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探究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综合实践探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综合实践探究

篇1

关键词: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现状;对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基本目标,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能够发掘自我能力,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但是,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惑;经费不足、资源不够、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相当突出。所以,如何展开综合实践活动课,引导学生学习并展开力所能及的技术实践和劳动实践,培养技术意识和技术实践能力。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

(一)客观问题

在有关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的调研中发现:

1.城乡差异明显,农村课改存在难度。

2.课程资源匮乏,经费投入存在不足。

3.教师能力不足,课程内容需要调整。

(二)主观问题

1.农村学校多数管理人员和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性质和内容理解不到位,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科学性的指导和定位。其次不少农村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文件还没能完全贯彻落实,使得当前的综合实践课程难以真正普及,“主课占用课时”“课时少”现象十分的普遍。

2.不能灵活按照当地的情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调整课程。在北方农村,课程资源成了制约综合实践活动开发的关键性因素。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开发者的课程资源一时缺乏。其实,农村有很所多课程资源,只是教师不能从广阔的视野上洞察、识别、发现课程资源。农村学校一定要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民族文化,经济发展的状况开展具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3.学生缺乏思考创造能力,课堂气氛生硬死板。综合实践活动不是将书本上的知识点搬出来,也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动手。而是要将综合实践课深化到更高的层次,让综合实践活动与学习思考相结合,这需要巧妙的设计和构思,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将综合实践的真正意义体现出来。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

(一)要发挥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作用

小学综合实践课的开始已经有十几年,但是相关的课程规定却十分模糊,具体的指导纲要也没有出台。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具体明确的指导文件及操作性强的课程内容,以避免认识上的模糊,为综合实践课的开设准确导航。

(二)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

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相关实施方案,严格执行规定,开齐开足课时。要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教师和各学校之间的互动,通过培训学习使教师尽快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健全规章制度,形成以课堂为主场,活动为主体,老师为主角的工作体系,相互协调,形成合力。

(三)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全新的课程,教师必须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胜任。教师要增强终身学习意识,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调研活动。要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现有的条件下,要遵循针对性、调整性、经济性原则,从当地文化和乡土情方面出发,开发各种资源。

(四)要发挥社会力量的辅助作用

综合实践课涉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等范畴,要改变农村小学综合实践课现状,发挥社会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展开交通安全、防火防盗、防诈骗等法制教育。要发挥青少年活动中心和社区的作用,请相关人员利用假期带领学生站来社会实践活动。

三.具体实践方法

(一)主题活动的选择

1.引导学生从“劳动教育”、“环保教育”、“人与自然”的方面提炼主题。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劳动观,学习劳动技巧,树立环保意识,参与环保实践。

2.社会生活就是一本活教材,它能为学生的活动贡献出比教科书更详尽、更感性、更生动、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因此学生能在实践中更多关注社会、体验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健康愉悦的成长,智慧而创意的生活。

(二)活动展开方法的尝试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同,活动要尊重学生的差异,采用多样的探究方式和活动手段,刺激学生调度多种感官,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学生在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活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身经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的自我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案例分析

以北方农村的小学综合实践为例,北方的气候总体来说春秋季并不明显,几乎是冬天过了就是夏天,农村条件有限,综合实践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很大程度上是要围绕本校资源,地方资源进行的。所以立足学生兴趣,围绕地方资源设计开发适合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校本综合活动实施案例。

在校本资源开发过程中,根据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地理特点,开展具有校本资源的三贴近主题系列活动,要求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地域,探究发现生活美,家乡美和人文美。这些活动意在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实践能力,手机资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活动包括:民间故事传说、古今地理发现、自然风景、交通状况、特a和开发建设等。这一系列探究活动,注重学生的参与、体验与实践,注重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为教师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有效地激发师生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小结:可以说综合活动实践课的实施对推动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一门极为理想的学校教学课程。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顺利而有效的实施对于农村学校而言有困难也有挑战,任重而道远。由于个人认识有限,难以概述全面,希望学者们可以继续交易研究,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杨九俊;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诊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

一、利用实践活动,强调综合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综合实践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那么作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它就不仅仅是获取、应用一个知识点,而是知识综合运用的专题性学习. 它更强调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与生活间的联系.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都来自学生身边那些真实的生活例子,这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身边处处有数学”. 因此,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树立整体意识,强调数学知识间的联系整合,强调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二、寻找数学乐趣,发展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乐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乐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乐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 创新的历程需要乐趣来维持,所以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其创新的乐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丧失信念,教师创造合适的时机使学生感触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比如:针对差别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张开想象的翅膀,张扬他们差别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联合点,激发其对胜利的渴望,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乐趣和快乐,培养创新的乐趣.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重在“活动”,它与其他数学课有着明显的差异,更具有自主性和开放性.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到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去发现问题,并能主动地运用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在这一活动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所带来的快乐,并能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三、在教育过程中陶冶情操

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实践中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怎么办. 这时老师首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让学生知道应该怎样做,然后老师要就所研究的课题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现小组内的单干户.

