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金证券财富管理中心分析师张杨表示,智慧城市属于新型城镇化概念中的细分板块之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包括智能交通、安防、医疗信息化、智能建筑、教育信息化等等。这不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相关公司已经在业绩方面有所体现。
智慧城市带来什么变化?
所谓“智慧城市”,就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各个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城市运营,并优化有限资源使用情况的城市。
中投顾问高级研究员薛胜文表示,“智慧城市”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新产物,是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形形的网络平台集成与现实社会相结合的代名词。“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升级的结果,构建了一个开放创新、绿色生态、文明科学的现代新城市发展模式。
国泰君安的研究报告称,智慧城市是城市全面数字化基础上建立的可视化和可测量的智能化城市管理与运营,包括城市的信息、数据基础设施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的城市信息管理平台与综合决策支撑平台。从应用领域来看,智慧城市包括智慧的交通、医疗、公共安全、教育、城市发展和能源等领域。
从已披露的数据来看,“十二五”期间,320多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上的直接投资合计超过3000亿元。业内人士估算,“十二五”期间用于建设智慧城市的投资总规模将可能高达5000亿元。随着更多城市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十二五”期间各地智慧城市建设将带来2万亿元的产业机会。
智能交通更被看好
据了解,智慧城市的涉及范围很广,包含了医疗信息化、社保信息化、智能建筑、智能交通、教育信息化等多个领域。而其中,智能交通是分析人士较为关注的。
华宝证券TMT分析师吴炳华表示,目前来看,前景较确定、有望率先发展的细分领域主要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城管和智能医疗等领域。此外,涉及教育、社保等公共民生领域的智能化建设也有望渐次推进。因为目前来看交通过于拥挤等问题较为明显,而智能交通则可以较好地改善这一领域。
事实上,智能交通行业是目前智慧城市建设投入中投资最大、覆盖范围最广的细分领域。交通运输部近日的《交通运输业智能交通发展战略(2012-2020年)》中也提出,到2020年总产值规模超过千亿元。
国泰君安表示,城市交通供需矛盾逐渐加大,在基础道路设施供给有限增加的情况下,智能交通成为缓解矛盾的首选手段。随着智能交通系统集成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智能交通单个项目投入规模有望逐渐加大。随着城市智能交通千万级等项目增多,实力型大公司有望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由于相关项目对公司的资金实力、技术水平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相关龙头公司有可能凭借资金和规模实力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业绩加快增长。
警惕相关软件板块解禁压力
事实上,对于智慧城市所带来的机会,上市公司已有所布局。如中国联通之前就已经了"智慧城市"战略,而中兴通讯近期则了“ZTEI-City智慧城市解决方案”。
篇2
【关键词】互联网;物联网;应用;发展
在“互联网+”的国家战略之下,我国互联网领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的物联网,也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从数字医疗的构建,到智能交通的实现,都是物联网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体现出物联网的应用价值。为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化物联网发展,是物联网应用及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从国家、社会等层面,搭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1互联网视域下物联网的应用
1.1物联网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应用
在医疗事业现代化发展的当前,构建信息一体化“数字医疗”体系,已成为医疗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一体化手术室、智能就诊服务,进而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并切实提高医护工作的效率。因此,物联网在数字医疗领域的应用,是新时期智能医疗发展的有力支撑。如图1所示,基于物联网下数字智能医疗体系图。从中可以知道,在物联网的应用之下,构建更加完善的智能医疗模式,“医疗信息化”、“远程医疗”,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效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智能化医疗服务。
1.2物联网在数字物流领域的应用
在电子商务时代,构建更加现代化的物流体系,是物流领域发展的重点。当前,物联网已应用于物流领域,并未数字物流的构建,提供了更加完备的技术支撑。如图2所示,是物联网在数字物流领域应用的拓扑图。从中可以知道,互联网视域之下,物联网在数字物流领域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字物流与车队管理”方面,进而为新一代物流信息细化建设,提供技术保障,实现物流信息全程可跟踪。企业企业不再需要为找物流、找货源、找车辆等琐事烦恼,数字物流系统可提供“Stop-here”的一站式服务。
1.3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
快速发展的区域经济,需要交通业的快速发展。为此,构建智能交通,成为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从实际来看,物联网在智能交通领域的应用,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交通诱导系统平台,强化交通运行的疏导及管理;二是视频监控系统平台,构建一体化交通视频监控,提高监控效率;三是智能终端设备,构建更加便捷的交通设备工具,这是新时期智能交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趋势。
2互联网视域下物联网的发展
2.1互联网为物联网行业提供了载体保障
当前,物联网已应用于医疗、物流及交通建筑等应用,充分体现出物联网的应用价值。在笔者看来,物联网的发展需要互联网提供载体保障,进而推动物联网的层次化发展。首先,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涉及制造业、物流、交通及医疗等领域,而这些领域的互联网发展,为物联网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其次,“互联网+”的战略推进,为物联网的应用及发展创设了条件,也实现了物联网发展的战略化规划,是物联网迈向发展新阶段的重要保障;再次,工业物联网、车联网、智能能源等领域的发展,是基于互联网视域下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方向,是基于载体发展下物联网创新发展的集中体现。
2.2新时期物联网行业标准发展
物联网的发展困境,在于行业标准不统一,进而导致网络与终端配置存在问题。一方面,行业标准尚未统一,重复开发等问题比较突出;另一方面,维护开发成本高,服务质量难以保障,进而制约了物联网的应用发展。为此,推进物联网行业标准发展,是新时期物联网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应推进物联网行业标准建设,消除行业标准不统一所造成的发展壁垒;其次,物联网技术标准的建设,是物联网行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更是构建良好物联网生态系统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孙丽.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型网络的发展与应用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03).
篇3
交通本是为人而生,为人而用,却成了困人之路,害人之途。
诚可见,交通拥堵、交通安全、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已成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之顽疾。根据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预期,“十二五”末,中国城市化率将从47.5%提高到51.5%,如何破解因交通而带来的诸多难题显得尤为迫切。除了采取行政、法律、宣传教育等手段和措施外,有效运用科技创新,推进交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设智能交通系统,也是非常必要的治理手段。
5月26日,交通运输部召开新闻会,介绍了《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十二五”期间,中国交通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约6.2万亿元,比“十一五”期间总投资4.7万亿元略有增长。“十二五”末,中国国家高速公路网将基本建成,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8万公里,覆盖90%以上的20万以上城镇人口城市。《规划》还提出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提升交通运输的现代化水平”,“重大关键技术研发取得突破性进展,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
目前,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ITS)呼声最高,被称为“治堵”和“安防”的利器。资本市场也是一片看好智能交通产业及其相关概念股,各大券商不遗余力地纷纷撰写研究报告,点评智能交通的巨大发展潜力。更有不少分析师预计,未来5年国内智能交通行业的投入将达数千亿元。
中国的智能交通处于什么现状?未来发展前景如何?对解决交通难题究竟起到多大作用?带着读者关心的这些问题,本刊专门求教于业内权威专家关积珍。
《新经济导刊》: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交通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年智能交通系统(ITS)备受关注,请您介绍一下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历程?
关积珍:从国外来讲,社会机动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咱们现在面临的交通拥堵、污染、安全问题,以及交通对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的一些影响,它们在几十年前就遇到了。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它们陆续重视这些问题,那时没有明确提智能交通,主要从交通管理、交通控制、交通安全、交通可持续发展上做了很多工作。到了20世纪80年代左右,形成了智能化的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这个概念慢慢形成了。
20世纪90年代后期是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的启蒙阶段。主要通过两次比较大的学术性会议,一次是科技部发起的中欧国际智能交通研讨会,另一次是亚太智能交通研讨会,这两次会议对国内业界认识智能交通起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科技部与建设部、公安部、交通部组团参加了世界智能交通大会等国际性会议。
中国智能交通系统真正开始于“十五”期间,这五年是概念形成和理念导入阶段。主要做了一些科技性的引导工作,当时还确定了首批10个智能交通应用示范试点城市,包括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型城市,还包括一些中小型城市,如中山,对智能交通在国内的普及和导入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十一五”是智能交通系统发展的一个重要基础阶段。这期间有几个大的标志性事件:第一,科技部首次设立了现代交通基础领域的863,把智能交通和交通安全作为专题,同时也启动了一批863项目和几个比较大的支撑计划项目,这样科技对智能交通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很明显。第二,原来做的一些基础性工作,结合一些重大的应用需求,显现了很好的效果,比较典型的有北京2008年奥运会,面向奥运的智能交通系统的保障和运用,还有上海2010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公路不停车收费(ETC)等。那一轮共启动了7个支撑计划,叫国家智能交通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这种支撑计划对行业发展起了很大推动作用。第三,产业和企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好的格局。这期间基本上是有一定交通专业基础的、又掌握一定高新技术领域的、对这行业有一定感悟的企业,实现了稳定的发展。2000~2005年,大家对智能交通的理解和认识也有限,感觉市场很大,但是做什么不是很明确,所以许多企业都想挤进来,包括一些大IT公司,但是后来都退出去了,因为交通的专业性很强,没有这方面的积淀很难开展业务。当时我们开玩笑说,不要把智能交通系统ITS理解成IT+S,到现在业内认识到,traffic或transportation这个概念一定要强化。
到了“十二五”,我认为智能交通系统进入到了一个提升阶段,不管从技术水平还是产业格局,都会有一些大的调整和突破,智能交通将真正走上一个比较好的快速通道。
《新经济导刊》:从资本市场看,原来智能交通的概念成分偏多,是否可以说从“十二五”开始,智能交通更多转向应用了呢?
