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责任制范文
时间:2023-05-24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济责任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制定一份完整的经济责任制方案一般需要五个流程,简单概括如下:
⑴结合本年度财务预算,对上一年度的生产基础数据进行统计、整理,进行风险评估上报公司领导,根据领导意见整理完成生产单位考核方案第1稿。
⑵公司考核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对方案第1稿进行讨论,修正、完善,提交生产单位要求限期反馈。
⑶对各生产单位上报的反馈情况进行整理,考核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对反馈情况逐条讨论,提出考核组建议,拟订完成考核方案第2稿,提交公司领导。
⑷根据公司领导意见修改完成考核方案第3稿,再提交各生产单位。
⑸公司领导与各单位当面沟通,协调,促成达成一致意见,考核方案定稿,文件下发。
第⑴⑶属于统计数据的收集阶段,其主要工作量就是整理、收集、汇总上一年度所有生产相关基础数据,如产量、消耗、成本、质量等及生产关键时间段的其它相关工艺设备等详细数据,对生产状况异常数据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剔除,最后保留下来的就是正常生产状况下加权平均数据,初步拟定年度考核指标。
第⑵⑷属于统计数据的分析、表述阶段,对主要物耗、成本指标一一进行讨论,初定指标为什么取这个值,取这个值的依据是什么,新一年的生产工艺有没有大的调整,有无必要进行指标补充等,有些生产数据表面看起来正常,一但结合生产调度记录进行深入分析的话就会发现有纰漏,对这类特殊数据一般要参考最近三年甚至五年的相关数据进行深层的分析处理。这个阶段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指标合理性及单项奖扣分数的测算、分析,如果生产单位完成指标奖励多少,未完成应如何扣罚,是否需要设置奖励或扣罚的底线等,形成初步文稿提交公司领导。
第⑸属于统计的解释数据阶段,这时考核方案已基本定稿,主要关键的指标不会再做大的调整,按考核流程来讲应该是公司领导去生产单位沟通,协调,促成达成一致意见,实质上是去各生产单位对考核指标进行宣布,对主要关键指标进行必要的解释。考核指标年年缩紧是大势所趋,生产单位肯定有意见,公司领导就从公司财务总体预算及上级部门对我公司下达指标这一角度进行解释,企业必须前进、要有效益,大家不要只看到局部利益,企业这条大河有水,车间这条小河才能不干涸,大家一起努力要干的比去年好,这就样新一年度考核方案终于定稿下文。
2统计学在经济责任制考核实施过程中应用
公司经济责任制红头文件一下发,下面各部门就要严格执行。公司设有专门的考核工作组负责具体实施。经济责任制具休考核实施过程前后历经20天左右,每月的考核具体实施过程大概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1-6日,公司考核组对各单位上报生产、安环、质量等考核原始材料进行统计整理、归集、初步校审,同时通过内网转发各相关单位;
7-9日,形成各单位预考核信息统计表,通过企业内网上传至被考核单位,要求各单位对相关考核统计信息进行核实、确认;
10-13日,被考核单位对考核信息统计表进行反馈;
14-16日,公司考核组对各单位反馈意见进行统计、汇总、核实。
17-18日,公司考核组召开专责会议对被考核单位的反馈意见进行逐一讨论、分析,形成考核结果,提交公司总经理;
19-20日,公司总经理对考核结果审定,签发,考核结果外挂专栏进行公示。
这整个经济责任制考核实施过程中至始至终贯穿着“发现数字、分析数字、用数字说话”这一核心理念。现以2014年7月本企业实际考核中原始数据审核为例进行简要论述。
8月初收到公司各单位上报的各专业考核原始数据统计表近40份,按照常规程序先对各考核信息统计表进行“单表审核”及“表间审核”。
“单表审核”主要是对相关数据采取环比与同比法,即本期数据与上月数据、上年同期数据进行对比,见下表:
[产
品\&项目\&单位\&本月
实际\&环比\&同比\&上
实际\&比上月\&去年
同期\&比去年\&尿
素\&耗氨\&kg/t\&592.6\&591.4\&1.2\&574.2\&18.4\&耗蒸汽\&kg/t\&1628\&1515\&113\&1502\&126\&耗水\&t/t\&8.5\&7.5\&1.1\&7.8\&0.7\&耗电\&kwh/t\&237\&229\&8\&186\&51\&精
甲
醇\&粗醇耗\&kg/t\&1027\&1024\&2.4\&1038\&-11\&蒸汽耗\&kg/t\&1536\&1283\&252.3\&1806\&-270\&水耗\&t/t\&3.5\&1.1\&2.5\&5.0\&-1.1\&电耗\&kwh/t\&25\&23\&1.9\&20\&4.3\&]
从上表中可看出,7月尿素与精甲醇两产品所有消耗均比上月高,尿素消耗也比去年同期大幅上升,精甲醇各类消耗除电耗外同比均有不同幅度的下降,针对消耗上升的原因,一方面要求计量科对表计进行重新核实,另一方面去生产工艺设备等部门了解数据变动较大原因,7月尿素生产系统进行了大调整,由原来的双系统生产改为单系统生产。精甲醇数物耗数据上升主要是6月统计员工作失误,上月相关数据有误,本月进行了调整。
“表间审核”即各对原始数据统计表之间逻辑关系进行审核,各类物耗、质量、事故考核信息统计表表面上看起来无关联,实质上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如没有一定考核经验是很难发现的,如事故考核统计表如显示本月一车间本发生一起生产事故,另一张该车间的物耗、成本统计表数据如正常甚至指标更优的话,这时肯定有一张表是有问题的,对企业来说,任何一起事故或多或少都会对生产造成冲击,最直观的结果就是物耗成本上升,有时还会致使产品质量等级品率下降等。想要第一时间发现这种各考核信息统计表内容有冲突就是靠平时的工作经验yulu.cc积累来的。针对这类情况的处理在确认对方提供考核统计信息无误前提下,一般是搜集更多的相关数据整理成当月考核存在问题提交考核组会议进行讨论。
另,针对各考核统计表表格之间关系错综复杂,针对纯数字级的审核可借助EXCEL的“条件”、“链接”、表格之间自动引用及使用RANK、IF(AND)等函数,不仅大大的缩减了工作量还进一步的提高了数据统计准确率。
3统计学在经济责任制考核结果跟踪中的应用
本公司下属单位大大小小近20个职工1400多人,各单位内部奖金考核发放是否公平、公正、透明,发放流程是否规范?职工个人对奖金的发放有无意见等等?,全公司要靠考核员一一去核查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统计学中的“抽样调查法”就派上了用场,对单位整体的检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对职工人个奖金发放检查采用整群抽样,即以班组(或轮班)为单位将职工分成若干个群,进行整群抽样,对被抽中的班组进行全面检查,根据检查情况推断整体,随即完成整个公司奖金发放结果跟踪分析材料。
4结语
当前经济责任制考核已是企业管理的一个中心环节,通过经济责任制考核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企业管理工作的的一些薄弱环节,如考核统计信息的监督、咨询职能,主要指标的统计分析是否到位等方面还待进一步加强,只有这样才能让统计学更好的发挥在企业经济责任制考核中应有的作用,促进企业管理工作更上一层台阶。
篇2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制度 制度粘性
潘成云(1999)提出的战略营销观念认为,战略营销观念区别于市场营销观念之处主要在于,“市场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单纯企业利益最大化,这种利益可能是短期的,也可能是长期的,而战略营销观念追求的最终目标十分明确,即企业与社会整体长期利益同时最大化。”要使企业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同时最大化的目标,就必须解决企业经济活动的外部性问题,主要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企业对于外部性产生的后果到底要不要承担责任,这又取决于现有的社会制度安排。
一、企业社会责任概述
1.理解企业社会责任的两种主流观点
早期的主流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属于企业所有者――股东的私有财产,企业的管理者只需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以“经济人”的观点努力为股东赚取利润就可以了,不必承担除此以外的责任。美国经济学家密尔顿・弗里德曼是这种观点的突出代表,他(1970)提出:“在自由经济体系内,企业的惟一社会责任,就是利用其资源,在游戏规则之内,包括公开与自由竞争,不欺诈诈骗,从事增加利润的各种活动”。这类观点把企业的功能视为纯经济性的,把经济价值作为衡量企业成功的惟一尺度。
而以安德鲁斯为代表的现代经济学家则主张,企业除了要为股东赚取合理利润之外,还必须承担其他一些责任,保护和增加社会财富,成为社会良心的维护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种观点认为,企业既是一个经济组织,以追求经济利益作为自己的目标,同时又是一个社会组织,有责任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
波斯特等(2005)把这两种主流观点称为反对和支持企业社会责任的观点。这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广义的理解是企业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基本单位,它对于社会应当承担的责任,包括基本的社会责任(比如生产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对负外部性后果承担的责任(比如环境污染的治理),以及道德规范期望的责任(比如慈善事业)。两种主流观点的差别在于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承担多少社会责任。
2.企业社会责任:一个概念框架
本文把弗里德曼认为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就是正式制度下决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正式社会责任;而把正式制度以外,公众和社会组织从道德伦理上要求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称为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跟制度密切相关。
二、制度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的概念与内容
早期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如凡勃伦、康芒斯对制度都有论述。凡勃伦指出,制度实质上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某一时期或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通行的制度的总和构成了生活方式。康芒斯所说的制度是指约束个人行动的集体行动,其中最重要的是法律制度。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诺思认为,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限制人们相互交往的行为的框架。舒尔茨把制度定义为一种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涉及社会、政治及经济行为(卢现祥,2003)。
本文把制度看成一种行为规则。既然制度是关于社会、政治、经济行为的规则,那么企业的社会行为、经济行为就会受到规则的制约。企业是在现有制度的制约条件下活动的,寻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没有制度的制约,企业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可能会导致社会资源的过度使用,环境严重恶化,经济生产危机。所以通过制度来制约企业的行为是实现企业自身利益和社会利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径。
制度由三个基本要素构成,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卢现祥,2003)。正式约束是人们有意识创造的一系列政策法则。正式约束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它们共同约束着个人和企业的行为。非正式约束是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它是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和内部实施的行为规则,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因素。制度构成的第三个部分是实施机制,离开了实施机制,任何制度尤其是正式规则就形同虚设。
