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贸易特征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工贸易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加工贸易在我国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同时成为我国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对外经济贸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为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改变了我国的贸易结构, 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所以对我国加工贸易现状、存在问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对经营战略进行了新一轮的调整, 在全球范围内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整合, 以建立并深化新的竞争优势活动。 这种调整的直接结果是导致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企业价值链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即跨国公司开始从价值链的各个环节以及下游的各个产业全面进入中国。 这为我国加工贸易在产业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中国以其巨大的潜在市场、 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和稳定的经济社会环境吸引着来自全球的直接投资,加工贸易成为其投资方式的首选。我国加工贸易经过 20 多年来的发展,己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加工贸易涉及我国大部分产业,在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及管理方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加工贸易存在规模大质量低,大部分仍处于附加值较低的制造环节等弊端。目前越来越多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了提高加工贸易增值含量的重要性。 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在世界贸易发展中的地位,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势。自上世纪 70 年代末我国发展加工贸易以来,加工贸易获得了“爆炸式”增长。由表 1 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总量逐年上升, 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方式。 据统计,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由 2000年的 2302 亿美元逐步上升到 2008 年的 10536 亿美 元 , 受 全 球 金 融 危 机 的 影 响 ,2009 年 降 至9093.20 亿美元,但是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额占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反比 2008 年略有增加(见表 1)。 加工贸易出口以服装、鞋帽、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随着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加工贸易产品结构逐步调整,机器及设备、 电气及电子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等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的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与此同时, 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却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 而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发展规模还是从发展速度上看都与东部沿海地区存在较大差距。 我国加工贸易的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并积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 使得人民币的升值压力进一步加大, 使我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鉴于此,我国政府制定了许多政策以促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在新的政策背景下,我国将如何利用政策手段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已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特点
1.外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企业中所占比重较大
加工贸易活动以沿海地区的对外加工装配活动开始,早期以国内企业为主。 80 年代外商投资企业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一直不高,1990 年才达到 28.8%,90 年代后, 外商来华投资迅速增加,1994 年超过一半,达到 56.1%。 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主体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80 年代来华从事加工贸易的主要是港商,进入 90 年代,大量台商来大陆投资,90 年代后期以来, 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目前,全球最大的 500 家跨国公司己有近 400 家在华投资建厂。2008 年 ,在加工贸易进出口中 ,外商投资企业出口达到 8906.1 亿美元, 增长了 7.1%。 比起2008 年内资企业的出口, 增速要高出 1.4 个百分点。而同时,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出口的国有企业额度为 969 亿美元,由上年的增长 18%逆转为下降1.2%;私有企业的这一数额为 4773 亿美元,增长21.8%。 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的加工贸易还是主要在外资的主导下进行的出口导向型的加工贸易。 如表 2 所示,2000-2009 年间,在华外资企业的进出口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均在 70%以上。可以说我国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外资企业做出的贡献。
2.进料加工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经营模式
我国加工贸易早期是以来料加工为主,1980年我国来料加工进出口额为 13.3 亿美元,占当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79.8%。 1989 年进料加工出口额首次超过来料加工出口额, 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 53.1%。 随后, 随着外商在华投资日益增加, 因为外商投资企业比内资企业更倾向于进料加工贸易方式, 所以进料加工迅速发展并取代了来料加工在加工贸易中的主导地位。 到 2009 年,进料加工贸易占加工贸易的比重上升为 81.36%,而来料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下降到 18.63%,进料加工贸易已远远超过了来料加工贸易, 成为当前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贸易方式。
3.劳动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
早期,我国的加工贸易以纺织、服装、玩具、鞋帽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 1992 年以后,随着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的增加, 加工贸易的产业特点发生变化,技术水平和分工档次逐步得到提高,加工贸易开始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 如表 4,2000 年以来,在三大产品的出口中, 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呈现上升的趋势,而相对比的纺织品服装产品出口中加工贸易所占比重逐步下降。 2005 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国。据海关统计,2008 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中,机电产品为 5325.9 亿美元,增长 10.6%,增速回落 12.6 个百分点,占当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的 78.9%,所占比重提高 0.9 个百分点。 此外,加工贸易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 259.2 亿美元, 增长6.1%,增速回落 3.4 个百分点。 另外,加工贸易中,高技术产品发展极为迅速,所占比重连年提高,在这之中,还是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力军。 2008 年高新技术产品 (与机电产品分类有交叉) 出口4156.1 亿美元,增长 13.1%。 加工贸易尤其是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 是我国工薪技术产品出口中的重要增长来源。这也进一步的表明,我国加工贸易的产品档次在不断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
4.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
虽然, 我国加工贸易从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起来后,虽然已经遍及全国,但是仍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广东、上海、江苏、山东和福建这 5 个沿海省份。 这 5 个东南沿海省份加工贸易共占我国加工贸易出口和进口的 80%以上,其中广东的加工贸易占全国的 1/2。 形成这种分布的原因主要与东南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有关。此外,这些省市在加工贸易发展中首先享受到了某些特殊待遇, 这些特殊待遇对这些省市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东南沿海土地资源紧缺,劳动成本上升,目前这种状况正在悄悄的变化。部分产业特别是传统产业的加工贸易逐渐失去了竞争优势,开始向中西部或本地区不发达地区转移。2007 年上半年,东部沿海省市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 97.3%。 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占比为 2.7%, 比 2006 年同期提高了 0.5 个百分点, 改变了中西部加工贸易比重五年保持2.2%不变的格局。 山西、陕西、江西等中西部省份加工贸易出口增幅达到 68%~25%。
三、我国现阶段加工贸易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外贸依存度过高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或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它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2007 年以前我国外贸依存度一直保持增长趋势, 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国传统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大进大出, 并且这种贸易模式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近年来我国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很大部分是由进出口数量扩张构成的,其中加工贸易占了很大一部分。在全球经济贸易自由化过程中, 我国由于外贸依存度过高,受国际经济波动较为明显,比较难保持稳定增长。加工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发展状况决定着我国整个对外贸易状况。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科技含量不高,加工的产品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缺乏竞争力,这就导致我国对外贸易出口缺乏增长潜力, 发展后劲不足。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情况从 2008 年开始已经有所好转,如图 1 所示,2008 年开始,我国外贸依存度曲线出现拐点并呈现下降趋势。
2.加工贸易顺差过大,贸易摩擦加剧
从表 5 中可以看到, 我国的连续多年的对外贸易顺差除了个别年份外, 主要是由加工贸易产生的。 我国从 1994 年开始连续 16 年出现贸易顺差, 在 2004 年以前顺差都在 500 亿美元以内,从2005 年起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07 年贸易顺差达到 2618.26 亿美元,2008 年为 2981.31 亿美元,2009 年虽受国际经济形势影响出口受阻,但贸易顺差仍有 1960.70 亿美元, 加工贸易是我国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巨额的贸易顺差令中国宏观经济承受了巨大压力, 也引起中国与贸易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我国加工贸易顺差的形成首先源于我国与欧美国家以及东亚新兴经济体之间的“三角贸易”关系。 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得益于我国对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产业转移的承接,因此我国加工贸易要从东亚国家和地区进口原辅材料、零配件、中间产品等,在国内组装后仍然出口到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从而将日本和亚洲 “四小龙”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转嫁给我国,这形成了我国对欧美国家贸易顺差的主要来源, 也形成了我国对韩国等国家的贸易逆差。其次,由于对原产地认定的分歧, 对香港地区转口贸易的统计差异进一步夸大了中国对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 在美国的统计中, 经香港对大陆的出口被统计为对香港出口,而非对中国大陆出口;而中国经香港对美的出口,仍被统计为自中国的进口。中国的统计则相反,在加工贸易过程中,我国只是从事其中的加工环节, 贸易顺差并不代表在贸易中获得了相应的贸易利益。因此,美国统计的双边贸易逆差夸大了贸易不平衡状况, 而中国的统计则低估了实际情况。 第三,以外资企业为主体的加工贸易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 大量通过内部贸易和转移定价, 进口外国料件, 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贸易顺差,助推了贸易摩擦的发展。贸易不平衡使得我国在贸易谈判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一些政客出于政治动机,夸大贸易不平衡问题, 以期在对华交往中取得主动地位。 目前, 由加工贸易所形成的贸易顺差已经成为我国与主要贸易国之间贸易摩擦的主要因素之一。
3.加工贸易增值率不高
我国加工贸易重心虽然从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 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带来更多的附加值。 如表 6 所示,2000~2009 年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虽然总体趋势上有所增长,但是相对于加工贸易额的大幅增长, 加工贸易增值率的增长显得微小而缓慢。 2007-2009 年虽然增值率较高, 但由于没有分别产品来考虑进口和出口, 因此根据上表公式计算出来的增值率有时并不准确,事实上,这 2007 年和 2008 年我国加工贸易实际增值率分为 46.5%和 53.7%, 增值仍然不理想。 而加工贸易增值率的缓慢增长又导致了我国加工贸易企业利润的大量外流。分析其中的原因, 主要是由于国内加工贸易企业在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中所从事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环节,在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和售后服务等环节所构成的产业链条中只承接对零部件的简单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 因而加工贸易增值率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 另外,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中,外资企业占 80%以上。加工贸易为外资企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使其可以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限制, 充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 所以加工贸易的大部分利润都被外商获取。据统计在来料加工中,我国加工企业只能获得占出口总额 7%~9%的工缴费,其余大量增值部分都被外商获得。
