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农业合作范文

时间:2023-05-29 15:0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农业合作,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农业合作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农业合作组织;社会学研究;现状;对策

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确实能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疏散的力量形成合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与优势,有效规避小农主义的诸多弊端,同时还能够在支农惠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市场化路线是农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保障,市场化手段是农村真正面向现代化的基本保障。农业合作组织在推动农业经济市场化的过程中作用突出。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的力量并没有较大地体现出来,农业合作组织比较涣散,难以形成合力,组织体系不健全,数量上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突破,但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农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和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使农业合作组织发挥应有的力量。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农村松散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合力,并最终推动农业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和弊端,这些急需引起我们的重视。1.1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薄弱。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自身应有的效力,全面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在当前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比较薄弱,难以发挥应有的效力。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内部,缺乏科学完善的组织制度与管理条例,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像一股松散的游击队伍,农闲时则人员齐整,农忙时则形同虚设。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一股集体的力量,并结合当前新农村的建设环境,以及党和政府对新农村的建设支持等进行合理的本地化,确保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但由于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力量涣散,难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难以赢得农民的信任。另一方面,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智慧农民,更需要专业素养比较强的人来引领农民朋友快速走向致富。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过程中,组织内部的整体素养偏低,使得他们难以准确把握农村经济的发展脉络及发展方向,难以结合市场变化与需求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这种不规范、不健全、整体偏薄弱的组织体系下,农业合作组织对于市场环境的把控能力并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1.2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受外界因素影响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应该是独立性的发挥作用,以快速有效地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先天缺陷,后天不足”。一方面,农业合作组织在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与规范,缺乏经验性的习得和借鉴,使得农业合作组织发育不良。部分农村地区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盲目跟风的情况,存在着“邯郸学步”的尴尬。在这种现状的影响下,农业合作组织虽然建设速度比较快,建设的规模比较大,建设的数量比较多,但其自身的质量与水平却并不高。农业合作组织难以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往往形同虚设,可有可无。另一方面,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村委自治委员会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持并不够,农业合作组织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难以独立地发挥作用。1.3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与力量,需要农业合作组织不断扩大覆盖面。在农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的过程中,既需要对经济作物进行规范化的指导,也需要对粮食作物进行科学的梳理与规范。但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和与完善的过程中,农业合作组织将关注的重点停留在经济作物上,盲目跟风号召农民积极种植经济作物。但在经济作物成熟后,因市场因素造成大量滞销时,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农业合作组织的覆盖面小,往往作用的发挥仅仅局限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的种植生产等初始阶段,对于经济作物或者粮食作物后期的营销、销售等往往缺乏后力。此外,在农业合作组织中,其核心元素是农民的合作与共享。农民通过技术共享、风险共担、劳动力合成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合作与共赢。但在当前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实践中,农民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农民对于农业合作组织的认知并不高,往往仍在农业的发展以及其他方面存在比较深的“小农意识”。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建设需求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理应发挥关键与核心的力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在农村与农业快速发展的当前情况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既是发展的需求,也是市场的需求。那么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作用是什么呢?2.1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土地制度是与家庭承包制相关联的农业经营制度的核心问题,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地区的发展,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化经营,需要合作与共享。但在当前新农村建(下转30页)设过程中,受小农意识的限制与制约,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仍停留在“各人自扫门前雪”的现象,农村土地仍然是小块经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的过程中,单独依靠农民的力量来实现“化整为零”显然是不现实的,单独依靠农民的意识来实现规模化经营更是不可能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快速推动农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化经营的规模与力量,需要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作用,从而有效地实现土地规模经营。2.2节约市场交易费用。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户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变得非常密切,农户种植粮食作物,农户种植经济作物,通过市场交易来将粮食转换为钱,这是农村市场化的必然途径。但由于农户在出售粮食作物或者经济作物的过程中,由于自身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小,这势必会造成比较大的市场交易成本。以出售经济作物为例,单一农户在自家数十亩的土地上种植蔬菜等经济作物,由于缺乏市场交易信息,使得他们难以直接对接商家,通过中间商环节,则会造成交易成本的增加,售卖费用的降低,严重影响农户的切身利益。可见,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前,农户因分散化比较强,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交易成本必然会增加。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将分散的农户集中起来,可以将农户自己种植的各类作物,以集团化的销售为主,从而占据市场的主动性,不断提升农户的切身利益。2.3转变农户弱势地位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特别是在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当前形势下,在市场交易环节中,农户因力量分散,农户因市场需求信息的获悉渠道单一等,往往处于市场交易的弱势地位,难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甚至在农户与市场、政府的博弈中常常败下阵来。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帮助农民实现提高自身与政府和公司的谈判地位这一愿望。转变农户在市场环节中的弱势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更是农业合作组织建设的主要诉求。通过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组织,能够将松散的单一农户组织起来,做到信息的共享与沟通,做到互通有无,实现集约化、集成化发展。

3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对策

在新农村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严重影响农业合作组织力量的发挥,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进度,严重影响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地区的农业合作组织形式比较多样化,但同时也存在着比较多的问题,农业合作组织体系整体上发展比较薄弱,尽管农业专业组织数量庞大,但是发育不健全,特别是受外部环境制约,真正发挥的作用有限,最终导致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产业覆盖面小,农民的合作意识较弱。结合当前农业合作组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如下对策。3.1完善内部组织体系的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形式比较多样,但无论是专业合作社、还是技术协作社等,他们自身内部的组织体系都不完善。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充分发挥农业合作组织的力量,需要不断完善他们组织内部体系的建设。在组织体系的完善与建设过程中,需要结合农合组织自身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构建完善的领导组织体系及作用发挥机制,使得农业合作组织真正形成合力,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3.2优化农业合作组织的质量。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的数量非常多,但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并不高。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帮扶作用,充分发挥法律的援助力量。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要设置完善的法人体系,确保其经济活动应与其他企业法人具有同样的权利与义务。作为农业合作组织的支撑力量,政府部门应该充分发挥引导功能,多措并举,快速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深入发展,不断提升农业合作组织的水平与质量。3.3提升农业的合作意识。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建设过程中,农民的参与意识与合作意识是基础与关键。当前农民的市场意识并不高,合作意识比较薄弱,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的快速发展,需要不断提升农民的合作意识,需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使得农民认知到合作社的重要力量和作用,使得广大农民认识到合作的集成化力量。

4总结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合作组织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能够将松散的力量形成合力,推动农村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但农业合作组织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问题,组织体系不完善,数量庞大但质量不高等。为推动农业合作组织持续发挥作用,应该加强政府的指导与帮扶,不断提升农民的意识等。

作者:赵建平 单位:丽水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业合作 产业化 经营

入世后,我国面临的机遇便日益增多,同时面临的挑战也更多了。市场经济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农业。科学技术成为了第一生产力,信息技术不断的刺激着经济增长。如何在这样的浪潮下生存,并适应下来?答案就是产业化模式经营。如何形成产业化模式,如何抵挡来自国际上的农业冲击?那就是将农民合理有效的集合起来,统一成一个整体。这样就会形成整个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一体化机制,竞争力也就提上来了。我们也就有资格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农业上分一杯羹。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崛起有其存在的必然性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传统的“老”农业模式开始无法完全满足市场以及社会的需要。面对多变的市场环境,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成为了首要的任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的最为有效的手段,通过农民自主的联合,形成龙头式组织,来带动整个地区的发展。因为是农民自己的产业,更加容易得到当地人的认可。通过参与组织到运作,农民的担心减少了。农业产业化的道路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已经毋庸置疑,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其各方面的优势从现有的结构模式中脱颖而出。在发展农业经济的过程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必须以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表现的主要方式有:第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能够调整农业的经济结构,客观上扩大了农民的收入。第二,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与收获,实现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必要过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使效率显著提升的基石和前提条件。传统农业转型到现代的科技农业的方法,首选农村合作经济,也是最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现行市场经济的条件。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市场的不断细分,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致,加上人们对于生活的物质追求不断提高,这些都刺激着农村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农业的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风险也伴随着整个农业生产过程。第三,农村合作经济的不断发展,是建设理想小康社会的绝对条件。小康社会是经由我党提出,时至今日我国一直不懈追求的主要任务,也是时代的发展潮流。而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是对于农民的居住环境——农村的不断建设和改革。当然,难点也出现在这里,焦点是如何让农民的收入持续不断地、稳定快速地增长。建设小康社会,前提基础是农村产业化的实现,也是是否可以进行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依据。

