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济南动漫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济南动漫行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文化脱节的问题:动漫与文化的脱节不仅仅是济南动漫市场的问题,而是中国动漫行业面临的一个问题。相较而言,日本的动漫,镜头写实、画面感强,美国的动漫,歌舞感强、比较优美而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带有的浓烈的民族风格,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结果。2、客户来源和资金来源是限制中小型动漫公司发展的主要原因。动漫行业最终的目的还是为了盈利,用商业模式来运营动漫是不可避免的。动漫产业发展时就因为缺乏资金支持而没有话语权,狭窄的客户来源和资金来源是更是严重制约了动漫公司的发展。动漫公司融资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国内盗版现象严重,市场上的相关衍生品八成都来自于盗版,盗版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盗版严重侵蚀了动漫创作者的利益,使之很难找到好的盈利模式,所以很多投资者看好动漫产业,但因为没有盈利保证,所以一直不敢对这个行业进行投入。其次,现在的电脑技术虽然使动画片的制作周期大大缩短,但是算上前期策划、剧本、高质量绘画人力成本、后期制作以及宣传营销成本,整个投入仍旧十分惊人。然而,对于这样的高投入,动画产品的回收却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3、动漫行业人才缺乏现象严重。中国的青年动漫产业人才严重匮乏,主要表现在青年动漫产业人才总量不够,人才队伍结构很不合理,高水平青年人才和领导太少,整体培养质量偏低,国际化程度不高,缺乏一体化的培养体系等等。目前从事动漫行业人员中多数集中在动漫的中后期制作过程,而从事动画前期规划和创作的青年人才十分匮乏。也就是说,目前迫切需要的从事创意、编剧、导演、设计的青年人才严重缺乏。另外,由于我国动漫行业发展历史不长,这方面的从业人员其行业经验不足,缺乏国际化背景。目前我国动漫产业青年人才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整体看来,在动漫从业人员中,专业的文案、营销人员更是严重缺失。同时,对目前学习动漫专业的学生:缺乏好的老师,缺乏真正的大师;缺乏好的国产影片;学生的用功度不够;整个社会对动漫行业呈现出一种浮躁的态度;大学生大都基本功扎实,但动手能力不强。这也反应出目前动漫行业的一个巨大问题:动漫院校与动漫企业之间的脱节,即人才培养与人才接收之间的不对口。对于动漫院校来说,他们教授给学生的大多是关于动漫方面的技巧、对动漫的体会等等,更多的停留在艺术层面。而对于动漫企业而言,从事这行的人要多思考各种解决方法,企业需要的是理性和商业。学习动漫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在理应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下,动漫企业却抱怨人才匮乏,这就是目前动漫行业所面临的就业问题。
二、相关建议
1、政府充分落实对动漫行业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动漫行业要发展,一定不能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府应充分发挥其优势,通过相应政策来引导和扶持动漫行业的发展。2、增强公民道德意识,抵制盗版产品。盗版现象已经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的“习惯”。因此,不仅政府应该出台更加严厉的措施打击盗版,同时公民自身也应该培养购买正版,抵制盗版的好习惯,既保障动漫行业正常利润,也保障动漫消费品的品质。3、动漫企业应该加强同大学之间的联系。动漫企业可以考虑与大学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的专业化。4、鼓励原创,重点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创意型青年人才。5、注重动漫行业与本土文化的结合。动漫行业应充分发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明,实现动漫行业发展与弘扬中华文化的双赢局面。要通过动漫行业的发展实现本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以及对青少年的传承。6、银行等金融机构能对动漫行业提供方便的筹资渠道。银行等金融机构能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动漫行业的盈利状况,为动漫行业提供多样化的筹资渠道,诸如优惠贷款的方式,鼓励动漫创作。
作者:张骅 范义秀 单位:山东大学
篇2
关键词 切花市场;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52-01
切花又称鲜切花,是指从植物体上剪取的具有观赏价值并带有一定长度茎枝的花朵,如月季、、满天星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鲜切花所包涵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们现在所说的鲜切花,除包含原有的切花之外,还包括观赏价值高的植物茎、叶、果等各种植物材料,如银芽柳、肾蕨叶、乳茄等,既可观花、观叶、观果、观枝,也可赏姿闻香,既有水生植物也有陆生植物,有高大挺拔的木本植物,也有低矮的草本植物。
1 中国切花市场发展现状
中国鲜切花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增大,栽培品种也由原来的几个发展到现在几百个。已经形成了多个区域销售市场:以广州市为中心的南方市场;以上海市为中心的华中市场;以北京市为中心的华北市场;以重庆市为主的西部市场;以西安市为中心的西北市场;以沈阳市为中心的东北市场。
1.1 切花生产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不断提高
中国在1986年之前鲜切花生产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这些年来,鲜切花产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近些年,云南省的鲜切花产业获得快速的发展。另外,广东、上海等沿海城市以及华中、华北等大中城市也纷纷发展鲜切花产业,且随着市场的不断完善,鲜切花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逐年的提高。
1.2 切花生产逐步向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
切花作为一种商品进行生产后,“小而全、小而散”的传统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鲜花从事者逐步放弃这种生产方式而开始寻找新的生产方式,以逐渐形成鲜切花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目前。主要切花产品的规模已经初步形成,并呈现出区域优势和企业优势[1]。
1.3 切花由季节供应向周年上市转化
目前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切花朝着大流通、大生产的方向发展,中国切花生产者充分地利用地域辽阔、生产区域广阔、南北生态条件各异等有利条件进行切花生产,进而对不同切花产品的上市时间进行调剂;另外,切花生产者对生产设施条件的改善也非常重视。截至目前,中国基本上可以有效地实现主要鲜切花产品的周年供应。
1.4 切花产业前景良好,国际贸易逐年扩大
中国地形、气候及环境条件较为独特,具有十分丰富的花卉种质资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切花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切花产业发展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而且,中国政府部门及切花相关的行业组织均高度重视切花产业的发展,并给予了大力支持,颁布了一系列对切花生产和贸易有利的政策[2],对中国切花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使中国的切花产业发展前景良好,进出口贸易逐年扩大。
2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资源利用不足,新品种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
中国是世界园林之母,有着丰富的园林植物种质资源,其中有很多优良切花切叶品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不断追求新奇特优良切花新品种。但中国在野生切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还存在不足。加之注重引进国外品种、忽略国内资源的开发利用,使得切花新品种的培育和利用及其新品种保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对发展切花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制约作用。同时,中国对切花品种的保护力度不够,也影响了新品种的培育。
2.2 切花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
目前,世界上切花消费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为:消费正由传统花卉渐转向新优花卉。由于中国切花产业发展的起步时间较晚,在新品种的育种方面,科技含量不高,使得切花新优品种严重缺乏。目前中国出口的主要鲜切花绝大多数属于低端产品,品种种植多年,严重老化,科技含量不高,无法在国外高端切花产品市场中占有优势,虽然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相对利润率低,影响了切花产业的发展。
2.3 产业结构不合理,规模化、专业化程度较差
中国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较多,但是规模很小,切花的种植分布较散,管理上较为粗放,专业化、规模化及专业化的程度不高,繁殖技术落后,繁殖的系数小,生产中受季节的影响较大,导致生产成本高,批量生产及规模效益无法有效地形成[3]。而且,中国从事花卉生产的企业发展存在有较
大的盲目性,缺乏长期经营切花生产的思维,比较注重切花生产的短期利益,较少为其产业的未来发展作出规划。由于缺乏特色和拳头产品,而为了争取短期的效益,切花企业盲目跟从,争相种植一时畅销的切花,导致该种切花短时间内供应过于集中而无法销售,影响了切花企业继续生产的积极性。
2.4 切花流通体系不健全,花卉出口量较小、出口额不高
目前,中国切花市场专业的管理人才较为缺乏,市场功能不完善,尚未建立健全信息保障系统,无法快速传递花卉市场信息,导致全国花卉市场上的花卉流通不畅。虽然近期中国切花出口总体态势良好,据2007年的有关资料统计,美国、荷兰、德国、中国等45个国家花卉生产的总面积为609 938 hm2,产值超过260亿欧元,在这些国家中,花卉生产总面积最大的分别为中国、印度、美国。然而,切花产业生产出的总产值最多的国家却分别为美国、荷兰、日本[4]。因此,中国切花生产中的品种少、流通体系不健全等因素对切花的出口产生严重的制约作用[5]。
3 发展建议
中国切花市场的努力目标不是追求栽培面积的扩大,而是要充分利用中国的切花种质资源,不断推出新优切花品种,同时利用区域优势,发展特色花卉;应提高科技含量,依靠科技手段提升切花品质和国际竞争力,建立完善的切花流通网络体系,还应对切花的产品结构进行调整,以增加切花的产值,并拓展市场;提高切花生产的管理水平,提高生产效率[6];生产方式要向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科学定位、稳步发展,实现产业的调控性和法律的保障性;引导切花消费,培育消费市场。
4 参考文献
[1] 吴青君.我国花卉产业及其发展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6(6):35-39.
