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26 14:49: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双减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主要讲述在新疆双语班开展双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新疆 教育 双语班 双语 课堂教学
随着新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力推进“双语”教学,已成为势在必行之势,作为民汉合校的一名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二十多年,虽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问题,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双语班开展双语教学这种挑战却是史无前例的, 那么怎样在双语班开展双语教学,让双语教学课堂“活”起来呢?下面就本人在双语班执教《新疆》课谈几点肤浅的看法:
一、知彼知己 因材施教
目前双语教学面临着双重困难,因为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活动的过程,在双语班实施汉语授课,对学生的汉语应用能力要求较高,学生不仅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理解课程知识,还要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应用。这对于汉语水平较差、严重缺乏汉语言环境、大部分来自农村的学生来说更是极大的挑战。首先,民族学生用汉语学了有语言障碍,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薄弱,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其次,教师还不能完全适应双语教学的要求,成为“民汉兼通”的教师。因此,双语教师必须是一位复合型教师,才能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从而顺利地开展双语教学。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我校双语班全部课程采用汉语授课加授母语课,这不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严峻的考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我教你学的模式,注重培养学生全方位地应用汉语的能力,并主动积极地融入到汉语课堂教学中来,使师生之间形成良好互动的教学氛围。
三、深化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
开展双语教学,需要教师在不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手段,才能有效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果。
1.重视开讲的艺术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好的开头,往往就像一块无形的“磁铁”能使学生兴趣倍增,例如我在讲《火焰山》一课时,我让学生用汉语、维语两种不同的语言讲述关于孙悟空和铁扇公主的故事,教师和其他学生做补充,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达到。因此,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时应该结合学生的汉语实际掌握情况精心设计导入,多以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为线索,让学生在主动的能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中挖掘潜能,树立自信,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 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自然的汉语交际中学习知识
学生的学习不单纯是一个获得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要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积极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执教《新疆活化石》一课时,以小学生最喜爱看的动画片为切入点,指名学生上台给同学们讲述在动画片中了解到的有关恐龙的知识,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汉语交流,同学们争先恐后,畅所欲言地讲述自己的见闻与大家分享,最后教师出示有关恐龙的挂图,以图画的形式再现称霸一时的恐龙。完成知识目标向能力目标的转化,体现了双语教学和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组织学生在自然的汉语交际中学习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我参与,我快乐,我展示,我精彩,我自信,我成功”的学习观。这也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生本教育”理念,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类情境活动中掌握知识,升华情感。
3.强化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文、声、像融为一体,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压缩教学时间,为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开展学习活动。多媒体技术中的电声教学、音频或视频制品,给学生提供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平时汉语基础不是很好的同学以及平时不太愿意开口说汉语的同学都能很容易投入到这种语言环境中展开学习。同时还可以通过图片与文本的交互出现,让鲜活的感性材料再现生活场景,给学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实现双语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降低学生在汉语理解上的难度,真正达到双语教学目的,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四、建立动感课堂,坚持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新疆》课是一门地方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有其自身的特点,教师在使用汉语进行授课时,除了把握学科特点之外,还应特别注意研究和把握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把自己所了解的家乡的风土人情、地域特征、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用不同语言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另外,教师可以收集大量的有关《新疆》课的资源,并且有效利用这些资源,把课堂引向生活,让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我在教学《神秘大峡谷》《湖怪之谜》《五彩湾》《天池》等旅游景点这些课时,我把在旅游中的一些视频、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语言去评价教师的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汉语听、说、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表现力,这对学生进行双语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
五、准确使用专业术语开展双语课堂教学
篇2
一、目标任务
1.启动建模。全体教师轮流到本市道德课堂实践代表学校实地观摩课堂;以班主任为核心,联合任课教师,合理划分 4~6人学习小组;指导小组建章立制,实行小组捆绑式评价;培训学习小组长,开展“兵教兵”活动;制定《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
2.落实规范。全面落实《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和《课堂教学操作规程》;全面落实《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规范》,保证每位学生课堂学习的规范性和参与度;建立教师评价体系和学习小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落实规范,推进改革;选派学校主管教学领导及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深化道德课堂的理解。
3.总结完善。全面启动高效课堂改革评价机制,推动“双主六环”模式课堂常态化;改革教案模式,全面推广《教&学案》,严格按《教&学案》要求备课;课改“扶贫”,对验收不合格的教师、小组、学生进行帮扶;总结学习小组管理经验,推广先进学习小组经验;发现课改典型,树标立模;全面总结课改进展情况,守正纠偏。
4.深化创新。推广典型教师的做法,发挥带头作用;总结本校道德课堂改革经验,逐步完善“双主六环”课堂教学模式。
二、“双主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的六个环节
1.自主学习。学生以教材和学案为对象,初步完成基本预习任务,圈定关键问题。
2.讨论交流。形成整体目标、重点难点,记录、提交有价值的问题。
3.共同探究。围绕目标和重点难点,按小组分派具体学习任务,围绕学习任务,组内分工合作、共同探究。
4.展示提升。各小组展示学习结果,在借鉴、分享、质疑、对抗中提升。
5.练习巩固。对学习内容及时练习,巩固掌握学习内容。
6.达标测评。依据学习目标,检测学习目标达成情况,再次达成目标。
三、课堂教学基本步骤操作规程及要求
1.自主学习。教师须明确告知学生学习内容、要求、方法,辅以导学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做好学习笔记;必须保证独立学习、独立思考。
2.讨论交流。教师指导学组织小组成员交流学习成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交流过程中,既要学会倾听,更要学会表达,对其他小组的问题也要敢于回答和质疑。
3.共同探究。教师根据确定的目标,分小组分配任务,任务必须明确,要求必须具体,然后巡视;学生接受任务后,先独立思考,然后组内交流解决问题,记录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对于小组的共性问题,进行共同探究,然后对照版面,对本小组即将展示的内容,进行预展,确定展示方式,展示过程中人员分工。
4.展示提升。教师根据分配的任务组织展示,保证展示问题的共性,提高课堂的最大效率;允许学生充分发言,保护学生积极性;把握优、中、差学生的展示机会,尊重、鼓励每个发言的学生。学生展示要积极踊跃,力争简洁明了;要勇于提问、质疑、讨论;要学会倾听。展示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点评激励学生;通过追问引发学生的思考,实现知识的拓展、延伸、拔高;通过点拨促成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通过举一反三总结规律、方法;通过评价促成学生的积极参与、大胆质疑、合作分享、借鉴提升。
5.练习巩固。教师要在小组展示后,给学生留有全面学习、训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能把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掌握,个别问题个别讲解。学生在全班展示后,抓紧时间把自己组外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保证学习的全面性、整体性,避免遗漏。
6.达标测评。教师每节课都要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及时反馈矫正,尤其要关注学困生的达标情况;达标测评可以采用组内问答、对子互查、小测、板演等多种形式完成。
四、“双主六环”课堂教学模式的三个关键
1.先学。教师通过对课程标准的把握,对学习章节的研究制定导学案,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导学案,通过阅读教材、查阅资料,初步把握文本,形成学习目标,并初步达成学习目标。通过师生共同讨论,再次确定学习目标,并通过预习交流再次达成学习目标;对于不能达成的目标,有价值的问题予以搜集整理,然后通过展示再度达成。
2.展示。小组内交流预习成果,教师分配任务,小组合作、立体学习,全班展示、全面提升。展示是生生、师生、组组互动的过程,主角是学生,学生提出问题、讨论问题、阐述观点和见解。教师适时点拨、引导、鼓励、激励,在追问中澄清。展示不是预习的翻版,是提升。展示的内容是学生普遍困惑的、易错的,能够生发出规律、方法的。展示的目的是通过展示实现生生互动,在教师的点拨、追问中提升对知识的理解、感悟的水平。
