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授方法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讲授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讲授方法

篇1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方法

一、整体构思,做好篇章安排的框架结构。

框架结构包括整个高初中知识章节的框架、每节教材、每课的框架结构。

1、 构建书本知识的框架结构。

这就像是面对一张尚未做出任何规划的地图,首先应从整体到局部,做出比较合理的规划来。比如:高中生物分别从细胞、遗传、稳态、生物技术实践、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个方面来对生物进行诠释和阐述。如果把整个高中生物教学比喻成一张社会的地图,那么,细胞部分大体相当于一个家庭的基本运作情况;遗传部分则侧重于家庭中的婚姻与繁衍问题;稳态则是从整个社会中各个家庭的作用出发,协调统一地发挥着具体的作用,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期共同的进步;生物实践部分侧重于能力的培养;现代科技专题部分,则是对个别家庭中表现突出的事例予以揭示和引导。

明确了以上内容,在安排具体的章节知识的时候,就非常明确了它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了。如内环境和稳态,那实际上就是讲的家庭和家庭之间共同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的问题。公路上来来往往的汽车,运来了每个家庭所需要的东西,运走了产生的废物,仅此而已。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个人以为,走进生物的大门,深入“里面”去学习,比在“外面”一个一个专业知识点的讲解,效果将更好。

2、每堂课的框架结构

如上面所述,明确每章每节每课内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作用,是构建每堂课框架结构的基础。然后参照教参、课标、考纲、目的要求制定出本堂课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怎样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推断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对书本知识的再利用,即举一反三的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等的规划。

二、 注意课堂教学的六个“化”。

即:网络清晰化,思路条理化,知识细致化,语言艺术化,设问层递化,情景对照化

1、网络清晰化。即点与点,节与节,章与章知识必须有一个清晰的网络。也就是做到“心中有教材”

2、思路条理化。就是整堂课先干什么,再做什么,前后知识在什么地方设置伏笔,什么地方照应等等,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3、知识细致化。即对重点知识,必须从正、反、逆、变,从来源、去路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现在的高考强调的是立足于书本,而高于书本。书本知识就那么多,怎么高,如何高,不外乎就是求变。而变,有正向的延伸,反向的逆向思维,缺陷条件的应用,新环境下的探索等。

4、语言艺术化。是指讲授时,语言要有艺术性。不仅表达要准确,而且要抑扬顿挫,注意生动形象的表达。

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其复制和增殖利用的是细菌的原料,能量。我这样描述:噬菌体某种东西进到细菌体内了,它要“吃饭”,要“穿衣”,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它产生后代要能量吧?那又从哪里来?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5、设问层递化,就是对每个知识点先引出什么,设立一个什么问题,解答之后如何引出下一个问题,再得出什么结论,课前要反复的推敲。

6、情景对照化。即前设疑,后印证。也就是语文知识中的伏笔的应用。前面设置一个场景,为后面解决某个疑难问题提供依据,再引出另外的问题,设置另外的场景,等到另外的某个时刻应用。

三、选材要有针对性,即常说的要做到因材施教。我称之为“梯步教学法”。

不同的班级,学生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学生的智力其实是相差不大的,所以这里的不一样,是指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做教师的都知道,同样的知识点,对有的学生来说,是滚瓜烂熟,对有的学生来说,就是一片茫然。所以,同样的知识点在处理方式上,对不同的学生就应该不同。即对层次好的,梯步设置陡点,步幅大点,知识处理深入点;反之,对相对较差的,则相对表面化一些。目的是好学生对其求精、求广,后者则重视基础教育。如神经系统突触结构的教学中,对成绩相对较差的班级,重点讲述其结构、传递方向、电位变化,最终明确其传递方向是单向的。对好成绩的班级,除了上述知识的处理外,还必须对递质释放过程,线粒体的作用,突触间隙液体的成分隶属关系,递质起作用后的去向,某种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递质后对传递效果的影响,后膜受体是如何起作用等进行分析。

四、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上述方式,整体上目的是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很大程度上,学生依然是处于被动的接受的地位。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情商,除了思想上的参与外,在很多时候,还必须调动他们身体上的参与。在以讲授课为主导的课堂中,个人以为,不妨设立如下模块,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1、以多媒体直观教学,充分吸引他们的眼球。

2、多动笔。除了演算或画图解外,设计实验方案或试验步骤也可用。

3、上黑板展示自己的演算过程或对遗传图解进行标识,再让另外的同学进行现场的评改或纠正。

4、对个别知识点提出正反两种观点进行现场辩论。目前教材中这样的事例很多,如基因工程的利弊等。

篇2

关键词:讲授法;新课程;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3-0046-02

一、新课程与讲授法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新课改强调改变以往的教法和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学习,以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有个性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新课改已经实行很久,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在观摩课、研讨课堂中,教师往往采用探究、小组合作等新的教学方式,但有时使用不得当,双基没有落实;在常态课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运用讲授法进行教学;在一些调研中发现常常有人将讲授时间的长短作为评价标准,即讲的越多越不受好评。长期以来,人们对讲授法进行诟病主要因为对新课程和讲授法的认识存在误区。第一,新课改中并没有针对讲授法,但是对于广大一线教师来讲却将讲授法与注入式教学等同起来,将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归结在讲授方法本身;第二,讲授法是一种课堂教学方法,辅之以多种教学方式,但多数人将教学方法、教学方式、学习方法、学习方式不能有效区分而导致理解偏差。可见,并不是讲授法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对讲授法使用不当,造成课堂效果不尽如人意,想要优化课堂教学还要从教法和学法的认识上入手。就有如历史悠久的讲授法仍然在当今课堂上备受青睐,它必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讲授法存在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讲授法之所以仍然为广大教师所青睐,是因为有其存在的理论及现实依据。

