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课堂范文

时间:2023-05-28 09:48: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沉浸式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沉浸式课堂

篇1

一、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感悟生活之精彩

沉浸式”课堂教学的研究重点是如何使整个教学都“因有效沉浸而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忘我的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人的情感在常态下是内蕴的、潜在的,不借助外力一般是很难达到一种“强烈的情绪状态”。我们的学生抱怨作文没有东西写,就是因为面对作文本,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没有进入到强烈状态。老师的作用就是要努力创设一个撞击学生心灵的外部世界,让他们内蕴、潜在的情感被激发出来,形成自我情感的波动和升华,进而迸发出心灵的火花。为此,笔者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聊天氛围,进行沉浸式感悟生活之精彩的尝试。

寒假后第一周的作文课上,当学生用满脸无奈的眼光等着我出作文题目的时候,我却说:“今天不写作文,咱们聊天,聊聊这个寒假你是怎么过的,这个年你过得怎样。”我伏在讲台上和第一排的同学先聊了起来。老师一放松,学生自然也都随便地前后左右聊起天来,一会儿工夫教室里就有了几个明显的小团体,而且个个都眉飞色舞。有的同学绘声绘色地说起假期里看到的居民间吵架的趣事,有的同学津津有味地述说着自己偷看电视连续剧,还有同学义愤填膺地讲述着人们面对小偷熟视无睹的见闻……他们各自聊着假期里的趣事、烦事、郁闷事。课堂气氛轻松,甚至带点混乱,我视而不见。离下课还有五分钟的时候,我对班级秩序做了简单调整,然后告诉大家: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美好的社会里,叱咤风云、轰轰烈烈的事情毕竟少之又少,我们的只要表现这些真实而普通的事情,我们的作文也会因为这些普通的真事而生动感人。最后我提出每个人就以今天聊天过程中自己最有话说的事情为题材,以“假期生活”为话题自由作文。交上来的作文,单看题目你就不禁叫好:《都是车位惹的祸》《打车的尴尬》《又闻猫叫》《在家里打工》……看来,学生们已经会用发现的眼光寻找生活的精彩了。

二、轻松沉浸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的氛围中

1975年,Csikszentmihalyi提出的“沉浸理论”(Flow Theory)认为:当人们在进行某些日常活动时只要能完全投入情境当中,集中注意力,并且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就能进入一种沉浸的状态。作文课是心灵接触最微妙的阵地,教师要善于提供一个聊天的场景,让学生沉浸其中并进入“强烈的情绪状态”,在看似单调的生活中发现生活的精彩。诚如教育学家赞科夫所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思想、感情和词语。

以“牵挂”为题写作,是2004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要求。这个题目看似简单,却蕴涵着无比广阔的写作空间,考生只要稍加认真地审题、构思,应该不难写出富有个性和真情的作文来。但那年的阅卷经历让我一直都无法忘记学生的思维是多么单一,也让我意识到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是多么重要。

我以“牵挂”为题上了一堂作文指导课。作文课一开始,我便在黑板的中央写上大大的“牵挂”两个字,然后问学生:看到这个题目你的脑子里跳出来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着,内容无非是:牵挂爸爸,因为他出差半年没回来;牵挂奶奶,因为奶奶回老家了;牵挂爷爷,因为爷爷去世了……我把他们牵挂的对象都写在了黑板上,问他们这些对象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很快齐答说都是人。我提醒大家说:既然如此,这个题目完全可以改成“思念”,可命题者偏偏用“牵挂”,看来它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更广泛一些,它所表达的情感可能更深沉一些。接着我建议大家来一次“思维总动员”,看看各自的记忆中都有哪些属于自己放不下、难忘怀的东西。为了让每位同学都积极思维起来,我请学生按座位顺序依次回答并要求内容不能相同,很快黑板上牵挂的内容就丰富了起来:牵挂门口绿地、老家小院、童年游戏等等不一而足,甚至有学生爽快直言牵挂睡懒觉的日子。或许是畅谈中学生的思维打开了,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畅谈让学生找到了敞开心扉、抒发真情的感觉,最后的结果是超过半数学生的作文被我登上了班级的“佳作专栏”,其中有四位学生的作文发表在《姑苏晚报》“小荷版”的同题作文“牵挂”专栏。这次作文指导课,让我尝到了创设沉浸轻松的交流谈话、让学生处在一个充满多向思维氛围中的甜头。

三、有意识地创设沉浸式的情境,让学生进入“境界化的思维状态”

研究表明,要让学生的情感有起伏、生波澜,就要使学生的思维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这种境界化的思维状态才能使人的思维变得立体、形象。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这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是情境。“情境”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人在这种状态下思维更容易进入到“境界化的思维状态”。在日常的写作指导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沉浸式的情境。

“通过规则建立秩序”“让学生畅所欲言”“提供及时持续的反馈”是沉浸式教学的三个要素,“思维总动员”训练正是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作文指导的。由此,一种生动、具体的生活情境也便营造了出来,学生沉浸其中,在老师的诱发性指导下,各自的大脑进入了多向思维状态,同学之间的竞争性环境又逼着相互的思维进入前所未有的跃跃欲试状态,新鲜的思想、有深度的想法、体现个性的思维都涌出来了。

篇2

【关键词】沉浸式;语文教学;基本特征;实施

一、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内涵

语文学习中的“沉浸”是指学生在纯粹的、经典的语文学习中,集中注意力,完全投入时所达到的一种心理状态。“沉浸式”语文教学的目的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动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充分发挥各种教学要素的作用,使不同的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获得不同层次的忘我体验――即最佳的学习体验,从而最终能够有效的使课程内容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品味、个性品质。这种“沉浸”对学生心理产生的作用是使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产生自我的和谐,享受着意识与活动合一,从而促成学生完成平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并通过学生不断获得的自我肯定,促使个人更加努力于学习新的技能,最终更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

