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教案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节能环保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凌笪中学创建绿色学校汇报材料
凌笪初级中学位于郎溪县城东北22公里处,占地面积56000平方米。现有9个教学班,400多名学生,50名教职工。08年以来相继被评为市级“卫生学校”、 市级“平安校园”。 10年在县教体局的领导下,我校启动了“绿色学校”的创建工作,我校以创建为契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普及环境科学知识,使学生由意识变为行动,由行动养成习惯,自觉地热爱和保护环境。现就我校创建市级“绿色学校”的各项工作汇报如下:
一、成立创建 市级“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形成绿色环保教育体系。
创建市级“绿色学校”以来,我校十分重视环境建设和环保教育,把创建工作当成一项常规性工作来抓,成立了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校长为组长,副校长为副组长,成员由政教主任、教导主任、总务主任、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各班主任、部分学科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下设创建“绿色学校”办公室,由张正平同志任组长。具体分工如下:
具体分工和职责:校长黄明富负责全校创建绿色学校的全盘工作,副校长张远冰协助校长工作。办公室负责制定创建绿色学校计划、总结和实施方案。政教处、团委和各班主任负责创建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师生环保行为规范的落实。教导处及科任教师负责环保教学,负责教师的培训、组织师生学习研究,落实学科渗透;总务处负责校园环境规划建设、实现校园垃圾分类处理、校园绿化和节能减排等具体工作;学生成员主要是参与环保教育宣传活动。
凌笪中学创建市级“绿色学校“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依照创建细则研究学校环境教育的各项工作。制定了实施方案,完善环境教育的各项制度。领导组成员分工明确,团结协作,把教师环保培训、学科教育,课堂渗透及专题教育活动与正常教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学校团委支组建了“学校环保志愿者”队伍,对全校环境、绿化进行检查监督,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并记录,纳入文明班级评比活动,按月实施。
二、绿化、美化校园,将环保理念融入校园文化。
1、我校总面积56000多㎡,建筑面积8000多㎡,硬化道路2000多㎡,绿化面积20000多㎡,绿化覆盖率达40%。2010年以来,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校园绿化美化。各类花木合理搭配种植,真正做到了春有花、夏有阴、秋有果、冬有青。校园布局合理,环境美观,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各自相对独立。
2、将环保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在花园里,草坪中设置符合环境特征和人性化的警示牌,给学生以启迪、教育和约束。
3、校园摆放分类垃圾桶10多个,有固定班级负责每天清理。校园内垃圾统一处理,不可回收的生活垃圾及时运到垃圾点深埋。
4、学校食堂有卫生许可证,从业人员人人都有健康证。严格执行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学校派专人检查监督食堂经营,食堂坚持定期消毒、食品留样、主要食品索证措施;实验室及生活污水,依照标准从配套的污水管道中排出,严格管理化学、生物实验室的有害残液、废渣,做好回收处理,责任落实到教师及管理人员,防止造成污染。
5、今年投资10余万的水冲厕所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厕所水箱采用手动装置,有专门班级管理,定期灭蝇、消毒。
6、以乐曲替代刺耳的铃声信号,降低了噪音污染。
三、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1、通过多种渠道,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1)在校园设立环保教育宣传栏,定期张贴环保宣传资料。班级不定期刊出环保方面的板报,政教处每周公布环境检查、监督情况。定期召开环保主题班会,就环保知识、环保行为规范进行学习和讨论。
(2)遇到与环保有关的各种纪念日,活动日,组织学生进行环保宣传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如:“5.31”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3.12”植树节学生义务劳动等。
(4)每学期进行一次有关环保方面的手抄报比赛、布置环保作文等活动,使学生通过这些形式提高环保意识,加强责任感。
(5)在每周一早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加入环保教育内容。如:“校园整洁,从一点一滴做起。”“爱护环境,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水杯等”。
(6)走出校门到街道、巷道宣传环保知识,发放宣传材料,以自己的努力将绿色文明的种子播撒到千家万户。
(7)组织学生观看环保图片展览,写心得体会,观后感等。
(8)学校图书室对全体师生开放,有多种环保方面的书籍近200册。
(9)组织征集“绿色环保”格言、警句活动,将优秀的有创意的制成标语。
(10)学校总务处将路灯全部更换为节能灯;学校办公室接待不使用一次性纸杯;食堂不适用一次性餐具等。
四、加强环保教育,掌握环保知识。
(1)学校定期学生进行专门的环境教育。如:学习环保法规、环保知识等。
(2)注重各学科教学中环境教育内容的落实和渗透。物理、化学、地理及政治教学过程中都有大量的环保知识点,要求把这些知识点梳理成环保教育渗透系列,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计划中、教案和学生的作业习题中。例如:物理教学中的噪声及危害、热机的应用与废气污染、光污染等,化学教材中的“酸雨”“白色污染”,生物课中的“爱鸟护鸟”等。
(3)从小处入手,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让学生每天清扫、管护环保责任区,宿舍被褥叠放整齐,教室窗明几净,不乱涂乱画,不随地吐痰,不大声喧哗,不随意折树踏草,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等等。
