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阻塞静脉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从而引起患者的疼痛不适及患肢的肿胀,严重者血栓脱落可形成肺动脉栓塞。研究发现未采取任何静脉血栓预防措施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可高达到58%[1]。经临床研究证明术后早期活动、锻炼、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仅为1.49%[2]。因此,增强对DVT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VT预防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
1 致病原因
1849年,鲁道夫・威尔休阐述的血液淤滞、高凝状态、和血管内膜损伤的"血栓形成三角"原因,依旧是目前公认的病因。
1.1血液瘀滞 骨折患者长时间处于被动、术中麻醉反应、切口疼痛、下肢活动受限,使肌肉张力降低,静脉回流减慢,再加上术后患肢牵引制动,肌肉活动减少,均使血流缓慢。髋关节、膝关节部位大手术及术后未早期下床活动者较容易发生血液瘀滞。
1.2血管内膜损伤 骨折及手术可造成下肢血管壁的广泛损伤。术中牵拉,止血带压迫及骨折后进行下肢静脉穿刺输液,特别是输入刺激性药物都会造成血管内膜损伤。
1.3血液高凝状态 创伤或手术后激活患者自身凝血机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手术后患者由于禁食、禁水,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血液浓缩。
1.4其他影响因素 女性,年龄60岁,有静脉血栓病史、恶性肿瘤、肥胖、下肢静脉曲张、糖尿病、慢性静脉炎、心血管疾病及血液粘稠度的改变等。如果骨折患者合并其好发因素,则为高危发病者。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长期卧床,因疼痛较重、患肢肿胀而担心预后,护士要主动与患者交谈,增加其自信心,使之能积极配合治疗。
2.2环境 给患者一安静、舒适、整洁的环境,保持适宜的湿温度,以利于静脉回流。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25℃。
2.3饮食 如病情允许可进食低脂、高纤维易消化食物。避免血液粘稠度增高,造成血液淤滞;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4避免患肢穿刺 患肢静脉回流缓慢,静脉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护士应提高静脉穿刺技能,勿在一静脉反复穿刺,多采用上肢静脉留置针方式,并减少留置时间。
2.5患肢体护理 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搏动情况。患肢供血障碍,局部压迫易引起缺血、缺氧,要注意保持床单的平整、清洁,及时更换已污染的床单、防止褥疮。
2.6并发症护理 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咳嗽、恐惧感等症状时,需警惕肺栓塞的可能,应立即报告医生,并予支持性护理,如生命体征监护、高流量氧气吸入(5L/min)、建立静脉通路等,同时安慰患者,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搬动和翻身,避免剧烈咳嗽。
2.7溶栓治疗的护理 定期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等;观察患者有无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现象;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反应、有无呕吐,防止颅内出血。
3 预防
3.1基础预防
3.1.1健康宣教 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根据病例特点针对性向患者及患者家属进行DVT知识宣教,让其了解到DVT的早期临床表现及早期预防的必要性。建议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控制血脂等。衣着宽松,注意保暖,寒冷季节室温适宜在25℃。
3.1.2早期功能锻炼 患者早期应积极主动地配合医生诊治,自己按计划进行锻炼。如做足趾的主动运动,股四头肌的收缩锻炼。定时抬臀,抬臀时双髋关节同时抬起,并做扩胸、深呼吸和咳嗽动作。循环渐进,这样可减少静脉栓塞75%~77%[3]的发病机会。
3.1.3密切观察 治疗DVT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护理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肿胀程度、皮肤温度、颜色、肢端感觉及末梢血运变化。观察有无水肿,静脉怒张及深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周径,如两侧肢体在同一水平面的周径相差0.5CM,应立即通知医生,警惕DVT发生的可能[4]。如患者突然出现剧烈胸痛、气短、咳嗽、咯血、发绀等症状,警惕肺栓塞的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并给予抢救措施。
3.1.4穿刺部位的选择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静脉穿刺尽量一针见血,DVT高危患者应避免做下肢静脉穿刺,尽量减少止血带的捆扎时间。
3.2药物预防 常用的药物有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预防性用药可明显降低DVT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DVT是临床较易发生的并发症,如果护理不到位,出现DVT将严重影响到患者的健康及预后,因此护理上我们要积极预防,杜绝发生,如果发生要认真细致的护理,使患者尽早康复。
参考文献:
[1]赵.创伤骨科静脉血栓栓塞的防治[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2007,6(8):41-44.
[2]陈常娟,李成芬.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析与预防护理对策[J].中国伤残医学,2008,16(6):35-36.