关积珍:“十五”、“十一五”期间,大家对ITS的内涵和本质认识不太清楚,“智能交通成了筐,什么都往里装”,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当然,这也是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的机动化进程是最近几年突然加速的,原来机动车保有量也有限,整个社会不是一个机动化的社会,对路和车的理解还有偏颇,道路交通基础设施也很不完善,这与有没有智能交通没关系。原来没有,现在有了,大家一看,智能交通原来就是干这个的?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误解。
有人认为,交通到底有多少技术含量,因为每个人都是交通的参与者和感受者,都可以对交通发表意见。我们刚开始确实从理论体系上到技术支撑体系上,也没有拿出很先进的东西,这样让大家产生了误会,“智能交通继续搞下去,有什么好搞的。”有认识误区很正常,也是客观环境造成的。
“十二五”可能会有大的转变,原来大的城市应用效果已经很明显了,同时全国范围城市化、机动化进程很快,这两方面对交通带来的挑战是非常大的。原来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拥堵,现在省会城市、二三线城市甚至许多小城市都拥堵了,恐怕仅靠修路已经来不及了,而且拆迁修路成本太高,占用太多耕地、绿地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既有的道路资源怎么利用好,把管理水平提高上去,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发挥更好的效益,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所以大家觉得智能交通必须要搞。尽管有这个实际需求,但概念这东西是难免的,有时候概念是为了强化大家的理解和认识,比如车联网,虽然有所认识了,但其本质和内涵需要去进一步挖掘;还有物联网,自从IBM提出智慧地球,后来咱们提出物联网,一直在推进,但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物联网究竟是要干什么?交通物联网从本质上说还是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和,但这些大的背景大的趋势大的变化无疑将给智能交通注入新的内涵,促进一些新的领域技术方面的发展,有效结合好,发挥积极作用,就是有意义的。
智能交通里面有一个核心系统――采集处理,从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到,可以给管理者,包括交管局、交通指挥中心等,同时也面向社会。在北京路上开车可以看到路况显示,前方是否拥堵,这个过程就是“采处发”。从采集来讲就是感知,原来在路上设检测器感知,将来车上都有ID了,那就变成车辆感知了,再先进一点,车与车之间可以通信了,车联网就形成了。另外路旁边有信息采集装置,跟车辆实时交互,那就车路联网了。路再通过无线传感器或无线通信连接起来,那就构成一个大的物联网概念了。不管叫车联网、路联网还是物联网,只要大家接受就行。本质意义是广泛的获取信息比以前要多。如果说以前是路边设一个检测断面来获取信息,现在是广义的多维的网络化的全景式的交通信息环境的建立。这在物联网背景下,是一个重大变化。在技术不断变革的时代,概念是难免的,但不要单纯追求概念。
《新经济导刊》:智能交通系统在中国发展十几年了,有哪些自主创新成果?
关积珍:交通本身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因素,比如道路指示牌,国外的拿过来中国人看不懂,中国人在认知方面有自己独特的惯性思维和文化传统,把国外的高速公路编号G25、G18拿到中国,建立不起概念来,不适用。只有以地域概念命名,中国人才能记得住,比如京藏、京沪。
智能交通是与国情、地域相关的,除了共性技术和核心技术一样,在应用层面有很大区别,我们成功的地方恰恰是结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一些领域,比如联网不停车收费(ETC),日本早就有,而且做得还比较成功,欧洲也有相关标准,美国发展比较慢,因为美国高速公路不收费。中国因收费造成排队拥堵是一个很大的问题,针对中国的国情、车况和收费管理等要求,需要一套很复杂的体系。我们在ETC方面做了很多创造性工作,形成了自己的国标,建立了相应的示范项目,像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这些示范项目做得很好,现在向全国进行推广。基于此,下一步将延伸到城市交通拥堵收费。
另外,我们在面向重大应用需求上,做得还是很成功的。比如前面提到的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有人说这是国家项目,有政府力量,但政府推动只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最终变成现实需要技术去实现,我们实现了,这是很大的成功。有些典型的系统与国外相比一点都不差,像北京道路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二、三、四、五环以及进出京高速公路都设有专门的检测器,现正向主干路延伸。首先检测手段不是单一的,有微波、超声波、视频、旅行实验检测,把这些数据汇集上来以后,实时地进行自动化处理和对外,这需要的技术手段还是比较高的。而国外区域性的有,整个城市这么做并不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从周边省市进入上海的客流状况的获取,基于移动的手机定位进行客流预警、宏观状况信息的采集,做得也很好。北京还做了交通拥堵评价,对交通拥堵建立了一个评价指标体系,核心指标是拥堵指数,把拥堵从0~10分成五个区间,分别代表非常畅通、畅通、缓行、拥堵、严重拥堵。这套智能化交通运行分析系统很有价值,将来有机会可以适合公众接受的形式对外出去。
这些年,智能交通在基础技术方面取得了很好成果,重大应用上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形成了初步的智能交通标准体系,在国际的智能交通发展格局里,中国也占有一席之地了。
《新经济导刊》:现在一个国家、一座城市都讲究顶层设计,您所领导的企业也是做解决方案的,你们如何实现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顶层设计?
关积珍:你问得很好。智能交通系统本质上是一个完整的体系,要有系统的思想和方法去做智能交通,首先要有整体的顶层设计,明确总体目标和任务,然后决定投入多少,如何分步落实。我们在做智能交通系统解决方案的时候,首先建议对方制定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然后再制定安全管理规划和道路交通智能化管理规划。智能交通管理规划,包括需求、路线、发展目标、系统建设的远景规划等,特别是面向中小城市,更需要去引导。这样做才有意义,不会造成重复建设和浪费。在上世纪90年代末2000年初的时候,我就对一些地方城市交通主管部门说,建设智能交通系统要做三件事情:一是建立健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环境;二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交通意识和素质 ;三是做各种系统,用先进的技术来保障。这样的智能交通系统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再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也无法保障交通的畅通和安全,因为与人的交通素质和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有很大关系。我认为,这种倡导到现在依然管用。所以我们公司一直设置一个部门―交通工程事业部,业务职能就是做交通标志、交通区划等,这是天大的小事。作为企业,我们不能只盯着市场和项目挣钱,要把智能交通当成民生工程来做。
《新经济导刊》:中国的智能交通产业链是否形成?现在有分析人士说,“十二五”智能交通产业规模有几千亿,你怎么看?哪些领域发展潜力大?
关积珍:坦率地说,现在智能交通产业链是初步形成,但还不成熟,分工也不合理。许多企业发展定位不清晰,产品、解决方案、系统集成等什么都想做,但又做不精。没有形成比较大的稳定的各环节的龙头企业。这是任何产业都要经历的阶段,需要一个逐步发展过程。
至于产业规模,智能交通的产业空间确实不小,到底有多大,不好预测。首先产业边际就不好界定;其次,交通管理、交通服务、投入主体都是多元的,政府投入只是一方面,还有企业投入、风险投资等。我认为每年几百亿的投入还是有的,现在没有一个全国的智能交通投入汇总数据,因为城市智能交通都是地方政府主导的。
中国的智能交通有个特点,是民航、铁路、公路、轨道、城市道路、水运等综合交通领域全面推进,而国外更多关注的是道路智能交通,中国把道路交通分为公路和城市道路两块。中国正在进行交通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和智能交通很难分清楚。民航的业务系统一直跟国际接轨,管理的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是比较高的,如客票订制。铁路业务运营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是比较高的,面向公众服务这一块还比较欠缺,现在也意识到这一点了,正在改进。这两个都是行业纵向管理。公路比较分散,各管一段,全国公路资源统一协调难度比较大,交通部也是积极推进,并且计划对全国公路进行智能监管和紧急处置,从国家战略角度也是很有必要。真正热点和比较关注的是城市道路交通,主要是解决拥堵,但智能交通不可能完全解决拥堵,只能为缓解拥堵提供一个技术支撑手段。解决拥堵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公众出行方式、城市交通的结构构成等有很大关系。智能交通只是这一揽子交通解决方案中的一个,这一块,智能交通的发展空间比较大。在城市化进程中,交通问题是一个突出问题,不仅仅是硬件建设,人的观念也要转变,要尽快适应城市化的要求。
《新经济导刊》:据了解,交通运输部已经启动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战略研究,北京市也表示将建设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请问什么是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
关积珍:新是相对的,业内对此说法也有不同认识。我认为,新一代必须从本质上有突破。当然,这种提法也反映出一个趋势。智能交通发展到现在,对中国来讲,除了借鉴国外的经验,也要满足国内的应用需求,有很多不太成熟的技术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我们需要结合国内需求去创新发展,这是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现在的技术环境与美日欧当时的环境完全不一样了,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新技术日新月异,如何运用现有的高新技术来提升中国的交通管理水平和效率,这需要去重点探讨。还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交通出行、享受新技术成果运用的需求也不一样了,智能交通技术、服务和运用的理念也需要调整,要实现安全、通畅、环保、智能化服务等多元目标而不是单一目标。原来的技术系统无法满足,需要集成创新,有新的技术手段来支撑,实现新的展示,这也可以说是新一代的内容。新的需求、新的技术环境、新的理念上的突破,这样才能对智能交通有一个新的发展。
《新经济导刊》:“十二五”期间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是什么?
