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新科技范文
时间:2023-05-25 15:5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新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信息技术;“双课堂”教学;教学有效性
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辅课程,其教学时间相对较少,教学模式有待探讨。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新策略和新模式,将信息技术教育的每一堂课真正转变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金土地。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许多教师和学者钻研的课题。经过在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笔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处理好课堂教学和课堂实践之间的有机联系,在这里称之为“双课堂”。
一、“双课堂”教学的理论框架
“双课堂”教学理论强调的是把课堂基础知识教学和课堂实练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形成一种相互弥补不足、相互促进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激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身素养。只有把课堂基础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学好信息技术课,因为这门课程的实际操作性比较强。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联系、多思考、多总结,概括出属于自己的操作流程。
1.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时间上的分配
合理的时间分配是实现“双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在时间的分配上,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学生的知识背景、整体教学时间进行统筹分配。
2.注重基础教学与实练教学的相互渗透
合理的时间分配是实现“双课堂”教学的保证,但真正实现“双课堂”教学效果的则是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教学的相互渗透。教师在传授学生基础知识时,要帮助他们分析解决实际操作中遇到的难题;在实练操作中,加入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选择适宜的评价方式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仅要重视学生的成绩,更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学生所取得的进步。通过对学习效果的肯定,来增强他们的信心,激发他们的兴趣。
二、“双课堂”教学的实施
通过对“双课堂”教学理论的框架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知识与技能的结合为手段,以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所以,“双课堂”教学的实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增加信息技术教学的吸引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基本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活动中,尽量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对一些新技术的简单介绍,以满足学生对高新科技的崇拜和向往,使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为下面的实践操作提供情感基础。再如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话题,以满足学生的探究与争强的心理,同时也可以起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2.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已经成为目前教育界的共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时,在基础知识教学课堂上,有些很生涩的表述或概念,教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仍然无法使学生掌握。在面对这种现象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把无法理解的东西记下来,带到实践操作中去理解、分解、解决。把基础知识教学与实练操作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其各自的优势。
3.合理使用各种教学策略
目前我们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已经相当成熟,教学策略层出不穷,如“探究式教学”“分层次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策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一种或几种。如在讲授新知识点时,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以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探索性及相互合作的能力。在对章节等系统的知识点进行复习时,我们可以选择“任务驱动教学”方式,如在对word章节进行复习时,题目可以设置成一份海报,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必须首先分析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知识点,哪些是学过的,哪些是没学的;其次是个知识点的具体操作方式。如此不但可以使学生们在复习中查漏补缺,还可以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探索欲望,为下一步的基础知识学习奠定感情基础。
4.始终坚持人文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努力创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只有好的教学环境才有可能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人文环境的创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教师的衣着、精神状态、语言风格,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等。
通过对“双课堂”教学框架的理论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具体实施,我们可以:(1)在教学过程坚持“实践论”原则,即实践是为了认识,认识是为了更好的实践,把实践和认识紧密结合起来。(2)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经验,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方法要把握内涵、活学活用,杜绝生搬硬套。(3)坚持人文教学,创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李伟胜,《试探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
2.沈命继,《谈任务驱动发在初中信息技术新教材教学中的运用》[J],《经营管理者》
篇2
立足教室小课堂,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能力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感悟到信息技术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教师要善于从身边的事例、国际国内大事、各类科技信息中挖掘素材,并将其展示给学生。同样,校园内、学生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也都可以成为教师情境创设的素材。
2.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难以理解的理论性强的教学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去,使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
