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范文
时间:2023-05-23 15:28: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利工程建设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科学进步,人们认识到水利工程对于河流生态系统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河流的人工渠道化,包括平面布置上的河流形态直线化,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河床材料的硬质化。二是自然河流的非连续化,包括筑坝导致顺水流方向的河流非连续化,筑堤引起侧向的水流联通性的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充分认识这种负面作用,积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对于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予以必要的补偿,维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流域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1 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发展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指,在遵循生态平衡的要求与发展下,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建立符合可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的水利体系,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如今,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走生态水利的道路,也就是说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必然的选择。
首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保护与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迫切要求。近几十年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气候变暖、冰山消融、海平面升高、动植物消亡、江河水污染等等。与此同时自然灾害如地震、海啸、洪水等频繁发生。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正在一步一步的恶化,这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与生存构成了直接的威胁,怎样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急需解决的课题。我们都非常的明白,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和各行业、个人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水利工程建设来说,其和生态环境密不可分,水利工程建设带来的环境影响也非常的广泛,主要包括土地淹没、生物多样性受影响、小气候的形成、库区移民等等。水利工程建设面对如此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利部门必须转变传统的治水思路,走生态水利的道路。
其次,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对水利工程建设更高层次的需求。人类对水利工程的需求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又不同的要求。在目前经济社会水利工程可以划分为5个层次分别为:饮水保障、防洪安全、粮食供给、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这5个层次最终都体现以人为本。水利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更高的层次需求,即生态环境阶段。所以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突破以河论河、以水论水传统的束缚,创造水和生态、水和文化、水和景观等的和谐。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功能定位上必须突出生态功能。
最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是“生态城市”建设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内在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对城市的品味也随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发展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水利工程,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当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应该从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
2对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发展的建议
2.1 遵循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注重生态效益
工程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分析方面应加强,权衡满足人的需求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之间的关系,即进行工程项目经济技术及生态环境效益评估,改变现行的单一经济技术评估指标体系。以往的治河工程着眼于河流本身,往往忽略了河流湖泊与岸上生态系统的有机联系,忽视了河流周围的生物群落的存在,也常常忽视了整治后原有生物群落的恢复。因此,在进行防洪工程的规划时,应明确河流与其上下游、左右岸的生物群落处于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建议按照“河流生态廊道”的范围,进行统一规划、设计和建设。在平时的设计当中除说明需进行常规的水文、地质的测量勘察外,还要补充加强相关范围的生态系统调查的要求,重点是生物群落(动物、植物)的历史与现状调查,对特定的生物群落与水体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
2.2 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的重视,做好岸坡防护措施。
在河流整治工程中,对生态系统冲击最大的因素是水陆交错带的岸坡防护结构。水陆交错带是水域中植物繁茂发育地,为动物的觅食、栖息、产卵、避难所,也是陆生、水生动植物的生活迁移区,至关重要。因此,岸坡防护工程的设计应从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建设要求出发,采用与周围自然景观协调的结构形式,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前提下,确保生态和景观的护岸形式多种多样。在典型的岸坡防护结构中,可尽量使用具有良好反滤和垫层结构的堆石,多孔混凝土构件和自然材质制成的柔性结构,尽可能避免使用硬质不透水材料,如混凝土、浆砌块石等,为植物生长,及鱼类、两栖类动物和昆虫的栖息与繁殖创造条件。
2.3 做好水利工程环境监测工作,加强施工区域的保护
在工程施工中,建议强调施工期对生物栖息地进行保护和恢复,避开动植物发育期进行施工。对特殊区域的物种,在施工期要采取其它辅助保护措施,如它处养育等。取料场开挖后应进行适当处理,以满足美观和环境方面的要求,要求合理设置排水、平整地形和改善有利于植被生长的条件。料场区应进行植被恢复,与周围景观相一致。对已经或者正在建设的水利工程,应该建立相应的环境监测项目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环保的标准。在该指标体系当中对相关监测人员与单位的职责应该做明确的规定,这样出现当出现问题就能及时的找到相关的责任人,使问题得到及时的解决。
2.4 做好完工后迹地恢复工作,注重景观建设。
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降低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施工占地对当地的影响,在工程竣工之后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恢复施工区域土地原有的功能。恢复土地的原有功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个方面就是施工迹地的整治,第二个方面就是覆土,第三个方面就是绿化,绿化应该主要种植经济林木。在景观建设中,可以强调注意保留江河湖泊天然的美学价值,避免将水流置于过多的亭台楼阁等混凝土与砌石形成的人工环境之中。水利工程设施要造成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现代的城市景观设计,应更多注重生物栖息地建设。水利工程还应为公众广泛参与和对儿童进行水环境保护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如水生态公园等。
2.5 完善相关法律
在不适宜建立水利工程的区域,例如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应该划定保护流域区,相关法律应该规定在这些区域内不能进行水利工程建设。如果违反了规定就应该得到法律的惩罚。
2.6 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开发目标
在传统的水利资源规划当中是以流域梯级为开发模式,这种以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常常追求百分百的开发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耕地与移民的补偿费用也变得越来越高,所以选择开发目标时应该充分的考虑保护耕地与社会稳定,因地制宜的选择开发目标。对于那些移民相对较少、淹没耕地相对较少的河流可以按照流域梯级的开发模式进行百分百的开发。反之应该放弃部分河段的开发。发达国家水利资源平均的开发率一般都在70%到80%之间。
3 结束语
作为现代的水利工作者,其核心工作是正确的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间的关系,就水资源的实际承载能力进行充分的考虑,将传统的工程水利变为生态水利,更好的促进现代化建设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斌.浅谈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0(125):157-158
[2] 张学文、马恒有.水利工程生态化建设的思考[J].工程技术,2009(17):100-101
[3] 李玉会、郭德发.浅谈生态建设在水利工程中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0(3):248-249
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测量技术,发展前景,GPS,GIS,R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控制测量技术
