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数字化总体规划

篇1

关键词:数字化矿井 探索 实践方案

数字化就是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这就是数字化的基本过程。而数字化矿井以数字信息集成平台为核心,将实时数据流进行集成,同时针对统一信息平台开发各种综合应用,形成集成化、网络化应用。本文旨在论述数字化矿井系统开发的背景、总体规划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就数字化矿井的实践方案提出建议。

一、数字化矿井系统发展的背景

当今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革命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活方式和实践方式。在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和关注。在这个大形势下,矿井开发采用数字化就显得更为紧迫,我国矿井开采明显存在粗放、低效和高风险的情形。在党和国家积极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降低能源消耗的正确决策下,发展数字化矿井开采模式不仅是响应国家号召,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内在要求,更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到集约型转变的必由之路。

二、数字化矿井发展的总体规划

数字化矿井系统要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自动监测技术对矿井安全、生产、管理和生活服务等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数字化信息处理和现场控制平台。其中,要将计算机网络技术推广到井下,在矿井范围内建成一个以工业以太网加现场总线为网络平台的矿井综合自动化系统,形成一个贯穿矿井上下的计算机网络,并以工业以太网加现场总线为纽带。

此外,数字化矿井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规划中要注意保护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禁止任何危险品或者作业危险器材被带入矿井周边。

三、数字化矿井发展的必要性

1、数字化矿井发展的优势。数字化矿井能够明显发挥出数字信号,这是加工信号,对于有杂波和易产生失真的外部环境、电路条件来看,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能;此外数字信号系统的传送也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快速性和高可靠性,便于必要的远距离运输;数字信号还适用于数字特技和图像处理;数字化电路结构较简单,因而电路工作稳定、技术人员能够有效摆脱传统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束缚,并缩短了节目制作时间。

2、数字化矿井发展的意义。将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实际的矿井作业中,减少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损耗,数字化的上述优点就可以弥补传统矿井工程的局限性,保证了施工安全,并对现场进行实时有效的监控;采用数字化矿井系统开展井下作业时,不必担心通信的故障问题,也不会有通信中断的隐患,数字信号本身就会为矿井施工人员提供了较顺畅、理想和清晰的通信环境,在工程建设中,即使有一个环节或步骤出现暂时故障,需要其他人员及时予以补救,也不会因过去通信不畅而引起隐患的再度进展,采用数字化技术,直接联系多方人员配合鼎力相助,很快就会把故障排除,确保矿井任务工程的安全运行;数字化矿井技术能指引施工人员科学、正确、规范、合理地完成矿井作业,数字化系统的应用克服了时间、地点和环境的限制,给工程带来了诸多方便;数字化矿井坚持总体规划,分部实施,重点突破,持续改进的原则发展,利用矿井计算机有关的硬件和软件设备等现有资源,结合施工企业通信网、有线电视网发展的需要,覆盖了生产监测监控、自动控制和企业管理于一体的综合自动化信息系统,并将其与实际作业任务相结合,将数字化的优势全部运用在矿井作业上。

四、数字化矿井的实践方案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数字化矿井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要聘请熟练运用计算机编程的技术人员前来调试矿井系统,保证矿井系统安全、平稳、有效地运行。

2、制定综合信息数字化矿井管理办法,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安装使用管理规定、综合数字化网络监管异常情况处理程序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让整个数字化系统在运行时做到有规可依、违规必究,使数字化系统在矿井工程中的应用逐步走上制度化、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系统数字化控制中心必须配备中专以上学历、熟练计算机程序、网络操作、精通煤矿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工作认真、踏实、负责人的管理人员。监测人员既要懂得安全监测仪表的使用,又要懂得矿井通风方面的相关知识,更要学会安装、调试和排除故障。要做好传感器的日常维护、调校等工作。

4、施工人员在应用数字化矿井系统的同时,还需树立主人翁的安全理念。安全与每一位职工休戚相关,施工部门的负责人要定期开设数字化系统培训讲座,重点对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举行专门研讨座谈会,并由每位员工提出使用心得,全体分别讨论;搞好安全生产是每一位职工应尽的权利,也是应尽的义务,职工不能单纯仰赖数字化系统的配套使用给矿井作业带来的诸多优势,而要居安思危,树立忧患意识,时刻把正确、有序、安全的操作规程记在心里,用在实际作业中,克服麻痹大意、粗枝大叶、凑合和侥幸等各种不良施工态度和心理。

结语:

数字化系统的探索、发展和实践,给矿井生产带来了不小的收益,解除此前威胁矿井作业安全的各种后顾之忧,使矿井生产不再单纯依赖于传统、陈旧的机器设备操作,而采用前沿技术成果——数字化系统,规避了施工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能够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杨维,孙继平,王柏燕-矿井移动通信系统结构及移动台基站研究[J].中国矿业出版社(煤炭开采版).2011年01期.

[2]孙继平,李继生,雷淑英-煤矿井下无线通信传输信号最佳频率选择[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3]孙继平-矿井移动通信需求分析及网络结构的研究[J].煤矿设计.2008年12期.

篇2

关键词:数字化电厂,仿真技术,DCS,SIS,MIS

Abstract: With the reform of power industry system in our na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power industrial market, the power generation industries must accelerate their paces into the information era. The industrial power plants and the extension of internet application are the base of the extension of information uses. The extent of broadness as well as the deepness in digital power plant has the direct effects on the level of information in power pla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reas such as the simulation technology, research on ‘3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Besides, it also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 and the future endeavors in the region of digital power plants.

Key words: Digital Power Plants, Simulation Technology, DCS, SIS, MIS

中图分类号:TM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

建设数字化电厂的意义和可行性

1.1 建设数字化电厂的意义

目前新建电厂开始建设的SIS和MIS已为火电厂提供了一个综合优化控制和管理的数字化平台,如把国内外经实践证明有实效的优化软件集成到这个平台上, 仅从直接经济效益计算,每年为电厂节省上千万元是完全可能的。如考虑故障预测和诊断等提高安全性、防止重大设备损坏或不必要的非计划停运,其经济效益将更大。如果进一步实现现场设备级数字化, 推广应用现场总线及相应的现场总线智能监控没备,还可进一步提高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减少运行维护成本,降低工程费用,可见,火电厂数字化对电力企业优化运营具有深远意义。

建设数字化电厂的可行性

目前新建电厂开始建设的SIS和MIS已为火电厂提供了一个综合优化控制和管理的数字化平台。我国数字化电厂的应用情况可以从以下事实做出说明[1]。

大唐盘山电厂的SIS率先于2004年6月通过了由陆延昌同志任主任委员的高级别鉴定,并给予了高度评价。第1个电力行业的SIS标准, 《火力发电厂厂级监控信息系统技术条件》已经过审批,将由国家发改委颁发。经过7年的奋斗,形成了一支SIS开发和应用队伍, 这为建设数字化已初步电厂,进一步发展SIS的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

国内外石化行业已开始进入推广应用现场总线系统、全面进入企业数字化的阶段。国外也已有一些大中型火电机组成功应用现场总线系统。

综上所述,当前着手建设数字化电厂是完全可行的。

2.仿真技术在数字化电厂中的应用

目前,熟悉控制装置,决定控制系统结构,静态参数的匹配计算及调节器参数整定等工作,都必须在现场反复摸索和试验,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并且由于受现场条件限制,控制方案和控制参数往往不太理想。仿真技术是指如果能开发一个控制仿真系统,则上述工作都可在实验室完成,一方面可大大节省时间和精力,预先确定控制方案和参数,大大减少现场调试次数;另一方面,由于DCS在电厂的普及,今后数字化电厂的工作重点将转移到节能增效上来,这就要求必须对目前数字化电厂控制系统进行优化。优化不是简单地对现有控制系统的调节器参数进行凋整,而主要是研究采用新型控制结构和新型控制算法的控制系统,成功应用新型控制系统的关键之一是在实际投运前对其进行详细的仿真试验,以便使调试人员掌握新型控制系统的运行特征及控制器参数的工程整定规则。

