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05-28 09:4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课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现存的问题
虽然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折与改变。但是在绝大多数初中课堂中,思想品德教学模式仍存在着诸多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课得不到重视
虽然思想品德课是初中教材中的必修课,但在目前以高考、升学为主要任务的学校教学中仍是以三大主科为奋斗的目标,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也就成为走走形式,在加之开卷考的形式,也使学生忽视了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知识性,从而完全忽略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传授与培养,甚至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形同虚设,这也是目前初中生普遍存在心里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另外,有些学校为了能够提高升学率,而将思想品德课占用,使学生们得不到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培养。以至于学生在升学等多重的压力下产生极大的心理问题。
2、课堂教学气氛死板
课堂教学死板是影响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学停滞不前的根本原因。诸多老师都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气氛过于活跃,会使学生失去自控性,从而使课堂纪律混乱。另外,某些老师也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采用轻松活泼的教学模式,就会使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对老师进行课堂纪律的约束是十分不利的。从上述调查中可以看出,老师在课堂中的死板教学模式也是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失去兴趣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措施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及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都是十分关键的。可以说,每个人的意志品质、性格个性、道德礼仪、人生理想,求知兴趣等都会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获得熏陶与启迪。
1、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由于我国教学体制的改革,使学生们的学习任务越来越重,尤其是初中学生课业繁重、快节奏的生活信息、以及社会中出现了许多非正能量甚至充斥血腥暴力的书刊读物图片视频等,容易使学生对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产生偏差,出现对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产生对社会和现实的不满,造成内心的扭曲和阴影。让他们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疑难和困惑,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们解惑生活中所带来的心理及精神上的困惑,也能够缓解学习中过多压力所造成的心理负担,同时对一些恶性传播的书籍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另外,品德课中所传授的知识总与社会现实存在着一些差异,也容易使初中阶段的学生对教师所授的书本知识产生怀疑态度,甚至反感。这也更需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它能够能够教会学生们分析和判断,有选择性地探寻知识点,吸收有利于自身的社会正能量。从而为初中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以及培养学主们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2、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我国在改革发展中一直强化培养学生多元化的发展目标,思想品德课中所含?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如:情绪控制、自我发掘、树立自信、增强意志等,这些心理健康内容对学生们的重要性是其它任何学科都无法比拟的,同时学生们也可以通过思想品德课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养成自身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们今后的健康发展。
针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由学生,强调“翻转课堂”。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做为一种培养学生们人格品性的重要学科,其中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要由学生自主探寻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们凭借自已的力量感悟出思想品德课中的内涵,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达到目的。
其次,思想品德课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就是为了缓解学生们的压力以及学生们精神紧张的情绪等。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轻松活波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的紧张情绪及负面情绪得到完全的释放。同时老师要改变以往的教学作风,在课堂教学中用语言、行为拉近与学生们之间的距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了解学生们真正的心理问题,也才能使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最后,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针对于社会中不良书籍的泛滥情况,对于受此类书籍影响的而造成心理问题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关心,要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其进行心理健康疏导,直至去除学生因不良书籍所造成的心理阴影。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职高 政治课教学 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全人格的前提。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适应能力,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培养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政治课教学中,很多老师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教学,而往往忽略了对学生正确心态的培养,导致他们对学习、对生活、对社会不能有正确的认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会被不良情绪所左右,消极等待,得过且过,以至于厌学思想的产生。
1.只有培养积极的心态,提高抗挫折能力,才能适应社会、适应未来职业的需要。要教育他们做一个积极的人,乐观的人,因为“积极的人像太阳走到哪里哪里亮,消极的人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样。”学会笑对生活、笑对人生。建议他们早上起床后,对着镜子微笑三分钟,可以使一天都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告诉他们为什么日本的“推销之神”原一平的微笑是“价值美元的微笑”;鼓励他们多想积极的事,多说积极的话,多做积极的事;学会做生活的智者、强者,告诉他们“智者创造机会,强者把握机会,弱者等待机会”的道理。
2.只有付出,才会有回报,懂得付出的人,才能在社会竞争中受人重视。有人说“七分做人,三分做事”。可见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先要让他们学会做人。作为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怎么样的人,职高教育归根结底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教他们做人的道理,也是一名职高的政治老师应尽的义务。应该教育他们“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道理,教育他们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也可以跟他们说“小舍小得,大舍大得”的故事,因为只有付出,才会得到。
3.懂得感恩,才会懂得理解与宽容,懂得珍惜学习、珍惜生活,才会懂得珍惜自己未来的职业。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大多数家庭从小对孩子比较迁就,往往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没有体会到劳动的艰辛、生活的来之不易,导致很多孩子认为父母、长辈的疼爱是理所当然的,他们不懂得感恩,不懂得理解和宽容。所以有必要进行感恩教育,告诉他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
