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28 09:48: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铜器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楚系青铜器是中国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产生之初就被赋予了楚时代的鲜明特征。在楚文化影响的地域范围,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众多精美绝伦、具有研究价值的楚青铜器,其造型之雄伟、纹饰之精美、铸造之精良,堪称是中国青铜文化的一只奇葩,这也昭示出楚系青铜器在整个青铜器的历史长河中的辉煌成就。
1.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
1.1楚系青铜器的技术美
楚系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原地区的影响,在铸造技术上首先表现在金错技术的发展,楚国江南地区兵器和日常用器的制作采用的多是金错工艺,但金错器却不甚发达。随后,自楚境发现了规模较大的大冶铜绿山古铜矿及规模较小的湖南麻阳古铜矿等遗址后,以代表铸造工艺最高水平的失蜡法及其他先进的铸造工艺,使世人为之惊叹。这种技术工艺所铸造出来的器物无范痕、光洁精密。而楚人最先运用失蜡法这一先进的工艺技术,是在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上的透空附件,之后又相继发现了比曾侯乙墓年代稍微久远一点的下寺楚墓出土的铜禁、铜盏等,其上的镂空装饰及手法也是失蜡法所做。由此可见,楚国青铜铸造有着先进而高超的工艺技术,楚人在继承了我国古代传统的青铜铸造工艺外,还融合了新工艺、新技术在其中,这就使得青铜器在许多方面加以革新、创造和发明,从而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一个技术美的高度。
1.2 楚系青铜器的造型美
楚系青铜器的造型,根据生活用途的不同,大体可分为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类。器型因其用途之分而各不相同,有的造型硕大、敦实实,有的造型则小巧精致、线条圆润。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司母戊鼎,其器形呈长方形,四足呈柱状,足与器身相连接,在鼎身的两侧,用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饰以兽面纹与夔纹,有一种强烈对比的艺术效果。鼎的两端口采用立耳设计,其转角处有高起的棱角,既美观也具有一定的牢固作用。这个鼎的造型极致特别,形制浑厚雄伟,具有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的形成,展示出楚系青铜器器物之精美,造型之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进一步显现出楚人在以实用为主要目的的前提下开始非常注重器物的造型美感,器物造型由传统单一逐步向丰富多样发展,造型精美、形象生动,并给人以极强的造型艺术美感。
1.3 楚系青铜器的纹饰美
楚系青铜器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味地沿袭中原青铜器,它更多的是在继承中原青铜器的基础上有所创造与革新的。楚系青铜器的纹饰主要包括龙凤纹类、几何纹和其他物象类。龙纹的铸造及其装饰是楚系青铜器最为巅峰的代表,值得一提的是闻名中外的曾侯乙墓出土的盘尊,它以平雕、浅刻、浮雕、圆雕等多吧种技法和各种成型手段饰以龙纹及龙形装饰,纹样的种类也是异常丰富,有立体的龙、盘绕的龙、,及其繁密的虺龙纹、肩浮龙纹和镂空龙纹,整个尊提上的龙纹和龙形装饰,加上那些细小的虺形龙纹,总数可达百条之多。凤纹在楚系青铜器上较为少见,战国早期的曾侯乙墓曾出土过纹饰极为精致的连凤纹,凤纹的姿态与神韵表现的惟妙惟肖,也是极具美感的。楚系青铜器上的龙凤纹的纹饰可谓是龙游凤翔,图案优美至极。几何纹及其他物象纹相较于龙凤纹数量不多,且往往不会是器物的主体纹样,出现较多的有云纹和雷纹,是一种比较抽象的纹饰,其线条活泼流畅,给人以轻松的美感。
2.楚系青铜器的现代价值
2.1 楚系青铜器的艺术价值
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楚系青铜器是实用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体。楚系青铜器之所以获得了极大地艺术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的审美性,它的审美性使楚系青铜器具有浓厚民族地域的艺术特色与雄伟浑厚的装饰美特色。从艺术风格来看,楚系青铜器在不同时期的形制和纹饰都具有其独特的特点,它们所不断发扬的楚韵文化艺术特色和诸如雄伟浑厚、典雅大方的装饰美感对现代生活与艺术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比如楚系青铜器富有文化内涵的造型、图形和纹饰经过元素的概括与重组运用在现代标志设计、产品造型设计以及动画人物设计中等等。可见,楚系青铜器中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无疑给如今单调枯燥、缺乏深度的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意味,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多元的审美情趣。
2.2 楚系青铜器的学术价值
楚系青铜器作为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从造型、纹饰、工艺等多方面都散发出自己独特迷人的风采,也是最能体现楚文化意蕴的。随着楚系青铜器的大量出土,我国对楚系青铜器的研究日益深入。楚系青铜器研究在“楚学”这一新兴学科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并且在我国青铜器文化的总体研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与作用。在许多权威性的考古研究书籍中有对楚系青铜器做详细的论述,《考古卷》也指出:我国东周时期青铜器“总的看来,地方特点都比较明显,尤以秦、楚两国更为突出”。种种论述都已把楚系青铜器作为我国整个青铜器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予以研究。为了挖掘楚系青铜器的潜在价值以及让人们更好的了解楚系青铜器文化,就需要更多的研究学者搜集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大量有关楚系青铜器的研究资料,对楚系青铜器做一个全景式剖析,并使楚系青铜器的研究不断深入下去。
2.3 楚系青铜器的经济价值
楚系青铜器因其雄伟敦实的造型、飞扬的纹饰和精细的铸造工艺,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人们都乐于去欣赏它、收藏它。为了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一些工厂便专门从事楚系青铜器的仿制,作为旅游纪念品。楚系青铜器是楚地最具有代表性的传统艺术品,它不仅具有浓郁的东方气息,更带有鲜明的地方楚韵文化,对于向往东方古老文明和楚韵特色的中外游客来说,它是雄伟而神秘的,极具吸引力,因此许多工厂也常常会联合博物馆生产复制品出口外汇以满足人们收藏的心理诉求。另外,在楚文化的带领下,楚系青铜器也可以发挥楚地的文化优势,大力进行旅游开发,致力打造以文化为中心的楚地旅游品牌,从而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3.结语
楚系青铜器是中国美术史上光辉的一页,它作为楚文化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美术水平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今天来探讨和研究楚系青铜器的美学意义和现代价值,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更重要的是要理清楚系青铜器文化的发展脉络,挖掘其深沉意义与潜在价值。同时,我们还要学习和借鉴传统文化的精华,以传统的元素来丰富现代的生活,建构更为辉煌的现代文化。(作者单位: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1]郭军林.中国青铜文化[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9,P34.