四、活用教材,扩大开发意识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 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地选择内容和时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我曾组织的“秋游中的数学问题”,以学生现实的秋游活动设计为题材,让学生综合运用时间与人民币等知识去解决秋游中一系列的实际问题,如租车问题、租船问题、购买食品问题等,既巩固了数学知识,又发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在现行的大多数教材中,每册涉及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量还很少,一般只有2~3节,这显然是不够的. 所以教师在应用教材的同时,还要根据班中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发适合学生实际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增强课程的开发意识. 比如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了元、角、分的知识后,可以开展一个小小的购物活动, 让他们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一些实用又有意义的东西,使他们在实际的操作活动中加深对钱币的认识,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不乱花零用钱的好习惯. 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后,还可以设计“量一量,算一算”的活动课题.

同时,我们还要将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渗透”到每一节数学课之中,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小实践、小综合,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得以时时锻炼,处处提高,促进学生的数学综合实践能力达到一个质的飞跃. 如学习了“认识几分之几”,就可以开一个短小的生日Party,让学生学习怎样分生日蛋糕. 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就可以让学生设计包装礼品盒,算一算要多少包装纸、要多少捆扎绳等.

总之,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不仅改变着学生,同时也改变着我们教师,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创造,让我们一同努力,把我们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而又多彩.

【参考文献】

[1]田景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述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6.

[2]吴立峰.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2006.

篇3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兴趣;引导;评价;情趣

中图分类号:G6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29-0045-03

为实施主题活动“走进鱼的世界”,我给孩子们一对一地布置了任务,期待一周后他们的收获。可活动开始后,学生却茫然得很,只有两个孩子开始行动了,却同样不得法……那么怎样引导孩子对“走进鱼的世界”这一主题感兴趣,并时刻对整个主题活动的开展保持兴趣,最终将这种兴趣延续下去,成为了我此刻最重视的问题。

一、问题分析――谁带走了“趣”

1.关注惰性。四年级的学生对综合实践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他们对主题活动的开展容易走上一种定势,或者说产生了一种惰性。从制定活动方案――搜集资料――采访调查――整理资料――交流汇报……好像每一次都是这样做的,他们容易产生懈怠,也容易变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行为。久而久之这种应付式的惰性将他们活动的兴趣减弱,甚至消失。

2.关注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由于我是借班上课,而且是一个为期一个月的主题活动,教师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具体指导学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上都给指导留有盲区,所以孩子们无助的时候没有教师帮扶,就大大挫伤了他们的活动兴趣。

3.关注个体的差异。无论哪个班级都存在学生能力的差异,一些小组长或者班干部的组织规划能力就比其他同学要强,要想让全班同学均衡发展有难度,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在活动中充当“霸王”,其他孩子要么不甘被指挥,将自己置身组织之外;要么默不作声,漫不经心。主题活动不是某一个孩子的独角戏,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凝聚力,各扫门前雪,会让他们实施活动的兴趣“四分五裂”。

二、解决问题――找回失去的“趣”

小学生的活动热情来得快也去得快,我们该如何留住这份热情,引导孩子全面有效地开展活动呢?从以下“导――趣”两步走谈谈我的做法。

1.导――引导,兴趣保持的抓手,让孩子趣味盎然

对于学生来说,整个活动中,教师的“导”起到支架作用,没有老师“辐射性”的“导”孩子们将失去活动的兴趣和耐心。当孩子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给予他们能力和方法的“导”。

活动剪影:

成果展示课上,身为学习委员的男孩正在津津有味地向大家介绍他们在活动中的经历――《寻鱼记》,一句“鱿鱼”的地方方言“断码头子”引得台下的听课老师一阵笑声,本来自信的男孩一下子沉默了,脸红得像个苹果,我走过去拍着他的肩膀说,“怎么了?刚才老师们笑,是在夸你讲得好呢!不信你可以下去采访一下。”他用疑惑的眼光看向我,又看向台下满脸是笑的老师们,又来一句方言“骗人”,惹得台下笑炸了锅,此刻一个男子汉的尊严似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他的头低低地垂着,完全丧失了汇报的自信,我该怎么办?“张老师不骗人,老师们真的觉得你是最棒的,讲得精彩,不信你听,老师们的掌声!”我示意了一下台下,雷鸣般的掌声中小家伙重新抬起了头,侃侃而谈!经久不息的掌声让他的笑脸兴奋得红若桃花!

