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精神的价值范文
时间:2023-05-24 17:5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精神的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竞技体育精神 主体 内在价值 外在价值
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内在价值
1.1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教育价值
1.1.1建立哲学的世界观,引导正确的理想和信念。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总的根本看法,世界观人人都有,但多处于零散、自发状态,需要提炼和升华,使之理论化、系统化,最后上升为哲学。运动员必须具备哲学的思维,以哲学的世界观为基础,这样才能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正确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社会发展等重大关系,才能在艰难的道路上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把自己的人生轨迹定位在崇高的理性追求之上。
理想和信念基于一定的哲学世界观,以目的、动机的形式贯穿在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中,形成一种稳定的观念意识支配人们的行动。理想和信念等作为世界观的体现和具体化内容,对运动员的精神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起着一定作用。
运动员要想有所发展,有所进步,有所成就,就要把建立理想作为成才和成就事业的开端和基础,通过立志形成内在的精神动力。内在的精神动力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增强自身行动的方向性、目的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1.1.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绝大多数人都以一种普遍性价值统率自己的爱好和行为,并使自己对生活的追求从属于这些普遍价值。价值观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是人们思想行为的“软约束”和诱导信号。它既与特定的社会经济文化相适应,又潜移默化地诱导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运动员的价值取向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大环境。
1.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竞技价值
竞技体育运动寄托了人类追求自身极限能力甚至超越极限能力的美好梦想,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运动员创造了竞技体育精神,同时这种精神又激励运动员去追求更高的梦想。运动员是竞技体育的直接参与者,其主体的竞技价值主要为:
1.2.1运动员的竞技激情。
运动员比的是技术,但竞技赛场更需要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动力,竞技体育也就没有魅力可言。激情就是将内心的感觉表现出来,并影响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竞技场上,拥有激情的运动员会自始自终以积极、理性的态度对待遇到的各种困难,会用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去战斗,从而拥有更多如愿以偿的机会。激情使运动员能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以最佳的状态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激情是一名优秀运动员成就事业的精神武器。
1.2.2运动员的竞技勇气。
勇气是运动员在竞技中表现出的一种气质。运动员在竞技中总是瞻前顾后,犹豫不决,自然会丧失很多机会。凡是优秀的运动员,必定是果断刚毅,关键时刻不犹豫,将勇气贯穿于整个比赛之中。在高水平比赛中,彼此间的技术水平差距基本很小,实力并不是绝对的,在比赛的关键时刻,双方比的就是勇气和对胜利的信心。在竞技场上优秀的运动员凭借着无畏的勇气,能够把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创造理论上人类无法完成的目标,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力挽狂澜。
1.2.3运动员的竞技斗志。
在竞技体育比赛中,人们常常被运动员旺盛的斗志所折服。竞技赛场上,两队相逢,总有落后失败的一方,但失败并不是丧失斗志,如果斗志不灭,转败为胜并不为奇。雅典奥运会上,中国女排在决赛中,虽先输两局,但她们并没有因为失败而丧失斗志,而是一局局拼,一分分拿,最后反败为胜,获取了胜利。旺盛的斗志会使人在坎坷困境中勇往直前,并能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但如果丧失斗志,失望颓丧,失去的就不仅仅是一场比赛,往往是人的整个精神系统。运动员对待失败的态度比失败本身更重要。“胜败乃兵家常事”,竞技体育更是如此。只有胜利没有失败的运动生涯是不存在的,关键是你被失败打倒,还是失败被你打倒。斗志是运动员面对困难和失败时的精神支撑,它能不断激发人的潜能,帮助运动员顽强地走出困境。
1.2.4运动员的竞技毅力。
“毅力就是坚持正确的方向,矢志不移地完成既定目标的态度和决心”。竞技体育的本质决定了运动员职业的残酷,在竞技赛场运动员会遇到一系列的打击,没有坚韧的毅力就无法坚持比赛。一名优秀的运动员,面对困难时不仅有追求目标的毅力,更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爱因斯坦说出了成功的真谛:“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重要。”
2.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
竞技体育精神主体的外在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激励人类永无止境的追求
运动员不断地战胜对手和超越自我,体现着人类的崇高追求。竞技体育运动从思想体系到活动体系都激励着人类努力奋斗,永无止境地追求。无论是奥林匹克所倡导的“更快、更高、更强”,还是中华体育精神的“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是、遵纪守法、团结友爱、顽强拼搏”,都号召人们努力拼搏,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竞技体育直接挑战的是人类的生理极限,而其精神激励着人们向更多的极限挑战。
2.2推动国家间的交流
竞技体育是全人类共同参与的一项活动,并已成为跨越各种文化、民族、国家的人类重要活动之一。体育交流被人们视作政治、文化交流的先行者和纽带,如中美之间的“乒乓外交”,使东西方两个巨人的手终于握在一起,给世界和平带来了曙光。竞技体育在促进国际交往和传播民间友谊方面,发挥了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作用。
2.3提升民族的自豪感和凝聚力
竞技体育己成为最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形式,运动员在赛场上的竞争,从表面上看是运动员彼此间技术和智慧的较量,但它实质上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经济、科技和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奥运会上一次又一次升国旗、奏国歌的情景,使得现场观看和收看电视的国人心潮起伏,甚至热泪盈眶。海外华人的心更加紧紧地贴在一起,为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2.4引导人类社会的公平竞争
竞争是人类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自然界“优胜劣汰”的法则在社会生活中同样存在。公平与平等是人类对竞争的共同要求。竞技体育为人类公平竞争的有序行为起到了示范的效用。竞技体育是在社会共同认可的“游戏规则”下进行的实践活动,受到一定的道德约束,竞技者必须用公正竞赛的体育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成功与失败、竞争与退缩、个人与祖国、家庭与事业乃至生与死之间进行选择。这种将体质、意志和道德教育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手段,已成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催化剂。
结语
竞技体育精神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特有的竞争性、超越性、公平性和功利性。良好的竞技体育精神是高水平运动员不可缺少的文化品格和灵魂,它不仅能引导运动员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推动其正确价值观的确立,而且是在激烈竞争的竞技运动中,运动员的竞技激情、竞技斗志和竞争勇气的展现。在充满竞争创新和发展意识的年代,竞技体育精神正在成为整个社会重要的价值理念和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评说[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45.