2.制度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假定制度安排既定,在实施机制完善的情况下,正式约束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寻求利益最大化中的成本函数。如果企业违反了正式约束(比如某项法规),那么它就要为它的行为付出代价(比如罚款)。正式约束中规定的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企业一定会承担,否则就会损害企业利润。(这里暗含一个假定,正式约束的设计是完美的,也就是说这种制度设计约束下,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目标的行为选择一定是承担正式约束要求的社会责任。)所以正式约束对于企业社会行为、经济行为的约束决定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
非正式约束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间接的。虽然不少组织、公众要求企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但这种要求停留在道义劝说的层次,不能形成正式约束,对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成本影响有限。企业不按照非正式约束的要求承担额外的社会责任,比如治理环境污染、捐助慈善事业,先是会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进而影响到企业产品的销售,最后才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这是一个间接的过程。如果市场信息是不对称的,公众无法知道企业的行为,再如果企业的产品质量又是过硬的,最终这种不遵守非正式约束的行为对企业利润的影响是相当小的。
实施机制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是很大的,前文我们假设正式制度的实施机制是完善的,当这样的实施机制本身存在问题的时候,正式制度便形同虚设,那正式制度规定的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也不会落到实处。企业在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下,为减少成本会不去承担社会责任。如果实施机制能切实有效地使正式法规产生作用,就意味着,一旦企业不承担规定的社会责任,它就会面临更大的成本。
3.制度决定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
企业在决定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的时候,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根本目的,在正式制度设计是完美的假设前提下,企业一定会承担正式社会责任。而对于非正式社会责任企业要视其成本收益关系决定是否承担,如果非正式约束不能影响其利润或影响较小,企业会不承担或较少地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如果非正式约束对企业的利润影响很大,企业会承担较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
要使企业的自身利益与社会利益一致,仅靠非正式约束的作用是有限的,企业的非正式社会责任是极其不确定的,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且大多数企业没有主动承担非正式社会责任的动力。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是相对确定的,只有在正式制度设计不完美的情况下,才会产生企业不承担正式社会责任也会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因此,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与社会利益最大化不一致的问题,要通过非正式制度向正式制度的转变以及正式制度设计的改善来解决。这就涉及到制度变迁的问题。
三、制度粘性与企业社会责任
1.制度粘性的提出与解释
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用正统经济学的“供给―需求”分析来研究制度变迁问题。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需求主要来自于公众,公众往往期望企业承担比现有制度安排更多的社会责任;而制度安排供给者主要是政府,政府根据多方因素平衡来决定企业承担多少社会责任,决定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这样,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制度安排供给与需求是不一致的。本文沿用西方经济学“粘性”的概念,把这种制度安排的这种供求不一致现象称为制度粘性。
诺思认为,从认知和组织制度变迁到启动制度变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制度变迁的时滞,制度滞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历史上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卢现祥,2003)。诺思解释了产生制度粘性的一个主要原因,即从制度安排的需求到制度安排的供给的时间差。由于政府与公众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认知总是不一致的,政府从了解公众认知、理解公众认识、调整自已的认知到调整制度安排肯定是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样,便产生了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供给时滞,制度安排不能及时根据供求状况进行调整。
即使不存在制度供给的时滞,制度安排在长期内也不一定会按照公众的期望进行调整。可以用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的公共选择理论来分析制度供给问题,这里的制度供给类似于政府出台一项政策。政策的需求者是公众、政策的供给者是政府,公众通过议员向政府反映对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要求。由于不同的议员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都寻求对自己利益集团有利的政策结果。比如代表企业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承担较少的社会责任,代表工人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更加关注工人的工作和生活,而代表农民的利益集团可能要求企业尽可能减少污染的排放等。总之,无法权衡所有的利益集团,政府对于企业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认知很难与公众的认识一致,因为公众的认知也是多方面的。因而,政府也无法设计一个符合所有公众要求的制度安排。这样,制度安排的供给总是与制度安排的需求不一致的。
产生制度粘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在提供新的制度安排并相应地建立实施机制是有成本的。制度变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过程,其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其成本构成和成本水平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制度变迁的风险很大。制度供给的成本至少包括:规划设计的费用、清除旧制度的费用、消除制度变革阻力的费用、建立实施机制的费用,以及其他一些不可预知的费用。由于这种提供制度变迁的成本很大,而收益是非常不确定的,即使发现了这种供求的不一致,政府往往不会产生制度供给的动力。
2.制度粘性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影响
制度粘性的长期存在意味着非正式制度难以向正式制度转变、现有的正式制度难以改善,因此对企业来说总是存在着正式社会责任和非正式社会责任,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正式制度设计和实施机制的完善程度,非正式社会责任的承担取决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分析。
制度粘性的存在给企业创造了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既定的制度安排决定了同类企业的正式社会责任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企业面对的非正式社会责任都不一样。企业可能通过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产生差异,形成竞争优势。公众普遍期望企业承担一些他们认为必要的社会责任,比如严格控制污染、关心消费者健康等。如果一家企业在这些方面都做得比别的企业更好,公众会对该企业产生好感,而更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
值得强调的是,这种收益往往是一种长期收益,需要企业主具备战略的眼光。
参考文献:
[1]潘成云:战略营销管理――原理、方法和实证[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20
[2]Milton Friedman.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is to Increase its Profits[J].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 September 13, 1970
篇3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对策
一、引言
经济责任审计就是指对企业和事业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或经营承包人在任期内或承包期内应负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所进行的审计,以此来反映其任职期间财政收支管理的实际情况。而受工作复杂程度、内部管理制度、审计方案以及审计成本等因素的制约,导致审计人员无法发现财政收支报告中存在的错误,从而影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和意见的公正性,使审计工作无法产生应有的效果。
二、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
1.企业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素养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政策性相对较强、审计范围较大,因此就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以及知识结构具有较高的水平。但目前,由于企业的审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就会使企业的审计工作开展困难,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就应该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既要懂得专业的审计知识,还要具备宏观经济管理的知识以及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应该拥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与综合分析能力。只有这样企业审计工作才能够顺利开展。
①企业审计的方法具有局限性