又如《走进鱼的世界》在采访环节,孩子们接触得不多,显得很无助,此时我播放了高年级孩子成功采访的视频,教给他们采访的方法。并让孩子们轮流尝试去采访,人人参与,不让一个孩子落下,给予每个孩子一个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导”是活动成功的支柱,需要我们教师精心关注。

2.趣――情趣,兴趣延续的平台,让孩子乐于创新

在连岛小学执教《走进鱼的世界》,孩子们在多彩的课件面前,主动地走进了鱼的研究活动中;孩子们在制定活动计划时,表现得很被动和无助,此时我以“星级活动方案”为诱饵,制定的计划具体可行有效的将被评为“五星级活动方案”。孩子们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能动性被诱发出来了。让他们感受每个活动都是充满“情趣”的,努力营造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情景,让他们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连平时不感兴趣的习作都让他们变得文采如飞了。

活动剪影:

鱼的营养价值小组在汇报一种鱼的介绍时,他们在网上搜集了大量的资料。

材料很丰富,但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就这些文字本身,他们读都读不溜,何谈汇报交流呢。他们小组的组长就向我求救,“老师,我们收集的资料自己看不懂”,我抓住这个契机,引导他们,“当我们遇到自己不理解的汇报内容时该怎么办?有什么妙招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

学生1:我们在汇报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像语文课上一样查字典。

学生2:我觉得还可以上网查,用百度一搜就OK了。

学生3:生物老师懂得也很多,可以去请教他。

学生4:同样可以问爸爸妈妈呀!

学生5:我们可以对照图片一起介绍鱼的样子。

学生6:老师,我们为什么不为鱼儿们做个漂亮的头饰呢?

学生7:我们带上头饰,就把自己当成鱼儿来介绍。

……

兴趣是人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是学生活动最直接最活跃的推动力。这一讨论激发了学生无穷的探究兴趣,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改,他们对资料做了调整。用拟人化的口气由各种鱼类做自我介绍。如鲫鱼介绍自己说,“大家好,我叫鲫鱼,长相可爱,像个纺锤,背部灰黑色,腹部近白色,我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的疗效,刚生过宝宝的阿姨可以吃我熬的烫,下奶喂宝宝一级棒哦!”鲤鱼说:“鲤鱼跳龙门来喽!大家好,我就是人见人爱的鲤鱼宝贝,我有健脾开胃奇效,不爱吃饭的人可以吃我哦,如果你咳嗽、哮喘了可以吃我哦,想要健康的人们请多多吃我哦!”风趣形象的自我介绍,激发了学生的活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展示课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型,这次活动我看到了孩子们的进步,“导――趣”机制的引入,让我们的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快乐的自己,展示全新的自己!只要我们的学科教师用心、静心、耐心地去实践探讨,利用“激趣机制”,一定会带领孩子飞入综合实践更宽广的天空!

参考文献:

篇4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现状

“综合与实践”在数学课程建设和学生能力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意识的差异和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笔者就本校(农村小学)38位数学教师对“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在“深入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9人中,能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开展有效评价的仅有4人,只占调查人数的10.5%。由此可见,“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现状令人担忧,大部分教师只是应付了事,有的干脆不上。

调查显示,由于教师意识和教学条件等因素,致使“综合与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解决问题能力、提升数学学习能力与应用能力的作用。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策略探寻

“综合与实践”是小学数学课程的全新领域,它需要教师具有开阔的视野和整体的教学观。笔者以为,要切实推进“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教师要从教材内涵、教学方式、评价体系等角度开展研究,寻求有效的教学策略。

1.研究教材体系,挖掘活动内涵

“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教学内容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的目标又不仅限于这三个数学本体知识。笔者整理了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后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数学本体知识为依托

纵观现行人教版教材小学阶段的24个“综合与实践”内容,都是在学生学习相关数学本体知识后安排的实践活动。第一学段以单一知识点的实践操作活动为主,第二学段以多个知识点的综合应用为主,原则上均以学生就近知识点安排活动。

(2)以生活问题为背景

综合与实践内容的设置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点,在学生的生活场景中挖掘教学素材。

(3)以参与实践活动为载体

从内容安排上来看,这一领域的教学都必须依赖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基础,如实物操作、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整理等。

(4)目标追求多元化

教学目标除了关注数学本体知识的巩固,更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同时,还关注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数学美的体验、环保意识、投资意识等。

基于对教材内容的分析,要有效开展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教师必须挖掘每一次实践活动的内涵,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引导学生深入参与实践活动,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2.优化教学方式,提升活动效能