二、农村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所谓的农村产业化,就是说把市场当成基本导向,中心为效益,通过将农业的整个生产过程中所有的技术和管理方式都配置成最为科学高效的配套模式,使生产力、生产效率达到最大化的方法。产业化的思路是,首先将主导产业确定下来,再将整个区域细致划分布局,依托龙头来强力带动。在整个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道路中,最为主要的发展形势是用规模化的经营来保证市场的需求方针,龙头企业牵线带头,发挥纽带的作用,将该地区各种模式带动起来,实现共赢。面对国内与国外的大市场,使农村商品的生产与农产品的审查形成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整个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过程中,服务是首要的目的,是建立全面系统的各种农产品的服务体系的全过程。

在20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浪潮开始席卷整个国家经济结构,同时经济效益不断扩大的需求也刺激着各个行业。产业链之间不断的变化以求适应新的环境,单一的结构不再适应市场的需求。由于整个工业产业和刚起步的第三产业在实质上与市场有着更为直接的关系,国家更是运用宏观调控的方法,结合国情等特点,率先将二者重新整合完成,资源的配置与调整也基本符合了市场的需求。

但是,几千年来我国的农业一直处于粗放的状态,且分布广,区域分布不均匀,技术含量偏低。这与当时的市场经济已经脱轨。农业整个产业的滞后导致其无法参与市场经济中,城乡经济差异不断变大,经济壁垒产生,农业发展没有了依靠,更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农业产业化应运而生。

三、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挑战

当前发展农村的经济过程中,以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目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还处于萌芽期,也就是所谓的探索阶段,在发展中我们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1)我国绝大多少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前期统筹的规划和科学的设计,只是靠着对于新事物的不断摸索和实践得来的肤浅认知。对于法律主体的地位也不够明了,甚至在法律法规上,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意义、宗旨、核心、服务形式等都没有明确的给出定位。这些现状严重影响到合作经济的发展,以及在日后经济利益分配过程中,各法律主体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2)没有及时有效的融资机构也是现在大多数合作经济组织的通病。以前获得资金的形式主要是来自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但是面对瞬息万变的现代市场经济,那种单一的形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需要。单一的资金获得形式将影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还会影响到其辐射带动的能力。

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思路

无所不在的挑战充斥着整个市场经济运行中,无论是大的组织,小的联盟都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同样受到了市场经济的影响,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还要面对现代化农业的崭新要求,同时还要满足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产品的供求关系上、整个农业的市场环境逐渐转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不只是需要制定相关联的整体发展思路,更是要在必要的过程中注重突出它的主要特征与个性,立足于长远的发展和不断的创新,真真正正的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成带领广大农民致富增收,发展新现代农业的致富经济体。在整体的发展规划中需要通过国家政府的各项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理解与认可中进行实实在在的整体规划,要始终不移的坚持政府所支持的方针,努力的营造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不得不承认,在我国,农民还是处于弱势的群体,他们需要不断地扶助与帮忙,需要政府的关怀。所以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都无法离开政府的亲切帮助,少不了政府的参与和带动,同样没有广大人民的积极拥护和参与也是不行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始终遵守着互利、自愿的基本原则,尊重农民们的自主的意识和选择权,通过不断的引导,使农民走上正确快捷的发家致富之路,还要注意在发展中对于广大农民的利益的维护,保证农民的经济利益不受到丝毫的损害。

五、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采取的有效举措

第一点:正确对其引导

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下,其主体还是农民,但是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和支持,农民很难放下心去干。所以政府在这里的作用就很大了,政府要不断提高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关注度,引导农民不断提高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关心、扶持、帮助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起到带头的作用。

第二点:扩大优惠政策

通过不断地各种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完善和帮助发展中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不受到损害,必要时可以通过立法来确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法律地位和合法的身份。并出台一些鼓励、扶持、奖励制度来增加农民的积极性

第三点:农民自主、政府监管

在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要始终不移的坚持走农民自己的方针,坚持民办,决不能由政府或者是组织插手进入。政府在整个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过程中,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监督者,断然不能去插手管理的事物。

第四点:知识传播

通过宣传、组织、学习等形式,让农民了解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中,他们的地位是什么,合法权益是什么,以及有哪些先进的知识需要他们掌握。提高农民的自身素质,法律意识,这样当受到损失时就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农民了解了,知道了,自然也会配合工作,使得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发展。

六、总结

通过实践、理论与时间的三重考验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当前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业市场经济、发展小康社会的主要手段和有效方法。通过农村合作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打破了原有的资源闲置的局面。推动了整个农村的产业结构和人员配置的调整,对于农村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我国主要发展趋势是建设小康社会,其重点就是发展农村,从党的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可以看出,但是难点也同样在农村,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要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新农村,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于舒斌.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19)

[2]周丕娟.关于重建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思考[J].广东合作经济,2005(4)

[3]白立忱.加快改革步伐,促进农村合作经济发展为完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贡献——在中华全国供销合作设总社第三届理事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J].广东供销,2004(2)

[4]吉林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引领农村合作经济发展、构建合作经济新框架[J].广东供销,2004(2)

[5]黄宝.供销合作社应成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引领者[J].广东合作经济,2005(3)

[6]怀宁县政协.推进农业产业化,走富民强县之路[J].安庆科技,2002(3)

篇3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以农民为主体,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形成的经济实体;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服务。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r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和成熟,并逐渐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使其在农村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任何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诸多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也不例外。主要表现在:

1.建社初期运转困难

多数合作社处于初创阶段,由于业务量少,社员收入不多,有的合作社从事的产业商品化程度低,农产品销售未能实现由合作社统一销售,合作社没有收来源,合作基础薄弱,缺乏资金,运转困难,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合作社为民服务的方式多数是与相关职能部门联系开展一些农业技术培训之类的服务,少量合作社提供了一些生产资料供应及农机化服务,多数合作社不能开展为社员服务项目。

2.缺乏资金保障

农民专业合作社缺乏资金保障是主要问题之一。因为我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社员以及本社的资金积累。而这两个主要的资金来源数额有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多为服务型的组织,且很多组织的发展起步较晚,时间较短,资金的积累相对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少,加上政府的扶持资金少或缺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艰难。

3.合作社贷款难

发展后续资金短缺 从运行的合作社看,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还缺乏外部资金的支持,各大银行贷款都要求抵押,合作社的大部分资金都用于经营,租赁的土地又不能作抵押,因此各大银行的信贷资金难以贷到,影响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4.存在信任缺失

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的多种问题,很多都是由于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信任缺失造成。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长期的小农经济模式,使农民形成了较为浓厚的小农经济意识。导致农民对于集体经济缺乏必要的信任感,自私自利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缓慢,运营效率降低。

5.宣传力度不够

一些基层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及登记管理条例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对国家赋予农民经济合作社组织以法人资格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一些农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策理解上有偏差,对合作社的性质和运行机制不够了解,有种种疑问和顾虑;偏远和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的市场意识还不够强,合作经营理念尚未深入人心;加之受我省农业生产周期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时间短的影响,示范引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步伐。

二、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的几点建议

目前来说,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转化为规范化、市场化的公司都还有一段发展道路,为加快这一进程,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供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参考。

1.创新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社的良好格局

“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素质问题,必须形成宣传教育鼓励农民加入合作社的气候和氛围,同步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服务。抓好宣传教育。政府要创新工作思路,作好宣传教育工作。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教育力度,帮助引导农民打消各种不应有的顾虑,提高思想认识,增强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建设中来。抓好培训和管理。

2.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农业是基础产业,是事关农民富裕社会稳定的大事,必须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支持农业发展。项目资金扶持。要采取灵活的方式解决合作社的融资问题,尤其是金融部门应扩大对农业、农村的服务范围,探索小额贷款捆绑使用,对符合条件的合作社积极发放贷款,简化贷款手续,实行优惠利率。财政、工商、税务、计划、国土、交通、技术监督等有关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扶持政策,制定促进合作社发展的具体措施,加大支持力度,为合作社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3.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

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必须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基本原则,政府应该积极搞好引导、管理和服务。首先要成立明确的主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具体负责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注册登记、指导协调和服务管理工作。其次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快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本区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还应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情况纳入农业工作重要考核内容,对运作规范、绩效优良、发展潜力巨大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适当的给予表彰鼓励,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篇4

1. 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相当数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制度建设和运行机制仍然属于传统的经济组织形态,管理不够规范,运行质量不高。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专业合作社组织内部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当一部分合作社还仅仅是生产环节的联合和销售环节的简单合作,没有解决把农民组织起来进入市场的问题,往往出现有利则合,无利则散的现象。

2.农业合作社人员素质不高,科技人才匮乏。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者学历不高、素质偏低问题较为突出。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大多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缺乏现代企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科技知识,懂技术、善管理、会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局面。合作社社员素质低,大多数是农民,小农意识强,不具备合作社的专业基础知识,合作意识差,共担风险意识不强,甚至有的提供给合作社的产品以次充好,影响了合作社的经营信誉。

3.对合作社指导扶持缺位。部分地方政府的有关部门只重视合作社的成立数量和规模大小,对存在问题却关注不够;合作社事业发展蒸蒸日上时,各级领导的指导和关注频频不断,而遇到经营困难最需要帮助时,领导反而关心少了;有的对合作社扶持资金运用缺乏有效监督,致使机会主义大量存在;上级的部分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合作社等。?

