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矿山建设合理建议范文
时间:2023-05-24 17:5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能化矿山建设合理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培训团先后赴德国国际矿业和矿产资源联合会、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保护部下属联邦环保总署、柏林灾难技术救援机构等部门和单位,深入德国鲁尔集团伊本比伦煤矿井下,考察学习工业4.0革命对采矿业的挑战和改变、现代采矿技术和劳动安全保护、应急救援机构运作机制等内容。
德国煤矿深部开采技术及安全监管工作
德国现有8处煤矿,其中井工煤矿3处(生产硬煤)、露天煤矿5处(生产褐煤),均为民营煤矿。2014年全德共生产煤炭1.91亿t(硬煤0.08亿 t,褐煤1.83亿 t),百万吨死亡率为0,近30年来未发生过死亡事故。现有3处井工煤矿均为高瓦斯矿井,采深均超过1 500 m,煤层平均厚度仅为2 m左右。
德国煤矿开采技术
深井开采支护。采用 “大断面、强支护、高装备”的深井支护技术,在1 500 m以深矿井普遍运用,并形成国家标准。
实现1 500 m以深矿井沿空留巷技术。在留设的巷道采空区设置2倍采高宽的充填墙,并视采空区漏风情况,向充填墙注浆,留巷得到成功应用。
使用“一七”防灭火技术。该系统于1996 年由德国施密茨公司研制成功,采取气动喷注泡沫进行防灭火,发泡能力6 000 L/h。泡沫留存时间能长达5 h,且具有繁殖及蒸发特性,具有发泡率高、强渗透力和附着力、有效隔绝空气、快速冷却燃烧物、操作简单和灭火费用低等优点。
瓦斯实现有效利用。德国现有3处井工煤矿全部为高瓦斯矿井,抽采瓦斯量每年约1亿m3,全部用于瓦斯发电,总装机能力36 MW,矿井用电自给自足。
综合自动化采煤技术。刨煤机采煤技术在德国煤矿薄及中厚煤层开采中得到普遍应用,综采自动化煤岩自动识别采煤技术研发取得实质性进展。
设备集中购置、选型配套系列化、统一化。德国鲁尔集团对井工煤矿,主要采矿设备和耗材实行统购,各煤矿租赁使用,设备型号尽量统一或相近,便于各矿互相调拨、操作人员熟练使用。
重视粉尘防治与职业病预防。制定粉尘测量方法、评估方法和岗位部署调控办法,按照法律规定研发井下工作岗位分类,对煤矿每个接尘人员建立接尘档案,对患有尘肺职业病的职工由工伤保险协会支付保险金,因病提前退休的职工支付退休金。同时,注重技术防尘,强化源头治理。比如加大煤层注水力度,配备防尘设施,采煤工作面支架(包括顶梁上部)安设自动防尘喷雾装置,掘进工作面安装大功率除尘风机等。
工业4.0对采矿业的影响
2010年7月,德国联邦政府提出“工业4.0”的未来发展目标。2013年4月,正式推出“工业4.0”,指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德国采矿业引入“工业4.0”概念,一些先进技术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或在现场进行测试。例如:采煤机可以通过雷达传感器来辨识周边危险区域内是否有人作业,以及通过辨别不同切割声音来确认切割的是煤还是岩石;井下无人驾驶车辆通过雷达系统感知周边行人情况来判定是继续作业还是避让行人,等等。
通过“采矿4.0”技术实施,实现自动化无人工作面采煤,最大限度地减少井下辅助运输和岗点作业人数,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事故发生概率,提升矿井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水平,达到煤矿生产安全高效目的。
煤矿安全生产监管和企业安全生产管理
事故报告
德国1865年出台的《德国矿业法》、2013实施的《德国危险事故条例》等法律,对事故报告程序、内容及调查结果公布等做出了相关规定:导致工伤损失3个工作日以上事故以及虽未造成人员伤亡但具有一定影响事故发生后,企业要立即(原则上不得超过2小时)报告同业保险联合会;导致工伤损失28个工作日以上的事故,报告当地安全监管部门,并在事故发生后1周内向有关部门提交补充性书面报告,内容包括一般描述、事故类型和涉及物质、原因描述、损害类型和范围、应急措施、设备改进措施及执行计划等内容。
有关部门对涉及物质超过企业总物质量5%或人员伤亡较严重事故,还要通过审查、调查等手段,对企业在技术、组织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事故预防措施建议,形成书面分析报告,并督促企业采取必要补救措施,且将企业的补充性书面报告复印件和分析报告上报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德国联邦环境自然保护与核安全部还要向欧盟委员会报告事故情况。事故发生情况和调查结果都要在公共网络上公布。
应急救援
德国事故救援实行属地管理,以州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当事故救援超出州政府能力范围,州政府请求联邦政府提供应急协调和救助。德国依据联邦法律形成了以消防队为核心,由联邦军队、警察、公共安全部门、联邦技术救援中心、红十字会等机构组成的事故救援队伍体系。
德国共有分布在各大城市的4万余名专业消防队员,其运转费用由地方政府供给,另有135万余名考核合格,可以随时投入事故救援工作的志愿者,按照探测、电力、爆破等30余种专业进行分类管理,以提供专业救援服务。德国煤矿不常设专职的矿山救护队,但每个煤矿设置由兼职救护队员组成的矿山救护队。煤矿企业负责矿山救护队的运转费用。
救援期间,只允许矿长或其人、通风工程师、记录员、政府部门派员等4种人进入事故救援专用指挥室,其他人员不得擅自进入指挥室干扰事故救援指挥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指挥室内人员的全部讲话、通讯内容及矿井通风等有关情况。
双元制职业安全保护体系
德国在遵守欧盟安全生产框架性准则的同时,实行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和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监管的双元制。国家安全生产监管机关分为联邦和各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部门,联邦层面主要负责相关法律制定,具体管理工作主要各州层面负责。主要职责是发放安全生产相关许可、监督检查企业落实法律法规及安全标准情况、进行事故调查等。
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属非营利性机构,主要职责是为企业提供事故预防和宣传、职工工伤事故理赔及受工伤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救助等。法律强制企业加入行业所属同业工伤事故保险联合会,全额缴纳意外伤亡险,采取安全防范措施。
政府对煤矿监管机制
德国联邦政府对矿业的监督和管理设在州一级,各州的矿业主管部门设置不同,机构设置相对简捷、高效,一个部门负责煤矿开采所有相关许可的发放,以及企业经营计划的审批。比如,煤矿编制企业经营计划,包括筹建、开采到洗选等各个环节的计划书,内容涵盖开采设计、劳动保护等各个方面。矿业局依据法律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依据该计划对煤矿经营情况进行日常监督检查,督促其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中德对比分析
煤矿开采安全技术比较
支护方式。德国煤矿巷道断面均为半圆拱形大断面支护。国内煤矿支护方式主要是“锚杆+锚网索(喷)”支护,有的矿井采用砌碹支护或U型钢支护,矿井巷道断面较小,有的矿井巷道变形严重维修量大,巷道扩修量多达60%。
冲击地压防治。德国煤层厚度在1.5~3.5 m左右,与我国部分冲击地压矿井厚煤层相比冲击地压危害性较小。但就煤层冲击治理方案而言,与我国的“强支护、强卸压、强检测”理念是一致的,但是国内一些矿井对有冲击倾向煤层危害程度认识不够,卸压程度不足,没有采取积极预防措施。
瓦斯治理。德国煤矿开采煤层具有硬度大、瓦斯压力小、含量低,透气性高、易抽采等特点。相比较而言,我国个别省区煤层瓦斯含量高、压力大。在瓦斯、一氧化碳传感器方面,德国煤矿普遍使用红外线传感器,测程范围大(0~100%),稳定性强,不受温度、水等环境的影响,而我国仍然在大量使用催化原件传感器,测程范围小(0~4%),稳定性差,易受环境影响。
粉尘防治与职业病预防。我国《煤矿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防治规定》(总局令第73号)对煤矿防尘工作做出了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工作及防尘效果上与德国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煤矿对防尘认识尚有差距,技术防尘和个体防护现场执行落实不到位;二是职工待遇保障有差距,体检发现职工患有尘肺病时,未像德国一样执行岗位调整工资收入差额补贴;三是煤矿粉尘浓度测定不规范,不能准确反映实际数值,而德国煤矿粉尘检测工作每月由矿井粉尘测量员现场取样交由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并出具报告,数据有权威性。
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比较
德国“采矿4.0”是在基本实现采矿机械化、自动化的基础上,向智能化迈进。我国煤矿目前还基本处于机械化和自动化发展阶段,实现智能化的基础尚未夯实。尽管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煤矿安监局相继推广了陕煤化集团黄陵一矿智能化无人开采技术经验,推进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科技强安专项行动,但是机械化、自动化整体上还有差距,比如在煤岩自动识别技术、单轨吊辅助运输方式和刨煤机采煤技术等方面。
事故报告和救援比较
我国制定实施了《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对生产安全事故报告程序、内容及调查处理作了详尽规定,《安全生产法》也明确事故报告要全文公开。总体上讲,我国比德国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要求更为具体。比如,德国事故全部情况一般要经1年以上才能完全调查清楚并公布,而我国事故调查时限要求一般不得超过75日,特殊情况不得超过135日。
我国事故救援工作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和企业的事故救援工作职责,建立了矿山救护队、消防队、医疗等专业事故救援队伍体系。矿山救护队运转费用由政府或煤矿企业承担,装备投入、日常训练相对德国矿山救护队较多。我国事故救援志愿者数量多,但是缺少专业培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另外,我国煤矿事故救援参与指挥人员多,指挥地点基本为开放式,容易受外界干扰。并且德国煤矿事故救援指挥室内设有专人对救援指挥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有利于查明责任和分析事故原因。
思考和建议
学习借鉴德国煤矿“大断面、强支护”深井开采技术。建议在深井项目安全核准时,将“大断面、强支护”作为必备条件。
鼓励煤矿企业引进“一七”防灭火系统。鼓励在煤层自燃发火倾向性强的矿区推广和应用该技术,以提高回采工作面初采、过构造、收尾时期预防煤层自燃发火能力,以及火灾事故救援能力。
加强粉尘防治与职业病预防工作。根据作业场所粉尘浓度等级研发井下工作岗位分类,合理确定各类岗位合理班工作时间,对不宜接尘人员适时进行岗位调整。
学习借鉴德国“采矿4.0”先进技术。建议将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以下简称“四化”)列为煤矿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重点工作,进一步促进“四化”建设。
逐步取消小绞车运输。德国的经验表明,小绞车运输完全可被取代。建议在条件适宜矿井,积极推广单轨吊辅助运输,以减少井下作业人员,提升安全保障程度。
健全完善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建议对情况复杂的事故,坚持时间服从质量的原则,适当延长事故调查时限,确保能够真正将事故原因彻查分析清楚,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防止同类事故发生。
篇2
一、沈阳国有企业的基本情况
