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28 09:4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直接投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篇1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ODI;对策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8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对外投资也极为复杂。我国对外投资包含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众多特点,因此其并不能仅仅只使用一个理论就能解释清楚。所以我国对外投资要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即以单独地区为例进行分析。江苏省对外投资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从2003-2014年,其对外投资流量已经从之前的0.67亿美元上升至21.8亿美元,存量则是由2.13亿美元提升至52.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73.19%与57.92%。但若将其数据同对外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江苏省投资额仍然还是一种低水平状态。直至2014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总数的10.28%,进出口额则是全国进出口额的15.67%,外商直接投资为全国总数的26.96%,单江苏省对外投资却仅仅只有全国的3.69%。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0.003 6,改数值远远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标准,该现象则表明江苏省对外投资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1 江苏省对外投资数据分析与因素分析

1.1 数据分析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名列前茅,其对外投资自然也不甘落后。至2000年开始只有34个境外投资项目到2014年的505个投资项目,其对外投资数量突飞猛进,甚至已经达到全国的4.82%。在2014年江苏省对亚洲的总投资额为18.67亿美元,占该年对外投资总数的51.85%;在非洲的投资额为3.7亿美元,占当前总投资额的10.28%;江苏省在非洲所投入的资金为4.08亿美元,该数据占当前总投资额的11.3%。

江苏省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不断上升,逐渐变为发展最快的东部省市之一。江苏省自身所拥有的优势为其进行对外投资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其位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发达的对外贸易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由于其工业发展时期更早,产业聚集化更为明显,强大的产业链条也为其在国外进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产业聚集化的影响,江苏省各个企业之间基础设施共享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更加推进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仅在2014年,江苏省的出口额就达到了3 126.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47%。

1.2 因素分析

1.2.1 政策条件

我国对外投资所占比例第二大地区即为欧洲。欧洲在这几年的时间中,都是江苏省较大的出口地区之一,但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确实最近才开始上升。江苏省对欧洲对外投资数额的上升其最主要的因素即为我国政策条件的变化。我国政策框架的转变主要由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

其一,我政府颁布“走出去战略”后,还不断对相关政策进行促进,进而使许多企业对外投资多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里所说的政策主要有派考察团进入到东道国中,加强东道国对我国企业的了解与扩大融资途径等。

其二,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都会将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等因素考虑周到。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敌意也在逐渐增长。中国政府已经清楚了解到该问题,其主要使用多双边经济磋商机制,不断进行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外交政策。

其三,外汇管理部门逐渐放宽外汇管理等规定,其根本原因为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相关。其放宽的具体内容即为颁布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使得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更加简单,成本也越来越小。

1.2.2 环境因素

江苏省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相对于前两个地区来说较为复杂,其经常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从整体上来说,影响江苏省对非洲直接投资最主要的因素为环境因素。在之前,由于非洲地区较为贫困,所以我国对其投资不多,进而导致非洲国家对我国经济不够了解与深入而产生排斥情绪,使得我国在其地区投资极为不稳定。就经济角度来说,我国没有与非洲国家建立较为完善的经济关系。即使有的非洲国家与我国签订过战略协议,但其内容相对其他地区国家来说也不够完善。

2 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2.1 强化企业自身形象,淡化国籍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说,大多数发达国家评价发展中国家时,会由于其自身的看法对后者在其存在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与外部社会责任这两个方面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见,认为当地的相关企业与社区会因此出现利益上的缺失,所以发达国家在评判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当然,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以外,相关企业应在其基础上对自身的形象进行强化与维持,进一步促使相关的偏见态度有所减轻或是消除。

2.2 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政策的科学性

完善清晰政府投资监管。江苏省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需要转变其之前的所扮演的角色,放宽对微观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但当江苏省政府遇到与国家相关的重大项目时,又必须要严格进行审查把关。若其遇到的是普通投资项目,其更多的是需要考虑投资企业的主观意见,使企业以可行性作为基础不断进行研究,同时自身承担尤其所带来的对应风险,在这整个过程中,江苏省只需要对其资料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负责。

2.3 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与东道国之间的经济外交。直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和115个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议。在这些国家之中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国家,签订协议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这些国家在我国的投资,但却忽略了我国在境外国家的投资。该现象使得双边贸易协议仅仅只是我国政府单方面对其他国家进行保障,我国企业没有得到其应有权益。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改变其谈判的地位,不仅要体现出我国东道国的身份,还要表现出母国身份,同时完善与对外投资有关的所有项目。

3 结 语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沿海地区。一方面,因其独特的地理海洋位置,增进了同太平洋沿岸其他国家的沟通。又因其自主化的产品产业链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生产结构框架。再加上其拥有成熟的对外贸易优势条件和聚集的工业群,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江苏省对外投资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江苏省具有众多的高等科技院校,为其的科技方面提供大量人力开发资源,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开展以及江苏省在贸易政治方面的优势,大大地方便了江苏省在招商投资方面资金的流动、有些大企业摆脱政府的管制,走市场化道路,这些都为对外和对内发展有重大的支持作用。通过两方面有利因素,江苏省在对外投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使得江苏省在对外投资方面相较于其他省份成本较低,在完善本文所提到不足之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定能够为其他省份带来一些优质的投资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1]侯静如.我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2(11).

[2]黄清国.深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8).

[3]刘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3).

[4]陈恩,王方方,扶涛.企业生产率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性研究――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问题,2012(1).

篇2

摘要在政府 “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国际和国内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竞争。但应当看到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竞争中遇到了很多挑战。研究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指导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对现代企业和国家发展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 现状及现状分析 解决途径

一、导论

投资发展周期理论认为,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等于对外直接投资额减去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与该国人均GDP具有密切的关系。邓宁将一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其中第三阶段,人均GDP在2000-4750美元之间的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断增加,而外资输入的规模同时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依然表现为负值,但绝对值有缩小的趋势 。IMF的报告中,中国人均GDP有4382美元 ,正好处在第三阶段。所以,研究现在中国企业的二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化促使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从1979年中国友谊总公司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合资在东京成立了“京和股份有限公司”开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无到有,并逐渐发展壮大。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1.1%。其中非金融类478亿美元,同比增长14.2%,占84.5%;金融类87.3亿美元,同比下降37.9%,占15.5%(表1)。联合国贸发会议《2010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9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1万亿美元,以此为基期进行计算,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1%,位居发展中国家、地区首位,名列全球第五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八年保持了增长势头,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4%。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并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企业对外投资地区分布

2009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565.3亿美元,共分布在全球177个国家,覆盖面达到80%以上。从投资分布的国家看,地区分布并不均衡。2009年末,中国在亚洲地区的投资流量404.1亿美元,占全部流量的71.40%;拉丁美洲73.3亿美元,占13.00%;非洲14.4亿美元,占2.60%;欧洲33.5亿美元,占5.90%;大洋洲24.8亿美元,占4.40%;北美洲15.2以美元,占2.70%(图1)。

3.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上看,商业服务业、采矿业、金融业、批发零售业、制造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5.40%,成为主要投资领域(图2)。

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分析

1.机遇与风险并存

在“走出去”政策的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迈出了国际化发展步伐。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加上充裕的外汇储备,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强大的经济支持。此外,中国经济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世界主要大国还处在经济危机的阵痛中。这给了中国企业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以较低的成本进军国际市场。然而,有投资就会有风险,越来越多的失败案例为正在或已经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企业敲响了警钟。当联想并购IBM个人PC业务的消息传出,中国人无不振奋,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的一大壮举,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联想并没有因为收购IBM个人PC业务为自身带来实质性提升,反而为此背负了沉重的债务,业绩出现了下滑。没有获得IBM个人电脑的核心技术,对IBM公司整合也遇到了巨大阻力,使得这项并购事件保受争议。

