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的防治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的防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病的防治

篇1

【关键词】社区精神病病人 管理与防治 社会问题

本文资料源自本中心近5年来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现将管理与防治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3例管理对象为本辖区中发现并管理的重症精神病人患者,全部病例临床检查与观察均符合CCMD-2-R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其中男55例,女28例,年龄26~55岁。

1.2 方法

1.2.1 药物治疗 根据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及理化检查结果与饮食情况选用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因对病人的家庭情况及以前是否有过重大疾病、是否有药物过敏史等均不了解,在选用药物时尽量选用副作用小、发生过敏几率低的精神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如氯丙嗪从12.5mg开始,在病人无任何副作用的情况下再逐步加大治疗量。因药物剂量过小不能控制病人情绪时则加大安定或氯硝安定的日治疗量,以使病人处于镇静状态,达到减轻躁动情绪、避免意外发生的目的。

1.2.2 心理治疗 经药物治疗1~3个月后,当病人情绪基本稳定且能与人进行简单的交流时,与病人进行沟通。首先向其讲明治病的目的就是使其早日康复,重返社会,与家人团聚。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与医生配合,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此基础上逐步询问病人的家庭情况,是否有工作单位以及病人的姓名、年龄、学历、住址和婚姻状况等。根据收集到的有关资料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治疗,最终达到病人要求治病、主动叙述自己的内心体验与要求,这就是心理治疗的目的所在。

1.2.3 工娱疗法 当病人阳性症状完全消失,情绪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时,对病人进行工疗与娱疗训练。首先让病人学会整理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此后让其从学习简单的手工劳动到较复杂的劳动技能,如择菜、洗菜、切土豆丝等,与此同时根据病人爱好与特长让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从听音乐到学习不同的乐器,以及学习打乒乓球、羽毛球、篮球等,以提高病人的自信心,充分发挥病人的潜在能力。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后鼓励病人多参加集体活动,从中逐步掌握社交技巧,以便达到完全康复的目的。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经过12~24个月的治疗管理,经我中心与病人住地派出所、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及病人家属多次沟通、联系、观察,所有病人病情稳定,2年内无肇事肇祸,无关锁现象发生。

2.2 效益评估

2.2.1 社会效益 本资料中的83例病人在管理前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冲动、毁物、影响交通、赤身露体、致人伤亡或残暴异性,给一方治安和人民群众的心理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些病人纳入管理后不仅得到了很好的有效治疗,而且为社会治安秩序的稳定与建设祥和快乐、团结奋进的社区做出了难以用金钱衡量的贡献。

2.2.2 经济效益 本文中83例病人纳入管理,病情稳定,大大减少了住院治疗次数,减少了社会医疗资源的浪费。

3 讨论

本文资料显示与全国各地的有关报道相似,精神疾病患者给医疗单位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经济负担,对政府交办的收容治疗任务理当坚决执行,可长期下去难以负重。就我国的国情而言,这些病人也难以完全由政府包干一切费用。像这样的精神病人日趋增多,已经影响了社会的稳定,给社会、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精神病人造成的伤人事件已屡见不鲜,精神病患者对社会危害程度已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精神病病人的社区管理与防治已成为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本文试图探讨一条社区管理与治疗相结合的新途径。

篇2

关键词:精神封闭病区;防止;流行性感冒;传播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节多见。该病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迅速[1]。而精神病院的封闭病区患者集中,相对密度大,加上精神病患者的特殊病情,如部分缺乏自知力,缺主诉,对流感的防治意识和能力较差,长期住院机体抵抗力低,一旦流感发生,如果医务人员不及时防范处置,极易蔓延传播,给患者的安全和医院管理带来不良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4月上旬、10月下旬我院封闭病区发生流行性感冒,4月上旬感染患者5例,占病区30例精神病患者的16.67%,10月下旬感染患者4例,占病区28例精神病患者的14.29%。临床表现: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咽痛,流涕。血常规检查:血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1.2方法 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

1.2.1一般治疗 本病传染性较强,应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外来人员接触;起病后应及早卧床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防止继发感染。病程中鼓励多饮水,提倡清淡、富营养、易消化饮食。本病尚无特效治疗,可根据临床表现酌情进行相应药物治疗。

1.2.2 药物治疗 利巴韦林:广谱抗病毒药,对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为水溶性,有片剂、胶囊、溶液、气雾剂、针剂等多种剂型。成人可选用片剂或胶囊口服,100~300mg,3/d,疗程2~3d;

1.2.3对症治疗 对发热、头痛者应予对症治疗;但不宜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退热药,尤其是16岁以下患者,因为该药可能与Reye综合征的发生有关。伴随有高热、食欲不振、呕吐的患者应予以静脉补液。补液速度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条件、药物性质、补液的总量三个方面来考虑的,一般成人约40~80滴/min。滴速太快,不但会降低药物的作用(会很快从小便中排出体外),而且短时间内输液过多,会使人体内血循环中血容量急剧增加,尤其是有心脏病的人,一般20~40滴/min为宜。同时,要随时观察有无胸闷,气短,心跳快等症状,液体补速太快会使心脏负担加重,引起心力衰竭,肺部水肿等严重症状。

1.2.4并发症治疗 流感并发细菌感染时可从痰液中培养出病原菌,以金葡菌、肺炎球菌和嗜血杆菌较多见,可酌情选用适宜的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或喹诺酮类。

1.3护理措施

1.3.1呼吸道隔离 关键是设置隔离病室,隔离患者,将患者集中住在隔离病室,患病期间不参加集体活动,直至热退3d后解除隔离。病室每天开窗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室内空气紫外线消毒,地面用84消毒液湿拖2次/d,患者用过的食具煮沸消毒。

1.3.2发热的护理:对发热患者监测体温,采取物理或药物降温法,降温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虚脱等不适,必要时遵医嘱静脉输液,以补充水份。