4.不管将来从事什么职业,一旦选定就必须有坚持不懈的信念。世间没有“失败”=字,只有放弃。告诉他们“成功者永不放弃,放弃者永不成功”。成功和失败之间最主要区别是有没有坚持到底,大凡成功人士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就是有坚持到底的精神。通过心态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心态,消除学生的消极的情绪,培养乐观上进的心态,敢于面对困难与挑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清楚地认识到职高政治教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①职高生与普高生相比,他们要更早就业,更快地步入社会。而社会对人的心理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职业高中只有更全面、更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使学生尽快地适应工作、适应社会。职业高中的特点使心理健康教育尤显重要和追切。
②职高生既有升大学的愿望,又有对升学、求职两下落空的担心,因此学生(尤其是毕业班的学生)在此方面的心理负担尤为严重,学生心理亟需疏导,职高生有较高的理想和追求,但大多缺乏进取精神,70%的学生对未来工作要求过高,如“钱多、自在、清闲”,存在好逸恶劳、好高骛远和不切实际的择业观;小部分学生甚至存在非现实的奢望或幻想,梦想不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便可“住洋楼、坐名车、养名狗”。这些不良心理亟需矫正。职高生自我意识充分发展却与社会适应性相差较大,面对着即将进入的错综复杂、变化万千的世界,他们却常觉得茫然和无所适从,独立处理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问题的能力很低,需要心理辅导。家长和老师的期望与学生本人实际水平有差距,从而造成心理的自卑及困扰,需要心理引导。职高生思想活跃,但明辨是非能力较差,需要心理指导。当今社会思想、观念、价值多元化,职高生在价值选择时也会产生心理矛盾和冲突,这些都会导致缺乏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的职高生心理问题的加剧。所以这些现状客观上也要求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③职高政治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谈不上先进思想和优秀品德的形成。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对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又能使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富有实效性。实践证明,只有把心理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职高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才能更好地解决以往学校中的一般德育和思想教育工作都难以解决的学生的心理问题,真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职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本身的需要。
篇3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主观方面;良好氛围;自信心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成长的启蒙阶段,在小学阶段接受的教育,对于学生的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时期,小学生开始具有自己的思想,并逐渐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果出现一些问题,会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影响学生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小学思想品德课程是培养小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学活动,在其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主观方面的问题
主观方面的问题,就是小学生本身存在的内在问题。小学生的个人认知、情绪以及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厌学是当代小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这一问题的产生与学生的个人想法有着较大的关系。现实中的学习与学生想象的学习不一样,使学习活动不能满足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产生了厌学这一心理问题。
2.客观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个人成长受到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小学生所在的家庭氛围,学校生活的质量,这都会影响其健康成长:(1)从家庭生活氛围来讲。如果小学生生活在一些情感淡漠、家庭矛盾频发的环境中,加之父母用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学生,都会导致小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2)不同的学校生活环境会造就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不良的学风与校风,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正确,与教师、同伴的关系不佳,都会影响小学生的个人心情,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进行结合,会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得到落实也会让小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逐渐成为阳光少年。
1.营造良好氛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质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成效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师生的教学与学习心情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课堂氛围是影响课堂效率的重要元素。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尽量营造温馨、轻松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在课堂中得到心灵的放松。教师不要以权威的形象抵制孩子,放下高高在上的传统教师形象,在心理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样的教学氛围会大大提高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率,端正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讲解“我在集体中成长”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有效组织的课堂活动,促使小学生认识到集体的价值,端正当代小学生的集体观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通过游戏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在游戏之后,引导小学生进行反思,说一说集体的重要性,改变一些小学生以自我中心的想法,促进小学生的成长,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2.讲解哲理故事,促进学生心灵净化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中的渗透不应当是刻意的,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是共同存在的。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讲解课本中的思想品德内容,讲解教材中的哲理性故事,会让小学生在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受到诸多启发,从而将更多积极的心理元素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心态进行调整。
比如,在讲解有关生命的内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讲关于霍金、海伦・凯勒的故事,让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也从这些故事中学习到积极的人生态度。哲理故事在课堂中的出现,会让小学生感受到生命的可贵,端正小学生的生命观,深化教材中的人生道理。小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自然会消除相关的不健康的心理,在正确的生命观引导下学会珍惜时间,学会善待自己与他人,不断健康成长。
3.做好鼓励引导,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缺乏自信是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鼓励与引导,提高小学生的自信心,有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思想品德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与目的,利用正确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肯定学生,让小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提高自信心,减少自卑心理与心理失衡问题。
综上所述,在社会不断进步与发展的今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得到了各方人士的重视。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当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科教育相结合。认识到小学思想品德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利用正确的手段促进小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内容,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小学生成长为一代优秀的人才。
