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营思想范文

时间:2023-05-19 15: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经营思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经营思想

篇1

1、股价对公司经营是有一定影响的,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上市公司在股市的再融资上。

2、再融资方式有配股、增发和可转换债券,这里都是与股价有关系的,股价越高,再融资时可以融到的资金就越多,股价越低则想反。

3、另外,股价低也会影响上市公司使用股权质押来进行借款的结果,因为股价越高,质押后所能获得的资金就越多。

4、另外,如果股价波动较高,也是会有有一定影响的。因为剧烈的价格波动会引起监管层的注意,从而可能会对公司进行特别监管或者财务审计等等,每个公司都有些说不清楚的东西,一旦审计就会有不好的影响。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本文以我国2005年实施配股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我国不同股权集中度的上市公司在实施配股后3年内经营业绩的变动趋势。

一、样本选择

本文选择的样本是2005年在深、沪两交易所进行配股且2000-2005年六年期间只实施过一次配股的A股上市公司。本文所需的业绩指标数据及股权集中度数据绝大部分来自《国泰安数据库》。最后确定的研究样本有92家。

二、模型构建

根据股权集中度的不同对样本公司进行分组,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不同的股权集中度对配股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基本模型为:

三、实证分析

度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有很多,如: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第二至第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的比值,前十位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平方和等。

本文选取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衡量股权集中度的指标。我们以2005年年末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为基准,将样本公司分为三组:小于20%(股权分散),大于20%小于50%(股权相对集中)与大于50%(股权高度集中)三组,然后分别对净资产收益率和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两个指标与年份T进行线性回归,根据年份T系数绝对值的大小来比较不同的股权集中度对配股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差异。

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下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无论股权相对集中还是股权高度集中,年份T的系数均为负,且都在0.05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上市公司实施配股后几年内,两组配股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均呈显著下滑的趋势。从年份T系数的绝对值来看,股权高度集中的样本公司年份T系数的绝对值0.227大于股权相对集中的样本公司的0.131。说明股权高度集中的配股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下滑幅度大于股权相对集中的配股公司。

(二)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

由上可以看出,无论股权相对集中还是股权高度集中,年份T的系数均为负,且都在0.01的水平下显著,说明上市公司实施配股后几年内,两组配股公司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均呈显著下滑的趋势。从年份T系数的绝对值来看,股权高度集中的样本公司年份T系数的绝对值0.197大于股权相对集中的样本公司的0.173。说明股权高度集中的配股公司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下滑幅度大于股权相对集中的配股公司。

(三)小结

通过对上面两个指标的分析可知,股权集中度越高,配股公司经营业绩下滑趋势越明显。

四、建议

(一)对投资者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上市公司配股再融资后经营业绩呈显著下滑的趋势,且股权越集中、第一大持股股东为国有股、国有股持股比例越高和法人股持股比例越低的情况下,业绩下滑的幅度越大,建议投资者进行投资时考虑被投资公司的股权集中度。

(二)对政策制定者

本文发现,与股权高度集中相比,股权相对集中的股权集中度能相对减缓配股公司经营业绩的下滑趋势。因此,在现阶段,限制大股东掠夺和经理人低效率的有效办法是减少第一大股东绝对控股的持股比例,将上市公司设计成代表不同利益主体的若干个法人或自然人股东共同形成相对制衡的股权集中度,以减少合约签订和执行中的交易成本,并且作为委托人的大股东能够有足够的激励和能力去监督人,从而降低成本。

摘要:本文选取了2005年深沪两市实施配股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集中度对配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股权越集中,配股后经营业绩下滑幅度越大。

关键字:股权集中度经营业绩净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总资产收益率

参考文献:

[1]阎达五.我国上市公司配股融资行为的实证研究.会计研究[J].2001-09

篇3

我国的资本市场虽然有了长足发展但仍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资本市场的价值发现和资源配置功能,我国不仅推动更多企业进入了多层次资本市场,而且加强了制度建设。但我国的资本市场与成熟资本市场之间仍有差距,市场机制有待继续完善。目前,在实际交易过程中,公司价值不仅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定价偏差问题,而且常常由于各种市场炒作行为使投资者对未来预期产生系统性偏差,投资者情绪对股票价值的影响显著。在目前的发展水平下,资本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否会导致公司市场价值无法有效反映企业的投资回报能力,投资情绪是否会对股票市场价格偏离其内在?r值产生放大效应,尚无研究进行过深入考察。本文拟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我国的公司价值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其经营成果,同时检验投资者情绪强化还是扭转了企业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期望能够理清我国资本市场中公司经营成果、投资者情绪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

一、研究假设

(一)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假设

公司的经营成果是公司在一定期限内,利用有限资源开展生产经营活动而获得的结果。从理论上讲,股票价格是股票未来所有红利的贴现值,而红利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因此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与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变化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好的经营成果不仅说明公司未来具有更好的发展前景,相较于其他公司有更高的可持续增长水平和竞争能力,而且有利于公司通过利润留存的方式积累进一步发展所需的资金和增强对外部投资者的吸引力,融资便利可以对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好的支撑作用,有助于公司规模的扩张和发展速度的提升,进而对公司价值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Bernard等研究了美国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净资产收益率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最终发现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与公司的账面价值可以很好地解释公司的价值,也就是说公司价值可以很好地反映公司的经营成果[ 1 ]。蒋义宏、魏刚在对我国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的关系开展研究之后,得出了前者对后者存在正向影响作用的结论[ 2 ]。张思宁也得出了类似的结果[ 3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

假设1:公司的经营成果对公司价值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二)投资者情绪对公司业绩与公司价值关系的影响假设

在实际的股票价格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作用的因素不仅仅是上市公司的经营情况,也包括投资者情绪。投资者情绪反映的是投资者对未来股价波动的主观偏好,尤其是风险偏好[ 4 ]。Kahneman和Tversky在期望理论中指出,非理性投资者的决策常常会朝着同一个方向,所以不能互相抵消[ 5 ],其结果可能会导致市场整体表现出行为方式偏差。Shiller也认为当非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社会化时,市场整体行为偏差会更加明显[ 6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仍然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投资者非理性程度较高,其个体心理和行为易受市场情绪的影响,在从众心理、群体效应的影响下某些心理和行为可能转化成市场投资者情绪,调整供求关系,形成对公司股票价格的重要影响。一般表现为:在投资者情绪上升的周期中,利好信息往往被强化,投资者对宏观面和上市公司的盈利前景普遍看好,对后市越来越乐观,市场中的高亢情绪不断感染到场外投资者,新增股民和新增资金也开始积极入场,进而继续推动股价上扬,股价的上扬又进一步强化了投资者的盈利预期以及放大了投机性的需求,投资者的情绪继续亢奋,推动市场达到顶点;而在投资者情绪的下降周期中,则表现正好相反。张强、杨淑娥证实了投资者情绪是影响股票价格的系统因子,股票价格随着投资者情绪波动而波动,而且情绪的上涨和下降对股票价格的影响是不对称的,情绪上涨对股票价格的影响要比下降强得多[ 7 ]。由此提出假设2:

