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笔记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堂笔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课堂笔记记什么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语文课堂上要记老师的板书,因为板书一般都是很重要的内容。要记老师反复强调的内容;要记自己没听懂的问题和文章的重难点,以便下课后向老师或同学请教。还可以写下自己听课时对某个问题的联想或感悟。
二、课堂笔记记在什么地方
一般内容可以直接记在课本上,笔记与学习的内容连在一起,可以更便捷地帮助你对课文及相关知识有更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如果需要记的内容很多,使其更有条理性,且便于以后的系统复习,也可以记在单独的笔记本上。当然,这两种笔记可以并用,根据不同需要而定。
三、记课堂笔记的方法
1.倘若记在笔记本上,应注明课文标题和所记的知识点,每个知识点可以再做一个小标题。
2.记笔记不是越详细越好,重要的内容力求详细,一般性内容简明扼要,要在用心听课的同时,尽可能捕捉并记下重要的信息。较难理解或似懂非懂的内容在记录时要在旁边做上记号。
3.善于浓缩老师授课的内容,这就要求一边听课,一边要概括、提炼老师的话。
四、记课堂笔记的原则
做课堂笔记是听课的辅助,不能因此而影响听课,要快速灵活。记笔记要善于选择、概括,不是老师所讲的每句话都需要记下来,要简洁精要。同时,还要有条理性,便于以后的复习查阅。
五、课堂笔记的整理
由于种种原因,在课堂上做的笔记往往比较杂乱。为了更好地巩固所学知识,不断积累复习资料,还需要对笔记进行整理,使之成为比较系统、有条理的学习资料。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随文练笔;练笔策略
语文教材不仅是学生阅读的素材,也是写作的典范,更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人教版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文质兼美,充分彰显了祖国语言文字无穷的魅力。许多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许多言外之意需去研磨,诸多文本背后的精彩需去探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需要我们的教师深入地钻研文本,挖掘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为学生创造随文练笔的机会,也能更好地把握教学重点,聚焦难点,发展学生的能力。
一、理解式练笔
所谓“理解式练笔”,是指学生在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中重点、难点或关键点设计一个思考的话题,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联系自己的积累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让孩子们在揣摩与理解中,感受那美妙的字符,寻找那跳动的脉搏,发现其中的奥秘。
例如人教版三年级《燕子专列》一文中有“政府通过电视和广播呼吁人们立即行动起来”一语。其中,“呼吁”一词的理解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假若教师在执教这堂课时,能设计一个练笔的环节,引导学生模仿电视、广播主持人写一份简单的呼吁群众救助燕子的发言稿。这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呼吁”一词的意思,也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在课始存留的问题:水手们为什么要成立“燕子专列”?
“理解式练笔”的设计,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同时避免了传统教学分析繁琐的弊端,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全员参与性。完美诠释了“不动笔墨不读书”这种精神的历练、个性与才情的展现。
二、感悟式练笔
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若没有凝结成文字,过不了多久,便会消失、淡忘。捕捉住情感的蓄积点,及时练笔,就能将这种情感、感悟沉淀下来,久而久之凝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披文悟情,入情入境,与作者灵犀相通,产生情感共鸣。同时,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学习表情达意的方式、方法,强化积累、运用语言的训练。让这种领悟与转化并肩的训练,既不脱离文本内容,又使对内容的把握和情感的领悟水融,和谐运行。
如《生命 生命》一课,课文列举的三个事例最初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在飞蛾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如此脆弱;在香瓜子身上,我们看到生命又是如此短暂;在“我”的心跳声中,我们感受到生命是如此简单――心跳就是生命。随着理解的深入,我们又感受到:生命尽管脆弱,但要强烈求生;生命尽管短暂,也要向上不屈;生命如此简单,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好好使用它呢?最后我们获得的启示是:珍惜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学完了课文,我设计了这样的练笔:我们感悟了杏林子眼中的生命,那么在你们的眼中,生命是什么呢?拿起笔来写一写。
学生在练笔中写到:
学生的语言虽然稚嫩,流露的却是真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命与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余秋雨语)。我认为,这样的随文练笔是成功的。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的热情,收获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悟,积淀的是厚重的语言文字。这样的练笔,无疑又是塑造精神,培育情感,可谓语言与精神的一次同步提升。因此,这样引导学生写感言,实际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纵深挖掘,从而深度解构了文本。
三、模仿式练笔
美术课有素描,要求学生照着某个事物准确地画下来。“照着葫芦画瓢”是培养绘画能力的必经之路。语言模仿,就是模仿课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也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必经之路。首先,可以进行课文结构的仿写,构筑文章骨架。其次,可以进行修辞手法的仿写,使自己的文章更有文才。再者,可以进行课文题材的仿写,拓宽选材的思路。
如《猫》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作品,作者通过对猫的古怪性格和满月小猫特点的描写,抒发了对猫的喜爱之情。作者运用了“矛盾”的写法,详写了猫的古怪。这一大段以“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为总起,采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分三个方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猫的古怪性格:老实、贪玩、尽职集于一身,并用了一些事实来证明这个结论。这个课文片段其实可以作为介绍动物或人的写作典范。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方法来介绍一个人或一种动物,运用“说它……吧,可是……”的句式,写出这个人或这种动物的性格或某一方面的特点。