[2]顾拜旦.奥林匹克理想.顾拜旦文选,奥林匹克出版社,1993.
[3]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初探[J].体育科学,1992,(6).
[4]刘翔著.我是刘翔[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34.
[5]申相星.论体育文学[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4.1.
[6]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15.
[7]中国体育报.不能忘记的大松博.2004.6.7.
[8]吴航.叶乔波――中国精神[J].现代人,1994.6.
篇2
关键词:景观体育;全民健身;郑开国际马拉松
中图分类号:G811.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1.026
1 前言
景观体育是一种新兴特色的体育组织形式。2006年5月“景观体育”在全国体育大会“太湖体育论坛”上被首次提出,使其成为广大学者关注的焦点。我国的城市景观体育最早在上海兴起,南京路全国沙滩排球锦标赛、上海国际赛车场举办的F1世界锦标赛等等,都为上海增添了新名片。景观体育的开展不仅推动了城市现代化的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城市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景观体育的内涵和特征出发,通过分析郑州开展的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对郑州全民健身开展的影响,阐述景观体育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意义。
2 景观体育的内涵
“景观体育”这一概念虽然早已提出,但至今对其仍没有一个明确的表述,多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例如:张美江在对景观体育的解读中认为:景观体育巧妙、有机地将体育和景观结合起来,是一种新颖的体育锻炼方式;陈锡尧在对上海城市景观体育赛事运作的探析中认为:景观体育是一项利用城市特有的景观资源,突破传统体育场所的限制,将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与鲜活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有机的结合,具有群众广泛参与的体育比赛活动;周丽琴认为城市景观体育是以城市景观为背景或场地开展的、有组织的体育活动等等。综上所述,可以认为景观体育就是一项以城市景观为主要背景或场地,将静态景观与动态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兴特色体育活动形式。
3 景观体育的特点
3.1景观体育的地域性
城市景观是景观体育的生命线,它作为景观体育的场地或比赛背景,展现了景观体育独有的特色。不同的城市风貌赋予了景观体育不同的风情,同样是马拉松,当镜头中运动员矫健的身影穿过天安门,我们知道这就是北京国际马拉松的现场;当镜头中的运动员闪过五通灯塔,我们知道这就是厦门国际马拉松的现场。景观体育就是这样借助着不同地域风情的城市景观,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关于赛事举办城市的视觉享受,从而让我们在精彩比赛的过程中了解这座城市。
3.2景观体育的整体性
景观体育是体育与城市景观的巧妙结合体,它不仅包含着体育的元素,同时也夹杂着社会、自然等元素,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个元素间相互影响着彼此。因此,景观体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体育形态,而是相互联系的城市特色景观与体育文化现象相互作用的综合体。只有充分将体育比赛与城市的特色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创造出高质量且具有特色的景观体育活动,从而满足观赏者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并取得一定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3.3景观体育的时尚性
景观体育作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项目,其样式新颖,项目安排具有一定的时尚性。景观体育能在短时间内在全国甚至世界迅速的发展与其突破传统束缚密不可分。从时间的维度上看,景观体育历时较短,发展迅速,例如攀岩、Fl摩托艇、低空跳伞等体育项目都属于新兴起的体育项目;从空间的维度上看,城市景观体育打破了传统体育的理念,将城市景观作为体育比赛(活动)的场馆,使静态的城市景观与动态的体育运动惟妙的结合在一起,为其形式增添了时尚的魅力。
3.4景观体育的休闲性
传统的体育比赛看台与比赛场地界限分明,使观众在观看比赛时具有一种“局外人”的心理,而景观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以自然或城市景观为比赛背景的体育活动,它打破了传统比赛项目的束缚,消除了观众在场馆内观看比赛的规范性,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观众和参赛运动员的物理和心理距离,活跃了比赛和活动现场的氛围,消解了两军对战造成的萧杀气氛,使整个比赛的过程更具休闲的气息。
4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是由中国田径协会、河南省体育局、郑州市人民政府、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是河南省唯一常设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也是目前中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全程马拉松赛事。
4.1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缘起
连接郑州和开封的快速通道――郑开大道于2006年11月19日正式开通,这也标志着郑汴一体化的建设正式启动。
同年的8 月 6 日,一份“关于举办郑汴国际马拉松比赛的倡议”的帖子引起了郑汴两地市民的广泛关注。倡议是由头一天徒步贯穿郑开大道的“半月大哥”和“随风缘”提出的。郑州和开封两地的政府也极为重视这个建议,通过详细的调查研究,认为郑开大道具备举办马拉松最基本的条件――拥有42.195公里的合格赛道。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最终在郑汴两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各路媒体的共同推动下,万人签名、筹委会成立的条件下,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于2007 年 2 月 15 日正式获准举办。
4.2郑开国际马拉松项目设置及参赛人数情况
