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专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专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能化专业分析

篇1

关键词: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招生;培养;就业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2)03-0061-05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根源于传统建筑行业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接触、接纳与融合。1984年,当马克?吐温家乡哈特福德那座实现了办公、设备和通信自动化改造的旧楼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后,智能建筑[1-3]的概念开始在美国、日本、欧洲、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以及中国的香港、台湾、大陆地区得以传播、认可和实施。智能化建筑是现代高科技成果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国家、地区科学技术和经济水平的综合体现之一。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载体,同时需要自动控制、通讯、办公系统、计算机网络,以及为建筑服务的与能源和环境有关的各种建筑设备;不仅需要各种IT硬件,而且需要对整个建筑设备系统进行优化管理的软件。因此,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目前中国智能建筑技术已接近21世纪的世界水平,国际上最先进的智能建筑技术设施在中国建筑物中都有应用。然而,中国智能建筑现状调查表明,智能化系统的无故障运行率、节能增效的实际情况与预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各个层次的智能建筑设计、施工建设、运行管理的专业化人才。由于智能建筑是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而中国高校各相关专业培养的学生不具备以上跨学科知识,专业人才的严重缺乏是阻碍智能建筑技术发展的重要原因。

文章从历史沿革、招生、就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分析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现状,剖析了招生、培养与就业需求、行业发展的矛盾,提出了矛盾解决方案并展望了专业发展前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历史与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许多高校在自动化、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专业开设了与智能建筑

相关的专业方向,以适应蓬勃发展的智能建筑工程对人才的需求。1997年,哈尔滨建筑大学、重庆建筑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牵头承接了建设部面向21世纪教改项目“楼宇自动化系列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使众多高校联合起来,共同研究、探讨楼宇自动化相关课程

的知识结构、课程设置以及系列化建设等问题。该项目通过长期的实践取得了宝贵经验,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专业代码080712S),并于2006年开始招生;另外一个类似该专业的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专业代码080710S)也于2003年招生。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教高厅函〔2011〕28号)中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和建筑设施智能技术合并为专业目录内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在专业(专业代码081004),在文章后面的内容中,如无特殊说明都将称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

到2012年3月,中国大陆地区共有39所院校获得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另外4所暂时按照建筑设施智能技术专业名称继续招生。在现有43所招生院校中,包括江苏10所,上海、湖南、吉林、河南各3所,北京、广东、山东、安徽、陕西、河北、重庆各2所,浙江、天津、四川、江西、辽宁、广西、黑龙江各1所。除了中国的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单独的教育体系外,全国仍有湖北、福建、内蒙古、山西、云南、新疆、贵州、甘肃、海南、宁夏、青海、等12个省(市、自治区)未实现该本科专业招生。从地缘分布看,招生院校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人才培养规格与知识体系

针对行业发展和就业需求,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学科专业指导小组组织全国专家对培养规格和知识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详细探讨。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管理科学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及其应用能力[1]。培养的人才应在知识、能力和素质诸方面协调发展,尤其要体现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4-6]。详细培养规格如图1所示。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

文章介绍的专业知识体系涉及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两部分,不包括通识基础知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图2)涉及12个知识领域: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检测与控制、网络与通信、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基础、建筑设备、建筑智能环境、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工程技术基础、建筑节能技术。该12个知识领域包括56个知识单元,其中核心知识单元25个(实线框),选修的知识单元31个(虚线框)。

在图2所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中,专业知识培养只占总体培养规格体系的小部分,在实际课程安排中也是如此。以某校某年级培养计划为例,数学、英语、政治、体育等公共基础课程占总学时47.0%,学科基础课程占23.9%,专业课程占8.6%,经济管理法律、文学历史哲学、艺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心理健康等通识教育课程占6.0%,留给选修的31个知识单元占总学时的14.5%。

篇2

关键词:化工专业;职业岗位群;职业能力

为了充分迎合化工产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化工类专业教学改革需要不断的深化,要对教学方向和内容、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方式和方法进行全面创新,确定职业能力的培养范围。在职业院校的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化工职业岗位需求做能力技能的有效培养,努力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化工专业的教学水平。

一、积极实践,锻炼学生对化工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学校要丰富教学方法,进行模拟工作环境教学。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化工专业人才的基本职能,熟练操作设备。只有学会对化学职业对应工作工具的安全使用,才能保障整个工作流程的顺利开展。由于化工产业本身的化学危险性能因素的干扰,老师在教学中多对学生进行安全系数指导。重点指导学生学会使用防毒面具、化学污染清理、会操作紧急情况下如何停止整个工作程序的运行、对化工产品的酸碱度控制等。

二、注重对学生岗位应注重个人素养的展现

学生不仅要学会化工生产的基本操作技术,还要有良好的员工基本职业素质。胜任职业岗位能力的关键因素是个人素养与职业操作技能的统一。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如何应对生产过程中紧急情况的处理极为重要,是展示出一个职业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的考核依据。与同事友好相处、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等个人素养的培养,也是岗位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对仪表操作系统有效控制

化工产业的控制仪表工作,是整个生产过程中较为重要的环节。引导学生对机械化与手动化操作的全面掌握,对PLC的仪表控制工作等技术性质较高的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综合练习。对实验仪器的工作性能有详尽了解,避免操作过程中由于使用仪器的不恰当选择耽误工作进程。

总之,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化工类专业的教学体制及内容也需要相应进行改变,同职业岗位的能力相适应,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平辉,隆平,黄玲,等.逆推式高职教育实训体系实施效果比较研究[J].文教资料,2008(30).