[2]史树青.我国古代的金错工艺[J].文物,1973,6.
篇2
通过近期公司对项目的督查,发现项目在复工复产后疫情防控工作呈现松懈态势,主要表现在发生聚集性活动事件(如聚会、聚餐、聚众打牌等)、工余管理松懈、入门关把控不严等现象,现就复工复产后的疫情防控要求再次强调:
(1)狠抓工余管理,严禁聚集性活动事件
项目部要严格落实疫情防控专项方案的各项措施,明确工余管理责任人,制定切实有效的工余管理排班制度,遵循“三定”检查原则,采取不定时抽查方式,狠抓食堂就餐、下班后聚会、聚众打牌等现象。
(2)严格把好施工现场入门关
项目部要严格落实入门登记、检查关,作业人员每次进入项目和宿舍区时,应在入口处检测体温,体温正常方可进入。要尽量减少非本项目人员进入,确因工作需要的,应检测体温,并询问来源地、工作单位、接触疫情发生地区人员等情况,符合要求方可进入。同时,针对宿舍区,要严控作业人员下班后出入餐馆、超市等人员密集区域,如有特殊情况,应在出宿舍前告知宿舍管理员(项目值班人员),进入宿舍前重新进行体温检测工作。
篇3
【关键词】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区系分类 文化功能 审美风格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其独有的艺术形式被世界各国学者关注,也为研究我国北方草原地区游牧民族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目前,国内专家学者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式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艺术价值都做了行进而深入的研究与评价,笔者则试图将国内对鄂尔多斯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做一个扼要的阐述。
1鄂尔多斯青铜器式的渊源
探讨鄂尔多斯青铜器式的渊源问题基本从两个问题人手:首先是考虑早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空间分布地域,其次还要探究早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发展去向。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分布范围应是以鄂尔多斯、陕西北部和山西吕梁地区为中心,向东经京、津唐地区达沿海之滨,向北越辽西丘陵蒙古高原达外贝加尔,向西跨甘青宁北部达新疆巴里坤草原,向南伸进中原腹地商文化分布区域之内。
从上述早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分布地域内,相当于朱开沟第五阶段出土的鄂尔多斯式短剑、铜刀、铜鳌和铜圆牌等,是截止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资料。根据朱开沟第五阶段发现的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及与之伴出的陶器群推测,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可能起源于鄂尔多斯及其邻近地区,亦即朱开沟文化分布范围之内。至晚商时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日臻成熟,而享有此文化的部族已开始强大起来,严重威胁着商王朝的安全。因此,在武丁前后,大举向北方用兵。在这样历史背景之下,我国北方的游牧或半游收部族开始向适宜他们游牧的地方游动。从此,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便开始广为扩散。
2鄂尔多斯青铜器式的区系与种类
正因为早期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分布地域非常辽阔,故把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称之为“北方系青铜器”,又称其为“中国北方青铜器”。然而,北方系青铜器从时空来看,它所包涵的内容又嫌过分庞杂,很难于准确地表述这种艺术的内容和实质。因此,很有必要将“北方系青铜器”,这个无所不包的艺术综合体加以划分。这将有助于古代的民族史、文化史和艺术史的研究,有助于对各个民族的艺术界定及其相互关系的探索。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盖山林按照青铜器艺术品的题材内容、构图技法和艺术风格,从东至西,大约可以区分为以下几个区系类型:东胡系、山戌系、匈奴系和西戌系四个青铜器艺术类型。
当然也有较多的学者特别是考古学者更倾向于将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按照其用途进行分类,这也是由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多为实用器具的缘故。大致的分类为兵器和工具、装饰品、生活用具及车马器四大类,以短剑、鹤嘴斧、棍棒头、各类动物纹饰牌、饰件、扣饰等为主,因以大量动物纹饰器物而最具特征。
3鄂尔多斯青铜器式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造型艺术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观念、意识、、审美情趣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鄂尔多斯青铜器式作为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折射或反映了北方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社会状态。
由于动物纹饰作为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最为显著的部分,因而我国有部分学者就以动物纹饰为出发点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式的文化内涵做了详尽而深入的探索,杜志东就以青铜器动物纹装饰中的虎纹来阐述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在对其形象内容和造型特征等显性要素的梳理基础上进一步从巫术功能、象征功能、认同功能和审美功能等角度挖掘其所要表征的隐性文化内涵。包桂英从北方岩画艺术、萨满文化以及北方神话三个方面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可以看出,不同的学者对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文化内涵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既有从青铜器本身具备的不同文化功能进行阐述,也有从青铜器与其他类型的文化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但总体来说,鄂尔多斯式青铜器所蕴含的文化内涵都与其当时游牧民族生活的社会经济形态,生产力水平等有着的密切的关系,自然生态环境对文化形态和内容具有一定的规定和制约。
4鄂尔多斯青铜器式的造型与审美风格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上起春秋下至秦汉,延续的时间较长,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动物纹,具体的动物纹有虎、豹、狼、狐狸、野猪、鹿、马、牛、羊、骆驼、刺猬、飞禽等,多采用圆雕、浮雕、透雕等雕塑手法。每个动物纹饰牌都是一个写实小景,构图多不求对称,而是求其自然真实,饰牌的创作者们把自己观察到的一切,高度概括集中到寸许的饰牌之中,给人以无限的情趣。