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依据就是相关会计资料、单位的财政报表、各个专业领域各类资料以及相应的合同、招投标、物资、建设、工作报告等资料,然后审计人员对其进行仔细的分析与计算,由此得知相关人员的经济审计情况。但由于收受贿赂、收受回扣、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以及履职不到位等各类问题无法从会计资料以及财政报表中发现,仅用现有的审计手段也难以对此进行查证,因此就需要相关执法部门利用特殊的审计手段对此进行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审计工作。
②企业经济责任界定模糊
经济责任大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领导的直接责任和领导的主管责任。领导直接责任是指领导认同或者是领导批准的决策的经济行为,而领导的主管责任是指领导没有直接决定或者直接经管的经济行为,两者在责任性质上以及程度上都是不同的。但是,在实际的审计工作中,这两者之间并没有明确界定。从法律上来说,可以将经济责任分为两种:故意责任以及过失责任。然而是否故意是对责任人心理层面的界定,在数据资料上面是无法显示出来的,因此在经济责任审计的过程中,故意与过失的界定也是十分困难的。
三、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
1.提高企业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大、要求高,以及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大,因此就需要企业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以此来提高审计效率与审计质量,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首先,审计人员应该加强对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企业就应该定期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综合素质,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其次,企业还应该要加强审计人员的政治知识学习,在审计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工作,确保内部审计人员的可靠性,从而有效的规避审计腐败的情况发生。
2.建立承诺制度
承诺制度是审计对象与审计人员双方诚信的体现,对于被审计人员而言,应该对其提供的会计资料以及企业财政报表的真实性实行承诺,从而明确法律责任,从根本上避免因资料问题所带来的审计风险。此外,除了要求被审计单位负责承诺保证资料的真实性以外,审计组长也要对审计方案进行承诺保障,以此来保证按照规定的内容以及操作流程进行审计工作,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真实性、可靠性。
3.统一审计标准
企业应该根据审计评价对象的不同,比如行政领导干部、机关领导干部、企业领导干部等设置出不同的审计评价体系。审计评价应该要将量化与定性进行有机结合,以此来对审计给予适当的评价,因此审计评价就应该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第一,语言清晰、简洁,并且要通俗易懂,对被审计对象的审计结论要做条理清晰的归纳。第二,应该对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主要评价,而且要做到突出重点,不能够仅从表面论功过。第三审计评价要客观、公正的进行,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意识渗透到评价当中,从而影响审计评价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只有遵循以上三点审计原则,企业才能够统一审计标准,为审计工作的展开提供帮助。
四、结论
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进行管理的重要机制,其实质就是对企业的分支机构、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以及相关的经济责任人经济责任履行的情况进行审计。因此经济责任审计在我国企业审计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能够实现对企业运行机制的全面监控,使企业充分发挥优势,弥补不足;另一方面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对企业的领导层进行监督、检查,从而杜绝领导的违法犯罪行为,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春敏,张孟军.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控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6,01:64-66.
篇4
关键词: 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刑法;激励机制
环境为人类及其组成的各种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空间、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为人们提供了精神享受。但是包含企业在内的众多社会主体对环境的各种不当行为却在不断的滋生蔓延,多种多样的环境问题出现,环境损害越来越严重,生态系统功能日益下降,甚或已严重侵害了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权益。在当今社会,作为主要经济主体的企业对此是难辞其咎的,这也凸显了企业在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方面的不足。
百度百科显示: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因此,环境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姑且称此责任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当前,环境污染与破坏、资源短缺和生态恶化等问题突出,且经济发展、社会安全与环境恶化的矛盾局面越发突出。那么,作为这个矛盾关系中的主要制造者和关联者,不管是为了己内或己外之利益,企业必须(被迫或主动的)切实有效的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积极的参与到保护人类环境中,才能有效的改善这个矛盾局面。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概述
学者认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贯彻清洁生产的要求,合理利用资源,采取措施防止污染,在促进自身经济利益提高的同时所承担的保护环境的义务。①一般来说,企业的环境责任应包括如下内容:首先,应该在产品的设计、材料选购、工艺制造、成品出厂等所有活动和过程中,严格按国家标准,注重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对于废气、废水、废物进行治理,努力降低直至消除污染物,与周边自然环境及当地民众和谐相处。其次,对自己的建设项目进行严格的环境评估,逐步淘汰一批落后的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少废无废工艺,加强绿色科技产品的开发,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进行环保生产,实施环保管理。第三,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提高自然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机制,实行集约化经营战略,依靠技术进步实现产品的最大增值。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强废物的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化。第四,注重研发无害于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产品。在产品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时候,积极采取预防和补救措施。②
在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对其性质的讨论有道德责任、法律责任和综合责任等。但基于社会法治化发展的趋势和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现状,笔者认为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应当是一种法律责任,必须在法律中规定并规范。
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履行现状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自欧美发达国家兴起之后,在学者和一些社会组织的呼吁之下,很多企业都开始做出了履行社会责任的承诺。在世界大环境的影响下,自2004年一些中央企业公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开始,很多企业都加入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行列,我国还陆续公布了《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而且,这些企业在公布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中,都专门公布了环境责任部分的内容。因此,从形式上来看,企业的环境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是良好的。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却与这些报告和数据不甚符合。如:很多企业在“利润”的驱使下,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消耗、浪费严重,产能低,传统的能源资源大量削减,甚至消失;乱采、盗采矿产资源现象频发;森林大量减少;耕地被大量非法占用或荒置;违法排放废物,严重污染空气、河流、土地;逃避检验检疫;沙化和恶劣气候现象增多。这些造成的结果是不明疾病、传染性疾病增多,也随之增多。等会逐一浮现。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履行不足,不但危害了环境本身,甚或已经影响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因此,必须加以规制。
社会责任要求每一个共同体成员在维持和推进共同体利益方面发挥作用。一旦发生冲突,必须让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对于其成员来说只是义务而不是权利。③即其成员必须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否则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根据刑法规定,上述诸多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的不当行为已经构成了犯罪,就是环境犯罪。所谓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规定,一切从事污染或者破坏环境等有害环境法益、依据刑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④对此,如何减少环境犯罪造成的不良影响,实现对环境的保护激励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的足够重视,因此而形成的国家政策和相关法律体系也开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刑法功效和价值的实现更不可忽视。
三、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概述
(一)激励和机制
1、激励。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激发人的行为的心理过程。现在,这一词语被大量的运用在管理学领域。当然,谈到激励我们应该都不陌生,因为激励一词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许多场合频繁运用,可以这么说,没有了激励整个社会将是一片静寂。但是,什么是激励,激励的含义究竟该如何理解?激励一词是外来语, 译来英文单词Motivation, 它含有激发动机、鼓励行为、形成动力的意义。美国管理学家贝雷尔森(Berelson)和斯坦尼尔(Steiner)给激励下了如下定义:“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⑤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激励是指激发鼓励。⑥在本文中笔者也采纳此观点。