篇3

【关键词】 建筑 智能化 项目管理 要点分析

1 方案设计阶段的管理要点

(1)进行合理的智能化需求分析。所谓的合理的智能化需求分析,其实可以简单看成是设计师根据甲方的建筑的建设要求再根据其投资金额最后结合自身的智能化建筑设计经验,从建筑整体的智能化需求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较为适宜的建筑智能化设计方案。现如今,随着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发展,到如今变成了集楼宇设备监控系统、停车场管理系统、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布线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卫星及有线电视系统、电子信息查询系统、中央集成管理系统等为一体的整体建筑多方面智能化。当然,这些智能化功能还是需要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进行有目的的安装组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要充分熟悉建筑智能化所要求的方面的功能与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应用自如。才能为建设方提供更加合理经济的智能化建筑方案。(2)智能化建筑方案设计需考虑以后的发展趋势。在目前来说,在国内外各种技术设备的发展越来越快。设备的更新速度完全可以让目前所谓的顶级设备在几年后淘汰。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项目编制时,可以多将目光放的长远些,在进行智能化建筑的设备配置时,可以考虑预留一些空地,在保证目前的需求量的同时,为将来可能出现的新型技术的冲击做好准备,这其中最为直观的就是通信介质的变化,比如说从铜线到光缆。(3)再进行建筑智能化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建筑本身其实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民众,所以在设计时,要尽可能的考虑智能化系统人性化方面的设计工作。这些就需要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智能化建筑设计经验,从建筑使用者的舒适性与便捷性考虑。只有这样的方案,才能称之为一个成功的设计。(4)虽然作为一个较为新型的方面,但行业还是有一批经验较为丰富的专家。所以组织一批业内专家对智能化方案进行评审是设计方案得到充分优化的途径,毕竟专家在现场施工、设备材料应用都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设计人员可以根据专家的意见再结合实际的建筑智能化需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出更为经济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

2 建筑智能化工程施工招标中的管理要点

(1)建筑智能化招标时,投标方所提供的招标图纸必须达到建筑智能化要求的招标的深度才行,主要表现在图纸除要具有较为详细的设计说明、系统图、平面图、信息点表、监控点表外。还要附加一些智能化所需的设备、线缆、管材的规格型号与相应的参数等,这些都能提高智能化建筑招标的规范性与合理性。(2)在我国,智能化建筑的投标时除了要求施工具有相对于普通建筑的智能化建筑施工资质外。一般还要要求投标单位能够具备相应的智能化设计资质,所以在进行智能化建筑招标项目管理时要多加注意好投标方的企业能力。不过,随着智能化建筑的发展,我国具有相应实力的企业已经在慢慢增加。

3 具体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要点

(1)说道具体的建筑智能化设计,因为涉及的方面实在较多,像消防、空调、给排水、供配电、等专业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安装,所以,在进行智能化建筑具体设计阶段项目的管理人员可以将这些人员与智能化专业设计人员进行一定的会议协。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解决智能化系统与相应专业间的接口与联动控制问题,还能确保现代化楼宇控制功能自动化的实现。(2)在建筑智能化过程中,弱电设备的造价成为整个智能化工程的总造价中的大头,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具体的深化设计阶段。就要在充分考虑到设备造价的同时,尽可能的选取设备技术更强、服务更加完善的设备提供商。这样既能保证建筑弱电设备的合理运行,还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以后的设备的保养与维护。(3)在深化设计阶段还需注意的方面就是,不同专业对建筑智能化的干扰作用,所以,这就要求设计单位在智能化建筑管线密集部位绘制相应的剖面图与平面图。这样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各专业与建筑智能化设计的冲突,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建筑的装修要求。(4)所谓的智能化建筑的系统集成其实是指将若干个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的系统集成到统一、协调的系统中。主要包括像通信网络(CNS)、信息网络(INS)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火警自动报警系统(FAS)、安全防范系统(SAS)。作为智能化设计、安装、调试的重难点,工程技术人员除了要多多对其它成功的智能化建筑进行考察学习外,还要根据系统的组合形式,根据其原理达到满足用户基本使用与管理要求的目的。

4 智能化建筑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要点

(1)建设方在进行施工项目管理时除了督促相关单位进行图纸会审外,还要根据智能化建筑的特点,对整个智能系统进行梳理与优化,最后就是要做好施工时的隐蔽工程的技术交底工作。(2)相应的项目管理人员在进行智能化建筑施工时,最好列出较为详细的施工计划与设备供货时间。提前对各专业提出相应的智能化配合要求。并对相应的材料进场进行验收,确保设备质量的合格性。(3)还有就是因为智能建筑的系统较多,所以也导致相应的管线系统也将变得复杂起来,所以,提前对建筑中的各个管线进行施工顺序的协调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还有就是建筑的智能化设备因为自身造价相对较高。所以在安装时,要督促管理人员认真负责。(4)最后就是因为智能化建筑是各种不同系统的组合。所以进行联合调试与专业系统的独立调试也将变得必不可少。只有确保调试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才能保证建筑达到预期的智能化效果。

5 结语

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使着智能建筑出现更多的发展机遇,特别是近代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的高新技术集合体,但由于我国的建筑智能化领域起步较晚,现如今的智能化系统工程项目管理还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本文简单通过项目管理的几个阶段应注意的要点简单分析。供同行交流。

参考文献:

篇4

另外,尽管建设部自1988年开始在部分城市、部门组织开展建设监理工作,但是第一个有关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法规1997年才颁布,即建设部建设 [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290号文)。所以,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监理可以说是刚刚起步。在许多监理工作实用手册中就是传统弱电系统篇幅都很少,更谈不上智能化系统了。本文总结设计监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参与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监理这一领域的交流。