4.“飞地效应”明显
“飞地效应”是指外商投资的加工贸易活动既不使用东道国国内原材料, 也不存在对东道国国内企业的示范效应和扩张效应, 仅仅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优惠条件和低廉的要素成本。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大都仍处在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加工环节,仅有的部分高技术、深加工产品的出口往往也存在加工过程短暂、 增值不高的问题, 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都需要从国外进口。 在整个加工贸易的科研开发、产品设计、制造、销售、运输、售前和售后服务等业务环节的价值链中,我国企业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特别是对中上游产业, 如原材料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带动作用小。 加工贸易通常只是个别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循环的一种贸易方式,即使具有一定的贸易规模,也主要局限于部分企业和少数相关企业, 整体规模的扩大对其他企业和地区的辐射作用不大。 因而加工贸易的发展就不能给国内企业发展带来新的市场, 也就很难通过加工贸易带动相关工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的改善与升级。更严重的是,加工贸易大量进口我国已经具备生产能力的原材料, 使得原本开工不足的国内原材料企业境况更加恶化,一方面加工贸易“大进大出”声势浩大;另一方面,国产原材料无人问津,企业濒临倒闭。这些都表明我国的加工贸易优势还是体现在最终的产品总量上,并不具备生产技术上的优势,原材料和零部件过分的依赖进口, 国内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没有建立起来, 加工贸易对东道国或地区的产业关联促进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加工贸易出口的快速增长没有大规模地、 有效地带动基础产业的改造和进步, 产业结构没得到应有的优化和升级,“飞地效应”明显。 五、处在价值链低端环节中国加入 WTO 以后, 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产品内分工环境中,决定现在和未来中国在国际分工交换中所获利益的,不再取决于国际产业内分工下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研究什么、出口什么,而是取决于参与了哪些层次的国际分工,是以什么样的要素、什么层次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对整个价值链的控制能力有多少。在当前国际分工的金字塔结构中, 中国可以说仍然处于底部,中国的富裕资源只有劳动力,最为稀缺的是技术,而且耕地、石油、天然气、资本等也都是相当紧缺的资源。 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有比较优势,资源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比较劣势。 这种贸易格局不仅使中国在加工贸易的国际竞争中只能控制生产中的低附加值加工环节, 也面临着发达国家的反倾销诉讼及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竞争摩擦。摆脱底部依赖,向上层产业升级已经成为中国加工贸易能否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虽然表面上近年来中国也在生产附加值高的产品, 但中国没有像韩国和日本那样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虽然在出口中,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例不断提高,表现为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比例的不断增长, 但是我国主要还是在劳动密集型环节和低附加值环节参与国际分工, 仍然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
5.加工贸易内外部结构失衡
(1)我国加工贸易的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
我国加工贸易的内部区域发展不平衡, 削弱了我国经济整体发展的能力。 我国加工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东部沿海城市和地区, 其在总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中西部地区。 广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山东省、天津市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列居全国前五位;中西部地区 20 个省、市、自治区的加工贸易比重为 2.21%。我国加工贸易地区分布的不均衡可能会导致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丧失。 廉价劳动力优势是支撑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重要动力, 但加工贸易布局的不合理导致了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生活费用不断提高,劳动力成本的优势正在被削弱。此外, 东部地区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会产生较强的“虹吸效应”,将中西部地区有限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吸走, 导致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一些高耗能的中间原料的生产领域, 加工贸易在沿海和内地之间也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传递和转移机制。 这对于进一步挖掘我国劳动力优势,发展加工贸易、平衡地区发展、形成合理产业阶梯,在未来均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2)我国加工贸易的外部结构过于集中
我国的加工贸易对象国主要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 2005 年加工贸易对美国、中国香、欧盟、日本四大市场共出口 3303 亿美元,占全年加工贸易出口额的 79.9%。 其中美国出口 1061 亿美元,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 25.8%;对中国香港、欧盟和日本出口分达到 928 亿美元、700 亿美元和 614 亿美元,三者占加工贸易出口额的 54.1%。 同期加工贸易自中国台湾、 日本、 韩国和东盟进口额达到2894 亿美元,占加工贸易进口总额的 42.4%。 可见, 我国加工贸易对特定国家或地区的依存度较大,容易受到这些国家地区经济波动的影响。
6.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存在问题
(1)早期加工贸易准入门槛过低,后遗症逐步显现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要吸引外资来中国投资,国家对加工贸易的准入门槛相应放低。 经过近 30年的发展, 早期一些不合理的加工贸易项目弊端逐渐暴露,如高能耗、低环保等问题。商务部《2005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 统计,2005 年一季度我国高能耗、 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出现较快增长,如生铁及镜铁出口增长 10.8 倍、钢坯及粗锻件增长 9.7 倍等。 从某种意义上说,出口高耗能产品就相当于出口能源。 鉴于此,2007 年 12月 21 日商务部、 海关总署联合了 2007 年110 号公告,公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共计 589 个 10 位海关编码商品。该目录主要涉及动物产品、植物产品、动植物油脂、食品、饮料、矿产品、化学产品、塑料及其制品、钢铁及制品、铝制品。 还有一些含濒危动植物成分的制品也被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商品目录,如皮革制品、动物毛及其织物、鞋靴类、首饰制品、眼镜、钟表、杂项制品;铁矿石、生铁、废钢、钢坯、钢锭、稀土原矿、磷矿石等。 可以认为从全国范围内抬高加工贸易准入门槛,是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开始。
(2)当前对加工贸易的监管困难
长期以来,我国对加工贸易实行不限区域、不限企业、不限商品的宽松保税政策。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 这种宽松政策并没有给监管造成太大的压力。 但是,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和企业经营机制的变化, 宽松政策中蕴藏的企业信誉风险就暴露出来。 部分企业在高额利润的驱动下, 利用加工贸易保税且无贸易管制的便利绕开我国对一般贸易进口的管制, 逃避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这一格局加大了海关对加工贸易的监管难度。另外,由于国家税务机关与海关之间实行分头管理, 两部门之间难免出现一些脱节现象, 税务部门难以对加工贸易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管理。并且走私者利用加工贸易的名义,偷漏税款,导致国家税收大量流失, 同时对国内相关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造成了极度不平等的市场竞争格局。此外,加工贸易走私还容易造成社会腐败问题。
四、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的影响
随着人民币升值压力的不断加大,2005 年 7月 21 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外公告,将人民币交易价格从 1 美元兑换 8.2765 元人民币调整为 1美元兑换 8.11 元人民币,升值 2.6%。 从此中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截止到 2010 年 3 月,人民币汇率一直稳定在至 1 美元兑换 6.825-6.826元人民币之间。 巨额的外贸顺差以及对人民币汇率的上升预期是导致人民币汇率上升的直接原因。 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对于中国加工贸易产生很大的影响。
1.人民币升值与加工贸易的关系
加工贸易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盈余。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都是出口导向型贸易政策,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并以此作为考核企业与地方政府政绩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机制作用下,不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官员都以出口创汇作为衡量企业发展的标准,使贸易发展方向出现偏差。由于加工贸易产品出口创汇能力更强,销售渠道畅通,所以通过加工贸易我国产生了大额贸易顺差, 积累了大量的外汇盈余。大量外汇盈余导致人民币升值压力加大。中国贸易部门过去十几年的快速增长与国内的经济发展是不协调的。 因为中国贸易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 并且外资企业以加工贸易为主, 贸易部门与其它经济部门联系不紧密, 所以积累起来的大量外汇盈余不能被其它部门所利用,这就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这也正说明了中国整体经济的落后性。 如果贸易部门对其它部门具有显著的带动作用, 那么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应足以吸纳掉这些外汇盈余。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层次比较低, 对国内其它经济部门缺乏关联带动效应, 积累的外汇盈余不能被国内其它经济部门所利用, 是造成人民币升值的内部原因。
2.人民币升值对加工贸易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影响其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劳动力的相对价格。 当人民币升值时,以外币表示的中国劳动力价格上升,从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量减少; 而以本币表示的外国劳动力价格下降,从而外国产品的竞争力增强,加工贸易产品的进口量增加。现阶段, 人民币升值必然会使出口企业由于成本提高而减少出口,减少就业。当我国技术有所进步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具备竞争优势时, 应当是人民币升值的时机。 在我国没有核心技术与核心竞争力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势必对出口不利,可能会使加工贸易部门萎缩。 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大多属于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出口受阻必然会增加就业压力,外汇收入也可能减少。加工贸易对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加工贸易的特点是大进大出,所以人民币升值虽然使出口变得困难, 但由于进口中间产品的价格下降, 可能抵消人民币升值带来的价格上升的压力。此外,人民币升值对不同行业影响也是不同的。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而言,由于价格对其产品的需求影响较大, 所以人民币升值会使其出口产品价格上涨,需求减少。对技术密集型行业而言, 由于高新技术产品对价格的变动反应并不敏感, 所以人民币升值导致出口产品价格上涨对产品需求影响较小,反而升值会使其创汇能力提高。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解决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转型升级,可以消耗大量外汇去购买先进技术设备,从而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反过来又会促进其进一步升级。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产业升级过程。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使其产品竞争力提高,从而使该国货币存在一个真实的升值压力,进而将国内一些加工贸易产业转移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从而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所以中国大力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是人民币升值压力下的必然选择。
五、后危机时代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1.金融危机对中国加工贸易的影响
在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和投资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其中出口贸易已经占据了 GDP 的 40%左右,而中国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 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本轮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的出口贸易深受影响, 而其中最直接的影响是中国的出口型加工企业, 尤其是那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2008 年全国 进 出 口 总 值 为 25616.3 亿 美 元 , 同 比 增 长17.8%,比 2007 年回落 5.7 个百分点,出口同比增长 17.2%,比 2007 年回落 8.5 个百分点;其中,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出口额为 1105.2 亿美元,同比下降 4.8%,比 2007 年回落 27.6 个百分点,进料加工 贸 易 出 口 额 为 5646.6 亿 美 元 , 同 比 增 长12.6%,比 2007 年回落 8 个百分点。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开始放慢, 而且加工贸易进出口的月度数据同比下降更是明显, 这说明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特别对加工制造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加工贸易的大幅下降严重影响中国整体贸易水平, 高度依赖出口的中国经济增长也就会受到很大冲击。 而加工贸易转内销也是增长乏力, 其中成品转内销继续萎缩。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化和蔓延,新订单大幅下降,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出现萎缩,这不但加大了我国承接国际资本、 技术和产业转移的难度,还可能带来大规模的撤资风险。以上情况显示, 国际金融危机对于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确实带来巨大冲击。 作为出口增长中最为迅速的环节, 加工贸易的下滑将对地区乃至全国的经济增长、就业、财政收入、社会稳定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就目前的形势而言,由于中国主要出口市场的西方发达国家深陷衰退,短期内难以逆转,需求进一步下降,订单减少,未来一段时间中国加工贸易所面临的冲击还将进一步加剧。