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自2007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了九届,参赛人数也从首届的5600人增至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49000人, 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从稚嫩到成熟的蜕变过程。为能更好地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郑开国际马拉松在设置传统的全程和半程赛事以外,还开设了5km和10km的比赛,同时在5km的小马拉松比赛中还增添了情侣马拉松和亲子马拉松,丰富了郑开国际马拉松赛事项目的多样性,使得马拉松比赛更具趣味性,从而吸引郑汴两地市民投身其中,推动了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
4.3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赛事特色
第一,它是最具东方文化魅力的马拉松赛道
郑开国际马拉松的赛道地处中原,北临黄河,西依嵩山,东南为广阔的黄淮平原,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道路两旁浓郁的乡村风情,壮阔的黄河景观,秀丽的雁鸣湖景区,还有终点开封八朝古都的绝代风华使郑开国际马拉松更具魅力。这里气候宜人,风景如画,可谓是举办国际马拉松赛事的最佳地域。
第二,它是最平坦开阔的马拉松赛道
郑开通道宽阔平坦,道路宽达100米,双向拥有十个车道,是最理想的马拉松赛道,最有利于运动员创造出优异成绩。
第三,它是最具人气的马拉松赛事
河南是拥有一亿人口的人口大省,而作为省会城市的郑州,是铁路、航空的枢纽,这里交通发达,物流充沛,具有最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得到了省委领导和普通百姓热烈支持。可以说从组织、协调、住宿、旅游、安全等各方面均无后顾之忧。
第四,它是最能体现马拉松精神的赛事
马拉松比赛展现了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体育精神。郑开国际马拉松一头连接郑州,一个一度被遗忘的商代古都,正在快速崛起的中心城市,另一头则牵手八朝古都开封,曾经的世界第一大都市。开封曾经无数次遭受大水和毁城却仍然原地站立起来,创造了"城摞城"的世界奇观。这种百折不挠的城市精神恰好契合了马拉松精神,可以说郑开国际马拉松将马拉松精神和城市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让马拉松精神得到最完美的升华。
第五,它是最具唯一性的马拉松比赛
郑开国际马拉松是世界上唯一由网络催生的国际马拉松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链接两座古都的马拉松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让马拉松复古,回到原生态的赛事、这是世界上唯一全程直线最艰难的马拉松赛事
第六,它是最具发展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马拉松比赛精神和郑汴城市精神的完美结合,马拉松文化与东方文化精髓--中原文化的融合,河南的崛起,经济的腾飞,神秘的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都让郑开国际马拉松注定是最有前景的马拉松赛事。
5 郑开国际马拉松对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价值
5.1丰富了两地市民的体育锻炼手段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身的需求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健身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多数体育项目如篮球、乒乓球、网球、游泳、太极拳、广场舞、健美操等也都是在规定的区域或场馆内进行,而郑开马拉松突破了这种区域限制,它将马拉松比赛与郑汴两地的特色景观相结合,以郑开大道沿途的景观为背景,突破了传统思想观念,为人们从事体育健身活动开辟了新思路。
5.2强化了两地市民的全民健身意识
健身意识是人们积极参与身体锻炼自觉性的反映。随着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提高,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随之减少,健身的意识逐渐淡化。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强化了人们的体育锻炼意识。比赛中市民们不仅欣赏了运动员矫健的身姿,还领略了沿途秀丽的风景,以及郑汴两座古城的风光,这种国际赛事与城市景观的巧妙融合极大地刺激了两地市民参与其中的欲望,点燃了市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从而强化了两地市民的全民健身意识。
5.3促进了两地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并将全民健身上升至国家战略。这使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在各级地方政府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全民健身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各地级政府的落实,还要培养和唤醒群众的健身意识,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一方面,促进了全民健身计划的宣传;另一方面,唤醒了郑汴两地市民的健身意识,使市民们积极地投入到体育锻炼中来,从而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5.4推动了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大众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增强国民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而现今,我国体育锻炼的普及率不高,与实现体育的生活化还有一段距离。郑开国际马拉松的开展一方面拉近了市民与竞技体育的距离,为大众体育健身提供了良好的健身环境,营造了休闲的锻炼氛围,有助于郑汴两地的市民在美好的环境和氛围中主动从事体育锻炼;另一方面体育和城市景观的巧妙融合使体育向社会广泛展现其特有魅力,有利于体育在市民中树立良好形象,赢得更多社会支持,从而进一步提升体育的价值,推动体育生活化的进程。
5.5实现了市民免费观赏体育赛事的需求
传统的竞技体育项目都是在专门的体育场馆中进行,想要欣赏高水平精彩的赛事就必须提前订票或花钱买票才可进行观赏。如国外的NBA以及国内网球、乒乓球比赛等都需要昂贵的门票,这使得许多体育爱好者因为经济的原因与自己喜欢的比赛失之交臂。而郑开国际马拉松是以城市景观为比赛场地或背景的国际体育大赛,每个人都可以免费观赏国际顶尖运动员间的较量,从而满足市民的体育需求。
参考文献:
[1] 孙泽野.中国郑开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发展影响的研究[D].河南大学,2011.
[2] 张美江,熊文,李厚芝. 景观体育之解读――以上海市的实践与探索为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6-10(05):4-5.