控制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中一样。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控制测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GPS测量技术的出现及不断成熟,成为了现代控制测量的主要手段,但是在一些信号干扰强或者没有信号的地方还需要传统光学测量方法的辅助。GPS测量技术可以快速高效、高精度确定空间点位的三维坐标。水利水电中工程控制测量划分为测图控制网和专用控制网两种类型,和所有的控制网一样也是由平面控制网和高程控制网两方面组成。传统的水利水电工程平面控制网主要是三角网,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探讨,现在发展为三边网、边角网、导线网、GPS网、混合网等现代控制网测量技术.现阶段主要以GPS网应用最为广泛:大区域测图控制网基本采用GPS控制,中小区域测图平面控制网采用GPS控制网作为首级网或采用多种设备观测的混合网;专用平面控制网主要采用边角同测网,部分工程采用GPS布设首级网或直接布设为GPS混合网。
二 变形监测
水利工程中到处可以见到很大的堤坝,堤坝的安全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对坝体变形监测是水利工程中的一项十分重要工作。大多数堤坝都是建在两边比较陡峭的岩壁中间,因此坝体两岸地形相对复杂,测量点的通视较差,以往传统的交会或极坐标测量方法精度有限,工作周期长,效果差,而且无法连续测量出变形量,不能及时快速的反映变形量。而G PS —RT K测量技术精度高、无需通视,实时,快速,可实现连续测量,为建立坝体监测系统提供了基础保障。
三 水下地形测量
近年来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手持GPS、GPS—RTK及CORS系统配合多波束测深仪进行水下地形测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水下地形测量原来采用的以经纬仪、电磁波测距仪及标尺、标杆为主要工具,用断面法或极坐标法及交会法定位,用测深杆和测深绳来采集水深数据的测量方法,手持GPS是以某已知点作为基准点,立在基准点的GPS接收机连续接收卫星信号,并与已知点的位置进行比较.通过计算确定当时误差的伪距修正值,将这些修正值输入工地较正的参数中,用户接收机通过修正值来实时校正GPS信号,它具有全天侯、实时连续、高精度,方便快捷等特点。目前GPS-RTK及CORS系统定位精度已达到厘米级,且能够做到实时无验潮测量。GPS—RTK 水下测量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水下测量的精度,减少了工作量,缩短了测量周期,这也保证了测量工作能为施工部位及时提供水下地形图,保证工程顺利进行。这三种测量技术进行水下地形测量与传统的岸上基准点交会法、极坐标法等测量技术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特别是较大面积的水下地形测量.可以大大缩短工作周期。减轻劳动强度。
四 河道测量
为河流的开发整治而对河床及两岸地形进行测绘,并相应采集、绘示有关水位资料的工作称为河道测量。主要内容包括: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河道地形测量;河道纵、横断面测量;水位测量;水面线测量;沿河重要地物的调查或测量。这些测量主要是用GPS-RTK来实现的。因为河道两边地物相对复杂,GPS-RTK更利于测量。
五 水利地形图测绘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计算机技术在测量领域的应用,形成了多种大比例尺地形图同时测绘的测绘方法.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优秀数字成图软件如南方测绘成图软件,采用现代的先进测绘技术。不仅可满足不同要求的测绘成图,还可进行GIS前端数据采集与数据更新。数字化测绘技术作业方法主要有电子平板测量、数字测记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种模式。电子平板测量系统组成:全站仪+便携机+地形图绘图软件,包括测站和镜站两种作业方式,其特点是模拟传统白纸成图,作业直观,无需编码,测绘不易产生错漏,但便携机电池使用时间短、相对笨重且稳定性差。一般用在平坦地区、城镇地区,和电磁信号较差的地方地形测图,不适合环境条件恶劣的水利水电工程地形图测绘。数字测记测量系统包括:全站仪/GPSRTK+草图+带有地物编码的内业绘图软件。缺点主要是因为所有数据都是储存在仪器中,回到内业场所导出数据,绘图才能看到图形,作业不直观,测量点号与草图点号可能产生不一致,易产生地物错漏,对现场绘制草图人员要求较高,但适合各类环境数字地形图测绘。
六 前景展望
面对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步伐,面对地球数字化的挑战,摆在水利水电工程测量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大力促进水利工程术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随着3S 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合理的将此项技术应用在水利工程的测量工作中,必定会给水利工程测量工作带来更大的优势和发展。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测绘技术将向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的现代测绘技术方向发展;同时测量精度和速度会越来越高,测量工作者的劳动强度和技术水平也会向电子一体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晏民,洪立波等.现代工程测量技术发展与应用[J],2007
[2] 贡建兵,李振洪.GPS 监测系统数据库管理模块的创建[J]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1999
篇3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
1前言
我国目前并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相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有效解决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更好地满足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防洪等方面的实际要求,仍然需要加快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由此可见,关于水利工程,搞建设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2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提及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常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水利工程建设对气候的影响气候状况通常是受大气环流所控制的,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一旦完成,原本的陆地为水体所代替,局部的空气湿润化,也就是说局部气候会发生某种变化,尤其是在降雨和气温等方面。
2.1.1对降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降雨的影响通常表现为降雨量的增加和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以及降水时间的改变。首先,降雨量会有所增加,这主要是因为水利工程建设往往会形成大面积的蓄水,通过阳光的辐射,蒸发量大大增加,最终导致了降雨量的增加。其次,降雨地区分布的改变。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由于大规模蓄水的影响,往往会产生一定的低温效应,导致降雨的分布区域有所改变。通常表现为库区和库区相邻地区的降雨量下降,而一定距离外的区的降雨增加。最后,降雨时间有所改变。在炎热的夏季,水面的温度往往会低于实际的气温,大气的对流相对减弱,降雨量也会因此减少;而冬季,水面相对较暖,大气的对流作用增强,降雨量也会因此而有所增加。
2.1.2水利工程建设对气温的影响。水利工程落成后,库区的下垫面将受到影响。原先的陆地变成水域,这一定程度上,将导致空气间能量交换方式的变化,并最终引起气温的变化,这种变化通常表现为气温的小幅度升高。
2.2水利工程建设对水文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成之后,整个水道将受影响。尤其下游河道的受影响程度最大,直接影响到周边环境的变化。以水库的建设为例,水库落成后,在存储汛期水源的同时,也截流非汛期的基流,很大程度上将导致下游水位下降,甚至导致断流,最终影响生态环境问题。而一旦河流枯竭,必然会影响下流生态恶化,导致水质恶化。
2.3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原本流动的和流水发生变化,如因水库水温的升高,引发水质相对较差,尤其是水库的沟汊中容易发生水污染,如水华现象;另外,水库一旦蓄水,睡眠扩大,蒸发量大幅度增加,水汽、水雾增多。但水利工程建设对水体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不好的。
2.4水利工程建设对地质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可能增加地震、塌岸以及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发生几率。
2.4.1水利工程建设与地震。大型水库具有极强的蓄水能力,这种蓄水会引起地壳应力的增加,水渗入断层以后,增加断层之间的程度,而岩层空隙的水压力也会随之增加,大大增加地震发生的几率。
2.4.2库岸易引发滑塌。随水库蓄水能力的提升,蓄水水位的升高,水库岸边土体的抗剪强度将降低。久之,将导致塌方、滑坡等问题。
2.4.3水库渗漏。随水库的渗漏,可导致周边水文条件改变。而一旦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一旦渗漏将直接污染周边水体。
2.5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水利工程建设对土壤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5.1土壤浸没。浸没区的土壤通透性相对较差,土壤中微生物的活动降低,肥力下降,最终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2.5.2土壤沼泽化。水利工程导致水位上升,地下水位随之上升。久之,土壤易形成沼泽化。此外,土壤过度湿润,将加速植物根系衰败速度,导致呼吸困难。
2.5.3土壤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经毛细管作用升至地表,在强烈蒸发作用下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
3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分析
要想真正发挥水利工程建设的积极影响,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3.1对能源的开发要从长远考虑
水利工程的建设不要仅仅考虑眼前利益,而是严格按照大水利发展的基本原则制定规划,尤其要改变技术经济最优化的工程目标,真正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筹兼顾。
3.2进一步完善有关法律
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尤其在不适宜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以及其他需要进行保护的区域内,划定保护河段和保护流域区,禁止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真正从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出发,对那些可能对生态环境、国家自然保护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世界遗产产生某种程度的水利工程建设,进行科学的评估与严格的审查。