(一)讲授法存在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背景下强调注重教师行为的主导性,关注学生主体的发挥。要求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以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基础,与讲授法相对应的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理论界也对此展开了论证。本文以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为例尝试论证讲授法的合理性。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学习者与学习对象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并认为学生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奥苏贝尔指出,学龄前儿童对新事物的学习主要是通过个体发现,即在具体形象面前的认知和学习;儿童在入学之后学习的主要方式便是接受学习,是通过教师的语言描绘而脱离了具体对象和情景而进行的活动。并且奥苏贝尔认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学生的接受学习对应教师的讲授法教学,在教师讲授知识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是机械的还是有意义的取决于三个条件:第一,强调学习者的头脑中有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的适应概念,即要求教师使用讲授法时注意搭建学生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形成易于理解的逻辑思路;第二,学习者还必须具有把新知识与原有适应观念加以练习的积极主动性,即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巩固新知;第三,新旧知识相互作用后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变化,即在发展性评价的指导下促进学习者在习得知识的基础上获得心理意义。

(二)讲授法存在的现实原因

讲授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讲授法也在不断改进,前苏联教育学家曾经对讲授法进行数十年的研究,结论仍然是“演讲式教学是最有效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我国新课改的推进中讲授法也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

首先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特别是在一些偏远的山区中,没有办法达到新课程所要求的自主探究这样较高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只有使用讲授法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其次教育改革不够彻底,在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但是高考的“指挥棒”作用大,指引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教师选择讲授法;最后是教育观念的影响,在传统教育观念中绝大多数教师充当着一个“操控者”的角色,这样的观念根深蒂固,在短时间内很难转变教师身份,即达到新课改所要求的课程的“组织者”、“研讨者”和“主导者”,而学生在长时间已经养成了一种学习习惯,习惯于课上听教师讲解、自己在头脑中思考,不能在短时期转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讲授法还适应着教师和学生双方面的需要,不能完全否认其价值。总之,完全抛弃讲授法不可取,完全讲授也不合适,关键在于对一种方法的运用要恰到好处。

三、讲授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始――以“讲”导入激趣

教学不是冷冰冰的知识传授,课堂讲授应该讲究感染性和艺术性,而万事开头难,对于每节课的导课部分更讲求“简约而不简单”,运用生动的话语尽可能地诱发学生的灵感。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自己对所教学科的热爱,游刃有余中抒发对知识深邃精辟的论道,而这一切都来源于教师的言语讲授。好的导课会给一堂课增添色彩,从心理学上给学生以兴趣点和学习支点,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中的奥秘;从课的设置和预设效果上,导课也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是课堂上学生参与度的关节点,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调动的媒介,因此就要求教师在导时做到:语言方面,教师发音的规范、音量的适中、语调的抑扬顿挫、语句的流畅,以及教师的表情运用都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便是教学情境的设计,一堂好课的导课要帮助学生架起一座学习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教师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挖掘课上的信息点,在情景中培养思维、学会知识,引导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连接。教师在这里运用讲授法时也要注意,讲授的最高境界是达到“情动”,若是一堂课能够真正地触动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则更能提高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也要全身心地投入,以此感染学生、激发自己、感染课堂。

(二)课中――以“讲”概括梳理

讲授法最大的特点是在教师对教材进行二度消化之后,清晰有条理地将书本内容还原成带有生活化的知识,它是适用于目前课堂教学最简便而富有功效的方法。讲授法教学并没有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是利用讲授法的语言讲授、逻辑通顺、有理有据等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学习知识、思考问题。即实现“精通”的讲授:首先要做到“精细”,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概念要细致入微地讲授;其次是“精辟”,对于难以理解、学生不熟悉的概念要由浅入深,把知识讲懂、讲透;最后是“精练”,精讲重点内容,核心内容,能形成知识脉络,迅速抓住其精髓。另外在运用讲授法的同时仍然要注重一个“通”字:“融会贯通”、“通俗”和“变通”,讲授要随着学生的变化而变化,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做灵活的变通。要做到既“精”又“通”的讲授应注意在讲的过程中技巧的运用,即教师提出的问题和课堂上使用的例子,设问的精巧和例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间接地影响到一堂课的效果。对于问题的设置坚持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能说”,所谓“有话可说”即问题的指向明确、贴近实际;“有话能说”即问题开放性、多角度。在例子的运用上坚持“贴近教材、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运用例子的目的是为了知识的讲授,因此例子运用的落脚点在于与知识的融合,意在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接受,丰富课堂内容。

(三)课终――以“讲”总结生成

讲授不是单纯的传递信息的认知活动,而且包含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要促进生成性知识的开发。这种情感的交流渗透贯彻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从教的方面看,教师教书育人,因此情理结合是讲授的基本要求,也是讲授具有感染力的重要条件;从学的方面看,学生除了要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的脉络之外,仍然要掌握一门课的学习方法。因此要求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完成讲授目的,提供新思路,循序渐进地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知识脉络,巩固记忆。尤其是在一堂课的结尾,帮助梳理知识的脉络,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知识框架,实现知识的由繁到简。除此之外也要讲究课堂上的“布白”艺术,课终是一堂具有艺术魅力的好课的“结束曲”,课终讲授也是整堂课的“点睛之笔”,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本节课内容升华,为下一节课的开端做好铺垫,同时,一堂好的结尾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设置空白,弹好“结束曲”,以“不全”求“全”,在有限时间内追求无限意境,即在一堂课的结尾注重浓郁的色彩和艺术的含蓄,给学生以想象和回味,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使用“布白”艺术仍然需要考察教师的功底,教学中运用“布白”艺术要追求巧妙。如何恰当地运用布白手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情感和促进能力的提高,使课堂教学不仅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也创设一种审美的意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去实践、去探索与创新。总之一堂好课是“讲”出来的,也是设计出来的,无论何时讲授法都是课堂中运用的最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期待我们的不断完善,使之更符合社会发展。

巴班斯基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标准的论述中指出:“在现代教学条件下,我们认为必须先要解决教学任务的效果、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为解决这些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学过程最优性的最重要标准。”在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要怎么“讲”没有固定的模式,而讲授法,这一最古老,最为普遍的教学方法,会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并且发挥自身的功能,在新课改的理念下重放光辉。

参考文献:

[1]王春燕.从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重新认识教学中的讲授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1.(1).

