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专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学专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民收入的进一步提高,人们的生活理财和投资理财的观念也在不断加强。投资理财的需求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复杂,从简单到专业,因而对高素质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另外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对我国金融从业人员素质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国内金融行业。据分析,在广州、上海、北京等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的前沿城市,随着越来越多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国内市场,金融行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同时外资银行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和基金对人才的需求增长加快,金融行业对人才的争夺十分激烈。
所以,在经济学考研中金融学是非常热门的,具体有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货币银行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跟银行及国家货币政策相关的问题,这里的银行包括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等。
热门分析:如今,许多银行都推出自己的理财产品,原本就倍受关注的银行业持续加温,成为热门的报考专业方向。
人才培养:货币银行学培养能在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学校和研究单位从事金融经济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的高等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该专业方向主要在银行系统、学校和科研单位从事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以及金融教学、研究领域就业。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不断完善,工商企业和上市公司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这些也是理想的就业方向。
推荐院校: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大学
金融经济(含国际金融、金融理论)
热门分析: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外汇储备余额为19460.30亿美元,全年增加4178亿美元,增长27.34%。许多新兴的名词如外汇储备增速、开放资本项目管制、国有银行股改、股票印花税都涉及到重要的金融经济理论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需要的具有较宽厚的经济理论知识、扎实的金融学专业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金融理论知识和国际结算、外汇交易、国际金融投融资等业务技能,能胜任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外资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工作的应用型金融管理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该方向就业范围比较广泛,与其他各个方向都有交叉的地方。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外向型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和商业银行等外资金融机构,以及中资金融机构的涉外部门、跨国公司投融资部门和政府经济管理部门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东北财经大学
投资学
热门分析:中国股市经历牛市后,人们对投资学的兴趣也随之高涨,其实投资不仅仅是证券投资,范围极其广泛。国家发展、企业赢利、个人获利也都离不开投资。近年来家庭理财及投资已经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培养具有金融、证券、期货、保险、营销、企业管理等领域的必备基础知识和专门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就业方向:一般来说,投资学专业的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去向:第一,到证券、信托投资公司和投资银行从事证券投资;第二,到企业的投资部门从事企业投资工作;第三,到政府相关部门从事有关投资的政策制定和政策管理;第四,到高校、科研部门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需要说明的是,应届毕业生的第一份工作一般都是一线的操作员,因为没有任何单位会让一个没有工作经验的员工进入管理层,即使是基层管理岗位。
推荐院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保险学
该专业方向主要研究保险法学与保险数学,保险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安全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运行规律,保险业与银行、证券业的关系等全方位的保险理论与实务。保监会对于保险专业的教学模式分为“西南模式”、“武汉模式”和“南开模式”,其对应的大学分别是西南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南开大学。
热门分析:在我国,保险业被誉为2l世纪的朝阳产业。首先,我国巨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人口的老龄化有利于保险业市场的扩张;其次,我国目前的保险深度及保险密度都很低,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再次,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为保险业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才培养:保险学专业主要是为适应我国保险业的需求而开设的,大多数学校都要求学习金融、会计、投资等经济课程,构架一个宽泛的经济知识背景。有的学校还补充市场营销、法律知识等相关知识,诸如保险营销、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与国际商法等。
就业方向:许多人误以为保险专业的就业去向就是卖保险,实际上保险营销只是保险业中一部分工作,其他工作诸如组训、培训讲师、核赔核保人员和资金运作人员、精算人员。毕业生主要到保险公司、金融机构、社会保险部门及保险监管机构从事保险实务工作,也可到高等院校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此外,中介企业、社会保障机构、政府监管机构、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等也需要该方向的毕业生。比较热门的职业有保险人、保险核保、保险理赔、保险精算师等。
推荐院校:复旦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江西财经大学
公司理财(公司金融)
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于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也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一些诸如“委托-”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
人才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在掌握现代公司金融理论知识和实务后,可为企业进行金融市场的融资、投资与风险管理服务。具备创新、管理和应用能力后,可努力成为现代公司金融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选择各类公司从事融资、投资工作,也可到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机构从事实务工作,或进一步深造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推荐院校: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厦门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篇2
[关键词]税收专业化管理;分工;信息缺失;新兴古典经济学;税收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 F812.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05-0068-06
一、问题的提出及专业化和税收专业化管理界定
从中国当前经济特征看,企业的经营活动日趋复杂,进入了个性化及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时代。分工和专业化是经济效率提高和经济发展的原动力[1] 。而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分工和专业化衍生的速度和水平越高。与此相对应,市场中产品类型、行业种类不断增加、经济组织结构多元化程度也逐渐增进。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税收管理对象之间的差异扩大。市场中各经济组织的专业化程度越高,管理对象之间的差异越大,单一管理模式中的管理主体越难以把握这些对象的特征。此时,原有的税收管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不再适应新的管理需要,对税收管理的专业化要求提高,进一步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要。新兴古典经济学,其形式特征是超边际分析工具,而其理论内核则是以分工和专业化解读经济增长[2] ,为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界定、类型和价值及其衍生路径提供了一种富有张力的解释。
分析税收专业化管理,首先需要界定专业化和税收专业化管理。
对于什么是专业化,不同时代、不同学者有各自不同的界定。但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将专业化置于分工的前提下讨论。从表层看,分工引致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分工又以专业化为基础。赖宾斯坦认为,专业化是生产要素向较少种类的活动集中的过程[3] 。
在人类社会衍生过程中,随着社会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结构也连续不断的发生]化。与之相伴生的是分工、专业化和效率的提高。从某一时间截面分析,分工和专业化与组织结构变迁互相推],其结果则是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而系统效率的变迁进一步推动分工、专业化和组织机构的衍生。简单地说,专业化是对某一特定职业知识不断增进、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结合赖宾斯坦的理论,可以将专业化定义为,建立在分工之上、并推动分工进一步]化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生产要素向较少种类的活动集中,效率包括生产和交易的效率提高。也就是说,专业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化是动态的;是一个过程;伴随生产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而推进。
而税收专业化管理,即税收管理的专业化,是指随着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组织结构变化,胜任某一项特定税收管理工作所需具备的特定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与所有的专业化进程一致,税收管理专业化是一个动态衍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伴随的是某一特定“职业”知识的增进和效率的提高。
二、税收专业化管理分类
税收专业化管理可以从专业化过程特征和实践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
(一)从专业化过程特征分析
在税收专业化衍生的过程中,理论上看,可以经由两种路径:有分工的专业化]进和在原有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进。即包括两类税收管理专业化,一是既存分工基础上的税收管理“专业化”。此时,整体看来,专业种类不变、分工不变,但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即所谓熟能生巧――税收管理工作无分工进化(特定的情况下,指绝对的没有分工,但一般说来,却指以某一特定截面为起点,没有进一步的分工),但通过技术条件的改善,推进对某一特定职业知识的增进。二是建立在进一步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管理,即税收管理“职业”或“岗位”进一步多样化。下面做具体分析。
1.原有分工基础上,通过引进新技术、加强管理人员培训等方式,提高税收管理过程的知识水平,从而达到提高税收管理效率的目的