3.3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开发目标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参照流域梯级开发模式,地域水力资源的规划开发往往追求100%。但是,考虑到移民工作的复杂性,以及补充费用的越来越高。在综合考虑保护耕地资源,稳定社会的角度考虑,规划设计期间应注意因地制宜,制定切合实际的开发目标。比如:针对移民少,耕地少,生态问题少的流域,可100%开发。而移民多,耕地大,生态问题严重的流域,可考虑着重重点河段开发。
4结语
综上所述,水利工程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要考虑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到生态效益,真正实现三者的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钱新月,单桂芳.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J].科技世界,2013,(13):22-23.
[2]何瑞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4,(55):33-34.
篇4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 A
一、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水利工程建设始终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历史,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的,缺一不可的,具体可以表述为水利工程建设是人类改造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的活动,同时也是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反之良好的生态环境也为水利工程的建设提供了保证。首先建设水利工程是为了管控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使其能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既然水利工程建设是在自然界当中进行的,那么它就必须要以生态环境为基础;其次水利工程建设有抵抗洪水,防止河流断流,蓄水抗旱等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功能,为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必须以一定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不是所有的地方都可以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如果在地质情况较差的地方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很可能引发泥石流、地震、山体滑坡等灾难。
二、我国目前水利建设及生态环境的现状
我国是水资源比较缺乏的国家,但同时又拥有世界上最大的两条河流“长江与黄河”,这造成了我国局部的区域其水资源比较丰富,而部分区域水资源缺乏的局面,我们国家一直重视水利建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局面为:首先,是在大江大河干流的基本上,来建立了防洪减灾的体系。其次,就是水资源配置也不断完善和合理化,以修建水库等相关蓄水的工程,采用跨流域,甚至是跨区域,引调水的工程,来解决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的不均问题。再者,就是我国农田灌溉体系,也在基本建立,当前,我国的农田灌溉面积也在不断相提高。农田的水利建设,能够有效提升其农业的生产力,从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做出了很大贡献。最后一点,就是对我国水土资源的保护能力也得到了不断提升,对重点的区域,实施了相应保护,同时加强其生态脆弱河流的治理,对部分生态环境的恶化现象,得到了进一步的抑制。
三、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分析
(一)从水利工程设计着手
由于长期受传统理念的影响,水利工程的设计者们对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认识不清,设计时对生态问题考虑不足,导致很多水利工程建成运行后都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想真正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先让设计人员认识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在工程设计阶段就对生态问题给予充分的考虑,让生态的理念融入到工程设计中。在设计开始前组织气象学、地质学、水利、生物学等各学科专家、学者进行现场实地的考察,并从各学科的角度形成报告,交由设计人员融入到设计方案中,从源头上为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建立健全水利工程的审批、监管及验收制度
一方面,为了保证不因设计问题造成水利工程建成运行后造成的 不利影响,在工程审批时,政府应组织所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工程设计进行严格评估。由于水利工程耗时、耗力,复杂程度较高,故应在所有审批专家取得一致意见后方可审批通过,允许施工;另一方面,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应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监管,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整改,确保施工质量;最后,在施工结束后,应组织专家对工程进行验收,对验收不合格的工程要严禁其投入运行以免影响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补偿机制
一般情况下,只要人类对自然进行了改造就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或破坏,为了抵消或降低这种影响就应该建立一种相应的补偿措施,以便对因建设水利工程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因此要坚持破坏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建立一整套完善的补偿机制,使更多的人意识到这一问题,从而尽早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四、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模式和两者间的原则,及和谐发展趋势
(一)基本模式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要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通过综合的治理与分期实施建设的模式,采用系统与发展观念。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要重视期工程的具体作用,同时,还需要对生态环境保护作用进行分析,如在建设健全的防洪工程等方面,需突出防洪与环境的优化,作为基础,合理与适当的开发其当地河流资源。另外,在清障与疏浚等方面要合理的进行调配,全面提升其泄洪能力与标准,实现合理完善的治理作用,达到其安全泄洪与改善水文的环境,作为其基本的目标。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其基本的模式,在于突出其所起到的实际作用上,这个作用不但包括水利工程的本身所能够起到的防与供水,及灌溉等方面的作用,还要在保护其生态环境等方面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水利工程建设与自然生态和谐的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是以满足其水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实施,及时的了解地形形态的特征,因地制宜的规划,全面了解不同河流形态与地理的环境,做到和周围水生态系统互相协调,遵循大自然的规律,来实现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如保留与恢复原河流的结构,利于改善其水质与原始生物的运动。扩大不同绿色植物的区域,给水生生物提供生存的地域,确保其地下水能够有效的供给。创建简单景观河,还需要融入适宜的设计;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来降低工程运营的成本,提高植物水体的自净能力,达到其净化水的主要目的,从而减少维护的成本。
(三)生态水利工程的建设,其整体的规划原则
整体性的原则,就是从生态系统的结构角度进行分析,针对其生态系统中不同生态因素,提出的总体要求,整体性的原则要求,不仅要注意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还需要注意水生态系统的动态和变化的过程。一旦不对整个生态环境系统进行充分考虑,哪怕只是暂时的缓解,都会影响水利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建设其整体性原则还需要遵循大自然的生态规律,从生态的角度来降低其工程项目的成本。
(四)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趋势
随着全世界人口不断增多,许多国家也开始对人类破坏的河流及自然状态所进行的水利工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一些国家发现的一些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破坏明显时,也对这些工程进行了重新的修复,让其生态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比如有的国家退耕还林,增加湿地注重对水土的保护,恢复两岸植物的群落,并积极发展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从而实现水利工程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结束语: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一个与自然界斗争中对自然界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水利工程建设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上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现代各类水库、水电站的建立都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而对自然界进行的改造。这些改造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自然界原有的面貌,有的水利工程建设的确是对人类的发展有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反,有些水利工程建设在建成初期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之后却是投入很大的成本也不能控制其带来的危害,究其原因就是这些水利工程没有实现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水利工程的设计、建设过程中结合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考虑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郑丽颖. 水利工程建设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2:141.