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2014年末,沈阳有国有企业177户,2014年产值2527.2亿元,占全市的18.0%;利税373.4亿元,占全市的32.8%;从业人员17.1万人,占全市的19.4%。随着企业改革的持续推进,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沈鼓集团、沈阳机床集团、北方重工集团、特变沈变集团等成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沈阳机床集团的i5数控机床、北方重工集团用于隧道工程、电站和煤炭采掘的高端装备,沈鼓集团的大推力往复式压缩机、核电泵类产品等在国内同行中占据领先优势。但在宏观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多数国有企业出现负增长,传统制造业技术设备老化、产品附加值低、利润空间小等顽疾进一步凸显,我市正面临着严峻的下行压力,稳增长的困难前所未有,国有企业对工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减弱。
二、沈阳国有企业现存的主要问题
近两年来,沈阳国有经济运行质量并不高,无论是体制机制等宏观层面,还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微观层面都面临诸多共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体制困境、市场困境和创新困境。
(一)体制困境
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沈阳国有企业虽已大多数完成股份制改造,但产权单一、国有股独大的现象仍比较普遍,远远高于国内地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平均40%的国有股比例。产权结构的相对单一导致了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与经营者行为存在着复杂的状态,一方面政府对国有企业的运营仍有一些不合理的干预,企业社会包袱沉重,转型发展受到资金限制;另一方面也助长了国有企业安于现状的守业思维,习惯于享受国家、省、市政策优惠,自身转型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技术、人才管理模式仍具有明显的封闭烙印。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非国有企业以其较低的成本、经营的灵动性以及对外部先进模式的快速吸收带来的强烈冲击,部分国有企业危机感不足,行动缓慢,经济效益水平迅速下降。
(二)市场困境
当前,全球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我国经济发展也步入新常态,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经济环境变化和非国有企业以其较低的成本、经营的灵动性以及对外部先进模式的快速吸收带来的强烈冲击,部分国有企业由于传统产品占比大,危机感不足,行动缓慢,导致产能过剩、订单持续下降、市场需求萎缩等供给侧矛盾突显。调查数据显示,受国内外经济增速放缓和制造成本增加的影响,我市国有企业中反映订单不足和一般的企业占78%,人力成本增加企业占65%,原材料成本上涨的企业占31.7%。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消化过剩产能、调整产品结构、提质增效已刻不容缓。
(三)能力困境
首先是产品成套和基础配套能力不足,无法实现由“生产性制造”向“服务性制造”的转变。部分具有实力的大型制造企业虽然在石化、矿山、输配电等方面有一定的成套能力,但总体来说成套水平还不够高,由于没有工程设计、总承包资质,在国家大型工程中竞争不过大型央企;多数中小企业则由于资金、人才及创新驱动力不足而导致设计、制造和加工能力薄弱,工艺(软件)和设备(硬件)配套水平欠佳。
其次是协同创新能力不足。沈阳虽然具有良好的技术和科研基础,但科研院所、高校等机构与制造企业缺乏良好的信息沟通以及成果转化机制,产学研合作严重缺失。统计显示,沈阳企业大多选择自主研发的科技创新方式,自主研发比例约占58%,委托高校、科研单位研发的占7%,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研发的占12%,平均每年只有7%―8%的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低于全国10%的平均水平。
三、沈阳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对策建议
加速推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一方面要着力清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和完善国有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激发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创新能力建设,促进国企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真正成为区域振兴的带动者。
(一)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首先应加大政府简政放权力度,取消制约国有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性负担,解决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责,建立起高效的委托机制与国有资产经营管理机制,既充分发挥国企的自主权。又保障政府对国有资产的剩余索取权。通过推进职业化经理人市场建设,建立市场化的用人、薪酬机制,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
其次要全面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加快国有企业公司股份制改革步伐,实现国企绝对控制向相对控制的转化,确保国有产权的健康流转和非国有资本的决策权。鼓励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间根据产业与资本的关联性进行股权转换和交叉持股,在厂长负责制、承包制、国有资产管理公司的基础上,通过资本市场与相关制度的调节,促进民营企业的私人股、法人股等以一定比例进入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主体的多元性,激发其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实施创新驱动,加速国有企业发展动能转换
摆脱低端制造的发展模式,国有企业必须摒弃孤立、封闭的发展思想,积极提升外部技术获取能力和技术整合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创新。首先,国有企业要加大自身技术创新投入,建设高水平技术创新机构,以此为载体聚集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内外部转化;其次,国有企业应与高校、科研机构广泛对接,建设开放、共享的创客空间和创新平台,充分利用知识交互效应推进产业共性技术的合作研发,力争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最后,有条件的国企还应该放眼全球,积极走出去,一方面精准定位,化解过剩产能,另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或海外并购,获取国际领先技术并做好消化吸收,加速提升自身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三)开展示范工程,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步伐
篇3
【关键词】公路;压实机械;新技术;新理论
1.前言
在公路修筑中,压实机械是很重要的设备,无论路基、地基层、基层和面层都需要很好的压实,以达到一定的密实度,提高道路的承载能力,并防止沉陷、水分渗透等。随着交通运输量的迅速增大,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施工部门对压实机械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近些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压实机械的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等过程实现智能化以及高度自动化成为可能。
2.压实机械的新技术
2.1压实控制技术
近些年来,公路工程的土方工程量不断增大,采用传统的压实施工控制难以满足相关规范关于公路压实度的要求。科学技术在公路压实施工中的广泛使用带动了压实过程的自动监测、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技术的迅速发展。有人提出制造一种机器,这种机器通过振动部件与基础相互作用的动力特性比较科学的反映公路施工压实进度,不失为一种合理的压实控制技术。很多公路施工单位根据这种公路施工压实实时监测的基础,不断追求公路压实信息的实时化处理。在国外的某些公路项目施工中已经有公路压实信息的实时化处理系统控制路基和路面底基层的压实的先例。这种系统的硬件设施有振动压路机、压实度仪、压实记录系统和个人计算机软件等。其工作的原理为:压实度仪将测量竖向振动的结果转变为电信号传给处理器;处理器将根据信号计算出的压实仪值、频率等显示在各种仪表上;压实施工人员根据仪表度数检测压实的进度;在整个压实过程完成以后,可以在现场将连续压实控制系统记录的报告打印出来[1]。
2.2压实机械智能化
随着微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液压与电子控制有机结合使得压实机械的设计、制造、使用、维修到过程不断实现智能化,显著提高了压实机械的压实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广泛使用将自适应和自学习技术引进压实控制中,使得压实机械可以按照土质的变化情况不断调整自身各种工作参数,如振动频率、振幅碾压速度和遍数等,以使压实机械自动适应外部工作状态的变化。利用速度、压力、流量等传感器,采集压路机械工作状态参数引入自我诊断系统,实现故障自动报警、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快速调节及压实度的随机检测,使压实作业始终在最优条件下进行。
压实机械实现智能化,使得压实系统能根据公路的实际状况自动选择与被压材料的密实度状况相匹配的振幅,其优势也是很明显的,不仅能有效提高压实度的均匀程度,避免由于压实机械的工作参数与被压实材料密实度不相配导致的压实不足或过压实现象,而且能够消除振动轮的跳振,避免粗骨破碎[2]。
Bomag公司研制成功的一种智能压实系统能够使振动轮在垂直或水平的两个极限或在其间的任何状态下工作。压实系统能够根据被压实材料的密实度选择与之相配的最优工作参数,如对于压实机械压实的材料具有低密实度的情况,系统自动调整振动轮的工作方式而在垂直方向输出最大激振力;而对于压实的材料具有高密实度的情况,则系统调整振幅的输出为水平方向,从而满足公路的压实度要求并实现均匀压实目的。压实系统的自动调幅过程是通过其中的传感器传回振动过程中的信号经运算处理后传给传动机构实现的,通过处理后的信号改变两组偏心块的相位角以进行调幅过程,实现压实机械的适应性调节。
此外,无人驾驶或地面遥控压路机也迈出可喜的一步,取得很大进展。如长沙矿山研究院研制成功的YZJ19A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地面遥控的振动压路机。但是由于我国振动压路机起步晚,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重型和超重型振动压路机生产数量和品种仍然较少,产品的可靠性和外观质量等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和自动控制技术方面仍低于国外先进水平。
2.3计算机仿真压实过程
20世纪50年代的仿真机大部分是以电子模拟计算机为主机实现的,在部分特殊应用领域内也有以液压机、气压机或阻抗网络作为主要模拟设备的[3]。“由于电子模拟计算机的精度较差等缺点,从70年代初开始 ,数字模拟混合仿真机得到发展。到了70年代末期,以数字机为主机的各种各样专用和通用仿真机得到普及和推广。”由于高性能工作站、巨型机、小巨机、软件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取得引人瞩目的进展,在80年代内人们对智能化的仿真机寄予希望,也在综合集成数字仿真和模拟仿真的优势的基础上 ,设计出在更高层次上的数字模拟混合仿真机,在一些特定的仿真领域内,这种智能仿真机和高层次的数字模拟仿真机都取得令人鼓舞的结果[4]。
由瑞典Geodynamik技术咨询公司开发的振动压实过程计算机仿真软件提供的仿真模型允许将土壤最基本的物理学特性作为计算机的输入参数,通过这种计算机仿真程序可以在不同的土壤条件和不同的机械参数下模拟滚轮与土壤相互作用的动力学特性,并且还能够根据给定的土壤条件选择不同的压实机械机型和压实施工工艺,根据实际的公路状况选择合适的施工工艺。
2.4碾压作业连续控制技术