篇3
关键词:网络课堂;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模式探究
就我国当下而言,传统教学模式仍主要是以面授教育为主,然而随着我国考试模式及内容的灵活多变,面授式教学由于老师及基础设施的局限,已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至此网络课堂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在此环境条件下,要想实现传统教学与新兴网络教学模式两者逐渐合同、优势互补,双互动式教学方式已成为其未来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
一、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法的内涵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2013年学校提出了“社会化导向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提出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机互动”和“学生和社会互动”的教学模式。
开放教育学院2013年在开放教育省开课中践行了“四动”教学模式,通过对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的探索,构建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来探索和应用“四动”教学模式。设计是以全面系统完成课程教学内容的面授教学课堂和网上教学课堂――“两堂”为主线;以突出重点、讲解难点、引领要点的实时教学环节和非实时教学环节――“双环”为平行主线;以培养能力、塑造素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人与人互动和“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双互动”为桥梁,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
如图所示:外侧三角形线为实时教学环节(学生――计算机――教师,教师――资源――学生),内侧三角形为非实时教学环节(教师――计算机――资源,学生――计算机――资源),外圆为人与资源互动(学生――计算机――资源,教师――计算机――资源)。
二、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2013年,开放教育学院在开设的124门课程中,对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索。
(一)面授教学课堂的建设
远程开放教育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一种全新的现代教育形式。它的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这种新的模式必然要引发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与此同时,由于网络资源的日趋丰富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开放教育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愈来愈广。因此,面授教学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中,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前提下的一种辅措施。我们的面授教学一定要纳入整个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的链条中去,使面授教学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下面授教学的特点,决定了面授只能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引路”,而不能是“课堂上面面俱到讲解问题”。因此在课程面授教学中应完成以下教学任务:1、指导学生尽快掌握这门课程的远程开放教育的学习方式,适应其课程特点。2、注意做好多种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方式的运用,同时还要注意研究授课的艺术与技巧。3、在照顾教材系统的前提下,按一定的教学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讲清、讲透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帮助学生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扫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面授教学的形式可以采取专题讨论、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在2013年开放教育学院开放教育所开设的124门省开课程中,强化了面授课堂的教学设计,重点抓了以教学资源光盘为主要形式的教学资源整合,使学生有内容可学。在面授课堂的组织上,打破了以往教学为主,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基于学生学习基础的不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同,在本学期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个别化导学为主要方式,教师全过程服务为特点的面授课堂教学形式。
(二)网上教学课堂的建设
多种媒体的网上学习资源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建立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模式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强调网上资源的一体化设计,是指对网上各种教学资源的科学设置及有效组合。其重要意义是:可以补充完善文字教材的缺欠,保证课程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务实是指设计的网上资源不仅结构设置科学,而且更有实用性,注重提高知识信息的针对性、新颖性,减少重叠性,陈旧性。在2013年开设的124门课程中,按照一定的进度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自学,还设计了自学导读、作业讲评、期末复习、视频课程等栏目、为了帮助学生检测相应阶段的学习效果,除作业外还安排了两次在线考试。在网上教学的组织过程中,以网上课堂为主要形式,将教师在面授课堂的内容搬到网上,同时根据网络的特点,进行以“师生”、“生生”和“生机”为主要形式教学模式探索。
网上教学课堂的建设一年多,效果非常好。通过对180名学生和11名教师的调查,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三)实时教学环节和非实时教学环节的实现
远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辅导,学生的小组学习,师生、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远程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环节。这些教学活动交流的方式有一对一,一对多和多对多几种,有实时交流也有非实时交流,可采用的方式比较多。教学通过面授教学、即时通讯软件(QQ)、电子论坛(BBS)三种方式实现实时教学环节,通过电子论坛(BBS)、电子邮件(E-mail)实现非实时教学环节。
值得指出的是通过通讯软件(QQ)、电子论坛(BBS)建立视频的教师实时辅导,将学生的在线学习由非实时辅导转化为非实时辅导与实时辅导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多、更直接地得到教师的帮助,使师生之间的交流更贴近、形象。
老师在与学生交互的论坛中,得到了在平时难于得到的信息,学生的各种见解,无形中给老师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参考资料,在这种特别适合他们的品味的环境中,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随之高涨,学习效率显著提高。
(四)双互动的加强和督促
“教育以人为本”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理想。从孔子到苏格拉底,从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杜威到今日的每一个教育者,人们一直追求着尊重学生、促进人充分发展的完满教育。“以人为本”首先就要确认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确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其次是要注重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虽然信息媒体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人―机交互或是人―机―人交互,但是技术的应用并未改变人与人互动的本质,技术只是为学生个体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创造环境。[1]
以培养能力、塑造素质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的人与人互动和“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双互动”为桥梁,形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两堂双环―双互动”教学模式。此模式下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教学资源学习,和同学、教师一起讨论、交流,以实现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个人与教学资源之间的互相交往、互相沟通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将被动学习变成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活动。
互动教学应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人与人之间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师师互动”,另一个是“人、计算机、资源互动”的人与资源互动。在2003年接手这门课程起,我就开始注意资源的建设,建设了网络课程、网上学习环境、建设了丰富的网上课堂等多种媒体资源,学校的计算机、网络设备等支持服务很完善。随着远程教育的开展,随着“两堂双环―双互动”教学模式在课程中的应用,我感觉我们也需要更加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2]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多种方法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首先每天中午12点,教师准时登陆QQ和电大在线的BBS讨论区,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也在这个时间登陆,在QQ的课程群中不只讨论课程问题,也谈事业、家庭、交友、休闲等等问题,大家就象好朋友一样。我们还经常使用视频或语音聊天,大家象天天联系的朋友一样,成为一个集体。有的学生没有QQ号,不会使用,我就帮他申请,教会他使用,使每个学生不掉队,共同解决学习、工作甚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进而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善于利用一些手段和方式方法来引导学生、来吸引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还要能够主控整个学习过程,掌握教学进程并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网上课堂和面授课堂双互动教学方法在开放教育省开课程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经验。既符合远程学习的要求,又在实践中优化了学习方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正如学生调查所说:这种教学模式优化了学习过程,促进了我们教学创新与改革,刺激我们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方式,应用更恰当实用的教育技术,寻找更好的理论支持。使自己的教学、学习与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相长。这种教学模式对教师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精心设计两堂、双环、双互动,适时更新教学观念,兼收并蓄教学改革成果,要付出大大超过课程规定课时的劳动量,要求教师有很强的责任感与奉献精神。(作者单位:辽宁省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森.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教与学模式的创新[J]. 成人高教学刊,2003,(2):26-39