3.数字化电厂“3S”研究现状

数字化电厂即电厂厂级信息自动化系统的概念,它包括厂级监控信息系统(Supervisory Information System 以下简称SIS)和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以下简称MIS)。数字化电厂的信息系统主要涉及分散控制系统(DCS)、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三大系统(3S)。三大系统各自独立运行于支撑自身的网络系统,通过公用的统一数据平台实现三个系统的无缝集成,从而达到全厂数据的共享。

3.1 分散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ControlSystem简称DCS)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融合了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图形显示技术,实现集中管理,分散控制。它根据火电厂的工艺特性,将控制系统分成若干独立子系统,由相应的分布式处理单元独立完成。DCS的各子系统分工协作,并行工作,并通过系统通信网络进行数据交换,共享系统资源。DCS已成为火力发电厂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3.2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2]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可靠性的提高,现场总线系统(FCS)在电厂的应用已成为发展方向,而且现场总线仪表已基本齐全,在电厂中使用日益增多。现场总线仪表都为智能型仪表,它们所提供的丰富的数据都可通过总线上传到DCS或PLC,增加了现场数据的信息量,提高了数据采集精度,为SIS提供更加丰富的现场数据,为发挥SIS强大的数据分析、优化功能奠定基础。工程师或操作员站的显示屏(LCD)上能够容易地查看仪表工作情况,对仪表进行调校及参数修改,大大减轻了维护工作量,减少了维护人员。目前电厂使用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条件已经具备。

3.3 电厂监控信息系统 (SIS)

SIS是集过程实时监测、优化控制及生产过程管理为一体的电厂自动化信息系统。SIS系统解决了电厂自动化信息系统应用中遇到的两个主要问题:实时数据来源复杂而分散和实时数据很难长期高精度的存储, 同时SIS系统在全厂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和应用软件开发平台。它是建立在 DCS网络和MIS网络之间的一个高速、高可靠性、超大容量的全厂生产过程实时/历史信息网络系统[3]。

SIS系统与DCS系统的功能差异主要体现在:DCS系统面向机组级自动控制,有其安全性高、实时性强、相对封闭的特点。其数据库的容量、接口能力十分有限,而SIS系统在数据库的存储容量和精度、数据检索的速度和灵活性、与不同数据源的接El能力以及应用软件的开发平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3.4 数字化电厂管理信息系统 (MIS)

厂级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建设目标是,建设覆盖全厂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安全可靠、数字化的传输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包括全厂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MIS根据业务情况可划分成生产业务系统、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综合信息查询系统、报价辅助决策系统(商业运营管理)、办公自动化系统、系统维护子系统。

4. 结语

全面实现电厂数字化工作, 在国内外均处于刚起步阶段,经验不足。新建电厂普遍建立了SIS和MIS(管理信息系统)网络架构,并配置了不少故障诊断、状态检修及性能优化等监控和管理软件。但这些软件尚欠成熟,现场设备级自动采集的信息太少,使一些高级应用成了派不上用场。如果依靠人工采集、录入,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有些也较难实现。这些问题不解决,SIS和MIS将不能发挥其效益。为加快电厂信息化进程,少走弯路,建议尽快建设一个数字化电厂示范工程。通过示范工程, 从电厂生产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及管理现代化出发,解决全厂系统和信息的总体规划、现场设备级数字化、厂级SIS和MIS功能要求及完善等问题。

全厂系统和信息的总体规划,电厂数字化和网络化使管理和控制实现真正的一体化, 几十个监控和管理系统将集成为一个大系统;全面实现电厂数字化,实现电厂的故障诊断和预测、状态检修、优化运行和控制等,采集的信号将比原DCS的I /O点增加2倍。如此多的信息,必须根据其性质,确定合理的信息流。因此,全厂系统和信息的总体规划将是数字化电厂的新课题,也是数字化电厂示范工程成败的关键。

现场设备级数字化问题。目前现场设备级设备采集的信息较少,无法实现控制系统故障诊断、预测和现代化管理,并改变过去那种发生停机停炉后才知道该设备故障的被动局面。现场设备级数字化要研究解决各种现场智能设备的应用、现场总线规范及与DCS及其它管理系统的接口等问题。

厂级SIS和MIS的功能要求及完善问题。在现场设备级解决了数字化问题后, 厂级SIS和MIS等还需进一步完善充实,将有成功应用业绩的优化控制和管理软件集成到厂级SIS和MIS平台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化电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侯子良,潘钢. 建设数字化电厂示范工程 加快火电厂信息化进程[J]. 中国电力,2005,38(2):78-80

篇3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我国人事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人事档案的管理也不断的革新。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改变了我国档案管理的模式和方法,纸质版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进步的要求,各种电子版的文件促进了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随着数字化、网络一体化的发展,档案管理也逐渐步入了数字化管理时代。为了促进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我国档案局制定了《电子文件归档与归档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并制定了电子文件研究项目。上海市的档案多媒体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深圳市的数字档案馆系统工程的研究与开发项目都是我国发展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里程碑。

由于我国信息资源数字化的技术不高,在人事档案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没有统一的标准进行规范,使得我国不能很好的开展档案数字化建设。键盘录入和光学字符识别扫描输入是当下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两个重要的方式,但是键盘录入存在低速度、低效率、高成本等缺点,而光学字符识别扫描输入则是受干扰性较强、图像质量偏低等缺点。我国的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仍然不够成熟,多为理论缺乏实践推广。

为了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更好的建设属于我国的档案数据化,我国积极举办了例如“国际档案数字化研究与发展”的学术报告,推动我国档案信息化、数据化建设。目前我国数据档案馆的研究比较多,而对于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原则问题等研究较少,无法形成系统性的研究。

我国在上海、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进行了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试点工作,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积极开发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工具,将文书档案转为文档,并以数字形式进行归档和存储,其中世纪科怡的档案管理系统、索易文档影像管理系统等都是较为成功的数字化档案管理工具。鉴于目前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技术水平,档案管理数字化系统一般通过图像的方式将档案进行存储和归档,既可以利用现有档案,又可以为今后技?g提高时的档案文本转换提供了基础。目前国内在信息资料的数据化处理和图像利用上都比较丰富,例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建筑图纸库、史志图片库等。

三、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总体规划

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宏观规划一般是指由国家、省、市等完成的有关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规划,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微观规划则指的是有企业、机关等进行的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规划,两者共同组成了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目前国家以及一些地方遇到资金限制和人力不足等问题,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只能停留在理论的探讨阶段,不能很好的落实到实践中。例如我国公务员系统的人事信息化管理有着信息量不足等局限,信息化不能很好的开展到档案管理中去,总体规划的不足使得人事档案处于自流状态。

2.标准化、规范化工作有待提高

我国目前执行的人事档案管理条例仍然是国家档案局20多年前颁布的《干部档案工作条例》,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旧的条例以及无法满足我国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建设,虽然很多的省市也对人事档案信息化进行了管理,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只能着眼于某一个单位或是专业心态,严重制约了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

3.信息化程度不高,资源共享程度不够

我国目前人事管理部门大多采用的检索方式仍是人工检索,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偏低,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不能应对复杂的技术操作,更不要说进行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研发和创新了。我国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一般以业务进行划分科室的职能,每个科室负责单独的部分,这种方式可以明确责任的分工却造成了人事部门内的信息分散,不能够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限制了信息的流通,造成了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4.人事档案保密和安全受到挑战

