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5-26 14:49: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 青岛金融产业的优势分析
1.良好的经济基础
青岛作为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有着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4436.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财政总收入1251.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42.4亿元。青岛是国内少数几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的城市。青岛拥有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重点产品,拥有中国世界名牌2个,已培育出中国名牌产品69种,中国驰名商标23个,均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2.金融组织体系比较健全
截止到2007年末,青岛共有存款类金融机构32家,其中,政策性银行分行及代表处3家,国有商业银行分行4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分行10家,城市商业银行、市级农村信用联社、财务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邮政储蓄分局各1家,外资银行及代表处10家。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1家,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39家,证券服务部3家;期货经纪公司3家,期货经纪营业部10家;保险分公司31家。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均在青岛设立了派出机构。
3.外向型金融发展初具规模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金融行业的开放力度也在加大。近几年青岛吸引了大量的外资金融机构前来扎根,这其中包括汇丰银行、瑞穗银行等全球知名性银行。这些金融机构的入驻,一方面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优质高效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将其客户的部分业务吸引到了青岛。同时由于青岛近年来国际贸易发展十分迅速,青岛金融业中与进出口相关的银行国际结算以及货物保险等业务也有了长足的发展。青岛金融产业的外向型特征日益明显。
(二) 青岛金融产业的劣势分析
1.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青岛的信用体系从无到有,成绩显著。但社会信用体系尚不健全,信用意识不强,失信惩戒力度不够,逃废银行债务的问题仍有发生。保险诚信建设和保险知识普及宣传也有待加强,保险市场秩序没有根本好转,欺诈误导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行业形象和全社会保险意识亟待提高。
2.金融创新力度较弱
要想让金融产业取得突破性发展,金融创新是关键。由于部分创新类业务需要总部机构统一研发并向下推行,再加上青岛本地金融研发人才的缺乏,导致青岛近年来金融创新的水平不足。大多都是模仿型创新,产品、服务之间同质现象突出,技术含量低,缺乏特色,缺少自主型创新,难以充分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新型金融工具的需求, 特别是针对青岛市和辐射区域的金融创新工具不足。
3.资本市场不活跃,中小企业融资受限较多
企业融资模式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所占比重较小。目前,青岛市的经济总量居山东省第一,但上市公司数量和融资总额,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地位还不相匹配,与先进城市相比也有不小差距。在现阶段宏观调控形式日益趋紧,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度越来越大,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进一步加大,亟需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直接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机构。
4.缺少有辐射力的独立法人型金融机构
法人金融机构是一个城市成熟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单独完成金融产品的创新,提升整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如果在异地开设分支机构,可以吸引异地资金回流到法人机构总部,形成资金流的“洼地”。虽然青岛金融机构的数量比较多,但是独立法人型的金融机构非常少,形态也不健全。除此之外,进驻青岛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中外资金融总部也很少,使得全市金融业总体规模偏小,金融业的辐射影响力度有限。
(三) 青岛未来金融产业发展的机遇分析
1.后奥运经济效应
随着北京奥运会顺利落下帷幕,青岛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协办城市,通过此届奥运会,城市美誉度和国际知名度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可以预见,未来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知名企业来到青岛。因为跨国公司和外资金融机构往往是相互伴生的,在目前情况下,不少外资金融机构设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在当地投资的跨国公司的各种金融服务需求,而外资金融机构的高质量的服务,无疑对跨国公司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因此青岛将会吸引众多的外资金融机构前来开展业务,金融业务量也将会有大幅增长。
2.国际化金融创新浪潮的深入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等国家由于金融管制的放松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掀起了一股金融创新的热潮,并迅速在全球范围推广。进入新世纪,金融创新浪潮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目前在青岛的一些金融领域,已设计出一些适应市场需求,利润率颇高的金融创新产品。随着国际化金融创新浪潮的深入,结合青岛本地企业的特色,会有更贴近需求,影响更广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出现。
3.港口业务稳步增长
近些年来,青岛港集装箱及散货业务装卸量不断刷新历史新高,与之对应的贸易结算金额也在逐年增长。相关进出口类的业务对于金融产品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为金融产业特别是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而且由于青岛港作为大豆、橡胶、铝锭等重要物资的进口集聚地,在期货交割中也被作为交割指定地,随着未来贸易额的不断增长和影响的日益扩大,有望在期货交割和期货交易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推动青岛期货业务的发展。
(四)青岛未来金融产业的挑战分析
1.金融危机的影响
起源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正在全球形成愈演愈烈的趋势,其在全球造成的危害绝不亚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目前金融危机丝毫没有停止的意思,未来全球金融产业的不确定性和动荡性也会不断增加,青岛金融产业很难从这场危机中幸免。虽然金融危机没有直接发生在中国,但其所带来的间接影响不可忽视。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萧条,一些国外企业会放缓其在中国开拓业务的步伐,相应的金融业务也就会受到影响。同时由于境内金融机构持有的外国金融企业的债券,也会遭受一定的损失,自身业务范围也会进行收缩调整。总之,必须重视本轮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影响。
2.国内同类城市间的激烈竞争
由于地理位置以及金融服务的类似性,青岛将会受到同类型城市的激烈竞争。在一定时期内,某一类型的业务量是一定的,所以将会出现多个地区竞争的情况。要想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则必须充分突出自己的特色,突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国内外城市的发展经验
(一)伦敦的金融产业发展经验
1.汇聚了全球的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组织
据统计,世界500强中,有近75%的企业的总部或分支机构设在伦敦。同时,全球性的金融机构也基本上都在伦敦设有分支机构。伦敦聚集了500多家外国银行,180多家外国证券交易中心,管理着全球4万多亿美元的资产;外汇、黄金交易额及基金管理量等均居世界第一。此外,伦敦金融城内还有一大批为整个金融市场服务的中介机构,如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投资咨询公司、保险经纪人组织等。
2.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自由的体制
伦敦城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著名的金融市场,除了特定的历史渊源外,首先得益于其完善的金融法律、制度和政策环境能够充分满足金融服务的需要。政府政策扶持不等于直接干预,伦敦的金融业是在政府不干预政策下保持其活力,市场主体首先依靠市场,并根据市场状况采取灵活的措施,只有当市场难以解决或无力解决问题时政府才进行干预。
3.强大的创新能力
伦敦十分注重金融创新,根据不同时期金融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首次公募债券的发行、欧洲债券和多种金融衍生品的诞生、国有企业重组与上市概念的首次提出、企业民营化后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国际存托凭证的发明等等,伦敦金融的不断创新保持了金融中心的活力。
(二)北京的金融产业发展经验
1.拥有健全和集中的金融市场体系
北京的金融街目前已有金融、电信等各类知名企业在金融街安营扎寨,这里聚集着中国金融业50%-60%的金融资产,汇总着全国居民和企业存款的80%以上的数据。已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全国性的金融管理中心。
2.金融街、CBD、中关村是拉动北京市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
金融街作为全国的金融管理核心区和资金清算中心,其地位无法动摇;CBD作为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桥头堡,将成为迅速崛起的跨国公司总部和国际金融财团的地区总部所在地;而作为世界六大硅谷之一的中关村科技园区,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所,架起了金融和科技完美结合的桥梁。
3.金融人才密集
北京在发展金融产业方面,拥有全国独一无二的智力资源优势,这里聚集了全国众多的国内外优秀金融专业人才,特别是近年来人才的聚集吸纳越来越向高层次、高标准方向发展。外资银行、跨国公司都会在北京交流经验和培训许多金融相关人才,北京在20多年的对外交流的经历中已经拥有了一批与国际业务接轨的金融人才,并且还会继续从中受益,这对发展金融业是很有利的。这种人才与企业研发力量的互动将继续强化北京在金融智力资源方面的优势。
三、青岛金融产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分析
(一)积极稳妥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机构
在混业经营已越来越热的今天,传统的以银行为主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银行类业务,特别是存贷款业务的比重将逐渐降低,而非银行类业务,特别是新兴的信托、担保、财务咨询等业务将异军突起,并且其利润率也远高于银行信贷类业务的利润率。所以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发展会计师事务所、咨询公司、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为各类金融机构产品创新提供完善的配套措施。在此基础上,实现银行类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金融机构与相关中介机构的功能互补,加大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完善青岛的金融机构组织体系,提高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
(二)鼓励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以市场为中心,大力研发适应各类客户需求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方式,面对企业出口收汇所面临的汇率下降风险,开发人民币掉期产品。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创新进出口环节的相关流程。针对中小企业借贷困难的现状,创新信贷产品,积极协调资金需求双方的意愿,进行产品担保和中介。提高青岛金融业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金融创新的层次,打造更具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品牌,形成品种更加丰富、服务对象更加细分、与市场需求基本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市场,丰富品牌城市的内涵。
(三)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增强市场功能
1.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
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融资券。继续利用再贴现政策工具,推进商业承兑汇票业务发展,完善票据市场主体,拓宽票据流通范围,帮助企业扩大融资、节约成本。发挥商业银行票据贴现中心的作用,增强区域资金的集聚与辐射能力。
2.加强以资本市场为重点的金融市场建设
加强对企业上市的统筹规划,扩大辅导和培植面,将具有地区主导型、支柱型企业推荐上市,增加主板市场上市数量;支持中小及民营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吸引更多期货公司来青,争取期货交易所在我市设立大宗商品交割库,促进物流与港口等实体经济的发展。加快发展再保险市场,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建设区域性保险中心。
3.培育建设区域外汇交易中心。鼓励银行加强外汇业务创新,积极参与保税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建设。支持外资银行和有条件、有客户资源的中资银行办理离岸金融业务,为跨国公司实行资金集中管理提供便利。开展保险外汇业务,增加外汇保险种类,建成辐射全省的保险外汇业务中心。
(四) 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不断优化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篇2
文章介绍了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甘肃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融资困境,主要体现在文化产业风险大、收益难以预见、融资门槛高等,之后提出了支持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股权众筹、版权交易及质押贷款、产业链担保贷款、政府引导基金等。
【关键词】
金融创新;文化产业;金融支持;甘肃省
一、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15年1月30日甘肃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专题记者会——《全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介绍》中的信息显示:2014年,甘肃省紧紧依托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1313”工程,围绕构建“6551”文化产业体系,全力推进全省文化系统文化产业开拓创新,初步实现转型跨越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32.91亿元,较2013年增长了25.65%,呈现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有以下特点:
(一)文化产业化进程加快。2014年甘肃省入选当年度《中国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手册》的项目达69个。至此,甘肃省拥有文化部备案的文化产业项目数达207个。其中,以兰州创意文化产业园为代表的7个项目入选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文化产业园区聚集示范作用逐步凸显。甘肃省已形成涵盖民俗文化、文化创意及文化旅游的8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2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这些园区及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对省内各地规模以下文化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示范促进作用,聚集效应日益凸显。
(三)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在2014年之前,甘肃省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如杂技剧《博鳌传奇》《敦煌神女》,情景剧《天下雄关》在旅游景点的驻点演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甘肃省政府于2014年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推进文化与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人居环境建设、旅游业、特色农业、体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全省文化产业的结构和层次。