一、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各个阶段以及组织格局

在我们讨论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中的监理之前,我们应先了解建筑智能化设计中各个阶段以及组织格局的一些特点。

建筑智能化设计必须经过用户需求分析、初步设计、系统工程设计以及深化设计等环节。涉及的单位有业主、监理、设计单位、系统集成商和各专业子系统分包商等。他们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担当各自不同的角色。如何确定设计的目标由谁来完成,各个参与单位在何时承担什么任务,如何组织落实各阶段的设计目标,从而保证建筑智能化设计中的质量、进度和投资三大目标。这是我们在从事这项监理工作之前首先应当明确的。

在建设部290号文中明确规定:“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应由建筑物或建筑群的工程设计单位总体负责”,所以,设计的总体目标、投资规模应由设计单位和监理协调业主做好用户需求分析,最终由业主确定。据此,由设计单位完成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初步设计。在这一阶段应根据建筑类型、使用功能、物业管理的要求,受控机电系统的配置以及投资规模,确定智能化系统各子系统的组成以及各子系统应达到的功能,同时对系统集成做出总体要求。(图1)

但对系统工程设计由谁承担并完成,290号文中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显然,在初步方案中,因未定各子系统的品牌,以及系统集成软件平台,所以达不到系统工程设计的深度。本文建议在设计单位完成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编制系统工程设计的招标书,经监理由业主最终确认。之后,公开招标,择优确定系统工程设计的方案以及系统集成商。同时,系统集成商为总包,其他各专业子系统可作为分包纳入管理体系。在设计单位指导下,总包组织各分包单位完成深化设计。

二、建筑智能化设计各阶段监理工作要点

(一)用户需求分析和初步设计阶段。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是多学科、多技术综合集成的新兴事物,大部分业主对智能建筑缺乏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建筑智能化涉及的诸多技术还在迅猛发展,产品和标准日新月异,这就使得业主对将来建成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功能很难有明确的需求。因此,在这一阶段,配合设计单位,帮助业主明确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功能需求,显得最为重要。

这一阶段的监理工作主要有:(1)审查参与设计各单位的资质是设计阶段监理的一个很重要内容。(2)通过详细的用户需求分析,协助确定合理的投资规模和建设等级标准。(3)跟踪了解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各专业和系统集成技术的最新发展,掌握与其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政策法规,避免设计方案采用落伍的产品技术,或不符合最新的规范要求。(4)熟悉所建工程的建筑类型、建筑各部分的使用功能、机电系统的配置情况。审核各系统具体功能以及系统集成达到的目标。(5)强调与土建、水、暖、电等各专业系统工程的关系,明确各专业之间的接口要求。(6)对初步设计方案,重点审查其与建筑物或建筑群整体工程的协调性,所采用技术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先进性,投资的经济合理性。

(二)系统工程设计阶段。采用何种技术、何种产品,选择哪一种集成方案、哪一家集成商均在这一阶段确定下来,所以这一阶段的工作事关整个智能系统工程建设的成败。建议在初步设计完成之后,应以招投标的方式确定系统集成商和系统工程设计方案。

这一阶段监理工作主要有:(1)参与制订招投标方案、审核招标文件、参与评标工作,审查系统集成商和各分包单位的专业资质。(2)系统工程设计首先应确定系统集成方案,而后考虑各子系统的合理配置。强调系统集成宜采用开放的通信协议和标准接口。(3)审核系统图、平面布置图和设备清单;审核技术要求和验收标准,验收标准应强调可操作性。系统设计方案应经会审后确定。(4)不仅要求确保系统集成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还应要求集成商与分包商之间建立合同制约、分清责任,避免扯皮,保证系统集成的顺利实现。(5)工程设计应为将来的扩展预留合理的软硬件接口。

(三)深化设计阶段。系统集成商和各子系统分包单位在深化设计之前应对建筑物相关位置做实地测量,并了解水、暖、电等各专业系统工程设备具体型号。深化设计是在设计单位指导下,参照水、暖、电和建筑等各专业的图纸,协调各相关单位,相互合作完成的。

这一阶段监理工作主要有:(1)中心控制室关系到多个系统,敦促总包综合考虑,避免各专业之间的冲突,避免设备的重复设置。(2)弱电管线管槽工程应在分包商设计方案基础上,结合集成商做出综合优化的弱电管线管槽图,而最终方案应在汇同各相关单位意见,总体考虑建筑、水、暖、电等其他专业走线后确定。(3)审核各专业设备的安装大样图,注意各专业的交接面是否有冲突之处,分清各专业的作业面,并提出相互配合的注意事项。(4)要求提供详细接线图,设备和接线端子应有统一的编号系统。(5)消防、安防子系统的设计方案应向当地主管部门报备,应注意当地与智能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相关法规。(6)深化设计应附上施工组织计划,将工程分解出详细的工序、分项、分部工程,并在此基础上由总包与其他各专业施工单位协调统一,作出施工进度网络图,以便于施工过程中的监理工作。

篇5

智能设备的安装和调试过程十分复杂,同时也是智能建筑施工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不仅调试的内容非常的多,而且耗费时间长,质量要求也十分高,因此,智能设备的调试和安装所要耗费的时间将占据智能工程总工期的一大半,并且,就目前我国使用的智能设备而言,大部分都来源于国外进口的产品。这对技术和施工要求都非常得高,不仅需要土建方面的倾力配合,还需要调试、安装、计算机和自动化设备的共同配合,因此,就全新的智能建筑而言,其施工工作十分地繁杂。