[2]杜和戎.讲授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3.

[3]练志高.新课程背景下讲授法的反思与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4][苏]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的最优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46.

[5]余文森.讲授法及其改革[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1,(2).

[6]丛立新.让我们重新理解“讲授法”[J].中国教师,2006,(1).

[7]秦积翠.为课堂讲授法辩护[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0,(6).

篇3

关键词:有效性;课堂教学;学法指导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这是我们所有教师的共识。但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教学,实现有效教学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

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如,《威尼斯的小艇》这篇课文,教材通过介绍威尼斯小艇的样子、船夫驾驶小艇的高超技术以及小艇的重要作用,为我们展示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特有的风光。了解威尼斯水城的独特风情和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描写的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本课时如果按一般讲读课文的模式上,学生的情感很难被调动,因为学生对威尼斯了解甚少。重难点突破也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我们用一段多媒体视频进行让学生体验,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棋迷、球迷们为什么会“迷”呢?因为这里有竞争。如果直接参与竞争更能入迷,“迷”即是高度“兴趣”之意。竞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而能调动积极性。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后进生都不甘示弱。在教生字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认得快、记得牢,谁组的词多;在朗读课文时,让学生比一比,谁读得有感情,谁领会得深刻;在总结课文时,比一比谁的发言有创意。比赛的形式可以是以学生个体为竞争对手,也可以是以小组为单位成为竞争对手等等。

联系生活实际激趣的效果也是相当明显的。有一次,一位老师正在讲课,外面忽然雷声大作,大雨夹着冰雹从天而降,学生都往外看。他看到大家无心听课,灵机一动,就干脆请同学们站起来,趴在窗户上看雨景,随即说:“同学们谁能一边看雨景,一边说出一些贴切的描写雨景的词句?”学生们高兴极了,看看说说,边看边说,课堂上顿时妙语连珠,什么电闪雷鸣、乌云压顶、倾盆大雨、雷声隆隆……几分钟上了一堂精彩的口头作文课。这样既使学生的好奇心理得到了满足,又激起了他们的表达欲望,口头能力的培养水到渠成。

二、设计好问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离不开提问,它是教学过程中信息输出和反馈的主要途径之一。好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怎样才算好的提问呢?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

1.问题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新意,出乎学生的意料,能激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上五年级《莫高窟》一课时我问:“敦煌莫高窟为什么闻名于世?请你阅读课文,概括回答。”学生迅速行动起来,认真阅读起来,积极开动脑筋,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当然问题的深浅度、宽窄度要视学生的年龄段和年级段设计。

2.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启发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引发思维的出发点,它能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引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充分考虑文本、利用文本、挖掘文本,创造性设计教学,才能达到效益。教师启发性的提问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看书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整节课教师只是“蜻蜓点水”地点拨,但学生注意力十分集中,小手林立,“我来!让我来!”自信而请求老师的声音不断响起,由此可见启发性的提问不仅让学生有兴趣地学习了知识,感受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有了成功的喜悦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十分的重要的。

三、优化有效讲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开展离不开讲授。因此在实践中优化课堂讲授、提高讲授的有效性是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保证。有效讲授是任何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即使是在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活动中,教师的讲授也是必需的。从教学过程来看,有效讲授意味着教师能够讲解,有效指导。如当学生在学习课文时碰到了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此时,教师就应停下来,对字、词的意思进行讲解,从而理解句子、文章之意。讲授是最经验便捷的教学方法,讲授不是纯粹“填鸭”“灌输”。有效地讲授必须切合学生的心智,要做到不为讲而讲,要明白讲是为了学生的需要。讲授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讲多讲少,何时讲授,何处讲授,讲授什么,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视学生的需要而定。不在过短的时间内呈现过多的新知识,不花费太长的时间以至于超出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限,有效的讲授要注重内容的逻辑性,不机械盲目地讲授。

教师的讲授是通过语言进行的。教学语言的好坏同讲授效果有密切关系。好的教学语言可以使讲授如虎添翼,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篇4

关键词:课堂讲授;技巧;授课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84-02

一、引言

课堂讲授是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主要方式。课堂讲授是个多因素、多环节的动态过程。要高质量地完成课堂讲授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老师应根据多因素、多环节的特点,掌握一套与教学规律、原则和教学对象相适应的,有自己特点的授课技巧,并灵活综合运用,才能获得良好效果。

二、几种常用授课技巧

1.善于激发动机。学生学习的动机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学生对学习知识采取无动于衷的或冷漠的态度,老师又不能有效地激发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即使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天花乱坠也无济于事。学习动机有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两种,外在动机指为适应外部需要而产生的,如适应未来国家建设的需要、自身岗位的需要等,内在动机指内心欲望产生的动机,如对科学的爱好、求知欲等,无论哪一种动机,它总是由客观事物的激发而产生的。老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要自始至终地注意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之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2.善于培养兴趣。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引起学生对认识的浓厚兴趣,才能使其专心注意和积极思维,产生一种跃跃欲试、欲罢不能的求知心态,学有所成就自不待言。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积极的富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兴趣,首先要从组织教材内容方面去努力。一是老师要善于挖掘那些能够触及学生思想深处的东西,比如挖掘那些学了对他们非常有用,或者学习以后收获大、感受深的知识,以满足他们渴望懂得更广更深的知识的需求;二是要教给学生新的而不是老生常谈、人所共知的知识。

