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定义范文
时间:2023-05-24 17:5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定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再创造 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模式
一、前言
由于“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教学课堂教学普遍存在一些误区:“重结论轻过程”,主要表现在一些概念、公式、法则、定理课上成习题课,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重教,轻学”,注入式多,启发式少,导致学生思维僵化,思维发展停滞,久之,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厌学现象严重。因此将先进的教育理论与课堂教学合理结合,构建出新的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发生质的转变,已经成为我们所面临的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理论依据
1、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就明确提出要“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中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2、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学“再创造”原则告诉我们: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真正的数学家常常凭借数学的直觉思维,做出各种猜想,然后再加以证实.如果给学生提供同样的条件,不仅是性质、规则,甚至定义也都可以包括在学生能够重新创造的范围以内。
三、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以探定教因做定导”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概念、定理、法则、公式课,把探究新知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经历知识的再创造过程,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课堂结构由以下六个环节组成:
(一)创设问题,设置情境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找准知识的生长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可以是学生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经过对话、交流基本可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或类比)已学过的知识,虽不能完全解决,但可以设计出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案,或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设计的问题既要切合实际,又要符合可接受性、障碍性、探索性的原则,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乐意接受问题的挑战。
(二)复习旧知,指导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与本次探究有关的知识,为学生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准备,同时,对探究方法和探究过程作出指导。
(三)学生探究,小组交流
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可以选择自主探究或者小组探究的方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成员共同行动、交流、讨论,形成一致意见,获得新知。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建构、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数学的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
(四)学生展示,全班交流
各小组安排中等同学展示探究过程及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同时优秀生帮扶后进生,即展示和“兵教兵”同时进行。然后结合展示情况,各小组交流,师生交流。交流中注重探究过程,淡化结果。这一环节学生的思维常常会发生创造性的火花,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发挥和呵护。
(五)当堂训练,运用新知
精心选择2-3道难度适中的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中的中差生板演。这个环节运用新知并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小组捆绑的评价方式,可以督促学生在前面的几个环节积极投入学习和做好兵教兵。
(六)因做定导,提炼内化
通过当堂训练反馈的信息,优秀生或教师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示范性讲解,讲解要重联系、重转化、重本质,概括提炼规律,由例及类,提炼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成效和体会
1、这一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处于自主探究、交流讨论、信息传播的状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2、问题情境的设计一定要激起学生的思维活动。因为问题情境是思维的源泉,所以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它必须适合学生主体活动的教学思路,必须自始至终坚持问题的启发式、阶段式,注意规律的探索性,强调问题的开放性、创造性。
3、教师要把设计问题的起点和要求放在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水平上。要把教学内容按照知识的概括性和包容性的大小和顺序,以及学生的可能性,设计成几个阶梯依次呈现给学生,使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动力保持在最活跃的状态,以不断激励学生,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2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以学定教”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模式。它呼吁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文章中“以学定教”中的“学”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学习效果等;“教”指的是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时间、课堂管理策略等。教学实践表明:以学定教能在一定时间内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获得自身发展。它能确保每个学生在所思、所悟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得,是实现有效学习的良策。
一、以学定教课堂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条件很多,其中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前提。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问题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关键。它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引领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实践活动等方面意义深远。
1.以学定教提高了学生“学”的效率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参与度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关系密切。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学习兴趣是燃起学生求知欲望的火把。以学定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了学习热情,才能将学生从“要我学”的被动局面中解放出来,以积极的状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只有这样,课堂师生双边活动密度才能加大,频率才能增多,学生学得才能轻松、迅速。
2.以学定教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
教师和家长在小学低年级孩子心中是相当的权威,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智力水平的提高,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膨胀,独立意识逐渐增强,个人兴趣、爱好凸显。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原有的知识经验选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策略,给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迎合了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以学定教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给同样的人不同的待遇,给不同的人同样的待遇都是不公平的。”可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关注差异、正视差异,这种教育顺应了人的内在发展要求。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足够重视和尊重差异,才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落实“教育没有遗忘、教育没有角落”的基本要求。
二、以学定教有效学习的践行性探索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落实“生本课堂”思想,就必须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就必须把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出发,培养维持学习动机,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关注学生整体学习效果,制定有效学习策略,将提高课堂效率落到实处。
1.以生为主,制定明确、集中、恰切的三维目标
确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就要做到尊重学生。因此,教师在制定三维目标时,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发展需要为基础,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如,在学习《圆的认识》内容时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用语言准确表达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过程与方法: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能够解决与圆有关的实际问题,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寻找身边的数学。
这样的三维目标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可做,有问题可想,都能真实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长期坚持,能使优者更优,学困生进步,从而全面提高课堂实效。
2.以生为主,组织合理、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针对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及认知水平,满足小学生的情感需要。这就是说,合理、灵活、有趣的教学活动是建立在充分准备基础上的。教师要精心预设好“备忘录”,期待能“授业、解惑”。学生要准备好预习过程中的疑问、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期待能有人“雪中送炭”。这种期待心理能使课堂效益实现最大化。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学生通过预习很想知道广场中心的花坛是怎么画出来的?篝火晚会为什么要围成圆形?车轮子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而不设计成方形或其它形状呢?教师根据教学经验,事先要精心预设准备解决此类问题的教学活动,在学生需要时全盘托出,师生都赢得了主动权,凸显“教”服务于“学”的追求,课堂效果可想而知。
3.以生为主,师生角色互换
众多教学实践证明:给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搭建平台,创造机会,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能得到同步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师生角色互换,让讲台成为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让他们的思维真正动起来,就能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如,在教学《圆的认识》内容时,教师设计“寻找圆、欣赏圆、用好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为大家讲述圆的奥秘,带领大家走进圆的世界,进一步认识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圆都在演绎着重要的角色。
总之,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新课程思想,客观上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通盘考虑任课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兴趣、认知能力等因素,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及当前所需,同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给学生创设和提供开放的、多样性的发展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取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值得广大小学数学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刘娜.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实例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2]欧义.浅谈数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3).