(四)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加强。甘肃省政府于2014年制定出台的《关于促进文化对外贸易的实施意见》,从制度上保证了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甘肃省积极组织相关单位宣传、推介和营销甘肃文化,并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背景下努力将甘肃文化产业推出国门。
二、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困境
文化产业融资是指文化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科学的预测与决策,采取一定的方式向金融机构或者银行筹集资金的商业活动。但是,文化产业有其特殊性,其普遍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尤其是甘肃地区。[1]甘肃地处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产业在融资过程中面临更多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难以获得金融行业的关注。与传统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知识化程度较高、固定资产少的特点明显,其资产主要表现为知识产权、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甘肃文化产业除了“轻资产”外,具备的知识产权与人力资本也非常有限,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融资行为。对于金融行业而言,一是甘肃文化产业缺少传统的“抵押担保”;二是即便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以充当“抵押担保”,金融行业也缺少这方面的评估体系。因此,很难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为文化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三是甘肃文化产业相对而言缺少较为稳定的现金流,且发展前景及还款来源往往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相比较传统产业而言风险就要高很多。最终,以上三个问题的存在导致金融行业虽有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美好愿望,但寻找合适服务对象所带来的成本压力导致金融机构在实际操作上束手束脚;另一方面,众多中小文化企业为寻找发展资金而犯愁,到处寻求金融服务,但成效并不显著。
(二)文化产业风险大,收益难以预见。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提供的是创意产品,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不同,在物质产品生产过程中投入往往带来较为确定的产出,而文化产业在创作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创意人员创作灵感的影响,灵感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往往使得投入后的产出具备不确定性。[2]最后,即便投入后取得了预期的产出,那这种文化创意产品还存在不被市场所认可和接受的情况,具有较强的不可预见性。
(三)文化产业融资门槛过高。近些年来,虽说国家在政策层面不断加大了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也对文化产业的融资方式进行了有力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文化传媒类公司上市的案例大大增加,目前我国上市的文化企业己达34家,市值超过2000亿元。但就资本市场的融资规模而言,相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严重滞后,原因就在于资本市场为文化产业设置了过高的准入门槛,而这对于大多数文化企业是短期内达不到的。
(四)对于融资途径和方式的了解匮乏。很多文化企业对融资途径和方式不甚了解直接导致其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简单。文化企业大多是由从事文化艺术的人进行管理与经营,这些“企业家”对于文化产业领域非常了解但缺乏投融资意识和能力,一般不会安排专门的投融资部门及人员。他们经营的企业通常以自有资金为主,同时辅以少量自筹资金,缺乏资金时,极少考虑银行贷款以外的其他融资方式。
(五)地方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够。地方政府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进而缺乏对于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3]最终,由于违法成本过低而导致文化产品经常面临被盗版的危险。文化产品一旦遭遇盗版,不仅文化企业的收益无法保证,而且增加了投资者面临的风险,最终影响到文化产业的融资。
三、支持甘肃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模式
甘肃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困境已经严重制约了其正常发展,我们非常有必要创新金融模式,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为此,针对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实际提出以下金融创新模式。
(一)股权众筹股权众筹是金融市场新兴起来的一种融资方式,具体是指公司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面向普通投资者,投资者通过出资入股公司,获得未来收益。股权众筹2009年在欧洲金融市场兴起,2年后进入我国,2013年国内诞生股权众筹第一案例,2014年诞生第一个有担保的股权众筹项目。股权众筹完全体现了一种新的融资理念,但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甘肃而言,该理念不管对于甘肃文化企业还是金融机构可能都需要一个接受和认可的过程。为了加速这一进程,我们需要构建一个众筹平台,通过该平台我们可以将投资、创意及文化产业链更深的结合起来,尽最大限度发挥平台的服务能力。此外,由于众筹平台上拥有很多有潜力的项目,这样众筹平台有机会演变为一个孵化器,进而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版权交易及质押贷款版权即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作者对其作品享有的权利,包括发表权、署名权、复制权、发行权、放映权、广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摄制权、改编权等,版权与他财产权利一样受到法律保护,可以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流转。甘肃省产权交易所负责甘肃省重点文化创意产业项目的产权交易,目前己有一百多个“甘肃省重点文化产业招商引资项目”推介到甘肃产权交易所,这在推动了甘肃省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同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化产业融资难的问题。[4]与此同时,版权作为文化产品与服务的价值载体和文化金融服务的关键要素,强调以版权价值为核心,推动版权质押贷款业务的开展,尤其是结合甘肃文化产业可抵押资产少的现状,大力发展以商业版权本身作为唯一标的的贷款及融资项目。
(三)产业链担保贷款产业链担保贷款就是金融机构以产业链的核心企业为依托,针对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设计个性化、标准化的金融服务产品,为整个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金融创新模式。对于甘肃文化产业而言,产业链担保贷款可以进一步整合甘肃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通过提供包括应收账款保理、租赁保理、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兑仓、商票贴现、终端客户按揭等全流程金融服务,为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资金支持。与此同时,产业链担保贷款作为经营性贷款,金融机构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除了稳定的利息收入外,该业务还带来稳定的对公存款,工资、个人储蓄、理财、银行卡、网银、保险等负债、中间业务多点开花。总而言之,这对于甘肃文化产业及金融机构实现了双赢。
(四)政府引导基金政府引导基金是通过引导创业投资行为,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技术创新。政府引导基金的宗旨是,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放大效应,增加创业投资资本供给,克服单纯通过市场配置创业投资资本的市场失灵问题。特别是通过鼓励创业投资企业投资于种子期、起步期等创业早期的企业,弥补一般创业投资企业主要投资于成长期、成熟期和重建企业的不足。引导基金的运作原则是,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和科学决策、防范风险。对于甘肃文化产业而言,其中大部分文化企业规模很小,通过其他融资渠道得到资金支持的可能性更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引导基金对于甘肃文化产业的而发展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四、结语
甘肃虽然经济发展落后,但却是传统的文化资源大省,近些年来文化产业发展尤为迅速。与此同时,政府层面也在不断加大支持力度。2012年年底甘肃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和国有文化企业签订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未来几年,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平均增速将超过30%,2015年预计文化产业增加值有望超过170亿元,并致力于在5年之后使得文化产业成为甘肃省支柱性产业,但这离不开金融行业的大力支持,需要积极探索适合甘肃省省情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本文正是基于此,在阐述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最终在借鉴国内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符合甘肃实际的金融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参考文献:
[1]周小华.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甘肃人民出版社,2012:102-117.
[2]刘进军,周小华.甘肃文化产业发展分析与预测(2013)[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24-137.
[3]陶君道.金融支持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甘肃金融,2010(05):12-17.
篇3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风险 控制
2012年11月,举世瞩目的党的十在北京隆重举行,党的十报告中专门用一个部份就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进行了阐述,凸显出新时期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极端重要性。当前,云南正在加快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绿色经济大省和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并行并重,彰显了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文化产业促进经济腾飞的宏大战略和深邃眼界。在推动“两强一堡”战略建设过程中,大力培植特色优势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是云南省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加强金融对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既是云南金融业承载的重要使命,也是推动云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手段,值得深思。
一、充分认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2011年9月,省委书记秦光荣同志发表了题为《抢抓文化建设重大机遇实现云南文化跨越式发展》的文章,充分阐述了加快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为各类金融机构加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指明了方向。文化产业作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产品附加值高、就业吸纳能力强的重要产业,是云南省重点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也是云南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拉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对于增强全省文化软实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云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两强一堡”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全省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结构不优、投入不足等差距,迫切需要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银发〔2010〕94号)精神,创新思路、完善措施,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云南实际,开发符合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融资方式,加大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充分发挥金融重要支撑作用,推动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全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转变为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进一步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
二、突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
一要支持重要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走实体化的发展道路,加快培育具有云南特色优势的文化产业集群是推动云南文化发展的比由之路。全省金融机构要对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重点支持和打造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演艺、旅游、节庆会展、广告印刷、珠宝玉石、茶文化、体育健身等传统文化集群发展的同时,也应注重对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影响力的云南特色文化产业集群。
二要支持重大文化设施项目建设。重大文化设施的建设是全面提升全省文化发展水平的突破口。省级文化管理部门要高度重视和加快文化产业项目库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衔接,加大重大文化设施建设的前期投入,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的信贷投入,重点支持各类文化艺术中心、影视传媒中心、国际图书城、高原体育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等省级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全省文化设施水平的迅速提升。
三要支持骨干文化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繁荣云南主流文化的发动机。全省金融机构要积极构建与重点文化企业的全面战略合作机制,为重点文化企业提供综合性金融服务,支持云南文化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云南广电网络集团公司、云南日报报业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大型文化企业不断做大做强。
四要支持特色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小文化企业是推动全省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云南特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针对中小企业资金实力有限、担保抵押物不足的特点,金融机构要支持中小文化企业有效扩大抵质押物范围,发展中小文化企业联保联贷、网络循环贷款、周转限额贷款等信贷产品,稳步增加对中小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强与融资性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合作,积极开展履约保证保险和信用保险,构建促进中小文化企业加快发展的“信贷+保险”机制。
三、大力拓展文化产业融资渠道
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围绕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文化企业的实际需要,积极打造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营销团队,主动开展文化企业的营销工作,对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适当简化授信审批手续,提高审批效率,合理确定文化企业的贷款期限,给予适当贷款利率和费率优惠,切实加大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入;要积极开展文化企业银团贷款、联保联贷、信用保证贷款、并购融资等综合金融服务,探索开展文化企业版权、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无形资产质押业务,扩展抵质押范围等方式,增强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投放能力;要积极探索适合文化企业需求的供应链融资,对资信良好的文化企业给予贷款、票据、贸易融资和保函等多种授信支持,提供财务顾问、电子银行、现金管理等综合银行服务。