3.善于启发诱导。启发和诱导是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单纯依靠讲授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和结论,而是注重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和探索,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启发和诱导既是一种讲授方法,也是一种讲授方法的指导原则。具体讲启发和诱导有如下几种方法:第一,指点学习方法,将探索知识的钥匙交给学生;第二,运用生动比喻,将枯燥无味的讲授内容变得形象直观、浅显易懂,使学生走出困惑和迷茫境地;第三,进行知识归类,揭示知识规律,使学生便于触类旁通;第四,搞好典型示范,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4.善于激疑设疑。课堂讲授过程应该是一个使学生不断“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思考越深入,产生的疑问越深刻,解疑后取得的收获越明显。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设疑”,是“生疑”的有效方法。运用好“设疑”方法的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要紧紧围绕内容的要害点,即我们平时所说的重点、难点、关节点设疑。二是要选择最适宜的时机设疑。老师如果能像说评书的演员那样,巧布悬念,再设新疑,就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

5.善于突出重点。每一门课程的内容都是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任何一个有机的知识结构体系,又都是由重点和一般知识组成的。老师要讲深讲透重点,学生要理解掌握重点,对一般知识做到了解就行。这是因为学生理解和掌握了重点,就抓住了本质和关键,可以提纲挈领地从全局上把握着整个知识体系。突出重点的技巧有很多,首先,对讲授内容要重新加以组合,打破原教材中某些章、节界限,把同类问题合并,增加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和实用方法,切实做到去其枝节,突出主干。其次,要贯彻精讲原则,在讲透上下功夫。要把重点问题的基本含义,包括内涵和外延讲清楚;把分析问题的思路,研究问题的方法讲清楚;把内外之间的联系讲清楚。

6.善于突破难点。难点,是学生理解知识的“拦路虎”。难点不解决,学习知识就不易贯通。因此,突破难点是讲授中的重点。对待难点,一般应由浅入深,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采取不同方法进行突破。对容易与其他问题混淆的难点,要采取正误对比、问答对话等方法,引导学生排除假象,明辨真伪,捕捉真谛。对难点多、难度大的课,则需要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法,分散处理。

7.善于联系实际。理论教学联系实际是个重要问题,只有善于紧密联系实际,才能使讲授生动活泼,取得明显效果。课堂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讲明该理论产生的实践根据,说明理论是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所产生并为解决一定实际问题而提出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习的理论,与实际是密切联系的,而不是空洞的教条。其次,要紧紧围绕讲授的重点、难点、疑点,适时穿插一些典型的实例。最后,要注意精心挑选实例。实例的针对性要强,要确实能够为讲授理论服务。实例的思想性要强,要触及学生思维深化的过程。实例的时代感要强,要尽可能选用最新的实例。

8.善于运用手段。现代化教学手段与课堂讲授相配合,既可以大大提高信息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增大信息量,缩短讲授时间,又能够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本身固有的形、声、色、变化与发展等特长,使讲授过程气氛活跃、有声有色,直观性明显增强,使复杂疑难的问题简单化、浅显化,抽象难懂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各种电教教材的设计、之作及使用环节,上课前已经有了统盘考虑和充分准备,课堂上的功夫就在于巧用手段,优化讲授过程,提高讲授效果。老师巧用的关键有三点:一是对所用手段的性能,即特长和弱点,要一清二楚,努力做到避其短用其长;二是操作技术要熟练,熟能生巧;三是讲授与手段配合要默契。总之,老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巧越高,课堂讲授的效果也就越好。

9.善于利用反馈。老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整自己讲授的速度和方式,取得集中和保持学生注意力的主动权。老师善于利用反馈,非常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学会在课堂上善于观察的本领。通过学生听讲时眼睛和面部表情的微妙变化,来判断自己讲授的效果。善于利用反馈信息,既是老师驾驭课堂教掌的技巧,也是提高课堂讲授效果的重要途径。善于利用反馈的奥秘就是老师一定要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设身处地体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成为善于沟通信息的能手,方能有效地接受他们的“反馈”。否则,老师自恃高明,居高临下,即使看到或听到学生反馈来的信息,也会无动于衷罚。

三、结语

作为一名老师,课堂讲授的时候,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又要善于采用启发和诱导的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既要善于激疑、设疑,提出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造成思维悬念,又要善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既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的理解,使讲授生动活泼,又要善于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还要善于利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讲授的速度和方式,取得主动权。这样才能高质量地完成课堂讲授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一、 学生的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课堂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快问题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过程。课堂中,教师提出当堂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白学习目标,鼓励学生质疑,提出为什么,教师针对问题提出:“为什么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不能解快,想一想?”击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问题探究,可师生探究,生生探究,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探究出解快问题的方法,学到了新知识,再举例练习巩固,完成了一堂课的教学。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关健,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结果。

二、 教师的精辟讲授

教师的精辟讲授,顾名思义,是教师针对课堂内容、教学方法,用精炼的语言概括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方法,完成教学。精辟讲授能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击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引学生学习,点拔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使学生尽快围绕着课堂内容展开质疑,思考,不走神,轻松快乐的完成教学内容。但在教学中不是主体部份,只为辅导学生学习而呈在,只起点拔、击发学生完成本节课的课堂目标,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如不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精辟讲授变成了教师表演,对教学不起作用。