二、沉浸式”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

沉浸式语文教学总的特征是教学过程具有“浸润”的氛围。沉浸式教学就是一种追求完全投入的教学,沉浸式课堂就是一种生命对话的课堂。具体来说,沉浸式语文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基本特征:

1、师生共生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沉浸在经典语文的学习之中。对于沉浸式语文来说,师生双方首先分别是各自学习的主体。学生在学习,教师也在学习,而且教师要先进行学习;学生在沉浸,教师也在沉浸,而且教师要先学会沉浸。

2、情感融情性

沉浸式教学特别讲究兴趣的激发与情感的浸润:徜徉海滩,是情感体验;水中游泳,是情感体验;深潜海底,更是情感体验。可以说,没有良好的情感体验,沉浸式语文教学就成为一个概念、一句空话。

3、活动生成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教学中的生成。“含英咀华”是生成,“高峰对话”是生成,叶澜教授所说的“课堂教学就不再是刻板的僵硬的模式,而是师生共同步入的一种审美境界,一种生动形象的充满情感的充满智慧的充满变化的教育艺术,是生命的对话,是情感的互动”也是生成。这种生成构成了生命的进步。

4、感悟审美性

沉浸式学习在生成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审美体验。产生审美的愉悦是沉浸式语文的妙处所在。有了审美的体验,学习就有了兴趣,从而达到“好之”、“乐之”的效果,达到忘我的境界。

5、引导激励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需要共生、融情,注重生成与审美,这一切都需要学生的主动介入、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并需要学生调动一切能够促进学习的积极因素。但是,学生并不都是一拿起语文书就立刻沉醉其中的,因此,沉浸式教学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6、材料处理整体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主张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进行文本解读,这也是为了克服概念化教学、肢解课文式教学的弊端。没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就不能正确地进入作品的情境或意境中,就不能真正完成对作品的感悟与理解。在整体把握的框架下再对作品的细微之处进行研读,就既能于整体“观望庐山”,又能于局部“深入桃源”。这种教学的整体性不仅限于单篇作品,也包括单元、教材甚至更大范围的语文学习。

三、怎样实施沉浸式语文教学

1、课前要有充分准备

沉浸式语文教学主张在浸润与对话中完成习得,它必然要求学生在课前是有准备的,学生要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课堂。所以,沉浸式语文教学要求教师高度重视课外学习指导,尤其是对学生自主先学的指导。把课前功夫花足,学生有了预热,课堂之水才能沸腾起来。

沉浸式教学的这一原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它会促进语文学习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使语文学习跳出课堂的局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最终形成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2、以感性促进理性

沉浸式语文教学特别重视学生学习时的浸润状态,这是一种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的状态,是一种完全排除干扰的状态。语文,尽管也有纯理性的东西,但大多是以感性来承载理性的。语文是一种文字化的生活。尤其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接触的语文世界更是无比丰富和感性的。另一方面,初中生的思维还带有很大的直观形象性。他们是有所感才有所思,然后才有所知。对于清晰鲜明的对象,他们感知了一定的数量,感知到一定的程度,抽象思维才悄悄开始。因此,要使身心世界融入语文世界,就必须调动学生的感性智慧,用情感去读语文。以情感为依托,让学生在文字化的生活中丰富体验、激活智慧、感悟哲理。

作品是活的灵魂。沉浸式语文教学要求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情境,用教师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情感、用作品的情感召唤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有效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读者与作者、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互动,然后读出作品的内涵、读出作者的心声,读出个性化的理解。

篇3

一、加拿大沉浸式教学的主要模式

在圣·兰伯特学校的法语浸入实验向全省和全加拿大传播的过程中,第二语言沉浸式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多样化。自1980年代以来,加拿大学校实施的第二语言教学模式主要有如下四种:早期浸入式教学期、中期浸入式教学、晚期和晚晚期浸入式教学。按目标外语在不同学龄段浸入的迟早,可把浸入式教学分为早期浸入式、中期浸入式和晚期浸入式三种。一般而言,早期浸入式是在学龄前期(幼儿园)或小学一、二年级开始的浸入;中期浸入式是指在小学中、高年级开始的浸入;晚期浸入式是指在初中或高中才开始的浸入。换言之,加拿大的法语浸入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早期浸入式,即自小学一年级起,儿童在校的一半时间用英语进行教学,另一半时间用法语进行教学;二是中期浸入式,多在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了第一语言的基础上的初中阶段进行,用第二语言讲授一部分学科课程;三是晚期浸入式,即在牢固地掌握了第一语言或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后,浸入在第二语言的环境中学习第二语言。[4]根据浸没教育的理念,可以按年龄分为早期(出生到幼儿园阶段)、中期(10岁左右)和晚期(中学时期);但如果按时间分布来分,又可以分为全部浸没(第二语言浸没两、三年后减为80%,再过三、四年到中学时减为50%);部分浸没(从婴儿期或幼儿园时期到中学时期始终提供50%的第二语言浸没)和早期全部浸没(这是最流行的一种浸没形式)到后期采用部分浸没。加拿大浸入式教学的类型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可以归纳为:早期完全英语浸入式教学,早期部分英语浸入式教学,晚期英语浸入式教学三种。

二、沉浸式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沉浸式教学在第二语言教学上取得了成功,在第二语言教学上增添了活力,同时也在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笔者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的借鉴,以提高我国中学英语的教学能力和效果。

(一)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下创设一种沉浸式的英语教学环境是提高英语教学水平的关键

社会大环境对学习一种语言是至关重要的。婴儿习得母语就是耳熟能详、潜移默化的结果,并没有经过专门正规的训练。沉浸式教学的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学习外语需要语言产生的“土壤”,需要语言学习的大环境,需要语言学习者的积极性动机。因此,开展外语教学应注意创造适宜的外语学习的语言环境,真正创设耳濡目染的气氛,让学生置身于英语环境之中。这种语言环境既包括课堂的学语言的小环境,也包括课堂外的自然语言大环境。如新加坡在推行双语教学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新加坡所到之处的标牌、指向牌、广告牌等用的都是英语与汉语或者马来语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字,人们可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尽情地进行交流,周围可供人们吸收的原汁原味的双语环境很多。而在我国,缺乏课堂外的自然语言环境,学生学外语主要依靠课堂教学,采用有些机械的多听、多说、多练、多背等方式进行,必然导致儿童所学的英语不是自然的全真的英语,而是一种与汉语匹配杂糅而成的中式英语。

