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语言文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9-0225-01
中华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是继承并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手段,也是丰富自身精神世界,提高民族认同感的重要内容。在当前的时展下,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汉语言文化学习的热潮给其发展带了机遇,抓紧研究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关内容刻不容缓。本文首先综合分析了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建议给出了合理化建议,以供参考。
一、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概述
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是义务教育的小学阶段。有些父母喜欢在孩子幼儿时期就给予他唐诗宋词的熏陶,这实际上就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最初阶段。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实践者,在潜移默化之中都要接受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熏陶。虽然在学校的义务教育阶段,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被单独列为独立的语文学科,但这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满足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文化层次上的需求,要想进一步挖掘汉语言文学学习的深刻内容,还需要每一个汉语言文学学习者的共同努力。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在世界范围内的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巨大的浪潮。统计研究显示汉语的学习人数一直处于世界的第一位,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在学校中开设了汉语言文学的科目,这无疑给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开创了新的局面。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有很多内容都已经走向世界,被世人所认知推崇,如中国的文化、哲学、科技、艺术等等。这一方面是中国与世界额度交流日益频繁,另一方面也是各国汉语言文学学者的共同努力,这对于推动中国与世界额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无论是中华文化自身内部的发展要求,还是国际上对汉语言文化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对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繁荣,还是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来说,学习汉语言文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意义。因此,在当前的教育体系当中,可以考虑将我国丰富文学遗产资源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化,融入到教材当中,不仅仅局限于那些教材以内的文学内容,还应能够进行拓展和独立的思考,形成丰富的汉语言文学学习体系,以此来将汉语言文学的内容和内涵继承并发扬。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给予以下建议。
二、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策略建议
1.增强学生的审美、阅读能力。由于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其性格和观念也都不同,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对阅读的内容进行个性的反应,例如对自己喜欢的部分或自己认为重要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进行分享,这当然可以是突发奇想,通过分享增进自己的见解。
2.著作的大量阅读。汉语言文学的作品,很大部分都是源自具有较高文化积累的作家手中,作家将自己的表达融入著作中,这同时对著作的阅读者来说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阅读者只有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才能更为深入地了解文学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才能对阅读作品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对于经典著作的阅读教师要先对其进行筛选,保证作品同学生的文化、年龄相匹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吸收作品中的净化,深刻的额感受到我国汉语言的博大精深。
3.语文课本变为读本。对话关系普遍存在于汉语言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例如,学生在与教师、在与课文、在与同学进行对话等等。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阅读,在阅读之后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中的分享体现出大多数学生共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再进行解答会有很好的针对性,能够把学生的阅读情况真实清晰的反映出来,通过有效的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进一步处理。
4.激励学生表达口语。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能够熟练的运用,所以教师必须要给学生锻炼口语表达的机会,只有勤加练习才能不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例如在早读结束之前开展“我是小记者”的活动,让学生把前一天晚上所了解的新闻进行叙述,不辅助书面上的记录内容,而是把自己了解到的新闻内容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通过在全班同学面前的表述,学生一方面能够对国家大事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会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的热潮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无论怎样,汉语言文学学习的重要性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其未来的发展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需要较大的时间投入,掌握优秀的学习策略是成功学好汉语言文学的关键。本文在综合分析汉语言文学学习重要性的基础上,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策略提出了几点建议,以供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参考。相信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逐渐增大,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将会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
篇2
关键词:韩语教学;渗透文化教育;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42.2
文献标识码:A