(2)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实物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在抽象概念与客观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例如,对于CPU、内存、主板、声卡、显卡、网卡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简单地进行文字描述或图片展示,学生下次看到实物时可能还是区分不了。对于这种情况,笔者采取的方式是专门拆开几台废旧计算机,边实物展示边阐述各个部件的功能和识别技巧,最后让学生分小组对计算机各部件进行拆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3.布置生活化的教学任务
生活化的教学任务应该是能与学生的生活、心理需求和谐共振的任务,是学生所关心、熟悉和喜欢的任务,任务如果能与学校举行的建队日、国庆节、消防日等各种主题活动相结合,将会取得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六年级学生学习《图像与视频素材的获取与处理》内容时,教师可为学生提供运动会、升旗仪式等活动照片和视频,也可以专门拍摄一些照片或视频,最终让学生制作出自己的《毕业留念》视频。通过这类活动,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学习的丰富有趣,同时也培养了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
4.组织生活化的教学形式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开展生活化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笔者的课堂上,每个月都会有一次“最新科技”的播报,学生可以利用这几分钟畅所欲言,对近期自己发现的新科技、新技术进行播报,教师再进行补充,真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不应只体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还应当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在更多的生活实践中亲身体验,加深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拓展校内中课堂,营造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氛围
1.校内开展各类信息技术比赛
学校每学期都举办打字竞赛、作品制作等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旨在为学生创造学习信息技术的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竞争意识,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2.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各级各类信息技术竞赛
省教育厅取消了许多学生竞赛,但在信息技术学科方面仍保留了中国儿童青少年威盛中国芯HTC计算机表演赛(简称计算机表演赛)和全国中小学生计算机制作赛,笔者所在学校也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这两项科技含量很高的比赛,通过比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信息素养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尤其是计算机表演赛,为各类学生创造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其中有网络基础赛、创意涂鸦赛、动画制作赛、微视频创作赛、创客挑战赛等,这就让具有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能够展示自我。另外,表演赛的作品赛每年比赛的主题都与当年的信息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多学习多接触新生事物,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由于从主题确定到上交作品截止有好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养成仔细观察生活、与时俱进的良好习惯,同时这一过程也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开发了智力,提高了他们对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例如,参加网络基础赛的选手需经历层层选拔才能最终参加总决赛,单就这个选拔的过程而言,它不仅对学生信息能力是一种锻炼,更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有促进作用。
3.校园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
教师将信息技术与校园生活相结合,能营造高涨的学习氛围。例如,每次的主题班队会,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课件,充分展现他们的信息才能。又如,进行小主持人竞选等活动可能需要表演节目,但有些乐器无法带过来,教师可引导学生用学到的音视频处理知识,制作精美的视频。
学生学习了图片的获取与处理知识后,教师可以带学生走出课堂,用相机捕捉美好瞬间。学校每年的校运会、艺术节等活动都能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最好素材。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照片,听到自己的歌声,看到自己的视频,并与伴奏完美结合时,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开辟大课堂,拓展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广度
1.与家庭生活相结合
家庭是最接近学生的外部环境,教师在讲解完计算机安全的相关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对家里的计算机进行定期杀毒,这样做既能巩固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又能确保计算机安全、高效地运行。此外,网络已深入生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习如何使用网络软件,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作用。
2.与社会生活相结合
与社会生活结合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掌握和运用软件下载、安装技术后,学生可以帮助身边的人下载、安装软件。又如,有些家长和部分学科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接受能力不及学生,学生如果能够帮助教师解决信息化生活中的问题,既能巩固课堂所学,还能体会到学以致用的成功喜悦,更能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多了解最新科技动态,有机会就多去亲身体验和感受。例如,新疆科技馆增加了许多新的高科技项目,本学期笔者就布置了一项“去新疆科技馆长见识”的任务,让学生亲自体验科技馆的智能家居生活、3D打印、5D影院、虚拟世界、意念赛车等,收效甚好。
篇3