两年来,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依然存在着不少问题。由于我校地处乡镇,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教师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需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环保习惯还需进一步养成。“绿色学校” 创建工作中的资料收集与整理环节做得还不够规范。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各学科的教育渗透,使我校的“绿色学校”创建工作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篇2
一、渗透绿色理念,植根绿色土壤
我们认为,只有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绿化”了,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质变。为此,我们通过幼儿园、教师、家庭三方联动,使幼儿园的绿色理念在相互传递、相互交流、相互提升的过程中真正实现人的“绿化”。
第一,绿色理念渗透管理。我园成立了“绿文化核心组”,由园长任组长,由副园长、保健老师及保教主任任副组长。核心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一次关于“绿文化”的专题工作会议,布置每月绿色任务,把学科渗透、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环境改造、活动宣传等分别划归后勤及教科研等部门负责。由于目标明确,内容清晰,责任落实到位,各部门开展工作互相配合,井然有序,使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第二,绿色理念渗透教师。我们注重对教师进行园本系列培训,一方面聘请专家给全体教师进行专题讲座,使大家明确“绿色学校”的特点及“绿色文化”的内涵;另一方面我园还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建设美好家园”的演讲赛,以及“我的绿色教育观”沙龙会,大家的思想在讨论中得到了碰撞,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了绿色学校的真谛,提升了自身的环保素质。
第三,绿色理念渗透家庭。每学期我们都会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网络互动等形式达成家园教育的一致,通过发放“环保大搜索”调查表使家长在孩子的行为影响下增强环保意识;同时通过向社区居民发放环保倡议书、向家集环保金点子、与社区和家庭一起开展环保活动,让更多的家长成为参与环保活动的一份子。在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们举行了“绿色小卫士在行动”的系列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手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旗,进行“你丢我捡”、“放飞生命”等主题活动;3月8日开展帮妈妈进超市“购绿色食品,树环保意识”活动,帮助幼儿树立绿色消费观念。这让大家认识到“环境保护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真正起到了以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以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的效果。
二、创建绿色环境,营造绿色氛围
人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得的,为此幼儿园始终将自然、节能作为园所环境创设的重要抓手。
第一,自然。近年来幼儿园在上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投资数十万元用于绿化、美化校园。在小小种植园区里,种上了供幼儿观赏认识的四季花卉和树木,铺设了绿色草坪,设置了幼儿玩水、玩沙池。每当幼儿在曲径鹅卵石小道上散步时、在小树周围观察交流时、在玩水玩沙区尽情嬉戏时,总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同时,我们还巧妙构思,将园内的一条外墙刷上底色,镶上黑板,设计成孩子们自由涂鸦、尽情创作的艺术画廊,让园内的美化、绿化处处都呈现教育回归自然的环境氛围。班级环境特色的建构也是以“用大自然的环境培育充满生机的幼儿”为宗旨,让幼儿自主参与。窗台上、区角上设置了养殖园、种植角,让小朋友亲自养殖各种动植物,观察它们的生长过程,让孩子们在感受了付出时的艰辛、收获后的喜悦的同时,萌发了自觉地去关心身边的动植物的情感,从而真正唤起了他们保护环境的迫切愿望,让特色环境真正变成了有效的内化价值。
第二,节能。在节能方面幼儿园坚持节能从我做起,节能从小事做起,不仅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冲水阀,而且还要求各班及时做到三关。一是多用体育仓库。在幼儿园的操场上有三个非常漂亮的魔方盒。它的功能也是一个百变的魔方,凹凸有形的外表是孩子训练攀岩的阵地,内置的收纳空间又是利用率最高的体育仓库储藏室,一举两得达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二是电子台账系统。我园从2006年起开始尝试实行无纸化办公,构建了电子台账系统。这省去了打印大量材料的繁琐与浪费,仅这一措施就为幼儿园每月节省近300元的用纸消费。三是综合课程区。这个区域通过近200个智慧方盒的设计,将整个幼儿园阶段孩子需要掌握的有关数学、科学、社会等各方面的知识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了有效的梳理,让孩子可以尽情地在操作中去发现、理解和掌握。每个班都可以定期到这里开展活动,减少了重复制作教具时人力、物力的浪费,将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在循环使用中实现低能耗高效益。
三、塑造绿色人文,提升绿色文化
勤幼所追求的绿色文化体现的是尊重、创造、自律与个性。
第一,尊重稚嫩心灵。我们注重为幼儿营造和谐、平等、关爱的教育氛围,通过“我最棒”主题活动、“每月之星”班级评选活动,悉心关注每个幼儿身上瞬间的“闪光点”, 给每个幼儿充分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细心呵护他们稚嫩的心灵。同时,我们在评价机制上更注重幼儿的纵向发展与个性化需求,满足了幼儿受尊重、渴望成功的需要,促进了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第二,创造改变生活。我们充分利用家长,共同收集废旧物品,并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废旧物品的认识与分类,同时还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的变废为宝活动。如我园爱心长廊的设计就是一大亮点。爱心长廊的每个区域都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成品展示和材料摆放,家长和孩子可以自由选择、任意发挥,以废旧物品为原材料,制作得好的作品可以展示在陈列架上,写上家庭的姓名以及心目中的价位。当然,每个家庭也可以根据价格购买自己或其他家庭的作品。这些爱心款全部用于帮助我园困难家庭的孩子,目前已有部分孩子由此受益。还有我园小博士科技宫的维修区,将生活中废旧的、已损坏的家电、玩具收集起来,让孩子尝试去修理。有句话说得好,对于孩子来说,“破坏也是一种创造”。另外,幼儿园晨间活动中漂亮的飞盘、高跷、三节棍、高尔夫球等体育玩具的制作、每层楼面的环境布置,也体现了我园教师、家长与孩子的聪明才智。这些活动都使孩子们手巧了,心灵了,幼儿园更美了。