篇4
【关键词】留级生;心理教育;重要性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感觉大学的学习气氛比较不如高中时候浓厚,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便渐渐的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致使出现留级的情况。而这一部分学生在进入新的班级之后,总是感觉自卑,不愿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形成自闭的性格,往往很难融入新的班级之中。正是由于这种问题的存在,大学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此留级生的心理特征入手,分析一下针对大学留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
一、留级生的心理特征
(一)留级生形成的原因
大学的考核制度一般都是以每年的期末考试作为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标准。而大多数的留级生就是因为不能完成学校所规定的学分,需要对课程进行重修。这类学生往往都是要跟随下一级的学生进行学习。而留级生形成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老师和学校得责任。学生自身不能很好的完成角色的转化,缺乏明确的目标和必要的自制力。任课教师的讲授方式过于学术化,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校过分的大规模招生,对学生疏于管理,再加上考核制度本身的弊端。致使高校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留级生。
(二)留级生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本身是经过高考选的优等生,一进入大学就出现了挂科,甚至留级的情况,在他们的心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致使很多的学生难以接受。留级生要跟随下一级的同学一起学习和生活,要离开熟悉的班级和同学,面对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而且,很多学生化解挫折与心理紧张的能力较弱,在学习成绩挫折和心理压力面前,容易出现心理障碍,产生自卑心理。还有就是留级带来的经济负担,也是造成一部分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最重要的是留级生一般都没有自己的目标,在大学中找不到自己的定位,又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气息的感染,最终致使对学业分心,造成留级的后果。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俗话说内因决定外因,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往往产生于其内心的暗示。所以对大学生,特别是留级生的教育也要从其内在入手。心理健康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优秀品德的先决条件,这样就说明了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的意义重大。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帮助大学留级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特点,促使其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完善从而培养其高尚道德情操同时提高心理免疫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针对留级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要从引导其有良好的心理入手,只有拥有健全的心理,才能谈良好的品德,良好的学习。此外,我们还应在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之间能够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要从心理教育入手,多鼓励留级生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一个良好的心理更容易激发学习的热情,也就更容易学习。反之,如果长期处在自卑、自闭的不良环境之中则更容易自暴自弃,使其丧失学习热情产生厌学情绪,往往学习效果不佳。由此可见拥有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进大学生学习的进步。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使留级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帮助他们克服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让他们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最终能够顺利的完成学业。
三、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从学校到社会的过度期,在这个阶段中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必备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的形成和思想品德的训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大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提升了高校教学的成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学生有良好的心态来接受,而我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它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它可以使大学留级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确的进行自我评价。同时,又帮助大学留级生树立适当的奋斗目标,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对思想政治课的人之提升一个档次,将理论内化为个人素质,这是高校教育的最终目的。而且大学期是人生的重要探索期,我们要增强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的理解,开始形成自己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新的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对留级生所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形成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自己的目标,并让他们感觉到自身价值的意义,以便使他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开展对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提高其综合素质,让他们了解排压、减压的方法,更好的放松的自己的心理,同时具备对社会现象的认知能力,正确看待留级事件,使其摆脱心理负担,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大学留级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而且针对大学留级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我们不应该排斥,更不应将其边缘化。应该悉心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更好的完成学业。重视和加强对留级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不仅是教育工作者得责任,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其实,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留级生,还应扩展到广大的在校生。随着教育界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日益重视,相信我们大学一定会培养出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齐慧颖,任翠香.浅谈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才智,2010(11)
[2]闫静茹.留级生的教育策略[J].吉林教育,2010(06)
[3]赵志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0(05)
篇5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对现代体育教育的新课题――心理教育的探索,从三点论证心理教育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必要性,以此来对现代体育教育的新课题――心理教育进行一个理论性的阐述,阐明心理教育在现代社会对体育课程发展发展所能起到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现代教育体育心理
一、体育课程与心理教育
(一)现代体育课程改革与心理教育
对于现代人来说,社会压力的逐步增大,人际关系的日益复杂,人们的身心都备受煎熬。如何缓解心理压力成为了热门话题,各种心理治疗的方式出台,人们却忘记了如何防御心理疾病,好像患上心理疾病是里所以当的事。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物质的水平逐步提高,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方面压力的严重威胁,心理疾病已不是少数人认为的不是“病”的“病”了,它依然成为当今社会发病率较高的一种精神疾病。