2建筑智能化系统中项目管理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2.1对智能化认识不够

智能化建筑在建筑行业的广泛引入可为建筑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其引入时间过短,人们对智能建筑项目管理方面的认识仍存在着诸多不足,甚至出现错误的认识,由此导致了智能化技术相关人员的严重缺乏以及智能化系统中项目管理的不够完善。

2.2技术人员的能力缺乏

就智能化建筑的项目管理来说,目前,我国现在在智能建筑中所使用的智能化设备主要由国外引进的,而国内相关的专业性教学和专业型人才非常少,外加智能建筑人才必须具备熟识建筑、智能化和技术机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就目前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而言,技术人员处于严重缺乏的阶段。

2.3信息量匮乏市场发展不完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身边充斥着各种信息,而且这些信息中还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而也正因为信息量的巨大,如何进行信息的筛选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信息是人们进行选择的重要基础,错误的信息往往会造成错误的选择,这一观点在智能化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同样也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导致了我国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的不够完善。

2.4设备技术选取的不恰当

智能化施工的专业与技术要求非常的严格,同时技术要求也非常得高,而技术的不够完善,常会导致在图纸设计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错与偏差,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智能化建筑行业在技术上仍存在着不足,设备的选取也不尽完善。

3如何正确的实现智能建筑的项目管理工作

3.1培养专业型人才

面对我国目前智能化工程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的现状,企业应该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公司的实际需求,努力的培养专业型人才,加大在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上的人力物力的投入,不断地给予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继续学习深造和技术交流的机会。同时,在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上,要订立统一的标准与规章制度,进而有效地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有效地降低差错率。

3.2加强控制力度

就目前我国的智能化建筑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不足和混乱的现状,面对这一情况,我国做出相应的规定表示,在智能建筑的设计上一定要由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并由该公司全权负责,同时,避免对建筑项目进行大包大揽的现象。另外,在整个智能化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加强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的控制力度,进而促进整个智能化建筑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 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 现场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109-01

一、问题的提出

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是我院适应黑龙江垦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对现代农机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在全国高职院校为首家。它与传统的农业机械化专业的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定位,即培养适应农机现代化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掌握农业机械图样、机械材料、农业机械构造与原理、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营销等专业知识,具备现智能化农机信息技术、电子技术,机、电、液、信一体化专业素质,掌握智能化农机使用、维护、保养、检修、安装调试、机械故障检测、诊断等职业能力,面向农业生产企业智能化农机运用、维修、售后服务等岗位从事农业机械的使用维护、检测维修、营销、安装调试以及农机管理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人才是在推行“精确农业”战略中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支持“精确农业”的若干重要农业机械,如带产量图自动生成的用于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收获的谷物联合收割机等,可以适应不同的农业机械装备、种植特点,不同作物和更为精确的上述各环节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是现代农业机械化人才培养的重点。

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智能化农机驾驶与维护保养、智能化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保养、农机液压系统检修、农机化新技术、农机电器系统维修、农机检测技术等。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学会使用与维护。但目前高职院校甚至本科院校同类专业的校内现场教学条件有限,大部分仅限于农机机械基础、底盘拆装与维护、柴油机拆装与维护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校内现场教学。同时考虑季节、气候、土壤、种植种类等因素影响,专业核心课程更适宜于校外现场教学。

二、校外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

1.现场教学模式概念的界定

现场教学模式是指课堂设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校外现场教学模式,是将该专业核心课程设置在农场农机智能化控制室或田间,将抽象农业机械智能化类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农业生产智能化控制室或农业生产现场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直观现代智能化农业机械的基本特点、类型和操作与维护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双重目的。

2.校企合作开发并实施专业核心课程教学

课程开发应充分考虑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理论课由学校负责完成,专业课程实践、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完成,课程实施过程以工学结合、顶岗实训为主。

开发的课程应具备的特点:

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以智能化农业机械装备技术专业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

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构建以合作为主体的新型师生、师徒、生生关系,实现教室与生产现场、实训设备与现场机械、教具与工具三者结合;

四是课程评价开放化。除了进行校内评价之外,还引入企业及社会的评价,实际实施过程中以企业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上,在充分考查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必须融入对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合作意识、职业道德等考核,并以此综合评价。

通过校企合作,现已经开发了智能化农机驾驶与维护保养、智能化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保养、农机液压系统检修、农机化新技术、农机电器系统维修、农机检测技术等六门课程,并对六门课程共同实施的关于智能化技术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八个教学模块:

2.1基于GPS、GIS在农业机械田间导航、作业面积计量、引导定位作业和空间数据定位采样的应用技术;

2.2基于与作物收获机械配套的产量传感技术与带产量图自动生成系统软件的应用技术;

2.3基于实施定位处方农作物生产和控制的施肥、施药、浇水、精播和栽植的移动作业机械技术;

2.4基于自走式农田土壤、病虫草害和作物苗情定位信息采集机械装备技术应用;

2.5基于大中型拖拉机和自走型农业机械智能化技术状态实时诊断、监控与显示装置技术的应用;

2.6基于农机作业信息高效处理、存储、传输、通信技术及其总线与接口的标准化处理技术;

2.7基于GPS、GIS有关技术用于支持农业机械社会化服务管理系统的应用;

2.8基于GPS接收机的智能化节水灌溉机械、植保机械和播种机械技术的应用。

三、校外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1.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师职业能力的提升

校外现场教学模式是将智能化农机装备技术专业核心课程通过模块化教学在生产现场进行,改变了以往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摒弃了实验室或校内模拟实训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完成了学生从徒弟向师傅的转换。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便于提升教师职业能力,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