瑞典Geodynamik公司的压实设备控制与检测系统经过改装可安装于其它厂家的压路机上。这种控制与检测系统的硬件设施包括用于振动压路机和振荡压路机上的示波器,此外还有用于连续压实控制、文件系统和处理连续压实控制数据用的PC软件程序。其中的中央数据服务软件窗口可用于分析某一项目的连续压实控制在案信息,通过系统对其处理可将数据信息制成各种图表,这些表格还可以在系统的屏幕显示。
2.3压实工程辅助管理
Bomag公司研制成功的一种作为压实工程辅助管理的土方压实机械辅助软件,名为CARE,用户在这种辅助工具的作用下能够根据公路工程的实际状况(如工作量、现场条件、材料特性、压实度等)选择最为合适的三种压实机械配置方案,而这种辅助工具又对每一方案的使用参数(包括压轮类型、碾压速度和遍数、每层压实带的设置、最小与最大铺层厚度和铺层数、压实生产率和压实时间以及压实机械的振幅和频率等)都给出了合理的选用建议,以实现公路工程的最优化压实施工。
2.5防滑转控制系统
为了满足某些公路施工中的大型填方工程开发的防滑转控制系统可以简称为ASC(Anti-Slip control)。这种控制系统借助于调整液压驱动系统的流量给压实机械提供最佳牵引条件,极大地提高压实机械的爬坡能力,同时换能避免机器停顿或下陷。这种控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为进行大型工程的公路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2.6工业设计技术的应用
基于工业设计技术的第三代压实机械改变了压实机械驾驶室和大斜坡的发动机罩的外观,改用圆弧形的外观造型,极大的增加了压实机械驾驶室的活动空间(在30%以上),同时还能根据驾驶员的操作习惯选用舒适的高靠背座椅以及调节方向盘的高度与倾角[5],使得操作员的操作更为便捷。这种设计也增强了压实机械的隔离噪声与振动能力,整体的压实机械设计更为科学合理。
3.结语
总之,近些年来我国的交通事业发展极为迅速,交通量的不断增大对公路工程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公路工程项目中的一种重要施工工艺,压实施工对于提高公路的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公路工程项目中的压实施工,在压实过程和机器工作状态实时监测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压实机械的智能化和自动化,为建设高质量的公路设施绘制了宏伟的蓝图。
【参考文献】
[1]赵延峰.公路压实机械新技术与新理论[J].民营科技,2012,(01):39-40.
[2]蔡亚杰.中小型压实机械在公路养护中的作用[J].西部交通科技,2009,(03):92-93.
[3]金洪峰.现代压实机械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1,(07):22-24.
篇4
关键词:矿产地质;勘探;技术
中图分类号:U416 文献标识码:A
矿产本身属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地球本身的存储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而盲目的开采,就会导致能源危机越来越严重,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地完善了矿产地质勘探技术,能够有效保护矿产资源,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一、我国矿产地质勘探的现状
目前,我国各个矿产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比如铁矿作为我国矿产的主要资源之一,我国具有诸多种类的铁矿,全球内所发现的铁矿类型在我国都有开发,但是,由于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较低,进而导致我国铁矿勘探程度较低,仅仅对浅薄层的铁矿资源进行了开发和利用,进而导致我国铁矿还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潜力,我国主要的铁矿分布就是中东部高以及西部低的特点。我国西部一些地区甚至还没有进行过勘探工作,从而为我国以后的矿产地质勘探技术发展提供了主要的方向。我国铁矿的勘探工作取得了较为喜人的成绩,目前我国已经开发和利用两千多铁矿产地,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另外,一些十分稀有的金属矿产和有色金属矿产得到了充分的开发和利用。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完善和创新基础地质学,并且在不断完善和成熟的开发勘探经验的引导下,我国矿产地质勘探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创新,目前比较常见的先进科学技术包括了遥感勘探、地质探查等先进的技术,在进行勘探方法选择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最为合适的勘探技术,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勘探工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二、矿产地质勘查的技术内容
1.闭坑矿山勘查
矿产地质勘探的过程中,必须要对矿山进行复垦和关闭工作,相关的企业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复垦和关闭工作,并且要做好及时的地质环境检查工作,做好矿山环境的保护工作。在进行闭坑选择的时候,必须要在矿产开采完成之后进行,及时地将相关信息上报相关部门,如果发现了闭坑和废弃矿山的时候,必须要由政府对其地质环境进行严谨的调查工作,并且做好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评价之后,才能够为其提供科学、合理的勘探建议,保障勘探技术的先进性和适合性。
2.生产矿山勘查
在对生产矿山进行勘探的时候,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勘探,并且对矿山的服务年限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工作,严格地做好勘探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扩大生产矿山的资源储存量。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矿山地质勘探技术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不断地扩大找矿的范围,还必须要积极的引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结合相关部门的政策对矿山的矿产资源进行实际开采工作的实时监测和记录等工作,将相关的资料信息进行保存,从而才能够不断地完善和创新矿山的矿产存储量的信息,为矿山的开采工作提供准确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信息,从根本上保障矿山开采的安全性。
3.危机矿山接替资源勘查
为了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矿山的服务年限,实现矿山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要对大中型矿山地质进行大规模的勘探工作,尤其要对其进行危机矿山接替资源的勘探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了铜、铅以及锌等矿山。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潜力在进行评估和评价的时候,其结果能够直接影响到矿山的发展前景,所以,对于比较特殊的矿山,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进行评价和勘探工作,比如地质条件比较好等条件的危机矿山。在矿区和矿区内部必须要做好矿产的预测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找矿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三、我矿产地质勘探的发展
1.电勘查找矿技术
电勘查工作的主要原理就是通过被动源电磁阀以及激电法等对固体矿产进行勘探工作,其主要的电勘查技术能够对数据进行多参数以及多功能的收集和处理工作,进而才能够有效地将各种信息进行同步频域和时间域获得,从根本上提高找矿的成功率和效率,为矿产地质勘探工作提供看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化探找矿技术
地质测试工作对于地质的找矿来说十分重要,化探分析工作作为现代找矿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其设备仪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根本上提高了结果分析的质量和准确性,为化探险异常区的圈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3.地震勘查技术
地震勘探技术更加适用于比较复杂的介质条件,其本身能够对矿区的深、浅目标进行十分详细和严谨的探测工作。对于复杂条件来讲,能够有效地完成多种地震波的分析。对于金属矿区来讲,尤其其本身的条件十分的复杂,能够通过多类型地震波进行数学和物理模拟分析工作,并且积极的进行探索,从而能够得到其最佳的组合类型,从根本上能够提高其找矿效率。
4.物探智能化多参数互约束解释系统
在进行物探的时候,应该积极结合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最终实现物探技术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通过三维演练的方式能够及时地获取相应的信息,其主要能够通过反复的演练和约束反演和联合反演等对参数驾驶技术系统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最终能够实现对找矿信息资源实现全过程以及动态的可视化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果,保障矿产地质勘探技术的快速发展。
5.航空物探找矿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物探找矿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十分先进的技术就是以航空物探技术为基础的3S技术,其能够对不同区域进行科学、合理的勘探,通过遥感技术还能够从根本上提高矿产地质勘探的效率和质量,全球定位系统能够综合、科学的运用地质和地形信息,航空物探本身具有诸多优点,比如高效、高速以及准确性高等诸多特点,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6.勘查技术一体化
矿产地质在进行勘探的时候,各种勘探技术本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优点,在进行固体矿产勘探的时候,一种勘探技术不能有效地实现勘探工作,必须要在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勘探技术,才能够保障勘探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进行勘探的时候,必须要选择最为适合的勘探技术,才能够保障矿产地质勘探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能够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的弊端,必须要不断地树立一体化意识,才能够充分发挥出勘探技术的优势,提高勘探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随着地质勘探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能够从根本上保障勘探工作的开展,避免出现违规操作,逐渐将一体化方式融入到勘探工作中,从根本上提高了矿产地质勘探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矿产资源作为社会发展的主要助力,必须要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地促进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矿产资源开采和利用的效率和质量,进而保障我国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
[1]杨英.矿产地质勘探找矿的具体分析[J].地球,2014(9):131-131.