这样,学生不但完成了阅读教学的目标,更是透视了“文眼”,感悟了写作方法,真正做到了“以文达文”,从而实现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学生通过以上这种“仿写迁移式练笔”,语言形式的积累就能被有效地运用、定格和“固化”,自然成为他们胸中灵动的言语积蓄,并深入领悟了语言范式的真意,读写能力的提升便成为现实。
四、补白式练笔
文本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读者创造的。孩子们在阅读文本时会根据自己原有的情感、生活经验,独特的眼光,或是阅读文本时的心情,自主地发现意义、构建意义。因此,采用“补白式练笔”,能使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进而立体地诠释文本内涵,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新意义的发现与构建。
如教学《桥》时,课文的中写到:“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在教学这一部分,我通过情感铺垫,的呈现,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如果老汉推开小伙子,小伙子安然脱险,老汉自己也终于过了木桥,那该多好哇!那是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但是,老天爷就是这样残酷,灾难就在等着他们。儿子被老师根据文本洪水吞没,老汉还没喊出来,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他要喊什么?他还可能会喊什么?你能替他写出来吗?
抓住情节空白处或简略处,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或联想进行补写,化虚为实,化简为详,可以拓展内容空间,拓宽理解背景,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
每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色。如果在教学之前,教师能够深入解读文本,挖掘出可以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的素材,让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就能够实质性地使学生全方位触摸语言,真正实现以读促写,舞文弄墨的课堂效果,从而更扎实更有效地实现言语习得的语文课堂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篇3
一、英国中小学教学的基本特点
1.以生为本,“每个孩子都重要”是英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根本信念
(1)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念。体现在对学生个体的尊重、理解与支持。“为明天而学习,为今天而生活”“不求人人升学,但愿个个合格”是英国很多学校的共同目标。
(2)张扬个性,鼓励创造的课程设置。国家只统一核心课程,学校设置了许多培养创造能力和生活技能的选修课程,学校有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比传授知识更重视的是培养能力。
(3)充满人文关怀、润物无声的学校文化。英国学校走廊墙面上以及教室墙壁上,张贴的是学生的各种作品和成果图片,一张张彩色的纸条上面写着自我勉励增强自信心的话语,成为无声的教育资源。
2.体现学生主体、师生民主、寓教于乐、充满效益、洋溢青春活力的课堂教学
从班级教学组织结构看:小班化教学是我们考察各校的共同点。轻松愉快的小组学习是课堂教学结构的特色。一般每班20~30人,分为若干组,每组3~5人,开展比较充分的讨论和交流,老师穿插在小组之间回答学生的问题。从教学认知结构看,一般是先体验后结论,按照整体讲授、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几个环节推进。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给予我们的借鉴和启示
考察和观摩中,我不时地对照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进步,但由于千年文化传统和特定国情的影响,还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从微观上看,个人认为课堂教学还存在如下缺失: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高,不少学生在课堂上被忽略;传统的讲授与灌输多于有效的“引导”,学生被动地接受多于主动的“探究”;教师精心设计和系统反思还比较欠缺;缺少课堂中智慧的生成。英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给我的启示是,要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增强教学的人文关怀
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英国官方对教师考核的核心标准、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对一个好教师的评价标准的关键一条:是否使全体学生能够进步和提高。这也是英国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坚守得很好的准则,是“每个孩子都很重要”理念的具体体现。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是我们长期以来强调得最多却坚持得不够的一点。我不敢说回国后有把握改变其他老师,但我自己将会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把每个学生的进步作为一生不变的教育信念之一坚持下去。要做到这一点,我个人认为,首先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所有学生进行主动、深层、实质性的参与,尤其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拘一格,因材施教,要为优秀的学生锦上添花,为弱势学生雪中送炭。
2.要增强课堂教学设计的有效性
实践表明,教学整体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例如:
(1)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吻合。教师确定的知识目标相对降低,要突出能力目标,能够使学生像打篮球灌篮一样,跳一跳就能够得到,使学生的信心得到激发,并且要与千差万别的校情和学情结合。
(2)精选教学内容,把核心知识传授给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从教材中精选出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围绕教学目标,把“博”与“精”有机结合起来,把核心知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然后进行个别辅导,这就是有效教学。
3.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1)优化时间结构,即合理分配时间。通过观察和反思,我认为:一般而言有效课堂的时间分配,教师讲授的时间应该控制在60%以内,其他时间应该留给学生思考、消化、练习和巩固。
(2)优化认知结构。即按人的认识规律安排教学过程,组织学生的认知活动,力求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3)优化训练结构。训练要有效,必须摒弃练习多多益善的陈腐观念。尤其是针对学困学生,应该降低训练层次,使其逐步培养兴趣。