[2] 孔德政.2008年花卉产业预测[J].农家参谋,2008(5):5.
[3] 白燕枫,陆继亮.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显产品质量生产水平提升——2006年全国花卉统计数据分析[J].中国花卉园艺,2007(17):36-38.
[4] 李庚飞.浅谈我国切花产业发展形势[J].价值工程,2012(16):137.
篇3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黄金市场取得较大进步,为进一步的深化市场发展,落实藏金于民的国家战略,有必要针对黄金市场现状进行一定的探讨和研究。
一、我国黄金市场发展现状
(一)黄金市场格局逐渐形成
当前,我国黄金市场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场内和场外市场。场内市场以交易所为核心,上海黄金交易所(以下简称金交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期交所)成为黄金现货和黄金期货的两大场内交易市场;场外市场以银行间OTC市场核心,商业银行作为交易载体和中介为个人投资者提供24小时不间断账户黄金交易、实物金零售等服务。
金交所现货及递延等产品可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用金企业及个人对黄金现货的交易需求,其价格对我国黄金市场具有重要导向作用;期交所的黄金期货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和投资的工具;银行柜台与黄金制品商为广大个人投资者和消费者提供零售终端购买渠道,满足了零售客户的黄金投资需求。
(二)黄金投资品种日益丰富
目前,我国黄金投资品种按主要交易渠道包括以下三类:2003年以来,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交易品种不断丰富。如Au99.95、Au99.99、Au50g、Au100g四个现货实盘交易品种,以及Au(T+D)、Au(T+N1)以及Au(T+N2)三个现货延期交割品种;上海期货交易所于2008年1月挂牌黄金期货,业务发展迅猛;2003年以来,商业银行陆续开展了实物黄金销售、账户黄金、黄金进出口、黄金租赁、黄金远期、黄金期权、黄金回购、黄金拆借、黄金积存计划和境外黄金交易等业务。
(三)黄金进口渠道不断放开
近年来,我国黄金进口量逐年增加,参与黄金进口业务的商业银行也从原先的四大国有银行逐步扩大至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截至目前,我国具有黄金进口资格的商业银行已达12家,随着黄金进口的有序放开,加之国内对于实物黄金的需求与日俱增,我国实物黄金的进口量也在快速增长。香港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中国内地2013年从香港净进口黄金达1108.8吨,环比涨幅33%,创历史新高。
(四)贵金属配套外汇政策逐渐完善
2003年以来,贵金属业务相关外汇政策逐渐完善。2003年和2007年,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局)分别《关于商业银行办理黄金进出口收付汇及核销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3]93号)及《关于银行黄金业务汇率敞口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07]42号)。2012年,为规范贵金属业务外汇管理,便利商业银行为客户提供贵金属投资服务,外汇局了《关于银行贵金属业务汇率敞口外汇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2]8号)。上述贵金属业务相关外汇管理政策的制定,有利于商业银行更为便利地参与境内外多个市场,有效实现跨市场联动,极大地推动了国内黄金市场的开放程度。
二、黄金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黄金市场发展迅猛,但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规模、产品丰富程度、价格影响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黄金市场存在很大差距,在市场建设上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相关法规建设难以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
随着国内黄金市场的发展,现有黄金市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条例已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自2001年国务院正式启动黄金管理体制改革至今,我国对于黄金市场的监测和管理主要仍依据国务院于198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金银管理条例》和2010年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委联合的《关于促进黄金市场发展的若干意见》。缺乏与目前市场发展与规范相适应的管理条例,国内市场发展及管理缺少制度保障。
(二)我国黄金市场规模与其他国家市场具有较大差距
目前,世界黄金年需求量约为4千多吨,而黄金市场交易量在30万吨以上。这些交易通过场内市场(交易所市场)和场外市场(OTC市场)完成。OTC市场以现货、远期为主,主要有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苏黎世黄金市场。近年来,发达国家交易所的成交量保持稳定增长;中国和印度为主的新兴市场国家,场内外交易量也不断增加。通过对全球主要市场的交易规模来看,我国黄金市场交易规模远远落后于国际市场的交易规模。
(三)我国黄金市场缺乏全球价格影响力
目前,全球黄金定价权掌握在伦敦金银市场协会(LBMA)和美国COMEX市场手中。其中,LBMA通过五大报价银行等大型黄金批发商与苏黎世、香港等黄金零售市场的信息传导,主导着全球黄金现货价格;美国COMEX市场是全球黄金期货定价中心。目前,欧美黄金市场非常成熟,场内外价格基本一致,套利空间较低。
我国黄金市场处于起步阶段,仅有商业银行打通了国内外交易的通道,仍然是价格接受者,尚不具备成为全球做市商的能力。场内市场方面,上海黄金交易所及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黄金价格处于跟随国际贵金属价格的地位,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造成我国“有市场,但无定价权”。
(四)市场参与者范围、投资品种仍待扩大
国际黄金市场经验来看,如伦敦金银市场协会有十大做市商,均为商业银行或投资银行,苏黎世市场由瑞士最大的两家银行做市。美国场内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包括了大型投资银行、投资管理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黄金经纪商。国内场内市场的会员主要为黄金生产商、加工制造商,投资性质的金融机构占比较小,缺乏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金融交易功能较弱。
从交易品种上来看,我国市场产品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场外实物金零售领域,缺乏统一行业标准,缺少便捷和实惠的回购渠道,同时交易费用较高,制约实物金条投资消费;二是黄金衍生产品市场尚未健全,黄金远期、互换、期权及其他结构性黄金衍生产品发展较为缓慢。
(五)市场对外开放程度仍较低
自2008年,上海黄金交易所接受第一家外资银 行会员,启动黄金市场国际化进程以来。截至目前,仅有8家外资银行会员,占会员总数的5%左右。期交所从2011年开始接受外资银行入会,目前仅有2家外资会员,占会员总数的1%。同时,两家交易所均没有外资背景的产金炼金企业或相关配套服务机构会员。反观伦敦黄金市场,其之所以成为全球最重要的黄金市场交易中心,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门户开放政策,外国公司或商行的数目远远超过了英国本地商行数目。
三、我国黄金市场发展的展望与建议
随着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黄金市场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黄金市场的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程度也将不断加强。本文结合我国市场发展现实和未来需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黄金市场管理架构
目前,我国黄金市场的政策法规都是以1983年国务院颁布的《金银管理条例》为主体、在黄金统购统配管理的背景下制定的,明显滞后于市场发展,涉及黄金实物供给、产业链融资服务、外汇管理以及推动黄金市场对外开放的配套政策有待研究和落实。
为提高我国黄金市场的规范化、法制化程度,加快完善我国黄金市场基本政策法规体系,建议尽快制定出台包括《黄金市场管理条例》在内的相关法规及相关配套措施与实施细则,以适应黄金市场的发展要求。在监管体制上有必要确立以人民银行为主导、包括财税工商、银行监管、公安保卫、质量监督检验等部门参与的联席协调制度,加强市场各监管主体的定期沟通与合作,制定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监管规则。
(二)加强交易所场内市场的建设
场内交易形式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时间内仍将是中国黄金市场交易的主渠道,尤其是上海黄金交易所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金场内现货交易市场。应在相关金融监管机构指导和管理下,充分发挥和协调好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的市场服务功能,建立常规监管和风险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对会员的服务水平,强化会员监管职能,并加大产品与业务的创新力度,满足各类客户的投资需求,提供丰富全面的交易产品,推动贵金属不同交易品种协同发展,从而有效增强现货市场的流动性。
(三)建设和发展银行间场外市场
大型商业银行凭借其对国内外金融市场和黄金市场的熟悉程度和交易经验、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渠道资源、跨市场的产品创新能力、全面的风险管理能力、完善的清算交割系统,以及货币经营商、外汇经营商等多种角色,具备承担做市商的职责。
商业银行应利用现有平台优势和成熟网络,全面提升黄金市场对产业链的金融服务能力,从产业链的探、采、选、冶、精炼、加工等各个环节入手,加速金融服务的产业渗透和服务能力。承担场内市场黄金做市商功能,基于场内撮合成交价给出双边报价,进一步满足银行间或黄金企业间大额交易需求,通过银行间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提高市场的活跃度。
(四)实施科学合理的黄金市场税收政策支持
国内现有黄金税制在黄金生产、冶炼、流通等环节与国际大致相同,实行的是鼓励性政策;但对黄金零售环节的增值税明显高于国际水平,且对商业银行和生产、经营企业采取了不同的税收政策,限制了黄金交易市场流动性和实物黄金零售业务。
国际上,除韩国、越南等极少数国家对黄金视同一般商品征收10%的增值税以外,大多数国家通常会按照黄金不同用途,区分黄金原料、投资产品、黄金饰(制)品三种类别,实行不同的增值税政策。即对黄金原料实行优惠的增值税政策,对黄金投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黄金饰(制)品征收增值税。建议进一步细化税收政策,在继续坚持目前场内交易增值税即征即退的税收政策基础上,逐步扩大免税政策至具有金融性质的黄金投资和交易产品,对黄金饰(制)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征收增值税。
(五)结合上海自贸区政策机遇建设国际性黄金交易中心
篇4
[关键词]市场营销现状环境趋势
