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型投资范文

时间:2023-05-24 17:50: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新型投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新型投资

篇1

(一)农村教育投资对城镇化的作用

人们教育水平越高,就越容易掌握各种工作能力,从而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最终获得更高的薪资。

(二)农村职业培训投资对城镇化的作用

对农村转移劳动力进行职业教育不仅能使其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与更好的就业前景,同时还能满足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日益增长的用工需求。

(三)农村迁移投资对城镇化的作用

图1、表1,正是通过这种迁移投资,农民才得以进城务工,增加收入;更有甚者,通过进城务工,使农民视野不断开拓,汲取了更多的成功经验,为城镇化的推进提供智力支持。

图1 2008―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年度统计公告

表1 农民工数量 (万人)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农民工总量 22547 22980 24227 25283 26265

外出农民工 14045 14536 15337 15865 16339

(1)住户中外出农民工 11180 11568 12265 12587 12963

(2)举家外出农民工 2865 2968 3072 3278 3376

本地农民工 8502 8444 8890 9418 9926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二、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教育投资存在的问题

农村教育体系不健全,教育体制改革滞后。如表2,由表中可以看出,教育部门和集体办的学校数量最多,而社会和民办学校却寥寥无几。

表2 2011年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基本情况

项目 学校数

(所) 注册

学生

数(人) 结业

学生

数(人) 教职

工数

(人) 专任

教师

数(人)

总计 129530 50211202 51465876 521758 298332

职工技术培训学校 3049 3365040 3302902 67470 47898

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1392 1811091 1803700 45820 33833

其他部门办 919 1193335 1140310 12473 8002

民办 738 360614 358892 9177 6063

成人技术培训学校 103420 34969530 37946868 188523 94474

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100206 34024779 36791291 180779 89546

乡办 16419 16749524 18432746 67599 37844

村办 81384 14477588 15355601 95303 40421

其他部门办 2434 759777 974045 3432 1882

民办 780 184974 181532 4312 3046

其他培训机构 23061 18876632 10216106 265765 155960

教育部门和集体办 922 1037320 991477 10872 7965

其他部门办 2254 1830340 1795570 17557 9579

民办 19885 9008972 7429059 237336 138416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年鉴

表3 2012年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构成(%)

非农

民工 全部

农民工 本地

农民工 外出

农民工 >30岁

农民工

文盲 8.2 1.3 2 1 0.3

小学 33.7 14.2 18.1 10.2 5.4

初中 45 60.3 58.7 60 57.6

高中 7 13.0 13.5 12.4 14.5

中专 1.8 4.4 3.1 5.7 9.0

大专 1.5 5.3 3.4 7.6 12.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二)农村职业培训投资存在的问题

农村劳动力缺乏专业技能和职业技术培训。如表4,通过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年龄层次越低,接受农业技术培训的比例也越低,但接受非农职业技术培训的比例较高。

表4 2012年不同年龄组农民工参加培训情况(%)

岁数 有过农业技术培训 参加过非农

职业技能培训 都没有参加过

16-20岁 4 22.0 74

21-30岁 6.0 31.4 62

31-40岁 10 26.5 63

41-50岁 14.7 22.8 69.2

50岁 14.3 16.7 74.2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2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三)农村健康投资存在的问题

饮食、健康的医疗保健水平低下。如图2所示,农民收入低,极少部分花在医疗方面,导致卫生机构收入得不到保障,而国家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很少,进一步使得医疗保健水平低下。

图2 2008-2012卫生技术人员人数

资料来源: 2012年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表5 监测地区5岁以下儿童和孕产妇死亡率

年份 新生儿死亡率(‰) 婴儿死亡率(‰)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城市 农村

2009 4.5 10.8 6.2 17.0 7.6 21.1 26.6 34.0

2010 4.1 10.0 5.8 16.1 7.3 20.1 29.7 30.1

2011 4.0 9.4 5.8 14.7 7.1 19.1 25.2 26.5

数据来源: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三、改善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政府要落实好以下方面:①改革教育经费保障制度,对经费的使用进行逐笔登记,登记明细账,并对其执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②加强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改善农村教师的教学条件;③加大政策扶持,对贫困学子减免学杂费,提供生活补贴。

(二)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强农技培训和科技推广

一方面,政府应该邀请具有某方面农业知识及技能的专家,对农民进行针对化的农机培训。另一方面,政府还应该定期组织成员下乡宣传农技培训的重要性与可行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各种农业技能培训,使这种培训在乡村能够得到更好地推广。

(三)适应城镇化发展需要,加强劳动力转移的监管

改革户籍制度,构建人力资本开发体系,为人力资本回流提供激励机制。加强人力资本回流机制的建设,采取多样化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具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人员返乡参与农村建设。

篇2

人口通俗讲就是具有生命力的人构成了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的数量.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至2013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农村人口为6296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46.27%,事实上,这种统计农村人口不包括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目前,一些城镇虽然取消了户籍制度,但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外来务工人员依然无法享受所在城市的全部社会保障.所以,而本文农村人力资本研究对象包括常年在外务工的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总体所拥有的劳动能力,具有物质性、有用性和稀缺性.人力资源只是人力资本的内容之一.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则是指人们获得的有用的知识和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是一种资本形态,用于教育、卫生保健和迁移的开支就是对这种资本的投资[1],即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学校教育、在职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

2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现状分析

2.1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偏低

我国农村人口数量众多,但真正高智能、高技术农村人口却严重不足,低就业率、低收入等现状使得农民对人力资本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关系即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成正比例关系,人力资本投入越大,收益越高,这一定程度影响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发展.如下图1-1所示示:自2008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虽逐年提高,但至2013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仅约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三分之一.农民收入主要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恩格尔系数相对较大,而农村人力资源投资水平偏低.

2.2农村人力资本教育投入不足

随着我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村教育规模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但农村的正规教育仅局限在初等和中等,农民的高等教育和在职培训投入仍然不足,除文化扫盲和基本技能培训可能是政府主导的教育投入,其中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不能享受就业地的免费技能培训,其他各种中、高级技能培训多数都是个人主导的,相关技能培训费用也由个人承担.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的社会经济条件,城乡收入差距大,如下图1-2所示:自1990年以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虽逐年提高,但农民收入用于文教支出比重一直偏低,而农村人力资源需个人承担费用的中、高级技能培训资金严重不足.因此,农村劳动力接受中等以上教育和培训机会较少,体力型人力资本大量过剩,而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2.3农村人力资本卫生保健投入不足

我国的卫生资源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和大医院,农村卫生保健投入不足.尽管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我国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医疗,但农村缺医少药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比例很低.如下表所示:至2013年底,每千农业人口乡镇卫生院拥有的床位数仅1.30张,仅相当于全国每千人口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的28.57%;在农村家庭各项生活消费支出中,医疗保健支出614.2元,占整个生活消费的6625.5元的比例为9.27%,远不及同时期的城市居民医疗保健支出1118.26元.