(二)要重新思考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

半个多世纪以前,英国著名的外语教学家M·韦斯特就说过,“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主要是为掌握另一种交际、思维的工具,掌握多少或是否掌握对其生存并无决定性影响。所以教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教学生愿学,二是要教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当然,就教师而言,也应努力探索适应中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从传统的实物、教学挂图、小黑板、教具到现代化的幻灯、录像、多媒体等,都可以作为创设外语课堂学习环境的手段,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

(三)以组织班级活动创设相互交流的环境

教师在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同时,要让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形式,如小组或配对的游戏、比赛、讲故事等,增加学习外语的基本概念和掌握语言结构的机会,让学生更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合作,让学生能经常地听英语、说英语、想英语,随时随地地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用英语表述事情、进行交流的能力。最后,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创设一些以“沉浸式”英语有效教学模式为中心的英语课程结构。如开展沉浸式口语交际课,沉浸式活动课(含开放式),沉浸式听力训练课 ,沉浸式读写练习课等,全面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虽然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改革与研究起始较晚,到目前为止未取得很大的成效,但我们应该坚信,有全体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我国的英语浸入式教学改革必将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春花.大学“英语浸入式教学”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篇4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走进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08-02

学生由初中升到高中,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语文课程作为一门最基础、最熟悉的课程,学生难免会产生复杂的情绪,一方面面临多门学科的学习负担,觉得自己基础方面还可以,想要在语文课上放松一下;另一方面语文课程的学习难度也在加大,学生一个不留神,发现自己已经被拉下很远了。学生刚进入高中,还不适应紧张的学习状况,作为语文教师,在这个时候为学生指点迷津,帮助他们适应教学进度,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很有必要的。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继续指导他们在课堂上巩固基础,提高能力,为接下来高考或是走进社会做准备,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

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身心发展已基本成熟,懂得辨别是非黑白,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利用语文的学科性质,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华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历史精华,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同时要在上课期间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及时纠正班里的不良作风、习惯,为学生继续深造和走上社会做准备。笔者试从创设情境、小组教学和走进生活三方面入手,以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效率。

1.创设情境,进入状态

众所周知高中生的学习任务繁重,有时候学生还没有从上一节课的英文单词中走出来,下一节语文课就接踵而至,学生需要马上调整学习状态,回到上一节语文课的学习内容上,跟上老师的节奏。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教学进度,不顾学生的学习状况,照本宣科的讲自己的,长此以往,学生因为跟不上老师的思路,就会降低对自己的要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另外,高中语文有很大一部分是对文言文、古典诗词的学习,这对于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以及古典文化传播固然有很大的作用,但也难免使学生产生隔膜,因为对古代言语表达方式,生活方式都不熟悉,会使学生不能及时进入上课状态,影响课堂教学,因此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状态,是很有必要的。

学生的日常生活丰富多彩,要创设情境,可以联系到他们非常熟悉的情景,引起他们的共鸣。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的时候,我先在课堂上给同学播放与之相关的流行歌曲,这让整天沉浸在"学海"中的学生精神为之一振,都开始精神起来。播放完后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歌曲在传达一种怎样的情感?",沉浸在甜美歌声中的学生的回答七嘴八舌。然后向学生点明,这是一首在中秋时节大文豪坡写给远在千里之外的弟弟的佳作,表达作者热爱生活和积极心向上的情感,这与大家的想象大相径庭,引起学生的注意,而"同样是怀人之作,怎么苏轼与前几天学到的柳永却是完全不同的抒情方式呢"?这样的引入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截然不同的风格,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与上一节课的内容产生联系,让学生迅速回到之前所创设的古代离别情绪中,为接下来讲述正文,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学生都迅速融入到课堂情境中,跟着老师一起欣赏中国古典文化的美。

2.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很多高中教师在教学中会产生认识的误区,认为高中课程紧,时间少,任务重,讲好课完成教学目标最重要,全然不顾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而还有一些错误观点认为小组学习就是教师在"偷懒",自己不想讲课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我们一直在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而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发挥自己观点的机会,和同学很好的交流自己的观点,迸发思想的火光。虽然是高中语文课堂,但是小组学习仍然是很有必要的。

很多学生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忽视了与身边人的交流,这样的结果是培养一群"高分低能",不会和他人沟通的学习机器,而小组学家互相交流自己的观点,学会接受不同人的意见,又想要努力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在小组成员交流的过程中,不仅与他人沟通的能力得到提高,更容易团结班集体的力量,让学生学会合作。

印象最深的一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是在学习《祝福》一课的时候。故事的结局比较沉重,祥林嫂故事让大家唏嘘不已,我顺势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对祥林嫂结局、遭遇的看法,沉浸在悲伤情节中的同学立刻展开激烈的讨论。有的认为是祥林嫂的性格造成她最后的悲惨结果,所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的学生认为是吃人的社会把祥林嫂逼到绝处,使她再也活不下去;还有的学生认为祥林嫂被卖到山里本来就是一个悲剧,是她悲惨命运的开始;甚至有的同学认为祥林嫂即便失去了阿毛也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为什么要从此一蹶不振呢?同学们的讨论使我感到非常惊喜,虽然他们平日里沉浸在学习中,但原来知识储备这么足,他们的思考也很有深度。于是我在课堂上进行总结,从作者鲁迅的角度为学生解释那个"吃人的社会",那些不公平的制度。结果那节课的学习效果非常好,沉浸在课堂氛围中的学生听的格外认真,已然忘记了上课时间。