关积珍:第一,综合交通运输系统的性能提升是我们关注的一个重点方向。“十二五”是智能交通提升的阶段,包括关键技术要有新突破,比如车路协同技术,智能交通服务于交通管理和出行的需求要有一个提升。中国的特殊性是综合交通运输,公铁水民都要一体化去考虑,不能偏颇哪一个。在863支撑计划里有一些交通枢纽的布局,加强枢纽之间的能力协同。典型的讲,从天津坐高铁到北京南站,从北京南站换乘地铁到中关村,这样就比原来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提高了出行效率。
第二是智能化交通管理向智能化服务转变。原来的智能交通系统侧重于管理上的需求,服务的理念体现不充分。实际上交通是面向服务的,应该面向服务提供技术支撑,让服务的水平和效率更高。民航这方面走在了前面,网上可以订机票,走不了可以改签,登机牌通过手机和网络都可以换,这都是信息网络技术带来的方便。其他火车等出行方式都可以这么去做,最近火车实行网络售票,这就是一个进步。还有诱导,不能光告诉哪里堵哪里不堵,应该在出门之前告诉全市的交通状况,你所去的区域是否有重大活动,通往那个区域的道路,哪条交通流量大,以便提前绕行。
第三是交通安全要下功夫。机动车保有量、道路增加、人口流动快、交通安全意识淡漠等因素将对交通安全带来很大压力。科技部、公安部、交通部在“十一五”启动了一项《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科技行动计划》,对有效防治、减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进行系统的技术研究,这也要继续深入开展。另外还要加强安全保障措施和安全宣传教育,安全无小事。交通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交通宣传要日常化,新闻媒体要加大舆论引导和监督力度,开辟专栏天天讲交通知识,日日讲交通法规,形成良好的交通文化氛围。
第四是提高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水平。现在信息化发展很快,交通信息的采集、处理、是智能交通的一个核心系统,这方面还有很多要做。因为不管是科学的管理还是高效率高水平的服务,都要依赖于对交通实际状况的充分了解,这就要靠信息的获取和采集,同时还要快速地处理和高效率地。
第五是建立公共的智能化交通服务平台。原来智能交通是做单项技术、重大集成应用,现在要转向构建面向公众的多媒介、多功能、方便快捷的交通信息服务大平台,切实发挥为民服务的智能交通作用,引导公众合理选择出行计划和方式,从源头化解交通拥堵,保障交通安全通畅。
第六是要大力发展智能交通产业。智能交通是典型的产学研用多技术领域集成的体系,发展到现在,要扩大和提升产业规模,否则技术不能发挥很好的作用;我国已经在特大型城市、大城市集中应用了许多很好的技术成果,要加快产业化推进,结合各地特点向全国进行商业推广。要加强对智能交通产业和企业的引导和支持,这方面已经有迹象了。最近资本层面的运作如并购、上市已经开始。未来五年,将形成有梯次的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化格局。
《新经济导刊》:美日欧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
篇4
关键词 ITS GPS通信技术 车辆位置
中图分类号:P228.4 文献标识码:A
1智能交通系统的概念
所谓智能交通系统,就是在现有的交通状况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进行合理的交通需求分配和管理,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汽车自动引路系统、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TCS)、视频监控和计算机管理等多种技术手段,将整个路网的通行能力迅速提高,实现安全、快速、便捷运输目的的一种交通综合治理方案。
2 GPS概述
GPS是英文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全球定位系统)的简称,而其中文简称为“球位系”。GPS是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陆海空三军联合研制的新一代空间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其主要目的是为陆、海、空三大领域提供实时、全天候和全球性的导航服务,并用于情报收集、核爆监测和应急通讯等一些军事目的,是美国独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
3 GPS系统在ITS中的应用
3.1基于GPS技术实现的导航系统
(1)车辆导航:GPS车辆监控中心则实时为其提供导航及其他增值服务,
(2)行人导航:GPS在个人旅游中能实现实时卫星定位,帮助旅游者获得正确地理位置及路线,位置误差可控制在10 m以内,确保不迷失方向,保障旅游者安全。
3.2 基于GPS技术实现的车辆运营管理系统
(1)急救公交车监控和调度系统:急救部门、公交车和出租汽车可以采用GPS移动目标监控系统对各车辆发回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再将调度命令发送给司机,及时调整车辆运行情况,实现有效管理。
(2)的士叫车服务系统:的士叫车服务系统和GPS监控系统互联互通,它在客户用电话请求服务时,通过GPS定位快速找到离乘客最近的空载车,马上答复客户,并同时通知该车前往接送客人,从而实现快速响应的优质叫车服务。
(3)长途运输货运系统:主要集中体现在车主能够对车辆行使状态进行实时管理和货主实现对货物流动运转的实时在线查询。
3.3 基于GPS技术的ITS在实际中的应用
ITS现在已经在很多城市中应用,GPS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本文以洛杉矶城市为例,论述基于GPS技术的ITS系统在实例中的应用。
3.3.1 洛杉矶市自动交通监测和控制中心
洛杉矶市自动交通监测和控制中心(ATSAC)于1984年的奥运会之前开始兴建,最初只限于奥运会主会场――洛杉矶纪念体育场地区,后来逐步扩展到全市。
在2003年,洛杉矶的ATSAC控制2449个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整个洛杉矶市有4285个有信号灯控制的交叉口,而ATSAC控制了其中的57%。另有286个交叉口的ATSAC工程正在建设。
在ATSAC内,计算机交通控制系统监控全市的交通状况和系统性能。道路上埋设的感应圈可以监测车辆的通过、车速、流量,并且每秒钟修改数据。除此之外,全市大约还安装了150个闭路电视摄像机。
自动交通监测和控制中心可以通过增加软件来扩充系统,从而对其他交通工具,例如轻轨铁路进行监控。ATSAC的最新技术发展是建造自适应车流控制系统(ATCS),可以根据车的流量大小来调整信号时间,使得道路的通行能力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3.3.2 洛杉矶市公共汽车信号优先技术
洛杉矶市公共汽车信号优先技术是应用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技术来提高公共汽车运行速度,使得公共汽车更加准时并提高其运行效率。
主要的方法是对交叉口的晚点公共汽车在红灯时提前给予绿灯,同时对正在交叉口内行驶的晚点公共汽车延长绿灯时间使其有足够的时间来通过交叉口。一般来说,对于准点的公共汽车就不必给予信号优先。公共汽车信号优先技术的关键是要确保公共汽车和交叉口信号机之间有无线通讯。
4 ITS对GPS的精度要求
根据ISO标准,ITS的服务可分为6大类,包括旅行和交通管理、商业车辆管理、公共运输管理、电子收费、紧急情况处理和车辆安全系统。这6大类服务又可细化为相应的28个服务种类,其中至少有8种需要进行车辆的实时定位。从以前实验数据得出,除了极少的情况外,GPS系统基本上能够满足ITS对车辆定位精度的要求。
篇5
中图分类号:
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1003703
我国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在交通运输部相关政策、规划的正确引导和各级运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呈现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信息化的发展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和提高。随着信息化应用逐步覆盖和深入到客运、货运、维修、驾培、执法、安全等业务领域,信息化的地位和作用正逐步得到加强和重视。作为一个存在高成长性的行业,如何在事企分离的大环境下继续发展,回避劣势、扬长优点、利用机会、应对威胁、解决问题,并且在下一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清晰定位,取得进一步的发展机会,是企业待解决的当务之急。
本文拟通过运用内外部环境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营销环境进行分析,以期能对其制定营销策略提供依据。
1背景
随着国际社会信息化脚步的加快,世界经济已转向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增长方式,在信息化加速发展的国际背景下,我国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也有了长足发展。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信息化大发展的环境中应运而生。企业在成立之初受到政府及交通运输行业的大力支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市场潜力巨大。随着信息化发展日新月异,市场上成立的信息化企业越来越多,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市场逐渐饱和,作为具有甘肃道路运输特色的信息化企业面临行业市场缩小,市场竞争激烈等问题。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就需要转变企业营销策略。分析营销环境是制定企业营销策略的基础。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使企业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深入细致地对企业市场营销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才能准确而及时地把握消费者需求,才能认清本企业所处环境中的优势和劣势,扬长补短。
2信息化企业简介
2.1企业概述
信息化企业紧紧围绕甘肃省交通运输信息化大发展,充分发挥企业在行业资源、技术能力和人才效率等方面的优势,迅速拓展行业信息化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领域,逐步发展成为集高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公路机电集成以及安防为一体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取得的资质及证书有: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高等级公路机电集成资质、安全防范一级资质、高新企业证书,信息公司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软件企业和软件产品证书、火炬计划证书。
2.2主营业务
主要经营业务为系统集成、软件开发、综合布线、监控对讲、数据接入、视频会议、办公室设备自动化、智能卡销售、公路交通工程专业承包通信、监控、收费、综合系统工程、专业培训等。经过近10年的发展,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成果的积累,在主营业务资质方面取得了“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高速公路机电工程承包资质”。
2.3经营状况
经过近10年的发展,信息化企业的销售网络已经基本覆盖全省,深入到高新产品开发、软件、系统集成、公路机电集成以及安防等领域,在市场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地位,但近年随着市场环境变化,政企分开制度的推进,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缺乏完全推向市场后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以致所占市场份额逐年下降,销售额增长乏力,不仅传统业务遭遇增长瓶颈,而且由于未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管理经营模式,新业务发展出现困难,难以取得有效突破。
3外部环境分析