2.中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 使得中国加工贸易自身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 很多出口加工企业在这次危机面前深受影响, 但也给中国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挑战。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环境将更变幻莫测。首先,随着危机影响的加深,美欧等国将进一步减少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其次,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际市场疲软, 消费萎缩, 客户资源显得十分有限,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最后,危机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订单进一步减少,中国将遭遇更频繁的贸易壁垒。从国家政策层面来说,中国的一些政策法规的出台,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加工贸易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政策已经暴露出了不能适应加工贸易发展的状况。此外,一些政策法规(如税收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及地方政府引资政策等) 制定实施中的不完备现象和相关职能部门执行力度不够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或抑制了知识扩散与加工贸易升级。中国加工贸易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所增长,但主要是利用外商投资企业的资本和技术。由于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的落后,一方面使得国内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质量和标准上很难达到加工贸易企业的要求,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或少数外资配套企业生产的产品,本土化程度不高,阻碍了加工贸易企业向上游进行转移;另一方面影响了跨国公司将更高技术水平和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转移到中国。 这表现在国内企业对高端原材料、零部件和高端设备的设计制造能力欠缺。
跨国公司与本土企业。(1)跨国公司的战略控制。随着模块化生产技术的革新,企业间和国际间的分工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形成了全球生产网络, 而以 OEM 等外包生产方式为主发展起来的加工贸易企业,具有明显的全球价值链“嵌入”特征, 其结果是产业结构出现了 “微笑曲线”(见图2)。 由于处于“微笑曲线”的弧底,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增值率较低,而由外商控制的产业链上下游,其增值收益是国内加工贸易企业的 10 多倍,我国加工贸易“微笑曲线”的弧底日益加深,反映了我国贸易交易条件正日益恶化, 中国正在陷入加工贸易“微笑贫困陷阱”。
篇2
1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现状
1.1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呈现的特征
1.1.1加工贸易的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一定的优化
我国的加工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这主要是由我国当时大量廉价的劳动力以及相对较少的资本的禀赋现状决定的,我国具有劳动密集型商品上的成本和价格的比较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后,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已经取代纺织品,居于商品贸易额的第一位。近年来,机电加工贸易产品出口进一步增长,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比重也进一步加大,而传统劳动密集型商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持续下降。
1.1.2加工贸易国内的配套值不断增加
配套产品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具有重大的意义,如果国内相应的配套产业不能得到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业只能停滞在劳动密集型阶段。贸易发展初期,由于从业人员素质低下,产业的技术低下,造成了我国国内的配套能力不高。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配套产品的制造技术得到提高,到目前为止,来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值逐步上升,增加了30多倍,并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总量在不断增加,二是来料加工的国内配套增长快于来料加工。但总体来说,我国的加工贸易配套值与发达的欧美国家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1.1.3加工贸易附加值连年提高
一个国家加工贸易的附加值是衡量其在国际分工中地位和给该国带来多少经济利益的重要指标。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一般使用加工贸易增值率来表示,可以用加工贸易的出口净额与加工贸易进口额的比值表示。我国的来料加工贸易的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特征就决定了贸易的增值率不高。从目前来看,我国目前的加工贸易增值率有所提高,但是从横向来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加工贸易增值水平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1.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加工贸易成贸易摩擦的导火线
近年来,我国成了世界反倾销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巨大贸易顺差造成双边贸易不平衡,但是,2010年,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产生的加工贸易进出口额为9709亿美元,占同期全国加工贸易总额的83.9%,相比之下,国有企业加工贸易进出口992.8亿美元,仅占8.6%,企业贸易额为667.9亿美元,约占总额的5.8%。可见,大部分的顺差被外商企业获取了,我国仅从事较为低端的加工环节,仅取得了数量很少的加工费,相反一些其他国家利用我国的高额贸易顺差,挑起贸易摩擦。
1.2.2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地区分布不平衡,关联度不高
我国的加工贸易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基本分布在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然而,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较差,交通不便利,通讯设施落后,因此而导致运输成本过高,造成了我国总体加工贸易发展不平衡格局。加工贸易产业与该企业下游产业之间以各种投入和产出为联系纽带的技术经济联系称作产业的关联度。较高的关联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向国内企业采购中间投入品,可以带动当地投入品生产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上的改进;第二,产业不直接输出而是转交给国内的其他相关企业进行深度加工导致国内企业的管理技术改进。加工贸易产业国内的原材料采购与零部件采购在采购总量中的比例较低,由于加工贸易的国内配置作用很低,关联产业的技术带动作用不大,技术外溢效果也受到抑制。
1.2.3加工贸易技术水平低,附加值不高
近年来,我国的加工贸易总额有了很大的提高,产业结构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然而,以机电产业为主的加工贸易业务主要以外企为主体,通常关键零部件生产等技术、技术密集型的环节不在我国生产,只把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环节转到我国,致使我国获取的附加值低,整体技术不高,这已经成了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发展瓶颈。
2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与机遇
2.1我国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因
2.1.1价格的贸易条件亟待改善
国际贸易条件被定义为一国出口与进口的交换比价,是衡量一定时期内出口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一方面加工贸易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贸易的整体竞争优势仍然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然而传统的加工贸易品已经逐渐进入成熟期,供给大于需求,另一方面,从进口来看,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主要为外资企业,其不会为我国的产业升级打算,仅仅从自身利益考虑,主要采取进料加工为主的贸易方式,通过高价进口中间产品,原材料和一些必要的机器设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进口价格。所以,总体来看,加工贸易的出口价格进一步下降,进口价格有所提高,长期发展下去,将使价格贸易条件恶化,导致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消费能力进一步下降。
2.1.2劳动力比较优势减弱助推加工贸易转型升价
长江三角、珠江三角以及环渤海地区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加工企业,长期以来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事加工贸易方式一直是我国加工贸易产品国际竞争的源泉,虽然支撑了地方经济的短期繁荣,但是却严重扭曲了我国的加工贸易方式。近年来出现的民工荒,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果要保持我国加工贸易大国的地位,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必须早日实施并完成。
2.1.3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我国以粗加工、低增值的加工方式,处于价值链的底端,获利空间有限,虽有巨大的贸易顺差,但是利润很小。在加工贸易中,我国仅能获得占出口总额的7%到9%的加工费,其余部分被外商获得。更有甚者,在进料加工中的材料采购与产品销售均由外商控制,利用转移价格和利润的方式,如引进低端而价格较高的设备,以次充好,使我方受损,还有可能产生贸易摩擦,造成过高的外贸依存度,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安全。可见,传统的加工贸易方式不利于企业的长久生存、发展,更不利于贸易结构的优化。
2.2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机遇
2.2.1良好的国际机遇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分工体系主要以产品内部的工序细分为特征,跨国公司作为国际分工的主体,正在积极调整国际经营战略,从全球范围配置资源,开始把国内的研发中心、技术和资金输入我国,以在更大的范围和空间获得外部性规模效应。到目前为止,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已达到800家左右,使产业的生产以及综合物流运作与我国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相结合,以进一步加大利润。这种技术转移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融入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促进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另外,全球的高新技术蓬勃发展也为我国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新动力。跨国公司为实现利润最大化,开始实行高新技术产品的全球化营销策略,可能把某些高新技术和大量中间技术转移到我国,成为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又一动力。
2.2.2国内的优惠政策与战略调整
我国商务部、环保总局明确公告取消部分出口退税的商品,并将一些加工层次低、污染高、资源能源消耗较大的商品列入贸易禁止类目录,这些政策的实施为我国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有利于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而能源消耗低的结构发展。我国东部出现“民工荒”的现象,为我国敲响了产业转型的警钟,但是同时,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贸易加工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政府颁发的一系列增加资金投入、改善环境的政策,为东部贸易产业转移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有利于生存发展的环境,有利于东西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加工贸易产业的转型升级。
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途径选择
3.1把握加工贸易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
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普及,员工素质的提高,跨国公司可能把更好水平、更大附加值的产品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境内,从而有利于我国加工贸易转型的升级,所以,应该抓住国际和国内的机遇,沿着产业价值链的方向,从下游的采购环节、中游的生产加工环节,再到下游的物流配送环节向高附加值的阶段转型。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应通过改进生产技术,发展新兴制造业,使出口商品结构得到改善,促进劳动密集型贸易方式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所以,应该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市场发展我国的加工贸易产业,沿着从“一般供应商”到“主要供应”,再到“合同制造商”,最后成为“品牌领导者”,从而实现产业链的变革,使国内加工贸易企业成为贸易的主导。
3.2推进加工贸易国内采购,延伸国内价值链
如果能够及时培育和发展我国的中间产品国际竞争力,我国的加工贸易将脱离劳动密集型阶段,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阶段迈进。转型升级实现后,即使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也不会影响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所以,我国当前应该鼓励发展中间投入品市场,贸易企业使用国产料件,这样就可以提高国内采购率,从而改变目前的不利模式,推动加工贸易产业与相关配套企业的良性互动,使国内的产业价值链得到有效延长。
篇3
关键词:加工贸易;经济增长;要素禀赋结构;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F74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0)09-0004-0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利用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价格等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1981―2008年,我国加工贸易额年均增长24.84%,加工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比重从1981年的6%上升到1998年的53.36%,2008年虽下降为40.67%,但加工贸易增值率却从-24.8%上升到2008年的78.42%;加工贸易增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90年的1.71%上升到2008年的6.85%。
在加工贸易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经济也维持了30年近10%年均增长率。勿庸置疑,加工贸易的资源配置效应、技术进步效应、竞争效应和诱导性制度变迁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关于经济增长对加工贸易发展的影响,国内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比较薄弱。经济增长影响加工贸易的途径有两个:一是经济增长有利于改善经济发展环境,进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推动加工贸易的增长;二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升级,劳动力成本和土地租金等要素价格不断上升,将为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以及加工贸易产品附加值的提高提供了机会和内在压力,促进了加工贸易的发展。