[2]张元,侯振广,吴金宏,等.试论矿产地质勘探研究方法及运用[J].地球,2015(6):149-149,145.
篇5
[关键词]煤矿安全;技术进展;科技对策;发展方向
近年来,我国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加大了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科技创新和监管监察的力度,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1]。2005年到2014年的十年间,我国煤炭产量从2.11Gt攀升到3.87Gt,增加83.4%;煤矿事故起数从3306起下降到509起,下降84.6%;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从5938人下降到931人,下降84.3%;百万吨死亡率从2.811下降到0.255,下降90.9%。但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依然面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健康备受关注、科技支撑仍待加强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十三五”期间,有必要围绕煤矿安全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强化技术创新和集成示范,推动煤矿安全科技水平再上新台阶。为此,在总结分析我国煤矿安全科技近年来的主要进展和当前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三五”我国煤矿安全科技的对策和方向建议。
1煤矿安全科技主要进展
“十二五”以来,煤矿安全领域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生产企业注重产学研用相结合,以实施“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国家科技计划为契机,广泛开展科技合作和技术创新,在基础理论、关键技术、重大装备和工程示范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提供了重要支撑。
1.1煤矿瓦斯灾害防治
瓦斯灾害监控预警和瓦斯高效抽采利用是瓦斯治理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瓦斯含量快速准确测定技术实现了120m长钻孔定点取样,20min内快速测定瓦斯含量,测定误差小于7%,并在100多个矿井推广应用。开发的基于2个“四位一体”煤矿瓦斯灾害监控预警系统,大幅提高了瓦斯灾害预警自动化水平,预警准确率达75%以上。研制成功国内首台最大扭矩12000N•m大功率定向钻机,在晋城寺河煤矿完成1881m井下近水平长钻孔施工,创造了煤矿井下顺煤层定向钻孔深度的世界纪录。研制成功适用于f≤0.5松软煤层的高转速大扭矩螺旋钻进装备、空气套管钻进装备及地面远距离自动控制钻进装备,在松藻、淮南、平顶山等矿区广泛开展示范应用,松软煤层钻孔深度最深达271m,钻孔成孔率达到76.9%。开发了煤矿采动区顶板“L”型地面井抽采技术并在晋城寺河煤矿成功应用,抽采浓度最高达93%,抽采纯量最高达3.11万m3/d,实现了本煤层采动影响区、采空区连续抽采,工作面瓦斯浓度降低约30%[2]。
1.2煤矿水害防治
水源和导水通道探测、水害预测、注浆堵水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水文地质探测与水害治理技术体系日趋完善。研发的井下瞬变电磁仪,可用于井下掘进头、侧帮、顶底板、充水采空区、充水陷落柱、含水层等隐蔽水害探测,最大探测距离达200m,准确率达到70%。研发的自记式地震仪及数据处理与解释软件,显著提高了断层、陷落柱、煤层变薄带等异常体的探测精度,探测距离达1600m。研发的动水大通道突水钻孔控制注浆高效封堵技术,解决了携袋钻进、钻注一体化转换、注浆入袋、抛袋提钻等技术难题,在陕西榆卜界煤矿涌水量约1200m3/h的动水条件下,对高3m宽4m的过水巷道实施封堵一次成功,封堵巷道不足50m,注浆量不到850m3,施工工期仅18d[3]。
1.3煤矿火灾防治
早期预测预报、监测预警、新型防灭火材料和装备等是矿井火灾防治的关键。目前已形成了以自然发火早期预测预报、阻化剂防火、氮气防灭火、凝胶防灭火、黄泥灌浆防灭火技术等为主体的内因火灾防治技术体系。形成了以胶带机火灾预测与自动灭火技术,惰气灭火、泡沫灭火、惰泡灭火技术等为主体的外因火灾防治技术体系。煤矿井下移动式碳分子筛制氮装置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氮气出口浓度≥98%,出口流量≥2000m3/h,填补我国煤矿井下移动式大流量制氮装置的空白[4]。
1.4煤矿粉尘防治
形成以煤层注水防尘、喷雾降尘、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等为主体的防降尘技术体系,以及被动式隔爆、自动抑爆技术两大类多类型防隔爆技术体系。粉尘浓度、粒度分布测定等粉尘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可对作业环境粉尘浓度进行实时、在线监测[5]。研制出国内首套煤矿井下掘进工作面综合除尘系统,在神东等矿区得到成功应用,呼吸性粉尘除尘效率≥99%,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5冲击地压防治
形成了以岩石力学方法和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与评价体系,建立了包括区域防治与局部防治的冲击地压防治体系[6]。针对目前国内外已有微震监测系统只能被动接受煤岩体破裂产生的微震信号和震源定位精度不高的现状,研发出自震式微震监测系统,实现了监测区域内波速场的实时反演与解算,提高了微震监测系统的定位精度,微震监测系统的震源定位精度达到5~10m。
1.6煤矿热害防治
形成了矿井热害预测、评价、控制成套技术和装备,为改善工作环境和保障职业健康提供了重要技术装备支持。成功研制首套地面集中降温的核心设备———高低压转换装置,温度跃升小于0.5℃,设计压力16MPa,已在平煤神马集团建设示范矿井[7]。
1.7煤矿应急救援
形成了事故预警、培训演练、逃生避难、抢险救援等一系列成套技术和装备。在人员精确定位技术、无线救灾通讯、应急避灾信号引导、应急救援指挥系统等领域取得一系列先进成果。采用无线MESH网络、骨传导等技术研制了KJ30矿用救灾无线通信系统,救护队员可快速搭建数据传输通道,将事发地点的现场图像、环境参数、救护队员生命体征等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支持双向对讲,供救援指挥人员实时掌握救援情况并进行可视化管理和调度,目前已在14个国家矿山应急救援区域队进行推广[8]。
2煤矿安全科技面临的形势
在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和煤炭行业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煤矿安全生产也呈现新的特点,面临行业形势不容乐观、事故总量仍然偏高、区域发展极不平衡、职业健康备受关注等突出问题和严峻挑战。
2.1煤矿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首先,尽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但重特大事故仍时有发生。据统计,2012~2014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重特大事故71起,死亡1278人,其中煤矿44起,死亡747人,分别占61.97%和58.45%;其次,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仍然存在较大差距。2014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255,仍远高于欧美主要产煤国家平均0.03的水平;再次,煤矿安全生产指标持续走低,百万吨死亡率等指标低位反弹和反复的风险增大。此外,能源革命也给煤矿安全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煤矿安全水平极不平衡
长江以南及西南地区地质条件极为复杂,80%煤层为急倾斜、倾斜煤层,薄煤层多,厚度0.6~2m,局部断层密度达到35条/km2,机械化程度极低。2012年,全国仅云、贵、川、渝、湘5省市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均超100人,共死亡672人,占全国的49%,而5省市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的13%。2013年,全国仅云、贵、川、渝、湘5省市的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均超90人,共死亡494人,占全国的46%,而5省市煤炭产量仅占全国的12%。
2.3煤矿开发条件不断变化
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具有“东贫西富”、“东深西旱”的特点,煤炭开发不断向西部和深部转移。东部拥有约90%的经济总量,而煤炭资源的赋存仅占总量的30%;西部煤炭资源的赋存占70%,经济总量仅约为10%。目前全国已有47座超千米深井,最深已达1501m,随东部煤炭开采深度增加,高地应力、高瓦斯、高地温、高承压水等带来的安全问题更加突出[9]。新疆等西部地区大倾角煤层、巨厚煤层、三软煤层的安全高效开采也面临严峻挑战。
2.4隐蔽致灾因素难以精确普查
煤矿隐蔽致灾因素通常无明显的显现特征,具有隐蔽性、时变性、脆弱性等特点,探测和预防难度大。煤矿灾害事故大多都与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紧密相关,隐蔽致灾因素已成为引发煤矿水害、瓦斯和顶板等重大灾害事故的主要原因[10]。据不完全统计,在煤矿重大事故中,与地质条件有关的各类重大事故占90%。隐蔽致灾因素的致灾机理和预防机制、隐蔽致灾地质因素的快速精细探查技术与装备是研发重点。
2.5煤矿职业危害备受关注
煤炭开采过程中存在的粉尘、噪声、高温、振动、高湿等职业危害,对职工安全健康造成严重威胁。2013年共报告职业病26393例,其中尘肺病23152例;煤矿职业病15078例,其中尘肺病13955例[11]。煤矿尘肺病约占新发尘肺病总数的60%。在有效遏制重大人员伤亡事故的同时,如何预防和控制职业危害,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成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
2.6煤矿安全投入面临困局
受宏观经济影响,煤炭需求持续下滑,供大于求现象十分严重,煤炭行业低迷现状或将持续。煤炭企业在经济效益普遍下滑亏损条件下,资金周转困难,安全投入难以保证。因此,煤矿安全技术装备的经济性和实用性越来越成为现场应用考虑的重要方面,技术成果应用示范和推广难度加大,容易影响科技成果研发和应用两方面的积极性。
3煤矿安全科技发展的方向
国家能源局、环保部、工信部在《促进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利用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5%以上,掘进机械化程度达到62%以上。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煤炭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15以下。为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目标,有必要针对煤矿安全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提出针对性科技对策和发展方向。
