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财融合研究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25 15: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业财融合研究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营财融合;购售电管理;集成
中图分类号:F27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85-02
一、购售电管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购售电管理现状
根据国家电网公司SG186项目整体进度要求,电力公司部署了财务系统与营销系统的集成接口功能,获取了营销系统业务分类汇总数据以及用户的应收电费明细数据,根据集成的数据生成了财务侧应收电费、实收电费的记账凭证,初步满足了营销系统与财务系统的数据交互要求。
(二)购售电管理存在的问题
营销部门与财务部门之间存在着核算规则不统一、主数据无法共享等问题,是推进电力公司营财一体化、电价集约化管理的阻碍。
首先,核算规则方面。营销部门负责的电费收入、业务费用明细账不符合国家统一会计制度规定的核算规则,因此无法实现账簿记录与总账和明细账之间的对应关系。其次,凭证对接方面。营销与财务核算脱节,营销账务凭证与财务会计凭证没有直接对应,无法追溯数据差异源。再次,数据共享方面。营销、财务系统分别管理各自的主数据信息,主数据的新增、冻结、变更等操作没有建立共享机制,难以实现数据的共享与对应效果。最后,报表编制量大,针对电费电价报表,均是由财务人员以营销系统数据表为基础进行线下编制,工作量大,数据校验稽核工作烦琐。
综合以上问题所述,基于营财融合视角下的购售电管理将会解决供电公司在购售电管理方面的诸多问题。
二、营财融合视角下的购售电管理
(一)营财融合的购售电管理目标
营财融合下的购售电管理通过构建营财一体化运作体系,建立并实施统一规范的业务管理规则与账务核算规则,对电力公司的营销和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并予以固化,破除横向业务协同障碍,深化业务融合。提高购售电管理过程中跨部门、跨专业、跨层级业务运行效率,消除业务壁垒与管理壁垒,实现营销与财务的业务融合和流程贯通。切实做到规则统一、流程固化、共享主数据、长效运作的总体目标,推动业务融合与信息共享的发展。强化电力公司在电价电费的全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电力公司管理效率与效益,达到营财系统一体化运作的预期效果。
(二)营财融合下的购售电管理机制
1.搭建营财一体化体系,实现全业务覆盖
根据“构建企业级端到端流程架构,进一步破除各业务协同障碍,深化业务融合,提高跨部门、跨专业、跨层级业务运作效率,消除管理壁垒”的企业管理要求,电力公司可梳理出营财一体化规章制度,搭建电力公司购售电业务全覆盖的营财一体化体系。基于该体系,可实现由电费和业务费用等主营业务形成的售电业务流,由统调、非统调、光伏等主营业务形成购电业务流,由用户缴费与资金归集的现金流入和退费业务的现金流出形成售电资金流,由电厂结算、网间结算、支付购电费的资金流出形成的购电资金流,以及由营销系统、交易平台、财务系统形成购售电信息流的 “三流合一”。
2.贯穿电价电费全业务,实现全过程管控
电力公司可通过深化电价、电费全过程管控,实现从电价规划、购售电预算、电价执行到电价分析的全流程闭环在线管控。主要内容如下:一是进行电价规划预测,通过建立电价规划模型,预测未来 5―10 年公司购售电价格变化趋势,分析电价变化对公司经营指标的影响,并根据公司经营目标反算电价政策调整需求,指导开展电价政策争取工作。二是优化购售电预算模型,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运用科学预测模型,提高购售电预算的准确性,增强购售电预算决策支撑能力。三是强化电价执行管控,全面推广营财一体化应用,贯彻“财务总账、营销明细账”的原则,统一营销与财务的会计核算处理规则,实现营销明细账与财务总账的同质化,力求在最大程度上解决业务、财招畔⒉欢猿频奈侍狻K氖巧罨电价分析,提升电价分析的质量和效率,对公司系统电价政策集中、标准化管理,实现电价政策与业务数据的联动及决策分析。
3.深化售电协同机制,提升实时管控水平
坚持统一主数据、统一流程、统一规则“三个统一”的长效运作机制。主要内容如下:一是依据统一的主数据管理平台,实现银行账户、会计科目等业务主数据的共享与交互,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二是建立有效衔接的电费收退、目录电价的处理流程,制定同步更新机制,加强业务横向协同,巩固营财协作基础。三是根据财务需要从业务事项、核算内容等维度梳理账务核算内容,并融入营销核算业务,满足财务核算的合规性。
4.加强购电营财集成,实现信息实时反映
加强统调电厂电费结算业务在财务管控系统上的集成,一是遵从数据源唯一原则,交易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之间上网电厂、机组等数据信息唯一键贯穿到底,达到系统自动传输转换,取消财务管控前台页面新增导入等功能,减少系统间数据重复录入量和数据核对难度,提高了数据透明度,彻底还原前端业务数据真实性。二是遵从数据完整性原则,严格按职责划分数据维护界面,可增加必填数据校验和出现错误时人性化提醒,方便使用人员快速定位纠正问题,将业务要求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业务的规范性及处理效率。
5.挖掘数据价值,辅助财务经营决策
基于月度购售电报表和年度预算数据,可对各类数据间的逻辑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开展购、输、配、售全环节的量价费分析。通过因素分析、结构分析等分析方法,按单位、类型、电压等级等多维度动态反映各项指标的变动情况、对收入成本利润的影响情况以及预算完成的进度,每月将购售电分析工作融合到月度财务分析中,实现电价指标的在线监控,达到电价分析工作的常态化,逐步实现经营数据对经济活动执行、分析、反馈及预测过程中的“快、稳、准”。
三、营财融合视角下的购售电管理创新
(一)购售电一体化,保障业务全覆盖
基于营财一体化视角,电力公司建立购售电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营财管理模式。通过将统调电厂、非统调电厂在营销系统与财务管控系统的集成,实现购电信息共享及购电侧营财业务全覆盖;通过售电的电费、业务费用营财系统集成,实现售电信息共享及售电侧营财业务全覆盖;通过搭建购售电一体化管理体系,实现购售电资金的全程在线管控、信息的实时反映与共享,以及购售电业务的横向协同与纵向贯通。
(二)信息实时反映,辅助财务决策分析
促进信息实时性的要求。电力公司稳步推进财务、营销业务互联,缩短应收凭证、实收凭证、银行流水等数据的更新周期,达到信息实时反映效果。财务数据的实时更新可有效避免因为时间流逝带来的数据价值损失。在财务管理决策方面,通过掌握实时财务数据,更及时、更合理地开展财务分析,为企业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在投融资决策方面,通过掌握实时财务数据,促进对电费资金回收、盈亏平衡点等信息的把握,从而更好把控投融资决策时机。
(三)信息自动集成,提升业务管理效率
通过对营销系统和财务管控系统的信息集成,建立营销和财务在电价、账务和营业收费等全过程的闭环管理模式,实现营销与财务的业务融合和流程贯通,有效提高营财业务管理效率。通过业务数据集成,统一营销财务主数据,加强数据及时反馈和共享;通过凭证集成,规范营财系统核算主体,统一核算规则,并将凭证信息电子化,实现在线远程凭证稽核;通过表表集成,解决原有线下手工编制报表面临的数据复杂、工作量大、稽核耗时等问题。
(四)强化内部控制,保障电费资金安全
在营财一体化系统中,营销部门负责岗位职责控制,财务部门负责营财协同监督,运营监控中心负责业务全过程监控,三方共同筑造形成内控的“三道防线”,有效保障电费资金安全。通过对业务流程的重新梳理,并结合风险评估体系,优化控制点和制度标准,夯实营销部作为第一道内控防线的基础;通过在线远程稽核等方式,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过程性监督,加强财务部作为第二道内控防线的作用;通过搭建营财一体化系统,用信息化手段固化管理流程,加强全流程实时监督和贤ǚ蠢。减少资金出错可能性,巩固第三道内控防线。“三道防线”互为补充、相互强化,形成纠错防弊的机制性保障,有效控制电费资金管理风险,保障电费资金安全。
结语
在电力公司的经济活动中,购售电管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在电力公司的改革发展中,要着重加强营销、财务融合的改革,使得营销数据通过系统直接传送到财务系统,通过对购售电账户管理、购售电预算管理、购售电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逐步提高电力公司购售电业务的工作效率,逐步推进电力公司购售电管理的营财融合建设。
参考文献:
[1] 章桂玲.电网企业电费管理营财一体化建设研究[J].消费导刊,2014,(11):68-69.
