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3-05-28 09:48: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业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技术不断推陈出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世界制造
业发生了重大变化,最突出的特征是制造业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企业竞争中技术创新
的主导地位突显。
1.全球化战略已成为各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
整个20世纪,跨国公司一直是经济全球化的生力军,尤其在第二个50年里,跨国
公司更是飞速扩张,实力之强占据了全球经贸的“半边天”。据统计,经合组织成员
国之间的贸易额近一半都是由跨国公司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贸易构成的。而在全球大
型跨国公司中,制造业无论从企业数量、经营规模,还是利润额等指标来看,都占据
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的全球综合500强榜单中制造业跨国企业达230家左右,20
03年上升为240家左右。从500强前十名的变化可以看出,十年来世界制造业规模进一
步扩大:1994年名列前十名的企业有四家是制造业企业,1995年、1996年均占五家,
1998年上升为六家,到2003年已达到九家(注:根据历年美国《财富》杂志“全球50
0强”名单整理。)。因此,可以说,作为21世纪全球经济活动的主体,跨国公司的
战略意图就代表着世界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扩张,全球化战略
已经成为各个跨国制造公司抢占世界市场的首选战略。当然,这种全球化战略不再等
同于过去通过异地生产或销售来占领市场的传统战略。
2.制造业全球化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
传统的制造业跨国公司生产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
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给东道国或其他
国家。其特点是:自己拥有生产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
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由于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
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在跨国公司,特别是制造业跨国公司中
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发挥,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
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
的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制造业全球化方式主要形式
有两种:一是制造业公司掌握产品设计、关键技术,授权国外生产厂商按其要求生产
产品,自己则在全球建立营销网络;二是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零部件的加工
制造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
在优先考虑利润最大化、分散风险、降低成本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情况下,近
年来日、美、欧跨国制造公司实行了新的分工,在亚洲建立零部件生产商,加速推进
企业联合和技术合作;此外,还建立越来越完整的生产、销售和出口的产业链,加强
了连接发达国家企业和亚洲企业的网络。
然而,随着跨国公司纷纷加强对制造技术的控制及将生产、组装工作外围化、外
部化,使得“制造中心”的涵义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材料和工业设备行业的跨国公司
在全球范围内都表现为普遍的技术来源的母国中心趋势(Dalton and Serapio,1999
)。
3.全球技术创新中心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
21世纪的“制造中心”已经不再完全基于某一国市场的发育。全球技术创新中心
正与制造业中心分离,制造中心地位不再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制造中心
依附科技中心的趋势正在形成。如美国作为知识经济的发源地,几乎在所有重大技术
创新领域都领先于世界。但是美国并未谋求恢复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而是利用全球
技术创新中心地位和综合国力来控制全球制造业中心,从而使得制造业规模、制造业
中心地位与产业能力的关系明显弱化。
世纪之交,美国在信息、通信技术和半导体技术领域以及生物技术、新材料和新
能源技术领域都确立了领先优势。美国不仅利用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技术创新优势
完成了制造中心与科技中心的相对分离,更为重要的是开创了科技中心控制制造中心
的新时代。作为全球最重要的信息产业制造中心,东亚地区的信息产业在技术、生产
及市场等方面存在明显的依附性。在实际运行中,全球科技中心对制造中心的控制,
主要是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分工、扶持委托加工制造中心、强化低端产品对高端产品的
依赖、核心技术对生产性技术的控制以及市场需求等方式来实现的。
4.跨国公司技术创新途径多元化
跨国公司技术创新体系概括起来有两类。一类是在跨国公司内部组织的国际化生
产和国际化研究开发机构网络,这是跨国公司由东道国当地市场导向投资转向国际一
体化战略的必然结果。第二类是跨国公司积极参加的厂商之间的网络,如与竞争对手
缔结技术战略联盟;建立和扩展将其供应商、顾客与其国外子公司沟通起来的网络体
系。尽管这些体系的目的不同,但其动机却是相同的,即共同的学习过程能够提高跨
国公司创新速度,进而成为增强其国际技术竞争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跨国公司在
海外设立研发机构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阶段性标志,表明跨国公司的全球经营战略重
点已经从经济资源的全球配置转向技术资源的全球配置。
对于制造业特别是诸如生物、制药和化工这样的行业,企业知识基础的发展是核
心能力的关键,因此,跨国公司在海外建立研发机构的主要原因是获取技术创新的重
要源泉——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人力资源。目前,从这些行业跨国公司研发活动全球
化的情况看,其海外研发机构主要集中在世界相关领域知识高地附近。而从东道国的
角度,鉴于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又是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所以积
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到本国设立研发机构,就可能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升自身的科
技创新能力。
中国制造业现状分析
中国制造业近年来发展之迅速,举世瞩目,“以至于工业家们现在都必须转向中
国,这并不仅仅因为他们想收益于中国的低生产成本,而且是因为他们的顾客在中国
”。(注:参考消息,2004-01-24)那么,中国制造业的真实水平如何,与世界跨国
制造公司比较差距又在何处?通过对贸易结构、企业规模、技术创新能力以及外商在
华研发机构等方面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以制造业为支撑,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大国
中国经济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起飞,一直实行以建立强大的、能够给为数众多
的农业人口提供就业的工业部门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目前,中国GDP排名已经上升
到世界第六,制造业贡献过半。同时,中国也成为引资大国,2002年吸引国际直接投
资达530亿美元,外资投资中制造业的项目数目比重达72.96%:2003年达570亿美元
,占到亚太地区全部FDI的57.6%。此外,中国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了一定优势地位
,出口总额占世界总出口的5%,其中制造业产品占九成。2003年进出口额更达8512.