H2:投资者情绪是公司业绩与公司价值关系的调节变量。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建立

借鉴已有文献,本文建立模型(1)检验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的关系。

其中,公司价值采用最常用的托宾Q(TQ)来衡量;经营成果的计量,参照王如燕等[ 8 ]的研究,选取ROA指标;投资者情绪(SENT)的计量中,本文借鉴花贵如等[ 9 ]的研究,采用动量指标衡量,具体计算为一年期的月度累计收益。同时参照其他学者[ 10-14 ]的研究成果,引入SIZE、GROUTH、PB、SHARE和DUALITY作为控制变量。SIZE表示公司规模,计算公式为企业上期总资产的自然对数;GROUTH表示成长性,为企业上期主营业务收入较前一期的增长率;PB表示市净率,由上期每股市价/上期每股净资产计算得出;SHARE表示股权集中度,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DUALITY表示两职合一,如果董事长和总经理由同一人负责,取值为1,反之为0。

(二)样本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样本取自于沪深上市的A股上市公司。首先,由于金融行业与一般上市公司的经营模式不同,因此在进行样本筛选的过程中,把金融类的所有上市公司剔除;其次,由于ST公司处于异常状态,剔除ST公司;最后,在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中,考虑到异常值的存在可能会对数据最终的结果产生影响,剔除异常值。为避开金融危机的后期影响,数据期间为2012―2014年,最终本文获取观测值4 656个。财务数据来自CCER数据库,数据分析通过Excel和Stata12.0软件完成。

三、实证结果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本文借助Stata12.0对各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由表1可以看出,TQ最大为7.1701,最小值0.6834,不同公司之间的价值表现差异较大;ROA均值为0.0412,说明我国上市公司整体上具有盈利能力;SENT的均值为-0.0037,标准差为0.3863,表明我国资本市场上投资者交易比较活跃。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本文利用Hausman检验确定回归模型,面板数据经过F检验的p值为0.0000,因此选用固定效益模型。根据回归模型,以TQ作为被解释变量,对4 656家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在基本模型中,解释变量为ROA,随后增加了投资者情绪SENT作为调节变量,将SENT、ROA×SENT纳入方程再次进行回归,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在基本模型中,ROA的回归系数为1.2309,T值为5.47,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说明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经营成果越突出的公司,其公司价值越大,该结果验证了假设1。

在增加投资者情绪作为调节变量之后,方程的调整R2由0.6104提高到0.6675,无论是SENT还是ROA×SENT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且系数均为正,说明投资者情绪SENT是公司经营成果ROA与公司价值TQ之间的调节变量,同时其所起到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强化了经营成果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作用,验证了假设2。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使结论更具说服力,笔者用净资产收益率(ROE)代替ROA来计量公司经营成果并重新估计模型,运用Stata12.0软件重新进行检验,再次验证假设1和假设2,计算结果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以ROE作为经营成果的替代变量后,基本模型中ROE的系数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而增加调节变量后的模型中,SENT及SENT×ROE符号仍然均为正,且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价值有积极的影响,同时投资者情绪的调节作用依然是强化公司经营成果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作用,它是公司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之间的调节变量。

四、拓展检验:基于不同公司分组的实证分析

(一)基于不同板块公司分组

进一步将我国的资本市场分成不同的板?K:主板上市公司的经营水平及发展是最平稳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具有一定规模,它既包括一部分传统的企业,同时也包含一部分新型企业;创业板上市公司规模最小,尚属于成长型企业,具有高成长性的特点,同时此类上市公司主要是自主创新型企业,特别是新能源、现代服务以及节能环保等新兴的产业。考虑到不同板块上市公司自身的特征不同,公司经营成果、投资者情绪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可能有不同的表现,本文对所选取的4 656家上市公司的样本按照板块不同进行分组实证分析,回归结果见表4。

根据表4可以看出,主板上市公司在基本回归模型中,ROA系数为1.332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主板上市公司的ROA对TQ呈显著正向影响,公司的经营成果能够促进公司价值的增加。在增加了SENT作为调节变量之后,无论是SENT还是ROA×SENT都能够通过1%的检验,而且影响是正向的,说明投资者情绪高涨,有利于促进公司的经营成果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是公司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之间的调节变量,同时SENT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强化了ROA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作用。

中小企业板公司ROA无论是在加入SENT和ROA×SENT之前还是之后均不显著,但在加入交乘项后,资者情绪及交乘项显著。创业板公司虽然在引入投资者情绪的交乘项之前,公司的经营成果能够通过10%水平上的检验,但加入SENT和ROA×SENT之后,ROA的显著水平由原来的10%变为不显著,而且SENT和ROA×SENT都不显著。说明中小企业板公司和创业板公司虽然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及发展潜力,但由于其经营过程中存在很的大不稳定情况,因此经营成果对公司价值的支撑作用受到一定制约。

(二)基于不同控制权公司分组

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相当一部分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为检验国有控股是否对经营成果、投资者情绪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存在影响作用,对所选取的4 656家上市公司按照最终控制人进行分组,检验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投资者情绪对公司价值的影响情况,结果见表5。

根据表5的回归结果,在加入ROA×SENT之前国有上市公司ROA的回归系数为0.4651且显著,而非国有上市公司ROA显著水平更高,说明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作用于公司价值的效果相对更显著一些。在增加了投资者情绪作为调节变量之后,国有上市公司SENT变量的显著性低于非国有上市公司,但是其ROA×SENT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SENT高涨,有利于促进公司的经营成果对公司价值的正向影响,投资者情绪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强化了ROA对公司价值的影响作用。

五、研究结论

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上市公司的经营成果对公司价值具有促进作用。由于我国目前的证券市场尚处于不断完善阶段,市场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投资者在直观上往往难以判断哪一只股票更具有投资价值,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更加依赖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所体现的经营成果,通过对经营成果的分析,选择投资目标,其结果就会推高经营成果突出的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

2.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情绪是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的调节变量,强化了经营成果与公司价值之间的关系。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使投资者对各类信息的甄别能力有限,市场上投资者情绪所反映出的对未来股价波动的主观偏好,也主要依赖公司的经营成果,致使投资者情绪强化了公司价值对其经营成果的依赖程度。

篇4

一、会计基础工作环境的现状分析

1.制度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电网公司通用制度主要解决政策层面的问题,解决方向性的问题,但在实际业务工作中由于各单位的业务环境与人员构成的差异,存在如何执行通用制度时往往存在执行理解差异度大,执行个性要求无法满足等问题,无法实现制度层面执行的统一性与标准性。暴露出通用制度与实务操作衔接有待完善的问题:一是通用制度的具体实施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是通用制度与具体实务执行的差异有待进一步明确。