收购只是企业对外战略的第一步,真正困难的是如何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巨大的企业文化差异带来的冲突,加之中国企业本身国际经验不足,国际经营人才匮乏,管理体制与国际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这一切都表明,中国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中如不进行科学合理的决策,面临的风险可能远远高于其收益,甚至会波及其长远发展。

2.核心竞争力不足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较长的特殊历史进程中积累的,是企业的“管理遗产”。北大教授张维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生动解释,他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

然而,中国企业在三十多年的成长中,论整体竞争实力与国外跨国公司还有很大差距。一、中国企业缺少企业所有权优势,所有权优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独占无形资产所产生的优势,另一个是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优势 。中国企业本身技术创新优势不足,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很多都是模仿别人的技术,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因此企业实力、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企业规模经济自然无法与跨国公司相比,这样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的地位。二、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完善。现代管理制度强调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而中国一些企业产权制度缺失,内部治理机制不足,缺乏科学决策制度,从而使企业在管理上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创造力没有发挥出来,企业管理风险较高,有可能因为决策错误为企业带来风险。三、缺乏国际经营的人才储备。人才问题是国际化经营发展的重要瓶颈,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中国企业战略:现状、问题及建议――― 2010中国企业经营者成长与发展专题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企业认为“缺乏合格的国际化人才”是企业国际化进程中的最大困难。

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策略

1.从政府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1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法律体系

跨国公司境外投资的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保证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应尽快制定对外投资法律,对对外直投投资的方向、经营主体、投资方式、组织结构、产业布局等进行法律规范和指导;并对海外直接投资公司的立项、审批、税收等做出原则性规定,鼓励更多的企业走出去。

(2)以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为重点发展方向

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发达国家代表了世界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发展的最高水平。国家应积极支持第三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企业的对外投资,通过并购国外高科技企业或与国外企业合作,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善自身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在通过有效的传递机制,传递到国内,形成辐射效应,来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行业的改革,才能加快国内产业结构升级。

2.从企业角度寻求解决途径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才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保障。一、企业要树立全球竞争意识,学习国外企业先进技术,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努力让企业在技术上成为行业的领先者;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管理永远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要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内在机制,使企业具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和科学决策能力;三、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复合人才。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需要一大批熟悉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又具备较高管理水平,较强公共关系技能和适应能力,以及强烈的开拓精神和献身精神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2009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商务部,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9.

[2]李桂芳.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分析报告.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3]黄婷婷.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分析.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邬红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6.

篇3

关键词:房地产;国际化;对外直接投资

在当前的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房地产产业空前壮大,并逐渐走向低端项目和高端项目的两极分化。这就意味着中国一部分房地产企业需要努力开拓新的市场,寻求新的发展。而房地产作为海外投资风险最大的行业之一,其海外投资必须十分慎重,因此,对于其投资主体所在区域、投资进入模式的研究也尤为重要。

一、房地产产业的特点

房地产产业是指从事土地以及对房地产的开发、经营、管理和服务集一体的行业,主要包括:对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对房地产的开发以及再开发;房地产经营活动;房地产中介服务;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和监管。房产市场则是指从事房产和土地的出售、租赁、买卖以及抵押等交易活动的场所或领域。房产市场是房地产产业进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本条件,并可以带动很多产业例如建筑业、建材工业等行业的发展。通过市场机制,房地产市场可以及时地实现房地产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同时可以提高房地产业的经济效益,并且可以促进对房地产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房产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是整个房地产市场体系中最具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整个房地产市场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

图1房地产产业的构成

由于房地产业产品得独特性质,导致房地产业的国际化经营具备较其他行业有许多不同。在进行国际化经营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到房地产产品的差异的特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的差异。房地产产品的位置具有不可移动性和固定性,所以特定的消费者只会在特定的市场区域内来选择房地产商品,就造成了在不同市场区域内所供给的房地产产品难以互相替代或是竞争的现状,因而房地产市场较难形成统一,于是也就不存在统一的市场竞争和市场价格,每座城市不同区域的房地产市场也会出现具有各自比较独特的发展态势。

2.消费的需求差异。在这种经济发展大背景下,消费者对房地产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通常会综合考虑根据房屋的区位、户型结构、工程建设的质量、房屋周围的环境、房屋的物业管理水平、住宅周边的公共服务设置的建设程度以及社区文化等多种因素进行需求选择,导致房地产客户群体的需求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3.价格的差异。价格差异过大是房地产商品的最大的特点。以上海、广州的房地产商品为例,2009年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商品住宅的均价之间差别在2~3倍之间,而他们的均价均高出全国商品住宅的平均价格。

房地产产品的以上三个主要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房地产对外投资的方式选择。例如与制造业相比,正是因为房地产产品的不可移动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它不可能像制造业产品一样选择出口的进入模式。结合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吸收外资以及房地产对外投资的现状看,房地产业国际化经营以对外直接投资为主体。

二、中国房地产FDI的国际环境分析

近几年的整个国际经济环境呈现着非常明显的特点。首先,全球经济的增长脚步变缓,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非常不平衡。特别是2007年下半年开始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以来,随之而来的全球性质的经济危机的持续影响使得世界主要工业国家经济增长都遭到重创。其次,中国几年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引起了世界上其他各国的关注。而世界上的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却表现平平,所以这就造成了在发展速度上的两极分化的现象日趋严重。当然,世界经济形势的跌宕起伏和中国强劲崛起,将会给中国企业当然包括房地产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机会。最后,为实现对有关资源的全球配置,世界各国对各自的经济结构进行调整,对产业进行升级。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表现是:在贸易各国之间,跨国商品与服务类交易在不断地扩大,同时资本的流动和技术的传播在不断地增加。除此之外,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对外直接投资的机遇对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相同并且日益增加的。针对这一国际现状,中国房地产业更要利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部分国家房地产业市场全面开放的机会,积极稳妥并且大胆地走出去,进入跨国企业全球贸易体系,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这一渠道和资源的相对优势来寻求对自己更加有利的投资区域,使房地产业价值链得以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优化重组和配置。

三、中国房地产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从2004—2009年,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总体趋势在不断扩张,从对外直接投资流量来看,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851万美元,2009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9.381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21.85%,从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上来看,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2.0251亿美元,2009年为53.4343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507.72%。其中2008年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与存量均存在下降,但是2009年整体又恢复大幅度上升趋势。

但是,从全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流量的行业分布来看,除了2008年中国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因为受到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外,虽然中国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虽然基本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净额的比例中偏小。房地产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009年中国房地产业对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直接投资分布中,对香港地区的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40.8418亿美元,占对香港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2.4%;对欧盟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8 800万美元,占对欧盟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1.4%;对美国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4 592万美元,占对美国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1.4%;对澳大利亚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1.64164亿美元,占对澳大利亚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2.8%;对俄罗斯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7.1339亿美元,占对俄罗斯所有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32.1%;对东南亚国家联盟的房地产业直接投资存量为5 971万美元。占对东南亚国家联盟全部行业直接投资存量的0.6%。全部看来,中国房地产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香港地区,其次是俄罗斯,是对俄罗斯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分布最多的行业。再次是澳大利亚地区,是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行业存量分布第二多的行业。