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在理论上是相互影响的,存在一种长期互动的关系。无论是政界还是学界都早已注意到我国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但迄今为止,关于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机制,经济增长又如何影响加工贸易却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利用中国1981~2008年数据,对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相互影响的数量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给出理论解释,进而尝试勾勒出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发展的机理。
一、文献回顾
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表明,在融入全球经济的过程中,加工贸易是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因素。我国加工贸易发展迅速的地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因而,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近年来国内的研究热点。张冰、金戈(2009)开展的理论研究表明,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途径可以归纳为三个传导机制:扩大就业与人力资本积累机制、弥补储蓄与外汇缺口机制、技术扩散与后向关联机制。
对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主要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和计量方法两个视角展开。如刘志忠、王耀中(2003)在凯恩斯模型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得到1992~2002年我国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度为7.04%,年均拉动度为0.5%。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它只是解释了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数字关系,难以反映二者的内部联系,同时,在加工贸易发展初期,当加工贸易进口大于出口时,加工贸易增加值为负数,因而该方法不能反映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尤其是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动态贡献。
针对利用国民收入恒等式来估算加工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的缺陷,后来更多的学者通过建立经济计量模型进一步考察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检验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孙楚仁等(2006)使用联立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到1981~1991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平均为-0.654%和1.363%,而1992~2004年则分别为-0.256%和2.849%。黄菁、赖明勇(2005)通过协整分析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加工贸易的发展显著地带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加工贸易的产出弹性为0.29%。闫国庆等(2009)的实证研究发现加工贸易与中周经济增长、产业竞争力、就业和技术进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证明了这种长期关系具有较强的稳健性。胡兵、乔晶(2009)的研究表明加工贸易进出口与总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他们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得到加工贸易进出口均促进了GDP和TFP的增长,而且在短期内,进口的作用大于出口。
从已有文献看,对我国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尚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大量关注与加工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单向关系,而忽略了我国经济增长作为一种经济基础因素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可能产生的影响;二是多数研究局限于静态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未能对二者在理论上存在的动态相关性进行研究。本文通过建立我国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向量自回归(VAR)模型,以脉冲响应函数(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刻画系统的动态特征,即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通过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来进一步考察我国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在解释对方变动时的相对重要性。
二、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
使用脉冲响应函数进行分析的前提是模型中每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都是平稳的。因此,必须首先对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以我国的加工贸易总额(PT)和国内生产总值(GDP)为研究变量,分析它们之间的总量关系。样本区间为1981~2008年(见表1)。利用各年人民币对美元年平均汇价将加工贸易总额转换为以人民币为单位表示的数额。考虑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对数化后易得到平稳的时间序列且不会改变数据原来的特征,笔者将对模型变量进行对数化处理,分别将加工贸易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记为InPT和InGDP,它们的一阶差分分别记为dlnPT和dlnGDP。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非平稳时间序列数据直接回归可能出现的“伪回归”现象,必须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这里采用ADF(Augmented Diekey-Fuller)单位根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本文检验结果均由Eviews5.0计算得到。
从表2可以看到,我国加工贸易总额和国内生产总值的自然对数序列均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但其一阶差分序列分别在1%和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是平稳序列,称为一阶单整序列,记为I(1)。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协整关系检验。
(三)协整检验
本文运用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我国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lnPT和lnGDP的迹检验和最大特征根检验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拒绝原假设,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变量之间具有长期的均衡关系。通过各协整方程残差的ADF检验结果显示残差为平稳序列,证明了我国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三、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互动影响的路径
协整检验的结果虽反映了我国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和长期均衡关系,但并未反映出每个内生变量的变动或冲击对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内生变量产生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在VAR函数基础上对lnPT和lnGDP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脉冲响应分析,并试图通过这一分析找出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对各变量脉冲扰动的长期反应,确定二者的长期动态关系。
(一)VAR模型的设定与估计
VAR模型通常用于相关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预测和描述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影响。最一般的VAR(p)模型如下:
Y1=A1Yt-1+…+ApYt-p+Bx1+ε1 (1)
其中,y1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1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A1,…,Ap和B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ε1是K维扰动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能有自相关,不能与模型右边的变量相关。这样就可以用0Ls方法估计每一个方程,得到的参数估计量都具有一致性。
仿照(1)式,我们以时间序列lnPT和lnGDP建立VAR模型,模型的内生变量有P阶滞后,准确建立VAR模型的关键就在于正确地选择滞后阶数。在实际应用中,通常希望滞后期足够大,从而完整地反映所构造的模型的动态特征。但同时,滞后期越长,模型中待估计的参数就越多,自由度相对就越少。因此,应在滞后期和自由度之间寻求一种状态。本文根据sc和H0准则,将模型设定为VAR(5),采用OLS方法得到估计式为:
模型整体检验结果比较好,具有决定性残差协方差为2.61E-06,对数似然函数值为82.58,AlE信息值为-5.267,sc信息值为-4.181。
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得到VAR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都位于单位圆内,模型是稳定的。而且经检验各扰动项与其滞后值不相关,White异方差检验结果也显示不存在异方差,模型效果良好,因此可以对VAR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基于所得到的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函数可以衡量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轨迹,即考虑每一个变量作为因变量时,来自其他变量包括因变量自身的滞后值的一个标准差的随机扰动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路径变化。这样我们可以得到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冲击动态响应路径。如图1所示,横坐标是脉冲响应函数的未来响应基数,纵坐标是因变量对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程度,实线表示响应函数曲线,两条虚线代表两倍标准差的置信带。
由图1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扰动具有明显的正效应,这种正效应从第1期就开始表现出来,总趋势是逐渐减小的。而对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的反应在第1期表现为0,在前4期呈现正效应,在第5期与第9期之间的影响则表现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在第1期,只受到其自身标准差冲击的影响。在计算分析期内,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的累计反应为0.5375;对在前4期的累计正效应为0.0422,到第10期的累计反应为-0.1599。其经济含义是:我国加工贸易对其自身的有一个较强的正效应;经济增长对加工贸易的影响具有时滞性,并且表现为前期的正效应以及后期的负效应,当期经济的良好表现会为随后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但伴随经济增长而来的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在对加工贸易的发展产生了负作用。
经济增长对来自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冲击的累计影响非常小,在前5期表现为正效应,后5期则呈现负效应,总体累计反应仅为0.0476。lnGDP对lnPT的一个标准差新息冲击的反应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效应,从第1期开始逐步上升,在第5期达到最大值并开始下降,到第10期的累计反应为0.2765。其经济含义是: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贡献,且经济增长对其自身的影响并不明显。
(三)方差分解
下面在VAR(5)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利用方差分解方法来考察我国加工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影响的重要程度,将系统中每个内生变量的波动按其成因分解为与各方程相关联的m个组成部分,从而了解每个随机扰动对模型内生变量的相对重要性。分析结果见表4和表5。
从表4可以看出,我国加工贸易的预测方差主要受其自身波动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呈现下降趋势,对加工贸易预测方差的影响在第1期为0,从第2期开始其影响逐渐增加,并在第7期开始稳定。第7期后,和的波动对我国加工贸易预测方差的影响基本稳定在77%和23%。加工贸易受其自身冲击影响的强度大于来自经济增长冲击的影响,但经济增长对我国加工贸易的贡献在稳定后也达到了23%的水平。
从表5可以看出,加工贸易的波动在初期对经济增长预测方差影响的重要性并不大,但从第4期后显著增强。从第6期开始,方差分解结果基本稳定,且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大于经济增长自身产生的贡献,到后期来自加工贸易的影响占据了主导作用。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实证检验结果证实了我国加工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加工贸易对经济增长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在初期并不明显,但经历一定时期之后,加工贸易的贡献开始显现。我国经济增长对加工贸易规模扩大的作用不明显并表现有一定的时滞性,在后期表面上起了负作用。对此,我们的解释是后期加工贸易的增长更多的来源于自身转型升级,而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前提是经济增长推动了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也就是说,经济增长对加工贸易起了间接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带动了我国的劳动力就业,提供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并通过示范、学习等效应使我国获得了技术外溢,推动了我国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加工贸易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也为其自身吸引更多的资金和劳动力创造了机会,从而形成了加工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长期以来,虽然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和产品附加值均有所提高,但经济增长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并没有在其中发挥明显的作用,“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还是更多地靠收取廉价的工缴费维持自己的发展,而当我国的各种生产要素成本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上升的时候,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就面临着瓶颈。
篇4