我国对青少年的教育目标定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事实上位居第三的体育教育却有重大问题,抛开反复、重复教育不说,就体育课本身而言,喜欢、重视这门课程的人占少数。现代社会对体育课的要求已经不再局限在单一身体锻炼上了,肢体活动对于缓解心理压力是非常有效的。所以,我认为现代体育教育应在掌握一定体育技能的基础上,着眼于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教育上。这个教育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心理障碍;二是,对学习、生活压力的缓解。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说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
(二)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体育对缓解心理压力的好处
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疾病是人在承受某种压力,或是过盛精力没有发泄渠道时产生的。一般而言,长期从事某种固定、单一工作,不爱与人沟通,没有其余爱好的人,绝大多数都患有心理疾病,而这种疾病一旦发作,不仅会伤害到自己,更有甚者会伤及他人。而有效释放心理压力或是过剩精力的方法有二:其一是性,其二便是运动。
运动是缓解压力,平和心态的最佳疗法。例如:我们可以制定一套利于身体健康的有氧运动操,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身体锻炼方式,也适当的让学生发泄了内心不稳定情绪。让学生意识到这就是一种心理发泄方式,从而学会如何缓解心理压力,而不是采用其他极端方式,在发泄的同时又增强了个人体质。
(三)体育课本身的心理而难题
在体育教学中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不良因素主要有:①害怕心理;②逆反心理;③依赖心理;④焦虑心理;⑤孤独心理;⑥自责心理;⑦过敏心理;⑧冲动心理;⑨反感心理;⑩异性心理。
二、体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新要求
(一)体育课本身对教师的新要求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前提便是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良好的师德修养心和心理修养是一名健康的体育教师所应该具有的,同时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和个性品质的不断完善,了解学生、爱护学生、积极有效的引导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立一个健康的、友好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2.优化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核心便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体育教学中,既是师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亦是学生之间相互关系的教育,这是体育课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建立好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体育教学中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这样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这样的积极关系带来的融洽情感,练好的教学氛围,都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成绩和效果。在体育教学中,这样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比其它课堂教学所占的整体比重大的多。
(二)心理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精选教学内容。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是选取教材的基础,扩大选取范围,多加入一些专项课、选项课、开放式教学课。游戏可说是体育活动中最受欢迎的项目,通过游戏可促进学生意志、思想、体力、智力的提高,还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群体力量,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同时,也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
2.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灵活选择教法。
(1)营造情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互帮互助的重要性,形成集体意识,教师应着重营造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重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意识和学习互助的习惯。
(2)体育具有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懂得、具备这种精神。体现在教学中则表现为运用集体性项目,使学生能够为共同的目标团结一体,勇于进取。
三、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篇6
[关键词]中韩合作 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熊文琴(1978- ),女,江西南昌人,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江苏 南京210036)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109-02
近年来,随着中韩贸易的加强以及“韩流”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前往韩国留学,国内高职院校的中韩合作项目也越来越多。中韩合作办学项目可以使得中韩合作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相互引入对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管理经验,有助于中韩两国的师生进行双向交流和互动,这不仅能够给合作双方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带来积极影响,也有助于两国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韩两国之间存在者一定的文化差异,使得很多中国留学生在韩国生活学习期间出现了种种不适。因此,如何在学生出国之前做好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他们能够更快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生活中去是这类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问题。
目前,国内对中外合作办学中的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较多①②,但具体到对中韩合作办学的研究较少,对中韩合作办学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更少,因此本文分析了目前国内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此类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可参考的依据。
一、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因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较长期工程,短时间内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难以立刻显现,在学校教育中往往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中韩合作办学项目的办学性质并非十分明确。
高职院校的中韩合作项目往往采取“2+1”等形式,即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然后去韩国学习一年,最后获得韩国大学的学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深造。近年来,随着中韩合作项目的发展和成熟,韩国大学对中国留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语言要求,即中国学生必须拥有三级以上韩语证书才能进入专业课的学习。未达到者到韩国后还需要在韩国语教院进行语言学习,直到韩语达到三级以上方可转入到所在系科进行专业课学习。然而,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生在入学前基本都没有韩语基础,韩语学习需要从零开始,因此学校就面临着学生韩语学习时间短、要求高的问题。此外,学生专业课的学习任务也很重。当他们在第三年进入韩国大学学习专业课时,采用的通常是直接插班法,即直接插入该大学相同专业的韩国学生班级中进行学习。因此,在去韩国之前,他们必须在国内把韩国大学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完。由此可见,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内期间的学习任务非常繁重,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课程从早晨第一节一直排到下午最后一节,学生也往往疲惫不堪。在这种背景下,学校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语言和专业课学习上,往往忽视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
(二)缺乏点面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需要建立一个点面结合,多种方式相互补充的心理健康教育网。③“点”是指专门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校可以通过这些课程向学生传授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面”是指除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外的、其他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学校可以通过这些途径向学生各有侧重地传递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培养学生相关的心理调节技能,但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普遍不健全。
