(2)审查计划目标的完成情况。主要是将被审计单位实际数与计划数、目标数相比较,确定完成程度。(3)与相关指标进行比较,进而总结其成绩并揭示其存在的差距。通过与被审计单位不同历史时期经济指标的比较,或者与其它单位、同行业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存在的差距与不足和取得的成绩,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明确方向。

2、主要业务经营活动审计

业务经营活动直接影响经济效益。业务经营活动的审计主要是将有关指标的实际水平与计划、定额、先进水平等进行比较,作出评价。具体包括:常规经营活动的审计,即对采购、存储、生产和销售等业务的审查。(1)采购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采购计划制定的正确性,采购计划的完成情况,采购方式的合理性,采购批量确定的科学性,采购成本水平的变化以及采购费用水平的高低等。(2)存储业务审计。主要审查储备定额制定的科学性,储备计划的完成情况,储备场地的利用情况,仓库管理制度的健全与有效性,材料物资的保证程度等。(3)生产业务审计。主要审查生产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的平衡状况,生产过程的组织与管理水平,产品质量水平,生产成本水平等。(4)销售业务审计。主要审查销售计划制定的科学性及其完成情况,销售方式的合理性,销售费用的高低,销售收入水平等。

3、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

专项经济活动的审计包括对外投资、固定资产购建与改造、新产品开发、市场开发等活动的审查。

4、主要经济资源利用的审计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考察效益水平的高低,既要看产出的多少,也要看投入的高低,而经济活动中的投入主要是指企业所占用和耗用的经济资源。所以资源利用效益的高低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内容。审查资源利用效益主要是分析各种经济活动中所消耗资源的大小,计算资源利用效益的指标并与相关标准进行对照,从中找出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利用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措施。经济资源利用效益审查的内容主要有:原材料利用效益、劳动力利用效益、固定资产利用效益、资金利用效益、能源利用效益等。

五、企业经济效益评价

一是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标准,确立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审计项目后,应结合对被审计单位的审前调查,了解主要业务的特征、生产工艺和技术特点、管理方式等,在遵循科学、有效、相关、可操作性原则基础上,确立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的设置应该简略、清晰,便于操作和考核。指标内容和计算,均力求简单,易于使用。

二是针对不同的效益审计项目,灵活运用审计指标体系。在实施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活动时,可能采用某一项标准,如当期的经营计划;也可能在同一项目或对其中不同的审计事实采用几个不同的标准,如既采用当期的经营计划,又依据历史最好水平,并考虑国内外同行业的先进水平等,来评价企业经济活动体现的效益优劣,并由此找出差距,发掘潜力,提高效益。

由于各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在考核企业经济效益时,应注意将上述指标作为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来运用,防止片面地、僵化地运用这些指标。否则,便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为了使评价标准更适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便于将来审计建议的落实,在确立审计评价标准时应与被审计单位沟通,听取被审计单位的意见,认真分析研究评价标准对被审计单位的适用程度。在指标的使用上要考虑所使用的指标是否与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紧密相关,要选取那些确实能反映其经济效益水平的指标来进行评价。在数量水平的选择上要具有先进性,同时也要具有可行性。

评价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需要审计人员作大量细致的工作。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要注意经验的积累,积极收集有关经济活动资料,必要时要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努力把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资料搞扎实。有条件的内审机构可以指定专门人员负责评价标准的测算和建立工作。

三是做出恰当评价结论。根据审计项目所取得的审计证据进行归集、整理、综合分析之后,就需要对照选定的评价标准,做出各个审计重点或分项目乃至整个项目的评价结论。

审计评价中凡涉及审计结论的重大问题,都要具体说明相关的标准、结果及原因,对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建议,也应详细列明理由,便于与被审单位交换意见和部门领导审阅。审计结果是对履行经济责任的证实或是涉及对事、对人的处理,必须保持职业谨慎,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对不当之处进行修改。但是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不合理、不符合事实的,审计人员应坚持原则,维持原有的审计结论。必要时可将被审计单位的意见与有关审计证据作为审计报告的附件,以供审核该报告和做出处理决定时参考。

六、企业效益审计成果的利用

篇8

1、分析的时间:

每半年分析二次,时间为6月和12月份。

2、分析的内容:

(1)经营成果分析。主要是商品进与销的预测分析。商品销售收入计划完成情况分析。

(2)经营消耗分析。主要是经营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成本分析。

(3)主要指标执行情况分析: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责率;资产净利润率;销售毛利率;存货周转率;资本金利润率;营业利润率。

(4)经营资金占用效果分析。主要是指经营资金占用与经营成果的对比分析。

(5)综合经济效益分析。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整个经营成果的综合分析,通过分析,促进企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费用。

3、分析的要求:

(1)按时间要求每半年分析一次。随报表报送省、地经理。

(2)按分析的时间客观进行分析。实事求是地反映企业两个效益状况。

(3)通过分析针对现状,预测企业的未来的前景,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措施。

4、分析的方法:

采取对比法。

篇9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下面我们对此进行分析。

(一)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界线不明显

现代企业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时,没有将经济效益审计区别对待,而是将其与企业财务收支审计混在一起,两者界线不明显。企业通常的做法是,在财务收支审计过程中顺带提及和关注经济效益审计。这导致经济效益审计无法发挥它的作用。

(二)经济效益审计水平不高

现代企业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时往往局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进行的是低层次的经济效益审计,审计操作不规范且使用的经济效益审计方法十分落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水平低下。

(三)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强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这使得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无法适应经济审计的需要,对经济效益审计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1]。