4.合作社自主发展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部分合作社注册资金以及入社农户股金严重不实,可能存在纠纷隐患;合作社高素质经营管理、财会人员人才匮乏,有的过度依赖政府或龙头企业;合作社缺乏融资担保物,融资渠道单一,运转资金严重不足;合作社自我积累较少,自我造血功能弱;部分合作社市场经营意识不强,仍然是坐地等待客户上门,不能主动开拓市场,有的单纯靠人脉关系经营;整体品牌意识不强,难以形成品牌优势等。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的建议

1.加强农业合作社的品牌培育。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提高合作社产品的知名度,积极宣传商标注册的重要意义,特别要重点培育本地特色的农产品集体商标、地理标志,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对有品牌、有商标,有有机、无公害和绿色食品标志的农产品合作社给予奖励。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联合,以产业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以产权联合为手段,积极引导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进行联合和合作,提升组织化水平,力争做大做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有竞争力、治理结构健全、分配制度规范、与社员利益联结紧密的大型农民专业合作联社。

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成果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合作社为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创造了条件。而农业生产只有依靠科技,走精深加工、提升品质之路,才能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要鼓励各方以合作社为载体形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由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或其他组织机构,以企业的发展需求和各方的共同利益为基础,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契约为保障,形成的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从合作社这种组织的性质和特点来看,非常适合成为产学研各方搭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平台,通过联合,有利于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组织化程度,;有利于整合农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创新资源,引导创新要素向合作社集聚;有利于保障科研与生产的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推广和产业化;有利于促进技术集成创新,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

3.坚持发展,加强引导。发展农村合作社是农民群众的要求,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政府应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引导,推进其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召开会议、发放资料等多种渠道,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民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目的和作用的认识,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真正作为深化农村改革、优化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件大实事、大好事来抓。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通过现有的各种途径,积极创新各种形式,加强对合作社成员尤其是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掌握合作社的一般运作原理和管理方法,熟识党的方针政策,熟悉现代农业、市场经济和经营管理新知识等。同时,应着力在培养一批熟悉农村工作,善于引导和组织合作社建设的专门人才上下功夫,为农民合作社建设提供坚强的队伍保障。三是保障合作社的正常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各有关职能部门应分工协作,紧密配合,加强对合作社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在合作社业务指导、信息提供、技术培训、提高素质、社会保障等方面,做好服务、指导和协调工作。四是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需要的资金相对于其他产业项目来说是很少的,应该有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篇5

下半年工作意见

滁州市农委

20__年7月11日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农村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惠农富民政策,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上半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为实现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上半年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

1、夏粮创历史新高,油菜籽出现结构性下降。今年我市夏粮大幅攀升,实现三项历史性跨越,创三项历史新高。面积为历史之最,突破3,!60万亩,达361.33万亩,比上年增16.2,其中小麦面积350.76万亩,比上年增21.9。;平均单产为历史之最,首次突破300公斤,达321.6公斤,比上年增10.5,其中小麦平均单产322.15公斤,比上年增10.7;总产首次突破10亿公斤,达23.2亿斤,比上年增29.1,其中小麦22.6亿斤,比上年增34.9。油菜籽受政策和市场双重影响出现结构性调减,全市种植面积134万亩,同比下降26.1;总产3.8亿斤,同比下降26。

取得这样好成绩,除天帮忙外,政策支持和主观努力也至关重要:一是小麦良种补贴项目,实现了良种统供,提高了小麦纯度,全市80万亩小麦良补区,普遍长势整齐;二是实施了小麦高产攻关,全市25万亩小麦高产攻关核心区,平均亩产都在400公斤以上;三是广大农民种麦积极性提高,精心耕种和管理;四是各级农技部门加强指导,推广关键技术,组织开展高产示范攻关,促进了整体生产水平的提高。

2、春播夏种一度受干旱影响,但总体上进展顺利。由于午收顺利,加上库、塘、坝底水比较充足,前期夏栽夏种进展顺利。6月9日后,我市出现持续高温,部分地方旱象抬头,全市在地作物受旱面积一度达240万亩。但6月21日起,我市各地普降喜雨,解除了旱情。截至6月30日,全市已安种春夏播作物820万亩,其中水稻482万亩、旱作物338万亩(包括“五早”作物156万亩)。7月初,我市连降大到暴雨,部分地方出现洪涝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受灾地区正在抓紧抢险抗灾,开展生产自救。

3、畜牧业产量略增,但市场行情和禽流感防控影响使生猪和家禽存栏下降。预计上半年全市生猪出栏158万头,比去年同期增4.4;牛出栏7万头,增1.9;羊出栏58万只,增20.3;家禽出栏2403万只,增24.3;肉类总产17万吨,增长4;奶类总产4625万吨,增21.6;禽蛋总产4.18万吨,与去年同期持平。受去年冬季以来禽流感防控和生猪市场行情价格下跌的影响,上半年猪禽价格低迷,养殖效益下降,农民养殖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上半年全市家禽存栏3058万只,下降2.9;生猪存栏204万头,下降1;其中母猪存栏12.3万头,下降25.8。

4、渔业生产稳步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市水产养殖总面积11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3.7;水产养殖结构继续优化,全市名特优水产品养殖面积67.4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4,占水产养殖面积57;全市水产品总产量11.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

5、午季增收使农民人均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上半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1474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2元,增长9.8。夏季粮油和劳务收入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今年夏粮产量增加,价格上升,平均收购价格0.69元/斤,比去年高0.07元/斤,共增收4.85亿元。油菜总产下降,但收购价格比去年提高0.1元/斤左右,减收0.8亿元。午季粮油合计,农民净增收4亿元左右,人均增收120元左右,占增收额的90以上。上半年全市农民劳务输出人数65万人左右,人均劳务收入586元,比去年同期增加53元。减收的主要因素是畜牧业效益下降和农业成本增加。上半年生猪市场平均销售价格约2.9元/斤,比去年低1元左右。初步测算农民每养一头猪亏本50-80元。此外,今年以来柴油价格持续上涨,目前柴油价格6200元/吨,比上年同期增长近40。

二、上半年所做的主要工作

上半年,市农委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这根主线,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市委、市政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度重视,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后,市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市农委关于会议精神和我市贯彻意见的汇报,春节后一上班就举办了市委理论中心组新农村建设学习班,并组织70多人的党政代表团到江西赣州考察新农村建设。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纲要等多个文件,先后召开了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百村十镇”示范工程动员大会、全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会议,其中动员大会参加人员达7000人以上。并从市直部门抽调76名指导员到20个试点示范村驻点指导。作为市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农委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起草了有关文件,筹备召开了各个会议,举办了多起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培训班,认真抓好示范村建设工作,及时调查情况,总结经验,研究政策,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在全椒县武岗镇直接参与建设试点。

2、以基地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强产业规划和示范基地建设。为了推进农产品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今年年初市农委组织制订了全市四大优势主导产业的14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并按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片生产基地、一套工作班子”的模式,着手开展了22个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其中种植业类基地9个、畜牧业类基地6个、渔业类基地3个、蔬菜基地2个、能源示范基地2个。全市还落实了15个市级、5个县级“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农业示范基地,举办 了400场“三新”农业培训班,在“五早”生产中“三新”农业面积达100万亩。