2.信息环境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在财务业务一体化财务管理方式下,通过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的构建将对以业务前端为起点,以财务信息产生为终点进行了流程梳理与再造,基本构建成了财务业务一体化全流程管理。一是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集成。一方面,一大部分业务通过信息集成自动生成会计凭证,改变传统的会计凭证手工录入、财务记账与业务发生不同步的情况,实现从业务信息向财务信息的自动转化和同步一致;另一方面,通过业务系统与财务系统及业务系统间的数据集成,实现一部分重要业务数据的融合。二是将财务管理需求及风险管理的关键风险点控制嵌入到业务系统中,旨在对业务全流程进行在线监控。但是现有的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有待完善的方面。一是财务业务集成数据不够全面。二是数据集成接口不够合理。三是财务业务集成数据对企业决策支持能力不够强大。现有的信息系统已经对主要业务流程在信息系统中进行了固化,并且将大部分记账规则和会计控制植入到系统中,但由于对一些业务进行控制的系统设置缺陷,且财务控制的相关制度执行还不能完全在系统中进行固化,财务对业务的控制有时只能在流程的最后节点进行事后的控制,缺少业务流程中的关键控制点。需进行流程的进一步完善,一是事前控制手段有待完善。二是事中控制流程有待完善。

3.财务组织架构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目前,电网公司对县公司财务集约管理的模式有会计核算集约和集中在线管控两种模式。集中核算模式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物理距离的变化延长了业务时效。二是业务的集约易引发共性的外部检查风险。同时集中核算的模式也对县公司一线财务业务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随着市县两级财务管理与核算岗位分工的细化,县公司财务人员主要承担起各项职能包括:预算管理、工程及资产管理、电价管理、纳税申报等工作。但首先,在实际工作中,管理职能与核算工作多有交叉,不能明确划分。以参与核算集约的县公司为例,在业务岗位职责界定中存在如下问题:一是核算业务界面不清晰,执行不到位。二是管理性工作灵活机动,一线管理人员业务量增加。

4.财务人力资源对会计基础工作的影响

会计集中核算在实行区域集中后,从县公司调到市公司核算中心的人员主要是年轻且素质较好的财务人员。集约后沿海地区和山区地区县公司的财务人员均呈现年龄偏大,素质偏低的特点,形成结构性失衡,因此如何合理配置财务人员结构是一个新的课题。市县两级的财务岗位对从业人员的员工能力素质的要求是不同的,相关岗位人员的培养需要通过轮岗培养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实现。核算业务的集约后,如何开展管理职能岗位的素质培养,如何建立财务人员阶梯式的培养机制,都是需要进一步考虑的问题。

二、构建适应财力集约化环境的会计基础管理体系

制约会计基础进一步持续提升的主要原因是现有的工作方式、工作标准和人员素质尚未完全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实现会计基础工作持续提升必须紧密围绕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以会计基础环境持续优化为目标,以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为导向,以会计作业标准为依据,以会计信息化系统为支撑,以会计监督为保障,以财务组织架构以载体,以财会人员队伍建设为基础,以会计文化建设为引领,构建具有会计作业标准化、会计信息同步化、会计监督实时化、会计基础评价常态化、会计服务共享化、财会人员梯队化等特征的会计基础工作环境。在现阶段,进一步优化会计基础工作环境的具体思路是:以会计信息质量提升为导向,推动制度环境和信息环境的优化与融合,贯通从制度到执行的过程,构建会计信息的作业标准体系,实现会计作业标准化;融合业务流、资金流和会计信息流,提升会计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会计信息同步化;优化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强化会计信息全流程管控,实现会计监督实时化;营造“全覆盖”会计集约组织架构,创新多主体集中管控模式,实现会计服务共享化;应用分层级能力标准模型,稳步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实现财会人员梯队化;以诚信为基石,培育企业会计管理文化,实现文化引领。

三、适应财力集约化环境的会计基础管理体系具体思路

1.构建会计信息的作业标准体系,实现会计作业标准化

解决制度执行偏差的着力点是:在开展制度与执行差异分析的基础上,建设贯通制度与执行的会计信息作业标准体系。

(1)开展通用制度差异性分析,提高制度的适用性。第一,对于通用制度与原各层级公司执行实施细则间的差异性应认真梳理、核实,对于确因地域、业务原因造成的且在短期内无法与通用制度统一差异,应及时向上级部门申报确认差异性条款。第二,对于通用制度中二级规范的各专业管理办法,根据具体业务执行需求,结合内部控制要求,确定省市县三级内部管理权限和决策程序。第三,在具体执行过程中,还应及时根据通用制度规范及内部管理权限和决策程序制定与内部控制手册相结合,在信息系统中对权限和流程固化,突出风险点管控,保证制度执行的标准、规范。第四,并及时跟踪执行情况,根据新业务或业务执行中的新情况,不断修订完善,确保制度的全面适用。

(2)构建会计信息的作业标准体系,主要包括会计核算业务工作标准、信息化操作工作标准和会计基础业务操作标准。

2.融合业务流、资金流和会计信息流,提升会计信息流转效率,实现会计信息同步化

(1)基于集中核算模式,推行原始凭证电子化,加快信息流转通过开发原始凭证电子化管理平台,以链接、扫描、上传等不同方式获取原始凭证信息,所有审批流程均通过线上完成,不再报送纸质凭证,核算中心在前端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发起的第一时间内及时进行业务处理,有效克服地理空间隔离所带来的不便,加快了信息的高效流转,提升了会计集中核算中心的工作效率。

(2)财务业务系统关键数据的全面有效集成财务与业务关键联动数据必须实现全面、自动、有效集成。关键数据是财务与业务融合的重要桥梁和必要手段,通过关键数据的自动有效集成,财务管理能真正融入日常业务工作中,实现财务与业务流程实时联动。

(3)构建“三流合一”的会计信息管理环境,实现会计信息的同步流转通过原始凭证电子化和财务业务系统关键数据的全面有效集成,进一步将业务流融合到现有的财务业务信息系统中,使业务流、资金流与会计信息有效联动,最大限度地保证三流同步合一,营造“三流合一”的会计信息管理环境,持续地加强融合业务流,资金流与会计信息流,实现会计信息的快速流转,提高了会计基础工作的效率。

3.优化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平台,强化会计信息全流程管控,实现会计监督实时化