四、中国房地产业FDI特点及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企业FDI的区位分部不均衡,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如图2所示,中国房地产业对避税地香港地区FDI存量占全部房地产业FDI存量的76.4%以上。当然,这与中国FDI整体集中在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这世界主要三大避税地的现状分不开。中国房地产业FDI第二集中地是俄罗斯,对俄罗斯FDI存量占房地产总FDI存量的13.35,这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俄罗斯近几年以每年5%的经济增长速度,俄罗斯的经济高速增长导致有购买力的阶层对新建住宅的高需求,从而使得俄罗斯房地产市场进入活跃期。但是这种对某一地区过度集中的房地产投资格局在长远利益上看不是非常利于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中国房地产业FDI区域的过分集中而导致的自相竞争。房地产业FDI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世界的市场和资源来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自相竞争对中国房地产企业的整体发展没有好处;(2)不利于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的分散。当中国与东道国发生政治冲突或者东道国发生经济危机时,房地产商品作为不可以移动的商品必然会造成众多的国内企业的投资失败,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失败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国内经济造成一定的连锁反应;(3)不利于中国房地产企业比较优势的发挥。再者,从各项指标可以看出,中国房地产的国际化发展还处在初期水平。中国2009年房地产FDI合同额仅占世界房地产FDI合同额的1.3%。并且即使在国内算是技术实力比较雄厚的大型的房地产企业在其进行跨国经营的过程中依然主要是依靠其低廉的劳动力优势而不是技术优势。从整体层面上看中国房地产FDI目前还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缺乏成本优势。与制造业相类似,中国的房地产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比较优势为成本优势,造成这种优势的原因在于国内劳动力的低成本和对整个工程技术管理的低成本。然而由于近年来逐渐发展的国际经济规则的制约,中国的这种比较优势的发挥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在国际经济规则当中明确地对劳动力的国际间流动作出限制。针对这一限制中国的制造业选择通过大量生产制造流动性强的产品还弱化这一限制,然而对于房地产业来说 房地产产品的特点是缺乏流动性,正是房地产产品的这一特点对房地产国际化经营在目前受到制约。

2.缺乏咨询服务能力。根据对房地产产业的界定,当前的房地产业是集生产、技术和服务为一体的产业,而不仅仅只是房地产工程。然而由于中国的建筑管理体制的客观原因导致中国的建筑施工和设计各自单独成体,这样对施工和设计的认为隔离导致中国到目前为止还缺乏类似于国外的那种工程公司或者工程咨询公司。也正是因为这种缺失从而导致中国房地产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会面临更多的由于国际化经营经验以及人才的缺乏而导致的风险。

3.缺乏足够融资。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房地产业的所现有的融资程度完全没有达到国际上房地产FDI的需要水平。融资水平的缺乏主要表现在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难,融资风险抵押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政府对房地产业融资的政策性支持太少,政府对融资的管理机制不够完善等。

4.存在着语言及文化的障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是对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造成制约的非常常见的因素,在与对方的沟通和谈判、尤其是对客户群的开发过程中会遇到障碍。

总的来说,中国的房地产跨国经营之路才刚刚开始,而且此路非常漫长。在这条发展之路上需要得到政府以及企业自身的协助从而对各种制约因素进行克服。

参考文献

[1]外国直接投资产业带动效应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1998,(4).

[2]温建东,马昀,陈斌.管理外资流入房地产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5,(7).

[3]中国房地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太原大学学报,2010,(1).

篇4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回归分析;区位[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8-0040-04

随着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投资区位的选择显得愈发重要。投资对象国的GDP、政府政策、基础设施及行业现状等因素,都会对对外直接投资效果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将在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影响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以期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提供理论参考。

1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现状及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方面的限制,目前只能找到2011年及以前年份的详细的统计资料,因此,本文选取2006—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作为样本,以增强本文的可比性与可靠性。

根据《山东统计年鉴2012》公布的资料,截至2011年年底,山东省累计核准境外企业(机构)投资项目2758项,协议投资总额1000129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累计824611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82.45%。2011年,全省新核准境外投资项目数372个,比上年增长3.3%,协议投资总额296066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270922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91.51%;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7472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67%;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72592万美元;外派劳务人员48836人。从地区来看,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仍然主要集中在亚洲,其协议投资总额为153361万美元,占到2011年全年协议投资总额的51.80%,主要流向中国香港、日本、柬埔寨、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其次是北美洲,为51316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17.33%,主要流向美国和加拿大;排在第三位的是大洋洲,为39619万美元,占协议投资总额的13.38%;投资额最少的是拉丁美洲,仅为9187万美元。

从近几年的统计资料可以看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呈现出进一步向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的趋势,2011年对外直接投资在亚洲及欧洲的比例有所下降;而对发达国家较为集中的北美洲以及亚洲的中国香港、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投资量有显著增长。其中对北美洲的投资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比2010年对外协议投资额上涨了115.07%。虽然在短期内我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结构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但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变化趋势,开始逐渐从非洲、亚洲、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向中国香港、韩国、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

2 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实证分析

针对山东省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对象的变化,本文试图通过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找出影响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特点。

2.1 变量选择与模型建立

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因素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经济因素、制度因素以及其他因素。其中,经济因素主要包括东道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市场规模、汇率等。制度因素包括东道国的经济开放程度、政策连续性以及东道国与我国的贸易关系、外交关系、文化差异等。其他因素则包括我国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存量、东道国的地理位置等。

本文选择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协议投资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来衡量本省的对外直接投资状况,用FDI表示;由于影响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因素很多,若每个因素都作考虑会引发多重共线性、数据难获取等问题,因此本文只选取几个重要的解释变量,而将其他影响因素归入随机扰动项中。

解释变量主要有:①东道国的市场规模,采用其国内生产总值来加以衡量,用GDP表示;②我省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存量,用TCDI表示;③距离,这里指我省与东道国之间的地理距离,表示为D,这里定义亚洲国家距离为1,大洋洲国家距离为2,欧洲和非洲国家距离为3,美洲国家距离为4;④贸易关系,将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值和进口值加总的值作为变量,用Q表示。由此,可以建立如下模型:

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有效性,本文根据以下原则选取了20个样本:一是经济状况、地理位置等方面大致均匀分布;二是山东省对其直接投资达到一定规模;三是变量数据来源可靠。根据《山东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山东省对这2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75.3%,截至2011年年底,对这2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存量占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总存量的 60%以上。

2.3 检验结果

利用这20个国家或地区的数据进行模型的估计,最后得出的回归结果为:

新方程的样本可决系数达到了0.8089,说明回归方程对样本数据拟合得较好。而且通过ARCH检验,得到Obs×R-squared=0.5104

2.4 对检验结果的分析

从回归的结果可以看出,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山东省在东道国的投资存量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有显著的影响,首先来分析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东道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马先仙用2001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和刘建光、丁卫国用2000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所作出的回归结果正好相反,而与熊洁敏用2004 年的全国对外直接投资数据所作出的回归结果一致,但是熊洁敏的回归结果中,GDP的系数并不显著。从本文的回归结果来看,虽然GDP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了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呈现出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但是对发达国家的投资仍然没有占到主导地位。