3、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上半年市农委全面开展了新一轮省、市级龙头企业申报考评工作。上半年市农委推荐了兴元米业等16家企业增补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省实地考核,有望批准9家;申报市级龙头企业的78家;明光市永言水产养殖公司已着手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积极组织龙头企业申报项目、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贷款,上半年市农委筛选推荐了申滁肉联厂等5家企业申报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项目,推荐了凯源粮贸公司等企业9个项目申报省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推荐了金恒油脂公司等5家企业申报省农行、农发行贷款项目,推荐了17家企业的17个产品申报省名牌农产品。各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市确定了52个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制定了考核标准和管理办法,推荐了39个省级示范性合作经济组织。各地和农业部门结合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引导农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市新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30个,其中市农委直接指导成立的就有市优质稻米协会、施集茶叶合作社、滁菊合作社等10多个合作经济组织。

4、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适应今年11月1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施行的新形势,市农委大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一是积极组织申报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上半年全市共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4个、绿色食品26个、有机食品6个。二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监控。上半年全椒县、南谯区被列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市新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8个,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5个,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监控面积扩大20多万亩。目前全市绿色食品产地监控面积超过100万亩、监控地农产品年产量达25万吨。三是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全市农业部门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上半年共检查农资市场411个、农资经销点3555个,受理农资案件37件,查获伪劣及违法种子3689公斤、肥料4000公斤、农药9公斤(件),取缔无证经营兽药门点11家,查处违法经营兽用生物制品23家,查获过期、伪劣兽药品种46个。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继续做好生猪定点屠宰管理,上半年滁城定点宰杀生猪2.7万头,检出病猪32头;继续开展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市农委上半年开展了两次蔬菜基地农药残留抽检,在滁城交通菜场新设了蔬菜农药残留速测点,上半年滁城45个检测点检测蔬菜样本7139组,查出超标蔬菜643组,保障了滁城居民食品安全。

5、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市农委提出把今年作为全市农业系统的“招商引资年”,全市农业系统坚持“一岗双责”不动摇,努力发挥资源优势,利用龙头企业等平台,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市农委组织了5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参加了20__年南京市重大项目洽谈会。上半年市农业系统与上海市宝山区农委达成协议,将宝山区农委所属的3个奶牛场1100头高产荷斯坦奶牛迁移到全椒县武岗镇,总投资约4000万元,首批600头奶牛已经进驻武岗镇养殖场;引进山东佛山商人林克华投资1500万元与凤阳盛源农业发展公司合资兴建300吨等级粉生产线,引进浙江资金1500万元在定远县仓镇兴办龙腾综合养殖场,引进上冻枣庄水产养殖公司投资1000万元在定远县发展水库网箱养殖等。此外,南谯区正禾养殖场肉牛育肥项目、志诚公司引进上海食品集团现代化屠宰线、争取南京资金在滁州建立生态农业园、南京市菜篮子办公室在我市建设南京—滁州叶类菜生产基地、南京市冠生园食品厂与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杨氏蜂业合作加工蜂产品等项目正在洽谈中。上半年市农委落实招商引资项目5个,到位资金2305万元。同时,积极编报农业项目,争取国家和省支持。

6、认真做好农业科技工作。一是积极开展科技宣传与培训活动。全市农业系统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宣传、科技赶集和培训活动,市农委先后组织了琅琊山庙会、全椒界首庙会、来安县水口镇等科技赶集活动,先后举办渔业技术培训班80期,在全市农业系统广泛开展了“畜牧科技进万家”活动,组织160名畜牧技术人员与规模养殖场(户)结对帮扶。据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市农业系统共培训农民10多万人、20余万人次,发放各类农业技术宣传资料30万多份。二是加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上半年全市农业系统重点推广了丰两优一号、辐香优98、三元杂交猪、有机鱼、斑点叉尾鱼回等主导品种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测土配方施肥、半精量播种、水稻沼液浸种、农作物秸秆发酵、蟹鳜混养等关键技术。市农委利用800万元小麦良种补贴,对80万亩小麦种植区实行良种统供,同时组织开展小麦高产攻关竞赛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全市共建成小麦高产攻关示范方280个,面积25万亩,其中万亩示范片7个,省专家组测产平均亩产443公斤,比面上平均单产高43。各地继续开展水稻科技提升行动。市农委今年牵头并承担省江淮片水稻主推品种区域展示园建设任务,上半年在全椒县建成了37个水稻品种的展示园;全市上半年建立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点36个,推广水稻沼液浸种技术2万亩,斑点叉尾鱼回网箱养殖数量从去年的500箱扩大到上半年的20__多箱,推广蟹鳜混养28万亩,比上年同期增长12。三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农业系统普遍开通了农技服务“110”。各地努力创新农技服务方式,全市农业系统上半年创办了26个市、县、乡联动的“农业科技大院”,其中种植业类10个、畜牧业类9个、渔业类7个。根据市委3号文件精神,市农委建立了13个农技区域中心站建设试点,探索公益性职能与经营分离的有效途径。

7、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我市今年小麦赤霉病、纹枯病、油菜菌核病等午季作物病虫害中等至中等偏重发生,市农委在全市安排了50多个农作物“三情”测报点,先后在天长、明光、全椒、南谯等地召开现场会,及时检测动态,组织防治工作。上半年全市午季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735万亩次,防治面积861万亩次。各地继续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上半年市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及其办公室坚持疫情快报、零报、周报和24小时值班制度,先后召开3次会议,下发15份文件,组织两次督查。全市共落实防疫经费117万元,领购口蹄疫浓缩疫苗393万毫升、禽流感灭活疫苗470万毫升、禽流感-新城疫二联疫苗228万羽份,订购动物耳标38.6万套。上半年全市共免疫家畜口蹄疫1393万头(只)、家禽禽流感1887万只,免疫密度分别达到98和99。

8、认真做好为农民服务工作。一是做好政策服务。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落实中央、省惠农富民政策,协助有关部门做好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发放工作,及时组织发放了80万份农民负担监督卡,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和对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监管与指导,妥善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对村级债权债务进行了进一步清查核实。二是做好流通服务。市农委与南京市有关部门多次协商,争取了南京长江大桥绿色通道通行证44张和西瓜运输临时通行证30张,并在南京市白云亭蔬菜市场设立了滁州蔬菜直销区。三是做好信息服务。继续抓好滁州农网建设,为农民及时提销信息。

9、加强自身建设。市农委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机关效能建设活动,加强机关内部管理,深入开展了创建学习型机关、法制型机关、服务型机关和效能型机关活动,使全委同志思想政治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作作风和工作效能明显改善。上半年,市农委系统表彰了6个优秀党支部、7个优秀党务工作者和25名优秀党员。同时,加强了对委属单位的管理,完成了皖东餐厅改制工作,市种子公司下属环宇商场改制工作也接近尾声。

此外,全市农业系统还认真抓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等工作。

三、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畜牧生产面临严重困难。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影响,去年以来,生猪、家禽市场行情持续低迷,家禽市场价格二季度末才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而生猪价格仍然处于低谷。与此同时,由于粮食价格提高导致生猪、家禽生产成本上升,养殖效益下降甚至亏损,农民养殖积极性明显下降。上半年全市家禽、生猪存栏量不同程度下降,特别是母猪存栏量大幅度下降,将对下半年畜牧业,龙其是生猪生产严重影响。

二是部分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据调查,今年肥料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柴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种子价格不同程度上升,一些品种价格升幅达20-25。

三是农业自然灾害和疫情威胁仍然存在。目前,我市部分地区已发生洪涝灾害,并造成了一定的损失。从预测情况看,今年农作物病虫害将中度至中度以上发生。同时,禽流感的威胁还没有消除。

四、下半年工作意见

下半年农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围绕新农村建设,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中心,按照年初总体工作安排,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加强工作检查和督查,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加大农业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争取实现全年农业丰收,努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下半年市农委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1、继续抓好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抓2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下半年将召开一次新农村建设流动现场会,及时掌握信息,总结经验。

2、抓好22个优势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和20个“三新”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市农委将按照年初工作计划,组织工作检查,对基地建设情况进行总结评比。

3、加强农业项目争取工作。加强与农业部、省农委的联系与交流,对上半年申报的国家、省农业项目实行责任到人,积极争取,确保项目落实、资金到位。加强对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确保项目资金发挥效益。

4、认真组织好下半年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市内企业参加8月份农业部在上海举办的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10月份的第四届北京农交会和20__年元月份的第七届安徽省名优农产品上海展示展销会,筹备好第四届螃蟹节并争取在北京举办滁州螃蟹和滁菊推介会。

5、认真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和实施工作。今年11月1日起,《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正式施行。市农委将组织全市农业系统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宣传活动,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提高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培训班,提高基层工作水平;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和农产品产地与市场检测,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继续组织申报绿色食品,争取今年新增绿色食品品牌20个。

