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20:15: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杭州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过在英国将近两年的学习生活,申圣已经把这里当成了第二故乡。2011年秋天,在诺丁汉特伦特大学主修“心理学与特殊融合教育”的王申圣,从28万报名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伦敦奥运会的一名观众服务志愿者。她告诉我,为观众服务是辛苦的,但同时,也能收获很多快乐,比如申圣利用工作间隙细心观察英国在奥运会期间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所展示的英伦文化,从中增长了不少见识。
开幕式:充满了慢热、从容
和对经典的尊崇
都说英国人是慢热的,在伦敦生活的日子里,王申圣深深体会到这一点:与许多国家百姓喜欢“凑热闹”不同,不少当地人选择出去旅行,避开因奥运而至的蜂拥人群。直到奥运会前三个月,英国本土对于奥运会的宣传攻势才渐渐展开:开幕式前一个月,奥运广告牌才出现在街头,伦敦一些主要街区和著名景点也才有了火热的奥运气氛,各种出售奥运纪念品的小摊越来越多地出现。
7月27日上午8点12分到8点15分,在伦敦街头矗立了几百年的大本钟以40响浑厚的响声,将清晨的伦敦叫醒,迎接奥运。这是自1952年英国国王乔治六世葬礼之后,大本钟第一次在非常规时间敲响,对于固守传统的英国人来说,这是个让人惊讶的大事。
尽管伦敦当地的奥运热火燃烧得有些迟,但拥有璀璨历史的英国却明显想借着这次机会好好宣传一下本国文化。很显然,2012年奥运会对于英国人来说,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盛事那么简单。也许是因为已经举办过多届奥运会,英国人从容不迫地在此期间通过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经济的交流,重回到世界的中心。
英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而要说到现代英国文化,最值得英国人骄傲的两点,无疑是职业体育的起始,尤其是现代足球的发端以及60年不衰的流行乐。英国摇滚在最动人心弦的艺术种类里占据着牢不可破的地位。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导演博伊尔早就说过:“英国有着最杰出的音乐传统,很多人都把英国音乐看做是指路明灯。在开幕式上,我们希望能够再为全世界的观众呈现出一个音乐的世界。”
英国人说到做到,真的打造了奥运历史上最摇滚的开幕式。开幕式那天,王申圣看到了她的偶像—披头士曾经的主要创作人、二十世纪顶级音乐的标志、现今已70岁的麦卡特尼高举双手出现在伦敦碗中,《Hey,Jude》的歌声响彻伦敦;还听到了性手枪乐队当年由于攻击女王而被禁的曲子《上帝拯救女王》,也在开幕式现场响起。开幕是音乐,闭幕也是音乐。以“英国音乐交响曲”为主题的闭幕式,将英伦音乐50年的精华呈献给世界。伦敦奥运会从头唱到尾,3个小时的闭幕式无疑是英伦摇滚与流行音乐的大派对,一个万众狂欢的超级演唱会。
戏剧节:莎士比亚无处不在
莎士比亚戏剧节是伦敦奥运期间文化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它将一直延续到11月。很显然,来自中国的小姑娘不会错过这位经常在语文课本上提到的大文豪。
“环球莎士比亚戏剧节”,这是莎士比亚戏剧演出阵容最强大的一次,正如中国学生要学习古代文言文,莎士比亚作品也是英国中小学生的必修课文之一。作为一个中途闯入的“门外汉”,王申圣走进了活动现场——伦敦泰晤士河边的当年莎翁多部名剧首演地环球剧院,观看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戏剧团体用37种语言分别上演的莎士比亚的37部剧作。
王申圣告诉我,今天的环球剧院仍保持着16世纪的模样,轮番上演着莎士比亚经典戏剧,甚至还保留着“站着看戏”的传统。据说,莎士比亚时代的“站票观众”花1个便士就可以站在院子里看戏,如今的票价自然要贵上许多,除了一个全年开放的展览馆,剧院还定期举行免费的讲习班、朗诵会,让英国的戏剧艺术发扬光大。
所有戏剧中,让申圣印象最深的是由中国国家话剧院副院长王晓鹰导演的普通话版话剧《理查三世》,剧情中加入了中国风的元素,赢得满堂喝彩。
此外,王申圣还观看了完成于1611年,被文学评论家认为是莎士比亚“诗的遗嘱”—传奇剧《暴风雨》。那些立体饱满的人物、多线穿插的剧情,使一个简单的故事有了更宏大的体量,也让中国小姑娘感触到了英国艺术的博大精深。
“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无限广阔的世界。他就像一位魔法师,把人生浓缩成无数瓶精华,每个故事倒上几滴,已经浑然是个小世界,故事里的人好像都离我们很远,细细回味时,又仿佛就在你我身边。那个暴风雨小岛就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在那里惩罚敌人,也反省自己,最终的和解,大概就是走出自我世界再重新尝试的象征,一场风暴即一场思考。”
名人牌:纪念没有国界
被誉为英国“国民作家”的狄更斯当年写作《雾都孤儿》的四层故居,就在王申圣等志愿者来回路上常路过的地铁站附近,路名叫做道提街。
这次为了纪念狄更斯诞生200周年和奥运会召开,当地特别投入310万英镑对整个故居做恢复和扩容。310万英镑所带来的效果是,使得这个故居能够重现当年的特殊风味,以及更好地保护建筑物本身。最核心的就是让博物馆扩容并重现维多利亚时期的原始风貌。
篇2
很多人在论文的写作过程当中只在意文中的内容是不是新颖,忽略了论文的参考文献,对它也不重视,觉得写不写参考文献都不要紧,只要论文内容写的好就够了,其实读者在阅读论文时都是通过参考文献来评估这篇论文是不是有质量水平的。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在写作当中阅读借鉴。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文员会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2]林瑞萱.日本茶道源流:南方録讲义[M].台北:陆羽茶艺股份有限公司,1991.
[3]林瑞萱.中日韩英四国茶道[M].北京:中华书局,1991.
[4]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
[5]鲁丝·本尼迪克特(美),昌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6]冈仓天心.茶之书[M].社会思想社,1995.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 村井康彦.茶道思想[J].日本研究,1990(1):79.
[2] 千宗室.茶道文化的特点及其在日本的发展[J].日本学,1995(5):273.
[3] 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25-26.
[4] 钱朴.茶道渊源初探[J].农业考古,1995(38):51.
[5] 铃木大掘.禅与日本文化[M].北京:三联出版,1989.
[6] 铃木大拙.禅与艺术[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8.
[7] 吴平.禅趣人生[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天相.〈茶禅一味〉寻踪有感[J].农业考古,2000(58):126.
[9] 东军.日本茶到的神髓[J].农业考古,1994(36):243.
[10]滕军.茶道与禅[J].农业考古,1995(38):76.