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是现代档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档案管理发展和进步的关键。随着信息化的渗入,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比如办公局域网、业务运行网等各种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建立,将人事档案的录入、整理等工作都可以借助计算机完成。信息化虽然为人事档案管理带来便利,但是对人事档案的安全性也产生了极大的威胁,网络安全问题一直是网络发展和壮大的阻碍,档案涉及到人的隐私,一旦泄漏后被有心人利用,就很容易造成人员的损失和网络的瘫痪。人事档案信息化的网络安全问题一般包含内部网络物理安全问题、内部网络结构的安全问题、内部网络系统应用安全问题三种。

5.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

随着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发展,档案管理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新的要求。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还要具备极高的信息化技术。由于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虽然档案部做了人才引进,但是计算机高技术人才仍然十分欠缺。档案信息化人才建设问题主要包含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缺乏真正懂行的决策者、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欠缺、全员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如果档案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不能够很好的解决将严重阻碍我国人事档案信息化的发展和进步。

四、促进人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方法和对策

1.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管理新模式

档案随着人的变动而变动是目前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制度,每个人的档案都是唯一的,且会伴随人的一生。虽然这传统的人事档案管理有其优点,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这种档案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我国人事档案的管理需求。当今社会上,人才不再是属于某一个地区或是单位,而是属于全社会的,人才的流动以及是大势所趋。新的人事档案制度将以个人的流动和自由为基础,实现档案关系和劳动关系的分离、人事档案的社会化管理、人力资源的最优组合。开放式人事档案管理的发展,使得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更加完善。

2.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鉴于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复杂性,人事档案管理系统需要更加的科学、高效和先进。首先,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前提,先进设备的引进可以提高档案系统数据的传输速度、有利于文字图片的录入等。其次,我们还要建立和完善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实现不同区域和专业的人力资源工程,数据库内容包括编号、身份证号、姓名、性别、民族、出生年月、单位代码、入何组织、加入时间、工作时间、从教时间、毕业院校、等信息。数据库的建立不仅提高了数据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重复性操作,使得结构更加合理和完善。再次,我们需要去建立安全保密法规,安全保密问题是建立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的重中之重,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可以使安全管理有法可依,保障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中的安全性。

3.形成全网络化管理

信息化的渗入使得档案管理实现了网络化,通过网络平台的使用改变了传统档案管理模式,使得档案管理不局限于时间、地点、空间等方面,实现档案的交流和共享,扩大了档案的利用和服务范围,使得档案管理逐步转向开放,使得档案管理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

篇4

[关键词]检验检测;实验室管理;数字化转型;数据治理

一、前言

检验检测行业区别于其他行业,其生产的“产品”是数据。数据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可复制、可传输、可计算的特点。同时,检验检测行业产生的数据,相对于生产制造业,具有批量小、复杂程度高、对规范性要求高等特征。数字化转型对不少实验室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命题,同时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二、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内涵

对于实验室而言,数字化转型是指运用新一代数字技术,促进实验室战略、业务、研发、管理、服务、财务、供应链等的转型与升级,实现实验室活动所需的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的数字化管理与运维,确保实验室检测或校准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其核心是支撑实验室形成有价值的数字资产——即可信任的数据,并最终赋能价值的过程。鉴于检验检测行业与质量、民生以及监管密不可分的联系,检验检测的数字化绝不能局限于机构内部,而必须从行业整体,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加以充分考虑,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场景。1.检验检测助力经济数字化。形成新供给:检验检测是生产制造、科技研发、商贸流通、航运物流、专业服务、农业等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应考虑与上下游产业的贯通发展,尤其在推进生产、研发和贸易方面,检验检测的数字化转型将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2.检验检测助力生活数字化。满足民生保障新需求:数字化民生保障,在公共卫生、健康、教育、司法等领域,与检测息息相关。实验室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在打造智慧医院、数字校园、疾控服务、司法鉴定等一批数字化示范场景中的参与与融合。3.检验检测助力治理数字化。优化新环境:在深化“一网统管”建设,聚焦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规划建设、城市网格化管理、交通管理、市场监管、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与检验检测行业的关联尤为密切。因此,实验室的数字化转型,要优先考虑态势全面感知、风险监测预警、趋势智能研判、资源统筹调度、人机行动协同等方面的诉求。三、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矛盾与误区根据牵翼网2021年3月对81家检验检测行业中高层管理者代表进行的调研显示,实现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最大的困难依次为:实验室“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50.6%)、数字化转型需求不明确(49.4%)、无法评估数字化转型投入产出比(32.1%)、实验室内部没达成共识(22.2%)、没找到合适的供应商(17.3%)和预算不支持数字化转型(13.6%)。“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已经成为数字化领域被广泛讨论的问题。例如,实验室采购的设备设施无数据接口,导致从源头上这些设备产生的数据无法与系统对接。解决的方法唯有对设备改造甚至更新换代,该类型老旧设备成为事实上的“技术负债”。员工由于习惯了线下的操作模式,对使用数字化系统产生不适应甚至抵触,造成的结果往往是效率下降,甚至无法推行新的系统。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均会拖累实验室的数字化进程,如果没有一定的决心和手段,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的恶性循环会严重阻碍数字化转型的落地。“技术负债”和“习惯负债”本质上是由人的思维定势造成的。缺乏统一效果评价方式,也是阻碍实验室开展数字化转型投入的重要障碍。在这一点上,实验室各个岗位的认知往往是不同的。例如,实验室决策层关注数字化转型能够支撑实验室现有组织架构和未来扩展,检测过程实时监控,为实验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提高实验室管理和检测效率,提高检测质量,实现降本增效。实验室管理层关注无纸化,自动生成统计分析数据;监控检测过程和计划执行,出现超期、设备异常、耗材使用等情况及时预警;绩效管理;数据追溯等。实验室检测人员的关注点是希望系统操作简单、快捷,不影响现有工作习惯;不需要录入大量数据,选择扫描代替填写;借助系统帮助,能够提高效率,减少出错;与使用的其他系统,如OA、财务实现集成;实验室的IT人员则关注系统运行稳定,在大数据下实现高度可用;保障数据安全性、完整性;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够快速恢复;支持自定义和灵活调整。这些诉求都自有其合理性,但放在一起,经常存在矛盾,并且往往与有限的预算形成巨大的冲突。此外,检验检测行业虽然是高技术服务业,但大部分还停留在线下思维模式。绝大部分检验检测机构没有专门的数字化团队,IT部门的地位属于支持性部门。在实验室数字化转型中,由于缺少成熟的经验,决策层往往无法利用内部资源来对数字化路径进行清晰的定位。此时,就有必要引入外部的咨询和培训团队。优秀的定制化咨询,不但能够为实验室规划好明确的数字化转型目标和路径,更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实验室分析现有模式的瓶颈和不符合项,有针对性地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加以改善,从而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的效果。同时,由于有成功的案例,也能够为实验室数字化转型路径中可能遇到的问题、阵痛加以疏导,帮助实验室迈过数字化转型中的困境。