篇2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3例患者中,男8例,女15例,年龄26-39岁;发生于左下肢14例,右下肢8例,双下肢1例;1例并发肺栓塞。发病时伴发热5例。
1.2 治疗方法 (1)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勿挤压、按摩患肢,这样有利于静脉回流,防止血栓脱落。(2)溶栓:尿激酶,25万∪溶于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次/24h,同时配合静滴丹参等扩血管药物,进行溶栓、抗凝、祛聚综合治疗。以上治疗一般须持续2周,出院后口服阿司匹林或华法令6个月左右。
1.3 结果 本组病例经溶栓治疗后,治愈14例,有效9例,溶栓期间2例穿刺点渗血,1例出现牙龈出血,2例皮下淤血,经对症处理,停药后症状消失,6例遗留不同程度的下肢肿胀,疼痛及行走活动受限。
2 预防及护理
2.1 预防
2.1.1 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1)基本预防:手术后病情允许者抬高下肢20-30°,鼓励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督促病人定时做下肢的主动或被动运动,足背屈、膝踝关节的伸展、举腿等活动。昏迷或意识不清的患者,由护士或家属给予由足跟起自下而上做下肢腿部软组织按摩,1次/2h,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防止静脉血瘀滞。病情允许时早期下床活动,(2)机械性预防:有条件者可使用足底静脉泵,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医用弹力袜是借助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由足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确保下肢静脉血液的良好循环,促进患肢肿胀,疼痛及症状的消失[2]。(3)保持大便通畅,因 80% DVT发生在左下肢,与乙状结肠宿便有关。
2.1.2防止静脉内膜损伤 正常血管内膜是血小板聚集的生理屏障,当血管内膜损伤后,内膜下胶原纤维显露,使血小板附着释放出组织活酶,激活内外凝血系统,而发生静脉血栓形成。
静脉内膜损伤因素有化学性、机械性及感染性,临床常见原因: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如高渗液体、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药物。临床操作中我们应注意:(1)提高静脉穿刺技术;(2)减少和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因为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上肢的3倍;(3)长期静脉输液或经静脉给药者,可采用留置针,减少静脉多次穿刺;(4)尽量避免静脉注射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必须注射时,避免在同一静脉进行反复输注;(5)持续静脉滴注不宜超过48h,如局部出现炎症反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
2.1.3防止血液高凝状态 (1)静脉补液:由于术前及术后禁食水、呕吐、大量出汗、补液量不足而处于脱水状态致血液粘稠,需遵医嘱保证给病人补充足够的液体,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血液浓缩。(2)平衡膳食:选择清淡低脂食品,多食含维生素较多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如番茄、洋葱、蘑菇、芹菜、海带、黑木耳等,改善血粘稠度,每日饮水量>1500ml,保证足够的液体量,防止血液浓缩;(3)药物预防:低分子量肝素每日一次皮下给药。用药期间密切观察有天出血倾向。
2.2 护理
2.2.1 一般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避免膝下垫枕,以免影响小腿静脉回流,注意肢体保暖,不得按摩或剧烈活动,以免栓子脱落。
2.2.2 抗凝及溶栓治疗的护理 用药前了解病人有无出血性疾病,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用药后观察有无出血征象。观察患肢肤色、温度、感觉和脉搏强度,注意有无消肿起皱。溶栓后不宜过早下床活动,患肢不能过冷过热,以免栓子脱落造成肺栓塞。
2.2.3 肺栓塞的观察 肺栓塞是DVT最严重并发症之一,一般在血栓形成1~2周内发生,多发生在久卧开始活动时,因此在血栓形成后的1~2周内及溶栓治疗早期,应绝对卧床休息,床上活动时避免动作过大,禁止按摩、挤压或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的动作,以防止血栓脱落致肺栓塞。本组病例中1例术后恢复期患者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当班护士立即让患者平卧,绝对卧床休息,高浓度氧气吸入,避免深呼吸,咳嗽和剧烈翻动。同时通知医生,快速静脉滴入尿激酶等,30min后症状缓解。
2.2.4 加强宣教,提高患者的自我预防意识。
3 小结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可危及生命。在预防和治疗中,护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进一步提高预防的效果,应加强护理人员理论认识及实践能力,及早采取预防措施,避免DVT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
篇3
【关键词】骨科 手术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172-02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常见多发疾病,可致患肢血液运行障碍,从而出现肿胀疼痛等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好发于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以及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髂静脉。可导致下肢深静脉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引起致死性肺栓塞。现就2009年以来我科对66例下肢骨折患者,进行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66例下肢骨折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26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20例,髋部内固定术20例,其中年龄65-82岁,平均70.5岁,既往病史中,高血压病15例,脑栓塞6例,糖尿病18例。并发深静脉血栓16例,治愈15例,死亡一例,发病率:24%,治愈率:94%,死亡率:6%。
2 病因分析
2.1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患者年龄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DVT的发病率越高。原因主要是老年患者血管弹性较差,血液黏稠度有可能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偏高。据报道,40岁以上的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其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加,而纤维蛋白酶的溶解性降低。由于血液黏稠度增高,而导致血液缓慢,再加上外来因素的影响(如下肢外伤等),促使血栓容易形成。
2.2 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手术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血流速度减慢,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致使血液滞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手术中所用的填塞纱布压迫下腔静脉,导致下腔静脉回流受阻;手术的激惹反应出现血小板增加,凝血时间缩短。
2.3 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长期卧床患者发生DVT的概率高达12%。由于骨折创伤或术后局部软组织肿胀,压迫静脉阻碍回流;患者长时间卧床,下肢肌肉松弛,导致静脉回流减慢。
3 预防性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评估:对高龄、女性、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肿胀、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既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患者术后易发生DVT,要详细询问病史并进行必要的超声诊断及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脂、血糖测定。术前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
3.2 术中预防:
3.2.1 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护暴露于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
3.3 术后预防:
3.3.1 术后抬高患肢,防止深静脉回流障碍。
3.3.2 术后补足液体,并建议患者多饮水,避免脱水而增加血液黏度。
3.3.3 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术后患肢轻度肿胀是正常现象,如出现肢体远端向近心端发展的凹陷性水肿并伴有浅静脉充盈,皮肤青紫、潮红等为静脉瘀滞所致。术后需观察下肢皮肤颜色、皮温、肿胀程度,必要时测量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径,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3.3.4 鼓励病人术后早期行功能锻炼,促进静脉回流,预防DVT发生。
