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压的症状及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后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再发有关。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冠心病患者再次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极高,这些事件发生与血压有明确关系。EUROPA试验表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培哚普利显著降低了一级终点事件。
HOPE试验中80%有冠心病,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加用雷米普利的疗效,可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
ACTION和CAMELOT试验评估了钙拮抗剂治疗稳定型冠心病患者的长期疗效,均提示对血压正常和高血压患者在血压控制后加用钙拮抗剂和ACEI类药均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高血压和心力衰竭发生密切相关,需ACEI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明,该类药物能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各种降压药物使血压进一步降低能延缓肾脏病变的进展。也有一些研究提示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可减少蛋白尿以及延缓肾功能恶化。
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监测
高血压引起心、脑、肾等靶器官的损害是有一定程度的。靶器官损害可以是单个脏器,亦可以是几个脏器同时受损害。因此,在积极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注意患者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
临床观察①定期测量血压。不管有无症状,强调人群采取定期测量血压,特别是中青年人和无症状性高血压更显得十分必要。此外,定期测量血压对已知有高血压的患者亦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帮助了解治疗效果,而且有助于根据血压升高的临床表现特点来判断靶器官损害的程度及心血管疾病是否发生。强调病情变化或健康人群有头晕、头痛、失眠和心悸等高血压临床症状时要随时测量血压。此外,高血压患者可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这有助于高血压预后判断和用药治疗的时间选择。②重视自觉症状。由于没有根治的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只能长期治疗,因此属于慢性疾病的范围,部分单纯高血压患者症状少而轻,出现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时会出现相应的症状。发生心脏疾病时表示有劳力型呼吸困难和(或)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早期肾功能受损时出现夜尿增多;出现脑血管疾病时则伴有头痛、四肢活动异常。③寻找异常体征。高血压病早期,部分患者除有心率增快外,无其他异常体征,但出现靶器官损害时,临床上可有异常体征出现。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每次就诊时要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异常体征对早期发现心血管疾病有实际意义。
灵活运用辅助检查 ①掌握化验数据。高血压患者出现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时,应定期做化验检测,这对评估高血压病情有帮助,化验内容及监测时间在以后叙述。②注意特殊检查。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诊断,除了上述监测指标异常外,还需要依靠一些仪器的特殊检查来帮助确定诊断。
靶器官损害和血管疾病的防治对策
高血压防治长期研究表明,有效地控制高血压是预防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心力衰竭等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但是,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高血压控制率在6.1%,也有部分医务人员不能将测量血压作为患者就诊的常规处置,这是测压率与知晓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务人员要重视给就诊患者进行血压测量,在人群中注意高血压患者的检出。此外,还要积极宣传测定血压的重要性和对高血压患者治疗的必要性。
控制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①控制高血压。很多大规模临床试验表明,抗高血压治疗对各种高血压患者均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ALL-HAT研究表明只要使血压下降到一定程度,利尿剂和长效钙拮抗剂保护靶器官作用也很明显。目前对不同情况下血压控制的值已有明确的规定,应该在临床实践中达到标准。②消除心血管疾病的其他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合并危险因素时更容易引起或加重靶器官的损害。因此,在抗高血压治疗的同时,消除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可使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明显下降。a.血脂异常:20世纪60年代血脂异常已被确定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的关系正在被进一步阐明,伴有高血压的血脂异常者,降脂目标已有规定,我们要求对血脂异常者要坚持饮食控制、运动等,同时给予调脂药物治疗。b.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伴糖尿病不少见,特别是有些空腹血糖正常而仅表现餐后血糖升高,因此对每位高血压患者均应测餐后2小时血糖,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糖尿病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又是心血管疾病的等危症。高血压患者应严格限制血糖和严格控制血压。c.吸烟:吸烟对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吸烟是冠心病、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戒烟后,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在一年内能降到接近不吸烟者的水平。由此可见,戒烟是防止高血压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不仅适用于冠心病的一级预防,而且也适用于二级预防。d.饮酒:饮酒超过一定限度者可致血压升高,并可导致顽固性高血压。因此,戒酒不仅有利于防治高血压,而且可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发生。e.缺少运动:运动可以减肥、控制血压,从而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篇2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高血压患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2年较1991年增长了13%[1]。因此,我们必须对高血压进行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增进防治措施。尤其要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级预防,加强个人群的健康教育,同时,动员社会各部门的积极性,通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共同实现高血压综合防治的目的。
一、早期诊断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高血压最早影响心脏的左心室舒张期功能,早期病人症状不明显,通过一系列检查才能得知,这一阶段称心功能不全(代偿期)。一般起病数年之后,病人才会出现典型的心衰临床症状,这一阶段称心衰的失代偿期。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左心衰竭可影响右心室功能,从而发展为全心衰竭。90%心衰病人在心衰前都存在高血压,高血压病人发生心衰的危险性增加2~3倍。
在高血压持续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心血管的重构,高血压左室肥厚(LVH)的发生率为40%左右[2,3]。高血压病导致LVH主要表现在心肌细胞质量增加、体积增大,从而引起心室壁增厚、心腔扩大、左室重量增加。据文献报道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肥厚的检出率为23%~48%[4]。流行病学资料证实高血压左室肥厚(HLVH)是心血管病死亡和猝死的危险因素,它的病死率较无LVH者增加8倍[5]。HLVH的动物实验模型显示:心肌随着左室肥厚(LVH),心肌重量增加,血供相对减少,容易发生心肌缺血[6]。高血压病患者细胞内游离Ca2+增多,使心脏室壁应力增加,心肌松弛减慢,ATP利用障碍,从而延缓了左室快速充盈相这一耗能过程,而后负荷的增加使左室舒张末期容量增多,左室舒张末压升高,室壁顺应性下降,故在高血压病早期甚至左心室肥厚(LVH)出现前即可有舒张功能不全[7]。所以防治心脏舒张功能减退对防治心力衰竭有重要意义。
但是我国目前对高血压患者的早期心功能不全的诊断,尤其是社区高血压早期无症状心功能不全的筛查和干预缺乏有效的方法,常有病人在心衰症状很明显时才就诊,失去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时机。所以社区范围内开展高血压患者无症状心功能不全早期诊断和干预研究,进一步作出评估,以利通过医疗、生活行为综合干预增加高血压的达标率,减缓心衰的进展,减少心衰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
1.1基础调查