四、实验室数字化转型推荐路径

由于数字化转型的以上特性,实验室可以采取“总体规划、局部先行、管理预期、持续推进”的策略,从某些环节(数字化检测报告或在线业务受理)开始,充分建立内部信心,再逐步推广到全流程,以需求驱动数字化转型落地,提升转型成功率。1.总体规划。实验室数字化转型的首要工作是“摸清家底”,搞清通过数字化转型来解决哪些问题?除了传统的信息化管理要求之外,数字化转型更应关注提升效率、服务体验、控制风险、客户管理、优化决策等方面,更不应忽视数据的作用。无论是历史数据,还是贯穿检测过程中的知识应用,都应注意在系统中加以提炼萃取,形成新的业务价值。在摸家底阶段,很可能有必要借助外部咨询能力,以完成包括业务流、质量流、数据流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现有的IT基础设施。最终,梳理出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需求的收集范围要覆盖人员、设施环境、仪器设备、计量溯源系统及外部支持服务等。2.局部先行。通过自我洞察和阶段性目标,先从某一环节或应用场景入手,渐进式进行数字化转型。例如:对于样品批量大、流转周期短、报告数量多的实验室,应当考虑更高的流程标准化要求;更合理的检测流水线规划;更自动化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加密、防伪手段。对于样品批量少、流转周期长、报告单价高的实验室,则需要考虑更完善的复杂合同评审;更高效的协同任务流;支持自定义的报告生成工具;更完善的复杂支付场景。场景不同,设计和规划的重点会完全不同。实验室的项目团队尤其需要管理好每个阶段的预期,持续推进,避免多头需求,久拖不决无法上线的局面。3.管理预期。实验室现有的管理机制自有其合理性,除非有比现有模式更好的模式,否则不能对其妄加否定。转型可以是对实验室现有流程和管理制度的梳理和规范,但决不是推倒重来。有的管理者希望通过某一信息系统的实施,对实验室的管理机制加以大幅度的改进。这样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须知,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改进归根结底需要的是管理者的决心和管理手段。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好需求管理工作。如果好大求全,容易造成大量功能都处于几乎低使用率的状态,不仅导致了项目实施周期加长、成本提高,还会导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复杂度提高、出错率上升,反而会给用户造成诸多不便,影响了最终的转型效果。4.持续推进。实验室是不断发展的。这也就意味着,系统也需要持续改进,才能始终适应实验室的管理需求。事实上,系统上线只是后续持续改进的一个新起点。随着实验室组织架构的变化、管理体系的发展和业务流程的变化,需要不断识别实验室发展中产生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将有关的部分体现在系统中,才能始终保持系统的生命力。对此,管理者需要有清醒的认识。

五、小结

数字化转型对于实验室转型发展的重要性是无可辩驳的,也是所有不确定中的唯一确定。数字化转型不是目的,实验室生存和发展才是。转型首先“转心”,只有思维方式的转型,才能驱动业务创新,完成变革。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认证协会.数字化实验室数据控制和信息管理要求:T/CSCA130002-2020[S].上海:上海市认证协会,2020:2

[2]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模型:GB/T36073-2018[S].北京: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18:3

[3]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实践研究报告[R].上海: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2021

篇5

关键词:开发区;环境卫生设施;专业规划

中图分类号:TU824文献标识码: A

环境卫生(以下简称“环卫”)设施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往往只重视城市经济的发展,忽略了环卫设施的建设,导致现状环境卫生设施配置指标小于国家和行业标准,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区建设不应再出现类似城市环卫设施因规划滞后造成布点不合理和标准低的问题,避免“只顾开发,忘记配套”的通病,也不能“大而全”,把能涉及的环卫设施都搬上。各地政府及开发区管委会近些年来开始高度重视环境卫生问题,有些开发区也在开始积极开展环卫专业规划的编制工作。为了做好开发区环卫专业规划编制,本文结合我院编制的几个大型开发区或者新区专业规划,就做好开发区环卫规划的若干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一.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以总体规划为依据,按照现行国家标准规范和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卫生发展事业进行预测,对城市(镇)固体废弃物制定相应的收运、处理处置对策;对环卫公共设施、环卫工程设施进行规划;对环卫专用车辆数量和类别进行预测;对基层环卫机构及环卫停车场进行规划;对垃圾转运站、垃圾处理场等环卫设施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编制近远期环卫设施建设规划,提出近期技术经济指标和投资估算等。

二.编制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有何意义

环境卫生专业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环境卫生领域的细化,也是政府指导该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环境卫生领域相关政策的依据。

三.针对开发区,应该从哪些方面着手编制环卫规划

2011~2012年间我院先后承担了安徽省江北产业集中区和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的环境卫生专业规划编制,这两个开发区都是安徽省内目前定位最高、影响最大的开发区;我院接受这两个城市环卫规划的任务后,组织经验丰富和优秀的工作团队;为了编制好开发区环卫规划,我院组织编制人员到中新天津生态城、唐山湾曹妃甸新区等国内知名新区去考察学习。

我们认为开发区环卫规划是以开发区总体规划为上位规划的一个专业规划,开发区对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要求高,如何建立好用科学的适合开发区的环卫管理规划是非常重要的。环卫规划的编制首先要符合开发区总体规划,制定与开发区总体定位相匹配的环卫主要目标体系;其次是规划内容的编制,包括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垃圾处理模式选择、环卫设施布局、环卫人员编制和投资估算等;最后,针对专业规划还要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

(一)、开发区规划编制原则和目标的制定

(1) 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总体规划相协调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发区的发展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开发区环卫规划同时也是开发区总体规划中在环境卫生方面规划的一个扩充和细化,因此,环卫规划必须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环卫专业规划与开发区总体规划。

(2)坚持在满足开发区环卫功能配置要素基础上,适当高标准、高起点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一个城市对外的窗口,其定位不仅仅是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增长,还是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新城,因此在制定环卫规划目标要高起点出发,设施建设标准要高,与开发区整体定位相适应。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 “十二五”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规划的通知〔2012〕23号,“规划”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餐厨垃圾处理和分类收集都有明确的规定。环卫规划控制的生活垃圾收集率、无害化处理率、分类收集率等重要指标都应达到与园区总体定位相一致,并符合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划的规定。

例如,江北产业集中区总体定位是“宜居、宜业、低碳、生态”滨江现代化产业新城,集中区规划用地现状仅为少量村庄,按照规划的要求,村内村庄都需要拆迁安置,区内所有设施都是按照规划新建,所以环卫设施建设不像城市的老城区受到用地、周边环境的限制,可以按高标准建设,尤其是公厕这类设施在城市中数量远远不足,在开发区可以取标准的中上限,保证数量上满足需求;此外,对于定位要求很高的集中区,还应加强环卫设施等级的建设,公共厕所仅仅达到二类水冲还是不够的,在重要路段和区域应提高公厕等级,并考虑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使用方便。

(3) 坚持园区建设环卫设施先行的原则

目前大多城市环卫设施建设都存在一个通病:现状设施建设数量不足,配置标准远远低于国家和行业指标,近期按照国家标准配置,建设任务重。以一个中等城市为例:假设现状建成区30平方公里,城市总体规划近期为5年,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远期期限为10年,建成区面积为60平方公里。按照国家级行业标准配置指标应达到3座/平方公里,但实际很多城市公厕最高配置指标为2座/平方公里,甚至更低。按照标准计算,现状公厕的缺口为30座。为了能达到国家标准,规划近期公厕数量应达到120座,远期为180座,现状公厕数量为60座,因此规划近期5年的公厕建设总量是60座(不含对现状提标改造的公厕数量),平均每年建设12座。远期10年建设数量为60座,平均每年建设6座。

究其原因主要是城市过多的重视城市自身发展速度,忽略了环卫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开发区属于新区,在设施建设还未启动就应做好规划,坚持环卫设施先行的原则,优先考虑环卫基础设施(如公共厕所、环卫工人作息场所等)的建设,避免出现城市环卫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通病。比如建筑垃圾,由于存在村庄和企业等单位的大量拆迁物、新建筑装饰垃圾以及破损道路路面砼块,对建筑垃圾处理压力有时会明显大于城市,处置不当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影响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园区建设前,认真思考建筑垃圾处理与利用的实际问题。

(4) 坚持环卫设施资源共享的原则

开发区作为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环卫设施应坚持资源共享的原则,像生活垃圾转运站、生活垃圾末端处理设施等投入较大的设施应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环卫设施,避免重复建设造成投资的浪费,也能体现区域规模效益。例如,滁州市苏滁现代产业园位于滁州市东北部,滁州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已经建成,焚烧处理厂正在谋划中,因此规划现代产业园的垃圾处理设施与滁州市共享,降低设施建设的投资和后期运行的成本。江北产业集中区起步区规划用地20平方公里,13万人,垃圾高峰期产量140吨/日,考虑到设施建设和运行费用,规划建议生活垃圾送芜湖市垃圾焚烧厂集中处理。