二要积极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融资。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大力支持优质文化企业上市工作的扶持,鼓励和支持上市公司参股、控股、兼并、收购文化企业,推动文化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资本市场。要建立文化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库,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政策支持和指导,推动处于成熟期、经营较为稳定的优质文化企业在主板市场上市;鼓励资产质量较好、盈利能力较强的中小文化企业在中小板上市;引导创新性、高成长性的中小文化企业在创业板上市,或进入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交易。
三要鼓励文化企业发行债券。省内金融机构要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债、集合票据,扩大文化企业债务性融资规模。鼓励文化企业中效益好、偿债能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发行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四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根据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快发展以文化产业为投资对象的各类基金,推动全省基金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要引导境内外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进入我省文化产业,鼓励和支持国内外金融机构或知名企业来滇发起设立文化股权投资基金,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设立云南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加快建设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库,完善以政府资金引导、民间资本为主的文化基金投资机制,推动云南文化产业基金健康快速发展。
五要多方位吸引民间资本投资。支持民间资本以参股、兼并、收购、承包、租赁、托管等形式,积极参与经营性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制,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各类公益类文化基础设施,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原则,依法保护好民营投资主体的合法权益,形成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同生共赢的良性互助格局。
六要规范发展文化产权交易。在积极开展各类交易所清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规范有序发展省内文化、珠宝玉石类交易所,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文化领域的渠道,完善文化艺术品和文化产业无形资产登记、评估、流转、质押和托管制度,大力发展文化领域资产评估、研究策划、市场经纪等市场中介机构,尊重和保护文化领域知识产权和艺术品交易,活跃文化市场,繁荣文化产业。
七要有效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财政部门要针对文化产业发展实际需要,通过专项资金、补贴、贴息、风险补偿等手段,积极支持全省文化企业加快发展。要注重探索建立财政与金融联动的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放大功能,促进更多的信贷、保险资金和民间资本跟随财政资金共同投入文化产业发展。
八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融资担保业务。引导和支持服务中小文化企业的专业化融资性担保机构加快发展,鼓励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与民间资本合作组建文化产业担保公司。加强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对文化产业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企业“走出去”项目的融资担保服务。鼓励实力雄厚的融资性担保机构开发文化企业融资担保业务新品种,探索以创意产品、艺术品、收藏品等文化产品为抵押物的担保业务,拓展以著作权、版权、专利权、商标权、收益权等无形资产为质押物的担保业务。
篇4
关键词:张北旅游;发展;调查思考
蜿蜒崎岖的大马群山横贯张家口中北部,把全市分为南北两部,这段山岭俗称“坝”,又称“大坝”,乃蒙语,译言为“岭”。岭之北被称为“坝上”,平均海拔1400米,较张家口市南部(俗称坝下)高出400至600米。大坝划南北,也割寒暖,是明显的气候分界线。坝上夏季凉爽,年平均气温2.6度,原始生态草原保存完整,是华北地区最理想的旅游避暑胜地,历代诸多王侯留有足迹,安固里淖潜兽藏禽、元中都曾显赫草原,草原天路更是名满天下。均是理想的旅游、休闲避暑之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目前,一个自然与人文古迹结合、生态观光与避暑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格局,正在张北县悄然形成。
一、张北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把旅游业作为张北县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进行总体规划。近年来,依托坝上地区独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张北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了全县经济发展规划,邀请清华大学、社科院有关专家参与,并先后制定印发了张北旅游业发展的“九五”、“十五”规划和加快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旅游业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强力推动,使旅游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步被社会各界认识。特别是第7届草原音乐节的成功举办和“坝上草原爽天下”品牌的打造,使人们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深化,形成了“举县一致兴旅游”的良好局面,加快旅游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县政府发展县域经济的一大要务。
(二)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成为张北经济新的增长点。几年来,张北县旅游行业累计投入建设资金91100万元,其中吸引外资47600万元,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9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达20.6亿元。其中,2015年10月末,累计接待游客7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4200万元,占GDP的比例为23%。每年7、8月份,县城宾馆、饭店、农家小院游客盈门,同时拉动运输、餐饮、影视传媒、土特产品销售等行业每年实现税收2100多万元。目前,张北县“吃、住、行、游、购、娱”基本配套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三)以草原景观为主的景点建设飞速发展,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近年来,张北县充分发挥“京津风沙源”治理投资优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积极实施精品战略,努力打造一批高起点、高品位、高水平的旅游产品,如草原天路、中都原始草原度假村、塞娜都草原度假村、太子湖旅游度假村、桦皮岭原始森林度假村、元中都遗址及博物馆、野狐岭苏蒙烈士纪念塔、坝头风电山庄、802军演国教基地、台路沟石柱群等,全县对外开放营运的旅游景区(点)已达近20家。近年来,县城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县城面积由原来的15平方公里扩展到70多平方公里。县城基础建设投资20.6亿元,相当于前20年的总和,公园、饭店、会展中心、公路等条件的不断提升,建成8纵10横的道路网;游客出行方便快捷,开播张北交通广播电台,移动通信网覆盖全县各旅游景区(点)、宾馆饭店;新建6家4星级酒店,开辟了以草原烤肉等风味为主的餐饮一条街,旅游综合接待能力大大增强,整体设施水平和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为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四)一批品牌旅游项目正在建设当中,旅游业也由接待事业型逐步向经济产业型转变。由天津大田集团公司预计投资5亿元的仙娜都国际度假中心项目于2004年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0亿元,2014年已完成国际会议中心、四星级宾馆、滑雪场等景观工程的工程建设。草原天路2015年投资2亿多元,已建成停车场、公厕、观光台等设施130多处。
二、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整体上看,近年来张北县旅游业在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目前总体发展水平还比较低,旅游业综合收入在GDP中所占份额少,资源优势还远远没有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发展旅游业起步晚、意识差,观念相对滞后。未确立起发展旅游产业链的整体观念,仅仅停留在就旅游言旅游上。没有充分考虑旅游业相关产业的跟进和发展,与之相关的文化、戏剧、通信、社会治安等相关产业相对滞后。为旅游业提供了物质和非物质供应的支撑的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众多行业和部门,没有充分认识到其自身与旅游业发展的相会联系。事实上,旅游业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认识不到位等问题,全县上下,支持参与旅游的氛围,与快速发展的旅游产业之要求相距甚远。
(二)旅游业的持续发展缺乏金融业的强力支持。银行的逐利性,使得对旅游的信贷投入严重不足。旅游业的前期开发和建设时间长,投入大,信贷资金回收时间长,而且鉴于坝上地区经济结构现状,近年来金融机构的贷款绝大多数投向了矿山、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和一些国家投资建设的云计算等新型产业中。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占比低且机构有限。据调查,张北县只有农联社向安固里草原度假村发放贷款120万元,向从事旅游的农民投入少量购买马匹、帐篷等物资的流动资金贷款,其他金融机构未涉及该产业。同时无论是从政府的行业主管部门,还是旅游景点(区)和企业自身看,也缺乏一种把旅游业完全推向市场,寻求金融支持的运作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金融部门对旅游产业的认识和了解,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相互沟通和交流信息的平台。
(三)旅游服务滞后于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在各旅游景点,相关配套设施落后,没有可供游客居住的上档次宾馆,更无介绍坝上风情和历史文化的高级导游,没有金融服务点和自动提款机,各宾馆、饭店和商品销售点大多不接受信用卡消费等,都制约着张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对金融业推动张北县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张北县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需要旅游产业的支撑,如何把张北旅游产业做大做强,需要全社会和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也需要银行信贷的大力支持和金融服务的相应配套。同时,金融业支持区域经济的发展,以及自身的持续发展,也需要不断寻求具有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产业项目,从而形成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
(一)银行机构要提高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认识。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不断提高,尤其是作为北京后花园的坝上草原,以其凉爽的气候、清新的空气、原始的生态、丰富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吸引京津、河北南部各市、周边省市游客光临。随着草原天路等名牌旅游线路的建成,吸引游客成几何倍增加,张北的特色旅游具有无限开发的优势和前景。因此,各银行机构应把旅游产业作为一种资源型产业、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来认识和对待,主动寻求和建立金融业与旅游业相互交流的信息平台,加强了解与合作。通过对旅游产业的支持,既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也可以培育一批增强自身持续发展的产业群体。人民银行应组织制定金融业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建议、协助政府召开旅游产业项目推荐会,努力促进旅游产业项目资金需求社会化、市场化机制的形成,为双方的合作创造条件。
(二)要逐步加大对旅游产业的信贷投入。在目前地方财政对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支持有限的情况下,银行业可以在其中大有作为。积极调和优化整信贷结构,逐步把一部分信贷资金投向旅游产业,实现贷款投向的多元化,截至2015年10月,张北县银行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110亿元,其中投向风电、光伏发电、房地产的中长期贷款就占74亿元,占比67%。如何降低和分散信贷风险,不断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效益性是目前各家银行面临的主要课题。
篇5
【关键词】金融 支柱产业 现状 对策
支柱产业具有较强的新技术吸收和运用能力,处于规模经济阶段,是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贡献者。而金融支持是支柱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要保障。通过金融支持传统支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主要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金融和支柱产业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通过对支柱产业的有效金融支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建设良好金融生态和提升金融资产质量的途径。就苏州市而言,纺织工业产值占全市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当地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支柱产业。自《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2009—2011)》出台以来,苏州市商业银行通过增加信贷规模、提高信贷审批速度、创新信贷业务和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等途径,对当地纺织业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但是,相对于《苏州市“十二五”工业发展暨转型升级规划》提出的纺织产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而言,金融业支持纺织产业的能力尚存在完善提升的空间。
一、金融支持苏州市纺织产业发展之现状
纺织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而苏州市拥有化纤、纺纱、织造、印染、整理、成衣、家用、产业用纺织制造等企业,产业链体系完整,产值占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约占全省纺织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在对外经济中,苏州市纺织原料及制品出口总额约占苏州市出口总额的9%。因此,金融支持纺织产业发展和转型对当地经济发展和金融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务院、江苏省、苏州市各级政府制定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都把“加大对纺织企业的金融支持”作为政策措施及保障条件之一。其中,国务院在《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提出“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纺织企业的贷款支持”。2009年,中国人民银行和其他五个部门制定的《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建议“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商业运作模式,鼓励服装、家纺企业利用自主品牌作抵押,依法依规向金融机构融资,探索建立企业自主品牌信用担保制度”。在有关政策的指引下,苏州市商业银行采取积极而稳妥的融资措施支持纺织业的健康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首先,通过增大信贷额度和提升工作效率,苏州市商业银行有效支持了纺织企业的发展与升级,实现了银政企多赢。成功的银企合作能够提升企业效益和增加国家税收,也能够增加利息收入和稳定的资金结算量,还有利于树立银行良好的市场形象。在纺织业市场行情好转和政策环境有利的双重因素作用下,苏州市商业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开展银行信贷业务。例如,2010年,在吴江市13家商业银行中,其中10家商业银行增加了对纺织企业的综合授信额度;还有11家银行通过工作流程创新,加快信贷审批速度,提高服务效率(注:和增加授信额度银行有重复交叉),纺织企业满意度大幅提高。