市场营销是企业的一种市场经营活动,即企业从满足消费需求出发,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的市场经营手段,把商品和服务整体地销售给消费者。市场营销是包括营销战略决策、生产、销售等阶段在内的总循环过程。企业在市场营销中,无论从事市场调研、产品开发,还是确定价格、广告宣传,都强调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不仅满足消费者已有的现实需求,还要激发、转化各种潜在需求,进而引导和创造新的需求;不仅满足消费者的近期、个别需要,还要顾及消费的长远需要,维护社会公众的整体利益。
市场营销在我国可以说还是个新生事物,计划经济时代是没有市场营销的。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市场营销引导国民消费行为、指导国企生产活动的功能日益显现,其重要性与日俱增。了解我国市场营销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
一、我国市场营销的现状
1.人们对市场营销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20年前,如果你提到市场营销,人们都会感到很新鲜。而今天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多半对“市场营销”、“生产面向消费”、“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消费者需要”不再陌生,有些甚至对市场营销的理论及其发展十分熟悉。发展比较快、比较好的一些企业(比如青岛海尔)已经建立起了完备的市场营销体系,并因此而受益非浅。但中国改革开放的时间不长,我们对市场营销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十分浅显,中国企业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也对市场营销观念的渗入和市场营销理念的建立起了直接的阻碍作用。
近些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从1994年起中国正式进入最具国际竞争力的49个国家和地区之列,2002年中国总体排名在第31位,但中国的市场营销化指标却排名在第49位,成为劣势指标。可见,我国的市场营销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2.经营观念滞后,营销理念不明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当前中国企业领导者有了一定的市场营销概念,但在企业的经营运作过程中,他们把理论应用于实践并取得成效的比率却不高。企业的库存过高、丢失市场、竞争力低下、低水平运作的情况仍较多地存在。可以说,在买方市场上,在竞争愈来愈激烈的状态下,在消费者愈来愈成熟的过程中,中国的企业开拓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远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需要。一方面,企业在改革的攻坚阶段面临着各种深层次的矛盾,造成了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另一方面,企业也为找不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灵丹妙药而苦恼,为该如何把市场营销的理论应用于企业的经营实践,解决企业的问题而困惑。
我国的企业从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着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更将面临着与国际上的跨国大企业的正面交锋。短短二、三十年的时间中,中国的企业从没有竞争、没有市场观念到进入完全的国际竞争局面中,很多人的思想观念都没有跟上来。受昔日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大部分企业仍然没有把营销工作提升到战略的高度。虽然他们都在想方设法搞好企业的经营活动、扩大企业的市场,但是,单纯追求广告的投入、宣传手法低劣、竞争手段单一(多次的价格大战)、品牌意识淡漠、短期行为等问题依然普遍存在于企业中。落后的经营观念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竞争能力的发展和提高,并使企业经营活动不适应市场竞争规律,企业缺乏参与国际市场营销活动的能力。
受滞后的经营观念影响,企业的经营手段、方法、措施也就较为落后。其中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对市场调查研究的重视程度不够,且投入严重不足。企业不了解市场,谈“生产面向消费”、接近市场、把握市场也就是一句空话。企业不接近市场、把握市场,对市场仅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就会导致企业对市场需求量、需求品种的估计不足,甚至估计错误。有些企业在初战告捷或初有成就后,还没来得及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就马上拿出一个宏伟的发展规划,受目前成就的影响,往往高估了企业潜量和市场潜量。这样的规划缺乏客观基础,也很容易使企业掉进盲目扩张的陷阱。这是许多企业的一个误区。
3.企业的品牌意识不强
品牌的内涵非常广泛,它确立的是企业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品牌除了包含有产品质量因素外,企业的服务质素、对消费者承诺的兑现情况、消费者的满意程度等因素也包括其中。它反映了企业的经营思想和经营观念。因此,塑造品牌不是单纯依靠形象广告,且品牌的树立要经历一个也许是漫长的积累过程。企业树品牌必须要有一个战略的思想和计划,要摒弃短期行为,脚踏实地地为消费者服务。形象广告是一种辅助的手段,企业行为只有与形象广告相符才会产生强化作用。现在企业的问题是,要么对品牌形象不重视,要么对品牌的理解仍然停留在“实施品牌策略就是增加广告投入”上,我们有些企业很善于利用媒体,在短时间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舆论造势不以创业、实力、技术领先等为基础只会是一个媒体泡沫。光会造势,忽视了产品的结构调整,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最终只会导致失败。我们身边太多这样的例子了。因此,不能忽视品牌的全面内涵及品牌策略的基础:合适的技术和产品设计,信得过的质量,能兑现的承诺,完善和方便的服务,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的措施,有效的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拥有的强大实力、全心全意为消费者服务的企业文化等。企业的品牌策略是开拓市场的最有效途径之一,但我们应该知道,品牌策略绝少能在一夜之间成功的。
4.市场营销人员素质较低
中国的市场营销工作人员素质普遍没有达到要求,特别是生产性企业的销售队伍素质偏低。他们对营销工作的理解较多地停留在“营销等于销售(推销)”的层面,营销管理工作落后,缺乏有效的营销网络,营销策划工作就算有,水平也较低,等等。由于市场营销观念在企业中的地位没有真正确立,企业不能取得长足发展。
5.市场营销前景广阔
我国人口众多,有着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我国的市场营销刚刚起步,很多市场还没有开发出来,尤其是农村市场。农村居民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目前占全国70%的农村人口,实现的消费零售额仅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3%,这意味着农村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有待开发的市场。农产品市场营销、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开拓都有着广阔的前景。
二、我国企业面临的营销环境
加入世贸组织,意味着我国企业从此必须遵守世贸组织的规则,即使这种规则对我们并不十分公平。为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加快的形势,必须对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营销环境予以理性分析。
1.国内市场国际化
目前,在国内市场竞争性领域,短缺经济已基本结束,一些行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产能力过剩,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又面临着较大的实现障碍,消费断层更凸现出内需不足的严竣性。为了争得市场一席之地,各企业之间的营销竞争愈演愈烈,尤其是在竞争较为充分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行业,宁让利润,不让市场,几乎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商品无疑会以其先进的性能和低廉的价格大举进入国内市场,这样,国内企业除了相互竞争外,还得在家门口与世界各类企业争夺市场份额,国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残酷。这种国内市场国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市场竞争格局给我国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2.世界经济规模化
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兼并步伐明显加快,世界经济规模化格局正在形成。数百亿美元的“世纪兼并”比比皆是。据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公布的资料,截止到90年代中期,全球跨国公司已有4.4万家之众,他们控制了世界生产总值的40%~50%、国际贸易的50%~60%、产品研究与开发的80%~90%、对外投资的9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实力大增,但与国际经营规模相比则难免汗颜:中国最大的5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总额小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中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销售总额只相当于IBM公司的1/5、中国零售商品企业销售总额不到沃尔玛公司的1/10、中国116家炼油企业平均年生产规模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5%、中国所有汽车厂的总产量只及通用汽车公司产量的1/5。国外企业巨大的经营规模所产生的规模效益,使产品成本迅速下降,因而我国企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将面临跨国公司廉价商品的强大压力。
3.市场竞争多极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被逐步推向市场,盈利成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进而使得我国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关系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国内市场竞争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相互交织、渗透,又使得企业竞争态势更为错综复杂。中外企业既可以成为市场竞争的对手,也可以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伙伴”,甚至有的国内企业或地区还会把与外国企业的联合作为与本国其他企业或其他地区竞争的手段。实际上,国内企业(包括生产企业和外贸公司)之间、地区之间已很难形成“一致对外”。显然,加入世贸组织后,利益结构的多元化将使中外企业间的市场角逐关系变得“敌友难分”。