(二)、规划内容的编制

(1)环卫作业量的预测

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包括生活垃圾清运量、道路清扫保洁量、餐厨、粪便产量等。作业量的预测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设施、设备及人员的配备规模与数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环卫作业量的预测应明确预测的根据,例如,人均垃圾产量的预测,开发区总规有人口的预测,人均垃圾产生量就需要规划编制者根据当地情况和经验综合判断进行取值,江北产业集中区人均垃圾产生量综合取值为1.0kg/d,高峰期系数取1.1。

建筑垃圾一直是困扰城市管理的一个难题,建筑垃圾的产生跟城市的开发建设密切相关,从产生源来看,建筑垃圾主要来自于拆毁和新建,拆毁的建筑垃圾预测可以采用经验系数法预测,中国建筑出版社的《建筑施工手册》(第2版,1988)根据建筑材料在使用前和拆毁之后的形态有很大变化,并且考虑拆毁建筑垃圾之后的分类及循环利用等因素,对拆毁建筑垃圾的组分进行重新归类,分成了废钢、废混凝土砂石、废砖、废玻璃和可燃废料5类,并给出了每种类型建筑的拆毁垃圾经验产生率系数,在预测过程中可以根据拆毁面积和系数进行预测。新建工程产生的建筑垃圾也同样采用经验系数法进行预测。因此可以看出,建筑垃圾产生量预测的重点是拆毁建筑面积的统计和新建建筑面积的预测,当然可以在开发区选择几个代表性工地实际复核一下指标会更准确些。

(2)处理模式选择

以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为例,生活垃圾处理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生活垃圾分类是实现减量和资源再利用的途径,国内也在积极探索生活垃圾分类的方法,垃圾分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规划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适合的分类方法,以江北产业集中区为例,集中区的居民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区内原有农民,二是集中区的优越条件吸引来的城市人口,三是在集中区工作的人群。针对集中区内居民的环保意识不同,如何选择生活垃圾分类方式显得尤为关键,根据生活垃圾产生源和成分特点,我院在规划编制中推荐生活垃圾分类分两步走,首先是干湿分离,然后是更为精细的分类。干湿分离是将植物类和厨余类垃圾等有机垃圾分离出来,这部分垃圾具有含水率高、易腐败的特点,不适合焚烧或者填埋处理。这种分类具有简单易懂、便于操作等特点,适合集中区不同人群。当然从长远考虑是应该进行更精细的分类,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配合。另外要注意将工业垃圾与危险垃圾分离投放,避免混入生活垃圾中。

目前生活垃圾收运有多种方式,作为开发区应该选择密闭、高效、环保的收运方式,要考虑生态、低碳、环保的收运模式。开发区跟城市有所不同的是工业用地占的比例较大,但工业用地具有生活垃圾产量少的特点,因此这类地区的生活垃圾可以采用直运模式,这种模式也是目前较为常用的,具有速度快、效果好等特点。开发区初级垃圾收集系统可以根据各地人力成本和清扫强度不同,选配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垃圾收集车,以降低劳动强度。

生活垃圾收运路线直接影响到收运成本,因此除了收集方式的选择,还应重视收运路线的规划,收运路线的规划应符合运距最短、无遗漏、无堵塞的原则,垃圾转运车辆还要考虑与末端处理设施相配套,避免带来进厂困难。

收运后的生活垃圾面临最终的处置,目前处置方式主要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每个处置方式都有自己的优点,建设一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投资巨大。开发区起步之初垃圾量都相对较少,因此开发区可以与周边城市共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节省建设投资,远期随着开发区的发展和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的更加成熟,可以选择更好的处理方式。

(3)环卫设施布局

现状城市存在环卫设施布局不合理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城市发展过程中对环卫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原本是环卫设施的用地用作他用。开发区园区内设施均需要新建,因此在规划时不会受到选址无法落实的限制,规划编制人员应根据环卫设施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布局,布局的原则是服务范围的全覆盖。例如:规划应对公厕、垃圾转运站、环卫休息点等环卫设施提出选址和建设原则,并在规划图上确定具置;同时也要考虑土地集约使用的原则,有些设施可以共建。实际建成后,按照标志化和标准化要求,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不失为开发区的一道靓丽风景。对于开发区或者附近的水域,也要合理设置水上垃圾集中清捞、环卫码头和收运点。

(4)环卫设备规划

环卫设备主要是指与环卫工作相关的车辆、设备,包括垃圾收集车、运输车、扫路车、洒水车等。随着技术的成熟,环卫设备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像护栏清洗车、高压冲洗车等也在环卫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环卫设备的配置有助于提高作业机效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我们认为环卫设备的配备应遵循“精、细、高、低”的原则:“精”指作业精,效果好;“细”指各类车辆、设备齐全;“高”指设备性能高;“低”指设备能耗低,节能环保。

(5)环卫数字化管理规划

环卫规划不仅仅是设施的规划,还有环卫管理的规划,开发区环卫管理应变“被动”为“主动”,增加科技含量,实现开发区环卫数字化管理。为加快推进开发区适应数字化城市管理新模式,实现精细化、数字化、信息化、人性化管理,规划应采用“瞄准一流、快速起步、分层推进、逐步完善”的办法,可以利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方式,建立“一个中心、两个系统”,形成科学合理、高效有序的管理长效机制。可以对车辆、环卫工人和转运站等作为管理对象,获得常态和稳定化的在线数据,便于统计后,实现全系统的科学管理。数字化城管可以在建筑渣土、垃圾收集运输、垃圾分类、环卫应急、重点区域全天候环卫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行业产业化和市场化规划

2002年8月,国家计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要转变污水、垃圾设施只能由政府投资、国有单位负责运营管理的观念,解放思想,采取有利于加快建设、加快发展的措施,切实推进城市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建设、运营的市场化改革。因此环卫设施的建设和运行可以采用市场化运作,环卫作业采取服务外包,实现管干分离,环卫设施配置进度与开发区建设同步。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应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要进一步健全环卫行业管理机制,加强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完善考核体系建设,做到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又能做到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确保服务质量,不损害开发区的生态环境。

(三)、保障措施

规划编制完成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保障其实施,出了规划本身具有很好的指导性意义,较强的操作性,还应提出切实可行的保障措施,两者相辅相成。

首先,要在政策上和法律上对规划予以确认,政府以正式文件形式颁布,将规划作为一门法规来执行,禁止任何单位和我们违反规划更换和侵占环卫设施用地,环卫设施用地一定要预留好,不能降低环卫设施建设标准;

篇6

关键词:高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N911.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Y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icians is digitized campus construction. The author as a project manager, take the overall planning from the Yangzhou technician college digital campus construction background, planning principles, content of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phase and other aspects, thereby constructing a multidimensional digital space.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gital campus; digital

一、规划背景

扬州技师学院的数字化校园是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化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的维度,从而提升传统校园的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功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在全面调研的基础上统一规划,按照规划的方案逐步实施。因此,前期的建设方案规划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效果起着决定性意义,公司根据在多所高校与校方配合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规划经验,结合扬州技师学院的实际情况,通过该方案对扬州技师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单位给出数字化校园整体规划的方式和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供校方参考。

二、规划原则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需要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目前主流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规划一个适合学校发展需要,并在技术上选取一个相对领先,成熟的方案。

规划的方案必须要顺应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发展目标,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要顺应学校的发展目标,并为学校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信息化保障。如复旦大学是要建设成国内名牌,国际一流的高校,其建设的数字化校园也需要具备相应的实力。因此复旦大学采取了向港、澳、台等发达地区的著名大学学习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方式,在规划时,着重考虑了如何移至发达地区的建设模式,并以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规范学校现有的管理,行政工作方式,实现不同部门间深层次的耦合和交互。而南师大发展的目标是要建设成国内重点,国际知名的高校,所以数字化校园工程在规划时重点考虑了如何使用信息化技术帮助学校在现有教学、管理上遇到的问题,为师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并在一定程度上各个部门的资源共享。