【关键词】数学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数学新教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教材更加注重数学知识的实际背景和应用,使教材具有“亲和力”。新型的课堂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这是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果,现在的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让学生自主地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就需要提高数学课堂效率。那么,怎样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不失时机地为学生营造“乐学、趣学”的思维环境。创设良好的问题环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积极的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结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数学虚拟实验室中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让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探索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二、精心设计新课引入,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课堂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设计《函数的奇偶性》时,我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丽的蝴蝶、六角形的雪花晶体、汽车的车标、京剧的脸谱…… 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出数学中哪些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再如设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这节课时,开始模拟“幸运52”现场,让学生猜某种商品价格,学生积极表现,既体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渗透了二分法的思想,培养了数学思维。在“课堂引入”这一环节,要新颖,能较大程度吸引学生,并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此过程要多提问,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实际,使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是“对不对?”“是不是?”的无效提问,做到使学生学有思考、学有收获、学有提高。
三、重新审视基础知识,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1.强化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为了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如教学《椭圆》这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以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的直观图、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化学生对椭圆定义的理解,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概念就会有深刻的了解。
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授予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
2.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上下功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解释,进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得知识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从“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
3.倡导个性化的学习。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思考、猜测、操作、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篇4
一、《大脑》课教学设计的实践
课堂实录1:
我在小学科学五年级苏教版《大脑》一课的教学中,由“反口令”游戏导入新课,引出是大脑在指挥我们做这些动作。
师:上课前老师想跟大家玩个小游戏。名字叫“反口令”游戏(此时同学们还不太积极)
师:看看谁的反应最快、最准。(有些挑战性,大部分同学已准备好)
师:举左手。(部分做对了)
师:举右手,捏左耳朵,拉右耳朵(老师口令的速度变化时快时慢,让学生产生一种竞争与积极参与的情绪。)
师:游戏结束。(学生哗然“啊”。)
[评析]:我针对学生刚上课精力不集中,没有很快进入状态,兴趣不浓以及个别学生对于熟悉的大脑并没有多少兴趣的情况,设计为做游戏的方式比说教式的(教师讲“今天我们学脑一课,请同学们翻开书看……”)教学设计要好。首先,这是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学生和老师的互动,学生对大脑的功能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其次,更快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的心思集中到学习内容上来。课初就以游戏的方式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大家参与课堂并意犹未尽。第三,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教你学变成我要探索我要研究。第四,通过这样的设计不但巧妙地完成了导入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大脑的功能,比直接讲解“大脑是人体的司令部”要直观,学生更容易理解,理解更彻底,印象更深刻。
课堂实录2:
在教学到认识大脑的形态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以小组为单位桌上摆放苹果约1400克、核桃(部分去一半壳)、豆腐、一个白色小球、一团报纸。提问:通过探讨研究,你能否借助所给物品给大家讲解明白大脑的形态?小组合作,讨论过后再推举一位讲解员为大家讲解。
生1:大脑像核桃。(师追问:像核桃吗?再看看)……像核桃仁。
师:你们很善于观察哎,又爱动脑筋。
生2:老师,我们不太明白为什么大脑里面会有那么多坑坑洼洼的地方。
师:有人帮他们解决吗?(同学们直摇头无语。)出示关于沟回的幻灯片小资料,了解沟回作用。
生3:老师我明白了,同样的形状,表面越大记录的东西越多。就像这个小球和一团报纸,皱皱巴巴的报纸上写字肯定比小球面上写字多很多了。
师:你们挺爱研究和总结的嘛,未来的科学家一定有你。
生4:我提了提苹果的重量1400克,大脑约占80%,大脑还挺重的。
师:是不是我们刚出生就这么重呢?(学生说不是)一起了解关于大脑重量的资料幻灯片(出示)。
生5:我还摸了摸豆腐,很软。原来大脑像豆腐一样柔软,以前我还以为是硬的呢。
师:你真会学习。
[评析]:“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感情交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不是一对一的对白,而是立体式、多层次的学习空间。我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研究然后向大家讲解出成果。在这样的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的,思维是活跃的,学习体验是快乐的。相对于传统的重视知识学习不重视能力的提高而言,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方方面面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这样比只学习到知识的结果更令人向往。
二、对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一)教学设计要注重运用系统方法。1,教学设计要从“为什么学”入手,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和教学的目的。2,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通过哪些具体的教学内容、具体的教学策略和设计才能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即确定“学到什么”、“锻炼什么”、“提高什么”、“如何学”。3,要有作业,要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效果评价,以确保促进学生的学习,获得成功的教学。
(二)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对学生的分析,把学生的具体情况作为设计的出发点。传统的教学一般是以中间层次的学生为主,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根据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对新思路、新知识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不管什么教学方式,学习最终是依托学生自身,通过学生内部学习过程自己完成的,学习的结果将最终体现在每个学生身上。因此,教学设计必须重视引导、激发、促进每个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和进行,从而使有效的学习发生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尽力保证不让一个学生处于学习的劣势,让每个学生都享有必要的、适当的机会。教学设计要具有个别化教学的特征。