日本茶道论文参考文献:
[1]江静,吴玲:《茶道》,杭州出版社,2003
[2]滕军:《中日茶文化交流史》,人民出版社,2004
[3]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上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王雅茹:浅析牧溪《六柿图》的创作意境表现,《大众文艺》,2011
[5]王雁玲:牧溪《潇湘八景图》中的消解性特征,上海大学,2007
[6]胡建明:东传日本的宋代禅宗高僧墨迹研究,南京艺术学院,2006
[7]韩天雍:中日禅宗墨迹研究—及其相关文化之考察,首都师范大学,2007
篇3
大会专家报告主要有:
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数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新课标修订组成员顾沛:《从“两基”到“四基”如何落实》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黄毅英:《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郜舒竹:《学生学习错误研究》
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小学数学能力评价》
大会研究课均由专业素养深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执教,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新生代名师唐彩斌、张德强等。
本届大会创新会议方式,与国际会议接轨,开放式办会,设立分论坛。分论坛的引领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鲍建生、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玉东、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等。现就“新标准的实施、关注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关注差异教学”四个主题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以及本次会议光盘一套,文章将择优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
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杭州新思维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地点:浙江杭州(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
时间:2012年10月26日~10月28日,共3天。10月25日报到。
网站快捷报名:http://新思维数学网(可查详细会议通知)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报名论文提送邮箱:
篇4
大会专家报告主要有:
东北师大原校长、新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数学教育的关键问题》
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新课标修订组成员顾沛:《从“两基”到“四基”如何落实》
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蔡金法:《数学教育质量的中美比较》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郜舒竹:《学生学习错误研究》
浙江省功勋教师张天孝:《小学数学能力评价》
澳门大学教育学院江春连博士:《TIMSS、PISA国际数学测试带来的启示》
大会研究课均由专业素养深厚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执教,如江苏省特级教师贲友林、新生代名师唐彩斌、张德强等。
本届大会创新会议方式,与国际会议接轨,开放式办会,设立分论坛。分论坛的引领专家有: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鲍建生、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孔凡哲、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杨玉东、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俞正强等。现就“新标准的实施、关注学习评价、关注学生学习心理、关注差异教学”四个主题向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征集优秀科研成果,提供论坛发言机会。论文字数5000字以内,并请提供发言PPT。发言者将由组委会发给荣誉证书以及本次会议光盘一套,文章将择优发表。报送成果截止日期:10月20日。
欢迎全国各地小学数学教师、教研员和数学教育研究者积极参会。
协办单位: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分会、杭州新思维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地点:浙江杭州(具体地点报名后通知)
时间:2012年10月26日~10月28日,共3天。10月25日报到。
网站快捷报名:http://新思维数学网(可查详细会议通知)
报名咨询电话:0571-87073318(姜老师,陈老师),0571-87021841(孙老师)
报名论文提送邮箱:
篇5
小学教学当中最重要的就是识字,这也是最基本的,是一切学习的开始,只有认识字才能进行阅读和写作等。那么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呢?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来和大家一起分享阅读。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树民《汉字特殊功能与教学创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3]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4]刘丽霞.让小学生识字充满情趣[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2005(04).
[5]杨自敏.低段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5(12).
[6]童伟勤,秦小华.新教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2):28-29.
[7]谢广田.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09).
[8]苏志霞.趣味识字教学举隅[J].教学与管理,2005(03):52-53.
[9]禄冬梅.字,人生殿堂的第一张入场券[J].甘肃教育,2006(01):34.
[10]郭根福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教学改革[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0(07)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于魁荣.写字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教育理论研究[J].2002年第02期
[3]路克修等.现代小学识字写字教学[M].语文出版社.2002-04-01
[4]戴汝潜,赫家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5]张辉.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6]黄嘉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09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小梅.对识字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09,(06).
[2]何凤娟.创新识字教学四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7,(02).
[3]张永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
[4]张茜.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语文天地,2009,(01).
[5]魏长青.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3).
[6]苏金禄.识字教学的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9,(03).
[7]吴耀堂.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学教育,2009,(01).
[8]林冬梅.识字教学,应回归生活本源——关于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考试周刊,2009,(10).
篇6
【关键词】:临安;开封;移民;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临安城的城市发展历史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战乱不已,大量北方移民南移,长江流域的社会经济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唐末五代以来,都城中心从长安开始向洛阳、开封东移,宋代随着中国经济重心的东移南迁,中国古代都城也随之南迁,开封、临安成为都城。
(一)隋唐五代时的杭州城
隋文帝杨坚平定了南朝的陈,把钱塘郡改为杭州,次年在柳浦西凤凰山麓建筑州城。文帝开渠引渭水,杭州与洛阳之间有了直达的水路运输,《隋书·地理志》记载:“川泽沃衍,有海陆之饶;珍异所聚,故商贾并凑”。杭州成为了繁华的商业城市。 隋的州治局促在江干一隅,面对江海、背负山丘,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由于杭州商业发达,江干一带土地狭窄,人满为患,因此,李泌领导修建六井,从此西湖成为杭州城的一部分。