第三,细节体现自律。在种植园里,我们为每棵树苗都挂上了一个标识牌,上面详细记录了树木的名称、产地、特性,在绿化的同时更增长了孩子的知识,让孩子学会更科学地爱护树木。同时,我们还在幼儿园的角角落落设立了一些儿童化、拟人化的环保标语,如“嘘,轻点儿”、“小鱼说:‘请爱护我们的家’”、“摘我会疼的”,这些富有创意的标语设计既美化了环境又起到了环保宣传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我们发现幼儿的环保行为习惯已从原来被老师督促逐渐转变为主动表现,并能以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周围的人了。
第四,园本张扬个性。自2006年起,我们就开始了环境教育的课题研究,开展了各项环境教育活动。为使教师更好地把握教材,挖掘蕴涵在教材中的环境教育价值,我们通过环境教育教案设计评选、环境教育活动听课、说课等教研活动,使教师逐渐懂得怎样分析、处理教材,提高了他们的活动设计能力和说课能力。同时也使幼儿能自觉关注周围生活的环境问题,了解了人类生存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如在说课活动中,对一幅漫画“小鸟和光秃秃的树枝”要求设计一个美术活动“小鸟的家”;对一幅“穿着虎皮大衣的在镜中欣赏”的画要求设计“请爱护珍惜动物”的活动课。教师绞尽脑汁设计一个个与众不同的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提高了教师挖掘题材、处理分析教材的教学能力,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活动设计能力。
篇3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STSE教育是国际教育教学改革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调研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存在的问题,基于STSE 教育理念,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和课外辅导角度探讨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融合STSE教育的策略,为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贵州;STSE教育;教育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7—0047—03
收稿日期:2014—02—26
作者简介:张依裕(1976— ),男,贵州黔西人。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和社会进步的基石。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是世界各国科技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我国“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目标的关键任务之一。近年来,国家和各省份均有针对性地制定了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实施意见,目的都是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模式。贵州省高等教育水平与周边省份相比较为落后,与发达省份相比落差更大,贵州省高等教育处于夹缝中生存的状态,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全国高等教育中如何立足成为了贵州省高等教育部门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STSE教育理念对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进行探讨,分析改革的途径,旨在为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案的制订与实施提供理论参考。
一、STSE教育的起源与内涵
STSE(science 科学,Technology 技术,Society 社会,Environment环境)教育是世界各国科学教育改革研究的热点和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需求,也是我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STSR教育是STS 教育发展的产物。STS教育是西方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科技教育构想,该构想特别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环境如社会生产、人民生活中的实践应用价值,强调科技教育教学活动中把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融合,揭示现实社会中应用科学技术可能产生的效应。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步伐的加快,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人口、生态、环境保护、能源资源、物质再循环利用等已经成为社会民生中的重点和焦点问题,特别是各国相关环境保护法的颁布更是促使了环境科学教育的发展。[2]在1995年,美国颁布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提出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即STSE的教育思想理念。[3]随后,如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许多国家在制订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时将 STS 教育进一步拓展为 STSE教育。2001年,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课程标准中增加了 STSE内容:即注重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与科学教育的联系,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处理科学、社会和环境之间的关系。[4]