三、 教师精辟讲授服务于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精辟讲授有点石成精的作用,创设轻松的学产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点到为止。如教师讲授过多,变成教师表演,体现教师为主体,这和过去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有什么区别,把学生变成了听从,至于学生听了没有,听懂多少,无法体现。违背了素质教育的宗旨,讲得再精辟有何用处。教师的讲授是为学生服务的,不管是学生解快问题的方法,还是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的拦路虎,教师及时点拔,让学生明白顺利完成课堂,明白本节课学了什么。所以学生是主体,讲授服务于学生,才取到了精辟讲授的作用。

四、 素质教育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精辟讲授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性的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强调以学生学习为主体,全面发展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独自解快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全面发展。从素质教育的定义看,教学是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主学习,而教师的精辟讲授只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存在而存在。

五、课堂明确教师精辟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

篇6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

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讲授语文知识,老师往往“无所不用”,变着法儿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教学方法。理论上的教学方法是指为了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而设计和使用的一种方法。教学方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取得的课堂效果不一样。针对初中语文课堂,应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呢?现结合初中语文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及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示例展开论述。

一、初中语文教学选择教学方法的原则

初中语文教学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要考虑到三个基本原则。首先是多样性原则,就是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运用、设计一种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一种都有它的积极处和不足处。例如讲授法,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授予学生很多知识、讲完预定的教学内容,但是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参与较少,积极性不高,动脑思考的时间也有限。所以我们在教学的时候要多种教学方法混用,这是由复杂多变的教学环境、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教学方法本身的作用所决定的。

其次是灵活性原则。教学活动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具有灵活性。因此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灵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教师的教学方法要随机应变。例如教师在运用讲授法讲解基本知识,在发现学生已经全部掌握的基础上就应该及时改变方法,换成练习法,让学生自己学习,最后测试学生的掌握程度。因为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的教学方法只是单方面的,所以在实际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最后是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在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有自己的想法,不是简单地运用,要创造出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的特色,从而使选择的方法发挥最大的功效。比如在使用讲授法的时候,大多数老师会设疑启发学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已经不是一味地灌输。在运用讲授法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当讲授人,其他学生当评委等。

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以上因素都考虑在内,综合运用,随机应变。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合理设计

初中语文课堂中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谈话法和练习法等。如何合理选用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安排。

1.讲授法。讲授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师主导,课堂是一个人的独白。它的优点在于能够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能够很好地控制课堂,将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缺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听得多,说得少,反馈得少,积极性不高;而且教师一直在讲,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启发性,学生难以消化。这就要求我们适当运用讲授法。那么怎么适当运用呢?笔者认为运用讲授法之前要先看课文类型是否适合讲授法;其次讲授要具有启发性,适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再次是讲授的语言要生动有趣,抑扬顿挫;最后是板书的配合。一般理论性比较强的知识适合用讲授法,因为学生自己理解的有限,初中生的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太理论的东西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深奥,这时就需要讲授。在学习一种新的文体前,教师就应该给学生讲授该文体的理论知识背景,发挥教师的作用。

2.谈话法。谈话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互相问答反馈信息。其实谈话法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孔子那个时期,孔子就多次运用谈话法进行教学。我们可以从《论语》当中看出来。谈话法属于一种“启发性”教学,而“启发性”教学最早就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我们在运用谈话法的时候要注意讲求提问艺术,而不是随便发问。如笔者在讲授《愚公移山》这一课时,在读完“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这一句时,问学生“愚公多大了?”学生随口就答道“九十”,在听到答案后我再一次问,学生听到后会感觉自己可能回答得不对,我就提醒他们注意“且”的含义,他们恍然大悟,这样学生就会记住“且”这个字在这里的用法。所以教师的提问一定要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的,不是学生答完后就没事了,没有发挥作用的问答是失败的。

3.讨论法。这是在讲求培养人文素质的今天,课堂上经常可以见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不仅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而且明显提高了课堂效率。但在此我还是要简要说一下运用谈论法应注意的问题。那就是首先要目标明确,哪些地方用讨论法,讨论什么,讨论的内容和形式是怎样的,等等,教师自己的心里要有谱,要在掌控课堂的基础上运用讨论法。其次是教师在讨论过程中要有一个民主的态度。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既是组织者又是参与者,对于讨论中不同的意见,不能主观硬性地下结论。对于错误或者有失偏颇的意见教师要积极引导,不能把正确的强加于他们,这样起不到积极的效果。比如教学《七根火柴》这一课,“他的脸色舒展了”,学生在讨论为什么用“舒展”这个词时,意见不一。这时老师不能直接说谁对谁错,应该全班展开讨论,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自钻研的能力。

一名合格的、好的语文教师,既能从理论上掌握好教学方法,又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灵活运用,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好知识,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标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5-0202-01

《化学课程标准》提出:初中阶段化学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筒单问题的能力。因而,化学教师如何从实际出发,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组织每一节课堂教学,以便提高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筒单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我们每位教师的当务之急。

化学课堂的教学不仅仅在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让学生认识化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仅引导学生学会课本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会探索并取得课本没有讲到的化学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既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因此要扎实上好每一堂课,精心设计每一节课。

一般说在新课标指引下,上化学课有五个基本环节:组织教学,引入新课,以学生为主的启发性讲授新课及巩固新课,堂上练习,课堂总结。

一、组织教学不仅在课堂开始上显得重要,而且要贯穿整堂课的始终

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在上“空气”的这节课时,先要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是了解空气的成份,认识混合物,纯净物。在学习“空气的成份”时可采用小组学习法,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归纳。

二、引入新课

引入新课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方法有:1.直接引入。教师在组织上课时,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引入新课;2.直观引入。教师通过化学实验或其它直观教具引入新课。例如在讲授“原子的构成”时,最好采用多媒体教学,充分利用各种图示,化难为易。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3.问题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复习、练结等提出问题;也可以把上一节课巩固练习阶段的设疑当做引入新课的问题。例如讲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一定要联系“实验室制取氧气”,引出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至于选用哪个方法,主要要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学生的实际及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法等等来决定。