规划的方案必须选择先进、成熟的技术体系

数字化校园的技术选型和实现要点,需要选取目前信息行业中先进的技术体系,保证规划的数字化校园符合行业发展的趋势并在建成后的若干年内可以持续的升级,避免因为体系的选型而造成的平台过时。在实现方法上,也应该参考目前信息化建设中各个行业的先进手段,不管是应用到企业的还是政府部门的方案,都可以作为数字化校园的参考手法。

规划的方案要适应学校的信息化现状,使学校尽快完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引入到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上。

目前国内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的阶段大多处于从校园网和部门级的管理信息系统向整体数字化校园转行的阶段,对于这类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规划的重点是设计一个数字化校园整个框架,通过集成,兼容前期学校投资建设的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充分的利用现有资源,保护各个时期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同时对明显落后于需求和技术发展的系统进行必要的改造和升级。

规划的方案要与学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相匹配,保证规划的数字化校园是可实现,可建设的。

数字化校园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并且有多种方式。对于有足够人力和财力保障的学校,可以采用整体重建的方式,采用新的统一建设的系统和平台替换学校前期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并实现各个系统间深层次的整合,使整个学校成为一个大的URP系统;但对于更多的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必须在规划时针对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人力资源现状,确定建设的内容和方式,首先解决最关键的问题,搭建基础性的框架,并为后续的建设奠定基础,完成了这个工作,再逐步实施对各种部门级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

三、建设内容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建设内容的规划,要从环境建设、资源建设、组织建设3个层次上,考察扬州技师学院现有的信息化基础和各个层次上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和重点。

环境建设的规划

环境建设主要包括校园网、网络中心、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IDC中心等基础设施、硬件的建设,这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前提。

在进行方案规划时,需要全面的考察现有的环境是否符合数字化校园整体的需求,哪些地方还不足,尤其在IDC的规划上,对于数字化校园需要的服务器、存储、交换机等设备要作出配置的估算,并结合学校的投入情况,确定IDC建设的方案。

资源建设的规划

对资源建设的规划主要是规划应用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建设内容,以及应用系统与应用平台的集成方案。

应用平台包括共享数据平台、身份认证平台和信息门户平台,在对应用平台进行规划时,首先需要确定这三个数字化校园在支撑平台在扬州技师学院是否有需求:共享数据平台主要实现各个部门间数据的共享使用;身份认证平台为全校的师生用户提供唯一的校园网数字身份;信息门户平台为师生用户访问全校的信息系统提供统一的入口。同时,还应该考虑平台提供支撑服务的方式,是面向全校数据、用户的集中管理还是有重点,有选择的进行集中。

应用系统包括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系统、人事系统、学工系统、科研系统、研究生系统、财务系统等。这些系统在各个部门或多或少都存在,并且在建设时间上,系统的结构上,对外服务上各异。对应用系统的规划首先应该调研现有的系统是否符合数字化校园的基本特征,也就是是否面向全校师生提供WEB服务。符合这个特征的,一般采用以少量的改造对其进行升级的方式实现和应用平台的集成。一些建设年代较早,系统结构比较陈旧的系统,就实现和应用平台的集成就需要以新的系统替代原有系统。所以,对应用平台的规划应该从现状和需求的调研开始,结合数字化校园的整体运行框架,确定建设的方式。

组织建设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强有力的组织机构保障,在建设开始前,必须对学校进行数字化校园的领导机构、监督队伍、实施队伍进行详细的设计,并争取到 学校主要领导的同意,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氛围。达到整体工程人人参与的良好的效果。

数字化校园的规划还应该考虑对用户的培训,所以在前期要考虑师生,尤其是教职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在具体建设方案上,可以采取学校与公司的合作方式,完成用户的培训。

四、建设阶段的规划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阶段一般划分为3个,但在不同的学校,每个学校的建设内容不同,这种差异主要来自于学校对数字化校园的需求和基础不同。

大多数的学校在一期工程中首先实现应用平台的建设,并和各个应用系统集成集成,在二期工程中采用应用平台提供的技术框架,统一的重建落后的应用系统,在三期工程使用前沿的计算机技术开发更多的师生服务。

而在另一些学校,由于对公共数据的要求较为强烈,因此一期工程首先完成共享数据平台的建设,建设的内容以确定数据标准,定义数据格式和数据来源为主,要求各个部门使用这套标准的数据,并通过数据库实现部分数据的共享;在第二阶段,以前期积累的数据为主,通过建设信息门户和身份认证系统实现数据的全面利用和用户的统一管理,并在第二阶段中完成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在第三阶段中,再完成应用系统的重建。

还有一些学校在因为建设时间的关系,在一期工程中快速的完成信息门户平台和身份认证平台的建设;再在第二阶段中完成全校共享数据平台的建设和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

随着开放型一卡通系统的出现,以数字化校园为基础的一卡通系统的建设方案逐渐出现,因此一些学校将开放型一卡通系统和应用平台的建设放在第一阶段,确保这两个重点工程的质量,后续再实现各个应用系统的集成。

扬州技师学院在建设阶段的规划上,需要针对学校对数字化校园各项功能特点需求的紧迫程度,划分建设的阶段。公司建议数字化校园的切入点考虑以基础平台的建设为主,实现现有系统的集成并为后续建设的系统提供标准和规范。

建议的数字化校园建设计划:

注:以上计划为建议的建设计划,具体实施计划以规划完成后双方共同讨论确定的计划为准。

--------------------

参考文献:

[1] 数字化校园之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张升平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第1期

[2] 新一代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 许鑫 苏新宁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5 第1期

[3] 中国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与思考. 万里鹏 陈雅 郑建明 《情报科学》 2004 第3期

[4]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校园一卡通构建. 苏文胜 马千军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 2005 第1期

[5]基于数字化校园门户的分布式身份认证系统研究. 邓志宏 蔡海滨 蔡悦华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05 第8期

篇7

【关键词】县级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1.我国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1.1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将建设海量分布式公共文化资源库群,搭建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建设优秀中华文化集中展示平台、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和国际文化交流平台,最终实现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惠及全民,切实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引导社会、教育人民和推动发展的功能”[1]的服务网络。

1.2 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重大意义

2011年5月,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共同组织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整体提升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不断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加工整合内容丰富、质量上乘、特色鲜明、体现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优秀数字文化资源,并通过互联网等渠道广泛传播,对于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重大意义”[2]。

1.3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总体规划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总体规划是:“2011年至2012年是工程的基础构建阶段,要完成全国所有省级数字图书馆和部分市级数字图书馆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并与国家数字图书馆进行网络连接与资源整合,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2013年至2015年为全面推广阶段”[2]。

2.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的县级图书馆

根据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总体规划,在实施工程的前阶段,县级图书馆虽然没有被明确列入推广工程,但从最终工程全面推广阶段的目标来看,县级图书馆必然被融入“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之中。这是因为,一是实施图书馆推广工程,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水平提升的要求;二是县级图书馆依托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将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农村的数字文化惠民服务;三是更有利对农村广泛传播优秀数字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县级图书馆在现有的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与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紧密结合实施建设,其职能的技术含量将大获提升。

3.县级图书馆在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过程中,要做好自身建设

3.1 基础设施建设

“十七届六中全会当中提出要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公共文化服务就要适应这种要求,要把公共数字文化体系建设好。这些年来我们国家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主动适应网络环境、数字时代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比如说在我们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惠民过程当中就包括数字文化惠民工程,最典型的就是全国文化信息重点工程”[3]。截至2009年底,全国文化信息工程已建设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14个县级支中心(县级覆盖率96%)[4]。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中,国家政府对每个县级图书馆文化共享工程支中心投入68万元资金进行建设,支中心设有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多媒体室;接入2MBps传输速率以上的网络光纤、卫星接收仪等。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都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工程。实施县级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与文化共享工程紧密结合,互为支撑,形成合力,将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3.2 数字文化资源建设