篇5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平衡协调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一定要结合生态环境的平衡条件来进行考虑,实际上,目前在我们国家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所面临的问题是非常艰难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如果我们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的时候不能把这方面的问题彻底解决好,就会后患无穷,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因此我们就采取下文所述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对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平衡之间的协调关系进行处理。
一、尽快的修订江河流域规划
我们国家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流域整治以后,已经有了比较良好的治理效果,但是考虑到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比较快,这样一种治理的力度和深度都已经远不能满足实际的环境要求,这主要是因为在发展的过程中,流域内的经济状况、人口状况、社会状况和环境因素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相应的也就对水利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就需要对原有的流域计划进行较大的改变,具体来说,首先要对流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对原流域进行反评估和反分析,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的流域环境和自然因素进行认识和掌握,最后再来研究如何编制出一份合适合理的流域整治计划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还应该对这一份流域整治计划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是因为这样一份整治计划一旦投入使用,就是所有相关方面都遵守的准则和原则,这一方面出现问题涉及的范围就会比较广,更加难以收拾。在进行流域整治的时候,要认识到水才是流域的基本单元,因此这样的管理体制的建立就一定要基于水资源来进行,才能够起到其应该起的效果。除此之外,这样一项管理体制的建立还需要和其他的相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协调和合作,这是因为政府的宏观调控、市场规律的控制、流域内的民主协商已及用户的参与管理权本身就是与这样一项管理体制息息相关的,因此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充分的将其考虑进来。只有这样一种全面妥善的处理,才能够科学、民主、自然的促进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的高度协调。
二、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重视水土保持工作
水土流失在我们国家本身就已经非常严重,水利工程的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利国利民,但不可否认其依然存在着多方面的不利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对水土保持工作的严重干扰和阻碍,水土流失的严重危害是我们国家较为主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就必须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时,将水土保持的相关因素全面的考虑在内,具体来说,就是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遏制水土流失或者是实施水土保持,尤其是在一些环境条件比较差的地段,就更应当合理的处理好水土流失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最好还能够做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这样一种方式来维护土地的固有生产力并充分发挥出水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双赢。
作为一项工程,水利建设还有其固有的需要,这也就是说,我们建设水利工程并不是单纯的只希望节约水资源,而且希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的提高产量,这一过程中就需要政府来发挥其显著的调控功能,不仅要在资金的投入上给予一定的支持,还要在政策上予以一定的倾斜,除此之外,还需要利用法律或者是行政等手段来进行有效的落实,为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和保持做出较好的保障,并充分的发挥出水资源配置在市场中的导向作用,有效的鼓励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
三、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设要与市场经济的特点相适应
这也就是说,在进行水利管理体制的建设时,要根据相关的水法来进行统一的制定与管理,原则上要保持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的共同管理,在此基础上来实现体制的深化和改革,尽力将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捋清理顺,以便于后续工作的监督、管理与总体的宏观调控。这一过程的进行在很大程度上就要依靠水行政部门的规划和控制,通过计划取水和有偿使用来进行有效的掌握和控制,尽可能将水资源的粗放使用控制到最低。除此之外,还可以进一步的结合其他相关手段来进行,这里主要强调的是法律、行政和科技方面的手段,这样一些现代化手段的结合使用,确实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调控作用,因此相关各部门就应当在其自身责任之上协调和配合管理,实现对于全社会识时务的综合和统一管理。这一点同样非常重要,这是基于我们国家的现实状况而言,主要是因为在我们国家进行一系列的建设或者是改革时,规模效应是非常关键的因素,因此要把握好这一点。
四、建立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在我们国家,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建设和相关工作的进行从一定的层面上来说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阶段,但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让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种制度在我们国家虽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由于我们国家政策上的特殊、环境质量管理上的复杂程度以及相关工作人员认识和执行上的偏差,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这样一项制度在我们国家并没有完全发挥出其应该起到的作用,因此我们在这里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行一个着重的强调。所谓环境质量评价,主要是指建设单位在一个地区建设一个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工程时,在其施工之前对这一可能的影响进行一个监测、预测和评估的过程,一旦认为切实会出现相关的影响,就相应的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根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和本质我们就可以认识到,对于水利工程的建设必然是有这样一种需要的,甚至可以说,在进行水利工程的施工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就是保障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平衡的一个重要措施和方式,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要相应的对经济影响进行评价,科学的分析出在整个的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相关的实际风险,并给出有效的解决措施。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基本上就能够实现选址问题上的合理性和布局问题上的妥善性。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的工作就是在施工之前对建设当地的环境、地质、水文、人口状况、生物状况以及土壤状况进行一个把握和检测,并模拟出水利工程建设中可能对当地环境能造成的影响进行预测,还可以对这样一种预测出的问题的相应解决方法进行可行性研究。最后一步就是对水利工程的建设进行综合性的评价,并给出最为理想的依据和方案。
兴修水利工程,是必然打破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已经形成的平衡状态受到干扰破坏。水利工程能否带来环境效益,能否把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是衡量水利工程建设成败的重要指标之一。所以,要充分发展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深入研究自然与生态的平衡机制,研究人类改变自然对生态近期和长远的影响,从而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U6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16)03-0067-01