2.4农村人力资源就业迁移能力不强

据统计,2013年农村人口就业人数仅38737万人,而且大部分就业单位为私营企业和个体单位.从图2-3不难看出2009年至2013年我国总就业人数和城镇就业人数逐年上升而农村人口就业人数略有下降.农村有大量剩余劳动力,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众多剩余劳动力长期滞留在农村,十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标是很难实现的.影响农村人力资源就业迁移能力的因素很多,其中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养不高,中、高级专业技能差,已经成为农村人力资源就业迁移的主要瓶颈.因此,只有持续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和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才能有效扩大农民的就业空间,才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有序转移,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

3制约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快速发展主要原因分析

3.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偏低

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在国新办新闻会上介绍,多年来,农民工工资收入都是两位数增长,进入“十二五”以后,前两年仍然达到20%左右的增长,进入中后期逐渐下降,2013年增长13.9%,2014年增长9.8%.农民工工资收入增长放缓.此外,由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得农村家庭赖以生存的土地等资源越来越稀缺,这也阻碍了农村家庭收入增长速度,对农村家庭来说与城镇居民同比例投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

3.2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除基础教育外,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都得到飞速发展,农村家庭中接受高等教育、技能培训的人数持续增多,但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教育资源过多集中于城市,农村公共教育投资少.据统计,中国约七成的人口在农村,却只有约一成的学校教育资源建在农村.与此同时,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但他们未能同等享受城镇居民待遇,农民工接受过技能培训的比例总体偏低,大约1/3,缺乏技能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成为现代产业工人的主要障碍.

3.3政府体制上的障碍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水平偏低,有政府体制方面的原因:一是户籍制度使农村居民不能同等享受城市居民社会保障;二是投资体制单一,政府财政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渠道.受财政收入的限制,居民特别是农村和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居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受收入水平的约束.部分地方政府关注短期效益,忽视农村的人力资本投资,认为投资物质资本能带来较高的回报率,因此,将有限的资金大量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去,导致长期以来农村教育、卫生事业远远落后于城市,阻碍新型城镇化进程.

4加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4.1大力拓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多元化途径

农村人力资本的投资途径简单来说,就是作为农村人力资本载体的农民谁来向他们投资的问题.过去政府财政主导的单一投资途径远不能满足人力资本投资需求.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收入偏低、思想保守的农民人力资本投资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特别是看不到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之间成正比例关系时尤其如此.所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加快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应积极拓展农村人力资本投资途径,建立政府投资与企业投资、农民投资相结合的多元投资体系.

4.2大力发展农村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优化农村医疗卫生源配置

随着全国农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推进,中央和地方财政较大幅度提高补助标准,农村居民医疗保健条件得到一定改善.各级推进政府要不断增加投入,在原有的农村医疗卫生基础上,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农村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从而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农村居民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4.3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化步伐的加快,原有的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只注重文化知识等基础教育,中、高级技能型人才资源匮乏,农村劳动力就业、迁移的规模和速度也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政府应以农村教育为切入点,在原有的农村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深化农村教育改革,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及高等教育,使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及成人教育协调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综合实力.

4.4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中的主导作用

篇3

近年来,封丘县委、县政府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顺应农民诉求,大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自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来,该县累计完成投资9.1亿元,仅2012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就完成投资6.8亿元,比上年增加151%,完成建房116.5万平方米,入住农户4352户。封元社区作为新乡市第一批建成的15个示范社区之一,已完成各项建设指标,在全市率先建成。全县新型农村社区正在从县城周边扩展到黄河沿岸,从重要镇区扩展到快速路沿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火如荼,一幅幅精美画卷正在古老的黄池大地徐徐展开。

封丘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其纳入全县“八项重点工程”,成立了由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组成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指挥部,建立完善了各项督导、奖惩激励、责任追究等推进机制;坚持每半月召开一次例会,县委书记李晖、县长荆汝大每次都亲自参加,现场点评。县委副书记李东方具体负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程,经常带领社区建设工程指挥部成员深入社区进行现场办公、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督导、指导社区建设。

新型农村社区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是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个贫困县,在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中,该县算清“四笔账”,充分利用好“四个有利条件”,坚持“五个结合”,收效显著。

“四笔账”,即节约资金账、节约土地账、提高城镇化率账、经济账。该县很多村庄小而分散,农民居住不集中,分别搞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必然造成巨大浪费。通过村庄合并建设新社区,能够提高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节约资金,使投向农村的财政资金得到更好的利用。

篇4

规划:济源的“11335”布局

在济源市确定的“11335”布局里,将以“市域一体、城乡一体、产城一体”为理念,把全市1931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即坚持城乡一体化为统揽,建设好一个中心城区,推进3个复合型组团融合式发展,抓好3个重点镇,带动全市52个新型社区建设的发展布局。

从济源市提供的数据来看,自2005年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已来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5亿元,规划的14个城市型社区已开工8个,建成3个;规划的9个城镇型社区已开工6个,建成3个;规划的29个新型农村社区已开工10个,建成3个。

按照宜迁则迁,宜并则并,宜改则改的因村施策,到2030年,全市528个行政村(居)将整合建成52个新型农村社区,其中城镇社区13个,新型农村社区39个,可节约土地8.7万亩。

配套设施:让农民享受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

作为济源市的明星社区,阳光社区按照城市社区建设,在中心城内合建一个大社区,设计坡头镇蓼坞村和轵城镇王虎村的968户3600口人。目前已建成多层住宅楼24栋,入住居民840多户3600人。

济源市在全市全面完善镇村水、电、路灯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济源率先在全省实现了“镇镇通”高速公路,实现了农村饮水安全和“村村通”自来水,在实现了农村用电“户户通”的基础上,启动了新农村电气化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电网建设水平;2009年底实现全市居民组“组组通”硬化路,建成村镇客运场站8个,所有镇全部建有汽车站,公交车村村通。

产业区:不仅要让村民住进来,还要把村民留住

“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在解决农民“转身”的后顾之忧方面,济源市探索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依托优势产业,积极建设产业集聚区,推进土地流转、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2011年,进入社区的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1500多元。

济源市规划建设的玉川、虎岭、高新技术这3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1.3平方公里,入驻企业114家,工业总产值达到610亿元,吸纳劳动力5万余人。同时,济源市重点引进了一批劳动密集型、辐射带动型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引进一批工商企业投资农村兴办无污染工业企业,引起一批投资者兴办“农家乐”和“渔家乐”,发展特色旅游,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业支撑,仅富士康一个项目,就已为济源市提供了3.7万个就业岗位。

土地流转:村民不种地,一年可得680斤小麦

承留镇的滨湖花园是济源市的又一个明星社区。承留镇将全镇整合为6个新型农村社区,滨湖花园是其中之一。建成后,可集聚周边承留、南勋等地3000名群众居住。

滨湖花园社区共投资5.85亿元,其中政府配套资金3.3亿元,企业投资8500万元,上级扶持2600万元,最终群众购买房屋的价钱是每平米1050元。目前已完成近2亿元投资的配套化设施。同时,承留镇培训社区居民进企业务工,年收入可达3万元左右,同时鼓励自由创业,以土地入股,参与企业分红,每人每年可增收5000元。

据统计,截至目前,济源市已累计流转土地36.5万亩,占可流转面积的83.9%,组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1个,培育土地流转专业合作社16个,直接带动了5万余户农民发展致富,全市职业化农民达到4万余名。而济源市财政每年列支2000万元左右,设立土地流入流出奖、股份合作奖、整村推进奖、服务流转奖等,全面推动土地流转(每亩标准900-1200元)。通过土地流转,全市528个行政村1706个自然村整合为97个中心社区后,共节约土地约8.7万亩。

济源通过自身的探索,针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了不同的符合自身发展的新型农村建设模式——城市带动型、城镇带动型、产城一体型、产业培育型、特色民俗型、生态宜居型。

篇5

摘 要 本文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对主要的四种基金管理模式进行了比较选择,并做出了相关的政策研究。

关键词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 基金管理模式 选择 对策研究

目前中国农村的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我国农村经济有所发展,然而大多数的农民增收仍旧困难,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第二,农村的老年人口比例上升以及农村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农民的养老负担加重。我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选择基金管理模式,应该根据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选择适合农村的基金管理模式,使之既能解决农村现存的问题,又能有效促进新制度的推广和覆盖。