篇3
关键词:《北京人》;生命意识;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01-02
从《蜕变》创作开始,的戏剧风格开始发生相应的转变。随着进入相持阶段,理性思考逐渐取代狂飙突进的浮躁呼声,开始由战时意识形态的表达、战争情绪的鼓舞转向对人的关注,回归到艺术本身。从《北京人》开始便完成了这一转型。在谈到《蜕变》的时候说,“它还留着‘概念化’的痕迹”,经过艺术的反思和生命更加深刻的体验之后,他说:“还是要写人。我倾心追求的是把人的灵魂、人的心理、人的内心隐秘、内心世界的细微的感情写出来。”我认为这其中的人,就是生命的征象、价值的确立。从一种政治诉求的意识形态表达转向一种对生命的审美形态的关注,这是对艺术本源的一种回归。
《北京人》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每一个人都在这个落败家族的大幕布下获取对自身生命来说自我认定合理的,或者痛苦的位置。像王熙凤一样掌权的士大夫家庭出身的思懿,想方设法地算计,以获得在家族中的地位;飞不动的鸽子一样毫无生命活力的曾文清;或整日抱怨、发牢骚寄住在老丈人家里的江泰,既想获得尊严,又有生命无着的痛苦;曾皓自私地只为自己而不惜拖垮善良的愫方,成天守着一口棺材过日子;当然还有最终超越自我,出走的愫方、瑞贞,袁氏父女和“北京人”等都在有意识无意识地给自己找寻一处生命存在的依托,其中都表达了的生命意识。在这些不同个体状态的呈现中,将生命的意识幻化到传统封建文化的困境思考中,以及生命个体对于自我价值的觉醒意识中,将家庭作为一个展现固步自封的落败文化的窗户,从中窥视到了民族的传统秩序和观念下的生命印记。
一、新旧文化形态对比下呈现的生命意识
《北京人》将视角放在家族文化衰败的境遇中,表达一种对强劲生命力的呼唤。而剧作中的个体生命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征象。再一次用象征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北京人”的原始野性力量的形象,以及袁氏父女的现代北京人形象,代表着一种理想浪漫主义的人性和鲜活的生命力。在《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中说到:“我为什么写《北京人》呢?当时我有一种愿望,人应当像人一样地活着。”可见,其中的袁氏父女和“北京猿人”的形象,就是“人一样活着”的审美式表达,其形象作为一种野性生命力的寄托,是人的自由生命状态的美学性存在,超越了现实局限。这种袁氏父女和北京猿人的形象,在与曾、杜两家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历史较量中,表现出对这种无意识的生命形态的对立和冲击,借用守旧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矛盾对立,在对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展开主观思考的情况中,凸显造成剧作的美学风格的文化和历史渊源,以及对生命意识存在感淡漠的批判和对积极、野性的生命活力的召唤。
透过巨大的家族衰落的背景,挖掘出深层精神蛀虫。封建伦理纲常,家族规矩就是对人本生命最大的限制。作者借曾思懿之口说,“嫁到我们这读书世家,我们家里什么都不讲究,就讲究这点臭规矩。”而曾皓也总是拿规矩说事,罚曾霆下跪,还说要让袁家父女“见识见识我们曾家的规矩”,同时守着刷了很多道漆的棺材,将其看的比命还重要。将这种对于人性的压抑当作一种炫耀的资本,忽略对内心生命的创伤,最终造成了人格缺陷、生命贫乏的历史悲剧。
最有代表性的是“半生都在空洞的忽悠中度过”的曾文清,他“懒到他不想感觉自己还有感觉,懒到能使一个有眼的人,看得穿:‘这只是一个生命的空壳’”。他是一个染受了过度腐烂的北平士大夫文化的子弟,一半成了精神上的瘫痪。这种生命的败象表露无遗。当然,这种生命的空壳也正是在与过去人类的祖先与未来即明日的人类的参照对比中,才显出近日北京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荒谬性。
在对这种生命困境的审美审视上和反思中感到“他们苦着,扭曲着,在沉下去,百无聊赖,一点办法也没有。”所以他借助袁氏父女的形象建立,来作为对美学悲剧及生命意识的唤醒力量。在《谈话》中,他说“我当时感到人在受着各种束缚,应该打破他。我借袁任敢说出这样的话。”剧中袁任敢说,“过去的人他们要爱就爱,要恨就恨,要哭就哭,要喊就喊,他们自由地活着。没有现在这么多吃人的礼教同文明。”而袁圆作为一个有活力的少女,其生命的自然形态也与身处道德规范框架的曾霆形成一个对比,这是两种生命形态、价值观念的对比。曾霆只不过是一只失去生命活力的“小耗子”,在两人天真纯洁的对话中袁圆选择嫁给北京猿人,这是对“小耗子再下小耗子,那个小小耗子多小啊”这种传统纲常和生命的空壳的批判和颠覆,同时存在着对生命空壳无限复制的忧虑。借助袁圆形象所表现的生命态度是向前看的,有着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用这种对比的审美方式来渴望“把这种沉闷的生活炸开”,利用这样一种力量,将旧的毁灭,新的重生,完成对生命和自我价值的审美构建,达到审美批判和重建生命理想的目的。就如袁任敢说完之后江泰的反应,“心里快活极了,说得对,不能再对了。”但是江泰只是停留在生命意识的感性的层面。最明显的表现是愫方、瑞贞的走出,是在生命意识觉醒和自我价值的渴望中来完成这一审美理想的。
二、自我价值的审美体现――生命意识的觉醒和对自我的超越
愫方可以说是《北京人》中最温情的一个形象,其中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情感,在不断出现于剧中的声响和号角中透露出一种生命的闲适与从容、寂寞和孤独,而这样的生命状态正是作者对于愫方的情感寄托。
在剧作中向我们介绍愫方“多年寄居在亲戚家的生活”使她时时感到“孤苦伶仃”。他用“哀静”来形容愫方,同时,内心的善良美好也得到相应的体现,“她温厚而慷慨,时常忘却自己的幸福和健康,抚爱着和她同样不幸的人们。”可见在这里将愫方塑造成了一个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女性。她照顾曾皓、忍受曾思懿的刁难、关照家里的一切,却忽略了自我生命价值的意义体现,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因为有她最大的精神寄托,也就是她的表哥曾文清的存在。从某种形态上讲,“正是不可名状的孤独、寂寞感,成为他们共同的精神特征。”这样共同的精神特征,使得愫方愿意奉献自己的一生,只要文清能够逃离开这个牢狱一样的家庭,她就愿意以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换取文清真正的生命自由。在这个苦难的爱情观背后,有着一套愫方自己的生命哲学:活着就是为了让别人能得到快乐,才能获得自己的快乐。
真正的悲剧是愫方与曾文清的生命之间其实难以彻底沟通,难以相生相惜,愫方为着一个“生命的空壳”,做出自己的牺牲,却无法得到同样的回应,这口残酷的黑暗的井,来自于精神上的不对等。美好生命无意义地消耗,却不自知,这是一种巨大的生命悲剧。愫方将她一生的情感和希望都放在文清身上,并且心甘情愿地牺牲自己照顾这个败落的家族,从美学的意义上来说,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展示了这种精神式的恋爱,当爱从个体性走向普遍性的时候,爱由具体的个体之爱走向爱的知识爱的理念之时,爱就能够超越自我超越恐惧和死亡而成为爱情中最为骄傲的东西。在此将审美创作转移到“以爱为美”的系统中,因此愫方在由一种精神的寄托转向对于整个家庭的爱,这种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性的理念存在着。但是愫方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其本身的生命意义来自哪里是值得思考的,“人的生命及其意义,是要靠人自己寻找和发现的,生命的合目的性既要指向外部环境,更要指向自我,以达自成目的、自足自适。”如果没有个体意识的独立,没有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一旦曾文清这只没有翅膀的鸽子重新回归牢笼之后,她的精神世界就会面临坍塌,就像瑞贞说的:“把自己的快乐完全地放在一个人身上是危险的,也是不应该的。”因此,当曾文清经不起外面的风浪重新回归曾家大牢之后,才促使了愫方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以及自我价值确立的重新思考和选择。生命和自我价值的悲剧性才慢慢消解,虽然是建立在男性世界的失落基础之上的自我觉醒,有着一定的盲目性和依附性,但是毕竟出走了,那么自我的重新确立也是可能的。
人与人心灵之间不相通的悲哀,生命与生命之间被阻隔的悲剧另一部分体现在曾文清和曾思懿没有爱情的婚姻的痛苦,但是文清却又让思懿怀了孕,而他们的儿子曾霆和瑞贞之间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却仍必须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义务,这又何尝不是家族文化下生命形态的悲剧呢,这种完全扭曲的生命形态的呈现,是一种传统文化下对生命无意识的封建的群像悲剧。而瑞贞的出走,也是个体生命价值自觉的苏醒,借助一种“打破”、“离开”的模式来强调自身生命意识的觉醒,这是《北京人》中借助对自我的关注获得的生命美学的表征、理想民族性格的构建。同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说自己的这部剧是喜剧,“因为剧中人物该死的死了,不该死的继续活下去,并找到了出路,这难道不是喜剧吗?”可见,的喜剧风格也是通过生命意识的觉醒与自我价值的获得这两方面的主题表达来完成的。
参考文献:
[1]葭水.《蜕变》观后[J].上海:文汇报,1945.
[2].北京人[M]. 全集.花山文艺出版社.
[3]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剧作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廖全京.:在和中走向潜沉.
[5]宋剑华.原始野性的呼唤:《北京人》新论[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1,1.
[6]田本相.创作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7]田本相.与田本相谈话记录[M].传,第275页.
[8].和剧作家们谈读书和写作.
[9]曹亚梅.笔下的“火”与“水”――从繁漪到愫方[J].社科纵横,2006,21(5).
篇4
关键词:建筑工程;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21-0195-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21.097