对于鄂尔多斯式青铜器应该是何种造型与审美风格,有的学者认为是写实风格,有的学者认为是写意抽象风格,更有学者折中两者观点,认为是准“实”风格,当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青铜器的审美风格是介于写实与写意之间,甚至乌兰托亚、海日汗冠之以象征着草原民族文化的狂野之美风格。
总之,形态不一的动物纹造型是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乃至整个北方草原青铜器最醒目的文化标志。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它复杂巧妙的图案构思、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优美的造型而享誉海内外。对鄂尔多斯青铜器式动物纹饰造型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历史学意义,而且更具有艺术价值。
篇4
关键词:青铜器 动物纹饰 艺术设计 特征 启示
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凤纹,在东周典籍《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所以大家公认鸟应该是商代的图腾,以至于青铜器纹饰和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系的论断在商代没有体现出来。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自然界美丽羽饰和华丽鸟冠的大集成者,凤纹的鼎盛时期是在不在商朝,而在西周早期,那时候的青铜器纹饰有大量的凤纹出现,那个时代的在青铜史上被称为凤纹时代,凤纹中除了羽饰华丽,在凤冠上面也有很多的变化,根据冠的造型不同、可以分为多齿冠、长冠和花冠等种类。
一般动物纹,是指的从纹饰上看,能够看出动物的具体的形象来,这类纹饰虽然没有占据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种类繁多,例如牛纹、马纹、羊纹等家畜、虎、兔、鹿等野生动物,还有蛇、鱼、蟾蜍等小动物,都在动物纹之列。
虎纹青铜器的经典之作是比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对称的两虎食一人头的形象。一般的虎纹出现的时候,是那种具有威吓、森严的纹饰,这也符合商代的统治阶级的需要;牛纹单独的在青铜器的装饰比较少见,但是饕餮纹的主要造型来源于牛头形象的说法也是比较盛行的,因为牛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牛的地位相对的也是较高,所以有些地方的青铜器上面装饰牛纹。二、动物纹饰的历史价值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称青铜器的饕餮纹为一种“狞厉的美”,的确有他的道理,同时也体现出了动物纹饰在当时的历史价值。青铜器在商代和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用途是有区别的。在商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酒器居多,以祭祀为主,可见当时的人们特别是上层阶级比较尚酒。并且纹饰以饕餮居多,饕餮纹的威严、恐怖、神秘、诡异、残酷、凶狠的形象,始终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力量,指向某种似乎是超出人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这主要由于在商代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在生活中间解释不了事情,而又想去努力的解释,最后只有走向了唯心主义的神,这也是那时候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统治阶级那些劳心者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占卜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所以不论是在农作、出行、还是战争、祭祀、帝王登基都要巫师占卜问天。在此之前的陶器上面的生动活泼的写实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到了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商沉迷酒色以致灭亡的原因,基本上就不再饮酒,到了周朝青铜器基本上都是食器或者礼器,开始以“礼”治国安邦平天下。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过青铜器鼎的区别来树立统治者的地位,那种威严、狞厉的饕餮纹也逐渐的减少,取代它的是窃曲纹,其实这也是动物纹样的简化和抽象。另外,在周朝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明贵贱,辨等列”“记功烈,昭明德”的铭文,这些主要记载祭祀、战功、婚嫁等的青铜器是上层阶级重大事情发生的见证,也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地位,彰功显德的重要手段。到了春秋战国,铁的出现也迫使青铜器走下坡路。“礼崩乐坏”也验证了周朝的统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铜器出现比较多的是兵器、食器,开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发展。青铜器的应用,则是是钟鸣鼎食的组合,那种以“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已经消逝了。在纹饰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开始向几何纹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大场面战争、狩猎或者生活的图案场面,例如“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的纹饰就属于此类。由于青铜器是只有帝王、将相等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这些器物反映是只是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尽管这些青铜器是由普通劳动者或者是奴隶来制作的,但是,整个造型设计和装饰基本都是当时的上层阶级来实现的,体现的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青铜器文化基本也就是帝王文化。
三、研究青铜器动物纹饰的现代价值
篇5