这一类税收管理专业化]进路径,其前提是:没有税收管理分工的]进;出现了新的管理及相关技术。在这一前提下,税收管理效率会有一定程度甚至是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同时,这是一种外引或者称为外生的税收管理专业化路径。受分工格局的局限,处在税收管理岗位上的不同个体面对相同的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无法持续而有力地刺激新知识的产生。同时,由于既存税收管理分工模式的限制,相同管理岗位的行为主体面对分工不变的约束条件下,相同的管理对象,有限的时间和大脑中获取知识兴奋点有限性,都会妨碍管理效率的增进。
2.进一步分工基础上的税收专业化管理
建立在进一步分工基础上的税收专业化管理,也称为内生的税收管理专业化。即指税收管理由于分工的]进,行为主体的管理对象具有更高的同质性或(和)更小的种类数量以及更多的管理专业种类,同时管理行为主体的运作范围减小。换句话说,前一类税收管理专业化]进是对管理主体相同的职责范围不断追加资源以推动管理效率的提高;第二类税收管理专业化]进中的资源却是投入到管理主体面对已经改变的对象过程中效率的提高。
这一类税收管理专业化,之所以被称为内生的专业化路径,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静态地看,即使没有资源的追加投入,也会由于分工带来的专业化报酬递增而提高税收管理效率――“分工产生个人生产率的事后差异”[1]。
建立在分工基础上的税收专业化管理,其效率的提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组织效率的增进和获得管理对象信息的增进①。组织结构的选择以及组织效率最大化的问题 ,以寻求税务部门目标最大化。根据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组织效率定义 [4],可以将税务部门的组织效率定义为在满足一定的组织目标(如完成一定量的税收收入 )的前提下,使税务部门的分工水平和结构达到最优[5] 。而获得管理对象信息的增进是指由于管理对象的进一步细分和类别的进一步同质化,个人过去用在不同性质对象上的管理时间资源,现在用到一个单一类别主体上,获得知识增进,管理效率提高。
(二)从税收专业化管理实践分析
在实践中,可以按税收管理涉及的对象和内容划分种类。
1. 税收管理主体角度的专业化
包括税款征收过程专业化管理、纳税评估专业化管理等等。
2. 税源专业化管理
针对不同税源具有的特征差异,采取同质税源专人管理模式。这是当前理论界关于税收专业化管理讨论得最多的一个方面。
三、税收专业化管理目标分析
税收专业化管理,本质上是为了追求更高的税收效率。因此对税收专业化管理目标的具体界定,需要首先界定税收效率。
(一)税收效率的内涵
什么样的税收是有效率的?是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税收收入?还是对经济扭曲程度最低的税收?亦或是能够最大程度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
一般的,有效率的税收至少应该符合两个条件:筹集的收入能够满足国家行政的需要;这一数量税收收入的筹集过程对经济和纳税人的产权行为及产权收益影响最小。那么,多大的税收规模才能满足国家行政需要?什么样的税收筹集过程才符合效率的要求?这两个问题都很难界定,从理论上看,受到广泛“认同”的税收和税收征收过程符合这一效率要求[6]。
税收效率是指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筹集一定的税收收入所需的成本比较,成本越低效率越高。而税收成本包括至少两个层面:有形税收成本和使经济扭曲产生的成本。前者容易度量,后者则涉及到最优税制设置的问题――即什么样的税收制度给经济带来的额外负担最小的问题。
(二)税收专业化管理目标界定
税收专业化管理目标是指,通过包括没有进一步分工和建立在进一步分工基础上的管理专业化进程,提高税收管理的信息量并增进税收管理知识的获得渠道和获得量,从而提高税收管理效率。结合上面分析的税收效率的内涵,税收专业化管理目标分为两个层次: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和对纳税人行为影响最小化。对纳税人行为影响最小,从税收管理的层面看,主要是通过对纳税人干扰程度的降低和对纳税人产权运行环境的优化(通过提供服务),提高纳税人对税收的认同达到对纳税人行为扭曲最小的目的。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税收专业化管理目标?概略地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式:
首先通过整合税收管理资源,在税收管理分工不变,即岗位种类和每类工作内容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增加投入、引入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提高原有税收管理岗位的信息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从而在完成税收任务的同时,降低征管成本。
其次通过税收管理岗位进一步合理化分工,提高个人专业化水平、提高管理过程迂回度,为税收管理对象提供更广泛和更为深入的服务,从而提高纳税人对税收的认同度,并进一步提高税收管理效率。
第三,提高税收管理组织效率。分工是一种组织结构 [7] ,分工水平的提高,进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是建立在组织效率基础上的。组织结构是事物内部(及其与外部)按照一定结构与功能关系构成的方式和体系。随着组织理论的发展,组织越来越被视为是过程性的进化体系,即事物朝着空间、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组织结构方向进化的过程 [8] 。在这一过程中,不仅税收管理组织结构的效率会影响税收管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而且分工和专业化会进一步影响组织结构的效率。分工和专业化一方面使税收管理精细程度提高、涉税信息的质和量增进,准确性提高;另一方面却使管理协调变得更加困难。税收管理分工程度越高,完成税收管理工作所需要面对的岗位种类就越多;而专业化程度越高,个人所掌握的知识与社会所拥有的之间的差距就越大,具有一定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的垄断性。此时,没有任何单个的行为人能够完全、充分地了解税收管理过程的所有知识和信息。组织结构因此变得越来越复杂,它必须解决由于分工和专业化带来的岗位之间的知识壁垒,并有效协调。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成本,并影响税收管理专业化进程及其目标的达成。如果组织协调成本高于税收管理过程中专业化]进引起的效率提高,那么这样的专业化进程至少从短期看是没有价值的。所以在提高税收管理分工和专业化的同时,必须提高税收管理的组织效率,才有可能达到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的。
四、税收专业化管理在新兴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作用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指出,税收专业化管理的目标是推动税收管理效率的提高。而税收专业化管理又经由什么机制达成该目标,换言之,税收专业化管理在税收管理效率提高中发挥什么作用?如何发挥作用?
(一)信息缺失是税收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最根本的问题
税收管理中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信息。无论是具体的税款征收过程、各种涉税事项的处理还是其他相关利益关系的处理,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信息的问题:信息的可获得性、信息的真实性以及赖以做出判断的信息的充分性等等。
1.信息缺失下的定额征收问题
在中小业户税收管理中,很大一部分不得不采取定额征收的方法。这种征收方法的主要缺陷是,在核定经营者应纳定额税额时,缺乏足够、准确的信息,使定额征收法既不能反映经营者的税收负担能力,也会造成税收流失。同时,定额征收法的使用本身就是真实信息缺乏的前提下不得已的选择。因为在一个较为粗放的税收管理体系中,对中小业户的税收管理主要通过账簿和经营过程法定记录载体进行监控。而中型特别是小型经营业户账簿体系不完整、不可信,记录经营过程的法定载体――发票很难起到真实记载业务流量的作用。除了虚开、乱开发票行为难以甄别或甄别的成本太高外,现行普通发票开具的一般规定中指出,向消费者个人零售小额商品可以不开具发票。所以在当前税收管理制度下,这类税收信息问题是难以根治的制度性问题。
2.税源管理中的信息问题
对税源状况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从广义看,影响对既存税制的正确评价也影响税制衍生路径的选择;从狭义看,则使税收收入难以及时、准确征收。而信息缺失是税源监控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地下经济的广泛存在,纳税人财务报表信息的失真等等,致使税源管理效率低下。据200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六成以上的外资企业账面亏损,年亏损金额超过1,200亿元,相当数量不实[9]。给税收管理效率的提高带来了很大影响。
3.纳税评估过程中的信息问题
本质上纳税评估是税源监控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功能是为税务稽查提供有效路径。换言之,纳税评估过程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尽可能详尽的税务稽查标的。通过纳税评估不仅应该获得税务稽查对象界定的信息――被稽查的纳税人选择,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获得该纳税人在合理性意义上最为可疑的指标,从而使税务稽查更具针对性,节约稽查成本,提高税收管理效率。现实的状况是,纳税评估过程本身存在信息缺失问题,使其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难以发挥。例如,纳税评估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预警值的设置,其准确性有助于提高税务稽查水平的同时,还能节约稽查成本。但由于信息的非充分和不准确使其很难被准确界定,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其他税收管理环节的效率。
4.协调税收分配中各方面利益关系过程中面临的信息问题
税收关系是一种具有复杂性和敏感性的关系,处理好这种关系,是税收管理效率提高的表现也是效率提高的保证。包括直接征纳双方的关系、不同级次政府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信息的缺失使不同级次政府之间尤其是基层政府权责难以准确界定,从而使税收管理体制界定的合理性难以规范。尤其是在处理征纳双方关系的过程中,没有准确的信息就无法如实履行税收管理。例如,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90年代初期这10余年的时间维度内,由于产品税与产品流转环节密切相关,而税收管理主体难以(或成本太高)获得商品流转环节的准确信息,很难了解企业产品税真实负担水平的信息,因此在征管中,首先不能完全按照税法的规定严格履行征管制度,这甚至成为正式的规范――当时,除了经常以国家税务总局发文的形式不断追加减免优惠甚至调低税率外,还赋予各级税务机关不同程度的优惠减免的权力[10] ;其次,也难以把握在行使“征管自由裁量权”的度。
总之,税收管理中存在的信息问题,成为税收管理效率提高的不得不面对、难以规避的问题。
(二)税收专业化管理推动税收信息问题的解决,从而推动税收管理效率的提高。
税收管理中的信息问题或更高层次看――知识问题②,可经由税收管理专业化过程解决。
1.税收管理专业化有助于税收管理中单个行为人信息和知识的增进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单个行为主体获得信息和知识的能力是有限的。假设个人面临的获取知识的约束条件包括时间和感知能力。当个体相同的时间和感知能力面临多样化的工作对象时,他只能对工作对象进行浅层感知,从中获得信息并进一步归纳出的知识也相对有限;而当个体面临的工作对象种类较为单一时,他的感知时间和感知能力的运用集中在相似的对象上,此时,在以更高的频率关注管理对象时,其他条件相同的前提下,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量增进。
假定有以下两种极端情形:存在两种不同的税收管理模式,A――税收管理工作对象性质单一,具有相似的特征;B――管理工作对象性质各异、特征悬殊。再假设实践中有三个税收管理主体分别按A模式和B模式对a、b、c三个对象实施管理。
图中实线箭头表示耗费感知时间和感知力的感知过程,而虚线箭头则表示感知过程未实际耗费感知时间和感知力。图1-1和图1-2中税收管理工作中的感知对象数量相同。但图1-1情形下,三个感知对象具有相同的特质,所以相当于所有的感知力和感知时间都倾注于同一对象上。对所有工作对象耗费的感知时间和感知力等同于花费在一个感知对象上的感知时间和感知力。而图1-2中,税收管理岗位面临的三个感知对象是异质的,个体为完成管理工作,必须对a、b、c分别倾注时间和感知力,使感知时间和兴奋点分散,能从中获得的信息量相对于A这种情形,大为降低。假设A模式下个人从工作中获得关于a的信息量L1=X,则B模式下个人从工作中获得关于a的信息量或知识L2=X/3。前者是后者的3倍。对b、c的感知情况类似。
2.税收管理专业化有助于组织信息和知识的增进,推动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提高税收管理效率
组织信息和知识决定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市场组织结构变迁中,组织信息和组织知识主要是从组织实验中获得,经由不断试错和失败的过程寻找有效率的组织结构。但在税收管理中,一个新的组织结构是否有效率并不能通过该组织形态在市场中的生存和发展检验。因此,在税收管理专业化进程中,面临这样一个问题:随着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原本有效率的税收管理组织结构不再适应新的分工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此时,组织结构变迁应该因循什么样的路径?对此“应然”路径寻找过程中所需的信息从何而来?