银行信贷对纺织产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对企业发展、税收增加和银行盈利都产生了显著效益。例如,光大银行通过为港申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提高流动资金贷款,支持企业设备升级及新厂区建设。港申纺织产能大幅提高,环保节能成效显著业。农商行运用信贷支持福华织造引进1520台津田驹喷水织机。一方面显著提升了企业效益,另一方面企业在该行存款和结算量都明显增加,增加了银行的贷款收入、财务管理费收入、资金监管收入、存款收入。
其次,苏州市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开发创新特色信贷业务,支持纺织企业发展。过去三年中,有多家银行曾经针对纺织企业推出了多项信贷创新业务。除了一般性的应收账款融资、国内信用证、订单贷、票据池、税融通、商票贴现、联保联贷等信贷创新业务外,苏州市商业银行还针对当地纺织产业发展的特点,创新具有当地特色的信贷服务产品。例如,中国东方丝绸市场有5000多家商户,成交额逾700亿元,是全国交易额最大的纺织专业市场和化纤薄型织物集散地。民生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充分利用东方丝绸市场规模经济和专业性的优势,分别推出了东方丝绸城产业集群批量授信方案、绸都赢和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通过创新实现高效的银企合作,有利于银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也有利于提升商业银行的市场竞争力。以申请企业数量和交易金额的变化为标志,苏州市多家银行均表示信贷创新业务产生了较大的市场影响力。
第三,发挥信贷融资作用,积极推动市纺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例如,苏州迪登制造整理有限公司是国家记忆功能面料开发基地,公司对设备进行全面更新换代,流动资金比较紧张。民生银行采用联保授信方式,发放2000万流动资金贷款,解决了企业流动资金不足的困难,确保该公司设备顺利更新和添置,实现了产品转型升级。再例如,苏州吴江市商业银行通过严格执行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对纺织业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转型绿色制造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提升银行服务纺织企业发展能力之对策
尽管,苏州市银行通过增加授信额度、改善贷款服务效率对企业发展、税收增加和银行盈利都产生了积极效益。通过贷款结构调整,对实现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绿色纺织”也提供了有益的支持。但是,相对于纺织产业发展和调整的需要而言,银行功能和服务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局限,还需做出多方面的改善。
(一)提升专业研究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体系
银行产生和存在的条件之一就是:银行更有利于克服资金供需双方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银行能够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利用专业的信息处理能力,降低交易过程的信息搜寻、处理费用和风险。银行对纺织业发展信息的处理能力直接关系到银行对该行业授信的自信心和风险控制能力。专业化的知识与管理经验可以使银行对于复杂创新项目的评估相对容易。
苏州市纺织业贷款中的一些现象,一定程度也是银行业对纺织业发展把握能力不足的反映。例如,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被认为市场潜力巨大,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级政府纺织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发展重点。《吴江市丝绸纺织产业调整振兴计划》提出“着力开拓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到2012年产业用纺织品的比例要由2008年的3%,提高到15%。但是,2010年吴江银行对其贷款增长程度却低于行业平均水平。2011年,虽然给予了该行业较高的信用评级,但也是银行间分歧最大的行业。再例如,“产品创新能力和附加值”没有被认为是影响贷款的重要因素,而更加关注当前的财务、经营和担保状况,也不利于纺织品存量结构的优化。从相关性来看,2011年贷款质量变化和纺织业信用评级存在较高的正相关关系,而2010年贷款增长程度和2011年贷款质量评级和纺织企业信用评级却存在弱负相关,前后明显的不一致性也反映了银行业对纺织产业发展能力的判断能力尚待提高。
此外,兼并重组被认为是纺织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由之路,也是纺织行业进行调整的必然结果。一方面,兼并重组不仅能促使产业由分散无序走向集中有序,提升行业的定价能力,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市场影响力。另一方面,兼并重组也能使优势企业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向整合后的企业辐射,提高行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生产效率,并有利于优化产品结构。各级政府在“纺织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或计划)”中都把纺织业并购重组作为应对措施之一。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也积极大力推动并购融资发展。但是,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市纺织业收购兼并金融业务明显开展滞后。
为了加强对纺织行业市场景气变化和运行规律的研判,苏州市银行业应在贷后质量监控和企业贷款风险预警基础上,发挥规模经济优势,提升行业研究和市场分析能力,建立纺织产业信贷预警监控体系。作为上级行预警体系的补充,该监控体系有利于实现银行从传统的内部管理转型为市场为导向的服务管理模式。银行应充分挖掘系统信息,应科学制定纺织产业信贷业务发展战略,避免信贷业务的保守或冒进,防控行业系统风险。
(二)深化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提升产品市场推广能力
尽管,苏州市信贷创新能力和效益取得了较好的市场绩效,但总体而言,苏州市金融创新,特别是中间业务和新产品市场推广能力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改善发展空间。例如,在苏州吴江有近70%的银行认为“补充企业流动资金短缺”是银行贷款的主要用途之一。这一结论具合理性,也符合银行业内贷款一般规律,但是,通过合理利用信用工具和金融创新,可以改善企业流动资金使用效率。例如,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通过合理利用商业承兑汇票或银行承兑汇票等结算工具就有利于减少企业现金支出。还有通过降低库存,采用现代金融交易方式规避原材料价格风险,也有利于企业降低流动资金占用。
首先,东方丝绸市场设立了丝绸化纤指数、纺织专利交易平台、聚酯切片交易平台和乙二醇电子交易平台,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服装交易市场。这一成熟的交易市场为金融创新提供了便利性,苏州市商业银行应在总结推广集群批量授信方案、绸都赢和仓单质押等业务经验的基础上,尝试在更多纺织产业集群地进行信贷和中间业务创新。
其次,针对纺织行业外销占比较高的情况,深化信贷融资和风险管理业务的创新。苏州市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出口买方信贷、扩大保理、保险代收等金融服务满足企业的国际贸易金融需要。此外,苏州市银行还应提升汇率风险管理能力,培育纺织企业通过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需求,实现双赢。
第三,在未来,包括研发、设计、物流、融资、租赁、咨询等纺织产业生产服务业是未来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和传统的制造业相比,纺织产业生产服务业存在较大行业特殊性,银行要加强信贷产品的研究开发,完善信贷品种、流出、组织和风险管理创新,提供及时,高效的金融服务,满足多样化服务的需求。
(三)丰富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服务功能
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之间存在最优适配性。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机构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经营目的,决定了不同性质的金融机构具有不同的业务领域。商业银行的基础功能是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其经营的目的是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由此决定了苏州商业银行要求贷款企业具有相对稳定的现金和较强的偿还能力,并且能够提供足够的抵押物或担保品。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是纺织业未来发展的重点内容。但是,美国学者曼斯菲尔德对美国某三大公司研究,技术创新项目技术成功率、商业成功率和经济成功率分别只有60%、30%、12%。事实证明即便是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型企业的发展,也同样面临较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与财务风险,其不确定性往往也会超出商业银行的可控范围。这也是苏州市银行对产业用纺织品制造业贷款增量程度相对较低和信用评级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之一。同样,商业银行固有的功能和经营目的也决定了苏州市贷款企业财务状况、经营状况和抵押担保对银行贷款决策的重视程度远高于企业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大小,而贷款项目风险较大则是银行拒绝纺织企业贷款的第五个因素,因此,市场化尚未成熟的产品很难成为贷款的重点投向。
此外,《加快推进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为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提供金融服务”作为主要的对策措施之一。从苏州商业银行贷款现状来看,房产设备抵押、担保公司担保、第三方担保是银行最普遍的贷款方法方式。在这种典型的银行经营模式下,处于经营初创的企业、以品牌渠道为核心竞争力的轻资产企业和遇到困难调整阶段的企业存在较大的贷款融资困难。
可见,推进纺织企业品牌渠道升级、总部经济发展和自主创新,需要拓宽融资领域,改变对银行贷款过度依赖的传统思想。苏州市应在积极发展商业银行和稳步推动小贷公司、多层次担保机构体系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融资租赁等融资渠道,实现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健全金融服务功能,满足不同主体和不同业务的融资需求。
(四)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
信贷环境的优化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的支持,而信贷信息也是纺织产业发展的直接反映,是政府和相关部门决策重要依据。人民银行应牵头和地方政府合作,构建银、政、企和行业协会四方信息共享和协调互动机制。一方面借助贷后监控和行业预警体系,发挥银行内部的全国性信息平台优势,银行应积极及时掌握纺织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为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或商会)提供决策依据,前瞻性地应对经济周期和产业变化。另一方面,作为支柱产业,苏州市各级政府对纺织业发展高度重视,当地行业协会(或商会)层次健全,并具有较强的行业影响力,是优化信贷环境的重要保障。通过四方沟通机制,既可以进行信贷政策的宣传和新产品推广,增进纺织企业和银行之间的理解信任,实现银政企之间的主动合作。还可以及时通报信贷运行情况,以及金融服务纺织业发展中难题,寻求各方的支持帮助,实现共赢和共同发展。
三、结论
苏州市商业银行坚持“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经营目标,通过增加授信额度、严格环保授信“一票否决制”和产品、服务创新等途径对纺织业的调整与发展给予了积极有效的支持。通过银企良性互动,苏州市商业银行实现了控制金融风险、提升银行盈利能力和促进纺织业发展的多重目标。但是,相对于苏州市纺织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金融的支持能力尚存在提升空间。一方面,商业银行应该进一步提升对纺织业市场的把握能力,通过增强对系统风险的控制能力,提高信贷支持纺织业发展的主动性。在积极创新信贷业务的同时,商业银行还应认识到中间业务创新和信贷业务之间存在紧密的互动关系,针对苏州纺织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积极进行中间业务创新。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和政府、企业都应认识到商业银行组织功能的局限性,信贷并不能承担金融支持纺织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全部职责,需要不断丰富当地的金融机构类型,或进行更广泛的区域合作,健全苏州市金融功能体系。最后,完善银政企行业协会对接机制,实现四方沟通制度化,也是共创良好信贷环境和银行服务纺织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注释
{1}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国政府网,http:///zwgk/2009-04/24/content_1294877.htm。
参考文献
[1]Frederic S.Mishkin.货币金融学(第9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贝政新.高科技产业化:融资问题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贝政新,王世文.金融服务于出口企业的三大路径分析[J] .对外经贸实务.2010(4).
[4]戴国强.商业银行经营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6
一、金融支持陶瓷产业现状
一是对陶瓷产业信贷供血不足。2012年末,全市各项贷款余额308.12亿元,其中对陶瓷行业贷款余额为21.65亿元,只占贷款总额的7.03%。而同期陶瓷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10%,金融机构对陶瓷产业的信贷支持偏弱,陶瓷产业发展资金供需存在一定缺口。
二是对陶瓷产业支持力度不均衡、贷款投向不尽合理。从银行间信贷投放看,地方性法人机构占全部陶瓷行业贷款的40%,而国有银行却不足50%,信贷支持力度很不均衡;从贷款投放陶瓷行业对象看,支持规模以上的日用陶瓷、建筑陶瓷、高技术陶瓷等大型陶瓷企业和陶瓷大师,而对陶瓷销售、艺术陶瓷生产、陶瓷文化创意等中小企业贷款普遍较为谨慎,特别是手工作坊、工作室等贷款问题较为突出;从贷款期限结构看,以陶瓷生产和项目贷款为主的中长期贷款占比较大,而以陶瓷日常经营、陶瓷销售急需的流动资金贷款投放显得不足。
三是对陶瓷产业支持方式单一。一是融资渠道单一。全市陶瓷产业上市融资尚属空白,风险投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品种几乎没有,银行贷款仍为陶瓷产业融资的主要手段;二是金融产品单一。对陶瓷产业的仍为传统的贷款业务,信用证、保函等业务较少,特别是针对陶瓷产业的金融创新产品和特色服务如艺术品抵押更显不足;三是金融服务单一。金融服务品种少、层次低,配套服务相对滞后,无法满足陶瓷产业生产经营单位对信贷资金的需求。
四是对陶瓷产业信贷覆盖面窄、信贷额度低。2012年末,银行信贷支持陶瓷企业1016户,相对于全市大小3000多家陶瓷企业而言,信贷覆盖面只有34.05%,其中,银行机构以10多亿元的陶瓷行业贷款,重点支持了特地、金意陶、法兰瓷、骏马陶瓷等十多家大型陶瓷企业,从而导致其他陶瓷企业户均贷款普遍偏低,大多数的中小陶瓷企业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只能转而求助高成本的民间融资,严重制约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金融支持陶瓷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金融体系有待完善,新型金融组织活力需进一步提升。一是从机构格局上看,除交通银行外,还未设立其他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外资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更难有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等非金融机构;二是从金融服务水平看,各金融机构在管理体制、市场地位、业务品种方面,基本雷同,导致其经营目标集中,金融创新产品少,竞争力相对低下;三是新型金融组织短期内难以发挥其主力军角色作用。2012年末,景德镇成立了2家村镇银行和3家小贷公司,其贷款余额为10.04亿元,难以形成有效的信贷供给能力。
二是金融服务有待提升,金融普惠政策需进一步推广。一是金融机构门槛高,陶瓷企业难以企及。由于大部分陶瓷企业规模不大,抗风险能力相对薄弱,在报批流程与一般客户上并无优势,获得贷款的机会相对较小;二是金融机构对陶瓷企业的信贷产品仍局限担保、质押等传统信贷产品,其信贷品种单一,难以满足陶瓷企业的融资需求;三是贷款利率较高,融资成本较大,近八成的陶瓷企业利率均在浮动区间1.5以上。最后,在银行垒大户的营销偏好下,以中小、家庭作坊式企业为主的陶瓷企业更难以获得信贷支持。
三是担保作用有待发挥,风险分担机制需进一步调整。一是担保能力不强。2012年末,全市6家信用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仅有3.48亿,存在着资金规模有限、担保能力不足等问题;二是对信用担保机构认可程度不高,银行目前只与有政府出资背景的担保机构开展业务;三是陶瓷企业获得担保机会偏低,2012年末,仅为5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了担保贷款2.12亿元;四是陶瓷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现实与落后的社会信用担保体系情况,制约了金融支持陶瓷产业发展。