借用管理学中的将激励分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的观点,我认为在环境社会责任履行领域,相对于民法、行政法等其他相关法律、规章、条例更多的是从正面规定一些权力性规范或者积极的措施给人以动力,刑法却是从反面规定一些禁止性的规范和惩罚、制裁措施给权利人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但是,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激励,最终的目标都是相同的:均是为更有效的促进环境、经济和人类社会有机、可持续发展。有人说激励是一种神奇的密露,但总的来说,我认为激励更像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在需要它的时间、地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机制。机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习和研究中运用颇多,但是对机制究竟作何解释?在不同的语境和场合下,对于由本身就具有多义的“机”和“制”组成的“机制”一词的理解必定是多种多样的。《现代汉语词典》对“机制”一词,释义如下:“ 【机制】①属性词,指用机器制造的;②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③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④指某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化学规律;⑤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方式。”⑦结合我们的研究主题――激励机制而言,机制应作以下定义:一个有机系统的组织结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及此系统的功能和价值。
那么本文所述的激励机制指的就是激励的组织结构、组成激励体的部分相互之间的联系和作用及激励的功能和价值。
(二)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
综上所述,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所要研究的内容包含构架刑法激励体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以及此刑法激励体所能够发挥和实现的功能和价值或者说是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当然,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严厉的刑罚惩罚、制裁措施来实现刑法的激励机制。
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是要在激励企业更好的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方面,发挥和实现刑法的功能和价值或者说是所能够造成的影响。当然,其途径主要是通过严厉的刑罚惩罚、制裁措施来实现刑法的激励机制。一般说来,刑法激励机制应包含激励时机、激励对象、激励频率、激励程度和激励范围等因素。但激励时机应是环境犯罪的预备阶段,这样既避免料刑法的过多延伸,又可有效打击犯罪;激励对象是指违犯环境法律和刑法等相应法规构成犯罪者;激励频率应该根据激励对象的不同而有所区别,那些犯罪率高且危害严重的宜多,对那些偶尔犯罪且危害性轻的宜少;激励程度要根据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从量上把握激励,一定要做到恰如其分,激励程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应该根据其犯罪所得、所造成的危害大小以及应当承担的刑事法律责任轻重来确定;激励范围应是那些违反刑法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行为。
四、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为了构筑一个完整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加大对环境的保护力度,以刑法保护环境已成为多数国家的选择。我国也在此方面从无到有,从有到健全,在立法和司法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跨越,环境状况得到了极大改善。那么,为何只有构建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才能有效的保护环境呢?
首先,从根本上来说,这是由刑法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刑法是整个法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激励机制体系也绝不能少了刑法的参与,这也是刑法的任务和功能决定的。对于那些严重侵犯受刑法所保护的环境权益、国家对环境的正常管理的行为必须用刑法手段保护。
其次,刑法中的刑罚制裁措施相对于其他法律制裁措施(特别是常用的民事或行政制裁)来说最具有严厉性,它也是其他部门法得以最终实现的保障和补充,这是其他部门法所不能取代的。
最后,刑法所具有的首要价值――公正价值的实现就是要维护正当、公平和平等,因此,刑法就要发挥本身的惩罚作用打击犯罪。同时刑法本身就具有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内涵,且与环境保护法律相呼应。
五、企业环境社会责任刑法激励机制的不足及完善
正如前述,为有效的打击环境犯罪,激励企业等社会主体履行环境社会责任,我国于1997年对刑法典作了全面修改,增加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专节,也出台了环境法律,其中的一些条款作为附属刑法条款而存在。同时,司法机关也成立了单独的环境法庭、审结了一批环境犯罪案件。这些都说明了刑法激励机制的启动和效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再加上一定的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环境犯罪案件不消反涨。
(一)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1、环境犯罪在《刑法》中的位阶较低。将环境法益作为层级较低的法益或者同类客体,反映了立法者对于环境法益保护的理念还比较陈旧,未能突破传统人本主义的刑法立法理念,将环境法益局限于对个人法益和社会法益的保护;⑧
2、刑法典本身和附属刑法(环境法律)对于承担刑事责任的规定存在冲突,环境法律规定的范围要广泛,而刑法典中的罪名没有涵盖所有可能的环境要素和环境行为;
3、在追责方面,很多规定都要证明犯罪主体的主观罪过,在实践中而这方面是最难做的;同时,很多犯罪被规定为行为犯和结果犯,而放纵了环境犯罪的危险;
4、刑法对环境犯罪的量刑处罚偏轻,这也使得对环境犯罪缺乏足够的震慑力和惩罚力度,而使很多人为了可能的可观利润去铤而走险;
5、司法机关却缺少既懂法律、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法官、检察官。环保法庭也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官员的绩效考核机制倾向,行政干涉司法,地方保护主义影响了司法公开公正;以罚代刑――用民事责任、行政责任代替刑事责任”现象比较突出,忽视了刑法的适当优先原则,也忽视了刑法是民法、行政法的保障,使得刑法在环境保护领域失去了应有的威慑力。
(二)完善企业环境社会责任的刑法激励机制的几点建议
1、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刑法保护意识,让广大公众认识到侵犯环境的严重性――触犯刑法规范,构成犯罪,从而在整个社会中营造一个保护环境的良好舆论氛围;
2、加大环境专业人才的培育,为相应的行政机关和公、检、法机关以及律师队伍充实进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同时为现有的执法和司法机关的在职人员提供环保知识的专业培训,提高执法和司法质量;
3、加强政治改革,减少行政和各种组织、个人的不当干预;建立严格的责任问责和刑事追究机制,发挥刑法应有的作用;
4、做好环境刑事立法工作,建立破坏环境资源罪专章,以与环境的地位相适应;结合环境法律的规定,以及综合考虑环境要素和环境损害行为,完善环境犯罪罪名,更广泛的打击环境犯罪;引进严格责任制度,改革环境犯罪司法中的因果关系的认定机制,加强刑事司法追究力度;加大刑法典对于环境犯罪的量刑力度,提高目前自由刑幅度,对危害特别严重的可适当增加无期徒刑,甚至是死刑。
六、结语
在各项利益的驱使下,环境犯罪必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环境问题绝不是某些部门、专家所说的小、少、减,而是愈发严重。因此,惩治环境犯罪应是现今和以后的一个国家力量倾向,当然这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情,也是广大公众的义务,只有普遍的行动,阳光和蓝天才会普照。在我看来,运用法律惩罚犯罪,树立法律的权威,是和我们国家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体目标相一致的,但是我要提醒大家的是犯罪并不是毫无积极意义,而是一个正常现象。我国的一些刑法学者也指出犯罪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它为社会提供一种张力,使社会在无序与有序、罪与非罪的交替嬗变中跃进;犯罪具有排污和激励两项促进功能,犯罪是一种社会新陈代谢现象。环境犯罪在不断给我们警示。当然,我们不可能消灭环境犯罪,但我们可以不断减少其不良影响,构建一个良好的人类环境。
参考文献:
①黄锡生、宋海鸥:《论企业环境责任的立法完善》[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5(3):120-121。
②佚名:《透视企业环境责任》[N],中国环境报,2010-10-19(8)。
③[英]A・J・M・米尔恩,夏勇、张志铭译:《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162。
④刘文燕、陈野:《环境犯罪的原因与对策》[J],前沿,2010(12):101。
⑤苗茁:《浅析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激励机制》[J],企业导报,2012(15):215。
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634。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2005:628。
篇5
论文关键词 环境法 调整机制 环境责任
可持续发展方式乃最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化时代人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对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与企业的环境责任分析的探讨有其必要性。
一、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分析
首先,变革的优势。环境法调整机制变革优势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财政援助。在我国的一些企业中,由于其在前期的发展中,缺乏对环境的考虑,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这样,在后期的发展中,就需要治理污染,而且任务还比较重,再加上这些企业当中,大多数为国有企业,所以,在治理污染的过程中,国家就会给予企业一定的财政援助。另外,国家和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建立了环保资金筹措机制,提出了破坏者恢复、开发者补偿以及污染者付费的原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政府以及地方用于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比如目前我国已经正在运行机制中环保示范工程资金,环保体系建设资金等等,对我国的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以及植树造林等等,保护的资金都在增加。