在我国税收管理变迁过程中,伴随着多次组织结构的]化。无论是税收管理体制还是税收征管组织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一变迁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是这种而不是那种]化方式?能有一种比这一税收管理组织结构实际的衍生模式更有效率的方式吗? 以什么为标准判断?
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举一个征收管理组织结构变迁的例子,讨论其中组织信息和知识的增进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我国税收征管主要的组织结构模式是“一员进厂、各税统管、征管查合一”。1988年开始进行改革,由传统全能型管理制度向按税收征管业务职能分工的专业化管理转变。建立“征管查三分离”或“征管与检查两分离”税收征管组织结构。这一转变建立在税收管理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而税收征收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税收管理的分工和专业化。从当时的制度背景看,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化,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逐渐提高,与之相适应,税收制度由简单走向复杂。而日趋复杂的税收制度和越来越复杂的税收征管对象(尤其是与计划经济条件比),使原来的税收征收管理组织结构难以适应管理对象变化和税收制度变化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企业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原有的“一员统管制”在新经济制度的分工和专业化组织结构下,难以掌握征管中日益庞杂的信息量。于是征收过程、检查过程逐渐分离,这一分工从一开始的隐性形态转化为显性,并最终推动征收管理组织结构的变化。为什么在这一阶段税收征收管理组织结构没有向更为集中和统一的模式]进?也没有向后来实行的更大程度分工和专业化的制度]化?根本原因是当时的税收征收管理分工和专业化程度决定了这一管理组织结构]化方向。而2004年提出的“强化管理、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建立比较完善的税收管理员制度”则既是进一步分工的结果,又是进一步分工的原因。2003年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税收征收管理职能进一步扩展,增加催报催缴、认证、审批、评估和税源管理。税收征收管理的进一步分工,使原有的征管组织结构不再适应,于是新的组织结构出现,包括税收管理员制度,以适应税收管理的分工和专业化。
因此,不仅组织结构的]进推动了税收管理分工和专业化,而且税收管理分工和专业化进程中的信息与知识的获得进一步推进了组织结构的优化。
五、结 语
面对市场中产品类型、行业种类及经济组织结构的多元化,税收管理也必须走向专业化。在这样的制度背景下,税收管理对象之间的差异扩大,原有的税收管理分工和专业化水平不再适应新的管理要求,进一步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要。专业化程度越高,管理对象之间的差异越大,单个管理主体越难以把握这些对象的特征,对税收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越高。
从我国当前经济特征看,进入了个性化和分工与专业化程度日益增加的时代。即使与2004年比,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拓展。2008年《劳动部职业工种目录》中所载的工种有4,674种之多[11]。原有的税收管理模式下,对管理对象所能获得的信息达不到效率的要求,需要对管理对象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分类,以实现建立在税收管理进一步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进程的深入。
税收管理对象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进,管理对象特征多元化,税收管理原有的分工模式下,对管理对象信息获得越来越困难。同时,管理对象的变迁,税收产权收益的分享模式和以税收界定的产权边界相应发生变化,原有的税收制度对产权边界的界定是否符合效率的要求,换言之,是否有利于(或者阻碍了)管理对象新的分工和专业化模式下产权行使效率,都必须通过税收管理过程获得和传递信息。税收管理专业化的不断推进和优化是完成这一任务惟一、不可替代的路径。
[注 释] ① 这部分思想受到杨小凯教授相关分工及专业化理论的启迪。 ② 在这部分的分析中,将知识看作:不仅获知信息,而且还有对信息的提炼形成更加理性的认知。也就是说知识包含信息,但不仅仅只是信息,还是对信息的进一步提炼。 [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富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
[2]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4.
[3]Harvey Leeibenstein. Beyond Economic Ma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4]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与超边际分析[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40.
[5]姜 涛.我国重点税源管理 ――一个基于专业化分工理论的分析框架[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7(6):87-89.
[6]焦 耘. 征收主体行为失范问题分析[J].税务研究.2008(5):82-84.
[7][澳]杨小凯,黄有光.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340.
[8]罗 珉.论后现代组织的概念和边界[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6):10-13.
[9]吴建勋.发票违法及治理对策[D]. 华中师范大学,2006.
[10]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办公厅:财政规章制度选编(内部发行)[Z].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505-535 .
篇3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状况;现状;措施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083-02
引言
当前,大学生毕业人数急剧增加,201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56万,2017年将会达到795万,学生的毕业形势非常严峻。很多高校的一次就业率并不高,特别是文科类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毕业后很少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职位。社会上对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印象就是,可以到国企、银行等高收入行业工作,然而这只是少数,大部分都遇到了就业难的问题,急需解决。
1 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各专业之间差异较大,学生目标定位较高,就业指导难度大。在我国大多数的高校中,都将经济类和管理类相关专业并入一个系或学院,将此类专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教学管理,并进行统一的就业指导对待,然而实际上这些专业所面临的情况具有一定差异性。如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这些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市场需求旺盛,拥有广阔的就业前景,但另有一些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专业,由于专业定位不明确,或者国内相关行业发展滞后等原因,市场对口需求较少,就业比较困难,因此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应该给予不同的就业指导策略。此外,相比理工专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定位的较高,更加趋向于选择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就业,学生和家长对于就业的期望值较高,这就致使学校难以有效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毕业生中女生较多,供需矛盾突出。在我国,除了专门的财经类高校培养大量的毕业生外,多数综合类高校甚至是理工类院校,也为社会上输送大批的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然而各企事业单位却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这就造成了非常突出的供需矛盾,产生了严重的失衡现象。另外,在这些经济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中,女生占据着更高的比例,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处于自身效益的考虑,担忧女性生育问题造成工作的耽误,无形中增加了运行成本,因而就不喜欢去录用女毕业生,这也加剧了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3)专业市场需求分散,竞争压力大。与理工类专业不同,各企事业单位每年招聘经济管理学生的人数相对较少,想要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学生必须投入更多精力奔走于各类校内外招聘活动,应聘大量岗位,以提高求职命中率。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潜在的竞争者很多,企业偏向招聘跟产品相关且具有理工科背景的学生,学生在找工作时,经常会遇到不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即使与企业招聘的职位非常对口,但也很容易求职失败。
(4)学校急速扩招,相关资源不能同步跟进,没有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许多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数量,但软件设施却难以跟进和更新,而且也不具备充足的师资储备,甚至是外聘教师,很难做好有效的管理。另外,当前大部分高校都与许多各类型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机制,全方位的了解社会需求,建立起来了各种实验室,注重与企业携手合作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大学生,但还是会受到许多其他方面的约束,比如一些高校由于受场地的约束,像企业管理、物流管理、国际贸易等许多专业都缺乏实用型实验室,致使学生的能力难以符合社会的需求。
2 促进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实现更加就业的应对措施
要充分解决上述就业中所出现的矛盾问题,高校应以从提高学生求职能力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根本需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加强学生求职技巧培训,提升整体就业质量。
(1)打造完备的就业指导工作制度平台。要想实现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更好的就业,高校就必须充分做好就业前期的调查研究,掌握学生就业动向,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关制度政策措施,进行就业工作战略布置。1)调查研究与指导方案的制定。调查了解学生就业意向、性格、家庭背景情况,制作学生就业档案,并做出学生就业能力评价,制定出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方案;通过对往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的分析,结合当年经济形势分析,明确各专业就业目标单位范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拓展;制定分专业就业单位类型指南,做出切合各专业实际的就业指导方案。2)制度建设。在院级单位建立“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指导机制,组成以院长为首的院级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系主任为组长、专业教师为成员的系级就业规划指导小组,以辅导员为组长、兼职辅导员为成员的年级就业行动指导小组,以班长为组长,班级干部为成员的班级就业互助小组,确保就业工作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信息到位、组织执行到位。3)提前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活动。高校要积极做好就业准备工作,从大三学年开始培养学生职业认知及规划能力,开展系列职业指导主题教育活动,通过模拟招聘会、简历制作大赛、就业心理讲座等措施,帮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大三暑期,指导学生以社会实践为平台,深入企业上岗实习,使同学们加深对人才市场需求的认识,为毕业班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2)抓住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环节,注重过程控制。根据经管专业市场需求分散,就I周期长的特点,采取分阶段过程控制策略:一方面把握最佳招聘时机,另一方面在大四抓住不同阶段招聘重点开展工作。1)指导学生采取分阶段的具体求职策略。根据经管类专业就业周期长的特点,制定分阶段指导计划。大四上学期,初期动员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招聘会,积累求职经验,遇到适合的岗位尽快签约;中期守住校内招聘机会,积极沟通来校招聘企业,积极推荐与学生自荐相结合,提高中签率。下学期指导学生采取走出去战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足够的招聘信息,制定符合实际的求职标准,有选择的应聘适合的岗位,提高求职成功率;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的学生,指导其广撒网、多应聘,先就业再择业。2)依托校内招聘会,积极推荐学生就业。高校要主动联系单位到校招聘并建立长期的用人合作关系,实现就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到中西部等人才短缺的地区就业,同时拓展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沟通与联系;积极加强与校友企业的合作,邀请各类企事业单位到校招聘,积极推荐学生前往实习,与企业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扩大毕业生的就业面。3)响应政府实施的毕业生就业优惠政策,指导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寻找新的就业突破点。针对党和国家政府近期出台了多项面向大学毕业生报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村官、自愿服务西部等的优惠政策,收集相关招考信息向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培养学生服务基层的意识,开展公务员事业单位考试技巧培训系列讲座,让学生有充分把握备考应聘,提高成功几率。