1亿美元,其中出口4383.7亿美元,进口4128.4亿美元,十余年来一直保持贸易顺差
(2002年顺差为303亿美元,2003年为255.3亿美元)。
2.中国仍处于国际产业链的较低环节
目前中国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份额仅在5%左右。中国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
、组装为主,在全球的比重与地位、产业结构与市场集中度、核心技术与国际竞争力
等方面,与先进的工业国相比差距甚大,发展道路还很漫长。从贸易方式来看,近年
来中国贸易顺差主要来自制造业的加工贸易。与其他亚洲国家一样,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也是从初级产品逐渐向劳动密集型产品,然后进一步向资
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转化的。这种贸易结构逐渐向高度化发展的过程可以通过
跟踪主要产业的特化系数(注:特化系数=(出口-进口)/(出口+进口),数值越大
说明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越强。)的变化来观察。关志雄(2002)对1999年亚洲各国
主要产品的有关测算值显示出中国在以服装产品为首的杂货产品方面竞争力较强,机
械、原料类产品的竞争力居中,在化工类方面竞争力较弱。(注:联合国SITC分类,
特化系数计算值分别为:中国内地化工产品-0.40、原料分类产品-0.02、机械类产品
-0.08、杂货产品0.76。)在竞争对手方面,目前中国同东盟、拉美等部分低收入国
家竞争性较强,而同欧美、日本、“四小龙”的互补性较强。
3.中国制造业还没有产生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2003年中国500强企业排名榜的前100名中有57家制造业企业。有33家制造业企业
属于后50位,有24家制造业企业打进前50名,仅有3家制造业企业挤进了前10名的行
列,其中2家属于能源行业,1家属于汽车行业。(注:根据《世界经理人周刊》2003
年12月1日数据整理。)从前10名的行业分布特点看,能源业、电信业以及金融业蓬
勃发展,充满活力,而机电、化工等制造业则相对实力较弱。
再将中国500强企业的前10名制造业企业与全球500强的前10名企业相比较,则可
以看出二者主要差距:首先,制造业跨国公司的规模庞大,中国企业的规模实力与之
篇2
关键词:制造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23—0099—02
“十二五”是青海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青海制造业发展方式加速转变、制造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家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和《青海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及要求,为推动青海省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在青海省的推广和应用,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工作将按照科技部“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总体部署,在持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1 青海“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将围绕“深化应用、服务增效”这一主线,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1 培育数字化示范企业
加速推进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等支柱产业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的开发、建设与应用工作。通过改造优化企业业务管理流程,研究开发能够服务企业的信息化核心技术产品,构建辅助企业发展的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和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探索利用RFID及嵌入式远程状态监测等技术开展实时数据采集的物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多系统集成应用和关键流程的组合应用,充分发挥“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支持企业深化管理,进一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新青海省大型企业跨区域经营、生产和管理一体化的工业发展模式。
1.2 深化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信息集成技术应用
以装备制造业作为开展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突破口,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信息技术瓶颈,深化企业在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化集成技术应用,提升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设计、生产过程控制、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企业管理决策等各个层面上的应用、渗透和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产业,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1.3 进一步普及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
以三维(CAD)技术为核心,大力普及制造业信息化单元技术应用,鼓励和支持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利用“中小企业工业辅助设计公共信息服务平台”,解决在产品设计、制造、生产管理等过程中遇到的信息化技术难题,从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推动青海省制造企业从单纯生产制造向制造服务型转变,开展产品设计与制造企业间信息交换和业务协同集成技术的研究,利用信息与现代通信技术建立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建立动态技术联盟,探索出一条适合青海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应用的服务模式。
1.4 应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
根据青海高消耗企业所占比重较高这一实际情况,树立节能降耗信息化示范企业,大力推进生产执行系统(MES)与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等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加快管控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发展方式的转变,培育壮大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1.5 构建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
构建基于网络的中小制造企业产品设计、虚拟制造、人才培训等业务协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针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具体需求,应用现代信息化集成技术,建立中小企业信息资源共享数据库,提高青海省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水平,降低中小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提升中小制造企业创新能力和管理能力。
1.6 完善信息化咨询服务体系
结合青海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立足“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的实施,以提升青海省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目标,完善具有信息化咨询、IT外包、运行维护、项目监理、信息系统测试以及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技术队伍。鼓励和支持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信息化示范企业,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联盟,重点培育从事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推广、咨询、监理、人才培训的服务机构建设,构建起覆盖全省的信息化技术推广、培训、咨询为一体的“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技术服务体系。
2 青海省制造业信息化重点领域
2.1 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
以青海省装备制造园区建设为载体,支持企业之间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业务流的集成优化管理。重点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中的数控机床、量刃工具和工程机械制造等产业,深化设计制造数字化和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集成技术的应用示范,开展产品设计数据与机械加工中心信息化集成技术研究,建立数字化生产车间,提升企业产品研发、经营管理和生产制造能力,使企业产品结构向高附加值、高潜力、低成本转变,实现企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的转变,逐步建立数字化企业。
2.2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息化
篇3
关键词:“工业4.0”;制造业;管理;趋势
1“工业4.0”的内在含义
“工业4.0”乃德国政府就制造业改革发展问题提出的设想,此项目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目的是推进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和民族的战略竞争能力。