4.产品趋向高新化随着战后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不断提高。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相比,我国工业生产技术装备水平仍较落后,机械、电子、石化和汽车四大支柱工业总体技术水平比工业发达国家要落后15~20年。企业科研经费支出仅占销售收入的1.4%左右,远低于美国5~6%的水平。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企业不仅在组织结构方面显得很不适应,而且在产品技术创新能力方面也存在着明显不足,如果这一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就不可能有效提高我国企业及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很显然,企业之间的营销竞争是建立在商品和服务质量基石之上的,而商品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又与技术创新息息相关。
5.营销方式现代化
西方发达国家早在本世纪中叶以后就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从传统市场营销向现代市场营销的历史性转变:即从以生产者为中心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从价格竞争转变为服务竞争、品牌竞争;从单纯追求企业利润转变为兼顾造福于环境和社会。与此相适应,整体营销、服务营销、形象营销、绿色营销、网络营销等现代营销观念和方式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营销观念,健全营销组织机构。
三、我国市场营销的发展趋势
随着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和信息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人类将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将促使人们的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消费方式及生活方式等发生深刻的变化,也使得未来的市场营销将发生许多重大的变革。传统的营销方式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一些新的营销方式也在市场营销过程中不断涌现出来,越来越发挥惊人作用。
1.传统营销方式将得到发展与完善
传统的推销法——人员推销,在现代企业市场营销和社会经济发展中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面临竟争的日趋激烈,传统的营销方式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被充分利用起来。
可以说,人员推销是市场营销的前沿性业务,因而推销员技术水平如何直接影响着销售量和销售成本,进而影响企业的整体市场营销战略。这就要求推销员即要有吃苦耐劳、不怕挫折的精神,同时还要勤于思考、不断总结,采用各种手段发现、搜集和利用各种信息,运用好促销的心理战术。总之,推销员的素质将有很大的提高,一些新的推销手段和方式也将出现。
2.个性化营销将逐渐受到青睐
随着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消费者为中心、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过程中实现企业的利润,这种营销观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但是,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一方面,由于企业获取市场需求信息的成本较高,时间周期也较长,使得企业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及其变化。另一方面,企业若为满足少数消费者的需求而进行小批量生产,必然会大大提高产品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价格,这样不仅降低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企业从经济效益出发必然要追求一定的生产规模,于是,只能置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于一旁,生产能为多数消费者所接受而又能形成一定生产规模的产品。而消费者由于受消费水平的限制也只能从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出发,去选择大批量生产方式所提供的并非完全满意但又能接受的产品。因此,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各种不同需求实际上是十分困难的。这时,企业之间的竞争便主要集中在价格竞争上,谁的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低,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于是,联合、兼并、重组等就成了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富裕化程度的提高,消费需求个性化的特征越来越突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也出现越来越大的分化,以往那种规模经营方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这种趋势了。于是,一边是产品大量积压,一边是许多消费者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如何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已经成为企业面临的迫切问题。
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使得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成本得以大大降低,时效也极大的提高,这就使得企业有可能迅速及时地了解消费者的各种需求信息,同时,由于自动控制、柔性加工、计算机集成加工系统等先进的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使得企业按照少数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而进行小批量的设计和生产即规模个性化生产不仅在技术上成为可能,而且在经济上成为可能。这种生产方式虽然会相对提高产品的制造成本,但却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产品积压,降低销售成本。
目前国外的一些企业已经利用电子计算机信息网络,建立起多功能的顾客信息管理系统,来加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信息交流,及时了解顾客不断变化的个性化需求,然后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虚拟的设计和制作。如美国一家著名的牛仔服装生产厂商采用顾客订衣方式进行生产经营,任何顾客只需在公司的英特网网页上输入自己所需购买的服装尺寸、颜色、面料、样式等信息,公司即可按照顾客要求进行生产,并在3个星期之内送货上门。由于完全没有库存,大大地降低了销售成本。
尽管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下,从事这种规模个性化生产的成本还是比较高的,但是,有理由相信,随着现代生产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在新的世纪里,这种个性化营销方式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因此,未来市场竞争的焦点,将集中在能否更好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上。谁能做到这一点,谁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企业规模大小将不再成为企业竞争力大小的决定性因素。
3.知识营销将被广泛应用
知识经济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也是标新立异的时代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市场营销的法则。我国在今后二、三十年间也将全面进入知识经济为基础的时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市场营销发生重大变化。知识营销要求把企业的所有活动归结到两个方面:一是实现顾客价值,二是创造知识价值。企业不仅要根据顾客要求来生产产品,而且还要将宣传和普及知识落实到销售的全过程中。引导和教育大众沿着企业产品创新之路前进,成为企业未来产品的忠诚购买者。
4.服务营销将成为市场营销的主流
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在产业结构上表现为经济重心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转换。服务在美国以及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中已不再是一个次要部门了,他们正在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而且,由于购买活动中消费者对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即便是传统的商品营销,也将与服务紧密结合而无法分割,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包含有服务成分。服务同时已经成为多数制造商取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
目前我国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虽然还只有30%左右,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必然将迅速提高,服务营销在今后若干年内也必将成为我国市场营销的主流。未来的服务营销,服务消费的需求层次将变得越来越高。服务营销的范围也将变得越来越广。现代服务营销的范围,将远远超出以往饮食、住宿、洗澡、理发等传统的服务范围,服务业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有着广阔领域和崭新内容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社区服务、家庭服务、物业服务、护理服务、文化服务、信息服务等新的服务项目层出不穷,即使是一些传统的服务项目,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经济文化的发展,也会注入许多新的服务内容,采用许多新的服务方式。服务业将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不少跨国企业纷纷竟相增加对服务业的投资,使得服务营销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得多种服务尤其是金融、通讯等服务的成本和价格急剧下降,更进一步推动了服务业在全球范围的一体化趋势。
5.网络营销占有的市场份额将越来越大
信息传递历来是市场营销的关键环节。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媒体比现有的其他任何媒体都更具优势,甚至可以说是其他媒体的集大成。
网络市场营销的有其显著的优点:首先,它突破了时空限制。网络可以向位于世界任何地方的用户提供全天侯的商品信息,顾客无须离家或办公室就可以得到大量的有关公司、产品和竞争者的信息。他们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客观的判断标准上,而无须面对销售人员,可以避免各种劝说的影响以及情感的因素。这是以往任何传媒无法做到的。其次,它突破了双向交流与单向交流的界线。目前企业与消费者的双向交流必须由推销员完成,与消费者群体的单向交流则要借助大众传媒,而互联网同时具有以上两种功能。再次,它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上网企业只要从网上广告商主页上购买一个标题便可达到做广告的目的,无须支付维持零售企业所需的租金、保险、水电等方面的开支,还可以制作远比印刷和邮寄纸张目录便宜的数字产品目录。最后,它能够把市场营销全过程中的信息传递与其他环节有机地连成一体,使交易双方不仅可以互通信息,还可以在网上成交。营销人员还可以知道有多少人访问他们的网站,在网站的具体网页上有多少人逗留,并据此改进他们的产品、服务和广告。