3.1攻克灾害防治技术瓶颈,打好灾害对抗战
针对煤炭开发向深部和西部转移出现的灾害新特点,以“超前预测、主动预警、综合防治”为重点,研发煤矿隐蔽致灾因素动态智能探测、煤矿重大灾害风险判识及监控预警、煤矿深部开采动力灾害防控技术。重点突破小尺度地质异常体精细探测技术、隐蔽致灾因素井上下立体动态探测技术、煤矿重大灾害判识预警模型及方法、突水水源在线快速判别与智能注浆系统、超千米深部流变围岩控制技术、深部矿井耦合动力灾害防治技术、高温诱发瓦斯煤尘爆炸及自燃火灾防控技术、矿山呼吸性粉尘监测与防治技术等。
3.2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打好安全战
当前“减人促安”、“无人则安”的理念被广泛认同,通过提升煤矿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可在提高煤炭生产效率的同时显著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为此,有必要围绕煤矿重点生产环节及安全保障系统的机械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开展攻关,重点突破煤矿巷道高效快速掘进技术与装备、难采煤层机械化开采技术与装备、清洁智能辅助运输技术与装备、无人化综采工作面巡检机器人、“人-机-环境”信息感知和交互技术与装备、智能生产调度系统等,促进煤矿“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提升安全高效开采水平。
3.3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打好灾变时应急战
煤矿应急处置与救援是煤矿安全生产的最后一道防线,为保障煤矿灾变时期应急救援技术装备“找得到、调得来、用得好”,急需研制集紧急避险、灾区侦测、通信定位、应急救援于一体的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和装备。重点突破煤矿重大灾害灾情演变规律、煤矿灾变环境侦测及存储技术、灾变环境应急通信及遇险(难)人员精确定位技术、快速逃生避险救援保障技术及装备、煤矿救援通道快速构建技术及装备、智能化应急预案及应急救援辅助决策技术,提升煤矿重大事故应急处置与救援技术装备水平。
3.4提高监管执法技术水平,打好安全监管战
监管监察是加强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有必要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监管监察的科技含量和科学化水平。重点突破现场监督检测装备、现场执法与调查取证分析装备、信息化装备、执法配套装备等,全面提升监管监察技术装备水平[12]。此外,要加强对煤矿安全现有技术标准和规程的调研和梳理工作,对缺乏科学性、合理性的重点技术条款和关键技术参数进行深入研究,做好技术标准规范的修订和制定工作,为煤矿安全生产和监管监察提供科学指导和依据。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矿山机械;故障;诊断;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随着采矿业规模日益增大,采矿的机械设备也日趋大型化、连续化、机电一体化,其性能与复杂程度不断提高,对设备故障的诊断也更为复杂。靠传统的人工或半自动化的方法来维护机械设备,无论是数据的可靠性或实时性,还是设备的维修质量均无法满足要求,导致矿山机械在施工过程中停机多,检修时间长,严重影响到安全生产的进度和质量。所以,为了保持矿山设备良好的技术状态,加强矿山机械的故障分析及维修保养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矿山机械故障原因分析
1.1管理技术与相关设施方面的原因。当前不少矿山单位管理技术比较落后,部分先进的技术、检测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构造比较精密、复杂以及需要智能化控制的相关技术、机械设备,很难从表面上发现隐患、故障问题。
1.2检修人员自身方面的原因。由于检修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不强,加之分流与转岗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检修技术人员的实际流动性非常的大。同时,由于检修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可以独当一面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非常的少;部分维修人员一味地重视维修工作,对矿山机械设备检修之前所发生的各种故障问题、原因以及重要的构件磨损等情况不甚清楚,对机械设备没有全面的了解,实际检修过程中可能会增加矿山机械设备的故障概率。
1.3具体检修操作方面的原因。在对矿山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检修操作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规范行为,皮带轮和轴承拆卸过程中通常用锤子进行硬敲,导致部分零构件出现严重的变形。同时,一些零件安装过程中存在方向正确等现象,部分零件的安装方向有要求,但安装操作却正好相反时,可能会导致构件出现严重的损坏,机械设备自身也可能因此而难以正常的运行。在拧螺栓过程中,因不注重其操作顺序、力矩等,导致机械设备中的很多关键位置连接不当。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螺栓对拧紧的顺序通常都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对拧螺栓角度要求也比较严格,若角度不对则可能会导致其难以拧紧。部分螺栓应当加力杆、扳手进行辅助操作,通常会导致其拧紧力矩太大,致使螺栓出现严重的故障问题,最终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2、矿山机械故障诊断方法
2.1仪器诊断技术
仪器诊断技术是借助仪器对机械故障进行诊断。系统的压力、流量、温度、噪声、震动、油的污染、泄露、执行部件的速度、力矩等,通过仪器显示或计算机运算得出判断结果。矿山机械运行状态不正常时,往往温度会发生异常,如异常升高等。由于机械的温度不能直接测定,因此要借助于物质的某此与温度变化有关的物理特性来进行间接测量。例如红外测温的原理是将机械发射的具有辐射能的红外线转变成电信号,由于红外线辐射能的大小与机械的温度相对应,因此可以根据电信号的大小来确定机械温度的高低当使用红外测温手段对矿山机械进行故障诊断时,最核心的问题是必须要准确获得被测设备的温度分布情况或故障相关部位的温度值。因此,为了提高红外测温的准确度,必须在对检钡l结果进行分析处理的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来选择好的检测条件,或者对检测现场结果进行合理的修正。
2.2远程故障诊断技术
远程故障诊断技术是通过设备故障诊断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在矿山机械设备上建立状态监测点,采集设备状态数据;而在矿井调度中心对设备运行进行分析诊断监测的一项技术,远程故障诊断与维护的实现可以使矿山设备的故障诊断更加灵活方便,也能实现资源共享。机械设备运行时产生多种信息,当其功能逐渐劣化时,就出现相应的异常信息,如,机器的状态变化而产生的异常振动、噪声、温度等机械信号:机械劣化过程产生的磨损微粒、油液及气体成份变化的化学信号等。利用检测仪器对最敏感的故障特征信号进行状态监测,做出正确的分析和诊断,可以及时预测机器设备可能发生的故障。传感器安装在诊断对象(设备)上,以传递温度、压力、振动、变形等信号,这些信号进一步转化为电信号,输入到信号处理装置,在信号处理装置中将输入的诊断信号与预先储存在系统内的标准信号进行比较,标准信号是根据事先积累的大量数据资料和实际经验分析归纳而制定出来的判定标准,是设备各种参数的允许值。通过比较做出判断,确定故障的部位和原因,预测可能发生的故障。
3、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策略
3.1加强对机械设备故障维修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只有充分调动机械设备维修人员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维修工作的全面落实。同时,还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尤其要注意基础知识理论、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他们可以有效地掌握机械设备专业维修知识,培养他们判断和处理故障问题的本领。
3.2将机械维修工作有效地落到到实处。应当根据矿山机械工程建设与发展要求、施工计划以及机械设备的应用状况,编制一套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同时要求维修人员掌握机械设备的具体维修周期、时间等信息。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切实兑现机械设备故障维修方案之内容。同时,企业要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从而有效地发挥出矿山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
3.3改进和创新矿山机械设备故障修理模式和方法。针对当前矿山机械设备应用中的常见故障问题,当前最常用的维修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专业维修与综合作业。实践中常用的机械维修方式有两种,即互换修理与单机修理方式。其中,采用单击修理方式的维修质量比较差,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不建议使用。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是互换修理方式,该修理方式可以将机械零部件完全拆下来,不仅能够将替换的零件予以修复,而且修复后还比较方便检验,可以节约很大的费用。采取互换修理法可有效缩短机械设备的修理时间,大幅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保证其服役时间和质量。
4、机械设备保养问题分析
矿山机械设备保养过程中,按其时间不同可分为定期与特殊保养两种。其中,定期保养主要是指日常与分级保养;特殊保养则主要停用、封存、走合以及换季保养。日常运行过程中的保养工作,主要是指交接班时间段的保养操作,内容主要有清洁、调整、以及紧固和防腐等;同时,还要对其中的过滤系统、系统以及冷却系统和行走转向系统等进行全面的检查、调整。机械设备保养部位、保养内容通常都比较少,而且均在机械设备的外部,尤其是重要部位、易损部位。日常保养过程中,通过检查与调整离合器、安全保护装置、制动器以及具体的操纵部件等,确保其工作灵敏性。
5、结束语
总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子技术在矿山设备中的应用,促进了矿山生产现代化水
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矿山企业中的机械设备也逐渐向着大型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做好矿山机械设备维修与保养工作,是保证矿山生产目标的基础,因此应当加强对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与保养。
参考文献:
[1]郑德超.浅谈矿山机械设备的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J].技术与市场,2011(04).
