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概念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课堂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78-04
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十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其信息化工作成为了当前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焦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智慧课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进教学互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智慧课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及合肥市部分高中的应用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利用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吴晓静和傅岩指出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师生情智交流和学生智慧发展过程[1]。唐烨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智慧课堂应用的四个层次,提出先思想后应用工具的智慧课堂应用模式[2]。卞金金和徐福荫分析了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认为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3]。张丽娟和郑晓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学习者主动、引导者指导的模式下,验证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智慧课堂的价值和意义,表明智慧课堂对于推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4]。孙曙辉和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目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5]。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合肥市高中智慧课堂的应用实例,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针对性、互动性和智慧化的高效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智慧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针对化
智慧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的是大班制、统一化教学,而智慧课堂旨在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资源推送和测评分析、课中互动的及时评价和立体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个性化推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专题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课堂互动化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代表回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互动”由教师单方面发起,缺乏双向性,另一方面,“被互动”到的学生较少,缺乏全面性。基于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为实现智慧课堂教学针对性,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移动教学、学习终端不断智能化提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提供工具支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化交流。
3.反馈数据化
智慧课堂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核心优势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理念与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疏于过程性评价,仅限于对学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大数据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教育教学形成有力支撑。在智慧课堂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设备的采用,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伴随式采集师生教学、学习行为数据,最终形成有效的、高价值的教学、学习评价。
二、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国内智慧课堂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应用智慧课堂提升我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我市面向全市12所市属高中进行了智慧课堂的全面建设,并于2016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结合合肥市市属高中智慧课堂实践模式,对智慧课堂展开深入分析,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架构设计两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篇2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智慧目标;理性思维;教学案例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学习中有时学生尽管很努力用功,但还是觉得学不透彻,知识理解模糊不清,知识运用只能机械模仿,不能主动灵活地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说明我们的教学还存在问题,比如,有的课堂还是灌输式,学生的学习主要停留在记忆、背诵、模仿的低层面;课堂上教师讲得太多太满,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太少,总之我们的教学缺少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笔者认为课堂教学要讲究教学目标的高层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教学要教出智慧来.
二、如何培养理性思维能力
案例 “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教学,下面是我们经常看到的教学设计,你能看出有什么不足吗?教学过程如下:
【环节1】 教师讲公式,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公式进行推导,得出公式结论.
【环节2】 教师讲例题,采用“题组教学”设计一系列例题和配套习题,让学生做模仿练习. 例1:求值cos 15° = ?(教师讲解)练习1:求值sin 15° = ?(学生练习)通过一例一练的变式训练铺设阶梯,学生在公式的运用中初步体验公式的价值,接着师生做下面例题和习题,例2:已知cos α = - ,α∈0, ,求cos - α的值. 然后让学生做练习:已知cos α = ,α∈0, ,cos(α + β) = - ,β∈0, ,求cos β的值. 接着教师安排例题3和变式训练题,是3道有难度的题,各个习题例题的难度逐渐加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使用公式的各种“构造”的技能.
【环节3】教师总结解题方法:(1)凑角;(2)分拆角;(3)配成公式形式或逆用公式.
【环节4】教师强调用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公式的一些注意事项.
对这样的一节公式教学进行反思,我们觉得教学中似乎缺少一些什么:学生到底收获了什么?仅仅会用公式解题就能达到本节教学目标吗?这样的课教学目标处于浅层次:能用概念和公式解题. 把解题当成了教学的终点是当下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的误区. 这样的课往往是重视解题规律和技巧的培训,而缺少理性思维的养成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们如果提高一下这节课的教学档次,把培养思维能力作为主旋律,多让学生探究一下,多给学生一些思索的机会,如:可以把例1作为本节的“情境创设”,开始就把学生带入了思索的情境中,接着师生共同探求如何求非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从而对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的公式进行探究,那么整节课就顺理成章. 至于在运用公式中使用“配型、凑角、分拆”等具体招法,实际上已经在公式的探究中有所感悟了,教师只要在例题习题解答中稍加点拨,这些解题技法也就都水到渠成地在学生的掌握之中了. 把教学的重心前移,功在果之前,是教学的高境界,也是难得的高效率高层次的教学. 在本节教学中,还要渗透一些数学研究思想,如类比思想,从“具体度数的角”到“字母代表的角”的类比,特殊角到非特殊角的类比等.
三、“智慧”可以教出来
我们的每一节课,就是学生成长的一点一滴的雨露,就是在为学生积蓄一生的力量. 课堂教学急需思维档次的升级,课堂教学要教出智慧来. 心理学指出,智慧是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处理事物的能力,包括遗传智慧与获得智慧,获得智慧包括智力体系、知识体系、 方法与技能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课堂应该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智慧,尤其是思维灵活性和知识的应用意识的开发应该成为教师重点探究的课题.
案例1 “集合的教学”,历年的高考集合题不仅考查集合知识,如集合的交并补运算,而且考查学生在学习集合知识过程中的分类思维方法、列举探究方法,以及符号意识、运算规则意识等智慧层面的东西,如用列举推理的思想方法和符号意识就是创新的智慧,有的集合题涉及了元素特征是用不等式表示出来的,就可以用组合知识、线性规划知识等其他单元知识来解,这就是发现和转化的智慧.
案例2 “函数概念的教学”,其知识目标是弄清函数是什么,了解函数概念,仅是三维目标中的一项,至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经常是被教师忽略的,有时也是难以落实的,当下函数教学,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解题目标上. 实际上,函数教学应该讲出智慧来,如从常数到变量的字母意识体现的“数学符号智慧”,对变量的变化体现的“运动变化的智慧”,建立函数模型的“模型化智慧”,从对函数能做什么的思考中体现的能主动构造函数的“构造的智慧”,从函数式到函数图像的“图形化的直觉思维智慧”等,这些本应该在函数课堂教学中讲出来的智慧,才是函数教学的长远目标,但经常被某些教师淡化了,造成函数题学生解决起来有困难,甚至连构造函数都要通过大量练习低效率地强化.
案例3 “数学习题课的教学”,倡导“研磨”中出智慧. 有时讲评试卷,不仅要讲正确解法,而且要重视错误的做法,要研究出现错误的原因,采取什么补救方法,应用中出智慧,纠错反思中出智慧. 数学课就是讲数学道理的, 智慧来自经常鼓励学生亲身实践.