3.走进生活,激发兴趣

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虽然比较深入,但仍然是围绕我们的生活展开的,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超乎寻常课堂上的学习效果。这一点作为语文老师的我深有体会。

篇5

 

一、心智沉浸式教学法特点规律

 

1.注重系统分析教学对象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深植于人们内心深处,影响人们如何理解与看待外部世界,是人们思维特点、处事方式和心理素质等的反映。个体心智模式可以分成知识体系、信念体系和改善体系三大类。

 

一是知识体系。从知识体系来看,心智模式主要是由个体历年来所接受的教育和经历体验逐渐积淀而形成的知识结构。

 

二是信念体系。从信念体系来看,心智模式主要是基层政治军官在对政治工作活动的直接和间接体验过程中,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认知图式。

 

三是改善体系。从改善体系来看,个体心智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实践的深入,依据环境的变化和新信息的输入,个体思维模式和理念将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进行完善、修正和优化。

 

2.强调分层分类进行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目标是沉浸式教学设计的首要环节,对沉浸式课堂教学来说起宏观调控、前导与定向和激励的作用。一是按训练阶段进行设计,即教员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可按照教学起始目标、教学过程目标和教学结束目标三个训练阶段进行设计。二是按讲授知识进行设计,即设计教学目标时要围绕知识点的拓广、知识线的延伸和知识面的扩展进行设计。三是按层次进行设计,即教员按照学员掌握教学内容的层次来设计教学目标。四是按学员能力进行设计,即细化学员的能力目标,突出能力的培养和形成。

 

3.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心智沉浸式教学法组织实施中需要把握以下教学方法。

 

一是教学环境沉浸。在教学过程中,教员应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辨清学员的学习风格,创设教学情境。实际教学中,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从学科和部队任务需求的结合点入手创设情境;有针对性地创设与专业教育训练科目相关的情境;利用问题探究创设教学情境;组织学员合作学习等。

 

二是教学过程沉浸。主要体现在能够以身临其境的方式体验训练过程并承担学习压力。掌握各种知识和信息是沉浸式训练的基础,并贯穿训练的全过程,是训练成功的关键。

 

三是角色身份沉浸。受训学员要有效达到训练目标,应具备以下条件: 学员技能与挑战之间达到平衡;学员全神贯注投入;学员有明确的任务目标;学员不断得到反馈等。

 

四是合作交流沉浸。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兴趣且具有实际交际意义的小组活动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产生交流的渴望,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

 

二、心智沉浸式教学法条件建设

 

心智沉浸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法,在部队院校开展时,在师资队伍、教材建设和场地设备三个方面有条件要求。

 

1.师资队伍

 

组织沉浸式教学的教员应具备以下素质。

 

一是掌握坚实的军政理论基础和多元学科知识结构。教员必须熟悉中外军事理论的研究领域、学术前沿知识及发展趋势,努力掌握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军事高科技知识,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二是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素养。教员需要掌握开展基层政治工作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熟悉新军革条件下我军政治工作学发展趋势;了解本学科国外研究的前沿成果,明确新形势下部队教育工作的机制和方法,对军队改革期间基层政治军官的心理变化有系统的研究。

 

三是掌握科学的教学训练方法。教员需要善于把模拟训练、仿真训练、心理训练等教育训练方法与院校教学相结合,组织学员能力的训练;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图形及数据处理分析,科学评估教育训练效果。此外,信息反馈和调节控制的能力、交往应对的能力、分析综合和总结提炼的能力等也是组织“沉浸式”教学的重要素质。

 

2.教材建设

 

教材是课程体系的支撑。沉浸式训练建材编写应坚持开放、适用、先进的原则,积极应用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研究成果,从内容组织、实验实习安排、作业思考等多方面,整体考虑教材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既要考虑各部队的特殊情况,又要考虑全军的一般情况;既要考虑现实,又要适当考虑发展。按照体系化建设思路,逐步建立配套齐全的沉浸式训练教材体系,形成特色和品牌效应。

 

3.场地设备

 

心智沉浸式教学是通过对真实实验活动的功能、结构以及过程进行模拟和仿真,从而达到预期学习和训练目标的环境或系统。沉浸式教学室的设计与构建要遵循如下原则。

 

一是符合教学场景真实性原则。教学场景是指在训练环境中所包含的实验空间、仪器设备、物资材料等对象实体、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声音、味觉、嗅觉等多种媒体构成的信息空间。真实或近似真实的教学环境更易于沉浸感的产生,而沉浸感是激发学习动机的首要因素。

 

二是符合教学内容科学性原则。沉浸式教学要以科学原理作为根基,从具体学科教学要求出发,设计教学条件步骤,得出对应的实验结果,从而客观真实地表达实验的原本内容和科学原理,使得实验结果成为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经过可选择的实验步骤后得出的必然结论。

 

三是符合教学过程现实性原则。虚拟实验系统的实验过程设计要在满足学习需要的前提下与真实的实验过程保持一致。实验过程中涉及的各个环节都要以真实的实验设计模式为指导,不能只注重实验条件与结果之间关系的科学性而忽视了实验过程的有序性,两者在科学实验设计中同等重要。

 

四是符合学习迁移有效性原则。虚拟实验的目的在于提供了这样一种方法,使得学习者可以将在虚拟世界习得的知识与技能在现实世界的工作实践中加以运用。迁移的有效性是对虚拟实验系统的最高要求,是保证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

 

三、组织实施心智沉浸式教学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目标为舵,精心选准需求“关注点”

 

牢牢把握“需求牵引、岗位指向、问题中心、能力本位”的教改原则,充分认识到教学模式要服务于教学内容的规律,始终坚持问题中心、内容为王,再认真研究学员和部队需求,科学设置课程专题。

 