2.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成长

校外现场教学模式将学生完全至于真实的生产与工作环境中,使课堂上抽象的智能化技术得以具体体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全面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相互帮助与学习

篇7

【关键词】建筑智能化;施工管理;问题;策略

1智能化建筑施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技术水平不足

高科技智能化建筑,很大程度上节省了人力物力,但是,我国当前的智能化建筑施工技艺依然处在比较低级的水平,在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等多方面,都会处于智能化建筑领域的初级阶段,我国当前对知识产权保护不力,导致许多领域出现技术空白,许多核心技术必须倚靠国外进口,我国经济发展起步较晚,许多建筑的维修保护工作缺乏经验,我国的智能化建筑领域,至今尚未形成成熟的计划施工方案,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建筑管理机制,因此,我国当前的智能化建筑的技能和经验,已经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建筑智能化是一种范围很广的问题,而我国当前大部分建筑施工人员都只能掌握本门专业知识,掌握全面建筑知识的技术人员非常少,难以为建筑智能化理论基础进行整合开发,这也使得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发展缓慢,当前,很有必要从智能化建筑施工领域和建筑智能化经营领域谨慎深入分析研宄,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智能化建筑施工监管机制,总结出有价值的智能化建筑理论,积累宝贵的智能化建筑实践经验。

1.2 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独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很多大中城市均己开始进行智能化建筑施工,但是,在智能化建筑领域却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我国与智能化建筑相关的法律法规并没有及时建立完善,这导致智能化建筑领域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无法可依,我国智能化建筑的技艺尚不完备,这使得许多智能化专业技术,必须依靠国外引进,这些不利因素都导致了我们国家的智能化建筑领域的施工管理水平远远低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建筑智能化严重依赖各领域技术的整合开发,因此对全能型人才需求迫切,但是我国诸多领域的建筑专业人才,具备高水平、{素质的全能型人才少之又少,这些都制约了我国智能化建筑水平的提高。

1.3 同行业缺乏有效竞争

据权威部门统计,我国智能化建筑行业公司众多,但这些公司彼此之间却缺乏经验交流平台和人才交流机制,这些公司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理竞争,优胜劣汰的局面,这使得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的众多公司,业绩乏善可陈,水平良莠不齐,这些现象都严重影响了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的发展,我国对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环境的要求较{,这对智能化建筑领域的施工管理提出了挑战,由于许多智能化建筑企业缺乏实践经验,对施工管理的流程尚不熟悉,在管理方面效率低下,许多施工团队正是由于施工管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管理方面的失误与偏差,才导致了工程质量不能达到预期要求,导致工程迟迟不能竣工,这些现象在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广泛存在,也为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调整和提高增添了负面效应。

2 智能化建筑施工管理的完善策略

2.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我国的智能化建筑领域许多方面尚不完善,行政管理部门的政策法规制定也不能完全适应智能化建筑领域的发展要求,要在对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进行充分调查研宄之后,大力推进智能化建筑领域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以法律形式保障智能化建筑领域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由政府启动行政资源,对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发展情况和施工管理水平进行充分调搜芯浚组织各类社科机构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员,与智能化建筑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和施工管理人员进行沟通交流,将这些交流意见总结成文字的形式加以保存和推广,为智能化建筑领域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供理论基础,要加大气量对智能化建筑领域的专业技术进行总结与归纳,并以法律形式保障这些知识产权的合法利益,涉及到智能化建筑的硬件设备,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与规范执行管理,保证智能化建筑的重要部位安全可靠,还要规范智能化建筑性能考核和建筑质量考核的标准,以法律形式统一规范,促进业内交流沟通、人才流通和资源整合,要保证建筑内部各功能的有效发挥,确保建筑设施齐备,在对智能化建筑进行性能测试和功能评估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对智能化建筑的性能和功效进行准确测量,既保证了施工方利益,也保证了工程的顺利进展。

2.2 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

智能化建筑是对建筑科技含量要求很高的工程,对建筑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智能化建筑领域覆盖面广,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能,由于智能化建筑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量大,工作专业化水平高,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对智能化建筑的质量和性能具有决定性作用,为确保客户满意程度,必须进行对专业技术人员素质的培养。专业技术人员必须充分认清客户的需求,按照客户的实际需求,进行智能化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严格按照既定施工方案,对建筑的各项性能认真考察,当前,我国智能化建筑领域专业人才匮乏,这既需要充分重视并帮扶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又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加大力度培养智能化建筑领域全能型人才。

2.3 利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吸纳人才

由于当前智能化建筑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稀缺,一旦某些专业技术人才离职,将对正在进行的智能化建筑施工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智能化建筑团队的管理层和决策层,要制定科学的经济激励制度,保障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对本工作的高度热情,避免因为人才流失而造成工程质量下降和工程竣工日期拖延,要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施工团队对已经形成成熟理论的施工方案,要严格保护其知识产权,以法律形式确保施工方案设计者的合法权益,在征得设计师同意的基础上,将不同设计方案进行整合互补,以期形成本公司独有的设计性优势。

3 结束语

我国建筑智能化的施工管理在目前仍存在着许多问题,正确认识其不足,相关人员积极寻求创新,提出提升施工管理的有效策略,帮助建筑智能化在今后的建筑行业健康、迅速的发展,顺应时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照明工程促进项目办公室.中国绿色照明工程实施展望[J].电能效益,2014.