四是自身发展有待规范,金融服务的广度与深度需进一步增强。一是受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陶瓷行业不良债务被悬空的阴影影响,造成部分银行仍存在惧贷情绪;二是陶瓷企业财务制度不完善、不透明,出现银行在选择贷款对象时会更加审慎;三是企业难以提供有效的担保或抵押,银行又将陶瓷业定位高风险行业,慎贷理由会更充分;四是小富即安心态影响了信贷资金投入。由于陶瓷行业属微利行业,加部分民营陶瓷企业主存在的小富即安心态,无意扩大企业规模,阻碍了信贷资金的投入。
三、助推陶瓷产业不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一)地方政府——认真落实支持陶瓷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一是政府有关部门应同金融机构管理部门尽快落实陶瓷产业贷款的差异化政策,提高对陶瓷产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引导金融机构对陶瓷产业的信贷倾斜政策。二是以开展“信用景德镇”建设为抓手,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为金融支持陶瓷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落实陶瓷产业财税资金扶持政策和健全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四是要提升协调服务工作水平。
(二)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创优金融环境
一是要提高认识,增强金融机构支持陶瓷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要探索建立适合陶瓷产业“先扶持,后受益”的信贷倾斜政策,加大对附加值高、占据产业价值链高端的陶瓷文化产业的信贷支持,同时,切实减免中小陶瓷企业信贷审核过程中的有关管理、咨询费用,减轻陶瓷企业负担;二是扩大对订单、应收账款、存货、商标、陶瓷艺术品等抵(质)担保范围,同时对发展前景较好的“三有一不”企业和艺术家积极探索实行信用贷款方式,有效提升信用和担保贷款比重;三是积极创新陶瓷信贷产品;四是支持融资方式多元化,鼓励陶瓷产业走直接融资渠道,为促进陶瓷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有利的融资环境;五是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三)陶瓷行业——加强陶瓷企业自身建设,提升陶瓷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融资能力
一是强化信用意识,注重自身信用的积累和维护,树立良好的守信用、重履约的企业形象,为实现银企对接创造条件;二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财务状况有透明度和可信度;三是积极吸纳专业人才,加强内部管理,增强陶瓷企业盈利水平和还贷能力;四是立足现有基础,通过发挥陶瓷院所、陶瓷企业、国内外陶艺家的重要作用,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和高技术陶瓷产业集群,保持企业活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融资水平。
篇7
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金融大爆炸”使英国金融体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比如住房互助协会业务管制的放松,《股票交易规则》的变革等。特别是1986年《金融服务法案》与此前进行的放松管制的一些阶段性变革相比,标志着行业中一股重新立法浪潮的兴起,促使英国金融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以此为基础,随着2000年《金融服务与市场法》的通过,英国金融监管一体化的进程最终得以完成,成立于1997年的金融服务管理局(FSA)目前已经承担起作为单一监管者的全部权力。
金融服务业产业水平提升与金融体系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伴随着英国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发展,英国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比较明显的波动,来自OECD的数据显示该比重在1980年代中期达到一个高点之后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最近五年来,英国金融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明显上升,虽然金融服务业所占比重自1995年的6.5%下降到2001年的5.5%,但从2002年开始该数字连续上升到2005年的8.5%。与此相比,过去十年中制造业的比重呈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21.7%下降到2005年的13.6%,降幅超过三分之一。另外,专业服务(包括会计服务、法律服务和管理咨询)对GDP的贡献稳步上升,从十年前的2.6%一路增加至2004年的3.6%。
在吸收就业方面,英国金融服务业就业人员一直相对比较稳定,并且这种趋势在最近几年也没有发生变化。2005年底英国金融服务业就业人员数为108万人。在此之前该数字曾经从1999年的107.5万人下降到2002年的104.8万人。2005年金融服务就业人员占英国全部就业人员(2680万人)的比重为4.1%,该数字明显低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对英国GDP高达8.5%的贡献额,从中反映出英国金融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大约是英国总体平均水平的两倍。如果分部门来看,金融服务业大多数就业人员是在银行业,其就业人员数达到43万人,另外保险业就业人数为32.5万人,基金管理行业就业人员数量为4万人。
金融服务业对英国国家税收同样有比较重要的贡献。金融服务部门的税收包括金融企业交纳的公司税以及雇主缴纳的所得税。2004财政年度金融服务部门所缴的公司税总计81亿英镑,较2002和2003财年有所增长,但要低于2001财年109亿英镑的税收。在过去三年中,由金融服务部门完成的公司税占英国全部公司税的四分之一还多,由金融服务部门雇主完成的个人所得税占英国全部个人所得税的11%~12%。2004年底,金融服务领域实现的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收入接近200亿英镑,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相关税收,比如由雇主和雇员支付的社会保险等,这些方面的税收没有单独的统计数据,但据估计约有30亿英镑的规模。
地理布局情况
从金融服务业增加值的地区构成来看,英国的金融服务业高度集中在伦敦,2003年伦敦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高达42%。在其排名之后的东南区和苏格兰的比重分别仅为11.2%和7.7%。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对整个伦敦地区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高达16.8%,与当年全国平均7.4%的水平相比是其两倍还多,从中反映出伦敦作为全球金融中心的基本实力。
金融服务在伦敦的集中意味着其他地区金融服务业的份额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伦敦之后,金融服务业在地区经济中相对重要的是苏格兰,该地区金融服务业对地区经济的贡献达到7.1%。金融服务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贡献最低的是东米德兰(East Midlands)、威尔士(Wales)和东北区,这些地区金融服务业增加值所占的比重只有3.8%,大约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表1)。
从金融服务业就业人员的地区分布来看,2005年金融服务领域大约有31.3万人集中在伦敦地区,东南地区和苏格兰各自有金融服务就业人员12.8万人和11.3万人。根据2003年的地区增加值数据,金融服务行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为65400英镑,而当年全国的平均水平为36652英镑。在各个地区中,伦敦金融服务行业人均创造的增加值最高,达到89400英镑,而在其他大多数地区该数字都在50000英镑~60000英镑之间(表2)。
另外,还可以在微观层面上从金融服务企业的数量来进行研究。Pandit & Cook(2003)将英国分成14个大区,根据金融企业数量和规模(用就业人数衡量)分析了英国金融业的分布状况,并从产业集群的角度进行了总结。从企业的位置分布来看,英国金融业同样表现出高度集中的局面。大伦敦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64%的金融企业,其中大伦敦区占44%,西南区占12%,伦敦西北区占8%,这与伦敦作为最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是一致的。在大伦敦地区之后的是东南地区,其金融企业数量占全国的l4%,该地区的重要金融城市包括伯明翰、布雷斯托尔、爱丁堡、格拉斯哥和曼彻斯特(图)。
总结与评论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金融服务业产业发展水平明显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吸收就业和增加税收做出了很大贡献。如果把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地理布局模式区分为集群式和分散式两种,那么英国金融服务业无疑走的是集群式发展的道路。从金融服务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目前英国金融服务业基本形成了以大伦敦区、南苏格兰区、以及西南区为中心的金融产业集群,其中伦敦地区的集群规模要远远高于后两个地区。
篇8
关键词:旅游;金融;投资;信贷
文章编号:1003-4625(2009)10-0057-05
中图分类号:F830.5 文献标识码:A
一、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旅游业已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龙头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迄今为止,全国已有27个省市自治区把旅游业确立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来自政府、银行、企业、外资和社会各界的金融支持对旅游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一)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
“十五”期间,政府对旅游业的投资达1220.806亿元,占总旅游投资资金来源的16%;“十一五”期间,政府投资增加到3111.4亿元,占总旅游投资资金来源的18%。
目前政府对旅游业的资金支持主要体现在旅游国债、旅游发展基金、旅游发展专项基金、政策性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用于扶持旅游的国家扶贫资金等五个方面。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资源品位较高、发展潜力较大、所依托的主要交通干线建设已基本完成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的项目。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看,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的调节,人民币国际化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对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有着长期的持续影响,是支持旅游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
(二)银行的信贷支持
从旅游投资的结构来看,“十五”期间,旅游业投资来源中银行信贷投入为952.17亿元,占总投资的12%,比政府投资占比少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银行信贷投入规模有所扩大,增加到2094.10亿元,但增速低于政府投入的增长速度,占总投资的比例仍然维持在12%左右,比政府投资占比少6个百分点。
(三)新型金融服务产品不断涌现
旅游金融产品在我国的最新动态表现为电子支付平台建设。例如,我国在线旅游服务商易龙公司与全球领先的维萨国际组织共同开创中国旅游在线支付市场。双方将通过建立共同的市场推广专项基金、联手发行联名卡等一系列市场推广活动,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完善和丰富的旅游在线服务。中国建设银行与阿里巴巴网站已发行专注于电子商务、具有网购功能的联名借记卡――支付宝龙卡,双方又共同推出了电子支付领域的新产品――支付宝卡通业务。这意味着电子支付与银行卡真正实现了贯通,也表明银行对第三方支付的认可。此外,行业旅游预付卡也开始出现。一种是旅游电子网站发行的旅游预付卡,实际是电子代币券。另一种是当地旅游局发行的“旅游年票”磁卡。近年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还开发了旅游人身保险、货币结算、外汇兑换等金融业务,促进了旅游市场的发展。
(四)资本市场对旅游产业的支持
1993年11月18日,我国第一个旅游业上市公司东方宾馆于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掀起了旅游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的开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沪深两市共有各类旅游上市公司27家,总股本为782117万股,总资产规模3388982万元,总市值8315433万元,通过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639666万元,自2000年以来再融资规模388806万元,已成为证券市场上的一个重要板块。
从经营范围来看,我国旅游业上市公司主要分为4大类:第一类是以饮食为主的公司;第二类是旅游资源为经营主体的“资源类旅游公司”;第三类是以酒店经营为主的“酒店类旅游公司”;第四类为“综合类旅游公司”。截至2008年末,我国餐饮类上市公司3家;景区类旅游上市公司共9家,约占旅游上市公司总数的40%,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6家,占总数的20%,综合类旅游上市公司共9家,占总数的40%。
从市场结构来看,除了股票融资以外,债券市场发行了用于旅游业的国债,近年一些旅游企业债券也开始上市。
(五)风险投资初步涌现,海外风险投资公司充当主体
风险投资总是追逐着高科技,高成长性行业。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其每年平均高达12.5%的增长速度自然引起了风险投资的青睐。自2002年以来,以海外风险投资资本为主体的风险投资公司对我国的旅游产业掀起了两轮投资热潮。第一轮热潮是以“如家”酒店为代表的对经济型酒店的投资。“如家”的成功引来了更多的海外风险资本对我国经济型酒店产业的关注。目前,中国经济型酒店排名前8位的5家有风险投资涉足其中。另一个受风险投资青睐的旅游投资热点是旅游分销领域――旅游电子商务,相对于2006年旅游业8935亿元的收入来说,旅游电子商务B2C营收所占比例只有0.1%到0.2%左右,然而据估计,其未来更将会以40%以上的发展速度高速增长,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成为全球风投热点的前提所在。
二、旅游金融支持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政府的财政金融支持力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我国旅游人数激增,尤其是旅游高峰期间,旅游城市和旅游景点的公共服务设施面临巨大的压力。卫生、环保、交通、市政、文博、体育等基础设施使用率高度饱和,过去的历史欠账和新增旅游业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难以满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因素既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也意味着国家的公共财政和金融政策仍有较大的空间可为。
(二)旅游业投资效率不高
1 旅游业投资效率不高,面临严峻的结构调整压力。
表现在:(1)饭店总量失衡的同时还存在星级比例失衡,无法适应我国旅游市场上的国际旅游增长缓慢,国内旅游飞速增长的需求结构。(2)旅行社市场化率、行业集中度、经营绩效等指标处于较低水平。(3)从旅游景区看,中国优质景区资源较为稀少,整体规模不大,质量不高,存在着低水平铺摊和重复建设等问题。(4)旅游产业链和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以观光旅游为主的中低档产品占绝对比重,缺乏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主题旅游等品种以及高、中、低档旅游产品之间的平衡协调发展,极大地影响了我国旅游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 我国旅游资源投资效率低下的成因。
在旅游产业要素中,旅游企业始终是产业内在运动的核心,中国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管理水平差,财务状况不佳,核心竞争力弱,这种企业能力的不足导致了旅游产业的投资效率低下。在与世界旅游强国的指标比较中,我国与国际差距最大的就是旅游企业,这是旅游业的软肋。从旅行社
行业来看,发达国家旅行社市场集中度较高。美国的运通,日本的JTB 2006年的营业额分别是270亿美元和240亿美元,而中国目前最大的国旅总社,2006年营业额仅为13亿元人民币,不到前者的百分之一。从产业链和分工体系来看,国际旅游市场都是批零关系,不同旅行社分工明确,分为批发商、商、零售商等层次分明的状态,还有部分从事专业化经营的旅行社。实力雄厚的少量大型旅游批发商从事产品开发、宣传促销等业务,零售业务主要由小社完成。而国内旅行社则是小而全,分工体系混乱。由此,产业整合应是我国旅行社行业发展重点。
总体来看,中国旅游业存在投资效率不高,产业结构有待升级的问题。由于社会资本是目前中国旅游业投资的主体,因此旅游投资效率的提高有赖于中国旅游企业竞争力的提高。而在这~问题的解决过程中,资本市场功能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旅游业投资和消费的银行信贷支持不足
从旅游业投资来看,“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信贷投资占旅游投资总体的11%,旅游项目之所以难以得到银行信贷的青睐。主要原因如下:
1 管理体制原因。旅游风景区分属不同的行政部门管理且产权归属不清,贷款主体不合格而达不到银行信贷条件。
2 多数旅游企业规模小、经营和财务管理上的随意性很大,抗风险能力较弱,客观上限制了银行信贷资金的进入。
3 旅游业贷款抵押担保难落实。一是旅游行业资产大都属于国家重点保护对象,其资产不能用于贷款抵押。二是担保机构数量少且规模都比较小,项目开发单位在申请贷款时又很难找到符合信贷要求的抵押物,金融机构出于审慎考虑而不愿过度介入,不少前景看好的旅游项目因无法获得金融支持而搁浅。三是旅游企业担保抵押办理较为困难,影响到信贷资金的支持。