虽然我国部分区域水资源较为丰富,但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和地域面积而言,我国没有形成完善的节水用水意识,致使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为了改善这一情况,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建设。虽然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其同时还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中,还需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即做到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1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主要是将大量的水体集中水库中,从而使水位升高、水压增大,过大的水压会对周边的地壳产生影响,从而出现相应的地质问题,严重还会引发地震。因此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会导致整个库区被淹没,从而直接对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如影响生物的生存,影响鱼类的繁殖等。当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会对周边地区的自然气候规律产生影响,由于大量水体的集中,会使该地区的温度和湿度出现一定的变化。
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会对下游河道的流量产生影响。如水库存蓄洪水时,也会存蓄非汛期的基流,从而对下游河道水位产生影响,甚至致使其出现断流的现象。同时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还会导致下游湖泊易于涸,以及对水产养殖业和航运业造成较大的影响。当水库蓄水后,输水渠量侧的水分会渗透地下,导致地下水水位升高,致使周边土地出现盐碱化或沼泽化等问题。
2水利工程建设对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般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短时间内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较严重的影响,但却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社会效益。而且随着水利工程建设的完成,其能够发挥水利灌溉、防洪排涝等作用,即起到减少自然灾害的作用,使人们生活在比较稳定的环境中。相对于水利工程起到的作用,水利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资金投入,比其他工程都较低,且不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水资源分布非常不均匀,通过水利工程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情况,如进行跨流域调水,可以很好的解决相应地域的水资源危机问题。我国宏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明显改善了我国南北地区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问题。
3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3.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在进行水利工程建设时,首先要注重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并保证其健全性。水利工程建设工程师要注重对建设地点及周边环境的勘察,并对水利工程建设期间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将会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作出详细的评估。水利工程设计师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原则,并利用相应的措施,减小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健全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需要包括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评估,保证水利工程既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发展,又能够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并能够推动其自动的发展,因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全面考虑社会因素、环境因素、经济因素等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体系,从而明确水利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3.2加强水利工程的选址和建设规划
由于水利工程建设会导致相应的河流流域出现一定的变化,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的设计时,需要注重对河流的规划和评估,确保满足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选址工作极为重要,虽然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为了将影响降到最低,需要选择对生态环境影响相对较小的地域,同时需要注重移民率的降低。榱搜窈侠淼乃利工程建设地址,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在初期就做好建设规划工作,并对相应的地址进行评估和估计,从而选择影响最小、最利于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址。
篇7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发展
引言
水利建筑本身作为一门跨专业的学科,工程往往由水利工程师担当设计,故使用功能、耐久年限等一般不会有大的问题,但不少水利工程师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建筑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做有建筑艺术化、环境景观化的水利工程设计力不从心,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都是粗老笨重的钢筋混凝土形象。而建筑艺术创作设计属建筑学理论范畴,但建筑师往往因缺乏水利专业技术知识和对农村水利工程环境的了解,无法胜任水利建筑的设计。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水利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觉效果,很多水利建筑还与旅游景点相结合,成为旅游景观的一部分。南京地区有很多老“三边”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非工程的措施和可持续发展的资源配置,更无力考虑建筑艺术、生态环境等问题,随着水利事业的不断进步.发展与布局矛盾日益突出,管理单位纷纷提出申请,要求进行改造和调整。因此,创造条件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实现“以人为本,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发展战略,以适应当今社会对水利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地进行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已势在必行
一、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方法
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的几个关键为:
1.1总平面设计水利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包括水利工程主体建筑物和其他配套设施的总平面布局,主体建筑物一般包括闸、坝、泵站等,配套设施包括管理用房、生活用房、绿化、活动场地等。以泵站为例进行总平面设计,泵站枢纽一般包括的建筑物有:泵房、配电房、办公楼以及职工宿舍、食堂、车库、锅炉房、大门传达室等附属建筑。过去的总体设计中,往往只做水工工程位置图,而不做配套建筑和环境总体规划设计的传统设计模式,这样缺少了对建筑的合理布局和对环境的规划,总图往往有大片位置无设计内容,对这一大片空白区建设单位对其的使用和建设存在普遍的盲目性和无序性。我们调整了过去老的设计模式,详细规划和建筑环境设计环节,基于水利建筑一般坐落在城市边缘或离城市较远,常与风景区结合等特点,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不仅要满足基本的使用要求,做到功能分区布局合理,内部交通流线简洁、顺畅、有序,建筑物之间联系方便,减少不同使用功能之间的交叉干扰,而且应注重环境设计,考虑设计绿化、休息空间.职工体育运动场地等,丰富整体空间造型。同时各个建筑物也有集中和分散各种布置方式,各有其优点,具体采用哪一种布置方式,则应因地制宜,根据具体环境而定,或突出建筑,或强调环境。
1.2建筑平面设计同总平面设计类似,一般水工建筑物的设计程序首先是由水工专业、水机专业、电气专业等提出专业设备布置要求,然后由水工专业和建筑专业共同确定水工建筑物的平面布置形式,建筑专业主要把握建筑在总图布置中与交通的关系,建筑物本身在建筑防火、使用尺度、安全性、内部交通关系等方面是否满足规范以及使用需要。
同时建筑设计人员应积极发挥主动性,考虑建筑空间的有效使用和综合利用。