1.3.3饮食护理:多饮水,给予清淡、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加强患者的营养,鼓励患者进食,供给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选择容易消化的流质饮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牛奶等。饮食宜清淡少油腻,既满足营养的需要,又能增进食欲。可供给白米粥、小米粥、小豆粥、配合甜酱菜、大头菜、榨菜或豆腐乳等小菜,以清淡、爽口为宜。。鼓励和组织患者参加工娱疗活动,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加强年老体弱的管理,督促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加机体抗病能力,培养患者自理能力,注意个人卫生。

1.3.4休息 注意卧床休息,做好生活护理

1.3.5心理护理 因部份精神病患者缺乏自知力,不配合隔离及治疗,要耐心解释,让患者安心接受治疗及护理。

1.3.6保护易感人群 对年老体弱体质差者可预防接种流感疫苗。

2 结果

流感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在封闭病区发生大面积传播。

3 讨论

流行性感冒的诊断必须有流行病学诊断依据,即在流行季节,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有大量患者发病, 其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相似。当与普通感冒难以鉴别时,需借助于实验室检查诊断,即从患者鼻咽分泌物中分离到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主要通过呼吸道空气飞沫传播,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2],精神病封闭病区范围小,人口密度相对较大,很容易造成流行。由于精神病患者精神异常,思维紊乱,行为怪异,生活和自知力差,病程长和住院时间长,且多采取封闭式治疗,医院感染的发生率高[3]。因此一旦发现有流行性感冒发生,应迅速做好防治工作。

3.1设置隔离病室隔离患者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可有效控制流行性感冒的传播。

3.2病房应经常开窗,保持室内空气质量。做好男患者吸烟管理,劝其戒烟或少吸烟。

3.3加强病区和环境消毒,地面保持干净及干燥。

3.4医护人员应做好防护工作,戴口罩,勤洗手。特别是自身如果患流感更应注意,尽量别成为病区流感的传播者。

3.5精神病患者大多自知力缺失,自理能力差,天气变化时护理人员应及时帮他们增减衣服及被褥,培养患者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6平时应加强患者的营养,鼓励参加工娱活动,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抵抗力。

3.7 疫苗预防 流感疫苗可分为减毒活疫苗和灭活疫苗,接种后血清和分泌物中出现抗血凝素抗体和抗神经氨酸酶抗体或T细胞毒反应,前二者可阻止病毒入侵,后者可降低疾病严重程度和加快恢复。流行毒株纯化亚单位灭活疫苗(爱力保S1)0.5ml,注射后10~15d产生免疫力,第1年有效率75%,1年后保护率下降,2年后无效。适合于患有严重慢性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年老体弱或免疫力低下者使用,最好于秋冬季节进行。

由于精神病患者大多自知力缺失、对自身疾病无认识,治疗依从性差,生活自理能力低下,机体抵抗力较低,当发生流行性感冒时,除要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外,还要特别注意对患者行为的控制和营养的供给,以提高机体抵抗力和防止疫情扩散。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476.

篇3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医病机;经方;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在中医古代文献没有对应的记载。祖国医学对发展至肾脏病变认识较早,消渴之名首见于《素问奇病论》,消渴肾病的雏形见于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现代医家吕仁和在研究古代文献基础上,参照现代医学的有关知识,结合临床实际,提出中医病名:“消渴病肾病”。任继学、南征等在研究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圣济总录》对“消肾”的论述,提出将本病定名为:“消渴肾病”。

治疗糖尿病肾病经方的研究

1.六味地黄丸

李志杰等通过动物实验观察探讨六味地黄丸保护大鼠肾脏的机制,得出结论:六味地黄丸可能通过上调足细胞和表达发挥保护大鼠肾脏的作用。[1]陈景亮等观察六味地黄丸治疗早期尿微量白蛋白的疗效,结论是六味地黄丸能有效地降低早期尿,对控制进程具有较好的作用。[2]刘鹏等,对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整理,使六味地黄丸治疗的研究更加系统、更加清晰。[3]

2.补阳还五汤

王秀芬等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了加减补阳还五汤对早期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4]叶仁群等通过动物实验探讨补阳还五汤对早期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影响,发现及其受体在早期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补阳还五汤可减少早期患者血清及其受体蛋白表达,是其保护肾功能的作用机制之一.[5]李作森对补阳还五汤治疗文献作了分析,评价补阳还五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得出结论:补阳还五汤治疗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黑龙江中医药人学博士学位论文但由于高质量的文献较少,样本量又有限,仍需做进一步深入研究。[6]

3.真武汤

方连顺等临床观察例肾阳虚并疲血型)患者用真武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疗效满意,肾功得到改善,有降血糖、降血脂、提高的功效。[7]郑镇雄等用真武汤加减治疗做临床观察,发现真武汤加减治疗在控制病情发展、调节整体代谢等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当归补血汤卖宁等观察。[8]

4.当归补血汤

含药血清对高糖条件下肾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探讨其在防治中的意义。结果发现:高糖可促进增殖,当归补血汤能明显抑制高糖作用下增殖,从而达到预防和延缓发展的目的。[9]徐宁等通过例临床观察当归补血汤对患者的血脂及蛋白尿的影响,得出结论:当归补血汤及西药综合治疗具有临床疗效,值得推广。[10]

5.当归芍药散

张立等用动物实验的方法来探讨加味当归芍药散对早期肾损伤的保护机理,结论是加味当归苟药散可提高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含量,减低血清丙二酸的含量,减少高糖引起自由基的生成及动脉硬化的发生,发挥抗氧化应激的作用。[11]

6.五苓散

熊开旺等临床观察复方五{散治疗早期糖尿病水肿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尿蛋白量及血肌酐、尿量、胆固醇、甘油三酷等生化指标均显著改善,结论是复方五{散治疗早期水肿有明显疗效。[12]

7.升降散

唐学敏等临床观察加味升降散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加味升降散结合常规治疗,治疗能够减少尿蛋白、改善肾功。[13]

8.黄连四物汤

文平凡等观察西医治疗配合黄连四物汤对早期的临床疗效、血清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黄连四物汤配合西医疗法不仅能显著下调糖化血红蛋白、血糖,还能调血脂,而且能降低血清水平。[14]

祖国医学在糖尿病肾病领域中有着突出的贡献,现在单味药的治疗研究与自拟方辩证的研究也已走向临床并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但是在中医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还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