(3)发挥学生求职的能动性,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从专业实际、学生实际出发,力求构建切实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机制,并通过多样化的培训、个性差异化的指导,提高学生求职能力。1)通过有效渠道为学生提供大量优质的就业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在指导学生利用好校内信息资源的同时,还应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外界信息,例如一些重点高校的就业网、著名的求职招聘网站、各级政府人才信息网上的信息以及学院老师、校友渠道获取的招聘信息,辅导员应通过筛选整理,定期通过信息渠道向学生,最大限度的增加学生的就业选择机会。指导学生正确辨别信息质量与真伪、主动寻找适合自己就业信息。2)加强求职前与求职过程中的专门技巧培训,提高应聘成功率。邀请人力资源的专业老师对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讲座,对学生的制作的简历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了解企业在招聘时不同的考核考试方法。收集各类企业的招聘考试资料、笔试面试常见题型,分类集中起来向学生,使学生在每次求职应聘前做到胸中有数。3)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带头示范作用,班级求职互助小组帮带作用,引导同学间开展求职心得交流。少数学生生活习惯差、行为懒散、找工作不积极,一些同学频繁碰壁,丧失了自信心和积极性,这时教师就要跟学生谈话鼓劲,帮助其认清形势,还要督促其勤跑招聘会,以积极的心态应聘,并动员已就业学生到招聘会上积极推荐班级同学,让拥有笔试或面试经验的同学介绍经验,共同提高求职能力。4)掌握每个学生特点,制定最适合的个性化就业指导方案。跟踪学生就业状况,加强对学生的个案辅导,做到对学生情况有数,有的放矢的开展指导工作。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就业计划,指导学生找到最适合的工作。有一定家庭条件的学生,及时跟家长联系,利用家庭资源寻找工作;对于性格内向,成绩较差的一部分就业困难学生,则通过积极有效的培训,并在招聘会上有针对性地向适合的单位推荐。
(4)教学相长,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育优秀的经管类人才应突出理论教学的导向性与应用性,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寓教于乐,寓学于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1)因此施教,改革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强调课程的多样化与应用化,注重课程的国际化,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民俗特点、经济发展特点、校内资源特点、经管类专业特点以及培养个体自身特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个性化课程设置,凸显灵活多样的个性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并要积极与国外优秀大学开展合作培训。2)寓教于乐,改革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教学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应用型经管类人才,就要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采取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启发式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转变为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比如可以把问题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融入到教学中,广泛应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既强调规范性,如在备课、板、语言使用等方面,又强调灵活性和创造性,如师生互动等,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对于那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课程论文、读书报告、开卷考试、口试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此外,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还可以通过网络、电子邮件与学生在课外进行沟通,解答学生的具体学习问题和学生个体职业发展问题。
结语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优秀经济管理类人才的巨大需求下,高等院校应坚持加大对经管类相关专业的建设和投入,优化经管类人才的培养体系,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搭建多种实践实训平台,通过“多平台、多环节、多渠道”协同创新,持续探索经管类大学生实践育人的新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他们能够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施福新.高校就业指导体系的探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4):49-50.
[2] 胡娇,胡艳秋.文科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解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 (7、8):69-71.
[3] 张金芳.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4(4):113-115.
[4] 肖红艳.湖南省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9).
[5] 裴九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19, (26):171-173.
篇4
关键词:知识产权;激励效果;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大发明;层次分析法
一、知识产权本质
何者为知识产权?只有根据知识产权的定义,我们才能进一步更好的制定有关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的措施。民法中指出:知识产权是公民法人对自己创造性的智力活动成果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其内容可分为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但是在实际问题中,知识产权制度又面临如下几点矛盾:
从大众角度来看,若是没有知识产权这一概念,公民就可以用相对容易的获取他人智力成果,轻而易举掌握新知识;但从智力成果创造者来看,付出的劳动未能带来收益,获取成果所造成的成本却变为负担,这样一来,可能大部分人就不会积极的去创造新的知识,而停滞在已有成品上,这不管对于社会、生活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对总体发展的阻碍。
就目前来说,知识产权制度核心理念就是:在鼓励创造者创造新成果与促进新知识的传播和使用之间维持相对平衡。
已有的理论说明:完善的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应考虑每种产品的不同特征,从而确定特有的市场要素,这里提到的市场要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需求的潜力,现有知识产权,新产权的研发成本、市场竞争等。
二、分析华为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专利
(一)不同市场结构发明的激励效果。专利保护的范围如果过宽,很有可能会限制人民对已有的专利技术成果做在做改进,可能导致该产业的技术的停滞发展。但是,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利用限制缩小专利保护范围既没有大幅度减少对首创型发明成果的激励作用,甚至还会促进产业的技术的进步。
(二)实体案例分析说明。品牌出口的重要基础之一是技术,特别是高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品牌会空壳化,没有生命力。所以,我们以中国本土产业,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简要说明知识产权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
(1)华为科技有限公司背景条件。华为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自主的技术路线。持之以恒对标准和专利进行投入,掌握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在3GPP 基础专利中,华为占7%,居全球第五。据统计,2011 年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累计申请专利大约58000多件,其中包括中国专利36,344 件,国际PCT 10,650 件,外国专利10,978 件。华为公司在有关云计算的技术上拥有中国专利685 件、欧美洲专利1200余件,并积极参与到云计算的标准工作中。(2)层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T. L. Sat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简称AHP。AHP要求的将有效信息分层次有条理,所以递阶层次结构一般分为以下三个层次:1)目标层(最高层):指待解答问题的预期目标。2)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3)措施层(最底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各项措施。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从待解决的复杂问题中找到彼此牵制的各种因素,并加以整理区分,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更加清晰易懂,更条理化。
根据华为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年来的财务报表,选取业务收入、销售收入、科研投入等指标分析得:
根据数据得出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科研对其企业收入的影响评价模型:Y=0.0956C1+0.1543C2+0.0641C3+0.1303C4
+0.0536C5+0.3184C6+0.028C7
结合以上的模型结论,结合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的收入指标,得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企业的网络业务收入、海外市场收入和科研投入对华为科技有限公司的总收入影响最为明显。
三、总结发展中国家有关知识产权的政策建议
以上所提到的专利制度优化设计理论,也是根据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上不同国家来说各有利弊,不能一概而论。如果对一个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系统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的话,在专利制度的发展上可能会更偏向于整体社会的共享的一面,得以社会经济较平衡的发展。但是,偏向专利社会共享的国家也并不意味着国家社会并不鼓励科学技术创新。
在这里,我以我国这一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为例,具体来谈知识产权制度,提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了解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规划,吸取外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合理制定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政策与物质上的鼓励齐头并进。以“通过最少的付出换取最大的收益”为行动目标,尽最大可能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障个人权利。(2)对于影响本国的重大外国专利申请应格外注意。可以通过设置特别审查机制,从而依法有效的控制外国在华专利权利的范围,为我国国民自主创新和民族产业开拓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应积极鼓励各行各业行业、各个地区和企事业单位制定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只有结合自身特点,加以充分了解和分析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状况,从科技创新方面加强行业自律和协同对外。同时还要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有效发展创新自己的知识产权,这样才能争取到发展主动权。