(1)建设统一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管控平台在协同管控层面探索开发建设统一的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管控平台。第一,设定数据共享中心,实时存储并提供财务业务一体化关键共用数据。第二,对财务业务流程衔接进行实时和持续分析,实现财务业务流程在不同系统视图下的无缝对接。第三,及时处理财务业务一体化协同管控中存在的问题及矛盾,以期实现财务业务关键数据的顺畅交互。最终实现财务业务管理流程的协调统一,提高财务业务一体化系统效率,加强会计信息全流程实时管控。

(2)财务管理控制前移,在业务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财务管理的介入在关键数据集成的基础上,财务管理控制功能逐步前移到业务流程关键节点中。财务管理控制前移到物资管理、工程管理、营销管理、设备管理等电力行业主要业务环节,实现了会计对业务全流程在线监控,会计控制通过一体化协同管控逐步渗入到各个业务环节,增强业务过程控制的同时有效防范了经营风险。

4.营造“全覆盖”会计集约组织架构,创新多主体集中管控模式,实现会计服务共享化

(1)进一步推广会计集约组织架构,实现会计主体全覆盖

(2)创新多主体集中管控模式,理清核算中心职责界面和职能分配

(3)积极探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

5.应用分层级能力标准模型,稳步提升财会队伍素质,实现财会人员梯队化

(1)运用分层级财会人员能力标准模型财会人员能力发展模型是从角色与能力动态匹配的角度来研究财会人员的能力管理及发展通道,通过科学的分析组织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即通用能力与领导能力,为财会岗位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基础性的平台和工具。

篇5

山西省晋城市晋煤集团林业分公司保卫科山西晋城048006

摘要 在集团公司生产经营形势日益严峻,煤炭市场经营困难的形势下,职工出现较大的思想波动,情绪不稳、迷茫困惑的情况,对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造成潜在的思想隐患。通过深入分析职工思想、完善思想教育方法体系,为持续疲软仍坚韧跋涉的集团公司解决职工的思想问题,帮助职工树立起符合企业当前发展实际需要的价值观和诉求观,引导职工与企业同进退、渡难关,保持企业团结稳定的发展局面,是当前我们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煤炭企业;严峻形势;思想工作;措施方法

当前,受经济下行压力和市场需求疲软以及国家绿色环保发展战略等因素的影响,一度风光无限的煤炭行业如今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加之安全生产管理的压力不断增大,企业越来越来受到安全生产形势和恶劣生产条件的制约,所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往往多于其它行业。然而在企业为寻求解决困难,突破重重难题进行改革的同时,隐积多时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企业内部职工思想情绪发生了一定的波动,进而可能影响到职工队伍的稳定,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和谐稳定安全发展。因此,做好当前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稳定团结好职工队伍,拿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和方法,保持企业稳定发展,是企业应对困境、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煤炭黄金十年转眼已成过眼烟云,各大煤炭企业经营发展遇到前年未有的困境。在如此困难的局面下,多数企业为减少压力,不得不采取多种特殊的措施维持企业日常运转,其中的一条就是减少职工群众的劳动报酬和福利,而这种转压的方式,直接影响到了职工的切身利益。在这轮利益调整过程中,各种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也接踵而至,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一减二降三增两不稳”,即职工可支配性收入减少,职工生活水平降低、工作热情度降低,家庭负担增加、不满情绪增涨、安全隐患增多,职工思想不稳、职工队伍不稳。在此情况下,如果不及时抓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味任由矛盾产生、发展甚至激化,势必影响到企业的稳定和长远发展。

2 改进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和方法

针对上述种种问题,必须要认真了解职工思想脉络,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对症下药,制定有效的措施和方法,调动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面临的问题,使企业走出困境,转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2.1 必须坚持从维护职工切身利益进行改革

大家都知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缔造者,是所有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对企业来说职工就是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核心动力,企业从最初的建立、起步到发展、再到成功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职工的努力与奉献,没有他们的支持,各个项目的开展都会受到阻碍,企业也不可能有进一步发展的希望。但是在企业困难时期,寻求解决对策时,必须坚持维护职工切身利益的原则来进行改革,同时要坚定相信职工的信心,并紧紧依靠职工,引导职工,团结一心、共同奋进,披荆斩棘、攻坚克难,方能挽救企业于危难之中。在企业改革进程中,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和各级管理人员,一定要始终与职工保持步调一致、同甘共苦,团结奋斗,勤勉工作,在不损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的条件下,稳妥的推进企业各项改革发展任务。

2.2 改进工作作风,做好职工群众的贴心人

作为企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职工都有着被“认知、了解”的愿望,在这个时候,希望各级领导干部及时了解职工的心声、心情,知道职工在想什么,希望做什么。同时,职工有着“知情”的强烈愿望,即职工想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生活福利、发展前景等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解决的办法。但是往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职工没能把这种诉求主动表达出来或只表达了部分,以致于企业不能全面、及时、准确的把握职工思想状况,导致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因此,企业的决策者们和管理人员要改变作风、放下架子,变被动为主动,经常性的深入基层了解职工的真实想法,及时摸清职工的思想脉搏,把职工的疾苦放在心上,对于职工想什么、干什么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打下基础。

2.3 以人性化的工作方法取得职工的信任

家庭是社会一个最稳定、最团结的特殊单位,每个家庭成员都甘愿为家庭奉献一切,与之共存亡。同样的道理,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就要把企业当作一个大家庭,让全体职工自觉认为是这个家庭的一员,能够主动参与到企业建设发展中来,与企业共进退、共享荣辱。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路途上,针对职工反映出的问题,采取的办法要合法、合情、合理,以合适的方式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是要做到尊重职工,通过召开形势报告会、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让职工参与重大问题、重要方案的决策、制订,使职工树立“企业发展靠职工,职工生存靠企业”的思想理念,只有使职工拥有主人翁地位和相应的权力,才能激发职工作为主人翁的责任感和积极性。

其次要关心职工生活,少说一些空洞的话语,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比如说:给收入少的职工群体增加收入,给上不起学的职工子女发放奖学金,给看不起病的职工联系医院、找好的大夫,减免治疗费用,给上了年纪的老人生活上提供帮助,解决后顾之忧等等,一句话就是要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充分发挥组织帮扶救助的作用,让职工觉得即便就是企业在困难期间也没有忘记他们,而是时时刻刻记在心上,处处感受到企业大家庭的温暖。

第三要关注职工的工作学习情况,想职工之所想,为方便职工工作学习生活营造一个舒适、温馨的环境,比如创建好团结、民主、文明的职工之家,建立图书室、活动室等活动阵地,组织开展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等,进而增强职工的责任感、归属感和荣誉感。

2.4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当好职工群众的引路人

我们都不会忘记在的时候,干部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同吃同住的情境,正是他们无私无畏的人格魅力使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才有了后来革命的胜利。思想政治工作,特别需要这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精神,需要管理人员公平公正办事、争做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榜样。时至今日,当企业陷入发展困境的时候,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更要重品行、作表率,为职工指引前进的道路。