[1]李志杰等六味地黄丸防治大鼠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8):1728-1732

[2]陈景亮,凌方明,等六味地黄丸对早期糖尿病特病尿微呈白蛋白的影响[J]新中医,2004,36(12):26-27

[3]刘鹏,周彦彬,等六味地黄丸治疗糖尿病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30(3):20

[4]王秀芬,赵苍朵,等加减补阳还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临床疗效及作机制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5):280-281

[5]叶仁群,谢嘉嘉,等补阳还五汤对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1t-1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9,10(2):130-132

[6]李作森补还五汤治疗糖尿病贤病的分析[J]数理医药学杂志,2011,24(5):585-590

[7]方连顺,张云骑,等真武汤合桃核承气汤加减治疗糖尿病肾病(肾阳虚并淤血型)3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1,25(6):82-84

[8]郑镇雄,等其武汤加味治疗糖尿病贤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127

[9]垄宁,张莹雯,当归补血汤含药血[对高糖条件下贤小球系膜细胞增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1,3(4):175-178

[10]徐宁,刘临祥,等当归补血汤加减及综合治疗糖尿病贤病例临床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2):178-179

[11]张立,赵云芳,等加味当散对糖尿病早期贤损害的保护机理探讨[J]实中医内科杂志,2011,25(1):26-28

[12]熊开旺,林生庚,巧复方五{散治疗早期糖尿病水肿的临床疗效观察[J]临床和实践医学杂志,2011,10(13):1023-1024

篇4

关键词: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治疗

【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172-02

末梢神经炎是糖尿病神经类最常见的一种并发症,目前临床上缺乏有效的西医药物疗法,西医只能针对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患者所表现的症状治标治疗,疗效不佳。中医虽然能对症进行治本治疗,但见效慢[1]。本文针对此问题进行研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患者并观察其疗效,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2012年2月至2012年7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患者共54例。其中,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38-75岁范围内,平均年龄为(52.6±3.5)岁;病程持续时间为2个月~12年,平均时间为(6.1±2.3)年。所有患者在性别、年龄各方面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内服中药方:扶正通络汤,组成为:黄芪30g、鸡血藤25g、党参15g、枸杞子15g、僵蚕15g、天麻10g、川芎15g、路路通15g、桑寄生15g、威灵仙30g、丹参20g。每天水煎煮一剂,分早、中、晚3次服之。15天为一个疗程,共服两个疗程。足浴中药方,组成为:黄芪30g、桂枝15g、当归20g、附子10g、干姜12g、川芎12g、海桐皮20g、络石藤20g。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然后用文火煮沸后再煎20分钟。将药液倒入木桶内,先熏后浸泡。每日浸泡1次,每次30分钟,疗程同内服中药。西药治疗:维生索B1,口服30mg/次,一日三次。肌肉注射维生素B12,500ug,每日一次,配合中医治疗,疗程同中医疗法。

1.3 疗效评定: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疗效分为三个水平: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四肢麻木感、疼痛感和胀痛感消失,运动灵活度好,无异常感觉;有效:四肢麻木感、疼痛感和胀痛感明显减少,运动灵活度良好,异常感觉很少;无效:四肢麻木感、疼痛感和胀痛感仍存在,运动灵活度差,异常感觉仍有。

1.4 数据处理:患者的治疗后所得的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处理,P

2 结果

本研究中的54例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26例。与与文献中纯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组的结果相比较,中西医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

表1 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患者疗效比较

注:各组间数据P

3 讨论

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研究分析主要原因是微循环发生障碍,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而发生的重要因素是血液流变学异常;中心环节是高血糖等物质引起的机体代谢紊乱和血液动力学异常[2]。这些一系列的病理变化使周围神经营养发生障碍,结果神经细胞缺营养而坏死,从而出现了末梢神经炎的临床病症。

目前缺乏有效的西医药物疗法,西医治疗只能针对控制血糖、补充维生素、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止痛等对证处理,治疗时间长,效果不够理想[3]。然而中医学具有整体调节优势注重局部与全身的联系重视发挥人体的抗病潜能。依据中医理论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是消渴症之变证。消渴症病机多为阴损及阳久、脾胃运化失司,气血津液生化不足,络脉瘀滞而致。采用中药调理,提阴气平阳气,调理阴阳可改善人体状况[4]。因中药以调理为主,故疗程较长。将西医和中医结合起来,互补优缺,可达到更佳的疗效。

本研究中的54例糖尿病末梢神经炎患者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显效23例,有效26例。与与文献中纯西医治疗和中医治疗组的结果相比较,中西医治疗的总有效率更高,P

参考文献

[1] 卜志松. 中药洗剂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4(6):142-143

[2] 王卫刚,王斌. 头皮发际微针疗法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炎30例[J]. 陕西中医,2012,33(4):476-478

篇5

压疮是局部组织长时间受压,引起神经营养紊乱及血液循环障碍,局部持续缺氧、缺血、营养不良而致的软组织溃烂和坏死。不仅发生于卧床病人,许多也发生于坐位。也称压迫性溃疡。压疮问题广泛发生各级医疗系统中,一直是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而神经外科病人常有严重的肢体活动障碍,意识障碍,病情危重,长期卧床不起,不能自行翻身,因此压疮的发生率高,发生压疮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有效预防和治疗压疮,既能减轻病人的痛苦又能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护理人员应在积极配合医生采取治疗措施及护理常规的同时针对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

1引起压疮的危险因素

1.1局部因素:

传统观念认为压疮发生的局部原因主要有患者长期卧床,许久不变换,皮肤经常受潮湿,摩擦刺激造成。新的观念认为:造成压疮的三个主要物理是压力、摩擦力、剪切力,通常是2—3种力联合作用所致。1.2 全身因素:引起压疮的全身因素包括昏迷、瘫痪、全身营养不良、年老、体弱、长期发热、恶病质、水肿等。