水工建筑有其固有的特点,其结构的布局是按水工设计规范,满足水力条件和机泵设备安装的要求,在与建筑专业的配合上,需要多方面、多回合的商讨,才能相互协调。几年来,从多项工程的设计中我们体会到,水工结构与建筑艺术的配合过程,是一种磨合和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的过程。水工设计不仅为水利建筑艺术化创作设计提供了技术保障,更是为营造新型的景观水利、城市化水利工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水工与建筑设计巧妙结合,可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美化环境多重目的。做好水利工程建筑艺术创作设计,树立创新意识,对设计思想的发展非常重要。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尝试,才能创造出一流品质的现代化水利工程。
1.3建筑造型设计建筑造型的设计往往反映一幢建筑的性格特征:或粗犷豪放,不拘一格,或温文尔雅,小家碧玉;或强调现代高科技韵味,或注重历史文脉,运用符号、象征等手法表现一种文化底蕴。总之一幢或一组建筑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应与它所处的具体环境相协调,而不是靠在设计时凭空想象,或单纯为追随某种所谓“时尚”而臆造出来的东西。同时,即便是在一个整体环境下的一组建筑之间,由于体量的不同,各个建筑物也存在着性格上的个体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存在于统一性之中的。如:泵房一般平面为简单的矩型,高度较高,体量较大,这是它的体量本身所表现出来的性格就是大度豪迈。对于这类建筑,由于其本身不可能像公共建筑一样有什么大的形体上的组合、对比关系,设计中要注意“粗中有细”,尽量利用其本身大的体量,通过开窗方式、墙面与柱子关系的进退等手法丰富其细部,以使其看起来不那么单调。如泵房配电房毗邻设计,还可利用与其靠在一起的配电房,使泵房体量作为形体组合的一部分,泵房、配电房一并考虑,以取得形体对比较丰富的组合效果。
对于像启闭机房加两侧桥头堡类的建筑,由于机房本身一般长度较长,有时可达到几百米,设计中应充分运用“韵律”的造型手段,使每跨作为一个造型因素,形成一系列有节奏、韵律的线性体量。桥头堡作为端部的收尾,则形成类似交响曲尾部的,较高的体量同时成为整个工程的标志性建筑,达到令人过目不忘的效果。至于建筑具体的风格是采用现代风格还是仿古甚至所谓欧陆式,一方面多多少少要受到一些流行因素和建设单位喜好的影响,更主要的则是建筑设计师要根据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设计出因时、因地,与环境相宜的建筑。
总之,建筑风格的确定,事关整个水利工程外观表现成败的关键,所以提倡建筑师在设计之前一定要到现场实地考察一下,精心揣摩,想象一下工程建成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建筑的颜色和质感取决于所用材料,同时也同建筑的造型设计息息相关。由于水工建筑多处在野外.所以抗风性和耐脏性成为比较突出的问题。抗风性主要表现在所选门窗能否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问题则要求在建筑表面装饰材料的选材上,尽量选用耐脏性较好,不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如饰面砖、石材、优质外墙漆、铝塑板等。另外为表现水利建筑的特点,在颜色的运用上常用蓝色、白色等冷色系,但不可一概而论,有时暖色系的运用,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水利工程;建筑设计;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8-0084-02
水利建设项目中,主要侧重于保护水利设施的安全,在进行建筑设计时,要根据审美观点进行总体外观构造, 融合艺术元素,提高建筑物的外观感知。成功的水利项目设计,能够提升地区形象和城市知名度,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文明程度,具有很高的社会意义。但因为一些水利工程师因为自身的原因,仅仅是重视建筑的功能需求,而对于建筑的艺术和美观的需要则不够重视。这使得大部分的水利建筑都会给人留下笨重粗老的印象。但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水利项目逐渐倾向于审美功能的展示,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水利工程通常作为风景景点展示。因此,在当代水利工程的设计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就显得特别重要。
1水利工程建筑艺术设计的关键要素分析
1.1总平面设计分析
水利工程项目总平面图的内容既包括主题工程结构,也涵盖了相关配套项目的设计,主体结构包括大坝、闸门、泵站、机房等重要生产设施,而配套项目主要指员工宿舍、绿地和活动场馆等等。新时期的水利建筑的总平面设计应该改变过去传统的做法,进行更加全面的考量。水利建筑的总平面图既要为水利工程的基本功能合理规划和,又要确保各功能区间搭配合理,保持良好的配合度,使得总体上具有更好的使用效果,以尽量降低功能错位导致的不经济现象发生。除此之外,还要将环境保护理念融入其中,增加绿化和休闲娱乐功能区域规划。在进行总体建设规划时,要本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设计理念,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来选择规划方法,以保证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避免环境部协调带来的不良自然影响。
1.2建筑平面设计分析
水利工程建筑物的规划和选址,要结合多个专业特点来开展,要考虑到水电专业、动力专业、发电专业提出的专业设备安装要求,再由建筑和水电两方面工程人员同时敲定水利工程建筑物的总体规划平面图, 设计工作过程中, 建筑设计人员要负责把握整个建筑的结构、功能和建设尺寸之间的关系,使之更趋于更符合水利工程日常生产活动需要。
作为水利工程项目实施工作者,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素养,还需具备卓越的创新意识。水利工程建筑属于长期性建筑,要根据水电生产要求科学设计建筑结构,有效提高各类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避免建筑功能局限带来的效率损失。这些年来,通过对水利工程的设计进行分析,水利建筑结构和建筑艺术相结合的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个过程。水利工程的设计不仅要为水电建设提供良好的技术保证,还要承担着美化城市景观,提升地区旅游名片的功能和责任。水利工程和要建筑进行很好的结合,这样才可以达到减少投资,优化设计和美化环境的作用。只有进行超前的创新和探索,才能够设计出超前的水利工程项目,为后续子孙创造越来越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1.3建筑造型的设计分析
建造造型的设计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建筑的特征,如强调高科技的现代建筑和仿古的建筑造型等等。总而言之,一组建筑所应该表现出来的造型,应该其所处的环境以及自身的功能相一致,同时因为不同的水电建筑功能存在较大差异,直接会影响它们外形结构上的相异,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常规现象。比如供电房的设置通常是矩形,体积大,高度高,这是因为它的功能所决定的。对于这种建筑要做到“粗中有细”的话就必须对其本身的体积进行考虑,通过开窗、增加柱子等方式来使得其看起来较为丰富。至于水利建筑采取何种设计风格,一方面是受到单位领导和当前主流设计理念的影响,但最重要的是应该为设计师提供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其能依据本地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和谐的情况来进行设计。总之,选取何种建筑风格直接影响水利工程建筑的美观程度,因此设计师应该尽力到现场去进行考察,想象一下工程建成之后的实际效果。
1.4建筑材料分析
水利工程的建筑一般都在野外,因此水利工程的抗风性以及耐脏性应该作为材料选取时候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抗风性主要是考虑所选择的门窗是否能够承受超常的风荷载,耐脏性则是应该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应该尽力选择不容易积土、耐于水冲刷的材料,比如铝塑板、优质的外墙漆等等。
2对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思考
水利工程由于上产需要,大多地理位置是依山傍水,因此在设计时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地理环境,融入高超的设计方法和技术,将原本单调枯燥的水利项目变成具有审美、人文品味的综合建筑物,既可满足水电生产需要,又能够提供良好的旅游资源。今后水利工程项目的设计,要将更多的重点放在提升其的审美方面。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的社会文化内涵和外观审美能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人文景观,充分挖掘自然环境的综合社会价值,不仅要更有效的开发水利资源的经济价值,还要创造良好的旅游观光效益。在促进水电事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带动地方旅游观光业的发展,这能够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观的具体工作体现,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必将成为未来水利事业的主要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张雪华.试述水利工程建筑设计方法及未来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导报,2012(20).
[2]朱文俊,姜伟华.水利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及其控制措施研究[J].价值工程. 2012(19).
[3]翟利伟.浅谈水利工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2(1).