首先,很多学校忽视建设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如前文所述,中韩合作项目中的语言和专业课教学任务非常繁重,因此很多学校在排课时多侧重于语言和专业课的安排,很少有学校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因此也很难获得全面、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其心理健康知识的获得仅仅靠一些老师在其他课程上的零星传授,缺乏相应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学校没有把各种教育途径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补充的有机整体。因为学校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高并缺乏整体的设计规划,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网中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并没实现很好的衔接,其内容往往是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缺乏联系性和系统性。此外,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网中的其他教育途径也没有很好地加以利用。
(三)欠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和普通院校相比,中韩合作项目下的学生除了面临一般的高职生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之外,还面临着进入一个文化不同的国家展开学习和生活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和压力。但很多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对此的认识上存在两个误区:第一,很多高职院校认为韩国和中国同为亚洲国家,且两个国家之间的文化有相似的地方,和去欧美等文化差异大的国家相比,学生去韩国之后更容易适应当地的文化生活,对于中韩之间的文化差异的认识性不足。第二,很多高职院校认为学生去韩国之后面临的压力主要是语言压力和学业压力,对于其他容易引发学生压力,导致各类心理问题的因素预估计不足。很多学校不仅课程设置偏重语言和专业课,在向学生传递的信息中也不断强调语言和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去韩国之前并没有很好地了解可能会遇到的各类问题,也没有学习到好的调节和应对手段。因为这两类误区的存在,使得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很多学生在去韩国之后明显感觉到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冲突。他们往往不仅要面对语言和学业的压力,还要面临很多其他问题引发的压力,并常常因为对这些问题的准备不足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二、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一)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水平
中韩合作项目中的高职院校因其办学性质使得学校面临学生在校时间较短、语言和专业学习压力大的问题,但是高职院校仍需要提高认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职院校如果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长远来看后果十分严重。自从韩国政府将留学生人数作为判断大学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标准后,便引发了韩国各大学以“不管不问”的形式吸引留学生的风潮,导致部分留学生因无法适应在韩国的留学生活而产生厌韩情绪。虽然目前韩国政府已经开始着手提供留学生指南或相关网络系统等,为留学生提供各种帮助,但学生去韩国之后大部分问题还是需要自己解决。学生如果没有受到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到全面的知识,没有掌握一定的问题解决技巧的话,他们去韩国之后会在重重压力下产生各类心理问题,严重的话,甚至会使他们在韩国的学习和生活无法继续。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果,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从学校的角度来看,也不利于中韩合作项目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需要提高认识,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
(二)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
首先,高职院校需要为学生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学生通过该课程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其次,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之外,高职院校可以利用的其他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而且可以针对中韩合作项目自身的办学特点,有创造性地采取一些学生接受度高、丰富有趣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针对学生语言、专业学习压力大,课程多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开设“心理学电影赏析”等类似的选修课,让学生在欣赏心理健康方面的电影放松自我的同时,还能够潜移默化地掌握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并通过任课教师的讲解使得知识更系统化。此外,一些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也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例如,高职院校可以有效利用宣传栏进行宣传,也可以组织各类学生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技能,还可以开展各种心理健康讲座对一些常见心理问题进行普及。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各个心理健康教育途径需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有补充,各有侧重,全面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针对性
1.高职院校要切实把握中韩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学校应该认识到即使同为亚洲国家,中韩两国文化之间的差异性远大于相似性,并可以通过多种渠道针对这种差异性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高职院校可以请有经验的教师为学生讲解两国文化的差异性,学校还可以请已经在韩国留学的留学生趁假期回国期间为学生开设讲座,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介绍两国文化的差异性。
2.高职院校应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相关问题的解决技巧。调查表明,在韩中国留学生除就业、语言和学业的压力之外,人际关系问题、经济问题等因素也容易对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学生学会各种主要问题的应对解决方法。例如,中国学生去韩国之后经常会遇到人际交往的问题。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虽然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但是很多韩国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很多韩国学生对中国留学生带有偏见。在这种背景下,中韩学生很容易因为微小的文化差异和原有的偏见导致相互间的误会并引发冲突,这往往给中国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针对这个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课堂或课外的时间专门传授给学生和韩国人交往的技能,也可以利用寒暑假展开一些短期的赴韩体验生活活动,帮助学生切实地把所学技能灵活运用。此外,学生去韩国之后也经常面对由于经济问题引发的压力。其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消费观,到韩国之后容易相互攀比,花钱没有计划;二是学生获得课外兼职的机会较少。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消费观教育,指导学生合理消费,培养正确的消费观念;一方面展开一些专题讲座,帮助学生了解到韩国之后如何寻找到合适兼职工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总而言之,针对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必须提高高职院校教育人员的认识水平,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从这个校园层面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网;并结合学生需要出国学习这一特殊情境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只有通过以上这些对策,才能够逐渐缓解并最终解决中韩合作项目中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将来更好地适应出国后的学习及生活。
[注释]
①吴峻青,胡宝征,吴鲁智.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0(32):33.