篇4
关键词 接力比赛 课堂沟通
体育教师越来越广泛地将接力比赛作为一种学生练习的组织形式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当中。然而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如果对于接力比赛运用不当它就会给我们的体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在对接力比赛的运用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安全问题
(一)在组织上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课中接力往往是用比赛的形式进行的,由于接力比赛具有对抗,快速等特点,而在体育课堂中的接力多数都是迎面接力,所以常常会有学生碰撞,摔倒等危险情况的发生。特别是交接完过后,在缓冲区域,由于组织不当,要求不严格,有许多同学在这一区域观看比赛,更是容易发生对撞等危险。所以在组织接力比赛的时候应注意将各组的接力的区域严格的区分开,同时应明确各小组的折返点,交接区,缓冲区以及对各区域的要求。同时要求同学们严格遵守各要求。
(二)在接力项目安排上的问题
在体育课中接力比赛往往不是单纯的跑的接力,在很多情况下融入了许多其它运动项目。如:蹲跳,障碍,技巧小联合,趣味游戏等,在这当中就有一个接力项目连接的问题,如果连接不恰当不仅达不到练习的目的,还会产生安全事故。比如在上滚翻课时有许多老师在巩固练习时,往往会安排一个“滚翻接力比赛”。如果将“滚翻”安排在接力的中间部分或最后部分,由于学生在比赛中追求的是胜利,都想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不难想象在快速跑后接做有一定危险性的“滚翻”技巧,是很容易受伤的。所以“滚翻”应安排在接力的最前边。又比如说在障碍跑接力时,如果不注意障碍之间的距离,障碍的难易,跨越障碍的方式的安排,也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
(三)对学生情绪控制的问题
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情绪的变化较快,如果学生在接比赛中体会不到成功与快乐,那么他们的情绪会一落千丈。这时候他们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没有激情,练习不积极等消极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出现危险的。这时接力比赛就应暂时停下来,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过程性评价,肯定学生取得的成绩,激励式的评价,鼓舞学生的士气,鼓励学生完成练习。
二、 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存在的问题
(一)师生关系
在新型体育课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强调教师与学生是朋友,是平等的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带领学生研究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教师不仅仅是传授者,他更是扮演了一个引导者,探索者,帮助者的角色。我们许多老师在设计接力游戏时为了省事,往往是事事包办,生怕学生做错。这种做法显然是不符合新体育课的要求的。
教师在运用接力比赛进行教学时,应该做到两个全面,两个分步:一个全面是,教师对于在本次课的接力比赛教学引导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要全面地考虑到各个环节,分步地将学生引入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在整个课堂中能够及时地控制学生,驾驭课堂。另一个全面是,教师对本堂课所要完成的接力比赛提出全面的要求,将任务分配到各小组。各小组分步地讨论解决问题(这时教师巡回检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展示成果,最后确定最优化的设计,组织练习,组间比赛。
(二)在新体育课中,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我们有的教师生怕学生出问题,在组织中全部都是老师说了算,不给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其实只要让学生明白他的责任,清楚练习的要求,学生是完全能够组织好学生的练习的,也能设计出可能是老师都不一定想到的好的练习形式。在这里所说的责任是什么呢?一是在接力比赛中避免伤害;二是所的同学都是问题的研究者;三是每一个同学是练习的参与者;四是每一个同学都是活动的组织者与管理者。这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能力的一个培养过程,和学习方法的一个培养过程。更是一个兴趣的培养过程。
三、 在评价中的问题
以往的体育课往往就只有一个总结性的评价,而新体育课更注重的是过程性的评价和激励性的评价。一方面,学生在完成接力比赛的设计当中,在组织比赛的过程当中,在比赛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对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点评,表扬。对其中出现的失误及时地指出。对于出现的违纪情况及时地制止,并给予批评。另一方面,在各种接力比赛的练习评价中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个声音:你们这一组输了,罚做多少多少下蹲……,这样的评价会对学生产生一种什么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每一个同学在接力比赛中都尽了最大的努力来争取最后的胜利,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了,为什么还要受罚呢?我们就不能表扬他们吗?“同学们,你们在练习中都表现得很好,都尽力完成了自己分内的任务,取得了好成绩,得到了锻炼,我祝贺你们。”这样的评价不更好吗?至于各组间存在的差异,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名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运动当中,体育知识的学习当中。
篇5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84—01
一、让学生轻松地入课堂,激发学习语文的欲望
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它是让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语言材料的基础上,逐步培养语文的感悟能力,从而积累语文知识,形成语文技能的过程。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感悟。
在语文课堂中,师生的情绪是决定教学效率高低的主要因素,学生只有带着轻松、愉快的情绪走进课堂,才能充分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语文教师要善于调控好课堂,别出心裁地营造和谐的氛围,使语文课堂每天都有亮点,每堂课都是“崭新”的。
要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开场白”的设计是很有讲究的。在每堂语文课之前,我习惯用一分钟时间来调节学生情绪。或微笑走上讲台,向同学们道声亲切的问候;或用漂亮的板书写出一则哲理名言,引起学生注意;或用一番幽默的话语消除课堂的紧张气氛……总之,就是要让语文课堂有一种张力。让每个学生充分体会到语文课堂的丰富和美丽,轻装上阵,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让学生积极地去探索,培养学习的热情