唐代末年,全国动乱,各地纷纷割据独立。吴越王建都杭州,修筑海塘,以御洪灾,于此同时,进行了规模浩大的城垣建筑。他修筑了周围70里的罗城,罗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到江干一带,又沿西湖到宝石山,其东北面到今艮山门一带,形状像一个腰鼓,被称为“腰鼓城”。城垣扩大以后,城垣以内的街道、河渠、市场、房舍等都相应地进行了规划和修建,为南宋在这里建都奠定了基础。
北宋时的杭州城和南宋时的临安城
北宋期间,杭州城市发展的主要体现在对西湖的疏浚。北宋末年,赵构仓皇南奔杭州,设置行宫,把杭州升为临安府。南宋初年,由于中原的动乱和朝廷的南迁,大批官民蜂拥南下,渡江之民,溢于道路。南宋朝廷大兴土木,把大内建在凤凰山,北起凤山门,西到万松岭,东到候潮门,南到江干。
由于北宋对西湖的大规模整治而得到改善,南宋,西湖成为盐桥运河、市河、浣沙河的水源。杭州的东郊垦殖成为一片菜园,供应城市以四时蔬菜。城市需要的炭,通过钱塘江,从上游森林资源丰富的金、严各府运来。这样就形成了南宋及以后长期存在的“西门水,东门菜,北门米,南门柴”[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的特点。
二、南宋临安的移民文化
(一)北方新移民的迁入与文化影响
绍兴十一年,宋金双方发动过大规模的战争,每次战争,都会有一定数量的上层移民和军人移民迁入临安。随着移民的迁入,东北民族的文化开始传入中原。金朝是华北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女真、渤海、契丹等边疆民族文化和北方汉族文化相互渗透,传入中原[吴松弟﹒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J]. 历史研究,2006(5)35—50
]。
在北方移民中,除了有皇室、贵族、官宦、富绅外,还有大批文人学士和各行业的能工巧匠,他们定居临安,促进了临安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南方移民的迁入
金人攻陷了北宋都城开封,开封地区的人口大规模地向南方逃亡。南宋对金采取妥协投降政策,放弃中原,逃往东南。至绍兴八年,南宋政权稳定,定都临安。南宋政权被视为汉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旗帜,而汉族的官僚地主更视南宋政权为正统,所以“西北之民,感恩戴德,襁负而归,相属于路[吴涛﹒靖康之变与开封人口的南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1)56—59]”,因此,宋室南迁就成为开封地区人口大规模南迁的又一原因。
三、基于历史发展的开封和临安城市规划的延续和变革
(一)临安和开封城市地位特征及定都优势
我国封建社会历朝首都的迁徙大致有一条从西向东,从南向北的迁移轨迹:在北宋之前,主要建都于西安、洛阳。北宋后,主要建都于北京,而位于河南的开封明显有一种临时过渡性质。
开封一带地理环境内在矛盾相当突出,一方面,这里地当要害,四通八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兵家必争。另一方面,这里地势平坦,地形简单,无险可守,其先天不足十分明显。但自从五代后期,特别是建立北宋王朝后,开封骤然上升为宋朝国都,其原因概括有:1.从五代时期起,全国经济中心已开始转向东南,加之开封居于运河中心,具有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交通优势。2.五代的梁、晋、汉、周都在开封定过都,为宋定都开封及成为全国大都市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3.赵匡胤陈桥兵变,开封是他的根据地,同时,赵匡胤驻节过汴州,对河淮的形势和汴州的地理民俗都比较熟悉。4.自唐代以后,我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日渐衰落,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日益强大,于是中原王朝军事防御重点迅速从西北转移到东北。这时,中国的经济中心也迅速南移,故而出现了一种将政治中心由西安、洛阳等偏西之向向东移动的要求[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
北宋末年,中原失陷,宋高宗南逃,后定都临安,原因在于:1.漕运,因为宋朝的粮食生产情况,已经是“苏胡孰,天下足”,太湖平原成了全国最大的粮仓,粮食运到杭州可依靠江南运河,十分方便。2.杭州城的初具规模和西湖的繁华胜景。总之临安定都选址重视地利,讲求城市经济效果,使城市既有险可依,得交通便利,又根植于富足的农业资源。
(二)开封和临安城市天人观的传承
宋朝城市规划综合传统礼制和风水理念,对风水术的认同度有时甚至超过了传统的礼制观念。开封城市规划综合了传统礼制和风水理念,其城市平面布局是不规则的矩形,有内、里、外三套城墙(及三套护城河),宫城居中,没完全袭用古制,它一改方城传统,使城市作同心圆发展,原有的规划中的集中市制和封闭坊市制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开始寻求分散的市制和开放的坊制,由以礼治为主,经济为辅变为经济为主,礼治为辅的新规则秩序。另外,开封城的城市规划中明显的融入了“象天设都”的规划思想,赵匡胤企图用“象天设都”的模式营建皇宫,以恢复世人“天命皇权”的观念,重建封建统治秩序。再次,堪舆学对东京城的布局也有所影响,据实测,东京外城是北偏西,由于偏角出现,故整个宋外城呈近菱形,遂有“卧牛城”之说[陈小明﹒中国城市规划中天人观的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2007(6)]。
开封城和临安城在城市规划中都注重宗教建筑、陵墓等选址中的风水观念和宗教意识;城市布局追求生克致用,讲究相生相克。但与开封城相比,南宋临安更加由一个“风水城市”向“山水城市”转变,首先临安的城市布局规划特征由开封城时期的平原开阔,坐北朝南,向阳避阴发展为依山傍水,坐南朝北。
(三)开封和临安城市地域空间结构的变革
地域空间包括城市区划、城市布局、城市建筑等,临安城与开封城空间布局相比较有如下特点[李瑞﹒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要素分析_以唐宋都城为例[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7)24—27
]:首先,临安城仍分为内外城,内城位于全城南部靠东,是大内所在;外城形态由于城市发展和地形限制的矛盾,于是在不断扩展过程中呈现不规则的腰鼓形,有龙飞凤舞之称。其次,与开封不同的是临安城外的西湖沿岸形成集居住、商业、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区,虽然位置在城外,实际上也属于城区的重要部分。
在都城行政管理体制上,隋唐的坊市制转换为北宋的厢坊制,再变为南宋的隅坊(巷)制,也可以看作是都城本身在发展过程中的调整,以更加开放的管理模式适应城区的吸纳力逐渐增大趋势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对比临安和开封的空间建筑结构层次,他们较前代有许多共同的变化趋势,如其都城内南北轴线不断加强,其上分布的建筑具有既严格对称又迭起,创造了一种结构严谨的高度理性美。标志物因子如宫殿、礼仪建筑、宗教建筑等,位居都城的节点和地形高起之处,增强了对都城的空间控制力,使都城形态层次丰富且富于变幻。
(四) 临安城市功能区与开封城相比较
北宋的东京城的集中行政区明显缩小,商业区与居民区、行政区混杂。李长傅先生将东京城按城市职能大概可分为五区:1.行政区即皇城,为皇宫和中央机构所在地。2.商业区在里城东南部,外城东南部、东部和西部。3.住宅区包括里城外城的大部分,除商业中心地外,和商业区相互交错。4.码头区在城外运河沿岸,如州东的虹桥、陈州门,专运卸漕米。5.风景区在四郊和里城东北隅艮岳一带,前边多为官宦的花园和皇室的别宫,后边是皇帝的御园。
临安城分为内外城。内城是大内所在,外城除御街南段两侧集中了一些中央官署,各级官署与民居和商铺混杂的现象较东京更为严重。南宋临安城的功能分区为:1.政治中心依然在临安皇城内。 2.农业区在城市东郊,这里垦植了菜园,供应城市蔬菜。3.商业区在御街、荐桥街、后市街一带。4.码头区在城北一带的盐桥运河和市河,主要运输粮米。钱塘江对临安的运输也有重要意义,这里主要负责与其它地方的商业物品交易。另外临安西湖沿岸已形成集风景、民居、商业、娱乐等为一身的另一中心区及多功能楼群区,湖上屋宇连接,不减城中。
参考文献
(1)陈桥驿﹒中国七大古都[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
(2)吴松弟﹒南宋移民与临安文化[J]. 历史研究,2006(5)35—50
(3)吴涛﹒靖康之变与开封人口的南迁[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1)56—59
(4)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小明﹒中国城市规划中天人观的研究[D]优秀硕士论文,2007(6)
(6)李瑞﹒中国古代都城空间形态要素分析_以唐宋都城为例[J].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4(7)24—27
篇7
关键词:《幽明录》 研究现状 版本
中国古代文学史源远流长,小说的起步晚于诗歌和散文,小说的成熟也就更晚了。虽然小说的发展曲折、艰难,但是,它仍从粗陈梗概的残丛小语发展成了今天的形式多样、别具一格。从其内容和文学价值等方面来看,已不逊色于一直处于正统地位的诗歌和散文。古代小说真实地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及纷繁复杂的思想潮流,对今天的学者及读者而言,极具价值。
刘义庆,字季伯,彭城县绥舆里(今江苏徐州)人。他生活在南北朝刘宋时期,生于晋安帝元兴二年(公元403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享年四十二岁。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出入经史百子,喜好文学创作。他一生创作极为丰富,代表作品有:《世说新语》十卷、《幽明录》二十卷、《江左名士传》一卷、《徐州先贤传赞》九卷、《集林》二百卷、《宣验记》十三卷等。[1]