[2] 张宿新.电力营销财务一体化系统研究[C]//2009电力信息化创新论坛论文集,2009:681-684.
[3] 栾飞飞,阮力,谢正勇.六安供电公司营财一体化项目建设实践[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2,(12):77-78.
[4] 李惊涛.安徽省电力公司营财一体化项目实践[J].华东电力,2009,(9):1552-1555.
[5] 张梅.浅析营财一体化的电费管理系统[C]//2009电力行业信息化年会,2009:334-336.
[6] 林艳荣.建立营销、财务一体化的电费管理系统探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7,(3).
[7] 莫立文.融合营销与财务构筑新的收入管理系统[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2005,3(11):102-105.
[8] 杨婕,孙辉.新形势下市场营销与财务管理部门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2,(10):254-254.
篇2
关键词:经营目标业财融合实现途径
一、企业目标与业财融合的联系
现代企业最终经营目标有两个,第一个是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二个是满足客户的价值需求。从企业角度出发出发,这两个目标实际上是互为一体,相互统一的,只有同时满足两个目标要求,才可以让企业保持稳定高速良好发展[1]。想要实现其经营目标,必须有一个有序但复杂的经营管理系统给予支持。业务、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于外部,以市场为中心,围绕客户开展业务,提升价值;在内部,以财务为中心,各项工作的_展目的是提升企业的价值。内外配合相互支持,重点就是以经营目标为核心,两大部门深度整合、协调运营,使得融合后的企业各领域业务开展和财务工作的进行更加符合发展需要。
二、当前企业业财融合的现状
经过调研,可以发现目前企业经营过程中,业务与财务工作脱节或融合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业务与财务管理无法同向,不利于企业发挥财务职能作用,也不利于业务开展和提高管理水平。
(一)业务和财务数据不契合
信息化时代,一切以数据说话。信息的准确性、精确性是企业正确决策的基础。然而因为业务和财务对于数据分析角度的不同,对数据的要求和处理不同,使得最终得出的数据在形式上和种类上不能统一,从而导致两者很难互为利用,达到连续的共享和传递目的。当前企业的财务系统和业务工作是相互分割离的,要想选取指标对某项目进行分析,需要通过各部门自有系统进行处理,包括各自数据的导出,运用各自工作思维分析计算,再得到有关的指标数据。
(二)由于财务核算事后性导致的业务、财务决策延迟
传统财务工作重点主要放在对发生的经济业务的核算,一项业务发生之后,相关的数据才会形成,更多在于事后评价。然而开展各项业务,战略决策要随市场,客户,产品等因素的改变而及时调整,财务数据的滞后性延误了企业业务最佳决策时间。
(三)部门业务关联度弱,无法为决策提供有效支持
业务、财务工作相互独立,关联性较低,导致财务人员撰写的财务报告,总是干涩地研究数据,分析财务,财务分析的结果难以为经营决策服务,因为大多难以运用到实际而不被接受。剖析深层次原因就是财务分析脱离了产生数据的业务。而业务部门也是如此。数据关联度低弱导致无法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不能满足经营发展的需要。
三、对业财融合的理解及必要性
业财融合是指把握经营目标进行财务管理的同时了解业务的开展状况,二者结合互相支持,可以帮助企业合理地、有效地配置资源。财务部门在对业务进行核算监督的同时,也要参与业务部门的工作。财务部门的工作不仅是业务的事后核算和监督,已经从可行性、成本效益、对项目业务进行预测、决策。
(一)业财融合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需要
企业经营目的之一是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其中重要环节是通过财务管理对各个环节的控制管理与效益分析。如果业务与财务工作不能密切联系,动态融合,那么财务部门就不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发展过程中各流程的成本收益信息,评估监控经营、财务风险等信息,财务的监控与分析决策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导致管理者无法科学高效地配置和使用企业的资源。此时,是很难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的。
(二)业财融合是提升财务管理水平的基础
更多时候,财务工作的性质被认为是事后核算、反映,并未发挥预测、决策等功能。实际情况是业务、财务部门往往各自战斗,财务不能深入业务,无法了解业务性质和流程以及资本运作情况,这样的结果造成财务工作无法发挥管理作用。以项目投资的可行性判断为例,这要求财务取得精准的数据分析处理,给出结论以供判断。这就要求部门协调,参与到项目规划中,这样才能清楚地获取相关数据。只有财务与业务的融合,财务人员才能对业务的具体性质有更深的了解,这样,财务工作才能有把握和针对性,否则,财务核算、预测无法做到精准,分析工作对项目决策的支持作用显得无力。财务工作要想从幕后被动的核算监督转移到幕前主动的参与决策,必须要做到财务工作方式转变,通过改变以往财务工作与业务相分离的状态,以实现两者的融合[2]。
(三)业财融合是加强控制监督与防范风险的需要
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对风险的监控与防范是财务工作的重要职能。财务要对生产经营主要环节实施控制监督,找出内控存在缺陷,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就应该深入到业务活动的整个流程。业财的融合方便在实际运作中发现问题,对风险的防范和监控更加及时有效。
四、业财融合的实现途径
(一)业财融合团队建设
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内容是拥有良好的团队和合作机制。团队成员需要有战略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和业务理解能力、信息技术和扎实的会计技能。在制定业务工作评价指标和目标时,同时从专业的财务风险方面和项目业务专业方面考虑,互为补充优化,为项目提供最专业且科学合理的决策依据,为项目的开展做最好配合,助力企业前进。
(二)财务参与业务项目全过程管理
财务深入业务流程中,可加强业务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提高业务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配置营销资源,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专业优势,要从业务项目设计、可行性分析、具体预算、实际运作、最终效益分析等环节的全方面动态跟踪,使项目资源得到高效利用,业务项目各流程都应有对用的监控办法,规范管理,业财融合要求从事前、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全程参与业务项目管理[3]。
业务项目推出前,业财融合团队从业务规范、成本效益、风险控制等方面对业务项目可行性进行判断。项目开展后,需对活动开展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把握业务程度及资本投入情况;及时进行财务稽核,防范财务风险;项目结束后,团队应评价业务项目的实施效果,分析业务项目的效益和成本,并控制对业务的事后评价结果质量[4]。
(三)动态预算助力信息化战略决策
财务预算是对下一年度财务预算的编制,其中重点是战略分析。实现业财数据的连接共享,形成综合的信息化财务条件,这将成为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的有利依据。区别与以往的单一预算模式,转型的预算管理是将业务作为指引,动态跟踪项目进展,通过对目标的分析,关注重点指标的分析,来发现和探索战略决策的数据,从而实现科学战略决策。实时控制预算可以进一步促进业财融合,业财融合团队检验设定目标的执行实际,之后财务人员分析判断运营的的偏差,合理有根据地评估调整下一个时期的指标预期。
四、结语
面对多元化的激烈的竞争环境,业财融合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业财融合模式是业务发展优化和财务运作转型的关键,能够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加强财务监控与风险防范,实现业务的科学发展,实现企业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刚.企业财务管理中的业财融合问题刍议[J].《会计师》,2014,(11):30-25
篇3
关键词:“双高”;高职院校;业财融合
0引言
2019年教育部公布“双高计划”学校名单,197所高职院校入选,建设周期每五年一个周期,随后各地均出台省级“双高”建设计划。“双高”计划的落地展现出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相关高职院校努力进行转型,逐步向着高质量和内涵发展,但同时也面临激烈的竞争机制和考核压力。财务管理方面业务数量和资金投入成倍增加,再加上面对着各种复杂环境的考验,对财务管理的要求也更加趋于精细化。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发挥资金效益、提高管理效率,将“业财融合”理念引入到“双高”的建设中,是当下“双高”院校发展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1相关理论
1.1“双高”院校
“双高”院校是指纳入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及各省评审纳入本省的“双高”计划院校。“双高”建设计划的意见规定了对于“双高”院校的要求,总体而言就是各地要积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充分发挥各方资金力量投入“双高”建设项目中,合理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进行年度绩效评价。同时,各个项目院校必须努力筹措社会力量和资源,加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高质量建设和发展。