要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三级综合医院联手,首先根据高血压诊断标准筛选出高血压1级和2级患者,利用分层抽样法对入选患者进行生化检查,心脏超声及心电图,胸片检查,筛查出有无症状心功能不全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评估,以了解社区高血压患者对无症状心功能不全知晓率,从而对入选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1.2早期干预
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开展健康教育的干预可有效降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死亡率。南颖等[8]对天津市城区干预点和对照点 194 名 1992-1996 年发病的急性心肌梗塞存活患者进行了预后状况和服务利用情况问卷调查, 结果表明:对照点和干预点患者恢复期合并症发生率分别为 58.5%和42.3%, 再次住院率分别为 39.8%和 25.4%, 差异均具有显著性。
1.3早期诊断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的早期阶段,即无症状左心室功能不全时期,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但无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然而,随时间的推移这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有症状的心力衰竭。因此,筛选出这类人群并作必要的治疗,对改善心力衰竭的预后有重要意义。对于无症状左心室功能不全,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现主要参照以下几个方面:(1)存在心肌损害的基础疾病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肌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等。(2)有心功能减退的客观证据:左室收缩功能减退(LVEF
2早期治疗
2.1基础治疗
2.1.1纠正不良生活行为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吸烟、饮酒、暴饮暴食、缺乏体力活动是与高血压有关的危险因素。为了减少高血压的患病,培养良好的习惯,纠正不良的生活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2.1.2加强高血压病人管理
提高对高血压患者管理,可有力促进患者合理规律服药,这是控制血压的关键。2004年对一级与二级管理的高血压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45.4%的患者能规律服药,其中85.6%患者血压得到了控制,服药顺应性不同的三组患者血压控制率有显著性差异[11]。根据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功能状态等指导鼓励患者进行适合个人的有氧运动,以提高心肌利用氧气的能力,促进侧支循环形成,增加心肌供氧量[12]。
2.1.3普及高血压知识,合理进行非药物与药物治疗。
大多数居民普遍存在知识模糊、定义不清的问题。少数人对高血压诊断标准有一定的知识,存在服药目标不清,标准不明确的问题,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势必影响治疗效果,所以要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等。
2.2 药物治疗
目前WHO推荐使用的5类降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ACEI、α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均能通过各自途径,有效降压。但具体到每一位高血压患者治疗时,则应根据病情、药物副作用等,合理选择降压药物。一项目大规模的临床双盲对照研究发现,对并发无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高血压患者早期给予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3年内,其并发其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13]。有研究已经证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具有抑制心肌肥厚的机制,与其阻断了AngⅡ诱导的心肌肥厚作用,降低压力负荷,抑制AngⅡ诱导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调节交感神经的功能,从而降低左心室舒张压,减轻心肌肥大及纤维化等因素有关[14]。研究还指出心肌重构是一个长期过程,提示预防和逆转心肌重构同样需要长期治疗,说明高血压临床长期治疗的重要性。
3讨论
高血压作为一种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同时它还是一种多因素疾病。有资料表明,50%的高血压患者不知道他们患有高血压,在知晓者中,只有少数高血压患者得到有效治疗[15]。于是,WHO提出了社区控制的概念我国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指出,“根据国外的经验和我国的国情,完成这一任务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社区防治”。同时国内外的高血压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均显示了良好的效果[16]。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提高整个人群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这样对于般人群及高血压高危人群就可以预防其发生高血压;对于高血压病人并发无症状左心功能不全的病人,及早诊断,早期治疗,降低其血压,提高病人的管理率、服药率和控制率,防治疾病的进展[17]。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已有充分临床试验证据表明,ABCDE防线具有重要意义。A―aspirin ACEI;B―β- blocker,blood pressure Control;C―cholesterol lowing, cigarette quitting;D―diabetes control,diet;E―exercise,education[18]。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血压联盟在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死亡率和病残率[19]。尤其老年高血压患者,其特点是早期心脏收缩功能多属正常,而舒张功能往往已有异常表现[20]。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药物治疗,我们必须对高血压进行综合防治、以预防为主,增进防治措施。一方面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一级预防,加强个人群的健康教育,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如减重、少盐、限酒、补钾、增加体力活动和放松身心等,增进人们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健康的生活行为与方式。另一方面,则动员社会各部门的积极性,通过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提供健康的社会环境,共同实现高血压综合防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陆再英.高血压治疗的规范化和个体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6, 34(1): 92.
[2]梁黔生,郑智.原发性高血压与心律失常关系的探讨.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0,6(3):117-119
[3]吴绥生,王全师,张向红.依那普利对老年高血压病病人左室舒张功能改善的临床观察.中国老年学杂志,l998,18(1):17-18.
[4]罗明,邓兵.高血压左心室肥厚与室性心律失常关系探讨[J].中国循环杂志,1997,12(2):l4.
[5]Yamanishi K, Fujita M,Ohno A,et al. Importance of myocardial is-chemia for recruitment of 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 in doga,Cardio-vasc Res,1990,24:271.
[6]曾子健,阮孝萱.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衰间相关性探讨.临床内科杂志,1994,11(1):32.
[7] Hua Q, Xing XR,Liu RK, et al•Comparison the effects of Losartal.Fosinopril and Nifediping GITS on cardiac structuretions in patients withessentialhypertension[J].Chin J Med Imeging Technol,200l,17(2):161-163.
[8] Zile M R,Brutsaet D L.New concept in diastolic dysfunction and diastolic heart failure:partⅡ.Causal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Circulation,2002,105: 1503~1508.
[9]南颖, 董文莉.社区干预对天津市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预后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的影响[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5(43):300-301.
[10]黄茂盛, 洪震.社区人群干预前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杂志, 2002, 4(5): 303-306.
[11]Mckelevie RS,Benedict CR,Yusuf S.Prevention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treatmentof asymptomatic left vetricular dysfunction[A].In:Yusuf S,Caims AJ,Cainm AJ eds. Evidencebased Cardiology[C]. London: BMJ Publishing Group,1998,703-721.