农村的老龄化是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广的重要原因。而新农保制度采取的个人账户制度,我国目前的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的投资手段,无法满足日益增大的基金的增值要求。这就需要采用新的基金管理模式。目前我国主要试点的有四种新型的基金管理模式:“呼图壁”模式、委托投资模式、农村保险基金银行管理模式、自主投资模式。然而由于我国社保经办机构缺乏足够的投资能力和经验,以及我国的金融环境的不规范。这种模式不适合在当前的中国国情下实行。故予以排除。

一、基金管理模式选择

1.农村社保基金银行质押贷款管理模式

目前大多数农村参加养老保险存在一个两难问题,由于很多农民并不是很富裕,如果拿出有限的资金参加养老保险,农业生产投入就有困难,呼图壁县利用保险证质押贷款很好解决了这个两难问题,不仅把死钱变成活钱,提高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而且保障了农保资金的增值,探索出一个“双赢”运营机制,很值得各地借鉴。

首先,新型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的是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经过新疆呼图壁县多年的试点,农保基金已由1998年的1200.9万元, 滚存结余到2280.9万, 其中农保基金累计利息收入为1080万元, 平均年收益率达到7%。实践证明,这种模式能够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能够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进而扩大制度的覆盖面,保障农村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需要,减轻农民的养老负担。

其次,质押贷款的基金模式有很强的福利效应。这种模式能够扩宽农民的融资渠道,缓解他们春耕的资金短缺问题。

再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全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挂钩,采取的是个人账户制度,通过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老年人的生活有基本的保障,免除老年人的贫困。另外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个人账户所采取的给付方式,应强调养老金待遇水平与缴费水平直接关联。这样可以再强调农民缴费的个人产权的同时,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保障需求,增强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另外,由于呼图壁模式试点的成效斐然,这种模式已经成功的推广到四川等地进行试点。因此,笔者认为应该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应该采取质押贷款的基金管理模式。

2.农村保险基金银行管理模式

对于保险基金银行基金管理模式来说,尽管保险基金银行有着国家很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笔者认为在目前的中国,农保银行模式还不能全面开放。

首先,该模式并不能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农民增收渠道来看,该模式并没有对农民的增收产生积极的影响,要求农民按固定时间交纳一定得养老保险费,并将其存入银行,由银行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对于农民来说,很多都不富裕,交纳保险费就得减少生产资金,不利于农村的经济发展,这样就会降低农民的参保积极性,进而阻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推广。

其次是该模式的实施需要巨大的成本。由于要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这种模式,所以保险基金银行将会在全国各地设立很多的分支机构,以此来统一管理全国的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这样组建银行的成本将会是非常巨大的,另外机构的运行,人才的培养,资金的投入,服务的提升也需要大量的成本。

银行的建立能否健康的运行,能否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该模式政府承担兜底责任,一旦保险基金银行无法正常运行,导致基金的亏损,无法按时足额发放养老金,将会加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不利于全国经济的发展,另外,由于政府承担兜底责任,即使与其它商业银行参与竞争,也无法保证银行的高效率运行。基于以上几点,笔者认为在当前的中国保险基金银行还不能开放。

3.农村社保基金委托投资管理模式

与质押贷款模式相比,委托投资的基金管理模式,需要高额的委托成本和监管成本,而且风险性很高,因而并不适合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首先,该模式需要的委托成本和投资管理成本非常巨大的。我国新型农村养老基金进行委托投资支付给管理公司的管理费,统一按照基金前一日净资产的1.5%(年率)费率提取,每日计提,按月支付,随着制度覆盖面的不断扩大,农村养老基金将会越来越多,委托投资的成本也会随之成倍的增加。为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基金管理公司就必须进行投资,这样就会支付为投资而支付的印花税,中介服务费以及其它的信息咨询费等费用。

其次,信息的不对称,易发生道德风险。委托投资模式中,委托方和受托方是一种委托关系,签订委托合同,受托方会掌握全部的投资信息,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会发生信息不对称发生的道德风险,受托方为了本公司的利益选择那些具有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投资组合进行投资,增加基金投资的风险,损害资产所有人的利益,另外,为防止道德风险的发生,委托方势必需要很大的监控成本。

二、相关的政策建议

笔者认为推广农村保险基金银行质押贷款模式还应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降低其内在隐藏的风险,以此来确保这种模式的顺利实施,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进而推动新型农村社保制度的实施与推广。

1.严格审核贷款主体,保障农民的贷款权益

农业保险经办机构为了扩宽社保基金的增值渠道,通过委托贷款的方式将养老保险基金贷给一些并不具备贷款主体资格的企事业单位,但是农保办缺乏正规金融部门的监察和预防风险能力,在基金运营方面的能力欠缺,容易出现操作性的失误,这样就会无形的增加社保基金的金融风险,企事业单位过多的占用农保基金,影响了农民的贷款权益,进而挫伤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因此,农保经办机构应该制定的审核贷款主体的规章制度,严格审核贷款主体,保障农民的贷款权益,保障农民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生产和生活资金。

2.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新制度的推广

政府应运用各种资源来宣传新制度,如运用各种媒体以及更多的社会力量来进行大力的宣传。使农民了解新制度给农民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提高农民的参保积极性,促进新制度的推广。

3.农村养老保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地应从实际出发,切不可照搬照抄

由于地理环境和国家的政策等一系列的原因,我国各地的农村经济不均衡发展,进而各地农民的经济状况,思维方式,以及风俗习惯不尽相同。各地在实施新制度时应对这些因素加以考虑,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那样在推广新制度时将会产生想象不到的问题,不利于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与实施,因此,各地政府在实施新制度前,必须从当地实际出发,对农村保险基金银行质押贷款模式的各种细节进行适当的调整,使之符合当地的实际,做到事半功倍,更好的促进新制度在当地的推广。切不可照搬照抄,否则将不利于新制度的推广,使农民对新制度失去信心。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孔令英.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呼图壁模式”的推行困境研究.农业经济.2009:60-61.

[2]谭明.创立贷款操作新模式,有效扩宽农民融资渠道.农村金融.2006.6:52-53.

篇6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 村镇银行 农村资金互助社

一、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概述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概述农村合作金融组织,是指农村的农户、小商品生产者或企业,以股金或存款为资本、按照合作经济原则设立,主要为社员或入股者提供融资等服务的金融机构。由于农业生产者和小商品生产者、企业融资的季节性、零散、数额小、频率高、时间急等特点,使其难以得到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支持,于是就出现了这种以缴纳股金或存款方式建立的互助、自助的信用金融机构。

2006年末银监会决议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入市标准,于是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冒芽,从此,农村金融组织形式进入改革创新的时代。银监会的《关于做好有关问题的通知》,从2009年到2011年三年的总体安排目标是,全国除去,共35个省、计划单列市一共计划设立1294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1家。农村资金互助社是指经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由乡镇、行政村农民和农村小企业自愿入股组成,为社员提供存款、贷款、结算等业务的社区互银行业金融业务。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农户和企业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的基层银行业金融机构。它区别于银行的分支机构,属于一级法人机构。2006年12月22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降低了村镇银行的入市标准。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存在的问题

鉴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教训,由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的高风险性,若不严加规制与防范,其经营不善便可能引发金融的连锁效应,给其他金融机构或个人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危害,银监会于2007年在全国六个省份(区)进行试点,随后试点范围逐渐扩大至31个省(区、市),试图稳健有效的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但是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我国还处于刚刚起步,摸索前行的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一)重企业轻农户