[2]刘永泽,吴大军,刘淑莲,刘媛媛.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6)
[3]谢江田.电大系统学习资源建设的策略选择[J]. 中国远程教育,2002,(4):38-40
篇4
[关键词]安全系统工程 混合式教学 网络资源 教学质量 措施
[中图分类号] X9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3-0142-02
一、前言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将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组成教学的双课堂,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1]“安全系统工程”作为安全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以及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资格考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2] [3]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多采用课堂传输式教学,受学时较少、专业特色等限制,教师很难全面系统地讲解该课程的理论、方法及应用。将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开展双课堂混合式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平台和更多更前沿的资源,使他们接触和学习到不同领域的安全技术及应用实例。本文结合现已在昆明理工大学开展的“安全系统工程”混合式教学实践情况,详细介绍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以及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措施。
二、“安全系统工程”双课堂混合式教学的实施模式
为了使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效衔接和互补,在充分考虑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特点和功能后,笔者对混合式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如图1所示,课程实施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网络教学和多元评价四个环节。
(一)课前准备
为了保障双课堂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笔者编写了与教学配套使用的课程讲义,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完善。教学设计对于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开展至关重要,尤其要考虑如何选择合适的任务和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学习。“安全系统工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为: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将本节课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思考题在网络平台上,让学生提前准备和预习;学生则将遇到的问题在平台上。课堂教学环节,教师只讲解重点、难点部分以及学生提出的问题,剩下内容留给学生课下利用网络平台自学;每节课留有15~20分钟时间进行提问答疑、讨论交流及作品展示。网络教学环节,教师在教学平台上布置学习任务、讨论话题,学生则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提问咨询,参与交流讨论。
(二)课堂教学
本课程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课堂教学环节:1.课程部分讲授。教师只讲授重点和难点内容,剩余内容由学生课下自学或由学生轮流上台讲授,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2.案例教学。由于本课程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中建立了很多结合工程案例的教学模块,如针对某一起煤矿瓦斯爆炸事故,让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讨论事故发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思考如何建造并化简瓦斯爆炸事故树。3.学生小组协作研究。为了推进“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针对课堂讲授的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的重要内容,教师选取若干研究专题,如“加油站储罐区危险性分析与对策研究”、“矿山顶板跨落事故树分析”等,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科研小组,每组负责一个专题,小组成员通过课下查找资料、协作完成相关研究,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科技论文,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每个小组的代表介绍研究项目的主要内容及成果,并回答同学们的提问。4.课堂讨论。该环节融入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及学生作品展示中,教师选择有争论的且能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问题,并且正确引导讨论方向和内容。讨论可先在学习小组成员内部进行,然后小组之间交叉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地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
(三)网络教学
课堂上未讲内容的学习、课程扩展资料的自主学习、提问答疑、交流讨论、模拟测试等都可在网络平台上完成。1.自主(协作)学习。学生在课下利用网络资源进行预习、复习或拓展学习,是网络教学平台最重要的功能。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围绕学习目标开展自主性学习,也可以与学习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协作学习,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2.答疑解惑。对于课堂上不好意思提问的、课下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就业考研等问题,均可在网络平台咨询教师,教师将汇总的问答资料在平台上供其他学生参考。3.在线交流讨论。在网络教学实践中,每周由教师或学习小组发起专题讨论,讨论话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包括理论及应用问题、具有争论性的问题、答案多元的问题等。4.因材施教。为了促进所有学生都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教学平台,教师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人信息、学习基础、活动记录、生涯规划等情况,提出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并开展相应的辅导。5.作品展示。学生可将自己的学习心得、研究报告、科技论文等成果到网络平台供其他学生参考学习。6.在线测试。学生通过在线测试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测试结果能够了解学生的常见错误,以用于改进教学。
(四)多元评价
“安全系统工程”课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应从不同方面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多次评价。[4]本课程将课堂综合能力测评、网络学习测评及期末考试测评三种方式相结合,按照3∶3∶4的比例进行综合评分。1.课堂综合能力测评,包括课堂提问、专题讨论或演讲表现、论文宣讲及问答等方面。论文宣讲环节可由教师和其他小组的成员对宣讲小组进行评价,每个小组之间互相评价。2.网络学习测评。教师通过查看和统计学生登陆次数、浏览下载课程资源的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专题讨论中的表现、提出和解答问题的情况等内容,可以了解并评价学生平时开展网络学习的态度及效果。3.期末考试测评。“安全系统工程”的混合式教学减轻了期末考试的分量,并且重点考核学生对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以及综合素质能力。
三、提高混合式教学质量的措施
由于混合式教学涉及教师、学生、网络支撑平台及优质教学资源等相互影响的多个因素,只有促使各因素不断优化调整、协调发展,才能循环式地逐步提高混合式教学的质量。本文针对目前混合式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四条改进措施。1.提高教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能力。对于初次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教师,可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根据混合式教学的要求和特点对其进行专题培训。教师通过观看教学视频或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系统地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方法、网络互动技巧以及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互补衔接方法等。2.调研学生需求,优化网络教学资源。提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收集学生感兴趣的、希望深入了解的资料,逐渐优化网络资源,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混合式教学。3.掌握教学特点,完善教学设计。混合式教学的课堂讲授区别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进行系统讲解,而是通过讲解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进行引导和呼应。这需要教师综合考虑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互补和衔接,完善教学设计,全面合理地掌控教学过程。4.加强在线交流和互动。教师应经常登录网络平台,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组织和鼓励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并针对学生参与和表现情况进行考核评价。
四、结语
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机结合组成双课堂,极大地完善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表明,“安全系统工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既弥补了原有课堂教学的缺陷,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混合式教学在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可以通过加强教师培训、优化网络资源、改进教学设计等措施逐渐改进和完善。
[ 参 考 文 献 ]
[1]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 邓奇根,牛国庆.“安全系统工程”课程的教与学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0(18):100-102.
[3] 樊运晓.Learning-by-doing教学模式在安全系统工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7(7):89-92.