首先要把重品行体现在公平公正上,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只有从企业、集体的利益出发,以职工的利益为本,按照“三严三实”的要求去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让职工自觉行动起来,共谋企业发展。

篇6

[关键词]跨国公司;本土化;民族企业

[DOI]10.13939/ki.zgsc.2016.42.186

1 引 言

当前,跨国公司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向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世界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涉足中国市场,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国外跨国公司为抢占和巩固其在中国的市场地位,纷纷以“思考全球化,行动本土化”的理念为指导,[1]积极在华实施本土化的经营策略。

2 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动因

第一,削减经营成本。削减各方面成本是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经营的首要原因,也是根本原因。因为相对于本土企业,跨国公司不具有低成本的经营优势,这种成本既包括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张,又包括管理费用的提高。例如,以管理费用来说,相比于公司外派,直接从本土选拔雇用本土人员则可以大幅度削减费用,如培训费、各种补贴费用。

第二,加强与我国民族企业的竞争。1978年以来,我国民族企业虽不断“茁壮成长”,但与国外跨国公司还存在一定差距。因为在中国“土生土长”,所以说民族企业相较于跨国公司也存在一定的竞争优势。因此,跨国公司要想了解中国的消费习惯和文化,就必须真正“根植中国”,从而可以弥补自身的先天不足。

第三,融入我国民族文化。跨国公司在国外从事跨国经营时,所面对的是一个不熟悉且复杂的社会文化环境。因为不同的社会体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极有可能遇到经营困境,如若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给跨国公司产生影响。因此,积极地融入东道国文化,实行本土化经营,能有效避免潜在的不利影响。

第四,在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设厂主要是为了追求高额的资本回报利润,这一点毋庸置疑,只不过跨国公司在形式上比较隐蔽罢了。以前,很多国外跨国投资公司把本国落后淘汰的设备转移到中国,把污染较高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转移到中国,甚至有些跨国公司利用税收制度的漏洞或转移定价的方式损害我国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做法极大损害了跨国公司在华的经营形象,极端情况下有可能激起我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情绪。不过,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主动转变观念,认识到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顾母国人民的利益是不会长久的,所以跨国公司开始注重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为此,跨国公司选择本土化经营的模式,这绝对是一个上佳的选择。因为,跨国公司在华本土经营对我国经济发展比较有利,所以我国政府、民众和企业都把跨国公司是否实施本土化策略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3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对中国的影响

3.1 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对中国的有利影响

第一,对我国市场体制的影响。一般来说,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一方面提升了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另一方面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例如,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把设计、生产、销售等总部设在中国,这有利于促进我国市场的良性竞争,有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这对于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二,对我国民族企业的影响。跨国公司具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一定程度上能够带动国内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方式的变革,使民族企业不断弥补自身劣势,更加明_自身战略和发展前景。

第三,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跨国公司一方面能够吸引投资;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带动我国出口的增加。首先,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投资时,其合作伙伴也极可能来中国进行投资,从而会吸引更多资金流入我国;其次,跨国公司如果把中国作为其亚洲或世界的制造基地,势必会提升我国的外贸出口水平。

第四,增加我国就业。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经营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增加对我国人力资本的利用,增加我国劳动力的需求力度,进而有利于我国就业水平的提高。例如,爱立信、可口可乐、肯德基等大型的跨国公司在中国雇用了超过几十万的本土员工。此外,跨国公司在本土化过程中,不仅雇用了我国大量劳动力还为这些员工提供了较好的工作薪酬待遇,大大提高了我国员工的就业质量。

3.2 跨国公司本土化对中国的消极影响

第一,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跨国公司最主要的目的是获取利润最大化,他们不远万里来东道国不是来旅游的,而是投资逐利。当涉及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时,跨国公司势必会维护其母国的国家利益。如果说国内大多数核心要素被跨国公司所掌握,那么其本土化程度越深,对我国经济安全造成的隐患就越大。

第二,挤压本土企业的生存空间。跨国公司基于全球扩张的需要,积极实行本土化战略。相对于本土企业,跨国公司具有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实力比较弱的本土企业或者刚刚起步的幼稚产业的生存空间会被挤压缩小。跨国公司通过本土化抢占了未来更多的市场份额,形成了市场垄断与产业控制,大大地冲击了民族产业,使本土企业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被边缘化。[2]

4 应对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对策建议

第一,合理规范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经营行为。首先,政府应控制外资的进入程度,引导和监督外资进入的产业领域、规模。其次,制定与完善同跨国公司经营相关法律法规,尽量避免跨国公司的垄断行为,使其参与公平竞争。

第二,增强民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一国没有一定数量的能和外国跨国公司相抗衡的大企业,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获胜。[3]众所周知,中国有许多规模很大的国有企业,但由于缺乏创造力,因而其竞争力还不足够强大。而民营企业虽然活力有余,但规模不足。由此看出,我国的国企和民企同跨国公司还有较大差距。因此,要想有效减轻跨国公司对我国的负面影响,就必须发展我们自己具有强大竞争力的跨国集团。

第三,本土企业要发挥和创造自身优势。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给本土企业带来巨大的竞争压力,但国内企业不能无动于衷,应该积极地迎接挑战,结合自己的优势,制定相应的对策。目前,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的不都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包括高科技产业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因此,我国本土企业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金、技术,积极参与更深层次的国际分工。

第四,中资企业应重视人力资本的开发与利用。跨国公司在华实施本土化策略,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中资企业人力资本的大量流失。为把负面影响降到最小,中资企业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最大优势、人才开发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的观念,建立能吸引和留住人才的环境和体制。

参考文献:

[1]崔琳熠.关于跨国公司本土化经营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4(24).

篇7

联想公司是由中国科学院创办的科技开发企业,成立于1984年 l1月,主要从事计算机生产、维修、技术服务以及计算机软件开发,公司的跨国经营始于1988年,最初只是在香港设立了分部,到1991年,公司已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跨国公司,除了包括北京联想和香港联想两大部分外,还在美国的洛杉矾、费城,加拿大的多伦多,德国的柏林、德斯多夫,澳大利亚的悉尼,新加坡以及中国国内设有24个分公司,年度经营额达10亿元人民币,累计盈利超过8000万元。联想公司的跨国经营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成就,起决定作用的是其正确的跨国经营策略,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取长补短,优势互补”

——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

联想公司以中国科学院为后盾,有着雄厚的技术开发实力,这是其主要长处;但在计算机国际市场营销方面,联想公司既缺“硬件”——海外销售渠道和关系,又缺“软件”——国际营销经验和优秀的国际营销人才,所以这无疑是其薄弱环节。为了扬“技术”之长,避“国际营销”之短,联想公司进军海外市场的第一步,并不是贸然投资创建自己的销售渠道和关系,而是在香港寻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于1988年初,建立了一个合资经营的计算机销售公司——香港联想电脑公司。