据调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部分贷款都发给了中小企业,真正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却不一定能够申请到贷款,其根本原因在于资本的追求利益化,中小企业比农户更能给金融机构带来高额的利润回报。虽然银监会已经在相关规定中明确了农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理念,但在实践中,由于资本的主力性,经营者淡忘服务“三农”宗旨,根本没有帮助农户消除贫困,增加收入的热情。

(二)农村金融主体缺失严重,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

目前,以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为主体的多层次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已基本建立,但这个体系的功能还不健全,难以满足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早已脱离了其服务三农的宗旨,逐步实行商业化发展战略。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农发行,由于功能定位过于单一,业务范围逐渐萎缩,支农效应不断弱化。农业银行在近些年则不断将营业网点从县及县以下农村乡镇退出,导致农村金融供给主体严重缺失。

(三)资金来源不足,发展潜力受限

金融机构主要是高负债经营,其自有资本在经营资本中所占的比例不高,因而包括存款在内的多渠道的资金来源是他们存在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目前,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存在与发展的资金来源渠道少,一方面,由于降低了进入市场的标准,新型农村金融组织自有资本不是很充足,如村镇银行的注册资本在2000万左右,远低于商业银行的标准,而农村资金互助社通常也仅在20万左右;另一方面,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处尚属于新有事物,信誉度低,因此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低。

(四)农业保险落后,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属于弱质产业,易受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一旦遭遇自然灾害,易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所以,农户偿还贷款可能性一直是金融机构审核贷款的顾虑。农业自然灾害一直是所有农村金融机构共同审贷时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处于起步阶段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更为严重,因为他们规模较小,承受自然灾害损失的能力更弱。目前,很少有金融机构涉足农业保险领域,而政府救济能力不可能覆盖农业灾害的所有领域。

(五)运作机制存在缺陷

目前,我国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运作机制还不完善。以资金互助社为例,《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只规定了它的机构设立、股权设置、机构变更与终止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资金互助社的日常经营与管理目前还没有任何相关政策予以规制,这样不便于监管部门对它的监督和指导。

三、健全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降低准入标准,多元化资金来源渠道

按照产权多样化原则,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吸收社会投资,用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但实际上,由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所处的环境和服务对象决定了他不像商业银行那样能够获得高额利润,导致投资者得积极性不高,造成其建立之初,所拥有的自身资本就少。这就意味着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具备一部分政策性质,得到政府扶持及中央银行和其他商业银行的贷款优惠,才能保证其可持续性运营。有的学者提出还可以利用财政资金通过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运作,以此提高资金支农力度,有效解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金不足问题。

(二)强化支农理念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明确其为农户、小商品生产者、农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宗旨,既要为实现可持续经营争取利润,更要以“面向农村,服务三农”为发展理念,给农村客户提供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帮助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有些农村经济比较落后,市场环境较差,可能会使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盈利受创,这时就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扶持,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提高其为三农服务的积极性。另外,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开发综合项目,把自己充分融入到其所服务的区域,为农村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三)多样化农村金融产品

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处于不败地位。农村金融机构想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农村的贷款特点,开发出符合农村市场的、具备竞争力的产品,不断满足农村客户需求。一方面,根据农户贷款额度小、借贷频繁、借贷季节性、缺乏担保等特点,开发出相对方便的小额信贷产品,对于少部分大额资金的借贷需求,可以借助农业保险和联保贷款等保障措施降低风险;另一方面,对于经济已经富裕的农村地区,可以发展多样化金融投资工具如股票、债券、基金等,不仅可以让富裕农户享有现代化的金融投资服务,而且能够拓宽农村金融市场,增加客户来源,降低农业贷款风险。

(四)完善外部保障机制

对于我国合作金融组织还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对其进行规范与保障,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建议规范合作金融的重点是尽快出台一部《合作金融法》,就合作金融组织的宗旨、性质、法律地位、产权安排、组织机构等方面做明确规定。同时还要加大扶植力度,提高农民的预期收益。

(五)完善监管方式,防范金融风险

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外部监管机制,对于商业银行的内部监管方式与风险控制机制也有严格的规制。但是由于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的经营模式和运作方式不同于商业银行,这种复杂严格的内外监管体系就不适合了。银监会应当尽快根据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监管模式,并且还要促进每一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六)加大对合作金融理念的宣传力度

新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表明了广大农户与中小企业对开展金融合作的需求,并且农村具备合作金融存在与发展的土壤。但是,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加上农村互助合作社和合作基金会的前车之鉴,可知,我国合作金融发展之路还很艰辛。合作的关键在于加强合作意识、健全合作理念和金融意识的存在。目前我国农村社传统的伦理道德观逐步改变,新的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规范、风俗习惯及意识形态等正在形成,政府及金融机构需加大对农村和农民有关合作理念及金融意识的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利用合作金融谋取自身和农村的发展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王曙光.农村合作金融制度变迁的调研分析[J].财经科学2006,(6).

[2]范静.农村合作金融产权创新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3]王亦平.“农村资金互助社”法律规范之缺失[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9(5).

篇7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社会保障;问题;建议

一、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的现状

根据2009年国家有关农村养老保险政策规定,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标准设为5个缴费档次,分别为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发展情况适当增加缴费档次。2010年大连市与国家标准相统一。2012年大连农村养老保险为10个缴费档次,每人每年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元。最低缴费档次为每人每年100元,给予的财政补贴为30元,之后每个档次依次增加10元,最高财政补贴为120元。2013年,大连市打破了城乡二元制结构,实现了城乡缴费标准的统一,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基础养老金统一调整为每人每月150元。到2014年,大连市政府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180元,并且又新增设了两个缴费档次,分别为每人每年1500元和2000元,给予的财政补贴分别为170元和220元。截至2014年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为192.3万人,其中企业参加人数为180.4万人,农村居民与其他参保人员仅占1.9万人。

二、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补贴政策不够合理

大连市农村养老保险的财政补贴政策不够合理,缺乏弹性,并且财政补贴数额没有根据缴费时间的长短与缴费标准的提高而相应增长。无论缴费时间是否大于15年,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基础养老金都是55元,财政补贴都为5元。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缴费档次为每人每年100元,财政补贴为30元,以后每个档次增加10元,到每人每年1000元这个档次时最高财政补贴为120元,1500元档次财政补贴为180元,2000元档次财政补贴为220元。说明每多缴费100元,得到的补贴增加10元,没有显现出太大的差距,也没有体现出多缴多得的原则。让农村居民认为无论自己缴纳多长时间,多缴多少钱,从养老保险的补贴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实惠,这大幅度降低了农村居民参与养老保险的意愿。

(二)养老金筹资渠道狭窄,财政压力大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个人缴费,二是集体补助,三是政府财政补贴。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由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宣传不到位,导致农民参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较少,个人缴费情况较差,造成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相对不足。并且大连市农村养老保险政策中规定,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免缴养老保险,由大连市政府出资为他们发放养老金,加大了个人缴费部分的财政缺口。并且,大连市集体补助情况也不乐观。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优惠,使得大连市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不愿意投资于农村养老保险。因此,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连市农村养老保险的资金主要还是靠市政府的财政补贴和中央政府的财政补贴。2014年,大连市农村居民在60周岁以上的人口大约有50万,这就意味着大连市政府每年要为他们出资3.6亿元。这笔巨额的养老金,再加上每年政府对养老保险的其他补贴,大大增加了大连市政府的财政压力,影响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健康运行。