4 商业银行与旅游企业的融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对旅游管理、发展规划、项目开发、融资需求不甚了解,对项目前景、预期收益、风险程度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致使银行信贷投放难以适应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5 旅游业投资额大回收期限长,不利于银行信贷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点资源开发投资所需要的资金量一般较大,建设周期较长,与信贷资金追逐高利润、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特点背道而驰
6 信用制度不完善,信用体系不健全。目前的旅游市场信用制度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的透明度不够,缺少有效的投资评价机制,银行信贷对旅游业的投入遇到许多信用环节的困难。
(四)资本市场对旅游的资源配置作用有待加强
1 中国旅游类上市公司数量和规模实力均有待加强。
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数量少,地位不突出。二是规模普遍偏小,我国最大的酒店类旅游上市公司锦江股份拥有的酒店数量尚不及美国史丹特饭店集团的1/100。三是地域差异明显。四是资本市场发展深度不足,制约了企业融资和再融资规模,难以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融资需求。
2 缺乏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不利于中小旅游企业迅速成长。
目前中国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换代时期,新型业态不断涌现,经济型酒店、旅游电子商务以其巨大的增长潜力吸引了风险投资的关注。然而遗憾的是,民族资本,中国的风险投资资本却并未享受到这些旅游行业快速增长所带来的价值增值。制约中国风险投资乃至产业投资基金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缺乏创业板市场,风险资本缺乏有效的退出渠道。因此,亟待国家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为那些达不到主板市场的上市资格却有发展前景,又急需发展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股份发行和交易的场所。
(五)旅游金融服务产品开发滞后
与迅速发展的我国旅游金融需求和世界旅游强国的金融服务水平相比,我国金融机构介入旅游的时间短,旅游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旅游金融服务水准亟须进一步提高。从发达国家的情况来看,金融服务产品本身就是旅游服务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达的金融服务是保障旅游业运行和发展的必备要素。我国的金融产品少,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旅游市场空间的进一步开拓。
三、金融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财政金融支持
1 制定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管理,增强吸纳银行信贷资金的能力。
政府部门应抓紧做好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招商引资的落实工作,为旅游业发展与金融资源优化配置提供支持。加强信贷政策与旅游产业的衔接和协调。在制定旅游发展规划、选择重点开发项目时,应注意吸收金融机构参与评估论证,增强信息的透明度。
2 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改善投融资环境。
国家要适当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适度增加用于旅游基础设施的国债资金,主要投向直接为旅游景区配套的旅游道路、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供水供电设施、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设施等,并通过示范作用,促进各级政府增加对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实施振兴东北、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为契机,力争向中西部地区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改善中西部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挖掘西部旅游消费需求的潜力。
3 加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旅游保险等化解旅游风险的机制。
推动各级政府和行业中介机构加强旅游咨询服务、旅游信息提示、旅游紧急救援、旅游企业评估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旅游保险制度,提高规避和化解风险的能力。
4 建立旅游业的中介服务平台,改善旅游投融资的条件。
一是建立旅游投资咨询平台,促使资金投向有市场前景、有经济效益的旅游项目。二是建立旅游投资信息平台。建立和完善旅游投资项目资料库,适时制定不同时期的旅游投资项目指南和指导意见,并通过政府新闻会形式向社会一定时期内的导向型旅游投资项目,以避免重复性、盲目性的水平投资。三是建立旅游投资交易平台,建立一个能够获得更多信息交流反馈的交易平台,使投资咨询、信息、融资选择、产权交易紧密联系,从而有效地完成旅游资源――旅游资产――旅游资金的良性循环。
5 加强旅游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引领金融业对旅游的投资。
为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可考虑结合新农村建设,给予直接的财政支持。一是直接给予政策性金融支持。可由政府来牵头,围绕乡村旅游,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并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予以支持。如争取使用世界银行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贷款等。二是以直接的财政投入来带动其他的金融投资。对那些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和信用较高的中小型旅游企业,直接予以财政扶持,或是建立乡村旅游的专项建设基金,以用于旅游开发项目的贷款担保、贷款利息补助等。三是发放政策性的优惠贷款,由财政出资予以贴息。积极鼓励当
地农村信用社和农业发展银行发放这类利率低周期长的优惠贷款。四是进一步改革农村小额贷款制度,如放宽门槛,增加额度等。
6 建立和完善旅游市场的信用制度,为金融服务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各级政府在构建信用体系时,应针对旅游业的需要,加强信用制度的基础建设。为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进入旅游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二)提升银行对旅游业的信贷支持
1 完善信贷管理体制,切实加大信贷投入。
(1)商业银行应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尤其是区域特色旅游经济的理念,充分认识旅游业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产业的地位和作用,制定支持旅游业发展的措施,适时调整信贷结构和信贷力度,以信贷结构的优化促进旅游经济的优化和升级。
(2)积极开展旅游投资信贷业务创新,建立适合旅游企业的审贷机制,允许有信用、有市场、有效益的旅游企业用其经营权和未来收益或其他潜在资产作为贷款的抵押物,取得贷款。
(3)针对旅游景区景点投资规模大、资金需求大的特点,尝试推行银团贷款模式。实行贷款中的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增强银行贷款的抗风险性。
(4)简化贷款审批手续,提高放贷效率。为增强对旅游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各银行业机构应根据旅游产业的市场特征和资金需求特点,在贷款资金计划安排时适当增加对旅游企业的信贷权限和信贷额度,鼓励各银行业机构在每年的信贷增量计划中单独设立一块旅游行业信贷资金,力争每年旅游产业新增贷款的比重比上一年都有所增加;在审批贷款对象时优先考虑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用好、用活、用足贷款审批权和推荐权,在只有初审权的情况下应积极争取上级银行扩大授信范围和额度。
(5)加强对个人旅游消费市场的调研,依据居民的收入水准和信贷能力,推出银行的个人旅游消费信贷产品,适度开发旅游消费信贷市场。
2 找准财政、银行和企业信用的结合点,助推银行信贷对旅游的投入。
(1)设立旅游担保基金或旅游担保公司,解决旅游企业贷款难,担保难的问题。探索由财政部门和旅游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旅游业担保基金,以解决旅游企业贷款担保难问题。可以由政府牵头,财政和企业共同出资,建立旅游企业专项担保基金。对于重点旅游开发项目贷款,在规定期限内,由旅游担保基金给予全额或一定比例的贴息,同时分担信贷资金风险,对重点旅游项目的贷款实行贴息和税收优惠,增强银行信贷投入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强银行业机构与担保机构之间的信任与合作,共同解决旅游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
(2)建立旅游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有效联结机制。充分利用人民银行组织的银政企洽谈会、项目推介会等,构建金融机构与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旅游企业的信息沟通平台,切实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问题。引导金融机构适度参与旅游项目总体规划、前期考察与后期开发的全过程,形成旅游信贷支持与金融风险控制方面的长效机制。
(三)发挥资本市场对旅游业的资源配置作用
鼓励旅游企业上市,增加旅游上市公司的数量。可积极优化成熟旅游景区资源配置,鼓励企业以市场方式兼并重组,进行股份制改造,做大做强,支持旅游企业优先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或可转换债券到资本市场融资。证券管理机构应配合国家发展旅游业的大战略,向旅游业进行政策倾斜,积极扶持旅游企业上市。要重点照顾中西部旅游资源大省,积极培育以旅游名牌为支撑的旅游行业的支柱企业,鼓励旅游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开展资产重组和行业并购,促进旅游上市公司的区域均衡发展。
资本市场还应支持已上市公司通过增发、配股、可转债等方式再融资,扩大旅游上市公司规模,借助资本市场促动产业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旅游上市公司规模普遍偏小,盈利能力较弱,抗风险能力较差。要鼓励旅游上市公司借助资本运营手段,打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束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形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低成本扩张,提高产业竞争力。
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不断向前推进,国家即将推出创业板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和融资融券市场等,场外产权交易市场也在逐步完善,这种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的发展,为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旅游企业的资本募集和产权交易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中小旅游企业应抓住机遇,进行股份制改造,借助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培植品牌,资产并购,做大做强,迅速提升企业竞争力。
(四)加快开发和完善旅游金融服务产品
商业银行要为旅游业各方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安全的支付结算手段。应积极研究市场需要,创新金融业务品种,推广信用卡、储蓄卡、公司卡、旅游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等新业务、新产品;要重视国际游客的金融服务需要,提供外币兑换、外卡取现、国际转账、本外币通用信用卡等全面的个人金融服务;为各旅行社之间的资金往来提供高效的结算手段,尽量减少资金来往时滞;全面整合本外币金融服务体系。培育发展个人旅游消费信贷,创新消费信贷产品。简化银行信贷手续,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五)加快培育旅游风险投资和旅游产业投资基金
相比之下,我国的旅游企业,由于核心技术含量相对不高,所获得的产业投资微乎其微,虽然目前我国在旅游景区的开发与管理方面尝试了一些国际化的融资模式改革,但大量旅游产业资金来自于政府。中小旅游企业想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相当困难。因此我国要加强旅游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促使旅游产业升级,就应健全社会融资体系,积极培育旅游风险投资和建立机制灵活的旅游产业投资基金,带动产业投资在范围与数量上的扩大,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基金市场化运作。
我国可以考虑以政府的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为杠杆,借助市场机制探索组建以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外资等为资金来源的旅游风险投资和旅游产业投资资金,以提高政府旅游产业发展基金的运作效率,并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共同发展旅游产业。
(六)积极发展旅游保险
一是商业保险机构要积极开发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市场,加强保险险种的研发,不断创新旅游保险产品。二是鉴于特色旅游景区开发预期收益存在较大变数,很难得到保险业支持,因此需要由政府建立专项基金,对旅游产业中投资一些高风险项目的投资人提供担保和补偿。三是建立环境保险制度。要建立环境保险制度,确保旅游开发的环境承载力为标准,要在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者的统一。
(七)开展项目融资
积极推进旅游项目融资创新,对已经建成使用但经营效益不佳的旅游项目可以采用TOT(转让――经营――转让)模式融资,通过转让一定时期的经营权,一次性从经营者手中获取资金或贷款。对于无力开发的新建旅游项目,可考虑借鉴青岛污水处理厂项目BOT融资经验,采取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融资,政府作为项目发起人为项目公司提供特许经营权,项目公司作为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融资、建设项目、承担风险。在协议的时间内经营项目收回投资并获取回报,再将经营权无偿移交给项目发起人。
(八)积极尝试资产证券化融资
一是选择优质旅游资产进行证券化试点,进而将其推广。可选择资产质量较好、信用级别较高的资产作为证券化试点,及时总结试点经验,进而将其推广,扩大证券化的范围;二是建立政府主导型的旅游业资产证券化市场。成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抵押担保或保险,统一抵押申请和抵押合同,为抵押贷款的分类和打包组合创造条件。
篇9
一、北京CBD金融产业
发展存在的问题
国际CBD发展的经验和实践表明,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是CBD的主导产业。但目前北京CBD的现代化服务业功能体现尚不突出,金融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这说明北京CBD尚处在产业发展形态的初级阶段,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目标定位明确,规划指导不到位
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北京CBD要建设具有金融、保险、信息、咨询、文化和商务办公多种服务功能的商务中心区。在功能定位方面,北京CBD将充分发挥其管理、集散、服务与交往功能,立足首都,服务全国,辐射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为重点,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主导,以培育国际金融产业为龙头,抓住加入世贸组织和举办奥运两大机遇,把北京商务中心区建设成为北京重要的国际金融功能区和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地。
可以说北京CBD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尚没有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可供操作的具体产业发展规划。使得目标定位不能得到有效的落实。因此,如何在北京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北京CBD行业发展规划和措施,已成为北京CBD建设和金融产业发展的一个急待研究的课题。
2.主导产业不突出,政策支持不到位
北京CBD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浓厚的商务氛围,入驻的国际知名机构和企业不断增加。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止到2004年底,在入驻北京的105家外资银行中,有78家位于CBD及周边地区,占总数的75%。被商务部认定的24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都在CBD,这一数量仅次于上海。另外,具有跨国公司部分地区总部职能的投资性公司如英特尔(中国)公司和微软(中国)公司等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137家,占全国的60%以上。