加工贸易是当今国际贸易的主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跨国公司通过产业转移,将一个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放到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地区,已成全球产业与贸易发展的趋势。产业链条越长的产品,越可能成为加工贸易产品;传统上从源头到最终产品在一国完成的“一般贸易”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低。技术含量越高的产品,通常加工环节也越多,相应地,全球化采购、全球化加工、全球化销售成为这种产品的基本特征,也就可能采取加工贸易的方式。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外贸事业长足发展,成绩显著,外贸增长迅速,外贸增长率领先于国民经济增长率,按出口贸易额计算,已排到世界第11位,这和加工贸易在我国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日益壮大的加工贸易已经在我过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现状与问题
1.国内对外加工贸易的现状
加工贸易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不断壮大,加工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目前加工贸易涉及到我国绝大部分产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推动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利用内外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加工贸易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造成我国外贸依存度过高,冲击了国内相关原料工业的发展,加剧了国际间贸易摩擦和加工贸易带来的走私问题等都给国民经济带来了负面影响。
2.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在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加工贸易附加值过低
(2)关于发展加工贸易所造成的外部依赖问题
不赞成发展加工贸易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它会造成中国对外部资源、能源以及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日渐加深。
(3)关于加工贸易的溢出效应递减问题
目前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另一指责就是其溢出效应日趋递减。其主要论据是:中国加工贸易相当部分处于典型的简单加工和组装的发展阶段,对国内中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小;中国加工贸易的技术水平不高,对产业结构升级作用不大;自上世纪以来,中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变动徘徊在1.2―1.35之间,并有下降趋势。
(4)关于加工贸易造成中国出口贸易对外商企业严重依赖的问题
对中国发展加工贸易持有异议的另一种观点是,中国今天的许多加工贸易是掌控在外商手中的,这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因为政府给予外商较多的政策优惠所造成的,其结果将使内资企业发展长期受到压制。
(5)关于加工贸易会破坏中国环境的问题
加工贸易本身是强调利用外部资源的,因此对于保护中国的资源和环境应当是有利的。
三、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对策分析
1.大力支持加工贸易企业的技术创新,培育本土的跨国公司
继续吸引跨国公司建立独立的科研机构,实行科研设备进口免税、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应增加财政资金投资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市场潜力巨大的关键技术商业化给予支持。同时,选择治理结构良好、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开展培育本土跨国公司试点。按照便利跨国经营的要求,在试点企业对外投资、外汇管理、人员进出境、境内外融资、知识产权保护、自主品牌等方面实行便利的管理与政策。这样可以使本土跨国公司逐渐成为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龙头。
2.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努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呈现新的特点,跨国公司开始将更高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外转移,国内企业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科研合作,不仅把加工贸易作为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载体,更要采取措施进一步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的模式要从引用外资为主转化为引用外资与对外投资齐头并进的新思路。政府要出台支持研发机构开展加工贸易的监管模式和更加积极的出料加工产业引导政策,在承接境外高端产业转进的同时,将我国的饱和产业向境外转出,使加工贸易由单向转移向双向转移升级。
3.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积极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第一,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第二,是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关系。
第三,处理好转型升级与引资量质并举的关系。
4.主动突破传统监管理念,创新引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传统监管理念认为,经营加工贸易的企业应当具备生产能力,否则不得开展加工贸易;加工贸易应以有形物质为监管对象,无形知识产权的生产不能成为加工贸易监管对象。在这看似合理的理论基础上制定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已严重不适应当前产业垂直分工引起的产业链环节外包化的加工贸易发展趋势,如不加以调整必将严重制约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5.提高加工增值含量,共同助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近年来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加工贸易企业的利润相应削薄,有的企业甚至已处在亏损边缘,加工贸易制造环节中的增值含量有不断降低的趋势。为此,政府要通过完善监管机制,抵御监管风险。如制定加工贸易准入规则,通过“控制增量”来“提高水平”,将不符合条件的加工贸易企业逐步淘汰出局;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对企业出现加工增值含量降低的情况及时作出反应,进行客观分析;完善进出口金额“倒挂”手册保税料件的内销补税审价机制,防止国家税收流失。在对加工增值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出备的法律监管体系,指导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加强对加工贸易的联合监管,促进守法企业转型升级,对心存侥幸的违规企业加大打击力度。
6.重视社会责任标准,协调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目前,欧美国家正在积极强制推行SA8000标准认证。这个被称为“社会责任认证”的标准,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许多跨国公司订单的附加条件中,如果企业没有取得认证或者存在违反标准要求的行为,就会被停单、撤单,它们的产品将无法进入欧美市场,这对我国广大中小型加工贸易企业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这要求企业在加工贸易备案环节贯彻社会责任标准采取不同措施,也为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贡献。
篇5
【关键词】加工贸易 产业结构 对策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我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处于整个产品价值链的低端,仅仅发挥了我国劳动力廉价而丰富的优势,并没有赚取高额的利润,所以我国的加工贸易应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意识,向产业链的高端附加值方向发展。
(一)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
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进出口额增长速度反复波动,但总体趋势是上升的。2004年,加工贸易的进出口发展速度极快,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峰,而在2009年,加工贸易却出现了负增长。总的来说,自2003年起,我国加工贸易一直处于顺差,发展速度极快。
(二)我国加工贸易的特征
1.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到2015年,全国范围内从事加工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大约有437807家,迅速增长的加工贸易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经香港转口。中国的加工贸易大部分经香港转口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香港是中国最大的自由港口,靠近东南亚,地理位置优越,加工贸易产品从香港出口到海外国家比直接从加工地区出口要便利的多;二是,香港企业或产品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并且劳动力资源比较缺乏,所以加工贸易在香港本地区的发展成本较高。最后,再把产品转交给香港地区,在香港内销或出口。
3.加工贸易的方式以进料加工为主。加工贸易的初期,我国主要从事来料加工,只赚取中间低廉的加工组装费用。但是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从事进料加工,企业不仅能赚取加工费用,而且还能赚取所需进口材料和设备的差价。因此,来料加工逐渐被进料加工所取代,成为了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
二、我国加工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问题
(一)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改革开放之后,加工贸易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正好符合我国的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吸收了大量的就业,顺应了民意,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成功的解决了劳动力过剩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资源配置效率。
2.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目前,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还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的加工贸易产品也大都是劳动密集型产品,所以加工贸易的快速发展就需要以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作为支撑。而事实上我国正好是一个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样也就自然而然的缓解了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并且加工制成品的大量出口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回了大量的资金和国外的经济情报。
3.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层次发生了变化,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继续发展的基础上,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开始快速涌现。产业层次的提升直接带动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如手机、计算机等高新技术产业在短期内迅速形成规模生产。
(二)我国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在加工贸易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的背后,也显现出了一系列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产生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
1.外商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受益过多。外资企业一直在我国的加工贸易格局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外资企业的出口中,80%以上的加工贸易来自于外资企业。我国的加工贸易企业只负责简单的加工制造,外商借助廉价的劳动力,只支付加工费,技术和品牌都被外商所控制,甚至行业内的加工企业为获得利润,进行价格战争,绝大部分的利润被外商攫取。
2.加工贸易的整体竞争力较低。我国的加工贸易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一是产业分布层次较低。我国以加工初级产品为主,加工贸易中高端产业的份额,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的份额很小。二是产品的价值链较低。通过出卖劳动力赚取低廉的工资,外商企业控制着高附加值的设计、营销等环节。
3.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国家支持政策较多,使加工贸易发展的较快,出口量最大。而中西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基础设施落后,吸引外资的能力较弱,生产水平落后,所以经济规模小、发展慢。
4.我国加工贸易的环境问题。目前,在我国加工贸易的出口方面,生产的大量出口产品是高污染的,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这些产品既包括工业制成品,也包含中间产品,它们种类较多,排污量大,产生了巨大的外部不经济。此外,以传统劳动、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加工贸易,能耗大,污染高,且以初级产品为主,资源投入量大,技术含量低。
三、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对策及建议
(一)加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支持力度
从税收政策来看,政府应该以企业为中心,制定相应的优惠性税收政策,比如:扩大对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退税额度,直接增加企业的利润收入。
从产业政策来看,要加大加工贸易的科技投入,增加政府的资金支持力度,为高科技产业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要采取金融和贸易政策的实施,比如,加大银行贷款、放宽政府对项目的审批力度等。
(二)促进加工贸易的东中西部地区平衡
东部沿海地区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稳步发展的同时,促使劳动力素质不断提高,因此,东部应集中发展资金或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西部地区虽处于劣势,更应迎难而上,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利用自身的资源条件,弥补运输成本高等劣势;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势,交通落后,政府应对中西部地区实施优惠的税收政策。
(三)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
政府开始重视对加工贸易的治理,从很多方面来制止高污染产业的进出口。例如,增加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关税、减少高耗能产业的出口退税等。但是,完全停止这些行业的进出口不是一气合成的,需要长时间的各方的共同努力,企业要自觉的逐步减少污染的排放和能源的消耗,积极落实国家的经济政策。
四、结语
加工贸易作为最主要的对外贸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的就业,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然而,在加工贸易的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转型升级的问题,这应该引起社会多方的重视。所以,我们必须加强自主创新意识和品牌意识,促进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升级,加大对加工贸易企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扶持力度,促进整个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光亮.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分析及转型升级研究[J].实证分析,2011(02).