第二,税收。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改革不断深入,政府税收的调节作用也得有效的发挥,而且效果非常明显。一方面,国家在采取一切有效政策和办法,如通过免税、减税政策等等,来鼓励企业的对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并且国家和政府人员也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也作出了具体的相关规定,因此,极大促进我国的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进行。比如:采取鼓励综合利用政策,鼓励企业不断地投入到生产当中,让企业在扩大生产建设的同时,通过综合利用的方式,加强对自然资源以及自然环境的保护工作,这样,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效益。
另外,变革的劣势。虽然我国环境法在调整机制变革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是也存在令人堪忧的一方面,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环境权利。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建立了相关的环境权利法,尽管在一些的环境法和相关的法律条文中,有着对公民环境权的具体体现,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其并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成为公民享有的权利,而且是在实际中,也并没有真正拥有过这项权利,所以,从理论上讲,这还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第二,自然资源权属制度。在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在我国所有的法律中,环境法有着还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所以更别提自然资源权。根据我国自然资源法宪法中的相关规定,使得我国现行的自然法成为二元制的结构,一方面,反映出自然资源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另一方面,反映出其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对于我法律的建立有着最为关键的影响,可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两者在共存时,其缺陷就严重地暴露出来,同时,还存在着一定的排他性。
第三,自然资源价格格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对于自然资源以及劳动价值的片面性认识所造成的。目前,我国市场的整体价格局势呈现环境无价、资源低价以及产品高价的现象,所以,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其价格格局上的不合理性,而这种不合理性,大都是由于现行制度的不完善所造成的,如排污收费制度的不合理、政府定价制度的合理等等,这些制度的缺陷,自然就会造成自然资源价值的不合理。
第四,1/3自然资源市场。在现有的市场环境下,市场中介制度、交易规则都存在很大的不规范和不完善,这样,不仅影响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更为重要的影响交易主体的客观性。
二、我国环境法市场调整机制的有效对策
(一)建立完善的资源使用权制度
从某种角度上讲,使用权的确立,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确保物尽其用,通过使用权的设立,使得事物能够找到其自己正确的位置,确保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这种使用权是在建立在产权的可让渡性才能完成的。因此,在我国现有的制度环境下,必须要确立完善的资源使用制度,加大我国资源二级市场的完善性和开放性,改变传统形式下,资源的流转制度,突破其限制和束缚,进而保证市场上,资源的正确位置,使得资源价值充分发挥。
(二)完善环境资源财产权益
在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需要国家和政府采取有效措施,使得自然资源的排他性得到有效的改善和完善。因为,对于自然资源而言,在我国这个公有制国家,自然资源自然是公有的,由于体制和其他客观性的原因,所以,关于资源的所有权,其是不可能具备一定的让渡性的,但是,并不是没有解决的办法,我们可以通过资源使用权的强化作用,来弥补以上缺陷,与此同时,还要正确政府和经营者者身份上的不同,进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做好各司其职,从而有效地避免主体的虚设。
(三)加强资源使用权制度的完善,建立初次分配制度
在我国,我们所现行的社会体制与其他国家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的,但是我们所处的社会却是一交易费用高,而且资源交易管理严格的社会,因此,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关于财产权的初始配置受其影响较大,为此,在现有的社会条件下,需要规范市场运作,完善市场资源配置,加强资源使用制度的完善性,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的分配制度,争脱行政权的束缚,使得激励作用有效发挥出来。
(四)完善交易规则及相应的制度
首先,要加强价格机制的调整和建立,完善相关的产权制度,并且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地交易规则的分析,针对现有的交易规则做好处理,从中找出缺陷和不足之处,比如市场中介制度等,使得交易的主体和客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并且要规范两者的作用;其次,完善交易规则,以现有的市场规律为基础,明确市场管理与组织的相关规范,加强国家的客观调控,强化法律意识和责任。与此同时,企业要在以上制度建立的基础上,使得产品的质量和产量有所增加,减少排污量,通过排污权交易,采取有偿转让的形式和安全的交易保障,使得价格机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引导资源配置的优化。
(五)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现代的先进理念和先进科学技术已经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所以,要采用现代先进技术,结合环境合理型技术,建立先进的环境管理体制。第一,在企业的治理过程中,要体现了企业的透明度,完善企业的治理方案,并且要结合企业的责任制度,在适当的条件下,加强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第二,要以联合国的环境契约法来基准,提高企业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积极承担环保责任,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广一些环保技术和无害技术。第三,利用现代企业发展理念,运用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企业要结合环境要求,提高运行方案的可操作性、环保性以及经济性,所有企业都应当考虑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建立一个安全的、健康的、经济的公共环境,促进企业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和执行。第四,要根据环保制度的要求,优化企业环保管理制度的结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管理评估模式,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全面理解和培训,提升企业的水准,采取环境合理型技术,推进企业的经济增长,正确处理好企业对资源的利用以及废弃物的处理工作。
(六)关注环境,加强风险管理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负责任的行为表现为对各项企业活动的评估与管理。首先,企业要强化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并且在此基础上,提高商务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与此同时,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做好分析,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对风险的有效管理,确保企业发展的稳定性,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其次,企业在发展中,要随时关注环境,这与企业的成长和价值有着最为直接九的影响,加强对各类法律文书的学习的探讨,加强对风险管理工作的指导,结合企业的现有状况,制定合理的应急计划,一方面,要保证企业决策的战略高度,做到企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促进企业生产、销售与服务的一体化发展。另外,要坚持CERES原则,完善操作程序,采用完备的现代设施,减少环境破坏,并且要建立安全预警机制,建立有效的应急措施。
三、企业的环境责任分析
在环境治理过程中,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企业日常的经营行为,二是企业的长远规划。从目前的总体情况来看,当前,在环境治理中,企业的所面临的环境责任制主要有三个问题:
首先,商业诱因。在企业发展中,其成长的最为根本目标就是经济利益。但是,在我国现有的环境制度下,还没有相关的商业诱因,国家和政府也没有在环境制度中作出明确的规定和分析,所以,对于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标的企业而言,要想让其充分地投入到环境责任工作当中,是存在着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国家和政府针对目前情况,从我国国情出发,在建立相关环境责任制度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经济优势,让企业从中获取一定的经济收益,进而使得更多的企业投入到环境责任的落实工作当中。
其次,国际规则。目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上的一些规则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发展趋势,使得企业在履行环境责任时,存在着很大的难度。因此,对于环境责任的履行,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提高相关规则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避免复杂性,针对规则过多,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负担。二是要提高规则的灵活性,要突破创新性和针对性,在运行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发展地势,制定不同的规定,使得适应当地的具体情况,既保证企业对环境责任的有效执行,又可以保证环境保护观念的有效传播。三是针对在环境责任履行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利益冲突,制定合理的预防机制,简单复杂局面,在保证尽量不使用政治维度的情况下,使得局面更加清晰化、明朗化。通过以上方式,有效化解环境责任问题,正确处理环保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促进企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篇6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江西省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承包责任制暂行规定》作如下修改:
1.第十三条修改为:“工期(指以定额工期为依据)实行履约保证制度。工期提前受奖,拖延受罚。”
2.第二十二条修改为:“本暂行规定具体运用中的问题由省建设厅负责解释。”
本决定自之日起施行。
《江西省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承包责任制暂行规定》根据本决定作相应的修正。
篇7
关键词:责任会计;必要性;体会