三、启发式讲授新课

1.指导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新课标特别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阅读课文是指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和有关资料。它是把学习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的重要步骤,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所以教师引入新课后,最好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课本,分析讨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学生阅读时应做好以下几点:(1)对重要的概念、论述,及关键的字、词、句,以及易疏忽而造成错误理解的地方,要指导学生做出必要的标记和笔记,以加深理解和记忆。如阅读单质的化合物概念时,学生一定要注意单质的化合物都是“纯净物”;(2)注意控制阅读的时间和节奏。对内容难易不同的教材,阅读的速度和节奏也有所不同,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自学能力随机调整。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过程,要保证给学生有一定时间进行思考;(3)注意明确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知识,所以不能流于形式,不要简单命令学生看教材。若要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师必须比其它类型的教学花更大的气力去钻研教材,并准备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要有目的地组织好学生的阅读、提问、讨论,那样才更能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2.课堂议论。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了新的教学模式:分组教学。课堂议论是分组教学的特色。课堂议论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议论和争论活动。这种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课堂议论的关键是精心设问。“设问”要求问题明确,思路清晰,富有逻辑性和启发性,而且能使学生议论的结论恰好是教师预料中的结论。例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教材中仅有三句话和三个反应式,因此必须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议论:(1)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是什么?与石灰石反应的酸为什么不用浓盐酸?(2)气体发生装置可以选用什么装置,为什么?能不能用制氧气的装置?(3)二氧化碳气体怎样收集?怎样检查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为了使学生印象深刻,教师有时可以有意作错误的“设问“。通过错误的解答,引起学生争论。特别是对于难懂的概念,容易混淆的问题,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比较,从提问中引起争论。

课堂议论的基础是教材和学生。课堂议论时,教师须掌握好教材的相关知识,明确重点及难点,还要掌握好学生的知识程度和能力,才能作出有效的“设问”。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一批大胆发言,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使他们成为议论的骨干,保证教学过程中议论的实施。

课堂议论的中心问题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课堂议论的目的主要是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能力。

3.课堂议论后讲授新课。新课讲授是指教师讲授新知识的过程。讲授新课应采取引导的方式,使课堂充满共同探讨的气氛,使学生的头脑由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变为探究知识的发动机,使学生由知识的奴隶变为知识的主人。

教师讲授一方面必须以学生的充分而积极的思维为基础,另一方面又要求教师作权威性的论证。讲授的内容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要讲清基本概念及知识的内容在联系。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目的在于加深理解和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因此组织课堂练习要注意下列几点:1.课堂练习应是教材内容的重点,特别是易错,易混淆的知识。例如讲授单质,化合物的知识则一定要利用课堂练习区分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以及五个概念的联系;2.练习的题目一般是课本上的练习题,因为这些练习题都属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题目;3.练习必须以课内为主,力争课内解决问题,课外尽量不布置或少布置作业。如“氧气”一节,课文后面有五道练习题,为了做到课内解决问题,可以将这些练习题分别放在讲授与其密切相关的课文内容之后进行练习。

五、课堂总结

篇8

关键词 讲授 教学形式 要求 高等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堂讲授的重要性

课堂讲授之所以居于主导和重要的地位,是由学生认知活动的特点所决定的。科学知识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财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深刻理论性。在实践过程中,由掌握知识和懂得教育规律的教师作深刻阐明分析,有利于引导学生集中掌握和学习基本的重要的问题,并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的内在实质及相互联系。课堂讲授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就一般情况说,如果学生不经指导,仅靠读书或经验获得知识,容易失于浮浅与不系统,而所付的时间和精力往往要多得多。

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要作用。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深刻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主要是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实现的。其它的教学形式,就其主要任务来说在于巩固、加深、扩大和运用课堂听课所获得的知识。如讨论课是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加深理解和运用,并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实验课是验证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并训练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知识的能力。课堂教授也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继续自学的基本前提。因此,讲授的水平,决定了整个教学的质量。鉴于它的重要性,学校对于课堂讲授要有较高的要求。课堂讲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要作用,并不是说其它的教学形式不重要,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由各种教学形式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合理的教学过程的结构,任何轻视、削弱其他教学形式的思想和作法都是错误的,它将导致降低教学质量。当前教学计划一般存在的偏向是:削弱实验课,删掉习题课、讨论课,讲授时数太多,自学的时间太少,这样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 课堂教授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的目的性。任何一门课程都是教学计划中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计划中占一定的地位,发挥一定的作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教学大纲所明确规定,讲授的方向,必须紧紧扣住课程的教学目的,从本门课的角度出发体现专业培养目标。教师在课堂教授时要在课程目的的指导下,根据具体教材内容,确定目的、要求,选定讲授重点。这一点不但教师自己要明确,还要使学生也明确,以便于学生明确方向,集中思想和精力,提高自觉性。

(2)课堂教授的科学性。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传授科学知识。讲授的目的性要依靠讲授的科学性来实现。不能企图在教材的科学性之外,来达到讲授的目的。教师的科学理论水平是课堂讲授的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在课堂讲授中,对于每个概念、原理、规律的阐述,都必须在观点和论证方法上是正确的,都必须以确凿的材料为根据,做出合乎辩证唯物主义的概括。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中,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应及时掌握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达到科学技术的新水平。但教学大纲与教科书是相对稳定的,不可能随时反映这些新成就新水平。课堂讲授则可以在教材之外,适当引进科学新成就,以充实讲授内容,引起学生对科学新成就的兴趣,培养学生注意学科新动向的习惯,因此,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密切关注与本学科有关的新知识、新观点,及时以新材料补充或代替不完整或陈旧落后的教材。不应当为炫耀自己“博学”而讲授许多与课程目的、内容无关的东西,舍本遂末或横生枝节会影响教学质量。