2压疮的防治及护理

2.1正确评估:目前常用的评估方法有Norton评分法,当患者积分≤14分时,提示易患压疮;Braden评分法,分值越少,发生压疮的危险性越高。经评估对高危病人实行重点预防,可使有限的医疗资源得以合理分配和利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有关研究表明,按摩无助于防止压疮,因软组织受压变红是正常皮肤的保护性反应,解除压力后一般30~40min会自动退色,不会形成压疮;如持续发红,则表明软组织损伤,按摩必将加重损伤程度。

2.2间歇性解除局部压迫,是预防褥疮的首要措施。30°侧卧更换法可有效缓解骨突部位压力,提高预防压疮的效果。半卧位或坐位时间每次缩短至30min内;皮肤因摩擦力造成的损伤可通过使用保护薄膜(透明敷料如3MTegaderm)、保护敷料来减少。

2.3做好皮肤护理:主要是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潮湿,摩擦及排泄物的刺激,床铺应保持平整清洁,干燥,且厚薄适度,对大小便失禁,呕吐及出汗者,应及时擦洗干净,不可使用破损的便盆,使用时不可硬拉硬塞。对干燥皮肤发生压疮要进行滋润,用赛肤润一天2次喷局部皮肤。

2.4改善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对长期卧床、恶病质、病重者,应注意加强营养,根据病情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膳食。不能进食者给予鼻饲,必要时给予补液、输血及静脉输注高营养物质,以增强抵抗力及组织修复能力。

2.5用于预防压疮的工具:减压设施包括动态减压设施和静态减压设施两种。动态减压设施如气垫床是预防压疮的理想方法,利用电子充气泵定时充气或排气,从而改变身体与床垫的接触部位,减轻局部受压。

2.6治疗:压疮的治疗以采取局部治疗为主、全身治疗为辅的综合治疗措施。目前认为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的愈合,保持压疮创面湿润,有利于肉芽生长和上皮移行而加速愈合。有研究证明,用湿性愈合疗法治疗压疮效果满意,可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治疗时间。根据压疮伤口的不同分期选择合适的新型敷料,康惠尔(comyeel)伤口护理系列中的透明贴,透明骶尾贴,增强型减压贴其成分水胶体,通过皮肤氧分压的改变,改善局部供血,供氧,其表面光滑,摩擦力小,减少受压部位剪切力,同时能吸收皮肤分泌物,保持皮肤正常PH值及适宜温度。能预防和护理Ⅰ期压疮。对于深达骨质、保守治疗不佳的压疮可用外科手术处理加速愈合。

2.7心理护理:压疮多发生于长期卧床的年老或脊髓损伤、肢体瘫痪等生活不能自理者,往往因病程迁延而感到痛苦,易产生焦虑、悲观、绝望等消极自卑心理,对疾病的治疗失去信心,护理人员应采取各种沟通技巧和病人进行沟通,耐心安慰积极疏导,促进身体早日康复。

2.8开展健康教育,预防压疮的发生:通过对家属讲解压疮的发生、发展及预防和护理知识,使他们也学会和掌握预防压疮的技能,积极参与压疮的预防和护理。同时,加强管理提高全体医护人员对压疮的充分认识和重视,着重提高护士的判断力、观察力、理解力及工作技能,熟悉压疮的好发部位,评估高危人群,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张莹莹;许勤;;外科高危科室压疮预防新进展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年17期

[2]朱慧敏;;浅谈康惠尔溃疡贴在临床压疮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年08期

[3] 李春柳;丁俊琴;窦勃;卢彦辉;王力;张淑环;;颈髓损伤压疮发生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年24期

篇6

关键词:面神经痉挛;微血管减压术;防治

Abstract:Summary of facial nerve spasm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From the analysis of concurrent symptoms of facial nerve spasm, facial nerve spasm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in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cure has become the preferred surgical treatment rate is high, low recurrence rate, improve operation skills, strengthen peri operation period management, and intraoperative 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 monitoring, auditory nerve directly and facial nerve EMG, which can reduce the complications.

Key words:Facial spasm;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Prevention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神经痉挛的效果已得到明确的肯定,尽管此症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但非致命,一旦术后出现并发症,往往难以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因此在临床上如何提高手术疗效和防治并发症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探讨:

1 面瘫

面瘫与术中过度牵拉面神经或过多触动神经根有关,表现为同侧面部麻木、嘴角外斜、眼脸闭合不全。术后应积极予以扩血管、神经营养治疗,如出现眼脸闭合不全,应用抗生素滴眼液4~6h滴眼1次,并用纱布覆盖双眼,每日更换纱布,预防角膜炎的发生。加强口腔护理,勿进食过热、过硬及刺激性食物,以免损伤口腔黏膜。从健测进食,进食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咬伤。同时告知患者并发症是暂时的,经积极治疗护理,3~5w症状会逐渐好转和痊愈[1]。

2 听力下降

听力下降与术中损伤了听神经和听神经滋养血管有关。听神经损伤表现为同侧听力下降,有时伴有耳鸣。听力下降时,应尽量在健侧与患者沟通,避免噪声刺激;要关心体贴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口服及静脉用药,改善微循环。

3 术后高血糖反应(应激性)

应激性高血糖是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重要的临床表现之一,血糖水平过高或持续时间过长可发生高渗血症,导致多尿、脱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甚至中枢神经损伤。早期应激后高血糖可能属于机体自我保护的"良性应激",高血糖可为组织修复提供能量底物,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抗感染和疾病好转。但是强烈和(或)持久的应激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反应以及多种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导致糖代谢紊乱,血糖快速升高;而医源性因素、患者的基础状况和疾病的部位以及严重程度等,也在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生中起促进作用,临床上甚至会出现双侧失听等严重并发症。

4 头晕

与前庭神经受损有关[2],常在术后2~5d多见,为神经刺激症状,随着局部水肿的消退而症状缓解。在术后1w内须保持病室内安静,减少窥视,避免强光刺激,少移动患者。嘱咐家属不能随意碰撞病床,以免加重患者症状。所有的治疗、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术后3d内绝对卧床休息,1w后待病情好转后逐渐摇高患者的床头,使患者舒适。当患者表达有头晕不适体验时,要移情、体贴,指导患者注意事项,如减少改变的次数、安静休息、少讲话等。