6、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继续利用龙头企业、展示展销活动等平台,宣传滁州农业,寻找招商线索,努力引进资金。做好在谈项目的争取工作,对已确定的项目加强协调服务,争取到位资金突破一个亿。

7、抓好农业病虫害测报防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强农情监测,及时预测预报农业病虫害并组织好防治工作,确保秋季农业丰收。加强对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坚持行之有效的防控制度,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全面落实动物强制免疫和标识制度,加强市场检疫和运输检疫工作,努力把疫情消灭在萌芽状态,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

8、继续做好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下半年是治理开发项目主要实施时期,市农委将认真组织,加强管理,努力完成挖塘、打井、植树、修路和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任务。

9、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争取完成3万人的培训任务。

10、认真贯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继续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农村各项补贴发放情况的监督,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保护好农民发展公益事业的积极性。及时化解农村土地承包纠纷,继续化解村级债务,维护农村稳定。

篇6

一、以“二线”、“二带”、“一岭”为重点,调整农业结构,逐步构建新一轮农业发展格局

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也是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继续抓好粮、棉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重点抓好蔬菜、养殖业、林果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农业结构向深度调整,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蔬菜产值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农民从结构调整中直接增收100元以上。

1、建设清宜公路沿线高效经济作物带,调优种植业结构。以大棚蔬菜、“万亩莲藕工程”为主,着手规划和实施清宜公路沿线“百里无公害蔬菜带”,按照“先规划、后实施”,“先点后面、以点带面”的原则,今冬明春着重搞好规划及抓好水西300亩高标准无公害蔬菜基地、罗坊100亩集中连片蔬菜示范点建设。清宜公路两侧原则上规划为以蔬菜为主的经济作物用地,实行“四分”(分区域种植、分品种突破、分层次推进、分季节安排)、“三统”(统一品牌、统一规划、统一生产标准),形成全区莲藕(1.0万亩)、早苦瓜(0.3万亩)、晚辣椒(0.2万亩)三大特色蔬菜和罗坊(莲藕)、水西(早苦瓜)、城北办(近郊商品蔬菜)、界水(晚辣椒和南瓜)四大蔬菜生产和经济作物带。

2、建设袁河经济开发带,调优养殖业结构。我区袁河一带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人工种草养殖条件优越,计划袁河一带人工种草0.3万亩,增养肉牛0.2万头、肉鹅0.7万羽、肉兔1.0万只。初步形成以水西、罗坊、北岗、观巢、南安为重点的肉牛生产带,以马洪、新溪、姚圩、南安为重点的肉鹅生产带,以珠珊、城南办、城北办、界水为重点的肉兔生产带。开发袁河大堤种草养鱼、养畜、养禽,开发袁河大堤内侧50米以外土质适宜的低洼田为“两用田”。粮食生产充裕时,种植经济作物或搞养殖,如种藕、养鱼等;粮食生产不足时,恢复粮食生产,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继续做好猪、鱼等产业,广泛引进杜洛克公猪,大力发展优质肉牛、高产奶牛、波尔山羊、狮头鹅、兴国灰鹅等草食动物和肉狗、泥鳅、黄颡鱼等特色养殖。引导养殖生产经营户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年内培植养猪100头以上专业大户500户,养牛10头以上大户50户,养禽1000羽以上专业大户200户,养鱼30亩以上专业户200户。

3、建设“一岭”(一字岭)、“二带”(蒙山开发带、七里山开发带)经济林基地,调优林果业结构。大力推进林地资源使用权改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继续实施全国经济林建设示范县工程项目,确保全区建设经济林基地40万亩,其中油茶低产林改造28万亩;实施退耕还林工程1.8万亩;新造高产稳产油茶林0.2万亩;改造油茶低产林6万亩、果园3.0万亩;建设新余蜜桔基地3万亩,新增0.5万亩;建设南方早熟梨园1.5万亩。建立经济林建设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确保年度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二、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归根到底要靠改革。要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积极探索和大胆创新既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又符合我区农村实际的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

1、运用市场经济规律,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土地(包括林地)使用权流转。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农用性质不变的原则,采取转包、转让、反租倒包、互换、入股、联营、租赁、拍卖等方式,大力推进土地使用权依法流转,发展土地经营大户。建立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管理体制和土地向规模经营发展的引导机制,加强土地的宏观管理,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加快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在明晰所有权的基础上,改革使用权,搞活经营权,放开建设权。以小型水库水利工程为重点,采取拍卖、租赁、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全面转换经营机制,宜卖则卖,宜租则租,宜包则包,宜股则股。抓好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攻坚扫尾工作,所有乡村集体企业都要改制为民营企业或股份合作制企业。对已实行股份制改造的企业,逐步实行由全民持股的经营管理向集中持股转变;对亏损严重、资不低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的集体企业,坚持依法实施破产,进行资产重组。加快建立和完善乡镇企业集体资产管理和营运体系,巩固完善现有8个集体资产经营公司。

2、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一是大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生产行业协会,如粮、棉加工企业、生猪、肉牛生产专业协会等,实现农业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到协会中来,通过协会与大市场对接,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区里重点抓好棉花、果品、蔬菜、畜禽等四个服务中心建设,尽快按市场机制步入正轨,规范运作。二是大力发展私营农场。对新城农场、东边姗娜农业开发公司等几家大的私营农场加大扶持力度,切实保护农场主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筑巢引凤,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开发山水资源,掀起私营农场新一轮发展。三是发展水利综合经济。以山塘水库为中心,积极推行以“水中养鱼、水面养鸭、岸上养猪、岸边栽种果树和经济作物”为主体的综合种养模式,形成“四合一”生态小庄园(即一塘鱼、一群鸭、一栏猪、一片果林)。力争今年的山塘水库综合开发利用在去年的基础上提高10%以上。四是发展特色农业示范园。重点抓好新余蜜桔母本园、黄花梨示范基地、100亩油茶良种采穗圃、棉花原种场、水西蔬菜大棚育苗园和畜牧良种场等农业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大力培植我区地方品牌。

三、做强粮、棉、菜、牛四大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1、大力发展优质稻,推进粮食产业化进程。一是加强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聘请“中心”为我区水稻生产顾问单位,在“中心”的指导下,建立我区超级杂交稻良种试验示范基地。年内重点抓好项目实施第一步棗在南安乡进行300亩小规模试种,认真按照“中心”提出的技术要求进行栽培,确保试种成功。试种之后,再在项目区试验示范,最后在全区推广,逐步改变全区传统、常规农业“唱主角”的局面。二是推动粮食部门加快自身改革,为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发挥“龙头”作用。根据市场需求,积极开拓销售市场,与农民签订粮食收购合同,尤其是优质稻收购合同,真正做到优质优价。大力引进优质适销的粮食品种,发展“订单农业”,建立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形成产、供、销一体化格局。三是以新溪精制米厂为样板,鼓励个体、私营粮食加工企业参与优质稻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发展“企业+农户”经营组织,形成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提高粮食产业化经营水平。

2、抓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推进棉花产业化进程。贯彻落实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一放二分三加强”和产业化经营政策,积极做好社企分开的改革工作。继续完善以棉麻集团公司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体系,着力搞好棉花附产品的深加工。稳定棉花生产,继续做好棉花良种引进、繁育、推广工作,积极探索棉花低成本、高效益栽培模式,扩大棉田套种,增加植棉效益。适应WTO规则,更多地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和手段引导棉花生产,保护棉农生产积极性,推进棉花产业化进程。

3、壮大蔬菜产业,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按“单品种突破、分区域发展”的原则,积极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远、近郊商品蔬菜生产,适度发展大棚蔬菜、地方特色蔬菜生产,发展秋延后辣椒0.2万亩、早苦瓜0.3万亩、大棚蔬菜(大田栽培)1万亩,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蔬菜生产基地和专业村。重点发展以鹄山、人和为中心的大蒜生产基地,以罗坊、姚圩为中心的莲藕、榨菜生产基地、以珠珊为中心的雪里蕻生产基地、以马洪为中心的香葱生产基地、以北岗为中心的黄花生产基地、以东边、界水为中心的红辣椒生产基地、以水北、姚圩为中心的冬瓜、南瓜、春土豆生产基地,以水西光明村、加山村和观巢港背村为中心的反季节蔬菜生产专业村。积极推广蔬菜良种,提高蔬菜品质,壮大蔬菜产业。