其中,《世说新语》与《幽明录》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优秀作品,前者是志人小说的代表,后者是一部典型的志怪小说。刘义庆也因其笔记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的声誉。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小说的研究,人们多把目光集中在了《世说新语》《搜神记》等笔记小说上,对《幽明录》一书研究甚少。我们也只能在研究志怪类小说的论文中看到它的影子。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等,虽不是小说,但从题材、思想内容上看,都对后来小说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就继承了神话传说的传统,并受到了诸子史传的影响。这些志怪小说保存了大量民间传说、逸闻趣事,内容丰富,题材多样。一则则故事展现了社会各个历史阶段的政治面貌、思想状况、民风民情以及人们的,对我们今人研究当时的历史或社会风潮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却又孕育着无限创造力的变革时期。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尚未成熟,思想多元。在当时,各种“异端”思想得到了发展,老庄思想和外来佛教也日益兴盛,佛教大量翻译经文,并广泛流行,逐渐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儒家学说面临严峻挑战。由于佛教的急剧膨胀,使原来儒、佛、道的相互关系及其历史格局发生新的变化。可以说,社会思想和文化思想比较活跃。小说也开始从野史、杂传中分离出来,渐渐走向独立,成为了一种较独立的文学形式。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志怪志人小说产生了。由于受到人们传统文学观念的影响,古代小说的研究相对滞后。直到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及《古小说钩沉》等成果问世,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古代小说的研究。鲁迅先生不仅对魏晋小说辑佚有着特殊的贡献,也开了研究小说史的先河。1961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刘叶秋先生的《魏晋南北朝小说》一书填补了魏晋小说研究的空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究古代小说的著作越来越多,人们也渐渐重视起来。这段时期的著作,代表性的有李建国先生的《唐前志怪小说史》、林辰先生的《神怪小说史》,王枝忠先生的《汉魏六朝小说史》、吴志达先生的《中国文言小说史》、侯忠义先生的《汉魏六朝小说史》及《中国文言小说史稿》等等。近年来,小说理论史、论文集方面的著述也是百花齐放,如方正耀先生的《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刘上生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龚鹏程先生的《中国小说史论》、陈平原先生的《陈平原小说史论集》等等。可见,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小说的研究逐步重视起来,论文著作日益兴旺。齐裕琨先生的《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把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分为了六个时期,分别为远古至先秦两汉的准备期、魏晋至唐的成熟期、宋元转化期、明代的繁荣期、清初至清中叶的高峰期和中日后的演进期。王增斌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通论综解》里把文言小说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先秦至西汉初的准小说时期、西汉武帝至南本朝的雏形期、隋唐五代的黄金期、宋至元的文言小说盛转衰时期和明清再次振兴发展期。《幽明录》正是文言小说发展到第二阶段的作品。
目前,在文学史中出现的《幽明录》或许就是一个书名,对其内容甚少提及,更不用说探讨它的文学价值了。虽然有的学者,如侯忠义先生、李建国先生在他们的著作中都对《幽明录》评价颇高,但都比较简略,只是大概介绍它的思想内容,列举一两篇优秀作品略作分析,都没有深入论述。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检索1980-2010年关键词为“幽明录”的论文仅十篇,其中六篇主要涉及古代汉语领域,如邓志强的《〈幽明录〉复音词构词方式举隅》、刘亚科《〈幽明录〉兼语句研究》等。不多的几篇则简略分析了《幽明录》的成书与婚恋题材。在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检索也只有三篇硕士学位论文。从2010-2012年研究《幽明录》的论文有了较大的增长,在原来十篇的基础上新增了十四篇;硕士学位论文亦增加了三篇。研究《幽明录》的博士论文尚付阙如,国外亦无研究。以《幽明录》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曾美海、杨娴《〈幽明录〉的志怪体式及其文学价值》一文中认为《幽明录》内容丰富,兼备地理博物体、杂史杂传体和谈佛论道体等志怪体式,并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有的作品透露出“有意为小说”的意图。李立文《魏晋南北朝佛教小说的范型——以〈幽明录〉为例》认为《幽明录》的成书主要在于人们的精神需要,这是一部能够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搜奇记逸的作品。刘亚科《〈幽明录〉中的女性形象》、王天婵《魏晋六朝志怪小说情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等主要通过作品分析几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探讨魏晋时代女性生存现状。刘赛《盛弘之〈荆州记〉与〈幽明录〉成书关系之考察》提出《荆州记》与《幽明录》之间有着密切关系。盛弘之所撰《荆州记》中的材料有一部分是《幽明录》采用的。同时也可看出六朝时期盛行的地理书与志怪小说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孟庆阳《〈幽明录〉中的婚恋题材小说》一文则用人神相恋、人人相恋、人妖相恋三种类型的题材来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身份各有不同,故而小说的结局也有不同。同时还进一步分析此类题材小说对后来的爱情小说、杂剧戏曲创作的影响。从现有的一些论文看,学术界对于《幽明录》的研究还不够重视,对它的研究仅仅停留在总体概括上,对具体文本的分析还不够深入,对文本的内容研究及艺术研究还有待深入。
前人之所以对《幽明录》的了解和研究较少,主要原因在于这部书佚失情况比较严重。考《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云“《幽明录》二十卷,刘义庆撰。”[2]《旧唐书》卷六经籍志的乙部史录杂传类载“《幽明录》三十卷,刘义庆撰”[3]。《新唐书艺文志》入丙部子录小说家类,称“刘义庆《幽明录》三十卷”[4]。《通志艺文略》卷六十五云:“《幽明录》二十卷,刘义庆撰”。[5]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云:“《幽明录》二十卷。”[6]中国基本古籍库中载明代焦竑撰《焦氏澹园续集》卷九书后题跋有“《幽明录》二十卷”。同时在清代丁仁《八千卷楼书目》卷十四子部民国本云:“幽明录一卷,宋彭城王刘义庆撰,琳琅祕室本。”清代毛扆《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士礼居业书景明抄本载:“幽明录一本刘义庆旧抄四钱”。根据南宋洪迈撰《夷坚志》卷三《夷坚三志辛序》中有“《幽明录》今无传于世”[7]的记录,及同时代郑樵在《通志》中的记录,可推测笔记小说《幽明录》应该是失传于南宋初年。后唐宋类书如《法苑珠林》《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辑录佚文较多,后人也不断搜索整理。鲁迅先生的《古小说钩沉》以前人辑本为基础,辑录二百六十五则,是现有的较完备的本子。“鲁迅先生指出:‘唐宋类书引《幽明录》时亦提《世说》’,所以把类书引《世说》而《世说》不载的志怪故事也辑入《幽明录》。”[8]近代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郑晚晴辑注本是在鲁迅本的基础上,补充了十一则故事放在附录中。这种做法亦是效仿鲁迅,把唐宋类书中引《世说》,而《世说》未载的志怪作品增加在《幽明录》中作为补充。比如说《陈庄》《郑子产》《曹爽》《王东亭》等故事,都是辑录于《太平御览》,都是《太平御览》引《世说》的志怪故事,而今《世说》无此文。这样就使《幽明录》这部志怪小说更为完备,郑辑本共辑录笔记小说二百八十四则,此书于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目前,学术界的研究大致都是以郑辑本为依据进行研究的。
(本文为校级重点课题,项目名称为刘义庆《幽明录》研究,课题编号:ASA12-16。)
注释:
[1][6][明]胡应麟撰:《少室山房笔丛·丙部九流绪论下》,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78页。
[2][唐]魏征等撰:《隋书·经籍志》(卷三十三,志第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版,第980页。
[3][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2005页。
[4][宋]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40页。
[5][宋]郑樵:《通志·艺文略》,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780页。
[7][宋]洪迈撰,何卓校点:《夷坚志》三志辛(十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85页。
[8][南朝宋]刘义庆著,郑晚晴辑注:《幽明录》,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4页。
参考文献:
[1]郑晚晴辑注.幽明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2][东汉]班固撰,[唐]颜师古注.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与人文精神历史文脉功能布局城市建筑生态城市