德国政府基于新的国际经济和地缘政治新形势,提出了“工业4.0”战略,并且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这项战略,这是为了在新一轮的工业技术革命中抢先占据制高点,继续保持德国在世界工业技术领域的有利地位。该战略得到了德国以大学和广大科研院所为代表的科研界和以传统公司巨头为代表的工业界的广泛认同和接受。例如,弗劳恩霍夫协会将在研究中引入工业4.0概念,西门子公司也在工业软件开发和生产控制系统之中引入了该概念。
“工业4.0”要求我国紧跟时代的步伐,看到创新的重要性,认识到科研项目管理的必要性,向德国、美国等国家借鉴,设计一条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计划。与以往的经济技术计划不同,该计划以支持和帮扶中小企业为主,力图通过国家计划扶持,将中小企业打造成为高新技术的开发者和受益者,成为新形势下技术革命中智能化生产的主力军。
工业化时代纺织机等机械的出现和应用彻底改变了产品的生产方式。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劳动分工成为了社会共识和通行做法,以此为基础,20世纪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得以实现了电力驱动的大规模生产活动。20世纪70年代初产生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并持续到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用信息技术进行生产,这一时期利用机器来取代人的生产。德国充分利用其作为世界领先的制造设备供应商的地位,利用四通八达的物联网向全世界扩散这一技术,在第四阶段的工业化过程中抢先一步占得战略高地。
2“工业4.0”下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发展趋势
在“工业4.0”这一大背景下,我国致力于制造业科研目管理改革,呈现出了以下发展趋势:
2.1必将搭建成熟的信息化社会
就目前形势来看,我国早已在多个领域形成初步完整的产业体系,比如新型传感器、3D打印、数控机床、机器人等。由总体来看可以明显得知,我国的制造业发展途径一直没有脱离以扩大再生产为主的发展通道,所以,依据智能产品、技术、装备和理念改造的方式来逐步提高传统制造业已迫在眉睫。创建起一个资源、人、机器三者能够互通互联的网络化社会,这是“工业4.0”战略的重点,与此同时,终端设备与应用软件间的一系列操作,比如维护、数据信息识别与交换等都需要以标准化体系为根据。基于此,我国制造业制定并颁布“两化深度融合”标准化路线图,该蓝图无疑推动了“C9型客机总装下线”项目的成功,飞机制造行业通过搭建网络化社会,实时共享科研成果,及时得知科研瓶颈,让该行业各个部门实现了快速交流,缩短了项目研究时间,节省了成本。
2.2定然会加快转型步伐,优化产品
我国素有世界做大工厂之称,毫无疑问,我国在制造业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伴随科技的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迎来了发展瓶颈,若无法与时俱进,加快转型步伐,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战略,那么必然只能被时代淘汰。由此可见,转型升级是我国制造业走出难关的必然选择。而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则是我国制造业科研项目管理战略的核心目标。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以转型升级为目标,着重开展科研项目活动,而“关键基础件及通用部件优化项目”是我国十一五推出的课堂之一。在该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我国摒弃传统管理方案,充分调动人力资源、试验资源等,搭建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范围管理、风险管理等体系,完善了沟通机制,试图让国产零部件朝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促使国产零部件行业不断冲破瓶颈,成功搭建和完善了高效率、低投入的生产机制,该举措无疑为我国零部件行业实现转型,打造优良口碑推波助澜。
2.3朝自我调适、自我预测方向发展
在“工业4.0”时代,我国唯有打造和完善自我调适、自我预测、自我保养的工业乌托邦,才可在这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才能够让中国制造业稳步发展。换言而之,我国必须要制定完备的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并形成监控机制、管理机制、修复机制,逐渐搭建一个智能工厂的模型,让中国制造业朝着智能化、高效化方向发展。在汽车制造行业,我国为了提高竞争力,大力开展科研项目,其中在“运用横向稳定杆棒料生产汽车自动化系统”的项目研究中,我国汽车行业率先打造了一套完备的调适、预测方案,实现了智能化、高效化,汽车制造业不仅可通过监测明确项目存在的问题,智能调适;还可实时预测风险大小,这大大提高了科研项目的成功几率。
2.4项目管理软件朝系统化、多元化趋势发展
在数字社会,网络科技及软件工程迎来了黄金发展时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促使科研项目管理朝系统化、多元化趋势发展。而项目管理软件(PMS)的开发与运用加强了我国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的落实力度。在未来,我国因“工业4.0”的深入定然会不断完善项目管理软件,在推进科研项目的同时,会合理运用项目管理软件,全方位多角度的监测项目运行情况,做到早发现,早完善。
3总结
我国必须要把握“工业4.0”带来的机遇,并且以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为学习榜样,探究符合中国制造业特点的科研项目管理方案。近几年,我国制造业纷纷转战革新热潮,取得了一定成果,可见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是较好的,若能够打破现阶段的瓶颈,放大优势,定然能够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
参考文献:
[1]罗文.德国工业4.0战略对我国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启示[J].工业经济论坛杂志,2014(7):180.
[2]齐志平.德国工业4.0制造业的未来[J].决策,2013(9):121.
[3]缪其浩.工业4.0对我们的启示[J].世界科学,2014(7):49.
篇4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趋势
1.引言
机械制造行业属于典型的离散制造业。机械制造在我国是工业的重点行业,由于发达国家转移传统工业产业,所以使我国及东南亚等国家,这些具有较丰富劳动力资源的国家,在机械制造业领域有了长足发展的机遇。我国的制造技术相对于发达国家是落后的,特别是在精密仪器、机床、基础设备等产品方面更是如此。机械制造属于比较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车间主要按工艺布局,并以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为主。成熟的机械类产品,通常已标准化、系列化,且产品规格也比较多。
2.世界机械制造业发展出现的特点
21世纪,世界机械工业进入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阶段,对比其他行业,机械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这些主要特点:
(1)经济规模化。全球化的规模生产已经成为各大跨国公司发展的主流。在不断联合重组,扩张竞争实力的同时,各大企业也纷纷加强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与研发,不断提高系统成套能力和个性化,多样化市场适应能力。
(2)地位基础化。发达国家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不仅在本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就业、贡献均占前列,更在于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不可缺少的战略性产业,即使是迈进 “信息化社会”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3)机械制造业跨国并购加剧。现代并购不再一味地强调对抗竞争,强强联合成立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主要手段,这是机械制造业全球化过程中大公司谋求生存发展的一大特点。而且趋饱和的市场,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投资建厂的风险增大,也使得更多企业开始采用联合并购的手段。在建厂的前提下,优化企业产品结构,以达到提高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规模效益的目的。以高技术为内涵的行业来自技术创新的威胁,使跨国公司走上了联合之路,以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机械制造业大企业间的战略并购,导致了机械工业资源的重新配置。使得世界机械工业的竞争格局出现了协作型的局面。
(4)机械制造业全球化的方式发生了新变化。传统的全球化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母国为生产基地,将产品销往其他国家;二是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特点是:自己拥有制造设施与技术,产品完全由自己制造;在资源的利用上,仅限于利用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员或资金等。
3.机械制造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根本性变化,企业组织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化发生在跨国公司,并将成为新型全球化方式而发展下去。这种变化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利用别国的生产设施与技术力量,在自己可以不拥有生产设施与制造技术所有权的情况下,制造出最终产品,并进行全球销售。机械制造业公司在全球范围建立零部件的加工网络,自己负责产品的总装与营销。原材料调配、零部件采购全球化已成为世界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业在未来的发展中,有四种重要趋势将对其产生重大影响。