语文课堂的主体,始终是学生。学生对语文知识和技能获得,不是靠老师的传授,而是靠其自身的实践。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的天职就是要鼓起学生的雄风,将他们引入神圣的知识殿堂,让他们自主地毫无拘束地去探寻,去发现真理。
语文教师,要充分地相信学生,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既要紧扣教学目标,又要研究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课堂上要做到人人有事可做。设计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让每个学生都产生要去尝试的欲望,有实践的机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各自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都能从心底发出一声呐喊“我能行”。
三、让学生愉快地展示,提升学习的能力
成功的语文课堂,永远是鲜活灵动的课堂,学生带着问题满怀希望地阅读,去思考,同文本对话,与同学交流,都必然会有所收获,谁不希望辛勤得来的成果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呢?这时,语文教师就要善解人意,适时地为每个学生搭建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让他们在自由的展示中,感受到自己的成长。
我在组织学生开展“雨的诉说”为题的语文活动时,就是这样做的。首先,让学生明确活动的主题,然后交代活动的步骤和要求,整个活动分为三大块,即“听听我的足音”,“说说我的功过”,“读读我的韵味”,让学生自愿选项充分准备,最后让每位同学在班上汇报,展示自己的成果。
活动开始后,同学们个个兴致勃勃,如鱼得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活动的准备之中。那天,整个教室简直成了一个大舞台,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发言,争着展示自己的成果。听雨声的,描摹雨声的,绘声绘色;说雨功过的,举例具体,丰富,评说的恰如其分;最为精彩的要数“听雨的韵味”,或叙述,或朗诵,仅描写雨的古诗句竟列举出26例。朱自清笔下的“春雨”,王维笔下的“朝雨”,杜甫笔下的“夜雨”,张志和《渔歌子》中的“细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的“暴雨”…… 课内的,课外的,一年四季中的,许许多多描写“雨”的文句,都被学生搬上讲台。这堂语文活动课,既生动又活泼,给每个学生都留下了快乐的回味。
四、让学生自主去积累 全面提升素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景教学 老师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2.095
语文是学生在小学时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语文主要是学习我们的母语,所以,学习好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和学生一起努力进行解决。本文主要讲述关于小学语文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将情景教学引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改变小学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本文主要从小学语文当前课堂现状、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景式教学和进行情景教学所带来的积极意义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对于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应用好情景教学做了一定程度的剖析,下面就来详细的讲述一下。
一、小学语文当前课堂现状
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还是维持着原来的传统模式,主要是小学语文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语文老师作为整个课堂的主导,需要把相关的课程讲好,让学生能够更加好、更加快的学好语文课程的相关知识。学生作为课堂的被动接受者,则需要针对与语文老师所讲的内容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就好。这样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接受知识过于被动,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需要改变传统语文课堂的这一局面,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更加的高。
例如,学习古诗时,主要就是小学语文老师对于古诗作者、古诗的写作背景、古诗的内容进行相关的介绍,学生在上课时主要就是对于,语文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理解并做一下笔记,然后对于学生来说最主要的事情,就是对于古诗进行背诵,因为在小学阶段学生对于古诗的考试项目,主要就是对于古诗词的背诵。但是,这样的针对于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模式是非常不科学的,学生对于相关的诗句是能够通过机械的记忆解决,但是,学生对于相关古诗词的理解却是不够深刻的,等到学生到了初中阶段和高中阶段,需要对于古诗词有进一步的理解时,不少的学生就会感到头疼,这也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所导致的。因此,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需要改变这一方面的问题,为学生的现在和将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景式教学
(一)要进行逐步转换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地进行适应
关于在小学语文中实行情景教学这一新颖的模式,需要小学语文老师进行一个过渡的过程,让学生对于小学语文情景教学有一个初步的适应阶段,让情景教学能够更好地开展下去。因此,针对于这个方面,就需要语文老师进行详细的思考和研究,找到最合适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尽快的适应这一新形势的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举例来说,小学语文老师可以现在古诗词的学习中,开展情景教学,让学生有一个适应的阶段,像是语文老师在讲《静夜思》的时候,就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对于古诗有一个理解,在上课时,语文老师就可以找学生起来说一下他对《静夜思》的理解,可以让学生具体描述一下他看完古诗,在脑海中所想象的画面,在语文老师讲之前,通过学生的描述就可以将其他学生代入一个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能够有一个更好的理解。就是这样首先在学习古诗词的时候进行情景教学,学生逐步的适应,进而再在整个语文课堂中全面的推广开来。
(二)带领学生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适应这种教学模式
在进行过渡阶段之后,小学语文老师就可以在语文课堂上全方位的实行情景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更加感受到语文的魅力,让学生参与到一个更加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学习语文更加具有积极性。关于这一方面,需要小学语文老师做进一步的努力,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来。