>> 青铜器之乡――宝鸡 青铜器保护中“粉状锈”问题的研究 论宝鸡地区出土的西周青铜器 宝鸡青铜器国宝背后的故事(四) 宝鸡青铜器国宝背后的故事(五) 宝鸡青铜器国宝背后的故事(一) 宝鸡青铜器国宝背后的故事(二) 宝鸡青铜器国宝背后的故事(三) 浅谈青铜器的科学保护 宝鸡市苹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 宝鸡市金台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基层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 谈文物保护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L市青铜器营销策略SWOT分析 青铜器修复和保护方案的初探 浅论馆藏青铜器的修复与保护 浅析楚青铜器的纹饰特征及意义 青铜器纹饰的装饰性分析 中国青铜器装饰艺术的审美分析 宝鸡市古树名木现状及保护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堪称一部不朽的青铜史书,留给后人慢慢品读。
二.宝鸡市青铜器文物保护存在的问题
(一)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温湿度掌控不严
青铜器文物保存的温湿度环境是对青铜器文物保存环境中对文物脱变影响最大的因素。无论是青铜器展厅还是青铜器文物藏品库,温湿度昼夜变化都非常之大。宝鸡市的大多数的青铜器博物馆虽然设置有集中制冷或者集中供暖设施,可是青铜器博物馆内温湿度调控范围设置的相对不合理,仅仅是为观众提供了一个相对舒适的观赏和学习的环境,并未能按照不同材质,不同文物,不同藏品,不同时间段来分别调控不同的温湿度。
(二)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对光照技术控制欠缺
宝鸡市的青铜器博物馆展厅内的光照形式,主要的光源照射时以人工光源为主导,展馆奶使用的照射灯光主要是以直射灯、光导纤维灯,管灯等等,很多宝鸡市内小型的博物馆在展厅采光上仅仅使用的是自然光和人工照明光相结合的方式,在采光问题上,为满足旅游者观看欣赏时的光线要求,将光线直接照射在博物馆青铜器文物之上,对博物馆的青铜器文物并未采取任何的保护措施,在这样长时间的灯光直射照射青铜器文物的情况下,很有可能会造成青铜器文物表面或者青铜器文物的局部受热膨胀收缩不均,致使出现裂痕或者裂纹,使空气中的有害气体、水汽进入其中,造成青铜器文物损坏。
(三)大气环境对宝鸡市青铜器文物的影响
对于青铜器文物而言,周边的大气环境的优劣是影响宝鸡市青铜器文物保藏寿命的首要因素,随着城市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大气环境中的氟氧化物、硫氧化物、二氧化碳、氟化氢,氟气等等有害气体的含量越来越多且成分越来越大,给博物馆收藏的各种历史文化遗产和物质文物都带来了极其严峻的威胁。
(四)宝鸡市青铜器文物发生病害和损坏得不到及时修复
宝鸡市的青铜器文物在发生病害和损坏时,很多青铜器文物不到及时的修复和保护处理,导致其发生损坏。在宝鸡市的一些青铜器文物收藏单位中,由于文物修复专业的专职人员相对不足,有些青铜器文物长年累月的得不到及时的检查、整理和修护,给宝鸡市青铜器文物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五)宝鸡市青铜器文物考古现场保护措施不利
由于长期处于一种相对缺氧、低温的稳定环境下,大多数埋藏于地下的器物与周围的埋藏环境也达到了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文物腐蚀速度也相对比较缓慢。一旦文物被发掘出土,这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就被打破,文物存在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能采取适当可行的保护措施,文物将很快l生氧化、皱缩、粉化等现象,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历史信息被破坏。
(六) 国家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足
在宝鸡市的青铜器文物保护过程中,国家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相对不足,对青铜器文物管理人员没能做到法律监管实施有效,使得宝鸡市的青铜器在被保护过程中有被盗取盗卖的现象。
三.宝鸡市青铜器文物保护的对策
(一)加强博物馆硬件设施建设
按照宝鸡市青铜器文物的收藏数量和价值总量依次递减,分别设置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分所,宝鸡市市级博物馆,区级博物馆,各地县博物馆和文物管理所几个等级。在宝鸡市的青铜器博物馆库房、展厅等大环境中建造温湿度监测器。把监测环境的温湿度变化作为日常的工作进行,设置合适的监测范围,以此来摸清宝鸡市青铜器博物馆内温度和湿度变化的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展厅及库房进行温湿度的调节。
(二)规范文物保护法律法规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文物必须依法进行保护,尤其在现今,用切实可行的手段进行文物保护势在必得,为此,宝鸡市的文物保护工作不但要以《文物保护法》为要求和基础,还需进国家一步加强对文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并以切实可行的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和加强对青铜器文物管理工作。
篇6
上海博物馆新馆的整幢建筑是上圆下方的造型,寓意中国的传统说法:"天圆地方"。从远处眺望,圆形屋顶加拱门的上部弧线,整座建筑宛如一尊中国古代的青铜器。建筑面积共4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半,地面四层半,建筑总高度为29.5米。
我和表哥迫不及待地走了进去。哇!博物馆里面的人真多呀,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国朋友,也有许多是中国各地来的参观者。
看了简介,我知道了上海博物馆陈列面积共计12000平方米,一楼为中国古代青铜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和展览大厅;二楼为中国古陶瓷馆、暂得楼陶瓷馆和展览厅;三楼为中国历代书法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中国历代玺印馆;四楼为中国古代玉器馆、中国历代钱币馆、中国明清家具馆、中国少数民族工艺馆和展览厅。但是,还有些是没有开放的,所以我们没有全部都参观过。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楼的古代青铜馆,因为我和表哥都算是这一个馆参观得最仔细了,也是唯一把全部都参观过的一个。在那里面,我知道了青铜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较重要的一类,而在中国这一点尤其突出。青铜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艺术与科学价值高而饮誉海内外,因此青铜器的鉴定也成为文物鉴定中最重要的一门学问。
听说我们中国的青铜器数量繁多,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小⒆稹⒑?⒇铡⒎揭汀Ⅵ⒗?、?、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时代都呈现不同的风采,同一时代的同一器种的式样也多姿多彩,而不同地区的青铜器也有所差异,犹如百花齐放,五彩缤纷,因而使青铜器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青铜器有不同凡响的吸引力。
篇7
关键词: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设计特征启示