(1)机械制造业技术的融合。在机械制造业的许多领域,电子控制和软件技术变得同机械工程同等重要。德国格第巴赫机械制造公司是世界最大的为大型玻璃制造厂生产玻璃处理系统的公司,目前该公司的软件控制装置、电子机械装置占据了其产值的1/3。
(2)机械制造业服务性思维。在从电梯到工厂设备等的各个领域,生产厂家的利润增加已不再是因为按固定规格生产产品,而是要求制造厂家能按用户的要求生产产品,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特殊的需求。
(3)机械制造业全球产品开发。企业的产品开发,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在面向开放的公共平台和社会资源。
如美国最大的家用电器制造商惠而浦公司,对由2000名工程师组成的全球产品开发小组进行改组,以集思广益开发新产品,缩短某些产品的开发时间。
(4)机械制造业更新生产策略。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振兴我国机械制造业,把我国的机械产品源源不断地推向国际市场,并牢固地占有国际市场,有必要重新认识机械制造业,认清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机械制造工艺装备的特点以及我国机械制造工程师应掌握高新技术的主要方向。
4.21世纪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
高质量、高生产率一直是机械制造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因此,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总趋势可概括为“四化”:柔性化――使工艺装备与工艺路线能适应生产各种产品的需要,能适用迅速更换工艺、更换产品的需要;灵捷化――使生产力推向市场准备时间缩为最短,使工厂机制可以灵活转向;智能化――柔性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柔性自动化的新发展和延伸;信息化――机械制造业将不再是由物质和能量借助于信息的力量生产出的价值,而是由信息借助于物质和能量的力量生产出的价值。因此,信息产业和智力产业将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
机械制造业也将成为由信息主导的、并采用先进生产模式、先进制造系统、先进制造技术和先进组织合理方式的一个全新的机械制造业。21世纪初机械制造业的重要特征表现在它的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智能化以及环保协调的绿色制造等。
近年来产品更迭不断加快,各种各样的需求不断增加。据一些发达工业国的情况来看,这种产品更迭加快的步伐更加明显。例如美国、西德、瑞士等国的统计表明,1995―1998年机械零件的种类增加了约50%;80%的工作人员不直接与材料打交道,而与信息打交道;85%的活动不直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产品、工艺过程、组织管理日益复杂化;设计、工艺准备等占去的时间为完成用户订货总时间的65%以上。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供货期与质量往往起着比价格更为重要的作用。时间就是金钱,时间能赢得竞争的胜利。灵捷化又是摆在机械制造业面前的头等重大课题。在技术上要实现柔性化,在生产组织上要实现变革。
5.结语
机械制造业是我国工业中的核心产业之一,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技术的高低标志着国家的发展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只有不断加强我国机械制造技术水平,熟悉其发展趋势,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及企业效益,保证我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谭学深. 浅谈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 .中国科技信息,2008(15):117-119.
篇5
【关键词】CAD技术 发展趋势 机械制造企业 对策分析
CAD技术与许多先进制造技术都拥有密切的联系,同时,CAD技术也涵盖了许多世界前沿的科学技术,例如虚拟产品等技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CAD技术也具备着智能化、协同化等新的特性,这些全新的特性也使这项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下面,就让我们探讨一些CAD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机械制造企业的对策。
一、CAD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一)建模技术。现今社会,一项产品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就必须创新、独特,而这两个特点主要就是通过以三维CAD为核心的创新系统实现的。由于创新系统的广泛应用,为了使它的性能更加符合人类需求,科研人员一直都在深度开发它,使它在市场上充分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
变量化设计环境拥有先进的超变量几何技术,这项技术贯穿于草图设计、配件安装的整个过程当中。设计师可以运用这项技术直接对零件上的某个部位进行详细的调整,进而使设计的零件更加立体化、直观化。设计者可以在一个固定的主体模型中,捕捉一些动态的设计、制造的意图。以系统的建模为基础,可以运用参数化造型技术将设计的层面及系统进行提高。这项技术对设计的质量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在CAD以后发展的道路上,这项技术一定会必不可少,使CAD技术越来越实用。
(二)图形的交换技术。CAD这一软件,是一项全新的创新型产品,它对使用者来讲,易于学习,用起来还得心应手。这项技术中包括智能化菜单、动态导航等功能,它能够为设计者提供方便,使他们的大脑不只是局限在软件操作的方式上,而是投入到实际的创造性工作当中。这种技术会使更多的设计被创作出来,同时它们的质量也会很高,有了这一功能,CAD技术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
(三)智能CAD技术。CAD技术中的智能设计的发展速度也很快,同时它也为这项技术带来了新的前进方向。智能性具体表现为:为设计人员提供主动性较强的服务,系统能够通过对使用者的使用状况进行总结,从而捕捉到他们再使用时的意图,能够自动为他们提供建议;同时,这项技术的推理性能也较强,能够为使用的新手提供很好的参考设计。这项技术能够吸引大量的新手来学习CAD这门技术,这就为CAD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网络化。现今的CAD技术已经能够提供有效的通信工具,能够方便客户与生产商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这样就更便于同事与合作伙伴之间团结合作。例如创立一个包含实体模型的压缩包,从设计方下载工程图,在里面穿插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还会对图纸进行严格地检测与核对,这样就会为客户提供更优秀的资源。由此可见,CAD技术会在更多领域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网络的普及,这项技术更是会朝着多向化发展。
(五)全数字化制造与设计。将CAD、CAPP、CAM、ERP等技术进行结合再使用,能够实现全数字化的设计。全数字化设计可以保证产品数据的完整性、共享性。为了解决这一核心问题,就需要建立一个模型,它会列举产品的所有信息,它能够将产品的生命周期在不同的环节进行不同形式的转换,同时它会支持从设计到生产制作的每一个细微的过程。在制定设计方法时,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PDM来对产品进行合理的配置,正确的利用标准件、外购件,这样在保证不会重复利用部件的情况下,完成产品的设计。这项技术为设计提供了便捷,在今后的使用中,它能够大大节省设计者的脑力、财力,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创新方面。
二、机械制造企业对策
我国一直都有“制造大国”之称,在世界的发展大潮中,要接受前端的知识,而不是吸纳后端的技术。要掌握符合时展的核心技术。但是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发达国家会对自己国家的先进技术有所保留,有些甚至还会封闭起来,防止其他国家作参考,在这种趋势下,我国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发展自己的技术,创造出更加优秀的设计,这样才能与发达国家相匹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中国要想有立足之地,就需要结合自己的现状,在机械制造企业方面采取一些措施。
(一)采用国内成熟的自主版权。我国二维技术的市场一直都处于平稳的状态,企业也对相关的知识有了充足的认识,由于国产的CAD软件已经很符合国内的设计需要了,同时在经济方面也非常符合使用者的接受范围,但是,为了使设计更加优秀,二维设计应该采用成熟的拥有自主版权的CAD软件。
(二)采用合理的软件类型。由于国内的公司种类很多,所以,对于大型的公司以及条件较好的国有企业公司可以采用立体感较强的三维CAD软件,这样能够使创造出的设计更加美观、清晰;而对于小型企业,就可以采用主流Windows软件,此项软件虽然较三维软件有些差距,但是已经足以满足中小型企业运用的范围。
(三)选用针对性较强的软件。由于设计的种类不同,导致设计的针对性有差别,对待不同的设计,要使用不同的软件,开发出特定功能的软件,能够对某项设计进行专业的改造,例如锅炉CAD软件的研发。
(四)适当使用CAD协作软件。对于CAPP、CAM 和CAE,要将这些技术相互结合来使用,并且逐渐实行全面化发展。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还要适当运用国外的一些软件进行解决。合理运用好协助软件,才会使制作出来的设计更加优秀,符合社会的需求与发展。
三、结束语
CAD技术一直都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着,随着专业人士不断的研究与开发,现在的CAD技术已经实现了智能化控制、虚拟环境、信息结合等多方面的发展。虽然我国的CAD技术发展趋势很好,但是与国外相比,却还是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所以,我们要认清实际形势,再对设计方法进行更新,使我国的技术也能够在市场上立足。
参考文献:
[1]王献坤,机械CAD技术应用与开发[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篇6