篇3
关键词 以学定教;历史与社会;魅力课堂
在传统教学课堂之中,教师教学更多的是根据既定的教学设计按照流程引导学生学习,追求教学内容的丰富,教学环节的清晰,教学手段的多样。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机智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展现,然而教学是否合理,学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却令人堪忧。新课标倡导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即仅仅注重自身教法的观念,实现从“钻研教法”到“钻研学法”的转变,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站在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工作。因此,遵循“以学定教”的理念,将使得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合理性和流畅性,让原本虚拟的教学路线设计成为了符合学生情况的实体路线,教学设计更加灵活、丰富,这样的课堂也才能迸发出“教学活力”。
一、“以学定教”的内涵
“以学定教”是教师根据学生年龄阶段的特点、潜能、学习状况以及成长需要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并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反映和吸收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调节,继而实现教学有效性提升的根本目的。“以学定教”中的“学”包含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特征等等;“教”则是代表引导学生学习的一切相关教学活动。“教”服务于“学”,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作为教学的起点,设计调整符合学生情况的教学方法。
二、“以学定教”在课堂中的具体应用
“以学定教”是教师在观察了解学生学习多方面实际认知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的调整,这就要求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在思想、认知、兴趣多个方面的契合。
1.契合学生兴趣
兴趣无疑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有极大的激发作用,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同认知。著名的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这样说过:“实际上兴趣只不过是对于可能发生的经验的种种态度,它们不是已经完成了的东西,它们的价值在于它们所提供的那种力量,而不是它们所表现的那种成就。任何一种能力,无论是儿童的或成人的,如果在意识上满足于一时的现有的水平,就是放任,这种能力的真正意义是在于为达到较高级的水平提供一种推动力。”[1]由此可见,对于学习阶段的孩子来说,兴趣的作用是在于促进他们主动的学习、提升,我们所作所为也是为了促进他们学习动力的提升。唯有学生自己对学习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方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学定教”则是要契合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学生的“兴趣点”作为突破口,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式,以之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提升,使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更具实效。
如在历史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将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时政新闻引入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各抒己见进行讨论。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课堂积极性高涨,始终保持饱满的精神状态进行激烈的讨论,课堂氛围也极为活跃。这时教师再辅以适当的点评和讲解,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当下形势有了正确认识,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2.遵循学生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这样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2]的确如此,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课堂绝不能仅仅是一味的依照教学设计和教案进行课程推进,课堂教学应当是一段充满意外、变化、激情的动态旅程。在历史与社会课堂中,我们应当遵循学生的思维运转规律,根据他们的思维方式来调整教学过程,使教学更加流畅。如在《行进中的世界人口列车》这一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提出问题:印度人口增加偏快对社会发展有哪些负面影响?学生思考回答后,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不是也有这些负面影响?”学生思维从一般转到特殊,跳出了课本对世界人口探讨的轨道,这个时候如果再简单依照课本顺序进行《资源出现短缺》问题的教学显然是不太合适的。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思维进行调整,首先就《人口警钟须长鸣》以及《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显然这样根据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行教学顺序的调整使得教学更具流畅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
3.关注学生认知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吸收情况和认知情况。我们应当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有过什么样的体验,什么样的教材内容又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等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改进和调整,将使教学更契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促进其良好吸收,教师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继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依照“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尽可能的从学生所熟知的身边事物出发,以此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内容的开展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的教学更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也使得课堂更加生动、真实,课堂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相应的提升,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更应充分把握其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社会生活中学生接触到的事物和已有知识经验,在此基础上发挥教学功能,让教学工作的开展更加顺利,更具活力。
三、结语
“以学定教”是对新课程理念的延伸,是将新课程理念付诸实践的最佳体现,在实施过程中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在关注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材钻研、精心备课,继而围绕学生情况与教学目标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唯有这样,学生的潜力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这也是符合新课改理念的。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新课程理念