5 脑脊液刺激及脑脊液漏

由于血性脑脊液刺激,术后3~5d患者如出现低热或头痛加重,行腰穿脑脊液置换1~2次即能缓解;术中乳突气房的开放、脑脊液流入中耳、经咽鼓管流入鼻咽腔将导致脑脊液鼻漏[3]。因为流出的脑脊液易被患者吞咽,所以开始时难以发觉。判断脑脊液漏的方法:低头或颅内压增高时,如有清水样液自术侧鼻孔流出,滴在干纱布上,周围有月晕样痕迹,留取标本送检。如果液体中含糖量与脑脊液含量相近,即可诊断。应告知患者保持鼻孔清洁,切勿抠、挖、堵塞鼻孔,不能在鼻腔滴药液。如出现脑脊液切口漏,则需加压包扎,必要时腰大池引流,同时注意保暖,保持大便畅通,避免咳嗽、用力排便等诱发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并遵医嘱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使用抗生素,检测体温,预防感染。

6感染

注意体温的变化及有无脑膜刺激症状,局部有渗出及时更换敷料,遵医嘱使用可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必要时做脑脊液培养。

7术后复发

经回访,大约有5%的患者在半面痉挛完全缓解后一段时间内症状复发,其中86%的复发出现在手术后2年内,手术缓解2年后复发出现的几率只有约1%。

综上所述,面神经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在临床应用已数十年,已成为疗效肯定、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的首选外科治疗手段,虽有一定的风险,但很少出现严重的并发症。提高手术技巧,加强围手术期管理,以及术中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听神经直接电位和面神经肌电图等的监测,可减少并发症。

参考文献:

[1] 林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1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护理[J] .福建医药杂志,2009,31(2).

篇7

关键词:妇科手术;下肢深静脉栓塞;预防性护理;防治效果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妇科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患者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发生异常凝结,使静脉栓塞,血液回流发生障碍,影响患肢生理功能,导致血栓后综合征、肺栓塞等严重不良后果,甚至可危及患者生命[1]。我院自2012年1月起对妇科手术患者加强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治护理,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未加强下肢深静脉栓塞防治护理前1年内(201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108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年龄22~60岁,平均年龄(41.32±5.64)岁;体重45~70kg,平均体重(58.46±5.15)kg;其中全子宫切除术56例、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40例、全子宫、双侧附件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2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2例、大专31例、高中45例、初中12例、小学8例。

以我院加强下肢深静脉栓塞防治护理后1年内(2012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妇科手术患者124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年龄20~58岁,平均年龄(41.05±5.57)岁;体重45~72kg,平均体重(58.50±5.12)kg;其中全子宫切除术58例、全子宫加双侧附件切除术46例、全子宫、双侧附件加盆腔淋巴结清扫术20例;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5例、大专34例、高中51例、初中14例、小学10例。

对比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手术方式、文化程度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术后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预防性护理干预。

加强健康教育,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防止精神过度紧张引起血液黏滞度增加。同时告知患者妇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和危害性,以引起患者重视,提高其自我防护意识,如有下肢不适症状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以防延误病情[2]。

指导患者术后6h后取半卧位,每2h帮助患者翻身叩背一次,促进排痰以防肺部感染,减轻下腔静脉压力,利于静脉回流。如手术创伤较大,不宜勤翻身者可帮助患者改变,促进受压肢体血液循环。术后24h指导患者下床活动,进行下肢主动或被动运动,需要卧床者指导其在床上进行下肢屈伸、内外翻、环转等运动。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按摩下肢比目鱼肌、腓肠肌等部位,以促进静脉回流。下床活动时嘱患者穿弹力袜,适当压迫浅静脉,从而促进深静脉回流。避免在下肢建立静脉通道[3]。

嘱患者多饮水,以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滞度。术后6h给予流质饮食,宜低盐、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加强营养支持,以保障术后康复需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增高腹压而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4]。

经常询问患者下肢感觉,注意观察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患肢足背动脉有无搏动,定期测量双下肢周径,如两侧下肢周径相差0.5cm以上时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已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者遵医嘱进行溶栓、抗凝等药物治疗,每日检查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预防发生出血。指导患者勿突然运动,禁止对患肢进行按摩、挤压和热敷等操作,以防发生肺栓塞。一旦出现胸痛、咳嗽、血压突然下降等症状时,立即帮助患者平卧,吸入高浓度氧气,尽量避免咳嗽、深呼吸等剧烈活动。

1.3判断指标

如患者术后出现下肢皮肤发硬、肿胀、疼痛、浅静脉曲张等症状,站立或行走时加剧,腓肠肌、腹股沟明显压痛,并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MRI等检查确诊。

1.4数据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

2.结果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发现,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下肢深静脉栓塞是指发生于下肢深静脉,尤其是腓肠肌部位的静脉血栓,在妇科手术后较为常见。术前禁食禁饮导致水分摄入不足,加之术中失血、失液等引起循环量不足,增加血液黏滞度。妇科手术主要在盆腔内操作,该部位静脉血管密集,盆腔发生瘀血后血流缓慢,导致下肢静脉回流受阻。手术麻醉使肌肉丧失回缩功能,下肢静脉丛壁处于松弛状态,可诱发下肢静脉栓塞。术后卧床时间长、活动量少可影响下肢静脉回流,易发生下肢深静脉栓塞。妇科肿瘤手术清创范围大,易损伤血管壁,使血小板、凝血因子Ⅻ进一步活化,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术中止血药物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液黏滞度。上述多种原因导致了妇科手术后易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

我院自2012年1月起加强对妇科手术患者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治护理,通过健康教育、心理疏导使患者认识到下肢深静脉栓塞的严重危害,引起患者重视,使其注意观察自身症状,及时将不适感和异常症状报告医生,防止贻误病情。在加强预防性护理后1年内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发生率明显下降,提示在妇科手术后实施预防性护理可明显减少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风险,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预防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353~354.

[2]张志辉.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患者的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2):204~205.