根据部队实际收集鲜活素材。部队践行强军目标的实践是教学内容设置的源头活水,沉浸式教学要求紧贴学员需要和部队现实情况。为全面了解当前部队政治工作难点热点问题,教员应通过调研走访、座谈交流,发放教学需求调查问卷,收集大量来自部队一线的政治工作鲜活素材,为设置教学内容提供可靠的素材。

 

围绕作战训练确定教学内容。好的素材要经过精心提炼和雕琢才能成为教学可用的案例资源。为此,教员需要区分不同任务类型,编写案例教材,这样才能够使备课把准部队脉搏,瞄准靶心,“军味战味”十足,增强案例实用性。

 

围绕学员需求凝练重点问题。严格落实教员与学员联系制度,对学员的成分构成、任职特点、岗位需求以及学员对教学的期望进行梳理,使任课教员对学员需求做到心中有数。选择官兵最需要、部队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重点,使学员有兴趣学,学了能管用。

 

2.方法为要,灵活设置教学“逻辑线”

 

心智沉浸式教学模式可以拉近教员和学员的距离,使得教学更加有效直接。因此,教员必须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灵活地运用问题和讨论,把课程教学的理论学习和能力实践牢牢地结合起来,让每一个学员都能够主动提升学习兴趣。

 

“情境线”带动,快乐学习。如在“基层官兵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员组织学员围绕案例涉及个人平时表现、问题端倪、问题出现、干预实施、评估反馈等不同情境进程,模拟连队不同岗位角色的反应情况,使学员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掌握处理类似突发事件的技能与方法。

 

“任务线”牵引,驱动求知。在“心理疏导方法”专题中,教员围绕基层连队指导员心理服务工作职能任务,对如何精彩开头,以何种方式启发式提问,如何设置连环问题,案例如何分场景次第展开,对怎样引导学员进行深层次互动和认识境界提升进行精心设计。一堂课,就是一条“任务完成线”,让学员站在自己的角色岗位上,沿着这条线跑一遍,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问题线”导学,激活思维。在教学设计上,要有“好的问题比好的回答更重要”的理念,而“教员主体”主要体现为提问上的主导,“学员主体”主要体现为思考上的主体。教员结合部队的真实案例,启发学员思考,通过精心设置的问题来贯穿全课,激活学员的学习兴趣。

 

3.以对象为主,全面激活多链“互动面”

 

心智沉浸式教学模式的优势在于教员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深层次互动。

 

全员全程互动。教员可以综合运用当前虚拟训练的前沿技术和方法,灵活采用对抗训练、冥想训练、放松训练等方法,围绕提高学员参与度,组织现场实操训练,以达到提高学员学习兴趣的目的。

 

强化多链互动。心智训练的教学互动来自教员与学员的教学相长,也来自学员与学员角色的变换以及小组与小组间的对抗。正是在不断变化的角色互动中,学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体验才更加立体、更加深刻。

 

提升层次互动。“分享体验、总结点评”是沉浸式教学效果产生的关键环节,是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转换点。教员应运用深厚的知识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历,适时到位点评,让学员在深刻体验后产生觉察与领悟。

篇6

关键字:多投影面;教学系统;沉浸式环境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2-0070-03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使得计算机技术不再是完成某一项工作的重要工具,而是朝着更人性化的一面发展,它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就享受到计算机虚拟世界给我们带来的真实感觉。显示技术是最终形成虚拟环境的关键步骤。目前沉浸式显示技术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是由多台投影仪拼接而组成的大规模显示设备,加上各种人机交互设备,能够更加清晰地模拟现实世界场景以及对历史的逼真反映,给用户带来更佳的视野范围和更强的沉浸感,[1]它可以是对高性能计算结果或数据库的可视化,也可以是纯粹的虚拟空间。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为学校教学中创设鲜活的情境提供了技术支持,可以成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平台,学习者可以以各种自然的交互手段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获取知识,改变了传统学习环境下学习者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有一种主动学习的环境。

一、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的实现

1.系统总体设计

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按系统结构主要分为:投影系统、用户交互系统、图形与计算系统。投影系统主要包括投影仪阵列以及投影屏幕,用来显示大范围画面,实现沉浸式体验;用户交互系统是让用户通过各种虚拟现实交互设备与系统应用程序之间进行自然的交互;图形与计算系统是负责生成虚拟环境并对用户的交互信息进行处理。

在投影系统搭建的过程中,图1所示的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的系统设计方案如下:使用多台PC机、多台投影仪、一个摄像机,将其中一台PC机作为图像校正服务器(Client PC),负责捕获投影仪的反馈信息,计算校准数据;另外几台PC机(Server PC)作为客户端,分别连接一台投影仪,用于负责读取、处理并根据相应位置分布绘制各显示区域的数据;最后分别通过相应的投影仪输出到投影屏幕,构成一个完整的无缝的显示画面,各计算机通过局域网进行连接和通信,采用鼠标或键盘等方式与系统进行交互。

2.关键技术

在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的构建过程中,为了保证高清晰、实时流畅、逻辑上完整的显示效果,几何校正和颜色校正是最为关键的问题。技术流程如图2所示。

几何校正是为了解决单个投影在投影屏幕上产生畸变问题以及多个投影仪之间的画面对齐问题,使得整个投影画面看起来具有连续性。[2]

在本系统中,我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采用一台反馈照相机来获取投影图像的几何位置信息,根据图像处理技术对原始图像进行几何畸变校正,使得各投影仪投出的图像能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使使用者完全沉浸在由多个投影仪创建的虚拟环境中。在实验过程中考虑到由照相机镜头自身畸变而造成的扭曲,所以在几何校正之前,我们采用张正友[3]提出的摄像机标定的方法对数码相机进行标定,从而对拍摄出的图像进行预校正。

几何校正方案如下:

第一步,特征点采集与处理。对每台投影仪以此投影一组特征图案,利用数码相机进行特征图案采集。再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拍摄图像进行处理,对投影仪依次编号记为Hi,与Hi对应的帧缓存中的特征点记为Fi;