“综合与实践”一般包括:一是进入问题情境阶段;二是实践体验阶段;三是解决问题阶段;四是表达交流阶段。根据内容特点和目标要求,教师在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要有所转变,教学时间、空间等要素均要体现灵活性和开放性。

(1)在现实情境中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树立正确的数学观。从学习方式上来说,它是以学生实践体验为主体的,而最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就是现实性的情境,也就是学生身边的问题情境。所以教师的教学要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挖掘问题情境。

(2)课内外实践相结合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涉及实地勘查、数据测量、信息综合等活动,单纯地依靠课内教学是无法完成的,必须把教学延伸至课外。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目标与要求,安排合理的活动流程,要具有可操作性,确保学生在课外也能完成活动任务。

(3)自主与合作相结合开展教学

综合与实践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但相对于一般的解决问题而言,其更具有综合性。教学中要处理好自主探索与合作研究的关系,恰当地运用个体研究与小组研究。针对不同的问题层次和情境需求,组建实践活动小组,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3.转移评价重心,关注活动过程

对学生“综合与实践”不以纸笔测试为手段,不追求量化指标,要强调过程性评价,要以“质”的评估为主。

(1)评价时要特别关注: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描述并解决实际问题;是否善于运用多种方法;对结果有无反思的习惯;是否积极参与讨论与表达。

(2)加强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监测,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程度、活动经验积累等,运用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等形式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

篇5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学生

综合实践教学对教师来说还是新颖的教学模式,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施并不容易。但是综合实践教学对小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却是尤为重要的,其能够指导学生学习。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教学,不能忽视其的作用,走走过场就万事俱备。那么,教师为了促进综合实践教学应如何做才能尽可能减轻学生的压力?

一、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现状

小学是学生认识世界,形成世界观的重要教学阶段,所以为了强化学生世界观,需要重视小学综合实践教学,尽可能地把课堂中的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并融为一体。但是对于教师来说综合实践教学还是新兴的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都不太会合理地运行,常常出现各类情况,如:制定教学内容不合理、没有正确运用综合实践教学等。所以为了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教师需在教学中与学生不断磨合,不断探究其正确的用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做到有效运行综合实践教学呢?

二、小学综合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途径

综合实践教学还没有普遍应用于整个中国的教育界,而且综合实践教学也是一个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小学教师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教师若想要合理运用此教学模式就必须学会在教学中创新,不断找寻适宜的实施途径,增强小学综合实践在教育界的作用,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1.巧设情景教学,直观表现教学内容

虽说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教学实践性相对来说较强,但确实是学生学习知识最好的教学模式。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动手能力还比较弱,不能够单独完成实践任务,因而教师不能采用传统的灌溉式教学,需要注重学生人员配比,适当地创建情景模式,课前给定学生一个实践主题,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其自身各个身体部位的价值,如:眼、耳、鼻等这些主要的外部器官的价值,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优点来相互合作,从而能够有效地开展活动。例如:某小学教师明白综合实践对学生的重要性,同时也特别重视综合实践教学,所以为了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定期为学生开展一项课外实践课程,尽可能地把课程生活化。这位教师首先在课前给学生明确主题,然后让学生依据主题展开观察、研究,如:确定主题“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然后把学生带到课外对蚂蚁进行观察,并教导学生抓蚂蚁的方法,最后教师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观察蚂蚁的生活习性一个月并进行统计、归纳。教师在教学中需学会情景教学的有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明白更多的科学道理。

2.明确教学目标,强化学生的学习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还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探索、研究。小学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巧妙地把学生的学习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逐渐明确其教学内容以及优化教学目标,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让学生能够认真学习小学综合实践基础教学。例如,某小学综合实践教师为了使其课程在教育界中逐渐增强其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总是被要求课前备课。而某位教师在课堂上经常与学生互动、做游戏――首先准备一个大盒子,把准备好的水果、玩具等放入容纳盒子内部,蒙着学生的眼睛,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抽取其中的几样进行竞猜,然后选出最优秀者,并奖励最优秀者水果或者玩具,从而深化内容,强化学生的学习。

3.推动主题探究,深化教学内容

小学综合实践教学较侧重于学生的思维,动手的养成,其实践性较强,所以教师不能一味地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传统灌溉式教学模式虽说能够最大化地让学生储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但是灌溉式教学也存在一些弊端,教师如若不及时处理,容易使得学生厌烦该课程,因此,在小学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推动主题研究,逐渐深化教学内容。例如,某校教师经常开展“我是父母”的主题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自身扮演来亲身体会并从中明白父母的难处、了解父母亲的不容易。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了一道特殊的家庭作业――为父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然后把自己的感想写在笔记本上。小学教师利用这样的综合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动了主题探究的有效性并深化了其教学目标,所以小学综合实践教学需要教师的探索、对自己的教学方式及时进行反思、研究以及坚持不懈的教学态度。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接触文化知识的转折点,教师不能一味地讲解课本中的知识,而综合实践教学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其对教师来说还是新颖的教学模式,较侧重于学生的思维,动手的养成,其实践性较强,想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有效地实施并不容易。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学会情景教学的有效运用,从而帮助学生明白更多的科学道理。

参考文献:

[1]宁涛.综合实践应以探究性学习培养为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01).