结合本文所用的2011年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以及以前一些学者的回归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总体上山东省的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呈现出了向发达国家转移的趋势,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越来越明显,在未来几年里发达国家将成为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阵地,而这也符合我省的技术能力和投资经验不断提高的实际情况。其次,山东省对东道国的投资存量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呈正相关的关系,这体现了存量投资对流量投资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山东省在东道国的直接投资越多,山东省就越倾向于投资该国家。这一方面是由于很多的投资项目并不是短期工程,一般为中长期的投资项目,在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追加投资,从而构成了新一期的对外直接投资,与此同时还涉及一个投资的资金到位率问题,通常来说资金不会一步到位,而是分期投入,这也会增加新一期的投资;另一方面在对已有国家进行投资的过程中,企业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东道国各方面的环境比较熟悉,甚至已经建立了企业自己的社交圈,选择这些国家会使企业降低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又能很快地使工程项目进入运转赢利阶段,同时很多时候还会考虑到国际援助的因素,因此再次投资的时候就会倾向于这些国家。再次,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与其对外直接投资呈负相关的关系,说明了山东省对东道国的出口对山东省的直接投资具有负效应。当今世界各国都或多或少地实行贸易壁垒政策,虽然近年来关税壁垒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是非关税壁垒却以各种各样的名义在阻碍着国际直接贸易的发展,企业为了避开重重壁垒,就得另辟蹊径,而到东道国直接投资就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选择。另外,企业到东道国投资对于刺激其国内经济的发展,缓解就业压力,促进技术升级等都存在着很多好处,因此相比于出口,东道国更欢迎对其进行直接投资的企业。最后,山东省与东道国之间的距离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在现代社会交通、通信高度发达,国与国之间的距离已经不是山东省选择对外投资目的地的一个重要因素了。

3 对山东省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建议

从山东省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可以看出,目前山东省的对外投资还是以亚、非、拉国家和地区为主,这主要是由于我省企业的现有技术水准还比较有限;同时,可以看到近年来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呈现明显的上升势头,这也是企业技术水准提高和海外投资经验丰富的表现。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本文认为山东省企业在选择投资对象国的时候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在现阶段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抓住有利时机有针对性地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商机。这主要是由于发达国家的基础设施发达,市场容量大,居民购买力较强,科技水平高度发达,投资环境优越,投资机会也会很多,这些有利的条件为企业进入其国内市场投资提供了先天的便利。

第二,继续增大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毕竟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山东省在技术和资金方面的竞争力虽有所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而且发达国家市场对外国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要求很高,某些生产要素的价格也偏高,市场竞争十分激烈,虽然此次的金融危机为山东省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契机,但是危机总是会过去的,从长远来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省份,在整体竞争实力还不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情况下,要首先抢占发展中国家市场,尤其是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市场。山东省资源比较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结构不合理,分布不平衡,经济发展受到资源的约束。利用外国资源,弥补省内资源不足,是解决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资源丰富的发展中国家开采成本低,技术资金缺乏,而山东省的资源密集型企业正好有这方面的优势,这也正好符合垄断优势论、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中理论的要求。对资源的投资可采取在东道国进行资源的开采和粗加工,再运回国内进行精细化深加工,这样可带动国内相关行业的发展。

第三,继续增加在投资存量较多的国家的投资,正如上面分析中提到的一样,在投资存量较多的国家进行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企业运营周转的时间和费用,企业在熟悉的社会环境中,从企业自身的交际圈中打开出路。同时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企业的投资对于促进东道国经济发展、增加就业等有巨大的提携作用,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遇,积极行动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有效利用各国政府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对这些国家的投资,从而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四,基于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贸易政策的影响,适当地增加对国家避税地,如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的直接投资。企业在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地区设立离岸公司的动机之一就是规避其他国家对产品出口的贸易壁垒,而金融危机导致主要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上升的势头,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在增加贸易壁垒。因此投资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等金融政策和公司管理制度较为宽松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减少企业出口的阻力。

第五,根据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时,要结合不同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投资行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经验表明,由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层次性,一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格局也会相应地表现出层次性,山东省的对外直接投资亦是如此。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应该投向处于经济发展较高阶段的美、日、欧以及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劳动密集型行业可以投向一些较发达的发展中国家。这样既可以充分利用山东省的优势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同时又可以在投资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提高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赵春明,何艳.从国际经验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世界经济,2002(5):21-24.

[2]熊洁敏.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思考[J].特区经济,2007(5):35-36.

[3]张如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3):24-25.

[4]邱立成,王凤丽.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宏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52-54.

[5]马先仙.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1).

[6]谢绵陛.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战略[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5(1).

[7]刘建光,丁卫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实证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10):55-58.

[8]方爱华.WTO 背景下企业全球运营的区位与产业选择[J].中州学刊,2002(7):39-41.

[9]张新乐,王文明,王聪.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决定因素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7(5):23-24.

[10]曾小荷.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区位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2003(5):80-82.

篇5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对比

首先,从全球视野来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这里选取了美国、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数据与中国做以对比,从流出流量和流出存量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从中将中国与美国、日本这两个发达国家流出流量进行对比看,1996年至2006年美国占全球FDI流出流量的比重平均在19.18%,日本占全球流出流量比重平均在4.81%,中国占全球流出流量的比重平均在0.74%。2006年美国的FDI流出流量为2166.14亿美元,相当于当年中国的10.24倍。从中国与美国、日本的投资存量进行对比看,1980年到2006年间美国占全球FDI流出存量的比重平均在24.4%,日本占全球流出存量比重平均在5.31%,中国占全球流出存量的比重平均在0.4%。同时,可以明显的看出,美国、日本的FDI流出存量都呈现出下降后保持平稳水平状态的势态。

其次,根据FDI流入与流出的比例来考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根据1999年UNCTAD的《世界投资报告》,一个国家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与本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为1:1.1,其中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从表1中1996―2006年的数据可以看出,发达国家FDI流出流量平均相当于其流入流量的1.3倍,发展中国家FDI流出流量平均仅是其流入流量的35%,中国FDI流出流量平均仅为其流入流量的10%。

通过以上的对比看出,一方面,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流出流量以及存量相对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都很小,同时在全球所占的比重也很少,说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过小,显示中国以对外直接投资衡量的融入经济全球化程度尚待深化;另一方面,中国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相差悬殊,说明中国具有很强的区位优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但是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与理论上预期有很大差距,大大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业绩指数

由于对外直接投资比较容易受母国经济规模的影响,用绝对份额简单进行比较并不说明全部问题,为此UNCTAD采用了对外直接投资流出业绩指数(OND),以反映在控制了母国经济规模之后一国对外投资的相对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OND =[某国(地区)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球FDI流量]/[该国(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全球国内生产总量]

不同国家OND的大小反映了不同国家跨国公司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利用方面的差异。一般而言,OND越大,一国对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利用越充分。如果某国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见表2),2006年,中国的OND为11.5,美国OND为90.4,日本的OND为65.6,印度的OND为12.6。从中国、印度、韩国、美国和日本五个国家从1996年到2006年的FDI流出业绩指数排名的比较来看(见图3),中国的排名保持在61左右,在美国、日本及韩国之后。而且中国的OND近年来呈总体下降趋势,印度虽然大部分时间排在中国之后,但它近年来OND排名一致处于迅速上升的势头,2004年之后都超过了中国。较低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表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项目技术含量不高、效益较差,中国企业缺乏所有权优势,进而无法充分利用其他国家的区位优势。

三、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对比

对于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公司经营、利益相关者及从空间角度看的管理的组织。跨国公司经营强度指标和分布指标主要反映跨国公司拥有股权利益的那些境外分支机构的经营,UNCTAD的跨国指数(TNI)从经营角度衡量了全球、发展国家及中东欧国家最大跨国公司的跨国程度。该指数试用了三组变量(销售额、资产和雇员人数)来测算境外经营相对于总体经营的强度,计算方法是取国外资产与总资产比率、国外销量与总销量比率、国外雇员与总雇员比率的平均值。国际化指数(II)――即境外分支机构与分支机构总数的比率,从经营角度来衡量跨国公司的境外经营强度。跨国程度指数和国际化指数说明了一家公司在母国和国外的植入程度和利益。