--------------------------------------------------------------------------------
0.引言城市规划的定义
城市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如何打造一个城市的风貌、建设一个和谐、生动、合理的空间体系,是现在规划建设中十分热门的话题。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特征,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特色,是独特魅力之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似曾相识的城市越来越多,城市的个性特色已湮没在程式化的钢筋混凝土之中,失去了城市的特色和魅力。
城市个性化成为现代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特点。打好“文化牌”,彰显文化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课题。美国城市建筑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无论是历史文化名城罗马、威尼斯,还是现代国际大都市巴黎、纽约、芝加哥,座座堪称文化艺术宫殿、建筑博物馆,处处折射出城市的文化,走进这些城市,就仿佛走进了他们的历史。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必须处理好建设与继承的关系,在发展中传承历史文化。否则,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犹如人失去鲜明的个性,得到的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却是永远的。
由于城市所处的空间地理位置、地形条件、气象条件和自然环境的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城市环境空间形态,提供了每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环境空间特性。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充分认识该城市的山、水、林和风景名胜等自然景观要素,发掘、保护、利用、开发、改造自然环境空间特色,在共性中找出个性,围绕个性建设特色城市。与此同时也要注重生态的和谐与持续发展的战略。
1.规划与人文精神
城市规划的人文精神是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会议第四次会议发表的《雅典》中提出的,里面提出的城市功能分区原则影响了现代城市规划将近半个世纪。这种功能主义的原则,一方面向古典建筑学派提出挑战,使城市规划、建筑开始从古典的放射、圆形广场一类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功能主义又使城市规划、建筑逐渐陷入机械主义,它刻板地分区肢解了城市的有机结构,忽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方面联系,破坏了城市的地方特性,其结果是使城市形态单调、布局混乱、建筑雷同。尤其是功利主义的影响,城市空间因最大限度的商业性开发,破坏了城市生态环境,污水、废气、噪声、交通事故等给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因此城市在抛弃了人文精神的同时,便从“文明中最伟大的创造”变成了“文明中最大的破坏”,也给人类带来了生存危机。
20世纪60年代,重新关注城市的历史文脉、地域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城市规划中的人文理念开始复苏。与此同时,国际规划、建筑界人士开展了“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研究,并指出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城市人民”。这表明,城市人文精神将得到完全意义上的复兴与再生,人文因素将是21世纪城市文明的灵魂。
人文因素在中国的造城运动中是历史悠久的。明清时期的北京城就是中国城市运动中的代表作之一,彰显出皇权的气势和霸气。现代的城市建设也需要这种对人文精神的关注,在继承与发扬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城市打造一种文化的底蕴。
1.1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表现
1990年6月2日,国际建筑师协会第十七次大会发表了《蒙特利尔宣言》。其开头一行是:“建筑是人文的表现,它反映了一个社会的形象。”世界建筑史表明,人类的建筑活动不仅是一项物质生产活动,而且还是人类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一座城市的魅力,多数是由于建筑艺术的魅力营造出来的。建筑是时代的象征。希腊雅典卫城建于公元前5世纪,其中有世界著名的保护神雅典娜帕提农神庙。卫城建筑群是雅典这个黄金般的古典时期的纪念碑,是雅典全面繁荣昌盛的见证。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主要是国家性的大型建筑,有些是专为荣耀路易十四或他的政权。这个时期建造的卢浮宫东立面、旺道姆广场、凡尔赛宫及园林,都体现了路易十四“伟大的时代”的“伟大的风格”。建筑语言常常是民族的语言,是凝固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感召力。著名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的中国银行香港大楼,他以“中文的构思、英文的设计”,使这幢大楼渗透着深刻的人文含义:塔身,象征着雨后春笋;风格,体现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精神;楼的外表面,展示出宝石图案。有学者说,巴黎人民很大程度上是巴黎的建筑语言场教养、熏陶和塑造出来的。维也纳的建筑群及人文环境,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音乐大师;德国的一批具有艺术特色建筑群和浓郁人文精神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哲学家、科学家、音乐家。城市的建筑具有强大的人文精神功能,一座有个性和人文魅力建筑的城市能提示城市的广大居民,提升这座城市的文明素质,使这座城市有自信心、活力和发展的推动力。
2.杭州城市建筑的历史文脉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总称,包括村庄聚落、集镇聚落与城市聚落。杭州城市聚落发展的实质是杭州市区建成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2.1山麓孤丘原始聚落萌芽阶段(公元前222年以前)杭州城市聚落萌芽于杭州市区地域范围之内的山麓孤丘,主要分布在海拔10米和25米两层等高线上。现代的考古发现如良渚文化的首次发现地“老和山遗址”,就在这一地带。
2.2沿“陵水道”发展阶段(公元前222年——公元610年)公元前222年秦置钱塘、馀杭、馀暨三县后,钱塘县就成为今天杭州城市聚落的发端。这些聚落中心,均位于当时水运交通线“陵水道”的沿线。陵道即陆道,陵水道是挖土修筑陆道而形成的人工渠道。“陵水道”在今杭州境内的行经路线,是从临平镇宝石山麓利用浅湾向西沿武林山(即今西湖群山)山麓一线绕行至南边吴山岬角后,再折南而至凤凰山麓的古柳浦,然后再西行从狭中渡浙江抵西陵通会稽。
2.3沿“江南河”发展阶段(公元610年——1919年)公元610年,隋在秦汉“陵水道”的基础上疏凿“江南河”,江南河南终端即为运河杭州段,分为杭城北段与杭城段。江南河杭城段的河堤将天然形成的西湖人为地圈固起来,至唐代增筑湖堤,加高水位,使西湖之水成为运河的水源,同时又成为运河东岸沿河堤发展起来的杭州聚落的淡水源。
2.4城区建筑风格却有三次较大的变化。第一次是隋唐五代时期,杭州建城规模扩大,开始出现城墙,城市布局随之以坊巷格局体现;单体建筑的风格,由于中原移民南迁带来了北方建筑的痕迹,即土木建筑逐渐趋于主流地位,大型的宗教建筑也随着城市建筑的大量兴建而出现。第二次是南宋时期,由于皇室迁都杭州,使南宋时期的杭州建筑也随之有了北方皇室的华丽气派,可从留存至今的南宋京城图、皇城图和大量南宋绘画看出当时的情景。这一时期的杭州建筑特色,包括西湖园林建筑,开始出现了依山傍水顺势、精雕细琢的皇家园林,画家、文人设计而造的私家园林,对杭州西湖的建设及其对外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三次是元明清时期,由于杭州是东南重镇,也是历史时期我国对外交往的主要城市之一。
3.杭州新人文精神与城市规划建设
3.1城市功能布局
杭州城市未来将形成组团式的分区空间结构和组合式多中心格局,使城市的中心区、三个副中心、六个组团和其他各区块功能更加合理、明确,各功能区之间的关系更加协调;城市中心将历史遗留下来的过多功能尤其是生产功能、农业功能,通过全市整体调整,向其他功能区疏解、归并,以增强现代服务功能,充分体现主城的繁荣繁华;通过市场与计划相结合的引导,使城市各大功能区,主体功能突出,配套功能完备,特征明显,品位较高。在未来城市总体功能布局上,体现大气和谐;在分区功能布局上,体现精致和谐。
3.2城市中心空间上的三大和谐。
杭州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城市,城市中心空间上必须重视三大和谐。
3.2.1西湖与城市的和谐。杭州之所以被誉为“人间天堂”,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由于西湖与城市组合成“三面云山一面城”的精致和谐,景观融合,既各展风采有相得益彰。因此,通过合理的保护和整合,使西湖与城市在人文内涵和空间尺度上保持和谐互惠。
3.2.2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杭州是山水城市,今后要进一步发挥水(河、湖、江、溪等)在城市生态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将周边的山林延伸到城市社区之中,建设一批体现杭州山水特色的人文园林。21世纪是生态的世纪,杭州城市只有实现生态化,将生态的理念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生产、生活等各项活动之中,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既有现代化的设施,又有与大自然的融合,创建人们适宜的居住环境,才能真正实现“旅游购物、生活居住、求知创业”的天堂,才能真正体现杭州作为国际风景旅游城市的特征。