篇6

一、师生共同合作确定学习主题

由于小学语文综合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是小学生,因此,在基于综合教学实践活动的学习主题设计上,教师应当充分地关注和考虑小学生的共性年龄特点以及每一个小学生具有什么样的兴趣爱好。魏书生老师的“自育自学”教学法就强调在第一节课,教师就让学生对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充分地写出来,让教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充分认识,并建好资料档案,从而为教师教学提供有力的导向。因此,教师应当充分赋予学生对综合教学实践主题的选择权,让他们研究自己认为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而不是教师单方面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并尽量避开教师研究方法中的思维定势,对研究的对象及其研究方法进行创新性地研究和探讨,让学生有充分的空间进行自主性的探究。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一个“承接”的支架作用和“支持”的辅助作用,在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给予学生的设计、思考和研究以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而且尽量不去干扰和破坏学生的思想,最重要的是教师切记不可将自身的思想方法强加给学生,而是努力帮助学生在综合实践的探索中形成自身的知识架构和有效认知。

二、充分重视学生的探究过程

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是综合实践活动价值追求。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过程的本身,所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必须遵循“亲历体验、亲身体验、深度探究”的原则。在进行小学语文的综合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经验、条件、能力等让学生自由结合组成探究小组,让小组内的每一成员自主参与问题探究与解决的全过程,亲历探究的艰辛、收获的喜悦。比如,在《运用多种材料进行的小制作》这一主题活动中,笔者首先与学生共同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和计划”,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并解决制作过程中疑难而新鲜的问题,之后每一个小组都自行设计和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笔者再让每一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对”作品“的奇妙构思和设计过程进行畅谈。在上述各种特定的“履历情境”中学生经历了亲身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和制作过程的历练,小组内每一名学生体验到了自己动手进行实践探究的乐趣,并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交往、合作、分享,在活动过程中获取了宝贵的情感体验。有的小组设计出了简单“削皮机”并进行了成功实验。这个过程就突出了重过程、显实效的探究价值。

三、认真把握学生的交流分享过程

小学语文综合教学实践的核心环节在于学生的探究过程,但“点睛之笔”则是学生对探究过程的交流与分享,这样的环节能够让学生充分展现自身在设计制作过程中的思路思维和心路历程,而且分享的往往是其中最精华的部分。一方面,能够让其他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中进行学习和借鉴,从中吸取充分的营养,强化自身的灵感,提升设计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分享和交流的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实现”的成就感。在学生的交流分享中,可以让他们采取口头交流的方式,也可以引导他们将其中的过程和经验写在纸面上,呈现出一部小小的“心得体会”或是“经验之谈”。在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认真的倾听和充分的感知,这样也为小学语文中的听、说、写等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篇7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活动 价值定位

十年课改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逐渐走向常态,众多的实践者经过教育教学实践的不断锤炼也逐渐由青涩走向成熟。在这个过程中,课程实施的成果不断涌现,成熟的课型逐渐增多,但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走形式、走模式的现象依然存在,对涉及相邻学科内容的教学把握起来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情况,本人想以学生“成果展示活动”及“实验探究课”为例,谈谈自己对一些常见的教学活动定位的思考。

【问题】学生成果展示的价值定位到底在哪里?

观点1:学生成果展示的真正价值应体现“1+x”的效果。

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成果展示至少有两方面价值。第一,价值主要体现为成果分享时,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知识互补、智慧共享等。通过交流,可以让同伴组了解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与收获,通过倾听,也可以让自己组了解同伴组研究的基本情况,从而产生知识互补、智慧共享的效果。要说学生一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到底有多少,我觉得这是一个“1+x”的概念,1表示通过努力,本小组获得的成果,这种成果包含知识、能力方面的进步,x表示通过成果交流活动,分享到的班级中其他小组的成果,包括知识经验方面的,两个方面加起来,才是一个学生一学期真正的收获。第二,价值主要体现在能力锻炼方面,其实学生设计成果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自主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呈现能力、动手制作能力、活动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小组合作能力等都将有飞跃性的提升,所以,我认为给学生提供适当的自主展示平台,对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是很有益处的。作为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集体性的教学指导外,很多时候需要做的工作是对小组活动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提一些启发性的建议。