[2]戎辉.浅谈矿山机械设备的使用诊断与维修[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5).
篇7
关键词:矿山,机械,设备,维修,保养
中图分类号: TD-9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通过对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进行研究,能够使矿山企业加强对机械维修的重视,并且及时发现设备的问题,然后合理、快速的解决,提高设备维修的准确性,同时也及时有效的对设备进行了保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设备的工作效率,提高了矿山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重视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和保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设备的维修和保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通过解决问题,和不断的引进技术和人才,使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质量提高。
1、矿山机械故障原因分析
第一,管理机制方面的原因。当前矿山机械设备维修管理模式,多采取的是计划预期检修模式,不仅难以使矿山机械维修活动满足经济管理要求,也不符合经济性要求,因此改进管理模式成为当前生产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二,管理技术与相关设施方面的原因。当前不少矿山单位管理技术比较落后,部分先进的技术、检测技术难以得到有效的应用,构造比较精密、复杂以及需要智能化控制的相关技术、机械设备,很难从表面上发现隐患、故障问题。
第三,检修人员自身方面的原因。由于检修人员自身的工作积极性不强,加之分流与转岗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检修技术人员的实际流动性非常的大。同时,由于检修人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可以独当一面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非常的少;部分维修人员一味地重视维修工作,对矿山机械设备检修之前所发生的各种故障问题、原因以及重要的构件磨损等情况不甚清楚,对机械设备没有全面的了解,实际检修过程中可能会增加矿山机械设备的故障概率。
第四,具体检修操作方面的原因。在对矿山机械设备故障进行检修操作过程中,由于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规范行为,皮带轮和轴承拆卸过程中通常用锤子进行硬敲,导致部分零构件出现严重的变形。同时,一些零件安装过程中存在方向正确等现象,部分零件的安装方向有要求,但安装操作却正好相反时,可能会导致构件出现严重的损坏,机械设备自身也可能因此而难以正常的运行。在拧螺栓过程中,因不注重其操作顺序、力矩等,导致机械设备中的很多关键位置连接不当。实践中可以看到,由于螺栓对拧紧的顺序通常都有一定的要求,部分对拧螺栓角度要求也比较严格,若角度不对则可能会导致其难以拧紧。部分螺栓应当加力杆、扳手进行辅助操作,通常会导致其拧紧力矩太大,致使螺栓出现严重的故障问题,最终影响机械设备的正常运行。
2、矿山机械设备的维修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矿山机械故障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应对:
第一,加强对机械设备故障维修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只有充分调动机械设备维修人员自身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保证机械设备维修工作的全面落实。同时,还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根据他们的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尤其要注意基础知识理论、专业技能的培训,从而使他们可以有效地掌握机械设备专业维修知识,培养他们判断和处理故障问题的本领。
第二,将机械维修工作有效地落到到实处。应当根据矿山机械工程建设与发展要求、施工计划以及机械设备的应用状况,编制一套科学合理的维修方案,同时要求维修人员掌握机械设备的具体维修周期、时间等信息。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切实兑现机械设备故障维修方案之内容。同时,企业要不断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从而有效地发挥出矿山机械设备的运行效率。
第三,改进和创新矿山机械设备故障修理模式和方法。针对当前矿山机械设备应用中的常见故障问题,当前最常用的维修方式主要有两种,即专业维修与综合作业。实践中常用的机械维修方式有两种,即互换修理与单机修理方式。其中,采用单击修理方式的维修质量比较差,而且还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不建议使用。实践中比较常用的是互换修理方式,该修理方式可以将机械零部件完全拆下来,不仅能够将替换的零件予以修复,而且修复后还比较方便检验,可以节约很大的费用。采取互换修理法可有效缩短机械设备的修理时间,大幅度提高机械设备的完好率,保证其服役时间和质量。
3矿山机械设备的保养方法
矿山机械的维护保养主要包括定期保养、日常维护、定期维护以及精度检查几个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所保养的内容也是有所不同的。目前而言,矿山设备的维修管理重心更加趋向于保养方面转变,主要包括日常维护保养、一级保养以及二级保养等内容。
3.1矿山机械设备的日常保养
日常保养主要有日例保和周例保两种。日例保主要由当天值日的操作工人完成,在交接设备时,按照规定添加油、擦拭好设备,同时检查手柄位置是否灵活、正确,低速运转时设备各项功能是否通畅。在设备运转过程中药注重设备的压力、温度、电气、气压系统等是否正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周例保是每周进行一次,对设备的外观、操纵传动、液压、电气系统等进行保养。
3.2矿山机械设备的一级保养
一级保养主要由操作人员进行保养工作,必要时维修人员在旁协助,主要是对设备的局部进行检查和拆卸,清洗其中的污垢,并疏通管道、油路,同时更换滤油器、毛毡等部件,保养时间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保养结束之后进行详细的记录,对未排除的隐患进行详细的记录以便于存档。其主要目的在于消除故障隐患,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3.3矿山机械设备的二级保养
二级保养主要以维修人员为主,对设备进行部分解体和修理,修复其中磨损的部件,对设备内部进行清洗、换油,从而使设备状态恢复到规定的要求。二级保养一般需要1~3d的时间,完成之后需要进行详细的记录归档。可以使设备达到完好的标准,提高了设备的可靠度,延长了其修整器。
3.4加强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的管理。
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复杂,需要根据机械设备的特点和出现的故障类型进行科学的选择,这就需要企业做好机械设备维修保养技术的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专业的维修保养队伍,以经验丰富、技术水平高的技术人员作为机械设备维修保养的主力,注重装配工艺,优化维修工艺;其次,要加强与机械设备厂家的合作,建立协作关系,在机械设备出现故障时要及时要求厂家进行专业的检测维护;最后,要严格按照机械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手册进行保养维修计划的制定和维修技术标准的执行,以实现维修保养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
4结语
矿山机械设备的保养和维修根据机械所处的环境不同而有所差别。根据机械设备的工作强度和所处环境,适当改变保养和维修频率,可有效降低故障发生率。当然由于影响矿山机械设备保养和维修的因素很多,在实际处理工作中较为繁琐,故通过加强职工的专业素质,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维修保养意识,唯有此,在矿山企业上下形成科学使用机械的氛围,才能真正提高矿山机械设备的可靠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伦冠德.机械设备故障检测诊断技术现状与发展[J].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2007(3).