根据2007年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数据,计算2005年按国外资产排名的前七名跨国公司的国外资产与总资产比率、国外销量与总销量比率、国外雇员与总雇员比率,得到跨国指数,通过国外机构数与总分支机构数,得到国际化指数(见表3)。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的跨国指数还比较低,平均值达到31.35%,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中国的国际化指数平均值达到了38.1,与发展中国家平均值还相差很多。

无论是海外资产规模还是跨国指数和国际化指数,中国跨国公司与世界级企业都有较大的差距。通过对比可知,尽管我国经济在国内保持了持续强劲的增长,但是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还没有形成综合性力量,仍处于国际化经营的初级阶段,国际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中国的跨国公司主要还是国内资源配置,而世界级企业已主要面向全球配置,这种状况不利于中国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能力。

四、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对比

对比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来看,中国的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达到了15%,制造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最小,而发达国家的制造业所占比重很大,2005年中国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为57.5亿美元,发达国家为26552.9亿美元,发展中国家为1174.2亿美元,世界为27742.8亿美元,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占到世界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95%,制造业的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虽然部分原因是其自身结构升级的需要,也是其国内劳动力成本太高的驱动,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通过行业分布国际对比,看出中国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不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西方跨国公司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主要是集中于资源开发类产业部门,是其在母国的生产结构的复制或为其在母国生产体系提供原材料供应等。中国的跨国公司形成于经济全球化的特定背景,各国纷纷放松了服务领域的投资规制,这为中国企业进入服务领域提供了新的契机。服务业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一条重要路径,这可能是后起跨国公司与发达国家早期跨国公司在投资的产业结构上所表现出来的重要差异之一。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批发和零售业66亿美元,占24.9%;商业服务业的投资达56.1亿美元,占21.2%;交通运输仓储业的投资达40.7亿美元,占15.4%;金融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为16.7亿美元,占6.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投资为3亿美元,仅占1.1%。可以看出,服务业项目中劳动密集型仍占主导地位,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比重很低。

五、对外直接投资方式对比

从全球趋势看,传统的新建方式逐步退居次要地位,而跨国收购、兼并方式逐步上升到了主导地位。跨国并购能有效地降低投资成本、缩短投资回收期,已超过“绿地”投资,在世界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据主导地位。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跨国并购成为其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2006年美国跨国并购数达到1602件,较上年增长了12%,英国跨国并购数为817件,较上年增长1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绿地”投资(即创建新企业)为主,但是以并购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通过收购、兼并实现的直接投资63亿美元,占当年流量的23.8%。但是中国跨国并购数目相比之下仍然很少,据2007年联合国贸发会统计,2006年全球跨国并购交易数量达到6974件,其中中国并购交易数量达到61件,占全球并购总数的0.87%。发达国家跨国并购以跨国公司为主,而中国进行跨国并购的主体以国有企业为主,如中石化、中石油、中信集团等,真正达到一定规模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国企数量不多,而且企业进行跨国并购时多依赖于政府的扶持,不利于国内企业迅速捕捉跨国并购的良好时机。

综上,通过对比可见,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跨国企业所有权优势不足,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多为劳动密集型,技术水平较低。要缩小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差距,需要国家政策引导,使得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高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对外投资的政策法规不健全、投资结构不合理等,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中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以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企业不断融入全球经济发展之中,一方面,积累国际经营的经验,制定适合在东道国投资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当地市场赢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跨国企业要在全球合理分配生产实施和人力资源,使市场真正面向全球化。

参考文献:

[1]薛求知、朱吉庆.“走出去”战略―任重而道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差距分析[J].中国外资,2007(4):8-11.

[2]刘红忠.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及国际比较[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3]杨大楷、李增春、杨晔.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6.

[4]吴先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篇6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环境效应;国际产业转移;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21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的国际流动日趋频繁,直接投资也成为发展中国家利用外部资本生产要素的主要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规模迅猛发展,FDI在弥补资本形成不足、推动技术进步、促进就业、增加税收等方面功不可没。然而,在充分肯定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外商直接投资也给我国环境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我国已逐渐成为“世界工厂”并由此极大的促进了国内产业发展和出口扩张,但是由此导致的副产品――污染排放也为我国的环境承载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1 国际产业转移的机理和原因分析

从近代经济史来看,人类社会共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最近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全球制造业向中国的转移。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为这次国际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而中国巨大的成本优势和潜在的庞大市场是国际产业转移的根本动因。

1.1 低廉的劳动成本

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接受国际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式。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经历着不同的阶段,最初,国际产业转移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纺织业、化纤业。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经济和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发达国家的企业纷纷抢占国际市场,而本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给发达国家的企业造成了很大困境。与此同时,中国正经历着城市化的最初阶段,经济还不发达,城市中涌入大量从农村走出来的低成本劳动力。由于产业转移的重点是低附加值的制造加工业,操作简单机械,不需要很高的教育程度和知识积累,因此一般的工人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岗工作。劳动力作为企业生产的主要生产要素之一,劳动力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利润空间,低廉的诙力成本是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主要原因之一。

1.2 宽松的政策环境

经济的发展需要强大的资本推动,改革开放以后,为了更多地利用外资,弥补我国资本形成不足的缺口,我国为外商投资创造了极为宽松的投资环境,各省市也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例如,免交土地使用费,减免企业所得税等。在环境管制方面,也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环境标准。由于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日益严格,从事污染密集型产品生产的企业要承担高昂的治污成本,特别是石油加工、造纸、金属冶炼等行业,污染控制费用已经占到企业总成本的30%左右。因此,为了节约成本,许多跨国公司都将这些高污染行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形成了在国际产业转入国和转出国生产执行不同的双重环境标准。据悉,日本已将60%以上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东南亚和拉美国家,美国也转移了40%以上。

1.3 潜在的发展空间和庞大市场

在经历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战后恢复和其后二十年的迅速发展后,发达国家开始将国内已经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逐渐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里的边际产业可以是指在投资国已经处于衰退期的产业,也可以指在生产过程中的某一生产环节,如研发、加工、营销、售后等属于边际性生产环节。由于投资国在技术、资本上的领先优势,这些“边际产业”对于投资国来说是即将被淘汰的夕阳产业,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讲,则是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企业更有可能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巨大的市场空间。发达国家通过将“边际产业”依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保留发展尖端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从而调整产业结构使其得到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2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和环境质量的现状分析

随着上世纪末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目前已经成为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环境质量令人堪忧。

2.1 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和产业特点

在投资区域方面,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东部,如表1所示,从2010年到2015年间东部地区集中了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接受外商投资较少,几乎不足10%,中部地区外商投资额有所增加,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在产业分布上,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大部分集中于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由表2可以看出,截至2015年底制造业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有442249个,占所有FDI项目的70%,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0788.68万美元,占全部FDI金额的62%。由此可知,制造业是我国FDI的主要投资对象。而事实上,工业是被公认的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而第一、三产业产生的环境污染比较少,因此,为了探究FDI是否由于大量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而带来环境污染的转移效应,下面将继续观察FDI在污染密集型行业的投资情况。

2.2 FDI在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分布

在参考夏友富(1999)对污染密集型产业和严重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引进外资的实际情况,可计算出在各个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包括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外资的投资比例。在我国主要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食品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中,外商直接投资的投资份额都达到了40%以上。其中,在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制品业的投资份额达到52.58%,在造纸及纸制品业的投资份额达到44.17%,这两个行业属于严重污染密集型行业,其生产制造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化学污染物,污染防治困难,环境成本很高。平均来说,在我国污染密集型行业中,外商投资份额已经超过30%。另外,从2006年到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显示,除了个别行业外,大多数污染密集型行业中的外资投资份额呈明显增加趋势,总体投资份额提高了5.08%,部分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10%以上。总的来说,FDI在我国污染型产业中的投资情况确实比较严重。

3 外商直接投资引致环境负效应的原因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可能通过污染性投资给中国的环境质量造成负面影响。那么外商直接投资是如何影响环境的,其传导机制和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呢?