观点2:不同年段的学生需要不同要求的教学指导

不同年段学生的兴趣爱好、所思所想及能力发展存在一定的差异,那么,怎样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征来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呢?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江苏省教研室研制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分类与分层设计”,现在我就结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分类与分层设计”中关于成果展示这部分的内容,对不同年段的课程目标作一简单的介绍。

以成果展示教学为例,目标分类主要从“成果的提炼”“呈现方式”“成果的辐射运用”这三个方面展开。三年级的目标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内容分类整理研究成果,能通过手抄报、简单的小品、图片展、作品展等方式,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研究成果会。四年级的目标是:小组合作,根据研究内容,提炼研究成果,能通过手抄报、简单的研究报告、观察日记、主题展板、小品等方式,在班级、年级、家庭中开展一些研究成果会(五、六年级不再赘述)。教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基础及研究内容的特征,灵活把握各年段的课程目标,必要时也可适当交叉运用。

观点3:成果展示活动也是优质成果再利用的契机

对学生来说,成果展示活动是向同伴展示活动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主要是展示成果、分享成果;作为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发现、感悟、挖掘成果的深层价值,以便为学生在其他活动中,通过对成果的运用过程及对成果的再加工过程,为学生的成长搭建更多、更广的发展平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成果展示活动也是甄选优质资源的过程。

学生的能力发展是多方位的,准备成果展示的过程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平台之一,作为活动的指导者,给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指导与提示是教师应尽的义务,“因材施教”就是要根据学生的现状给予适当的方法指导和帮助,这在综合实践活动这门没有材、参的活动类学科中显得尤为重要。

【问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小学科学中的“实验探究课”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观点1:不同学科中“实验探究课”应充分凸显学科的课程特征。

虽然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小学科学课都会涉及“实验探究类课型”,但因为课程目标及实验探究的出发点不同,其教学的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验探究课是根据研究需要、基于问题特点而采用的课型,主要目的是收集更多、更真实的第一手材料,为延续研究、解决问题奠定基础。通过运用实验数据或现象所反映的结果,引发后续的实践探究活动。以探寻问题结果、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实验探究活动,充分凸显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特征。

而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探究课则是针对探究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结果,最后通过对实验结果的交流与分析,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原理对一些现象与结果进行科学解释,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科学态度的养成。

不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实验探究活动,还是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探究活动,在探究过程中,都将涉及学生问题意识、质疑精神、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数据、信息的表达能力的培养,而这些也正是实验探究课的价值所在。

观点2:当觉察自己的科学素养不够时,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善于寻求解决方法。

一般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同时也承担语文等学科的教学任务,实验探究的素养较为薄弱。那么,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教师应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呢?

第一,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自身的学科素养积淀不容忽视,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学科,教师了解多一点、涉猎面广一点,在指导过程中会有很大帮助。就“观察与实验”这方面的基本素养而言,我认为,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要清楚科学实验的基本环节,例如实验的一般步骤有:实验猜想――实验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记录――实验分析――结论呈现;常用的实验种类有: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等。

第二,如果自己不了解如何指导学生做实验,那么可以“借力”,借力的对象一般是科学教师,可以请教科学教师实验操作的步骤,也可以直接请科学教师扮演“导师”角色,给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指导。

第三,学生在“观察”时一般会用到多种感官,作为指导教师,必须要明确怎么做才比较安全,要尽量避免实验中可能对学生身心造成危害的因素。

第四,要了解如何获得更充分的信息,如何可以更便捷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想法与学生分享、交流,以便师生间达成共识。

篇8

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和社会”目的是让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与此同时,我有幸成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专职教师,对我的教育生涯提出了新的挑战。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我就像上语文课一样,坐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个去讨论,学生无兴趣,老师累得够呛,真是事倍功半,那么如何才能使小学综合实践课回归生活与社会呢?为了上好这门课程,我反复探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宗旨是“活动”,言外之意,就是通过实践探究活动来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由地来实践、来探究、来创新。学会实践的知识,学会融入生活的本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新的源泉,根据本学科自身特点,紧扣现实生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新性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开拓创新精神。

一、活动主题来源于生活

我首先从生活中选择和确定活动主题。例如,近几年来党和国家为关怀贫困地区学生,每天给免费的课间餐,每个学生每天都能喝上一杯牛奶,我决定在我校四年级开展《一杯牛奶》的主题活动。然后,让他们自由组合成立活动小组去探究,利用课余时间走向社会去完成任务,然后让学生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

学生对牛奶加工、销售等都很感兴趣,我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探究牛奶背后的故事,于是便有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社会、参与社会的一次实践,学生沿着牛奶的起源、加工、饮用等过程进行了一系列探究。然后在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此次活动,改变了他们对一杯牛奶的肤浅认识,它不仅仅是一杯伸手可得,好喝有营养的奶,还让他们知道了一杯牛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内涵和价值取向。激发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劳动的情感,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意识和能力,感受劳动的艰辛和伟大生命的珍贵。这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