篇8

1 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及高危因素探讨

形成静脉血栓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即静脉壁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流缓慢。首先,妊娠期凝血因子与纤维蛋白原均明显升高,血液呈高凝状态,一旦有血管损伤,就很容易形成凝固血栓。其次,妊娠期子宫对下腔静脉、髂静脉等处的压迫,致使静脉回流不畅,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在分娩中,盆腔静脉血管壁受损,这些都加大了血栓发生的危险性,同时我们注意到,孕产妇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于右下肢,这可能是由于解剖结构不同造成的,左髂总静脉受到右髂总静脉与腰骶部生理学前凸的压迫,致使左髂总静脉管腔相对狭窄,血流在此处流动缓慢,易于形成血栓。流行病研究也表明,产妇左下肢较右下肢在血栓发生率明显偏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剖宫产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比顺产分娩高[1]。造成此现象可能有如下几个原因:剖宫产需要输血的可能性更大,而库存血中颗粒细胞碎片较多,会使血液黏稠度上升,从而促进血栓形成;产妇在剖宫产过程中,可能需要多次反复穿刺或输入具有刺激性的药液,从而造成了血管壁的损伤,暴露出胶原蛋白,增加了血小板的凝聚能力,促进了血液凝固过程;麻醉剂及术后长时间卧床,也增加了深静脉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同时,根据国外的研究显示,孕产妇吸烟、酗酒及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增加其产后发生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

2 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措施

2.1 针对病因的预测策略:血栓的病理机制主要是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及血流缓慢。针对血液的高凝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我们可以用药物进行干预,在以妊娠妇女为对象的研究中,肝素被证明是较安全的抗凝药物。对于肝素的用量,应严格按照APTT的结果来进行调整,以APTT延长2倍为宜,连续使用致分娩前24h,可以取得较好的抗凝效果,但肝素会增加出血机会[2],导致患者产后出血发生率上升。低分子肝素弥补了这一缺点,其半衰期长,不会造成骨质疏松,但价格贵,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剖宫产产妇分娩中发生硬膜外血肿的几率,先多与肝素结合应用。最新研究表明,利伐沙班作为已经在国外上市的一种Xa因子抑制剂,具有较好的抗凝效果,且副作用小,生物利用度高,已在多领域中有所应用,但其在孕产妇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与预防方面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除了药物预防与治疗,我们应当鼓励产妇在分娩后主动运动,但此运动应该是分阶段的,首先在术后24小时内,多做翻身运动,将产妇下肢抬高30°左右,以改善下肢静脉回流。鼓励患者自己进行背屈、旋转足踝运动,每次大概10遍左右,每两小时左右进行一次,应注意的是,此时需护士或家属陪同监护,防止产妇发生意外。在术后1~2天时,鼓励产妇在床上进行更大幅度的抬蹬运动,可以模拟骑自行车的动作,每次10次左右,共进行3~4次即可。之后鼓励产妇下床自行活动,这不仅可以改善产妇的血液循环状况,还能帮助产妇改善心理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产后恢复速度。在产妇不能或不愿自主活动时,可以由护士或家属按摩比目鱼肌和腓肠肌达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目的。同时,一些物理机械性预防措施也可以应用于孕产妇的深静脉血栓预防中,主要有循序减压弹力袜、周围性充气加压及足底泵等方法。其中弹力袜应用较广泛,在其他系统大手术中使用弹力袜可以限制静脉的过度扩张,改善血液淤积情况。周围性充气加压能加速下肢静脉血流速度,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可有效预防血栓的形成,在多种术后血栓高危人群已普遍应用。这些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大型手术后预防患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也可移植到剖宫产产妇术后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中。

2.2 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护理方案: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方案策略,以满足不同患者各自的需求,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舒适度。具体到产科,应考虑到产科的实际情况,其服务对象并不是病人,而是正处于某一特定生理时期的孕产妇,我们更应关注到其心理的变化及出院后的恢复情况,也更应重视健康教育在孕产妇改变生活方式,提高育儿水平方面的作用,将孕产妇作为我们服务的中心点而展开护理实践。

在孕产妇入院伊始,我们就应了解其心理状态,舒缓其紧张、焦虑的心理,让其对分娩有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并对术后可能产生的并发症做好充分的准备。此时我们应该注意到,虽然关于并发症的健康教育有可能会引起产妇更大的恐慌,但在现阶段医疗环境下这无疑是必要的,我们要在日常护理中多关注这些“准妈妈”的心态变化,使其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迎接孩子的降生。在产后,心理护理的重点应当放在如何帮助产妇度过产后抑郁阶段及使产妇能够对产后恢复树立信心。良好的心情可调解自主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功能,使机体反应性增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血液循环,从而减小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危险。同时,愉悦的心情也能让产妇积极配合产后恢复及并发症的治疗,愿意参与上述主动运动中,早日下床活动。这对避免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由于妊娠的特殊性,我们应该重视在产妇住院期间对其进行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产前适当控制体重,产后合理补充营养。针对深静脉血栓,我们应该建议产妇食用高蛋白、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喝水,这可在一定程度上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血液循环。而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保持产妇通气,避免便秘,防止腹压增加导致的静脉回流受阻。

3 讨论与小结

对于孕产妇产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我们应该掌握及时与适度的原则,在入院之始,对产妇进行全面的风险评级,针对不同产妇发生产后深静脉血栓的危险性高低,采用不同的预防措施区别对待。对于低危人群,鼓励用主动活动、分级加压弹力袜等无副作用的预防措施预防产后深静脉血栓,对中度危险产妇,可以使用小剂量药物预防。对于存在高度深静脉血栓危险的产妇,推荐使用药物及辅助机械预防手段,从入院伊始就着手预防产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James AH.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regnanc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9,29(3):326-331.