3.3.4.1 方法:手术麻醉清醒后即进行双下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和力所能及的主动、被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股四头肌主动收缩运动,并辅以下肢肌肉向心性被动按摩。
3.3.4.2定时翻身,翻身时避免患肢受压,以每1-2小时翻身一次为宜。髋部骨折病人每小时督促做上肢悬吊抬臀动作,卧床期间多做深呼吸、咳嗽动作,促进肺复张。
3.3.4.3 术后拔除引流管后进行CPM康复训练。对有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及严重外伤史的患者下床活动时用弹力绷带包扎患肢,从大腿中段开始至踝关节上段,步行训练,以患者能耐受、不疲劳、无明显疼痛为宜。
3.3.5 预防性抗凝药物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4100μ皮下注射7-10d,2次/d,并发症少,较安全。
3.3.6物理预防措施:足底静脉泵(VFP),间歇充分加压装置(IPC)及梯度压力弹力袜(GCS)等利用机械性原理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避免血液滞留,降低术后下肢DVT发病率。
4 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
4.1 心理支持:
患者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由于对疾病不了解,担心治疗无效、症状加重、溶栓过程中出现意外等,会悲观失望、恐惧不安。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文化水平、社会背景及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向他们介绍疾病的病因、治疗及预后,消除其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4.2用药观察
4.2.1尿激酶:用于溶栓治疗,在血栓早期72 h内。溶栓期间应严格无菌操作,用药剂量必须准确,现用现配,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相关的化验检查并记录。
4.2.2 肝素:为首选抗凝剂,可根据凝血酶原时间调整剂量,常用于腹壁皮下注射。由于肝素应用不当容易引起出血,应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用量及给药方法。
4.2.3硫酸镁:硫酸镁溶液给予患肢局部湿敷,以促进水肿消退,减轻疼痛。一般浓度为50%左右,温度为30~50℃,若>50℃,会增加局部组织需氧量而加重缺氧;若
4.3并发症的护理
4.3.1 出血是DVT最常见的并发症。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局部有无出血渗血及全身出血倾向。定时查出凝血时间、尿常规、大便潜血试验,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
4.3.2肺栓塞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DVT后1-2周内栓子极易脱落,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危及病人生命。因此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若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心悸等,应给予半卧位、吸氧,并通知医师及时处理。
4.4 饮食护理
4.4.1 低盐、低脂、清淡、高热量饮食:DVT患者给予低脂肪饮食,以减少血液黏稠度;低盐饮食可改善血管壁的通透性,减轻组织水肿;清淡饮食可防止刺激性食物对血管的刺激;高热量高纤维饮食可补足机体所需能量,亦可防止大便干燥。
4.4.2 糖尿病饮食:66例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占27%。饮食控制是控制血糖最安全有效的方法,为患者讲解控制饮食的目的及重要性,进行有关讲座,激发他们实施饮食控制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病人围手术期的常见问题,由于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只有掌握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好发因素,好发部位以及正确的护理方法,才能达到有效预防和治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代莉莉.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55.
[2]沙克芳,贾蕊.药物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0,15:527.
[3]李家增,贺石材,王鸿利.血栓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43-244.
[4]童玛玲.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1997,13:637-638.
篇4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一种常见并发症,好发于下肢特别是瘫痪肢体,若治疗不及时,可导致肺栓塞,威胁病人的生命及造成血栓后综合征,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因此,采取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非常重要。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0801~200901收治的180例脑卒中患者中,15例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其中12例发生在患者瘫痪肢体,3例发生在双下肢。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增粗、疼痛,亦可出现皮肤色紫,皮温升高。
1.2 治疗结果 14例患者经小剂量的尿激酶、抗凝药物治疗及护理后,症状消失;1例突发肺栓塞(PE),抢救无效死亡。
1.3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 (1)血液高凝、高黏及血管的改变。(2)卧床、运动减少、肌肉松弛,造成静脉回流淤滞。(3)大量使用脱水剂,加重血液高凝。(4)解剖上,骼股静脉的径路通过腹股沟管,前面有腹股沟韧带。尤其左侧右骼总动脉横跨左骼外静脉,影响血液回流。(5) 脑卒中致抑郁等不良情绪造成血管痉挛。
2 预防
尤其注意早期患肢的被动活动,对于神志清楚的脑卒中患者,我们协助病人早期床上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并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讲述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病人很好的配合。对昏迷病人,护士每班协助病人活动2次, 10~20 min/次,并逐渐增加活动量,活动循序渐进,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中注意患肢抬高静脉回流,控制患者的高凝状态[1]。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以免影响静脉回流。对于深部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尽早给予干预。对高血压、糖尿病早期给予恰当控制,注意脱水剂的量和时间,避免在患肢穿刺,特别是长期大量输入有血管刺激性药物。
3 护理
3.1 一般护理 饮食以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咳嗽等,以免增加腹腔压力,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同时降低血液黏稠度。
3.2 心理护理 脑卒中病人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紧张、恐惧、抑郁或烦躁、易怒等情绪,所以要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给予开导安慰,使其消除思想压力,积极配合治疗及护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肢体护理 一旦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应抬高肢体30°。密切观察肢体皮温、色泽、水肿及足背静脉波动情况,测肢体周径,2次/d。患肢避免挤压,严格制动,以利静脉回流,严禁热敷、按摩,以防栓子脱落而造成肺栓塞。
3.4 抗凝、溶栓的护理 用溶栓药时应选择患肢足背动脉,要求护士穿刺成功率高,技术熟练,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反复穿刺,防止损坏血管。加强对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监测。观察有无其他部位的出血,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防止脑出血的发生[2]。
4 讨论
脑卒中患者因血液流变学的改变以及瘫痪引起的下肢静脉回流缓慢,容易诱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观察护理不及时,易导致并发症的发生,甚至危及生命。为此,早期预防至关重要。我们针对脑卒中病人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患肢观察及早期功能锻炼,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目的,保证病人顺利康复,获得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宁洁.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2):60.