二、在生活中开展有效活动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和社会,就要以学生活动为主线,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在家庭、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探究生活,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从中学到许多知识和常识,如,在2015年3月,结合全国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日活动,我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交通安全》主题活动,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交通工具的种类,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交通标识的含义及新的交通法规,中小学生不良的交通行为等知识,并进行交通知识擂台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并从中学到很多自我保护和关爱他人的知识与常识,同时,也赋予了这一活动主题更多的教育意义。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不断成长

篇9

关键词:农村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师资培训 实践探索

一、概念界定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单元活动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

本研究中主要针对黑龙江省大庆市农村小学,包括县镇小学,又包括乡村小学。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情况

根据调查研究,大庆市农村小学并没有专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师资群体基本上来自班主任和其他科任教师。从总体分析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力量薄弱。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教师指导,倡导一种新型的教学指导形式—教师合作指导。从长远看,每位教师都可能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因此,根据研究需要将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分为两类,一类为语数外教师;一类为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及音体美教师。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大庆市农村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

1.研究对象总体

大庆市共有农村小学教师8088人,分别工作在425所农村小学,其中,1316人工作在17所县镇小学,6772人工作在408所乡村小学。(数据来源于大庆市教育局2011年5月)

2.研究对象样本

本研究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首先,将大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分为县镇小学教师和乡村小学教师两个层次;然后,在17所县镇小学中,抽取9所作为县镇小学教师的样本;再次,将乡村小学分为区辖乡村小学和县辖乡村小学两个部分,因为大庆市共有4个区和4个县下辖乡村小学,再分别抽取2个区和2个县下辖的乡村小学作为乡村小学教师的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分别对两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教师主要采用访谈和听课观察两种方法。

三、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的实践探索

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在遵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性质同时,需要发挥农村当地的资源优势及结合教师自身的特点和需求不断完善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以及培训评价方式。因此本研究将从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体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定位“三维”培训目标,提高教师课程意识

根据文献研究及对农村小学教师的访谈可以看出,目前对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比较少,在培训中对培训的目标定位比较单一,大部分培训中只关注教师“知识性目标”的一维目标,即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以及掌握、开发与实施的技能。对“技能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这两个维度的目标关注很少,这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总目标相违背。因此,笔者尝试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定位“三维”培训目标,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

1.知识性目标

了解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意义, 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

理解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意义和内容;

掌握该课程理论知识;

掌握该课程的背景与价值、目标与内容、设计与实施、评价与管理。

2.技能性目标

具备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

养成主题活动方案的预测意识,并具备预测能力;

在课程实施中,形成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

具备指导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分析能力;

具备与其他指导教师建立良好的交往和合作关系的能力。

3.情意性目标

形成新课程需要的教育理念, 增强实施新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具有鲜明的主体意识、生成意识、资源意识、合作意识;

形成注重过程,强调多元,促进学生发展的新的评价理念。

笔者认为师资培训中,对目标的定位是整个培训过程的重心,只有对培训的目标定位符合教师的需要和特点,才能对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评价体系等具有方向性和指导性。只有师资培训中定位“三维”目标,才能提高教师的课程意识,才能影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教育理念、教育行为,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

(二)针对农村小学教师需求和特点,丰富培训内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领域的整体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综合素质、广阔的视野。反应在农村小学师资上,需要针对教师需求和特点,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才能开拓教师的视野,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1.理论知识培训

农村教师的培训需求是构建培训内容体系的影响因素之一。根据调查研究,农村小学综合课教师在培训内容需求方面对知识素养培训需求的比重为66%,占有较大比重(见表)。由此说明农村小学教师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关理论知识的培训内容方面需求最大。本研究将针对教师的需求和培训目标的设置从课程改革、课程指导纲要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论知识三个方面概括理论知识的培训内容。

首先,熟悉课程改革有关内容是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教学方式、评价与管理及相关的政策和措施,使教师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新课程结构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其次,对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的解读,使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最后,本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包括背景与价值、目标与内容、设计与实施、评价与管理等。

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内容需求差异分析

针对三部分的理论知识体系,建议邀请有关专家或者教育理论工作者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讲解这方面的内容,使农村小学教师在该领域的理论高度有一定的提升,从而满足教师的需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案例分析培训

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处于发展阶段,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师资培训的时间短,效率高的特点决定了培训中不可能让教师深入学校观摩每一个活动的实施过程。因此,选取典型的案例是彰显培训内容丰富性和实效性的重要途径。针对农村小学教师而言选取国内外典型案例并结合农村的地区资源特点是丰富培训内容的根本。教师可以通过解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 从中获得启示, 进一步地明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和基本理念, 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 明确自身的角色等。