3.1宏观环境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阶段,是抢占世界政治、经济、军事制高点的重要历史时期。为促进我国交通行业信息化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自2010年起,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交通运输部和公安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交通领域的发展规划,系统规划了“十二五”期间我国道路交通领域的发展建设蓝图,主要包括《国家“十二五”综合交通发展规划》(国家发改委)、《国家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通运输部)等。“十二五”期间,随着公路、铁路、城轨、水路、航空建设的进一步加快,交通行业信息化的发展必将加快其步伐,预计未来几年仍将以超过25%的年增长率高速增长。由此可见,未来几年我国交通信息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商机诱人。
经济环境(Economic)。根据信息产业部报告中数据,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产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经济效益继续提高。目前,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支柱产业。
社会与文化环境(Social & cultural)。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居民对交通运输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征,对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运输信息化能够有效满足人们对交通运输的时效性等的要求。
科技环境(Technological)。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结构在市场导向下得到明显调整,产业的投资结构开始从过去注重投资加工组装转向软件、网络、信息服务等领域拓展;从过去注重硬件转向加大对研究开发和计划的投入。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面临的更多的是来自于技术的不断更新的挑战和同行的激烈竞争。
3.2行业环境分析
该企业成立初衷是为了满足甘肃省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的需求,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逐步形成智能交通系统,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为交通智能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保障。目前的智能交通才刚刚进入导入期。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突出了物联网智慧交通的地位,使智能交通受到政策的持续扶持。
从行业环境分析来看,由于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由原来只专注于道路运输信息化项目可转为面向整个智能交通的市场。
3.3顾客行为分析
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的主要客户是甘肃省交通运输系统的各行政事业单位及相关企业,顾客需求相对稳定,应归类于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群体,这部分市场比较稳定,风险较小,了解顾客行为的成本较低。而要开拓更大的市场,则需要与相关行业,如:政府、公安、军队、教育等行业加强交流和沟通,了解这些行业的业务需求,了解对信息化产品与服务的偏好和态度。目前,这些行业在选择信息化产品时更注重国有信息化公司,认为国有信息化公司在技术和信誉上更有保障,因此,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在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
3.4供需关系分析
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发展空间较大。“十二五”时期,甘肃省交通运输业也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道路运输站场配套信息化建设、客运联网售票、移动稽查、道路运输物流平台、监测站综合服务系统等都需要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提供与项目相配备的各项信息化产品,因此,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拥有的不仅是社会的大市场,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潜力也很大。
4内部环境分析
企业内部环境是指企业内部的物质、文化环境的总和,包括企业资源、企业能力、企业文化等因素,也称企业的内部条件。企业内部环境或条件分析目的在于掌握企业历史和目前的状况,明确企业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它有助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战略,有效地利用自身资源,发挥企业的优势;同时避免企业的劣势,或采取积极的态度改进企业劣势,扬长避短,更有助于百战不殆。
4.1资源分析
公司营销资源主要涉及三部分:一是省道路运输管理行业范围内的所有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甘肃省道路运输管理行业是信息化企业的重要客户,因此,其涉及范围内的机构信息化建设项目是企业较为稳定的项目;二是甘肃省交通系统所有机构。积极争取交通行业内各单位、企业的合作是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有利保障;三是社会各行业的建设项目,凭借企业资质以及企业全员社会关系所能获取的有价值项目信息。
4.2核心能力分析
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其科研与开发能力。科研与开发能力是企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能力,企业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企业科研成果与开发成果分析。企业已有的科研与开发成果是其能力的具体体现。如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专利以及商品化的程度,给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等。
(2)科研与开发能力分析。分析科研队伍的现状和趋势就是要了解他们是否有能力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开发和研制新产品,是否有能力改进生产设备的生产工艺。该信息化企业虽设有专门的软件开发部门,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多人员无法满足科研和开发产品的需求,由于受企业体制制约,人员进出不能像完全市场的企业拥有自主权,因此,缺乏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人才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障碍。
5SWOT分析
5.1信息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尽管由于体制机制的问题,企业在自主经营权的发挥上有所限制,但在甘肃省道路运输信息化建设领域,仍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行业优势、网络基础设施方面:
(1)行业优势。企业自取得工信部颁发的《系统集成资质》之后,借助行业的优势,取得了2005年至2011年之间大部分甘肃省道路运输行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在此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建设经验,建立了多渠道的供应商合作体系,为企业发展,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网络基础优势。网络设备开放平台、基础网络设施比较完善。10年多来,自主开发建设了甘肃省运政信息系统、GPS监控系统、监控指挥系统、交通战备应急指挥系统等多个跨行业和部门的综合型社会公众平台,开发了《智能化信息系统》等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建成了覆盖全省、以光缆为主、具有一定规模、技术先进的基础数据接入、通信网等。同时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准备。
5.2信息化企业的竞争劣势
虽然企业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企业内部创新与发展的矛盾。长期形成的面向道路运输行业的职能化业务流程、管理模式、组织模式,以及围绕企业自身发展所形成的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已经呈现出与企业快速发展追求的不相适应,并逐步成为制约企业参与更广泛市场竞争的重要桎梏。
(2)服务方向的矛盾。为面向行业用户提供服务,信息化企业虽然拥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基础设施,但这与大众化市场存在距离,设备利用率未达到峰值,导致设备的性能无法充分发挥。
5.3信息化企业面临的机会
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为我省信息化建设和通信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信息化企业提供了巨大的机会,主要表现为:
(1)高速公路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潜力巨大的市场需求,为信息化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十二五”时期甘肃将重点推行“122攻坚计划”,即力争建成1圈(兰州南北绕城高速圈),打通2条重要通道瓶颈路段(兰州至海口高速公路甘肃段、延安至九寨沟高速公路甘肃段),连通2条重要迂回线(乌鞘岭、六盘山高速迂回线)。根据规划,力争到2015年,全省建成和在建的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550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0公里以上,实现省会兰州与各市州政府驻地全部以高速公路连通。大量高速公路和二级公路的开工建设,会将公路信息化市场推向一个新,必将为信息企业带来诸多参与公路机电项目的机会与挑战。
(2)政府大力推进智能交通和社会信息化的战略决策,为甘肃交通信息化的发展创造了历史性的机会。国家将重点围绕特大城市智能交通技术应用、高速公路等方面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同时,国家将鼓励采用智能交通新技术,为新技术和新产品运用提供金融支持,形成智能交通产业;还将加强和加快智能交通有关标准和规范的制订,形成完整的标准体系。推进智能交通更需要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信息化产业的支撑,信息化企业在政府大力推进智能交通的背景下,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系统集成市场潜力巨大。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消费层次之间的差异决定了需求的多层次和多样化,尤其是甘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必然将大力推行信息化改革步伐,促进政府、行业的办公、政务等活动的信息化升级换代和业务的推陈出新,激发出新的消费需求。
5.4信息化企业面临的威胁
任何事件的影响都是相对的,信息化企业在迎接巨大机会的同时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系统集成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省内市场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信息企业长期欠缺的核心竞争力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
(2)信息化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信息化企业数量日益增多,规模迅速扩大。信息化市场上的强劲竞争对手增多,同行业的技术水平、服务水平都在不断提高,而甘肃道路运输信息化企业拥有的只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行业优势,并没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强劲对手分割行业利润,这对企业来说无疑是更大的挑战和威胁。
篇6
【关键词】物联网 应用 发展前景
一、认识物联网