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到‘十二五’末,将基本形成覆盖全国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数字资源总量将达到10000TB,其中每个省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100TB,每个市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30TB,每个县级数字图书馆拥有资源4TB”[1]。根据这个规划,县级图书馆要在现有的文化共享工程数据库的基础上,加以整合,进行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要侧重地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按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标准规范、统一规则、相互兼容的原则进行地方文化数字化加工,建设自己的数字文化资源数据库。

3.3 人才队伍建设

县级图书馆要注重本馆有关数字图书馆技术人才的培养,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重点加强对资源建设、系统维护、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建设一支专业知识与实际技能兼备的高素质的工作队伍,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2]。

3.4 主动协调,多加实践

3.4.1 区域性协调对应

“在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李国新看来,我国现有的2800多座公共图书馆未能摆脱‘一个区一个图书馆、一个县一个图书馆’的旧有模式,无法形成满足公众文化需求的服务体系”[5]。要改变这种状态,县级图书馆应主动参与纵向以市级图书馆为龙头,横向与其他县(区)级图书馆并联,共同协调建立区域性共享服务的“联合体”[6],为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服务运行打下地域网基础。

3.4.2 尝试搭建平台,边建设边服务,提高社会效益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数字图书馆还将通过新媒体使图书馆服务的覆盖范围扩展到互联网、手机、电视、智能移动终端等,实现全媒体服务”[1]。县级图书馆申请建立自己域名的网站,利用Internet传播数字文化信息;尝试与IT企业合作,应用云计算技术提升数字文化惠民服务功能,提高社会效益。

4.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需加注意的问题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2011年中国图书馆年会上的表示:“未来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应当借助云计算技术,打造无所不在的数字图书馆之‘云’”[5]。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是虚拟网架构的服务体系的系统工程,需要成熟的“云”计算技术等技术支持,“需要顶层设计”[5]。照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所说:“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数字图书馆建设已经具备成熟的技术基础,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建立统一的资源加工、组织、保存、服务标准,这需要国家牵头,由图书馆、企业一起参与制定,统筹协调,而不能各自为战”[5]。县级图书馆在全国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要结合原有文化共享工程进行,在硬件平台搭建、信息资源数字化等方面的问题需知注意:

(1)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要“与文化共享工程紧密结合,互为支撑,形成合力,共同在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在组织实施上,两大工程要统一规划,统筹兼顾;在技术平台和网络建设上,要做好协调,不重复建设”[2]。

(2)在资源建设上,要各有侧重,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在标准规范上,要统一规则,相互兼容。

(3)对文献资料数字化加工复制,要征得作者授权或同意,网络和传播文献信息,要掌握其版权权限,遵守《著作权法》进行,以免侵权。

5.结语

我国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运用数字图书馆技术提升各级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能力,将有效地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和手段,构建跨越时空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面对“以各级数字图书馆为节点的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1],作为低端节点的县级图书馆,要关注我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进展情况,学习研究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做出积极的措施,才能在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中发挥出本级图书馆的职能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姗姗.国图“掌门人”周和平把脉转型之困 图书馆需要“”[N].人民日报,2010-11-11(12).

[2]杨志今.大力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N].中国文化报,2011-09-15(1-2).

[3]高巍,李国新.公共文化服务要建设三大体系[EB/OL].[2011-11-10].人民网..

[4]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李长春同志近日在《求是》杂志发表著名文章 要求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 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J].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工作简报,2010(9):2.

[5]杜羽.数字图书馆:如何走进百姓家[N].光明日报,2011-12-08(1-2).

篇8

构筑村镇布局网。通过加强城镇体系规划,基本形成了中心城———中心镇———中心村———一般行政村———自然村的框架体系。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推进城郊的城中村、开发区的园中村改造。今后,将把城镇规划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按照乡镇企业向园区或功能区块集中、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农民居住向农村新社区集中、农田经营向农业专业大户集中的原则,完善城镇规划体系,并适度撤并行政村。

构筑城乡交通网。建设骨干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县乡道路硬化特别是山区道路建设为重点,推进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对城乡客运行业实施管理体制、发展规划、资源配置、税费政策、运价标准、服务标准、经营方式、优待政策“八统一”,推进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

构筑城乡信息网。在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化基础网络设施和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努力提高信息网络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和宽带入户率,逐步实现社区、村居管理与服务信息化。加快建设“数字电视”、“数字图书馆”等数字化工程,充分发挥数字农业网和各县区农村110呼叫中心的作用,强化农村信息服务。

构筑城乡生态网。近年来,随着构筑城乡生态网工作的推进,绍兴农村特别是山区的生态状况明显改善。今后将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千里绿色林带工程,构筑自然生态体系;推进杭州湾南岸生态体系建设、镜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和千里清水河道工程建设,加强水网生态空间的景观建设;推进农村排污管网建设和面源污染整治。

构筑城乡现代超市网。以“百镇连锁超市、千村放心店”工程为载体,着力建设现代流通网、监管责任网、群众监督网,实行商品准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的消费安全。今后,将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政府政策导向的作用,继续推进农村超市网建设,构建全社会放心消费体系。

构筑城乡健康保障网。积极推进“百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力争基本解决农民群众的饮水问题。加强城乡垃圾处理,全力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加快建设公共卫生体系网、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农民基本医疗保障网,进一步健全以市县中心医院为龙头、镇街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社区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网络,满足城乡群众的卫生需求。

构筑城乡社会保障网。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实施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集中供养制度,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大病医疗补助制度,努力建立比较完善的区域性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使群众难有所帮、困有所助、病有所医。

构筑城乡教育文化网。通过调整优化教育资源、建立长效助学机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等措施,统筹城乡教育发展,加快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以“东海明珠”工程、“文化示范乡镇”创建为载体,建设以县文化馆、镇文化站、村文化室为主体的文化设施,构建示范性、标志性、公益性的基层文化基础设施网络,营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篇9

二是加大市政基础设施维护管理力度,着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城市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维护与改造进度加快,主城区完成86条道路整治;建成10座人行过街设施;建设和安装了102公里防撞护栏;完成“八一、向阳”隧道、黄花园高架桥、千厮门立交桥等结构设施的病害整治。环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小型垃圾压缩站20座,新改建垃圾中转站140座;187座公厕改造项目绝大多数已投入使用;设置移动公厕55座。加强市政设施维护和管理,在全市开展城市桥梁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停车楼场管理,全年新增停车位30177个。城排水三级管网建设加快推进,全年完成三级管网建设127.6公里。

三是以长效管理为主线,强化城市容貌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开展“市容三创”活动;启动了“城市管理优秀城区”创建工作;继续推行城管目标责任制,对市容管理的暗查形式、时间、重点和内容进行了创新。市容环卫管理更加精细化,开展了以“关注城市细节?重庆城市人性化细节亮点”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对主城区12条主干道房屋立面和152条背街小巷进行了整治;查处“十乱”现象17.7万件,清除乱张贴、乱涂写29万处;整治暴露垃圾867处728吨。垃圾处理场运行规范,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1%,三峡库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0%。化粪池的清掏圆满完成,全年对3500座无主化粪池进行了清掏整治。占绿遮绿广告得到规范清理,正式出台《重庆市主城区户外广告设置总体规划》,拆除主城违规广告946块共计4.1万平方米。城市照明上档升级,新安装路灯1.8万盏;改造路灯近6000盏;新建改造灯饰150项,建设了“朝天”大型音乐动感灯饰。