与此同时,知识产权不仅是民法规定的公民、法人应享有的权利之外,又是一个相对专业的知识成果的代名词,并非人人熟知和了解。所以,知识产权与其说是公民的一项权利,更不如说是涉及国家全局、专业性强的工作。要行使好这项权利,需要在国家相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从经济学角度看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粟源:《知识产权及其制度本质的探讨》,《知识产权》, 2005年。
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非经济因素;实践教学
1.引言
财经类院校是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理工类专业为辅的一类特殊院校,在理工类专业的培养方案中或多或少地融入了部分经管特色,与理工类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的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出现了微妙的差异。近年来,随着教育部和科技部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广大高校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成为了创新队伍的主力军。财经类院校的工科专业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也开始投入到创新创业实践。贵州财经大学是贵州省唯一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学科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财经类大学,从2013年开始积极参与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围绕比赛开拓思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从参赛情况和比赛结果来看,作为贵州财经大学开办较早的工科专业的软件工程,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较差,比赛作品的创新思想较为落后,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与其它高校的同专业的作品相比,完全出乎意料。
2.因素分析
从2013年和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的参赛统计数据来看,参加2013年比赛的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是2010级的学生,全班三十多人,报名参加比赛的学生只有四人,参赛率为12.5%左右,而2014年的比赛以2011级学生为主,软件工程专业学生没有参加比赛,参赛率为0。通过这组简单的数据折射出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断层,造成这种现象出现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奖励积极参赛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等。然而,从教师的日常教学和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去研究发现,影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非经济因素更为重要。
(1)培养方案设置不合理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学生掌握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为基础的,技能尤为重要,而技能的培养是在日常教学中必须保证足够的课时数的。纵观软件工程专业六届学生的培养方案,出现以下两个影响技能培养的明显特点。第一,专业课开设时间较晚。专业课一般都是在大三时才开设的,大一、大二主要开设的是专业基础课,且课程数量较少,更多的是一些通识课,占据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使得学生在大一、大二对所学专业方向并不熟悉,缺乏敏锐的观察力。第二,技能培养的课程主要是专业限选课。专业限选课的课时量安排较少,致使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比较困难的抉择,如果深入讲解,则在规定的课时量中难以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则讲解就非常肤浅,造成学生囫囵吞枣,不知所措。例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基于该网络的创新应用不断涌现,这些应用程序大部分是采用JAVA语言开发的。众所周知,作为一门完整的语言体系,JAVA语言包含的知识点是比较庞大的。而在软件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中,JAVA程序设计只设置了48个课时完成所有教学任务,多年承担该课程教学任务的老师在此课时量范围内,只能完成JAVA语言的语法知识的讲解及应用,而对其高级应用,如Applet、Swing和JDBC的应用则难以完成。
(2)全局概念的任课教师缺乏
培养方案作为一个系统,内部包含的各门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是不容忽视的。而由于师资队伍理论、技术的缺陷使得本来是前后连贯的课程因为任课教师的主管选择而造成了前后课程之间知识的断层,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技能培养的连贯性,致使学生在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中由于知识的缺乏而难以满足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在前后关联的两门课JAVA程序设计和J2EE中安排了另一门课程动态网站设计。动态网站设计采用的平台选择性较大,大部分任课教师会选择理解较为简单的作为这门课的主要实现手段来讲解。而J2EE是以JSP作为视图展现技术手段,和JSP之间的基本结构和语法差异性是非常明显的,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J2EE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了J2EE相关框架知识讲授和应用培养的时间。
(3)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学校层面上要彻底改变前两个因素面临的困难是巨大的,甚至会给学校带来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学生的课后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然而,纵观软件工程专业六届学生的学习情况,绝大部分学生课后的生活主要是在忙于各种非学习型的生活,如游戏、学生会活动,课后时间用于学习的学生人数所占的比例不到10%,其中用于自主学习新知识、提高个人能力的学生所占比率不到5%,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较差。据调查,造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本专业未来的前景并不明了,甚至出现了很多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学习的主要是其它专业热门的技能考试,如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证券期货从业资格证考试。
(4)专业辅导员稀缺
目前,贵州财经大学的辅导员队伍专业参差不齐,辅导员的作用主要侧重于思想教育。任课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大部分是依赖于短暂的课间休息时间,而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待发掘的。因此,平时学生与辅导员的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由于辅导员自身专业与所负责的班级专业差别较大,在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困难,仅从形式上按照学校的通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参与学生的水平或者作品事先没有太多深入的了解。
(5)创新意识差
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有正确的思想意识的引导,将创新意识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纵观六届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在整个大学学期期间并没有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创新能力对于其未来的职业生涯的重要性,每天的学习就是在任课老师传统式的教学中浑浑噩噩地度过的,创新动力源泉枯竭。造成这种形势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学生自身因素,二是任课教师因素。学生因素主要体现在学生基本理论不扎实,其掌握的知识只能限于简单的应用,一旦应用领域拓展或者发生重大变化后,学生的理论知识无法让其对变化后的应用的理解进行升华,也就没能达到创新的要求。任课教师因素则是指任课教师对所传授的知识或者技能掌握不够全面,仅仅从基本理论知识入手,对所讲授的知识不能结合实际的创新应用案例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只是让学生简单地重复。
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尤其对于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目前,从全国高校的培养模式中发现,综合实训是提高学生整体技能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综合实训设计的案例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提高的程度。在贵州财经大学,综合实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式,即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目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习时由校外企业承担,其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而毕业设计就成为了大学毕业前检验学生整体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实践环节。从已经毕业了的三届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来看,具有创新性的题目所占比例不到10%,其余的都是重复网上可以查找到的资源,无法在毕业前的最后一个环节去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
3.解决方案
针对上述四个非经济因素,在不增加学校经济负担的前提下,经过局部调整和试验后,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对培养方案作出适当调整。从软件工程专业开设以来的六年教学课程安排的统计情况来看,培养方案中的30%的专业限选课并没有开设。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一定课时量的专业限选课,因此,可以将这部分长期没有开设的专业限选课剔除,而将一直开设但认可教师明显感到课时不够的专业限选课的课时量从一个学期延长为两个学期,为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提供充足的课时保障。
第二,前后关联的课程尽量采用相互关联的教学策略,从而达到将学生前后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整合,减少后续课程的教学压力。作为财经类院校中比较有特色的工科专业,软件工程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学习选择性较多,前后所学知识或者工具体系过于庞大,将会占据学生大量的课后学习时间,从而减少了课后用于打造创新能力的学习时间。
第三,在学生中开设学习兴趣小组,以高年级学生带动低年级学生参与学校组织的学生科研项目或教师科研项目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将这类兴趣小组纳入到课外素质学分计算中,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既达到了丰富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又能在学业上得到肯定。
第四,从专业教师队伍中选取部分优秀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担任专业辅导员,就本专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就业前景向学生传达,并能从广大学生中发掘一批具有创新潜力的学生引导,教授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并从基本技能中进一步升华为创新能力。专业辅导员的日常辅导按照某种比例折合为年终考核工作量,这样既达到了专业引导的目的,又不增加相关部门的经费开支。
第五,针对教师因素造成的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的环节,建议在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上安排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加大对学生创新能力检测力度,如在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中开题前,必须对教师或者学生提供的题目进行论证,强调创新性的权重,对于简单地重复或者加工网上可以查找到的现成资源,不准予开题,从而为低年级的学生培养创新意识打下烙印,没有创新性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难以过关的。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间断性地实施。
4.结束语
贵州财经大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校和相关部门也在积极探索,在消除经济因素影响的前提下,不断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范式,改善学生学习环境和氛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锻造新时期的儒魂商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吴淑芳.大学教育与人的创新素养发展[D].上海:滑动师范大学,2013.
[2] 任炀.本科生导师支持行为对大学生创造力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3.