当然,网上营销形式的出现,也势必会带来一系列传统营销中不曾遇到过的新问题,如信息服务质量问题、交易安全性问题等等,但相信随着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现代营销观念的进一步普及,这些问题不久就都能得到妥善的解决,网上营销一定会以人们意料之外的速度迅速发展。
6.绿色营销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绿色市场营销”是企业为实现消费者绿色消费需求,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实现自身盈利目的所进行的市场调查、产品开发、产品定价和产品促销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它是在企业生存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的一种新的营销观念。目前,绿色营销在国际市场已迅速传播开来,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的同时,健康意识也大大增强了。因此,导致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很大变化。表现为:不用化肥、农药,不受其它化学污染的蔬菜、不用防腐剂及其它人工色素和化学品的食品、采用非氟里昂制品制冷剂的“绿色冰箱”等对消费者来说很有吸引力。这就要求企业向有利于消费者健康、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有些企业面临亏损严重的困难,部分企业仍致力于发展和环保的统一,力争获得绿色标志。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在未来企业激烈的竞争当中,抓绿色产品,搞绿色营销已成为企业开创名牌效应的强有力的武器之一。
参考文献:
[1]郭国庆、刘凤军、王晓东:《市场营销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郭国庆、成栋:《市场营销新论》,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
[3]冯芷艳:《中国企业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第五章)》,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篇5
近几年来,我国热泵发展很快。据统计,1996年我国空调设备(指电动冷热水机组、吸收式冷热水机组、房间空调器以及单元空调机组,但不包括进口机组)的总制冷能力约为2000万kW,其中热泵型机组的制冷能力约占60%。在全部热泵型机组中,电驱动热泵容量约为1070kW,占90%;吸收式热泵容量约为130万kW,占10%。近几年来,我国的吸收式制冷装置发展迅速。据统计,1996年销售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约3000多台,其中直燃机1115台。
热泵在工业中的应用已见端倪,木材、食品(茶和水果)、陶瓷、造纸、印刷、石油和化工等工业生产过程已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吸收式热泵和电驱动热泵。例如,目前大约有400台热泵式木材干燥机正在运行,年处理能力约为200千立方米。采用热驱动热泵,CO2 排放量亦明显降低。通过改善热泵性能,降低工质泄漏与使用新工质,热泵将在环境保护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实施《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后,提高了建筑隔热保温性能,降低了建筑采暖能耗,结果是大幅度地降低了热泵采暖方式的年运行费用,增加了热泵与集中供热采暖方式的竞争能力。大中城市人口集中,能源消耗量大,污染问题最突出,因此,必须实施国家能源政策,改善能源结构,提倡使用清洁优质能源,限制煤炭的使用,这就为热泵的应用创造了条件。工业中应用热泵的潜力很大,据预测,至2000年工业中应用热泵的数量为:化工行业约300台;食品行业约150台;纸浆造纸约130台;农业约5~10台;冶金行业约150台;木材干燥约400台及制药行业约100台。
热泵适用区域为过渡区域和部分集中采暖区域,该区域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安徽、湖北、河南及福建、湖南的部分地区,据预测,该地区2000年城镇房屋建筑面积38.5亿㎡,其中住宅20.7亿㎡,(约占53.8%)。公共、商业建筑6.5亿㎡ (16.9%)。
自从我国政府1978年出台改革开放、节能政策以来,长江流域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生活水平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不太冷(一月份平均室外温度变化范围为0℃~10℃,年平均室外温度低于或等于5℃的时间为0~90天。七月室外平均温度范围为25℃~30℃,年平均温度高于25℃的天数为40~110天)。根据上述原因,加以国外产品的大量进口,热泵空调系统在中国的应用迅速增长,目前家用空调器总量60%为热泵型甚至在较为寒冷的北京地区,有许多用户也喜欢在集中采暖期前后应用热泵型空调机组来采暖,冬季供应热水,夏季供应冷水的电动风冷机组在集中式空调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今后的应用将更为普及。
我国工业余热的资源很丰富,利用的潜力很大分布也很广,如化工工业占8.8%,石化工业占30.9%,轻纺工业占4.0%。石化厂、造纸厂、制药厂、冶金厂、食品加工厂和农业部门对热泵的应用进行了开发研究,如木材采用了电驱动高效热泵干燥机实现了工厂节能的目的;如石化厂广泛采用了蒸汽喷射式热泵回收生产过程中的余热用于生产和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为今后热泵市场的开拓创造了条件。
篇6
【关键词】再保险市场;现状;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的动荡,也让人们开始清醒认识再保险市场的地位及规避风险的方式方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一次灾害事故造成的财富损失和人身伤害程度不断增大。巨灾的损失,会使任何保险人取消独自承保此类风险的念头。在业务经营中,保险人对承保面不宽、保险金额又较高的业务,感到责任过重,风险太大,担心一旦风险事故发生,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存。于是,再保险应运而生。
一、再保险理论分析
再保险(reinsurance)亦称分保,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保险法》第二十九条指出:“保险人承担的保险业务以承保形式,部分转移给其他保险人的,为再保险。”
再保险作为保险的保险,不论在微观方面还是宏观方面,都对我国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
再保险的微观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再保险对分保分出人的作用
(1)分散风险,均衡业务质量。根据大数法则,承保标的数量越大,风险分散就越彻底,保险经营的财政稳定性就越好,通过再保险达到要求。
(2)控制责任,稳定业务经营。由于承保风险的偶然性,各年的损失率必然呈现一定的波动,造成保险业务经营的不稳定,再保险可作为一种稳定机制,减少波动,从而稳定业务经营。
(3)扩大承保能力,增加业务量。由正向分析,由于再保险可以将超出自身财力部分责任转移出去,因而大大支持了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增加业务量。由反向分析:一般的大额保险,投保人要了解保险公司是否安排好分保以及分保接受人是谁,才放心投保,这说明了再保险对承保的支撑。
(4)降低营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第一,由于再保险的支撑,随业务量增加,保费收入增加,而管理费用并不按比例增加,因而降低了业务成本。第二,在发生损失时,分出公司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从而减少了赔款支出,降低了赔付率。第三,可获得分保佣金,还可以分得盈余佣金。第四,增加可运用资金。在办理再保险后,一方面要在分保费中扣存未满期保费准备金,另一方面有分保佣金收入,收到保费到支付分保费之间有时间差,在时间差内该资金也可运用。
2、再保险对分保接受人的作用
(1)扩大风险分散面。一般情况下,再保险人同时也是直接保险人,当接受分出公司分来的同类业务时,便扩大了本公司同类业务的风险单位数,风险面得以扩大。
(2)节减营业费用。再保险公司接受分入业务所负担的费用,比直接承保业务所负担的费用要少。首先,节省设立五分支机构和机构所支付的费用;其次,节省培训专职理赔人员所支付的费用;再次,再保险可靠少数几个合同,分入大量的业务,从而节省直接承保业务的签单费用。
(3)再保险是借鉴先进保险经验和技术的重要途径
3、再保险对被保险人的作用
(1)加强安全保障。当保险业务办理再保险后,原保险人对保单更加信任。事实上,对于大额业务,通过再保险,被保险人往往可获得更广泛的国际安全保障。
(2)简化投保手续。这里指相对于共同保险而言。
(3)提高企业信用。由于有原保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对作为申请贷款的抵押品的多重保障,从而提高了银行对企业的信任,即提高了企业的信用。
(4)支持自办保险。自办保险,亦可通知再保险转嫁风险,使自办保险得以生存和发展,从而再保持自办保险。
从宏观角度看,再保险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第一,对整个保险市场而言,再保险可以建立风险分散网络,进而提高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供了解国际保险市场的途径,促进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二,从宏观管理及经济效用角度来看,再保险是政府管理保险业的措施和国际经济合作的手段,能够为国家创造外汇收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聚资金。第三,从再保险的社会意义来看,再保险可以保障保险人的经济补偿能力,从而达到分散风险,均衡责任,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与财产的安全的目的。
二、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现状
我国的再保险事业起步较晚。1996年7月,人保改名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实行分业经营,下设中保财产保险有限公司、中保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和中保再保险有限公司。至此,我国内地才有了第一家专业再保险公司。2003年以前,我国再保险市场属初级阶段,不够成熟、不够发达、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再保险事业仍存在以下问题:
1、再保险企业的承保能力有限。
再保险行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度非常高的行业,资本实力是影响再保险主体供给能力的重要因素,直接决定了再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随着购并风潮的盛行,一些久负盛名的大公司由于兼并其他公司而使其资金实力更加雄厚,其潜在承保能力日益增强。如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和瑞士再保险公司的净资产分别达到370亿美元和334亿美元。而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净资产仅有38亿美元左右,其资本实力与国际再保险巨头相差甚远。