[12]Givertz MM,Collucci WS.New targets for heart failuretherapy:Endothelin,inflammatroy cytokines,oxidatire stress[J].Lancet,1998,325(suppl I):34-38.
[13] 刘玉华,张子彬.无症状性心力衰竭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3,24(4): 271.
[14]霍兆桥.秦皇岛海港区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与应对措施[J].中国疗养医学,2008,4 (17): 253.
[15]袁凤贤,吴可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辽宁医学杂志,1995, 9(4): 211.
[16]孙宝贵,江玮.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应用[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5, 25(7): 582.
[17] 郑德裕.高血压(高血压病治疗的现代观点).中国循环杂志,2001,12(2):81-82.
[18]潘雪芳. 高血压患者多脏器损害特点及护理[J]广州医药, 2006, (01) . 02, (09):21-23.
篇3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内科主任医师 林江涛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而普通感冒是由其他各种呼吸道病毒所引起。所以说流感和普通感冒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不同的呼吸道病毒所引起。一些人简单地认为流感就是“重感冒”,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也容易导致对流感的忽视。
流行性感冒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极易变异,往往造成爆发、流行或大流行。上世纪以来就有四次世界性大流行。因此,流行性感冒的特征也突出了它的“流行性”,具有突然发病、传播迅速、播及面广的特点,并且人群普遍易感。当今交通发达,更容易造成流感流行。而普通感冒常年散发,健康成年人每年平均可患2-4次。
临床症状上两者也有很大的区别。流感通常起病较急,全身症状较重,有畏寒或寒战、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全身不适、头痛、乏力、周身酸痛,而上呼吸道症状较轻或不明显。普通感冒起病比较缓慢,通常无发热,而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咽痛、流泪等。另外,流感病后常有较长时间的疲乏或虚弱,而普通感冒恢复较快。
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流感并发症发生率高,如果没有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易发生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甚至循环功能衰竭、死亡。年老体弱、婴幼儿、合并有其他疾病者,为流感易感人群,更应引起重视。流感引起的症状重,持续时间长,易出现并发症。
还有一点就是流行性感冒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普通感冒是由于不同种类的呼吸道病毒感染所致,因此无法制备疫苗进行预防;而流感则可根据流行病毒株来制备疫苗,预防接种可以起到一定的保护效果。普通感冒尚无“特异性”的针对病毒的治疗方法,临床处理上主要是多饮水、休息,服用一些解热镇痛等对症药物;而流感已经有了针对流感病毒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如新近开发的达菲可以抑制流感病毒神经氨酸酶的活性,有效地减轻流感症状,缩短症状持续时间,降低流感的传播,并能有效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只有很好地区别流感和普通感冒,才能做到早期诊断流感,更好地处理流感,把流感的并发症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也能起到早期“预报”、早期控制流感流行的作用。
10类高血压要防肿瘤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教授 孟凡江
嗜铬细胞瘤是人体分泌系统中一种常见的肿瘤,在此病患者中,95%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其中阵发性高血压为26%,持续性高血压为60%(其中50%出现高血压危象),在这种高血压危象的掩盖下,70%的嗜铬细胞瘤往往被误诊。
嗜铬细胞瘤误诊率高,原因有多方面:一是嗜铬细胞瘤临床常以罕见的高血压危象特征出现,极易掩盖其真面目。二是患者在就诊时仅以高血压为主诉,其他症状易被忽视。三是有些医师临床经验不足,对嗜铬细胞瘤与高血压缺乏鉴别能力。
当出现下列十类高血压,应考虑是嗜铬细胞瘤:
1.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的高血压。
2.初发高血压或其病程短,但呈显著升高。
3.血压波动范围大,甚至出现低血压休克。
4.持续性高血压伴严重阵发性加重。
5.血压升高时伴有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代谢率增高。
6.高血压病程较短,但病情进展迅速,其心、胸、肾脏功能受损。
7.与普通降压药物治疗无关的阵发性高血压。
8.对普通降压药无明显疗效,并呈反常升高的持续性高血压。
篇4
10岁的小倩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爱唱爱笑,特别可爱。小倩的妈妈35岁时才有了这个宝贝,从出生以来对她呵护有加,什么有营养给她吃什么,什么好吃给她买什么,一心希望她健康成长。没想到的是,上学期学校进行健康普查时,小倩被查出患了儿童高血压!小倩的妈妈非常纳闷:“我女儿平时很正常,根本就没有表现出生病的样子,怎么会患儿童高血压呢?