1.2业财融合
2016年财政部出台的《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规定“管理会计应嵌入单位相关领域、层次、环节,以业务流程为基础,利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将财务和业务等有机融合”。对于高校而言,业财融合是指将业务和财务有效融合,从而实现高校有限资源的有效配置。分析国内外学者对业财融合与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等之间的研究成果及国外业财融合应用案例可知,业财融合是管理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经在多个行业内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因此高职管理中需要深化业财融合,使得财务管理成为“双高”全面发展的新动力。
2“双高”院校财务转型特点
2.1提供数据共享,辅助战略决策
“双高”建设考核周期为5年,因此高校更希望在短期内能够取得建设成效。财务信息中可以体现“双高”建设中各个项目的收支信息,从而可以为科研、教学方面投入资源的利用提供充足的数据信息,帮助学校领导、相关部门、教学科研团队等做出符合“双高”水平导向、满足“双高”建设成效、平衡长远战略规划等方面的决策需求。
2.2落实精准核算,资源有效分配
“双高”建设资金投入大、来源渠道较广,包括国家财政、地方财政、行业企业投入、学校自筹配套资金等多个方面,财务部门需要尽责做好各项资金的管理责任,实现精准化、高效化核算。同时需要结合信息技术手段,灵活调动、配置各项资源,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具有与“双高”建设相适应的同等高水平。
2.3融通业务流程,改善服务功能
财务部门涉及高校各项经济业务,服务于全体师生和各学科专业建设,旨在为高校的长远稳定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双高”建设中财务人员应深化“以师生为本”的服务理念,让师生报销少走弯路,节约报账时间成本。同时,财务人员须换位思考、融通业务流程,从而更高效全面的提升服务师生的效率和质量。
2.4落实绩效评价,防范内控风险
“双高”建设将会实行严格的绩效评价机制,优胜劣汰。这就要求建设过程中不能只单纯地关注产出成果和产出率,还必须考虑成果的转化率以及人才的培养率。而且“双高”建设激发了各方的热情,政府、社会力量的投入日益增多,无论是何种资金来源,学校都必须承担受托责任,财务人员必须坚守底线、严肃纪律,坚决避免财务风险,保证各项资金和资源投入的合规、高效使用。
3“双高”院校业财融合痛点
(1)业财融合理念弱。由于财务和业务部门之间关注问题的角度不同,使得双方之间互不理解。业务部门看重业务活动进展的便利性,希望为学校和自身带来巨大的效益。财务部门则是更为关注资金及业务活动的合规性,在服务于学校各项业务的同时,更加需要防范各种风险的发生。出发点不同使得业务部门意识不到财务对于业务的协助作用,甚至产生抵触财务的情绪。再加上财务人员忙于日常核算,主动了解业务活动的意识欠缺,给业财融合造成了一定阻碍。(2)经费预算不准确。“双高”院校经费持续增长,再加上预算编制时间紧张等客观因素,部分项目负责人、高校事先未做好充足的谋划,导致项目预算编制不够科学、不够精细。一是项目预算不准确,使得在政府采购过程中存在项目多次流标、资金大量节约等现象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项目进度和资金使用效益。二是科目属性、经济分类等不明确,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与预算脱节,导致“想花的钱没预算、有预算的钱花不了”,甚至面临预算资金因未及时支出而被财政收回的风险。(3)管理会计推行慢。日常记账、基础核算、各项报表、预决算编报等重复工作占用了财务人员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双高”院校资金投入量的增大、项目的增加、核算精准化、政府会计制度双分录及政府采购流程日益精细化的要求,财务人员的工作量成倍增长。以至于很少有精力再去深入了解业务环节,再加上财务部门年龄结构不合理,年龄大的学习接受新事物能力降低,新进职工工作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导致财务人员向复合管理型人才转变效果不显著。(4)信息共享不畅通。财务部门汇集了大量业务数据,各个“双高”院校均在积极推进学院信息化建设、建设智慧校园,但是建设水平参差不齐。一是推进信息化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受资金预算和规划建设限制,信息化多分期建设,大多还未能完全实现信息化。二是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自行开展,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划建设方案,系统之间不兼容、没有对接接口,导致其他部门不能及时有效的共享本部门的信息,加大了业财融合的难度。(5)绩效评价难进行。当前“双高”建设绩效评价还是以自评为主,一是“双高”院校的绩效考评体系不健全。现阶段虽然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但是对于各个指标的权重未进行明确规定,也未明确具体评价办法,从而使得部分“双高”院校绩效评价流于形式。二是未对绩效评价引起足够重视。主要体现在评价绩效目标不明确,各个分项指标设置不合理,学院、部门、项目之间的协调性较差,没有专注于考评的具体效果,也未建立考评后的总结、改进体系。
4推进“双高”院校深度业财融合的思路及应用领域
4.1业财融合思路
以SY学院为例,该学校具有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两大业务,业务相对复杂,除学生管理、教学科研管理、资产管理外,还包括在职培训、人才测评、网院技术开发等,计财处作为学院财务管理部门,如何深化业财融合是落实“双高”建设的重要举措。文章借鉴PDCA理论,从动态管理思想角度出发,将信息融合共享、内部控制贯穿于业务活动的全过程,探索业财融合管理转型的思路。(1)业务规划与财务预算融合。考虑“双高”建设下业务规划的目标较大、经费较多,而且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未按照规划开展的情况。因此,在编制项目规划时,需要做好具体的实施计划,同时在集体论证决策的基础上做好经费需求和支出进度计划,然后计财处据此做好学校整体的财务规划。得不到经费支持的业务规划就好比是“空中楼阁”,即使开展也会面临各种风险。(2)业务实施与财务保障融合。业务实施过程中会伴随着各项经费的支出,如办公场所改善、实验室建设、教学科研设备购置、资源库建设等,最大的保障就是财务经费的及时到位。SY学院“双高”建设以教学业务、基础环境建设、科研项目为主,同时其他业务的经费支出也在逐年递增。因此,计财处必须做到经费保障与业务需求相匹配,否则业务实施时经费不到位,则会面临合同违约等风险。并且计财处在报销合规性、是否超预算等方面也要切实履行好监督作用。(3)业务检查与绩效评价融合。业务活动结束后应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开展考评,业务部门检查的最终落脚点在于项目的开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成果,是否在资源及规范的约束下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这也是展开绩效评价的基础。绩效评价作为量化的评价方法,重点分析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匹配程度,对于业务活动的开展和检查具有一定的促进和指导作用。(4)业务改进与财务支持融合。已经实施的项目评价结束后,需要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总结,从而为后续业务的开展提供参考。同时,计财处应积极配合,及时提供相应财务数据和信息,以预算为抓手,积极筹措资金,切实支持业务活动的后续开展和进行。
4.2业财融合应用领域
(1)资产实物领域。“双高”建设院校必须在资金使用效益上树立良好典范,资产实物管理必须实现业财融合。第一,盘活存量是有效提升资源使用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计财处和资产科必须摸清“家底”,在明确存量的基础上编制预算。第二,计财处配合资产科完成资产实物全寿命周期管理,做好采购方案决策、招标采购、合同签订、验收、资产入账、计提折旧、资产报废环节的财务管理工作。第三,打破资产科和计财处之间的平台壁垒,实现财务系统和资产系统的对接,定期进行资产专项清查和绩效评价。第四。通过财务数据分析业务发展状况,挖掘数据价值,采取措施及时盘活闲置或者使用率不高的固定资产,实现财务数据促进业务发展。(2)学生奖助领域。SY学院2020年在校生约为8000人,全年发放各种形式经济资助约6800人次,受奖助资金达到1300余万元。有效发挥学生奖助资金效用,是业财融合一个重要领域。第一,对“奖、助、勤、贷、补、减”的项目预算编制有文件规定的计财处需按文件规定足额及时提取,未有文件明确规定的配合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科学编制,要强化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第二,建立贯通学工系统、财务系统信息沟通机制,通过网院大数据平台及时掌握学生家庭信息的认定、资助经费的发放等信息,营造良好的奖助资金监管氛围,也可避免数据重复导入导出的不必要错误。第三,合理制定年度学生奖助资金绩效目标,及时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数据纠偏,实行全过程的绩效管理,真正做到教育公平。(3)教学科研领域。教学与科研是高校的主要业务活动,业务部门与计财处应加强联系。第一,立项阶段计财处辅助项目负责人编报预算,尤其在会议费、差旅等经济分类科目容易混淆方面给予指导,避免后期报账难的问题出现。第二,以合同管理作为纽带,构建通畅的信息化共享传输机制,保证科研项目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之间的同步、统一,优化科研经费报销流程,切实做到收支全过程管理,为教学科研做好保障。(4)在职培训领域。在职培训是SY学院的特色业务,培训需要聘请师资、场地车辆租用、食宿提供等一系列业务活动的开展。第一,计财处配合培训业务部门科学测定培训成本、确定培训标准,依据培训年度计划制定学院年度收支计划预算。第二,以合同、票据作为桥梁,做好收支管理,收入及时回款、入账。培训过程中“突发”事项较多,建立良好信息沟通机制,涉及经济活动的紧急事件应及时同计财处人员沟通,避免内控风险。