香港导远公司和中国技术转让公司都不是实力雄厚的大公司,联想公司选择这两家作为合作伙伴,可以充分发挥自己已形成的技术优势,而不会受制于人;同时,两家合作伙伴的优势,又可以弥补联想公司自己的不足:中国技术转让公司是中国银行、华润集团公司、中国保险公司等几家大公司投资经营的,有财政实力和信誉,可以保证合资公司得到贷款。香港导远公司是由几名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年轻人创办的,其资本并不雄厚,技术开发实力也不能与联想公司相比,但这家公司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即它有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计算机销售的经验,熟悉海外市场,有一定的渠道和关系。这样,香港导远公司的优势恰好弥补了联想公司“国际营销”的短处,再加上中国技术转让公司的资金支持,使得三方各出资30万港元创办的、以海外贸易为主的香港联想电脑公司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该合资公司开办当年,营业额就达到1.2亿港元,不仅收回了全部投资,而且还拿出100万港元购买了香港一家有生产能力的Quantum公司,为香港联想公司自行研制开发产品建立了一个基地。

二、“两头在外,中间在内”

——合理的价值链地理布局

企业跨国经营,实际也是企业的价值链在地理上的拓展。价值键的地理布局,即决定企业内部的价值活动,哪些应当安排在国内,哪些应当安排在国外,它直接影响到企业跨国经营的业绩。联想公司根据计算机产业的价值链构成特点以及大陆和香港的经营环境特点,采取了“两头在外,中间在内”这一合理的价值链地理布局。

所谓“两头在外”,是指联想公司将价值链的最上游环节和最下游环节(如图l),即产品开发和产品市场销售这两大环节,设置在香港联想。香港作为一个世界转口中心,同大陆相比,市场更为完善也更为国际化,信息渠道也更为畅通,将产品研制开发和产品市场销售这两大环节放在香港,使得联想公司的技术人员可以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和技术信息,了解市场和技术两方面的进展,从而缩短公司产品的开发周期,使公司的计算机产品可以紧跟国际潮流。    “中间在内”,则是指联想公司将价值链的中间环节,即计算机产品的批量生产环节放在大陆如深圳等地的生产基地进行。大陆的劳动力成本、房地产价格都远低于香港,将生产环节放在大陆,可以大大降低生产成本。联想公司除厂自己在深圳等地投资建设批量生产工厂外,还同国内其他厂家发展委托加工的合作关系,这样既避免了大量投资与基建,又能在订货量增大时保证供应。

三、“田忌赛马,以上对下”

——正确的产品定位

自1988年底买下香港 Quantum公司后,联想计算机公司就利用Quantum的厂房设备着手搞产品开发。此时香港联想虽然已取得厂较大的成功,但是,同当时国际市场上已有的大型计算机生产厂商,如 I B M、COMPAQ、 AST等相比,联想公司无论是在技术、资金实力还是品牌声誉上都相去甚远,为此,公司决定避开这些实力强劲的厂商,而以台湾、香港的厂商作为竞争对手,采取所谓“固忌赛马,以上对下”的策略,将自己的产品定位于档次较低的国际通用产品。

联想公司以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作为后盾,拥有40多名高级研究人员和工程师,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因此,在技术实力上同众多的港台厂商比,可以说是一匹名副其实的“上等马”。但在产品定位上,联想公司却以“下等马”自居,选择了档次较低的国际通用产品为开发目标:在产品技术层次上,选择技术层次较低,但应用面广、市场大、易于商品化的微型机产品,而不是搞大型机、小型机等高层次产品;在微机机型上,先选择微机产品中的低档机型286,而不是先搞高档机型;在产品形式上,从开发板级产品入手,而不是一开始就开发整机。这种以“上马对下马”的策略,确保了联想公司产品的竞争优势,使得联想公司在与港台厂商的竞争中“游刃有余”,为公司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放长线,钓大鱼”

——高质低价的销售策略

篇8

“跟语音业务一样,跨地区产生流量业务时,各地运营商之间也要产生数据结算费用。”1月24日,一位中国电信人士告诉记者,“有时候结算费用比套餐内的流量价格还高。”需要指出的是,流量漫游对消费者的影响还要高于通话漫游。

随着4G网络普及,消费者流量使用量在大幅提升,为了满足国家对提速降费的要求,运营商通过多种方式使消费者在尽量不增加消费的情况下使用更多流量。对于新增用户而言,运营商推出大量低资费套餐,而集团统一套餐用户,运营商则一边逐步降低资费水平,一边大量赠送本地流量。

根据记者调查了解,绝大多数低资费套餐基本都是本地流量,此类套餐在异地使用都会产生“流量漫游费”。而集团统一套餐中赠送的本地流量都属于“套餐外流量”,用户在正常使用时,会优先消耗套餐中的“国内通用流量”,通用流量耗尽之后才会扣除赠送的本地流量,也正是因此,此类用户在异地消费时,会遭遇“大把本地流量不能用,还得额外花钱购买全国流量包”的情况。

由于存在多种套餐,无法统计本地流量与全国流量价格的差异,在不同的套餐中,全国流量价格普遍高于本地流量,差异在数倍至10倍不等。此价格差异加剧了消费者对于流量漫游费的不满。

“本质上在于三家运营商都无法消除各省市公司之间的竞争壁垒,为了避免其他地区公司的低价业务冲击本市的用户市场,相互之间的结算费用肯定会长期存在,流量漫游也不会停止。”上述电信人士介绍,“三大运营商都想打破各省之间的壁垒,这样就没了全国、本地之分,也更利于集团管理。但都还没有成功案例。”

篇9

我国的上市公司及其相关联的证券市场,是在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东部沿海地区率先走向现代化、市场化、全国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初步形成的条件下应运而生、逐步成长的。在公司上市和证券市场的曲折发展中,也曾出现不少问题、困难和风险。经过十多年的培育、发展,我国上市公司结构逐步优化,大部分成为了行业的龙头企业,成为了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直接融资规模迅速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明显提高,资本市场在市场体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资本市场也进入了快速扩张和结构调整阶段,早期遗留的历史问题、制度性缺陷和深层次矛盾逐步暴露,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把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资本运作、社会责任等与现代经济发展路径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在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的生力军和领头雁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与现代经济发展的关系