一、高校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体现和核心代表。民族文化的不断变迁影响着其语言的发展以及其语言的表达。语言是表达一个民族文化最直接的形式,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特有的魅力,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通过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人们可以了解这个民族的思维形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通过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了解,人们也可以抓住其语言表达的核心内容,更能掌握学习这门语言的核心方法。
韩国文化深受我国文化的影响,所以两国在文化上也有着或多或少的相似之处。由于两国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以及宗教方式的不同,造成两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语言表达习惯各异。如果在平常学习韩语的过程中仍然使用汉语的语言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那么就会造成一些笑话和学习上的困难。韩国人在语言表达上都非常含蓄,很多时候会避免直接问问题,以免引起对方尴尬。所以如果中国学生在学习韩语时没有注意到韩国文化中的习惯,仅仅是按照语法和字面意思理解的话,则会出现令人尴尬的局面。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是只学习如何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这一学习过程是非常枯燥的。渗透文化教育会使语言学习增添趣味性,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二、高校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校韩语教师韩国文化知识有所欠缺
高校韩语教学中,大部分课程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者,教师是一堂韩语课的组织者。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在提升韩语语言水平的同时,能更加广泛地学习韩国文化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记忆和理解能力。但是由于部分韩语老师没有真正在韩国生活和学习过,缺乏一定的韩国文化熏陶,所以也就不能很好地教授文化方面的知识。
2.教学模式不合理
在目前的高校韩语教学中,教师还是以讲述语言理论知识为主。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只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些韩语的词汇和语法,并不注重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表达效果和韩国文化知识的渗透。这样使学生渐渐对韩语学习失去兴趣。
三、高校韩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的有效方法
1.提升韩语教师的韩国文化知识素养
榱嗽黾雍屯乜斫淌Φ暮国文化知识涉猎深度和广度,在有资金支持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将韩语教师送到韩国培训,也可以聘请韩国本土的教师来中国上课,在资金缺少的情况下,高校可以定期组织韩语教师参加有关韩国文化的集体培训,可以聘请资深的韩国文化讲师来讲解韩国文化,这样韩语教师对韩国文化的理解会更透彻,就可以为学生讲解更多关于韩国文化方面的知识。
2.改变教学模式
要从渗透文化教育的环节来改变高校传统的韩语教学模式。教师教授学生语音、单词和语法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掌握韩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样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掌握韩语词汇和语法。同时,文化方面的讲解要充满趣味性,这样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文化渗透教育对高校韩语教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丰富韩语课堂,让教师的韩语教学不再单调乏味,也让学生在学习韩国文化的过程中,理解韩语的表达习惯,有助于掌握韩语词汇和语法,从而增强学生的韩语理解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金善子.论高校韩语教学中的文化渗透教育[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113-116.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特殊性 特点 必要性 应用性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12(c)-0171-02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门在教学内容及教育体制上相对比较固定的专业,面对教育体制的转型与改革,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挖掘出更加可行的办法来适应这个社会教育变革的现状,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更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够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汉语言文学有着非常悠久和长远的教学历史和良好的教学传统文化,是一门专门培养专业性汉语言人才的学科。随着科学的社会发展步伐的不断前进,由于汉语言文学学科的特点和自身特有的性质,致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在社会上的需求逐渐降低,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就I率逐年递减,就业压力巨大。因此,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已成为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者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社会对于专业性人才的需求量是越来越大,社会的各行各业为了使自己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更多的经济利益,作为技术类专业的人才相对企业来讲是非常抢手的,比如建筑业、机械业、化工业、医学界等,此类专业的人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企业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深得各大企业的欢心。而同时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由于自身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素,对于各大企业来说,不是很乐观。汉语言文学专业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其他理工类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知识,一切都是按数据来证明,而汉语言文学学科没有专业知识很强的定义,在社会上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出自身价值,只是作为一种隐性价值而存在。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只能称为没有固定职业的特殊专业。但是,汉语言文学作为一种学科存在于各类学科之中,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体现,这就要看从怎样的角度去去探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内涵。由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相对的隐性价值的特点,不能把此专业和其他理工类专业做比较。理工类是直接能对企业产生经济影响,把自身的价值快速地显现出来,而汉语言文学专业需要的过程是漫长的,不能直接把自身价值体现出来。所以,对于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应该用理性的思维去考虑,因此,不能把其专业与理工类专业相提并论。