(三)基层单位没有独立的经办机构,协管员能力有限

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由市及区县两级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乡镇(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具体经办,村委会农保代办人员协助办理。农保经办组织往往与村部相连接,没有独立的管理机构,有关农村养老保险政策没有得到有效的公示。村民前来询问养老保险的政策时,在村委会找不到具体的处理部门。协管员是农保经办直接为农民提供养老保险服务的最基层人员,他们的工作职责应该包括本村农村养老保险的登记,帮助本村村民选择参保档次,向参保村民发放与收集有关材料并帮助他们填写相关信息,提醒参保农村居民按时缴纳养老保险资金,并帮助基层部门对新型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与解释、对村民的基本状况调查、做好养老保险有关工作的公示等。从实际情况来看,大连市拥有201万农村人口,大约占全市常住人口总数的30.04%。由于农村人口数量较多并且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登记事物较为繁琐,使得农保经办协管员的办事能力决定了农保经办的办事效率。然而农保经办的协管员大多数都是身兼数职,使得工作变动性较大,没有专人专职。而且他们对养老保险的理解也参差不齐,对于村民的有关问题,无法给予准确的回答,影响着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

(四)养老保险基金收益低,监管效果差

根据目前国家政策的规定,为了保证农村养老基金的安全,防范地方政府用其进行投资而遭受损失风险,规定农村养老保险的投资渠道只能进行储蓄和购买国家债券,造成了农村养老保险基金收益较低。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增加收益的方式,也只能通过购买国家债券和储蓄来实现。虽然这两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最低,都具有一定的固定收益。但是,其所带来的收益与其他的投资渠道相比不是很乐观,并且银行储蓄和购买国债由于受利率、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率,甚至出现贬值的现象。使得大连市新型村农养老基金收支不相抵。此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效果较差。大连市政府基金的监管是由大连市财政部门,监查部门和审计部门三方共同负责,由于他们对农村养老基金监管的程序、内容等方面不明确,并且三方信息没有实现共享,致使三者之间职权不明确,监管范围不确定,从而导致了农村养老基金监管效果较差。

三、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完善建议

(一)建立有效的财政补贴机制,增加补贴数额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财政补贴是政府部门所应尽的义务,同时也是农村居民所享有的权利。有效的财政补贴机制有利于提升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增加农村居民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大连市应该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财政作用,建立有效的财政补贴机制:一是要保障财政补贴资金的全额到位,让农村基本养老金的发放有牢靠的资金保障;二是要形成阶梯形态的财政补贴机制。财政补贴可以借鉴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征缴方法,形成一个阶梯状。设立一个基本补贴基数。根据大连市的缴费档次,合理划分缴费档次的范围,赋予适当比例。例如,基本财政补贴设为30元,设立三个缴费范围,第一缴费档次范围100-500元,财政给予10%的缴费补贴;第二缴费档次范围500-1000元,财政给予15%的缴费补贴;第三缴费档次范围1000元以上,财政给予20%的缴费补贴。实现多缴多得的原则,让农民切实的得到实惠。三是要增加基本养老金的补贴数额。如果仍实行农村居民每人每年30元的财政补贴,不利于体现公平,降低了农村居民参与农村保险的积极性。应根据大连市各个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基本养老金的补贴数额,激励农村居民参与到养老保险中来,增强农村居民参保意愿。

(二)多渠道筹集养老保险资金

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想要健康持续的开展,需要有大量财力作为支撑。因此,应该通过建立多种方式的筹资渠道来解决农村养老金的问题。一是大连市政府应该通过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强对“新农保”的宣传,使农民意识到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好处,主动参与其中,从而提高农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的人数,增加农村养老保险资金。二是大连市政府可以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基层政府为主要发起人,农民可以以技术、土地、现金等方式加入到农村经济组织中,以此促进农村居民就业,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可以将该组织的部分利润用于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之中,以弥补集体补助方面的缺失,减轻大连市政府财政补贴负担,增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持续投入。三是将地方财政收入中的罚款和滞纳金收入,分离出一部分,加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中,确保地方对农村养老的财政补贴有足够的资金,减轻大连市政府财政压力。

(三)建立完善的经办管理机构,增强协管员的工作能力

大连市应当建立完善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管理机构,要将农保经办管理中心从政府行政部门中独立出来。农保经办管理中心与当地行政机构是一种横向的行政和业务合作关系,虽然有密切关系,但不受横向当地政府的干涉,防止当地政府对新农保基金和业务的千涉,真正做到政事分离。同时,各个基层组织应建立独立的农保经办部门,让村民可以顺利找到咨询的地点,为农村居民有效的解答农村养老保险政策。农保协管员角色定位必须是专职专干,由政府统一定编或由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来对其角色进行认可。村协管员身份必须在村居中得到公示,使得村民了解协管员的身份、职责,让村民在关于农保经办、政策的问题上,能够得到专人的回答和上报。协管员工作是整个经办体系的基础,其工作能力直接与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率相挂钩。因此,必须增强协管员的工作能力。第一,经办机构要加强对协管员的培训,定期培训业务能力和服务态度,把握政策的时效性,提高协管员专业素养和较强的责任感。第二,协管员要专职专干,由固定人员负责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相关事宜,随着其对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业务的熟悉,工作能力的增强,有效提高了农村养老保险的办事效率。第三,鼓励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大学生的素质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与工作能力,能够较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可以满足农民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要求。

(四)加强对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监管与运营

为了改变目前大连市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监管与运营的现状,一是与城镇商业银行合作,适度提高养老金的收益率。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政策的规定,可知每个银行的存款利率都有会相应的浮动范围。大连市政府可以与本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相协商,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的存款利率,确保其保值,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实现其增值。但这需要报备国务院财政部和央行,经过其同意后方可实施。二是要加强新型农村养老金的监管。大连市财政部门、监查部门与审计部门要实现农村养老保险信息的共享,明确各自的权限与职责,实现有效监管。大连市财政部门要严格审批农村养老保险的财务指标,对违反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的部门,应给予严厉处罚;监查部门要定期的对地区内的农村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办事人员与相关业务进行检查,确保底层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审计部门每个季度都要审查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证其运行安全,避免出现资金被挪用的情况。此外,还要将农村养老基金的收缴情况与投资情况公示出来,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农村村委会的公示板等详细的列出来,建立起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农民自己监督的监督体系,让农村居民知道钱在哪里,在用做什么,有利于保障农村养老金的有效运营与监管。

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实施过程中,要尊重大连市各个农村地区发展差异,根据各个农村实际情况,建立起多种层次、多样化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将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真正落实到农村每家每户,为农民带来最大的实惠,从而改善农村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质量。推动大连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覆盖,不断完善大连市的社会保障体系。

作者:王莉涵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巍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的参保影响因素研究-以Y县为例[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2]燕进保.“新农保”实施效果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5:343-343.