篇5
【关键词】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DVT是下肢骨折较严重的并发症,系指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不正常地凝结,多发于下肢手术后。其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尤其是手术后3~5 d[1]。手术创伤可以引起血小板反应性改变,造成高凝状态,手术时和手术后患者都需要卧床休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缓慢,血液滞在静脉内,可有大量的白细胞积聚,造成内膜损害,若激活凝血过程就可能并发血栓形成。而且一旦发生,可引起相关器官组织的功能障碍,导致肺动脉栓塞、深静脉血栓后遗症等严重后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我科2007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23例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均为诊断明确、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其中股骨颈骨折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5例,胫腓骨骨折7例,髌骨骨折2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患肢下肢抬高、制动,使用肝素及阿司匹林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好转后出院。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由于担心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存在恐惧和焦虑心理,当手术后出现下肢增粗、肿胀、疼痛,心理压力进一步加重。护士应耐心地做好病情解释工作,让患者了解手术的情况、术后的注意事项和护理、DVT的原因及不良后果,向其讲解术后早期床上活动的重要性并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其消除思想顾虑。
2.2 一般护理 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肢置高于心脏水平20 cm~30 cm,同时膝关节微屈15°[2],肿胀明显时,可适当使用利尿剂,以减轻肢体肿胀。当全身症状和局部压痛得到缓解后,即可进行轻度的活动。在患者起床活动时,要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3、4],这对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2.3 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术后患肢抬高15°~30°,在不影响骨折固定的情况下,协助和指导患者在床上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如踝关节的屈伸、股四头肌的收缩运动等,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5]。每日定时测量患肢周径的变化,同健侧肢体比较,并做好记录。严密观察患肢末稍血液循环,如肢端动脉搏动及皮肤颜色、温度、感觉等。术后避免在患肢多次静脉穿刺、输液、静推刺激性强的药物,以减轻对血管内膜的损害。认真观察和判断患肢疼痛的程度和性质,必要时对患肢行超声多普勒检查,以了解深静脉通畅情况及有无血栓形成。
3 预防
3.1 促进患肢血液循环:术后早期做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在骨折固定允许情况下及早主动活动踝膝关节,进行踝关节屈伸和环转运动,以加速静脉回流速度。对不能进行主动活动的患者,在治疗允许的情况下应定时按摩下肢,以促进静脉回流。注意避免膝下垫枕,以防静脉受压,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3.2 防止血管内膜损伤:避免在下肢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选择上肢静脉穿刺。穿刺针头宜细,操作力求1次成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长期输液或静脉途径给药者,应尽量避免在患肢静脉穿刺输液及静脉注射刺激性药物。
3.3 防止血液呈高凝状态: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或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等,以加强抗凝治疗。对于高危患者(既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病史、高龄、双下肢多发骨折等)应于术前12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或维生素K的拮抗剂,用药时间不少于7~10d。
3.4 患者下地活动时,需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适当压迫浅静脉以促进静脉血的回流和减轻下肢水肿,预防血栓的形成。
4 讨论
下肢骨折术后DVT的发生机制为血管壁损伤、血流减慢和血液凝固性增高。预防DVT发生的主要措施为:(1)鼓励患者术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手术麻醉清醒后即可进行双下肢等长肌肉收缩锻炼和力所能及的主动、被动功能锻炼,每小时练5~10min。(2)卧床期间定时更换,每1~2 h更换1次为宜,并督促患者做上肢悬吊抬臀动作。(3)避免膝下垫枕使髋部过度屈曲,以免压迫静脉,影响回流。(4)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受阻。(5)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以利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03.