(三)教学设计要重视教学效果的评价。在各个环节上,不断地收集反馈信息,并对教学设计进行科学、及时的评价和调整,为不断改进教学、增强教学效果提供依据。
篇5
课堂提问是课堂的一种重要教学方式,运用得当能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创新的灵感。教师的课堂提问是否有价值,是否能扣住教学的重难点,学生是否能有效地针对教师所提问题自主学习,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因素。
然而,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课堂提问却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课堂中教师所提的问题,有的是一些没有讨论的价值、不能够切入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有的是一些简单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可以不假思索的回答或通过记忆、背诵回答,对激发学生思维、启迪学生智慧毫无价值的问题;还有的教师在上语文课时,问题未经精心设计,经常提一些集体式问题,如“好不好?”“好!”“对不对?”“对!”“是不是?”“是!”这样一问一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效果甚差,行同口头禅,发问不少,但收效甚微;提出的问题不切实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样的问题越问越窄,这纯粹是教学过程中“无效劳动”,没有紧扣教学的重点、难点,这种“问题”解决不了,必然造成课堂时间的严重浪费,严重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我尝试着做了以下探讨研究:
2.研究内容及研究目标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课堂提问的蔽端,找到课堂实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情感。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最终通过实效性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3.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3.1 备课时充分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提出有价值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而不要随意提问和提一些表面的问题。
例如,我在教《推敲》这篇文章时,让学生明确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著名诗人贾岛与韩愈一起斟酌诗句中用词的故事。重难点是: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的创作态度和钻研精神。我给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1、诗人贾岛把诗句中“僧推月下门”中的“推”改为“敲”会有什么不同?说出你的理由。从而看出贾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找出来读一读,并谈一谈自己读后的体会。2、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什么是“推敲”?
这样的问题,学生不认真读书,不认真思考是答不出来的。所以我认为在课堂提问中,不宜把问题分的太细,如果分的太细,学生答问相对要轻松得多,但看似顺利、热闹的课堂,却不能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这几个问题环环相扣,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把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就解决了。本节课就依托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深入思考,归纳总结,最后问题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2 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引导技巧,提高提问实效性。在教学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多设计得十分巧妙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却“启而不发”,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我们班的学生就是笨,启而不发,只有教师唱独角戏。听到这样的抱怨,我就在想,真的是学生笨吗?恐怕还得从教师身上找原因吧。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的“愤悱”之处,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问题提出之后,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或进行了引导,但“启而不当”、“启不得法”。只有“启而得当”、“启而得法”,课堂提问才不流于形式,才能落到实处。
3.3 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多问广泛性的问题。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课堂提问也应该坚持面向全体的原则。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因为难度太大,而且也不现实,但是我们可以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各类学生都能收获答问的喜悦,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
一节课不一定是人人有提问,面面俱到,主要看学生有没有参与学习、探究的活动中,头脑是否思考,兴趣是否在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不仅使各种程度的学生参与,从而诊断出共同存在的问题,还可以查明某个学生学习的困难。教师提问时的亲切和蔼态度,有助于帮助那些处于迷惑中的学生,使他们树立起学习信心,参与到讨论中来。
3.4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课堂的生动与活泼,很多时候是由问题的趣味性激发的,通过提问,激发兴趣,把有些学生“要我学”的情绪迅速扭转过来,变成“我要学”的认知内驱力,从而消除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心疲劳,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能紧紧吸引学生注意力。例如:我在教《伊索寓言》中的《蝉和狐狸》时,在课堂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狐狸和乌鸦》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你们说怪不怪?想知道是为什么吗?此时,教师的提问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火花,顿时,学生学习的兴趣立即被激发出来。
3.5 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提问多是教师的行为,学生的主动提问是非常少的。我们发现学生往往处在一种“待问”的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论教师的“问题”设计得多么高超,提问的方式如何巧妙,训练的都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与我们的传统教学有着极大的关系。
教师总试图通过课堂提问,来牢牢把握课堂教学的走向,使课堂教学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正是因为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先行设计和对问题答案的确定,于是,总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路往预先设计的方向引导。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一路地引导着朝一个预定的方向前进,哪还有过多的心思去思考呢?