(一)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征。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地面或者空间传感器设施以及不同的通信系统,按照一定的协议将设施、设备、人已经其他各种各样的物品与网络连接起来,从而达到人和物品之间的实时通信和信息交互。它是智慧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和物品之间的智能对话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物联网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全面感知”、“可靠传送”、“智能处理”。全面感知是指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能够随时采集物体动态。可靠传输是指将感知的信息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传送。现在无线通信技术已经覆盖了大部分区域,因此感知信息的传送变得非常可靠与现实。智能处理利用多种信息处理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筛选和处理,从而方便人与物品之间的交互。
(二)物联网的结构层次。如图1所示,物联网的结构可以分成:感知识别层、网络构建层、应用层。感知层由传感器节点接入网关组成,智能节点感知信息(温度、湿度、图像等),并自行组网传递到上层网关接入点,由网关将收集到的感应信息通过网络层提交到后台处理。网络构建层在物联网四层模型中连接感知识别层和应用层,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高效、稳定、及时、安全地传输上下层的数据。应用层是指物联网技术的各种应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绿色建筑等方面。应用层位于感知识别和网络构建层之上,人们通常把物联网应用冠以“智能”的名称,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其中的智慧就来自这一层。
(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RFID、WSN、EPC以及多种智能技术。RFID即射频识别技术,俗称电子标签,通过射频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对其信息进行标志、登记、储存和管理。它主要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天线等部分组成。WSN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由大量传感器节点通过无线通信方式形成的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系统,其目的是协作地感知、采集和处理网络覆盖区域中感知对象的信息,它能够实现数据的采集量化、处理融合和传输应用。RFID主要侧重点是识别的作用,而WSN的主要侧重点是组网并实现数据的传递。EPC是指电子产品代码,它包括EPC 编码标准、EPC 标签、读写器、对象名解析服务( Ob ject Nam ing Service, ONS )、物理标记语言( Physical Markup Language, PML)等部分。为满足对单个产品的标识和高效识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Auto ID 中心在美国统一代码委员会(UCC)的支持下,提出了产品电子代码(EPC)的概念。
二、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技术,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和蓬勃的发展力。同时该技术对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力。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融入了物联网的影子。
(一)物流管理。物联网在物流领域有重要的应用。物流领域规划中明确的指出将物联网技术作为该领域的发展重心之一。通过物联网技术的建设,可以实现物流系统的现代化,形成集成化的信息化平台。我们可以对物品进行统一的编码同时加入EPC的标识,这样就有助于我们在物品的运输流通过程中进行及时的状态反馈。广泛采用物联网技术来推动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标准体系的构建是物流领域下一阶段的重要任务。
(二)城市建设。随着技术的进步,城市管理已经变成了动态时间和静态部件之间的综合管理。在物联网技术和3S技术的支撑下,“数字城市”、“智慧地球”这些概念将不再是梦想。我们把在城市管理中所采集的分散、独立图像进行并网,进行远程的业务管理、监控、存储以及传输。通过城市管理系统的搭建,城市的管理、安全监控等方面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物联网技术为城市的建设提供了直观的管理工具。
(三)智能交通。凭借物联网技术的先进方法,使得交通信息的采集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传感器可以把各个区域的车距和车速信息传输到处理中心,便于及时的调整和管理。在终端上加载各种温度、光照传感器还可以实时监控路面信息、汽车尾气等相关信息。
三、物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思索,我们可以看出未来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大致如下:首先,未来的物联网需要一个开放的架构来最大限度的满足各种不同系统和分布式资源之间的互操作性需求。他们既可以是信息的提供者也可能是信息的使用者。其次,未来的物联网的架构还需要有良好的、明确定义的、呈现为粒度形式的层次划分。物联网架构技术应该满足各种层次的用户需求,摆脱单一的几种模式。同时,物联网的架构技术要具有抵御各种网络突发状态和干扰的能力,并将这种影响降低到最小的程度。
参考文献:
[1] 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 UIT. 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 The Internet of Things[R]. 2005.
[2] 王忠敏. EPC 与物联网[M]. 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
篇7
民航:重点突出
中国民航的信息化建设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起步较早,信息化水平较高。目前,民航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以空管通信网和商务通信网为骨干的两大专用通信网络。国内主要航空公司相继在国内航线推出电子客票业务。电子客票的行业标准已经颁布实施,电子客票系统与航空公司的订座系统、运价系统、离港系统、财务系统、结算系统、常客系统和银行支付系统等多个计算机系统直接相关。
2006年民航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系统主要有全球分销系统、电子政务、空管信息化系统、航空运行管理系统、机场管理系统、物流信息系统、电子票务系统信息等。面对国内民航客货运输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及航空运输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加,中国民航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水平上,还没有完全适应民航业自身的发展,与世界民航先进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民航总局的规划,未来民航信息化建设将围绕着建立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来进行。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输系统将包括机场系统、空管系统、综合性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安全管理系统、气象系统等多方面。而“十一五”期间将首先重点发展空管和气象两个方面。
铁路:驶入快车道
作为铁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信息化建设在铁路跨越式发展阶段中毫无疑问将得到迅速发展。根据铁路信息化总体规划的部署,铁路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以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基础建设,整合既有资源,经过10~15年的努力,在东部地区和六大干线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至2020年在全路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铁路智能运输信息系统,其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先进行列。
2006到2010年是铁路新建项目主要的建设阶段,2010年到2020年则主要是收尾和巩固阶段。而对于信息化建设来说,大规模的投入将稍滞后于铁路线路的建设。
计世资讯的研究数据显示,2006年铁路行业IT投资预计为25.2亿元。在2007年以前铁路IT系统建设将以东部铁路和繁忙干线为重点,优先发展和建设有利于扩大运输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等方面的应用系统。而随着客运专线等新建项目的陆续开展,新建铁路的信息化系统投入必将逐渐加大。据预测,2006~2010年铁路行业信息化投入的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铁路调度指挥智能化、客货营销社会化、经营管理现代化的发展目标将给IT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
高速公路:区域有侧重
高速公路的信息化建设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计世资讯研究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高速公路领域IT软硬件产品及服务的支出将达到16.9亿元,与2005年相比增长速度高达32.1%,其中硬件支出所占份额为61.7%,软件和服务分别为21.6%和16.7%。高速公路信息化系统主要有高速公路收费系统、高速公路监控系统、高速公路通信系统及高速公路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等。特别是高速公路联合收费需求进一步增强,全国联网收费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此外,计重收费系统也将是今后高速公路收费方式的一个发展方向。
未来5到10年将是我国公路网和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时期,高速公路将连接目前所有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形成“首都直达省会、省会彼此畅通、省会通达地市、连接重要县市”的高速交通网络。就区域上来说,2005年河南、广东、内蒙古、江苏、河北、浙江、山西和甘肃八省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多。在经济比较发达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速度最快,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这些地区仍旧是高速公路的重点需求区域。
高速公路网的迅速形成时期必然带动相应的IT需求增长, 未来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将重点解决交通电子收费系统、监控及TGIS系统、现代通信、智能决策等关键技术。
水运:平稳发展
尽管中国水路交通在中国交通行业所占份额很小,水路交通在国家交通体系中的地位远不如铁路、公路和民航,但是,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对港航企业运营效率有着决定性作用,水运特别是海运的国际化程度带动了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向国际化的看齐。因此,我国水运行业中以港航和海运企业信息化水平较高。计世资讯研究数据表明,2006年中国水运行业IT支出将达到20.1亿元,比2005年增长14.7%,其中硬件支出所占份额为60.6%,软件和服务分别为21.2%和18.2%。
今后几年,中国水运行业的业务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显著提高沿海港口的基础设施有效供给能力;建成智能航运建设示范工程并发挥效益;显著提高内河集装箱码头通过能力,基本适应江海直达和集装箱运输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水上交通安全预防监控体系。行业业务的发展必将带动相应的IT需求增长,由此,未来几年中国水运行业的IT需求将主要体现在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业务系统、港口管理信息系统、集装箱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不断完善。