4、调整肉牛发展思路,推进肉牛产业化进程。按照“集中优势、突出重点”、“一手抓改良、一手抓繁殖”的发展思路,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把肉牛产业做大做强。“集中优势、突出重点”就是把目前冷配授胎率相对高的北岗、观巢、罗坊、水西、南安等乡镇列为肉牛生产的重点乡镇,把城南办、城北办、水西、珠珊等乡镇(办)列为发展奶牛生产的重点乡镇,实行人、财、物重点倾斜。“一手抓改良”,就是要采取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加快肉牛的改良和发展速度。一是进行胚胎移植试验,引进一批优质牛的胚胎放在本地牛的母体中,迅速繁殖出一批具有较大体形的母本牛,并以母本牛和西门塔尔改良牛杂交;二是直接引进一批南阳种公牛与经过认真筛选的本地黄母牛;三是直接引进一批南阳母牛,用西门塔尔冻精进行人工授精。“一手抓繁殖”,就是加快肉牛繁殖和养牛专业户、专业村发展步伐。加大杂交母牛保护力度,力争年保留杂交母牛0.3万头以上。

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1、加快小城镇建设。积极探索小城镇建设方式、投资体制、用地制度、户籍管理及小城镇管理体制和设施运营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个体私营业主和城乡居民投资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经营能人和外商到小城镇经商办厂。

2、搞好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千方百计加大财政和社会资金对水利的投入,调动农民和社会各界建设水利设施的积极性,全面推广北岗、马洪等乡镇社会力量办水利的经验。重点抓好袁河圩堤除险整治工程,对20座病险水库进行加固除险。实施好水土保持项目工程。抓好狮子口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的审批、袁河堤岸整治和鹄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的申请立项工作,尽快争取纳入国家基本建设计划。按照“稻棽輻牛”的农业开发思路,认真抓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确保高质量完成任务。积极推广生物农药、沼气等技术,年内新建沼气池800个。

3、大力发展农村中介服务组织。重点发展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农村民间流通组织和各类专业协会。力争年内发展到500个,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引导农村经纪人、运销大户创办流通服务实体,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销售网点。鼓励农民、流通组织跑市场、找“订单”,发展“订单农业”。建设区域性、季节性产地批发市场,扩大农产品交易规模和交易范围。积极做好劳务输出的组织引导工作,在经济发达地区适当建立劳务输出机构网络。

4、强化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推广人员要到岗归位,尽职尽责。推行技术职称与岗位实践相对应,科研经费与科研项目相对应,科研业绩与职称评定晋升相对应,努力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5、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在继续巩固完善现有集贸市场的同时,着力抓好罗坊小商品市场、姚圩商贸市场的建设,努力培育和发展水果、花生、水产品、畜产品等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农村经济信息网的普及与完善,建立信息员队伍,加强信息收集、整理和。建立和完善信息传输体系,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销售信息以及气象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帮助和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五、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和改进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

1、转变思想观念。首先要加强学习,认真学习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市场经济知识,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其次要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指导农村经济工作,变行政命令为引导服务,增强政观念和服务意识。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包办代替。

2、创新服务方式。要善于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发现新典型,总结新经验,把具有指导意义的示范典型推到面上去,带动整个工作。要善于采取示范引路、说服教育的方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要由原来的按行业抓工作改变为按产业抓工作。要把领导工作的着重点放在落实党的农村政策和为农民提供服务上来。一是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来引导农民调整农业结构。如发展“百里无公害蔬菜带”的有关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的有关优惠政策等。二是用好用活财政支农资金。要改变财政支农资金按块分割的办法,实行财政支农资金统一管理,按重点产业、重点项目集中使用。三是落实好各项农村政策。重点要落实好减轻农民负担政策、土地承包政策和粮棉收购政策,并做好农村税费改革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篇7

湖南省**县位于湘中偏北,洞庭湖尾闾,属山冈丘陵地貌,全县总面积2062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14万亩、耕地面积56万亩;人口83万,其中农业人口72万;农业资源丰富,享有“竹子之乡”、“茶叶之乡”等美誉,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按照党的十六大“支持农民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这一要求,近两年来县委、县政府在政策、资金、服务上大力扶持农村合作组织的发展,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正确引导,尊重民意,组织形式多样化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从1997年开始发展,几年来历经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渐进发展历程。目前全县发展专业协会38个,会员18500余人,专业合作社6个,社员2300余人,共带动农户15万户,占农业总户数的71%。在引导合作组织的发展中,我们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全县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呈现多样化。

(一)多形式合作。根据不同的创办主体,采取不同的合作形式。在确立创办主体上,我们主要挖掘和引导了三种类型。一是由种养大户创办。鼓励和引导具有一定规模、销售渠道、生产技术、资金实力和拓展能力的种养大户,联合农户组建合作组织,实现技术、信息资源的共享。泗里河乡养猪大户张国斌多年从事瘦肉型猪养殖,规模大,经验丰富,通过积极引导,由他发起建立了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现已发展社员500多户。二是由经济能人领办。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和在外务工经商的返乡创业人员在组建经济实体后,依托实体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形成合作组织。如花果山乡竹木生产合作社由“春秋”凉席厂老板刘春秋发起,大竹山果品专业生产合作社由在外经商的贺正良发起。三是由部门领办。部门充分利用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与农户联结组成合作组织。全县由供销、畜牧、林业等部门领办的合作组织共有10个。创办主体的多样化,形成了“组织+基地+农户”、“组织+农户”、“企业+组织+农户”等模式。

(二)大范围合作。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产业布局和资源优势,引导专业合作组织突破行政区域和行业的界限,广范围、多领域进行合作。从行政区域范围来看,有以乡镇为单位成立的,有跨乡镇跨县域联办的,也有覆盖全县范围的。县竹业协会会员遍及21个乡镇,发展竹业加工个人会员1300多人,带动资源培育和专业经营户360多户。由我县荣获“全国种粮大户”的王德辉发起成立的益阳市种粮大户合作协会由王德辉任会长,吸纳我县200多户种粮30亩以上的大户加入协会,遍及20个乡镇。从合作的行业范围看,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合作的领域不断拓宽,发展了蔬菜、瓜果、苗木、养鸡等生产型合作组织和农业技术服务、生产资料服务等服务型合作组织。在全县各类合作组织中,从事生猪、野鸡、黑山羊等养殖业的16个,占36%,竹产业10个,占23%,果品生产5个、花卉苗木生产3个、茶叶生产3个、水稻种植2个,渔业、石料、烟花、再生资源和物资供应各一个。

(三)多层次合作。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多方面条件,坚持因地制宜,发展多种不同层次的合作组织。一是生产环节合作。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召开交流经验,共享信息,交换技术。二是销售环节合作。其产品统一品牌,集中销售。如水口山乡湘帅公司联合全乡5家竹制品加工企业,统一使用“湘帅”品牌,由湘帅公司统一销售。三是生产、销售环节合作。如泗里河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在生产环节提供种猪、技术、防疫服务,在销售中提供信息服务,并组织集中销售,合作比较紧密。该合作社在2004年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生产合作社”。大竹山果品专业生产合作社以订单形式组织生产,与农户签订产品收购合同,统一提供种苗,提供技术服务,有效保护了农户利益。四是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合作。部分合作组织采用“企业+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形成了活动规范、组织得力、凝聚力较强,并建立了经济实体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县竹业协会被定为省级重点支持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并被推选参加了2004年全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座谈研讨会。桃花江优质稻专业生产合作社以德辉粮业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86户种粮大户,统一品种、技术和销售,实行订单生产。

二、规范运作,科学管理,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近几年来,我们加强了对合作组织章程、制度的指导,并不断完善各项机制,使各类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实现规范化运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紧密型联结,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农业生产、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解决了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小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减少了市场中介环节,降低了农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了农业效益,保护了农民利益。泗里河乡瘦肉型猪专业生产合作社引进湖北等地的优质种猪,聘请专家进行养猪技术培训,饲料供应、疾病预防、牲猪销售由合作社提供统一服务,实行农科教、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收到了良好的效益。2004年共出栏生猪30000多头,年末存栏母猪2500多头,创产值3000多万元,纯收入1000多万元,社员人平增收600余元。由于该社具有较强的品牌意识,注重品种更新、防疫检疫、改进饲养方法等,使合作社统一销售的生猪价格比一般地区每公斤高出0.1-0.2元,引进的新品种销售均价比其它生猪高出0.3-0.4元。