传统的教学,往往被教师认为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教学成了单向的信息传递,把教师的教作为主要的主动活动,把学生的学作为被动的活动来看待。这种教学忽视了教学是学生获得发展的过程,只关心达成教育目的的手段,而忽视了对目的的本身及教育本质的追问,割裂了教育目的与手段之间的联系。新课程强调教师应积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一角色上,课堂上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究的、合作的学习。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引领,当向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合作学习成了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发挥自主性,打开知识之门,让他们自己走进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有效的合作学习,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有个性的学习提供空间,更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让教师从高高的讲台上走下来,走向学生;让学生从坐着被动地听课,接受知识,转变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那么,怎样才能组织好课堂合作学习呢?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虽然让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展开讨论,但是在讨论中却不指导学生互相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学生对讨论过程困惑茫然,不知所措,导致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不高,出现了走过场的现象。如何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思考和讨论的质量应该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
在一些西方课堂上,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方面,鼓励他们进行有效的对话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为了进行口语和写作练习,很多教师习惯把学生安排成一对对的“学习伙伴”,让他们自由交流。但是为了讨论的有效性,必须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在开始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学生应当取得怎样的学习成果?需要同伴怎样的帮助和支持?应给予同伴怎样的支持?这些都需要教师事先说明,必要时还可以提供案例,让学生清楚讨论的步骤,从而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然而,教师在学生的讨论中必须努力做好以下注意事项:
一、教师要迅速下一些“指令”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的一些快速指令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且给他们创造很多的交流机会,如“当你有疑问时向你的组员求助――”“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等。
二、教师要给学生必要的示范
学生的注意力毕竟是短暂的,他们的谈话很容易造成离题现象。尤其是刚开始的几周,要给学生示范如何进行讨论,如何回答伙伴提出的问题。
三、要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时学生理解了教学内容,但是不一定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教师应该帮助他们进行更有效的讨论。为了做到这一点可以用问题来引导所有的学生,如“你们还记得要互相帮助吗?”“你应该问什么样的问题?”不断提醒他们合作学习的规则。
下面这个初二数学课堂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正面的例子。
“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2)”教学片段
师:(在学生作了充分的预习之后)今天请同学们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除了我们已经掌握的两种判定之外,是否还可以总结出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的方法,看看哪组学得更好!――提出要求,给出指令!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开展合作学习,教师深入到各组巡视。在一个小组发现学生正在按不同分工各自寻找论证、画图,就适时鼓励他们,并告诉他们列好后要工整地写出来,以备交流时展示出来)
(教师又来到一个小组,发现两个学生没有和大家一起讨论)
师:你们为什么不参与讨论呢?有什么困难?――指出问题,给予指导帮助!
生:我们不知道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判定平行四边形!
(教师指导这两个学生去总结已学过的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与两个判定定理,然后再根据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去讨论探索!)――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不同角度的指导!
(一会儿,教师来到另一个小组,发现学生只找了课本上的判定定理3)
师:你们在预习时知道了这个定理了吗?
生:是的!但是我们找不出其他的,也不知怎么找?
师:你们可以模仿判定定理,如“一组对边平行,另外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然后再作出证明或举反例!――对于觉得无从下手的学生,给予具体的示范指导!
(教师又来到一个小组,发现两个争论的面红耳赤)
师:你们的意见有什么分歧?
生1:我觉得“一组对边平行,另外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正确的,因为我画了很多符合这些条件的图形都是平行四边形!
生2:我觉得“一组对边平行,另外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错误的假命题,但我又说不出理由来说服他!
师:你们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和你们一起讨论好吗?
(师生共同讨论)
(教师又让这组的同学提出这个问题在全班交流。最后得出结论。)――对于有价值对课题有正确的引导的讨论话题要给予引导、深化,以达到讨论的目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的活动虽然不多,但是却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了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
1.规范了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不积极或错误行为进行监督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合作学习能够顺利开展,并且不流于形式。
2.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排除障碍。在合作学习中,时常会出现因为思维受阻不能深入的情况,这时需要教师及时的点拨。在案例中,教师发现两个学生存在思维障碍后,立即给这两位学生进行点拨,使他们能够顺利地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
3.及时发现火花,并给予鼓励。合作交流的过程是学生间思维碰撞的过程,时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这种火花可能是一个富有创意的想法,也可能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寻找。在以上课例中,教师发现一个小组正在按不同分工各自寻找论证、画图,就适时鼓励他们,并告诉他们列好后要工整地写出来,以备交流时展示出来;在另一组发现学生对某学生提出的命题有了争议,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于是倾听他们的不同意见,并鼓励这组学生在汇报时提出这个问题,全班讨论,这都是在发现思维的火花。
4.要加以适当的引导深化。在开始采用合作学习这种形式时,小组的交流和讨论往往容易出现浅层次、表面化。
从教育专家到普通一线的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在学生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进行有效的组织,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一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组织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参考文献:
[1]胡明根.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案例.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01.
篇5
一、课堂实录
(一)导入(约4分钟):吸引学生注意,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
师 近来老师对一个地方很感兴趣,是哪里呢?请看视频,注意你所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播放南非旅游风光片,综合展示南非的地形地貌、野生动物、海边风光、草原植被、气候特点、不同人种等,并伴以轻快的非洲音乐,最后定格于好望角)
师 视频播放的是哪里?
生1 南非。
师 (追问)为什么说是南非?