篇5
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市、区双减的会议精神,扎实做好双减工作,规范办学行为,增强教学效益,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根据市、区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坚持学生为本、依法治理、标本兼治、多放联系、统筹推进、稳步实施。
3.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实施细则
(一)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1.教师严格按照各学科课时量安排教学,不得以任何理由增减课程和课时。
2.任课教师严格按课表上课,遵守课堂秩序和教学规范,不得随意调课、占课,不得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
3.学校在校务公开栏上公布课表、作息时间表,主动接受社会、家长的监督。
4.各科教学要严格按照市颁发的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不得随意加深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要求。
(二)加强有效教学研究。
1.提高教研活动质量
(1)各教研组认真制定教学计划和进度,确保日常教学活动的正常有序。
(2)由各学科组长负责,各教研组围绕本学期教学重难点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优选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才能善于主动思考、愉快学习。在讲解过程中启发学生思考生疑,促进知识迁移。
(2)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思维训练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落实导优辅差工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减轻学生负担,不等于降低教学要求,既要重视对“尖子生”的培养,组织他们参加多种活动,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又要特别重视对部分“差生”的个别辅导,及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迎头赶上。这样既减轻了大部分学生的负担,也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学习的要求。
(4).精心设计课内外练习,减轻重复性作业、避免机械性作业,根据学生的学情,分层设计作业,提倡设计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作业,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严格控制作业量和作业时间。一、二年级不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学生书面作业时间平均每天不超过1小时。
5.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减负”不是取消考试,而是要求改革考试的内容与方法,使考试不再变成“学生的敌人”,符合教学规律的检测是必须的、必要的。我校将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和难度,少考多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成功感。
6.努力做到减“负”不减“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在各门学科间开展相应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三、组织机构
学校成立落实“双减”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XXX
副组长:XXX/XXX
篇6
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一部分中职院校相继升格为高职院校,跻身高等教育的行列,但新升格的高职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中职的影子,很多方面都还按照中职教育模式运作,尤其是课堂教学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大多数新升格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管理制度尚不完善
很多新升格院校虽然在形式上升格为高职院校,但实质上学校的育人理念及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仍旧是中职院校的标准,还是遵循中职院校的要求培养学生,教育学生,没有从根本上升格为高职院校。
二、青年教师比例过大,整体教学能力尚需提高
大多数新升格院校,自升格开始就广泛扩招,这就使得学校每年大批量的引进青年教师,也因此造成学校现有教师中青年教师比例过大,青年教师的加入在给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活力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学带来了一些问题[2]。大部分青年教师都是从学校毕业直接就进入教学岗位,教学经验不足,反思能力不强,不能有效的把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教学能力,因而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会忽略学生的课堂反应,造成满堂灌的效果,这些都制约着学校整体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重专业教学,课堂管理力度不够
由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不是师范科班出身,还有部分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驾驭课堂环境的能力有限,这就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专业知识的讲述,从而对课堂教学秩序和课堂教学管理有所松懈,管理力度不够,也因此导致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好。
四、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
众所周知,目前的高职院校录取是高招最后一个批次,学校为了完成招生指标,已经无法要求生源的质量,而当这些学生入学之后,也给我们的日常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挑战。学生由于基础知识薄弱或者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主动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纪律观念淡薄,直接导致了课堂学习效果[3]。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科学制定并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
新升格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建章立制,科学制定并不断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实现以“制度管人”,使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在教学管理上应充分发挥民主,定期召开教师会议,并借助学院网站、飞信、高校E通、QQ交流群等途径,传达各项文件、制度、会议精神,总结教学工作经验教训,挖掘问题,鼓励提合理化意见和建议。
2.重视教学过程管理
2.1按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应聘任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入调查研究,确定适合的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人才培养规格,组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2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科学制定教学大纲,完善课程体系,并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规定的周课时总量和各学科课时量安排教学,不随意增减课程、调整课时。课程内容设置应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技能结合,建立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模块课程体系。公共课应重点突出德育教育、文化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指导;专业基础课应“必需为准、够用为度、兼顾发展”;专业课则需坚持实用为先。另外,学校教师还应与行业专家一起,依据课程涉及的内容,讨论分析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制定合理的课程标准。
2.3严格执行实施性授课计划
任课教师应于学期开学前制订出实施性授课计划,教研组集体讨论通过,教研室主任审批上报系(部)及教务处批准后执行。任课教师按实施性授课计划拟定的进度进行教学,教研室主任经常检查、教务处进行不定期抽查执行情况,这样才能使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
2.4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发挥“两课”技能和德育双提升功能
学校应坚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确保“两课”各课程学时,合理分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并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不断优化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加入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职业理想、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等内容,发挥“两课”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双重功能。
3.加大青年教师培训
学校要足够重视青年教师培训,培训可分为岗前培训和教学过程培训,岗前培训时间一般为一个月,培训内容涉及教学方法、教学技能等,这一培训的目的是让青年教师快速转变较色,进入教学为人师表的状态。待青年教师上岗后,不应放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应制定相关的培养办法,比如《青年教师导师制暂行办法》,实行以老带新,一对一带教,资历丰厚的教师从课前备课、课堂授课、课后反思各个教学环节一一把关,做到从根本上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课堂管理能力。
4.重视教师评价
学校应制定较完善的教师评价管理办法,教师评价从行业专家评价、教师互相评价和学生评价三个层面进行,评价内容涉及教师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用师德标兵宣讲、集体师德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观念,促使教师以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为己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
5.深化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教育的发展,学校应把教学改革提升到新的高度,改革内容应涵盖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的教育理念,理应推出适应现代的新的教学方法,比如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微课和慕课等等。除此之外,还需加强高校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更要重视这方面的锻炼。通过技能培训、教学观摩、讲课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6.严把考试关
篇7
关键词:教育实践能力;小学教育专业;培养平台
一、问题的提出
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及教师资格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2015年国家废除实行了20余年的教师资格“双轨”制度,即对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实行必然资格,对非师范生取得教师资格证实行限定资格。取而代之的是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全面实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取消了师范生的考试豁免权,同时强调对教师专业实践素质和能力的考察,这对师范教育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严峻挑战。如何提升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及如何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占有优势成为师范教育亟须解决的课题。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作为高等师范教育的新兴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模式的构建上本身就比较薄弱,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时期。面对教育大环境的改变,专业的办学所面临的困境尤为突出,但同时蕴含专业发展和革新的新契机。在新形势下,小学教育专业势必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的要求,对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新思考和认识,对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作出必要调整,改革和重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及其形成
在学术界,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概念。其争议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集中在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共用和混淆,另一方面集中在教育实践能力的构成上,很多学者对教育实践能力的构成有自己独特的看法[1]。
(一)教育实践能力的涵义