篇6
关键词:环境设计;CAD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CAD软件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设计软件,在该专业和相关专业领域的运用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无论是前期的基础方案设计还是后期的施工图设计都要用到CAD软件,因此,有人认为此软件在环境设计专业领域比Photoshop、3dsMax以及SketchUp等软件重要。大部分环境设计专业和风景园林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有CAD课程,并且都将其作为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绘图的基本技能,为后续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提供基本的制图基础。
一、CAD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脱离专业背景与当前的专业热点
CAD课程的教学必须有一定的针对性,其课程章节和内容的设置要遵循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规律。市面上有部分教材将机械设计与环境设计的案例安排在同一本教材中,这样就脱离了环境设计专业的背景,在有限的课时中难以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2.教学效果不能满足后期课程的需求和市场需求
比较明显的问题是部分学生虽然完成了CAD课程的学习,学会了课堂上的知识,但在后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和毕业后的工作中并不能有效地运用相关知识,甚至不会用CAD完成相应的图纸绘制。究其原因,是CAD课程的教学模式没有与后期课程和市场接轨,导致课程缺乏针对性和应用性。
3.教学手段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CAD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课程学习之初学生往往保持很高的积极性,随着课程教学的深入,一些学生就出现了倦怠的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学手段过于单一,课堂案例选择和讲解过于枯燥。
二、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措施
1.前后课程相互结合
CAD课程作为环境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前期、后期的专业课是息息相关的,它们是统一的整体,不可割裂。因此,应该将CAD课程的教学模式放在本科四年的教学计划中通盘考虑。CAD课程内容和案例的设置应当与前后课程相互联系、呼应。这样对于提高CAD教学效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手段以及教学案例的设置上,必须考虑到对后期课程的影响。专业基础课程在满足和完成“基础”教学目标即让学生掌握基本绘图命令的基础上,对后期课程的内容应该有一些体现。在课程讲授和课程作业的设置上,应该适当加入后期专业设计课程的内容。特别是涉及一些在后期设计课程和未来工作中用得比较频繁的CAD制图技巧的章节,必须被作为重点讲解和作业练习的部分。如,在与前期课程联系方面,可在前一两个章节的设置上考虑加入绘画的内容。因为大一的基础课程以手绘为主,用学生熟悉的内容作为章节教学的载体,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课程学习的状态;在与后期设计课程联系方面,可适当加入3dsMax或SketchUp等软件的内容,在案例的绘制中讲解设计规范的内容等。
2.二维与三维结合
环境设计专业的软件课程往往是系统化的,从CAD二维绘图到3dsMax三维绘图再到后期的Photoshop处理,在每个软件的课程学习中都会涉及另外两种软件的综合运用。这是与后期的设计课程和未来的工作实践紧密联系的。整体的设计图纸往往需要用到以上软件来完成。因此,教师在CAD教学中可以利用一整套图纸进行讲解,从CAD到3dsMax再到方案文本,甚至包括后期的施工图图纸。在学习CAD制图之前,学生并未接触过设计制图的相关内容,他们对于平面图纸的理解往往不到位,因此,教师需要以更为直观的手段让学生更好、更快地理解CAD图纸中的内容,而利用成套的图纸,利用CAD图与相应的三维模型图结合,是很有效的教学方式。如,教师在具体讲解CAD平面绘制时,可以将此图的三维模型打开,与二维的CAD平面同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使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点有更为准确的把握,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利用三维模型教学还能避免学生在CAD教学中因一直看二维线稿而感到枯燥。
3.CAD绘图技巧、设计教学、制图识图三者结合
CAD作为一个制图的软件和工具,可以应用于各个设计专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用法和侧重点。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教会学生画出CAD图,而应该将绘图技巧、制图识图和设计教学三者结合,并使这三个部分贯穿CAD课程教学。教师只有根植于本专业背景进行CAD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学会在实践中熟练运用CAD,高效地画出合理、规范的设计图纸。如,在讲解具体的命令时,对于涉及一些设计技巧和问题的部分,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如何设计得更好,如何运用CAD更快速、清晰地表达这些设计内容。
4.教学与市场结合,将实际项目引入设计教学
环境设计行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行业。目前,一些高校的软件教学与市场脱节,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特别在是当前行业竞争日益激烈、行业规范化程度和行业对于从业者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的背景下,社会对于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CAD课程教学只有与市场实际结合,才能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将CAD软件运用得得心应手。如,利用整体的设计项目方案作为教学案例,使教学更加有针对性,让学生站在专业和市场的角度学习CAD,不再盲目地学习,从而解决学生懂得CAD基本操作但不会画实际项目的问题。
5.教学案例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
利用学生熟悉和喜欢的事物作为教学材料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特别是在教学之初,讲解基础内容,还未涉及专业难点部分时,利用故事、流行话题等作为案例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如,利用自画像、中秋节画月饼、以自由曲线画简笔画等方式,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将CAD命令的学习融入其中。结语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的不断发展,设计软件也在不断更新,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跟上行业的进步,是高校教师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命题。只有将软件教学根植于专业实践的背景,将教学与时代和市场紧密结合,将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不断改进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注:该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立项名称:基于“五法四性”的环境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立项编号:2016JGA226。
作者:蒋健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音乐专业 自主创业 创业教育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机构。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是中国最具活力的群体,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支持和鼓励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自主创业,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历史背景
近几年音乐专业毕业生成倍增长,社会需求从过去的“供大于求”到现在的“供过于求”,矛盾凸显,但不少毕业生并没有很好地意识到潜在的就业困难,盲目地等待工作机会。就我校而言,音乐专业的一次就业率只有近10%,通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等待,年底就业率虽能突破90%,但协议就业率仍然非常低。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几点:(1)国家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发生了改变,由原先的“统包统分”转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2)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城市和发达地区的音乐教师逐渐饱和,愿意接受毕业生的只有一些基层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但这些地区,工资待遇较低,条件比不上大城市,毕业生大多不愿意去,如此“高不成低不就”导致了“有业不就”的现象大量出现。(3)高校培养模式对音乐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校在音乐专业大学生身上的硬件投入、教师引进与培养模式都跟不上时代需求,导致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减弱。
全面素质教育的改革思路已深入人心,许多大学围绕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自身的特点展开讨论,注重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上海交大叶取源副校长曾指出:“今天的大学生如果不能以自己的创新成果为社会作出有益的独特贡献,就算不上一位优秀大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校园环境下,各种大学生社团结合自身专业实际,积极举办创新、创业活动,部分活动得到了企业的响应和赞助,这些与众不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们不仅增强了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且丰富了他们对市场的了解度和设计、分析、预测等市场生存能力,无形中也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实习环境。
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情况下,许多高校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开始走创业之路,社会上纷纷出现各种各样的音乐工作室、演艺公司、音乐培训机构等,这些大部分是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成果,利用自己的所学,服务社会大众的文化生活。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日益多样化,这些新兴行业的美好前景也日益展现出来。
二、音乐专业创业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大学生创业活动较西方国家相比起步较晚,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虽已有近十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但师资力量和创业教育科研资源仍相对不足,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问题。对于音乐专业的大学生来说,创业教育的现状亦是存在诸多问题。
(一)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观念滞后。
由于在过去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注重强调专业对口和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对学生过多地强调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忽视对学生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对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不够,导致创业教育长期严重缺乏,学生自主创业的观念淡漠。
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创业观念亦是如此。经调查显示,音乐专业的大学生大多数没有树立良好的创业意识,缺乏自主创业的蓝图规划和艰苦创业、敢拼敢闯的心理准备。他们在关于毕业后就业的潜意识中还过多地依赖学校、家长,自主创业的意识较淡漠,而自主创业意识的缺乏增加了创业的难度。
我通过对本校和江苏省几所开设音乐专业的综合院校调查后发现,一、二年级的音乐专业学生,很多人认为就业、创业离他们很遥远;三、四年级的学生由于受社会层面影响,大部分人知道就业很难,但提起创业,要么从未想过,要么想过却不知从何下手,要么只对创业有着理论层面的认识,真正打算毕业后创业且已付诸行动的学生少之甚少。
(二)针对音乐专业大学的创业教育体系尚不成热。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创业教育项目,注重创业实战教育,如创业课程体系KAB、SIYB等。但我国大学创业课程多属于“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系列,没有形成独立的创业课程或系统的创业课程群;没有适应创业教育的灵活学制。创业能力并不等同于就业能力,它是一种能够及时、准确识别机会、带动他人就业、具有独创特质的社会实践能力。
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基本停留于理论层面,如我校的创业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一个章节,主要讲解创业的定义、性质等理论知识,但对于一些真正想创业的学生来说,我认为应多讲解一些当前的大学生创业政策、创业程序,并邀请成功的创业者来谈自己的创业经历。并且,应该结合专业来讲解大学生的创业实际情况,创业教育的内容必须被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敢于体验、敢于挑战的胆识和创业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创业环境,鼓励他们走多方位的自主择业、创业之路,使他们体验创业的艰辛,提高创业的真本领。
而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创业教育更应有针对性,学校应鼓励其将学业与创业结合起来,跨系科、跨学校拓宽选学课程,构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树立教师职业品行所必备的、进行就业和创业所必需的超前意识。如对于想创业的音乐专业学生可选修经济、营销、商务类课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构建完备的创业知识体系。
(三)所学音乐专业知识不能达到自主创业的水平。
伴随普通高校扩招,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专业的要求要比专业音乐院校低,所以很多考生在报考学校时选择音乐专业,该专业的招生从一届十几人到近百人,近十倍的增长速度使原本没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院校兴办音乐教育专业,一些文化课成绩较差的学生报考其他专业无望,也将目光转移到该专业上来。他们通过专业课考前的临时突击训练,基本也能被一些高校录取。这部分学生文化课和专业基础都较差,入学后无论是专业课还是文化课的学习都很困难。这样的现象使得高校生源质量急剧下降,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社会对高校培养的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产生了怀疑,导致每年都有大量的该专业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如此这般音乐专业水平的学生,想要开办自己的音乐工作室、音乐培训中心等,业务水平的确不能使社会信服,如聘请高年资的教师来教学,由于没有庞大的创业投入,不能提供较高的待遇,故成功创业者为数甚少。