篇7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仅要依靠教师的有关知识与能力,更要依赖他们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与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不健康,会影响教师顺利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对学生的各种行为无法理解,也不会有合适的处理办法,使师生之间关系存在问题,还可能伤害到学生的心灵。因此,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健康的心理、轻松愉快的情绪,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幸福和友善的感觉,有益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接受继续教育,学习新的知识,跟上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加深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从而和学生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所以,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掌握关于心理卫生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一方面能够懂得如何调节自己的心态,发展健全的人格,以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情感、完美的性格特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积极主动地迎击各种挑战,使自己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放松身心,以良好的心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另一方面,也具有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健康奠定基础。
二、结合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关键
思想政治课在许多学生的心目中是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条条框框,认为它太抽象和过于空洞,从而对思想学好政治课失去信心,这就大大地增加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难度。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说理方式,转向理论联系实际,而联系实际;又是进行心理教育的最好机会。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无处不在,要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与思想政治教学融合在一起,关键是教师要做有心人。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材中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例如,在经济常识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市场交易原则”时,则和学生讨论现在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毁约、诈骗、故意欠款等失信行为层出不穷,这样做能不能能把生意做得长久?要想把生意做得长久,生意兴隆应该怎么办?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讲“诚信”的重要性;再如,在学习“意识的能动作用”时,强调人不仅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还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人的意识活动不仅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而且意识对人体的生理活动还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意识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发挥意识来克服自己的不良行为,防止出现偏激行为。这种在教学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既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师本人要具备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细心研究、深入探讨政治教材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帮助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向高校和社会输送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心理也健康的合格人才。
篇8
[关键词]高校 心理健康 课程 改革
[作者简介]陈龙图(1969- ),男,河南漯河人,广东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教育技术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理论。(广东 江门 529090)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9-0127-02
一、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是针对大学生开展的,旨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其应对生活及成长发展过程中各种困难挫折心理适应能力为目标的教育。大学生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严重时还会导致极端性事件的发生。
高校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成立中心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外,还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普及。2010年4月23日,在河南开封举行的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就认为:五年多来,各地各高校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工作机构的健全、人员的配备、心理危机的化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取得的成绩
1.课程地位得到提高和重视。大学生都是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人,朝气蓬勃,才华横溢,富有理想,充满激情,又是高考的幸运者和天之骄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心理应当是惬意和无忧无虑的。但实际上,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也会遇到生活中的挫折和烦恼,进而出现心理上的不适。特别是随着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各方面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还将面临更多的现实问题和压力,此种情况下,他们也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不适问题。近些年屡屡发生的大学生极端性事件,足以说明这方面的问题。高等院校普遍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课程由选修变成必修,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在高校已得到显著的提高和重视。
2.教学内容全面、形式灵活多样。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基本涵盖了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再到就业整个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主要心理问题。比如,新生入学适应、学习心理、恋爱心理、人际交往心理、个性心理、心理危机干预、就业心理等。并且,随着内容的不断拓展,还逐步涉及了现代生活中的休闲心理、消费心理、网络心理、社会认识心理、职业心理等。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编排,也形式多样,各具特色。有的采用专题式,有的采用模块式,还把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内容之中。教学方式方法也一改过去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变为活动教学型,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不少学校还编制出校本教材和特色教材,并把它打造成校级及以上精品课程。
3.专业师资力量和队伍不断壮大。心理健康教育课最能体现较好教学效果的是活动教学,不少高校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依然采用常规班级教学,意味着这方面需要相对较多的师资。由于不少高校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过近些年的努力,他们基本上建立起以专职教师为主,校内外教师兼职为辅,学生辅导员协助参与的较为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基本满足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和咨询辅导的需要。而且,随着专业技能学习与培训的不断开展,师资队伍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课程开发建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教学成效进一步提高。