[2]郭建宏.中国加工贸易问题研究一发展挑战和结构升级[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1.
[3]海关总署.中国海关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海关杂志出版社2015(5).
[4]何龙斌.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加工贸易产业转移的难点与突破[J].开发研究,2011(04)
篇6
(一)关务管理概念
所谓的关务指的是通关事物,也就是通过落实对通关作业以及单证申报等与通关事项间存在影响关系的各项事项所进行的管理,该项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较广,包括专业问题如通关、物流以及税收等,还有相关的法律政策。作为一项系统性的管理工作,在实际落实的过程中,其关系到了企业物流、信息流以及运营成本等,对于加工贸易出口企业来讲,直接影响到其竞争力。在实际理念这一概念的过程中,经常会与“报关”这一概念混淆,因此,需要明确掌握二者概念上的差异性。
(二)加工贸易企业关务管理所呈现出的特点分析
1、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在关务手册中对于相应的政策内容、法律法规进行了明确,以统一的政策规定来强制企业遵守,针对加工贸易的具体业务形式进行了分别规定,因此,在这一点上具有着一定的针对性。比如:关于贸易手册的申请制度、各项贸易指标的申报与审定制度以及关税的计算与征收制度等。2、广泛性与系统性首先,在广泛性特征上。从企业的内部来讲,关系到了企业管理与业务开展的各个环节,从企业决策层到具体的执行部门;从企业外部讲,不仅与各个政府职能部门间存在着关联性,如海关以及税务局等,同时还与银行等部门有着密切关系。其次,在系统性特征上。整个关务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以系统性为原则进行开展,整个申报必须满足一致性的原则,不允许擅自改动,而且整个工作的开展也涉及到了各个不同的职能部门,所以需要进行系统化的落实。3、复杂性与及时性第一,复杂性特征。关务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可以划分为如下两大部分:一是通关环节;二是企业内部业务操作与管理。而企业在实际落实业务内容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操作来实现,且涉及到的业务内容较多,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特征;与此同时,管理工作的开展也具有着很强的专业性,相应工作的难度较大,需要兼顾企业内部控制、外部政策与发展环境等,因此复杂性特征凸显。第二,从进出口加工贸易的现状看,物流滞留在通关环节上的现象频发,这就证明了企业物流管理在速度上急需提升,而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关务人员必须全面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以高效的信息流通来提高自身的反应速度,进而确保物流能够及时且迅速的通关,以满足客户的实际需求。4、重要性对于加工贸易企业来讲,关务管理工作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提高关务管理水准,才能够确保企业业务的顺利运转,进而在实现有效成本控制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综合效益。因此,关务管理工作需要承担起相应的法律责任与经济责任,提高对关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而为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奠定基础。
二、加工贸易企业关务风险分析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加工贸易企业关务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政府相关部门逐渐深化了加工贸易企业监管政策的制定,而由于在此背景下加工贸易企业无法快速适应到新的环境中,因而导致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渐呈现出相应的关务风险影响到了关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其次,部分加工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未根据自身发展现状构建相应的风险运作评估,最终导致其在业务开展过程中无法预测出当前发展中潜藏的风险,进而促就了风险的形成。此外,预防措施的不完善也是导致风险产生的原因之一,因而在加工贸易企业关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应给予其高度的重视。
三、强化加工贸易企业关务管理的措施
(一)树立风险管理意识
树立风险管理意识是强化加工贸易企业关务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此,要求当前加工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提高自身风险管理意识,且由于风险意识的重视程度与企业所面临的关务风险成反比,因而为了确保关务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加工贸易企业经营者应通过举办文化活动等形式来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进而使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规范自身操作行为,最终提高企业关务整体管理水平。此外,加工贸易企业经营者应定期安排企业管理人员参加相应的培训,使其在培训过程中能深化自身对加工贸易相关法律制度的认知,且通过对经典案例分析的方式来加深自身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最终在开展关务管理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协助企业做好海关核查工作,并由此降低加工贸易企业经营中的风险。
(二)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在加工贸易企业关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提高关务管理水平,要求企业经营者应采取相应措施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对于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由于关务管理是加工贸易企业管理的重点,因而在此背景下,加工贸易企业应为其工作的展开提供一个良好的管理平台,并结合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控制特点及企业现有的资源配置现状构建科学化的管理环境,以便在此环境中可基于国家政策法律监管规定及要求来完善关务管理工作内容及方式;第二,为了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要求企业经营者应在企业现有的管理基础上来构建自我调控系统,以便全面掌握关务管理工作现状,并在管理中的发现问题时,及时对其进行解决,实现自我调控。
(三)重视关务人员的管理
关务人员管理是加工贸易企业中关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此,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定期聘请专业的管理人员来对本企业的关务管理工作的展开加以指导,促使企业中的关务人员在正确的引导下能规范自身操作行为,最终达到最佳的关务管理状态。其次,企业应根据当前关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呈现出的问题构建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来达到关务人员管理目的,且促使关务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严格遵守内部控制制度内容,提高自身关务管理水平。再次,加工贸易企业在开展关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也应通过设定薪酬制度的形式来调动关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并促使其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环境中,提高关务管理整体管理质量。
(四)提高企业信誉
当前海关在开展管理工作的过程中实施的是分类管理政策,即按照加工企业的信誉将其划分为不同等级,然后根据等级的不同实施不同的管理政策。因而在此背景下,加工贸易企业为了争取优先的办理货物申报权利,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自身企业信誉。对于此首先要求加工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通过提高自身产品质量等方式来为自身塑造良好的通关形象,并得到海关的认可,达到提升企业信誉的目的。其次,加工贸易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自身整体核心竞争力,要求其应根据国家政策需求来对自身内部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取信海关支持。此外,企业应杜绝限制类商品的生产,提高自身商品加工质量,提升自身生产信誉。
四、总结
篇7
一、料件进口与供应物流
加工贸易是以加工装配为特征的进出口业务,企业开展加工贸易,在与外方签订加工贸易合同后,经海关审批备案,方可开展加工贸易业务。海关如何监管加工贸易所需料件按时如数进口并实施有效的物流管理,是保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工贸易企业目标实现的先决条件。
(一)海关前期备案
1. 企业备案内容。一是加工贸易企业备案,包括有能力开展加工贸易的生产制造企业,有料件进出和制成品出口渠道、委托具有生产制造能力的企业进行加工或组装的中介机构如专业贸易公司的备案。二是中外方签订合同的备案,主要涉及外方提供的料件和设备、中方加工装配的成品名称、规格、数量、包装,以及料件进口和制成品出口日期、口岸、运输方式、用料定额、损耗率、工缴费标准支付方式、合同有效期限和违约、撤约、索赔、仲裁办法等等内容。
2. 海关审核审批。海关结合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的批文批件,对加工贸易企业申请备案内容尤其是对生产制造企业的能力和中介机构资质进行审核无讹后,核发具有法律效应的加工贸易《登记手册》,企业凭以办理进出口业务。加工贸易《登记手册》是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办理进出口货物报关、免税手续和核销手续的主要凭证,经海关审核并签章认可后的申报项目,任何单位和个人均不准擅自涂改和伪造、撕毁。
(二)企业进口料件物流管理
1. 《登记手册》管理。加工贸易《登记手册》记录着进口料件的数量和质量,是加工贸易企业物流管理的重要内容。《登记手册》如有遗失,要及时向海关报告,将有关进出口货物的单证交主管海关,经海关核实情况属实的,予以补发《登记手册》。在海关补发《登记手册》前,加工贸易料件不得进口。如果中外双方已登记备案的合同发生中止、延长、转让、变更等问题,加工贸易企业应于上述情况发生前并经主管机关批准确认后,向主管海关申请办理有关合同变更手续。
2. 料件供应物流管理。加工贸易企业在完成海关前期备案后,即可按照与外方签订的合同,并依据企业生产进度组织料件进口。进口料件是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经营中供应链管理环节的供应物流,也是企业加工装配生产活动的开始。南宁富士康公司生产需要的机电元器件、中石油钦州炼厂需要的原油等都属于企业生产的料件,企业组织料件到生产基地的活动(确定原材料需求和供应商、购买、运输、储存)均为加工贸易企业料件供应物流管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工贸易规模小,出口产品层次较低,企业进口料件集中在矿石、原油、电子元器件、布料等低值或初级料件等货物,给供应物流管理中的运输和仓储带来一定困难,对于企业而言,关键是如何将料件及时运送到位,以确保企业生产正常进行。
(三)海关口岸物流管理
1. 料件进口管理程序。海关对加工贸易企业供应物流管理主要表现在对加工贸易进口料件的现场查验、征免税管理和放行三个环节,这三个工作环节的监管依据是加工贸易《登记手册》海关的监管条件和批注。海关现场查验的职责是查验进口料件是否符合《登记手册》所列项目和数量、质量要求,是否需要进口许可证和相关证件;征免税管理要求核查进口料件是否符合国家征免税规定;海关对进口料件实施放行后,由海关加工贸易主管部门进行管理。
2. 进口料件物流管理。海关在履行口岸监管职责的同时,要求企业做好料件进口物流管理工作,如北海出口加工区内的加工贸易企业,以计算机及配件加工、手机生产测试、激光头组装加工等电子产品类为主,企业需要对加工装配所需进口料件的具体物流活动进行详细策划,并与商务、海关、银行等加工贸易主管部门和物流企业的运输、仓储、搬运保持联系。
二、加工装配与生产物流
加工贸易企业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件等料件,经加工装配后,将产品复出口,这一加工装配常见的方式有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进料加工。海关对企业加工装配过程中的料件使用情况必须进行中期核查,企业要做好生产物流管理工作。
(一)企业生产物流管理
1. 生产物流。加工贸易生产物流是加工贸易企业在加工装配过程中的物流活动,是加工装配整个过程中的一部分。从生产属性分析,生产物流起于原材料的投入,止于成品仓库,其贯穿生产全过程。生产物流的物流属性是生产原材料在生产系统各个生产阶段的流动全过程,是生产系统动态表现。广西兴力达鞋业有限公司将鞋类加工贸易生产流程和生产物流同步进行管理,使企业生产物流管理对产品生产的时间和人力资源节约产生积极影响。
2. 生产物流管理。加工贸易企业进口料件要遵守海关管理制度,专料专用,不得与国内其他料件串换使用,有专门的仓库进行存放,做好详细的料件进出库记录。在特殊情况下,因加工出口产品急需使用国内同品种、同规格、同等数量的料件顶替进口料件进行加工装配的,应事先报经主管海关批准。加工贸易企业进口的料件不得在境内销售,如因故必须转为内销的,应经有关部门批准并经海关许可。
(二)海关中期核查物流管理
篇8