例如,在学习课文《少年闰土》时,语文老师在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把文章阅读熟练,对于文章能够有自己的理解。在上课时,语文老师在讲完文章的大体内容之后,就可以找学生上台来说自己对于文章的理解。语文老师也可以单独拿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先给参与演出的学生分好角色,让学生在课下把相关的语句读熟。然后再在课上进行表演,其他没有参与演出的学生,则作为观众,在下面观看表演。语文老师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语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
(三)及时听取学生对于情景教学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相关的调整
语文老师进行教学模式的改变,主要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学习语文,所以,学生对于情景教学的看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小学语文老师需要及时的了解学生对于情景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根据学生的适应程度进行相关的调节。并让学生对于情景教学不妥的地方提出相关的意见,这样语文老师才能进行及时的改变,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活跃度。
三、进行情景教学所带来的积极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情景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让学生从一个学习语文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一个学习语文主动参与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随之提高,并且学生一改之前的被动学习情况,主动进行相关的学习,这就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成为一个主动的参与者。
(二)提高小学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语文老师转变自己的教学模式,运用更加新颖,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情景教学模式,对于语文老师来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对于小学语文老师来说,这也是对于自己教学水平的一个提高。
(三)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上课的注意力就会更加集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就会随之提高。并且学生会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来,与语文老师在课上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更加有利于语文课堂的顺利进行,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问题及措施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脱离实际,远离生活
新课改一直要求,要注重课本与生活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然而在现实的小学语文课堂上缺一直存在者脱离实际,远离生活的现象。有些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没有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很难有真实的体验。比如,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到有一位老师讲的《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故事。这位老师制作了非常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课堂全程都是学生看课件上关于课本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做笔记。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缺少生活阅历,没有生活经验,仅仅通过课本无法体会到三个小孩是怎样做对别人做有益的事情而感到幸福,老师并没有联系实际生活。其实生活中,发生在身边的很多小事,比如借同学文具,帮助了同学,这个时候自己就是幸福的。只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情才能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内涵,才能达到课堂效果。
2、流于形式,缺少内容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花样百出。很多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越来越注重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殊不知,有的时候过于重视表面花样,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学到实质性的东西,只是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比如,之前大力推行的高效课堂模式,讲学生分成若干兴趣小组,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层次不一样,课堂总是流于形式,学生从被动的位置变为主动,一时很难适应。一节课下来,看似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可能只有少部分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能够有所收获,部分学生可能只是滥竽充数,不知所云。随着多媒体的流行,越来越多的小学语文老师喜欢使用多媒体教学,殊不知,过度依赖多媒体也存在弊端。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学生兴趣较高,但是由于播放过快,学生很难快速接收信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说教过多,情感缺失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各学科的基础。小学语文课堂不同于政治、历史、地理那么死板的知识。语文是充满人情味的,需要带着情感来教学。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很多老教师还是按照以前的教学方式,课堂上一板一眼,只是把学生该记的生词教读,该理解的课文内容进行阐述,显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一个毫无生气的语文课堂,是失败的课堂。比如,笔者曾经听一位老教师讲小学课文《观潮》,他拿起课本就给学生教授了新字,并且梳理了文章大意,分析了课文内容,全程学生只是负责聆听,做笔记。学生没有仔细的品味语言,也没有表达自己对于钱塘江大潮的感受,更不要谈从课文中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气势了,没有了这种感受自然就无法发自内心地赞美钱塘江大潮了。