而把课堂提问权力还给学生,将教师提问为主转变为学生发问为主,使学生敢问、善问,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大力提高学生的质疑、解疑能力。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师生课堂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我们要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找到课堂实效性提问的方法、途径,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角色的自觉进入者和学习乐趣的主动享有者。
4.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这一课题的自主学习研究,真正明确了课堂提问对于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性,并通过实践证明了真正有效的课堂提问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研究反思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科学;知识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中,要求科学这门课程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需要老师们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其实我们知道科学都是在生活中发现,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科学的存在,我们不管什么时候都能接触到科学,由于我们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约束,我们并不能在每次上课的时候去贴近自然,在社会生活中去体验,探索科学。但是科学技术那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这一科学水平去应用于科学这门课程中。通过虚拟的学习环境使同学们仿佛身临其境,改变以往枯燥的学习状态,开展新的学习方式,营造一种新的学习环境,激发同学对学习的热情以及主动探索的精神,学生更加高效的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我国虚拟技术的状态以及信息技术的成熟度
信息技术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中,我们需要运用到多媒体,其中就包括视觉的传达,虚拟技术的表现,声音的传播等科学技术,其中让同学们在课堂上更加直观感受的科学技术中的虚拟技术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同学需要在半模拟的环境中学习科学知识,在我国虚拟技术起步较晚但是都集中运用于物理,化学这种物理成像的课程中。但是现在21世纪的电子商务时代中,信息技术运用到人们每个角落,在课程中老师通过信息技术这一媒介进行教学,从而使学习更加简单更加容易,通过虚拟画面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科学。
2增强学生对于科学的真实感触
其实在小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小学生们容易开小差也就是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认知存在行动性上面表现出问题来,从现实生活中观察来看,我们的小学生的思维仅仅只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在课堂上根本学习不到东西,老师认为学生有认真听讲,其实往往不是,思维早就去想别的东西了,尤其在科学这种理论知识的课堂上,小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其实往往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但是如果通过多媒体教学就不一样了,小孩子的好奇心理,往往会是在运用多媒体的时候注意力牢牢集中。从而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真实感触。
3信息时代日益发达,与时俱进拓展知识
在现在这个信息发展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给同学们生动详细的描述科学文化知识,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点,保证学生在第一时间就能学到最新的知识。我们举例来说,在学习自然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下载一下大自然美丽的图片,以及大自然被破坏的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以及切身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奥秘,以及大自然被人们破坏的有多严重,让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此门课程,使注意力集中在课堂教学中,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然后老师进行提问,学生们的兴趣大了,在课堂上发言积极,也使老师更加事半功倍了。让其学生自己探索,互相讨论寻找答案,得出结论,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学到的东西也更加多了,帮助同学们掌握重点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展自主学习模式
国家要求规定在课堂上要激发同学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的习惯,学生们在学校不仅要学会基础知识以外还有培养自己主动学习,爱学习的好习惯,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半开放教学,不仅仅是科学这一门课程,其它课程也完全可以一样进行教学,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进行分析,进行探索,自己动手,提高同学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学习效果,从而使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提高学习效果,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综上所述,我们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应用信息技术是一项正确的事情,从老师本身来说可以提高给学生传授知识的接纳性,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也不能一味的只单纯的利用信息技术去传达知识,更多的理论指导还是要老师来完成,扬长避短,有效教学。在科学课堂上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会使我们获益匪浅。所以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一技术。
参考文献:
[1]李景.对“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导入中的应用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5,(z1):286-288.
[2]段跃辉.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新通信,2015,(23):82.