[2]黄红建.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和护理[J].护理学杂志,2002,17(5):399~401
[3]罗琼,蒋玲.下肢深静脉栓塞形成原因分析及护理[J].医学文选,2005,24(5):805~806
篇6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63-02
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临床上不能及时的早期发现,没有做好预见性护理与治疗工作,常会导致患者患肢功能出现完全丧失或者部分丧失甚至出现残疾[1]。严重会出现栓子脱落到达肺部、脑部引起肺栓塞和脑栓塞的发生,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在临床上可预见性的护理措施以及有效的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在临床上具有非常大的意义,不仅可以加快患者的治愈率,而且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现将妇科疾病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汇报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36例进行分析讨论,其中深静脉血栓形成在右侧肢体的患者24例,左侧肢体的10例,双侧肢体的2例。
1.2方法此组患者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给予下肢制动,禁止活动,并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溶栓治疗措施,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防止发生肺栓塞的发生。
1.3结果此组患者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控制,下肢疼痛消失,无并发症及临床死亡病例发生。
2临床护理
2.1一般护理发生深静脉血栓时立即给予患者肢体抬高并制动,同时告知患者家属避免按摩患者,禁止对患者进行热敷。绝对卧床休息,并告知患者避免咳嗽、深呼吸、以及翻身等运动,说明这些动作会引起静脉血栓的脱落,而增加肺栓塞和脑栓塞的机率[2]。密切观察患者的皮温、皮肤颜色以及患肢动脉搏动情况。进行密切测量与健肢作对比,并详细记录。
2.2溶栓治疗
2.2.1溶栓前的评估了解患者是否有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病史、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是否有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倾向等禁忌溶栓。溶栓前检查血凝时间、血型和血常规。遵医嘱准确给予溶栓药物剂量治疗,注意观察溶栓后患者的不良反应,[3]①过敏反应表现为发热、寒战以及周身皮疹等。②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③出现出血反应,包括皮肤黏膜出血、咳血、颅内出血、定期做尿便常规及时发现血便、血尿等现象。
2.2.2溶栓治疗患者起病12小时内使用纤溶酶原激活剂来进行血栓溶解。可以使闭塞的深静脉再通畅。常用药物有:①尿激酶:在30min内静脉滴注150万-200万u。②链激酶:在60min内静脉滴注150万u。③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剂,首先将次要静脉注射15mg,再在30min内静脉静点50mg,其后60min内再静脉静点35mg,同此药治疗时必须联合应用肝素抗凝治疗,否则会出现血管早期在闭塞的现象发生[4]。
2.3氧疗患者明确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立即给予持续吸氧,根据病情给予氧疗措施。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给予适当的氧流量,当病情严重,疼痛难以忍受时给予5-6L/min氧流量吸入,保证氧浓度在40%左右。待患者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可将氧流量控制在3-4L/min。氧疗可以迅速改变心脏缺氧状态,因此氧疗是深静脉血栓的护理首要措施。
2.4密切观察病情为患者进行护理时要注意观察,如出现患者在无静脉穿刺失败的情况下突然出现肢体肿涨伴疼痛时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下肢出现肿胀、浅静脉怒张、水肿、疼痛时应严格注意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咳嗽、咳痰、心律加快,面色口唇青紫,血氧饱和度降低,血压下降时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提示肺栓塞的发生。
2.5肺栓塞的护理患者出现肺栓塞时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遵医嘱正确给予溶栓治疗的药物,并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3讨论
3.1预见性护理措施患者卧床或手术后卧床期间,要给与双下肢按摩,定时翻身,加强护理评估,做好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对于高危人群应采取预见性措施,指导家属按摩功能障碍的肢体。护理工作人员也要加重临床护理工作,了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加强重视,做好患者评估,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危险因素以及严重的后果,提高患者及家属的警惕性;讲解术后早期活动肢体的重要性,并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活动及按摩的方法;告知患者戒烟,低胆固醇饮食,改善血液粘稠度,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3.2早期肢体锻炼,促进静脉血液回流由于长期卧床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应保持双下肢抬高,适时的进行肌肉收缩锻炼。
3.3抗凝治疗的护理由于手术原因使血容量减少,血液凝固性增高,因此易形成血栓,还有多数是由于明盆腔手术离下肢很近,易造成血栓形成的原因,护理工作中主要观察患者的24小时尿量,患者皮肤的弹性以及湿度,观察有无脱水的症状。由于脑出血、创伤出血以及手术均可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统,加之损伤血管内膜造成内源性凝血系统的改变,最终导致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如检查血凝四项各指标证明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可以根据医嘱进行补液或者输血进行稀释血液粘稠度。如不能得到良好的控制应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如低分子肝素钙、阿司匹林肠溶片,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戴丽丽.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9,23(8):716.
[2]罗青,黄丽华.神经外科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观察与护理[J].临床护理杂志,2010,3(7):648.