3.2.3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要大力保护和显示杭州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文脉,保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延续性,增强历史文化街区的功能;在建筑上追求城市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新技术运用之间的协调,积极创造既适合现代化功能又体现杭州文脉特色的建筑风格,增强和展示杭州城市建筑的艺术个性和人文特色,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实与未来的和谐对话的载体。3.3创新发展的布局
创新是城市发展的永恒动力,也是城市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国际化,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自然因素让位给智力因素,创新能力愈益成为城市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杭州要保护和发展其为浙江省的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长江三角洲副中心城市的战略作用,必须着力增强创新功能,真正成为“求知创业”的天堂。增强创新功能,首先要培育和增强创新源,其工作重心更多的是指创造吸引人才、资本等先进要素的机制和环境。
4.城市建筑
打好“品位牌”,彰显艺术特征。城市应当成为开放式建筑工艺品博物馆,绝大多数城市建筑物都应当按照有艺术观赏价值的标准来打造。市政府、车站、学校、艺术馆等重要的公共建筑物,要按照建筑工艺品的标准来设计和建设;临街建筑物应当讲究优美的造型、漂亮的外观、柔和的色调。整个城市和每一条街道都要对建筑物的风格、造型、色调、高度等因素有明确的要求,反对出现建筑造型的克隆和雷同,赋予城市建筑物文化艺术生命,努力建造中西合壁、富于特色和个性的现代化城市。
4.1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现代城市是一类脆弱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在生态过程上是耗竭性的,其最大特点就是人口的高度密集;城市生态系统是不完全的和开放式的,主要体现在需要其它生态系统的支持(如农业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需要人为的输入大量的能源与物质,同时,城市中人类生产和生活中排泄的大量废物,也不能完全在本系统内分解,还需要其他生态系统(如农田、海洋等)中处理消化。
城市在自然界占有很小的一部分空间,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交通和信息流,建立了大量的人工设施,并生产破坏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改变了原来的生态平衡,造成城市物理环境的变化,如城市热岛效应、温室效应、土壤板结等。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不断影响着人类自身,他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形态,创造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同时,其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引发公害。
4.2城市景观与空间设计的特点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系统,它包含有大量的物质构成因素和若干子系统,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是人们的主观意愿的物化表现,凝聚着人类的智慧、情感、想象力和理想的追求。城市景观空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两者之间也存在着相互影响:人的主观意愿引导着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建成,并对已存环境施加影响力;城市景观与空间向人们传递着无限的信息,支持人们的活动,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
城市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城市景观与空间形态的演化受到“空间”和“时间”两个向度的影响,即在任何一个时间片段,人们都可以获得创造城市景观与空间的各种物质要素;同样,任何一个正在营造的城市景观环境又不得不考虑时间的意义:“过去时”的历史延续,“现在时”的应用意义和“未来时”的理想追求。城市景观的本质是人们主观意愿的一种物质表达,反映了人们不同时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正确合理的城市景观设计规划理念本质上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并不矛盾,反而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4.3现代城市景观与生态规划的关系十分密切。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题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交叉。它以整个景观为对象,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与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已经相互作用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它包括生命系统、环境系统,具有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可以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活动与城市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城市环境规划作为宏观指导和协调部门利益、优化城市土地资源配置、合理组织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战略部署,必须要具备生态观。只有具备了生态观,才能指导城市在今后的各项建设中向生态城市的目标迈进,建立高效、和谐的人居环境。
近年来,景观规划在城市景观特色保护与城市环境设计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等发达国家开始把它运用于建筑学、规划学中,开创了景观规划与环境设计的先例。其目标在于创造人类与他们的环境之间协调和谐的气氛,建立起土地开发利用与环境资源保护之间和谐的关系。
5.现代生态规划的内涵
现代生态规划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应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根据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信息,从宏观、综合的角度,参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或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研究和决策,并提出合理的开发战略和开发层次,以及相应的土地及资源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措施,从整体效益使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关系想协调,并创造一个舒适和谐的生活与工作环境。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还不是很成熟,生态学的3个基本原则基本上可以作为现代生态规划的理论基础。
5.1整体性原则。无论是生态建设还是生态规划,都十分强调宏观的整体效益,所追求的不仅仅是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效益的提高,也不仅仅是经济、社会、环境三者中某一方面效益的增加,而是谋求经济、社会、环境3个效益的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并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全局性。
5.2循环再生原则。将自然界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富集、转化、分解和在生过程应用与工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及生态规划中,使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林业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获得最佳利用,从而保护自然资源、保护人类健康几居住环境,使废弃物对环境与人类的危害降至最底。
5.3区域分异原则。生态建设与生态规划均强调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地域分异,应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指定不同的生态建设和生态规划方针,对不同的资源采取相应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6.生态城市设计
做好生态城市设计,以真实实现城市的生态化目标,并体现不同城市拥有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城市形象、城市风格的特点和吸引力。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点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的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