但是,与发达国家CBD相比,金融产业的发展水平尚明显不足。其原因是受到北京金融业对外开放时间的限制,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政策支持不到位。如对进驻企业和机构的财政税收、人才吸引、金融创新、国际交流等多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不够。因此,如何加大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北京CBD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是北京CBD进一步发展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
3. 对“首都优势”资源整合利用不够
北京CBD不仅是首都的CBD,而且也是中国的CBD。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该区域就因外国使馆云集,外国客商活动频繁,而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目前,全市70%的涉外资源都集中在CBD地区,先后建成的第一、二、三使馆区,半数以上的星级宾馆、酒店和众多的交际活动场所都分布在这一区域及其周边地带。可以说,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具有其他城市CBD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北京CBD在整合与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方面明显不够。因此,如何整合“首都”资源,充分利用“中国概念”和“首都优势”,强化北京CBD的国际金融服务功能,吸引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金融机构、经济研究机构和大型跨国集团公司云集CBD,迅速形成其对全国、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辐射作用和影响,已成为北京CBD发展的当务之急。
4.产业发展的配套环境不完善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一系列配套条件,主导产业的发展更是离不开配套产业,离不开法制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离不开要素供应、基础设施完善和生活配套环境的提高。目前《北京CBD、北京商务中心区条例》等基础法律法规尚未制定和颁布,产权保护(含知识产权保护)尚未到位,依法治区的水平有待提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文明高效的商务交往方式有待形成;土地、资金、人才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及时有效供应体系尚未形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交通拥堵还很严重,发达顺畅的信息网络系统尚未形成;教育文化、医疗保健、体育娱乐等生活配套环境还没有形成。
二、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金融业全面开放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 “金融全球服务协议”有关条款规定,中国加入WTO两年后,将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办理人民币业务,五年后金融业将全部开放,在税收、服务、监管等方面实行国民待遇,中国金融企业与外资金融企业将逐步融入同一个竞争环境。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将给中国金融市场增加全新的市场主体、金融品种、金融理念和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渠道,同时也带来大量的资金,这将极大地活跃中国金融市场,促使金融业进一步开放和发展。
北京作为全国的金融管理中心,已成为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首选地之一。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北京CBD依托首都优势和浓厚的国际商务氛围,必将成为众多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对华贸易和金融活动的最佳区域。这就为北京CBD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创造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2.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的产业结构已形成“三二一”的特征,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不断加大,到2004年已占GDP的60%,这一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了发达国家的水平。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又是发展最快的行业,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23%,占整个GDP的14%,这说明金融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004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了3457美元。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达到3000―10000美元时,经济发展将进入加速成长与高速增长时段,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大大提高。根据人均GDP规律的客观要求和北京产业结构特点,北京金融业将进入加速发展的快车道。北京CBD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大力发展以金融保险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促进首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升级。
3.承办奥运会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用于城市建设、环境改善和体育设施的总投资将高达2800亿元人民币,平均每年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0.3到0.4个百分点。成功举办奥运会需要一个更加开放、高效的金融服务体系来支持,需要首都金融业进行一系列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北京CBD作为中国对外经济交往的重要窗口,其金融产业的发展应以承办奥运为契机,为北京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改善投融资环境做出贡献,为首都奥运经济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
4.签署CEPA
《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的签署,开创了香港、澳门与内地的新型经贸关系,对重构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贸易结构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北京应抓住CEPA签署的契机,积极探索在这一政策框架下与港澳开拓新的合作领域与商机,创造三地合作的良好环境,全力提高北京在国际上的竞争新优势。北京CBD作为首都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应成为实践CEPA的先锋,加强与港澳在服务贸易开放、贸易投资便利化以及金融发展等方面的合作,积极引进港澳两地金融企业先进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经营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快其金融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5.国际化大都市建设
国际化大都市的基本内涵是指那些拥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拥有一定数量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总部的城市。它们一是经济、贸易、金融中心,对本国经济及世界某一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能力;二是建有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高度发达的第三产业和综合服务功能,建有现代化设施的商务中心区。
CBD发展水平是国际大都市经济聚集效应的高度体现,北京CBD应该承担起促进北京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展的重任,抓住机遇,努力建成全球性国际经济组织、金融机构、研究机构和跨国公司在亚太地区的重要聚集地,成为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交流中心之一。
三、“十一五”期间北京CBD
金融产业发展构想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商务中心区规划综合方案》总体战略要求,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应以首都经济金融高速增长为依托,以金融业全面开放、举办奥运会和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机遇,突出国际化特色,通过金融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十一五”期间北京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核心推动作用。
(一)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的原则
1.立足北京,服务全国
北京CBD不仅是首都的CBD,也是中国的CBD,更是正在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CBD。北京CBD金融产业作为首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坚持立足北京,服务全国的原则。通过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全力推动金融业在首都产业结构中支柱地位的进一步巩固,促进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2.与国际惯例接轨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将有大批跨国公司和国际金融机构进入中国。北京CBD作为国际性商务活动平台,为首都乃至全国企业提供了与国际接轨的必要条件。因此,北京CBD的金融产业必须坚持与国际接轨的原则,勇于并善于参与国际金融竞争,通过金融产业的发展,展现北京国际化、现代化的商务中心区新形象。
3.主导产业优先发展
综观国际发达CBD,都把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其功能特征表现为具有强大的经济控制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将对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北京CBD应坚持主导产业优先发展的原则,通过优先发展以金融保险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对首都经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4.金融服务创新
CBD的规划、建设、管理等各项工作的核心,就是如何满足投资者和消费者的需求。金融作为直接服务于投资与消费的产业,金融服务的优化成为提高CBD集聚效率的关键。因此,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应坚持金融服务创新的原则,以创新促进北京CBD的建设和发展,以创新推动首都金融业的发展。
(二)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目标
根据国际经验,CBD一般要经过30-50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中央商务区,从时间上看,进行CBD的全面规划应该是一个“百年大计”。《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着眼未来7年内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中短期规划。根据规划时间的要求和制约,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目标是:
1.总体目标
根据北京市金融业发展现状及其分布特征,北京CBD金融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应首先考虑国际金融业务(外资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和与国际金融业务相关的中介服务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评估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企业评级机构、投资顾问公司、信息咨询机构、财经公关公司、专业培训机构等)。为此,如何营造有利于金融业发展和金融机构聚集的硬、软件环境将成为CBD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
“十一五”期间,金融业将发展成为北京CBD的支柱产业。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全面快捷,大批国内外金融及中介机构聚集,金融产品创新机制完善,具有较强经济辐射功能和国际影响力的金融贸易核心区。
2.具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中国金融业将全面对外开放,北京CBD金融产业凭借首都的区位、资源、人才和政策等优势,将会得到迅猛发展。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力争在北京CBD设立总部、区域总部的外资金融机构达到200家以上,中介机构180家以上,世界排名500强的跨国公司区域总部150家以上。金融产业增加值对CBD生产总值(GDP)的贡献度达到50%以上。届时,北京CBD将初步成为国内最大的金融核心贸易区之一,达到国际区域级CBD的中级水平,成为世界CBD网络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东北亚结点。
3.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
制定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的依据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借鉴世界各国CBD主导产业发展经验和基本做法;二是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三是以《北京市“十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四是以上海陆家嘴CBD十年发展实践为参照;五是以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为基数。
四、促进北京CBD金融产业
发展的政策建议
1.整合首都优势资源,加快北京CBD的建设进程
首都优势是北京最大的优势,它包括政治优势、经济优势、文化优势、信息优势以及开放优势等等。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多年的建设,北京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金融体系,建成了相当规模的金融基础设施,拥有巨大的资金供给和需求,形成了若干全国性的功能中心。这一切都为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难得的机遇。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将首都优势转化为CBD金融产业发展的现实优势,形成北京CBD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2.加快制定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
为实现北京CBD金融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目标,政府部门应制定CBD金融产业发展规划、行业指导目录以及优先扶持金融企业和项目目录,并研究出台《北京CBD支持金融产业发展若干规定》、《北京CBD银行业发展规划》、《北京CBD投资银行业发展规划》等相应政策措施,以优化金融产业发展环境,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3.加大CBD金融产业的创新力度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源泉,加大CBD主导产业的创新力度,是CBD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要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的高度,积极推进金融保险、期货证券、风险投资等金融服务创新;积极探索离岸金融业务;“CBD不动产资产证券化”和银保合作等金融产品创新;充分借鉴海外成功经验,探索开发锁定成本、规避风险的各种金融衍生工具创新。
4.构建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的总部基地
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首要运作者,它们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已将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连接起来。尤其是跨国公司总部和各类地区总部,发挥着全球性或区域性金融贸易活动的决策、组织、管理和协调功能。各国经济的增长态势和实力消长越来越受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活动的影响。
根据世界各国CBD的发展规律,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数量的多寡是能否成为国家级乃至世界级CBD的重要因素和标志。因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进驻北京CBD,并吸引更多的国际级要素到北京CBD进行交易。最终将北京CBD建成国际金融机构和跨国公司总部基地。
5.构筑面向21世纪的E-CBD发展模式