二、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组成部分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审计目的、审计对象、审计主体、审计职能、审计标准、审计时间、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等。

(一)审计目的。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减少企业经营的风险。

(二)审计对象。审计对象主要由管理体系审计和经营过程审计组成,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二者共同服务于企业经济效益审计。

(三)审计主体。具备专业素质,具有较高专业能力的专门审计人员或审计机构。

(四)审计职能。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企业的一种增值服务活动,其主要职能是找出企业发展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五)审计标准。审计标准主要有: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内部审计的规范和准测。

(六)审计时间。企业经济效益审计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审计时间与企业生命周期相同。

(七)审计程序。审计程序包括:计划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后续审计阶段和评价阶段。

(八)审计方法。审计方法包括:经济效率比较法、审计查证法、经济活动分析法、审计评价方法和技术经济论证法等[2]。

三、完善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分析

(一)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熟悉

在开展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活动之前,审计人员应对企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熟悉,这有利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效率。内部审计在企业的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在进行审计时,审计人员要熟悉企业的控制制度、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等情况,并熟悉企业的过去发展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以促进审计效果的提升[3]。

(二)从管理者的角度开展审计活动

审计工作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审计人员就必须从管理者的角度开展审计活动。内部审计是现代企业的内部资源之一,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工作方针应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内部审计的主要职责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企业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在开展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从管理者的角度开展审计活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确保经济效益审计工作开展的时间

审计时间通常跨度较长,开展内部审计是对经济效益审计在时间上的保证。确保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开展的时间,有利于审计工作更好地进行。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这三者之中,只有内部审计的对象是单一的,所以做好企业的内部审计具备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时间保证。

(四)对审计角色进行准确的把握

对审计角色的正确把握,关键点在于能否对现代企业的管理职能和经济效益审计及其他审计类型进行正确的区分。不能将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混为一谈,要保持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立性。

(五)对审计工作引起重视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是一种区别于财务收支审计的更高层次的专项审计,它是促进企业经济效益增长的增值服务活动。企业领导应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工作的开展,重视经济效益审计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了实现经济效益审计增值,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应跳出财务收支的视野,站在战略审计的高度,开展审计工作,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制止和监督企业的经济效益遭受侵犯[4]。

(六)正确认识审计中的风险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除了是具有增值功能之外,还能对企业的发展进行监督和鉴证。企业审计中存在一定的风险,企业领导和审计人员要正确认识审计中的风险问题。一旦审计人员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因素评价不准确和对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项目掌握的不准确就很有可能会给审计工作带来风险,甚至对企业审计的改进措施和建议造成误导,给企业带来损失。因此,审计人员要对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关,规避审计工作中的风险。

篇10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成立了大量企业。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组织,获利是企业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是每一个企业生存面临的重要而关键的问题。下面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 企业经济效益 提高 措施

一、企业经济效益的含义

企业经济效益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而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即以尽量少的劳动消耗取得尽可能多的经营成果,或以同等的劳动消耗获得更多的经营成果。

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从企业的角度讲,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那么与企业相关的上游材料提供商,下游客户经销商等整个产业链的相关企业都能够得到带动,促进产业链的发展,社会也随之得到了发展。同时,社会这个大环境的状态对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深远的影响作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论是对企业、人民、社会和国家,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方面

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就增强了。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逐渐发展壮大,一定要将劳动消耗降低,以最小的投资获得最大的收益,也只有这样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二)人民方面

为了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去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必须要提高经济效益。社会财富的生产和流通环节主要是企业来承担的,全体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质量直接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制约着。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对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要影响。

(三)国家和社会方面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将国有大中型企业搞好,才能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使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措施方法

(一)依靠先进设备和优秀的人才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先进的生产设备、先进的工艺流程。有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先进的工艺流程,企业就能将消耗的成本降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样在同样的时间内有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也就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是企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企业的灵魂是人,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都需要人去操控,掌握。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水平跟不上,就无法去全面控制、掌握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流程,很难将先进的设备和工艺流程的先进性体现出来,也就无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科技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关键,谁拥有了先进的技术,谁就抢占了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世界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而科技竞争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优秀的人才促进企业的发展,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二)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

社会在不断进步,企业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就要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就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这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方法,同时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科学的管理。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多个方面,如产品的生产、产品结构的调整、人力资源配置、产品质量检测、市场开发等,如果没有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只靠先进的设备、工艺流程,高素质的人才,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很可能由于意见或考虑的因素不同而出现众多分歧、意见,同样也无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采用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就能很好的处理好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分歧、问题,同时对企业的员工的制约、生产过程的合理监控等,控制好生产流通环节的各个因素,以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企业兼并和破产

市场的主体是企业,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重要体现。但是由于很多原因,如企业科学技术水平、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等,必然会有很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剩下的企业则逐渐发展壮大。市场是检验企业经营管理的试金石。在市场竞争中,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出现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必然的,为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有效的方法。例如,兰州某拖拉机厂1995年时的年盈利为200多万,经过认真的考虑后,其将拥有将近2000名职工,年亏损1000多万的兰州某汽车制造厂兼并,尽管当年的利润减少了,但是企业的规模变大了,产品也拓宽了,为企业将来的竞争力打好了基础。

企业的兼并和破产,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杠杆,也是发挥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企业的兼并和破产能够使劣势转化为优势,实现生产的集中和优化,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优化配置,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结语

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关系着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只有通过科技进步、人才、先进的管理方法、企业兼并破产等各种措施,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杜建菊,王德礼.经济效益审计.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