总之,教学中要多些智慧的培养,多些创新意识的养成. 教学设计中要精心设计可以培养灵活性的训练内容,比如设计问题串训练思维的发散性等. 教师对教材要深入钻研,真正理解教学内容的本质,真正了解学生的状况,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变成在知识的探究中发展学生智慧的殿堂.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生物;智慧课堂;教学效率
一、变“讲堂”为“学堂”
智慧课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传统的以教师“讲”为主,到学生的“学”为主,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力营造一种宽松和民主的氛围,有效激励学生的自主意识,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为学生互动营造良好的条件,促进学生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高中阶段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在教学组织中可以通过提出学生感兴趣的生物话题。如:对基因工程、克隆人体等展开讨论;还可以针对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的生物问题,如:“空中飞行的动物”一课,引导学生思考空中飞行的动物都是什么、具有哪些共同特征,和陆地、海洋中的动物有什么区别,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从教授学生知识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转变,在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也达到了课堂互动、能动的目的。
二、变“教案”为“学案”
篇4
【关键词】慧雅教育;音乐课堂;空间感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7-0098-02
在指向有效教学的新型教育背景下,中小学音乐课堂的价值、目标、内容和方法正在发生变化,然而基于浸润在“慧雅”教育理念下,笔者对本校所在城市、区域所呈现的音乐课堂现状产生了一些疑问。如:常以“高效课堂”“有效教学”等追求高效率的音乐课堂为主导思想,为了呈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反应较慢的学生不再给予等待的机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在平时的音乐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讲解知识点,忽略给孩子充分欣赏、充分体验的重要环节,听完一遍即刻提问;当学生发挥想象,对初听的音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时,部分教师却认为只有自己的答案才是“正_的答案”,从而强加给学生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扼杀学生的听觉想象力……
针对以上现象,笔者作出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的体验、反思和发展空间
具体体现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多维的教学设计上。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呈现一种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体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展现学生的个性,开发他们的潜能。时代在发展,当代学生的自我意识愈发强烈,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单薄的教学目标和过于饱满的教学设计,缺少引发学生思考的留白和学生自己实践体验的余地。现代教学呼唤教师营造快乐美妙的课堂,就像构思一幅立体而有深度的画作,不能急功近利,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长远目标,引领新时代的教学。
音乐教学中的“空间感”就是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近年来,国外的音乐教育专家将“空间感”概念逐步深化,使这个概念在教师的授课中逐步加强。他们推出各种概念,如“非正式教学”“游戏化教学”“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等等。这些概念都是提倡音乐教育工作者重视学生对音乐的自我理解,有弹性地去理解音乐,而这种自我理解需要的正是一种“空间感”――老师给学生的“空间”。在国内,教育专家开始逐步重视教师与学生间的互动,但是这种互动没有很好地体现在音乐教学中。许多音乐教师虽然在逐步引导学生与之互动,但是很大一部分是为了互动而互动,是在老师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的互动,这就需要引入“空间感”概念。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是需要时间的,如同细品珍肴一般,慢慢咀嚼、品尝、回味。教师所需要的就是给学生这个空间去细品。
二、教师应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上创设教学空间感
1. 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空间感的创设
音乐是一门艺术,教学同样是一门艺术。在音乐课堂中体现“慧雅教育”理念,更加考验音乐教师的基本功、课堂驾驭能力和音乐专业技能。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音乐对学生的感受力、审美力及创造力,在感悟音乐中净化心灵。音乐来源于生活,给人以美的体验,学校音乐课如果只注重知识的传授,那就违背了开设这门课的美好初衷。所以,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体验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的定制,不应“大、空、假”,慧雅教育主张以“浸润式体验活动教学”来逐渐影响、引导学生的身心发展。音乐课程的性质具有人文性、审美性与实践性,所以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以学生为本,教师用美的语言、美的音乐,制造美的情境、美的感受、美的体验,所以教学目标应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持久兴趣为灵魂。
2. 音乐课堂教学过程空间感的创设
音乐课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聆听和交流互动中逐渐体会音乐的内涵,通过听、赏、演、唱等多种方法实现对音乐的体悟。
以笔者在2015年度“一师一优课”参赛获得“部优”的《船工号子》一课为例。初听音频时,笔者首先让学生体验这样的歌曲会是在怎样的情境下演唱的?是宁静的江南水乡,还是险峻的长江三峡?学生从豪迈、有力的歌声中,判断有可能是在三峡唱的。接着复听第一部分,让学生思考演唱者是一人还是多人?是怎样的演唱的形式?学生听出是一领众和,而《船工号子》所在单元均为劳动号子,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所以复听时,学生即刻抓住了劳动号子的特点,思考这是一首在劳动时演唱的歌曲,而劳动的环境就是三峡岸边,更加确定了第一个问题的答案。随后再听第一部分,让学生关注演唱者的发声方式,并进行模仿。学生在体验、模仿、思考中,感受到劳动者的演唱和普通我们所理解的“演唱”方式并不一样,发声的位置以胸声为主,虽然音调高、旋律高亢,但是并没有使用过多头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唱形式?学生经过三次聆听、思考、感受,已经明确了演唱者的身份――他们是长江边的劳动者,纤夫。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这是一首劳动号子,也没有直接给出劳动者的身份,而是在三次反复地聆听与体验中逐一明朗各个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教学过程,注重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要素的特点,更注重培养学生聆听的习惯。学生在逐一得出愈加肯定的答案后,都非常有成就感,增加了对歌曲欣赏和学习的兴趣。
3. 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空间感的创设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多媒体已经成了教师教学的主要辅助工具。网络的视听性和感官性让教材上的乐谱瞬间充满了生命力,学生足不出户就畅游了音乐世界的海洋,音乐体会更加的丰富、深刻而又持久。
篇5
关键词:智慧型教师;智慧型课堂;信息技术
一、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必须要有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智慧型教师呢?“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育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产物,是教师在探求教育教学规律基础上长期实践、
感悟、反思的结果,也是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学养、情感与价值观、教育机制、教学风格等多方面素质高度个性化的综合体现。”智慧型教师就是具有较高教育智慧水平的教师。
对于智慧型教师,我们的前辈早已作了很好的阐述。叶澜先生在论述智慧型教师的特征时认为,应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形势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
个人认为,智慧型教师应具备哪些智慧呢?