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建筑工程项目不断增多,进而工程的投资管理工作也逐渐更加受到人们重视。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查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实施前及投产后的两个重要经济管理阶段,合理科学的预结算审查将使有限的经济资源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收益,因此提高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审查质量已成为工程项目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目前我国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将从目前的现状、计价方法、审查内容及方法着手分析,进而研究如何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的具体方法。
1 目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现状
1.1 追加投资现象严重
就我国目前的建筑工程投资管理现状来看,很多工程前期的资金投入预算方案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实施,而是出现中途追加投资较为严重的现象,这就基本忽略了工程造价前期预算存在的意义。工程造价的预算没有达到资金投入预算预期的效果,使工程项目变成了先建设,再算账的现象。致使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预算审查没有得到有效地执行,当工程完工后实际的造价远远超出预算的投资计划,这将严重影响工程的预期经济效益。
1.2 现场签证混乱
签证的混乱现象大多由工程项目的造价控制不严谨、预结算管理掌握不准确等原因而导致,使签证的项目变得盲目。更有的签证行为采取敷衍了事的态度进行,有关部门不予以认真核实,施工单位更加草率,或者巧立名目,制造虚假项目的签证等行为,都是导致签证混乱的原因。由于工作上的不严谨不认真,导致国内建筑工程项目的市场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1.3 缺少技术革新理念
我国城乡一体化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社会经济得以不断地发展,先进的技术理念得以不断地更新,然而国内很多工程项目的相关技术人员仍持相对保守的经济及技术理念的态度。技术人员的经济理念不强,采用的技术仍然保守,国内外研发的新成果、技术得不到有效地运用,使整个工程项目在经济及技术设计方面较为
落后。
2 工程造价的计价方法选择
我国目前在建筑工程造价方面的计价方法多样,如单价法、实物工程量法及工程量清单法等。
2.1 单价工程造价计价法
单价工程造价法是建筑工程造价中一种标准的较为常见的计算方法。一般情况下,单价是指除去间接费中的规费、税金外的总体费用之和,即表示为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利润、管理费,并考虑风险费用的总和。采用单价法预算的计算公式为:工程项目经预算的直接工程费=[∑(工程量×预算综合单价)]×(1+其他直接费率)。
2.2 实物工程量计价法
实物工程量计价法具有对每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情况来进行计算工程造价的方法,这种计价方法具有计算准确、合理的优点,但同时也相对其他计价法较为复杂。换言之,即实物工程量法对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知识要求较高,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为丰富的工作经验。由于实物量法具有相对较高的准确性,因此在施工方法较为详细、相关资料准备齐全的情况下应尽量采用实物量法的计价方法,从而保证标底的质量。
2.3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
工程量清单计价法源自于19世纪初,西方先进国家把工程量的计算和提供工程量清单分配到业主估价师的职责中。而工程量清单的功能主要作用于工程实施阶段,工程实施阶段是出动资金方控制工程造价和工程承揽方追加款项的主要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必须加大管理的力度。在工程量清单的使用阶段,清单所涉及到的实物单价一般不进行改变,而在实际实施中,工程量则有可能有所增减。因此,在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资金出动方应尽量严格控制款项的追加拨付,控制预算资金与实际建设资金的差额。在此之外,还应尽量减少设计的变更和现场签证。
3 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的内容
3.1 对工程量的审查
任何实际的计算工作都有可能出现一定的误差,工程量的计算也是如此。而工程量计算上的误差细节为正误差和负误差,正误差一般表现为在土方开挖时实际高度要小于设计高度,但仍然按照设计的方案计算而产生的误差。而负误差产生的原因一般由实际施工中的尺寸无法按照设计数据进行,综上所述,在预结算对工程量的审核中,主要为对施工图纸工程量的审查。
3.2 工程套用单价的审查
工程造价中,套用单价的审查是具有法令性、权威性和科学性的,在套用单价的审查时应当注意以下
三点:第一,在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内容与设计图纸是否一致和直接套用定额单价的审查应当十分重视,对此进行着重审查。第二,一般情况下,换算的定额单价应在直接套用单价的基础上,并对规定内能换算的内容包含的相应条款进行审查,在此同时也应对换算方法的合理性及准确性进行核查,因为以上因素都能直接影响到工程单价的准确性。第三,还应进行审查的是补充定额,补充定额的审查内容主要为审查人工与机械的单价是否具有合理性,相应的设计方案的依据及方法是否具有准确性等。
4 提高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的方法与途径
4.1 审查工作应严谨专业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工作需要工作人员的严谨和认真,是一项较为具体且细致的工作,审查工作环环相扣,各个项目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审查工作中,往往会出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现象,因此在面对工作中的细节部分时千万不能马虎,避免因粗心带来的损失。
4.2 认真对待现场签证
上文中已提及到,目前国内建筑工程现场签证存在混乱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人们的主观原因。在任何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有可能遇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一些在法定承包合同外的一些新生事务,预算工程量之外产生的工作往往是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引起的,由这些因素引起的额外工作内容和工作量被称为现场签证。现场签证将会产生新的费用,进而增加实际工程造价。现场签证的各种性质将会为工程造价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为了良好地控制现场签证,须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对现场管理人员的培训,培训包括对责任人的职业道德及专业素质方面,以提高现场管理的有效性和有序性。第二,对工程项目内的任何事务安排和进度都应有一定的计划,避免因项目的盲目进行而导致不必要的损失。第三,对预算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应该有一定程度的要求,重视设计图纸的质量。
4.3 培养高素质的审计人才
提高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质量不仅仅靠科学合理的制度,还受到活动实施者的影响。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工程决算审核人员能力是集技术、经济于一体的业务工作,为此,参加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查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还应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操守。不论是在相关的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等领域都应有一定的了解,在关键问题上不能疏忽,重要环节处不能马虎。了解材料市场价格,正确套用本地定额等。建设单位领导还要高度重视,给工程结算审核工作提供良好条件。
5 结语
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审查的中应坚持严谨、客观、公正、专业的工作态度,高度重视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查工作,将这种态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 张延昕.论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J].改革与开放,2010,(24).
[2] 刘建辉.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查工作的探究[J].科技致富向导,2012,(18).
[3] 栾风锐.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工作要点[J].门窗,2014,(10).
篇5
为加强对从事提前退休工种职工的提前退休审批管理,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前退休工种的范围,要严格按劳动部批准的提前退休工种范围和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在1993年以前根据原劳动人事部《关于改由各主管部门审批提前退休工种的通知》(劳人护〔1985〕6号文件)规定批准的提前退休工种范围以及我局京劳职安复〔1998〕77号文件规定执行,任何单位不得擅自扩大提前退休工种的范围。