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的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居住区的设计要坚持以下原则,选择城市居住区的最佳区位和发展规模。
二是节能低耗无污染,即在建筑材料的是使上坚持环境保护原则,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光污染、化学污染、放射性污染等。要充分考虑建筑物的朝向、间距等,以解决住宅采光、室内通风等卫生问题。
三是应用生态技术处理生活排泄物、生活垃圾。四是通过增加居住区绿地,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湖河溪流水体的坡岸绿化等,大幅度提高居住区绿化覆盖率。居住区设置中央绿地。公共绿地必须大于人均1.5平方米。五是增加居住区的文化体育设施。城市的形成源于我们的祖先“逐水草而居”的生存准则,生态城市建设中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所谓充分利用,一是保护,二是提升。从实践经验看,只有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才能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
7.结论
总之,城市规划是科学严谨的,是中国现代城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课题,为将来留下什么样的建筑艺术,为人们的生活打造什么样的生活氛围,为可持续发展做什么样的努力。关注城市规划,是每个设计师应该做的,也是我们这一代,甚至几代人的努力。
参考文献:
1.SimvanderRynandCown,Stuart,1996.EcologicalDesign,IslandPressWashington.D.C。
2.西蒙兹(俞孔坚、王志芳、孙鹏等译),2000,景观设计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Lyle,J.T.,1994.RegenerativeDesignforSustainableDevelopment.JohnWiley&Sons,Inc。
4.Thayer,R.L.,Jr.1993.GrayWorld,GreenHeart:Technology,Nature,andtheSustainableLandscape.JohnWiley&Sons,Inc。
篇9
关键词:周掌胜 同义复词 辞书编纂
同义复词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语素连在一起使用,共同表达一个完整意义的用词现象。它的研究由来已久,《诗经・王风・中谷有》:“其叹矣,遇人之艰难矣。”西汉毛亨传曰:“艰,亦难也。”这里毛亨是把“艰难”看作同义复词的。唐朝的孔颖达在《左传正义》里将其称为“重言”“复语”。清代以来的不少语言学家,如顾炎武、马瑞辰、王引之、俞樾、曾运乾、刘师培、杨树达、王力、郭在贻等在前人基础上均有所阐发,他们或名之“复字”“复语”,或称之“连文”“复用”“同义复词”。目前,学术界多采纳郭在贻先生的观点,统称为“同义复词”①。
在当代,同义复词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概述性研究,侧重对同义复词的来源、成因、作用、类型、特点、研究价值、研究意义等进行探讨;另一类为专书研究,如对《墨子》《左传》《史记》《汉书》等著作中的同义复词进行研究,这类研究相对较少。以上两类研究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疏漏,很少有以语文辞书中的同义复词为对象的研究文章和著作。周掌胜教授是系统总结同义复词研究历史与现状、探讨同义复词判定方法与规律的第一人。十余年间,周教授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对大学和中学文言文中存在的同义复词注释失误进行辨正,如《文言文注解中误释同义复词摭拾》《文言文注释应当重视同义连用现象》《古汉语同义连用现象浅探》《〈出师表〉里的三个同义复词》《释“翼蔽”》等,另外一类是针对大中型语文辞书中的同义复词所做的纠误补缺,如《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汉语大词典〉在收释同义复词上存在的问题》《大型辞书误释同义复词例析》《〈汉语大词典〉误释同义复词辨正》《同义复词研究与〈现代汉语词典〉的修订》。以上两类论文大多从实践层面来探讨同义复词的解释问题,考证翔实,令人信服。尤其令人欣喜的是,2015年8月,周教授撰著多年的《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下简称周著)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进行了科学而严谨的探讨。笔者通过仔细研读,认为该书具有以下三大特点。
一、注重同义复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首先,《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就同义复词的概念、类型、特点、功能、形成原因进行讨论,明确其语言特征,掌握其研究现状。著作对同义复词的相关理论进行系统分类与归纳。如5~6页明确同义复词判定标准,认为主要从意义和结构上来考虑。在6~10页把同义复词的类型概括为实词型和虚词型两类。在11~19页归纳同义复词的特点有7个,分别为数量分布失衡性、音节构成多样性、语素组合灵活性、词序具有互逆性、词性表现稳定性、语法功能单一性、词义构合多样性、意义呈现完整性。在19~21页认为同义复词的作用有三:意识能够使表义更加清晰;具有一定的修辞作用;促进了汉语的复音化。在22~25页总结同义复词的形成原因有三:同义词的产生和训释是同义复词形成的必备条件;复音化和节奏的讲求是同义复词形成的内在动力;联想思维是同义复词形成的心理基础。这些理论绝大多数是周掌胜先生首创,对初学者正确认识同义复词的概念及发展理论提供了科学指导。
其次,第三章、第四章从实践的角度就《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所收复音词逐一分析,先确定其是否属于同义复词,再对那些属于同义复词的词条就释义正确与否等问题进行考证,正误补缺。作者对这些有问题的词条并不是简单地逐一罗列,而是分门别类,各自立项。如在41~233页以《汉语大词典》为例,说明大型历时性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存在释义错误、义项疏失、词条失收、孤证待补、书证滞后等问题。每项都佐以大量的实证,如“释义错误”一节就列举有81个词条之多,每个词条下面的分析都旁征博引,论证严谨。对《现代汉语词典》收释同义复词存在的问题的研究亦是如此,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广泛搜集古今书证,充实著作内容。如在327~328页涉及到的“艳羡”词条中,作者为了说明该词为同义复词,不仅采用了明朝胡应麟、清朝戴名世的书证,而且还引用了当代著名学者吴勇、李宗彦、朱隽的名篇,如此鉴古通今,让读者深谙此理,对作者“‘艳羡’条释义中的‘十分’二字当删去”的观点心悦诚服。
二、对两部权威辞书的同义复词作全面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的辞书编纂历史悠久且影响深远。从秦汉的《尔雅》《说文解字》,清代的《康熙字典》,到近代的《中华大字典》《辞源》,再到当代的《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数量不下千种,不仅是人们学习语文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不同的语文辞书虽然性质、类型、收词范围都不尽相同,但是其收释词语的整体水平,通常不仅仅能构成读者的知识储备,而且会影响一代或几代人的文化语言观念。值得欣慰的是,历代辞书对同义复词的词条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纳。但是由于汉语词义几千年来的发展演变,一些词古义隐没不显,加之人们固有的“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观念以及以今度古的思维定势,辞书编撰者往往采用“语词对释式”的方法,将不应分释的同义复词分而释之,导致释义错误或含混。
在《汉语大词典》编写出版之际,学界对语文辞书同义复词收录的研究尚未成熟,以致《汉语大词典》在收释同义复词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而《现代汉语词典》作为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编撰过程中非常重视古今汉语的一脉相承与不可分割的特点,确实成就卓越,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在收释同义复词方面仍然不能尽善尽美,依然有不少值得改进的地方。
现在,同义复词已被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在当代已有不少学者从语文辞书的角度对同义复词进行探讨,如徐流、高明、徐正考等。据不完全统计,“同义复词在复音词中约占三分之一以上”,但是研究辞书中同义复词的专文几乎没有。目前最权威的历时性语文辞书《汉语大词典》和共时性语文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系统和全面的研究,而《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一书的出版,恰恰填补了辞书研究的空白。该书对《汉语大词典》37万余条和《现代汉语大词典》(第6版)近7万条进行穷尽研究,历时数十年,贯穿古今,分条举证,且相关的研究资料也几乎搜罗无遗,说理透彻,有力地纠正了两部权威辞书对人们的误导,还原众多同义复词的本来面貌,常让人有恍然大悟、醍醐灌顶之感。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执行主编严军教授曾评价说:“书中对两部词典中同义复词的考订,独具慧眼,有理有据,纠谬正误,裨补缺漏,匡正义项,精彩纷呈,显示了该书作者扎实过硬的学术功底。”作者不拘泥于两部辞书的原有词条,而是从广泛的社会实践出发,重新收录了一些使用频率高的同义复词,让读者眼前一亮。如针对《汉语大词典》“词条失收”一节就罗列了“状似”“拘囿”“并皆”“极甚”“食馔”“食”等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词。另外,在本书最后,还列有“语词索引”,对所涉及的繁多条目按音序进行排列,如此纵横结合的编排对读者来说大有裨益。
三、为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提供依据和指导