生1 我看到了南非的国旗,还有好望角,因为好望角在非洲的最南端。
师 很好!而且,南非是非洲最南端的国家。
生2 我看到了南非美丽的海岸风光,不同肤色的人们――他们很热情奔放;听到了轻松愉快的音乐,我还想到了南非盛产金刚石。
生3 我看到了很多野生动物,如长颈鹿、斑马、大象、犀牛、狮子、鸵鸟、角马等。我想南非肯定很好玩。
生4 我觉得南非的音乐听起来节奏感很强,这使我想起了他们的舞蹈。
生5 南非蓝天碧水,风光旖旎,我想南非的气候可能比较湿润。
……
师 (过渡)好!同学们刚才看视频的时候很仔细,讲得也挺好!现在让我们进一步走进南非。请大家打开书本第88至89页,仔细阅读,并结合图册第52至53页,想一想“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请注意,认识一个区域,必须明确三点:一是在哪里?(地理位置)二是有什么?(自然资源)三是怎么样?(环境状况)(课件演示下画线部分)
(二)自学(约8分钟):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自主看书,教师走近学生,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本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看书,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问题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二是便于了解本节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根据学生回答“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情况确定本课教学的起点、重点和目标。
(三)自学反馈(约7分钟):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师 好,同学们自学得差不多了,谁来说说“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
(学生讲,教师倾听并板书,板书内容如图1、图2所示)
(四)合作学习(约24分钟):指导学生巩固知识,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师 同学们刚才看书很认真,知道了这么多,还提出了这么多问题。那么,谁能回答这些问题呢?[学生有选择地回答同伴提出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有的问题有难度,就在小组讨论时合作解决。学生回答时,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当学生说到地图时,老师要借助课件适时插入相关地图(图略),并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要求学生做到“把学科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同时又能从地图上获取学科知识”。以此强化同伴互助的合作学习意识,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当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后,师生一起小结本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如图3。目的是把学生之前的发散思维收回来,在梳理本课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建构学科知识框架。最后,进行课堂检测,时间约2分钟,检测内容如图4所示。]
二、教学片段分析
(一)关于本课教学环节的揭秘
上述课堂实录中,环节一是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南非的地理风貌、气候特征和经济特色。环节二是学生自学,带着“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的任务看书,不但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有效地看书,而且有助于教师在接下去的自学反馈阶段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点――这是“以学定教”“有效教学”的前提,也是变课堂为学堂的第一步。环节三和环节四是直接决定本课成败与否和课堂生成多少的关键。其中环节三是学生自学情况、最近发展区和兴趣点的展示,这是“以学定教”的起点,也是教师确定本课教学起点和重难点的依据。环节四的合作学习是“以学定教”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的魅力所在,最能彰显小班化的优势,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展示个性特征和学习成果。这种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生问生答;生问小组讨论后回答;生问小组讨论,教师点拨后回答;课后小组合作查阅相关资料后再回答。上述四个环节的共同点是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这与之前大班额的“师问生答”所折射出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主体、课堂气氛、教学效果等是完全不同的。
生问生答,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挖掘学生的个性特征,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当然,学生提的问题是各种各样的:有的问题紧扣教学主题,有的问题偏离教学主题;有的问题很有思维含量,有的问题则不然;有的问题学生自己能回答,有的问题需要教师点拨,还有的问题甚至连教师也回答不了――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花大力气,上课时要有娴熟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和一定的教学智慧。当学生讨论的问题游离于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能及时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拉回来;当遇到回答不了的问题时,教师要沉着冷静,不露声色地把问题转移到小组讨论或课后探究。当然,也可以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个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待老师课后查阅资料后,下节课再回答”。
(二)关于“彩虹之国”的5种答案
上述课例中,学生提出的“我还想知道”问题中的第9个问题“南非为什么会有‘彩虹之国’的美誉?”是书本上没有涉及的内容(社会图册上有提到)。这个问题的提出是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当时,笔者进行了如下教学:
生1 南非钻石多,矿产资源丰富,所以叫“彩虹之国”。
师 好像有一定道理,有没有不同意见的?
生2 南非是个多种族的国家,有很多不同肤色的人,我想“彩虹之国”可能因此得名。
师 好像也有道理,还有没有不同观点的?
生3 彩虹应该与气候有关,我想可能南非经常下雨,经常雨后见到彩虹,彩虹多所以叫“彩虹之国”。
师 好像也对,还有没有其他答案的?
生4 彩虹是七色的,而南非的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我想‘彩虹之国’会不会与它的文化多元有关?”
生5 南非野生动物多,各种动物多姿多彩,所以我认为“彩虹之国”可能因此得名。
当时,笔者深深地为学生们的活跃思维所折服,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表扬全班学生:“我们班同学真的很善于联想,且不管答案是否正确,周老师很欣赏大家积极发散思维的学习态度,希望同学们以后继续积极多角度思考问题。我想,彩虹一般出现在雨后,可能与当地的气候有关,而且,南非三面被大洋环抱,雨后现彩虹可能还与光的折射有关,老师也不能确定,咱们课后再上网查资料好吗?”