[3]王玉玺,张妲,钟绍春等.基于电子书包的探究式教学模式设计——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4,(2):95-100.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学习能力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各国普遍重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表现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国际发展趋势。所以,信息时代需要信息素养。我们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要完成这一教学目标,必须从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开始做起。以下是我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自己这几年来的教学工作实践,对信息技术课程课堂教学提出的一些见解和感悟以及在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大家共同交流探讨。
一、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
在每届新生入学,开始本学科学习的第一节课,我都请学生回答一份问卷,以了解他们原有的知识水平及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态度,问卷的问题很简单:如什么是信息技术,你了解信息技术吗;你在小学阶段有没有学过信息技术,具体学过哪些;你喜欢信息技术课程吗等等。通过调查我发现几乎没有学生正确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认为信息技术课就等于计算机课(电脑课),而计算机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分水岭: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学习对象来学习,另一种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技能,一种工作,学习、生活的手段来学习,并能用这种技能适应现代社会;有一部分学生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学过信息技术的学生也只会画画、打字等简单操作和简单软件等,对于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很缺乏;而对于这门学科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喜欢,但有很多学生喜欢的原因是认为信息技术课轻松,可以玩玩游戏,上上网。调查之后接着我就讲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使学生正确地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端正态度。又通过讲解有关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此对信息技术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二、进行分层教学
学生之间的信息意识、知识水平、操作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中要实施差异教学,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分层教学,个别辅导。分组教学具体做法将每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10人。采用异质分组(质:学习程度、兴趣、个性、性别等,异质分组互补性强,更能体现和发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的精神,培养团队精神),恰当地安排上机座位(各组连续坐一块且组长坐中间),每组推选一名理论水平较高,操作能力较强且有一定组织能力的组员担任组长,起联络、监督和指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因为小组长承担一部分的工作,就有时间直接对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辅导,这部分学生在教师的个别辅导和全组的带动下有了学习积极性,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分组教学还可以在各组之间展开竞赛,在竞争的氛围中进行教学工作,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分层教学的做法使我这几年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合理运用新的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中,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恰当地采用“讲授教学、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任务驱动法、问题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新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同时吸收国内外信息技术教学的成功经验,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各种教学方法的应用要能更有效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外要拓宽课堂领域。信息技术老师要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家庭与社区。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和运用信息技术。
四、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篇8
一、心领意会的约定
彼此心领意会的约定能让课堂教学更紧凑,使老师组织课堂教学更轻松、更省时。我和学生约定:当你明白问题时,请把手心对着老师,不明白时,手背对着老师;准备就绪请出示OK的手势;判断正确与错误,请用手势作打钩与打叉;表达看法非常好(竖起大拇指)、一般(竖起食指)、不好(竖起小指);当听到老师说“12345”时,学生就说“54321”来回应,并马上安静坐好,退出与课堂教学内容无关的操作,等待老师的上课……通过一个简单的手势,一个简短的话语,我可以轻松地调控好课堂教学。在进行“约定”训练前,我先让学生明白“约定”能够帮助我们节省更多的课堂时间,会有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操作练习。在上到二进制与十进制数互相转换的内容时,我用十进制数转换为二进制数的方法作为约定:竖除法,反向取余数。当学生听到这个约定后,就立刻停止转换计算,等待老师的下一步布置。学生的踊跃参与,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富有个性的表扬与激励
在EEPO有效教育的指导下,我为学生设计了富有个性而又鼓舞人心的鼓掌表扬方式:XXXXX(棒棒你真棒),加赞扬性大拇指。学生每完成一个操作任务或提交了作业,都会得到这样的表扬或激励,受到表扬的学生当时的那种眼神、那种心情甭提有多自豪了。通过这种个性化的表扬和激励,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更加感兴趣了。