长期以来,在“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思想指导下,语文辞书的编撰强调和着眼的是语言单位的“分”,忽略轻视了其“合’,释义时往往将同义复词强为分解,字字落实,务要说出其异,以致I格错误。如《汉语大词典》将“委知”释为“确实知道”,将“参觇”释为“仔细窥视”,将“切痛”释为“极为伤痛”;《现代汉语词典》将“阔别”释为“长时间的分别”,将“亲近”释为“亲密地接近”,将“款待”释为“亲切优厚地招待”,都犯了误释同义复词的错误,将本是并列结构的同义复词误作了偏正结构的词语。另一方面,目前语文辞书编写中对同义复词的重视还不够,研究论文极少见到,致使语文辞书在同义复词的收录原则、释义方法、编排处理等方面都缺少理论指导,以致具体编纂时随意性强,缺少科学性,错误也就在所难免。读者以语文辞书为据,往往望文生义,难以探知同义复词的原貌。
周著就两部辞书中的同义复词进行归纳研究,探讨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的方式及方法,就语文辞书中同义复词的词条确定、释义方式、释义语言等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这些成果能为语文辞书收释同义复词提供收录原则、释义方式、编排处理等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如在358~361页,作者认为语文辞书收录同义复词时应当从复音词类中加以筛选,并根据该词的出现频率决定是否收录;对于多义项的同义复词,应根据其词性和意义分别列出;而对于少量随时展词义有所变化的同义复词不宜妄下定论。另外,作者还明确指出不宜用“语词对释式”的释义方式去逐字解释同义复词,而应当采取“整体解释法”,并在之后对生僻难解语素着重指明或明确其同义复词用法,释义语言要尽量简明概括,直戳要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周著纠正和弥补两部辞书大量的错漏,既为这两部辞书的修订和其他语文辞书的编纂提供参考,又能充实训诂学的内涵,扩大训诂研究的成果。
杭州师范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叶斌教授曾这样评价《同义复词研究与大型辞典的编纂》:“书稿论说谨严,考证扎实,文风朴实,实为《汉语大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这两部目前最具权威性的大中型汉语辞书的诤臣,而且可以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笔者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读者从本书中获得启示,掌握同义复词的语言特点,正确理解古汉语词义,得窥古人在造词之初的心理机制。
注释:
①郭在贻《训诂丛稿》:“同义字复用,有二字复用者,亦有三字
复用者。二字复用者最多见,此即所谓同义复词。”
参考文献:
[1]周掌胜.同义复词研究与语文辞书编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2]程湘清.先秦汉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郭在贻.训诂丛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篇10
摘 要 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同属东方国家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古以来中国和韩国便有文化交流。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二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对自身的竞赛规则、技战术体系、推广培训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 。本文研究通过了解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引发出的思考对我国学校武术培训推广体系标准化的建立提出建议。
关键词 武术教育 体育教学 思考
一、目的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它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它的运动价值已经渗透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文化、体育科技和国际影响力等方方面面,其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更是其他运动项目所不能比拟的。
二、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的目的,在于收集查阅有关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和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书籍与文章,为深入本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等奠定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
(二)调查访问法。通过访问武术教师,了解我国学校武术的发展现状,武术在培训推广方面遇到的阻碍,以及武术在培训推广过程中的细节性和可行性问题。笔者二人通过自身在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代课,联系到杭州市青少年发展中心西湖与钱江新城两处分部的武术课主教,进行调查访问,问题涉及出勤率、上课质量、家长态度、学生反馈等方面。
(三)逻辑分析法。对已查阅的现有材料及在论文撰写中,综合运用比较、归纳等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
(四)比较法。通过对中国学校武术与韩国学校跆拳道的对比研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研究我国学校武术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吸收韩国学校跆拳道发展的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结果
(一)学校武术教育缺乏系统性,学生认识程度过低。中国武术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意识形态,在其“太极”理念、“天人合一”核心文化个性中无不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可在学校武术教学中,有部分学生片面的将影视作品中的“飞檐走壁、刀枪不入”生拉硬拽其中,过分虚拟化,缺乏武术文化的熏陶。
(二)学校武术课程体系不健全,较难与社会资源互补融合。在韩国除了学校之外,还有很多跆拳道场馆、会所。学校课时虽然有限,但在韩国学生可通过跆拳道馆、会所继续学习跆拳道,良好的校园氛围与社会资源相融合,培养了学生自觉独立学校跆拳道的精神,增强了民族意识。
(三)学校武术教学过程缺乏严谨性,武术师资力量匮乏。我国武术的教学上要求不够严谨,很难做到师生同等要求。现以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武术课为例,一学期共15次课(一周一次),一次课90分钟。对于学生,首先是考勤。在一学期学习当中,能够按时到达地点上课仅30%,无故旷课10%,病假、事假20%,迟到、早退40%。通过这些数据不难看出,在一学期的武术课教学当中仅有30%的学员能够做到基本要求,完成学习。其次,学校武术教学中,按时上课虽可以保证,考核制度并未采取改进;多以练习方法为主,针对招式的技击作用以及武术运动的赏析缺少论述,也没有相关的武术渊源与发展的介绍,学生只学会了单一或整套的招式动作。
(四)学校武术考核机制缺乏多样灵活性,武术教学环境简陋、设施匮乏。目前就学校武术而言,仅以期中或期末考核为唯一的考核途径,考核方式死板。没有综合学校学习锻炼、课余时间武术馆学习锻炼以及竞赛成绩名次,去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技术水平。
四、结论
(一)加强小学体育教学的武术教育培育体系。从小学开展武术教育,使学生接受武术文化熏陶,培养国人的武术精神,同时获得循序渐进的武术学习方法,既减轻了武术教师的跨度负担和工作压力也对学生自身的人际关系、礼仪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产生积极影响。
(二)增加学校武术有效的考核激励措施。将武术纳入达标项目,以比赛的形式发展学校武术,与武术段位制和运动员等级制与学校武术挂钩,激发学生的练武热情,训练学生的现场表演能力、临场应变能力等。在增强学生学习武术紧迫感的同时,也调动起了学生学习武术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认识,正视训练的科学严酷性。在学校武术教育中,除了开设武术技术课,还要增设武术文化课的学习,提高学生认识,增加学生武术文化内涵以及自身民族传统文化积淀。通过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观念,运用科学的世界观看待武术,摒弃虚幻、不切实际的糟粕, 从小注重德育,培养学生的“武德”。
(四)提高武术教师、教练的教学资格门槛。师资水平的提高是发展学校武术的基本保证,为规范学校武术教学,就要对武术教师、教练员队伍进行整顿,提高其教学资格门槛。在高校要聘请业务水平高的专业人士做为高校武术教师,或是在武术领域有很高造诣的专业人士,还要有研究型人才。
(五)规范道德礼仪,注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浓缩成“武德”精神贯穿武术始终,规范习武人的行为道德。在学校武术教育中,应大力加强礼仪道德的培养,从小要有“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明德”的意识,在训练服装上也要统一,选择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作为训练服装。
参考文献:
[1] 马亚萍.从散打与跆拳道的比较角度论散打运动的发展[J].河南大学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2010.5.
- 上一篇:四风学习心得
- 下一篇:代理记账会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