1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动向。机械制造企业也是一样,虽然在我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机械制造企业陈旧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增长的需求。因此,机械制造企业管理改革势在必行。为了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管理水平,企业需要不断改进其生产工艺、引进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新型制造材料,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形势下,占据有利市场,不断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制造水平和管理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2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成本管理水平低。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关系到企业的利润,生存和发展,是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使得成本管理思维受到局限,只注重生产过程成本管理,对于前期考查、设计及后期销售维护等费用管理不到位,从而使得企业经营管理存在漏洞;由于缺乏先进的成本管理技术与方法,使得成本管理无论是制度落实上还是控制考核上都存在矛盾;另外,成本管理意识淡薄[2],成本管理监督不严,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都导致了传统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的低下,在市场经济中极不适应,需要改革与创新,才能更好的把握企业的经济命脉。
2.2 管理技术落后单一。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较深,在市场经济下,机械制造企业仍沿用传统的管理手段与方法,使得管理技术相对较单一,管理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虽然部分企业具有先见之明,引入了微机管理系统,但只停留在单项管理的阶段[3],无法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资源优化与配置,无法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要求的快速全面的企业管理的要求。
2.3 企业管理应变能力有限。机械制造企业管理需要不断更新信息,更新管理模式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市场发展。今天的市场瞬息万变,需求多样化[4],技术化较强、整个环节较为复杂。从机械产品的功能、外观、应用环境等条件出发,进行市场考查、设计、生产、销售、售后服务、成本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生产供应链条管理等等,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管理,遇到问题如何解决是传统管理需要改变的地方。以往的管理遇到问题时,需要先请示,获得批准再进行协调解决,这一过程消时较长,浪费问题双方的精力和财务。而现代化的机械制造企业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快速对问题做出动态反应的管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上帝,以适应千变万化市场和客户定制化的要求。
2.4 管理人员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个人管理水平是管理人员从多年的管理工作中总结出的经验,结合管理专业的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管理的能力。由于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人员老少更替时间较长,老管理者受计划经济影响较深,而且管理专业知识不足,而年轻一代管理工作经验不足,沟通协调容易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人员的个人管理能力参差不齐,降低了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3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优化策略
3.1 构建先进的成本管理模式。由于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基础等在市场经济下及为不适应,机械制造企业必须通过引入国外先进、成熟的管理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和企业的发展特点,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机械制造企业的成本管理模式。首先,革新成本管理理念。树立科技创新观念,坚持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树立系统管理观念,强调整体与全局相结合。树立过程管理观念,强调内涵与外延相结合。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强调显性与隐性相结合。其次,强化成本核算基础,完善成本核算过程,加强成本核算的管理、监督与控制。最后,要调动全体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优化考核奖励制度,推进机械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的革新。
3.2 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机械制造企业必须在提高管理水平的基础之上,才能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占据有利地位。因此,必须对陈旧的管理手段进行更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来提高管理水平,才能加强成本管理与监督控制,实现全方位的整体管理模式,从市场调查到售后服务管理都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运用现代化的数控技术引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才能打造机械制造企业的品牌效应,高效的利用现有资金,实现优化资源配置,使得机械制造企业改变以往管理水平不足而导致的发展受困的尴尬局面。随着信息技术等现代化管理技术的应用,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意识就会不断增强,管理模式同时也会更新,管理制度不再是空框,管理力度更大,从而能够为机械制造企业开拓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3.3 培养管理人才,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应变能力。管理人才对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机械制造企业必须提高对管理的认识,加大管理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加强管理人才交流与培训,从而不断提高新老管理人员的交替速度,组建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管理队伍。依靠专业的管理人员,下放部分管理权力,对客户的问题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从而不断提高机械制造企业的应变能力,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实现机械制造的一体化、专业化、品牌化,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4 机械制造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4.1 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新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
4.2 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
进行“一对一”地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
4.3 企业绩效管理BPM。BPM是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4.4 ERP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鉴于不同行业在管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运作机理,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搭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设计相应的软件架构去实现。特别是在涉及到生产、销售、采购和成本这样的企业制造业务时,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应用环境的信息化问题。
篇7
顶层设计与产业规划
早在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了《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其战略性国家层面的发展契机。
201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细化了具体战略目标:“到202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培育3-5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8-10个配套产业集群;工业机器人行业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达到100以上,基本满足国防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2015年上半年,《中国制造2025》政策重磅来袭,从战略全局出发,明确提出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区域之一。