二、各企业根据国家规定适用于本企业的提前退休工种,应列出本企业该工种的岗位名称,经区、县劳动局或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确认后报市劳动局的职业安全卫生监察处和社会保险处备案。企业对于从事提前退休工种的人员要建立提前退休工种岗位登记制度,严格记载职工从事该工种的时间及变动情况,纳入职工个人档案。今后,凡没有从事提前退休工种档案记载的,不能按提前退休工种为职工办理退休。
三、职工从事提前退休工种,办理提前退休审批,实行养老保险基金缴拨属地管理的企业由其所在区、县劳动行政部门负责。未实行养老保险基金属地管理的企业暂仍由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负责审核后,报市劳动局社会保险处审批。未经审批的,不列入养老保险基金统筹范围。在审核时,要对照职工从事提前退休工种和档案记载的从事该工种的时间,并填写《职工提前退休审批表》(样式附后)符合规定的方能报批。企业在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报送《北京市企业退休(职、养)人员登记表》(表十七)时,凡有提前退休工种提前退休的,要附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审批过的《职工提前退休审批表》。
四、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要严格按照劳动行政部门审批过的《职工提前退休审批表》和因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办理退休的审批手续执行。没有经过劳动行政部门审批的,各经办机构不得支付其基本养老金。
五、对于未按上述规定给职工办理了提前退休的单位,一经查出除追究其经办人的责任外,凡由统筹基金支付的退休费全部追回。
六、本通知自一九九八年七月一日起执行。
职工提前退休审批表
--------------------------------------
|单位| |姓名| | |
|--|---------------------------| |
|性别| |身份证号码| | 像 片 |
|------------------------------| |
|参加工作时间| |职务(工种)| | |
|------------------------------------|
|提 工| |
|前 种| |
|退 和| |
|休 依| |
|的 据| |
|---|--------------------------------|
| | |
|单 意| |
| | (公章) |
|位 见| |
| | 年 月 日 |
|---|--------------------------------|
| | |
|主 意| |
|管 | |
|部 | (公章) |
|门 见| |
| | 年 月 日 |
|---|--------------------------------|
| | |
篇6
关键词:高校;体育精神;特质;培育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196~02
1 高校体育精神的涵义
体育精神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是通过体育运动而形成并集中体现出人类的力量、智慧与进取心理等最积极意识的总和,是体育运动的最高级产物。它从文化角度反映了人类自身的崇高。体育精神的魅力能够产生较强的鼓舞力、感染力和征服力而成为体育本身所特有的最积极的教育因素,进而能够指导和影响人类的生活方式和体育实践。体育精神的展现,是运动技能、技巧和多种优秀心理品质作用于运动的身体之后的升华。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体育文化在校园这个特定时空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和发展方式。高校体育精神则是指一定历史阶段,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积淀、整合和提炼出来的,反映高校体育文化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是校园人的体育精神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的反映。一般说来,高校体育精神包括以下涵义:
1.1科学精神高校体育的科学精神,体现在高校体育教学与训练,活动与比赛中按规律和制度办事,不能盲从。并要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对那些符和先进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校园体育活动,要积极总结、归纳,集中推广,力求以此构筑校园体育文化的主旋力。
1.2求善求美精神求善主要体现在世界观、人生观、体育道德观等方面的价值判断上。高校培育出的人才,应该具有一定的历史使命感、正义感和正直的品质;一种爱校建校之心;一种团结互助、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求美,主要体现在审美实践上。要求师生培养正确高雅的审美意识,引导人们按着美的规律来规范校园生活的全部(包括体育环境美、体育行为美、体育思想美等),使得整个校园洋溢着体育美的气息。
1.3团结拼搏,争先创优精神主要体现高校师生在体育训练中不怕困难和挫折,具有坚强的毅力;在体育比赛中团结拼搏、勇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力求争先创优。团结拼搏、争先创优精神的发扬既可以使校园充满生机和活力,又可以使师生员工形成一定的个性、形成一种催人向上的心理机制。
1.4创新精神高校体育文化是总结、继承和传播人类优秀体育文化的成果,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作为高度的知识密集和智慧卓越的高校校园,师生们企望创造新的体育文化,以符合时展的需要。创新精神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种综合体现。
1.5健康第一的观念“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无体便是无德智也,这是早在青年时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写下的具有辨证法意义的警句。强健的体魄是服务社会,贡献国家,实现理想的基础条件,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学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必须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
2 高校体育精神的特性
2.1鲜明的时代性 高校体育精神是高校所处一定历史时期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貌的具体体现。因此,一所高校的体育精神,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重大变迁和高校的发展而发展变化,高校体育精神应该与时代精神相一致。
2.2稳定性高校体育精神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相对稳定性。这种相对的稳定性使人们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维系、巩固和规范。校园体育精神的相对稳定性,也标志着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学校传统体育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优秀传统体育和时代精神的交融。2.3个性特征高校体育精神所具有的个性特征,是一所高校的体育精神区别于另一所高校体育精神的根本所在。由于高校之间在历史传统、性质、具体工作的指导思想、学校所在地区的体育文化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差异,就会带来生存于不同学校的人们在体育传统观念、体育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从而产生出一所学校特有的校园体育精神。
2.4渗透性所谓高校体育精神的渗透性,是指高校体育精神能够发生辐射,渗透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之中,渗透到师生员工的一切活动之中,渗透到人们思想政治、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从而影响和引导高校师生员工和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它还可能渗透到校外的社会生活中,从而实现高校体育文化对社会和社会文化的辐射。
3 高校体育精神的价值取向
3.1先进性 高校体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价值观上看主要反映在校园体育精神上,它是校园体育的灵魂,同志指出:“先进文化是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与此相适应,校园体育精神价值取向先进性就是看它是否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否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相反,那些带有迷信、愚昧、低俗、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校园体育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则是落后的、危害和影响校园体育开展和校风、学风建设的价值选择和评价。
3.2科学性 科学是相对一般概念而言的,高校体育精神价值取向的科学性是指它的选择和评价不偏颇、不唯上、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不执迷。高校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要彰显体育的魅力和凝聚力,但决不能为此疯狂或执迷,而要理性地、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那些符合先进文化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校园体育活动,要积极总结、归纳,集中推广,力求以此构筑校园文化的主旋律。