篇9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农村地区;新农村;工程建设
现阶段,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由于管理模式相对滞后,水库管理效果不理想,工程设施老化等,造成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不善,为有序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便少不了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管理,为此,本文结合贵州省实际,首先论述农村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所暴露的问题,并给出一些可行性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便于提高管理效果。
1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建设资金相对匮乏
贵州农村地区小农水利设施大都修建于上世纪80年代前后,由于建设的标准低,运行时间长久,设施老化严重,导致配套及节水改造的任务相当繁重。在水利工程修建的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建设资金的拨付同实际需求相差巨大的现象,资金的缺口不利于工程整修、改造的深入。
1.2 建设组织形式欠健全
就当前而言,贵州地区小农水利设施的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态势,有一部分是政府主导修建的,还有一些是农村居民联户自行组织建设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单一,既有国土机构的,也有水利部门的;规划方案五花八门,缺乏一致性。另外,重复性建设,多头建设的情况加剧了农村小农设施的健康发展。
1.3 工程管理的责任不明晰
在改革开放之初,贵州省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以农村集体为主要组织形式的经济组织便不再充当小农水利设施的管理主体,农村居民分散化经营及小农设施集体获益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除此以外,负责小农水利设施管理职责的机构历经多次改革,由于水费的收缴率低,导致乡镇级水利员工的费用缺口较大。另外,水户协会的管理尚处于摸索阶段,管理面极为有限。这些因素均致使工程管理的主体缺失,责任不明晰,权责不统一。
1.4 农民自筹能力低下
贵州省是农民人口输出大省,去外地进城务工的农村居民数量较多,使农民投劳折资的投入力较低下。伴随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村在水利工程建设中采取一事一议的形式,而基层民众由于对一事一议的政策缺乏了解和认识,在思想上的感知较困难,造成一事一议难以获得成功,商议事项的效果较差。
2 强化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的有效对策
2.1 建立健全水利建设的激励机制
为充分地激发农村居民投身于小农设施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可尝试运用“以奖”及“先建设后补贴”的激励模式。
首先,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需改变由财政部门投入资金后正式建设的传统做法,改为依照小农工程的类型、规模及修建标准等开展适度奖励的方案,推行多建多奖的原则,激发投劳投资参与农田水利建设的主动性。其次,依照初期施行、竣工验收、按效补贴的策略,调动和激发农民修建农田水利设施的自主性。
2.2 完善农田水利建设的编制方案
要牢固坚持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项施行的原则,妥善编制水利建设方案。在规划编制的初始阶段,需充分发扬民主管理的形式,号召广大农民建言献策,提升规划方案的科学性、技术性和可靠性,组织农田水利专家对方案进行合理论证,通过进一步整合规划,形成一套系统的、分阶段的实施计划,促进管理和效益的有机统一。方案一经编织成功,便成为项目安排的可靠依据,也构成农民出劳出资的有效条件,需严格依据方案的要求,发挥相应功能。
2.3 加强水利工程的招投标管理
对于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部门,要严把审查关,杜绝不具备资质的工程团队进行建设,以便于保障水利设施的品质。开展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必须秉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避免经不正当关系而出现承包问题,还需开展工程的建设管理,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益。
2.4 建立多元、平稳的水利建设投入体系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项目建设,必须有赖于资金的整合与优化,加强对资金规划的统一、搞好项目控制,以项目带动资金的整合与有序利用,将土地的开发、农业综合性开发等专项运用在水利项目建设的资金合理协调、统筹运用。
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财政部门应有所侧重地强化项目建设专项资金的补贴,形成稳健的、多元化的资金投入体系,不断地引领群众搞好小农水利设施的建设,另外,可增加纯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扶持力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贵州省搞好农村地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正视工程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实践中探索新管理思路、管理模式,为农村的全面小康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王国新;岳磊磊;薛亮;张翔.安徽农田水利工程投融资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24)
篇10
关键词:生态旅游;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45-02
鄱阳湖区域物产丰富,水肥鱼壮。森林资源茂盛,生物资源的多样性,生态环境优越,是一个难得生态区域。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32%的国土承载了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可进一步推动湖区的生态旅游。
一、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后的生态旅游条件
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是一项以综合开发利用水资源、保护鄱阳湖水生态环境、保护湖区人民健康安全等为主要开发目标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工程按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要求控制相对稳定的鄱阳湖水位,提高鄱阳湖枯水季节水环境容量,实现保护好鄱阳湖“一湖清水”的目标。工程建成后,对区域内供水(灌溉)、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湿地、消灭钉螺、航运、旅游、发电以及水产等方面将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对区域生态旅游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工程建成后,通过枢纽工程控制水闸,将水位调控在12米~15米(补水期不低于12米,蓄水期不高于15.5米)的稳定水平,湖水不再是以前的“大起大落”状态,将大大改善沿湖景区的旅游观光条件。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生态旅游来看许多优势其优越条件如下:
1.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是集名山名江名湖为一体。世界文化景观、世界地质公园庐山、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齐聚九江,构成海外闻名的山江湖旅游奇观,这种名山名江名湖的完美结合,极具吸引力、影响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自然环境优越,气候条件适宜,人文历史悠久,更有着丰富多彩、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有秀丽庐山风景名胜区、庐山西海风景区、云居山风景区、鄱阳湖国家级候鸟保护区等,部分景区已成为国家级甚至是世界级的旅游胜地。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文化底蕴厚重的庐山、有号称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的石钟山、大小孤山、鞋山、有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上发现的最早一处采铜冶铜遗址瑞昌铜岭殷商矿冶遗址、陶渊明故居、黄庭坚故居、白鹿洞书院,全国三大样板丛林之一的真如寺、明朝魏源墓塔、紫阳堤、老爷庙,江南三大名楼之首的腾王阁,九江的浔阳楼、琵琶亭、余干的宋代石刻,鄱阳的荐福寺和芝山寺彭泽的龙宫洞,还有有待开发的鄱阳湖明、清古战埸,即将动工修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在浩瀚的中华文明中星光璀璨。这些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都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业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2.自然生态与历史人文内涵丰富。鄱阳湖生态资源丰富多彩,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湖清水”、“生态湿地”、“珍禽王国”、“百里沙滩”四张名片,享有“地球之肾”的赞誉。鄱阳湖历史悠久,交通发达,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留下了渔歌、渔鼓、渔灯等独特的水乡民俗风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周瑜在宫亭湖操练东吴水军;王勃经鄱阳湖一日风送三百里写下《滕王阁序》;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与石达开反复争夺湖口等与鄱阳湖有关的奇闻轶事不胜枚举。
3.山水与立体交通得天独厚。九江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庐山、石钟山等名山,又有鄱阳湖、长江、庐山西海等秀水,为世人展现出一幅“山灵水秀、诗画九江”的美丽山水画卷。九江区位优越,水、陆、空立体交通完备,拥有长江、鄱阳湖黄金水上航道;京九、武九、合九、铜九、昌九快铁(在建)等铁路,福银、杭瑞、大广、武吉(在建)等高速,105、316国道穿境而过;九江庐山机场距市区约半小时车程,南昌昌北国际机场距九江仅1个多小时车程。地缘优势十分明显。鄱阳湖先后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东西亚鹤类保护网络、全球重要生态区、全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世界生命湖泊网等生态保护重要组织,这将为鄱阳湖及其流域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保障。在发展环鄱阳湖旅游时,应该充分认识各个景区所存在的差异,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
二、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旅游的思路
(一)扩宽特色旅游线路
1.鄱阳湖候鸟观赏之旅:永修吴城,新建南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都昌县多宝乡李洞林村夏侯鸟观赏点和苏山乡苍鹭聚居地——达子嘴村,鄱阳县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看:鹤舞弄倩影,韵动天下知。李洞林村“春日和畅鹭衔巢,夏日荷花鸟歌谣;秋凉菊黄闻雁语,冬寒雪飘鹤舒腰”。
2.鄱阳湖寻幽探秘之旅:都昌老爷庙、鹤舍古村,新建县汪山土库;看汪山土库、鹤舍古村,探寻赣鄱民俗风情的田园牧歌,到老爷庙拜祭鄱阳湖湖神。
3.鄱阳湖野趣露营之旅:新建县南矶山,鄱阳县长山岛,听悠扬的渔歌,古朴的渔鼓,独特的渔家风情。
4.鄱阳湖宗教朝觐之旅:都昌老爷庙、星子东林大佛;拜祭鄱阳湖湖神,感悟佛教文化。
5.鄱阳湖民俗风情之旅:永修吴城镇、鄱阳县管驿前村及竹溪三岛;寻找水上人家,感受渔家风情。
6.鄱阳湖古战场探秘之旅:湖口县鞋山,余干县康山大堤及忠臣庙;鞋山的由来,鄱阳湖大战的神奇传说。
(二)挖掘旅游景区的内涵。
挖掘九江市内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口国家森林公园和江西都昌候鸟省级自然保护区,滨湖西岸的马祖山、庐山三叠泉、庐山山南三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庐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以永修吴城为中心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湖水清澈,草洲丰美,每年冬季,数以万计的候鸟在此栖息越冬,形成“飞时遮住云和日,落时不见湖边草”的壮观奇景,被誉为 “中国的第二长城”; 老爷庙水域,水流湍急,漩涡四伏,以“鄱阳湖魔鬼三角区”的诡异奇险而号称“中国百慕大”; 石钟山以宋代大文豪坡的散文名篇《石钟山记》而闻名天下。鄱阳湖的旅游在各个区域形成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加强生态旅游区的建设
1.景区建设。鄱阳湖作为中国第一大淡水湖,整个湖体就是蔚为壮观的“一湖清水”天然景区。建设大景区,可以从生态、湖水做文章。做活水文章,就是要充分发挥鄱阳湖“一湖清水”资源优势,所有产品与项目都要围绕“水”做文章,做到水上与水下结合,运动与休闲结合,渔事与观光结合、科普与生态结合。沿岸显特色,就是充分发挥沿岸各地特色资源优势,实现“水”、“岸”呼应联动。沿湖各县(区)、庐山、西海将结合各自实际,凸显“观光游览”、“避暑度假”、“宗教文化”、“休闲养生”、“运动康体”、“体验娱乐”、“科考探险”等品牌,打造特色旅游区。例如以庐山为中心的世界文化景观旅游区、以云居山为中心的宗教文化旅游区、以共青城为中心的运动康体旅游区、以永修吴城古镇为中心的渔村风情体验和湿地候鸟观赏旅游区、以浔阳古城为中心的会展商务购物娱乐旅游区、以姑塘海关、石钟山、鞋山、老爷庙、龙宫洞为主要节点的科考探险旅游区。
2.改善旅游交通条件,让游客进得来、散得开、游得畅,新建环湖快速通道,并与周边的铁路、公路贯通;完善星子、湖口、都昌、庐山区等节点县(区)的游艇、码头等湖区旅游交通设施。争取通过招商引资方式成立鄱阳湖水上旅游公司,经营整个鄱阳湖区域的游船、快艇、摩托艇等水上交通、娱乐、休闲项目。
3.将九江环鄱阳湖沿岸、湖区特色景区(点)串连成线,分别推出“登云雾庐山游梦幻西海,打共青高尔夫球观鄱阳湖(吴城)候鸟,觅石钟山奇闻探龙宫洞仙境”鄱阳湖沿岸精品旅游线路和“石钟山、鞋山、姑塘海关、落星墩、老爷庙、吴城、古镇”鄱阳湖水上精品旅游线路。通过一岸、一水两条鄱阳湖精品旅游线路将零散的景区、景点整合成线,串珠成链。
三、鄱阳湖生态旅游旅游发展的几点建议
1.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多年来,湖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财政 收入、农民纯收入都在江西省平均水平之下。人口 多、密度大、素质低,不但过多消耗资源,也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并形成恶性循环。在发展当地旅游业时,要结合鄱阳湖地区 农业 人口多、农民收入低的实际情况,努力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大量开发农家乐、渔家乐,将发展旅游业和提高农民收入相结合,使百姓受益。
2.强化各个县市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在环鄱阳湖旅游圈内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旅游市场规律。凡是可以通过市场解决的问题,原则上政府不应该介入,而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政府必须承担起责任。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职责与作用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第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强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第四,对环鄱阳湖旅游圈整体旅游形象进行宣传与促销。
3.培育具有特色的新兴旅游基地。环鄱阳湖旅游圈特色游主要有:环湖生态旅游系列(观鸟、草洲、、冰川遗迹、森林、山岳等),文化旅游系列(名人故居、古代书院、摩崖石刻、古战场、宗教文化等),休闲旅游系列(温泉、漂流、泛舟、垂钓、康体疗养等)。环鄱阳湖生态旅游应着力构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重点培育特色产品、特色品牌,推出富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的综合旅游产品,增强环鄱阳湖旅游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舒惠国.江西农业全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4.
[2] 桂慕文,毛小林,杨淑萍,等.应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江西的生态经济建设[J].农业考古,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