在近日召开的2015中国(广州)机器人产业发展大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党委书记宋显珠对《中国制造2025》作出解读:“《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从战略层面描绘宏观蓝图,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目标是实现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核心是要抢占制造业的竞争点,主要的措施是深入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主攻方向就是智能制造,而机器人、3D打印,是重要的支撑和依托。”
在产业政策的激励和市场需求带动下,近年来中国工机器人 产业实现快速增长,业内领军企化能力不断提升,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新企业也积极投身于机器人产业当中。201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56500台,同比增长55 .6%。
产业整合 拓宽发展
即使前景一片光明,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和其他一些客观因素,我国刚刚进入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初级阶段,机器人密度与制造业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同时,虽然我国的机器人销量位居全球之首,但是在这数万台机器人当中,有七成以上来自国外。
面对这样的产业现状,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阳新松”)总裁曲道奎告诉《中国信息化周报》记者,现在智能制造的时代已经来临,标志着全球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其核心是智能化升级。我国机器人企业不能仅仅依靠自己滚动式发展,而是要更加重视资源、技术整合,“走出一条新路子”。
在做好顶层设计之后,我国的机器人发展应当深入开展系统策划,整合发展,应当从市场导向的系统集成及产业发展着手,促进机器人产业与大数据、“互联网+”、移动通信、物联网等领域跨界融合,整合新兴产业链发展。
篇8
关键词:郑州航空港;实验区;高端制造业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6-0052-03
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概况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这是继《中原经济区规划》获批之后,国家推动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按照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实验区)将力争经过10多年的努力,到2025年形成彰显竞争优势、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实验区,成为大枢纽,拥有大产业,建成大都市。
实验区是我国航空经济的先行者,其以新郑机场周边的保税区为依托,是郑州市发展面向国际化大都市、综合性物流转运中心、航空器材制造中心、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的主要战略依靠。实验区分为两大功能区,一是核心区,二是主体区。核心区以实验区内的航空城为主体,主要发展飞机航材制造,生物科技、手机制造、生活服务等行业。主体区主要发展总部经济、飞机销售、文化传媒、家电生产等行业。
根据国家的相关发展规划,实验区是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着眼点,作为河南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打造中原地区开放高低的立体性抓手。在实验区内,积极创新发展新思路,为河南整体跨越式发展提供成熟经验。同时,积极制定合理的实验区规划、高标准建设周边基础设施、构建高效的服务型管理机制、并注重实验区的环境保护,做到经济高速可持续发展。初步的发展目,标是到2017年,实验区各项设施、基础服务、产业链条基本成型;到2025年,实验区将成为富有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较大、引领河南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原开放高地。
二、高端制造业的概念及特征
高端制造业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从某个具体行业来看,是指该制造业中出现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从产业链条的角度看,是指处于该行业的产业链条的高端。高端制造业与低端制造业,是相应的说法。高端制造业主要指制造工艺水平高、附加值高;低端制造业是工业初期的制造水平,污染高、排放高,经济效益低。高端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往往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低端制造业最终要被高端制造业所取代,这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进程。
高端制造业具有高技术性、高资金投入、高生产附加值、高带动行业发展性的特征。具体来说:一是高端制造业生产过程中,往往采用了当代先进技术,同时由于技术人员比较集中,所以产品中凝集的智力成本较高。二是由于高端制造业能够占领市场一席之地,主要靠技术研发,所以其技术研发费用所占成本较高。此外,对生产设备,原材料品质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三是高端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仅仅技术先进,而且还蕴含着知识产权、品牌效应等附加值。四是高端制造企业必须掌握海量信息,包括市场行情、对手产品、技术水平等方方面面的信息,才能立于市场前端。五是高端制造企业往往处于产业链的引领地位,具有带动行业发展的作用,能够影响整个行业升级转型。
三、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必要性
河南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区域,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近年来,郑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制造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传统制造业的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创新型,创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已经逐步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科技创新基地、制造业集聚区,为下一步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打了好的基础。在当今世界,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关乎国家的未来,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一些经济发展强劲的发展中国家,都很重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就国内而言,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都制定了高端制造业发展规划,作为内陆开放高地的实验区,更应该以高端制造业为重点发展领域,这具有现实的必要性。
1.河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需要
近年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向好,已经由农业大省逐步向新兴工业大省转变。但是传统产业中高耗能、高污染等发展方式并未转变。目前,工业运行中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创造新的技术型高端产能,如何改造现有落后产能,如何抢占行业发展的制高点。实验区作为引领高地,有必要发展高端制造业,作为河南省产业转型升级的典范。
2.提升河南省整体科技竞争力的必然需要
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思路是技术引领型,当前世界竞争实际上是科技的竞争,这背后需要一个庞大的工业制造体系。河南省虽然近年来的国民生产总值持续上升,但仍然是一个农业大省,工业生产一大部分还处于产业链的末端。通过实验区的高端制造业发展,有利于河南省提升整体的科技竞争力。
3.吸引高端人才落户河南省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高端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问题,而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集聚,郑州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年来虽然有很大提升,但高端制造业的科研人才仍显不足,特别是实验区定位中的航空业发展,更需要高端人才。实验区通过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一方面促进产业的集聚发展,一方面也给人才的集聚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4.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随着环境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节能环保的发展思路已经成为各国发展的共识,低碳环保已经成为新的发展方式。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排放量大、耗能高、生产效率低下,已经受到民众的诟病。而高端制造业将清洁能源作为发展方向,在生产中采用环保技术,注重循环经济的发展。高端制造业在实验区的发展,可以起到低碳环保的范例作用,促进整个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
四、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优势所在
1.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
郑州市地处中原,空域环境较好,也是铁路陆路交通的中枢地带。按照实验区的发展纲要,航空都市区能容纳400多万人口,等于将郑州市和开封市之间的中间地带填满,将中原城市群有机地联系起来。有了交通优势和人的集聚,接下来自然而然就是产业的集聚,高端制造业在此生根发芽,可为推定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背景优势