据传说,夏禹铸九鼎,象征九州,这也许是青铜器历史的开端。从现代的考古学来看,青铜的初始是在夏代,史料上也有关于禹之子炼铜的记载。青铜器的到来并不是偶然的,在其之前还有一个红铜时代作为过渡期,或者称之为石、铜并用的时代。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制陶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把红铜、锡等金属混在一起冶炼出硬度更高、更容易造型青铜的技术,因其颜色灰青,故曰青铜,青铜器到了商、周时代达到了鼎盛时期,开辟中华民族历史上辉煌的青铜时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性能更优质的铁的出现,青铜作为主要造器物、兵器的原料而让位于铁,但是青铜作为装饰镜子等日常生活的制作材料还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一、青铜器的动物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夏代晚期,据现在所知,最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关于这些纹饰的起源,最主要还是来自于陶器的影响。青铜器的纹饰,在商代中期以前,多是直接雕在模的壁上,后来的往往在模壁上外加泥片,再进行雕刻,这样能产生浅浮雕的效果,同时产生了装饰上的主文和地纹之分。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三大类: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其中动物纹,又可以分为怪兽纹和一般自然界的动物纹两类。
怪兽纹,是一类变形奇特,而在现实世界根本找不到的动物纹样,例如:饕餮纹、龙纹、凤纹等。这类纹饰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占据着主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商代。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商代青铜器的重要纹样,其主要特征是首面、大眼、有鼻、双角。大多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最上面是角,角下是眉,眉下是目,两侧为耳,另外还有锋利的爪子。根据角型的不一,还可以有牛角型兽面纹、羊角型兽面纹,龙角型兽面纹等。据《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己身,以言报更也”。《左传·宣公十八年》说饕餮是贪于饮食、不知纪极,不分孤寡、不恤穷匮,从此也可见饕餮是一种凶悍的动物,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存在的。
龙纹,也是商代比较常见的花纹,在我国器物装饰纹样中应用的最为久远的一种纹饰,到了封建社会,龙成了真明天子的象征,龙纹的使用受到了限制,但是它在皇家的使用过程中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在青铜器的纹饰当中,凡是形体蜿蜒者都可以称作龙纹类,龙在商朝人们的心目中还没有现在这样确定的形象,不同的区域都有自己的龙的造型,这些龙在角形、头型、鳞节、爪子、身躯大小等方面都不相同,它可以分为爬行龙纹、卷体龙纹、双体龙纹等。
凤纹,在东周典籍《诗经·商颂》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之说,所以大家公认鸟应该是商代的图腾,以至于青铜器纹饰和时代的图腾崇拜有关系的论断在商代没有体现出来。凤是传说中的神鸟,自然界美丽羽饰和华丽鸟冠的大集成者,凤纹的鼎盛时期是在不在商朝,而在西周早期,那时候的青铜器纹饰有大量的凤纹出现,那个时代的在青铜史上被称为凤纹时代,凤纹中除了羽饰华丽,在凤冠上面也有很多的变化,根据冠的造型不同、可以分为多齿冠、长冠和花冠等种类。
一般动物纹,是指的从纹饰上看,能够看出动物的具体的形象来,这类纹饰虽然没有占据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地位,但是它的种类繁多,例如牛纹、马纹、羊纹等家畜、虎、兔、鹿等野生动物,还有蛇、鱼、蟾蜍等小动物,都在动物纹之列。
虎纹青铜器的经典之作是比较著名的是司母戊大方鼎的耳部,对称的两虎食一人头的形象。一般的虎纹出现的时候,是那种具有威吓、森严的纹饰,这也符合商代的统治阶级的需要;牛纹单独的在青铜器的装饰比较少见,但是饕餮纹的主要造型来源于牛头形象的说法也是比较盛行的,因为牛在当时的农业生产中占据的地位还是比较高的,牛的地位相对的也是较高,所以有些地方的青铜器上面装饰牛纹。二、动物纹饰的历史价值
李泽厚先生在他的《美的历程》中称青铜器的饕餮纹为一种“狞厉的美”,的确有他的道理,同时也体现出了动物纹饰在当时的历史价值。青铜器在商代和周代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用途是有区别的。在商出土的青铜器中,以酒器居多,以祭祀为主,可见当时的人们特别是上层阶级比较尚酒。并且纹饰以饕餮居多,饕餮纹的威严、恐怖、神秘、诡异、残酷、凶狠的形象,始终指向一种无限深渊的力量,指向某种似乎是超出人世间的权威神力的观念,这主要由于在商代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一些在生活中间解释不了事情,而又想去努力的解释,最后只有走向了唯心主义的神,这也是那时候的人类的一种精神寄托,统治阶级那些劳心者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利用了这一点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占卜在整个社会活动中占有很大的地位,所以不论是在农作、出行、还是战争、祭祀、帝王登基都要巫师占卜问天。在此之前的陶器上面的生动活泼的写实的形象已经不复存在了,取代它的是一种神秘的威力和狞厉的美。到了周朝,统治者吸取了商沉迷酒色以致灭亡的原因,基本上就不再饮酒,到了周朝青铜器基本上都是食器或者礼器,开始以“礼”治国安邦平天下。周朝的列鼎制度也正是通过青铜器鼎的区别来树立统治者的地位,那种威严、狞厉的饕餮纹也逐渐的减少,取代它的是窃曲纹,其实这也是动物纹样的简化和抽象。另外,在周朝的青铜器上出现了“明贵贱,辨等列”“记功烈,昭明德”的铭文,这些主要记载祭祀、战功、婚嫁等的青铜器是上层阶级重大事情发生的见证,也是他们树立自己统治地位,彰功显德的重要手段。到了春秋战国,铁的出现也迫使青铜器走下坡路。“礼崩乐坏”也验证了周朝的统治地位不存在了,青铜器出现比较多的是兵器、食器,开始向生活日用器皿上发展。青铜器的应用,则是是钟鸣鼎食的组合,那种以“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已经消逝了。在纹饰上逐渐摆脱了宗教神秘的气氛,开始向几何纹发展,并且出现了很大场面战争、狩猎或者生活的图案场面,例如“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的纹饰就属于此类。由于青铜器是只有帝王、将相等上层阶级才可以使用,这些器物反映是只是当时上层阶级的生活、以及当时的政治、军事活动,尽管这些青铜器是由普通劳动者或者是奴隶来制作的,但是,整个造型设计和装饰基本都是当时的上层阶级来实现的,体现的也是当时统治阶级的意志,青铜器文化基本也就是帝王文化。
三、研究青铜器动物纹饰的现代价值