2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在人文社科方面,汉语言文学是一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学科,汉语言文学通过人文精神作为最直观的传输媒介,在整个过程当中起着增强全民族文化素质的决定性作用,具有极大的中外优秀文化经验和遗产,主要包括人类生存的含义和人类价值的关怀,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祖国、对民族、对团体、对个人及其余人员的认知上。汉语言文学专业跟别的专业不同,没有一个确定的职业方向及定位,汉语言文学主要是主张关注学习人员的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虽然说汉语言文学创造的价值是没有办法直接去比较和评价的,这就造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人员从业时就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汉语言文学方面的专业学习人员想要在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足,就必须充分地提升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熟练地运用到实际当中,这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过程。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的重要性
起先,想要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就必须加强和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的能力,在企业和各个行业的人事选拔当中,汉语言文学所表现出来的较好的语言叙述能力能够更好地在人事的选拔当中展现,主要表现在人的基本素质当中。只有顺应了社会的这一需求,学习中培养和提升人的全面性和高素质能力,才能更快地适应这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
然后,素质教育的一步一步充实也就要求我们要连续地提升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际应用能力,教育出高质量的专业人员,全方位地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性实力,提升汉语言文学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性是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所以,想要达到这种效果就需要培养出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人员,这就要求从教育理论方面和现实行动实践相融合,才能更好地把专业人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步入社会从业大潮创造基础。汉语言文学的工作方向主要是老师、文案秘书、采编人员等工作,但事实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也在一些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公共学科单位工作,也有一些从事经济金融、建筑地产等方面的工作,还有在《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上也公布了一些汉语言文学就业相关的职业,这就充分表明汉语言文学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适应性,所以,想要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员的应用性知识,才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4 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
4.1 汉语言文学是以培养学生专业性文学能力的学科
经过近些年的不懈努力和发展,汉语言文学学科已经得到了相对辉煌的成就,给社会培养出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在文化领域内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对全世界来讲都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从社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些并不能成为社会的职业类型,因为它不能直接给社会带来经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使此专业的人才在求职路上受阻。为了使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能够达到学有所用,把自己的价值给体现出来,如今,我国的许多高校都开设了与汉语言文学有关的课程,如文秘学、国际汉语、新闻传播学等,这样的举措给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未来求职的顺利奠定了基础。然而,据有关调查显示,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所有专业就业率中所占的比例也是较低的,这也说明了此专业的就业形势的紧张,高校对于教学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4.2 专业内容缺乏实践性知识
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掌握是此学科的宗旨。然而在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却忽视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使得此专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实际运用中无从下手,这也造就了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社会中就业率低的事实。
4.3 从就业的方面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据有关数据统计,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率远远低于同是从事文学类学科的专业,如文秘、新闻、广告、公共管理等。面对如此的就业劣势局面,高校汉Z言文学专业的有关人员不得不从就业的角度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来考虑,把教学的内容同就业相结合,开展一些相关职业教育培训活动,让学生走入到社会中去,从实践活动得到锻炼,提高自己将来的就业机会。
4.4 从学生深造的方面来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
现在如今,就业难,难就业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为何会出现如此的局面呢?我们不得不考虑下自身的原因。当今,随着现阶段社会经济的急速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加大的同时,更注重的是人才的质量,即是否有全面稳固的专业知识。因此,面对当下的社会形势,为满足汉语言文学专业就业的各方面需求,不但要掌握好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把继续深造作为自己将来就业的有力保障。只有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深更全面的专业性知识,不断地提高整体素质,能在就业紧张的浪潮中先露头角,把自己的所学知识发挥出来,给自己乃至社会带来财富。
5 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具备专业性知识的人才需求量是越来越多。就业竞争也是愈演愈烈。随着就业压力浪潮的袭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们受到这个专业特殊性的影响颇大,所以,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和塑造当中,就必须科学地了解这个专业的特殊性内容,从这个角度出发,把科学先进的教育资源与合理可行的有效措施相结合,达到更加优越的应用性效果,更好地为己所用。
参考文献
[1] 王彩琴.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6-78.
[2] 钱慧真.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2):140-142.