(四)大学创业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对于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不够重视。
由于公用经费不够,一些高校教学仪器设备、图书明显不足,部分高校办学条件紧张,有的高校甚至不具备正常办学的基本条件。这就使得大学创业教育所需基本物质条件难以得到有力保障。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讲,教学上需投入的硬件就要比普通专业多,琴房、舞蹈房、电脑音乐制作室等,样样都是需要大投入,很多学校在教学硬件上已经很难保障,不要提再对音乐专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投入了。故创业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了音乐专业学生的创业的不够重视。
(五)没有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大环境,音乐专业大学生创业相对困难。
当前,由于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大学生创业教育迫在眉睫。据了解,我省许多高校都举办各类创业计划大赛,鼓励大学生创业。可是,大学生创业融资相当困难,许多优秀创业计划难以付诸实施。
我采访了几位有意向创业的音乐专业大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感觉到创业初期的迷茫,完全摸不着头脑,只有一腔热情和一份自己认为会很有市场的创业计划书,却不知道要将计划付诸实施需要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于是,反复前往学校就业创业中心和有关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相关社会机构进行咨询,结果花费大量精力和金钱,却没有实质性的收获。加上他们刚刚踏出校门,没有资金,没有经验,创业最终还是成为一纸空谈。
三、音乐专业创业教育的前景展望
面对新的就业形势,高校应出台一些关于大学生创业的管理规定,从政策、资金上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为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这样,既能促进大学生的学、研、用结合,又能使大学生得到充分的市场磨炼。通过不同形式的创业活动,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扬长避短,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大市场。
(一)开发以市场为主导的就业与创业服务项目。
积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与创业项目,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积极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就业与创业项目十分重要。毕业生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的主要缺陷就是缺乏工作经验,许多用人单位因而放弃或减少了招聘应届毕业生的计划。学校开发与建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项目的,毕业生参加各种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与用人单位零距离接触,既能充分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才能,又能为自己的就业与创业积累宝贵的经验,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竞争优势将十分明显。
音乐专业大学生通过各类社会实践,能够看清当前社会上对于音乐人才的需求情况,明确当前社会需要的艺术类服务项目有哪些,什么样的项目受到社会的青睐,从而有目标地积累自身经验和人脉资源,为毕业后准确地选择创业项目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找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的切入点。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将是高校介入市场的第一切入点。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从招生到教学等环节均处于“生产观念”状态,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目前高校切入市场的重要工作环节。因此,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着两难的境地,既要按市场制约机制的要求检验毕业生就业率,同时又受制于学校内部非市场化的教育系统。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高校就业与创业服务内循环系统,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同时,对学校招生、培养、教学、就业与创业服务等各项环节从输入到输出进入良性循环发展将会有极大的促进。
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更是非常有必要,学校可为学生联系社会上的各类演出、录音等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到成功的演艺公司、音乐工作室。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尽早征求学生意愿,对于有意向创业的学生,了解其创业意向,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理论知识、音乐业务知识与市场调研等方面的培养,甚至可以在二、三年级就允许他们在学校内部开设小型创业工作室,面向学校其他专业学生进行真正创业前的实战演练。通过如此有针对性的培养,创业将慢慢贴近大学生。
(三)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为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证。
创业教育的开展要有良好的运行机制作为保证,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方面:师资力量、教学改革和激励机制。
要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学生,就必须有相关能力的教师,高校应选聘一些具有创业和实践工作背景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除前面提到的教学内容上加入一些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外,在教学方式上应更多强调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激励机制的建立在创业教育的开展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使各项工作的目标都集中到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工作上来,形成合力,各部门和环节都以创业教育为导向,加强合作与沟通,共同完成好学校的创业教育。
音乐专业学生创业有其特殊性,我认为高校在选派师资方面,可考虑有音乐专业背景的教师,他们不仅可以从创业理论上进行指导,而且可以精准地指出学生音乐业务上的不足。运用激励机制对于音乐专业学生将非常奏效,音乐专业学生大部分活泼开朗,表现欲望强烈,有股不服输的精神,案例教学、创业成功学长现身说法,将非常有利于激励他们创业成功。
四、结语
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今天,高校作为为社会培养知识型人才的重要机构,为构建自身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应尽快在人才培养价值的各环节上实施创业教育。音乐专业作为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专业,更是要找准市场契机,积极鼓励音乐专业大学生走创业之路,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开放理念和脚踏实地的精神,使创业教育具有时代特征、针对性;同时结合音乐专业大学生的实际进行相关创业教育能力素质的培养,把创业、创新、创造教育结合起来。只有高校通过一系列举措切实改善高校音乐专业的就业创业现状,才能使音乐专业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站稳脚跟,不断向前。
参考文献:
[1]谈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学业、就业、创业的发展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7.8.
篇8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案例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09.125
引言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使得国际贸易往来更为频繁,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更为旺盛,因此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各大高校得以开设,其中案例教学是该课程教学的常用手段,也是该课程教学的教学特色,但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中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因此在问题与争议的分析基础上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案例教学的潜在问题分析
1.1缺乏有效的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质量偏低
教学案例的引进应该求精,但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案例往往数量充足,质量偏低。一方面表现为案例的典型性不足。部分教学案例编写过于简单,内容不完善。使得高校学生及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分析不到位,剖析不透彻,案例教学难以满足课程阐述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现为案例针对性与真实性的缺失。部分案例与课程内容关联性不大,对于一些专业的概念与理论表现出阐述的局限性。加上外贸企业内部经营策略的保密性使得案例数据不够真实,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案例深度的跟进,对于课程教学的指导意义不大。
1.2教师综合素质不过关,案例教学价值不大
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师来说要想真正做好课程案例教学必须遵循既定的教学原则,其一保证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其二学会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其三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其四及时做好学生表现的反馈;其五要做好对教学任务的合理安排;其六注重为学生提供实用性的指导;其七是做好学生的差异对待与因材施教。而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缺乏对上述七大教学原则的关注。首先表现为教学观念亟待更新,陈旧落后现象严重。部分教师出于对案例把握不到位的客观实际,在教学过程中避重就轻,难以实现案例教学优势的发挥。部分教师缺乏对案例教学的客观分析,盲目扩大案例教学功效使得案例教学超前于课程教学,同样影响教学质量。其次案例教学方式单一。教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往往从自身层面出发,忽视对学生观点的倾听。此外部分教师单纯依靠教学媒介开展案例教学,没有真正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再次部分教师尤其是新教师缺乏基本的经验,对案例选择定位不够准确,很难做好案例重难点的区分,造成教学顺序的混乱。最后教师缺乏课堂案例教学的尝试与锻炼,缺乏案例收集与整理意识,对于一些成功案例难以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为我所用,因此案例教学的课程教学指导优势始终没有被发掘出来。
2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案例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2.1积极做好对案例的合理选择
首先要确保案例的针对性。案例必须涵盖既定的教学设想与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现实关注意识,案例要鲜活生动,案例选择应该契合学生认知贴合学生生活,使得学生对案例产生既定的熟悉感。其次合理控制案例难度与深度。结合学生的理解与接受能力,做好理论知识与案例分析的关联,对于复杂性的案例要慎重选择。再次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在课程中引入案例。案例问题应该兼具开放性与封闭性两方面,符合学生的发展个性,通过多样的展示形式形成案例分析的热烈氛围。最后案例的种类要杜绝单一,尽量趋向多样。既要涉及正面案例又要关注负面案例,既要涉及国内案例,又要分析国外案例,通过多层次的案例展示调动学生案例学习的积极性。
2.2积极做好教师素质培养提升
基于教师层面引发的案例教学问题,需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调整。首先要确保教师案例教学观念的更新,充分认识到案例教学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学会角色的转化,从课堂的主导者转为课堂幕后组织者,让学生更充分地参与到案例分析中去。教师对于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保证学生自由的同时做好对案例教学进度的掌控。其次要优化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积累案例教学经验。高等院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案例教学研讨或者对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案例教学并做好教学经验的积累共享。再次做好教学手段的创新。引导教师充分发挥多媒体案例教学的优势并加强对教师多媒体使用情况的规范,在带动教学手段创新的基础上确保案例教学功效的发挥。最后以学生为本,做好差异性关注,因材施教。基于不同层次学生对案例的理解把握差异开展差异性教学与针对性引导,使得学生层次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案例教学满足大多数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
3结语
篇9
【关键词】移动通信语音 行业 英语专业 学生 就业
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英语作为各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往来的语言沟通桥梁,成为一门世界通行的语言。在中国,英语从八十年代开始作为热门专业一直延续至今。高校英语专业,一般包括传统英语语言文学、翻译、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专业方向。英语专业培养具扎实英语语言基础和比较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英语高级专门人才。
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人们对信息传递快接性、同步性的要求愈来愈高,对相关通讯产品(如电话、手机、网络)以及语音通讯服务的需求也日趋高涨。“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温饱问题的解决使人们开始更多的关注生活的质量,注重服务型消费。国家的经济重心逐渐转向服务行业,世界的经济结构也由过去的“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服务的理念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移动通信行业是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业务,作为典型的通信服务行业,它的发展与服务的质量直接能够影响我们的生活。”中国通讯市场开发巨大潜力,无疑给移动通讯语音业带来新的机遇和丰厚利润。