篇7
【关键词】 胸科术后; 深静脉血栓; 预防; 护理
近年来,开胸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并引起肺栓塞(PTE),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重要医疗保健问题,受到各国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其栓子主要来源于多种因素导致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导致开胸手术患者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最为常见的原因是各种促栓因素的存在、术中下肢制动和术后止血药的应用等。高危险因素通过给予早期干预,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可大大减少PTE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笔者所在科2006年4月~2011年9月共行开胸手术417例,未发生1例急性肺栓塞,现回顾性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17例开胸手术患者中男305例,女112例。年龄22~78岁,平均37岁。其中胸外伤275例,气胸83例,肺结核12例,肺癌30例,食管癌14例,贲门癌3例。
1.2 开胸手术PTE的危险因素分析 包括年龄、血液黏滞性过高、中心静脉导管、吸烟、卧床、制动。
1.3 护理干预及护理质量控制 包括心理护理、护理、病情观察、饮食护理、预防宣教、药物预防、功能锻炼等方法。
2 结果
有25例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小板超过300×109/L;24例血红蛋白超过160 g/L;17例血脂高于正常。有5例发生DVT,发病率1.2%,年龄53~76岁,平均56岁,有吸烟史,卧床达7 d,合并高血脂,血液存在高凝状态,经积极治疗及加强护理干预及护理质量控制后均治愈,未发生1例急性肺栓塞。
3 讨论
开胸术后并发DVT和肺血栓栓塞症的危险因素包括三方面:首先,制动、长期卧床使肢体活动受限,导致静脉回流障碍、血流淤滞[1];其次,开胸手术与PTE的危险因素有关[2],PTE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病率明显增高,本组明显高于开胸手术平均年龄;有25例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状态,血小板超过300×109/L;24例血红蛋白超过160 g/L;17例血脂高于正常。高凝状态是血液凝固的必需因素,是血栓形成的三联因素之一[3]。肺癌、食管癌患者多有凝血机制的异常,肿瘤组织本身能分泌组织因子、促血小板聚集物质、多糖蛋白等促凝物质,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被癌细胞浸润的血管壁和心瓣膜丧失了抗血栓形成的能力,容易形成血栓和赘生物;手术本身的失血、组织损伤可进一步激活凝血系统,增加发生的危险性,手术中由于出血应用止血药物,手术应激也可能激发凝血倾向;血管内留置导管是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安全输液及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然而随之产生许多导管相关并发症,其中DVT是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1];烟中的尼古丁刺激交感神经,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一氧化碳对血红蛋白有较强的亲和力,引起氧缺乏,进而导致脂肪代谢障碍和血管硬化,并增加血液黏稠度,血流减慢,形成血栓几率明显增加;术后卧床时间长,使下肢静脉血流受阻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早期干预,加强护理质量控制可大大减少PTE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具体要注意如下事项。(1)做好入院患者评估及高危人群的宣教。向患者解释引起DVT的原因、治疗方法、预后,消除患者的焦虑情绪,对有吸烟嗜好的患者,讲解烟草中的尼古丁可使血管收缩、血流缓慢,让其明白戒烟的重要;为改善血液黏稠度,多饮水,给予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以免已形成的栓子在未溶解前脱落,造成肺栓塞。(2)早期干预,降低患病风险。寻找相应的干预措施和有效的护理手段,减少和避免高危险因素,做到早预防。①利用查房、治疗、护理之便为患者做详细指导,卧床患者应将双下肢抬高,使肢体高于心脏平面约20~30 cm,利用重力的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向患者解释避免久坐久站久行、术后早期活动对预防DVT的重要性,麻醉清醒后即协助患者做肢体的主动及被动运动;鼓励患者拔除胸腔闭式引流后早期下床活动。②对血黏度高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用小剂量抗凝剂及予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如肝素及丹参注射液等活血化瘀药物,防止血栓形成及观察抗凝溶栓期间最严重的并发症出血。本组有25例应用无并发症发生。③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者,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导管感染,保证导管内充满封管液,避免导管末端形成血栓,每次输液前先抽回血,通畅的情况下再输液,防止导管内栓子进入血管,化疗前后生理盐水冲管,遇滴液不畅时,禁止加压冲洗。④注意保护静脉,尤其对长期输液或使用刺激性药物者,应避免在下肢同一部位、同一条静脉反复穿刺,引起静脉内膜损伤,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的药物时,给予稀释,缓慢静滴,同时注意输液侧肢体的保暖,防止药物外渗。(3)做好病情观察。开胸手术患者PTE多于术后3~7 d发生[4],DVT的典型表现是单侧肢体不适、增粗或肿胀。PTE典型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胸痛、咳血和(或)循环衰竭,但对于胸部手术后患者,即使是轻微可疑的表现也应该引起重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及肢体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严密观察肿胀的消退情况,注意保暖,观察皮肤温度和颜色及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每日准确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4)机械性预防措施的应用。使用弹力绷带从足背至大腿根部,由下至上包扎患肢,包扎7~14 d,使用抗血栓压力带[5,6]。
总之,护士在预防和治疗DVT中,应正确评价危险因素,密切观察症状、体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DVT和肺栓塞栓塞症,及早发现并有效治疗DVT,以减少肢体功能障碍。
参 考 文 献
[1] 商和丽,胡秀丽,张淑香.ICU重症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20(l6):74-75.
[2] 张海燕,何艳凛,米丽丽.587例开胸术后通过护理质量控制预防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17(6):42-43.
[3] 徐斌,吕厚山.深静脉血栓的高危因素和预防性治疗[J].医师进修杂志,1999,22(3):51-52.
[4] 侯生才,张振葵,胡滨,等.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和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53-756.
[5] 陈敏,李丽.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32):119-120.