(3)课堂讲授的思想性。要在传授知识技能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或叫做“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贯穿这一原则,首先教师要用科学的观点、方法来阐述基本原理,使科学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深刻地形成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其次,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论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的教学,讲授的思想性都应当同教材内容紧密结合,与教材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而不是附加的说教。课堂讲授思想教育有效性,还体现在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上,只有教师能“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收到教育的效果。

(4)课堂讲授要理论联系实际。课堂所讲授的是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首先应当在讲授中得到贯彻。课堂讲授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首先要求教师阐明理论所产生的实践根源。说明一定的理论是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为解决实际问题而产生的。例如:古代为了丈量土地,总结出了几何学;近代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技术,而出现工程学等。其次,要尽可能说明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并引导学生应用理论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联系必须建立在与课程的专门特点和教材的实际的内在联系上,一切简单化、庸俗化的做法,如历史事件的类比,表面现象的牵强附会,都无助于学生深入掌握和运用理论,同时应指出,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能够在课堂上讲清它的使用价值,如许多数学原理就无法简单说明它的实用性。

(5)课堂讲授的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科学有严格的结构体系。因此,传授科学知识必须有系统性。当然,课程的系统不完全等同于科学的体系。它是在科学体系的前提下,按照学生认识活动规律,循序渐进地形成学生认识中的学科体系。学科体系一般已体系于课程大纲和教材中,传授的知识基本上要求按课程大纲、教材进行。但又不应照本室科。因为教材内容的系统性是书面的系统,而讲授的系统性要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教材的系统性一般只要求根据逻辑顺序,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而讲授的系统性则还要求难点分散,重点突出。因此,课堂讲授要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突出的关系。教材的重点是理论知识的核心部分,学生必须掌握,否则就没有抓住“纲”;学习中的难点是学习中的“拦路虎”,必须扫除,否则就不能融会贯通。两者都是讲授所应突出的重点。但教材的重点不是各自孤立的,孤立的重点不能形成科学体系,也不利于理解与记忆,必须把点连成线,使知识形成理论体系这就是要抓住重点与重点直接的联系,揭示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6)课堂讲授的逻辑性。课堂讲授在形式上是教师的“独白”,实质上是师生双方共同进行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师生的教学活动,以语言为中介,引起学生思维“共鸣”,积极地与教师思维同步活动,如果只有教师单方面的思维活动,而无学生的思维“共鸣”,甚或只有教师不尽积极思维的语言活动,如“照本宣科”,学生处于被动的消极状态,即我们通常称之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则教学效果必然更差, 高等学校讲授效果,决定于教师能否以自己深湛的思维活动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否启发学生“亦步亦趋”地随着自己的思维活动同步前进。

篇9

一、目前中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

(一)讲授法占主导地位

从问卷分析看,目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48.03%的教师采用讲授法,经计算方差检验差异非常显著。讲授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连贯地传授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而又全面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讲授法要求教师讲授中应做到:讲授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讲授过程中要具有渐进性、扼要性;讲授语言要具有规范性、启发性;讲授方式要具有灵活性、多端性。讲授法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的教学中,都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实践探索法得到重视和应用

调查表明有32.51%的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探索法,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实践探索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方法之一,它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出结论,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探究能力,从而形成一定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它要求在教学过程要明确目的,掌握科学的数学思维程序,对实际问题和现象进行认真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加深理解和巩固。

(三)讨论法占有一定比重

调查表明有10.95%的中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法。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通过集体(班级或小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问题各抒己见,相互讨论交流,相互启发学习,并进行争论商榷以提高认识,弄清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教学法可以使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并能畅所欲言,集思广益,既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还可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情绪,培养学生钻研、探索、质疑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求异思维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讨论法在数学教学法中占有一定比重,这是教法改革中的一种很好的现象。

二、学生对教法选择情况的调查

(一)学生喜欢实践探索教学法

调查表明有36.39%的学生喜欢实践探索教学法,然而只有32.51%的教师采用这种教法,这说明实践探索教学法应大力提倡。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建构数学模式的学科,在教学中使用实践探索法,能激发学生质疑探索的兴趣,提高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发现的欲望,使学生能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体现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讨论法要引起重视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教学法,通过讨论,可以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深入,教学重点更加突出,难点更容易突破,也使知识的易混淆点得到澄清,易疏忽点得到强化;通过讨论,还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和教师在传授知识上的不足充分暴露,获得可靠的反馈信息;通过讨论既能让学生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大信息交流,又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表达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敏性。因此,讨论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于教于学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

(三)学生对讲授法不感兴趣

调查表明喜欢讲授法的学生只占14.02%,而运用讲授法的教师占48.06%,这说明学生不欣赏教师一上讲台就一直讲到下课的授课方式。所以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目的。

三、结论

(一)教师运用教法单一

调查表明有80.54%的教师采用的是讲授法和实践探索法,其他的方法如讨论法、发现法、学导法等总计仅占有19.46%,这说明现在中学数学方法运用比较单一,缺乏多样化,也说明教师教法观念陈旧,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当前中学数学教师要多学习一些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理论,并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充分发挥CAI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同时课堂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实验探索法、讨论法、发现法、质疑问难法、逆向思维法、情景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

(二)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教法

调查表明,学生喜欢的教学中除讲授法、实践探索法、讨论法外,指导练习法占10.24%,自学辅导法占7.55%,其他方法占5.39%,而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中,指导练习法仅占4.64%,自学辅导法占1.99%,其他方法占1.82%。以上数据表明各种教法中学生所喜欢的程度都比现在教师使用的比例大,说明学生迫切要求教师使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四、建议