篇8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智能化系统;理解偏差;技术偏差;顾问;评审

就现在我国的情况分析,智能建筑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人们主要利用相关的高新技术实现这一技术要求,对人们工作和生活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提供了更加方便、舒适和安全的工作与生活空间。但是在我国,智能化建筑系统的建设依旧处在一个发展的阶段,还有很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改良,和其他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能化建筑依旧处在初级阶段,就使得人们对智能化建筑产生很多认识上的误区,并且管理方面也相对落后,致使智能化建筑存在很多的问题。

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对多个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就是要提供先进的设备,然后对其进行更加合理的配置,还要保证满足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同时还要保证系统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可扩展性,在操作方面要尽量的体现出人性化的要求,尽量做到操作简便,保证最佳的使用效果和最优的性价比。

1、 存在问题

1.1 人才缺乏

智能化建筑系统涉及到的学科非常的广泛,可以说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就现在的教育体制来说,培养的大多是理论性人才,同时也相对的单一,但是智能化系统就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相对较大,所以在人才方面的缺乏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同时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也不能很好的将这个问题解决。

1.2 投资失控

在很多工程中,因为对工程的范围和内容不够明确,致使出现很多的投资失控现象,这就使得开发商的利益不能够得到很好的保证。

1.3 服务

工程商和产品的供应商在交易的过程中,没有形成一个长期的有效的后续服务体系,导致很多智能化系统在后期的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不能够保证它更加连续的运行要求,最终影响的将是系统的效益,导致投资的回报率降低。

1.4 质量标准

在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没有一个更加严格的质量标准,这也就严重的影响到工程管理工作的进行。

1.5 配合

工程在施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配合问题,导致界面更加的混乱,相互推诿,对工程的施工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且严重的影响到施工的工期。

1.6 工程商

工程商多数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这样就可能会给工程的造价产生影响,甚至会大幅虚增。同时缺乏一定的制约和监督的手段。

1.7 布线

在对智能化系统进行布线的时候,没有对整个系统进行更加综合的分析,也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统一的规划方案,使得布线更加的凌乱,从而给安装和维护带来一定的困难。

1.8 缺少整体考虑

在整个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因为缺少对整体需求的分析,使得系统过多的都是对产品的堆积,但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效能不能很好的体现出来,使得产品经常出现不兼容的情况。

1.9 需求不明确

对于整个智能系统的建设,在初期对其的定位不够明确,使得设计人员不能对建筑的目的和定位进行设计,还可能会出现很多的不合理现象,最终将给投资成本造成更多浪费。

2、 原因

现在智能建筑系统虽然有很大的发展,但是依旧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投资商在对智能化理念上存在的偏差,导致设计者在进行设计的时候产生更多的技术偏差。

2.1 投资商理解偏差

投资商在投资建设智能化系统之前,通常会对整个待建系统缺少一定的必要了解。对于不同的建筑物,首先要基于使用者的档次进行设计,然后再根据相应的环境因素进行调整,对设备的需求和配置也应该更具不同的使用环境进行选择。在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应该量体裁衣,防止和现实使用过程出现脱节的现象,当然对于今后的发展也要有所考虑,留有一定的设计余地,尽量做到恰到好处。

2.2 产品设计者的技术偏差

在现在的科技条件下,很多的电子产品和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但是很多的设计人员依旧采用过去的电气专业设计思路,对于新的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没有很好的掌握设计的方法,缺少相关的知识,在投资方提出的新思路方面也不能很好的进行配合,这些都会造成系统出现设计上的偏差。如果这个系统存在过多技术上的偏差,那就会给后期的运行和使用环节造成很大的影响,也就不能避免的会出现很多问题。

3、 对策

针对上面所提到的问题和原因,应该制定一个有效的应对措施,本着做好充分需求分析,把好设计关的理念进行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不过也不能强求所有都成为设计方面的专家,那就要聘请相关的技术顾问,还要进行必要的评审工作,这样才是最有效的解决方式。

3.1 聘请技术顾问

智能系统技术顾问的工作目标,首先就是要根据专业的技术知识作为基础,从更加公正、公平和中立的立场出发,为甲方提供一个有效的技术服务,保证投资的效益。技术顾问可以提供很多的帮助,可以减小在技术管理方面的压力,对于整个系统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都可以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对于各个项目的进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聘请技术顾问还可以对整个系统的整体规划和投资做到更好的控制,最终保证投资的效益。

3.2 技术评审

在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必须要对系统的功能方案设计、招投标、施工图设计等每一个环节进行必要的技术评审,还要对以后的工程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做好把关,这些对工程的整体建设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工作如果一旦尽心确定,在进行改变就比较的复杂,还会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预期在施工中花代价去改善,不如从开始就做好每一项工作的技术评审工作。所以技术评审是很有必要的,对于系统功能方案设计、施工图纸、招投标等环节中最重要的就是技术评审人员,这就要根据各地对技术评审人员的要求进行选择,总之,只有进行了必要的技术评审工作,才可以保证后期工程的质量。

4、 总结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中也出现更多的创新技术,建筑智能化系统的建设需要由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工程管理方法作为基本保障,当然也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更加适合今后社会的发展需要。所以,建议投资者应该充分的借助相关专业的技术顾问和专业知识,这样就可以在今后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过程中少走弯路。与此同时,建议智能化系统的建设人员主动的学习和更新专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这样也可以尽量的缩小我国和发达国家在技术方面的差距。

参考资料:

[1]刘恒辉.浅析智能建筑的建筑设计和智能化系统[J].科技资讯,2008,(09):92.

[2]赵晶晶,焦艳冰,吕振钢.建筑智能化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模式研究[J].科技与生活,2011,(18):218.

[3]李涛.对建筑智能化系统建设的几点思考[J].福建建设科技[J].2007,(06):65-66.