篇9

关键词:获得性肺炎;防治及护理措施

医院获得性肺炎(HAP)亦称医院内肺炎(NP),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感染潜伏期,而于入院48h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国际上多数报道HAP发病率0.5%~10%,在西方国家居医院感染的第2位至第4位;ICU内发病率15%~20%,其中接受机械通气的患者高达18%~60%,病死率50%[1]。本文探讨了神经内科病区医院获得性肺炎防治及护理措施。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根据我国1999年中华医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为诊断标准,45例患者均确诊为HAP,其中男34例,女11例,年龄18~76岁,平均年龄47岁。死亡6例。基础疾病:45例患者中,高血压脑出血21例,脑梗塞1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临床表现:45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T>38℃,呼吸道分泌物多,有不同程度的肢体功能障碍。

1.2诱发因素 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及肢体功能障碍,2例行气管插管,5例气管切开,所有患者均留置尿管和胃管,且均接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抗菌素治疗。

1.3细菌培养 45例患者做痰细菌培养,同时在患者高热时抽血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1.4结果 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占绝大多数,药敏试验结果:革兰式阴性杆菌对万古霉素敏感。

2防治及护理措施

2.1保持呼吸道通畅 要求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等生命体征,遵医嘱及时、有效地应用脱水降颅压药物,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及时、有效的湿化气道,超声雾化吸入,防止痰液粘稠堵塞气道,必要时及早给予气管切开。同时加强翻身,无特别禁忌的患者给以机械深度排痰,6次/d,持续给以面罩湿化吸氧,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对长期卧床、昏迷、生活不能自理或鼻饲患者,加强口腔护理,3次/d。定时翻身拍背,鼓励和帮助患者有效咳嗽和排痰,防止细菌进入下呼吸道。加强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流物及呼吸道分泌物坠入造成肺炎。需吸痰者正确规范吸痰,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动作轻柔,以防呼吸道黏膜损伤。如无禁忌,给予舒适的半卧位,有利于食物通过幽门进入小肠,减少胃内容物潴留,从而有效减少反流及误吸。也有学者研究表明,平卧位比半坐位更容易出现吸入性肺炎。

2.2严格无菌操作 护士进行各项护理操作时必须严格无菌,每例患者所用的一次性物品用后即废弃,病房消毒2次/d,定时通风。护士为患者做治疗时均应手消毒。为患者吸痰时要戴无菌手套,应用无菌吸痰包,吸净气管内的痰液后,更换吸痰管清除口腔、鼻腔的分泌物,吸痰时盘内的物品及时更换,吸痰用来冲管的生理盐水不能超过24 h使用。加强吸氧管理①采用一次性吸氧管。②管道定期消毒。③流量表与湿化瓶衔接处、吸氧管与湿化瓶衔接处,定期用酒精或含氯消毒剂进行消毒。④每日消毒更换湿化瓶和无菌蒸馏水

2.3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严防HAP的发生对所有患者针对性的使用抗生素,尽量避免滥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随时警惕HAP的可能发生,特别注意定期检查血常规,痰培养及血培养和药敏试验,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及剂型。但特别注意抗生素的应用规则,足量治疗特殊抗生素的使用必须,科主任或拥有权限的专科医师经过讨论后方可进行使用,并在病程记录中进行记载。

2.4加强消毒隔离措施 多数危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呼吸道有创性操作。王辰等研究发现[2],所有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的患者,3 d后在气管分泌物中均可检测到格兰阴性杆菌或厌氧菌。所以病房紫外线消毒2次/d,30 min/次,病房减少探视,病室内应定时通风换气,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患者衣服、床单、被套、枕套更换1~2次/w,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病床应湿式清扫,一床一套(巾),床头柜应一桌一抹布,用后均需消毒。弯盘、治疗碗、药杯、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加强各类设备、卫生材料等的清洁与消毒管理。定期消毒和终末消毒。对特殊感染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治疗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垃圾置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装运;感染性垃圾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严格执行陪护及探视制度,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

3讨论

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绝大多数年龄偏大,加之昏迷,自身活动受限,身体抵抗力差,容易诱发感染,通过对45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总结出获得性肺炎的诱发因素。

3.1生理性 呼吸系统:老年人年龄越大发生率越高,60~70岁发病率为1.5%,超过75岁的发病率3.4%,病死率15%~35%。HAP高发的原因是老年人肺泡变薄肺泡腔扩大,肺弹性回缩力减弱,肺活量降低,咳嗽和反射能力减弱,使滞留在肺内的分泌物和异物增多,易发生感染。

3.2免疫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肺的预防能力差,极易发生肺部感染。随着住院时间的增长,肺部受感染的几率就越大。

3.3合并慢性基础病 老年人常合并慢性基础病,老年人糖尿病容易诱发肺部感染,尤其是血糖未得到控制者,高血糖导致肺部感染或使原有慢性炎症诱发、加重。

3.4长期卧床 卧床是老年HAP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老年人常因多种疾病同时存在,造成终日卧床,长期卧床使原有降低的肺功能更加降低,痰液集聚在肺内引起感染。

3.5营养不良 老年人蛋白质代谢大于合成,消化吸收功能减退,老人食欲减退,唾液消化液减少,胃肠功能降低对各种营养成分吸收力减弱,对蛋白质的吸收趋于停止,这样就造成营养不良而发生肺部感染。总之神经内科患者由于绝大多数年龄偏大,加之昏迷,自身活动受限,身体抵抗力差,容易诱发感染。

通过对45例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总结出比较合理的防治及护理措施:严格无菌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加强消毒隔离措施,严防HAP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老年病;补肾化瘀方;名医经验

郑清莲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名中医,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中医学院毕业后,又师承于全国首批有独到专长的老中医专家刘茂甫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老年人各脏腑功能减退,应急及适应能力降低,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防治老年病,是全社会关注的重点。

我与郑老师跟师临证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她用补肾化瘀方治疗老年病疗效显著,在辨证用药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故将其临床经验总结于下,与同道共享。

1 病因病机

老年人存在着生理性肾虚。《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从40岁开始,"肾气渐衰,发堕齿槁",到64岁,"天癸竭,精少",形体逐渐衰老,出现各种老年形态,这种现象属于生理性变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其生长与这种规律相符。老年人逐渐出现着生理性肾虚。随着年龄的增大,肾气衰竭更加严重,到了90岁,正如《灵枢・天年篇》所说"肾气焦",肝、心、脾、肺四脏及经脉元气更加空虚。