二、应对策略
1、学会将课本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小学语文教学准备的时候就要提前思考好,生活与教学内容的联系点,只有让学生有切身的体会,才能与教材中的课文产生共鸣。只有达到这样学生才能有学习兴趣,自然可以达到教师想要的教学效果。比如,有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去回忆生活中跟课文中的相似的情节,让学生用生活经历去体会文章,体味最真实的情感。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课文《猫》时,教师就可以适时引导学生回家后观察以下自己家里养的猫或者其他小动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切身体会到猫长什么样子,猫的活动状态时怎样的,猫有什么样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跟文本的作者产生共鸣,体会到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这样的语文课才会显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2、回归教材本身,丰富教学内容
在新课改的促进之下,固然出现了很多新的教学模式。但是不管模式怎样变,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对待语文文本解读时的态度应对始终如一。课堂模式的变化,依然离不开教材本身,只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深度挖掘教材的内涵、内容,才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推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时,我们应当循序渐进,让学生慢慢适应新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做一些表面工作,适得其反。对于逐渐流行的多媒体教学模式,深受教师的喜爱。它确实利于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学生接收情况,不要过多分散学生注意力,还是要让学生回归课本,掌握必要的知识内容,避免走马观花,流于表面。必要的时候,也要让课件暂停,教师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情感交流。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才能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而又不失本质。
3、讲“语文味”,重情感体验
我们既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单纯的语言文字训练课,也不能将语文课上成“贴标签”式的思想品德教育。我们应该讲“语文味”,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积极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说到底,就是强调学生的“体验”。真正的小学语文课堂应当是充满活力的课堂。师生之间应该有情感的交流,学生跟文本之间也有交流。比如在学习人教版四年级《幸福是什么》一课时,教师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讲述以下自己了解到的幸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幸福故事。如果发生冷场的情况,教师还可以讲述自己的经历给学生启发。学生这个时候就会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达到与文本的共鸣,从而深刻地体会到幸福的真正内涵。这样的小学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有“语文味”的课堂。
让小学语文课堂充满情感,充满“语文味”应当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崔殿东.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 2013(14).
篇8
关键词: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自主对话
课堂是在对话中互动生成的,对话不仅包括师生间的对话,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主体的自我对话,研究课堂中的对话关系,提高对话的有效性,才有助于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教学相长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的优化组织来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语文知识,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同时,教师也是学生的引导者,需要帮助学生解决探究中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的,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是引导与被引导的关系,只有通过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大胆探究,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二、引导互动的生生对话,取长补短
学生在教师问题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后和小组成员进行合作探究,合作中将自己的收获进行分享,将遇到的问题提出相互分析、解决。正是通过学生和学生间的互动,学习才会更加深入,对问题的解决才会更加有效。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同时也要在学生合作中给予指导和积极的鼓励,让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促进主体的自主对话,不断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且语文是具有人文性的学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体对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进行反思,不仅能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不足,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的优点,在取长补短中不断发展。尤其是在小学语文高段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学习笔记、主题研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总之,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对话研究,通过构建平等的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在探究中互动交流,在自我对话中反思,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祁建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对话[J].上海教育科研,2010(4).