2、再保险主体相对匮乏。
成立于1996年的中保再保险公司几经变迁,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惟一一家中资专业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再集团)。中再集团下设中国财产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再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子公司。据统计,2006年至今中再集团及其两家主营业务的子公司占有国内再保险市场80%多的份额。中再集团凭借自己的国有和垄断地位,在外资再保公司进入前基本上可以无竞争地获得再保险业务,不利于市场化运作模式的建立,在国内再保险市场开放后很难迅速发展成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的市场竞争主体。
3、再保险专业人才极度匮乏。保险业的员工多数来自国内直接保险公司,未受过系统的再保险知识教育和培训,很难提供能满足直接保险公司多元化需求的技术指导。
4、再保险的服务水平较低。
我国保险业发展程度较低,没有形成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机制,影响了国有再保险公司的技术水平。另一方面,我国再保险业商业化运作时间短,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国有再保险公司,明显缺乏服务意识,整体服务水平较低。
5、再保险产品品种稀少造成再保险存在结构性缺陷。与国际再保险市场相比,我国再保险市场中的产品在单个产品发展程度和整体市场产品结构两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以中再集团为例,该集团及两家主营业务子公司分别从事财产再保险和人寿再保险业务,产品结构以低端的传统财产再保险产品为主,技术含量较高的超额分保合约业务规模很小。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再保险市场在产品供给方面的结构性缺陷,某些险种的缺乏使部分经济领域当中的风险暴露无法得到规避和保障。
三、促进我国再保险市场发展的对策分析
1、提高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再保险供给能力。资本金不足为中国再保险公司的快速增长设置了难以逾越的障碍。扩大资本金的方式一般有:自我积累、国家投资、各方集资、上市融资。与其他融资方式相比,上市可以筹集到大量的社会资金,使中国再保险公司的资本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可进一步提高中国再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中国再保险公司建立起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2、增加再保险的供给主体数量。随着保险企业的发展,国内保险市场对再保险需求不断增加,中国再保险公司限于自身资本实力和技术水平,实际能够提供的再保险服务比较有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要求国内保险市场有更多的再保险公司,提供更优质的再保险服务。因此,为了培育和健全中国再保险市场,必须建立更多的专业再保险公司。
可采取的途径主要有:
(1)鼓励成立专业再保险公司。
(2)建立国内各保险企业间的横向分保关系。横向分保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成数分保、溢额分保、互惠交换业务等方式。
(3)建立集团保险,对于洪水、台风等波及面广、累积风险大且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以及核能风险等特种巨额风险,可以通过建立集团保险的方法加以解决。
3、加快培养专家型再保险人才。为了满足再保险专业人才需求,我国的保险公司应当加强与教育部门的合作,尽快培养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后备人才,改变再保险教育与实际脱节的现状。再保险公司内部也应当加强员工的再教育,优化员工的知识结构,提高员工业务技能,提高再保险承保水平,逐步形成良性发展的人才成长环境。
4、改变经营机制,适应商业性分保的运作。根据我国的承诺,四年后将取消有关法定分保的规定,作为以此为主的中国再保险公司必须进行体制改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改变依靠法定分保政策和依赖政府支持的经营战略。
5、加强和完善对再保险业的监管。我国的再保险监管应由对单一的法定再保险业务监管发展为对法定再保险和商业再保险并重的监管,逐步建立直接和间接管理并行的符合国际惯例和中国国情的再保险监管体系。
6、增强再保险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鼓励国内资本实力雄厚,业务基础扎实的再保险公司成立金融控股集团,进一步增强公司的整体资本实力,有效进行内部资源配置,强化集成创新能力,优化业务结构、分散经营风险。以此扩充中资再保险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实力,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再保险公司的品牌影响力。
再保险市场作为我国民族保险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系建设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着我国民族保险业发展的前景,对于分散保险经营风险,控制保险责任,稳定业务经营,扩大保险公司承保能力,促进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乃至整个金融秩序的稳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应加强再保险市场风险防范,建立和完善再保险管理规定;加强偿付能力监管;利用再保险信用评级;加强日常监管和对再保险中介的监管,进一步加快中国保险业的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邵炳忠.论我国再保险市场的建立与完善[J].保险研究,1997(10).
[2]邹伟中.我国再保险市场相关问题浅析[J].保险研究,1999(11).
[3]戴风举.论我国再保险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保险研究,2000(5).
篇7
关键词:发展现状;市场结构;趋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243-01
一、快递市场发展现状
在我国的快递产业的孕育早期,成立于1980年的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就仅仅是隶属于邮政的一个业务而已,还称不上是一个产业。随着经济的发展,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均发展起来提供国际快递、国内同城、国内异地快递业务后,快递业务量达到一定的规模,并且实行专业化生产后才形成“快递产业”。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23.4亿件,同比增长25.9%;业务收入累计完成574.6亿元,同比增长20%。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2%、54.7%和31.1%;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2.9%、71.5%和5.6%。从原来的国家邮政垄断格局,到现在形成了国家邮政EMS、外资快递、中外合资快递、国有非邮快递、民营快递共同竞争发展的格局。快递业的迅速发展也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并为社会带来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二、快递业市场结构
(一)快递区域市场结构
快递服务作为第三产业,其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高度相关。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快递服务的需求越旺盛,竞争越充分,服务水平越高。与国民经济区域发展水平相对应,目前我国快递企业的资产和业务活动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从2010年我国快递业务的区域分布情况看,东部地区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占比分别达到79.3%和81.1%;中部地区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11.6%和9.9%;西部地区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9.1%和9.0%。从快递服务竞争的区域市场结构看,总体上,东部地区市场容量和需求规模大,企业云集,竞争激烈;中西部地区企业数量少,市场集中,垄断程度相对较高。当然,随着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快递需求的增长,会吸引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参与竞争,相应地该区域的市场封闭和垄断程度会发生下降,竞争程度会有较大提高。
(二)快递业务市场结构
国际快递业务是资本、技术和管理最为密集的业务,也是快递服务领域利润最高的业务。2010年,我国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量仅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5.6%,但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占到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31.1%。国际快递服务提供商必须具备足够的航空和地面运输能力、枢纽中心、遍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的投递网络以及先进的信息跟踪和控制技术。由于进入该业务市场的门槛很高,国际快递服务提供商从数量上看并不多。
国内异地快递业务主要是国内城市与城市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快递业务。2010年国内异地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的71.5%和54.7%。从发展速度看,异地业务也是同比增幅最高的,2010年国内异地快递业务量增幅达27.8%,远远高于同城和国际及港澳台业务22.6%和15.5%的同比增幅。异地业务的大幅增长了带动了整体快递业务的持续发展。目前,国内异地快递市场已经形成了邮政速递(EMS)、非邮政的国有运输企业和众多民营企业竞争经营的格局。
同城快递市场是中国快递行业进入门槛最低,竞争最为充分的市场。近年来,随着进入该行业的企业大量增加,竞争日趋激烈,价格迅速下降。2010年,同城快递业务量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2.9%,但同城快递业务收入仅占全部快递业务收入的7.2%。竞争的结果刺激了市场需求的扩大,导致企业业务量成倍增长,但市场集中程度并未提高。国内同城快递市场扩张十分迅速,但外资速递企业甚至国内大型国有企业都很难在这个市场上立足。中国邮政EMS 也只能更多地依靠机构客户来维持业务增长。目前,民营快递企业占据了同城快递80%的市场份额。但随着修订后的《邮政法》和同步实施的《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的贯彻落实以及外资的渗透进入,同城快递市场上,小型民营快递企业的数量会相对减少,市场集中度会有所提高。
三、快递业发展趋势
(一)快递业保持高速增长,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趋势