作为现代人来研究青铜器纹饰,只有靠出土的实物和历史记载资料来考察。出土的实物靠科技手段来推测年代比较可信,但是,历史文献资料的考证就很困难了,因为这些在夏、商、周三代,中国的文字还不是很成熟,处于发展阶段,后来的文献记载也是自己的研究和听闻。但是,我们不可能回到那个时代来考证,就会出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局面。但是这些青铜器纹饰对我们今天的艺术设计方法论的研究以及艺术设计教育有很大的启示。
不论是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是龙纹、虎纹、鸟纹等,是夸张、想像力的精华和浓缩,是富有很大的创造性,但究其设计的创意源泉仍是生活、自然界以及当时的宗教、图腾崇拜的对象。对今天的艺术设计工作者,无论深居高校,还是战斗在设计工作的第一线,在进行设计创意的时候,都在思索同样的问题:设计的创意点是什么?设计创意的源泉在何处?为什么有的设计师作品层出不穷,个个令人拍案叫绝;但是有
的设计师的作品却依然平淡无奇。研究青铜器的纹饰,就会给出我们这个谜底。青铜器上的怪兽纹、夔纹等都是生活中常见动物的抽象,那些动物有的生产劳动中所必须的畜力,在生产劳动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的是部族图腾崇拜的对象;这些都和生产生活有关,我们现在的设计也不能脱离生产生活而存在。这也给我们现在的设计师指出了一个途径:当设计遇到难题的时候,不妨出去深入生活,了解一下各个民族的文化、生活,给自己的设计思维添加新的活水。
今天的艺术设计教育是否也应该深思一下?设计高校培养的未来的设计师,培养的对象是一些在教室中成长的孩子,根本没有精力、也没有时间去体验真正的生活,艺术设计专业基础的学习就是从素描、速写、色彩应试的基础课开始,进入高校就强化基础、构成的训练,一般只有一、两次简短的采风,这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可能是第一次到农村,第一次以设计的眼光考察中国传统建筑、服饰等,当他们毕业成为职业设计人的时候,才思枯竭是不会令人感到以外的。增加采风时间、深入体验生活是我们高校教育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美学三书,李泽厚,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10月
2、中国青铜器宝典,郑春兴,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
3、美的沉思,蒋勳,中国艺术思想刍论,文汇出版社,2005年
4、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东方出版中心,1985年1月
篇8
青铜器分为礼器、重器、葬器、日用器,青铜器(BronzeWare)在古时被称为“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他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其铜锈呈青绿色。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5000多年青铜发展的高超技术与文化。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关键词:青铜器;弥生时代;青铜武器;铜铎;起源
一、弥生时期的青铜文化
探讨日本弥生时期的青铜文化,不得不谈及中国大陆青铜文化、朝鲜半岛青铜文化和日本青铜文化的关系。日本学者在涉及此方面研究时,经常将以辽宁式青铜剑为代表的中国青铜文化为切入点。在此领域研究较为著名的日本学者是宫本一夫先生。宫本一夫先生以辽宁式青铜剑为代表细形青铜剑为例,对朝鲜半岛的辽宁式细形青铜剑进行排列组合,并得出这些细形青铜剑的出现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日本出土青铜器最古老的例子是:日本福冈县今川遗址出土的对辽宁式青铜剑和铜镞进行再加工的例子。同样的例子是在朝鲜半岛的忠清南道松菊里遗址出土的青铜器,基本可以考虑为同一时期的。除此之外,在青铜器铸造模具出土方面,根据资料,在近畿的和歌山蕴镆胖烦鐾亮嗣稚前期末的铜矛的模具和陶器。北九州地区的福冈县庄原遗址出土的弥生中期铜矛的铸造模具以及陶器。
弥生中期开始阶段的朝鲜半岛的瓮棺葬副葬出土的铜戈和北九州的独特型式的铜戈有一定的区别,可以说在日本的青铜器铸造年代是从弥生中期的前段开始的。最古老的铜铎铸造模具是在爱知县的朝日遗迹中发现的,并和陶器一起出土。除了朝日遗迹之外,还有同时期的石川县八日市地方遗迹。
武器型青铜器以北九州、中国地区较为代表性,除了中国地区的重要遗址外,还有九州地区的:福冈地域、春日地域、唐津地域、早良地域③。出土的主要是青铜剑、戈、矛,还有少量的铜铎。铜铎主要在近畿附近出土,主要遗址为爱知县的朝日遗址,四国地区也有集中分布,铜铎在弥生中后期开始向周围地区传播,尤其是向东和西北向传播较为明显。因此,日本出土青铜器主要在弥生中期的前段,集中在北九州和近畿地区,并和同时期的朝鲜半岛也有一定的联系。
二、弥生时期青铜器的明器化
对于日本列岛青铜器文化的研究,日本青铜器的出现和发展主要集中在日本弥生中后期,早期和前期几乎没有发现青铜文化遗迹。北九州地区在青铜文化未传播日本时,以石制型的武器为主,在弥生中期前段从朝鲜半岛青铜武器后,传入的青铜武器和日本本土石制型武器结合发展。青铜武器的出现,其原型是石制型武器,而铜铎则不一样。铜铎的出现最开始就是以祭器的型式出现。九州地区的青铜器主要以武器为主,而从山阴地区开始到北陆、近畿以及东海地区的青铜器主要以祭器为主,这就是日本出土早期青铜器的差异④。
铜铎一直作为祭器,而青铜武器早期是以实用性为基本要求,之后则逐步象征化、威严化,武器型态也逐步大型化,并向日本东部传播。在剑茎上带有双孔的祭祀用青铜剑也随之出现。与此同时,日本各地出现各种各样的关于青铜器的模仿器,弥生中期后段的北九州地区出现多种青铜器的分节化,中国地区、四国地区则出现地域型青铜器。这些青铜器失去了本身原有的特性,并全都向大型化方面发展。青铜武器强调金属光泽,铜铎则注重纹样造型。弥生中期后段仅阔型铜矛和突线纽式铜铎作为祭器存在之外,众多小型青铜器得到快速发展,青铜祭器的价值体系也相对降低。而兼具青铜武器金属光泽和铜铎复杂纹饰的铜镜作为新的祭器登上了历史舞台。
三、结语
综上所述,日本青铜器,主要是在弥生中期以后产生,以青铜武器和铜铎的型式出现。以青铜剑为代表的青铜武器在型式上与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文化、朝鲜半岛文化有着一定联系。同时,不可否认日本本土石制器具对青铜器的影响。青铜器在弥生中后期,主要是作为祭器而存在的,失去了其原有的属性,并逐步大型化。由此可见青铜器作为祭器在日本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青铜器明器化现象和中国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也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尤其青铜器在传入日本后,各地出现各种各样的仿制青铜器现象,并且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青铜器在明器化方面之外,对当时人们的生活应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弥生后期青铜器逐步小型化,铜镜作为新的祭器代替大型的青铜武器和铜铎出现。这些现象,该如何联系起来,并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都是有待以后深入研究。
【注释】
①石颍茂登,イシバシ,シゲト, Ishibashi S.山地方の青~器をめぐって[J].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19):215-227.