3.1 过分追求GDP增长而忽视环境质量

工业化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子告诉我们,污染一旦形成,治理成本很高。FDI投资于污染密集型产业所产生的环境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带来的经济增长。目前在评价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指标是GDP。作为总量核算的核心指标,GDP在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但是,传统的GDP核算体系并没有考虑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危及到了经济总量的增长。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提出GDP是“灰色”GDP,因为它只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与否,而不能说明资源消耗的状况和环境质量的变化。

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中国创造了GDP年均增长超过8%的世界奇迹,但与此同时,中国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也同样惊人,据中国科学院统计,每年新增的GDP中至少有13%是通过生态环境透支实现的。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然而传统的GDP核算在衡量经济增长时,忽视了污染所导致的环境质量的下降,以及对人类健康、财富的影响,甚至于有时用于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也被当成国民收入、社会财富的增加来加入核算,但事实上,这些费用只应当成为社会成本的增加。只有扣除生态环境损失之后的“绿色”GDP才是真实的GDP,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真实发展和进步。传统的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缺陷使我们在引进外资时,过分的追求GDP的数字,而忽视了环境质量。地方政府为了创造政绩,往往给外商直接投资方很多优惠的政策待遇,其中自然也包括对环境质量下降的容忍:一方面对污染工程不重视,不给予积极的治理;一方面盲目发展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说,这时一种政府的短视现象,环境污染对居民生活会产生严重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也许要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往往为了短期形式上经济增长的目的,而牺牲了长期的环境利益。

3.2 过于宽松的环境标准引致污染性投资

根据环境比较优势理论和污染避难所假说,环境标准低的国家会成为污染避难所。首先,若将低环境标准看作一种生产所需的要素,一般的,假如有国家A和国家B,国家A的环境标准相对低,则国家A具有低环境标准比较势,将生产和出口低环境标准要素密集型产品,而国家B将生产和出口非低环境标准要素密集型产品。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污染产业的FDI会从环境管制严厉的国家转移到管制宽松的国家。面对发达国家越来越严厉的环境管制,污染密集型的生产正在成为其陷入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标准相对较低,这就吸引发达国家将污染性产业转移出去。

我国自改革开放至今,在相对宽松的环境要求下,FDI进行了大量的“生产”型投资,制造业吸收了60%以上的投资,其中大多属于技术含量偏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而对于高科技行业的投资很少。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2013年外商投资于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30582家,占全部外资企业的40%,其中投资于高度污染密集产业的企业有17740家,占一般污染性投资的一半以上。这组数据说明FDI对于污染密集产业,特别是高度污染密集产业有较大的投资偏好。这些产业在生产过程中若不加以治理则会直接或间接产生大量污染物,有害生命健康,促使环境恶化,影响生态质量,并且污染防治较为困难,需大量的资本、技术和管理资源来建立合理的污染防治和处理系统,营运成本较高。事实上,中国目前已出现了两头在外,污染在内的畸形生产结构,即中国进口原料(如石油、铁矿石)经加工后出口成品(如化纤服饰、化工和电子产品),污染性的生产过程则基本在中国进行,中国从事的是生产链底端的“边际环节”,也是经济附加值最低的部分,被喻为“世界工厂”。中国只赚取一点菲薄的加工费,而这些加工费与治理污染所需费用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3.3 对外资企业生产的环境污染监管不力

在污染发生后,地方政府对环境监管的执行不到位也是促使环境恶化的原因之一。首先,我国缺乏一套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企业生产的环境效应的评价体系,因此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环境效应难以进行监控和测度。其次,缺乏合理的企业环境污染披露机制,当环境破坏发生时,往往难以将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企业,最后不了了之。最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相结合的综合性环境规制体制,而由于地方保护主义和对短期经济业绩的追求,地方政府往往对中央的环境政策非完全执行,对所辖的外资企业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往往惩罚不力。

综合看来,传统经济增长衡量方式的缺陷,导致我国在改革开放中过分追求引资规模而忽视了环境保护,于是在较低的环境标准下,外商投资者具有向我国转移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倾向,进而导致环境效率的下降。因此,我国必须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来改善FDI造成的环境成本。

参考文献

[1]Amdreoni,J&Levinson.The simple an alyties of the environmen talK

uznets curve[J].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6739,1998.

[2]Gentry,B.S.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Boon or Ban for the Environment[J].Pollution Management discussion note:InFocus,2000,(09).

[3]夏友富.外商投资中国污染密集型产业现状、后果及其对策研究[J].管理世界,1999,(3):109-123.

[4]魏后凯.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2,(04):19-26.

篇7

20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在这一百年里,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技日新月异,经济快速发展,国际环境日益稳定,正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各国的对外直接投资(FDI)迅速发展起来。

一、世界直接投资的现状

进入21世纪后,FDI继续发展,2007年全球国际直接投资达到18333.24亿美元,远远高于2000年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

2007年发达国家的流入量达到12476.35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了32%,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接受国,欧盟是外国直接投资流入量最大的地区,几乎占发达国家总流入量的三分之二。

发展中国家FDI流入量在2007年达到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4997.47亿美元,具体来看,所有发展中地区的FDI流入流量几乎均有所上升。

二、对外直接投资进入方式分析

FDI有两种进入方式: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技进步加快和各国经济自由化加强,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FDI存量和流量规模日趋庞大,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推动力。联合国贸发会议《2001年世界投资报告》指出,2000年,全球跨国并购总价值达到1.1万亿美元,在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中所占的份额超过五分之四。一般情况下,外国直接投资较容易受跨国并购的影响,因此,这段时期跨国并购比新建的外国直接投资下降得更多。

2003年跨国的企业购并投资件数4500多起,在发达国家方面,美国是首位的跨国企业并购投资对象国。而在发展中国家方面,中国列首位,但在全世界则列于第四位。2003年跨国企业并购投资额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私有化进程的延缓或终结。

2005年跨国并购的交易额和交易量均有所增加:金额增至7160亿美元;交易量增至6134宗,已接近1999年跨国并购达到第一次高峰时的水平。这样高水平的并购尽管是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结果,但也确实受到全球证券市场复苏的推动。

2006年,并购仍在外国直接投资流量中占很高比例,但绿地投资也有所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经济体和转型期经济体。由于公司盈利的增长,利润再投资已成为内向外国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大约占2006年全世界外资流入总量的30%,单在发展中国家就占到了一半。

2007年,跨国并购交易的金额达到1.637万亿美元,比2000年创记录的水平增长了21%。因此,从整体上看,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2007年全球跨国并购没有产生明显影响。

三、对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启示

1、中国应增加对外直接投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水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现在中国的外汇储备也相当丰富,中国有条件有能力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特别是增加跨国并购,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年在世界范围内,跨国并购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中国要进一步发展本国经济,就要顺应世界发展潮流,采取并购的方式可以利用别人原有的销售渠道,与新建相比,节约成本。

2、培养跨国管理人才。从整体上看,我国派往境外企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缺少从事跨国经营所必备的,既有专门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能,又通晓国际商务惯例,国际营销知识和外语水平的跨国经营的高级管理人才。我国企业缺乏一整套适应国际市场竞争需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许多从事跨国经营的企业还没有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本观念,对人才资源管理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人事制度管理的层次上,导致外派人员专业能力和积极性都不高,远远不能适应跨国经营对人才需求的竞争需要。因此,我国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国内比较缺乏熟悉国际规则和东道国的市场法律的人才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招聘优秀的国际人才来弥补靠自身培养的不足。同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通过公开招募人才、建立培训中心或者委托专业机构从事相关活动等方式,加强对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东阳,对外直接投资的实现途径及其选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2,(06).