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者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素质,是直接影响个体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总是和人完成一定的实践相联系的。离开了具体实践既不能表现人的能力,更不能发展人的能力。所以,实践能力就是保证个体顺利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所必须具备的那些生理和心理特征。实践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其获取途径是经验。所以实践能力是通过在具体情境中经历和体验而形成的以目标为导向的行动能力。它不能简单地用试卷考试的分数衡量,而只能通过具体实践活动评价。综上所述,教育实践能力的内涵是保证教师个体顺利运用已有教育教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实教育情境中的问题所必须具备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教育实践能力是一个抽象概念,从这个概念我们无法获知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境中需要哪些能力应对实际问题。教师实践能力的构成分析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教育实践能力指向的是具有目标导向的行动力。但其作为“行”不能脱离“知”。“知”不仅代表知识,而且代表教育的价值观、态度和教育的心理品质等。所以从总体上说,教育实践能力应该包括教育心理实践能力和教育技术实践能力(技能)两大部分。把教育实践能力仅理解为教学技能,就造成了教育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概念混淆。教育心理实践能力是指教师应具有的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优良的教育品质。新时代的教师应该普遍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品质包括综合的专业知识品质、反思性的专业思维品质、研究性的专业学习品质及创新性的教育教学行为品质等。除此以外,应该包括具有能够提升自身教育生命与生活质量的专业自觉,具有能够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将理论转化为方法的能力。教育心理实践能力无法表现为具体地解决某类问题的技能,它是弥漫和渗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个人的心理特征,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整个教育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技术实践能力是在心理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教师能够在应对教育实践中具体问题的时候选择和应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或策略的能力。教育技术实践能力也不等同于教学实践能力,因为它是指向教育全情境的能力,而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中。
(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
教师实践知识和能力的发展遵循实践的逻辑而非简单的认识的逻辑。根据唐纳德·A·舍恩的理论,教师能够迅速地解决在教育实际情境中遇到的偶发性问题,原因就在于教师的头脑中有一个丰富的“经验库”。“经验库”里面包含这个教师以前所遇到过的问题、解决方案和结果等。当教师遇到一个新问题时,他们通常会把新问题与“经验库”中的问题情境进行匹配和比较。如果问题情境相似,教师就会把新问题当做自己熟悉的问题处理,这时候教师就会依据已有经验处理当下问题。而如果“经验库”中没有与当下的问题情境相匹配的经验,或者说过去的经验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教师就会根据当下的问题情境,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新方案,而每一次获得的新经验又会储存到“经验库”中。这样,教师就在不断地“处理问题”和“形成新的经验”的动态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经验库”里装的问题越多,问题类型越丰富,教师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可供选择的对策就越多,也就越有可能找到适合的解决方案。按照这一理论,提升准教师或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就是要帮助他们建设正确、合理和有效的教育“经验库”。如果“经验库”中所累积的经验不是基于正确的教育理念和优良的教育品质,那么教师从“经验库”中选择用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可能带来负效的教育结果。也就是说,在这个“经验库”中既体现有教育心理实践能力,更能体现出教育技术的实践能力。
三、危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体现了与教师教育其他专业所不同的专业特点:一是综合性,基础教育改革在小学阶段的要求朝综合化发展。要求教育教学符合儿童活动的未分化的特性,是低幼儿童课程设置的世界趋势。小学教育专业当然应该把握小学教育的综合特性,强调小学专业师范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综合运用,形成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小学教育的需要;二是教育性,因为小学生具有较强向师性,所以小学教师的品德、个性和知识水平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影响,小学老师更应做到为人师表。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德行修养尤为重要;三是实践性,由于小学生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小学教师的教育实践更加频繁和深入,因此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更应将理论学习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然而,在现实中,小学教育专业由于受到传统师范教育的影响,因此在教育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育实践从质和量上都不能得到落实和保证,影响了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情感的培养和教育教学技能的训练提高;二是重考试轻训练,学生理论学习为了应付僵化的考试,死记硬背,大多形成不能转知成智的惰性知识。由于缺乏教育实践能力的有效评价机制,因此学生从事教育实践能力训练的动力不足。三是重课堂轻活动,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观念落后。其培训主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局限性很大。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没有很好地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相结合。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实效不高,专业的培养目标达成度偏低,学生就业无法保证。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和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制度逐步成熟的新时期,小学教育专业的办学必须紧扣《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取向和终身学习”的理念,积极改革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体制,建设真实、可行和有效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
四、出路———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构建
在新形势下,小学教育专业教育能力实践训练需要以新的实践价值和实践形态适应并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应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转向,回应教师教育变革的要求,并能够满足小学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诉求,使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实效。鉴于此,我们需要从教师职前培养旧有的“学科理论模式”和“实习见习模式”中跳出来,以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和“行动模式”规范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反省和思考在实践取向理念的关照下,如何提供给师范生更多情境化的教育实践机会,帮助他们形成情境性、综合性的实践性知识和实践智慧。这对于保证提升准教师的专业水准具有重要意义。构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是符合实践取向理念的具有弹性和张力的教师教育实践训练的新模式。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就是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训机制。就小学教育专业来说,这个机制中需要构建三个系统:一是课堂教学实践系统。二是小学实体实训系统。三是课外社团活动系统。
(一)课堂教学实践系统
传统的师范专业课堂教学的任务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理论深度不足,实践性却很差。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考试,所学知识往往成为无法应用于实践的惰性知识。建设课堂教学实践系统就是要在课堂中把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实现转知成智的课堂功能。构建课堂教学实践系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精简课程设置,促进显性课堂教学向隐形课程学习转变。目前,小学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过于密集,理论学习的时间过多,学习过分局限于课堂,情境性缺失,导致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少,限制了学生活动和实践的时间,不利于开展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精简和合并课程就是在现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在主要的理论课程增加课堂教学学时和次要课程削减课堂教学学时的同时,给学生布置相关书目的阅读任务,把显性课堂教学转变为隐形课程学习,以个性化和实践性的方式作为考核手段,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转知成智的能力。
2.革新授课方式,改革评价机制。课堂教学应该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特点和实践,紧密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和教育情境讲授理论知识。在教学情境下的真实学习活动中,把教学内容情境化,创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实习场,在这个实习场中学生遇到的问题与进行的实践及今后校外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一致的。同时,改变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以实践为取向,采取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的学业发展。期末考试的笔试部分应该以国家教师资格考试真题为范例出题,在题目中体现转知成智的特点,提倡知识的应用性。
(二)小学实体实训系统
高师院校都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建有实习实训基地,但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往往和高师院校联系松散,不能发挥实习实训基地教学实训的基本作用。在新形势下,就高师小学教育专业来说,重建与实习实训基地的关系,优化实习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训作用是当务之急。
1.规范实习实训基地的制度和功能。政府应该从制度上规范高师院校实习实训基地的职能。就小学教育专业来说,应在合适的区域内,遴选合适的小学作为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基地与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双向服务的利益共同体:实习实训基地必须履行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责任和扮演教育科研前沿基地的角色,同时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提供基地理论指导和教师职后教育等相关服务,提升各自区位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
2.双师型导师制度的建立。从大一开始,为每一位新生配备两位导师:一位来自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教师,一位来自实习实训基地的小学教师。两位导师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3.构建360度立体实习实训制度。随着国家教师资格制度的完善,未来其资格的考核必然要考虑学生实践学习的分量。传统的实习见习制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约束了学生的实践学习。在传统实习制度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从空间和时间上构建全方位立体的实习实训制度。
第一,增加传统教育实习的课时数。由目前占课时总数的5%-10%提高到15%-20%[2]。
第二,大一学生可以利用业余时间见习。大一学生刚接触小学教育专业,对专业的学习和职业的未来充满彷徨和迷茫,利用业余时间跟着小学导师在小学服务,有利于学生及早树立专业理想和职业价值信念。
第三,鼓励学生为小学服务,以学生在小学服务的时间作为考试标准的一部分,达不到时数的不予毕业。
第四,根据实习实训基地的活动需求,高校可以组织学生为的活动提供人员帮助。总之,高校可以通过互惠互利的方式和实习基地建立常态化的实习实训制度。
第五,建立教育实践能力评估机制。仿效美国小学教育专业的做法,在大二和大三的四个学期内,依据小学教师的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分阶段评估。期末学生通过答辩和试讲等方式向自己的两位导师报告自己的达标情况,并呈现实践活动中的多种资料,包括教案、教学活动的照片及批改的小学生作业的复印件等[3]。
(三)课外社团活动系统
除了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基地两个场域外,能够激发学生积极性和热情,使学生投入到实践学习中的另外一个场域是课外社团活动。课外社团活动是学生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活动系统。引导学生的课外社团活动与专业的实践学习相结合,是构建教育实践能力培养平台的重要环节。
1.设计与教育教学实践学习相关的社团类型。构建课外社团活动系统的先导就是要先设计能够吸引学生的与实践学习高度相关的社团类型。社团类型的设计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另一方面要考虑其与实践学习的相关性。
2.引导骨干学生和学生干部发起并组织社团和社团活动。利用骨干学生和学生干部的优势展开活动并组建社团,为社团未来常态化的活动奠基。每个社团应配备指导教师,指导社团展开的实践学习活动。3.学院系部应该全方位支持和配合社团活动的开展。系部应从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展开对社团活动的支持。肯定社团竞赛类活动的最终结果,并在荣誉上给予认可。
参考文献:
[1]宋楠楠.高师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养成探究[D].西南大学,2010.
[2]陈承声,陈彩燕.“国考制度”下的高师院校课程与教学改革[J].教师教育论坛,2015(3).