一、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发展概况
1.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概述。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是利用电信传输网络和数据库技术,把信息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和服务集为一体的,面向社会提供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咨询服务业务。
2.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上下游产业研究
(1)在线语音客服。客服,简而言之就是客户服务工作,就是接受顾客资询,帮顾客解答疑惑。对于客服人员的要求,很多公司或企业通常需要这样的人才:善于洞察客户需求,对客户进行沟通引导,能独立思考并处理客户投诉问题,提供客户所需要信息;具备优秀的沟通能力、快速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佳。而英语专业的客服人员更加需要英语本科或以上学历;英文听说读写精通,CET6以上水平,TEM8优先;有翻译经验的,受过客户服务以及团队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培训。
“语音正在成为移动端一个新的创业基点,而语音社交、语音提醒、语音输入、语音记事、语音搜索等种种基于语音应用的出现,也说明音频正成为用户的使用习惯。”
(2)在线教育。在线教育即E-Learning,或称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现行概念中一般指的是指一种基于网络的学习行为,与网络培训概念相似。在线教育是通过应用信息科技和互联网技术进行内容传播和快速学习的方法。
“当今社会已经迈入数字化知识经济社会,社会的发展以知识的生产和创新为基础,知识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的形态。基于课堂的大学教育对知识传授的速度越来越滞后于知识增长的速度,无法适应网络化知识的产生、传播和应用。高等教育从单纯面授模式转向在线模式或混合模式已成为今后发展的趋势。”
在线教育颠覆的是传统的教与学,并不仅仅是教师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结合,而是如何定义教师与学生,如何定义教与学的形式,将会是人人为师、并非单体学习而是同帮互助的多元化互动的学习形式。从早期将线下课堂复制到互联网上,到现在的全程网络学习服务,从学习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个性化学习为核心,从简单的提供内容,转变到提供学习管理、课程内容、学习服务于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
二、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概况
1.英语专业人才的国内外培养现状描述。从八十年代开始,英语作为热门专业一直延续至今,每年高招填报志愿时,都是不少考生的首选。在新浪网的专业排行榜上,英语专业遥遥领先。据了解,目前设有英语专业的高校较多。英语语言文学是开设时间较长、开设院校较广的传统专业,毕业生主要从事对外交流、英语教学等工作。
2.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据该专业网站资料介绍,该校英语专业目前设有“商务英语”和“翻译”两个方向。教学中采用小班教学,注重学生英语基础能力、商务或翻译能力以及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风教风宽严有致、轻松幽默、兼具西方自主和东方和谐氛围,与优良的师资一起,构成了英语专业培养质量的可靠保障。注重学生应用能力体系的培养:遵循全程化、层次化、模块化原则,从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能力、商务或翻译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注重培养专业素养的同时,也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多参加校级、市级甚至国家级的比赛与评优活动,锻炼综合应用能力。
该专业与学院IT特色的学科建设相结合:培养英语综合技能扎实、熟悉外事商务知识、信息技术能力较强的综合应用型人才,直接为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经济服务。
拓展学生实践、实习的路径,以第二课堂带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提高外语系的教学质量,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有效手段。外语系自建系以来,一直将校企合作作为重点工作,努力地拓展合作企业与学生就业单位,由此去推进外语系将教学与实践合为一体的科学教学模式,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也解决部分毕业生就业问题。
三、英语专业学生在新一代移动语音通信服务行业的就业情况分析
随着语言服务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语言服务企业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语言服务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企业发展环境和客户需求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移动通信行业是一种特殊的服务行业,客户满意度除了体现在网络质量的客观认知之外,还体现在客户与企业接触的各个层面上所需要的满足感。”正因为如此,一大批国内优秀的语言服务品牌迅速崛起,逐渐成为语言服务行业中的翘楚。
笔者采访了华软软件学院外语系的一些学生,询问其就业情况,选取以下两名学生的访谈记录。
2012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毕业生梅力,现任职于上海电视台外语频道。他从大学二年级开始规划自己的就业方向,提早选择就业渠道;学习扬长避短、自我推荐。他最大的心得就是要冷静看待冷门的职业,还要打造自己的个性品牌,并随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陈小琬同学也是2012届英语专业翻译方向的毕业生,她目前在中新广州知识城规划展示厅做翻译及引导员工作。回顾她的大学事关,她觉得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团队协作能力是就业的良好准备。她对师弟师妹寄语:微笑工作,感恩生活,走,就会有希望。失败叫做经历,成功叫做经验。要有自己的梦想。要相信自己。敢想,趁年轻。
英语专业毕业生作为复合型人才,使用范围广,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都很高,就业地多集中在一线城市,语言服务行业涉及贸易,外交,旅游等多方面,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大。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语音服务行业的兴起,对英语专业毕业生来说就业前景光明;其主要上下游产业――在线语音客服及在线教育,更是给英语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渠道。
参考文献:
[1]韩锡斌.cMOOC与xMOOC辩证分析及高等教育生态链的整合[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6).
[2]马德敏,王璐.基于顾客感知的移动通信服务质量评价研究[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4(5).
[3]潘惠.挖掘服务内涵,塑造满意服务[J].世界电信,2007(3).
篇10
关键词 经管类专业大学生 统计学学习 焦虑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由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出身文科班的学生较多,许多同学在中学时代就不喜欢数学,有的同学甚至患有轻微的“数学焦虑症”,因此,进入大学的经管类专业学习后,对数学类的课程学习同样感到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而统计类学习课程由于知识内容和思维方法偏数学化,且都是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的必须课程,必须要考试通过才能拿到学士学位,因此,许多同学对统计类课程的学习同样患有程度不同的精神焦虑症。因此,作为统计类课程的教学老师如何对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类焦虑状况展开调查分析,并及时改正传统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统计类课程的自信心,就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基于这一点,通过就所教学的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对统计类课程学习的焦虑状况进行调查,通过了解与分析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对统计类课程学习的焦虑现状,提出了消除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对统计类课程学习焦虑的对策建议。研究结论为今后更进一步地研究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对统计类课程学习焦虑的各种前因与后果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也为当前各级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与管理指明了一个具体的方向。研究成果将提交样本高校学生处、样本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
1 调查样本及数据收集过程
本次调查对象选择某高校经济管理学院和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系正在学习统计学课程的二年级学生600名,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进行信息数据收集。通过充分讲解此次调查目的后,请选中的被调查者填写调查问卷,填写好的问卷经后期整理成为调查的数据信息。在填写过程中老师耐心认真地回答被调查者的问题,使被调查者在充分理解问卷题目前提下理智作答,以保证数据获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600份,有效回收591份,无效问卷31份,录入统计560份。通过问卷中的焦虑测评量表,分析出调查对象的统计学课程学习的焦虑状况如图1、图2所示。
对焦虑总和这一因素使用Q-Q图进行分析,样本点近似一条围绕第一象限的对角线,服从正态分布,能够保证调查所需随机性与真实性。进一步将数据归类,得表1:
由表1可看出:(1)焦虑值总和处于63及以下样本共431个,占样本总量76.96%,说明绝大部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对统计类课程学习焦虑处于正常水平,该焦虑水平不会对其身心带来不良影响;(2)焦虑值总和处64~76的样本共103个,占样本总量18.39%,说明经管类专业大学生约18.39%的学生对统计类课程学习焦虑处于轻度焦虑水平,该焦虑水平不会对其产生生理上的影响,但会对其心理产生一定影响;(3)焦虑值总和处于77~89的共23个,占样本总量4.11%。说明在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中约4.11%的学生对统计类课程学习焦虑处于中度焦虑水平,其心理和生理都受到影响,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过于紧张等;(4)值得关注的是经管类专业大学生中有0.5%的学生对统计类课程学习处于重度焦虑水平(焦虑值达90及以上),该焦虑水平已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通常表现为心慌、气短、提心吊胆,这部分学生易患焦虑症的概率极高,需及时治疗,防止病情加重。
3 消除管类专业大学生统计学学习焦虑情绪的途径探析
(1)创造轻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身心愉悦,思维灵活,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善学习效果。经验表明,轻松、民主与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可以成功创造出一种师生之间友好与信任的教学互动环境,在这种环境下,一些内心自卑的学生能够消除他们的胆怯和依赖心理,使这些学生能够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学习感受,不再畏首畏尾地怕出错和失败,因为他们感觉到即使自己做错了或失败了,老师也不会简单粗暴地批评自己,这样的认识一旦形成,学生们对统计学的学习将不会感到厌烦与压抑,而是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从而逐渐培养出一种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学习行为特征。
(2)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尝试引导学生先把自身学习感到焦虑的各种主观与客观因素通过口头或书面形式的语言表达出来,从而对学生的焦虑压抑情绪达到一种释放疏导的效果,然后在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消除学生已有的各种留存在潜意识中的消极性的心理保护与心理抑制,明确指出这些因素的危害性和不必要性,以逐步消除学生的各种顾虑,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采用一些心理暗示方法,对学生的心理实施间接而积极的经常性干预,以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3)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节。处于学习焦虑中的学生往往会出现思想不集中,坐卧不宁,冥思苦想,精神失常等症状,当老师发现这种情形时,要引导学生转移对当前问题的注意力。要学会进行自我放松,忘却眼前的烦恼事情,以达到自我调节的效果。另外,要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学。许多有学习焦虑症的学生都是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较缺少人际交往能力,往往都是独自面对痛苦,整天对学习问题忧心忡忡,并致心情郁闷和沮丧。这种不乐观的情绪,又会进一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加重他们学习过程的心理障碍。这是一种恶性循环,一旦卷入了这种循环,很多大学生就会变得心理失常。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学会释放自己的压力,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在面对学习与考试等压力时,要保持一颗平常心,让自己始终有一个快乐的心境。要形成一种积极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能力,增强自我的抗挫折能力,让自己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提升统计类课程的学习效果。
L芑鹣钅浚赫憬┝执笱Ы谈南钅俊盎贏gent仿真软件的统计实验教学模式研究(BY1217)”
参考文献
[1] 徐俊冕,季建林.认知心理咨询[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9.
[2] 张雨新.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技术[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
[3] Miltenberger RG著,胡佩诚等译.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4] 刘宣文.心理咨询技术与应用[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6.
[5] 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 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7] 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经济效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