篇8
一、产业背景
目前,县以磷化工为龙头产业,以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产业类别更加多元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但由于我县地理位置局限、工业基础较薄弱、配套设施落后等原因,我县工业经济发展在较大程度上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我县磷矿资源丰富,近年来,先后有4家大型磷化工企业落户我县,磷化工产业已逐渐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县的工业经济也借助磷化工产业的蒸蒸日上而迅猛发展。与此同时,我县的其他诸如机械加工、新型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等产业,虽然已起步并有一定发展,但从产业的规模以及经济效益上来讲,与磷化工产业都不可同日而语。磷化工产业在我县“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会存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从积极方面来看,这是我县县域经济发展有特色、有看点的体现,但以现实的眼光来看,这会影响到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平衡性,会对产业结构合理性产生不利因素,因此,我县工业经济亟需寻找突破口,发展壮大第二个“支柱产业”来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第二个支撑点,而机械制造业无疑是最有潜力成为这个“第二支柱产业”的行业。
二、机械制造业的优势
1、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机械制造业在我国工业中所占比重、积累、贡献、就业均占前列,而且机械制造业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是我国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战略性产业和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科技实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放眼全球,即使是各个已迈进“信息化社会”的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也无不高度重视机械制造业的发展。
2、机械制造业面临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年5月,国务院通过的《装备制造业调整与振兴规划》提出依托高速铁路、煤矿与金属矿采掘、基础设施、科技重大专项等十大领域重点工程,振兴装备制造业;抓住九大产业重点项目,实施装备自主化;提升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政策措施包括加强投资项目的设备采购管理、鼓励使用国产装备、推进企业兼并重组等。机械加工产业再次被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可见未来的2到3年将是机械加工业超常规发展的最佳机遇。
3、机械加工产业的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我国正大力发展重大技术装备领域(电力设备、冶金设备、石油化工设备、煤炭机械、纺织机械、轻工机械、建材机械)、汽车产品领域、农业装备领域、基础产品领域(数控机床及数控系统、数字化、智能化工业控制和仪表系统、重要基础零部件、环保机械)等四个领域,四个领域的蓬勃发展势必带来无比广阔的市场空间。以汽车产品领域为例,近年来,我国汽车市场火爆,巨大的汽车市场保有量强力拉动了汽车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全球汽车市场普遍不景气的今天,我国的汽车市场依然呈现稳步增长的趋势,不管是合资车企还是我国的自主汽车品牌都在此机遇中尝到了甜头,而国家对汽车行业的种种政策优惠显示,该行业的市场潜力依然巨大。
三、县机械加工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机械加工业经过20多年的成长,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就机械制造行业整体水平来说,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1、底子薄、基础差、规模小。由于区位劣势、起步晚、配套设施不全等原因,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规模。目前县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规模内企业仅车桥有限责任公司和湖北万山客车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年两家企业工业总产值合计24862万元,而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总值为25.06亿元,机械制造业所占比重不到十分之一。
2、行业总体水平不高。车桥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汽车车桥的专业厂家,目前年生产车桥能力达10万台套,新上的年产10万吨铸件项目正在建设中,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但是车桥在整个汽车产品产业链当中属于较低端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万山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各型客车的企业,具有年生产各型客车3000台的生产能力,但是该厂所采用的车身、底盘、发动机等汽车产业链中最具核心价值的产品均是从外地采购,再在该厂进行组装生产,产品的附加值已大大降低。
3、科技创新能力弱。的机械制造业普遍存在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弱的问题,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创新机制不健全,机械制造专业设计研发人才匮乏,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四、县发展机械加工业的思路
从行业发展趋势和我县自身条件来看,我县目前已具备加快机械制造业发展的条件,针对现状,特提出如下建议:
1、制定具体发展规划,明确行业发展目标。(1)建议政府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机械制造业的具体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措施,力争在2015年前后,使机械制造业发展成为我县继磷化工产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2)要确定机械制造业中的重点产业和重点产品,制订专门的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规划,例如我县的车桥公司与北汽福田、山东诸城汽车厂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可借此优势,继续发展为各大汽车制造商生产配套产品的产业。另外,我县是资源大县,县内矿山企业众多,每年对矿车及矿用器材需求量极大,发展矿山机械制造也具有非常好的前景。(3)要指导车桥公司等县内重点骨干企业明确具体的发展目标。
篇9
关键词 分布式发电 意义 发展思路
现代供电方式正经历从分布式供电到集中式供电,再发展分布式供电方式的演进过程,建设一个集中式供电为主、分布式发电为补充的智能电力系统将是未来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一、分布式发电技术及其特征
随着现代社会对电力多样化、普遍性的供电需求,传统电源、大电网带来的高污染、高损耗、高风险问题的加剧,以及电力电源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清洁能源与先进电网技术相结合使得分布式发电技术迅速发展。分布式发电具有投资省、损耗低、供电可靠和发电方式灵活等优点,特别是可以解决边远偏僻地区的用电问题,并对未来大电网提供有力补充和有效支撑,已成为未来电力系统重要的发展方向。
(一)分布式发电一般概念
一般而言,分布式发电主要是指利用分散式资源,在用户附近配置装机规模较小的发电设施,既可以独立的方式运行为特定用户单独供电,也可并入现有的公共电网运行并为用户提供电能。分布式发电的种类较多,包括燃料电池、燃气轮机、内燃机、微燃机发电技术,随着清洁能源技术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潮汐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余热余压废气利用发电和小型天然气冷热电多联供等逐渐成为分布式发电的主要电力电源形式。
(二)分布式发电主要特征
分布式发电系统与电力系统的“小机组”概念有本质的区别,具有先进的发电技术和良好的环保性能,在以大电站、大电网、超高压为特征的集中式供电系统建设周期长、投资大、损耗高、污染严重的情况下,鼓励发展清洁高效、容量小、布局灵活的分布式发电,是对现行集中式供电系统的有益补充。
分布式发电一般有以下优势:
1.安全可靠。系统中各电源相互独立,用户自行控制,可以实现安全、连续、平稳的供电,同时在大电网发生意外灾害时,可以作为可靠的备份电源。
2.应用便利。非常适合作为偏远山村、牧区以及快速城镇化中的商业、居民的供电电源;由于参与运行的系统简单,可以实现较为灵活、简便的模块化设计、建设、安装和维修,做到系统快速启停和区域电力质量和性能的实时监控。
3.调峰经济。在配电网中可以起到承担峰荷的作用,可以大幅度减少输配电线路设施投资,输配电成本很低、电损极少。夏季和冬季电力负荷高峰时期,采用以天然气为燃料的燃气轮机等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不但可解决冬、夏的供热和供冷的需要,同时能够提供电力,降低电力峰荷,起到调峰的作用。
4.清洁环保。分布式发电技术先进,绿色环保,资源利用效率高,减少大量无谓的投资和损耗,显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75%~90%,节能减排效果卓越。
5.能源多样性。可利用洁净能源(天然气)、新能源(氢)和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等)等多种能源资源,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冷、热、电等多种能源应用方式,对节约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6.独立发电。许多边远农村、牧区、矿山、哨卡等远离大电网,难以从大电网直接向其供电,采用光伏发电、小型风力 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的独立发电系统是一种优选的方法。
二、新疆发展分布式发电的有利条件和重要意义
新疆地域辽阔,能源以煤炭为主,煤炭资源分布北疆富集,南疆贫乏,由于全疆尚未形成统一电网,输电线路长,用户密度低、建设和输电成本高,南疆电力短缺情况依然严重,造成特别是南疆地区的一些边远地区电力建设滞后,还有大量的无电人口存在。然而新疆可再生资源蕴藏量居全国前列,开发潜力巨大,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分布式发电,从经济性、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改善民生、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许多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条件
1.丰富的资源条件。新疆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的蕴藏量均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在缺煤少电的南疆地区、高寒山区分布着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干空气能等资源,因此新疆发展分布式发电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条件,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明显的资源优势。
2.良好的产业基础。新疆基于优越的资源条件,在二十多年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中,通过大量的研究、引进、吸收、生产、应用,具备了一定的技术储备和较强的研发能力,形成了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和发电装机规模,积累了丰富的开发利用实践经验,成长出了金风科技、特新能源等高技术企业,使新疆具备了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主的分布式发电系统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支撑。
3.现实的客观需要。新疆地域广,属绿洲经济,存在着有许多分散的居民和生产活动,远距离输电或运送传统能源困难且不经济,而这些人口恰好分布在可再生能源富集区,发展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分布式发电,对于解决偏远地区的能源电力供应,优化新疆特别是南疆能源结构,防止农村生态环境继续恶化,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极具客观需求和发展潜力。
4.优惠的政策支持。2012年,由国家能源局向社会和有关部门提交了《分布式发电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和《分布式发电并网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办法首次明确提出国家拟采用单位发电量的方式补贴分布式发电,鼓励具有法人资格的发电投资商、电力用户、微电网经营企业、专业能源服务公司和具备一定安装使用规模的个人投资建设分布式发电。补贴资金上限将通过竞争方式确定,补贴起点为电力用户实际支付的销售电价。
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关于完善风力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等系列风电激励政策,在风电收购、上网电价优惠、费用全网分摊,以及各种税收减免、投资补贴、研发投入等方面国家给予了十分优惠政策。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发展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指导意见》。因此,国家支持分布式发电的政策是明确的和有力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政策。