篇8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髋关节置换手术;预防;护理
1 前言
据国外文献报道,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率约为40%~60%,肺栓塞发生率高达3.4%。国内有研究显示,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总发生率为47.1%,75%~95%的肺栓塞来源于DVT,肺栓塞的病死率为20%~30%。因此髋关节置换手术预防DVT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2 预防
2.1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宣教
术前详细了解病史,检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常规、血液流变,检测患者空腹及三餐后血糖,观察动态变化以指导用药。高血压、高血脂患者应遵医嘱按时服药,并指导患者进食清淡、低脂、富含纤维素的饮食,多饮水改善血液浓缩,孰稠状态。糖尿病患者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劝吸烟者戒烟,按医嘱正确指导日服小剂量阿司匹林、潘生丁等药,降低血小板聚集,根据患者小同情况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讲解主动及被动功能锻炼对促进全身血液循环的重要性,使患者顺利度过手术期。
2.2保护血管,避免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凡骸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一般选择上肢静脉给药,因为下肢静脉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对长期输液或静脉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尽量减少比血带的捆扎时间。输注有刺激性的药物应尽量稀释或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穿刺时应选择小分支、小针头,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按压时间小宜过长,避免局部血栓形成,必要时应采用留置针,减少静脉多次穿刺,达到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目的。
2.3在手术过程中应做到预防为主
手术时首选硬膜外麻醉,因为硬膜外麻醉可以增加术中、术后下肢的血流量和血流速度,减少静脉血液滞留,从而使深静脉血栓发生的风险降低。尽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对股静脉的扭曲以及下肢大幅度屈曲、内旋、内收位的时间。应用骨水泥时,用35℃生理盐水进行局部冲洗,以带走热量,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手术过程中良好比血,骨而渗血时可涂骨蜡,组织渗血用电凝或压迫法比血,减少出血量,术后一般小用比血药物。
2.4围术期制订严密的主、被动功能锻炼计划
患者手术结束后返回病房,在麻醉失效前或镇痛下即开始躁关节的被动环转运动,并逐渐过渡到患者主动屈伸躁关节,最终采用足躁的主动环转运动进行锻炼。鼓励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活动前将双下肢置外展中立位,开始足趾伸屈以及足躁关节的屈伸和环绕活动,下肢足尖向上,最大限度屈伸躁关节3~5次/d,10 min/次,并辅以下肢肌肉的被动按摩,每日2次,每次30 min以防比手术部位加压包扎引起的血流缓慢;同时鼓励患者深呼吸,以期获得最佳效果。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休息及夜间下肢穿逐级加压弹力袜是为了保持24 h改善静脉回流,防比组织内血液滞留。
3 护理方法
3.1心理护理
部分患者受错误观念的影响,以为术后要静卧不动,所以术后不能很好的配合早期活动。护理人员在术前及时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本病的病因和治疗办法,伤口愈合情况及注意事项和术后早期活动避免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性,解除其思想顾虑,取得患者及家属的配合理解。再有,让恢复好一些的本科的患者与将做手术的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使患者认识到这种疾病不是无法治愈,以达到配合治疗及护理的目的。
3.2术后早期活动
(1)被动活动:患者术后早期由于身体虚弱和切口疼痛,不愿做主动活动,这时护士即指导患者进行肢体被动活动,转动脚踝由下向上,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术后均可进行被动活动,每天活动3~4次,每次30min。帮助患者活动时同时要观察患者的反应,以患者能耐受为宜。
(2)主动活动:麻醉清醒后,将床头抬高30°~45°,指导患者主动进行足趾的运动和股四头肌的等长收缩活动,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每天运动3~4次,每次坚持5~10min,以后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逐渐延长活动时间和增加活动度,嘱患者坚持此项运动至少半年以上。
3.3机械性压迫
3.3.1对早期下床活动不便的患者给予使用不同型号的弹力袜,注意观察患者弹力大小合适与否,观察局部血液循环,以免造成肢体损伤,同时继续加强患者双下肢屈伸运动的指导。
3.3.2足底静脉泵的使用。在责任护士的指导下,给予患者使用足底静脉泵,促进患者下肢血液回流,以减轻患肢肿胀和疼痛。最初髋关节活动角度为10°~40°,以后逐渐增加角度,30min/次,2次/d。
3.4
术后去枕平卧6h,头偏向一侧,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抬高患肢20°~30°。双膝之间使用三角垫或软枕,防止患肢内收,外旋。护理人员每2h指导并协助患者变换,使患者抬高下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cm,教会患者正确的深呼吸方法和有效咳嗽,以促进血液回流。术后抬高下肢有利于下肢静脉回流,不易形成血栓。
3.5饮食护理
术后均给予患者选择低脂饮食,注意膳食平衡,多食清淡、易消化的含多种丰富维生素的水果和新鲜蔬菜,降低脂肪的摄入。鼓励患者每日饮水2000~3000ml,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快血液流速,以减少静脉血栓的发生。同时指导患者戒烟、戒酒。
3.6 DVT护理
对已出现DVT症状的患者,即要求其10~14d内应绝对卧床,给予抬高制动患肢以促进静脉回流。护士进行床头交接班,仔细观察患肢肿胀的程度,测量患者的双下肢周径并记录,严格要求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严禁按摩和垫敷患肢,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及多饮水,使患者排泄顺畅。
3.7其他预防护理措施
术中避免长时间髋关节内收及过度牵拉,保持充足血容量,术中止血彻底,积极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
4 总结
据报道,下肢深静脉血栓轻者造成下肢肿胀,影响工作和生活,重者可以造成肢体残疾,甚至继发致命性的肺栓塞(PE)致死,因此,医护人员在对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患者进行医护过程中应充分评估各种危险因素,警惕DVT的发生,护理人员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指导,通过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宣教,及联合预防用药,使患者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通过进行一些术前心理护理及术后预防措施和功能锻炼,以达到降低DVT的发生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金婉芬. 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 .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99