城市交通:热度上升
交通状况是一个国家和城市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城市交通运输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热点问题。而城市智能交通已逐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已成为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2006年中国城市交通领域IT软硬件产品及服务的支出将达到43亿元(不包括公交一卡通部分),与2005年相比增长速度高达21.3%,其中硬件支出所占份额为57.4%,软件和服务分别为22.3%和20.3%。
城市交通信息化系统主要有城市共用信息平台、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交通诱导系统、交通监控系统、交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等。由于交通信息系统具有整体性强、对于各子系统的协调要求高的特点,因而总体规划的要求也非常高。
“十五”期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中山、重庆、天津、青岛、济南、杭州十个城市作为“十五”期间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城市,在城市交通的信息化应用上走在了前列。
当前阶段,中国正面临着快速城市化和机动化的过程,加速进行公共交通的技术发展,优先进行公共交通的信息化改造是城市交通的紧迫任务。对于城市交通来说,建立发展城市共用信息平台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把公交、出租、物流等领域的交通管理功能整合起来,从而真正实现城市交通的智能化。(作者系计世资讯分析师)
篇8
关键词:GPS系统 交通 运营管理 智能交通系统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b)-0141-01
我国城市化的建设将不断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也呈现飞速发展的趋势。与此同时,城市中的车辆不断增加,怎样做好交通运输的经营、管理以及监控调度,实现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传统中用于管理交通系统的设备是无线电通信设备,通过调度中心向驾驶者发出一定的命令,需要驾驶员说出自身所处的位置,这样的调度方式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驾驶员也不熟悉的地方就容易迷路,导致其应用受到很大的限制。但是GPS定位技术的应用,能够为车辆、船等工具提供实时的定位导航服务,受到各个领域的关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GPS定位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逐渐形成一个新型的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1 GPS技术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应用
1.1 使用GPS测量的特点
实施道路工程测量是GPS应用在交通系统中的基础条件,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高速发展对于勘测结果的治疗要求更高,但是由于交通路线较长,沿途的已知点较少,使用传统的测量方式不能满足要求。而GPS测量技术能够建立道路工程控制网络,具有以下几种特点。
1.1.1 选点灵活性高
由于公路的地形条件复杂,各个测站之间的通视条件一直是一项难题,而GPS技术的应用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GPS的出现,它的一大特点就是测站之间无须通视,使得选点更加灵活方便,但是测站点附近必须保证宽阔,这样接收信号会比较好些。因为障碍物会造成系统信号接收出现故障,进而不能进行解调,最终不能够得出正确的位置参数。
1.1.2 测量的精度高
GPS的测量精度非常高,与红外仪接近,但是其拥有更好的特性,随着距离的增加,其测量优势就会更加凸显出来。有相关实验证实,长度小于50km的基线中,GPS的定位精度在12×16-6,但是随着距离上升,基线的长度在100-500km之间时,其定位精度能够达到10-6-10-7。
1.1.3 工作效率高
一般来说,在长度小于20km的基线上,实施快速GPS定位观测仅需要5分钟左右的时间;而高速移动的物体,如行驶过程中的车辆,在定位5分钟之后,基线变长其精度会有所下降。所以在实际测量工作中,使用GPS载波相位技术实施动态测量,会将基准站也设置在移动中的物体上,从而计算相对位置,其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
1.2 GPS在交通管理中的应用
在当前的交通系统运行管理中,将GPS定位技术与电子地图、无线通信以及计算机车辆管理信息系统等结合使用,能够实现多方面的功能。
(1)对车辆进行实时跟踪首先将GPS技术与电子地图结合能够实时显示出车辆的位置,同时能够随着目标的移动而移动。除此之外,还能够实现多个窗口、同时对多辆车以及多屏幕的实时跟踪。(2)为人们的出行导航在交通运行管理中,为人们的出行进行路线的规划是重要工作之一,其包含有自动路线与人工路线的规划。前者指的是驾驶者将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计算机软件就会自动设计出最优的行驶路线,如最快的路线、最简单的路线等。规划完毕之后,电子地图上就会显示设计好的路线,同时会提醒车辆行驶的路径与方法。(3)查询服务能够向驾驶员提供景点、医院、酒店、药店等数据,用户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进行查询。查询结果的显示方式有很多种,文字输入、语音和图像等,同时会通过电子地图显示出具置。而监测中心会利用控制台对范围中的任意车辆位置进行查询,车辆的信息以数字的形式显示出来。(4)紧急救援利用GPS定位技术以及监控管理系统,能够及时掌握发生事故的车辆位置与情况,紧急对其进行救援。在监控平台中,电子地图会显示报警的信号,计算机软件设计出最佳的救援方案,通过警报提醒工作人员处理事故。(5)指挥功能交通指挥中心通过GPS技术掌握到检测范围中车辆的行驶状况,可以有效的调度被监控的车辆。同时还能够与车辆进行目标对话,其管理非常便捷。
2 GPS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卫星导航以及无线通信技术的进步,GPS系统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GPS应用在车辆导航系统中
车辆导航系统的主要构成要素有:天线、数据库、微处理器、显示器、地理信息系统以及导航软件等。其工作流程则是由天线接收到调频广播的信号,通过DGPS系统传送信息到GPS接收机上,然后接收机结合收到的卫星发射信号,将空间三维坐标的具体数据确定,进而指导行驶过程中的车辆的具置。导航软件则对系统中的数据进行处理,地理信息系统则实现对电子地图的存储。GPS主要实现对车辆、船舶以及行人的导航,其中对车与船的导航应用主要有交通监控导航为用户提供全天候导航,提醒船舶或者车辆偏离正确的道路,对于船舶,还能够提示热带风暴的存在,对安全行驶具有重要意义;第二是对行人的导航,在个人出行旅游的过程中实现卫星定位与导航,帮助用户得到正确的地理位置,能够将误差控制在很小的范围中,确保用户不会迷失方向。
2.2 GPS应用于车辆运营管理系统中
车辆运营管理系统是一个集成的管理网络,包含GPS、GIS、遥测以及遥控等多个系统。其主要目的就是让车辆运营管理部门以及安全方位部门能够实时的掌握车辆在道路系统中的运行情况,以方便对车辆进行指挥,同时能够为车辆驾驶人员提供交通信息、公安信息以及服务信息等。基于不一样的需求,车辆运营管理系统中的车辆可以安装导航系统进行全方位的服务,也可以选择只安装接收机,为监控中心提供车辆的实时位置与信息。车辆管理监控中心由很多微型计算机以及工作站和大屏幕显示器构成,综合应用对车辆进行监控与管理,计算机的数据库当中有城市的道路信息、车辆状态的检测软件、重要车辆行驶路线的的设计软件以及调度管理软件和车辆报警软件等。
3 结语
当前,GPS系统在我国的交通系统运营管理以及道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应用还不够成熟,尚处于发展阶段。尽管如此,也取得了非常瞩目的成就,很多管理运营项目都填补了中国行业中的空白。尤其是GPS在交通运输管理中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其深度也在不断增加。GPS技术与信息安全的融合使用能够有效的保证车辆行驶的高效与安全。而随着我国经济与技术的发展,对GPS在交通运营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也会越来与而深入,其将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车联网;终端;网络;平台;生活应用;信息传输;人工智能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物联网技术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其英文名称是:“Internet of things(IoT)”。物联网发展的目的就是使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比如,物联网技术可以方便我们的出行。在物联网的发展浪潮中,车联网也就应运而生。
2009年,车联网的概念提出了,在车联网发展的这几年,城市的交通系统正在向着智能化、安全化、全面化迈进,而这也会带动未来几年汽车产商产业链的革新。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和车联网技术的普及应用是两大发展趋势。通用、丰田等汽车巨头和国内7家大型汽车制造商纷纷向车联网技术靠拢,势必会带来巨大的市场契机。因此,研究车联网技术有着十分光明的前景。
一、发展历史和现状
1970年,针对交通事故频频引发的人员伤亡惨重的问题,日本首先提出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构想,车联网由此开始发展。1989年,欧洲提出具有最高效率和空前安全性的欧洲交通计划(PROMETHEUS),并在1990年提出道路基础设施和环境专用系统(DRIVE),二者自提出以来便成为西欧国家开展交通运输信息化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应用的主要指导计划。1992年,美国建立智能公路车辆系统(IVHS),IVHS不仅使交通建设与运行走上高科技之路,使交通运输产业有划时代的改变,而且对社会、经济、法律、土地利用等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1994年美国根据IVHS的实际研究项目,认为IVHS的名称已不能覆盖其全部内容,因而把IVHS改为ITS,智能交通系统正式作为一个专用名词出现。智能交通系统是通信、信息和控制技术在交通系统中集成应用的产物,能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此车联网的概念为更多人所熟知,车联网系统得以迅速发展。2003年,欧盟开发了能够采集动态的环境信息和进行自动驾驶的车联网子系统――欧洲智能交通协会(ERTICO),促进和支持ITS在整个欧洲的应用,共同创建一个成功的智能交通系统。
我国对车联网的研究起步较晚。在2001年,中国政府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提出ITS,开始车联网的研究。“十一五”期间(2006-2010),中国对车联网系统的核心部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突破,并于2008年用于北京奥运会交通的智能管理与信息采集。2009年的广州亚运会期间,智能化“3G”客车首次出现在亚运历史上,这也标志着车联网技术正式走向社会视野。与此同时,互联网汽车市场也发展得很快。
在地图方面,腾讯和阿里分别与四维图新和高德合作;在接口硬件方面,腾讯有路宝盒子,阿里将要推出智驾盒子。百度也推出了Carnet的开放车联网协议。淘宝网也已开始涉足汽车维修O2O。由此可见,虽然我国对车联网的研究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不过与国外相比,我国的车联网发展仍旧存在许多技术上的差距。
二、关键技术
1.终端
1.1 RFID
车联网是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通信系统,信息的采集是它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WSN和RFID技术是实现对外界及系统内环境的信息进行采集的两种技术,车联网系统是ITS(智能交通系统)的一部分,在WSN的大背景下引入RFID终端能够比较好地实现车联网系统信息的采集。