因此,建议邀请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骨干教师或者教育专家从实验区的众多活动案例中精选典型案例,尤其是能充分利用农村地区资源优势的案例引导培训教师与专家共同参与对案例的分析、讨论、评价等工作。通过对案例分析的培训,使农村小学教师理解活动案例并不带有普适性,每一个典型案例形成都要考虑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所处的区域特点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素。最重要的是根据所在地区的资源特色,合理利用和开发出符合学生特点的活动主题。尤其是农村小学更应该结合农村的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家长资源等地域优势创造出更有价值的活动案例。

通过对案例分析的培训,使教师不仅能获得蕴含于案例中的已有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针对活动情境分析问题,形成资源意识,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主题活动案例。

3.操作技能培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大体分为主题确定、主题探究和总结发表三个部分。根据培训目标的设置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性的特点,让教师体验和经历主题确定、主题探究和总结发表的实施过程是培养教师操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只有教师亲身体验和经历了整个实施过程,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活动主题的探究。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这种针对实施过程的实践操作内容的培训也是十分必要的。

建议选取经验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教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培训。首先,主题确定阶段。根据培训教师的地域特点分组,并进入选择主题阶段。其次,主题探究阶段。根据主题,选取恰当的探究方法组织教师展开探究活动。最后,总结发表阶段。根据探究结果选取合适的展示方式。整个实施过程中教师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预测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信息收集整理与分析能力、交往和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

对农村小学教师而言,将实践操作培训内容贯穿在他们亲身经历和体验的实施过程中是提高教师操作技能的有效方法之一。

4.观摩研讨培训

观摩研讨就是组织培训教师观看教学录像或奔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参观学习,通过观看课程设计和实施过程使培训教师亲身体验和感受新课程形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方法上的独特之处,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选择优秀课例。通过培训教师与专家学者共同研讨方式总结经验特点。其次,到课程实施较好的学校参观。能够让农村小学教师对这些各方面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进行参观,使他们熟悉学校整个课程准备、设计、实施、评价过程,有利于农村教师开阔视野,将一些先进的经验运用到本学校的课程中。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培训应组织教学观摩活动, 使教师正确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从而把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性, 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为小学农村教师设置观摩研讨的培训内容,使他们在学习先进经验的同时,还能与专家学者、这些学校的师生交流经验和体会,研究讨论和反思,不仅提高了教师交流交往的能力而且增强教师实施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总之,针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内容需要针对教师的需求和特点,符合地区的资源优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不断成熟和完善。

(三)采取多元培训,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性、生成性和自主性决定了在教师培养上,需要采取多元的培训方式,以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兴趣、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调查研究大部分师资培训方式以被动——接受式为主,却忽视了其他方式对教师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建议采取多元的培训方式。首先,讲授式。根据培训目标和内容以及农村小学教师对培训的需求,讲授式的培训方式是必要的。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用讲授的方式渗透到教师的思想中。其次,讨论法。案例分析的学习以及观摩研讨的学习内容决定了讨论法是培训教师的重要方式。教师与专家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其他人员之间等通过讨论将培训内容不断深化。此外,还有参观法、探究法、合作法等自主——参与的方法,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兴趣,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培训的效果。

根据培训目标的定位,要想实现三维的培训目标,只采用单一的培训方式是很难达到目标要求促进教师发展的。因此,笔者认为应采取多元的培训方式,激发教师参与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够保证培训的效果。

(四)采用与目标相一致的培训评价方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理念强调质性评价,注重过程和发展,鼓励参与,体现差异。

根据调查研究,大部分的培训评价比较重视受训教师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因素,忽视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参与态度、参与过程表现等。因此根据三维培训目标的要求,笔者建议应建立与目标相一致的培训评价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发展。不仅关注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因素,更要关注教师在整个培训过程中参与态度、参与过程表现等,使教师在培训中形成明确的课程意识,形成实施课程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教师评价、小组成员评价、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村小学教师进行整体考核,才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从而提高师资培训效果。

总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广大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新课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一门体验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它的设计与实施比任何一门课程都强调教师的综合素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尤其是对农村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师资培训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发展中重要因素之一。不断探索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师资培训体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庆师范学院青年基金项目“大庆市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内容及方法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0SK02.

参考文献:

[1]熊梅.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与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谢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探究.继续教育研究,2012(1)

[3]李群.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市级师资培训.继续教育研究,2004(6)

[4]陈秋红,张翠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培训的载体.新课程研究,2004(7)

篇10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转贴于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