篇8
收稿日期:2013-02-01
作者简介:赵桂峰(1978- ),女,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研究,(E-mail)。
摘要:文章从知识获取、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和实践环节等方面探讨了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培养方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按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同时兼顾不同年龄段教师工作特点的师资力量分配改革,阐析了以专业技术学科理论为主,兼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综合性培养教育理念,介绍了控制课堂规模和更新教学内容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阐述了基于整个社会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和学生成绩考核标准,提出了实行校企合作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与改革方案。
关键词:新时期;高等教育;土木工程;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11-04 土木工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工程背景,其学科内容不仅包括人类对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总结,而且包括解决工程问题的方法论[1]。近年来中国基础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大型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各类新的工程技术问题也不断涌现。这给广大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了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的舞台,同时也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是土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后备力量,一个合格的土木工程师应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土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和一定的领导能力;能开展跨学科、跨专业的合作;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能适应工程领域多种职业岗位的需求。
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和新时代的需求,适时调整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方式,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土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土木工程专业本科层次人才的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中国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仍在沿用传统的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培养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的发展,同时也造成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浪费。笔者结合多年从事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的体会以及所指导学生的反馈信息,探讨新形势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合理培养模式,以推进新时期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改革。 一、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培养方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获取
目前,高校本科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两方面,其中,教师课堂讲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方式。考虑到学生规模和教学资源的限制,很多高校都采用大班授课模式,尤其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大班授课的优点是能够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技术增加课堂信息容量,从而提高课堂授课效率。但是大班授课模式也有明显的缺点,首先这种授课模式对学生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听课学生规模较大,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就很难准确掌控讲授知识的重点和深度。基础扎实、听课认真、思维活跃的学生容易接受和掌握课堂讲授的内容;反之,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则不容易适应课堂的节奏,容易产生对课堂学习的厌恶和排斥情绪,这就导致学生产生两极分化的现象。如果让教师同时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感受,则无疑又增加了教师的负担,降低了课堂效率。其次,由于大班课学生规模较大,课堂时间有限,教师很难做到与大多数学生的深度互动,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单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无法被调动起来,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不到引导和开发,知识面得不到拓展,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符合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二)课程设置
目前,多数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为以下模式: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弹塑性力学等)、结构计算理论与设计(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等基本结构体系的设计计算以及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计算等)和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施工)。这一课程设置模式基本达到培养土建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如结构设计人员、工程施工技术人员等)的要求。但鉴于近年来土建领域就业形势的变化,绝大部分本科生的就业去向是建筑施工单位(如中建系统各公司、各省建公司等),而不是建筑劳务单位或设计单位,所从事的工作也主要是施工管理方面的生产作业,而不是现场的具体施工技术作业,这就要求培养的本科生既要掌握足够的专业技术知识,又要具备一定的工程管理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本科毕业生在单位实习和工作过程中,因为法律责任的淡漠和管理能力的低下出现乱签合同或不敢签合同的现象,从而影响个人的事业发展和单位的管理工作。
(三)课程考核
在素质教育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学期考核依然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即每学期期末组织学生进行闭卷或开卷考试,并以此作为主要依据来评定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高下。这种考核方式,形式简单,操作简便。但由于在高校中,很多课程尤其是专业课,多年的考试模式不变,考题风格接近,导致学生们很容易掌握考试规律,从而养成投机取巧的恶习,平时不认真听课和学习,仅靠考前突击复习相关的考点就能获得及格以上的分数。从长远看,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是不利的。因此,现行的课程考核方式,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要,应进行多元化和多目标化的改革,以适应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四)实践环节
对于工程类的学生来说,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紧密联系是一种较好的教育模式。但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重心依然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实践环节相对较少,或局限于某个行业、某个单位,或实践环节与现实需求严重脱节,仅流于形式。这样势必造成本科生实践能力低下,动手能力不强,从而影响就业。众所周知,现在企业大都重视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希望毕业生入职后能很快适应岗位需求,进入工作状态。如学生到企业后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期,这对许多中小企业是难以承受的,这是因为中小企业大多自负盈亏,培养新人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并不能保证自己培养的人才在学成之后会一直留在本企业,所以企业无法承担人才的培养成本和风险成本。这也限制了部分学生的就业面。因此,高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要及时根据复杂多变的现实工程情况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式和方向,要通过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强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
二、新时期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
(一)师资力量分配的改革
教学从来都不是单纯传授知识的活动,而总是结合着育人目的的具有教育性的活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亦是如此,本科生从入学到毕业,既是学习和接受各种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的过程,也是本科生从人生的少年阶段到青年阶段的重要时期,这一过程涵盖了教和育的交融。因此,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不仅应考虑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同时还应考虑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特点。
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上,建议中老年教师多承担教学工作,中青年教师则主要承担科研工作,适当承担一部分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任务分配上,建议中老年教师多承担低年级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这是因为土木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很多专业课程的教学都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深厚的科研底蕴和工程经验,而中老年教师具有长期从事本专业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经验,他们对学科和专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由他们担任低年级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对相关知识更容易讲解透彻,也更有助于本科生打好基础;此外,他们多年养成的良好师德师风也能从思想上对本科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风。建议中青年教师多承担高年级本科生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教学工作。这是因为中青年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不足,但思维活跃,能接触到土木工程学科最前沿的研究课题。由他们承担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教学工作,往往能站在学科的“制高点”上看待和讲解问题,这将有助于开拓本科生的视野,培养其科研创新意识。这样的师资力量分工方式,不仅能解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保证科研和教学的协调推进,还能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为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
在课程设置方面,土木工程专业不仅要坚持以专业技术理论课程为主的教学理念,同时也应当设置更多的人文类、经济类、管理类和法律类的课程,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建筑文化、工程伦理、工程管理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的学习,鼓励学生对其中的一方面或多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培养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在此方面,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为全世界高校工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榜样。阿尔伯塔大学一贯的教育目标是不仅要为学生的毕业负责,还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2]。该校积极倡导学生学习人文社科类课程,还开设了专门的工程伦理学课程,旨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的道德素养和严谨作风,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作责任心的科技人才[3]。
(三)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尽管多年来许多高校一直在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也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教师“讲”、学生“听”仍然是绝大多数教师首选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同时由于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其所学知识往往已经或很快就落后于时代。因此,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当务之急是课堂规模的控制和教学内容的更新。首先,应缩减课堂人数,在本科新生入学后即进行学习能力和志趣爱好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将能力爱好相近的学生分为适当规模的小班,以此来编制教学培养计划并分配合适的教师。其次,鉴于大部分本科生刚从高中升上大学,对传统的课堂板书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思维惯性,高校教师应改变过分依赖PPT的教学模式,适当增加课堂板书的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心态的平稳过渡和对新的教学方式的适应。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在课堂上应更多地讲解与当前生产和工程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并与所讲授的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交流探讨,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增强学生的主动求知意识和专业学习兴趣。