(二)重要意义
1.分布式发电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发展分布式发电可以提高可再生能源份额,有利于推进社会对清洁、高效能源的利用水平,促进能源结构优化调整,转变能源发展方式。
2.农村就地利用可再生能源资源,可以实现多能互补,显著改善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农村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发展分布式发电是民生建设的需要。新疆部分农牧区地理较为偏僻,大电网延伸难度和代价大,发展分布式发电可以有效解决无电地区供电,使偏远地区的居民享有使用电力的权利,实现电力普遍服务的目标。
4.分布式发电属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可以有效地提高电力装备技术和智能化水平,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三、新疆分布式发电主要思路
在电力竞争性市场建立后分布式发电的作用将会日益明显和重要,从而可与现有电力系统结合形成一个高效、灵活的电力系统,提高整个社会的能源利用率,提高整个供电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电力质量。
(一) 主要模式
1.并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是指分布式发电系统与主网并网运行,采用并网逆变器与主网联络,可以为大电网提供有功和无功,并由大电网弥补自身的不足。该类型又可分为住宅式和集中式两大类。
2.离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是指分布式发电系统独立运行,不与常规电网联络,主要建设在远离大电网的偏僻地区,如海岛、林区、牧场等。
(二)发展重点
1.太阳能为主的离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采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偏远地区无电村和无电户的供电问题,重点区域为南疆喀什、和田,以及沿边、高寒山区,主要领域为地处边远、交通不便、远离电网、用电量过低的居民点、牧业点,以及电网难以覆盖到的通信中继站、边防哨卡、观测站、导航台等。
2.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并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重点发展风力资源、太阳能资源富集,大电网接入条件好的区域。大型风力电站继续在9大风区布局建设;在建成的东疆、南疆特许权招标项目示范基础上,扩大建设规模,特别是在缺煤少电、沙漠荒滩闲置土地多的南疆地区推广和布局建设一批大型光伏并网电站,在风光资源条件皆好的区域,试点建设大型风光互补并网电站。
3.光伏建筑一体化和屋顶发电并网型分布式发电系统。在经济水平较高的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光伏建筑一体化并网光伏发电设施,优先在公益性建筑物上应用,然后推广到其他建筑物,同时在道路、公园、车站等公共设施照明中推广使用光伏电源,引导居民利用屋顶光伏并网发电。重点在乌鲁木齐、昌吉、石河子、克拉玛依、库尔勒等地开展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发电试点。
4.天然气并网性分布式发电系统。为实现电网安全、平稳运行,在电力负荷相对集中、临近天然气管线的城市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以天然气或煤层气为燃料的大型燃气轮机、内燃机等冷、热、电三联供系统,主要用于为夏季和冬季电力负荷高峰时期的大电网调峰,在解决冬、夏的供热和供冷需要的同时,迅速应付短期激增的电力需求,成为确保电网安全可靠的重要补充。
(三)政策建议
分布式发电对新疆电力发展、经济社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新疆能源发展部署中予以统筹考虑,提升全社会对分布式发电认识和重视,积极促进分布式发电健康快速发展。
1.实施统筹规划,推进合理布局。充分发挥政府规划的引导和服务作用,有效解决分布式发电的发展与并网运行给输配电系统带来的影响,明确分布式发电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发展目标等,做好适应分布式发电的电力发展规划,促进整个电力工业的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2.建立投资体系,促进产业发展。建立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银行贷款为支撑、积极吸收社会投资和境外投资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自治区创立分布式发电产业投资基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商业环境,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中问题,促进新疆分布式发电产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
3.明确技术政策,优化发展环境。我区应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尽快制定地方分布式发电及并网管理办法、分布式发电典型案例设计与运行、并网服务规程等规范性文件;针对分布式发电可能对电网带来的冲击影响,对现有电网设备设施进行改造,做好迎接分布式发电大规模推广的准备工作。
四、结束语
随着分布式发电技术水平的提高、各种分布式电源设备性能不断改进和效率不断提高,分布式发电的成本也在不断降低,应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可以预计未来的若干年内,分布式电源不仅可以作为集中式发电的一种重要补充,而且将在能源综合利用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分布式发电系统具有广阔的市场,它将是21世纪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任英蜂,乔海祥.几种分布式发电技术的比较分析.大众用电,2012.3.
[2]闫禄川,孙文瑶.浅谈分布式发电在我国农村电网的发展前景.科技资讯,2011.14.
篇10
根据参与调研的工作人员的身份、职业等情况将参与调研的人员分为3个调研组,分别为教师调研组、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和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组,约用两年时间进行深入调研。一是教师调研组。由我系焊接专业骨干教师和负责就业的领导、工作人员组成。主要利用外出指导和管理顶岗实习学生、就业洽谈等便利和机会,与用人企业接触,开展企业走访、往届毕业生座谈、会议交流等形式的调研工作。二是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在2009~2010年两年内,我系约有500名焊接专业毕业生参与顶岗实习环节。根据顶岗实习学生的地域分布、企业分布等特点,及时成立顶岗实习学生调研组,由学生会干部任组长,开展本地区、本企业的调研工作。该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反馈调研信息。三是暑期社会实践调研组。2009年和2010年暑期分别组织了调研、实践、服务为一体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包头市青山区装备工业园区和稀土高新区的企业生产状况、用人需求,并参与生产实践,了解焊接生产状况、设备使用等。该组主要以问卷调查和调研报告的形式反馈调研信息。此次调研走访企业30家,《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和《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人才职业能力要求调查表》各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各283份。
二、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1.包头地区的装备制造业概况包头市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包头市的支柱产业。近年来,包头市装备制造产业的每年资产总额超过30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达180亿元。“十一五”期间,包头市将紧紧依托包钢集团、一机集团、北方重工集团和北方奔驰公司等驻区特大企业在机械加工、汽车制造等方面强大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能力,整合现有装备制造业资源,重点发展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风电设备及零部件制造,重型装备和专用设备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形成年产重型载重汽车4.5万辆,各类改装车辆10万台,各类工程机械及液压支架、掘进机等矿山设备3000台(套),铁路车辆5000辆,超高压钢管、厚壁锅炉管、抽油杆、螺旋焊管等石化管道设备60万吨的生产规模,实现销售收入650亿元以上,使包头成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机械装备制造基地。
2.焊接技术的地位和需求状况随着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焊接技术正在进行着结构性的转变,以高效、节能、优质及其工艺过程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控制为特征的现代焊接技术逐步取代耗能大、效率低和工作环境差的传统手工焊接工艺。但焊接生产的第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匮乏及焊接从业人员的不合理结构,阻碍先进焊接生产技术的普遍应用。调研结果显示:在焊接结构生产第一线负责将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员在焊接工程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另外,焊接技术工人队伍中,焊接技师及高级技师数量较少,这都说明在焊接生产的第一线高素质技术人才严重匮乏。焊接技术是包头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产品如机车车辆、风电设备、重型装备等生产过程中关键的制造技术,焊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必将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对包头及周边地区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分析可知,企业急需熟练掌握现代焊接技术操作技能、具备工艺设计与现场实施、生产管理和质量监控能力、熟悉焊接高新技术,并能将其转化应用于现实生产的高素质技能人才,近三年的焊接高技能人才需求量约达2000余人。
3.企业对焊接人才的要求目前,企业招聘人员主要有两个途径,即通过劳动市场招聘和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在劳动市场招聘的主要目的为招到技能水平相对较高的熟练焊工,解决或缓解生产任务繁重的燃眉之急,而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是为了拥有具有较系统的理论基础、具备一定实践操作技能、又有可塑性强的年轻技术工人,以充实焊工队伍,作为技术人才储备。近三年,各学历人才在新录用人员中的比例:本科生20%,高职生50%,中专、技校、职高生30%。国有企业重视员工的培训环节,注重员工的知识更新和技能的提升,制定系统的培训计划和安排,而民营企业则更加注重生产效率,一步招到所需岗位的合适人才,较少考虑员工培训或培养。从高职学生的分配岗位而言,虽然不同类型的生产企业有一定的区别,但是总体上基本相同,即高职学生的岗位主要集中在技术工人岗位,其次是生产一线管理岗位,少数人在中层或高层管理岗位。企业普遍认为,高职学生适合生产加工工序较复杂,并对加工质量要求较高的产品,他们的基本素质较好,基本功相对扎实,自学能力较强,操作技能的提升较快,有一定的团队合作精神,上手较快,适应能力强,能够胜任多个岗位需求。但部分高职学生不安心工作,对岗位和薪酬的期望值过高。企业看重员工是否能够积极、主动、踏实、有责任心地去为企业服务,是否能够忠于职守、服从调动、遵守制度等方面。问卷调查也显示: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分别排在前3位。调研结果显示,企业对高职学生专业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如图2所示。生产企业要求焊接高职毕业生应具备较强的焊接操作技能、实施焊接工艺能力、焊接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能力等,而对外语、计算机使用能力要求相对较低,只作为基本素质要求。因此,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改革过程中,要突出或加强学生的焊接操作技能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
4.焊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分析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设计了一项对我院近年焊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分析内容。调查结果显示,焊接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岗位为焊接操作70%,焊接工艺设计与实施15%;次要岗位为焊接质量检验6%,焊接生产管理6%,其他3%。因此,在课程建设中应根据就业岗位的分布特点,描述岗位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为主线,再根据工作的相关性,对工作任务进行整合重组,确定岗位职业能力(行动领域),构建学习领域即课程体系。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