篇4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1C-0009-01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语文教育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改变,为我国培养优秀语文人才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的深入研究学习,能提升学生语文综合水平,对我国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具有重要影响,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在我国的教学实际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育中老师只注重学生成绩的提高,不能对各个知识点进行深入地研究,使学生不能准确把握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点,缺乏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学生的文学素养得不到有效提高。为此,我国在语文教育中应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联系,实现二者的对接。
一、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语文教育是对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文学水平的重要途径。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大学普遍开设的一门课程,为语文教育作出重要贡献。汉语言文学教育是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不仅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研究,还能为语文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资源;语文教育内容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是汉语言文学学习的基础,二者具有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对接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在我国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不高,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难以实现。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能促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汉语言文学的基础,加深对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中也能更加灵活地运用语文基础知识,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奠定基础。因此,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水平,还能促进我国语文教师资源的丰富,进一步促进语文教育的发展。
三、如何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巩固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
在我国的教育中,语文教育贯穿始终,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文教育都是重点内容,只是在大学中对语文教育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变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由此可见,语文教育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进一步探索。因此,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首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打下基础。
(二)语文教育中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
在目前的语文教育中,由于语文知识内容复杂,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而教学,缺乏对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也忽视了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根据老师的教学内容进行,语文综合素质得不到提高。要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重视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关系,找到二者的相互联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汉语言文学基础的巩固,使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与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相互关系,从而进行针对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文学水平的提升。
(三)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兴趣
随着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被广泛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增长见识。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搜集与语文教学相关的课外知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奠定基础。另外,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汉语言文学知识涉及比较少,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更多地了解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四)提高实践能力,促进语文与汉语言文学的对接
新课改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老师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创造实践机会,使他们把学到的语文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促进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的综合教育,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对语文教育的深入开展,是语文教育的一部分,能为国家培养优秀的语文教师,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实现二者的对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老师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他们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篇5
【论文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门波及面积广、涉及范围多的人文学科,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习惯将重点放在文学理论知识上,因而很少对学生进行实践培训。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学科复合型人才的欠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要想在今后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就需要其专业教师在原有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注重学生对学科间融会贯通的能力的培养。在此,本文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应用性教学中的相关问题,做以下论述。
一.汉语言文学的教学重要性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我国传统的人文学科,不仅承载着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意识,同时还是我国传统精神文明的根本体现。而作为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各科知识的过程中,除了体会其中的理论知识外,还应学习其中的精神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体系,才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随着当前就业压力的不断增加,大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用人单位的“刁难”。面对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也逐渐趋向于复合型人才。而这些则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进行有效的改革,将学习理论与实践活动结合,成为教师教学中的首要难题。此外,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我们应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用价值,即所谓的社会效益,即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爱国思想、社会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正确看待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及应用价值。
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新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单纯的理论教学已无法适应我国社会的发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创新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使其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在其创新的过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内容
语言文字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重要工具,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汉语源远流长,承载着整个国家的辉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然而现实生活中对汉语语言文字的应用总有偏差,由于历史、文化、区域差异,错字别字、不规范用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包含《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十余门课程,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从以下三个角度对课程进行优化:精简课程内容,每门课都要根据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结构的分析来设计教学内容,强化核心内容;优化课程结构,按照学科发展的当下高度来考虑学科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体系;整合各课程之间的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如写作学和文学概论中的文体学知识。
(二)实践应用能力的强化
强化汉语言文学的实践应用能力,不仅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水平,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备过硬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具备较强的优势。而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其核心在于“读”“写”“说”这三个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对其进行强化。而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优势在于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模拟招聘情境,锻炼学生口才:自我介绍、面试问答……。因为口才并非单纯的能说会道,它是一个人德、才、学、识的综合体现,是用人单位在较短时间内最快获取对应聘者的能力的一种综合检测手段。教师在模拟招聘或面试结束后对学生的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自己进行完善。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单纯的诗词鉴赏等理论教学就与学生的才思泉涌、妙语连连的实际运用能力结合起来了。
(三)理论与德育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作为理论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若一味的强调理论的重要性则违背了我国“应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导。由此就需要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过程中,既要力争“实践、创新、应用”还要遵从我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将汉语言文学推向更广的社会层面,尤其是发挥“文以载道”的传统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留学生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母亲。这虽是个案,但也要引起重视。教师教授先秦诸子散文孔子的《大学》:“为人子,止于孝”时可将“孝”作为一个专题。让学生认识到符合孝道,是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爱父母焉能爱他人?不爱家庭焉能爱祖国?以此类推,将“爱国”、“礼仪”等美德也作为专题,既学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学生受到“润物细无声”的道德教育。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本科院校以及大专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专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承载的核心专业,同时也是国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结构中的主流专业。汉语文文学专业教育,不仅关系着我国人民人文素质的提升,同时还关系着我国民族道德素养以及思想品质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同时能够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将汉语言文学中的理论教师与实践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才能为其今后的就业奠定结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永春. 关于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少数民族文学课的建议——以内蒙古民族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苏晓芳. 汉语言文学专业双语教学初探. 安阳工学院学报, 2005, (1): 144-147.