第二步,求出所有投影仪显示区域的最大有效显示区域,并按等距离原则细分最大有效区域,记为Pi;

第三步,利用最小二乘法计算相机图像到投影仪帧缓存图像的映射关系,记为M。并求出映射矩阵M的逆矩阵M-1,再利用投影仪的有效显示区域预校正缓存区的图像。

为了真正地实现画面的完整性,还有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颜色校正问题。颜色校正主要用来解决不同投影仪表现在颜色上的差异而导致画面整体上的颜色不一致问题。所以要采用有效的方法尽可能地消除或缩小这种颜色差异,给人更好的视觉效果,具体算法本文不做详细介绍。

二、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的特点及应用实例

1.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的特点

①逼真性

在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中,逼真性主要表现在环境的真实性、视野范围的无限扩充和对象动作的流畅展示。通过增加投影仪的数量,使用超大的物理尺寸屏幕,可以体现出真实的图像质量,实现单个投影所不能获得的视觉效果,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②沉浸感

理想的虚拟环境是使用户达到难以分辨真假的程度。在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中,沉浸感主要是用户对由计算机创造和显示出来的虚拟环境的感知和认识。当用户置身在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中时,其感觉系统在处理来自虚拟环境中的视觉和其他感知数据时的方式如同在真实环境下一样。

③交互性

在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中,用户可以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进行自然交互,能够用人类自然的感知能力与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实时交互,让我们很容易地进入角色,大大增强了参与其中的趣味性。

2.应用实例

根据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的特点以及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在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可以分为两大类别的学科:①结构演示和位置信息展示等学科的学习。包括工程中的结构图、地理学习中的信息图示、模型演示等。如化学学习过程中,通过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真实地展示出物质分子结构模型。②动作演示类的科目。主要包括具体的操作以及与操作相关的位置信息等。其在医疗手术、化学实验的具体操作当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三、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1.创建逼真的实习场,为情境学习提供更真实的学习环境

根据情境学习理论的观点,实践不是独立于学习的,意义也不是与实践和情境脉络相分离的,真正的意义是在实践和情境脉络中加以协商的。[4]情境学习的关键是创设学习环境,在教学场所与空间内必须有真实的情境作为学习活动的目标,即实习场的创建。然而学校的学习环境与现实生活中的环境是完全不一样的。如何创建这样的实习场就成为我们要考虑的问题。传统的抛锚式教学是通过真实化的录像境脉来呈现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然而,这样只能使学习者被动地观看,不能导致学习的发生。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通过无限扩充学习者的视角视野,为学习者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将整个学习活动都抛锚在真实的情境之中。它构建出的实习场,不仅高度接近真实情境,将抽象化的知识具体化为可视化信息,而且其学习过程也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解决过程类似。学习者可以直接参与到“真实”的情境中,从而接触许多平时不易接触的场景。学生受到多感官强烈的刺激,增加了学习者体验的真实性,改变了学习者仅仅面对静态文字的传统学习方式。

2.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提高了学习者的参与性

人类学学家Lave在他的代表著作 《情境学习:合法的边缘性参与》中指出:学习应该从参与实际活动的过程中学习知识。[5]也就是学习者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主动参与其中的过程,那么如何使学习者主动参与其中而不偏离主题,这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还有一些学者担心学习者参与到真实情境中可能会带来一些危险。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具有高仿真、宽屏幕、大视角、宏大震撼的效果,不再是传统的书本教育和普通的多媒体教学,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将学习者完全吸引并投入到当前情境中去,而忘却了计算机设备的存在,过滤掉很多不相关的知觉,使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学习任务中去。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情感虚拟体验,使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亲身体验更加强化了学习者的记忆和知识的建构。

3.交互式学习环境,丰富了情境学习的趣味性

特洛伊・威廉姆斯(Troy Williams)在回顾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历程之后,提出为了给予学生力量,让我们把交互式学习技术带进教室吧。[6]其中就讲到了如何实现课堂教学中的交互活动最大化。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应用于教学的过程中,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加直接的交互环境,学习者在与虚拟信息的交互中获得知识和经验,超越了传统的以知识接受为主的间接获取学习经验的方式,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探索问题的能力。学习者通过与系统进行交互,置身于“超越现实、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中。同时,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还是一个支持合作的协同环境,合作学习也是情境学习的重要方面,学习者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真实境脉中来,大大地改善了传统的课堂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在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中,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进行协作,提出问题、讨论结果、分享发现、探索未知的领域。

四、总结

本文探讨了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对教学的重要作用,它所创造的逼真情境使学习者可以在课堂的实习场中体验到现实生活的经验,并且支持交互操作、学习的交流合作等,学习者沉浸在虚拟环境中,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迁移,并还原到实际生活中去。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由于其高度沉浸感和交互性,在遥感技术、展览、工业设计、计算机可视化中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学中的应用,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的教育意义也备受关注,其在教育领域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于我们积极开发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柏伟.PC架构的多投影面沉浸式虚拟环境及其应用[D].杭州:浙江大学,2003.

[2]黄淼,周志光,陶煜波,林海.基于数码相机参数还原的多屏拼接几何校正技术[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0(10).

[3]马颂德,张正友.计算机视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俞贞.情境学习和学校环境中实习场的建构[J].全球教育展望,2006(5):35.

[5]王文静.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4).