二、“科学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认识
“十二五”期间提出继续实施“本科教学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指出“深化科学教育教学改革,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同时,指出“紧密围绕优化结构布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培养模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等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引导各级政府和高等学校把教育资源配置、学校工作着力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由此可见,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实现“本科教学工程”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方法改革,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生动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中传授知识,帮助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四者间的关系理解,加深对社会环境和现实物质世界的认知和深刻认识,有利于学生脱离大学环境很快地融入社会集体;引导高校建立制度完善的教师教学发展和示范中心及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或高等教育研究所,积极开展教师培训、研究交流、教学改革、咨询服务、质量评估等各项工作,提升高校中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综合能力。特别要求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下基层如企业、事业、乡村等进行社会实践锻炼,提升对社会环境的认识能力,促进科学技术应用与社会生产相衔接,这也是实施STSE教育理论的必然要求。
三、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对学生吸引力不够
集中表现在教龄5年以下的青年教师,以讲授理论为主,书本教学为主,知识拓展不够,多媒体教学内容不丰富,缺乏实践经验、社会经历和环境保护理念,授课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以单向传导为主,单一的“教与学”模式普遍,教授的科学知识大多在远离真实世界的情境中呈现。
教师的教案多是几年前的,至今没有多大的变动。填鸭式的教学中缺少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最新的专业技术发展,缺少与学生的良性互动。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是应付式的学习态度,即“为60分而奋斗”。教师讲授的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多为短时记忆,一旦学期结束,内容大半部分被忘记。“为考而学”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实验教学方法对学生缺乏主动探索和创新的动力
实验教学几乎都是实验人员按相关的实验项目操作方法详细写出,实验项目不能引导学生思考实验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学生以按照操作程序完成实验项目为目的,教师以完成实验教学任务为目标,缺乏引导学生从实验项目中向下游实验项目延伸的教学思考,许多课程的实验教学以单一或相对独立的实验项目来开设,综合性、系统性实验项目和学生自主设计实验项目所占比例约20%。调研中,仅有10%的学生真正参加教师的科学研究,学生缺乏主动性。有些偏远地区的高校实验教学,十几年如一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很多在生产中被淘汰的内容,教学中还在重点讲解,理论和实践脱节严重。有些教师有懈怠情绪,没有实践工作经验、没有科研基础,同样也会导致实验与实践需求脱节。当然,这与高校的教学机制有着直接的关系,不能一味责怪老师。
(三)社会实践中教学方法缺乏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指导
最能把STSE教育理念融合的是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贵州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缺乏导师跟踪和指导,很多学生处于自由散漫状态,对社会实践的教育目的没有清晰的认识,缺乏分析和解决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失去教育意义。
(四)缺乏课外辅导导致学生在课外获取知识的资源匮乏
在调研的各学科专业中,都存在学生课外获取知识困难的现象,对很多专业数据库不会调用,分辨网络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存在困难,尽管多数专业开设有《文献检索》课程,在调研中不到10%的学生选修了该课程,这更加要求教师或教辅人员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提升和丰富学生的综合知识结构,这是实现STSE教育理论的重要措施。
(五)缺乏写作能力的指导,学生科技写作能力差
通过调研发现,仅有5%左右的学生撰写过科技论文,而且这部分学生均参加了教师的科研活动,在科技写作中能得到导师的指导。但绝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写作相关格式及要求都不了解,写作能力提升已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任务,同时,调研发现,毕业论文由本科生自主写作完成而导师仅需作小修就能达到毕业要求的仅占15%,充分反映了学生写作能力亟待加强这一事实。
四、STSE 教育理念在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体现