5深化“双高”院校业财融合的路径
篇4
关键词:大智移云;业财融合;农业企业;管理会计
一、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将面临着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的双重挑战。农业经营面临市场化、信息化以及国际化,严谨的管理会计体系协助企业经营迫在眉睫。因为,外部环境的高速发展,迫使农业企业的管理会计能够顺应这种趋势,以便于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可是,管理会计体系由于发展时间较短,故而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总体上,管理会计体系在未来的应用,将由此前以单一方式的应用为主,转变为涉猎一系列方法和工具的综合协作型管理会计体系。具体如下:
(一)作业链分析与价值链分析相结合
作业成本管理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运用广泛且实践时间较长,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的成功运用,我们发现,通过对农业的作业链和价值链的分析,可以有效了解其成本状况,把握动态的农业企业市场需求,从而帮助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若想通过作业为消费者预期提供价值,或者从为消费者提供的价值来源中获取更多利润,就必须通过作业链分析,来确定农业的增值和非增值部分。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发运和辅助其他的产品销售过程中所要进行的各种作业活动都可以用一个价值链来表示。作业完成的过程也是价值创造的过程,通过工作的转移,实现价值的创造,最后以产品的形式移交消费者,因此,作业链又可以表现为价值链,价值链是从货币和价值的角度反映的作业链。我国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价值链分析,从中发现并减少那些不增加价值的作业,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以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二)业务和财务融合
由于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业务和财务分离的管理模式将不再适用于当前的信息时代,企业要想谋求更好地发展,就要突破以往传统的思维模式,紧跟时代的发展潮流,做出相应的战略决策,借助移动互联网的强大推动力实现行业转型,提高现代精细化农业管理水平。而业务和财务的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消除信息孤岛现象,而且还能有效加强企业经营风险管理,实现高效的分析决策。基于互联网的发展,农业的资源计划系统的广泛应用连接了整个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公司财务。它通过一个单一的软件数据库系统来实时收集各种相关数据并及时传送到各个软件业务系统中,使得整个软件业务系统信息的相互共享成为了一种可能。借助于农业价值链,生产和市场分销两个职能部门已经能够快速准确地响应市场供需的变化,这很大程度上为我国农业企业提供了市场信息,从而实现供需平衡,达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也能减少因消费需求减少,农产品大量堆积导致的损失。
二、业财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
(一)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财务预算管理是预算管理的核心部分,是农业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重点项目,预算管理的质量与农业的整体发展和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实现财务预算管理是现代农业管理的迫切需要和时代选择,高质量预算管理可以降低运营成本。业财融合运用在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解决企业成本控制问题。业财融合的运用实现了农业管理会计的动态管理和运营成本的精准控制,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二)在企业财务绩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绩效管理是现代农业完成绩效评价的重要手段。现代农业的财务管理目标是实现价值最大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依靠财务人员高绩效的工作,使得会计人员达到工作绩效最优。在业财融合背景下,农业管理会计可以完成农业与其他部门之间的绩效评价、优化农业的经营战略以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在农业发展决策中的应用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投融资活动,而管理会计能够对农业的投融资行为起到重要作用。农业的投资行为经常面临各种风险,一旦风险过大,超出了企业的预计承受范围,就会使得其面临巨大的财务危机,甚至导致其破产。在业财融合背景下,管理会计能够根据企业的投资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降低其投资风险,减少其损失,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三、“大智移云”背景下数据共享的特征及对农业企业的影响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大智移云技术,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所谓“大智移云”,是指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结合在一起,是产业互联网重要技术的载体和推动力。而数据共享是互联网时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企业通过数据共享,将各部门联系起来进行信息运输,从而减少资料收集、数据采集等重复劳动产生的费用,提高经济效率。数据共享的特征主要包括:(1)信息传递便捷性;(2)信息反馈及时性;(3)财务核算集中化;(4)业务流程标准化;(5)成本控制有效化等。另外,“大智移云”意味着信息不断更迭,技术不断进步,庞大的数据流能够给农业带来潜在的商机。业财融合与互联网结合,农业企业从传统的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是近几年农业不断发展的结果。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减少资源浪费,避免部门效率低下等问题。而我国农业企业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及时获取市场信息,根据顾客需求来调整产量供给,实现由以前的先种后买转变成先买后种的经营模式,从而减少其成本以及避免农产品堆积滞销的问题。此外,信息时代下,机器逐渐代替人工,未来我国管理会计将更多地依赖于数据,通过数据将业务和财务两个部门连接起来,“大智移云”为业财融合提供了新思路。将数据共享的理念运用到农业企业上,有助于其在解决相关问题上采用新思维,推动我国农业企业的发展。加之数据共享传递信息及时性这一特点,使得其在数据处理上更加高效,增加了其数据的准确性,也节省了人工计算的大量时间。大数据的广泛运用,让其更加注重培养管理类人才,并鼓励会计人员提高运用互联网技术的能力,这不仅改变了会计人员传统的思维观念,提高了自身的技术能力与社会价值,也为农业企业培养了新人才。
四、业财融合视角下我国农业企业管理会计应用与创新
(一)构建一个符合现代农业管理会计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成本和效益问题、供需结构问题等,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的发展。而通过实施管理会计,利用财务数据来进行预测、决策、预算、控制、评价等,不仅能有效加强农业的管理和控制,而且能准确把握市场价格,促进农产品在市场中的顺利流通。
(二)提高农业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重视对财务人员的培训
基于业财融合的管理会计体系不断深入,企业应鼓励财务人员学习业财融合的相关理念,培养业财融合的高素质管理类人才。
(三)提高农业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和健全信息化建设
我国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数据发展将成为未来的一大主流,但由于大多小农业企业资金有限,要想实现信息共享,推动农业企业信息化发展,则需采用内部控制系统建设和会计信息化建设同步兼容的方法,以推动其持续发展,提高其管理水平。通过大量的信息流与大数据获取顾客需求以及价格走向,从而迅速做出相应的决策。总之,业财融合与互联网相结合实施管理会计是我国农业企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也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参考文献:
[1]赵晖.管理会计在我国应用的现状及其创新发展[J].会计之友(中旬刊),2006(02):10.
[2]郑石桥,李宇立.关于管理会计研究的若干思考[J].财会月刊,2006(05):46-47.
[3]郭延琦.对管理会计在企业中应用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6(02):60+63.
[4]门昕燃,陈晓园.我国管理会计未来发展趋势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7(21):87-88.
[5]吴清.从管理会计角度谈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9(04):57-58.