(三)关于是否要给出正确答案的争论
一堂课,学生提了很多“我还想知道”的问题,是否每个问题都要解答呢?对此,众说不一。比如,关于“彩虹之国”的教学片断,课后交流时,听课教师给出了四种不同观点。
【观点一】既然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教师就应该给出正确答案,而正确的答案往往只有一个,不可能有多个,教师不应该避而不答。
【观点二】既然书本中没有提及,教师自己当时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完全可以把它作为次要问题忽略不计,或者一笑而过。
【观点三】这个问题不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但又是关于南非的,既然学生提问了,还是要回答的。这节课回答不了,可以下节课再回答,但这会影响教师的威信。
【观点四】本课最大的亮点就是关于“彩虹之国”原因的争论,答案正确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可喜的是,我们从学生的各种回答中看到了学生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学生的联想是多么丰富!我们的小班化教学就是要彰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
听了同事们的这些观点,笔者也苦苦思索了以下几个问题:
1.小班化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什么?
2.小班化教学的独特优势是什么?
3.“以学定教”如何真正落到实处?“学”如何真正决定“教”?
4.学生想知道的与教师想教学的(预设与生成)如何和谐统一、相得益彰?
5.如何归类、筛选学生自学后提出的“我还想知道”的问题?
这是笔者探索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以来遇到的新问题和新困惑。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三、课例启示
(一)教师备课要做到“心中有学生”
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自我追问:学生可能已经具备了哪些学习新知所必需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技能?学生是否已经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教学目标中某些知识与技能?全班可能有多少学生已经掌握了?掌握到何种程度?还有,哪些知识是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学会的?哪些知识是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的?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就谈不上做到“心中有学生”。
(二)组织教学要以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为切入点
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状况进行教学。”当学生自学后说“我知道了……我还想知道……”时,这是最真实的学情,是“以学定教”的前提和基础。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三点:
1.某学生“我知道了”,不一定表示其他学生都知道了。教师要适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以便通过学生的二次回答帮助其他学生也知道,并同时知道获取该知识的方法,如看书本第几页哪几个关键词,或者看某个地形图、气候图、矿产资源分布图等。
2.某学生“我还想知道”的,可能是其他同学已知的。教师可以请已知的学生来回答,实现同伴互助。当然他想知道的问题有可能正是其他同学也想知道的,那么就开展小组讨论,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决。此时,正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契机,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引导。
3.学生说“我知道了”――这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学生说“我还想知道”――这是他们的学习需求,是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小班化背景下的“以学定教”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充分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学生想知道的问题切入展开教学。
(3)教学流程要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
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如水一样随“物”而赋“形”。这里“水”可以理解为教学流程,“物”就是学生的求知需求,“形”就是教学形式和方法。“以学定教”的小班化课堂教学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兴趣、能力发展去组织教学,随着学生的需求变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与学的“同频共振”。如果教师一厢情愿地只按自己的思路和教材的逻辑设计教学环节,牵着学生的思维跟自己的思路走,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以学定教”,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小班化课堂教学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彰显学生的个性特征,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大班额背景下按照预设环节按部就班走流程的教学模式。
(四)课堂生成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篇6
[关键词]主体 参与 合作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过程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培养,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教学,必须贯彻“以学定教”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发展和提高作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的作用在于“导”,只有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交流合作,才能构建一个开放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
1 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既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课前准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指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且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知识,进行简要地梳理复习,为学习新课内容提供必要的认知前提。二是要指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预习新课。教师要为学生列出预习提纲,提出具体要求,传授预习方法,使预习有方向、有目标,避免盲目性。通过预习,学生对新课的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对不能理解的知识或疑难问题做出记录。这样,学生就能带着疑问去听课、增强听课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对学生的课前准备,教师要抓好信息反馈,通过课前抽查和课堂提问等方式,了解预习效果,收集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特别是带有共性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为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课提供依据,实现由“以教定学”向“以学定教”的转变,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
2 坚持“以学定教”,有的放矢地安排课堂教学
为了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掘学生的潜能,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互动的过程。要做到这一点,师生之间要互相交流,沟通理解,平等对话。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个性的彰显,创造性的解放和主体地位的实现,因而才会情绪高昂,主动参与,思考探索;对教师而言,交往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把课堂变成充分展现教育智慧和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因此,教师必须精心组织,正确引导;学生要主动参与,配合默契,才能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互相促进,互相激励,相得益彰。