责任会计就是把企业各个实施预算管理和成本管理的责任实体所承担的各项经济责任同会计方法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反馈的一种会计制度。责任会计的本质是以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和各环节所承担的经济责任为对象,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为目的,以反馈企业经济信息为手段,为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微观会计管理活动。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各行各业经济发展离不开会计人员的精打细算,我们公路系统本着强化经营管理、落实经济管理责任制、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在单位内部进行了责任会计的尝试。下面,本文就推行责任会计的必要性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做法和体会进行一些探讨。
一、积极推行责任会计的必要性
推行责任会计是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会计改革的深化,目的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在公路养护部门推行责任会计,就是改变以往公路养护单位管理落后的面貌,改变计划经济时期公路养护单位只要社会效益,不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向管理要效益。
第一,贯彻责任制度使当事人有责、有权、有利。对企业领导来说,有利于落实任务,控制全面,调动积极性。对各部门来说,都有一定的工作目标,对各部门、对职工能起到既有压力、又有动力的作用,激发自觉性,发挥领导和群众两个积极性。
第二,强化企业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必须推行经济责任制,推行责任会计是落实、巩固、规范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有效措施。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利润管理都实行目标管理,通过责任会计这个核算形式就可以把这些内容结合起来,建立会计管理体系、经济效益保证体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所以推行责任会计是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从会计工作本身来说,推行责任会计,它体现了会计工作是一种管理活动,具有管理职能,是从传统的记帐报帐型发展为经营管理型的重要标志,是会计工作发挥管理作用、更好地为企业管理服务的重要方法和途径,是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会计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工作中的具体做法
我单位下设工程总公司、工程各分公司、养护公司、养护各分公司、沥青拌和站、劳动服务公司。由于下属单位多,作业分散,管理难度较大,易造成损失浪费。所以几年来我们本着深化改革的原则,坚持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建立了多种责任制,并且试行了经济责任制的会计核算,逐步地摸索到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成果,具体见解如下。
1.明确责任中心
构建合理的责任成本管理体系的首要问题就是科学地划分责任中心,以分清各部门的责任,克服各责任中心之间权责划分不清的弊端,避免推责争权的现象,责任中心的设置应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和单位现有机构编制及内部管理层次确定。在这方面,我单位根据作业面点多、线长的特点以及各部门的工作性质,按照各部门所从事的具体工作分工,划分各责任中心,成立了养护成本责任中心、工程成本责任中心、拌合站成本责任中心以及劳服公司碎石厂利润责任中心,各责任中心作为成本核算的对象。
2.责任成本的预算和分解
责任成本预算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核定成本限额,它既是各成本中心的努力目标和控制依据,又是考核责任中心业绩的依据。对可控成本进行科学、合理的分解,为成本管理及控制、考核提供客观依据,是成本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1)在养护作业方面,我们实行了目标成本管理。按照上级下达的养护工作计划和各项要求,将各项成本费用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养护分公司、每个道班甚至是到每个人,并在养护公司设置会计人员实行责任会计核算。例如:对于日常养护经费,年初按照各条养护线路,计算养护作业所需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以及其它支出,确定目标成本,然后将目标成本层层分解,落实到各个每个班组每个人,确定责任目标后,由部门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进行核算、监督和控制。
(2)对于车辆和机械设备,我们实行了单车、单机核算,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严格开支审批手续,由本单位财务部门直接按车号和设备编号,设立责任帐户,按单车和单机进行考核,实行严格的奖惩,既增加了透明度,又让责任人称心满意。
(3)在管理责任方面,实行各股室内承包制。我们于年初将管理费按计划根据各股室的定员和业务量,把指标落实到各个股室,做为责任目标,并由办公室负责进行责任会计核算。例如:办公用品,各股室按月向行政办公室提出办公品采购计划,由办公室统一购买,办公室核算员专设辅助帐登记发放情况,对各股室的责任目标进行考核。
(4)对于较大的辅助部门,实行独立核算。分别设置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核算盈亏,按月向上级财务部门报送会计报表。及时汇报资金使用情况、成本核算情况、费用增减情况,以便总体衡量财务管理情况,作好各项财务工作。
3.责任控制与考核
责任指标下达后,要想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较好地执行目标责任成本,还必须配以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对于责任成本控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制定改进措施,以保证成本目标的完成。当然,在制定责任目标的同时,应该制定必要的奖罚措施,对完成任务较好的对予奖励,提高全员降低成本的积极性。
三、几点体会
1.实行责任会计是改革的必然趋势
责任会计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突出责任核算、责任控制、责任考核并与分配制度相结合的新型的会计管理形式。责任会计可以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发展,可以适应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在全面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条件下,在公路养护部门实行责任会计,可以进一步分清责任、计算成果、确定奖惩,是交通行业改革的必然趋势。
2.责任会计有利于建立、巩固和完善经济责任制
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基础,又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济责任制本身所要求的按经济责任核算、控制和考核。在公路养护部门推责任会计,有利于在部门内部明确划分经济责任,做到责权分明,收益分配与所得的经济效益挂钩。
3.责任会计应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
财务会计是以企业为主体进行管理控制的。责任会计是以企业内部责任单位为主体进行的会计管理,它们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对企业进行管理,都具有核算和监督的职能,都是为决策控制服务的,所以两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了会计整体。
在实际工作中,将责任会计与财务会计有机结合,即在运用财务会计核算监督的同时,运用责任会计核算控制,两者核算结果在数额上应取得一致,两者监督控制的目的应一致。责任会计从责任预算制定到责任业绩评价的整个实施过程,要始终围绕责任主体进行,保持其自身的完整体系,并应与财务会计核算相结合,即充分利用其与财务会计核算的某些相同之处,在责任信息的记录反映上尽可能“借道”财务会计,以避免重复劳动,既满足微观经济管理需要,又适应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4.搞好会计队伍建设是实行责任会计的重要条件
在一个单位,责任制体系已经形成,但没有能对责任制进行核算的会计体系作保证,责任会计就无法坚持开展下去。这就像打仗没有必需的军队一样,没有充足的粮食一样,在推行责任会计的初期有两个难点。首先是一些会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不高,二是在养护部门实行责任会计核算是一项新工作,怎样进行,没有经验。我们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责任制的需要,自行编写会计核算制度,自己编教材,办培训班学习会计基础知识和责任会计方面的知识,提高会计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综合管理水平。
5.制度建设是实行责任制的重要保证,因而也是实行责任会计的重要条件
在这方面我们段除了抓思想政治教育之外,还着重抓了建章立制的工作,对各项工作都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做到人人皆知。各项工作都有章可循,保证能够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每年年初我们都下发关于财务方面的管理文件,为了进一步的严密手续,严格管理,严明纪律,健全制度只是管理的第一步,在日常经济工作中坚持“三严”是加强管理,搞好责任会计核算的重要条件。
篇8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管理体制。由于现代企业集团化、跨地区经营的特点,企业总机构必须妥善处理好与下属分支机构之间的财务管理关系。处理好统一性与自主性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做到既能灵活地集中财力,保证生产重点需要,使资金得到有效使用,又有利于调动下属分支机构的积极性。使其在保证完成总机构下达的各项经济任务的基础上,有一定的自主权,享受相应的经济权益并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由于现代企业的经营范围广、分支机构多、物资流量和资金流量大,企业必须从商品经营为主转变为以资本经营为主。总机构应成为投资中心和分配中心。分支机构成为成本中心和利润中心。要适当划分各级管理权限,费用计划管理,资金有偿使用。以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为股东或投资者谋求最大的回报。
(1)适当集中财权,强化管理。资金调度权、资产处置权、投资权、收益分配权、财力人员的任免权要集中总机构,各分支机构只有经营权,实现由分权型管理向集权型管理的根本转变。同时,缩小管理半径,尽量少设三级或以下的分公司,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适当集中财权,实现有效监控。
(2)健全内部机制,强化财务监管。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因此必须保证财务管理的权威地位。财务管理机构设置要科学,财力管理制度要健全统一,执行要有刚性,检查、监管要到位。设立内部结算中心,以便有效融通资金和加强监控。实行公司内部财务信息联网,提高财务监控质量。
(3)实行目标管理,健全激励机制。目标管理是一种以考核最终成果为核心的现代管理方式,实现对下属分公司的绩效评价与控制,是最理想的激励方式,对调动下属分公司的经营和管理的积极性来说,是一种强制约束机制。
(4)统一采购物资。实行类似政府采购制度的统一采购制度,以利降低采购成本,减少仓储费用,加速资金周转。
2.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国际上企业财务会计组织机构分为三种类型:
(1)超脱型。即在董事长下设财务总监,分管企业财务会计业务。这种机构体现了董事会的授权,又有利于充分体现财务会计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维护股东或投资者的权益。
(2)专家型。即在总经理下设与副总经理平行的总会计师,负责分管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目前我国企业大多采用这种设置。这种机构充分体现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专业性和决策中专家意见的权威性。
(3)分权型。即在总经理下设负责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副总经理。这在美国的企业中比较常见。在这种机构中,负责业务的高层主管都拥有财务副经理的头衔。直接向总经理报告财务情况。
就我国企业来说,股份制企业可以实行第一种超脱型,而实行公司制的企业实行第二种专家型比较适合我国的情况。财务会计机构还是不必分设为好,更有利于讲求效率。
3.建立适应现代企业特点的会计管理体系。根据我国企业的会计实践和现代企业的要求,企业会计管理体系应该分为一般会计,责任会计和管理会计三个层次。
(1)一般会计。即传统意义上的财务会计,它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具体会计准则》及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要求,处理企业各类账目,按时向税务部门与社会保险等部门交纳税费。一般会计是企业会计管理体系的基础,它完整地记录企业经营活动的收支情况,并通过分类账、损益表、利润分配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向外报送财务报告,为企业的管理层财务分析与决策提供可靠的财务信息,同时提供投资者(国家)和股东作为投资的参考。
(2)责任会计。在西方现代管理会计中,责任会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主要是通过解决企业内部会计管理上责任不清的问题,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二战以后,特别是6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竞争越来越激烈,许多大公司对内推行了分权管理,事业部制应运而生。对事业部制的管理控制,在会计方面主要就是依靠责任会计。事业部制的核算、控制、考核等,无一不是采取责任会计的方法进行的。在我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普遍推行,如目标管理、指标层层分解与考核、厂内银行结算等,丰富了我国责任会计的内容。
在现代企业中,由于其集团化、跨地区、分支机构多的特点,而对外又面临着越来越激烈,越来越残酷的竞争,迫使企业内部的管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责任会计和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紧密结合,使会计控制的职能大大加强,会计信息的适时反馈作用充分发挥。这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责任会计是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会计,主要利用价值形式,通过建立各级责任中心、目标管理、差异分析、责任转账、编制责任报告和责任报表等方法,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的耗费、占用和成果进行核算和监督。它通过集中管理,反映、核算、控制和考核企业内部各级各单位的价值运动,并且与班组经济核算相结合,与各级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挂钩,使企业内部做到责、权、利结合,真正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从而达到企业管理目标优化的目的。企业经济责任制和责任会计密不可分,经济责任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责任会计基础上,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巩固和不断完善有赖于责任会计的进一步参与,没有责任会计,就不会有真正的企业经济责任制。通过责任会计和企业经济责任制的结合,对企业内部各层次、多层次责任管理,建立不同种类的责任中心并对各级责任资金、责任成本、责任效益进行核算、控制、分析,使会计管理真正深入到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中去,有利于推动企业管理向纵深化、科学化发展。实践证明,在现代企业中,将责任会计作为一门独立的会计学科,从管理会计中独立出来,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有利于推动我国责任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深化。
篇9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必须解决的问题
自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实施以来,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有法可依,有力促进了会计工作质量的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企业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的前提。
1.会计核算体制问题。企业会计核算体制是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形式。随着经济责任制的落实和逐步完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权限逐步做了调整,从而有效地调动职工当家理财的积极性,这就要求会计资料能够及时、准确地记录、反映、考核、分析企业内部各单位甚至个人履行经济责任,取得经济效果的情况,以便正确计算和处理奖惩问题。
2.企业内部基础工作、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业务水平问题。扎实的企业内部基础工作、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保证。企业经济责任制的建立,对数据管理的要求更高、更准。从经营决策的提出、计划指标的制订,直到考核、分配,都必须以数据为依据。因此,有必要对企业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
3.内部核算指标问题。推行经济责任制,考核内部责任单位和个人的经济效果,要从提高经济效益出发,分解下达指标。围绕提高经济效益而广泛地参加理财、精打细算,会计核算也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从而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4.严格按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造成不法分子侵吞企业财物,大量国有资产流失。严格执行会计法规是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根本保证。
二、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是提高经济管理水平、增加管理实效性和科学性的客观要求。为此,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提高企业领导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视程度。在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法规意识,使之自觉遵守法律规定的同时,要建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领导责任制,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好坏与主要领导的政绩业绩考核结合起来,层层负责,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落到实处。
2.要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指对建立或实施某项政策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主要反映单位管理者和其他人员对控制的态度、认识和行动。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建立在共同的道德规范的基础上,强调沟通和感情的交流,消除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隔膜,强调每一个人的积极性,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精神。只有当企业凝聚起来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才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也只有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目标明确,观念相同,内部控制才能更有效。
3.全方位实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和管理。完善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应该是一种全方位、多层次、顺序递进的多重会计控制防线,根据现代控制论原理,要实现会计控制,就必须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每一项经济活动,事先制定科学合理的标准,如计划、预算、定额、经营目标等,将实际执行情况与标准进行比较,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来调整经济过程,并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都纳入会计控制之中。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实施有效控制,要从控制的不同特点和对象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来调整企业的经济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要通过建立会计控制系统来实现。
4.加强内部审计,实行对会计控制的再监督。内部审计是内部会计控制的一种特殊形式。根据国际内部审计协会的解释,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管理活动和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规定的程序和政策是否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合理有效,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人员比较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对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能够及时提出建议、采取措施,所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合理且具有独立性的前提下,要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力度,促使会计控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篇10
关键词:强化 餐饮成本 管理 建议
成本管理是现代社会中必不可少的经济管理工作。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趋激烈,饭店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强化成本管理。因为,在饭菜质量、服务质量相同的情况下,竞争最终体现的是价格的竞争,谁的成本低,就意味着谁可以在同行业价格上显出优势,去争取更多的用户和市场,从而获得更多的利润。目前饭店大多数管理人员把大部分精力都用于餐饮经营上,对于餐饮成本的管理关注很少,一些饭店尽管顾客盈门,但由于餐饮成本高,企业收益却很低,有的甚至亏损,因此,强化饭店餐饮成本管理是当前饭店紧迫的一项主要工作。本文就如何加强饭店企业成本管理作如下探讨。