篇9

【关键词】建筑工程;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

为满足生活工作需求,现在建筑工程建设所需电气设备更多,这就对电气系统设计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现在建筑工程逐渐向多样化、智能化发展,为确保电气工程可以满足实际需求,必须要在现有基础上做好技术分析,从不同角度出发,确保智能化技术应用的效果。

一、建筑电气工程施工特点分析

1.交叉作业多

人们对建筑电气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为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必须要针对其所具有特点进行分析,以此为基础来编制施工方案,争取做好每个细节的管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项目主要包括安装的电缆桥架与架上电缆、安装电线杆上电气设备与架空线路、安装成套配电柜与控制装置、安装动力装置以及照明配电装置等,并且在施工时经常会与其他专业产生交叉作业,增大了施工[1]。现在建筑工程结构越发复杂,所需电气装置数量更多,导致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工程施工与管理均面临更大挑战。

2.工序复杂

现在建筑工程逐渐向智能化、多样化发展,为满足基础功能应用需求,电气设施更多,复杂程度也就更高,对系统设计以及施工管理均有更为严格的要求。电气工程主要系统有自动控制系统、语言识别系统、图像识别处理系统以及语言处理系统等,不同分项系统对应功能不同,对施工技术也存在较大差异[2]。再加上不同分项系统间交叉作业多,导致施工工序复杂。为保证建筑电气工程正常运行,需要在根本上做好施工管理,应对工序复杂特点,来采取措施进行优化,减少施工问题的发生,并控制建设成本。

二、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要点分析

1.照明系统应用

建筑工程电气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分为集中控制、照明控制、现场控制以及火灾控制等方面,设计时可以从照明灯具、光源以及控制系统三方面着手,选择智能化照明灯具与材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在保证照明效果的同时,降低电能损耗。其中,现场控制分项,可以将信息接收器安装到照明系统内,并选择用交流电源直接控制方式,重点区域应安装智能开关。而集中控制部分,需要就整个照明系统安装一个中央监控设备,完成各分项运行状态信息的收集,为设备的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2. 线路系统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内不同设备运行功率与抗干扰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布线设计要求不同。如常用电源线、信号电缆、控制电缆等需要采用分管、分槽施工方式,而计算机与网络控制器等设备布线则应选择与弱电工程共用接地干线的方式[3]。智能控制技术在线路系统中的应用,需要做好各个细节的控制,提高布线设计方案的智能化,即对温湿度传感器线路、流量计线路、水位开关线路等,需要进行专门设计施工。其中要注意抗干扰性能高的设备,可以适当缩短与防雷接地布线的距离。而抗干扰性能较低的设备,不得与防雷接地共用,布线施工时要最少保证与防雷接地距离20m。

3.供电系统应用

供电系统是建筑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电工、控制技术、电子、信息等专业学科。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其中,可以提高供电系统运行稳定性,需要从细节做好管理,如微处理器的安装可以对系统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将整个供电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网络布局,降低管理难度。通过智能化技术还可以实现对供电系统回路状态的测控,同时满足人们对信息通信信号接收质量要求。

4.自动化控制系统应用

建筑电气工程中一般会设置自动控制与保护系统,在系统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可以进行自我保护与控制,避免安全事故的产生。智能化技术可以被应用其中,提高建筑电气智能化自动控制效果。如计算机控制系统中,利用GPS定位功能,实现建筑电气工程内各设备、线路以及配件的定位,然后通过传感技术将各部分运行状态信息传输给计算机系统,最后对收集的所有信息进行总结分析,针对不同设备构件实际状态给出相应结论,按照预定系统程序完成控制管理,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三、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应用措施分析

1.合理选择变压器

变压器是建筑的电气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其在运行时内部交变电磁力线会在内部铁心叠片位置出现磁滞或者涡流新型,而造成空载损耗。结合这一特点可以选择用S11、S13等改良变压器,通过对传统叠片式铁心结构的优化,来达到减少变压器铁心内部磁阻的目的,降低空载电流,提高其运行功率因数,在保证供电效果的同时,降低空载损耗[4]。

2.配电箱安装优化

在对配电箱等装置进行安装时,需要严格按照专业规范来进行,做好各个细节的控制。应结合建筑电气工程建设要求,来选择配电箱类型,对物业与消防单位等要求进行分析,从专业角度分析,避免初选设备混乱以及误装等情况的发生,同时也不能随意对配电箱内部零件进行更改。要求安装技术人员具有较高技能水平,可以为安全按照专业规范进行施工,且在配电箱安装完成后对各细节做好检查,确保不存在遗漏问题。保证配电箱设施容量能够完全满足建筑用电需求,提高系统运行稳定性。

3.用电系统优化设计

工程施工人员需要结合实际需求,对电气负荷情况进行分析,制定出适当的智能方案,遵循智能减排原则,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提高技术与工艺落实的有效性。对于不同分项工程与负荷特点,应个面分析对比电气智能技术,选择出最优化设计方案,积极引用新型技术手段,在保证工程功能正常运行的同时,提高整体经济性。另外,还需要做好工程内各设施的管理,尤其是敏感性较高的变压器、电动机等设施,需要进行系统性设计,来控制电路中的功率损耗,提高电气系统智能效果。

结束语:

将智能化技术应用到建筑电气工程中,对提高电气系统运行稳定性以及经济性均具有较大的意义,需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分析,做好各项因素的控制,对各分项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控制好每个细节,在整体上提高工程建设效果。

参考文献:

[1] 潘书才.建筑电气工程智能化技术的施工策略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5,21:95.

[2] 张平.探究建筑电气工程的智能化技术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04:233-234.