教师要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组织教学,即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合理安排讲课内容。对学生通过预习基本掌握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回答,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加以补充、完善,这既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又是激发学生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对于理解性的问题或难以掌握的问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疑问,有的放矢地讲解,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就能做到情感投入,注意力集中,使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思”同步进行,效果会更佳。对于重点、难点和运用型问题,教师可设计好思考题,明确思标,启发学生进行多种思维,如:发散性思维,变换角度的侧向思维,打破常规的反向思维等。思维的结果可与同桌或前后座位的同学讨论交流,集思广益,让课堂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未知世界的窗口。教师通过巡视或参与讨论,进行启发、引导、点拨,正确调控思路,避免偏离主题,漫无边际,或产生负效应。同时,综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有重点地进行归纳讲解。讲解时,要注意把几种不同的观点罗列出来,进行辩证分析,肯定合理因素,指出不足之处,点明正确观点。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既重过程更重结果”的理念。把教学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和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为了更好地调动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做到:理解和尊重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与学生探讨问题;“设疑”的难易程度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解疑”要有趣味性;允许学生“存疑”和坚持己见,对不同的见解能够宽容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3 讲课内容要精,语言要美,方法要活,情感要真
为了使学生听课更有兴趣,教师讲课必须做到:内容要精,语言要美,方法要活,情感要真。
教师讲课要突出一个“精”字,即讲课的内容要精,要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澄清疑点;分析问题要精辟,做到系统分析、辩证分析、比较分析,从科学分析的过程中得出正确结论。这样,就能做到纲举目张,纲目分明,脉络清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认真备课,熟练地掌握大纲和教材,才能在讲课时做到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教师讲课的语言要美,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精彩,从而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对课堂语言,一要精炼概括,言简意明,文约事丰,关键处只需寥寥数语,就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二要完整准确,条理清晰,逻辑严密,使学生系统地把握知识体系;三要表述自然流畅,节奏疏密适当,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重点处可加重语气或适当重复,以增强效果;四要生动有趣,辞切情真,以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获取知识,陶冶情操。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一是“读、讲、议、练”四步教学法,把指导阅读、精要讲解、互动讨论、课堂练习有机结合起来;二是实施“参与教学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与教师平等地探讨问题,主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和主体;三是试行“问题中心教学法”,即教师善于提出问题,并创设问题情境,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并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使课堂变得生动而有活力。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素质,做到博学睿智,风趣幽默;民主平等,热情和蔼;精神饱满,富有激情。使学生既由衷尊敬,又倍感亲切,师生情感交融,无疑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精神动力。
4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时间,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条件
篇7
一、重塑“教授”行为
“以学定教”的有效实施,离不开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教师施教、学生受教”这一基本关系,不可能在教学改革中被消解。那么,如何使教师“教授”行为成为实现“以学定教”固有价值的有效依托,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本”呢?改良“教授”行为应该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策略一:重视学法指导。学法指导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激发主动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有效实施“以学定教”,在将生活中数学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而帮助学生加以理解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实际出发,设定学法训练目标,将学法指导融入教学过程,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和掌握较为优化的学习方法,从而提升教学的最终成效。
策略二:注重教学留白。教学过程要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学习时空,课堂教学的适当留白,能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研讨,互动共享学习成果,让学生有体验、交流、展示的机会,给学生以消化新知、思考问题的空间。在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有效落实的前提下,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
策略三:关注及时生成。“以学定教”不仅表现在教学前的合理预设中,更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及时生成的回应。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对数学新知的理解或者问题解答超出教师预设的范围。此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理解或解答作为新的教学起点,通过追问、点拨、交流、展示等方式,适时调整教学思路乃至教学流程,将预设与生成有效衔接,在有序积极的应答中实现“教”为“学”服务。
策略四:体现课堂等待。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水平都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所以,面对一些数学知识,有时难免会出现反应滞后或者错误的现象。这时,课堂教学最需要的就是“等待”,课堂等待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数学情境,也能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问题,更有让学生闪现出创造性思维的可能。
策略五:实施多元评价。“以学定教”需要根据学生学习特点进行多元评价。因为一个积极中肯的评价,有时会胜过千言万语的讲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只有在多元的评价中,才有可能得以实现。教学时,在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诸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个别辅导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采用多层次(低、中、高)、多角度(知识理解、语言表达、思维创新等)、非言语性(情感的、动作行为的)等评价方式,让各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交流、展示中都有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让学生更为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学习中的“积极存在”。
二、重建有效“学场”
“以学定教”强调“学”的存在,它离不开良好学习氛围的创设,课堂教学应通过有效“学习场域”的构建,使学生置身其中,并被吸引、转化,以使其学会在积极的互动共享中得到适合自身需求的发展。
策略一:触发学习兴致。“以学定教”的重点在于“学”,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应该成为落实“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在组织教学时,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手,尽可能选择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作为数学知识的切入点,努力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情境化,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兴趣相连,以触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策略二:实现学习自主。实现学生学习的自我觉醒,应该成为构建有效“学场”的重要路径。“我们不能被形式和名义上的‘自主’蒙蔽了双眼,有时,无形的‘牵引’和‘限定’比有条件的约束还要恐怖,它带来的危害和灾难有可能更大”(严华银语)。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从构建民主的师生关系入手,理解学生个体努力,激发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积极表达,鼓励学生踊跃展示,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的自主学习。