3.3增进健康 增进健康是体育永恒的主题。在我国,由于人们对校园体育理解的差异,造成校园体育的功能和价值取向的异变。学校体育的唯技术、唯规范思想,削弱了体育增进健康的功能和作用,从而也扭曲了校园体育精神价值取向的选择和评价。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对校园体育功能的不断开发,校园体育所提供的多姿多彩的身体活动和娱乐方式,已使校园体育活动成为校园人增进健康至关重要的手段和方式。因此,以人为本、增进健康是新世纪校园体育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
3.4促进个性完善一般说来,个性结构包括个性的倾向性、能力系统和自我调节系统等基本要素,这个结构的完备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个体身心能否全面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活动是群体性和独立性相互交织的文化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无论在个人竞技还是在群体比赛中,体力的改善和技能的获得,同伴的赞许和肯定,都会使参与者产生积极的情绪和由衷的满足感;长处和弱点的暴露,也同样会使参加者自我意识增强,从而也激励自我不断地战胜困难,挑战极限,并在校园体育活动中进行调整,这个过程是促进个性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校园体育精神的宗旨所在。因而,校园体育精神价值取向就在于促进个性完善。只有满足了个性完善,使之得到全面发展,才谈得上健康,才谈得上适应和创造,才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4 高校体育精神的培育
4.1 高校体育文化的创新 高校体育文化创新包括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创新,体育精神文化的创新是体育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一所高校,既要抓校园硬件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校园体育文化发展和培育;既要有严谨务实的教学工作,又要有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健康的体育活动,紧密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校园人体育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体育文化的创新,努力繁荣先进体育文化,为学校的发展和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我们在体育文化创新的过程中,要理性的、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积极总结,归纳,掌握其中的规律,用理论指导我们的行动,使科学精神渗透到人们的灵魂中去。通过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来培养师生良好的身心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以“公开、公平、公正”的行为规范,培养师生“不畏强手,敢于竞争,敢于胜利”和“光明正大、心底无私、光明磊落”的优秀品质;通过课外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来培养师生快乐体育与生涯体育的思想,使师生形成良好的体育价值观。通过体育的竞争性与协作性来培养师生顽强的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4.2开展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校的历史传统、专业设置、办学条件,归属关系等各不相同,各个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然会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中华体育精神是我国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以中华体育精神为特色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但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而且更有利于民族精神的培育。这就是:与爱国主义相一致的为国争光精神,与中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无私奉献精神,与民族团结相统一的团结友爱精神,与自强不息相协调的艰苦奋斗精神等等,结合我国高校文化建设实际,我们在弘扬民族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爱国主义在体育界的具体体现是勇夺金牌,为国争光。如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女排精神”。我们可以通过生活在学生身边的夺金运动员的报告会,座谈会等形式,增强师生员工为国争光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高等院校以中华体育精神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还有利于新的民族精神的培育,它们是:顽强拼搏精神,科学求实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等等。
篇7
一、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
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
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所有的体育教师都应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在严格的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应教育学生遵守规则、遵守纪律、辨别是非、尊重事实。对的、好的就支持;错的、坏的就批评摒弃,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的人格精神。
篇8
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摒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一、什么是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追求,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地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地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等。在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中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是相通的。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二、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进行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集体主义荣誉感。
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学会竞争,培养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些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二)培养积极参与的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
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观察判断,独立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三)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
体育运动是在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师要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摒弃,从而培养学生爱憎分明,态度明朗的人格精神。
(四)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
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五)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顽强意志。
篇9
1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社会学家曾证言,任何一种社会活动或现象,当它仅仅体现为技术层面时,它是低层次的、不成熟的。当它进入到人的精神的层面,人的意识的层面,并影响到人的人格、心理、意识及行为时,那它就进入了成熟的科学的阶段。历史上中外教育家们都没有屏弃体育的教育功能,一再明确地把体育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体育对人的身心的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什么是体育精神呢?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教育是中学体育教学中更高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忽视,应积极挖掘。