篇9
1危险因素
1.1.血流缓慢尤其是昏迷患者可造成肢体运动障碍,缺乏主动活动可致血栓形成。
1. 2高凝状态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本身多伴有高血脂、高血糖,从而可出现血液黏稠度增高,由于颅高压症状大量脱水剂的使用,造成机体水分大量丢失,使血液处于浓缩状态。
1. 3血管内膜损伤手术创伤包括深静脉穿刺、输液针的长期留置可直接破坏血管内皮细胞,暴露内皮下胶原等成份,激活内源凝血系统,形成血栓。
2 预防
2.1.促进血液回流
2.1.1梯度弹力袜( Graded Compression Stlcking ,GCS) 弹力袜自下而上地对下肢产生循序递减的压力,可支持下肢静脉并促进下肢静脉向深静脉回流,明显提高血流速度,减轻静脉淤血。
2.1.2间歇气体压迫装置( Intermit tent PneumaticCompression , IPC) 间歇气体压迫装置是一种非侵入性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方法,通过加快下肢静脉回流的速度来减缓静脉淤滞的程度。
2.1.3加强功能锻炼 做好健康宣教,教会家属配合进行功能锻炼,协助患者做好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预防血栓的形成。
2.2 降低血液粘稠度
观察患者是否处于高凝状态,遵医嘱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苷注射液,以降低血液粘稠度。瞩患者多进食水果和蔬菜,避免高胆固醇饮食。
2.3 减少静脉壁的损伤
护士应该提高穿刺技能,加强巡视,及早发现外渗等情况,如穿刺处静脉发生红肿、疼痛、皮温升高等情况,应抬高患肢,用95 %乙醇或50 %硫酸镁液热敷。
3护理
3. 1 患肢护理深静脉血栓疗法为上半身抬高15°,下肢抬高25°,膝关节屈曲15°。这种能使髂股静脉成松弛不受压状态。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可促进组织代谢增加氧消耗量,对患肢不利;冷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支循环。
篇10
关键词:脊柱外伤;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
深静脉血栓指深静脉中血栓异常凝结的一种病理现象,属于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症状。脊柱外伤患者由于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病率一般要高于其他普通外伤患者[1]。本文探讨了脊柱外伤和脊柱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从我院2013年2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柱外伤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随机选取100例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患者入组标准:经顾客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脊柱外伤;符合脊柱手术指征;已知情同意。按照病患的就诊次序,将其平均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干预组男36例,女14例,骨折部位位于胸椎17,腰椎24,颈椎9例,年龄24~75岁,平均年龄为(46.19±8.23)岁;对照组中男34例,女16例,年龄22~76岁,骨折部位位于胸椎16,腰椎25,颈椎9例,平均年龄为(47.05±8.4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包含护理、穿刺部位护理及饮食护理等,每隔2 h协助患者变换一次卧位,尽可能避免同一条静脉和同一部位反复穿刺,提倡增加饮水量,预防便秘,降低胆固醇和脂肪的摄取量,多食用纤维素含量丰富的食物。
1.2.2干预组 在上述护理的基础上增加预见性护理,重点干预方法如下:①病情评估:根据外科手术DVT的危险程度评估标准对其进行初步评估,对高危人群重点实施健康宣教,详细解释DVT的成因及危害性,说明早期肢体活动、功能锻炼的必要性。正式手术前全面检查患者的凝血功能状况,对合并有心血管疾病者、贫血者及时进行对症治疗。术后指导患者进行早期活动,掌握正确的呼吸、咳嗽和功能锻炼方法。②病情观察:密切关注患者是否出现了下肢酸痛、麻木、肿胀等症状,了解双侧肢体皮肤颜色变化及肿胀程度,通过按压腓肠肌检查患者有无压痛感[2]。严格落实交接班制度,包含病情观察、患者询问等内容。③功能锻炼:术后早期引导患者做被动肢体活动,包括双下肢腓肠肌按摩、比目鱼肌按摩、踝关节屈伸活动、足内翻与足环转运动等;自术后第1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直腿抬高训练、肱四头肌长收缩训练和上下肢主动屈伸运动。
1.3观察指标 手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超声检查,统计患者的DVT(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记录病患的肺栓塞、下肢肿胀疼痛等并发症和住院总时间。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上述数据,利用SPSS 16.0软件包统计和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t和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
2 结果
2.1比较两组的深静脉血栓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干预组的DVT发生率要明显地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2.2比较两组患者的总住院时间 对比情况如下:干预组住院7~15 d,平均住院时间为(11.02±2.09)d;对照组住院12~23 d,平均住院时间为(17.34±2.85)d。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地短于对照组,两组间对比存在显著的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t=12.64,P
3 讨论
深静脉血栓是脊柱外伤术后发生率较高的一类并发症,临床上多表现为下肢双侧肿胀、局部触痛或压痛以及足背屈性疼痛等[3]。但临床实践经验表明,深静脉血栓发生后,仅有10%~17%的患者存在典型症状,如长期卧床者、昏迷者以及晚期癌症患者,而且外伤和外科手术后此类症状更为明显。
因此,在采用外科手术手段治疗脊柱外伤的过程中,需重点关注和预防深静脉血栓。总结脊柱外伤手术治疗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外科手术后需长期制动和卧床休息,造成股静脉、髂静脉长期受压,血液流通不畅,造成血液瘀滞。②脊柱内固定手术过程中容易伤及血管内膜,导致内膜释放凝血物质,使得血液长期处于高凝状态[4]。③部分患者还同时伴有神经损伤,使得肌肉收缩能力下降,血管正常的舒张收缩反射能力降低,造成血液无法正常回流。本研究结果的主要数据显示,干预组的DVT、肺栓塞、下肢肿胀疼痛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DVT评估、病情观察及功能锻炼等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起到很好的干预作用,可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同时干预组的平均住院时间要明显地短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脊柱外伤患者进行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可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疾病预后结局。
参考文献:
[1]陈剑月,王筱霞.护理干预预防脊柱外伤术后患者深静脉栓塞的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3,23(03):101-102.
[2]刘婧.护理干预对预防脊柱外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19(07):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