二是规模化生产,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目前,已形成了优质稻、竹、葛、蔬菜、苗木、生猪等产业,涌现了一批种养加专业户和专业区。水口山乡通过生猪协会的带动,农户养猪的热情高涨,出现了许多养殖大户,其中去年龚建福投资200多万元,兴建万头养猪场。2004年,该乡出栏生猪3.2万多头,成为典型的生猪养殖乡。县花卉苗木协会发展团体会员6个、个人会员62人,联系农户1800多户。目前花卉苗木生产面积达8210亩,形成了用材林、树桩、兰花和盆花盆景四个生产基地,成为中南地区规模较大的花卉苗木基地之一。

三是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效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章程中的权益制衡机制、义务约束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的作用,形成“组织+农户+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机衔接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桃花江竹制品生产合作社6年来对社员举办资源培育培训班24期,社员改造竹林每年每亩补助60元,共培育丰产竹林10000亩。从社员中选定一批懂管理的社员,拿出部分股金投资兴办竹帘竹席加工厂,按照合作社制定的质量要求生产半成品,再由合作社进行收购。同时,合作社兴办了年创产值2000余万元的竹胶板厂。从入社社员中选拔24名经营能手,在省内外设立了8个销售网点,使合作社产品无一积压。

三、大力扶持,全面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健康发展

我们按照“发展与规范并重,鼓励与扶持结合”的原则,采取“政策引导、典型示范、加大投入、强化服务”等措施,尽力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营造良好的环境,逐步实现数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一)领导重视,鼓励发展。一是加强领导。县里成立了由县委分管副书记任组长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并要求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切实加强领导和部门配合与协调。二是强化责任。将合作组织的发展纳入了全县“三个文明”目标考核内容,要求各乡镇根据本地主导产业、特色经济、资源开发和农民需求等实际情况,分产业、分行业、分产品制定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年终严格考核,奖惩兑现。三是制定政策。根据我县实际,制定下发了《关于大力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从发展目标、组织原则、办会(社)手续、税费减免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要求有关部门严格落实。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的合作组织实行奖励政策。

篇8

一、 提出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创新思路

该成果在分析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构建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指导思想是: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农村群众的联合互助,以合作的力量为主,配之于国家和社会的一定扶助和农民个人的力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建立着眼于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保护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该成果立足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制度创新。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应避免出现依赖国家和社会救济的城镇传统模式,应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将农村社会保障与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适合中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这是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实选择。应立足于农村群众组织起来“自救”和“自我保护”,鼓励农民从自助走向互助,以合作的力量为主,配之于国家和社会的一定扶助和农民个人的力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体系创新。将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拓展为基本性保障项目与积极性保障项目并存的新型体系构架,在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与社会救济制度、农村扶贫制度、农村优抚制度、农村社会福利制度等传统的基本性农村社会保障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农业保险制度、农村流通保障制度、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农民收入保障制度等积极性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这种新型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在保障对农民的“输血”功能的同时,强调增强农民自身的“造血”功能,也就是针对农民所面临的诸多社会风险,一方面为其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从根本上增强农民防范外部风险的能力。

二、提出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发展农村社会保障事业

1.逐步拓展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扩大保障覆盖面,提升保障水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按社会保障的本质要求,遵循普遍性与选择性相结合的原则、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原则、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原则、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政府统一管理与农民自我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确定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时应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公平与效率兼顾、稳步推进并逐步提高,政府在农村社会保障发展的初期应承担主导责任,夯实农村社会保障的基础。在农村社会保障的各项目中,应区分轻重缓急,优先满足农民大病统筹的合作医疗保险、农村社会救助、农民最低生活保障等农村居民基本生活保障的需要,逐步探索构建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政府、集体经济或合作经济和农户三方合理的筹资机制:为保持资金的稳定性,资金来源应当制度化;财政全方位支持农村社会保障;分享土地资本收益,充实保障基金;发挥合作经济等集体组织的保障功能;拓展筹资渠道,增加辅助筹资形式;创造条件,开征农村社会保障税。同时,应从建立健全各级农村社会保险管理机构、提高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力、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营运的监管机制等方面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基金运作管理。

2.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实施农民养老保障,以产品换保障、实物换保障和土地换保障作为实施农民养老保障的物质基础。 “产品换保障”是通过收取农产品实物抵作养老费来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障。“实物换保障”是把农民积累起来的部分实物作价转让或入股给合作经济组织。“土地换保障”的方式具体有三种:第一种是由农民特别是那些不愿耕种土地的农民把自己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一定的协议价格让渡给合作经济组织;第二种是当农民年老不适宜劳动的时候,把土地承包经营权交给合作经济组织;第三种是对失地农民将部分征地补偿费转化为养老保险基金。

3.完善农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是当前农民医疗保障的最佳选择,但所推广实施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目标和原则、筹资机制、管理体制以及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

4.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构筑起多种模式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完整体系。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基本性制度,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在实体制度、规范形式、法制和政策等方面仍然存在缺陷。应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切入点,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贫困性社会救助、灾害性社会救助、疾病性社会救助、互社会救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方面进行构筑和完善。

5.抓紧研究和制定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相关政策措施。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进城”和“返乡”两种方案展开了比较和评析,认为应坚持“进城但不完全与城镇统一”的方案,并应对农民工的医疗保障制度、工伤保险制度和养老保障制度的构建予以特别关注,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6.构建农业保险制度、农村流通保障制度、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农民收入保障制度等积极性农村社会保障项目。(1)将合作和股份这两种既具有互助传统又具有现代企业性质的因素结合起来,提出了构建农业合作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模式。(2)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应有多种途径,强化内部转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大中城市郊区的二、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扩大就业空间,加快农村剩余人口向城镇的迁移与流动。(3)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使农民参与到农产品价值链中增值部分的创造与分配,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和拓宽就业领域,实现农民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助于更好地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制。

7.积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要有可行的措施: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改革;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公共财政一定要覆盖农村;以个人自愿储蓄养老的模式改革城乡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合作经济的模式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8.加快农村社会保障立法步伐,强化政府职能的发挥。借鉴国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在农村社会保险、农村社会救助等方面具体制度的设计中,要在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的立法工作,建立多方面、全方位的农村保障制度;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保障实际的具体标准,并根据发展适时调整。政府应以适当方式主动介入农村社会保障领域,引导农民表达利益诉求,承担起制度供给、政策设计、财政责任、管理监督等职责,将农村社会保障纳入规范化轨道。通过法律手段逐步弱化二元型保障体制的冲突,同化及理顺各种社会保障关系的转轨过程,为最终打破城乡二元保障格局,真正实现全体社会成员间的社会保障权利平等这一终极目标创造条件。

三、成果的显著特点

该著作主题明确、结构合理、逻辑慎密、资料详实,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国外经验与国内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紧紧围绕着中国农村社会保障这一主线,展开了多角度、全方位的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观点和政策建议,为理论界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平台,为我国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有价值的建议和启迪。

第一,路径选择独特。该成果以合作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创新性地提出了建立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模式和路径,即由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提供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突破了传统的国家和个人两级模式分析,不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更重要的是,合作经济组织还具有强大的经济功能,即组织功能、服务功能和中介功能,将分散的小规模农业生产与大市场联系起米,降低了农民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这些经济功能为其实施社会保障提供了支撑,从而能够为农民提供传统的社会保障所没有涉及的一些积极保障项目。

第二,方式方法新颖。该成果的全部研究立足于制度创新和体系创新,把农村社会保障问题纳入制度研究框架,自始至终通过制度创新促成体系建立,抓纲带目,真正地把握了当前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节点和全部问题的要害所在。该成果不仅对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改进设想,而且在合作经济组织的框架内,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农村社会保障项目,如农业保险制度、农村流通保障制度、农民就业保障制度和农民收入保障制度等,从而对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做了系统、全面的分析。

篇9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保障稳定粮食生产

2014年,全市种植粮食作物138万亩,其中:水稻55万亩,玉米79万亩,大豆2万亩,薯类2万亩,发展经济作物12万亩。全年累计投资1.5亿元,实施了辉发河重点段治理、小型水库加固、应急防汛、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工程13项,农业综合生产和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显著提升。在7~8月份持续高温少雨的极端特殊气候条件下,通过采取提灌、排灌和人工增雨等措施,积极开展抗旱自救工作,有效缓解了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通过落实农机补贴政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42.6万千瓦,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73.5%,水旱田耕、种、收三大环节作业水平分别达到99.3%、75.3%、37.3%。