上市公司首先是公司,是生产经营某种产品或提供劳务的经济实体,继而成长为上市公司,成为股票交易的对象和证券市场的基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辨证统一,是上市公司的一个重要特征。上市公司通过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综合反映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发展能力,是产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上市公司通过证券市场完成企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她通过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两个层面来提高自身和社会发展能力,同时以其自主创造性、内生积累性、市场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度,逐步成为带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最富活力的微观主体。上市公司作为股票交易对象,具有跨区域、跨国界的公众公司属性,作为生产某种产品和提供劳务的经济实体,又必然依托于一定地域空间,并以其产品和劳务在一定辐射半径内从事经营活动,因而又具有区域性。广泛的社会性和特定的区域性的内在统一,是上市公司又一个重要特征。上市公司的公众公司属性和重要特征,是分析上市公司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论前提。

1、上市公司通过资本市场,彰显其对现代经济发展的影响力。自我国证券市场建立以来,由试点到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多上市公司在其行业内都属于领头雁,许多上市公司对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支撑作用。上市公司在参与世界经济建设、在国际或区域经济发展竞争中的话语权地位进一步彰显,资本市场的经济“晴雨表”功能发挥更明显;上市公司产业结构呈现以制造业、电子、电力、金融等基础和支柱产业为主的新格局,与国民经济布局趋于一致;在资产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经营业绩出现了与宏观经济同步增长的可喜态势。我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新兴资本市场大国,沪深两市总市值2007年底居世界第三位,资产证券化率达到132.65%,我国股市总市值的跨越式增长速度和幅度、经济的资产证券化水平提升速度在世界资本市场发展中都堪称奇迹。

2、上市公司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财政收入的贡献,其中1993年-2006年仅股票交易印花税收入就占同期中央财政总收入的2.11%,2007年达7.21%。二是上市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为现代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2007年全部上市公司实现主营收入达到同期我国GDP总量的38.57%。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达17.07%。三是资本市场价值发现,股价是上市公司未来价值的现在体现,市盈率和市净率可以综合反映和评价股价水平与质量。

3、上市公司是推进现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力军。上市公司是实现科技进步与创新活力的生力军,上市公司也是推动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的生力军,资本的有效运营与扩张是现代资本在更大区域运动的表现,也是实现上市公司与现代经济共同又好又快发展的路径选择。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不仅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构建和谐的人与人的关系,在经济与社会等方方面面促进和谐发展,股权文化更是现代经济文明的重要表现。

4、上市公司是现代经济发展微观主体直接融资的主渠道。资本形成是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资本存量的多寡以及资本增量形成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上市公司在信用制度下,通过证券市场完成企业发展的资本积累与资源集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企业发展,带动区域和社会经济发展。上市公司逐步成为我国企业直接融资的主渠道,降低了企业发展对银行的过度依赖和金融风险,上市公司直接融资大大提高了同期国民经济和相应区域的经济建设与发展能力。同时,企业境外上市也是引进外资的重要途径,我国企业通过境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占同期引进外资的比率从1995年的1.01%上升到2006年的69.83%,综合比达14.35%,保持着高速增长的态势。

5、上市公司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实现企业主体发展、政府引导、公众参与的桥梁和纽带。上市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其在现代经济中的主体地位随着上市公司规模的扩大和影响力的增强而与日俱增,是市场经济中最具有发展能力与潜力的微观主体。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现代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上市公司的发展,上市公司的自身发展与上市公司的价值发现共同推动并决定了现代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上市公司也是市场经济与国家干预的结合体,资本市场的国家干预通常采取政府引导企业通过市场机制实现将资金投放到最具活力的产业和企业,体现在允许企业发行上市的核准标准与条件、发行的制度安排、资本运营、产业整合、跨区域并购重组的规范运作等监管政策的执行效果。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是社会公众参与最广泛、最深入的经济实体。

二、如何充分实现上市公司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我国证券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但目前处于相对弱有效状态,促进资本有效配置的作用还很有限。当前,无论西部开发,东北振兴,还是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现代化,都需要壮大现代经济的微观基础,都需要培育上市公司,健康资本市场。在当前资本市场环境发生重大转折的关键时期,如何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培育和规范上市公司,更需要不断探索实践。

1、要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分析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成长的一般规律和我国转型时期的实际情况,不难看出:我国资本市场的完善与上市公司的成长,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表现,也是国家干预经济、政府大力培育的结果。实践中既要高度重视上市公司实体经营对现代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不可忽视虚拟经济中的泡沫成分可能对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破坏性影响。要实现上市公司与现代经济共同又好又快发展,必须为上市公司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为此需要明确各部门的事权划分,依靠地方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引导,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

篇10

【关键词】社会责任;公司竞争力;影响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66-03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走入一个实现阶段性转型升级的历史时期。产业和企业竞争力的源泉正在发生重要转变。经历了30多年“血拼”式的竞争,中国工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将中国推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非常突出。在这样的历史时刻,如何继续提升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方向。在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各种方法中,企业社会责任也开始被提及。有关企业社会责任跟企业竞争力关系的争论,主要存在两派观点。反方观点认为,公司本身是满足股东的利益服务,是为赚钱存在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将增加消费成本,并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经营失败,这是20世纪60年代的观点。正方观点如弗里德曼认为,企业最大化可以和企业社会责任和谐共存。成功的企业离不开和谐社会,反之亦然。企业只有找到与社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才能踏上可持续发展之路,明确强调了企业社会责任和成功的企业竞争力之间的相关关系。从实证研究来看,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与股东权益回报率呈相关关系,这是早期的研究。企业竞争力发展到现在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公司社会责任是如何影响企业竞争力的,以及如何促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高竞争力,这些问题的回答对于中国的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竞争力内涵的历史演变

企业竞争力被认为是随着企业竞争的激烈程度而不断发展的产物,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早期发展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生产能力弱,买方市场尚未形成,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弱,竞争力主要取决于企业内部生产工具、机器设备的先进程度、劳动者的经验。只要在这些要素资源上占据优势,就可以让企业生存和成长。此阶段构成竞争力的要素内容最少,以有形要素资源为主。

第二阶段:国内外局域竞争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大、生产能力强,买方市场已形成,企业竞争激烈。只以对有形要素资源的占据优势或易被对手模仿的能力已难以形成战胜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此阶段公认的企业竞争力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般竞争力、优势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包括:规模、产品、资金、设备、行销网络、成本、质量、服务等;优势竞争力包括:特有的技术、品牌、管理的有效性、商业信誉、信息、掌握制订产品或行业标准的权力,特殊的政治资源、人力资源、先进的商业模式、卓越的领导者等;核心竞争力包括:优良的企业文化、形成优势竞争力的制度、卓越的组织学习力、富有创造力的领导团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等。竞争力以有形资源(硬资源)和无形资源(软资源)形成的合力为主。