②春成,秀. 日本の青~器文化と|アジア (第3回s博国Hシンポジウム |アジアにおけるr耕社会の形成と文明への道)[J].Bulletin of the National Museum of Japanese History,2004,119.
篇10
关键词:分析化学文物保护;重要性
分析化学是化学学科中的分支,是以物质间的化学反应为基础的重要方法,是在现代文物保护和修复中的不可或缺的,而且还在矿物学、生物学、医药、考古学等诸多学科中得到了V泛的应用。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造就了我国灿烂辉煌的悠久历史,很早就有学者开始研究在古遗址、古墓葬的考古发掘中出土文物的保护问题,但在我国把化学这门学科应用到文物保护中却是到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所重视。
文物是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实物,是研究人类社会情况的凭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鉴赏价值。由于文物年代的久远、出土后环境的改变,极有可能造成文物的腐烂、霉变、金属的锈蚀使文物材质外观的改变,给考古工作者在进行文物保护研究上带来一定的误区,因而可以通过分析化学这门学科对出土文物进行研究来得出精准的数据。
一、化学在出土青铜器保存上的应用
随着我国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大量的青铜器被发掘出来,而一般学术上的青铜器是指铜、锡、铅的合金,而云南省个旧市锡文化历史悠久,锡矿业开采从汉代开始至今持续开采了两千多年,个旧卡房镇黑蚂井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云南通往异国(越南)的重要通道,又是红河州的各少数民族与中原地区联系的必经之路,银铜业发达,是世界上最早生产锡金属的地区之一,城市因锡而生、因锡而兴,有“世界锡都”的美誉,锡产品享誉全球,锡业的繁荣促进了个旧地区的社会进步。
1989、1994、1995、2010年由云南省文物考古所、红河州文物管理所、个旧市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黑蚂井汉代青铜墓地进行了四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十分丰富,其中青铜器占的比例很大,这些青铜器从地下发掘出来后,随着存在的环境改变,在空气中受到了水、光、温度、酸、碱等的影响,造成了这些青铜器的表面发生了化学变化,外部极易产生“铜绿”这种碱式碳酸铜,俗称青铜器病,化学式为:Cu2(OH)2CO3 ,其中一个青铜器得病会传染给其它的青铜器,严重地影响出土青铜器的保存,为了让这些在地下沉睡千百年的文物更好地保存下来,使更多的子孙后代能了解我们的先祖们在锡文化历史的长河中创造出的青铜文明,个旧市文物管理所的文物工作者有义务来研究用化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科学的保护。
从个旧市黑蚂井出土的两件出土青铜器可看出表面已经有很多“铜绿”样的物质存在,因而我们要用化学的手段来对此“铜绿”进行有害锈和无害锈的测试。
物理去锈法:采用刻刀将粉状锈粉末进行取样,浸泡在去离子水(俗称二次蒸馏水)中,一天后用试管取10毫升浸泡液看是否有氯离子析出,方法是:在浸泡液中滴入稀硝酸,用PH试纸测量其为酸化后,再滴入配制好的0.1个当量的硝酸银溶液(称取1.7克硝酸银配入100毫升去离子水中),如果有乳白色的悬浮物说明有有害锈存在急需要去除,如果没有乳白色的悬浮物说明此铜绿为无害锈。无害锈的去除遵循“最小干预”原则法,
也就是只清除铭文、 纹饰部位的锈蚀,无纹饰素面部位稳定的无害锈层应予保留,一是可以对器物起保护作用,二是年代久远的象征。
化学去锈法:青铜器有害“铜绿”的化学去锈法有很多种,传统的去锈法是用老陈醋贴敷在锈层上,保持一定的湿度将锈逐渐软化后用刻刀剔除。但此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锈蚀比较严重的器物,用此法不容易除彻底,效果不是很理想,这时候需要借助化学的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通过我们的实际操作看这几种方法除锈效果很好,达到治理青铜病的要求。
(一)EDTA法(化学名称: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法,配制: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00克溶于650毫升去离子水中,再加入350毫升氨水)。此法是通过用乙二胺四乙酸二钠与氨水的络合作用来将锈化层软化后用刻刀等工具去除。
(二)六偏磷酸钠法:用棉花蘸取15%六偏磷酸钠去离子水溶液敷在青铜器上面,去除石灰石和坚硬的泥沙。
(三)稀硫酸法:用10%稀硫酸和10克重铬酸钾或者用10%的磷酸加3%的硝酸、5%的六次甲基四胺、5%的醋酸与去离子水溶液去除坚硬的铜锈层。
(四)酒石酸钾钠15g、氢氧化钠5g、去离 子水1000ml,再加5%过氧化氢。约40分钟 以上可以软化硬锈壳,去除硬锈层。
(五)10%硫酸稀释液加10g重铬酸钾去除氧化亚铜。10%碟酸稀释液,可以去除氧化亚铜,再加5%的六次甲基四胺溶液,3%硝酸、5%草酸或醋酸与去离子水稀释液均可去除质地坚硬的铜锈层。
(六)为了不被二次伤害,我们在处理青铜器时都非常谨慎,一般采用先用钢针、手术刀等工具小心地把锈蚀坑挖出所有的有害锈,用5%倍半碳酸钠溶液中冷热交替处理,再用滴定硝酸银法测定氯离子的存在情况,直到水质清澈无氯离子存在,用此方法清除有害锈比较安全,对文物本体无损害。
以上几种方法除完锈后均需用去离子水把器物彻底清洗干净,晾干,以免给出土文物造成不必要的二次伤害。
二、化学对出土文物锡器的保护处理上的应用
2010年个旧市卡房黑蚂井考古发掘出了大量的金属器皿,其中就有一些是锡制品。
锡器由于在地下埋藏了几百年,这些锡器或多或少也被氧化,变成粗粒状灰黯色的氧化亚锡,如果出土后不能很好地被保护,会继续腐蚀,变成粉末状的灰锡,已有的锡器长期与空气接触,表面生成一层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对锡器已经起到保护作用了,如果有松软的的氧化锡,遇到空气后被激活,构成对整器的感染破坏,可用三甲树脂、有机硅树脂减压浸渗加固处理。