智慧一:掌握深厚的知识和技术,不断拓宽知识面和本领。
智慧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活力而生动课堂。
智慧三:掌握灵活的教育机智,加强课堂组织和协调能力。
智慧四:做好课后反思和总结,注重教学研究。
那么,智慧型教师的智慧是如何形成的呢?教师的智慧是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总结和提炼,是教师形成一种良好的总结和反思习惯;智慧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反思、总结、提炼和实践。
二、智慧型课堂
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构建出智慧型课堂,那么,什么是智慧型课堂?
智慧的课堂,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学生“感受过程,习得规律,发展智慧”。在课堂上,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轻易否定学生的选择和判断,也不强迫学生去认同;应该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学生进行交流;以教师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智慧的课堂,应该追求教学的真质量,追求课堂的真效益。
三、构建智慧的信息技术课堂
一堂具有智慧的信息技术课应具有三个特征:和谐的教学氛围、具有情境和问题的课堂以及开放的课堂。
1.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智慧课堂应是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舒适的教室环境,积极向上的班风,认真学习的态度,和蔼可亲的教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能够平等地交流,教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在不断思考中产生智慧,教师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形成教育智慧。可见,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一堂智慧型课堂是多么的重要。
2.课堂应创设情境和问题
人的思维始于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学生智慧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上,积极创设有思维价值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思考。
3.课堂应是开放的课堂
智慧型课堂应是开放的,而开放的课堂就是这样一块肥沃的、
有生命力的土壤。
(1)开放课堂的前提是开放的教材。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教材已经显得颇为陈旧,书上的很多内容,学生都已经掌握,这个时候教师就要开拓创新,以书本为主线,更新知识。
(2)开放课堂的核心是开放的思维。在教学中,要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说、去动手、去归纳,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开放课堂的关键是开放的评价。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自己评价等多种开放的评价方式。
案例:朱峰老师的课――《网络数据库的信息检索》
在本节课中朱老师引入了“搜商”这个概念,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然后进行分组,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并对小组进行评分,得分最高的小组可获得奖品。
活动任务一:搜相机(个体活动)
要求:尼康或佳能的数码相机、像素在1600-2000万之间、8倍或10倍变焦、价格在800-1500元之间。
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自行搜索,大部分学生开始打开百度输入关键词进行搜索,还有一小部分学生感觉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做,这个时候就提醒学生上节课学到的搜索引擎,这时学生顿时有了方向感。
在搜到相关信息后,筛选信息又是一大难题,要根据给出的相关要求找到符合条件的相机,这个时候就要发挥学生的智慧,用不同的方法找到符合条件的答案。
活动任务二:查机票(小组活动)
要求:10月份去曼谷自助游、单程直达、票价要求经济实惠、信息可靠。
小组展开了一系列的搜索,成员之间再进行相互比较,哪个网站最可靠、票价最便宜。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观察,培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活动任务三:找酒店(自主探究)
要求:曼谷、300~400元之间、四星级、信息可靠。
这个活动属于拓展型活动,学生通过这个活动能更加牢固地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
通过这三个活动,学生对网络数据库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很好地与搜索引擎区分开来。我认为,朱老师是一名智慧型教师,这也是一节具有智慧的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挥智慧的潜能。
一名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构建出智慧型课堂,这需要时间的磨炼,实践的积累,深刻的反思和透彻的总结。
参考文献:
[1]王.智慧型教师的诞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篇6
教学主张形成:
我的“‘思想・智慧’数学课堂”的主张一是源于我十七年的教研员生涯对数学教育教学的观察与思考,在亲历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从数学教学来看,数学课堂如何在让孩子学了数学知识的同时,积淀数学素养、培养数学能力、形成数学思维。让孩子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有“后劲”而不是简单体现在短时间的应对考试,这才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因此这门学科强调的不应该是孤立的数学知识的累积,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喜欢数学,具有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学会数学思考,具有较强数学素养。数学课堂应该是智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应该是幸福的。二是源于我对我原有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的执着,是我研究了5年的课题的延续,2007年我参加厦门市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2010年“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被市课题规划办确定为市“十・一五”规划课题。2011年秋,将这一研究课题辐射到全区,研究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领域更广,触及层面更深。《小学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有效渗透教学研究》发表在核心期刊上。三是源于我对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分析和思考。数学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决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和能力,我国建国以来的小学数学相关的标准和规定,从1950年的《小学算术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到1986年的《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再到今天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是一部部描述重视数学思想,开发学生智慧主张轨迹的教育史呈现。实现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想、启迪学生智慧的目标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基于以上三点我第一次确定我的个人教学主张是“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让数学学习写满幸福。”在经过几次的修订后又定为“思想・智慧”的数学课堂。
摘要
形成用数学思维的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学气质、养成学生刻苦钻研的数学精神,进而积淀数学素养、习得智慧。
思想智慧;教学实践
数学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积淀学生数学素养,启发学生数学智慧。要达成这个目标,小学教学课堂就应该是“智慧数学”的课堂。教师应本着为学生智慧的生长而教进行智慧预设,通过挖掘教材中隐性的数学思想、寻求在数学课堂中有效的渗透数学思想的方法和策略,形成有利于启迪学生智慧的教学预案。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在与教材、学生、教师、自我的对话和思维碰撞中,引发学生深度的数学思考,让学生学会质疑、具有批判性思维、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进行智慧性地学习。
一、关于数学思想与教学智慧
1.关于数学思想:指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它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方法,是指某一数学活动过程的途径、程度、手段,它具有过程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小学生常用的数学思想有符号思想、对应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等,主要的数学方法有观察方法、实验方法、假设方法等。
数学思想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已经被提到重要的位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在“基本理念”中指出:“通过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认为数学的基本思想应该是数学的产生与发展必须依赖的思想,是学习过数学与没有学习数学的思维差异――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思想“抽象、推理、模型”。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思想渗透,引导学生了解和把握一定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比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
2.关于数学智慧:数学本身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的严密性,知识的系统性,应用的广泛性,奠定了数学教学在培养学生数学思想、启迪学生智慧中所具有的独有的地位和作用。数学的教学应是一种智慧的教学;数学课堂应是智慧生长的“沃土”。课堂上,学生习得的不应仅仅是知识本身,而应是探寻知识的过程中所萌发的智慧,即数学智慧。数学智慧并不等于学生会做几道数学习题,不是外显的知识,而是属于缄默知识的范畴,以数学思维的生成、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数学解题中的灵感萌发作为其内隐的表达形式。数学智慧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数学智慧技能的高低,数学智慧技能是在掌握数学基本概念和规则的基础上.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应用于与原本的学习情境相类似或完全不同的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过程。具有较强的数学智慧技能的孩子在面对涉及知识点多,综合性强的题目时,能显现出较好的解题能力和数学素养,善于从关键点着眼,从整体入手,通过对其全面、深刻地考察和对整体与局部辩证关系的认识,广泛地收集和获取信息,用结构化地思维去分析和思考问题,利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转化、类比、联想、探究,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二、小学“思想.智慧”数学课堂的基本特征
(1)传递“智慧”的幸福感
“智慧有其鲜明的外部特征:愉快、欢悦、幸福,这是智慧的表情。”充满智慧的人总是愉悦的,总是充溢着幸福感的,智慧地生活着肯定是幸福的。让孩子学习数学具有幸福感,一直是数学教育的难题,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抽象性、符号化、逻辑性等特点,数学的学习长久以来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强制性学于主动学习,如何让学生学习数学有幸福感,对数学有兴趣,是决定孩子能否主动学习数学、主动参与课堂的关键,而这恰恰是影响数学课堂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在课堂中教师要充满智慧地预设每个环节,充满激情地组织课堂教学,让孩子愉快、自由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愉快的心态和自由的氛围才可能有智慧火花,让孩子充满信心、充满喜悦、充满欢乐地去学习和创造。这样才能使数学的学习充满魅力,学生才能在刻苦的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常怀欢喜心,在主动的潜心钻研中开启智慧之门!