RFID,也称为射频识别技术,它突出的优点是能识别高速运动物体并可同时识别多个标签。车联网的主体是道路上高速运动的车,RFID将能很大程度地弥补WSN难以察觉微弱的信息不足以及解决如何获提高速运动的车的准确信息的问题。RFID技术除了有全天候工作、成本低、易部署、多目标识别、不破坏环境、不受环境与光线的影响和寿命长等特点,还具备能对车辆进行身份识别和认证的独特优势。比如,通过RFID技术,我们能够快速准确地收集道路交通拥挤情况方面的信息。这些优良的特性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车联网系统所需的信息。
RFID主要实现的是车与路、车与站场之间的通信,但是,由于RFID天线在功率、方向性以及通信距离上的限制,加之天线成本的居高不下,很难将天线普及安装到车辆上来实现车与车之间的相互识别。但只要车载RFID系统连接到合适的集成网络,它将能对有犯罪,逃税等嫌疑的车辆做出灵敏二准确的应答。RFID能够追踪目标车辆,从而很大地提高车联网系统的管理效率。
1.2 GPSONE
GPSONE是一种综合GPS和CDMA系统定位技术来提供GPSONE的定位服务。由于其使用范围、定位精度、定位灵敏度、终端耗电及启动速度方面比传统GPS均有显著地提高,也随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GPSONE的定位精度可达5m~50m。GPSONE技术简化了终端的工作模式,解决了传统GPS技术过多终端性能的缺点。它由网络侧的定位服务器与终端相互配合完成定位工作,这种方式不仅减少了通信量,还降低了通信费用。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效率的定位服务,GPSONE是一种适合在车联网中使用的定位技术。
1.3 芯片
在无线宽带通信技术为车联网中车载终端与Intemet通信提供了便利的同时,车载电子系统也面临着木马、病毒以及黑客攻击等越来越多潜在的安全威胁。我国研制出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可信芯,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接口规划。
北京华力创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围绕车联网信息终端对通信、导航、识别、多媒体,以及车载总线一研发出了车联网前装车载终端智能SoC(片上系统)芯片关键技术,可保证车辆安全。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把更多精力放在高性能芯片的开发上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车联网系统的需求。
1.4 车路协同关键技术
车路协同技术是未来ITS的核心技术之一。借助于车路协同系统,基于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实现车辆和基础设施之间智能协同与配合,从而提高道路交通安全系数,减少交通拥堵。
车路协同技术以信号优先、车辆与行人检测等为原则,并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一定进展。2014年2月16日,863项目”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演示会在廊坊市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及其附近的试验场地举行,在河北清华发展研究院及其附近试验场地进行的实验演示彰显了智能车路协同系统实施后的交通出行新图景:10辆安装了车路协同系统的”智能车”,在”智能道路”上成功完成了车车协同换道、车车/车路协同避撞、车辆主动安全辅助、行人避撞、盲区预警、障碍物预警、紧急车辆信号优先、车队控制与和速度引导、车队协同路口通行等15个典型应用场景。这些成功的试验充分展现了车路协同的巨大优势和发展前景。
1.5 蓝牙技术
蓝牙采用跳频扩展频谱技术,且在跳频过程是伪随机的。蓝牙技术所具备的这些特征能够较好地承担起物联网末端智能传感和微微网移动通信功能,特别适合车联网的概念和技术要求。
起初,蓝牙技术主要应用在汽车的电话通信方面。但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在汽车智能化方面有了更多的蓝牙应用。蓝牙完全可以承担起车内传感器角色,它的微型化,高度集成化,休眠功能,廉价性等特点,使其能更好地实现车内安全预警和车与车之间信息的传输。
德尔福汽车系统公司已经开发出可以让驾乘人员用语音进行操控的车载蓝牙设备;丰田汽车、日本电装、NTTDOCOMO、松下电器产业、日产汽车和东芝等6家公司共同制订了利用蓝牙技术的车内无线免提规格――“CCAP”。国内外对蓝牙的研究已经进入实质性阶段,蓝牙在未来势必在车联网系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WSN
2.1 WSN技术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是一种分布式传感网络,它的末梢是可以感知和检查外部世界的传感器。WSN中的传感器通过无线方式通信,它是基于802.11q协议,上限速率比较大,带宽也比较理想,它基于无线通信技术形成了一个多跳的自组织网络。
WSN是由大量的静止或移动的传感器以自组织和多跳的方式构成的无线网络,它是车联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进行无线车与车之间通信的较好途径,但节也存在着点电源能量有限、通信范围较小、算和存储能力较弱等缺点。将WSN运用到交通领域需要攻克一系列关键技术,主要包括:WSN节点的交通信息采集、WSN节点的信息融合、WSN节点的网络拓扑控制及WSN节点的通信技术等。WSN节点的交通信息采集实时精确的交通信息采集是整个车联网体系的基础,是车联网提供的交通信息服务的依据。
2.2 WSN网络节点拓扑算法的设计
车联网的WSN系统节点数目庞大,分布密集,节点的增加、减少及变动都会引起无线网络的拓扑结构的改变。通过拓扑控制自动生成良好网络拓扑结构,能为各节点的数据通信、数据融合及节点定位等奠定基础。目前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主要是通过功率控制和骨干网节点选择,剔除节点之间不必要的无线通信链路。然而,在设计功率消耗率低的网络拓扑算法经常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功率尽管减少了,但却使可用于信息传输的信道减少了。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合适的传感器网络拓扑算法,从而比较好地满足车联网的需要。
在车联网中,WSN节点分布的不均匀性使其节点能耗速度有着很大差别,这造成部分负载过重的节点因能耗过高而过早“死亡”,使网络生命期缩短。基于最小生成树(MST)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拓扑控制算法利用贪心算法求各链接通信功率之和最小的拓扑结构,因为用该结构进行通信耗能最少,但节点交换全局信息所耗能量巨大,不适于大规模的车联网网络。有些专家提出基于本地最小生成树的拓扑控制算法,该方法利用可达邻居节点信息独立构建本地最小生成树,能有效降低维持全局连通的传输功率,但由于未提及负载分布问题,因此造成部分节点因负载过大而提前死亡。也有学者提出负载均衡的概念,并以节点数目平衡为标准进行分簇来实现簇内能耗平衡。刘林峰,刘业.提出度约束最小生成树拓扑控制方案(TCS),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均衡耗能问题,并以节点间距离和剩余能量为标准建立链接,提高通信的健壮性,但忽略了部分节点由于转发数据而使耗能过大的问题。
2.3 VANETs网络
VANET是基于MANET(mobile Ad Hoc network,移动自组织网络)的一类专用于道路交通环境下的网络形式。车载自组网的核心思想在于“自组”,它将每一辆汽车象化为一个网络节点,由这些网络节点组成一个智能的网络架构。类似的,车载自主网同样也可以分为两个部分:V2V(Vehicle To Vehicle)和V2I(Vehicle To Infrastructure)。
V2V,意为车与车之间的信息互换。V2V技术使用的是专用短程通信(DSRC),由类似FCC和ISO的机构设立的标准。有时候它会被描述成WiFi网络,因为可能使用到的一个频率是5.9GHz,这也是WiFi使用的频率。不过更准确地说,DSRC是类WiFi网络,它的覆盖范围最高达300m。车辆可以通过无线信号了解其他各车速度、方向、位置数据,实现信息的交流。
VANETs作为移动节点并以自组织的形式构成网络,作为一个通信系统,车联网需要能够高保真地快速传递多路信息。VANETs能够保证信息在很短的时间内安全地从信号源传递到目标接受源。VANETs能比较好地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性,实时性和准确性。这对车联网系统信息传输的安全有重要意义。
2.4 ZigBee
ZigBee是一种新兴的短距离、低功耗的无线通信技术。除了具有安全灵活等优势,它最大的优势是低成本和低能耗。此外其延时极短,安全性高。采用基于Zigbee协议的无线模块作为节点,可以实现数据的处理,并向周围车辆以及后台进行数据传输。由于采用载波侦听多点接入/冲突避免(CSMA/CA)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以及应答确认的数据说明发生了碰撞,可进行重传。这种机制大大提高了通信可靠度。作为基于802.15.4设备可以使用64-bit的IEEE物理地址,也可以使用16-bit的网络短地址,这样整个网络规模可达到65000个以上的节点;另外ZigBee网络采用自组织网络(AdHocNetwork)的结构,在网络的组建和维护上都有相当大的灵活度,因而ZigBee在网络上的优势不容忽视。在真实的交通系统中终端数量众多,车辆移动速度相对较快,考虑到Zigbee技术具有的自组网和高可靠性,将其作为移动车辆节点和路侧单元的通信技术逐渐成为共识。
3.平台
3.1 大数据
车联网系统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通信系统,将会采集到很多不同种类的信息。只有我们能够通过一种技术,实现对信息快速准确地处理,才能达到车联网设计的初衷。大数据有以下特点:一是数据体量巨大。二是数据类型多样。在车联网中,采集到的信息包括驾驶员的行为信息,周边环境的路况和车辆信息以及管理站的信息等。大数据能帮我们高效率地去除采集到的冗余信息,它对于我们采集道路上的关键信息具有重大的意义。
大数据所具有的特点与车联网中的数据特征相契合。而以车辆为信息节点的车联网每时每刻都会产生海量的数据,数据数据规模大且种类繁多,并且车联网对于数据的传输和处理速度要求很高。车联网还要对海量低价值密度的数据进行挖掘,以从中获得有价值的数据。大数据的预测功能是大数据技术的核心,该功能对于车联网行业也有着重大意义。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可以对交通流量、车联网应用的发展趋势等进行预测,从而针对预测信息提出发展方案。
3.2 云计算
云计算是一种新兴的互联网技术,通过云计算可以实现将共享的资源按需提供给计算机或其他互联网终端。随着车联网业务规模的增大,车联网的用户不断增多,数据中心将源源不断地产生大量实时交通信息。云计算技术面向海量信息处理,不仅用户可以方便地参与,而且参与形态灵活。车联网系统需要处理海量的信息,而且实现了用户与车联网系统的无缝对接,云计算技术为其在信息的处理与融合提供了重要的技术保障。
3.3 信息安全技术
车联网信息安全所涉及到的主要技术有身份识别技术、密钥管理技术和安全防护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能够保证数据传播时车联网中对数据的感知节点不被破坏,从而保证人与车接收到的信息真实有效。推动车联网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引入提升了人和汽车的安全性,在车联网的平台下,由于智能化汽车从一个独立的个体逐步演变为互联网中的一个网络终端,新的车辆和云端的信息安全问题必将随之产生。在车联网的网络下,对智能汽车的远程遥控可能只需要一些简单的设备加上手机软件就可能实现,车辆传感器反馈给驾驶者的信息可能被恶意修改,系统存在的漏洞导致车辆的相关数据信息在互联状态下易遭到黑客窃取,这些对于车联网安全来说都将是灾难性的创伤。在这种情况下,保障车联网下数据的安全性和加强隐私的保护就显得格外重要。
3.4 中间件技术
中间件是一种独立系统软件或服务程序,分布式应用软件借助这种软件在不同的技术之间共享资源。针对车联网中各类不同的应用,可以参照车联网的相关标准开发不同的中间件。中间件技术使得开发人员能够面对一个简单统一的开发环境,从而大大减轻了开发者的负担。
三、应用场景
1.提供健康监控
我们可以把救护车看成一种特殊的车联网产物,它符合车联网技术运用领域大部分场景。我们希望当每一辆汽车车内的乘客发生突况时,汽车会变成救护车,但是这种想法现在看来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我们可以做到有效的预防。如今可穿戴设备日益兴起,汽车的移动智能终端可以与可穿戴设备进行适配连接,实时监控乘客的心率以及体感温度之类,同时汽车也可以自动计时车主行驶时间,如果行驶时间超过一定范围,汽车可以自动提示车主进行休息。防止过劳驾驶。
2.娱乐以及互联网
车行途中娱乐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在许多公交车上已经设立无线信号(WiFi),同时,在满足人们上网娱乐的需求,车联网技术更可以拓展到衣食住行乃至车内办公,汽车可以自动搜索附近的休息区域,购物商场,加油站。
3.ETC