篇5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研究方法;发展方向
引言
电子科技的强劲发展,带来了各个行业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生行业,互联网金融由此应运而生。互联网金融的加速发展趋势,引起了各界人士对此的关注,对互联网金融的研究领域空前繁华,学者、行业人士、社会公众发表了各种研究报告。高中学习中初步接触了这些内容,本文结合所学知识与文献资料总结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现状,研究方向探寻尽绵薄之力。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成果突出,与其紧密联系的大数据、云计算、移动支付手段等相关技术的成熟,构建了信息对等,资本融洽交流的模式。其中,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下述方面:
(一)移动支付手段
移动支付是我们高中生在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仅就我们自身而言移动支付极大地便利了我们的生活,不用带大额的现金,购物时只需指尖轻点,就可以瞬间完成交易。移动支付技术客户体验良好,尤其是它可以向上下端不断延伸,增加附加价值,使企业利益实现最大化。
(二)互联网理财领域
近两年,互联网理财平台呈现出爆炸式增长势头,互联网理财平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手段,形成特殊的征信监管方式,催生金融新模式。不仅能为偏好高风险高回报的投资者提供更好选择,更是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社会问题,绕开银行中介直接实现资本对接,极大地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资本利用效率,也带来了不容小觑的社会效益。
(三)互联网借贷平台
互联网借贷平台主要以阿里巴巴旗下的蚂蚁花呗、京东旗下的京东白条等为典型代表。而这类借贷平台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更是对银行传统信用卡业务的极大冲击。但我国现今阶段对于新兴的互联网借贷平台的监管力度不够,市场上借贷平台鱼龙混杂,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互联网借贷领域的不断发展。
二、国内互联网金融内涵探寻研究
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代表的电子信息技术,本质是进行金融活动。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各种研究报告、文献资料中三个关键词频繁出现“通信技术”、“通信网络”“新兴运作模式”。这点明了其依托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直接融资模式。其他关键词大多是对其作用进行说明。互联网的介入使金融行业的融资活动等处于相对透明的环境中,为行业竞争提供公平平台,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等,让资本能够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的作用,使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推动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一)国内互联网金融的特征探索
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呈现出“发展快、高风险、监管不力”的特点,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特征研究中“风险高”“监管薄弱”“创新性”关键词出现频率最高,说明了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行业进入门槛低,相关监管措施缺失。“便捷”“普惠”“效率高”出现频率相对较低,主要体现了信息处理方式的创新带来的影响。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研究方向选择
中国在互联网金融方面进展迅速,但国内关于相关领域的文献研究较少,且大多集中于定向、理论、浅层的研究,所以国内对于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前进空间。1.定向向定量过渡。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领域发展成果显著,但定量性研究报告较少,2007-2017十年间互联网金融研究领域发展空前繁荣,但是选取的217篇文献中只有12篇进行定量研究,但真正的实践要求了研究领域需要涵括更加深厚的实践作为基础,才能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指导作用,更具备普适性。2.注重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理论的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实践,研究方向应该更具实际性,研究结果、方案要考虑能否真正落地。只重视理论只会使研究结果与实践亟待解决的问题相悖,理论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互联网金融行业更是偏重于实际,遇到的实际问题需要研究提出的方案来合理解决。3.内容的深入探求。互联网金融领域出现的问题不仅仅是其表面浮现的问题,如:监管不力等问题,并不能简单的归结于行业中的自我约束不够,更能表现出社会对于这一领域的法律条例等的缺失,所以不能只注重表面浮现的问题,更要抓住解决深层次的问题。只有真正解决深层问题,才能保证行业发展欣欣向荣。综上,现在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广阔,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值得对此作出深入研究,为这一行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三、结束语
本文从高中的知识结构出发,结合相关文献资料总结了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及其研究的现状,期望促进这一领域的发展前进。本文依据自身实际仅就高中生角度研究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方向探寻,研究尚处于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基础范围,精细研究待日后探求。
参考文献:
[1]惠炜.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的方向探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5(04):44-50.
篇6
>> 回顾与展望:农民工体育消费问题研究 湖南省长株潭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 广东城市农民工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农民工体育活动参与现状调查与研究分析 回顾与展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研究 农民工体育发展现状及展望 组织公正研究:回顾与展望 服务价值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层管理团队研究回顾与展望 内部控制效率研究:回顾与展望 ERP实施绩效研究:回顾与展望 学生投入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马兜铃肾病研究回顾与展望 武术美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审计文化研究回顾与展望 中国生态文明研究:回顾与展望 企业董事网络研究回顾与展望 标点修辞研究回顾与展望 网络反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6-04-28.
[2]唐有财.新生代农民工消费研究[J].学习与实践,2009(12):102-107.
[3]张佩佩.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农民工体育研究[J].体育研究与教育,2012(1):47-49.
[4]赵伟科.农民工体育在城镇化进程中的价值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2(6):85-87.
[5]马春建.对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现状的研究[J].农业考古,2008(3):141-142.
[6]王晓贞.江苏省新生代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0(1):69-71.
[7]褚亚娟.江苏省城市农民工群体的体育消费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08(5):56-58.
[8]楚丽娜.新时期农民工体育贫困现象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35-39.
[9]刘巧.长沙市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0]范汝清.河北省城市农民工群体体育消费特征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1):109-112.
[11]张金梁.排斥与回归:农民工体育边缘化问题解读[J].前沿,2012(23):148-150.
[12]刘宏业.农民工体育“荒漠化”的社会致因与脱困出路[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9):35-38.
[13]文启湘.消费经济学[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76.
[14]郭玲玲.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的矛盾生成与安全促进[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3(2):13-16.
[15]王平.和谐社会进程中我国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1(3):259-260.
[16]谢恩礼.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心理和影响因素研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128-130.
[17]王贤峰.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学理论,2010(15):49-50.
[18]张学研.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6):4-7.
[19]李萍.苏州市城区部分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运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艳.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融合――南京市农民工体育参与情况调研[J].体育与科学,2012(4):81-85.
[21]屈文会.城市化进程中影响农民工体育融合的因素分析[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1):55-56.
[22]张文宽.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体育的困境与消解[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5):556.
[23]孙高峰.农民工的体育参与与社会公平[J].体育与科学,2012(6):45-49.
[24]于丽敏.农民工消费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以东莞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0.
[25]林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测量与分析[J].贵州社会科学,2013(1):85-89.
[26]张世威.农民工体育利益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9):24-27.
[27]朱寒笑,陈小蓉.关于构建农民工体育参与与健康促进社会支持系统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10(3):10-18.
[28]陈小蓉,秦毅.对农民工体育权利内涵及实现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4):14-18.
篇7
(湘潭大学商学院,湖南湘潭411105)
摘 要:为了解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理财行为的特点以及影响其投资倾向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国6所重点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统计整理了998份有效问卷,并建立Logit多项模型以解读当前大学生的理财行为的特点以及影响其投资倾向的主要因素,为互联网金融机构选择合适的投资者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互联网;理财行为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19-0231-02
收稿日期:2015-06-1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大学生理财行为变化及对未来金融结构的影响”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澜(1994-),女,北京人,本科,湘潭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金融学。