篇7

1.沉浸模式。

沉浸模式是用非母语教授新知识的教学模式,也是植根于语言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沉浸式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将语言学习与环境有机结合。学生可在课堂上沉浸于持续性的学习环境中,而非机械式地学习语言。这种模式既给予学生个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使课堂的语言交流变得自然流畅,使学生在潜意识中掌握语言并能灵活运用。

2.课程模式。

课程模式以语言为专业学习的工具,以学科知识而非语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并通过可理解输入习得语言能力。教学材料多选自各学科专业性课程,且必须符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专业接受能力。课程虽然以目的语形式教授,但最终是要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与之前的主题模式相比,此模式以内容驱动而非语言驱动。

二、军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需求

在我国,大部分军校学员对于英语学习的需求仅停留在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缺乏基本的英语沟通能力,对于英语学习功利性很强,学习兴趣严重缺乏,学习动机不足。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较地方高校传统,且教学内容单一,教员在学员文化素养及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语言教学的实用性上缺乏能动性。而随着我国军事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化必然会走入军事院校。因此,如何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寻求有效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既能满足学员的实用性需求,提高学员学习兴趣,又能全方位培养学员的英语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成为当今军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研究CBI教学模式,发现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军校外语教学内容及方法单一、实用性差等缺陷,并且可以通过主题性内容的设置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学习动机,满足其职业发展需求。

三、CBI教学模式在军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主题模式的应用

CBI对课程设置及教材选取提出了较高要求,在实践教学中,灵活运用这三种模式是对教师的极大考验,要求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语言学习有机结合。为此,Stoller(1997年)提出了“六T”方法。“六T”分别代表:1.主题(Themes)。即贯穿课程设置的主要思想,确定主题时,要考虑学员的需求和兴趣,学员的语言能力是否达到讨论此主题的水平。一个学期可确定一个以上的主题。2.课文(Texts)。课文即为内容,它并不单一地指课本内容,还包括阅读材料、录像材料、听力口语材料等。课文内容的设计不仅要符合主题,还要考虑其延续性和多样性。3.话题(Topics)。话题是基于内容之上对主题更深层次的探讨。话题的组织应该注重学生对于语言和内容的双重把握。4.线索(Threads)。线索用来连接一个以上的主题,增加主题之间的相关性。5.任务(Tasks)。任务的设置可根据话题及主题内容实施,并要求学员能够运用此话题及主题的相关语言知识。6.过渡(Transitions)。过渡的作用是把一个主题之间的若干话题自然地衔接在一起。“六T”方法可用来指导CBI教学的课程设置,在单独的教学单元中依然可行。

(二)沉浸模式的应用

许多军校已开始采用分级教学,即根据学员已有语言水平,将其分入快班、普通班和慢班。对于CBI沉浸模式的应用,分级教学较为科学。沉浸模式是用非母语教授新知识的教学模式,而对于语言水平较差的学员,沉浸模式必然给语言学习带来负担。因此,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教师在授课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沉浸模式。对于快班,教师应采用目的语完全沉浸,让学员在大量输入语言时产生习得,并鼓励其实现输出。对于普通班,则可采用交互式课堂,此类课堂将学员沉浸在母语及目的语交替转换的环境中,让学员渐渐适应目的语教学,并促进其对语言的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四、CBI教学模式的优势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CBI教学模式与传统的外语教学模式的区别在于它倡导通过学习主题,而不是单纯学习语言来获得语言能力。这种模式的优势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体现:

(一)教学大纲的主干不是围绕语言形式、功能或情景,而是围绕主题进行的

学员可以通过掌握社会科学、历史文化等主题来获得语言交际能力。此主题还可保证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设计可多样化

课文、录像带、录音带及其他视听材料可以作为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教材,应在本族语人所使用的材料之中选择,学习主要是倾向于理解和传递有用的信息以及将具有真实目的的语言应用于实际生活,解决并完成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及任务。

(三)与学员的具体需求相结合

教学涉及到的话题、专业知识、语言材料和开展的学习活动,应以学生的语言水平、认知和情感需要为依据,以适应他们未来的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此外,教学氛围以轻松愉快为主,教学实施可采用多种空间布局,以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语

CBI教学模式并非完美无缺,在具体操作中依然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实施CBI教学模式时,应处理好主题

内容与语言教学之间的平衡关系,做到不偏不倚在扩展语言知识的同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员对所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

(二)教师应慎重选择教学主题

最好是让学生将自己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作为导入。进一步挖掘更深层次的内容,提出更多需要思考的问题,以借助更多新信息,让学习者真正关心和在意的内容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获得。

(三)语言教师自身信息欠缺是CBI模式实施的一大障碍

教师应不断扩充自己,注重对各学科信息的搜集整理,将语言与主题内容相结合。

(四)教师在CBI模式教学中应注重语言输入的多样性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提高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效率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多媒体技术能让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审美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全身心的去感受音乐,获得熏陶与感染,这就大大的提高了音乐课堂教学效果。旧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弹琴、范唱是课堂教学常见的教学形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不够浓厚,不能全身心地感悟音乐的魅力。久而久之,音乐课也就成了消遣课,学生获取音乐知识也是被动的。多媒体技术运用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使得音乐课别开生面生机盎然。下面我就谈一谈对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看法。

一、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多媒体技术所呈现给学生的画面、旋律,视听效果是传统音乐教学无法比拟的,简直是一种享受。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充满美感的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音乐情境,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初中音乐教材的内容,(欣赏的内容一般采用多媒体的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会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很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游客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学生在不断地艺术熏陶下,也会提高对音乐的鉴赏力。

三、 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音乐课堂教学,多方面的培养学生的音乐能力

学生在获得丰富的视听美感的同时,大大增强了音乐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会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的学习中去。学生在欣赏过后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所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春江花月夜》尾声部分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恰当运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

四、 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可获得丰富的音乐信息,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多元化的感悟和理解

篇9

[关键词]虚拟现实;法学教育;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2549(2020)12-0092-02

随着虚拟现实技术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的融合发展,这种技术组合创新开始对社会各行业深度渗透,教育领域也迎来重大的发展机遇。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应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作用,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加快推进虚拟现实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虚拟现实应用生态。2019年6月,教育部了《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应推动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积极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和教育理念、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2020年3月,教育部为落实国家战略部署,以需求为导向,新增虚拟现实技术专业。虚拟现实技术自2016年进入发展元年,当前已经广泛应用到影视娱乐、军事、医疗、制造、设计等各行业中。教育也是虚拟现实技术极具生命力的应用领域,虚拟现实是一种新的强大的教育技术。在未来的法学课堂教学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是发展法学智慧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虚拟现实技术原理与优势