晓松最害怕过周末。他说:“到了周末我不得不完成许多课外作业,累死了,我多想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玩呀。”晓松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父母视若掌上明珠,为了让孩子将来有出息,对他要求非常严格,不仅要求学习成绩优异,还希望他多才多艺。于是,父母替晓松报名参加了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国画、口才、书法班等,实际上,这种紧张的生活早在五年前就开始了。“我6岁时妈妈就逼我学拉小提琴,我不想拉时就挨打呢。”晓松委屈地说。和小倩一样,晓松也是在学校组织体检时才被查出患上儿童高血压的。
由于儿童高血压症没有症状或症状不典型,一般只有通过体检和健康普查才能被发现,因此,已经患上高血压病的儿童及其家长,往往浑然不知。而这些血压偏高的孩子们,若不及时发现和极早采取科学的防治措施,很有可能成为未来的高血压患者。
儿童高血压的高危因素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指病因未明且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独立性疾病。其产生的机理十分复杂,目前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是多因素的。儿童原发性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可能和以下诸多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原发性高血压常有明显的家族史,对儿童高血压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者发生高血压是无家族史的6.57倍。
(2)肥胖:肥胖儿童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非肥胖儿童的3倍。
(3)年龄、身高与性别:儿童期高血压与性别关系不大,但与年龄及身高成正相关,因此在评估儿童高血压时应考虑到身高因素。
(4)妊娠因素:大量的研究证实,血压与出生时的体重成负相关。有学者对极低出生体重儿(
(5)环境因素:膳食中食盐量过多;家庭、学校给予儿童精神压力大,睡眠不足,居住城市以及高血压低发区向高发区迁移等均可影响儿童血压。
怎样预防儿童高血压
儿童高血压的预防应视为是预防成人致死的首要病因――心血管疾病和脑的一部分。预防高血压应从儿童期做起。主要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胎儿开始,首先预防妊娠高血压的发生;其次孕妇应多摄入高碳水化合物,少摄入动物蛋白;再次预防可能发生的病毒感染,宫内发育迟缓胎儿成年后易发展成高血压患者。
(2)通过运动控制肥胖可作为预防儿童高血压工作的一个措施。
(3)宽松的环境:社会、家庭、学校、升学、就业等现代青少年的压力都会影响其血压,因此造就一个良好宽松的生活环境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重要。不仅医生,全社会都应关注儿童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以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篇5
【关键词】 产后子痫;产后并发症;抽搐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365-01
子痫是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在高血压发作时的一个阶段,其主要有产前子痫、产时子痫以及产后子痫之分,产妇在子痫发作时多以抽搐、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本文对我院出现的产后子痫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以期能够为产后子痫的预防和提高母婴质量提供帮助,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自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间在我院分娩时产后出现子痫的产妇共1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年龄为20~33岁,平均为26.5±6.5岁,孕周为37~40周,平均为38.5±1.5周;其中初产妇10例,经产妇5例;其中阴道分娩后发生子痫的有13例,剖宫产后发生子痫的有2例;在产前接受过系统生产检查的有7例,部分检查的有2例,未进行产检的有6例;其中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患者有11例。
1.2临床表现及诊断 患者在产前均出现不同程度视物不清、眼花和头晕等症状,对其进行血压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其中有9例产妇血压升至120/78~140/100mmHg之间,尿蛋白检查呈阴性反应,诊断为轻度子痫前期;有6例产妇血压升至147/88~191/113mmHg之间,尿蛋白检查呈阳性反应,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在分娩过程中,若产妇出现抽搐或昏迷等症状,瞳孔散大,双手紧握,四肢僵直,在抽动时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呼吸停止,在发作1min后,抽搐症状可减轻,并恢复正常呼吸,这时就诊断为子痫发作。若在产后出现子痫则诊断为产后子痫,其中有14例患者在产后子痫发作时出现抽搐症状,有12例患者出现短暂昏迷症状。
1.3治疗方法 在产妇出现子痫后,应及时给予吸氧和吸痰治疗,保证产妇呼吸道的通畅,并及时为产妇进行补液治疗,对产妇的生命体征进行严密监测;纠正产妇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症状,同时为产妇进行眼底检查、CT检查等临床检查项目;给予患者硫酸镁药物进行解痉治疗,并辅以甘露醇、吗啡等药物,以缓解患者抽搐症状;同时对产妇的血压等进行监测,适当增加东面药物或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对于产妇在产后出现的其他并发症进行积极治疗,包括积极治疗产后出血、胎盘早剥等。
2 结果
在本次研究的15例产妇中并发产后出血的有3例,并发胎盘早剥的有1例,其子痫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在应用硫酸镁和甘露醇药物进行治疗后,15例出现抽搐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即刻停止立刻抽搐,另有2例患者在加用冬眠药物后停止抽搐;产妇血压均控制良好,经过积极治疗后,均达到出院标准。
3 讨论
子痫主要分为产前、产时以及产后子痫三种,在子痫前期,产妇的征象往往不明显,多数表现为眼花头晕等症状,而没有引起产妇足够的注意,致使子痫发作突然,严重者会危及产妇的生命。产后子痫大多发生在产妇产后48h内,产妇突然出现抽搐或昏迷等症状,产妇在抽搐时由于意识全无,常会出现唇伤、摔伤等事故,严重的会引发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疾病,因而应该对产后子痫进行积极处理。产后子痫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在胎儿娩出后,产妇全身的组织液会发生回流现象,导致身体出现应急反应,致使血压升高,血流量减少,进而引发子痫。同时,妊娠期高血压与子痫之间的关系密切,子痫就是在妊娠高血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本次研究的15例产妇中就有11例产妇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症状。
对产后子痫的治疗主要是解除产妇的抽搐症状,恢复产妇呼吸,以帮助恢复产妇的身体血液循环。在本次研究中用于解除产妇抽搐症状的药物主要是硫酸镁药物,硫酸镁药物能够扩张患者的脑血管,增加脑灌注,从而减少脑细胞损伤的发生,解除患者痉挛、抽搐症状,在本次研究中,15例出现抽搐症状的产妇在应用硫酸镁进行治疗后,有13例产妇的抽搐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说明硫酸镁药物是治疗和预防子痫抽搐症状的主要治疗手段。同时,为了加强治疗效果,在本次研究中还增加了甘露醇和吗啡等药物联合控制产妇抽搐症状,甘露醇药物具有快速降低颅压的作用,能够快速作用于颅脑,以防止产妇颅压升高。而吗啡、安定等药物则具有镇静作用,能够缓解产妇的应急状态,促进其体内微循环恢复正常。