篇9
摘要:感受语文新课堂:①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来说,应该树立三个基本观点:素养观点,发展观点,能力观点。②就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说,应该注重三个方面:自主方式,合作方式,探究方式。③就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说,应该加强三“性”:指导性,指导流性,实践性。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理念 教学方式 教学方法
怀着好奇,揣着兴奋,带着疑虑,我们从2005年暑假走进了新课改。时过两年,感受颇多。现总结如下,以就教于同仁。
1 就语文课堂教学的理念来说,应该树立三个基本观点
1.1 素养观点。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虽然说每堂课都有具体的教学任务,但是这些具体任务都必须为提高语文素养这个核心任务服务。我们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1、所有的语文课堂都必须围绕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来进行,否则,就不能算是符合新课标的语文课,也不能算是成功的语文课,更不能算是优质的语文课。2、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语文优生,还是语文差生,他们都是语言素养提高的对象。3、提高语文素养既要让学生丰富语文知识、培养语言感悟、提升语言思维、发展语文能力,还要让学生端正理解运用语文的态度,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健全的人格,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垫定基础。
1.2 发展观点。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堂应着力于学生的发展。评价一堂语文课好不好,一个重要的标准是看学生是不是有发展。我们要做到这样几个方面:1、发展学生的个性。因为语文有语文的特点,语文有语文的风味。只有充分展示语文的特点,才能形成语文的个性,体现语文的魅力。要让学生学会多角度理解,多层次批判。要使学生会读书,会思考,能有独特感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2、发展学生的特长。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发挥他们的语文优点,培养他们的语文特长。既可以发展他们的口语表达,使他们成为善辩的高手;也可以发展他们的写作能力,使他们成为写作的能手。总之,要让他们在某一方面先“富”起来,先“冒”出来。3、发展学生的情感。语文课堂一定要想法让学生喜欢语文,培养他们对语文的热爱之情。如果学生不喜欢语文,甚至讨厌语文,无论怎么说,都是语文的悲哀。(而现实恰恰如此,大概我们都为此苦恼过吧)要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情感,发展自己的美好感情,使自己成为一个既能够认识自我又能够理解他人的成熟的人。
1.3 能力观点。新课标积极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不管怎么说,素养的核心还是能力。没有能力,就没有素养。这里所说的能力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应用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应该说,这是真正的能力,是最实用的能力,也是将来能够用得上的能力。2、审美能力。也就是必须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以前虽也强调过,但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重视。语文高考要考诗歌鉴赏,审美能力才渐渐被教师重视,但仅限于诗歌鉴赏,并没有在其他各方面展开。故此,审美能力的培养任重道远。3、研究能力。我们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质疑,广泛开展辩证思维;要通过课堂训练,实现综合性思考和理性思考;要让学生逐步具有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从而具有一定的语文研究能力。
2 就语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说,应该注重三个方面
2.1 自主方式。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语文课堂当然要注重学生自主。要做到这一点,民主是前提,是基础。学生只有民主了,师生才能平等;师生平等了,学生才能自主;学生只有民主了,师生才能对话。但仅仅做到民主还不够,还要让学生具有主人翁意识。学生具有了主人翁意识,他们才有去“自主”。如果学生没有主人翁意识,他们还会习惯于满堂灌,沉湎于被动地接受。你想让他们去自主,他们反倒会束手无策、无所适从。要想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做自己的主人,教师就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转变自己的角色,去充当一个主持人的角色。教师在课堂里只是“节目”的参与者、组织者,起着指导和点拨的作用。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人位置才能得到保证,学生自主学习才有可能实现。
2.2 合作方式。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合作学习,语文课堂当然要注重学生合作。这是因为:①时代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指出,21世纪应当“学会合作”。随着科技的发展,干任何大事情,没有合作是不行的。所以,合作性学习不是为了沽名钓誉,而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②实际需要。中学生虽有了一定的阅历,但毕竟很少,存在着种种不足,需要互相取长补短。只有各抒已见,相互讨论,才能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③益处多多。合作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虚心好学、尊重他人的品质,还可以培养他们帮助别人的品格,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互助、共创团队的精神。合作不仅可以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互动的频率,还可以互相交流思想,使他们的思想丰富、深刻起来。
2.3 探究方式。探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它包括这样两个方面:1、理性思考。语文课堂要发展综合思考和理性把握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要引导学生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努力使他们的认识既全面又深刻。2、质疑问难。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常言道:“学问,学问,不懂就问。”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力图养成质疑习惯;要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否定权威,敢于“班门弄斧”,善于多层次研究事物,多角度探究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兴趣和探究精神。
3 就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来说,应该加强三“性”
3.1 指导性。自主也好,合作也好,要是没有教师的指导,就不能算是符合新课标的语文课。原因有三:①差异性。虽然我们强调师生平等,但千万不要忘记了,这是从人格上说的。事实上,师生之间的学识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教师有能力和有义务指导学生。如果离开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也就达不到目的。②主体性。以前我们一直提倡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给人的感觉教师是客体,不是主人。其实,那只是从学的角度来讲的。如果从教的角度来讲,我们教师也是主体,也是主人。既然我们教师也是主体,也是主人,那我们就不能不教,不能不导。否则,既无教,又无导,那我们就不能称之为教师了。③启发性。一是要启发思维。当学生处于疑难之处时,一定要引导他们思考,适当启发,把问题引向深入,以期获得智慧的火花。二是要启发方法。要给学生介绍学习、探究的方法,让他们获得开门的钥匙,最终达到不需要指导的目的。三是要揭示规律。要注意引导学生提炼写作要点,归纳解题思路,指导学生解题方法,揭示阅读规律。此外,指导本身也要注意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同时要设置一个的台阶,让学生要用力向上跳一跳才能够摘到桃子。
篇10
钟健平
(会昌实验学校,江西 赣州 342600)
摘 要:自新课程改革实行以来,新的教学理念像一缕缕春风吹进了老师们的心田,给沉闷的语文课堂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迷茫、困惑的语文教学指明了方向。在看似别开生面的课堂中,发言人更多了,课堂气氛更活跃了,可是随着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课堂出现了部分令人尴尬的教学局面,让人既忧虑又困惑。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困惑与思考
在课改实施的近几年中,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我曾参加了不少新课改活动,听了一系列的比赛课、观摩课、示范课,再观察身边的一些语文课堂教学,冷静地思考,发现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一些困惑,令人深思。?