篇6
[关键词]科技对接;素质教育;交流沟通
一、汉语言文学在语文学科中的突出地位
汉语言文学作为基础教育中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重点改革项目之一。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内容包含了对古代诗、词、歌、赋等不同文学创作模式和内容的鉴赏。然而,在近现代的语文学科教育中,过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使汉语言文学在学生的心目中只代表了背诵科目,忽略了其对于学生培养文学素养的重要引导作用。汉语言文学的学科教育不仅对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在中华文明的古代文学艺术传承方面也有突出的贡献。现阶段,我国的整体教育发展还不够完善,语文教育尤其是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对学生文学底蕴的积累和延伸还没有起到足够的指引作用。在各高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突出汉语言文学在语文教育体系的重要地位,将汉语言学科作为培养学生语言素质的基础教育项目,是实现学生在文学方面综合发展的有效教育举措。
二、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一)语言是沟通交流的桥梁
语言作为人类沟通交流的桥梁,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延续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传承作用。加强语文学科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积累语言基础,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继承和传扬中国文化,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方面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载体,是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开始逐步了解的学科,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在学生接受正确的教育指导,培养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帮助。
(二)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无论是学生接受初级语文教育的基础学科教育阶段,还是接受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教育时期,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都是不可或缺的。将思维意识转化为语言这种外在的表达方式,将内在的精神外延成为一种沟通交流的载体,是我们处于幼儿时期就会模仿学习的一种本能。在接受系统的语文教育时,学生进一步将语言组织成具有逻辑性的思想表达模式,将思想通过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语文学科的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组织引导作用,对培养思维敏捷性、开发语言文学潜力、提升语言表达的逻辑性等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突出的贡献。
三、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知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文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需要重视起来,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培养。
四、实现汉语言文学与多媒体技术的对接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现代化技术逐步融入教育行业,一方面为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巧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效率。在对汉语言文学进行学科讲解时,可以融合时代特征,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使学生身临其境。同时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通过相关教育问题的讨论,可以有效借鉴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学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全面发展。为推动素质化教育在我国的发展,突出汉语言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教育部门应将汉语言文学在学生文学素养方面的指导和语文教育对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作用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为此,相关部门应加大汉语言文学的改革力度,深化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学能力方面的重要引导作用,为教育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江.浅谈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关爱明天,2016(4).
篇7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主干内容是我国的优秀文学文化遗产,而核心内容则是对人类生存价值和意义的关切,是对自身、他人、集体、民族、国家,甚至对人类的一种认识和社会责任感。随着就业环境的日益复杂和中职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用人单位针对复合型人才需要量的日渐增加,这就促使中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工作要进行一场教学改革,在创建好学生的道德系统和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贯彻中职汉语言文学的实用价值,着眼于应用性能力的培育。
二、中职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现状
1、教学模式因循守旧。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许多学校的教师仍旧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效果难以提高。长期在这种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逐步削弱,甚至出现厌学情绪。同时,汉语言文学的知识结构未能根据社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致使知识老化严重,与现实社会相脱节。
2、教学观念落后。由于受到就业压力的影响,学校更多的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专业课程的教学上,而不少学生和家长也认为学好专业课是未来找个好工作的敲门砖,他们认为汉语是母语,只要会说,会读,会写,就算是懂得汉语言文学,而不用浪费时间将精力放在对汉语言文学的专门学习上。结果,汉语言文学被边缘化,学生不愿意学,老师不愿意教。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等单一教学手段,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积极性。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运用不够到位,多媒体教学所具有的图文声并茂、形象直观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作用没有得到真正发挥。