我国快递市场发展潜力很大:伴随着综合国力提升,基础设施迅速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信息化深刻影响着生产生活,网民超过5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快递业产生了旺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2011年快递业务量增长50%,突破35亿件。全行业日处理量达1300万件,其中80%以上的业务量集中在六大企业。规模型企业数量增加,大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大为提高。2009年以前,日均业务量超百万件的企业只有两家,现在已经有六家。相当一部分规模企业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网络,并由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化管理转型。国家将快递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一环,予以高度重视,连续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必将引进更多的国内外资本,必将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将更为频繁,也必将出现更多的年业务收入超百亿的快递企业。
(二)外资、国有、民营全面竞争,共同发展趋势
首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邮政局正在抓紧受理外资公司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各项准备工作。其次,中国邮政速递物流公司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正在蓄势待发。再次,民营快递通过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技术装备、运营效益、人员素质和管理能力有了相当提升,本土优势明显,体制灵活,与制造业、信息产业等加快结合,在摸索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方面有了基本经验。明年,我国快递市场国有、民营、外资快递企业多元并存、相互竞争、协同发展、谋求共赢的态势将进一步凸显。
篇8
摘 要:随着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许多政策、法律、普及度等方面的问题开始逐渐显现。为应对这些问题,需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碳金融市场,方式现有市场分散;优化CCER的抵消使用,增强企业的积极性;提高碳金融的民间参与度,将节能减排的工作进行到底;完善碳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和法律;建立专业的碳金融中介机构,培养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节能减排;市场监管
一、相关背景
所谓“碳金融”指的是为了降低碳排放量,各类金融机构提供交易温室气体排放服务,其中包括碳排放权的交易、衍生品投资、低碳项目开发融资等。2005年2月16日,第一次以法规形式限定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协议书》正式生效,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地球环境,防止全球变暖进一步恶化。《京都协议书》要求了发达国家必须从2002年开始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而发展中国家最迟于2012年开始承担该项义务。我国自2014年起,先后与美国、印度、巴基斯坦、法国等国签订《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向世界展现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
近几年,我国的碳排放量仍然在不断增长,2014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约为323亿吨,中国占了其中的四分之一,而与此同时,一些发达国家的排放量已经开始下降,因此我国减少碳排放量的工作势在必行。2013年,碳金融试点工作正式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广东、湖北七个省市开启,自此,我国碳金融市场走向了飞速的发展。
二、我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过程
自2013年开放碳交易试点地区到今天,已经过了近四年的时间,在此期间全国碳金融市场的交易也愈发活跃,规模也越来越大。根据去年的《北京碳市场年度报告2016》,到2016年底,七个试点地区碳金融市场的总成交金额高达25亿元。
以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的广东省为例,2016年,广东碳金融市场成交量为2334.05万吨,成交金额为2.89亿元;CCER成交量为1908.92万吨,这些数据远远超过了其他几个试点省市。自试点开始,广东碳金融市场累计成交金额高达12.52亿元,是我国首个突破十亿元的试点单位。湖北省在三年的实践中也完成非常出色,自2014年开放碳金融市场开始以来,湖北省的各项完成指标均位于全国前列,2015省内控排企业的碳排放量与2014年相比下降了六个百分点。不仅试点地区如此,非试点地区的碳金融市场开发工作也正在进行,新疆在2016年已经完成了碳金融市场的基本建设,全省有180家企业已被纳入全国碳金融市场。浙江、山东均计划于今年启动碳金融市场,到2020年建成较为成熟的碳金融市场。
除了政府和大生产机构之外,民间的碳金融市场也在悄然展开,以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个人碳金融产品“蚂蚁森林”为代表,该产品将个人的节能减排行为(如线下支付)换算成能量来浇灌虚拟的“树”,一旦虚拟的“树”长成,蚂蚁金服及合作的公益单位会在现实生活中种一棵树,截至2017年1月底,“蚂蚁森林”已经种植了111万颗树木,此模式大大激发了消费者的环保意识。
三、我国碳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已经经历了四年的高速发展,但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仍然十分严峻,碳金融市场仍由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1.碳金融市场分散。目前,碳金融市场均集中在七个碳交易试点地区,虽然这七个试点区在结合自身发展情况下坐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国碳金融市场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各个区域的碳交易覆盖有限,区域之间缺乏合作,导致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不高。
2.用于抵消的CCER使用欠缺。CCER(全称:Chinese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指的是“中国经核证的减排量”,其相关项目大多数书国家鼓励的绿色环保项目,作为碳金融市场的基础产品,可在控排企业履行合约的时候抵消部分碳排放,所以大部分企业会申请CCER自愿减排,以此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促进企业的绿色发展。然而,我国企业对于申请用于抵消的CCER积极性不高,2016年我国碳金融市场用于抵消的CCER为800吨,比重甚至不到国家下发总量的百分之一,这个数据说明我国极少有企业主动用CCER来抵消碳排放量。其原因主要是CCER抵消程序冗杂,各地区抵消方法不同,同时欠缺规范的管理条例,所以企业用CCER抵消的积极性不高,市场接受度也不高。
3.民间参与度不高。我国碳金融市场的建立主要依赖于政府,参与的也大多数大型企业和相关投资者,民间碳交易参与度十分低,这是我国碳金融市场一直低迷的主要原因,迄今为止我国民间参与度较高、口碑较好的碳金融产品仅有蚂蚁金服旗下的“蚂蚁森林”。碳金融作为应对全球气候问题而a生的一种新的机制,在促进全球绿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民间也应该形成规范、参与度高的市场。
篇9
关键词 汽车维修市场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U47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和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汽车维修行业异军突起。同时,由于车辆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关注程度以及对其服务保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维修行业在由过去传统的经营模式向市场经济运营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市场自我约束、自我调整和市场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部分省市汽车维修市场各企业的大量调研,分析了当前国内汽车维修市场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对加快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发展现状
近年来,各级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汽车维修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市场机制明显完善,行业管理水平明显提高,维修质量明显提高:
多年来,道路运输管理机构引导和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度、质量管理制度、三检制度、质量保证期制度、出厂合格证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提高了维修质量保障能力,从采购、入库、出库各个环节规范了配件使用管理,明显提高了行业整体维修质量。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汽车维修企业普遍落实了服务公示制度,全面公开了维修工作流程、收费标准、服务承诺、技术操作规程、监督举报电话,增强了维修服务工作的透明度;实行了用户跟踪回访制度,服务态度更加人性化,更有亲和力;行业整体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以适应国内外各种车型的维修需求;许多地方建立市省级维修救援网络,满足了用户的救援需求;近年涌现的快修服务,进一步迎合了方便、快捷的服务要求。
二、汽车维修市场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维修服务质量规范体系尚不完善,维修服务收费欺诈现象普遍。
汽车维修需要更加透明,需要规范服务的内容和流程。但是,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汽车维修服务标准、规范和评价体系,一些地方虽然作了一定的尝试,初步建立了包括客户接待、进厂检验、合同签订、维修作业、竣工检验、结算交车及客户回访等内容的制度,对促进汽车维修作业规范化、服务标准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还不够具体和全面。全国大多数省市还没有开展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原生状态。汽车维修4S店有生产厂家统一制定的包括进厂接待、维护作业、结算交车、客户回访等服务规范,但仅对本厂品牌有约束力,不同品牌之间差异很大,也不够全面;其他二类企业,特别是三类企业,根本就没有专业化、规范化服务的意识,更谈不上建立相应的维修服务规范。当前,部分维修企业没有树立与客户共赢的经营理念,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用户利益,不公布或公布与实际执行不一致的收费标准,甚至虚报作业项目和价格,主要表现在有的企业在汽车维修过程中把小问题说成大问题,把没问题说成有问题,或在车辆零件上偷梁换柱获取不正当利益,在价格上没有固定的标准,常常随意抬高工时价。