以促进土地流转为突破口,发展规模型农业

推广“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推进土地向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目前,全市土地规模经营面积41.8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27.9%。引导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经营,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78个,总数达到960个。认定注册家庭农场19个,扩大家庭农场经营规模,发展百亩以上种粮大户595户、千亩以上21户。筹建成立了“梅河口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吸收会员220人。在曙光镇开展了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试点工作,共筹措资金30万元,发放互助资金15万元,扶助内部成员3人。

以推进产业化经营为抓手,发展效益型农业

坚持把全产业链作为主导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前,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数发展到305户,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户,省级龙头企业9户,市级龙头企业44户,省级30户重点龙头企业2户。到年末,实现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132亿元,上交税金4.7亿元。实施地域品牌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一批以“梅河口”为冠名的地域品牌。同时,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发展以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省五星级休闲旅游农业企业1户,省四星级企业2户,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旅游产业156家。

以提高综合效益为重点,发展特色型农业

立足本地特色资源禀赋,针对市场有效需求,扩大特色经济规模,形成产业集聚效应。以棚膜蔬菜、食用菌、中草药、花卉苗圃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初具规模。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到9万亩,新发展棚膜蔬菜示范区7个,棚膜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5万亩;食用菌年产量达到2540万袋;发展原料药材3.54万亩、花卉苗圃8600亩;新发展大榛子、芥梗、辣椒等林果、林药、林菜间作面积2.1万亩,林下经济累计发展到14.1万亩,特产业总产值达到20.5亿元。省级牧业小区发展到270个,建成畜牧养殖基地10个,新增畜禽规模饲养户260户,畜禽总量发展到2344万头(只),预计实现牧业总产值50.4亿元。

以保护绿色生态环境为基础,发展生态型农业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梅河口市确定了用三年时间完成清理林地还林15万亩的工作目标,并且按照“三年任务,一年清完,二年还完”的要求进行。今年共完成林地清收面积10.2万亩,占计划的146%;完成补植3.8万亩、迹地更新1998亩,森林抚育面积1.5万亩。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高效施肥方法等生态技术,全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万亩、农田统一灭鼠面积40万亩、生物防螟面积45万亩、推广富硒水稻栽培技术2万亩。争取国家补助资金480万元,新建2000套农户科学储粮仓,现已安装555套。

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根本,发展安全型农业

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站,建立完善了农产品安全管理全程标准体系、认证体系、检测体系、监管体系和追溯体系,确保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健康饮食。同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抽检和产地认定工作,全年建设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7.2万亩,“三品”认证总数达到83个。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打击制假贩假、坑农害农等违法犯罪活动,组织开展执法人员和农资经销商两级培训,广泛宣传农资购买使用和报案追查知识,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以推动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发展智慧型农业

加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梅河口市各乡镇建立健全了农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了信息查询、、案件统计网络化和信息化。农村每百户农民拥有计算机台数75台,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100%,具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能力的乡镇达到100%,“12316”农业信息服务热线覆盖率达到100%。积极尝试互联网营销等新型运营模式,利用我省和淘宝网达成战略合作的契机,让梅河大米成功入驻淘宝网“特色吉林馆”,并成功举办了2014“鲜米先尝”活动,2天时间销售6.5吨,进一步提升了梅河大米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篇10

关键词:农民;合作社;农村经济;新生力量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028-02

一、发展现状

自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以来,湟中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兴起,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取得了较好的工作业绩和经济效益。至2012年底,在工商局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224家,其中种植业79家、养殖业99家、林业19家、农机服务业10家、其他17家。合作社组织成员达到2 520人,带动农户20 496户,注册资金达22 442.7万元。共和镇苏尔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创建于2011年3月,基础设施齐全,入会社员多,经营情况较好,被青海省列为省级示范社。2012年重点扶持发展了拦隆口镇班仲营村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巴镇韦家庄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巴镇双寨村祥云花卉种植销售专业合作社、上五庄镇世元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0个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农民自愿组织,自主经营的新型集体组织,它不同于“大锅饭”时期的生产队,那时候大家都是出工不出力,农村发展十分缓慢。现在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那时期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是在农民完全自愿的情况下自发组织的,各个方面都达成了共识,有比较合理的利益形成机制,各成员都有积极性,能通过这个组织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采取的措施

湟中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出台扶持政策,强化指导服务,有力地推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

(一)构建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了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任组长,发改局、财政局、农业局、工商局等部门为成员的农民合作组织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指导、协调与服务小组,层层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各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二)建立辅导员制度,进行指导培训

由农民合作组织领导小组抽调专人成立了专业技术辅导组,下乡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了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同时,制订培训计划,分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进行培训,提高合作社的经营管理水平,印发有关资料免费发放给农民,普及合作社知识,引导农民自主发展专业合作社。截至2012年底,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期,培训成员达4 210人次,组织合作社负责人到省外培训36人次,增长了知识,为更好地发展合作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三)制定发展措施,加大政策扶持

一是政策上扶持。合作社与其他农业项目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制定优惠政策。二是资金上支持,制定奖补政策,对新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资金上给予支持,用于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

(四)坚持示范引导,做好基础服务

湟中县委、县政府在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上,坚持“扶持,不干予”的政策,在不违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是立足基地抓建设。重点推进优质无公害蔬菜、特色农产品和农机作业服务领域的合作社发展。二是把典型示范作为指导工作的重点,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种植业、养殖业等行业分别选择基础条件比较好的合作社作为示范社,如共和镇苏尔吉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多巴镇双寨村祥瑞花卉种植专业合作社、上五庄镇世元牛羊养殖合作社,把他们的经验加以总结和推广,给其他农民以借鉴。三是加强技术服务。聘请省农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和省、市、县专业技术人员为合作社成员授课,不断充实和提高合作社成员的知识面,提高技术水平,以技术促效益,以技术促发展。

(五)抓制度,促规范

引导和督促合作社建立健全合作社的组织、财务等各项制度,以保障合作社及成员的切身利益,进行合法组织和经营,已有65家合作社建立了较为健全的合作社各项制度,有效解决了各种问题和纠纷。

(六)充分发挥村支书和能人的带头作用

充分发挥村支书、种植业和养植业大户、以及科技等“能人”的作用,联合农民创办各类专业合作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共和镇苏尔吉蔬菜种植合作社、多巴镇双寨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多巴镇韦家庄蔬菜种植合作社、拦隆口镇班仲营蔬菜种植合作社、上新庄镇地广牛羊养殖合作社等。都是在村支书或是种植业和养植业大户、以及科技等“能人”的带领下组建起来的,并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业绩。

三、取得的成效

(一)实现了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农民专业合作社整合了农户的劳动力、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形成群体优势,解决了分散经营中销售商品规模小、经营效益低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市场地位,降低了交易费用,合作社成员比一般非成员农户人均增收30%以上,极大地提高了农民发展致富的信心。

(二)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提高了农业竞争力

合作社依托当地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和一体化经营,以此来调整地区农业结构,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上新庄镇国财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他们发挥高地草山优势,南繁北育,80%的农户参加了合作社牛羊养殖,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拦隆口镇班仲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引导95%以上的农户进行蔬菜生产,建成蔬菜大棚621栋,露天面积达46 hm2,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成为附近地区有名的蔬菜生产基地,为省会城市西宁及周边地区提供了可观的新鲜蔬菜,也为经营户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产和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提高。多巴镇一村富民源中藏药材合作社租赁农户土地,种植中藏药14 hm2,同样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入。

(三)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湟中县的农民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形成了“企业+合作组织”的模式,比如,威斯顿湟中分公司的企业运作,一方面有效降低了企业与众多分散的小农户直接交易的成本,另一方面农户得到了企业信息、技术等方面的服务。多巴镇双寨村祥瑞花卉公司与土地流转合作社合作,种植各类花卉11 hm2,销售各类花卉50多万枝,产值达40万元。推进了产业化经营,完善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四)提升了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

随着农业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消费者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合作社的出现为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基础条件。以共和镇苏尔吉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为例,他们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实行无公害蔬菜生产,并购置了农药残留检测仪等检测仪器,严格把关,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赢得了广大客户的的信任,扩大了销量,增加了收入。

(五)实现了品牌战略

品牌的效应是巨大的,一个优秀的品牌可以带来无限的商机。只有加快品牌战略,才能提高农产品的综合效益。共和镇苏尔吉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苏尔吉”牌蔬菜商标,李家山镇存林马铃薯合作社注册了“云谷红”马铃薯商标,多巴镇韦家庄村蔬菜种植营销专业合作社注册了“韦家庄”牌蔬菜商标,通过商标的注册,提高了品牌的影响力,扩大了产品的市场知名度,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合作社走向市场化运作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