而对产后子痫的预防主要是要加强产前检查,在本次研究中,共有8例产妇在产前没有接受完整系统的产前检查,致使在产前未能及时发现子痫的相关症状,导致产后出现子痫,这就说明系统产检与子痫的预防有直接关系,产妇在产前应该加强产前检查,同时对于患有妊娠期高血压的产妇应该积极治疗其高血压症状,并可在产前适当应用硫酸镁等药物,以预防产后子痫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上海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调查协作组,黄亚绢,苏琪枫,顾玮,潘明明,顾蔚云,荆铭,王德芬,裘佳敏,赵欣,范晓芳,陆琴,金婉玲,江明礼,申玉红,董玉英,沙金燕,古航,黄亚绢,梅丽萍,戴钟英. 上海市10年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的研究[J]. 中华妇产科杂志. 2001(03)
篇6
【关键词】 高血压危象;靶器官缺血;交感神经过度激活;RAAS系统
本篇讨论的25例患者为本科2005~2009年收住,就其发病情况、诊治经过、治疗效果予以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高血压危象患者25例,男9例,女16例。发病年龄:45~60岁者17例,其中平时无高血压者8例;有高血压病史者9例,由于血压降至正常近期停服降压药。60岁以上者8例,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5例近期停服降压药,3例更换降压药。
1.2 临床表现 高血压危象包括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前者是短期内(数小时或数天)血压严重升高(BP180/120 mm Hg),伴有靶器官如脑、心、肾、眼底及大动脉等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损害[1],患者多表现①重度的血压升高;②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征象:发热感、多汗、口干、寒战、手足震颤、恐惧感等;③靶器官急性损害:头痛、烦躁、眩晕、心悸、气急、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后者是血压严重升高但不伴有靶器官损害[1]。这25例患者4例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8例表现急性冠脉综合征,9例表现脑缺血及视网膜动脉缺血,共21例为高血压急症,只有4例为高血压亚急症。
1.3 实验室检查 胸部正位片检查:心影扩大者21例,TCD显示大脑椎基底动脉或者大脑中动脉缺血或者颈内动脉系统缺血者17例。心电图左室高电压肥厚劳损者18例,显示心肌缺血者12例,合并心律失常者9例。头颅CT脑出血3例,多发腔隙性梗塞者12例
1.4 治疗经过 除了4例没有伴随症状的次急症患者外,其余患者均给以静脉用药立即降压,以阻止和减少对靶器官的损害。降压过程基本遵循24 h内血压下降20%~25%,48 h降至160/100 mm Hg的原则进行控制性降压。对于引起脑出血的患者在严密血压监测下进行降颅压、脑保护、营养脑细胞等治疗。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者给以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同时给以ACEI和美托洛尔,使其舒张压
2 结果
疗效评定标准:显效:治疗观察2周后,症状消失,血压回落至正常水平;有效:症状改善,血压降低,但不能降至140/90 mm Hg以下。或者心脑血管的并发症出院时未完全缓解;无效:血压虽然下降,但出现了心脑肾的并发症,而且出院时有明显的后遗症状。本组25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显效20例,有效4例,无效1例。
3 讨论
3.1 高血压危象的发病机制 高血压危象的发生多由于在诱发因素作用下,交感神经过度激活,大量的儿茶酚胺进入血液循环,全身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外周血管阻力骤然增高,血压急剧上升。同时肾小动脉的收缩使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即RAAS系统激活,以及血管加压素的大量分泌,所有这些因素又使得血压进一步升高,将造成心、脑、肾、眼底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的损害。
3.2 高血压危象的防治 高血压危象的患者大多数有高血压病史,只有极少一部分人既往无高血压病史,但这部分患者多有患高血压的高危因素,如绝经期妇女、糖尿病患者、高龄、长期大量吸烟者或者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诱发因素。其诱发因素最常见的为精神创伤、情绪改变、过度疲劳、寒冷刺激、气候变化、以及内分泌的失调,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患者血压降至正常而自行停服降压药或更换降压药而没有能够把握有效的剂量。所以,要做好高血压危象的预防必需对有高血压的患者做好宣教,在治疗期间,不能随便停服或者随意更换降压药品种,血压降至正常,应维持量长期应用,服用无效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更换或者加量。有高血压易患因素的高危人群,应每年定期测量血压。所有的这些人群,都应该避免过度劳累、精神刺激、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寒冷等。一旦出现心悸、头痛、胸闷、恶心、呕吐、手足震颤、视物模糊等症状,应及时就诊。以预防进行性或不可逆性的靶器官损害。
总之,高血压危象是指因紧张、疲劳、寒冷、嗜铬细胞瘤阵发性高血压发作、突然停服降压药等诱因,小动脉发生强烈痉挛,血压急剧上升,影响重要脏器血液供应而产生的危急症状[2]。高血压危象由于其血压在短时间内重度升高,舒张压高于130 mm Hg和(或)收缩压高于200 mm Hg,伴有重要器官组织如心脏、脑、眼底、大动脉的严重功能障碍或不可逆的损害,是临床的急危重症,一旦出现,必须及时处理,在短时间内使病情缓解,预防靶器官不可逆的损伤,降低患者死亡率。
参 考 文 献
篇7
【论文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临床
【论文摘要】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病人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结果:患病高发年龄在48~68岁,死亡67例,占39.9%,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脑出血是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据有关专家报道:近年来脑出血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约为81/10万,脑出血的病死率为38.43%。该病的年轻化趋势促使我们重新关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168例脑出血病人进行临床探讨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1998~2007年我院收住院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人,患者共168例,占全院住院病人的0.21%,男78例,女90例,男女之比为1:1.4;发病年龄48~68岁组最多,死亡67例,占39.9%。高血压性脑出血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
发病季节以春秋季节较多。既往都有高血压病史者87例,占51.79%;有高血压家族史者10例,占5.95%。有一次性卒中发作史者3例,占1.79%;有2次以上卒中发作史4例,占2.38%;有一过性脑供血不足发作史者6例,占3.57%。无高血压病史者81例,占48.21%。
1.2方法
对起病方式、患病年龄、并发症、病死率等进行分析。
2结果
2.1起病方式
①发病时状态和起病方式:一般活动中发病91例,占54.16%;剧烈活动中发病10例,占5.95%;睡眠中发病6例,占3.57%;安静时发病8例,占4.76%;起病不明原因者53例,占31.55%;3h内出现典型症状、体征者101例,占60.12%;3h以后逐渐出现典型症状、体征者67例,占39.88%。②有前驱症状者71例,占42.26%;前驱症状中,剧烈头痛、头晕分别为32例和23例,其他为肢体麻木、烦躁、听力下降等。无前驱症状者97例,占57.74%。从出现前驱症状至发病间隔时间在24h以内者61例,占36.31%;超过24h以上者10例,占5.95%。
2.2主要症状和体征:发病后检查出有高血压病者156例,占92.86%;其中血压维持在200/110mmHg以上者36例,占23.08%;在250/130mmHg以上者33例,占21.15%。发病后24h内体温达38.5℃以上者共20例,最高为41℃。意识不清者共76例,其中深昏迷12例,浅昏迷69例,嗜睡状态11例。