腐蚀不严重的锡器,可用氢氧化钠水溶液作电解质,锌、铅或镁作阳极这种电解还原法处理。
三、化学对出土文物质地的鉴定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着高超的技术制造工艺,由于文物在地下埋藏时间久远,出土时很多器物外观已经发生改变,单凭肉眼观察是很难判断是什么工艺和质地的材料做的,而应用化学分析则可以非常准确地解决这个问题,湖北省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就是应用光谱分析确定其剑身为铜锡为主的青铜合金,并过含Cu2S・FeS等硫化处理,所以它的外观具有更加光滑、美观、耐腐蚀等特点,这就充分证明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就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硫化处理工艺了。
2010年个旧卡房黑蚂井汉墓出土了一组金属,这组金属文物出土时由于埋藏的时间久远,在外观上呈灰白色,已看不出是什么质地的金属器物,有人说是金属锡的冶炼产品,也有人说像金属银,还有人讲像金属铅,一时间众说纷纭,大家都只能猜测,这时候用科学的方法来鉴定就很有必要了,在2010年4月份个旧市文物管理所对这组出土文物取样送往云南锡业集团公司云锡研究所分析室进行了光谱定性分析,从报告单上看出铅含量远远大于10%,充分说明此金属物是以铅为主的金属饼,所以化学学科在文物质地的鉴定领域是其他任何方法不能替代的。
四、铅同位素分析法在青铜器原料来源追踪上的应用
晚商时期的青铜器生产,已经达到鼎盛阶段。在河南殷墟等地发现的大型冶铸遗址和属于这一时期的巨型器物如司母戊大鼎等,显示了当时中原青铜铸造业的巨大规模。河南一带的锡矿根本满足不了需求。大量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的中原青铜主要是铜、锡、铅合金。从现代地质资料看,黄河中下游所谓中原地区仅有部分铜、铅矿产。因此,晚商中原这么大的青铜器生产矿料特别是锡的来源,这时我们就有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中原河南殷墟大型冶铸遗址用是矿料是不是由云南省个旧市黑蚂井一带矿山供给,这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所关注。
而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和台湾学者石璋如认为商代中原地区青铜器铸造业有可能采用中原本地开采的锡矿,但是由于证据不足很多学者对此说法持保留态度,直到今天都还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明在中原地区开采过锡矿,如果要证明在中原地区是否开采过锡矿就要考证是否存在锡矿的问题,建国以后有关部门曾经组织过中原地区地质矿产普查工作,结果表明没有锡矿的存在。
针对中原地区在商代青铜器非常巨大的铸造规模以及铸造矿料来源,1984年中国科技大学的金正跃教授就对商代河南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测定分析认为: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矿物来源于云南。2008年金正跃教授率助手到云南省个旧市黑蚂井对大约50个出土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采样分析比对,认为2008年到云南个旧市黑蚂井对大约105个出土青铜器进行铅同位素采样分析后推测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矿物来源极大的可能来源于云南个旧黑蚂井一带的矿山。
五、化学在文物做旧处理中的应用
应用不同的化学试剂配制不同的配方,可用做对出土青铜器地子皮做旧,可以做出褐红色、黑褐色、黑灰色、茶褐色等。比如氨水中加碱式碳酸铜,加少许硫氰酸钾浸泡铜质表面呈黑灰色。用氢氧化钠、过硫化钠、硝酸铜、氯化铵氯化钾等多种化工颜料按照不同的配比,将出土青铜器修复部位铜表面腐蚀生成一体的蓝绿色古铜锈斑,使修复后的青铜器更真实,更具有整体性。
六、化学方法在青铜文物封护中的应用
封护涂层化学保护法是青铜文物保护过程中的最后步骤,目前国内外在青铜文物保护处理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将器物浸泡在温度为60度、5%的苯并三氮唑的乙醇溶液中8小时。但是现在金属器物的封护采用最多的是3%的B72丙酮溶液来进行封护处理。
2014年,云南省红河州博物馆从收藏的青铜器中挑选了15件急待修复和保护的青铜器请个旧市博物馆进行修复、封护处理,这批青铜器存在着残缺、断裂、锈蚀、裂隙等多项病害,个旧市博物馆修复工作人员接手这批青铜器后,科学地制定了修复方案,修复完成后就是使用3%的B72丙酮溶液来进行封护处理的。
通过以上几个有关化学在文物保护方面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化学与文物保护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化学可应用到文物质地的分析鉴定、文物保护、文物考证、文物修复等多个方面,化学向文物保护领域的渗入,构成了文物保护技术的革新,为文物工作提供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反过来也为化学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科研课题来为文物保护工作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武钰等:文物出版社《首都博物馆文物养护工作手册》23―25页.
[2]刘树林等:中国书店出版《金石杂项类文物修复》76-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