大学生是对未来金融行业产生重要影响的群体,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研究大学生理财行为与互联网金融发展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
为迎合时展的热潮,站在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和创新的角度审视问题,笔者从互联网金融的消费者角度出发,采取大量实地调研的方式在全国6所重点大学随机选取样本,共发放问卷1000份,得出大量真实、可靠的一手数据。
一、研究设计与研究过程
(一)问卷设计
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简单性问题和规范性语言表述,避免出现提示性和诱导性表述;同时参考了经典的投资心理实验成果,也融合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时间特点和在校大学生的特点。
问卷内容:采用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补充说明三种形式相结合的架构,涉及学生的客观背景,如年级、性别、生源地、生活费金额和专业等;投资特点,如交易方式及对金融市场的了解程度;投资者的心理行为特征,如风险偏好和期望收益。
(二)样本选择
此次调查对象为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天津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及重庆大学6所全国重点高校的在校大学生,涉及1000名在校学生,大多集中于本科三年级。其中,男生506位(占总数的50.69%),女生492位(49.31%),男女比例接近1:1;从专业背景来看,经济类专业622人(占62.33%)、文史类专业264人(26.45%),管工类专业112人(11.22%)。
本研究共收回调查问卷1000份,其中有效问卷998份,有效回收率为99.8%。被调查对象整体受教育水平高,都具有一定投资理财经验,对我国宏观经济具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大学生投资理财的现状分析
1.大学生收入情况
调查发现:62.83%的大学生主要收入是由家庭供给,而奖助学金成为主要收入的大学生占21.04%,勤工俭学、兼职收入占13.83%,而其他途径只占2.30%。从月收入金额的角度来分析,当前大学生普遍收入增加,但同时其收入差距增大。51.60%的大学生月生活费在1000元—2000元之间,24.85%的在1000元以下,3000元以上的占12.42%,11.12%在2000元至3000元之间。
2.理财产品的选择
大学生普遍具有一定的投资理财意愿,有652位调查对象表示会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进行理财,占总样本的65.33%。受访大学生持有理财产品情况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34.67%的大学生选择银行储蓄,40.98%选基金类理财产品,12.63%选保险,7.41%选债券股票,4.31%选其他产品。
大学生在投资理财产品的选择上表现出较强的单一性:652位大学生中表示会使用互联网金融进行投资的占62.42%,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借贷的占9.20%,剩余28.37%的大学生表示其两种方式都会参与。而在购买过哪些互联网理财产品的问题中,支付宝余额宝的购买比例高达91.68%,微信理财通的购买比例为32.16%、投资于人人贷的比例为26.65%,剩余12.42%选择购买其他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如百度百赚、小金库京东、陆金所等。
3.投资理财的特性
从投资理财意愿的角度来看,大学生表现出了追求较高收益的同时要求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的意愿。调查结果显示,51.60%的大学生表示在追求更高利益的同时愿意承担少量损失的风险,希望得到稳定收益同时厌恶风险的占28.56%,而偏好于“高风险高收益”的只占19.84%。由此可见,目前大学生对稳健性投资理财产品的投资意向,更注重于投资的安全性,倾向于无风险或小风险的投资。他们投资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来支持其在校的生活费用,锻炼自己在投资理财方面的能力,而并不是为了分散资金风险或博取超高的投资收益。
(二)大学生互联网金融投资分析logit模型
1.投资倾向的影响因素
在调查的998名在校大学生中,“拒绝投资倾向”(120人)和“无投资倾向”(212人)共有332人,占33.27%;“有投资倾向”(445人)和“完全投资倾向”(221人)总计666人,占66.73%,表明重点高校大学生的金融投资倾向较强。
(1)性别
参与调查的998名大学生中,男生“有投资倾向”和“完全投资倾向”比例合计为75.49%,女生为57.93%,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由此可见,男生进行投资的兴趣大于女生,并且男生更倾向于互联网金融投资。
(2)月可支配资金数额
由于有无投资倾向是定性自变量,因此为了将其引入回归模型,定义为每个月的可支配资金数额,为1000元以下,为1000—2000元,为2000—3000元,为3000元以上,故回归模型如下:其中y为是否有投资倾向,1=有投资倾向,2=无投资倾向。回归方程y=a+bx,原假设:b=0,即每个月的生活费与有无投资倾向无关。如果原假设不成立,即b≠0 ,则说明x与y之间存在线性关系。
通过spss Statistics 19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可得方程如下:
y=12.32+0.0329x,用t检验对回归方程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位于拒绝域,因此拒绝原假设H0,即b显著不为0;大学生每个月可支配资金的金额与是否具有投资倾向之间有线性关系,即,随着月可支配金额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为58.87%、65.77%、70.87%、74.19%,逐级递增。通常来讲生活费越多的大学生,往往有较多的闲置资金和更大的风险承受能力,从而更加乐于投资理财,因此有较高的投资倾向。
(3)生源地
从生源地结构来看,城市户口的调查对象所占比为71.44%,农村户口占28.56%。由于被调查对象为在校大学生,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且互联网金融理财不受实体网点限制。故虽然农村生源的互联网金融投资倾向与城市生源相比有小幅度下降,但从总体来看,两者并无显著差异。
(4)专业对互联网金融市场及风险的了解程度
调查结果显示:经济、管工、文史三类专业对互联网金融及风险的了解程度分别为68.33%、52.68%、41.66%,其中经济类专业较其他专业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相对了解程度高,这主要是由于此类专业的学生更关注财经动态,也与课程设置关联。
2.建立Logit模型
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可以将被调查的998名大学生分为4个层次:拒绝投资倾向、无投资倾向、有投资倾向、完全投资倾向,四者的占比分别为11.98%、21.2%、44.7%、22.12%。根据调查的结果建立Logit模型(概率非线性回归),设Y为因变量,Y的取值为1、2、3、4,分别代表“拒绝投资倾向”、“无投资倾向”、“有投资倾向”和“完全投资倾向”,Xi(i=1,2,3,4,5)为一组可以反应Y发生概率的变量值。假设在自变量X1、X2、X3、X4的作用下,某社会现象发生的概率为P,发生概率与不发生的概率之比为,则Logit回归模型为:
用SPSS Statistics 19对统计数据进行多项Logit回归分析。从t检验的结果来看,除生源地和专业这两个变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没有通过检验外,其余变量均具有显著性,即P,说明互联网金融投资在大学生群体中受生源地和专业的影响不是很明显,而性别、月可支配资金数额、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了解程度的回归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都显著,这表明上述三个变量对互联网金融投资倾向有着重要影响。回归结果如下:
各回归系数正负号均符合实际,且Logit模型通过F检验与t检验,拟合优度为0.7824,不存在明显异方差现象。
三、大学生理财行为转变的背景及原因分析
究其大学生理财行为的转变,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高速发展功不可没。在全民理财观念发生巨大变化时,乐于踏足新兴领域的大学生自然成为了最先了解和涉足互联网金融理财的重要群体。据调查统计,近七成大学生已经开始着手于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更有10.4%的大学生表示正在考虑股票等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方式。
在对互联网金融投资理财的期望收益方面,21.66%的大学生表示和储蓄差不多就好,要能抵抗通胀和略好于通胀的比例分别占到了总样本的17.05%和34.1%,而15.21%的大学生理财投资者表示希望其收益能和股票市场平均收益率持平,更有11.98%的大学生表示希望通过互联网金融理财能够获得好于股票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期望收益。由此可见,大学生进行互联网投资理财的主要目的是在于保持自身货币价值的同时尽可能地获得更高的收益。
四、结语
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已经对大学生理财观念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学生的可支配收入主要来自家庭供给,收入来源渠道狭窄,普遍收入增加但两极分化明显;有限的投资知识和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了解,使其在投资理财产品选择上表现出较强的单一性,更加注重于投资的安全性,倾向于无风险或小风险的投资。
此外,为进一步解释大学生的互联网金融投资倾向而建立的Logit多项模型,也可用于金融机构在销售金融产品时选择合适的投资者。若大学生的投资倾向为“完全投资倾向”,则是金融机构最易争取的顾客;“有投资倾向”的大学生,是金融机构的重点顾客;“没有投资倾向”的大学生,应是金融机构努力争取的顾客;而投资倾向为“拒绝投资”的大学生,金融机构应理性放弃。
参考文献:
[1] 孙凌霞,宫永健.天津高校学生理财观念与理财行为调查报告[J].产业与科技论 坛,2008,7(4):167—169.
[2] 王济川,郭志刚.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10.
[3] 张淑云.大学生理财现状及培养策略[J].财会通讯,2010(3).
篇8
【关键词】 商业银行 个人理财 问题困境 对策突破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本发展情况
商业银行当中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在银行的主要业务当中占比比较小,和西方发达国家存在很大的差距,在这样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下面,本文分两个方面1.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必要性;2.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来阐述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基本发展情况。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些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环节的商业银行资产规模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不仅仅是行业内的竞争,还会面临来自其他证券、保险、基金各个金融机构的冲击。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业务是存款业务,个人理财业务起步比较晚,在银行中间业务当中占比比较低,但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个人资产保值增值的意愿非常强烈,所以迫切的需要商业银行利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专业化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宽盈利渠道。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已经发展到关键转型时期,整体利润率会在未来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银行需要关注内生资源利用,走集约化规模的发展,通过个人理财业务发掘客户更多需求,提高客户对银行利润综合贡献度。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历程和现状
整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主要分为起步阶段、规范阶段以及创新发展阶段。1997年是个人理财业务起步阶段的初始年份,很多商业银行开始理财业务的探索,这时期居民对于理财产品认知和需求还没有成型,金融机构对于产品创新和开发缺乏动力,这个时期的理财产品主要还是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推出的证券投资基金等居多,银行理财业务处于试水时期,只是简单给客户做一些财务咨询等活动。到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金融制度以及市场供求发生了一些化,理财业务迎来规范发展阶段,随着金融创新管制慢慢放松,很多金融机构开始尝试开发创新的理财产品和业务,比如招商银行的“金葵花”、中国银行的“富系列”等理财产品,此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进入全面拓展和规范发展时期。在2007年出台各项规范政策和管理办法之后,理财业务迎来创新发展阶段,中国银行在2007年成立私人银行部,针对综合资产较多的高端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境内很多商业银行也开始建立类似的金融服务部门,促进国内商业银行服务理念的转变。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