第三阶段:全球一体化竞争阶段。进入21世纪,企业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有以下几个新特点。一是生产要素资源的全球配置;二是因特网等现代传播技术使企业暴露在全球监管之下;三是全球社会责任运动的蓬勃兴起。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持续获取盈利和维持自身发展的竞争力取决于企业在社会中的价值。推动社会进步、提升人类生存质量、信誉优良成为企业争相努力的目标,因为只有负责任的企业,才能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此阶段企业社会责任成为企业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二、社会责任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企业发展在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源的优化整合阶段之后,已经步入了“企业公民”这一全新竞争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对一流企业“高标准、严要求”的公认指标。企业社会责任已经被国际社会提为重要议题并加以量化。在国际上,联合国于2000年正式启动了“全球契约”计划。国际标准化组织于2004年启动了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 26000的制定工作,全球约12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400多名专家参与该标准的制定工作。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制订社会责任生产守则,社会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出现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全球性新趋势。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与关键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价值观、遵纪守法以及尊重人、社区和环境有关的政策和实践的集合,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方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企业社会责任已不仅是道德问题,它关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从全球范围来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已经成为大的趋势,并且逐步从道德规范走向法律和标准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标准SAS000(socialACeountability5000),对企业经营管理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予以规范。因此,在经济与信息全球化日渐发达的今天,企业趋于国际化发展,“非官方组织”纷纷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或行为准则,在保护劳工利益的名义下,制造新的非关税性贸易壁垒,以保护发达国家的自身利益。

可以说,企业社会责任既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自发追求更文明的经济行为的结果,也是被动的产物,是受到外界压力的结果。企业竞争越来越遵循一个新的包含企业社会责任因素在内的竞争规则。不适应这个规则,企业可能就会被排斥在商业游戏之外。同时,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球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等客观条件下,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力关系及其和谐发展,全面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已经到了非常重要的时候。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给企业带来以下竞争优势。

1.增加市场份额。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起正向的消费响应。也就是说,有良好社会责任的企业可能更多地得到消费的青睐。一些研究也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业绩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不断满足客户消费者的各种需求。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消费者不但关注企业产品质量,要求物美价廉,更关注企业应该担负的环境、社会、道德责任。

2.节约资源,降低成本。诺基亚的社会责任实践证明,承担社会责任不仅不是一项花钱的事情,反而能为企业节省一笔巨大的运营成本。比如,将公司各部门及供应商集聚在开发区一公里范围内,不但降低交通工具二氧化碳排

放及原材料包装物的使用,更降低会议差旅、原材料及零配件的运输成本。

3.提升企业公众形象和品牌形象。企业公众形象是公众对一个企业的产品性价比以及企业可靠性、企业承诺力和企业良心的综合认知与总体反应。产品和服务本身的品质是企业公众形象的基础,同时,良好的企业公众形象还应该包括优秀的经营指标,健全的公司治理,和谐的劳资关系,投资者、消费者、商业伙伴和社区群众的权利得到有力保护,对社会公众具有良好的示范,对于社会文明的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等等。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停留于单纯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还包括品牌、公关、社会影响力等在内的全方位的较量。而企业如果能承担社会责任,将会让公众对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加信赖,还会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整体品牌形象,进而提升品牌竞争力。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九成的公众赞同会更加信赖企业社会责任好的企业品牌,并且中高等收入的群体最为信赖企业社会责任优秀的企业品牌。

4.突破国际贸易壁垒。提倡社会责任不仅仅为了提升企业社会形象,更能获得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提升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我国对外贸易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就需要面临进口国家利用社会责任标准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和市场障碍。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决定企业能否在全球化运作中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践和众多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

5.吸引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对一流人才的争夺是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只有在开放创新、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企业中,士气才会高涨,员工才能真正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由衷的自豪,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尽情释放自己的能量和光泽。经常参与到社会责任事业中的企业,相比而言更具知名度,更易获得人们的好感,当然也更易招聘到并留住优秀人才。由此带来的好处是节省管理费用,以及相关的招聘和培训费用。即使在人才相对过剩,好工作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找到之今日,相当一部分人仍会把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衡量企业是否合格的一把尺子。

三、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竞争力

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就不仅仅是一项花钱和投入的事情,企业的环境保护行为和社会责任承担也不再是被动的合法合规措施,而应自觉地融入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中,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那么企业具体应该怎么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呢?

1.将企业社会责任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中。根据一项调查显示,70%以上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没有明确的战略和计划,大部分企业只停留在根据政府要求和社会需求来投入资金和资源的层面上,基本上没有设定与自己战略相匹配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而国外不少成功经验证明,企业只有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发展战略,才能取得深远而有效果的影响。因此,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创造利润本身,还应该考虑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关系,把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提高承担社会责任的主动性,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基业常青、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并将社会责任理念融入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和愿景,使社会责任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动力。

2.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履行企业社会责任是一项持续的管理行为,不是一次性的做秀或应对检查的活动。在国外,约有60%的大公司在公司内部设有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和专职负责人员,负责处理各种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发生的不正当经营行为所提出的质疑,以及企业对社会的公益行为。不仅如此,国外公司还制定了社会责任履行计划、系统的项目设计、科学的决策机制和完善的执行程序与控制系统。而在我国只有不到l%的企业设有专门的社会责任部门,大多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由工会、总经理办公室、行政部门等其他部门兼管。因此,只有建立社会责任工作机构,健全完善社会责任工作制度,制定相关工作流程和标准,才能明晰权责,真正把企业社会责任落到实处。

3.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教育,培养责任理念,提高责任意识。第一,企业要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风气。企业行为实质上是企业员工行为,企业员工的道德与社会责任素养直接关系到企业社会责任水准的高低和企业形象的好坏。而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风气是企业社会责任全面实现与提高的关键一环。第二,加强消费者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教育。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意识归根到底是企业中的人对这些责任的意识,教育得当可以增强人们的责任意识,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同样的产品,我国消费者大多关注价格,而外国消费者更多关注产品中所凝聚的社会责任,因此,要加强我国消费者社会责任意识的教育。同时,要对企业员工合理地展开社会责任教育,包括危机教育、典范教育和事故教育等。第三,发挥内部员工的作用,对企业的不负责任行为进行检举。许多企业压制企业内部的检举,认为这样做有损于企业的名誉,会为企业带来不良影响。实际上内部检举是很有益处的,它可以帮助企业避免一些有害的行为,及时纠正一些错误的做法,从而得到公众和员工的认可。第四,启动社会责任会计。近年来,国家管理部门通过一种被称为“社会责任会计”的方法来测定企业是否合格。社会责任会计,是指把企业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当作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采用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对企业主体的经营活动所带来的社会贡献和社会损害(或成本)进行反映和控制(即对企业社会效益和社会成本加以计量、报告)。其目的在于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以有利于企业决定经营方针、评价业绩并揭示社会责任。它形成了一种“宏观(社会)一微观(企业)共震型”会计模式。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主要反映企业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企业参与社会的活动、对社会的福利贡献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外报道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可以促进管理者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形势,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