三、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1、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完善课程结构体系,使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具有经济实用性,是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形势,也是新课改的全新要求以及与时俱进的重要举措。课程结构体系是课程之间及其内部各成份的结合方式,它的优化与合理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课程整体功能的发挥以及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因此,只有树立科学的课程结构观,才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内部结构,为优化课程设计、增强课程的整体功能提供理论保证,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奠定基础。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学校在进行课程结构的设计中也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归根结底,学校的课程设计就是要依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尽可能做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自身需要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此专业有极强的文化特点,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感情,对东方文化亲合力和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形成。所以,中职汉语言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教师需要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志,思想上要勇于拓展,力求指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归纳和进步。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传声筒,要适当通过文化评论等各种形式激励学生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实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各种文化传播形式均能够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
3、转变教学观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当前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除了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扎实的基础,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并通过深入分析,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国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新课改不但为其提供解决方案,还对教师教学观念的及时转变发挥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下,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师展开,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根据新课程理念,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视学生为中心,一切教学活动围绕学生来展开,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程度,在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前提下,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以往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去摄取知识。
4、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要改变过去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有效运用实际训练、软件教学、多维教学、小组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得以前枯燥的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课堂充满学习的美、人文的美,让学生冲破枯燥而令人窒息的学习气氛,让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汉语,真正地走进中职学生的内心。因此,我们要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改进原有的教学模式,努力让学生们真正意识到学有所得的价值,让学生们有拓展自己思维的空间。
篇8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语言意境 语言应用
一、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积累出来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它传承着本民族语言及文学,内容多样并具有自身特点,让学习者能够不断提升写作水平并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学修养及人文素养。汉语言文学涉及面广泛,主要研究的内容可以小到文章的字、词语、句、段落等,对于语言思维逻辑、语法修辞的运用也是其涉及的研究内容。
二、语言的意境创作
语言的意境是从美学的角度及审视方式描写自然、社会和人生。散文、小说、古诗词等都是汉语言文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文学的发展水平。那么我们就在散文里体会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独特意境。
(一)来源生活,真情实感
散文本身就是真实的情感写照,散文里面的场景是生活中会出现的画面,意境来源于生活,但如果把出现的画面发生的事情原封不动的带进散文创作中的话,不免会造成文字上的枯燥乏味缺少生动性。所以,在散文的创作中或多或少带进写作者的主观情感和主观选择,这样就增强了散文的阅读性。例如朱自清在《背影》中的其中一个场景描写,父亲送“我”上车后细微地刻画了为我买橘子的情形,“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铁道边,慢慢探下身子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经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场景是真实的写照,但在描写中出现的“蹒跚”、“探下”、“努力”等词语的运用,深刻地折射出作者对父亲饱含的关爱、痛心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状态下作者的悲惨命运。这就是作者通过平实的语言描写打动读者的内心。
(二)自身真实思想的体现
散文的创作如果仅是表现高高在上的号召、启发,总会让人觉得有距离感,不贴近真实生活。真正的散文应该是真实思想的体现,它充满生命力,能引起读者共鸣,唤起平民意识。张爱玲的散文基于当时三四十年代的社会大环境下,物价飞涨、时局动荡、家庭压力等,使她对众生的描写没有任何隔阂障碍。比如《中国人的宗教》里传达着社会底层的思想感情,并未从书面上的传教的口吻进行写作。再如《烬余录》,并未从历史的角度描写战时香港所见所闻,而是从“我”出发,嬉笑怒骂间的小事反射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三)构建灵趣
散文中的灵趣就是写作者的喜怒哀乐和对人、对事、对物的真。例如贾平凹的《平凹小传》里,作者交代了自己的姓名、意义、生日、家庭环境、过往经历等,内容丰富,语言突显个性。而这是作者的真情流露,表达了作者本人淡泊、谦逊的性格特点。这就是真性情的流露。再如丰子恺的一些散文就以儿童的角度出发,保留自身的童真童趣,尽力了解感受儿童的世界。
三、语言的应用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汉语言文学展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它对培养高素质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汉语言文学要构建完整的学习体系,不仅要学习其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其中的内在精神,以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日渐严峻,复合型人才更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正确看待它的社会价值和应用价值。
(二)文学理解
汉语言文学,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研究来理解文学作品。阅读文章中的文字阅读是对文学作品表面的内容加以理解,而文学上的理解就是更进一步的理解文学作品的写作意境并加以分析研究。它是高层次的理解方式,这就需要汉语言文学方面的相关学习才能得以掌握。学习到汉语言文学后,不仅可以对学过的文学作品进行揣摩理解,甚至也能对没见过或者刚出版的文学作品进行理解。