一、语文课堂成了学生的表演秀
新课程改革要求用“以活动促学生发展”的指导思想来设计与组织课堂活动。但假设应用不当,就会喧宾夺主、画蛇添足。有些语文课堂往往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学生表演脱离语文本身。有部分语文课堂,老师片面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热衷于学生游戏、学生表演,硬生生的将一堂语文课上成了游戏课或表演课。这些活动使语文教学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但由于有很多活动游离于理解和运用语文之外,加之耗时多,语文学科基本特点丧失,语文课程根本目标迷失,真是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
二是双基很受冷落。在部分语文课堂中,只要是活动,老师总是生硬的让学生表演课文内容,使得了学生的视觉疲劳。老师一味的追求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却忽略了文本的解读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不重视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二、合作学习成了“权威者”的独角戏
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小组的合作交流,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言的机会,活跃课堂气氛。它的初衷是使学生学会参与、倾听、尊重、团结他人,可是在小组讨论运用中却往往不当:?
一是讨论分工不明确。小组成员没有具体的分工,讨论没有组织,小组成了开小会的场所。或是,小组内成了优秀者的一言堂,落后者永远是听众,教师成了旁观者,学生各自为政,不知道怎么样合作,只能随性乱说一气。课堂气氛看似活跃,但学生的沟通合作无从谈起。
二是气氛好了,惰性却有了。小组合作中,权威发言者的表演酣畅淋漓,但学困生只能依赖盲从。由于学困生知道只要一讨论,优生总会畅所欲言,他们只需稍稍附和,认真做好笔记,教师要的气氛就有了,小组讨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长此以往,后进生不但“进不了”,反而更加懒惰。?
三、学生成了上帝
在一堂看似活跃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就若干难题你说我讲,纷纷攘攘,畅所欲言;老师只是点名者、赞赏者的角色,打着“把学生失去的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光辉旗帜”,“一言堂”一下子变为了“大放羊”。其实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滥用表扬。新课程改革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并不意味着课堂上老师脱口而出的随意表扬。有些老师,只要是学生的回答,都表扬。既然语文学科的主观性比较强,很多难题言之有理即可,但过多的表扬只会使得学生随意应付,懒得思考。?
二是老师的评价语言单一,苍白。学生回答后,老师口中经常是你答得“太对了”、“你真棒” “真了不起”“你真的很不错”。学生的答案究竟对多少,错多少,教师模糊,学生迷惑。
四、多媒体课件“一枝独秀”
在新课程改革的影响下,人们在评价一堂课的成败时,往往喜欢看上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的能力。其实,我们始终要明白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辅助工具,假设它起不到辅助的作用,就是喧宾夺主,我们的运用就是失败的。我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一是课件是板书的复制。鼠标取代了粉笔,教师所要写得东西全部实现输入电脑,在“请君入瓮”式的带领下,依次将课件展现。这违背了新课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老师失去了练习粉笔字这个基本功的机会。?
二是图片取代了语言文字。大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将优美的语言文字转化成了图片,满足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学生体会不到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老师和学生也失去了展现语言表达的机会。
三是录音代替教师的朗读。语文课堂中,再也听不到教师朗读课文的声音,再也看不到学生听朗读时的如醉如痴的眼神。语文课即语言课,有些时候一堂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语文课是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的。?
总之,语文课改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任重道远,如何努力做到真正贯彻新理念,切实可行地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获得全面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相信我们只要真正领会新课标精神,不追求形式,不走极端,就一定能步进语文新课改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孙建军.对当前几种语文教学法的剖析研究[J].中学语文教学,1999,(10).
[2]卓巧文.深化语文教学改革的突破之我见[J].语文教学通讯,1998,(12).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病句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