转变观念,树立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企业的主旋律,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围绕增加经济效益这个轴心去转。而降低成本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怎样才能对成本得到有效的管理呢?过去,成本是由财务部门独家管理,实质上是纸上谈兵,是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因为财务人员不可能时时刻刻都能深入到各环节,及生产的全过程去控制每一项费用支出,财务部门只能从总量上去核算和管理。而成本费用则是发生于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因此对于每个经营单位、每个生产环节、每个工作岗位来说,即是成本费用的支出者,又应是成本费用的有效控制者。只有全员参与经营过程的成本控制,每个员工都有成本控制的责任,才是最有效的管理。只有企业全体员工从上到下,组成一个全员成本管理的群体,形成一个人人为企业,处处讲效益的氛围,降低餐饮成本,才有希望。因此,餐饮企业必须要建立适合自己的成本管理体制,并向广大职工宣传和培养成本意识,加强成本观念,促进人人、事事、处处讲成本,对各级各部门以及每个员工要尽可能地下达成本、费用指标。要将企业的各级单位、各个部门以至每个员工组织起来,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献计献策,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实行价格成本否决制,控制餐饮成本源头
邯钢推行的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制的经验曾一度为很多企业作为成本控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餐饮企业成本控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餐饮原料成本由价格成本和耗量成本构成。对于价格成本建议实施成本否决制度,从源头做好成本控制工作。价格成本否决制是指餐饮部有权选择材料来源渠道,当采购部供应的材料质低价高时,有拒绝接受并自行向外采购权利的制度,这里的价格成本是广义的成本,指含买价、运杂费、途中合理损耗等费用在内的材料取得成本。
价格成本否决制的实施前提是餐饮部有权选择材料来源渠道。材料价格成本水平直接影响餐饮部的经营成果,它与餐饮部经营业绩成反比关系。尽管所有的经营管理者都明白由于材料价格上升而导致的餐饮成本上升,责任不能由无权选择货源的餐饮部承担,但餐饮部却不得不承担餐饮利润下降的结果,所以为了真实有效地提高餐饮业绩,餐饮部应享有选择材料供应来源渠道的权利。
在餐饮部有权选择材料来源渠道的情况下,若饭店物资供应部门提供的材料价格高于外部市场价格,或内部供应材料价格等于外部价格但质量更差时,餐饮部将拒绝使用内部供应材料,有权自行外购材料,这种价格成本否决制的优点是:从根本上杜绝采购人员吃回扣、抬高材料价格的问题。激活采购部经营机制,有利于采购部走出饭店成为区域内的配送中心。
对餐饮部而言,实行价格成本否决制的内部前提是充分了解外部市场信息,为此需要设置专门的信息系统,配置专门信息人员,尽管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饭店成本,但相比较它所产生的长远,巨大的经济效益,仍是值得的,同时这也说明价格成本否决制适合业务量大的饭店餐饮部。
建立以成本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经济责任制度
经济责任制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实行责、权、利相结构的一种经济管理制度。它把企业的经济权利、经济效果、经济责任和经济利益结合起来,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能较好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成本管理是经济责任制的中心内容,二者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互为条件,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经济责任制与成本管理的基本任务,都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力求投入与产出最佳比例,以取得最优的经营成果。因此,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必须有成本管理制度的配合,并以成本管理为中心,落实内部各种责任制,以利于充分发挥成本管理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很多餐饮企业成本管理职责不明确,责、权、利不结合,主要问题是没有完整可行的经济责任制、即使有责任的企业也没有认真贯彻执行。因此,不论成本超支还是节约,对企业、对个人的经济利益都关系不大。
建立健全餐饮成本管理责任制,应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成本管理组织。加强成本管理的组织领导,组成总经理为首,餐饮企业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为主体,生产等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企业成本管理体制,通过上下分工,纵横结合,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在各级成本管理组织的带动下,使企业各部门、各单位以及各个责任者都重视成本管理;二是要明确成本管理责任,在建立责任制中,企业应首先确定责任部门、责任者和责任目标,在此基础上,把成本目标分解成为若干个技术经济指标和费用指标,由各责任单位或责任者,分别进行管理,认真做到各负其责,克服负盈不负亏的不负责任现象。使责任者有其权,负其责,得其利,把成本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保证成本目标的实现;三是要建立严格的责任成本考核制度。根据各责任单位的经济责任和成本管理具体内容,制订考核方法和标准,加强成本管理的监督机制,考核责任单位的费用预算执行情况,成本的升降情况以及目标利润的完成好坏等。在考核的基础上与经济利益挂钩,做到奖勤罚懒,奖惩分明,以正确处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促进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持之以恒,健康发展。
强化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
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是成本管理工作能否见成效的重要环节。为什么有些企业成本管理效果不佳,成本总是降不下来,其原因之一就是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方法陈旧,管理手段落后,不能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抓好成本管理的基础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原始记录,原始记录是直接反映饭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最初记录资料。如各种材料的领用记录、公时耗用记录、考勤记录、费用开支记录等。他们是正确计算费用、成本,考核经济责任的依据。因此,原始记录必须全面、完整、正确、及时。原始记录要符合生产经营的需要。便于职工参加管理和适应小单位核算的需要,简便易行,讲求实效。并宣传动员广大职工,认真对待原始记录工作,对各种材料的领用,工时的消耗,费用的开支都要及时和准确地填制原始凭证。并加强对原始凭证,尤其是发票、支票收据的管理,保证成本核算信息源头的真实、合法。做好原始记录工作,是加强饭店企业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否则成本的管理、考核分析都会失去意义。
第二,要建立健全成本管理的物质收发、计量、验收和盘点制度。物质管理的混乱、成本不实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物质管理制度,就是物质管理制度不键全,物质管理制度就是对一切物质的收发,都要进行计量、验收、办理必要的手续。有消耗定额的,应按消耗定额发料,没有消耗定额的,应按预算和计划的合理需要量发料。防止乱领乱用。造成积压浪费,定期对库存物质进行盘点,防止质变和呆滞积压。从而降低成本中的材料费用 。
第三,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钱、财、物的管理制度,如成本、成本计划、材料采购成本、消耗定额、收发科手续、费用开支标准、计量、计价等制度。从根本上扭转不讲成本,不计盈亏,采购无计划、用料无定额等无章可循的混乱现象。
第四,采取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管理方法落后,不能充分发挥管理工作的作用,应创造条件,积极采用一些先进的科学管理方法。一是实行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应根据其具体情况,通过调查研究,制定出先进合理的标准成本,作为企业的目标成本,目标成本确定后,再逐级分解,下达到责任单位、责任者,认真落实,并加强监督,定期检查目标的执行情况。目标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之间成本比较,发现自己管理工作的薄弱环节;也有利于企业开展成本预测、决策、分析和比较,二是逐步形成科学的成本管理体系。有些企业成本管理很不规范,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特别是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分析和考核的科学、系统的方法体系。使成本预测能及时、准确地为成本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数据;成本决策为成本计划提供科学的依据,成本核算提供的资料能够更好地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控制服务。
完善成本管理信息系统
随着以信息化、网络化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的扑面而来,给饭店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冲击,在成本管理上也是如此,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必须要提高成本信息的科学性、确准性和及时性是强化成本管理重要内容。企业应尽快采用电子计算机,实现成本核算电算化,即使是中小型企业也不例外。这样不仅是减少了繁琐的核算工作量,更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成本资料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成本管理提供迅速、真实的数据。我国目前有不少企业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管理手段落后,有少数企业虽然在企业管理上也采用了电子计算机,但仍然处于试验阶段,特别是运用在成本管理上的电子计算机为数很少,而会使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成本管理的人员也少,这势必严重影响我国成本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远见的企业领导,必须认识到电子计算机是加强成本管理的物质基础,成本管理电算化是企业必经之路,从现在开始,应该把这项工作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实现成本管理电算化。
实现成本管理计算机化,信息系统是成本控制系统的核心内容,从材料购置成本的比例到材料来源的选择;从标准成本信息的建立,到实际成本信息的归集;从成本差异的计算到差异的分解及奖罚制度的执行,都是信息系统的内容。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要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以准确、及时、完整的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使用信息、实现成本控制计算机化、提高成本管理效率。
参考资料:
1. 徐虹编著,《旅游饭店财务管理》,南开大学出版社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