(三)写作训练
《写作学》和《文学概论》分别为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者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格式上的严谨规范和更深层的规律总结。这两门课的学习是写作训练的基础和保证。汉语言文学方面的学习对写作训练提供了有力帮助。它有利于写作者充分了解情感的表达,意境的构建,懂得怎样把写作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的恰到好处。汉语言文学的写作与其他相比,具有其自身独到特点,写作者要适当应用汉语言文学进行创作,为文章彰显特性。
(四)规律运用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语言的专业,它能提升语言文字修养和能力,语言文字同样也存在一定规律性。我国民族众多,人口数量大,语言方面也相对复杂。普通话作为官方通用语言在一些地区一些环境下并不能较好的实行。以区域进行说明:南方地区对卷舌音较难辨别,读起来也比较困难,北方地区则对卷舌音的敏感度较差。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让学习者了解语言规律相关的知识并正确进行运用,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四、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多边交流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学好汉语言文学对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具有显著效果。汉语言文学拥有其自身特征,在语言意境及应用方面具有一定规范和要求。我们在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中,应主动地发挥并探索适合自身的方法进行学习,加强对语言的意境及应用方面的分析研究能力,为日后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文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洋 刘再复 《中国文学》 北京出版社 2011年
[2] 王 勇 《序论:汉籍与汉字文化圈》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0年
[3] 姚晓柏 《汉语言与文学》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年
[4] 潘连根 静 义 李佩仑 《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思考》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教学研究版) 2010(1)
[5] 张爱明 宗 瑞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问题及分析》 大众文艺 20ll(8)
篇9
一、汉语言文学概况
(一)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及现状。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文化和历史没有中断,一直随时间持续的发展。中华民族五千的历史文化长河源远流淌,沉淀下来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髓,经过五千年的传承与周边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中华文化,并且对全世界文化都有了一定影响。汉语言文学最初是由文字演变而来的,从远古时期人们简单的岩画,逐渐发展到甲骨文、象形文字并逐渐诞生了汉字。人们开始利用汉字进行自己动作的表达以及事件记录等基本活动。使用文字比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等形式的表达更有传播保存的效果被人们广泛的接受。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开始利用文字进行事件的记录并在其中加之以思想和感情,借助文字在社会中传播,逐渐形成了汉语言文学。几千年来,人们将自己所看所想所感所悟通过文字的形式传承下来。众所周知,我国现在是一个拥有十四亿人口的世界大国,无论是经济、军事还是文化上都对世界有着极大的影响,在世界中的地位极其的重要。从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文化上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并且形成一定的规模,变成了一套属于自己的“中国品牌”。在世界经济文化频繁的交流过程中,不断地学习发展,对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了一定促进,人们对于外语和外国的热情也在不断的提升。在这文化与文化大交流的时代,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应该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我国文化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国际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世界各国都掀起了一场学习中国文化的潮流。在这其中包括有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学习,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学习和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尤其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的人数众多。根据数据显示,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人们就开始学习汉语言文学。发展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全世界已经有六十多个国家,1000多所学校开设了汉语言文学课程。有多所大学都开设了相关的汉语言课程,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程度不断增加,海外学习汉语言的人数已达数百万人。
(二)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汉语言文学,从广泛的意义上来讲包含范围很广,甚至连平时的语言也是汉语言其中的一种。随着现代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有些家长在孩子幼儿时期便开始对孩子进行一些简单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的启蒙教育。对孩子进行一些古代故事、唐诗宋词的的教识。让孩子对汉语言文学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孩子可以利用古代故事、唐诗和宋词等接触到较好的语言环境。在正式进入小学之后,便开始有了正规的汉语言文学的培训,对于汉语言文学的学习一直伴随整个学习生涯。时间长远,学习面也极广。学习汉语言文学可以深刻领会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可以提高自身文学修养。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传承有着极大的意义。