在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今天,中学数学教学要从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做到“变授为导”,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中学数学教师应积极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以现代教育理论的研究成果为指导的现代化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研究,学习国内外已被证明有效的各种现代的先进教学方法。

篇10

关键词:对分课堂;课堂改革;以学生为中心;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1-0148-02

互联网与各类移动智能终端所带来的及时、丰富的信息刺激已远远超过传统课堂,信息化时代大学课堂改革正面临挑战[1,2]。纵观国内整个高校教学改革进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教师始终在改革过程中占据主角地位。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的过程,如果没有学生的真正参与,教学改革恐怕最终会沦为一场教师的独角戏。当前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研讨式教学、翻转课堂、慕课等新型课堂模式一直是国内高校引进与推广的主要方向[3-5],然而也正引发越来越多国内外专家与学者的质疑。照搬照抄国外的教学模式在中国往往行不通,因而如何将国外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消化与融合,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课堂模式,改变与摆脱当前大学课堂教学的困境,是广大教育学者亟需思考与探索的。

一、对分课堂的提出

对分课堂,简称PAD(Presentation-Assimilation-Discussion)课堂,作为国内的原创课堂,由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主要由三个基本模块讲授模块、作业模块与讨论模块组成,三个基本模块前后相继、环环相扣,如图1所示。类似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强调先教后学,教师讲授在先,学生学习在后,与翻转课堂相反。类似研讨式课堂,对分课堂强调生―生、师―生之间的互动,鼓励自主性学习。对分课堂的创新性主要在于把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在时间上错开,让学生在中间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形成作业。同时避免了课堂讲授后立刻提问与讨论,学生尚未完全吸收,无问可提、无论可讨的尴尬[6]。

当然在三个基本模块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各自特点,形成合理、灵活的对分设计,包括当堂对分、隔堂对分以及隔周对分等对分变式。当堂对分是指对分课堂的这几个环节在一节课内完成,比如教师讲授完某个比较抽象知识点或概念后停下来,给学生3分独立思考刚才讲授的内容,写一点心得或困惑,然后同桌之间讨论2分钟,交换下各自的想法,教师再用3分钟抽查2-3个组检查下讨论结果,如果普遍反映有问题,教师再重复解释或补充,帮助大家理解,如果基本没有问题,则开始可以继续讲授下个知识点,如此完成当堂对分。

以此类推,隔堂对分的讲授、作业与讨论环节延续发生在前后两次课,第一次课讲师讲授并布置作业,课后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下次课前必须提交作业。教师在课后完成作业批改并推送成绩,下次课以学生带着作业进行讨论为开端,达到复习上次课所学内容的目的,符合记忆规律。讨论完成后,教师开始讲授新内容,如此不断形成对分循环。在整个学期,学生深层学习、理解性学习一直在进行。

二、对分课堂实践与思考

以本人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春季学期所教授的三门课程为例,针对不同专业的大二、大三学生分别实施了不同形式的对分课堂实践,如表1所示。

1.合理的教学组织与设计。对分课堂模式下,老师每次利用课程的一半的时间(如1小节)对课本内容进行系统讲授,另外的1小节时间让学生对课后所做作业进行分组讨论,每次上课先开始讨论环节。学生们在课下独立完成作业,没有小组分工与任务,让学生们对整本书各章节的内容能做到同等关注。作业的形式不拘泥,针对教师课上所讲授内容形成自己感兴趣、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每次上课学生须带着作业参加讨论,相互协作共同解答,使学生对上次课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起到深化与复习作用,符合人类大脑记忆规律。课上讨论受朋辈压力,倒逼学生课下学习会更加认真、主动。

2.人性化的考核与评价。对分模式考虑不同学生的多样学习需求,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规划在该门课程的投入,课下如何学,学多少,何时学,学生自主安排,让低要求者有个保底的学习规划,让高要求者能有展示优异的空间。所以,对分模式下教师对每次学生的作业会形成相应的阶梯评价,要求低或能力不够的学生,作业可以只覆盖课本的基本内容;要求高的学生,作业可以超越课本、阅读更多材料,完成一个反映深入思考与创造性发挥的作业。通过多次作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形成较为客观、稳定的评价。

3.先教后学促进主动学习。对分模式倡导先教后学,保留了教师的讲授环节,从而保证知识传递的系统性与准确性。同时与传统讲授式课堂不同的是,对分讲授时间只占课程的一半,教师有引导但不穷尽内容,留给学生进一步主动探索的空间,即所谓的“留白”,引发学生课下的主动性学习。对分课堂将有备而来的互动讨论放到课堂上,学生在讨论中锻炼表达能力,更多的是学会借鉴他人视角,互相启发与促进,深化理解。如果学生课下不学习并完成作业,则课上很难参与讨论,这都会强化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总体上,对分模式的生-生、师-生互动会大幅提升。

三、结论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引导学生走向主动学习是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互联网与新媒体时代正倒逼大学课堂改革,对分课堂作为一种具有心理学基础支撑的课堂新模式,在教学环节设计上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与学,使教师更科学地教,学生更主动地学,课堂效果得到很大改善,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李志民.互联网正在倒逼大学课堂改革[J].中国教育网络,2015.

[2]沈翔,刘建进.信息化时代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2015,(18):109-110.

[3]S世虎.研讨式教学的基本理念与实践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29(1):72-74.

[4]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5):73-82.

[5]王海波.国外当前慕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5,13(4):25-31.

[6]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5):5-10.

PAD Class in College Teaching Model Practice

WANG Fang,WANG Rui-jin,FENG Li-mei,LV Ming

(Schoo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Hangzhou 31001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