篇8

关键词: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养老金替代率;改革路径

一、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概述

2006年全国各地开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出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指导意见》取代了1992年的《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简称《基本方案》),指导并推进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覆盖范围

2009年8月,中央政府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提出,2009年试点范围为全国10%的县(市、区、旗),覆盖对象为年满16周岁(不含在校学生)、未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村居民。并在以后逐步扩大试点,到2020年前基本实现农村适龄居民的全覆盖。

(二)筹资模式

新农保筹资模式主要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加政府补贴。与1992年《基本方案》的资金筹集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具体体现为:

1、个人缴费。《指导意见》指出:新农保缴费标准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可选择任意档次缴费,多缴多得。

2、集体补助。有条件的村集体应当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助,补助标准由村集体民主确定。鼓励其他经济组织、社会公益组织、个人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3、政府补贴。地方政府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对农村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政府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三)给付模式

新农保给付模式主要采用“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养老金”模式。根据《基本方案》的规定,90年代全国各地摸索推行的“老农保”主要是农民自己缴费计入个人账户的自我积累过程。然而“新农保”推行后,与“老农保”不同的是,个人账户的养老金由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加政府补贴构成。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在达到退休年龄时都会得到政府给予的基础养老金,该基础养老金由国家和地方财政全额支付,可以看作是一种“普惠式的农保政策”。另外,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于缴费满15年的农村居民,可适当加发基础养老金,提高和加发部分的资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可以看出,这种基础养老金加个人账户的给付模式一方面减轻了农民的缴费负担,提高了农民退休后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新农保与现行其他养老保险制度的相互衔接。

(四)养老金待遇领取条件

根据《指导意见》有关规定,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为:已年满60周岁、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不用缴费,可以按月领取基础养老金,但其符合参保条件的子女应当参保缴费;距领取年龄不足15年的,应按年缴费,允许补缴,累计缴费不超过15年;距领取年龄超过15年的,应按年缴费,累计缴费不少于15年。

二、试点中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特点及其不足

(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特点

《指导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为新农保制度的试点起到了指导作用。因此,相对老农保来讲,新农保在许多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改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加大了中央和地方政府补贴。政府对符合领取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按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对参保人缴费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不低于30元/人年;对选择较高档次缴费的,可给予适当鼓励。这些规定相对老农保中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有了很大改进。

2、个人缴费档次有所提高。新农保中100元-500元5个档次的缴费标准相比90年代2元-20元十个档次的月缴费标准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缴费标准层次减少,使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更易于理解,便于实施。

3、养老金待遇有所改变。新农保制度中增加了基础养老金给付部分,中央确定基础养老金标准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这一优惠政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老年农民的生活水平。

4、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再从新农保基金中列支。老农保中,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是由县(市)成立的事业性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管理运营,地方财政一次性拨给开办费,然后管理服务费按国家规定由农村社保基金中提取并分级使用。而《指导意见》规定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不得从新农保基金中列支,确保了基金的安全运营。

(二)现行新农保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1、相关政策法规缺乏。目前为止,针对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只有现行的《指导意见》和《社会保险法》,并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或条例来规范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运行。导致了新农保在制度运行中由于没有法律的保障和约束而面临种种障碍。

2、统筹层次仍然较低。《指导意见》中指出,试点阶段,除部分有条件地区可直接实行省级管理外,大部分地区新农保基金暂且实行县级管理,这使得养老保险关系在县际或省市际之间转移很困难甚至不可能,这实际上就从制度层面上限制了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人数。

3、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不高。我们以四川省参保农民为例,根据《指导意见》和《四川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有关规定,以四川省农村居民平均缴费金额300元为基准,已知2009年四川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462.1元,人均月收入371.84元的情况下,假定达到60周岁退休年龄的农民称为“老人”,老人可以不用缴费即可享受政府发放的基础养老金,因此本文不予考虑;距离退休年龄不到15年的参保农民称为“中人”,其个人账户部分月领取养老金计算公式为[(15-r)AA(1+i)r];距离退休年龄大于15年的参保农民称为“新人”,其个人账户部分月领取养老金计算公式为A(1+i)r,月领取养老金总额为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月领取养老金。

其中i为农保基金的投资收益率,即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利率;r为缴费年限;A为参保农民年缴费金额(包含政府缴费补贴)。

据此可计算出以下年龄段参保农民养老金替代率情况,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在平均的缴费比如水平下,假定农民从30岁开始参保缴费,缴费年限为30年,到60岁时的替代率水平也仅为42.76%,而对于距离退休年龄刚好15年的参保农民,其替代率水平仅为26.46%,因此,可以看出相对农村较低的收入水平,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中参保农民的养老金替代率水平仍然很低,难以满足农民的老年生活需要。

4、基金的保值增值难。主要体现为:一是农保基金的管理运营依旧集中在不具备相应基金管理人才、技术和投资主体资格的区县一级,因此在管理农保基金时往往存在着基金投资专业人才缺乏、投资运营困难、易受当地行政干涉的问题;二是基金投资渠道单一,基金主要用于存银行和买国债,随着银行利率和国债收益率持续走低,基金难以保值,更难以增值;三是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至今没有建立一套完整的投资风险防范运行机制,因此很难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实现增值。

三、未来道路的探索

在近两年的试点中,我们发现我国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虽然相对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很多改进,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因此,笔者在此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希望对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能够有所帮助。

(一)加快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

纵观国际间,西方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加之他们受罗马法思想的影响,所以部分国家已经拥有非常完善的养老保险法律。如德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起步相对较早,早于1951年就颁布了《农民养老保障法》,迈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第一步。因此呼吁我们国家能够在《社会保险法》和《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一部专门针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法律法规,以法律形式明确诸如农保制度的主要内容、参保条件、管理体制、筹资模式、给付标准、基金的运营与监督、相关部门的责任等,以求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二)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加快城乡统筹

为促进城乡养老保险的统筹,应当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使已经在城市定居的进城务工人员通过放弃土地承包权,同时获得相应的福利补偿后,转变为城镇户籍,并逐步将其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同时根据郑功成教授提出的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部分三步变一步的办法,直接由目前统筹层次较为凌乱的省、市、县级统筹一步过渡到全国统筹。主要是目前形成既得利益的地区还比较少,在分散统筹的基础上推进全国统筹,较从完善地市级统筹到省级统筹、再到全国统筹要容易得多,至少可以少付两次转移成本。另外,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仍可由省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负责管理,并通过市场机制进行投资运营,但应当建立相应的参保人监督机制。

(三)提高农民的养老金替代率

1、加大财政补贴。包括增加基础养老金部分和地方政府缴费补贴部分。目前将近1亿农村老年人口的基础养老金年支付约660亿元,占2009年财政收入的0.96%,财政支出的1.5%。可以看出,政府对农村居民的养老补贴在巨额的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非常小,同时也说明,政府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2、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由于农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在现有水平上增加缴费已较为困难。因此增加缴费的最好办法还是通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水平,最终增加农民的养老保险参与率,提高缴费水平。

(四)重视农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

一方面可以将农保基金集中在具有基金管理水平的省(市)级统一管理,实现省(市)级统筹,同时建立垂直管理的社保专门机构,避免当地政府部门的行政干涉;另一方面委托专业管理机构进行多元化投资组合运营,基金投资范围以《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为准,确保基金保值增值。同时,各级财政和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保基金管理办法,建立基金的内审稽核制度。各级社会保险基金监督部门要将农保基金纳入日常监督管理范围,对基金使用、投资运营进行规范和定期检查,并逐步加强财政监察、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

(五)与“家庭养老”、“土地养老”有机结合

目前,虽然家庭养老面临着种种的困难与挑战,但并不意味着将退出历史舞台,它仍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必需的养老方式。同样,尽管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十分有限,但目前还找不到能够替代土地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物质条件,土地仍然是多数农民的养老支柱之一。因此,在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充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提高土地的保障能力,并始终将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土地养老相结合,以保证我国农村居民的养老保障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广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问题探讨[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

2、郑功成.中国社会保障改革与发展战略――理念、目标与行动方案[M].人民出版社,2008.

3、黄昌玮.完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探析[J].经济与管理,2008(11).