二、学习汉语言文学对个人素质提升的重要性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流传下来许多优秀的汉语言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除了表现出作者的情感思想还间接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可以使得我们不仅能够充分的感受到历史的发展、人类情感,还能对自身的文化素质、个人道德起到熏陶作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性格,在日常行为琐事中逐渐形成了不同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这种素质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求“真”与“善”两点,我国汉语言文学作品中也同样宣扬这两点,通过文字的形式将这两点体现出来。中国历史上的伟人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素养,而这种素质就是源于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正是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才能真正地领悟到中国文化,学习儒家文化中“仁”“礼”之道,从而在思想道德上给人以启发。通过对我国文学书籍的阅读,可以提高人们的整体素养,不仅在知识上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对事物的认知也有一定的提升。孔子在论语开篇中就劝诫人们要学习并且时常温习学过的知识,思想家们首先致力于培养和发展人们的求知学习能力,人的本性就是不断的进步,进步的本质就是对于知识的不断追求,由简单的到复杂的,由少量的到大量的,循序渐进,最终到达知识的顶峰。在孔子的理论中,求知的范畴非常广。由此观之,中华民族的本性中求知的地位可见一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形成了完备而深刻的汉语言文学体系。不仅满足了国人在求知,意境方面的需求,而且以其独特的魅力去感染千千万万的中华同胞。阅读文学典籍开阔眼界,提高知识储备。知识是智慧的基础。汉语言文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学好语言具备语言的理解能力,对于了解汉语言文学驾轻就熟。通过对这些基本的学习,就能够使用汉字,懂得一定的语法,就可以用汉语表达出对于生活美的感受,也只有汉语可以表达出那种细腻缠绕的感触,甚至不必刻意刻画内心,情随境迁感受不一样的汉语言美,熏陶心灵。汉语言文学中涵盖了很多的生活智慧,人生哲理。甚至在其中探寻到了成功的必备条件。中国有许多书籍都在世界上受到了广泛的欢迎,例如我国的四大名著等。外国友人称在中国古文学书籍中学习认知到一些关于人际关系、竞争机制,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中国的古代汉语言文学在哲学,科技,艺术等方面的内涵也被人们接受喜爱,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学习汉语言文学已经变成了很普遍的现象,传统文化的复兴指日可待,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必定被广泛的人们追求。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思想 汉语言文学 教学分析
汉语言文学专业独具我国传统文化特色,开展这一专业课程有利于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在以往的教学模式当中,汉语言文学课程的展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这种方式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应当将转变教育思想作为课程改革与建设中的重点内容。
一.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意义后现代教育思想中的教育观念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展开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首先,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的人性化与个性化,即关注人的生存环境与个性发展,使人能够主动对自身以及身边环境进行改善。汉语言文学具有独特的文化特征,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并使汉语言文学的特征显露出来。其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提问式与对话式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在一问一答中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发,引发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进一步思考。再次,后现代教育提倡教育民主化发展,这种观念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为汉语言文学研究的深入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后现代教育提倡创新观念,创新是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后现代教育思想中将对创造力与创新思维的培养放在了突出位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汉语言文学的弘扬与发展。总的来说,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作为指导,从而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促进人才能力与思维的全面发展,促进汉语言文学以及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播。
二.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途径
1.调整教学计划。
传统教学活动完全依照教学计划执行,缺乏灵活性与实用性,课堂节奏完全由教师掌控,这种情况下学生只能以被动的形式接受知识,教学效果较差。汉语言文学内容繁多复杂,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因此为了将其特点充分的展示出来,教师应当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对教学计划予以调整。教学计划应当具有灵活性,应当让计划适应实际教学活动,而不是让教学活动迎合教学计划。教学计划的制定要从专业特征、学生、教师三个方面出发,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2.转变教学模式。
汉语言文学专业涵盖内容丰富,包括诗词、小说、曲赋、散文等,单凭直白的讲述,学生是很难理解其中的深刻含义的,因此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将单向的输出模式转化为双向互动模式,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互动与探究,通过交流学生能够主动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对汉语言文学有着更为深入的体会与了解,使看似枯燥的文学课变的生动活泼。另外,通过面对面交流与探究能够增进师生间的关系,加深彼此的了解,为教学工作的展开奠定良好的基础。
3.明确教材意义。
教材是教学活动展开的基础,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虽然对教材内容进行了全面的解读,但是却并没有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尤其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其内容大多为诗词、曲赋、小说、散文等,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这些文学作品与自身的相关性以及与生活实际的相关性,因此学生的实际能力与素质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在汉语言文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当对教材进行研究,明确教材内容设置的实际意义并将学生的思想意识、实际生活以及教材内容联系一起,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有效利用知识。
教育教学开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对知识予以利用,提高学生的实际素质与能力。教师应当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知识,学生要对知识予以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能够养成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可以主动投身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学习当中。汉语言文学涵盖的内容丰富,仅凭课堂教学难以将让学生完全了解该专业知识,因此学生需对课堂知识予以有效利用,并将课堂延伸到课下。
三.结语
以后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教育、学生、汉语言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一思想的指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创新教育思维,调整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模式、教师与学生都要对教材的含义进行深入探究并可以对知识予以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石慧.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