4.课程作用与效果得到认可和肯定。高校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普遍感到有兴趣,甚至不少学生对此还抱有较大的期待。他们渴望通过学习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他们普遍欢迎专题活动式的教学模式,认为这样的安排具有针对性,切合他们的实际,能够让他们主体参与,也能较好地解决他们遇到的心理问题。不少调查就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这门课程的满意度是高的,他们很多人还希望以此为基础,在今后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的不足
1.功利化倾向。有的高校没有深刻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只是把它看作一门普通的选修课,不仅安排的教学时数少,还采用大的合班教学,这与课程教学的特点与要求、与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存在较大差距。同时,他们对建设稳定专业性师资队伍的投入也不足,缺少对师资进行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培训,甚至还存在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象。
2.协调性不强。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同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有所不同,由此可能导致的心理问题也会呈阶段性集中,例如新生入学时以心理适应问题为多,而学生毕业时则以就业心理问题为突出。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若能与大学生心理成长实际需求相配合,将会发挥最佳的促进作用。有院校曾尝试把每个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分阶段在不同学期进行,但也遇到排课麻烦,班级、时间、地点经常变换,给老师上课带来极大困难和不便的问题。于是,不少高校干脆一次性按班级轮流把课程所有内容集中在一个学期上完。这种安排尽管省事省力,但却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实际受益。
3.渗透性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单靠开设一门心理健康教育课根本无法完成,还需要各科教学协调配合,共同渗透。因为各科教学本身就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丰富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名言、警句、哲理性内容,或者一些故事、案例、辩证法思想等。由于一些高校教师本身就欠缺一定的心理学基础知识,要他们在教学中有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并非易事。正是这种各科教学渗透上的不足,恰恰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更大的效力。
4.针对性不足。大学生都有渴望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心理调节能力,维护好自我心理健康的共同愿望。但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他们表现出来的积极主动性不同,参与程度不同,得到的收获也会有较大的差别。那些课堂上比较活跃、主动参与而又敢于敞开心扉表露自我的同学,往往收获较大。而那些羞涩、矜持、自卑乃至封闭的同学,往往因顾虑多,参与少,尽管他们内心也有许多心理问题等待解决,却失去问题解决的时机,这在客观上显示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针对性不足的问题。
5.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多是由心理学、教育学、德育方面的老师转任或兼任,不少高校还聘请辅导员来兼课。由于他们之前不见得都接受了系统正规专门专业性的学习和训练,因而容易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会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变成以传授知识为主,成为事实上的心理学课或者德育课现象的出现。传统学科教学特点明显,不仅使课堂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使得一些同学对心理健康课由最初的热望变成最后的失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要求
1.正确认识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成长发展的影响及重要性不言而喻。课程开设,绝不能仅仅视为是学校为应对和避免学生日益复杂多样心理问题的一时之举、被迫之举、功利之举,而是学校认真贯彻教育方针,落实教育目的,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保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既要大力推进包括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材、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资源开发和利用等在内的学科建设,也要注重打造一支专业化水平高,理论与实际结合能力强,教学和咨询辅导经验丰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解决学生实际心理问题的教师队伍。同时,还要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和教研制度,协同学生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构筑学校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素质与水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情况怎样,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任教师。一要充分认识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性,确立科学的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和发展方案;二要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水平,包括安排教师进修、学习、培训,参观访问,教学交流,学术交流,教学示范课等;三是搞好团队建设,以团队带动整体水平提升;四是借助优质课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研和科研活动推动;五是协助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了解学生,积累经验,增强教学针对性。
3.重视课程建设与特色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存在有德育化、学科化、形式化倾向,应当加快课程改革,尽快改变这一教学理念落后、教学设计滞后的不利局面。教材编写要体现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和模式符合课程特点与需要,教学过程反映学生多层次个性化要求。还要加强网络课程建设,发挥课程网络资源作用,方便学生学习和师生交流。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必须体现学生主体性体验学习的特征,还必须体现自身的特色性。既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也要注意运用团体与个别、课内与课外灵活多变的形式来学习;既要紧贴学生发展要求的实际,也不回避学生关注的热点心理问题。
4.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大学生面临各种各样众多的心理问题,单靠心理健康教育课有限的课时是根本无法解决的,尤其是不同学生存在的个别心理问题。因此,还需要向课外进行拓展和延伸。要根据学生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充分利用家庭、社会、学校各种教育资源,采用灵活多变的方式,最大限度使他们成长受益。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目的,是使学生具有关注自我心理健康的意识,具备调节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能力,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学生也要重视自我教育和学习,特别是实践体验式学习。只有通过课内与课外、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有效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5.加强合作交流,共享教学经验与资源。各个高校都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这为课程共建共享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高校之间完全可以开展合作,通过联合开发课程和网络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共享利用。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开展教学交流和教研合作,相互借鉴学习教育教学经验,共同探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联合开展课题攻关等,以此实现互利共进发展。高校间有了这种广泛的深度的合作与交流,就可以最大限度地优化组合优势资源,通过辐射和带动作用,形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提高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实力,整体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总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课对大学生心理成长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针对目前课程建设及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要大胆改革,敢于创新,多方结合,不断完善。要始终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突出针对性和时效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争取把课程教学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参考文献]
[1]黄群瑛.浅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J].探索研究,2010(16).