篇9

一、城镇化是中国经济新的发动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进经济增长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贸出口、投资以及消费相继成为不同时期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充满变数,世界经济低速增长态势仍将延续,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必须找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就业结构、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化过程和城乡空间社区结构的变迁过程,其本质特征是农村人口在空间上的转换,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劳动力转换。

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对投资、就业、消费的全方位拉动,进而优化产业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将推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拉动投资

我国农村乡镇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伴随城镇功能完善的需要,在道路、供水、供电、住房、通讯、教育、医疗、文化建设、污水和垃圾处理等方面将进行大规模、全方位的建设,从而形成巨大的投资需求。

(二)优化结构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不仅能够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从而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加快转型,实现经济服务化。

(三)增加就业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必将推动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会为服务业的充分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就地吸纳大量的农村人口就业。

(四)促进消费

城镇化可以提高消费水平。从乡村到城市,居民消费明显增加。农村人口的逐步“市民化”,将促使新型城镇中的文化、旅游、休闲、家政、美容等行业的服务需求不断增加,服务水平将不断提升,进而逐步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

(五)缩小差距

一方面,城镇化将加强公共设施投入,改善城镇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城镇化将提升入城新市民的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应该说,新型城镇化是解决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

二、城镇化有巨大的资金需求

从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以及国际经验看,城镇化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会创造出新的金融需求。未来新型城镇化的资金需求主要体现在城镇公共事业建设、城镇房地产开发、城镇小微企业和城镇居民消费等四个方面。

(一)城镇公共事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

新型城镇化的公共事业建设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建设和公共服务建设三个方面。这些项目建设,有的纯靠政府投资,有的可以公私合营,有的可以民间投资。但是,这些项目建设共同的特点是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经济收益有限、偿还期长。在政府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多渠道筹集资金,其中大量依靠的就是银行资金支持。

(二)城镇房地产开发需要大量资金

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人的城镇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居问题。在土地集约使用的情况下,新型城镇化必然改变传统的农家小院模式,实现住宅商品化发展。我国普通商品住房项目的最低资本金比例为20%,按每年830万户农民市民化(2480万人除以3人/户),每套城镇普通商品住房成本10万元计算,总投资将达8300亿元,需要外部融资将达6600亿元。若按45.8%的贷款比例计算,需银行信贷资金3800亿元;若按宽口径计算则为7600亿元。

(三)城镇小微企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

十提出“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工业化,尤其是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是城镇化的持续推动力。农业产业化发展必然促成一大批小微企业创立、成长,产生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流动资金需求。从目前全国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与小微企业户数可以测算出,小微企业户均贷款额约90.5万元。假设每年市民化2480万农村人口,2/3为劳动人口(1653万人),其中50%留在小城镇就业则约为827万人,按小微企业户均吸纳就业21人计算,预计将新产生约40万户小微企业,其贷款资金需求将达3600亿元。

(四)新城镇居民有大量资金需求

十提出,“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倍增计划中收入倍增者指的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翻一番。农民创业和扩大再生产将使得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需求增加,收入的提高和市民化的发展将使农民消费升级,新市民对居住、交通、娱乐、教育方面的需求增长将带动个人住房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汽车消费贷款需求大量增加。2012年我国住户消费性贷款余额104439亿元,按城镇人口71182万简单测算,人均消费性贷款约1.47万元。而新型城镇化每年市民化2480万人,将新增消费贷款需求3650亿元。

从上述四个方面的简单测算看,每年新型城镇化产生的银行信贷资金需求将达2.35万亿~4.69万亿元左右,约占2012年全国新增境内贷款的26.6%~53.2%。可见,新型城镇化产生大量的资金需求,使农村银行机构在城镇化建设中大有可为。

三、银行要为城镇化助推尽责

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需要农村金融服务的支持与配合.农村金融体系是农村经济的“造血体”,建立现代农业金融服务体系、补齐农村金融短板,已成为促进城乡产业互融和要素流动、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的关键。

实际上,银行支持推进城镇化进程对于政府、小城镇金融消费者和银行自身均有现实意义。对于政府而言,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利用信贷资金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对农民而言,可以转变生产和生活方式,更新消费观念,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有效拉动内需和消费;对银行自身而言,可以拓宽客户资源,拓宽中间业务渠道,挖掘丰富的金融财富,增强综合竞争力。

(一)主动营销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面临新的形势,追求盈利与风险化解之间的关系平衡成为资产负债管理的关键。因此,在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银行机构必须积极行动,明确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负责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当地优势,注重培育优良客户群,为小城镇建设的稳步发展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要转变“坐等客户上门”的观念,开展主动营销,多深入企业和乡镇,多走访客户,多倾听客户的声音,在需求中找市场,在服务中寻客户,不断提高新型城镇化融资需求的满足率、覆盖率和满意率。要规范农村城镇化信贷业务运作程序。开展区域评价,针对农村城镇化建设目标市场,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形成区域评价报告,为信贷支持和营销决策提供依据。对选定的拓展区域和项目,及时进行金融需求分析,整合产品,制订全面、贴身服务方案,及时开展营销,对于区域整体符合支持条件的,根据该区域特点制订整体服务方案,实行区域整体营销。

(二)创新制度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需求明显有别于以往大城市、大中型企业和大项目的需求。新的金融产品则是农村银行机构有效支持新型城镇化的工具和手段。农村银行机构要努力建设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与金融工具以及相关的政策支持规范体系,有针对性的提供差异化产品,推动崭新的金融品种打进农村市场,推动同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一是创新服务手段。积极推行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务、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现代化金融服务手段,促进业务办理效率的提高和资源优化整合。围绕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话银行、保险、基金、个人理财等业务,创新开发中间业务品种。对已在大城市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应尽快在县域金融机构推广。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机构、网点、人才、信息等优势,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创新,逐步将业务渗透到投资理财、信息咨询、财务顾问、产权交易服务等领域。

二是创新担保方式。突破传统担保方式的限制,扩大抵质押贷款范围,接受企业自身用的无形资产(品牌、商标、专利)、集体土地使用权、厂房、宅基地和集镇商铺、库存产品等作为贷款担保;推出中小企业信贷、小企业循环贷款、亲友抱团贷款、企业信用联盟、网贷通等贷款业务;农村小额信贷允许用农作物、农产品、承包的土地使用权等作为抵押获得贷款。

三是创新融资产品。结合城镇化建设的特点和实际需要,积极开办购建房贷款,支持农民改善居住条件;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所需消费贷款,鼓励农民购买小型农机具和交通运输工具,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支持农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过具有经济实力的村民担保的方式试办助学贷款。努力满足小城镇建设对信贷资金的需要。

四是完善责任追究。农村银行机构要以满足“三农”、城镇化的有效信贷需求和防范风险为原则,以调动信贷人员工作积极性为根本,完善信贷制度、定价策略和考核办法,优化信贷流程,增加信贷投放。要科学设立风险容忍度。对经过条线和内审部门检查认定,信贷人员确已依规操作,恪尽职守的,要依规免除其经济责任,实现尽职免责。

(三)监管激励

作为银行监管者,必须要善于完善制度和规则,引导农村银行机构积极主动参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一是加强监管引导。要完善差别化监管政策,提高农村银行机构存贷比和不良贷款的容忍度要求,如对农村银行机构的存贷比设立下限要求,要求不低于60%;允许农村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容忍度高于平均不良贷款率的2~3个百分点。参照扶持小微企业做法,降低农村银行机构“涉农”、“涉城镇化”贷款的风险权重至75%。支持农村银行机构发行“城镇化金融债”,补充资金来源支持城镇化建设。要建立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信贷导向评估监测制度,提升农村银行机构金融服务能力和动力。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建立信贷风险损失补偿机制和信贷投入奖励机制,将特殊补贴政策与普惠制农村税收政策相结合,实现偏远地区农村商业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搭建沟通平台。由政府部门和监管部门牵头组织,定期召开新型城镇化建设联席会、项目供求信息推介会,及时向金融部门通报小城镇的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引进、经济运行等情况,及时向金融消费者宣传推介银行的信贷政策、投放重点和金融服务产品等,增进企业与银行部门的相互了解,实现政府决策与金融政策相一致,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四)让利于民