实验区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有一个大的宏观有利优势,就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整体背景。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很大,包括四个省、30多个市县,人口接近2亿人,国民生产总值4亿多人民币,在全国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铁路公路通车里程,农产品、畜牧业产量都在中国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中原经济区正在深入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需求,释放了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已经成为海内外投资者理想的创业热土。所以,实验区高端制造业发展并不是无缘之水,其发展有很强的后劲。
3.现有产业基础完备
河南省的制造业优势明显,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特点。一是潜力大,就是需求较大。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阶段,大量人口进城,基础设施是关键,建设基础设施、制造业是关键,所以需求潜力大。二是基础很好,河南省是传统制造业基地,拥有坚实的基础,历史上有一批蜚声海内外的知名企业,在输电装备、汽车制造、磨料磨具、矿山机械等方面都有完善的产业链条。三是优势明显,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在劳动力成本上有很强优势,对吸引产业转移有很强优势。当前,实验区已经吸引了大批国内外优质企业入驻港区,例如富士康、俄罗斯空桥等。
4.有良好的政策优势
为了支持实验区的发展,河南省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高新企业入驻实验区。一是有限开放第五航权。二是在海关进出关监管方面,凡是对进驻实验区的企业,在进出关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三是在综合保税区,大力支持金融租赁行业的发展,以有利于企业离岸结算。四是企业在实验区内,享受一定的服务外包优惠措施。五是在实验区内,享受优惠的财政政策。六是在土地流转方面,实验区享受优惠政策。
五、实验区发展高端制造业的对策建议
1.着力发展航空产业
一是要扩建现有机场规模,加快建设新郑机场候机楼和跑道扩建工程,提升机场的建设水准,向国际上的大机场看齐,提升机场的吞吐能力,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发展。二是扩展现有航线。目前新郑机场的航线还有待增加,同时应吸引更多有影响力的大型航空公司入驻实验区。三是完善机场周边交通网络。对进出机场的铁路、公路要统一规划,形成“铁公机”无缝对接的交通网络。四是打造航空器材产业基地。积极引进海内外大型航空维修制造企业,重点培育航材制造、复合材料、卫星导航等相关制造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信息产业
实验区内要有几个信息产业领军企业,引领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一是以富士康企业为渠道,积极与国内外信息产业的领军企业沟通,推进智能手机产业基地在实验区的开花结果。二是积极发展大数据平台服务企业的发展,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互联网服务企业合作,打造辐射中原地区的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服务中心。
3.大力引进高端制造业
目前高端制造业多集中在发达地区,但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高,且无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河南劳动力资源,借助实验区优惠政策,加大引进特大项目,突出引进制造业的领军企业,不盲目招商,提升引进企业的层次和影响力。重点吸引大型跨国公司、台资企业到实验区安家落户,并找准河南省制造业的薄弱环节,引导资金向技术研发等环节流动,形成高端制造业产业集聚效应。
4.促进高端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发展高端制造业不能单打独斗,而应注意高端制造业与相关服务业的互动发展,做到相互融化、抱团发展。着力发展为生产直接服务的行业,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产业链条中的技术服务,科研开放、信息保障、物流运输等相关产业,保障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后劲十足。
5.加大金融扶持力度
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资金,要把其与金融服务业的发展融合起来,扩展高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为小微企业壮大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要充分利用国家科技专项资金,加强实验区制造企业的研发能力;积极争取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培育一批技术研发实力强、后劲大的制造企业,制造雁阵效应。
6.加强职业技术培训
高端制造业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很高。河南是个人口大省,劳动力成本是其吸引外资的重要优势,但能否适应高端制造业的需要是个问题。目前,高素质技术工人缺口很大,有的是进城务工人员,文化水平低,短期内很难提升其技术水平;还有一类是毕业的大中专学生,由于教育体制问题,往往眼高手低并不能适应企业需要。所以,应该进一步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力度,可以尝试在实验区建设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为实验区长足发展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 徐胜.基于区位商的青岛市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1,(2).
[2] 周晔.我国高端制造业发展研究[J].开发研究,2012,(1).
[3] 姜江.世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动态与趋势[J].中国科技产业,2010,(7).
篇9
【关键词】生产业 制造业 联动发展
一、促进生产与制造业分离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发达城市的服务业与制造业逐渐呈现出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发挥主要作用的正是原本在制造业内部服务于生产的服务部门的“外部化”,并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生产业,它又反作用于制造业,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发达城市的发展。然而我国相当一部分的制造业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制造业依旧遵循着“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没能实现企业内部服务的“外部化”,从生产链角度来说,有违产业分工发展细化的趋势,不利于专业化程度,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从企业经营角度来说,不利于企业整合资源,集中进行核心业务的拓展和开发,另外也不利于企业成本的降低,“外部化”的生产更容易实现规模效应,能够有效降低服务成本。因此,加快生产与制造业的分离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
实践证明,加快生产业与制造业的分离,一方面有利于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工业企业中的服务业转交给专业企业,专业化可以为原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也可以形成新的服务发展平台,有力地带动和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推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制造业企业不擅长、非专一的服务环节分离,改变制造业企业主辅业一体化经营的模式,可集中大量资金和管理资源,更加专注于其核心业务,用以促进工业企业提高效率,实现低成本运营,增强市场竞争力。
二、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的必要性
生产业产生于制造业内部的服务部门,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两者的分离,但是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独立发展,生产业的产生是为了更有效的促进制造业的发展,而制造业的发展为生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在现实中不难发现,制造业的发展如果脱离了服务业的支撑会很快遇到瓶颈,那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和升级相对困难的地区基本上都是远离中心大城市支撑的中小城市地区。而生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中间投入,也不能脱离制造业而孤立发展。当前,在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除了要在制造环节提高技术水平,还必须重视生产环节即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下游品牌、渠道环节,即是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联动机制的形成,在分解原有制造业价值链之后再进行整合,在联动发展中把握产业发展特征,协同发展,提高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实现价值最大化。
三、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趋势比较分析