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全面教育、全面发展,对中学生人格精神的价值在于:培养中学生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竞争、拼搏、信心、荣誉的信念,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遵从社会法规。中学体育教学的改革和深化,这是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我们应当在体育精神的挖掘、提炼上,在体育精神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上狠下一番功夫。
2 用体育精神进行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的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中学生的人格教育,一般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发展社会认知,在体育的社会交往中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是社会的细胞,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较为独特的社会交往活动,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让中学生在体育活动中去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达到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在体育活动中让学生学会竞争,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意识。在体育的相互交往中学会尊重,学会合作,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这是一种健康的人格品质,将会成为一个人的永不衰竭的生活动力。
2.2 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培养积极参与意识,发挥人的自主精神。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是集体项目,都要让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增强参与意识。在运动实践中让学生学会独立的观察判断,独立的应付突如其来的赛场变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点、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人格。
2.3 培养学生的是非感、正义感。体育运动是严格规则约束下进行的健康文明的活动,教育学生遵从规则与规定,按规则允许的精神去认识问题,辨别是非,不斤斤计较,不小肚鸡肠,不装孬使坏,不投机取巧。尊重事实,弘扬正义。对的就支持赞扬,错的就批评屏弃。
2.4 注重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价值观、人生观是一个人看待、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体行为的高层次的参照系。体育运动是一种对抗游戏,是人的身体、意识、心理和智慧的对抗,也是技术、战术的技巧对抗。要让学生学会辩证的、客观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实事求是,遵从事物的客观规律,趋近事物的本质。学会靠真才实学,靠真正实力,靠智慧技巧,靠人格精神去战胜对手,取得胜利。追求体育的真义和价值,实现人生的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
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 表扬与批评 体育精神 人格教育
一、体育教学中的表扬与批评
表扬与批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也是对学生所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给以肯定或否定的评价。采取相应的表扬与批评,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有助于树立教师的威信,有助于促进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因此教师必须正确地运用表扬与批评的手段,注意表扬与批评运用的艺术性、合理性。一是表扬面要宽、批评面宜窄。我们在教学中应尽可能以表扬为主,既要表扬体育委员等积极分子,也要特别注意那些“差生”中的闪光点,尽可能缩小批评面,更不要因为个别学生的错误而对全组乃至全班进行批评,否则会引起其他学生的反感。二是表扬宜明,批评宜暗。教学中发现了值得表扬的人和事,教师可以直接指名道姓,根据事情的缘由进行当众表扬。而批评则不然,应尽可能避免当众批评,尤其是对某些性格内向型的学生更不可轻易地点名批评。否则,既易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又不能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最好用婉转的口气和暗示的方法来提醒,或者使用不点名的批评方式,通过较隐蔽教育手段,使学生自觉改正缺点,即使非点名不可的批评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切忌挖苦学生。
二、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中学生的身体和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体育教学也适应这样的教育使命。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深感到,现在中学体育教学,一些教师有时存在着过分强调传授体育技能进行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中学生进行体育精神的启迪和教育,忽视了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所起的作用,本人认为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要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重视体育精神的培养,通过体育精神影响,完善学生的人格。
1.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
体育精神是指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着的对人的发展具有启迪和影响作用的有价值的思想、作风和意识。体育精神的培养包括:培养愉快的生活态度,较强的身心适应能力,个性的发展,个人行为的规范化、责任感,与同伴的合作精神,公正的看待问题,遵守规则和规定的能力。丰富多彩的体育运动尽管其技术手段、比赛方法、胜负的形式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的体育精神却是相同的。中学生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教育,受到体育精神的熏陶,改变和塑造着自己的人格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培养学生树立体育精神的意识,认识到体育精神对学生人格形成所起的重要作用,把体育精神的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时时刻刻充分利用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格。其次,细读精研教材,挖掘、提炼教学内容之间的体育精神。再次,教学过程中,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注意教学细节对学生体育精神的教育,在深化教学改革的时代,体育精神的培养,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高层次的战略目标。
2.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发展受教育者心理品质的培养,人格教育是把人的知、情、意、行统一协调发展成日趋健全、完善人的心品质的培养过程,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精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交际能力和集体主义荣誉感。人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去认识社会,理解社会。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社会交往特性,是人生、社会的一个缩影,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学生认识体育的实质,从而促使认识人生、认识社会,学会竞争、学会合作和相互尊重,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和荣誉感。这种健康的人格品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动力。
(2)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不息,积极参与意识,发展其个性。在体育活动中无论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都必须学会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讲究个人行为的规范性和道德观,培养学生良好的个人行为和道德风尚,并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特长,发展个性,培养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
三、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改革
- 上一篇:致辞与致词
- 下一篇:智能化矿山建设合理建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