三、发言与倾听,学会与人沟通
在课堂上,我们常遇到以下一些现象:老师在讲习题或试卷时,问题一出,学生就会乱七八糟地说出答案。发言与倾听训练能够很好地帮助我解决这一现象。
首先,我让学生认识到,倾听别人说话不但是一种礼貌行为,而且可以通过别人回答从中获取自己没有的知识。
我以八年级信息技术课中的利用“图表向导”创建图表有哪些步骤为例,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大组:一组为发言人,从中提名学生发言;另一组为倾听者,找出一名学生复述刚才同学的发言。在学生的发言与倾听中,当我发现有些学生忘了面向听众或倾听者分神时,我不动声色地轻轻触摸他的头以示提醒;学生发言面露胆怯时,我以真诚的微笑和期待的表情向他们投去鼓励的目光,或建议大家用我们独特的方式鼓励他,必要时我还进行小结或适当的评价,以资鼓励。在发言与倾听过程中,全班学生好像在进行一场大的辩论赛。通过发言与倾听训练的加强,学生牢牢记住了创建图表的几个步骤,课堂中还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理念。
四、单元组学习,体现了协作精神
在多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学习。我校学生大多数来自于乡镇,由于受认识水平、交往水平、自律水平的制约,学生常常无法交流,各忙各的,合作不到位或不会合作。EEPO的小组训练,给我深深震撼,在教学中学生需要合作学习,需要不断积累经验,需要发挥团队精神。作为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帮助、引导,指定活动规则,探索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一般分为四人组或六人组,有组长、记录员、声控员、发言人等角色分工,用于讨论问题或是合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在七年级信息技术课中,我给学生的任务是:请同学们利用学到的Word文字处理知识制作一张卡片,送给自己最喜欢的人。我把学生分为6人一小组进行合作完成任务:组长负责规划卡片的整体内容;记录员负责上网搜集图片或输入文字;声控员负责提醒本组成员讨论,不要影响到别组;督察员负责监督本组成员是否有做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小编导负责将卡片内容做整体排版;发言人负责提交作业,并简要说明卡片内容和制作的步骤。在小组合作中,人人有角色,让学生感到自己是小组里不可缺少的重要成员。合作中,他们能做到互相关注,把资源与成员共享;他们的作品都是自己动手设计、组织、策划、协调、实施和评价的,活动过程中没有出现过位、争吵或“边缘人”的现象,一切井然有序,每一个学生都乐意为本组作贡献,积极参与活动,既完成了预定的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协作能力。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教学心得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贯彻“新课程课标”,进行“有效教学”,过时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应该转型。在近阶段的课堂教学反思中,对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笔者有了如下的几许思考:
一、要以生为本,留下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空间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虽然很早就提出了这个教学原则,但为了应试,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还是存在。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不例外,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严重。而新课标要求的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强调“探究性学习”,是不是就意味着否定了教师的讲授,留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呢?对于信息技术课,显然不是。那么,什么性质的内容或什么时候让学生去探索?这并非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缺少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讲授的教学,很可能导致这样一个危险:使学生陷入了摸索一些基本操作过程的陷阱,既消磨了学生的兴趣,又浪费了时间。但如果一定要将通俗易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设计成探究性活动,便成了探究的庸俗化。强调学生主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并不排斥教师的讲授。
二、要创设情境,营造学生自主探究的氛围
一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应该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来安排和组织教学过程,最好恰当地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出自然的学习氛围,渲染出轻松的学习气氛,让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学习任务。同时还要注意创设一定的情境,在恰当的地方,恰当的时候,给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空间。而这种创设不应该是机械的、强制性的,而应该是自然地流露,水到渠成的。
三、要授之以“渔”,打造学生终身学习的平台
要让学生们在有限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学会所有的这一切,这是难以做到的。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课,不再是仅仅要求学生学会某种软件,使用某种工具,而是要提升学生们的信息素养,让学生们能综合的运用各种工具,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难免会遇到没使用过的信息技术工具,那怎么办?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中应注意授之以渔。我常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们留意所学的不同种类的信息技术工具的共性和个性,总结出不同种类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规律。比如Office软件包里的工具界面都有一些相同的地方,而且都遵循着“先选定,后操作”的操作原则。
二是养成同学们有问题找软件中“帮助”的习惯,每一种工具都有自己的帮助系统,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从中获得解答。而且不同信息技术工具的“帮助系统”的使用都大同小异,学会了一种,其它就不再是问题,使用方便。
三是教会学生们使用网络资源,不要放过这个庞大而便捷的资源共享库。让同学们在遇到问题时去问“百度”、“谷歌”……它能帮助学生们解决前面两种方法都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
四、要激发兴趣,诱出学生求知的欲望