2.3颅脑CT扫描检查:内囊出血70例,占41.67%;大脑出血30例,占17.86%;脑桥出血80例,占47.62%;小脑出血17例,占10.12%。
2.4治疗:脑出血急性期的内科治疗包括降压、脱水剂、止血、抗生素和人工冬眠疗法等。
2.5转归:168例病人中,好转101例,占60.12%;出现肢体瘫痪98例,占总病例的58.33%;死亡67例,病死率39.88%;发病后24h内死亡者30例,占44.78%;24~72h内死亡者28例,占41.79%;3天~1周内死亡者7例,占10.45%;1周以上死亡2例,占2.99%。
篇8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1)13-0066-01
高血压一般是指成人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是一种中老年人常见病,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
1、发现早效果好
高血压早期多无明显症状,常见的有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失眠、乏力等。严重时出现烦躁、心悸、呼吸困难、视力模糊等。出现上述症状时,应及时就诊,一旦确诊为高血压病就要实施慢病管理。
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对辖区居民都建立了健康档案,35岁以上初诊患者都记录血压,目的就是进行疾病筛查,及早发现,早期干预。根据具体病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少,进行疾病危险性评估,制定相应的饮食、运动或药物治疗方案,并进行生活方式的指导。
2、宣传教育普及常识
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宣传上多下功夫。健康保健的宣传资料尽量适合居民的理解水平,尽量采用易懂的非医学术语来进行医学信息的宣传和沟通。
首先应该让患者从心理上接受高血压病,只有接受才能进行后续的管理。由于有些人检查出疾病后出现紧张、恐惧、情绪低落等状况,因此对他们给予心理健康指导是必要的,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节以取得心理平衡,让他们认识到高血压病并不可怕,要以积极的心态来接受它;高血压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是可以有较高的生活质量的。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除了“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外,还包含了对高血压病知识的解释教育。对于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较好地控制病情,延缓病程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
3、授人以渔事半功倍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调动患者和家属的积极性尤其重要,具体措施如下。
3.1 高血压病患者,常有情绪不稳定,如压抑、敌意、攻击性或依赖性矛盾性格;心情烦躁、易怒、记忆力减退等。少数病人甚至会出现兴奋、躁动、忧郁、被害妄想等精神症状。因此社区责任医生要指导患者及家属充分认识此症的特征,除了积极帮助就医诊治外,还要体贴照顾,减少其精神上和工作上的压力,平时保持心理平衡(长期紧张的工作和压抑的心理往往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平时注意保持室内的安静及清洁,减少影响病人情绪激动的因素;也可通过解释、说服、鼓励等手段消除病人的紧张和压抑心理。
3.2 家人要做好高血压病人的生活起居指导工作对于血压较高、症状较多或有并发症的病人需要卧床休息,但血压保持一般水平、重要脏器功能尚好的病人应适当进行活动,鼓励他们参加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养花、有趣的活动和适当的家务劳动等,同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对于高血压病患者的饮食主要是要坚持低脂、低钠饮食,这样能使血压下降,并可增加利尿剂(治高血压的药剂)的降压效果和减少利尿剂的低钾反应。一般食盐量为每天低于5-6g,对于肥胖者还应限制食物的总热量,适当-增加活动,以减轻体重,减少心脏负荷;还要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酒、辛辣、肥腻及过甜食物,要避免大量饮水,进食宜少量多餐,不要过饱。平时还要增加蔬菜、水果、高纤维素食物的摄入。
3.3 高血压病患者平时要特别注意避免血压剧变,如不要参加易引起精神高度兴奋的活动;在冬天要注意保暖,以避免寒风侵袭引起血管突然收缩;要禁止吸烟,因烟中的尼古丁可导致血管痉挛;要预防便秘,因便秘会造成病人排便用力,易使血压升高;要节制性生活,因过度性生活会引起血压急剧上升。另外,还要预防性低血压(因某些降压药物有些副作用),如出现头昏、眼花、恶心、眩晕、昏厥等。预防方法是要避免久站不动、突然下蹲或头部朝下的动作,改变姿势时动作要缓慢,淋浴时水温不宜过高。如一旦发生低血压要立即平卧,抬高脚部,就可得到缓解。
3.4 高血压病患者需要用药物治疗时,一般从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需长期服用维持量,终身服药。注意降压要平缓,开始药物治疗后,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及不良反应,尽快找出适合患者的降压药物及维持剂量。要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不可根据自己感觉来增减药物;服药要准时,也不可忘记服药或以下次服药时补上次的剂量,更不能自行突然撤换药物。
篇9
[关键词]老年人;高血压;指导;防治;保健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b)-091-01
老年高血压病是现代社会威胁老年人健康的“头号杀手”。我国每年因高血压性心脑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达到200万人以上。高血压不仅可以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功能障碍,更是诱发脑卒中、心、肾功能衰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老年人致残、致死的主要因素。老年人由于动脉内膜粥样硬化。血管弹性纤维减少,加上钙盐沉积等原因,均可导致动脉管壁增厚、变硬而引起血压升高。加上不良生活方式,肥胖、精神过度紧张、嗜盐等因素也可以诱发血压升高。其特点:①老年人高血压的血压波动较大,血压被动的特点是频率快幅度大。②老年人容易引起性低血压,尤其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这与压力感受器的敏感性有关。③老年人以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多见,其舒张压正常或偏低。高血压早期可以无临床症状,不易被发现。偶尔因体检时发现血压升高,也可以有头昏、眼花、乏力等症状。若定期监测血压变化,早期诊断。采取综合治疗措施,将血压控制在相对安全范围之内,可以延缓高血压的进展,同时也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降低致残率、致死率。因此做好高血压病患者的预防知识宣教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老年患者对高血压治疗的顺应性,延缓高血压对机体重要脏器的损害,老年病房的专业护士们从饮食、用药、活动、心理、出院指导等方面进行了防治与保健知识宣教,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健康指导
1.1心理指导
患者入院后,认真仔细地倾听患者主诉。正确指导老年患者保持一种平静的心理状态,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并依据症状进行心理指导,避免因情绪激动而导致血压突然增高而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因素。总之,良好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持血压稳定,健康的心理对防止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
1.2饮食指导