老年人以性及生殖功能减退、躯体变矮,腰弯背驼,不能久立,行动迟缓,易于骨折,健忘痴呆,面焦形损,耳鸣眼花,发堕齿槁,腰膝酸痛,疲乏喘息,尿后余沥,易感风寒或五心烦热,夜不能寐,形寒肢冷等阴虚、阳虚表现为其主要特征,而这些表现多为肾虚的症状。

老年人存在着生理性肾虚。肾虚不但可使人体出现衰老表现,而且还可使各脏腑功能失常,出现各脏腑功能减退的症状。

肾精气虚使人体各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紊乱,以致血瘀、痰瘀、火热等邪内生。肾阴虚则火旺,火热煎熬津液,炼津为痰,形成痰郁、灼伤津液,使血液粘稠度增高,形成血瘀;肾阳虚则不能温化,津液、血液不能温运,则出现血瘀、痰瘀。

瘀血、痰饮形成后,则作为病理产物停留于体内各个脏腑组织器官,阻滞经脉,使气血运行不畅,并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变证。

痰瘀、血瘀郁结体内日久则可出现化火等六郁之证,偶遇外因(如情绪波动等),则出现变证,如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心胸憋闷、疼痛等脑中风和冠心病等病发生。

郑清莲教授基于以上理论,认为老年人存在着生理性肾虚,及肾精气虚衰引起各脏腑功能减退,阴阳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产生瘀血、痰饮,并可郁久化火,瘀邪内生。

2辨证论治特色

郑清莲教授根据老年病的病因病机是肾虚兼瘀,在临床上采用补肾化瘀法治疗老年病。

补肾化瘀法,是根据老年病肾虚兼瘀的病因病理改变而设立的基本治法。瘀是在肾虚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补肾就是扶助正气,化瘀则为驱除邪气。

郑清莲教授补肾化瘀法治疗老年病承袭于刘茂甫教授治疗老年病的经验。刘茂甫教授基于明代《摄生众妙方》之方五子衍宗丸(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车前子、覆盆子)去覆盆子加女贞子、丹参、山楂、何首乌而组成益肾饮,是刘茂甫教授创立的补肾化瘀治疗老年病的代表方剂。

郑清莲教授在此基础上化裁,形成补肾化瘀方,临床上加减运用获得了显著疗效。补肾化瘀方(枸杞子菟丝子女贞子五味子羊藿生黄芪丹参)全方共七味药,旨在简明精妙,补肾益精活血化瘀,直达病所。主治老年人肾精不足,痰瘀阻滞引起的头昏健忘,眩晕耳鸣,视物不清,腰膝酸软、夜尿频多,减退,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浮肢肿,舌质紫黯,脉沉或沉细或沉弦等症。此方常用于血液粘稠度高,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但都比较轻,中医辨证肾虚证明显,并有血液瘀滞之证。方中枸杞子补肾益精、丹参活血化瘀为主药;女贞子、菟丝子均甘平入肾经,有补肾益精滋阴壮阳之效,五味子五味皆备,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助君药纳气固精,助阳滋阴,羊藿补肾阳,辛能散结,甘能缓中,温能通气行血,助君药扶阳之力,一则补后天之气,气血生化有源,以滋养肾精,二则充实肾之元气,以温煦激发各脏功能;众药相得益彰,共助补肾益精,活血化瘀。全方药少而效宏。

郑老师认为,临床上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做到辨证论治,随症加减,灵活运用。加大黄、白茅根,治疗老年人慢性肾功能衰竭;加白茅根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加葛根、天麻治疗颈椎病;加黄精、黄芩、黄柏治疗糖尿病;加天麻、钩藤、夏枯草治疗高血压;加杜仲、川断治疗卵巢早衰、不孕、功血、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疾病。

2典型病例:

宋某,男,81岁,退休干部。于2011年1月20日以"肾功能不全10月,双下肢水肿1月"之主诉首诊。当时患者诉10个月前化验发现血肌酐高,176.8umol/L,用西药开同和肾衰宁治疗10个月,效果不佳,腰部酸困,1月来,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形寒肢冷,夜尿频多,尿中有异味,大便不畅,舌黯红,苔白腻,脉沉细。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11年,高血压病史20年。门诊查血压130/80mmHg,肾功能:尿素氮9.0mmol/l,肌酐193.7umol/l,空腹血糖6.18mmol/l,尿酸286.9umol/l。西医诊断: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损害,慢性肾功能衰竭,氮质血症期。中医诊断:水肿,肾阳虚损兼有血瘀湿瘀。治法:温补肾阳、化瘀泄浊。方用:自拟温肾化瘀泄浊汤(补肾化瘀方加味):菟丝子15g、枸杞子15g、女贞子15g、五味子9g、羊藿9g、黄芪30g、丹参30g、大黄15g、车前草15g、白茅根15g。6付水煎服,1剂/d,嘱患者定时定量服用降压、降糖药,低盐低脂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

2011年1月28日复诊时患者双下肢水肿减轻,腰膝酸困、畏寒等肾阳虚明显减轻,大便1次/d,舌脉同上,继用上方14付。

2011年2月15日,双下肢水肿及尿频明显缓解,舌暗红苔薄白,脉沉细。门诊复查肾功能:尿素氮9.1mmol/l,肌酐142.3umol/l,空腹血糖7.3mmol/l,尿酸294.0umol/l。原方中大黄改为12g。

服药2月后,患者精神佳,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大小便正常,舌黯红,苔薄白,脉沉细。门诊复查肾功能:尿素氮8.8mmol/l,肌酐135.2umol/l,血糖5.58mmol/l,尿酸308.2umol/l。继用上方大黄仍为12g,嘱患者坚持服药,定期复查。

服药3月后,患者无特殊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门诊复查肾功能:尿素氮6.9mmol/l,肌酐118.6umol/l,空腹血糖5.51mmol/l,尿酸299.7umol/l。糖化血红蛋白:5.7%。血压130/80mmHg。至此患者共服中药100副,肾功能恢复到正常范围,血糖、血压控制稳定。嘱患者继续服用中药原方,1月后再次复查肾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