信息技术课,不是考试科目,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压力,因而学生们也很少关注,更谈不上用心。但学生们对此是有兴趣的,这里所谓的“兴趣”,不是表现在对我们所教的内容上,而是对计算机中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上:比如初中生喜欢玩画图,上网冲浪;高中生则喜欢在网上搞些“自留地”。他们上课的时候都希望教师能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他们搞自己的“自留地”。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抓住他们,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成了一线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总结出以下三种有效方法:
1、教学内容生活化
如果学生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有所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设计利用Excel进行“表格数据处理”这节的教学内容时,就让学生们完成“统计分析高一年级全体同学2012年秋学期期中考试成绩状况”这样一个任务,把知识点和实际活动联系起来。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如:对《信息的编程加工》这节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
(1)复制代码,熟悉流程,画出y=x2的函数图像;
(2)修改代码,在同一坐标内,画出如任务二的图像;
(3)比较思考,画出如任务三的“花”形图像。
一节关于编程的比较抽象的教学内容,用三个相互联系,并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组成一个任务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仅包括了所有要教的知识点,还可以让学生踏着任务的阶梯饶有兴致去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我们要注意任务要有情境、有意义、可操作;任务大小要适当、要求应具体。在使用此教学模式时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避免滥用。
3.“激励”方法
篇10
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节课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呢?
根据我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搞好信息技术教学的前提。
对于正在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他们充满了好奇心,渴求对新知识的了解和对计算机操作的热切期望,即使文化课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也充满了期待。
摸清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和他们的真实想法,作为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的思想工作,为教学工作清除障碍。我结合我的工作经验和生活体会,合理引导学生的好奇心,累积正能量,让学生对学好信息技术充满信心。人常说:“功夫在诗外”,教学也同此理,只要学生们思想认识到了,良好的课堂外部环境创设好了,没有学不会的基本知识。
第二,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是搞好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关键。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同学们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我主要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上好信息技术上机的第一课。
充分作好课前准备――为了上好一节信息技术课,我通常根据每节课的特点多渠道收集资料,依据教学大纲及本课的教学要求按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案,力争每节课都能调动学性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比如运用多媒体将教案做成课件,使学生有新颖感、独特感,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有时又运用游戏的形式或竞赛的形式,使用学生在感受快乐的同时掌握新的信息知识。
为了让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有良好的兴趣,我精心准备上机第一课。我设计了几种操作题目,让学生按要求操作,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快乐和新奇,并对他们的手指的功能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在鼠标的一点一击中感受计算机的神奇。
2.课堂教学依据教材又不完全受教材约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如在讲“复制”一节时,除了按教材要求进行复制操作外,我将计算机中所有的“复制”方法都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上机中一一实践,充分感受到计算机学习中也同样有“条条道路通罗马”的境界,调动学生学好计算机的积极性。
另外,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授法,采用老师讲授与学生互动方式的教学方法;及时反馈教学信息;实行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互动式教学。
3.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尝试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忌要求统一,在评价时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第三,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能力是课堂教学的核心。
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点是应用,一个不会熟练操作计算机的学生,不是计算机专业的合格学生。为此,在学生的思想工作通畅以后,我把计算机的操作实践当作教学的重中之重。
为了使学生能正确的操作计算机,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我做了以下几点:
1.学好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是操作计算机的基础。
在理论课上,凡要求学生记忆的知识点和操作步骤都要求学生一一记准,严格要求,绝不迁就。并创设问题情景,先让学生在教室的课堂上“纸上谈兵”。
2.上机操作一定要指导到位,辅导到位。
上机操作一定要指导到位,辅导到位。并采用激励机制,预先按要求完成操作的给予精神鼓励。对于动手慢的学生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辅导,甚至手把手的教,直到学生掌握为止。
3.学以致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