策略三:引导合作分享。“以学定教”的真正落实,不仅要关注个体的自主学习,更要关注群体的合作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效益最大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互助合作能够理解的知识,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学生交流探讨能够学习的内容,可以通过展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合作分享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更多地体验来自他人的认可、帮助和鼓励,在获取知识和分享成功的同时,有利于良好学习境况的形成,以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策略四:依托差异分层。“以学定教”是因材施教在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因材施教强调关注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差异。故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用心组织课前预习,精心安排课堂提问,分层设计教学练习。在内容确定、方法选择上,既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也要考虑少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让学生各得其所。
策略五:落实“真性”对话。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彼此对话的平等性、开放性,摈弃说教式、封闭式的对话,强化师生间、生生间相互的“倾听”与“反馈”;要重视教师在对话中的内在权威性,以及对学生对话的单向包容性,以使学生向教师袒露想法,帮助教师接受学生不同观点;要减少伪对话,去除无效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性对话,以帮助学生在有效的对话中实现自我发展。
篇8
课堂实录《小数大小的比较》、《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先来看《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的教学设计:一开始,该由08奥运引发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体育课上跳远成绩:2.01米、1.84米,引出课题。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比较判断谁跳得远,并说明理由。学生说出了多种比较的方法。这位老师适时地进行了方法优化,哪种方法最简便?得出结论: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小数就大。在此基础上,延续刚才的情境,出现整数部分相同的两个小数:1.84与1.95,引发认知冲突:整数部分相同如何比较?学生经过探索得出:整数部分相同,要看十分位,十分位大的那个小数就大。随着情境的进一步发展,学生又经历了探索百分位比较的过程,并通过知识迁移,理解了百分位相同,比较千分位;千分位相同,比较万分位……进行到这里,应该说,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老师又别出心裁的总结:把14.25、14.249这两个小数的数字遮住,让学生生办法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又一次直观地展示了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显示出老师独具匠心的设计。
在巩固练习环节,老师仍然延续刚才的情境,从不同的方面诠释分数的大小比较的应用。从一般的应用,到50米成绩的名次排定,突出了难点,保证了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这里,老师还设计了一个猜价格的活动,教师给定一本书的价格范围,让学生去猜。由于这一环节是有趣的,具有挑战性,所以,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当然,这位老师又适时地进行了情感的升华。
通过以上的教学流程,我们可以看到,该老师在更多地体现了课堂教学的广度,让学生学会了基本的小学大小的比较方法,又让学生经历了小学大小比较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应用。在横向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形成了应用能力。但如果能在课堂教学的深度上再下一点功夫,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那就更加锦上添花了。我们可以看到,在让学生探索比较十分位、百分位这个环节,该老师是平均用力,先是比较十分位,再比较百分位,然后类推到万分位等等,学生经历的只是一种思维的简单重复,而没有思维的碰撞。这里,如果该老师能让学生根据比较十分位所形成的数学模型,放手让学生猜当十分位相同时,应该怎样比较?学生应该能猜出,当学生猜出后,再让学生去验证。在验证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推想出当前一位相同时,就要看下一位,从而揭示了小数大小比较的内涵。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以生为本 以学定教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c)-0088-01
以学定教其实就是强调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正确处理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着眼点,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教学方式、制定教学计划和创设教学情境。而数学教学中的“以学定教”则以学生独立思考、全作讨论为教学前提,再结合教材所指导的教学探究内容,配合教师的引导以激发同学们的主观学习能动性,最终实现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双重提高。
1 消除畏难心理,产生学习兴趣
进入初中以后,数学所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泛,这使很多同学产生了害怕、畏难的心理。要想使学生能够自发地接受新知识,教师首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应该向学生传达“数学学习是有意义且充满乐趣的,可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问题”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随着学习兴趣逐渐替代畏难心理,学生们的心态也会实现从“害怕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学生保持学习兴趣是“以学定教”的前提,这为整个“以学定教”教学计划的实施奠定了稳固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初中几何《平行线》这一章节的教学中,笔者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小组讨论生活中都遇见过哪些平行线。如爸爸衬衫上的条纹、人行道斑马线、乐谱上的五线谱等,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现象。这时,笔者借机转入教学的主题:“同学们都发现了不少很有趣的平行线,知道平行线真的是处处可见,那么你们能从斑马线和五线谱中发现平行线有哪些特点呢?”就这样笔者通过实例把生活引入数学课堂,以同学们自己的观点和思考为基础,步步深入,一方面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契合;另一方面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巧妙地调动了全班同学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可能还会提出新的问题,也就自发地产生了更深入的思考,这无疑是我们教师最为期望的。
2 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习需要
“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一再强调,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合作者。教师要在学生对学习目标有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参与学习,自主钻研、讨论、思考。实践证明,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在课堂上自主探索,创设良好的学习效果。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其实有很多,需要教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实践、认真总结、不断探索。
例如,在初涉《频率与概率》部分知识的时候,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情境:让同学们事先准备一张纸,要求他们写下自己的生日并且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到或者相互交流。然后笔者假装神秘地说:“虽然我不知道你们在纸上写的什么,但我却知道班上两位同学生日是同一天,大家信不信?”(因为五十人里两个人同天生的概率达97%)同学们听了都既惊讶又怀疑。于是笔者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数据,结果发现还真的有同学生日相同。在这里笔者所创设的这个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因而极大地激起了班上同学的学习兴趣,调动起他们的学习欲望,有效地避免了教师直接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呆板的教学局面。