(2)创设“智慧”的教与学
智慧的课堂我想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学的智慧,其次是智慧的教学,再次是智慧的传递。智慧的教与学是教师内在教学素质和策略性教学知识的总体体现,具体表现在独到的、创新的、厚实的具有灵性的教学预设与实施。例如张齐华所执教的《负数》一课,没有课件,没有太多的多媒体辅助教学,一个黑板,一支粉笔却凭借教师的独到的智慧组织教学。首先,教学智慧,体现在提出的一些问题,围绕目标,按照以定的结构精心设计,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教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中主张老师请学生说“在哪看见过负数?”,再抛出问题“知道是什么含义吗?小组讨论讨论。”,“讨论是用嘴巴,有的同学却把手也比画上了,是不是要借助图形更能说明负数的含义,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就你们发现的负数画一画。”,“请小组派代表上讲台当老师说一说你们画的负数的意义,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向他们提问题。”然后教学就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在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和捕捉课堂生成中智慧地推进,教师热情的鼓励,学生热情空前高涨,积极地参与。其次,智慧的教学,在课堂上表现为“教师面临复杂的教学情境所表现出来的一中敏感、迅速、准确地判断能力。”其核心在于智慧,叶澜认为智慧型教师“具有把握对象实际面临的情境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具有使学生积极投入学校生活、热爱学习和创造、愿与他人进行心灵对话的魅力”。教师在课堂上要综合地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有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极度的敏锐和机智,随时捕捉课堂的生成。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生成适时的对学生进行肯定、鼓励、保护,恰到好处地点拨和指导,时时点亮着那盏智慧之灯,才能开启学生的智慧。如《负数》的教学中,学生讲解自己画的楼房“-1层”的时候,教师机智的引导学生观察这个组的同学在地板的地方写了一个“0”,并引导说:“老师长这么大,第一次看到有人在地板上看到‘0’的,请他们来说说为什么”。有效地撷取课堂生成,突破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重点――关于“0”的教学;当有的同学发现学生所画的图可以看成数轴时,教师惊喜的说:“当我们都还在纠结楼上一层和楼下一层时,这位同学已经看到数轴了,这就是数学的眼光!”再一次以教师的智慧利用课堂生成,帮助学生实现抽象和建模,使学生对负数的学习融入到原有的知识结构中,丰富学生的数感。
而智慧的教学核心在于教学,不是简单的讲解和传递知识而是引发学生深入的、把握知识本质核心深层次思考,是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所进行的教学实践活动,表现为教师充满思想、情感的教学;遵循教育思想和教育规律的教学;创造性的教学;真实的教学。其一注重过程性教学――凸显自然和本真。在数学课堂中还原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依据学生的思维进程及时的调整教学思路,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与表达,恰到好处地引导和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教才是智慧的教。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创设了课前让学生到超市调查各种商品的价格,课上进行交流的情景,让学生介绍他所调查的商品的价格各怎么呈现,表示什么意思,借此丰富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和感知,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和我们以往所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点)教师再介绍“数学上把它叫――小数点,然后告诉孩子像1.5、2.30、0.86等这样的数叫小数,然后引导学生试着读一读,学生可能会出现读成“二点三十”的错误读法,教师再做正确的引导,指导写小数,然后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哪儿有小数,在小组中交流并在全班反馈,学生可能会说到很多,其中不排除有身高的,这时教师就顺时导入例1的教学,借助米尺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入的认识小数,这样的教学让还原了小数概念的形成过程,还课堂教学于本真,让学生在调查、交流、观察和反思中丰富了数感,培养了能力,而不是直接的简单的告诉孩子什么是小数,该怎么读怎么写。其二,转变学习方式――重视探究和创造。要促使课堂充满智慧的魅力,教师就要立足课堂,注重生成,让学生的思维呈“辐射状”向外拓展。自主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由自主展开的学习方式才是有效的,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通过数学观察、实践操作、分析探究,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实现数学再创造。在知识的再创造中,学生学会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维的方法,培养了能力;在知识的再创造中,学生养成了科学的态度和探究的精神,积淀数学素养。在《负数》一课中,教师以高观点为指导,盈动着数学思想和对学生真诚的热爱,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成为一个幕后的调控者,在关键的时候点燃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经历横向数学化和纵向数学化的过程中完成对“负数”这一概念的丰富感知,在发现、辨析、抽象、概括和建模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把握“负数”这一概念的最核心的本质。
同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智慧的教学,达成与学生思维的碰撞,传递智慧,在帮助学生获得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获得探究和活动的体验与经验,挖掘蕴含在数学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形成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课堂上不时闪烁着师生碰撞的智慧火花,心智的唤醒与开发,需要通过生动的情景,提供各种平台,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争论,教师本身应该是智慧的课堂才能是智慧的课堂,学生也才能有智慧。如《负数》的教学中老师创设了老师的儿子体检单上去年记载身高+3.5cm,今年记载身高-1.2cm,老师智慧设问“我的儿子难道缩水了?”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稍作思考后突然顿悟“是以某一年龄标准身高为标准的”从而带出了“负数”的另一个知识点――不都是以“0”作为分界点的。还比如在《简便计算的复习课中,学生在练习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利用教师提供的数,编写能简便运算的式子,学生自己上台展示并说明设想,当有一个学生说到“1.2+6.7+8.8”是依据“凑整”法、利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时,另一位学生提问“既然是凑整为什么不只选两个数,编一道一步的就好?”发言的女生不假思索的回答“因为必须是三个数两步的计算才能显现出比较简便。”极具机智的对话内容和场景博得在座的听课教师和学生自发的热烈掌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由此可见教师平时的课堂教学给学生更多的是自我展示的平台、是师生、生生智慧性对话的平台。