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食腌制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大米含钠较面粉少,故食米饭较面粉类为佳;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胆固醇和钠盐含量并不多,可适当饮用;高血压患者应低盐(每天食盐量应控制在不超过5g)低脂肪饮食。调整饮食结构,进高蛋白、高纤维素、易消化的饮食,少食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蛋黄等;多食含钾、钙丰富而含钠低的食物,如土豆、茄子、海带、虾皮等;不可食肉汤类,因为肉汤中含氮浸出物增加,促进体内尿液增加,从而加重心肝肾脏负担;限制饮酒及戒烟:肥胖的患者应降低每日热量的摄入,以减轻体重。
1.3休息活动指导
避免长期过度的紧张工作和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活动量要适宜,以不引起心慌、气短、呼吸困难等为原则;选择适合患者的锻炼,如慢步散步、气功、太极拳等;生活要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应避免在寒冷、高温的环境中停留时间过长,以免血压急升,发生意外情况而危及生命。
1.4用药指导
降压药物应尽可能口服,逐渐降压,防止血压骤降而引起心、脑、肾的供血不足。降压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选用。指导患者坚持长期用药,并向患者讲解所用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一旦出现副作用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以便及时调整药物;服药期间,应向患者说明,更换时不可动作突然,应尽量缓慢更换,以免因血压突然降低时而引起晕厥,发生意外情况。
1.5出院指导
定时监测血压的变化,不能够以身体不适来进行血压高低的估计。测量血压时应定、定部位、定血压计;高血压病往往与肥胖、血糖、血脂异常并存,要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的变化。长期高血压病患者可引起肾功能减退,应定期进行肾功能及尿常规检查;对于突发的血压升高时,应立即舌下含服硝苯地平10 mg或服用其他降压药物,静卧床休息,缓解后立即到医院就诊。
篇1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慢性、进行性的发生、发展过程,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病变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目前,年龄<30岁的心肌梗死患者已不罕见。一系列解剖研究显示,血压、血脂水平和肥胖与儿童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直接相关。
肥胖 肥胖是儿童发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征等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儿童期肥胖是成年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血脂异常的强预测因子,直接导致学龄阶段和成年早期心血管疾病的流行。所以关注心血管健康应从预防儿童超重和肥胖开始。在我国,儿童肥胖问题变得日益严重。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显示,与1985年相比,男女学生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增加了4~6倍,尤以大城市突出。在肥胖儿童人群增加的同时,儿童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人数显著增加。
儿童肥胖是多因素作用导致的疾病,尽管遗传因素导致个体对肥胖普遍易感,但导致肥胖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高脂肪、高热量食物、过多饮用含糖饮料、喜好零食、低纤维膳食、西方快餐文化的蔓延,是造成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儿童肥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运动过少,由于电视、电脑、游戏机的普及,儿童坐在屏幕前的时间大大延长,加上繁重的课业负担,静坐时间也大大增加,导致体力活动相对减少。研究显示,每天热卡摄入量比消耗量多出1%~2%即可导致肥胖。所以,预防和控制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重要方法是均衡膳食,加强体育活动。
建议
改变生活方式
均衡膳食:脂肪摄入占总热量的25%~35%(其中饱和脂肪摄入<总热量的7%,反式脂肪<总热量1%),胆固醇摄入<300 mg/日(相当于1个鸡蛋黄)。避免过量摄入含糖食物和软饮料。多食用蔬菜、水果和谷类食物。每日摄入盐量<6 g。
教育青少年从不沾染第一口烟草开始,拒绝吸烟。
坚持体育锻炼:鼓励每天体育活动至少1小时,尽量减少看电视时间。
控制体重
超重儿童控制体重增加的速度,肥胖儿童每月减轻体重1~2 kg。
监测、控制血压
建议>3岁儿童,尤其有高血压家族史或肥胖儿童,至少每年测量血压1次。
《2009欧洲青少年和儿童高血压治疗建议》定义儿童高血压:正常血压低于其所在年龄性别的第90百分位值,正常高值血压在第90~95百分位值之间或血压>120/80 mm Hg但未达上述标准,1级高血压≥第95百分位值+5 mm Hg,2级高血压≥第99百分位值+5 mm Hg。由于血压在不同地域、种族、年龄、性别和身高的儿童有差异,该标准仅供我国借鉴。我国儿童高血压诊断标准正在制定中。
高血压患儿以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为主,减轻体重。观察半年,血压未达标时,建议专科门诊应用药物治疗。
监测、控制血糖
儿童血糖正常值:空腹<5.6 mmol/L,餐后血糖<7.8 mmol/L。
有高危因素(肥胖、糖尿病家族史、血脂异常和高血压,女孩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儿童或青少年,应每0.5~1年进行身高、体重、血压、血脂、血糖的检查1次。
糖尿病患儿以饮食治疗和运动治疗为主,观察2~3个月,血糖仍未达标时,建议专科门诊应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
糖尿病患儿控制HbA1c<7%。
监测、控制血脂
儿童血脂正常值:TC<5.2 mmol/L,TG<1.7 mmol/L。
改善饮食习惯,坚持体育锻炼,控制体重。
TG>1.7 mmol/L且伴肥胖或TG>7.93 mmol/L时,给予饮食控制和加强体育活动;如仍未达标,给予贝特类药物口服。TG>11.33 mmol/L时,在饮食控制和体育锻炼同时,给予贝特类药物口服。
糖尿病患者
1999年美国心脏学会(AHA)《糖尿病与心血管疾病指南》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2002年,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Ⅲ(NCEP-ATPⅢ)中明确提出“糖尿病是冠心病的等危症”。荟萃分析显示,HbA1c水平>5%的个体,HbA1c水平每升高1%,心血管危险增加21%。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研究)、糖尿病控制与并发症研究(DCCT)以及DCCT-EDIC研究证实,随着HbA1c的降低,微血管并发症显著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有降低趋势。但VADT、ACCORD研究显示,与标准治疗组(HbA1c<7.5%)比较,强化降糖(HbA1c<6%)增加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目前认为降糖治疗有个底线,即HbA1c≥6%。严格控制血糖是否使心血管获益,有待长期随访研究证实。
糖尿病多重危险因素综合干预获益大于单纯控制血糖。Steno-2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接受多种危险因素综合强化治疗(调脂、降压、降糖及抗血小板),与单纯控制血糖相比,全因死亡绝对风险下降20%,心血管死亡的绝对风险下降13%。ADVANCE研究提示,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同时严格控制血压,把血压降到<130/80 mm Hg,与单独控制血糖相比,使心血管死亡降低18%。CARDS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强化降脂治疗,将LDL-C降到≤2.60 mmol/L,可以使主要心血管事件降低37%,脑卒中风险降低48%。