从广义上讲,加工贸易是外国的企业(通常是工业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以投资的方式把某些生产能力转移到东道国或者利用东道国己有的生产能力为自己加工装配产品,然后运出东道国境外销售。这种跨越国界的生产加工和销售,成为加工贸易的显著特征。加工贸易同国际直接投资及国际贸易紧密相联,体现了商品和资本交换的国际化。从狭义上讲,加工贸易是部分国家对来料或进料加工采用海关保税监管的贸易。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较高的关税或非关税壁垒,为了扩大对外贸易或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了对以来料或进料方式进口的原材料、零部件由海关实行保税监管办法。狭义的加工贸易是一种比较新的现象,特点是出口产品中所含有的进口成分比较高,出口国主要投入劳动力对进口零件进行组装。根据《加工贸易审批管理暂行办法》(外经贸管发1999第314号文)规定,加工贸易指从境外保税进口全部或部分原辅材料、零部件、元器件、包装物料(下称进口料件),经境内企业加工或装配后,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3号,168号修正))也对加工贸易及其相关概念做出了明确的含义:加工贸易,是指经营企业进口全部或者部分原材料、零部件、元部件、包装材料,经加工或者装配后,将制成品复出口的经营活动,包括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来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外商提供,即不需要付汇进口,也不需要用加工费偿还,制成品由外商销售,经营企业收取加工费的经营活动。进料加工是指进口料件由经营企业付汇进口,制成品由经营企业外销出口的经营活动。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总结出加工贸易的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料件全部或者部分进口和制成品复出口,即所谓的“两头在外”,这是加工贸易业务最基本的特征;二是加工或者装配,这是加工贸易业务的内核,是加工贸易存在的基础。
二、加工贸易方式下进口料件因故内销应采取的措施分析及建议
加工贸易进口料件内销具体可以分为来料加工企业的进口料件内销和进料加工企业的进口料件内销。这两种料件内销是有很大不同的。原因如下:对于加工贸易中来料加工的入境货物,最近的对其有规定的文件是《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关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的通知》(发改价格【2003】2357号),该文的第十条中有“来料加工的入境货物不做品质检验的,不收品质检验费”的要求,即来料加工的入境货物需要做品质检验的,还是要收取品质检验费的。按照后法优先的原则,《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质检总局关于降低加工贸易出口货物品质检验收费标准的通知(计价格[2002]974号)》文的“一”中“对来料加工的进口原料仍不实施品质检验”的规定已被其取代,这点很容易被忽视。按照《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释义)》第一条的释义中“从国外相关检验检疫工作收费情况看,包括发达国家在内,出入境检验检疫业务多采用“谁受益,谁付费”的国际通行做法”可知,如果检验检疫机构已经对相关货物明确了收费依据,那就是要对其实施检验检疫并且进行收费的。而《出入境检验检疫计收费工作手册》第79问,第84问,第86问,第83问,第87问则分别明确要求对进口涂料,检验检疫类别含“L”的入境民用商品,进出口电池产品,进口铜精矿、锌精矿,进口车辆等商品,无论是否属于来料加工都需要对其进行品质检验并收取品质检验费。其他类似的情况还有旧机电,成套设备和废物原料(环保项目检验)等。故除此之外的其他来料加工的入境货物方可不实施品质检验,不收品质检验费。
同样,对于加工贸易中进料加工的入境货物,依据《出入境检验检疫收费办法(释义)》第十条的释义“进料加工的入境原料属法定品质检验对象时,检验检疫机构实施品质检验,收取全额品质检验费”可知,其是要实施品质检验并收取品质检验费的。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加工贸易方式下不需实施品质检验的来料加工的入境货物,如果其转内销,即相当于以一般贸易方式进口货物,检验检疫机构是要对此类货物进行监管的(如实施品质检验并收取品质检验费等);如果是进料加工企业因故料件要征税内销时,虽然也视同一般贸易方式进口,但由于料件在进口时检验检疫机构已经对其进行了品质检验,所以在内销时无须再做品质检验和收取检验费。如果上述料件是涉证产品(如涉及强制性产品认证),需按照相关规定办理相应手续。但在《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第三十四条和《海关加工贸易监管业务操作规程》((署加发[2005]73号))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等相关要求中,海关办理此类货物转内销的通关手续时都并未提及到需要提供检验检疫方面的相关材料。如果海关没有按照《关于启用检验检疫出入境货物通关单的通知》(国检法联[1999]397号)规定的“先报检,后报关”通关模式对此类货物进行监管,那么检验检疫机构对此类货物的监管工作(如实施品质检验并收取品质检验费等)很难有效开展。
建议质检总局与海关总署协商,在《海关对加工贸易货物监管办法》和《海关加工贸易监管业务操作规程》等文件中加入“加工贸易方式下的入境货物(包括来料和进料加工)转内销的货物办理通关手续时需要提供检验检疫方面的相关材料”等内容,在体制上对此予以强化和保证。建议参照(署加发〔2009〕172号)文中“六”中“对属于《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实施检验检疫的进出境商品目录》内的出区内销残次品,须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内销。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当事人销毁,其他项目不合格的,可以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处理,经重现检验合格的,方可内销”的要求,对加工贸易方式下不需实施品质检验的来料加工的入境原料如果转内销,须经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按照国家技术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检验合格后,方可内销。涉及人身财产安全,健康,环境保护项目不合格的,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责令当事人销毁;其他项目不合格的,可以在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监督下进行技术处理,经重新检验合格的,方可内销。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出口加工区产生的边角料和废品,要按照《海关总署、环境保护部、商务部、质检总局关于出口加工区边角料、废品、残次品出区处理问题的通知》(署加发〔2009〕172号)文中“二”中“对于出口加工区产生的边角料,废品出区内销的具体操作比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关于加工贸易边角料、剩余料件、残次品、副产品和受灾保税货物的管理办法》(海关总署令第111号)———,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对上述内销的边角料,废品不实施检验检疫”的要求,对加工贸易方式下出区内销的边角料和废品仍不实施检验检疫。
篇9
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思路
加工贸易是我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更好地参与国际分工、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的一条现实路径。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继续发展加工贸易,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要求,我省需要以更加开放务实的姿态,牢牢把握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的发展环境,促进加工贸易从以降低成本为主向以提高收益为主的转变,从以外资企业为主体向本地与外资企业并举的转变,以加工贸易的优化带动全省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我省加工贸易融于全省整体工业体系,占据国际产业分工链条的有利环节,推动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广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充分发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进广东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适度重型化和高级化中的关键作用,充分发挥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促进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中的关键作用。注重加工贸易发展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四统一,规模增长与经济效益、资源环境相适应,增量扩张与存量优化相协调。积极发展高科技加工贸易,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装配业。优化加工贸易管理体制、协调机制,提高政府在加工贸易领域的管理效能。贯彻实施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外向带动”发展战略,充分利用加工贸易方式协助和促进全省九大支柱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加快推动我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产业升级,服务支撑;中间提升,两头延伸;以点带面,梯次推进;市场主导,政府协调。以产业升级为主要目标,推动加工贸易企业从高消耗、高污染、低技术的初级加工装配业逐步向节能型、环保型、高新技术化的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在全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要特别推动与我省九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将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路径。通过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大力提升我省在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国际竞争力,使我省在加工贸易发展中占据更加主动、更加积极、收益更高的发展位置,进一步巩固我省在全国加工贸易发展中的排头兵地位。
适度改变我省加工贸易产业结构轻型化特征,加大产业重型化比重,加工贸易产业优化升级方向应选取占领国际产业分工价值链中具有高附加价值的环节。对此,全省加工贸易产业优化升级可进入四个重要领域和八个具体行业,同时推动传统行业转型升级。
四个产业链的延伸领域包括:一是向产业链上游发展,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二是在产业链中游精选,从事加工制造链增值大的环节;三是向产业链下游延伸,积极发展国际物流和配送业务;四是向产业链配套拓展,进入关键零部件和设备制造业。
重点发展行业包括半导体产业、软件产业、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研发设计业、保税物流业。
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措施
提高引进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不断提高吸收外资的技术含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型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积极承接以IT产业为代表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吸引跨国公司把技术含量、增值率高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中心转移到我省。重点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来我省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以及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实行粤港澳联合推介“大珠三角”的投资营商环境、联合招商,聘请招商顾问公司等方式,开拓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附加值高和关联度大的高新技术产业、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现代物流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要特别推动与我省九大支柱产业发展的有机结合,将吸收外资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作为支柱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
促进产业梯度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全省加工贸易布局。积极发挥我省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市场资源优势,鼓励和支持简单装配业和传统加工工业实施产业迁移,优化全省加工贸易产业布局。
珠三角地区重点发展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切实提高加工贸易增值水平。对新设或增资的项目,要逐步提高环保标准,促进加工贸易向低污染、低耗能和高附加值产业转型。东西两翼和山区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扩大外来投资规模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质量水平,利用后发优势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幅度。