三、用 “思想・智慧”视角解读数学文本
本人从教学主张的视角和立场解读数学文本、对人教版小学1―6年级教材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进行一一的分析整理。 使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变成显性存在(显性化);并把它进行整理从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结构化)。同时提供了渗透教学的方法和要求。为达成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促进学生智慧地学奠定重要的基础。
小学数学中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多,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小学数学知识的精髓.其中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有三类:抽象、推理和建模。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三大基本思想而派生的思想方法有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符号思想、统计思想、函数的思想方法、分类思想、极限思想、假设思想、一一对应思想等。如:化归思想方法:所谓的化归思想更简单一点说就是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等,数学化归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路和途径之一,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小学,化归思想主要集中在解题中和各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立体图形体积公式的推导中,在新的课程标准。模型化思想:建立和研究客观事物的数学模型,从量的方法来揭示数学对象本质特征和变化规律的方法称为模型方法。模型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探索数学的作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学阶段最典型的渗透模型化思想的是:植树问题、烙饼问题、抽屉原 理等。
下面就以小学数学人教版一册教材中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分析及渗透方法和要求做简要的举隅和分析:
一年级上册:本册教科书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
1.对比思想、分类思想: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
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
2.一一对应思想:在同样多、比多、比少有对应的数学思想,初步学会从数学思维的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如数出物体的个数,比较事物的多少,比较简单的长短、大小、轻重等。
3.符号化思想:在“>”、“
4.统计思想:散布在各练习中,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渗透初步的统计表的知识。
一年级下册:教材安排了训练数学思维的内容,加大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力度。
1.安排了已经符号化的数学问题,如《找规律》,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的观察、猜测、推理、实验等初步感受数学的思想方法,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训练。
2.统计思想:在整理和复习的练十一的第十四、十五题出现了统计表和实物统计图。
篇7
由田亮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感知材料,一步步引导学生从物体走向图形,从图形走向数量,从粗略走向精确,从复杂走向简单。同时辅之以教师的智慧心语,整个课堂学生学得轻松、学得自然,这就是“智慧数学”课堂的典范,就是我心目中的智慧数学课堂!
【片段1】
师:长方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你能给一个长方形涂色吗?
把学生分成两组,每人一张纸,纸上有一个长方形,两组间进行涂色比赛(两张纸一样大,但纸上的长方形不一样大)。结果第一组大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已经涂好,而另一组一个学生也没有完成。
师让已经完成的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
生1:他们的小,我们的大。不公平。
师:什么小?
生2:他们的长方形小,我们的长方形大。
师:长方形的大与小就是指长方形的什么?(面积)
师:封闭图形的大与小指的就是封闭图形的面积。除了长方形外,你还知道哪些封闭图形?
生3: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
数学教学活动是一种探索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想象、游戏、猜测、检验等活动,经历智慧的生长过程。面积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对学生而言,用语言来描述有一定的困难。在这个片段中,教师既没有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也没有放任自流,而是通过一个涂色比赛的活动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并及时掌握反馈的信息,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进行策略引导。比赛本身不是目的,而是通过比赛帮助学生化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深入到封闭图形的情境中去,并自然地过渡到图形面积的教学。整个过程寓教于乐,其乐无穷。
【片段2】
出示几个图形,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两个图形比较面积。
生1:三角形的面积比上面的长方形面积小。
生2:椭圆的面积比梯形面积小。
……
师(指着两个长方形):你能一眼看出哪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吗?
生:不能。
师:我认为(手指着右边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比(手指着左边的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大得多,你们相信吗?(学生摇头表示不同意)
师出示:
师:图1中的长方形里有6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的面积是6;图2中的长方形里有35个小正方形,所以它的面积是35。所以图2的长方形比图1的长方形大。
生(先是一愣,后来顿悟):不对。图1和图2的小正方形不一样大,这样不好比。
师:那你们说怎样才好比呢?