篇8

一、我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

(一)我国对外贸易现状及特点。

自我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与基本模式定位于外向型开放式发展,有利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与此同时,我国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和外资引入,在提升我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市场化经营管理,带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等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据海关初步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末,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为29727.6亿美元,较09年增长34.7%,其中出口总值为15779.3亿美元,增长31.3%;进口总值为13948.3亿美元,增长38.7%,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减少6.4%。2010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出口与进口继续大幅增长且贸易顺差有所减少的特点,这主要源于国际经济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复苏,我国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完善使得进出口增长逐步趋于理性,并且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随之显著提升。

近些年来,我国对外贸易面对新形势的不断变化呈现出以下特点:其一,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逐步巩固了世界贸易大国的地位,并且对外贸易顺差逐步缩小,使我国进口与出口贸易趋于理性增长;其二,加工贸易一直是我国发展经济、改善经济结构、吸引外资的主要方式;其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规模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得到优化;其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方式面向多样化发展;其五,我国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对亚洲、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长快速,但是对非洲以及拉美的出口增长不稳定。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特点。

据商务部的《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显示,2010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为688.1亿美元,同比增长21.7%,年均增速为49.9%,占据全球总流量的5.2%,首次超过日本、英国,跃居全球第五。截止到2010年底,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22个国家和2786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这说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并且增长速度远远大于世界年均增长率。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贯彻执行“走出去”的战略方针,其主要特点表现为:其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投资地区相对集中;其二,投资领域拓展速度快,由初期投资于出口贸易、餐饮、航运等领域,拓展到电子通讯、石油化工、设计咨询、交通运输、资源利用、医药、资源利用等众多领域;其三,投资方式日趋多样化,包括跨国并购、投资办厂、境外上市、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其四,国有大型企业仍然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导力量,民营企业正逐步成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并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其五,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初步形成市场多元化的格局。

二、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形成的实证分析

本文为验证我国对外贸易与投资一体化的形成机制,研究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因此,借助于《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商务部网站上的数据,包括中国1991至2010年各年的对外投资额、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数据对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形成进行实证分析。在这里所指的出口额与进出口总额为货物贸易,而对外直接贸易投资额仅指非金融投资。为了验证许多学者普遍认为的中国对外投资促进了对外贸易这一观点的正确性,笔者首先采取计量方法,得出可以表现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与对外贸易之间线性关系的计量公式为IETRADE(中国进出口总额)=3490.5146+42.2976×CFDI(中国对外投资额流量)

由于IETRADE与CFDI的相关系数为0.82,且CFDI系数为42.3,以此证明进出口总额与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具备正相关关系,即进出口贸易总额会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而增加。

由上述检验我们得知,中国对外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是相互关系的,两者是相互互补而又相互促进,我国贸易投资一体化化的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因此,我国应大力发展境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快速增长。

三、我国对外贸易投资一体化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并健全政策体系,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为了有效地促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我国应建立并健全与金融外汇、财政税收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内容相配套的政策促进体系,并以此来激励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其一,国家应尽快制定并出台《境外国有资产管理法》、《对外投资法》、《对外投资审查法》等法律法规,借此形成较为完整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这样有利于中国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有法可依,进而对各项投资加以规范,使之能够健康稳定发展;其二,应建立境外投资管理机构。该机构的主要作用是对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时,给予一定的协调和管理,并为进行境外投资的企业提供相应的服务,同时研究并总结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以及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作为依据,不断地完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其三,在财政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可以通过建立优惠的财政税收政策,鼓励企业进行境外投资。为了便于财政税收优惠政策的实行,应对当前现行的境外投资上缴利润进行适当的改革,并建立健全与国际规范相符的各类税收政策,避免双争双收的情况发生。

(二)增强产业扶持,发挥品牌效应,致力于跨国公司的培育。

现阶段,世界各国均将培育跨国公司作为提高本国综合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强弱直接反映一个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水平高低,由于中国在发展跨国公司方面起步较晚,跨国公司也均以中小型为主,为了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必须加快世界级跨国公司的培育,这对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思。首先,应从政策上对重要产业给予一定的扶持。根据国外大量的成功经验表明,国家应在跨国公司发展的初期阶段,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这一时期属于公司的重要成长阶段,通过政策扶持可以使之渡过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难关,最终成为具有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同时政策扶持应遵循扶优扶强的原则,这样有利于促进大企业快速成长;其次,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民营企业规模的不断壮大,加之对外开放政策的鼓励,使得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将投资的目标转移到境外,基于这一现状,应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带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三)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多元化战略。

篇9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汇率 对外直接投资

中图分类号:F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7-0061-02

一、人民币汇率走势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人民币汇率走势。自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走势基本呈现出“大涨小跌“缓慢盘升的特点。2005年人民币汇率保持小幅升值;2006―2007年人民币升值速度加快,汇率波动幅度增大;2008年以来更是一路“破关”,4月10日迈入“六时代”;2009―2010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6.8368~6.8201区间内小幅度的波动;直至2011年4月15日,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6.5301元,创汇改以来最高,这一价格与汇改前的8.2765相比,累计升值达到了21.1%。此外,中国目前居高不下的外汇储备水平与紧缩的货币政策手段,会使得人民币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持升值的态势。

2.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升,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呈加速增长。据统计,2009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到565.3亿美元,从存量上看,截至2008年底,中国随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了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额累积达1 179.1亿美元。2002―2008年年均增长率达到143%。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加速增长,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1)从投资规模来看(如表1所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和实际利用外资总额都在不断增长,2002年和2003年连续两年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吸收FDI第一大国;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总体规模相对偏小,2007年之前每年对外投资与引进外资的比例一直小于0.3,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093),与中国整体经济实力以及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严重不相符。(2)从投资地区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几种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这种过分集中的地区分布,不但不利于分散风险,而且会造成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自相竞争的“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果。(3)从投资行业来看,中国的对外投资结构过于低级化,第一、第二产业在中国FDI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80%。这种低级化的投资结构会对中国参与国际分工产生不利的影响。(4)从投资方式来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比较单一,超过七成的对外投资企业属于投资新建企业,且经营形式以合资和跨国并购为主。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分析

1.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影响。传统理论认为,本国货币升值有利于本国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一个国家的货币升值意味着外国货币对本国货币贬值了,即以本币衡量的外国资产价格、市场上的原材料价格以及名义工资降低了,本国对外直接投资所需要的投资成本减少;另一方面,汇率的小幅稳步提升必定会提高本国经济和货币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为本国对外投资企业提供更好的对外投资条件。

为了研究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我们利用1999―2009年的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和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年度数据,建立了一元线性回归基本模型:LnFDI=β0+β1LnE+μ。其中,FDI为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净额;E为直接标价法表示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并利用Eviews6.0软件对上述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和协整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两个变量都是二阶单整,且变量LNFDI和LNE有协整关系,其协整回归方程如下:

LNFDI=118.9764-17.19524LNE

(4.9871)(-4.8101)

长期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人民币的汇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即人民币每升值1个百分点,会带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加17.19524个百分点。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两个P值分别是0.2972和0.0246,说明变量LNE是LNFDI的格兰杰原因,但LNFDI不是LNE的格兰杰原因,即人民币汇率变化是引起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变化的格兰杰原因。