篇9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心理问题的“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令人担忧。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严峻现实,反映了在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必须关注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只有了解了这些影响因素,才能很好地利用或控制这些因素,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被过分夸大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其身心发展处于人生的特殊时期。在这种复杂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容易形成某些不健康的心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强调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因此夸大小学生的心理问题,认为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似乎己经到了耸人听闻的严重地步,也是值得怀疑的。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与教育研究所所长董奇教授认为,目前我国小学生身上确实存在养某些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其中的许多问题是一些发展性的问题,是社会环境变化所带来的川。同时,由于人们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把握不一,使用的检测工具不一,加之统一取样不当,评价者的主观随意性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得出的统计结果有许多是相互矛盾的,这不利于体现学术研究的科学性,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甚至形成消极影响,误导人们对小学生身心全而发展的评价。
(二)缺乏相关辅导教材
在教材建设方面,到目前为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在摸索阶段,没有现成的教材和辅导内容。市场上和网上各种教材和读物良芬不齐,内容过于随愈,往往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小学老师要在短时间内编写教材难度又很大,且科学性存在着很大的疑问。这些都不利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有时候会带来副作用。
(三)缺少必要的活动场所
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门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课程它没有固定的教学模,也没有规定的教学方法.但它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感受和领悟。常用的教学方法如情景体验法、讨沦分析法、游戏活动法等。这需要有一个与平时上其它科目不一样的环境。比如,桌椅板凳的摆放、一些必要的设备等。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就在本班教室进标一些活动很难顺利成功地进行开展,受到一定空间上的限制,也不能保证侮个学生都参加到活动中去。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体验是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没有体验活动中蕴含的教育目标就无法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活动的设计就将流于形二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就七法达到。在组织活动时应给学生的体验过程留有充分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并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在体验中获得的感受。
二、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小学生心理活动的调查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从其心理调查工作做起,只有全面,细致的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知道他们想的是什么,最关心的是什么,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教育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部分的学生处于心理叛逆时期,对于家长以及教师的教诲,抵触心理非常强,如果无法从其心理特点入手,很难达到教育的目的,甚至是会造成与其相反的不良结果。一般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们关心的问题,教师会选择用问卷调查这种方式,在总结了调查结果之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其生活以及学习的各个方面入手,进行引导与帮助,进而达到心理教育的目的。
(二)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方法和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是一种先进而科学的教育理念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措施。其后,国家又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己经成为当前教育界的共识。尽管如止匕仍然有一些传统的教育观念或错误的认识还在严重地影响甚至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常开展。有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左右下,视心理健康教育为无关紧要的事,或将学生的心理问题视为是心理专家和医生的事,或简单地以德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正是这种认识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开展或不能向纵深推进。
(三)利用童话、寓言等故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童话、寓言故事通俗易懂,其中的人物生动话泼,富有童趣,深受儿童喜爱。另外,童话、寓言故事能把现实生话中发生的事和社会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用肯有代表意义的形象(如灰姑娘、天线宝宝等)传递给儿童,可以使儿童开阔视野,丰富情感,因此,教师叫一以根据小同年龄价段学生的特点,选编培养学生同情心、毅力、乐观向上、诚实、独立等心理品质的国内外优秀童话、寓言故事,推荐给学生阅读。
篇10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368-01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规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 那么,做为一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下面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学目的中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教学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在现实教学中,我们很多品德与社会教师对于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些课程目标非常重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但是,在教学中这三个课程目标中所体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却很少。我个人认为,在制定教学目的的时候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要改变陈旧观念,在教学中树立牢固的观念,即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学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这样的教学观念,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的有意识地,自觉地,循序渐进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教学内容中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在品德与社会学习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涉及到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等等。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形成了学习兴趣,它将产生持续、稳定、巨大的推动力,给学生的学习以有力的激励,使他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完成学习任务。我在讲述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二单元“不屈的中国人”一课时。通过讲述受侵略史――了解受侵略的原因――阐述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等一系列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是这课的一个学习研究的思路让学生注意,体会了解因为执政政府的无能、国家科技发展的不发达,致使国家再三的被列强侵略被迫签定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人民陷入苦难之中,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意识以及学习动力,知道落后就要挨打,只有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才能不被人所欺侮,而这一切责任都在他们的肩膀上。所以,“讲述受侵略史――了解受侵略的原因――阐述自己的感受――产生共鸣,努力学习,奋发图强,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是这课的一个学习研究的思路。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一部被奴役的历史,继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习热情。让学生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要为中华的崛起而读书。学生明确了学习历史重要性及社会意义,就会把当前学习和将来的理想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当学生走进社会之后,满脑子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蕴含着正能量,将来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三、历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品德与社会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社会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品德与社会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感化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是不可替代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先自育”。作为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力量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性和心理健康的人才。
四、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