生:找一样大的小正方形才行。
师:是的。比较大小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比较面积也一样,它的标准就是面积单位。
……
教师恰当的“犯错”,让学生给教师及时“纠错”,学生的自信心自然爆满,印象也就必然深刻。如何引出“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教师的处理方式也是充满了智慧。教师刚给出几个图形时,一般人都会以为是上一环节的延伸,当教师说出“大得多”时,让人十分吃惊,直到教师把长方形分成多个小正方形时,才叫人恍然大悟,心中尤为赞叹教者的教学过程设计之巧妙,学生在猜测、疑惑、顿悟的情境中接受“面积单位”这一概念显得是那么的自然。
【片段3】
师(拿出一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这个图形是什么形状?(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厘米,它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投影出示上述内容让学生读一读)
师让学生将1平方厘米的纸片与自己的指甲比一比,看与哪个指甲差不多大。然后拿出一枚长方形的私人印章,让学生估一估它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厘米。
生1:2平方厘米。
师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片与学生一起验证,再拿出一个中队标志,让学生估一估面积。出示:它的面积大约是( )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 40平方厘米 ;100平方厘米)。学生选择填空。
师出示一张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要求学生量一量它的边长。
生2:10厘米。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分米。
师(拿出信封):估一估,信封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纸片验证。
师(拿出一个插座面板):插座面板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你认为什么是1平方米呢?(大屏幕出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的面积的1平方米。)
师让学生先用手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再闭眼想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学生想的过程中,师拿出一个1平方米的红布展示在手中,让学生看一看与自己想的大小是否差不多,再用这块红布测量黑板的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
……
凡事预则立。虽然在教学中会产生一些非预设性的生成,但其实有很多是来自于教师精心的预设。本环节的亮点之处在于对学生几次估一估的不同层次的要求非常合理。1平方厘米是这几个面积单位的基础,教者花的时间和精力也最多。教者先通过一张正方形纸片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的感性认识,再辅之以估一估一枚印章的面积、一个中队标志的面积加以巩固。但估一估一枚印章的面积和一个中队标志的面积教师也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因为中队标志比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纸片要大得多,学生直接估计出结果很困难,采用了选择的方式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体现了课堂的实效性,也反映了教师对问题设计的“智慧”。而对于1平方米的认识,通过学生的比划、想象、验证和实际应用循序渐进,显得非常有层次性,反映了教者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能力的适度把握。
篇8
论文摘要:培养智慧的人需要智慧的教育者,培养有创新能力的学生需要具有创新智慧的教师。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是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交互作用的结果。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教师创新智慧的内涵及生成进行初步试探。
在“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知识教育走向智慧教育”的时代,越来越多的目光开始投向智慧教育的领域。当研究者沉浸于如何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时,却忽视了教师创新智慧的培养;当教师沉醉于使学生成为有智慧的人时,却忽略了自身智慧的凝聚。按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有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智慧的学生”的逻辑,[1]是否能够得出“只有具备创新智慧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的结论呢?随着有关教育智慧研究的深入,涉及教师创新智慧相关的探讨却为数不多。从我国中小学教育的现状来看,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拟对教师创新智慧的内涵及生成进行初步探索。
一、教师创新智慧概念的提出
1.创新智慧背景的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马克斯·范梅南(Max Van Manen)的现象学教育学层面的教育机智论的影响,我国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探索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热潮。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教育智慧的概念探讨、教育智慧的表现与获得、教育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有感于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智慧的缺失,学者开始呼唤教育智慧和智慧型教师。当化知为智成为时下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时,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也愈见清晰。教师需要智慧,不仅需要理性智慧来完善自己对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需要情感智慧来丰富自己对学生的爱和关心,需要实践智慧来充实自己对教学主张的探索和感悟,同样也需要创新智慧来挖掘创造潜能,提升自身智慧素养。理性智慧、情感智慧、创新智慧和实践智慧共同完成了对智慧的“知、情、意、行”四维度的整体把握。因此,笔者认为,教师需要生成创新智慧来指导学生的创新。
2.创新智慧内涵的厘定
“智慧”一词与洞见、知识有关。国外学者理解“智慧是一个很上位的世俗概念,表示一种饱含情感的、统揽性的实践艺术技巧,指向个人和社会的各种产品(goods)。”[2]哲学家冯契认为,“智慧就是合乎人性的自由发展的真理性的认识。”[3]心理学上,解决问题的能力便是智慧。教育学中界定“智慧是个体生命活力的象征,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背景下,在知识、经验习得的基础上,在知性、理性、情感、实践等多个层面上生发,在教育过程和人生历练中形成的应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一种综合能力系统。”[1]智慧的人依托于智慧的教育者。诚如“创造性是每个人所普遍具有的智慧潜能,教育最主要的功能就是使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所言,[4]创造性与智慧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创新最核心的部分是创造性,而“教育劳动原本具有创造性,教师职能本应创造知识,它是以教师的完整智慧观来驾驭与推动的。”[4]教师要想尽职尽能,以完整智慧观来推进学生的学习,必须获得教育智慧,尤其是创新智慧。
鉴于目前有关创新智慧界定的缺失,观照创新智慧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性,笔者拟将创新智慧的内涵厘定为:作为生命主体的教师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依据自身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借鉴吸收,发挥创造潜能并灵活机智、新颖独特地开展教育活动而达到一种智慧碰撞、和谐相生的教育情境的综合性本领。这种本领是教师应对不同的教育情境所复演出来的感知、建构、重组、创造等多种能力优化整合后的高水平综合能力。
就内容划分来看,由于教师的教育活动主要集中于课堂,因此,教师创新智慧主要包括课堂教学的智慧、课堂管理的智慧和课程开发的创新。就产生途径而言,“已有的知识结构、文化素养和人格魅力”以及“对新知识、新方法的借鉴吸收”是创新智慧的主要来源。有创新智慧的教师善于“以学致学”,巧妙地将国内外优秀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化为己用,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最大化地实现智慧教学。
二、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要素
“智慧是生成的,知识是学来的”,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对智慧生成性涵义的表达。[5]有论者指出,“智慧文化综合力”是作为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的母本范式。见下图:有关“智慧文化综合力”的母本范式示意图解。由图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智慧文化综合力”是智慧生成的最主要的“力”,是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的重要动力。八种力的综合促进了智慧的生成,开启了教师以智慧启迪智慧、以心灵感动心灵的教育艺术之门。
那么,教师的创新智慧又是如何生成的呢?“我们在探讨智慧型教师素质时,最初(《智慧型教师塑造与教师创新智慧生成试探》)提出了创新智慧生成的‘三力’说,即文化力、思维力、审美力。”[6]基于此,参照“智慧文化综合力”的母本范式研究,通过对创新智慧生成的“三力”学说的研读,笔者认为,生成教师创新智慧的基本要素包括教师的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三大要素。