(四)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土木工程专业的本科生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具备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要具备跨学科、跨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土木工程专业应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建议采取“5+3+2”的综合考核模式,即专业理论知识占总成绩的50%,专业实践能力占总成绩的30%,剩下的20%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人文素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多目标、多标准的考核方式,即只要学生在上述三方面中的任意一方面表现突出,其他方面即使表现平平,也视为考核合格。甚至,如果学生表现出本专业之外的其他专业方向的突出才能,虽然本专业才能不突出,也应视为考核合格。因为,我们的教育应该是基于人的培养,也是基于整个社会多元化需求的人才培养,而不应该局限于本专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只要学生的才能能服务于社会,对国家有利,对人类有益,都应得到肯定和鼓励。这也应该成为培养所有专业技术人才的共识。
(五)实践环节的改革
据统计,中国高校很多专业的理论课和实践课比例都大于4∶1,一些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此比例甚至更高,而在发达国家,此比例接近1∶1[3-4]。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严重影响了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质量,也妨碍了学生的就业和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实践环节师资力量的缺失以及培养机制的僵化被动。
中国的现代高等教育源于欧美,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工程教育领先中国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中国高校的工科教育可结合实际情况适当借鉴欧美的先进经验和做法,逐步压缩理论教育的课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西安邮电学院计算机系自2007年开始,与广州周立功单片机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西邮—周立功“3+1创新教育”实验班。经过实验班的实践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该校2008届和2009届毕业生实现了100%的当年就业,而且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测试等高端技术岗位[4]。上述例子充分说明了实践环节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这种“学校+企业”的一体化校企合作机制能让学生预先体验工作流程,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信心。
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即能进入工程的前沿,接触更加实际、具体的实践问题,并在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有助于学生就业后工作上更容易上手,进而获得企业的认可。这种培养模式尤其适合实践性较强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所以高校要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有条件的要创办校企合作实验班,设立企业奖学金,鼓励学生深入企业,参与实际工程技术问题和管理问题的研究。高校土木工程专业还应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鼓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深入校园,与在校生进行实质性的交流,争取达成高校、学生和企业的三方协议,高校与企业联合起来培养学生,由高校向企业推荐合格的实习生,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为学生就业后尽快转变角色提供过渡适应期。
(六)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与改革
长期以来,中国高校的导师制主要是针对研究生而设立的,包括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在内所有本科生实行的是辅导员管理制。自1999年普通高校扩招以来,随着本科生规模的扩大,辅导员管理制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上均已呈现明显下滑的趋势。
本科生群体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为了加强对本科生的管理,提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模式。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的师生比例平均为1∶17,师生比例相对偏高[5]。土木工程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不仅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如果仅仅依靠在校的专业教师,师资力量明显紧张。因此,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考虑引进设计、施工或监理等相关单位的高级工程师进入学院,担任本科生导师。可以采取分批次、分阶段的导师带徒制度,学生深入各导师的实验项目或工程项目中,以导师导为主,以学生做为辅,采取导、做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并最终独立解决问题,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结语
目前,中国很多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教学和培养工作仍在沿用传统的培养机制,学校培养的学生往往难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也造成师资和教学资源的浪费。笔者从知识获取、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和实践环节方面探讨了当前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培养方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按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规律,以及根据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工作特点,合理进行师资力量分配的改革方案,阐述了以专业技术学科教育为主,兼顾跨学科、跨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教育理念,分析了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志趣爱好划分班级和控制课堂规模,以及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模式,提出了多目标、多标准的人才培养考核标准,探讨了实行校企合作的实践环节培养模式以及本科生导师制的建立与改革方案。
参考文献:
[1] 赵军,张猛,王建,等.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的研究与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2):140-144.
[2] 许晓毅,肖冬萍.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工科人才培养模式解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3(1):137-140.
[3] 李培根,许晓东,陈国松.我国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问题与原因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1-6.
[4] 申辉,姬睿.校企合作学生科技俱乐部模式与运行机制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0(10):170-171.
[5] 郑双进,熊黎,黄志强,等.工科院校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169-170,173.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new period
ZHAO Guifeng, ZHANG Meng, LI Yaoliang, CHEN Huai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450001, P. R. China)
篇9
教学内容与方法理工融合。教学中需要加强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接口”,需要重视方法论教育并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基础课程按理科的要求强调基本理论与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抽象思维能力;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方面则理工兼有;在“理工融合”理念指导下,开展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1.强化数理基础数学物理等基础课程是为学生提供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基本能力与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不仅应有助于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能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选用理论性强有深度的教材,着眼于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基础,精讲最核心的数学物理基础知识、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既具有数学的高度抽象思维能力,又具有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素养和实验技能。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物理素质、思维能力与应用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强劲的发展后劲。开设数学物理方法、矢量分析等课程以强化数理基础。
2.注重理工融合重视理工联合、交叉和渗透。在教学中传授数学物理思路与方法,着重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与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理解和应用物理模型,增加数学物理应用方面的实例,培养学生将所学数学物理知识运用于计算机实现,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解决实际问题。按照“理工融合”教育理念,改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课程与学科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并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实现物理、光学工程、机械、电子以及信息类课程的交叉和渗透。通过适合的课程体系、知识结构设计融入良好的科学方法与工程方法相结合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理论修养、抽象思维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增强理科背景。重视方法论教育,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在不同程度上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工程意识、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优化教学内容数理与学科基础课程注重基础理论,加强新理论、新技术,充实应用实例分析,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内容的启发性和生动性,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综合提炼课程内容,引入学科前沿内容,分清必讲内容和自学讨论内容,重新制订各课程的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专业课程开设学期适当前移,大四尽量安排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减少重复教学内容。光信专业原有培养方案在二年级下开始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三年级下才结束基础课程的理论教学或刚开始专业课程的教学。学生学习后没有自己实践的时间就匆匆求职,导致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原有光信息专业课程体系前移半学期非常有必要,且应用性强的课程要增加相应的课时,如C语言、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设计、光纤通信等课程可以适当增加课时,而微机原理等课程可以删减课时或与单片机课程组并。考虑到4年级上学期的2个月里,学生急于求职的心态,理论教学效果较差,可以开设2~3门实践性的设计课程,如PCB设计与制造、光电系统的FRED设计、CAD2007设计、单片机应用系统实作等。授课形式可以采用开放式教学,多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分组指导,将重点放在动手能力的培养上。实践内容要与就业紧密相关,争取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实践作品求职。
4.改革教学方法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密切结合,加强习题、作业、研讨、实验、实习、专题等多种形式作为理论学习的补充和拓宽,将课堂教学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要求学生结合课程进行相关问题的讨论、研究和实践,部分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需有专题设计内容,定期开设学科进展和重大工程专题讲座。推行多媒体、网络、仿真等现代化教学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鼓励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从大三上、下两个学期开始开设“专题研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研究、综合与联想能力。留出时间让学生阅读文献资料、撰写读书报告、工程实例分析、专题设计与分析、实验方案设计与试验等,加强学生的动手、应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专业人才的专业素养。改革考试方式,加大平时综合考核力度。采取综合性实验、大作业、小型课题、口试等多种形式考查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引导学生多查阅资料,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试采用半开卷形式,学生可携带一张A4纸。每学期的题目更新率达70%,学生可获得前几年的考试题目。