虚拟现实技术是20世纪末逐渐兴起的一门综合性仿真技术,涉及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传感技术、人机交互、显示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交叉性非常强。依据我国虚拟现实领域的资深学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沁平教授的观点,虚拟现实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结合相关科学技术,生成与一定范围真实/假想环境在视、听、触感等方面高度近似的数字化环境,用户借助必要的装备与数字化环境中的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产生亲临对应真实环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沉浸性是指用户被虚拟世界所包围,感觉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中一样。虚拟现实技术的沉浸性可以使用户由被动的观察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畅游在虚拟世界中并参与各种活动,与真实世界难以分辨。交互性是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虚拟现实系统通过特殊的设备如数据手套、力反馈装置等强调人与虚拟世界之间要以自然的方式进行交互。在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可以通过自己的感官、语言、身体运动或肢体动作等改变感受的具体内容。构想性是指虚拟环境是由人结合特定的目标而想象并设计出来的,体现了设计者的创新性思想。虚拟现实立足于现实世界,但又具有无限的空间想象能力,可以充分发挥人类的探索与认知潜力。虚拟现实技术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特征,以及与当前人工智能相融合迸发的智能性特征,使“虚拟现实+教育”成为未来高等院校法学教育改革的必然方向。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法学教育中应用的潜力

法学未来课堂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在各项新技术的支撑下,充分发挥课堂各组成要素的作用,激发学生认知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确保其能够在高互动学习空间内获取相关知识内容。虚拟现实技术作为一种潜在的教育技术手段,其应用必然会对传统法学课堂的学习环境、教学方式、实验手段、教学活动设计、学习评价等内容产生综合效应,进而影响知识生产与知识认知。综合来看,“虚拟现实+法学教育”具有以下优势:

第一,激发学生认知的主动性、能动性。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教授曾言:“人在一生当中是动因的操作者,而不仅仅是由环境事件安排的脑机制的旁观者”。从当前的教育模式看,已经开始从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向学生主动建构认知为中心。学生作为认知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其自主学习的兴趣与能力。从学习动机看,更应该是自我激发的,学生必须具有自主学习的内在兴趣。虚拟现实技术恰可以为学生带来轻松愉悦、身临其境的个性化学习体验,通过逼真的学习场景及高交互的动态设置,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与参与程度。

第二,塑造情境教学环境。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认知不仅仅是发生于内部心理空间的一种符号计算,而是与大脑以外的身体和环境形成紧密关联的联合体。从本质上说,认知是在身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中被塑造出来的。当前法学教育的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说教式、灌输式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不太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的技术和实践能力。而传统教学备受批判的主要原因,是传统教学脱离具体真实的情境,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不足,迁移率低、迁移意识不强。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设高仿真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线索以及多通道(如听觉、视觉、触觉等)的反馈,帮助学习者将虚拟情境的所学迁移到真实生活中,满足情境学习的需要。虚拟现实能够有效实现教学内容和知识的可视化,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增加师生、生生及学生与环境之间的交互。

第三,提供个性化学习体验。学习者在虚拟现实中学习,往往伴随着角色扮演。学习者被赋予明确的角色,如法官、律师、检察人员、当事人、证人等,通过这种自我表征的方式增强学习效果。此外,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者还可以结合社会大发展的需要,对学习活动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构建,学生根据自身需求与兴趣构建更深层次的知识体系。著名学者梁治平先生曾经指出:“在中国,法律问题一开始就明显不单是法律问题,同时又是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历史问题和文化问题。因此,要了解和解决中国的法律问题,必须先了解和解决法律问题以外的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在横向、纵向实现任何设想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习者沉浸式体验个性化的学习对象和教学过程,拓展并深化教育信息化的维度和内容。

三虚拟现实技术在法学教育中应用的构建路径

(一)理论教学环节

虚拟现实技术尤其适合教师教授程序性知识,如“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及“行政诉讼法”等课程,使学生应用所学到的知识,完成包含多个行为序列的学习任务。对于“中国法制史”“外国法制史”等课程,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构建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法律场景,使学生更能感同身受地体验到法制更迭的年代感。此外,在法科教材上,也可以针对性地配合虚拟现实法学图书,将法学传统纸质图书内容动态地、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无疑将极大提升法学图书的阅读沉浸感和理解效果。实际上,早在2008年,国家图书馆就上线了我国第一套可交互的虚拟数字图书馆系统,各高校随之相继把虚拟现实技术进入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中。当前,虚拟现实图书在市面上不断涌现,虽然从类别上看多限于科普类、旅行类读物如2017年出版的国内首部旅行图书《奇遇》,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用户需要,相信虚拟现实法学图书也终将成为发展趋势。虚拟现实技术带来的沉浸式的教学体验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具身认知促进知识内化。

(二)实践教学环节

篇10

我是一名执教语文时间不长的老师,因此,一直在寻找教好语文的方法。通过学习和参加培训,我已深知语文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途径。学生只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才能准确地抓住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感情,才能获得美的体验。也许,正因为我的语文教龄不长,所以头脑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也就少了许多束缚,语文课上能更好地体现新的思想。

今天,我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儿童诗两首》,一首是《我想》,这首诗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另一首诗是《童年的水墨画》,摄取了一组儿童生活的镜头,表达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两首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其想象大胆,语言简练,给人丰富的想象空间,让人进一步感受到了童年的美好。

本节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讲解,没有课件演示,我只是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歌,让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脑海中浮现出诗歌描绘的美丽画面,说一说自己最喜欢哪个愿望,最喜欢哪个画面,并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有自己的补充和拓展。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体会之后再读,与作者一道沉浸在一连串美妙的幻想中,沉浸在童年生活的快乐中。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受阅读的乐趣,我觉得这才是美妙的课堂教学,这才是审美阅读,这才应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