1.课程权力
教师的课程权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权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课程开发的权力。课程开发是指通过精心计划的活动,开发出一项课程并将其提供给教育机构中的人们,以此作为进行教育方案的过程,它包括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与评价等阶段。[7,8]换言之,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是课程开发的主要环节。课程开发的权力就要赋予教师以课程设计、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权力。教师在具体的课程开发过程中,如果能充分表达自己的心声,完全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差异,有选择地对教学方案进行针对性的规划,那么教师的创造性潜能才有发挥的空间,创新智慧的生成才有可能。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直接影响其课程管理的效果。我国新课改的目标是要不断创造课程管理新机制,用机制来激励教师的教学。当教师拥有较大的课程管理权力时,便能够根据实际及时作出判断,从而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和创造中。
课程权力下放到教师,可以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激励教师的自我发挥、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如果每门课程的实施都由教师来决定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课程校本化实施的理想状态。所以,“课程权力的分配与管理是影响课程实施水平的重要条件,特别是教师拥有多大的课程权力直接决定着教师创新智慧和潜能的发挥程度。”[9]教师合理、高效地行使课程权力,就可能生成并发挥自己的创新智慧。
2.民主决策力
决策力,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简单地理解,决策力就是制定方案办法的能力。善于分析、果敢决断、敢于承担是决策力的三大表现。之所以把民主决策力列为创新智慧生成的一大要素,最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教学中也充当着决策者的角色。决策要民主,只有群策群力才能激发新思维;民主是平等,只有平等对话才能形成新思想。对话交往式教学保证了师生间对话的平等性。
然而,在真实的课堂上,如若教师成为“一意孤行”的决策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控制欲,由此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话语权便丧失了。
学生的反问不应当被视为一种对教师权威的挑战。天地君师的传统原本就扼杀了民主。教师勿须畏惧并拒绝学生的反问,相反学生的反问往往能促使会思考的教师萌生新的教学想法。如果课堂上能够形成一种民主决策的氛围,教师不再以权威自居,那么学生就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来思考、来质疑,教师就能与学生一同思考、一同学习,从而迸发出创新智慧的火花。 转贴于
3.反思洞察力
歌德有句名言,“缺少知识人类就无法进步,缺少思考就不会有知识。”思考有助于知识和智慧的生成。反思洞察力是思维力的核心部分,它是基于理性思考的前提,通过准确判断、合理推理和正确归因,进行发现并敏锐捕捉到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思维能力。如:Richard D Parsons和Kimber lee S.Brow所指出的:“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进行自我调整,以适应个人所面临的独特的教学环境”,“智慧和机智是我们通过教学实践,不仅仅是教学本身所获得的通过过去的经验,结合对这些经验的反思,我们得以体现机智”。[10]针对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的复杂性,教师可以通过敏锐洞察、缜密分析和批判反思来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突发状况。学生的一个目光、一个手势、一句不经意间破口而出的话语,都是值得教师反思洞察的。当教师的教学不能按照原定计划进行下去时,也许暂时的终止与阻碍能激发教师创造性潜能的发挥。具备了反思洞察思维能力的教师便会不自觉地展现其创新智慧。
从动态生成的角度来看,课程权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激励性因素,民主决策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发挥性因素,反思洞察力是创新智慧生成的创造性因素。课程权力激励教师去挖掘自己课程开发和课程管理的能力,在这种激励下民主决策力使教师获得思维发挥的空间和智慧启迪的力量,而反思洞察力的进一步作用,则推动教师创造性地教学。这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推动了教师创新智慧的生成。
三、教师创新智慧生成路径
热爱智慧——获得智慧——优化智慧是智慧教育生成的三部曲。[4]依循此路径,教师创新智慧就当从提高知识涵养做起。只有提高知识涵养,才能从书本理论中萌生新思维,只有思维优效,才能顺利地实现即席创作,从而在创作中走向创新智慧的持续生成。
第一,知识涵养是基础。“学高为师”是传统意义上对教师角色的判断。这里的“学高”就是高水平的知识结构。为师者,用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来说就是“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创新智慧的源头乃是高深的知识涵养。全面而扎实、科学而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技能,不仅是教师教育教学的根基,也是教师创新智慧生成的基础。教师的知识结构应当是复合结构和交叉结构的。专业学科知识、心理学知识、日常生活常识、乃至一些常用的救护知识,都应为教师所掌握。只有满腹经纶的教师才不会惧怕反问和质疑,才能灵活自如地应对教学的不同情境。
第二,思维优效是关键。一定的行为习惯都会受到一定思维的支配。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征和风格便形成了思维方式。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有很大差异。每个人的习惯性的思维操作方式以及对意识水平还是非意识水平的思维活动的肯定,乃至偏好使用的思维工具都不尽相同。创新智慧生成的关键是思维的优效,即思维方式的优效。教师要摆脱既定思维操作方式的束缚,破除陈旧的思维习惯,寻找优效思维活动的突破口。
第三,即席创作是表现。“教学就是‘即席创作’。”[10]在马克斯·范梅南看来,即席创作就是一种临场发挥的天赋。教师创新智慧的外在表现便是即席创作。笔者认为,即席创作其实是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充满创新智慧的教师能够高度灵活地随机应变,将教学活动中的种种矛盾以无声来化解,从而出色完成教学目标。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一次精彩的即兴发言,一个异于常规的举动,甚至一次看似干扰教学的突发事件,都有可能成为教学的资源,呈现即席创作的巨大魅力。
总之,教师的创新智慧在课程权力、民主决策力和反思洞察力的交互作用下,沿着“提升知识涵养——优效思维——即席创作”的路径生成。即使创新智慧的生成遭遇了诸多现实困境,但只要能够转换教学模式,改变思维定势,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智慧这朵教育智慧艺术中的奇葩便会愈发夺目,智慧教育中的“静水投石”亦能荡起惊人的涟漪。
参考文献
[1]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智慧及智慧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2](美)Henderson,J.G,Kesson,K.R,(夏惠贤等译).课程智慧:民主社会中的教育决策[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冯契.人的自由和真善美[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刁培萼等.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5]陶行知.“伪知识”阶级(陶行知文集·修订本)[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6]吴也显.追寻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智慧文化综合力”解读[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7).
[7]菲利浦·泰勒等,(王伟廉等译).课程研究导论[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8]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篇9
一、数学教师实践智慧的积累与提升
1.实践智慧产生于师生互动中,从实践的本质来说,教育实践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活动.因此,实践智慧只有在师生互动中才能出现,因此我们常说“教学相长”.从现代数学教学的本质来说,现代数学教学是以课堂为渠道的师生交往过程.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凭借自己的经验,用数学独特的方式表现,以语言为中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和思想的碰撞,实现数学知识的共享与师生的共同发展.在这样的数学教学中,数学课堂不再单纯是教师独霸的唱独角戏的舞台,也不再是让学生等着被“灌输”知识,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数字”场所,是一个允许“异想天开”“奇思妙想”的数学自由空间,是智慧生成的沃土.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中,师生双方是互惠的,教师和学生在相互地教,因为个体的经验都是独特的,从而使每个人都获得新意义的生成与创造.在数学课堂中,师生的交往主要通过对话进行,在数学教学对话中,师生双方的内心世界得以敞开,彼此真诚地倾听与接纳,正如雅思贝尔所说,“对话是真理的敞亮和思想本身的实现”.