E-CBD即电子化国际金融贸易中心,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以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商务(EB)、电子金融(EF)等信息技术为基础支撑,以电子货币(EM)为主要媒介,以国别人文为地缘标志,具有实体CBD和虚拟CBD双重结构,面向世界的现代化金融贸易中心区。E-CBD是21世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的一种全新模式,现代化的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是E-CBD的功能核心,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现代化金融的发展方向。
北京CBD金融产业的发展,在起步阶段就应该瞄准E-CBD建设目标,实施数字CBD开发工程,借助电子金融(EF)和电子商务(EB)等现代化手段,充分发挥E-CBD集约交易、资源配置、教育培训、开发创新等功能,加快北京CBD金融产业的超常规发展。
6.建立和完善CBD信用体系
在整合现有政府各部门和金融企业积累的商业信用和个人信用资料的基础上,由CBD管委会或计委出面组织或协调相关部门和企业,建设和完善CBD的信用体系,为国内外资本进入CBD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信用服务;充分发挥司法部门的职能作用,强化法制宣传教育,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严厉查处恶性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维护金融机构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区内金融机构的安全保卫工作,确保驻区金融机构资金运行和交易的安全,创建CBD金融安全区。
7.建立京、港、澳定期交流机制
按照《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北京CBD应积极支持港、澳中小银行进入北京金融市场,建立CBD与香港、澳门的定期交流机制,逐步扩大金融领域的广泛合作,促进三地经济的共同发展。
8.建立CBD智力资源的整合机制
在国家人才政策支持下,制定CBD金融人才引进和激励的优惠政策,对在CBD区域内注册并纳税的金融机构,优先解决其高级管理人员的户口、子女入学和购房等问题,吸引国内外高精尖专业人才进入CBD;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和金融研究机构的联系,聘请金融专家组成CBD金融发展顾问团,整合金融智力资源,为北京CBD金融产业发展服务。
9.加大CBD金融产业发展的宣传力度
借助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即将入驻朝阳区的机遇,广泛运用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区域形象、投资环境以及驻区金融企业的宣传力度。继续办好“CBD国际金融论坛”,创建“金融频道”电视栏目、“CBD周刊”杂志和“CBD金融”网站,通过多维、立体和全方位的宣传形式,树立北京CBD金融产业的特色品牌和国际形象。
10.继续办好朝阳“国际商务节”
朝阳“国际商务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四次。通过举办朝阳“国际商务节”,使海内外客商对北京及朝阳区的投资环境有了进一步了解,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形成了主题鲜明、活动丰富、国际性强的商务活动品牌。因此,要继续办好朝阳“国际商务节”,进一步提升其品牌效应,丰富其活动内涵,推动CBD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
篇10
摘要:文化创意产业是近年出现的新型产业,对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有重要作用。江苏省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种文化创意园区不断涌现。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融资瓶颈的制约。文章通过对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特点和金融支持现状的分析,继而给出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对策建议,希望能够推动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金融支持 对策研究 江苏省
文化创意产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产业类型,主要借助技术创新来满足不断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因此产业主要推动因素包括技术和需求,其中需求更为重要。文化创意产业的需求与社会发展程度及收入水平密切相关,相关数据显示,当人均GDP超过3 000美元时,文化消费需求将占总消费支出的23%。江苏省2015年的城镇化率达到了66.5%,人均GDP达到87 995元,需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来满足其巨大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
(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创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江苏省一直是我国文化大省,人文荟萃,文化遗产众多。剪纸、端午节、蚕桑丝织、雕版印刷、传统木结构营造、昆曲、云锦和古琴都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有苏州园林、明孝陵和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江苏省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1项,占我国世界文化遗产比重的23.4%。江苏省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共129项,占比9.4%(见表1)。丰富的文化遗产为江苏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继承发扬和创新发展这些文化遗产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材料资源。
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大量具有创造力和技能的专业人才,江苏省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截至2016年,江苏省共有138所高等院校,占全国高校的4.9%,其中,本科院校49所,专科89所,江苏省高等院校开设的专业门类齐全,为文化创意产业准备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创新能力连续七年保持全国第一。全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
(二)经济发展良好,文创产业达到一定的发展规模
江苏省经济发展良好,2015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 116.4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 988亿元,增长3.2%;第二产业增加值32 043.6亿元,增长8.4%;第三产业增加值34 084.8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7∶45.7∶48.6,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标志性转变。
我国目前尚无文化创意产业统计口径,根据前文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界定,本文选用版权产业的统计作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参考(见表2)。根据江苏省版权局的调查数据显示,江苏省版权产业2014年的增加值突破5 000亿元,达5 407.83亿元,占当年江苏省GDP的8.31%,按可比价格计算,江苏省版权产业增加值的实际增长率达到16.09%,远高于GDP的实际增长速度,其对GDP的经济贡献率达到15.36%。
江苏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以软件园、文化产业园和创意园为代表的各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在省内遍地开花。根据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网(http:///)资料显示,江苏省内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已达到212家(具体见下页图1)。
(三)区域差异明显,文创产业呈现明显的发展失衡
江苏13个地区经济发展差异明显,且发展定位不一,因此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也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具体见表3、图2)。苏南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南京、无锡和苏州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文化名城和创新型城市,其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和发展,所拥有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达133个。常州尽管定位于先进制造业基地,但其大学科技城发展很好,也滋生了较多的创意产业园区,达到了24个。南通和扬州地处苏中地区,承接苏南地区产业转移,并对苏北地区进行辐射,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苏北地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待进一步推进。
(四)金融支持不足,文创产业存在客观的融资瓶颈
文化创意产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盈利能力有限,例如文化创意产品的异质性决定企业不能批量生产;受到顾客认知度的影响,投入产出比不确定;文化创意产业横向产品链宽而纵向产品链短,导致竞争激烈且附加值不高等。但是随着国家各项支持政策的支持,文化创意企业还是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的。
尽管江苏省出台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南京市制定了《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规划》,对构建文化产业金融服务链提出了总体规划,苏州市出台《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苏州文化产业担保基金管理办法》 ,无锡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管理办法》等,但文化创意企业在争取各种政府支持项目方面处于弱势,很难获得相关扶持。另外,因为自身盈利模式、财务制度和信用等级等方面的原因很难通过银行的信贷审核,因此很多文化创意企业目前主要的融资手段还是以个人借款和民间借贷为主。
二、江苏省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
(一)政府部门出台多种金融政策,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江苏省政府于2010年出台《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规划》(苏政发[2010]75),提出将文化产业纳入资金扶持的重点领域、安排专项引导资金、提供税收优惠政策、构建多元化投融资服务系统和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途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见下页图3)。
2011年12月的《无锡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意见》提出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并引导风险投资进入文化产业,支持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组织探索实施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及其他非抵押类贷款新模式,引导担保机构提供担保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实行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方式融资,探索文化企业联合发行企业债券试点。
2015年7月,苏州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意见》提出,要创新文化金融产品,逐步扩大融资租赁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股权质押贷款等信贷创新产品的规模,探索开展无形资产抵质押贷款业务,拓宽贷款抵质押物的范围。同时明确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上市程序的文化创意企业,给予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对以红筹、收购并控股上市公司等间接方式上市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补助;通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债、公司债、资产支持票据等债券方式直接融资的文创企业,比照上市文化创意企业给予奖励。
(二)金融机构进行服务创新,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结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融资需要,金融机构不断进行各种服务创新,满足文化创意企业的需要。首先是进行服务流程创新,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和优化审批评估技术,大大提高了文化创意企业审批的效率,如江南农村商业银行开发了审批信贷工厂系统;其次是推出新的金融服务产品,针对于文化创意企业普遍存在的“轻资产”情况,推出了“无抵押贷款”“应收款贷款”和“税易融”等“非抵押类贷款”,拓宽文化创意企业融资的渠道;再次是调整了风险调控机制,通过更加积极有效的风险调控保证文化创意企业的资金流动,最大限度地推动企业经营发展。
(三)金融支持体系运行有待完善,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尽管政府部门出台金融政策、金融机构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来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但实际运行效果很不理想,制约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政府提出了三类融资渠道,即政府直接投资、社会投资和企业融资,但都存在问题。政府直接投资由于其严格的资格审核制度,往往更多流向规模以上的文化产业,对于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意产业而言往往难以得到政府直接投资;社会投资则由于创意项目难以量化和考核很难受到风险投资和国外资金的青睐,目前互联网金融中的众筹却慢慢成为文化创意产业融资的重要渠道;企业上市的融资方式由于证监会条件苛刻所以很难实施,目前文化创意产业上市公司很少就证明了这一点,金融机构尽管对服务进行了不断创新,但基于文化创意项目投资巨大、投资期长和高风险性的特点并没有成为银行主流业务,倒是一些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对于开展这块业务比较感兴趣,且通过与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方式相结合而得到了一定的推广。
文化创意企业的主要竞争力在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等非物质性要素,因此其盈利受到很多主观客观因素的影响,企业规模不大,而且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这使得资金支持成为文化创意企业非常重要的生存支柱,因此不够完善的金融支持运行体系成为制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
三、江苏省金融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一)设计有效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满足金融支持需要
通过前文分析,无法对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有效的评价是目前现行金融体制无法提供金融支持的原因。文化创意产业本身的核心竞争力及盈利预期无法被量化评估使得金融机构无法放心地对其进行资金注入。因此设计有效的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将非物质性的要素进行量化,明确投入产出计算方法来确认盈利预期,成为赢得金融机构金融支持,破解文化创意产业融资困境的必经之路。
文化创意产业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在现有一般产业的评级指标体系基础上增加无形资产(即版权、知识产权等)的评价内容,并且结合市场需要分析给出投入产出方程和影响因素,更好地明确产业的盈利预期和相应指标。
(二)构建完备的金融支持保障体系,推进金融支持工作
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金管理手段,构建完备的金融支持保障体系,推进金融支持工作。首先力争政府直接投资能够提高投入产出率,倾向于市场前景好的文化创意项目和企业,更好地发挥支持推进作用;其次要积极利用现有的各种金融工具,包括互联网金融等,要构建大型银行和小型银行相结合的贷款网络,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新型抵押方式;再次则是开放国内外闲散资金和风险投资等资金监管,构建完备的金融支持保障体系。
(三)建立高效的运行监管制约机制,巩固金融支持效果
文化创意产业投资具有投资期长、风险性高的特点,另外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比较明显,因此盈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各种机构或个人进行投资或资金注入的目的在于保证文化创意项目的成功和相应的收益。因此在投资的基础上还要建立高效的运行监管制约机制,从而巩固金融支持的效果。X
参考文献:
[1]宣烨,李思慧.江苏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2,(5).
[2]江苏省政府.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规划[S].2010.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