二、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在机械、电子、光学、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教学中,重点加强基础实践环节能力培养,具体操作如下:机械制图课程:2年级讲授基本制图原理、CAD2007基本操作,再通过增加2周的机械制图课程设计,采用CAD2007软件设计一个实际的光电装置,来提升绘图能力。电子技术基础中的模拟电路:延长模拟电路的课程设计,由1周改为2周,动手实做一个具体的产品(如半导体收音机);由多个老师分小组指导,提高学生元器件识别、焊接、测试仪器使用、简单电路分析的能力,为PCB设计打下基础。计算机基础:强化C语言教学,增加教学学时,争取自主教学;增加C语言课程设计2周,由多个老师分小组指导,要求学生能动手编小型应用程序,切实培养学生程序设计的基本能力。实践教学(含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实习等)采用工科模式,包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各类实习。通过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光电子设计等学科竞赛与科技创新促进理工融合。
探索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增加综合型、设计型、自主型与仿真型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鼓励课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兴趣小组,必须以实际的科研项目进行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训练。设计类课程采用自主设计的模式:选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设计方案与技术路线设计计算研制或方案实施设计图纸或实验报告答辩导师点评分析总结(、申请专利)。重视科研训练,支持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学科竞赛、科技制作和实践创新活动并提供各种条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新建了光电技术实验室与电子信息创新实验室。向学生开放实验室,引导自主学习。在已有南京覃泰、宜昌劲森光电、武汉肯特电子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新建了三江航天万峰、宜昌三八八厂、宜昌七环通讯等实践基地。
三、教学改革的作用与意义
通过教学改革,构建与理工融合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展理工融合教学改革,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能与实际应用“接口”,培养基础厚实、适应性强、有发展潜力的光电行业优秀人才。探索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增强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契机提升专业教师能力。第一,加强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建设,使本专业学生更好地为光电行业与湖北(中国光谷所在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第二,在优化知识结构的同时,重视方法论教育,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工程意识、工程方法等方面的熏陶和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第三,通过理工融合培养模式能有效推动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数学、物理、电子电路等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教学内容、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第四,可为现有专业目录中既可授予理学又可授予工学学位专业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如我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理工融合培养模式教学改革效果较好,也可推广到我校理学院电子信息和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进一步可为其它高校亦理亦工专业的建设与改造提供借鉴。第五,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与实践,能促进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四、总结
篇10
关键词: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化 课程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热点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政府提出了由传统“师范教育”向现代“教师教育”转轨的战略决策,其中教师教育专业化成为教师教育发展最重要、最鲜明的特征。为适应新的形势,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有效转型,进一步思考和探讨教师教育发展的问题,推进教师教育专业化的改革已势在必行。
一、专业化——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专业化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其含义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作为职业专业化的一种类型,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在世界教师教育专业化进程中,教师专业化的目标从对外在条件的追求转向对内在素质的完善,从追求教师职业的专业地区和权力转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这种转变使得以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取向逐渐清晰并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
随着教师专业化内涵的不断深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教师专业化的核心已日渐凸显。自卡内基小组和霍姆斯小组同时提出应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的改革方向,进而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后,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只能是通过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如何依据教师专业化理念,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构建科学、完善、系统且符合中国国情的教师教育制度,就成为当前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课程体系建构——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
1.教师职前培养。传统师范教育将学历教育和教师教育统一于一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其课程体系呈现为混编状态,教师教育课程由老三门——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材教法(或学科教学论和学科课程与教学法)构成。随着教育学和心理学自身理论的发展,社会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仅仅凭借传统的“老三门”,已经滞后于基础教育的变化和发展,很难满足基础教育对于教师的要求。因此,在教师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从帮助学生构筑良好的专业发展基础出发,重新确立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从课程总体结构上突破传统格局,并合理调整课程实施的方案,在课程学习上采取富有弹性和灵活性的管理方式,给学生比较充分的选择自由和空间。比如:在实行学分制过程中,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口径,提高选修课的比例,注重实践,提高素质,增加适应性”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使计划体现弹性、灵活、兼容等特点。一是组建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有利于保证学生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课程结构从原来的四大系列调整为普通教育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教育学科课程、实践教育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五大模块。二是削减课内学时,压缩总学时,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与实践的时间。三是各院、系打通二年级专业课和一年级部分专业基础课,增加选修课比例,力求必修课与选修课程的比例最少达到7∶3。
2.教师在职培训。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力量,在长期的教师教育实践中,由过去的过分强调师范教育特殊性的封闭型培训体制逐渐转向开放的综合性的培训体制。在教师教育的改革中将课程改革作为着眼点,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为目标,结合自身条件和培养培训对象的实际需要,构建与培训体制相符合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培训对象的专业化,使之成为具有专业化理论、知识和能力的教师。
三、教师教育新课程体系重构——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实践
百余年来,我国一直把教师培养称为“师范教育”,相应的,我国传统的教师培养制度为独立的师范教育体系。但从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的实践来看,教师教育尚需探索符合国情的体制和机制,国内众多师范大学正在进行一场教师教育的改革,并试图以课程体系的重构为重点推进改革,从而实现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的实践转变。
重建课程体系是教师教育改革进行的一
个重要环节。以教师教育改革为抓手,重新调整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教育的结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在教师教育的体系上,由独立、封闭的体系转变为开放、多元的体系,实现教师教育的体系创新。在教师教育体制和机制上,由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分离转变为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体制,实现体系和机制创新。在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上,由定向培养转变为同时重视非定向培养。在教师教育的管理上,由师范教育管理制度转变为现代教师管理制度,推动教师教育管理创新。在教师教育的内容上,突破传统师范专业“老三门”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上的局限,并形成现代教师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的新体系。在教师教育方法手段上,由传统的方法手段转向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形成我校鲜明的教师教育特色,提高在教师教育上的竞争力,实现向以教师教育为主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顺利转型。
1.教师教育课程要从“学科本位”转向“复合范式”。教师教育是一种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相应的课程体系支持。由此,我们应树立起“双专业”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打破原有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和教师职业技能课混编的课程体系,构建“公共通识+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资格教育+素质拓展教育”的新型教师教育课程体系。
2.教师继续教育要从“传授模式”转向“发展模式”。教师的专业成熟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当前,教师的在职研修必须走向以专业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专业继续教育,这就要求以“反思型”教师培训模式取代传统的以传授和训练为特征的“技术型”培训模式。通过教师自身的反思和研究,将教育理论转化为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智慧,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复杂变化的教育实践问题。因此,教师的在职研修应走出以往脱离教师专业环境和教学实践、过分偏重理论知识传递的误区,探索突出教师自主成长的专业培训模式。高等师范院校在进行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要积极探讨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各种新方法。
四、问题与展望
1.教师教育一体化的问题。教师教育的一体化是伴随教师教育终身化思想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专业成长”贯穿于职前培养与职后进修的全过程,一体化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目前我国教师教育现状来看,基本上还是一种“终结性”教育,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分别由师范大学和教育学院实施,彼此前后脱节、体制机构分离、课程体系各自为政,造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缺乏过渡性与连续性,并且由于后者的专业水平与教育水平远远落后于前者,致使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低水平重复问题较为突出。因此,如何以“一体化”的教师教育观念整合我国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是教师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2.教师教育“合作化”的问题。教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专业发展不能游离于教学之外,而教学无疑是在中小学这一大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中小学校应该也必须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如何深化大学尤其是师范大学与中小学之间的伙伴关系,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研究与教学之间的对话,是教师教育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永明,等.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刘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谢维和:我国教师培养模式的制度改革——兼评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的改革与转型[n].中国教育报,2002-03-02.
[4]谢维和.教师培训:补充还是转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1).
- 上一篇:畜牧兽医开题报告
- 下一篇:机械工程专业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