四是着眼于城市管理手段创新,加快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步伐。制定了《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总体方案》,并经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各区县;编写了《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综合普查技术规程》、《重庆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规定》等一系列标准、规程和制度;建立起我市数字化城市管理市、区一体化联动管理的总体架构。主城试点六区的建设总体方案已报市数字办审定,综合普查工作全面完成;万州区作为建设部第三批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方案已通过建设部审定,正在积极开展普查和区级平台建设工作;黔江区、垫江县、酉阳县已上报建设方案,各项工作正在筹备之中。高新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通过了建设部验收。同时,主城11个区按照总体方案的要求,将下水道和化粪池危险源监测系统作为专业管理子系统纳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内容。目前南岸、高新、江北3个区监测系统已经完成,北碚区、经开区、巴南区、沙坪坝4个区正在建设之中,其它各区已进入合同签订阶段。

五是持续推进“蓝天行动”,控制道路扬尘。加大道路清扫保洁力度。改进清扫保洁方式,加大洒水降尘力度,提高机扫车辆效益,提倡湿式作业法,全年城市道路机扫率达到63%(一级道路达100%),道路冲洗率达55%。全面清理整治“渣场”和“渣车”,将主城34座建筑渣场进行分类管理,并做好新消纳场的规范设置工作。对主城区从事建筑垃圾运输的840余台“渣车”强化了《准运许可证》的办理,全年处罚违章车辆2902台次。积极落实市政府第188号令相关规定,对以平基土石方、拆迁工地、道路施工等为重点的673个施工工地进行了专项整治,共查处工地313个,查处冒装撒漏等各类违章3467件,督促工地制定《尘污染防治方案》并报城市管理部门备案826个。进一步强化扬尘污染的执法工作,全年督查督办违章案件361件。

六是积极配合“碧水行动”,进一步加强水务工作。努力提高城市供水质量,继续推动主城区企业自备水厂的分离关闭工作;加强二次供水管理;加强水质监测工作,城市供水综合合格率达到98.58%。积极整治市政排污口,排查主城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排污口19处,并进行了整治。加强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监管,全市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8%。积极推动主城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编制完成了《重庆市城市污水泥处理处置专项规划》和《重庆市都市区污泥处理处置布点控制性规划》;努力探索污泥多种处理处置技术。加大三峡库区水域清漂工作力度,我市长江干流、次级河流全年共计打捞、转运水域漂浮物11万吨。

篇10

关键词 数字化 校园 网络化 智能化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数字化校园指导思想与建设目标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一个学校所秉承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思路,如何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围绕教育教学为中心,构建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信息化的科研环境、信息化的管理环境、信息化的生活环境,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和服务社会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最终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为保证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数字化校园项目建设规划的制定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视基础、强化应用、重点突破、由点到面、资源共享、服务教科”基本原则进行学校信息化建设规划。

2建设内容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要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基本网络服务系统建设、网络应用支持系统建设、网络信息服务系统建设等几部分。其中网络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校园网络以及工作在这些网络之上提供服务的服务器系统等。基本网络服务包括最常用的Internet服务和实现上层网络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应用支持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部分,它包括综合管理自动化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网上教学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教学资源库等。信息服务系统是直接面向用户的系统,它为用户提供一个统一的界面来获取各种应用系统的服务。

3数字化校园总体设计方案

数字化校园建设旨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应用支撑环境,将计算机网络引入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校园生活等各个领域。

通过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将建成一个先进的数字化环境,建成一个具有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管理性的门户中心,以门户的方式提供信息与共享等多种应用服务;通过一个高度集成的、高性能的应用中心和高可靠性的数据中心,既能有效提供相应的服务,又能有效共享教育资源、降低教育运行成本,提高教育资源使用率、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地对学校进行全方位的管理;通过一个全方位、整体性、多层次的、有高扩展能力的、易维护易管理的安全体系,有效保护网络资源和服务;通过一个高性能的、容错的、关键业务负载均衡的、安全的、易维护易管理的、有高扩展能力的硬件平台、软件平台和数据库平台,实现应用系统的可扩展性,使我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可持续发展。

一体化规划建设综合管网、弱电及网络系统作为上层应用系统的基础设施平台,以“师生”为核心,围绕数字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要素,依托数据中心及应用支撑平台,重点建设校园管理类、资源类、服务类应用系统,以形成数字化的科研环境、教学环境、培养环境和生活环境。

3.1基础平台建设

一体化规划实施信息系统的两大基础支撑环境:(1)基础管网弱电系统:包括综合布线系统、综合管网弱电系统以及包括校园骨干、汇聚、接入及无线的网络系统,通过城域网接入互联网的网络系统。(2)应用支撑平台:包括主机系统、存储系统、网络系统、安全系统等基础硬件设备,由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目录服务器等构成的数字校园应用系统的数据汇聚、运行支撑环境。

3.2应用业务系统建设

3.2.1办公自动化系统

办公自动化的业务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内容为:公文管理(收文管理、发文管理)、日常办公管理(会议管理、工作请示、新闻动态、通知公告、周工作安排、会议安排、日程安排)以及系统管理(流程定义、部门管理、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

3.2.2学生信息管理系统

学生信息管理系统面向学生管理部门和全体学生,包括学生信息维护、学生公寓管理、评奖评优管理、学生资助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心理健康管理、违纪处分管理、学生保险管理、学生就业管理、毕业生管理等功能。

3.2.3教务信息管理系统

主要功能应包括信息维护、学籍管理、师资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智能排课、考试管理、选课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毕业生管理等。

3.2.4综合查询系统

综合查询系统以共享数据平台集成的共享数据集为基础,将分散在各部门的数据集中到一起,以师、生角色为主线,提供跨部门立体式的人事、教学、学工等综合查询服务。

3.2.5课程中心系统

课程中心系统其核心是将各种类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按照学科分类建立网络资源库,并将所有资源与学科知识点进行紧密关联。教师可以根据其开设的课程内容组织相关的知识点和资源并建立相关的网络课程。

3.3数据中心部署规划

数据中心建设为满足基础支撑平台、办公自动化系统、学生信息管理系统、教务信息管理系统及服务类(下转第18页)(上接第16页)应用系统的运行,在硬件设备选型方面既要考虑设备的性能、稳定性和扩展性,同时重视合理分配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设备利用率。因此,服务器建议选择高性价比、可维护性和水平扩展能力强的机架式或刀片服务器,通过集群方式实现性能扩展。

3.3.1服务器规划

根据数字化校园应用系统的具体特征,考虑采用“企业级服务器(数据库系统)+机架式服务器(其它应用系统)”的主机系统平台。

3.3.2存储设备建设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为满足今后长远发展的需要,采用以数据和存储为中心的系统结构。以数据和存储为中心可以有较高的性价比,有效利用存储空间,降低管理难度,维护数据管理的统一性,提高了电子化数据管理的可靠性。数据的集中化管理,能够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保证电子化数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3.3数据备份系统建设

提供两级的数据备份和恢复功能:在进行日常数据备份时,使用盘阵提供的快照技术得到物理卷的拷贝,再将快照备份到异地的SATA磁盘。

3.4教学资源建设

开发包括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精品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验实训、教学指导、学习评价等要素的共享优质教学资源。

3.4.1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建设

以重点专业的教学目标与标准建设为基础,建立和完善一系列专业教学目标与标准,以便能够较好地适应市场需要且具有高校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专业群。

3.4.2题库资源的建设

共享教学资源平台中的在线测试、学生自测等模块是建立在丰富的专业题库资源上,需要动态地更新题库内容。大力发展题库建设,使题库资源在数量和质量都能大大提高。

3.4.3教学方案与网络课件资源建设

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学生通过观看网上公开授课的录像、网络课程、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及时了解课程的进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自主学习。

3.4.4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建设

通过网络可以使更多的学生快速了解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各种信息,在共享教学资源库平台中放置大量有关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的各种信息。如各个专业的职业标准、国家职业鉴定题库、其它院校鉴定机构、创业培训和各个职业技能鉴定方面网站的友情链接,为本地区的职业技能、职业资格培训和考证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