2012年,商业银行累计实现净利润1.24万亿元。作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我国银行业有必要进一步加大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在实现自身经营效益的同时,兼顾社会薄弱环节和弱势群体,实现银行利益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一方面,突出“免”字,普惠客户。农村银行机构要坚持服务收费“四项原则”,做到合规收费、以质定价、公开透明、减费让利。要按照《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免除部分服务收费的通知》要求,免除客户开户、销户手续费,柜台、ATM机具查询服务费及工本费等服务项目费用,降低金融消费者成本负担。

篇10

关键词:农村职业教育;新型农民;发展策略

新型农民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应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掌握先进的农业生产、农业现代化知识与生产技能。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使命能否完成,关键取决于农民素质的提高。而农民素质能否得到提高,关键在教育,尤其是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职业教育。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培养新农村建设新型农民的必然要求。

一、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的主要功能

1.开发农村人力资本,拓宽农民就业渠道。舒尔茨在其著作《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改造传统农业是投资问题,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本投资。”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对农村人力资源应进行合理的以教育和培训为主的开发,即优先发展农村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主体的弱质性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峻现实,并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障碍[1]。据统计,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受过初级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0.13%,而没有接受过教育培训的高达76.4%[2]。如何将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深度开发成人才资源,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至关重要。

职业教育不仅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普通知识、技能的传授,形成一般性人力资本,更能对受教育者进行某个领域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传授,形成专业化人力资本,这对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根本的、高效的。当前,农民接受高层次教育和培训的愿望越来越迫切,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农村职业教育要以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新型农民创业指导为手段,不断提升农民的从业、择业、创业能力,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从业素质,拓宽新型农民的就业渠道。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传统农民素质不高,制约了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创汇农业等富民举措的推进,并最终导致农民增收的困难。只有新型农民才能适应农业专业化、规模化和科技化发展的要求,达到能开发农、林、牧、渔等多种经营的水平,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服务农村经济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能正确引导农民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民的自主创新能力,同时积极推进并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使更多的农民接受多种形式的农民科技培训,培养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3.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引领农村和谐风尚。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较为匮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很多农民在农闲之时往往无所事事,于是封建迷信风、打牌赌博风、大操大办风屡见不鲜。农村职业教育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将发挥巨大作用。首先,积极传播现代文明信息和进步思想观念,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引导农民树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其次,引导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和谐文明的精神风尚。最后,引导农民制定并完善“村规民约”,积极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二、当前农村职业教育服务培养新型农民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轻职教”观念是阻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源。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多数农民家长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人一等的教育,上职校是无奈的选择,所以他们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受到更高层次的教育,毕业后离开农村,找到较理想的工作,诸如此类的世俗偏见使学生面对农村职业教育望而却步。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很多教师和家长都把升学率和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高校扩招更使农村职业教育雪上加霜,录取标准一降再降,甚至可以免试入学。低门槛甚至是无条件的准入制度使农村职业学校生源的基础较差,严重影响了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专业结构不合理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目前农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存在专业水平低且重复的问题,造成资源严重浪费,同时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脱离了就业与创业需要,在教学模式上普遍存在职业教育模式“普教化”倾向,农民不能从职业学校获得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技术和外出务工的专业技能。一些学校片面注重传统式学历职业教育,其实农民更愿意上短期的民办培训班,可以很快学到相关的知识,使之应用到农田的管理和经营中[3]。学校“供给”与农民“需求”的失衡,严重挫伤了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阻碍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过渡。

3.经费投入不足是影响农村职业教育生存的主要瓶颈。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同层次职业教育所需经费是普通教育的153%,可见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更高的投入。据统计,我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只占职教事业经费的20%左右,我国在职业教育财政投入方面,政府不增加甚至减少投入的做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无疑是雪上加霜。就目前而言,市场显然无法代替政府对职业教育进行投入。职业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需要比普通教育有更多的设备、场地和专业技术人员,这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没有政府的高投入,职业教育很难实现专业化培养目标[4]。

4.师资匮乏是农村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由于农村职业学校地处偏僻、条件艰苦、待遇得不到落实、学校兴衰不定、前途渺茫等原因,农村职业学校专业师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这些都阻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影响了新型农民的培养。农村职业学校中真正懂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师数量有限,尤其是专业课教师、技能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现有的专业课教师素质也不高,直接导致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水平与培训水平不高,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这些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质量。

三、基于培养新型农民的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1.转变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思想,构建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新体系。首先,农村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涵义应该更加广泛,不应仅限于狭义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还应包括农、林、牧、渔等多种管理与经营。农村职业教育一方面要培养有知识、有技术的农业生产者,还要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商品意识和市场意识的经营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其次,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来职业的技术含量不断增加,市场对高等技术人才大量需求,对于农村劳动者来说,接受了中等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不是一劳永逸的,一部分经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迫切需要进入高一级的职业学校接受新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以适应产业、行业变更带来的冲击。因此大力发展农村高等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构建多类型、多层次、全方位的初、中、高相互协调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是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最后,逐步形成升学与就业立交桥,沟通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内在联系,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办学,并做好农村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就业准入制度的衔接,通过“绿色证书工程”和“新型农民创业工程”等,培养一大批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新型农民。

2.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根据市场调整专业结构。首先,现有的县域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多为围墙式、集中式、固定式的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现实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对教育培训形式和内容的需要。要发挥现有的教育培训资源优势,针对农村劳动力对科技教育培训的需求,下沉工作重心,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信息反馈机制,熟知本地产业布局、生产发展、农民素质、种养习惯,生产经营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本区域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其次,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越来越依赖于新技术、新品种、新信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这就要求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紧密相连,突破国家统编教材的束缚,突出针对性、适用性和先进性。最后,农村职业学校可以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删减过时的内容和农民已经熟练掌握的知识和技术,适当增加市场经济知识、市场营销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等内容。

3.建立以政府为主的多渠道投资机制,逐步完善相关的法律保障。首先,各级政府尤其是中央和省级政府必须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财政责任和供给水平,不仅要加大中央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而且省级地方政府用于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项投入也应该逐步加大[5]。其次,应重点扶持一批办学规模大、实力强、水平高、效益好的骨干学校和品牌专业,使之成为农村职业教育的示范基地,成为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基地。拓宽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建立起家庭、社会、企业、个人多方投资助学机制,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帮助支持。制定有关优惠政策,鼓励支持社会力量、私人和企业办职业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办学主体和投资的多元化。鼓励校企联合办学,推行“订单”培养、“公司+农户”等办学模式,以缓解职校资金不足和实训基地缺乏的问题。最后,我国专门促进新型农民开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较少,且大多数法规缺乏指导性和操作性,这些均不利于新型农民培养工作的开展。所以,国家应制定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和政策,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改革提供法律法规保障。

4.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应依托现有普通高校建立布局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培训基地,加快农村职业教育所需新型“双师型”师资的培养,以解决农村职业教育的师资问题。其次,要拓宽职业教育师资来源渠道,鼓励和动员非师范类高校毕业生或专业技术人员到农村职校任专、兼职教师。要不断改善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调动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最后,大力推行继续教育制度,引导专业教师接受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不断掌握先进技术和现代教育理论,给他们创造“充电”和继续学习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徐灵芝.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教育支撑[J].江西教育科学,2006,(12).

[2] 陈建华.中等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发展观察,2009,(7).

[3] 王君丽.从培育新型农民视角探索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之路[J].安徽农业科学,2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