(1)广西生产业发展趋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及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同时得益于国务院提出广西要优先发展生产业的要求,广西生产业在起步晚、基础弱情况下快速发展。这一期间广西生产业的发展均处于上升势头,年均增长率达到18.62%。尤其是金融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信息业的发展十分缓慢,年均增长仅为1%左右。而信息化作为工业现代化的助推器,缓慢的信息业发展无疑对制造业的快速产生负面影响。
(2)广西制造业发展趋势。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广西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技术含量制造业比重有所提高,培养了像柳工、玉材等在国内比较具有竞争力的知名企业。2010年广西制造业增加值为2342.95亿元,2011年增加至3135.36亿元,同比增涨33.82%。但是广西制造业长期以来采取着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总体技术水平低下,且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持续增长的能力都不强,存在产业层次低,结构不合理问题。
(3)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发展趋势分析。分析以上两产业增加值的变化趋势,2009年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加18.17%,增长速度同比有所下降,然而同期,生产业却处于上升状态,2010年变化趋势恰好相反。这反应了这两个互补性很强的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性。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生产与制造业的分离不够充分。广西工业化进程起步晚,当前只有物流、金融体系和会展业发展初具规模,处于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品牌营销等生产还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没有能够实现生产“外部化”,这部分生产没有能够成为服务业的一部分,使两产业的变化趋势相背离。另一方面是由于广西生产业与制造业尚未形成联动发展。首先,广西生产业主要是在政策引导下实施的,并不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由于缺少可完全借鉴的经验,整体规划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例如基础设施的建设、生产业企业发展的模式结构等与区域经济发展符合不够紧密。其次,广西工业化程度低,以其为基础的生产业规模自然偏小。再次,广西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自主创新能力、人才缺失等不可避免,制约了生产业的效率。
四、促进生产业与制造业分离与联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10
【关键词】机械设计;设计制造;自动化;发展趋势
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类科学技术水平亦随之快速提高,同时也推动了工业机械行业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化社会发展对工业机械行业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其间更强调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且此项技术的应用快速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亦确保了其间各项操作正确无误。因此,分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原则和未来发展趋势,对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极大现实意义。
1机械设计制造业发展概述
机械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进一步提升,其所占比重更是随之增多,更是促使我国工业体系快速完善,这也说明探析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且基于此而提出相应的创新性制造理念,以确保各种机械产品更好的服务于人民[1]。我国当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研究工作已获得巨大成就,但其总体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差差异,其间各种基础型理论并不健全和完善,这也说明我国学术界应不断努力,对其进行更深层的探究,以确保我国机械设计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促使其充分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需求,可于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原则
2.1技术创新改革
着眼于市场经济发展而言,其间各种产品或系统均已被广泛应用,这样说明其相关产品极具市场价值。现代化社会发展条件下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更注重其间机械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各种产品可用性取决于其所用材料[2],这时则应以各种先进技术及策略来控制其产品质量,将更多的先进技术引入其生产过程中,以此确保其各种产品蕴含更多科学技术,从而快速提高机械设施设备制造及其自动化功能与应用水平,促使其所生产的各种产品均适应于市场发展需求。
2.2功能开发
许多产品均是小规模生产,以此来提品给相关客户,这实则更加强调整个制造中全面考虑客户不同需求,再基于这些具体需求尽可能的改进自身机械设计制造生产流程,可以说各种产品均有其相应的需求及要求,这时应强调其内部结构的快速创新,从而更快速的完善机械设施设备功能,使得所生产的产品具备更多功能,且积极引进各种先进技术来促使自身技术的完善。
3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3.1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
就我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而言,机械设计业的发展势必是机电一体化、智能化、模块化、网络化、微型化、绿色化、人格化这几大趋势。机电一体化主要是强调机械技术以及电工电子技术与微电子技术等综合性技术,这更是现代化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技术;智能化则注重的是各种设施设备自动化水平更高,各种设施务以智能化状态运行,以此确保其间各类科目的持续发展;模块化是其各种新型产品开发及其发展中务必注重各类标准化单元,将这些标准化单元模块化,以此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及其质量;网络化则是应采用各种远程控制终端设备,以此提升机械产品生产自动化程度,可将现场总线及其局域网技术合理链接,这样人们可在家中享受各类高新技术;微型化是将更多设施设备小型化,使其各项操作简单便捷;绿色化是强调各种产品不会对环境带来危害,或者是危害极小,机械自动化产品绿色化则是相关产品可再次回收利用;人格化是应对机械自动化产品赋予一定的职能与情感,促使其更加智能化、人性化,同时可模仿更多生物机理[3]。
3.2安全性及其可靠性增强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产品应基于动态环境更合理的配置资源及其能量,确保其间各种信息安全输入/出,这样所生产的产品则极具安全性,其间信息的传递也更加安全可靠。自动化操作系统合理缩减了诸多信息交互,使得其间信息传递不局限于人的主观意识。将信息管理系统和机械一体化系统合理结合,从而为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严格定位,基于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自动化系统,此时的产品生产线则更容易操作和控制,且更快速的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及其有效性。同时生产厂区中人工数量的缩减,更好的确保了许多有害工种对员工带来的危害,此项工作可进行远程控制和操作,其间更应强调前馈程序编制,从而快速提升各项工作的安全可靠性。
3.3耗材降低
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可更高的节省各种能源,其可对相应的动态环境产生不同反应,以此方式降低人工生产中极易出现的失误率,从而规避了人工工作时会出现的各种安全隐患,以便快速提高产品生产效率,这时其产品次品率可有效降低,确保其产品质量快速提升。可大规模的将各种机械有效结合,使其形成新型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生产线,可充分降低人工成本,且更充分的缩短了产品开发时间,更有效的降低了产品生产中出现的失误率,确保其间各项信息更安全的传递,为企业节省生产成本,使其耗材数量合理降低。
4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平亦是快速提高,这也是工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机遇。此项技术可快速提升产品生产效率,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更多便捷,但其市场竞争的日益激化,使得人们对此项技术水平及其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机械设计制造业发展进行了概述,并全面分析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设计原则,对其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为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张洪伟,梁喜佳.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设计原则与意义[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6(3).
[2]王孝秋,鲍春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的研究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