传统的高等教育教学特别是贵州高等教育过分依赖于课程教材,过分强调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结构框架的构建,偏重理论性、系统性,与其他学科专业难以相互交融渗透。同时,强调讲授与接受式教学,对科学技术理论和相关概念死记硬背,实验教学中过多验证型、机械型项目,缺乏创新性自主实验设计项目,教学中无法把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相统一,无法将科技知识和技能迁移到社会大背景中,往往脱离真实的社会情境而独立存在。高校教育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与社会应用能力,倡导学生学习方式与教育教学方法有效互动、主动探究、相互学习与协同合作。[5]STSE教育思想倡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应教授学生如何从生活、书籍、网络等资源中获取知识,在社会实践中如何使用知识,应该抛弃直接记忆知识的陋习。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指导学生把学校所学的科学理论、实验技术等知识与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中使用的应用技术结合起来,知道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不能闭门造车,脱离现实。从学生将要面临的社会问题出发,结合学生已有的科研、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帮助学生关注人类社会面临的各类问题,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感和决策能力。为此,在贵州省现代高等教育教学中,融入STSE教育理论,加强社会环境与学生学科专业科技知识的融合,培养贵州高等学校学生善于在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综合科学素养,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价值观。
五、贵州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中渗透 STSE 教育的策略
(一)课堂教育教学中渗透 STSE 教育理念
课堂教学是现代乃至今后高等教育教学中最为基本的组成内容,是渗透STSE教育理论最为关键的途径。在贵州高等教育的课堂教学方法中应不断渗透 STSE 教育理念。STSE 教育应在已有的专业基本框架下进行,应首先破除学校与社会、科技与环境之间的障碍,了解学校、社会、科学、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了解多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共同发展的社会背景,了解科学技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应用,掌握专业知识在人类社会中的促进作用,使科学技术融入学校、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任课教师在授课前就应将STSE与所授学科知识相结合,利用STSE教育理论设计学习环节和内容,采用提问教学法、分小组讨论教学法、模拟生产环境法等,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背景,从听觉、视觉多角度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实验教学中渗透 STSE 教育
所有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实验,特别是对于农学、理学、工学、医学等相关学科而言显得尤为突出。同时,实验教育教学还应该贴近实践、贴近科学需求,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可以在“实验动物药理实验”中融入实验动物与动物福利、实验动物与医学、实验动物与人类关系等内容,在实验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生产、科技、环境等一些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应用意识,使学生养成对废旧物品的循环再利用的可持续理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 STSE 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育,它是实施STSE教育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方式。社会实践活动以课外教育为主,活动开展的主题丰富多样、场地灵活多变、内容贴近实践,深受学生的普遍欢迎,改变了以往单纯的理论讲解束缚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缺陷。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走向广阔的知识海洋和浩瀚的科学世界。通过贴近实践的教学,推进了学生对枯燥的学科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将STSE 教育理念渗透到社会实践活动中,高校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学科基础知识和对STSE教育的深刻认识,应具有一定的基层社会实践经历,有一定的科学研究经验,教学中要让学生有一个预期的目标,在预期目标的指导下,有计划地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和实践实验。
(四)课外辅导中渗透 STSE 教育
课外辅导是引导学生实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手段。课外辅导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环保教育、节能教育、再循环教育、绿色生产教育、现代科学技术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和教学,开展实践动手操作练习,给学生灌输STSE 的教育理念。将人类生存环境和社会生产融入到高等教育教学中,帮助学生与真实世界建立积极的互动和密切的联系,促进高等教育教学的不断推进和社会的良性循环,使学生学会关心周边事物的变化、学会关心亲人的需求、学会关心社会的进步、学会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学会融入到社会大家庭中。
[
参考文献]
[1]方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STSE教育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0(1).
[2]张志颖,张晓燕,余丹.“STS 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9).
[3]吴永忠.美国大学STS研究与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7(14).
- 上一篇:厨房管理年度工作计划
- 下一篇:课堂讲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