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缺乏准确市场定位;2.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不健全;3.缺少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4.客户群体不成熟。
(一)缺乏准确市场定位
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容易受到业绩以及利润的影响,如果商业银行不建立以客户利益最大化的考核制度,那么银行职员就会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利润更高的存贷业务当中,这样理财业务就容易受到影响。此外,大部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部门都是隶属于业务部门而存在,承担着很多业绩考核的压力,个人理财业务业和其他业务一样有着非常具体的业绩考核指标,这些考核指标都和个人绩效挂钩,而银行从业人员工资当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绩效工资,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影响理财工作人员向客户推荐的投资规划和理财建议以及具体的金融产品。很多理财人员迫于自身的绩效考核的压力,会倾向于向客户推荐银行收益更高的产品或者一些客户不需要的产品,这就很难充分体现客户为中心,差异化针对性的业务服务特点。
(二)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不健全
个人理财业务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增长点,但是很容易受到金融风险的干扰,目前大多数个人理财业务产品都以中低风险产品为主要代表,从而有效降低银行客户们需要承担的金融风险。但是现在金融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市场管理体系不完善,中低风险的投资比较有限,所以各个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这就导致目前的理财产品很难达到客户期待的高收益。尽管从2012年开始中央开始稍微放开存款利率浮动,让各家银行自行决定上浮比例的政策对于客户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还存在很漫长的路要走,商业银行对于个人理财产品没有完全自主的定价权就会制约理财产品的创新。另外我们国家还没有比较规范科学的个人信用制度体系,商业银行对于客户的个人收入以及消费情况缺少全面系统的了解,这就缺少对于客户信用的了解,限制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尤其是对于商业银行发展高端客户的战略规划落实也存在很大的制约。
(三)缺少高素质专业理财人员
从计划经济时期向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当中,但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时间不长,缺少足够的高水平专业化的理财从业人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职业道德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升。目前我国理财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存在较为严重的缺失情况,很多时候不愿意给客户清楚的解释所买理财产品的风险所在,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比较专业,篇幅也比较长,大部分客户还是通过理财人员介绍来决定是不是进行购买,很多客户在亏损的时候甚至都不知道自己购买的理财产品有这么大的风险存在。很多理财产品销售人员一味追求金钱利益和个人绩效,向客户推销不适合的产品,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二,专业素养不够。目前我国理财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30岁以下,理财人员自身经验比较缺乏,很难满足中高端客户的理财投资需求。而发达国家的理财业务从业人员一般都有很好的法律、经济、金融专业背景,而且自身也有很强的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拥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客户服务意识,专业化的理财团队一般都是在金融行业从业十年以上的金融专业人士,这样的职业身份才有机会从事理财投资业务的服务工作。
(四)客户群体不成熟
前文已经介绍我国宏观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国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这也推动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快速发展,但是现实情境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理财市场的整个客户群体还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很多的理财投资客户不了解自己实际的理财投资需求,也不清楚自己投资和理财的产品潜藏着巨大的风险,这就使得在很多时候容易受到理财人员的推销进行盲目购买,导致自身的资产发生损失。
三、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创新对策
从前文对于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现状和问题的梳理分析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要想健康发展需要做好转型发展的准备,首先是要明确市场定位,加强对于客户群体的针对性分析;其次是要进一步加快促进产品创新,完善个人理财业务的制度约束环节;最后是需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人员来保障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
(一)加强客户群分析,明确市场定位
发展个人理财业务有助于形成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宽盈利渠道。随着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我国银行业已经发展到关键转型时期,整体利润率会在未来面临比较大的压力,所以银行需要关注内生资源利用,走集约化规模的发展,通过个人理财业务发掘客户更多需求,提高客户对银行利润综合贡献度。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具体脉络来看,在具体业务拓展当中需要充分分析银行自身的业务优势,明确未来的发展目标以及自身所处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这些基本情况运用市场细分的相关理论对于潜在客户群体进行精细的划分。在细分客户群体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一定要做出自己的品牌和特色,通过对于客户群体的细致划分和精准营销,培养一批跟自身特点相似的理财客户群体。具体可以从几个方面切入:第一,需要确立自身的品牌定位,构建有效的理财产品品牌宣传方式;第二,需要明确自身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明确潜在客户群体的基本资产水平以及消费偏好;第三,人力、财力以及物力的投入需要更加聚焦于核心竞争力比较强的业务当中,通过重点项目的投入和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健康发展。第四,就是需要充分明确以顾客为中心对于潜在客户群体进行市龅南阜郑针对不同类型需求的群体推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理财产品,从而使得不同风险收益的理财产品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客户的基本需求。
(二)完善制度约束,促进产品创新
第一,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发展新客户的成本是留住老客户的3-10倍,而且通过建立健全的客户关系管理机制可以有效地提升客户的忠诚度,增强用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一般都具有非常庞大的理财客户群体,所以为了加强客户关系的管理,可以根据一定的划分标准将客户分成不同的层级,从各个层级当中挑选有价值的客户进入到核心群体当中,打造优质高效的服务体系,建立密切的关系,培养稳定的客户群体,并且由此可以通过口碑效应进一步扩大客户群。
第二,构建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当中个人理财业务属于新兴的业务之一,银行可以通过构建内部信息系统平台,进一步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增强理财业务的竞争力,构建一个融合理财产品、客户服务、技术支持多位一体的体系,依托此平台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进行组合选择,打造一个客户满意的高水平服务信息平台。
第三,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和其他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来扩展理财产品的种类,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加快金融创新,不断推出符合投资者需求的理财产品。各个商业银行需要围绕自身的特色优势以及未来的业务发展定位,结合客户具体的需求进行有计划的理财产品的创新,与此同时,需要不断优化银行内部产品研发机构,根据各个地区不同客户的需求、不同的发展环境制定相应的针对性的创新产品,从而不断丰富理财产品的内容。
(三)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理财人员
理财业务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专业化的理财团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提升理财团队的综合水平:第一,提高从业人员的准入门槛和标准。西方发达国家的理财业务一般都需要金融行业从业经验丰富的人员才可以从事,所以可以给中高端客户制定针对性的投资理财方案,所以我们国家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未来的发展也需要沿着这样的路径,提高业务准入的标准,从而能够吸引更多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进入到这个行业当中,提高整个行业的业务水平。第二,加强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对于已经在商业银行从事个人理财业务这方面工作的员工,需要在现有条件下进一步强化理财方面专业知识的培训,构建一个厚基础、综合性的培训体系,与此同时大力抓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培训和考核工作,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从业思想观,使得理财业务走上健康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杨尧均.县级城市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投资业务问题与对策[J].特区经济,2012,10:81-83.
[2] 孙莹莹.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04:57+59.
[3] 袁雅莉,张惠兰,魏冬.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4,09:72.
篇9
(一)微博的价值
微博聚集大量用户,通过后台数据可以准确掌握社会主流人群最关注的事物、态度及网络舆论的走势。微博的价值可以从技术角度和信息传播角度来看待。
从技术角度看,微博被认为是技术门槛低的互联网组件,容易被复杂的平台吸收,这也是微博兴起的原因。微博降低了用户内容的门槛,提高了用户的活跃度,因此微博非常有利于即时沟通。微博以“短”效应弥补了空间博客的“长”效应缺陷,将二者有效补充,形成了更符合“即时、互联、互通”的网络发展理念。
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微博成为媒体从业者获取动态信息的渠道,即通过微博获得新闻线索。随着网民规模的越来越大和微博用户群的形成,利用大数据进行新闻走势分析,实现特色服务,给微博平台带来新的市场潜力与活力。
从微博传播的名人效应看,作为大众即时信息工具,微博受到名人、明星和商业机构青睐,他们通过微博维护个人社会声誉,在微博上经营粉丝,寻找新的商机,既迎合时尚又有利可图。微博网站通过为明星和商业机构提供认证服务,一方面为名人避免受到虚假信息干扰提供渠道,另一方面借助名人效应,提升“人气”,争取更多名人和商业机构成为VIP会员,以此盈利。
(二)微博的现状
从两个微博案例来看国内微博平台发展的现状。去年11月4日,网易微博整体迁移到LOFTER(乐乎)轻博客,原微博全部人员整体转而负责LOFTER业务;较早前腾讯微博事业部被撤销,转而加强微信团队的研发。在原有的四大微博门户中,只有新浪微博成功上市,实现了盈利。
新浪微博聚集的是人气,与Twitter相似,通过聚集大量的人和企业到微博平台,以粉丝经济带动和后台大数据分析服务获得市场,Twitter无疑是新浪微博可供借鉴的典型模式。从现有状况看,新浪手机客户端的消息推送与微信没什么差异,区别主要在于用户偏好和朋友圈功能,可以说新浪微博与微信各有特色,新浪微博的信息功能显然比支付功能略胜一筹;而微信推出微信支付、微信理财等功能,将朋友圈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理财功能更胜于消息。