篇10

[关键词]智能化;电气工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TM9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1-0001-01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电力行业也发展迅猛,在该领域,尤其是电气工程的发展更为快速。而现有的经济技术满足不了其发展的需求,而且在该领域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高素质人才的缺乏,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性等等。故智能化体系应用而生,目前智能化仍处于起步阶段,在该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1.智能化技术的实践基础

智能化技术是适时应势而产生的新技术,技术含量高,劳动力含量少,可以有效加快工程进度,减少人工劳动的投入。具体来讲,早期的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计算机技术,精密传感技术,GPS定位技术等方面上的应用。而且随着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产品智能化优势在实际操作和应用中得到非常好的运用。分析智能化技术的优点,首先智能化的操作大大的提高了操作者作业环的境质量,减轻了工作的强度;[1]另一方面,智能化进程提高了作业质量和工作效率;在一些危险场合或重点施工中的应用更加重要,降低了在高难度的工程中工人的受伤害系数;通过智能化的操作,大大的提高了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及智能化水平;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降低了维护成本;故障诊断实现了智能化等。故可见智能化技术是由一定的实践基础的,其在计算机、遥感等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对成熟,所以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也是有一定的前提做基础的,是具有可行性的。那么明确了智能化技术的实践基础,接下来笔者从几个方面讨论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应用的特点和优势,首先智能化操作具有高度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因为在电气工程中精密度、准确度是十分重要的,而智能化的操作可以尽量避免人为的操作失误,采用了高速cpu芯片、risc芯片、多cpu控制系统,极大的提高了电气工程的精度和效率。再者是科学性,智能化的操作时基本上是由计算机设计程序控制的,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失误。

2.我国当前电气工程的发展现状

2.1 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虽然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是有一定的实践基础的,其在计算机、遥感等领域中已有比较成熟的应用,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们与其在电气工程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分析具体原因,笔者发现首先在该领域,我们起步比较晚,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落后与发达国家了;此外这种现状与我国的教育体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学校过多的重视对学生理论知识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他们实践能力的训练。但是在电气工程领域仅仅具备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从理论向实践转化还需要很大跨度。[2]而发达国家则很重视学生的教育问题,因材施教,采取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点,而不是硬生生的向学生灌输知识,这样学到的死知识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因此从以上几个方面讲,在电气工程领域我们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很大差距。

2.2 高素质人才的匮乏

电气工程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但是笔者发现在我国当前的电气工程领域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是高素质人才的匮乏问题,随着工业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再加上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很多工程技术不断更新和发展。而这些先进的技术是要有人才做支撑的。一些技术上的工作还是得有专业人员来进行,例如一些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如果仅仅懂些皮毛,是不能操作好的,况且在当今全球化的经济发展体系下,与其说是各国之间经济的竞争,倒不如说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才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因此,电气工程研究领域技术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他们应当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对于一些刚刚入职的新工人,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较扎实。但是,仅仅掌握些理论是远远不够的,从理论向实践的跨度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而对于一些经验丰富的年老职工,他们虽然操作上的经验较丰富,但是它们缺乏现阶段更新的专业知识,所以说,在当前的电气工程领域不能说缺少人才,而是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即具备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有着多年的实践操作经验。

2.3 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性

在电气工程领域,除了上述提到的高素质人才的匮乏、还有一个突出性问题,即各区域间发展的不协调。具体则主要体现在我国东南部发展迅速,相反在中西部发展相对缓慢。而且在经济发展达不到要求的基础上,智能化技术也是很难应用的。因为智能化技术应用首先需要高科技人才做基础,需要设定一定的程序,经过层层检验之后才能投入实践。而当地的教育相对来说又比较落后,人才支持肯定是个问题。再者智能化的应用肯定还需要财政资金作支撑。分析各区域间发展不协调的原因,首先从根本角度讲,相比东南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点较低,再加上内陆地区的交通不便利,而且政府的财政支持不到位也是西北方发展不上去的重要原因。

3.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3.1 使智能化控制成为现实

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汇总应用智能化技术,有利于实现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的远程化、自动操作化、自主化以及高效化,并为智能化控制今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使得智能化操作成为现实。智能化操作也不能说是没有人力的参与,只是人力的参与点有了改变,原来大都是做些体力上的工作,人力充当的仅仅是劳动力,如今智能化是人们在科学的设计的基础上,将科学性的元素注入其中,即实现智能化控制。

3.2 优化电气控制流程

电气工程自动化需要对一些精密的仪器进行设计加工,而这些精密的电子设备的加工都需要高素质的工人来操作,并且这是项很费时间的工作,设计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电气、电路以及磁力等学科的知识,对其工作的经验的要求也比较高。[3]而现如今通过智能化的设计操作不仅可以缩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优化控制流程,减少不必要的繁琐的工作环节,使整个的设计流程更加科学可行,具有实践性。

3.3 减少人为性错误的发生

智能化操作的本质是由技术人员实现将程序设定好,然后按照既定的程序进行实验,检查是否存在纰漏,经过一遍遍的审查之后再投入实践当中,这样在后期的实践中就可以很大程度的减少错误的出现。因为如果人工操作的化,则避免不了人为性错误的发生,这样对整个工程的建设进度也会产生影响,所以说通过智能化的应用时可以减少错误发生,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的。

4.结语

通过上述的分析介绍,可以发现电气工程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该领域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如高素质人才的匮乏、地域间发展的不协调等等。而智能化的运用则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这些缺点,大大促进其发展。相关部门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调整现有的发展模式,科学的运用智能化,早日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促进我国电器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次福.初探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 2013,13(35):127-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