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促进加工贸易由OEM向ODM、OBM转变。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加快对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二次自主创新,提升企业从事OEM(委托制造)配套能力,鼓励向ODM(委托设计制造) 和OBM(自主品牌加工制造)发展,逐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自有品牌。加强本地的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在广东设立研发、设计中心,鼓励加工贸易企业与本地大学和科技中心合作。设立专为中、小加工贸易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和设计服务的孵化园区,加强中小企业研究、开发与设计的能力,提高中小企业的产品质量,不断完善加工贸易的配套产业。引导企业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博览会、展销会,尤其是国际著名的专业博览会,将广东的名、优、特、新产品推上世界产业竞争的舞台,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延长产业链,促进加工贸易国内配套产业发展。促进加工贸易配套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提高加工贸易对国内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鼓励我省加工贸易企业增加国内采购和从事深加工结转业务,注重培养前后关联产业的零部件配套能力,通过中间产品的进口替代,延长国内产业链条,形成产业聚集;同时引进国外先进制造业技术,完善加工贸易的产业配套体系和配套能力,最大限度满足加工贸易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开展的区港联动、保税物流中心试点的机遇,发挥其加工贸易企业采用国产料件享受入区退税政策,解决我省加工贸易产业升级遇到的国产料件退税问题。
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加工贸易,促进我省外源型经济与内源型经济协调发展。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民营经济从事加工贸易业务,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发展加工贸易的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技型、自主知识产权型民营企业进入跨国公司的产业链,促进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的快速增长,逐步实现由“海外接单、大陆生产、香港出口”的传统营运方式向“大陆接单、大陆生产和大陆直接出口”模式的转变,使“候鸟经济”转变为“榕树经济”。通过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建立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出口信贷资金支持体系,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外资经济与当地经济不断地融合,形成民营企业加工贸易群体,促进加工贸易本地化。
加快生产业和物流业的发展步伐。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是企业从加工制造环节向产品的研发、设计和服务领域延伸。我省要加快对外开放服务贸易业,形成完整的生产业,加大出口报关、商品检疫、物流、金融、法律、会计、信息、人力资源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
“以快取胜”已成为加工贸易降低综合营商成本的关键之一。在企业的生产领域,物流业是重要环节。要着手研究我省和泛珠江三角洲区域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布局,加大珠三角地区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造现有物流设施,尽快建立以国际港口、国际机场、现代化客货口岸和场站为枢纽,以高速公路、铁路、水运为骨架的陆海空交通运输系统,形成一个区域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现有保税区设立国际采购与配送中心;赋予保税物流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国际货代和运输等经营权,赋予企业从事集拼业务资格;按照物流规律,赋予保税仓储企业完整的物流运作功能,允许保税仓储企业跨区域设立连锁公司。
篇10
(1)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产品结构明显改善,技术进步效应逐渐显现。
近年来,我国加工贸易产品结构的动态优化趋势十分明显。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企业来华从事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在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越来越高。2004年全国以加工贸易方式出口的机电产品为2398.9亿美元,占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的74.2%。技术产业对外贸易更是以加工贸易为主,加工贸易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2)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主体结构不断优化。
2003年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加工贸易中的比重达到78.7%,其中,进料加工出口的90.2%和进口的93.4%来自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一步考察发现,加工贸易投资主体从20世纪80年代港澳台到90年代初的亚洲“四小龙”国家或地区,主要从事服装、纺织品和皮革制品等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九十年代初开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成为我国加工贸易的主要资金和技术来源,电子、电器设备、办公用品、通讯、计算机以及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的中间品生产以及制成品的组装在东南沿海较发达地区开始拓展。
(3)境外加工贸易作为新的加工贸易方式正在得到发展。
境外加工贸易是指我国企业以现有设备和技术投资为主,在境外以加工装配的形式,带动和扩大国内设备、技术、原材料、零配件出口的国际经贸合作和对外投资方式。作为对外投资的一个组成部分,境外加工贸易是我国企业走出国门的重要方式,对推动企业国际化经营、调整产业结构以及扩大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加工贸易的国家,往往有两种背景,一是国内资源匮乏,一是经济刚刚起步或正处赶超阶段。我国属于第一种情形。
2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较低,未能有效配置国内资源和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
目前我国产业进出口呈现出“大出大进”特点,即在对外加工贸易中,我国国产料件的利用率并不高,很多原材料是从国外大量进口的,从而导致了本应与加工贸易进行配套生产的上下游产业没有得到长足发展,整体产业关联度较低,未能提高产业结构。
我国加工贸易多为跨国公司绵长生产链上的一个环节,整个产业链中,中国仅以廉价的劳动和使用成本偏低的土地参与加工贸易。而原材料、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技术、品牌、管理模式、资金以及营销网络等附加值高的生产要素基木是跨国公司从国外市场上配置的。
(2)我国产业整体竞争力处于国际链条低端。
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加工贸易发展面临一系列问题:第一,我国加工贸易产业整体竞争优势仍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成熟技术的工序上,加工制造档次仍处于低端。第二,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加工贸易主体,其战略和目标影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方向。第三,珠三角等地区加工贸易劳动力比较优势在逐步减弱,不断受到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优惠政策和劳动力成本的挑战。第四,我国加工贸易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基础好、发展快、规模大,中西部地区无论从规模还是发展速度看,承接加工制造产业和加工工序转移的条件还不成熟,存在较大差距。
(3)加工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普遍弱化。
目前,我国参与加工贸易的企业营销能力差,甚至不具备营销职能。企业不研究市场及消费者的需求,不掌握新产品的开发能力,没有自己的市场营销网络。开发市场乏力,没有创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比如,据一次统计材料显示,武汉市加工贸易业务以评单委托加工为主,自主设计生产不多;产品品牌主要控制在外方手上,中方自有品牌不多。
3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对策建议
(1)调整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促进加工贸易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国家应该强化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实行加工贸易产业评估制度,向高端产业环节升级,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环保型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以促进加工贸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
为加工贸易科研开发成果商业化生产创造基础,是提高我国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升级换代能力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在加工贸易领域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在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中没有形成水平分工的格局。对此,需要国家在促进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设立具有标志性的国家级研究开发中心,制定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扶持性政策。在制定加工贸易政策时,应将高新技术产业与一般制造业区别对待,鼓励企业利用加工贸易参与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分工。
(2)提高贸易企业的营销能力。
要积极发展加工贸易电子商务。在全球化经营中,利用电子商务可以快捷地掌握各地的生产、销售、原料供应等情况,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可以对加工贸易产品的种类或技术含量进行远程控制,为消费者提供网络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可以通过电子网络把商品的全部信息瞬间传递到生产第一线,按照顾客的要求进行加工生产;还可以实现各国加工贸易企业的联网,为企业节省大量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国加工贸易企业也必须充分利用国际互联网来加强与贸易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通过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优势,第一时间对市场作出准确判断与决策,以取得市场竞争的主动权,使我国的加工贸易获得持续健康发展。
(3)有效运用贸易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保护并扩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工贸易的发展。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是“以市场换技术”,也的确有一些企业通过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了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比较优势开始显现但尚有一些企业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当保护和扶持,才有可能摆脱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我们应利用贸易政策措施,加大对这类企业的扶持力度,使他们尽快完成由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实质性转变。
(4)完善加工贸易产业政策,带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原材料采购率是带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的关键环节,因此,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改变我国税收、投资等政策向下游产品倾斜的状况,引导资金向中上游产业投入,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提升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
参考文献
[1]王蕙珍.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策略思考[J].华东经济管理,2005,(4).
[2]张婧.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现状剖析及政策启示[J].商业经济,2005,(11).
- 上一篇:品牌管理研究综述
- 下一篇:春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