有两项经典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ARB)在改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预后方面有独特作用。HOPE研究糖尿病亚组应用ACEI进一步降低高危糖尿病患者心血管死亡、卒中和心肌梗死25%,降低脑卒中33%。LIFE研究糖尿病亚组应用ARB使主要血管事件和脑卒中进一步降低21%。
建议
所有糖尿病患者在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降糖药物和(或)胰岛素。控制空腹血糖4.4~6.1 mmol/L,非空腹4.4~8.0 mmol/L,HbA1c≤6.5%。
合并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130/80 mm Hg,首选ACEI或ARB。
应用他汀类药物强化降脂治疗,使TC<4.14 mmol/L,LDL-C<2.6 mmol/L(100 mg/日l);如TG>5.65 mmol/L,首选贝特类药物,使TG<1.7 mmol/L。
治疗初每3个月检测1次HbA1c,达到治疗目标后每6个月检测1次HbA1c。
鼓励血糖自我监测:2~4次/周。
女性
心血管疾病是我国女性健康的最大杀手。女性冠心病发病年龄一般较男性晚10年,较男性更容易发生心力衰竭,病死率相对高于男性。
目前研究提示,女性冠心病患者预后差的原因部分是由于女性胸痛症状不典型,发生心肌梗死后常被误诊,女性对冠心病认识不足,患病后就诊时间晚,导致治疗不及时;对存在的心血管危险因素缺乏重视,很少给予干预所致。
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BRI G)调查显示,我国女性接受再灌注及血运重建治疗率明显低于男性,女性服用阿司匹林、降脂药的比例均低于男性。可见,对女性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的重视和干预力度亟待加强。
此外,中青年女性常出现类似“心脏病”症状,如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和轻度心电图ST-T改变等。临床证实,这部分女性没有危险因素,发生冠心病的可能性很低,花很大成本做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冠状动脉CT检查,不但浪费卫生资源,还可明显增加年轻女性发生癌症的风险。对这部分女性应注意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
2007年《女性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指出,女性有1个主要心血管疾病风险即视为有危险,包括吸烟、食欲不振、无体力活动、肥胖、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男性亲属<55岁,女性亲属<65岁)、高血压、血脂异常、冠状动脉钙化、代谢综合征、踏车试验运动耐量下降,这部分人群按Framin gham评分标准是冠心病低危,但实际是未来心血管病事件的中危或高危患者,应制定积极预防性治疗决策。
建议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低危女性,有不典型症状或心电图轻度ST-T改变,要避免过度检查和治疗,注意识别有“心脏病”症状女性的抑郁或焦虑症状,若有指征,转诊或进行治疗。
主要危险因素的干预:①>55岁女性血压控制在<150/90 mm Hg,如预防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的获益大于出血风险,建议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日;②不建议<55岁的健康女性常规服用阿司匹林。
不推荐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或选择性的雌激素受体调节剂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不推荐抗氧化维生素(如维生素E、C和β胡萝卜素)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不推荐叶酸或与维生素B6和B12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
无症状下肢动脉狭窄患者
无症状下肢动脉狭窄是指下肢没有急性或慢性缺血症状,但静息踝臂指数(ABI)<0.90,或运动后ABI下降20%。无症状下肢动脉狭窄与心血管病死率以及全因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70%的患者最终死于冠心病和脑卒中。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以及肥胖是其高危因素。早期发现、早期干预无症状下肢动脉狭窄有利于降低总心血管风险。
目前有两项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益处。无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研究(ACAS)随访5年,医学研究委员会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研究(ACST)随访7年,两个研究得到的一致结论,即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的获益与手术风险密切相关,当围手术期并发症在2.7%~3.1%以上时获益程度降低,提示该治疗对手术技巧要求很高。颈动脉狭窄支架植入术临床已应用多年,目前的临床研究有限,不能证明该方法优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
建议
应用ABI筛查下肢动脉病变,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筛查颈动脉斑块。
改变生活方式:平衡膳食、戒烟、控制体重、坚持运动。
如无禁忌证,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推荐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
如无禁忌证,所有颈动脉狭窄患者推荐应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目标值:TC<4.14 mmol/L,LDL-C<2.60 mmol/L。
控制血压<140/90 mm Hg。
控制血糖,使HbA1c≤6.5%。
无症状颈动脉狭窄>75%且病变不断进展,如手术风险<3%,可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剥脱。不能耐受手术治疗的无症状患者,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可能优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治疗前仔细评估获益和手术风险。
肾功能损害和肾脏疾病患者
2006WHO《心血管疾病预防指南》将肾衰竭或肾功能受损定义为心血管高危状态,无需进行危险分层来制定治疗决策。对我国5个省市、自治区1239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慢性肾脏病(CKD)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即使轻度CKD,心血管疾病患病危险已明显增加。
微量白蛋白尿(MA)定义为尿白蛋白滤过率(UAER)在30~300 mg/日(20~200μ g/分),或尿白蛋白肌酐比(Alb/Cr,UACR)男性2.5~30 mg/ mmol,女性3.5~30 mg/ mmol。研究发现,无论是糖尿病、高血压或是普通人群,MA都是心肾靶器官损害的标记物,是心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
2008美国糖尿病学会(ADA)《糖尿病治疗指南》建议:对于1型糖尿病病史>5年、2型糖尿病一经确诊时即应检测MA,之后仍需每年复查,以期尽早发现糖尿病肾病。《2007ESC/ESH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MA应作为高血压患者的常规检查。
建议
2型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一经确诊即应检测MA,如非同日2次检查结果阳性可确定诊断,每年复查1次MA和血肌酐。
有MA的糖尿病患者应:①强化生活方式干预;②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HbA1c<6.5%,血压<130/80 mm Hg,血总胆固醇<4.14 mmol/L。
除禁忌证,有MA或轻中度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首选ACEI或ARB治疗。
高龄(>80岁)老年人
建议
改变生活方式。
控制血压≤150/90 mm H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