表2

2.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影响。人民币升值给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投资主体带来的最显著的影响是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明显增多。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的主要力量是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由于人民币升值带来了新机遇,许多创新型企业踏入这个新领域,例如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集体企业、联营企业等,中国的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和合理化。

3.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影响。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众多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企业的投资方式和对外合作方式趋于多样化和创新化。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统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模式主要有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跨国并购、参股控股等投资方式。

4.人民币升值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的影响。要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调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而人民币升值恰好给中国出口型投资企业提供了这个契机。行业中的优势企业由于人民币的升值更占优势。

三、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中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策略

1.投资主体策略。一方面要积极培养中小投资主体:中小型民营企业相对于国有企业具有更强的产权、营销、成本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在产权方面,国有企业由于委托等因素往往会造成化公为私、私吞投资款项等现象的发生,而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并且企业内部管理层较少,化公为私等现象发生的几率较低,另外投资者会首先考虑自身利益谨慎投资;在营销方面,对于长期在国内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来说,中小型民营企业对于东道国的市场更为敏感,能更快的适应和挖掘东道国的市场;在成本方面,相比大型的国有企业,中小型民营企业无疑是无论在人力、技术还是生产方面的成本都占有很大的比较优势。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了盈利会从利益最大化角度配置人员,充分发挥和利用现有人才,达到效率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缺乏高技能、高创新能力、高素质的管理、科技、法律等方面的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外,对外投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投资分析制度、财务预算制度、财务分析制度等。对外投资企业应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优化企业内部经营环境,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

2.投资区位选择策略。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企业的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更要灵活多变。首先,可以针对性的加大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因为发达国家具有技术以及管理上的优势,且市场潜力较大,拥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收益率相比较高。并且发达国家拥有一些难以通过外部市场交易获得的高端技术,中国可通过在发达国家设立研究机构学习这些高端技术。其次,可以选择性的对一些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相比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进入障碍较少,资源性较强,并且其投资空间及投资潜力较大,发展潜力巨大。并且对于中国经济近年来的迅速发展,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型投资可以极大缓解中国的资源紧缺状况。

3.投资方式结构策略。在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可以适当转变经营方式,灵活应对升值压力。人民币升值最直接影响到的是价格,所以一些企业如果能够采取措施控制其商品的价格,这会大大减少人民币升值对企业的影响。一些纯粹的出口企业,可以转变经营方式,转型为供应商,直接在国外创立自己的品牌、自己的营销网络以及自己的服务体系,更为直接的接触其商品的购买者,也可对购买者进行调研,掌握其偏好的变化,进而建立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逐步使自己的产品同其他同类产品差别化,从而可以部分的控制其产品价格,减少汇率波动产生的影响,也可以赚取超额利润。

4.政府宏观扶持策略。政府的扶持会使一些融资困难、信息缺乏以及投资风险过大的中小型投资企业得到极大的发展,在人民币升值趋势下,政府的扶持无疑是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强有力的催化剂;而且在这种背景下鼓励中国企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解决流动性过剩,平衡国内外经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1)简化省批程序。政府可以适当放宽审批政策,简化审批程序,使各种类型的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竞争。(2)给予投资者鼓励优惠政策,加快生产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于某些利用国内生产设备和生产资源出口到国外进行投资建厂的,政府可以适当缩减出口税收;对于某些投资潜力大发展前景好的投资企业给予适当的优惠贷款;对于一些在国外投资并开发出国内缺乏的技术产品或资源材料的企业,在中国进口时也可给予减少税收以及外汇补偿的优惠。(3)加大对中国对外投资的法律支持力度,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4)积极参加同各种地区性的经济合作,通过签订互利互惠的双边或多边协议,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参与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的投资项目,改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OFDI 区位选择 影响因素

一、引言

近年来,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都将对外直接投资作为发展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手段。目前,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为中国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与融合提供了便利条件,全球市场为我们准备了很好的外部条件与时机,我们应该很好地把握这次难得的机遇。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积极扩大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引导更多的企业“走出去”己成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然而目前中国在这方面的实践还不够成熟,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针对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我国OFDI区位选择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有了初步发展,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仍存在巨大差距,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

1、投资分布过分集中,区位结构不合理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表现为分布过分集中的特点,主要集中地有港澳地区、美国和日本以及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对投资环境较好的欧洲投资较少,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居多数的非洲地区进行的投资也明显偏少。

2、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与经济地位不相称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虽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与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仍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规模较小,而且区域分布较广,缺乏竞争力。而另一方面,中国现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贸易大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严重滞后于中国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对外投资规模与经济地位不相称,迫切需要加快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力度。

3、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效率低下

第一,金融危机引致的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缺乏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破产;同时,全球经济下滑,市场需求缩减,全球经济下滑,市场需求缩减,对外直接投资减少;第二,金融危机使跨国公司企业利润和银行贷款急剧下降,导致全球流动性不足,中国跨国公司的投融资较为紧张,从而抑制了企业大规模的对外直接投资;第三,金融危机给跨国公司的投融资带来信心不足的问题。

三、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政策建议

(一)针对企业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建议

第一,投资前做好调查。

到国外投资不同于在国内,不同的国家在信仰、社会文化、消费习惯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要想在东道国市场站住脚跟、获取高额利润,必须在投资前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并结合政府公布的信息,仔细分析东道国的优劣势,认真做好投资的可行性研究。

第二、注重产业集聚效应。

目前无论在发达国家(地区)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地区),产业集群现象都很常见,如美国的硅谷,是美国重要的电子工业基地,也是世界最为知名的电子工业集中地,聚集了全球数十家 IT 业巨头和众多拥有高科技的中小型公司;北京的中关村,是我国计算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地;浙江、江苏和东南沿海地区,则是我国服装、鞋帽、小家电等制造厂商的集聚地。

第三,注重人才的培养。

海外直接投资是一项复杂的跨国经营活动,不仅要求经营者掌握国际惯例和国际法律法规,通晓国际投资、金融、报关等必要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求经营者能够熟练地将所掌握的知识应用到投资中去,当遇到不公平待遇或者东道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时,能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针对政府层面的对外直接投资建议

第一,加大对外直接投资的金融支持力度。

在企业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多种多样的困难,但大部分企业表示“融资难”是主要障碍,尤其是对资金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来讲,由于缺乏国际投资经验,并且信誉没有大型企业好,所以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融资更是难上加难。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商业银行放贷或者直接给予跨国企业一定的资金支持,并简化境外放贷的审核程序和环节,使跨国公司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注入资金。

第二,提供对外直接投资的信息支持。

跨国公司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即使事先做过调查,但对复杂的海外投资环境仍不能做到十分了解,因此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提供有关东道国的经济、法律、投资环境、外交政策等方面的信息。

第三,政府应为企业跨国经营提供法律支持。

我国政府应在世界贸易组织的总法律规则下,借鉴其他国家经验,不断完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各项相关政策,以保证我国跨国公司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四,创造有利于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环境。

我国政府应充分发挥外交作用,发展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借助一切可能的机会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四、总结

中国OFDI的发展已经进入全速前进阶段,也取得了很多可惜的成果,但是总是存在着投资水平不高、投资规模偏小、区位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使得我们的发展不够完善。要想使我们的OFDI发展得更好,更顺利,需要政府、企业及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努力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是大势所趋,这也是每个企业将要或者正在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做出正确的区位选择策略,还需要我国企业不断地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曹秋菊,熊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对策[N].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

[2]陈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研究[J].2007,(04)

[3]陈淑英.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和产业选择[J].价值工程,2006,(10):126-127

[4]陈德铭,鲁明私.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发展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02):27-3

[5]江小涓.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更均衡合理地融入全球经济[J].经济研究,2006,(03)

[6]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