2.实践智慧产生于数学问题解决中,实践智慧的形成和提升是一个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数学教学困境,当数学教师感受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引发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想法设法解决这些问题时,数学教师实践智慧就开始形成.
3.实践智慧产生于自我突破中,有问题意识的数学教师,更容易发现自身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其教育实践过程也就成为一个自我突破、自我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就会形成数学教师对个人教学风格的追求,也就是对数学教育艺术开始进行追求,数学教师在追求数学教育艺术的同时也是数学教师实践智慧生成与提升的过程.由于数学教师的实践智慧是非常个人化的智慧,所以它会不断地融入数学教师的教学艺术中,实践智慧既是数学教师达到教学艺术的途径之一,也是教学艺术的内容之一.
二、提高数学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素质应该是全方位的,教师教育素质是个综合概念,不仅包括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要求,还应包括哲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基本知识的一个综合体系.
1.数学教师要深刻地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科,教育素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作为高中数学教师,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学校里教的是数学这门基础学科,应当能够分辨清楚数学学科中最复杂的问题,能够分辨清楚那些处于数学学科思想的前沿问题.数学教师就应当了解数学计算的各种方法、数学史的发展过程、数学学科在当代的现状等等.只有数学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那时候我们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的精工巧匠.
2.数学教师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没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就谈不上数学教育素质.有些数学教师觉得,心理学是一门枯燥的学科,在学校里得不到实际的应用.但我们应深刻地意识到要科学地、卓有成效地对学生进行研究,数学教师必须要有扎实的心理学基础.数学教师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其目的完全是为了观察学生,同时把观察的结果转变或体现为对学生施加个别影响的方式和方法.只有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心理学,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数学教育工作的真正能手.广大数学教师更应该抓紧时间提高自己心理学方面的修养,为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而储备好这一基本的教育素质.
3.有位哲学大师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可见语言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数学教师对语言的依赖更是不言自明.数学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是靠语言向学生传递知识,如果教师的语言精练,逻辑性强,学生的脑力劳动效率就会成倍提高.反之,数学教师的语言模糊不清,甚至混乱,对于概念的解释不够明确,那么,其结果是令人痛苦的,只能是学生什么也听不懂,而为了补上这些必须的数学知识,就只好复习,而这样的复习是十分不必要的.我们要重视把语言修养作为教师基本素质,要认真、踏实地弥补这一不足.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1.创设积极的数学课堂环境.积极的数学课堂环境能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数学.那么,怎样建立积极的数学课堂环境呢?一般认为需要以下条件:舒适的物理环境;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和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能多一些合作;学生之间没有过度的课堂竞争;良好的课堂纪律等等.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教师既要给学生创建美好的物理环境,更要营造和谐的精神环境,这样他们在学习中才能感到心境放松,心情愉快,学习效率也很高.
2.引发学生的精神生活.数学学习的课堂,应该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地.数学教师的重要任务,就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放飞心`的数学园地,把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情感的升华、个性的张扬尽可能地融于精神活动之中.为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数学教师应重视情感状态的创设,为学生精神世界的展示提供了情感场,从而变数学的学习为情感的参与,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喜爱.可见,“精神活动”是学生数学学习的“情感场”,“情感”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催化剂”.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探索;智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7-0023-02
中学信息技术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转变,需要教师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彰显智慧课堂的优势,使学生意识到“自主学习、智慧思考”的重要意义。学生在智慧课堂的学习体验将更为优越,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其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构建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智慧课堂,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实践。
一、以智慧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开展,必须建立在学生浓厚的兴趣基础上。如今的中学生知识结构与过去大不相同,他们是从小接触信息技术的“新人类”,从小就生活在信息环境中,对于这些中学生而言,计算机更像是一种工具,能够改善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
因此,教师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以创新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新颖的知识技能引导学生感受信息技术的无穷魅力。正是由于中学生对信息技术早有接触,教师更要以先进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对信息技术抱以更高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Windows用户界面”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前对窗口背景、图表视觉效果进行改变,对任务栏进行调整、对任务窗口进行切换,这些实用功能也许是学生平时不了解的,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会对窗口的便捷性有更为直观的了解。通过窗口操作的变化,学生会将这些新功能与日常使用经验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实践操作,学生能够更快地将这类知识应用于实践中,从而获得成就感。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能够为未来的专业化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二、以智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占据课堂主导位置,而教师处于引导位置。只有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实现“课上课下互动互补”的良好教学机制。由于中学阶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逻辑思维和理论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消化吸收课堂知识的过程,逐步培养其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得益于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巧妙的课堂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设计出更为灵活的教学方案。
例如:在“Frontpage”学习中,教师可以提前布置预习内容,使学生根据软件特点进行简单的“Frontpage”制作。在制作内容的设定上需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空间,可以引导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风景,也可以介绍某一个历史人物,还可以根据童话故事设计相应的场景。由于“Frontpage”学习灵活性较高,能使学生较为直观地理解教学要点,同时,也能够更为清晰的分辨学习难点,因此,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尤为高涨。通过课堂演示学生作品,学生可以看到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不足又在哪里,还有哪里是自己的知识盲区,只有建立起对自身知识构架的客观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智慧培养学生协作能力
信息技术的最大特点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利用价值。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不但需要学生掌握牢固的理论基础,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信息技术智慧课堂的构建,需要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同时,也需要学生之间协作能力的充分发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增强学生的配合协作能力,并领会信息技术对于协作性的要求。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节点划分,然后,根据不同节点将学生划分为不同学习小组,小组之间优差搭配,并由组长全权负责。这样的分组设置无形中构成一种凝聚力,使学生之间能够密切配合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计算机安全”一课前,教师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与计算机安全有关的信息收集,不同小组可以根据“国内、国外、计算机风险类型、后果、影响”等不同范围进行资料收集,从而强化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认识。
四、以智慧促进教学实践创新
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这是因为在该领域内,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只有不断的创新发展,才能使信息技术具备强大的持久动力。而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建立“信息思维”,具备用于探索创新的实践能力。教师要激励学生“敢想、敢问、敢实践”,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发挥创造性思维优势,构建起更具智慧元素的信息课堂。
- 上一篇:管道焊接工程施工方案
- 下一篇:智慧旅游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