在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巧妙地让学生扮演提出问题的角色,再根据提出问题的程度与教师备课内容加以结合,能够使学生在愿学中到想学,在学会中学到如何善于学习。
3 培养学习习惯,消除满足心理
由于我们的新课标教材注重切合学生们的实际,从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对于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好学易懂。笔者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了部分知识以后很容易产生“我都懂了”的“饱胀”心理,这很明显地表现为学习松懈、马虎、学习成绩下降。从“以学定教”的观点出发,要想解决这类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应精读课标,钻研教材,体会学生心理,一方面选择适应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注意设置一些有难度的、易被学生忽略的“陷阱”问题,打破学生“到顶”的想法。
笔者教授《二元一次方程》这一章节时,有一例题为“2x+2y=1方程的解为负数。求解y的取值范围”。在这题中很多同学都能求得x=(1-2y)/2,再通过不等式(1-2y)/212。然后笔者又给学生出了如下题目:有关于k的方程ak+1=1的解也是一个负数,求解k的取值范围。很多学生认为这题与上一题问题一样,不愿再动脑动手。于是笔者展示解题过程:k=a-1,由a-1
4 分组合作学习,增强学习交流性
每个同学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个体发展的差异,他们在对问题的认识理解上都会有差异。如果老师能够采用某种方式来增加同学们在课堂上交流的机会,那么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无疑可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获得。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小组织交流的形式,成员一起从事学习活动,有共同的学习任务需要完成。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小组要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因为如果出现优生组和学困生组,成绩相对较差的小组可能不会进行讨论学习,这样一来合作学习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分组一定要均衡,教师在讨论过程中也要均衡照顾到每个小组。通过合理分组的小组学习会增强不同学习水平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共同促进的机会大大增加。
篇10
【关键词】以人为本 依学定教 呼唤 追求
一、教学现状,呼唤高效课堂
曾经在网络上看过这样一个数据,说当前课堂教学中约有71.8%的信息量属于无效无用。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课堂教学到底怎么了?辛辛苦苦怎么就成了无用功呢?尽管这个数据的准确性仍有待考究,却也给我们敲醒了警钟,该好好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了: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而衡量课堂高效,一看学生知识掌握、能力增长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程度;二看教学效果是通过怎样的投入获得的,是否实现了少教多学;三看师生是否经历了一段双向激发的愉悦交往过程。一句话:“简约而不简单!”
二、以人为本,追求高效课堂
曾经有一句台词风靡一时:21世纪什么最重要?是人才!可见人的因素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
1、高效课堂的主体――学生
大家都知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任何的教学准备,教学策略若没有了学生的参与也只能是赵括般的纸上谈兵。为此,高效课堂的构建离不开学生的因素。无论是幼等生还是后进生。特别是后进生和特殊生,他们其实是高效课堂构建的主力军,没有他们的进步与成长,根本就谈不上高效课堂的构建。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们要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亲近我们,使之乐学爱学。
2、高效课堂的主导――教师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如同一部卖座的电影背后肯定有一位杰出的导演一样,一堂好课的诞生也离不开好教师的付出。我认为,要成为高效的主导者,教师要做到“三爱”:
1)热爱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博学多识的专业素养,高超的教科研能力都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强有力支撑。
2)热爱学生,锤炼自己的师德师风。爱学生是个永恒的主题,是考核每位教师师德师风的关键,只有热爱学生的老师才能成其为优秀的老师。
3)热爱课堂,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只有真正爱着三尺讲台,享受粉笔头带来的快乐才能真正融入课堂,融入学生,进而在且行且思,且思且行中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也正朝着诗意灵动的课堂教学风格而努力着。
3、高效课堂的助力――家长
家长能充分信任并支持老师的工作是高效课堂创建的有效助力。千万别小看家长的作用,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的农民工,但凡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是一样的。真诚地对待家长,做足家校联系的功课,让家长明白并理解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他们一定会成为高效课堂构建的得力助手。
三、依学定教,构建高效课堂
1、课前精心备课、巧妙设计,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前提。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学科、课型牢固确立目标意识,课前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认真思考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策略。围绕教学目标去研讨教材、研究学生,确定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设计精当、快捷、高效的教学流程。努力使每一节课都有明确清晰的教学方向,突出学科、课型特色,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使每一节课、每一个学生不同程度的都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感悟及能力发展。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备教材,备学生,备老师”。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说的都是这一个道理。
2、课堂依学定教、扎实推进,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关键。
要真正确立学生主体地位,认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既要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维和有深度的交流讨论;既要有效组织、营造民主课堂,创设真本、高效的教学情境,又把预设和生成和谐统一起来,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应该说要成就一堂高效的好课是需要多方面的磨合与取舍的。
1)课始激“趣”――情已生。
小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身心的发展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感兴趣的事物能投入更大的热情去参与其中,所以高效课堂的第一步就是要用妙趣横生的东西来吸引他们的目光,把他们牢牢吸引到课堂当中来。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桢精美的图片,一段逗趣的视频,甚至只是几句动情的谈话,都是教师可用的载体,能很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2)课中求“实”――味更浓。
当然,小学课堂也不单单只是热热闹闹的花架子,而不进行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教师在课中应该追求扎实有效的教学效果。以语文来说,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巩固,听说读写的渗透升华都是必不可少的;数学的思维训练,举一反三也是在不断的训练中得以推进迁移;更不用说其他学科的有序、有效了。当然扎实课堂的策略也是形式多样的,编一编、演一演、辩一辩、画一画、唱一唱等等都是达成高效课堂的法宝。
3)课末存“疑”――意未尽。
人贵有疑,课也一样。如果一堂课上下来,学生没有一点疑问,看似完美,实则缺憾。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甚至是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这样一来,既保持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升华了课堂的意味,达到“曲终人不散”的教学效果。
3、课后善于反思、积累经验,这是高效课堂构建的支撑。
- 上一篇:计算机病毒的预防措施
- 下一篇:致辞与致词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课堂提问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