当前我国ETC的覆盖率并不十分广泛,而且仅限用于高速公路上的缴费。在未来的几年内,ETC技术有望实现多功能化和普及化,不仅仅是完成高速公路的收费,同时也可以进行停车场的缴费,甚至是类似于支付宝形式的购物消费。通过拓宽缴费渠道来增加用户人群,可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ETC可以充当汽车的支付宝。
四、展望和总结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车联网的崛起已经是大势所趋。它的灵活性、自发性、智能化、系统化在我们的生活中渐渐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它不仅能够改变个体的生活方式,带来全新的交通体验,同时也将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然而在车联网概念大热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冷静下来看清问题,由于车联网涉及的技术众多,许多关键技术还有待完善。再加上传统交通模式的改变需要较长的时间周期,车联网的真正普及与进化还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努力。在互联网及电脑核心技术相对落后的中国,车联网技术的研究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国的节能技术,无线通信,远程感应技术,识别技术,控制技术,数据融合技术及信息管理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零排放电动车技术的发展,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肯定伴随车联网技术的发展,实现零排放,无污染。因此,在我国传统的电子汽车技术并不占优而电动车技术具备先行优势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积极发展节能减排的电动车辆与车联网核心技术的结合,实现发展上的弯道超车。
参考文献
[1] Yan X, Zhang H, Wu C.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C]. Distributed Computing and Applications to Business, Engineering & Science (DCABES), 2012 11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EEE, 2012: 321-327.
[2] Dimitrakopoulos G, Demestichas P.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J]. Vehicular Technology Magazine IEEE, 2010, 5(1): 77-84.
[3] Yang L, Guo J, Wu Y. Piggyback Cooperative Repetition for Reliable Broadcasting of Safety Messages in VANETs[C].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 2009. CCNC 2009. 6th IEEE. IEEE, 2009: 1 - 5.
[4] J. Kephart and D. Chess, “The vision of autonomic computing”, IEEE Computer, vol. 36, no. 1, pp. 41C50, Jan. 2003.
[5] L. Figueiredo, I. Jesus, J. A. T. Machado, J. R. Ferreira, and J. L. Martins de Carvalho, “Towards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n Proc. IEEE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Aug. 25C29, 2001, pp. 1206C1211. An intelligent traffic management expert system with RFID technology W.Wen.
[6]李淦山.日本智能交通(ITS)研究综述[J].中外公路,2000(4):33-35.
[7]邓爱华.欧洲:高度发达的智能交通网[J].科技潮,2007(11):16-17.
[8]王新晖,胡福乔.GPsOne――混合定位系统展望[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12(7):610-612.
[9] Gargenta M. Learning Android[M].李亚舟,任中龙,杜钢,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篇10
道路交通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由人、车、道路、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并呈现动态分布,这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的处理分为受理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向法院六个步骤,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当事人的意愿将有所差异,因此处理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日益呈现出这样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复杂的环境因素,尤其是事故人员的跨地域性日益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都增加了交通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2现行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几种有效的解决方法
2.1利用模糊责任加快处理进程
福建省厦门市公安局交警支队突破传统观念,在道路交通事故处理过程中,创造性地提出“模糊责任”概念,使困扰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现场定责难”的问题迎刃而解。运用“模糊责任”概念10多年以来,全市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目前已达到98%。大大降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难度[1]。模糊责任简化了处理流程,省略或者弱化了次要环节,将责任认定的结果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统一。并提供了相关的机制和平台,对尚未或者可能引起纠纷的事故进行相应的处理,完善了处理流程。与此同时,事故的快速处理,本身也是一种交通拥堵的缓解措施。
2.2利用交通事故快速定位系统提供效率
当事故发生,其处理效率将直接影响受伤人员的医疗救助和交通畅通程度[2]。因此,对交通事故的快速定位将显得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监控设备等对事故现场进行取证并进行相应的处理,比如可以通过基于计算机视觉的交通事故快速定位系统,对采集的交通图象进行去噪处理,提供图象质量,综合利用小波变换方法提取交通事故特征,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快速的定位[3]。本方法是通过计算机进行辅助处理,快速分析现场的图像资料,缩短人为参与的时间,从而提高了事故处理的效率。
2.3利用PC-CRASH软件快速确定事故责任方
PC-CRASH是一款交通事故再现软件,事故分析的过程主要是根据事故现场的采集、记录、调查与分析,将事故涉案车辆由碰撞后的终止位置反推回碰撞过程,再反推回碰撞前的运行状态,来分析事故原因,然后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进行责任认定[4]。由于道路、环境以及人为等因素,将为事故认定造成一定的影响,通过再现软件,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提高公信力,减少了事故认定的时间,降低了人为因素的干扰,是一种解决事故认定难题的科学合理的有效途径。道路交通本身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系统,由人、车、道路、环境等诸多要素组成,并呈现动态分布,这给交通事故的处理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一般来说,交通事故的处理分为受理报案、现场处理、责任认定、裁决处罚、损害赔偿调解、向法院六个步骤,根据事故的大小和当事人的意愿将有所差异,因此处理的时间也有很大的不同。但无论如何,日益呈现出这样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传统的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快速的生活节奏,复杂的环境因素,尤其是事故人员的跨地域性日益占据着较高的比例,都增加了交通事故处理的复杂性。
3基于信息化的智能交通事故处理系统的构想
我们目前处于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移动智能终端、大数据等技术和设备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能不能设计一种完整的系统,利用上述的技术和设备以及对交通事故处理的研究和分析成果,给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带来极大的甚至是革命性的改变呢?当然这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不断地实践。下面本文将提出初步的构想,以做引玉之砖。
3.1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的信息化
科技强警是交管工作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也是未来交管工作发展的必然。面对纷繁复杂的交管工作,近几年,公安交通管理努力构建信息警务,信息网络建设、信息查询、业务管理和数据库建设已初见成效。改变了传统的手工模式,实现了电子技术化处理,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系统、24小时事故快报、事故处理系统,逐步实现了事故处理网上办案和案卷电子化管理。现阶段交管执法、事故处理对网络和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对信息采集、处理的速度要求越来越高,综合业务数据的不断采集、使用汇集,实现了跨区域、现代化办公。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约束。通过数字证书登陆公安网络系统,就可以直接整合人口信息、机动车信息、驾驶员信息、在逃人员信息、被盗抢机动车等各类信息数据,能够基本满管工作的需求。但是,现阶段的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强警、信息化管理的目标和现代化交通理念的实际需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以科技为突破口,向科技要警力,向科技要效率,不断提高交通管理的科技含量,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资源,挖掘管理潜力,扩展公安交通科学管理能力,确保道路的安全畅通,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焦点问题。所以,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交通管理理念实现的必由之路。
3.2系统的构成
本系统由手持智能终端、无线网络、软件系统、大型数据库系统和高性能服务器构成。通过智能终端的摄像头、客户端应用、录音功能将现场的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无线网络发送至服务器端,服务器通过软件系统和大型数据库系统进行分析和处理,将处理结果存储并以特定的方式反馈至客户端。由于智能设备已经相当普及而且配置和功能相当强大,完全可以推向社会进行应用。该系统结合了当前较为炙热和前沿的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本身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发展前景。
3.3系统的核心功能
本系统具有如下的核心功能:事故现场的采集、事故认定的处理、处理结果的记录、事故责任方的信息管理和必要的联系管辖、裁定处罚和赔偿管理功能、掌上法院、掌上交警、交通事故预测、道路交通智能决策。本系统不仅是交通事故的处理者和管理者,而且还是交通事故的预防者甚至是智能交通的决策者。防患于未然,远比亡羊补牢、处理交通事故更为重要。
3.4系统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