(二)汽车维修的法规体系落后于市场发展。
《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只对使用假冒伪劣配件承修车辆、承修已报废车辆、擅自改装车辆和不签发或签发虚假竣工出厂合格证的严重违法行为确立了退市规定,但对市场存在的已经不符合开业条件、超范围经营、不执行质量保证期制度或质量检验制度以及不按标准规范承修车辆又拒不整改等严重违章行为和诚信缺失行为等却没有设立相应的退市规定,造成管理部门具体执行困难,严重侵犯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得不到有效惩治,不利于优化市场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运输条例》、《机动车维修管理规定》对行政许可、经营行为、维修质量、人员培训等都做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并且制定了一些禁止性规定, 但是对不履行责任和义务或者违反禁止性条款的行为却没有设置对应的罚则,如:规定应该执行竣工检验制度和质量保证期制度,但企业没有履行该义务,而规定只有警告和责令改正的处罚,处罚力度不够;对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率应达到40%以上的规定,维修企业不执行也没有相应的罚则。
(三)汽车维修管理能力落后于行业发展。
汽车维修行业的基层管理人员普遍对维修市场管理缺乏深入的研究,不注重对政策、法规、标准的学习, 管理理念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重微观轻宏观、重许可轻监管、重管产业经济与管理理轻服务、重处罚轻维权的现象,特别是县级管理部门, 问题较为突出。目前,全国只有极少数地市设置有独立的机动车维修管理机构,配备有专门的维修行业管理队伍,大部分地市是在道路运输管理部门内设维修管理科(室),或与车辆技术管理放在一起,或与驾驶员培训管理放在一起,没有专业化的管理机构。管理部门对汽车维修市场、驾培、车辆技术等管理工作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放弃了对其的监督管理, 致使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无证营业、超范围经营、质量无保证等违规违章现象得不到有效监管。
三、结语
2009年我国的汽车产销量超过了13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中国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汽车维修市场面临着更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对整个汽车工业的健康发展举足轻重,只有找到制约因素,正视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求对策,我国的汽车维修行业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作者:毕业于哈密铁二中,汽车司机,高中学历,任职于中铁二十一局电务电化公司新疆分公司)
参考文献:
[1]张进. 汽车维修行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四川兵工学报,2009,30(3): 140-142.
篇10
关键词:光伏产业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和研究
前言:光伏发电是当今世界利用太阳能最主要的一种方式。面对当今全球面临的严重化石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光伏发电从资源可持续性和环境友好这两个角度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作为全球新兴行业的一个重要代表,长期来看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吸引着大量企业参与和投资。我国是光伏产业主要发展国家,是光伏产品制造和出口最大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发挥较大影响,在世界光伏产业市场中占据较大发展比例。随着光伏产业的不断发展,在调查和分析后,受到内部和外部因素影响,阻碍光伏产业的发展。面对这一发展形式,需要不断完善光伏产业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单一性,倡导整合产业链发展模式,提高创新型能力,来满足多元化市场发展需求。
1、发展现状分析和阐述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具有自身发展特点,其利用现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预计到2015年末期,我国光伏电网容量将高达8.26MW,在2016年初期光伏网络容量将高达30WM。其二,据统计在2015年末期,光伏热积面积将要增加到55万平方米,在2016年将会增加为25万。随着十三五政策出台,我国加以关注光伏产业发展进程,建立全新发展目标。首先要实现光伏产业60MW规划发展目标,实现乡村和城镇规划25万和城市规划目标55万。随着国家对光伏产业发展关注度不断提高,国家不断颁发众多政策,完善当下光伏产业市场。例如:江苏省为了发展自身,就增加对本省光伏产业关注度,增加对企业投资。在发电环节投资了123.7万元,对光伏发电项目投资150万元,极大的促进江苏省的发展。江苏省这一行为,主要是受到我国发展战略影响,各个不同省市也要 学习国家发展理念,发挥各个城市自身优势[1]。
2、发展局限性分析
2.1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
光伏产业是我国具有代表性企业,其也是我国朝阳产业之一,是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影响。据调查,我国光伏产业市场在将会在近几年不断再加,但是站在短期发展形势来说,发展具有难度,压力较大。详细来说,光伏产业市场发展弊端,主要就是市场供求和需求弊端。在我国共有一百多家光伏企业,在2011年初期,太阳能能源产量高达37GW,在2012年达到45GW之多。结合世界的光伏产业能源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太阳能能源的高于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一半之多。但是结合本国国内市场和世界性市场来说,都可以看出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多,这样就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2]。
2.2实质性操作弊端
实质性操作弊端,主要体现在上网电量结算环节。就一个外资企业来说,其在发展中,结算工作环节,无法利用发票,去电网单位开展结算工作。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和原有就是,企业具有外资性,在开具发票时,无法对经营范围进行更改,无法的搭配发电财务补助。其次,一些家庭居住期间,在上网电量结算时,也具有这一问题,需要加以关注和完善。其次,光伏产业在发展环节,也会受到不同机构和系统影响。例如:光伏产业和农业和林业联系密切,和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密切。但是光伏企业在和不同系统整合发展时,存在一系列问题,导致在联系时,没有系统文件,不愿意审批等问题。
2.3光伏产业对于补贴政策的依赖。
由于对补贴的依赖,导致的补贴政策变化对产业周期和起落的影响。政策补贴力度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周期等因素的影响,经济疲弱就容易引致补贴力度的收紧,欧洲是摆在眼前最活生生的实例。
3、解决方法阐述
3.1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增强和市场联系性
为了实现我国光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需要完善当下存在问题,解决市场产能过剩问题,确保企业产业投资的合理性。这一问题的解决,政府要发挥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性光伏产业发展形式,优化国内市场,倡导分布形式发电理念,政府做好引领工作,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其次,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给予分布形式发电工作全面支持,把自身企业结合发展,为光伏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解决分布形式发电问题[3]。
3.2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
上网电量结算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电网系统不同企业和单位,需要深入分析和研究上网和下网系统,计量的形式和方法,利用科学性设备和装置,进行计量。建立计量标准,构建合理化量方案,完善和优化光伏项目管理方法和营销策略,为核算工作奠定基础,确保电费计算合理性[4]。其次,企业要增加和不同产业联系,包括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搞好关系,保证审批工作顺利开展。光伏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需要政府和不同机构加以关注,不断完善发展中存在问题,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发展目标,利用科学方法和举措发展光伏产业[5]。
3.3政府减少补贴,应给光伏企业慢慢断奶,加强分布式光伏发展。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此前联合的《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我国太阳能发展目标在11000万千瓦以上,其中光伏电站为450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为6000万千瓦。“分布式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必然趋势。首先,业务形态、市场机遇、融资渠道等更加多样化和碎片化,其次,政府在新能源发展中的角色将发生重大变化,从政策主导者和资源分配者,转变为市场监督者和配套服务者。此外,分布式的电力交易结构也将进一步推动整个电力交易市场的改革,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竞价上网、直供电等多种形式,实现新能源电站的价值回报。
结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存在自身发展弊端,包括市场发展弊端,投资力度较大,实质性操作弊端,上网电量结算难度较大,增加了企业财务支出力度,光伏产业融资难度高,阻碍产业的长远发展。面对这一发展现象,需要完善当下光伏市场存在弊端,发挥政府机构积极作用,政府也要整合不同资源,合理安排融资方法,构建合理化商业运作模式。其次,也要增强和市场联系性,保证计量工作有序开展,增加和农业和林业,国土规划和水利单位联系性,建立满足市场方案。
参考文献:
[1]辛魁武. 中国光伏产业市场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中国商贸,2014,12:169-170.
[2]陈晓梅,朱玉卿,贺筱筠. 国内二三线电影市场的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及对策分析(上)[J]. 中国电影市场,2011,09:17-21.
[3]张保民. 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1,3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