网易的LOFTER,是以视觉开发和照片为主打的轻博客,与国外发展较成功的Facebook有接近之处,LOFTER轻博客上提供了Instagram账号授权服务,显见LOFTER有意追随Facebook的脚步。
新浪微博和网易LOFTER轻博客,都需要适时改变,以最大限度赢取智能手机用户群体中潜在的市场。IOFTER的手机应用设计感很清新,但图片和视觉资源调用需占据大量内存,因此改善手机APP响应慢和容易关闭的问题很重要,这直接关系到手机用户的安装使用。在专业偏好明显的情况下,LOFTER正在尝试和努力建立可信的应用关联,比如与Instagram、新浪、百度、QQ空间、刚易博客等网页平台的线上导人合作,还有对线上图片资源的市场开发等等,这是与新浪微博不同的发展取向。
智能手机时代的新机遇
微博、微信、易信等根植于智能手机的新媒体应用逐渐兴起,移动互联网开启了新的消费时代,智能手机成为引导人们生活方式的主流。依托于移动用户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也体现出从注意力经济向粉丝经济转变的明显特征。
微信的兴起,在于及时争取移动用户,微信APP以动态通讯录为路由结构进行自组织的应用,是国内第一个以自组织为核心特征的平台。在智能手机普及的基础上,微信利用手机的随手拍和简单文字记录功能,让使用者简单记录展现生活的多个方面,门槛低且入门简单,所以利用率高,受众普及快;另外,微信在免费应用基础上推出微信支付、微信理财,形成特色服务,使得微信使用群体不易流失。从简单记录生活开始,到被各大传统媒体用作信息的新媒体平台,微信迎合了智能手机发展的需要。有专家指出,新一代互联应用的本质就是自组织特性,带动粉丝经济。微信因此被认为是移动互联背景下新媒体转型成功的代表。
当然,微信还存在信息来源缺乏求证,信息搜索功能受限制,利用网页无法查看朋友圈等问题。
篇10
“中国资产管理行业的第三次浪潮萌芽于突破技术假设的金融功能叠加。这一时期,大数据处理、云计算机等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对金融业带来深层次影响,使传统金融功能模块儿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跨类别金融功能之间的融合成为可能,例如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理财产品融合支付结算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网络贷款、小贷产品融合基于大数据处理的风险管理功能和大范围融资机制功能。总的来看,未来资产管理行业创新将更加体现不同金融功能相互组合叠加所释放的巨大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摘自《2014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报告》(巴曙松等著)
二、资产管理行业市场规模
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统计,截至2015年上半年,银行业类金融机构资管规模接近33万亿元,国内银行理财规模已突破18.4万亿元,信托资产管理规模为14.4万亿元;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资管规模已突破30万亿元。资产管理行业细分市场容量如下:
1.公募基金公司
自1998年第一只封闭式证券投资基金发行以来,我国基金业得到快速发展。基金行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社会传统的理财观念和理财方式,成为投资人参与社会投资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有力推动了资本市场的制度改革,促进了金融体系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基金行业不断创新,产品类型不断丰富,从封闭式基金到开放式基金,从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平衡型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保本基金、LOF 基金、ETF基金,再到QDII基金。基金公司的业务领域也从公募基金,发展到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专户理财产品等。
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6月30日,00家基金公司,共发行了3013只基金,总规模达71360.83亿元,较之一季度末增长18792.80亿元,增幅为35.75%。天弘基金虽然规模有所缩减,但仍以6686.30亿元的规模蝉联公募基金规模首位。股票型基金861支,基金规模18085.85亿元,规模净增2944.14亿元,增幅16.28%。混合型基金共683只,基金规模23746.28亿元,规模净增13151.25亿元,增幅124.13%。债券型基金共486只,基金规模3951.82亿元。货币型基金190只,基金规模24120.49亿元。
DII型基金共93只,基金规模761.47亿元。短期理财债券型基金共52只,基金规模694.59亿元。
另外,近年来,基金专户子公司业务作为顶层设计的重要创新,业务发展非常迅猛,为加强基金管理公司资管业务信息披露,基金业协会统计了2015年9月底基金管理公司资管业务总规模排名、基金管理机构公募基金规模排名、基金管理公司专户业务规模排名、基金子公司专户业务规模排名,第一名民生加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7049亿元,前十名均超过2000亿元。
2.证券公司资管业务发展现状
1987 年第一家专业证券公司成立,到现在我国证券行业已经走过了 20 多年的发展历程。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的孕育与发展,证券行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已经成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期间也经历过一些波折,进行过综合治理,处置过一些高风险的证券公司,但总体来说,证券公司目前已进入了良性发展轨道,经营理念、内部治理、风险控制机制发生了深刻显著的可喜变化,基础制度全面改革完善,风险防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3.信托公司发展现状
1979年,我国成立了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至今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信托行业经过第六次整顿(2007年《信托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对业务进行规范)之后,信托公司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逐渐明朗。两规”为信托业在资产管理以及结构化金融产品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2015年1季度末,信托全行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4.41万亿元(平均每家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119.10亿元);信托公司可以投资的资产类型包括:货币市场工具、贷款、证券市场、长期股权投资、长期债权投资、买入返售资产、融资租赁、无形资产、基础产业、房地产业、实业等。
4.私募集金发展现状
据基金协会数据,截至2015年6月末,已完成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机构13918家,管理私募基金15612只,管理规模3.78万亿元,私募基金行业从业人员221092人。
已备案私募基金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8970只,规模13078亿元;股权投资基金5018只,规模21120亿元;创业投资基金1059只,规模2296亿元;其他类型基金565只,规模1347亿元。
已登记私募基金管理机构中,按管理资产规模划分,管理资产规模100亿元以上的62家,50亿元―100亿元的78家,20亿元―50亿元的221家,20亿元以下的13557家。
三、资产管理行业软件与服务发展前景
金融改革与创新需更多的信息化支撑。随着中国经济温和回升,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金融改革的力度将不断加大,行业转型步伐加快。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认为,当前中国金融行业仍处于较好的发展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国内市场潜力巨大,这为金融行业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与此同时,中国金融行业也正面临发展方式的转型,风险和困难逐渐增多,对风险管理和监管的要求日益提高,对金融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在这个过程中,IT在金融服务与创新方面将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014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为530亿元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2015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4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为530.0亿元,比2013年增长3.6%。随着国内经济的回升,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投入稳步增长。计世资讯(CCW Research)预测,015年中国金融业IT投资规模较2014年增长3.9%,达到550.7亿元人民币。
2.资产管理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如火如荼
随着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证券公司、私募基金公司、产业基金公司、商业银行资金运营部、财务公司等机构投资者进行资产管理业务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的发展呈现出良好局面,各细分市场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中。2007年至 2010 年,我国资产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及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分别为14.10亿元、16.66亿元、19.49亿元和22.95亿元。
随着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资产规模的扩大和投资品种的创新对资产管理人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为资产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及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容量增长提供了保障。预计到2016年资产管理整体解决方案及软件产品和服务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0亿元。
四、资产管理行业软件与服务行业壁垒
1.行业经验壁垒
资产管理行业应用软件产品专业性很强,涉及信息技术和金融行业领域。对于行业应用软件及服务综合方案提供商而言,需要对金融行业和整个应用环境有较深入的了解,并且能为客户在信息系统建设中提出指导性建议。同时,客户对系统自身的可靠性、稳定性、安全性等方面要求很高,企业以往的项目业绩、行业口碑、系统稳定性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客户的选择。因此,行业经验的积累已成为本行业实质性进入壁垒之一。
2.客户资源壁垒
随着金融业务的创新和发展,资产管理行业对信息系统的依赖性日益加深。为了保证信息系统在运行和维护上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客户与企业的实质合作关系建立起来以后,原则上都倾向于长期合作。客户对同一类型的产品不会轻易更换,客户粘度大,客户资源的积累已经成为新进入者难以替代的历史积累。
3.人才壁垒
金融应用软件产品专业性很强,这就对金融应用软件开发企业的研发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软件开发人员不仅要精通软件开发技术,还要对金融行业的政府政策、业务特征、核算规则等业务细节有深刻理解。因此,本行业需要信息技术和金融知识相互融合,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较高,这些人才需要有业内长期的实践才能积累相应的经验和能力。人才是进入本行业的重要壁垒之一。
4.业务与技术壁垒
金融应用软件行业不仅具有一般软件行业的特点,如高科技、知识密集、技术先导,还具有与下游应用环境紧密相关的特征。产品的开发涉及到金融工程、软件工程等多个学科和技术,需要长期持续的攻关研究,具有较高的业务与技术壁垒。
5.质量和品牌壁垒
本行业是一个市场化程度较高、充分竞争的行业。产品的品质和品牌是企业的竞争能力、产品创新能力、后续服务能力等综合实力的体现。先进入者经过长期、良好的应用和服务,能够积累起丰富的成功案例,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市场品牌形象。要获得市场的认可需要企业长期建设、经营和积累,新进入者难以在短期内培养出品牌知名度。
6.技术服务壁垒
优质的技术服务是进入本行业的重要壁垒之一。客户使用软件产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不能及时为客户提供有效、优质的服务,将会大大降低客户的满意度。因此,这就要求企业不仅销售软件产品,更需要提供完善、及时、有效、优质的后续技术支持和服务。
五、资产管理行业软件与服务发展趋势
- 上一篇:核心素养下的高效课堂
- 下一篇:节能减排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