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分析研究范文

时间:2023-05-18 17:05: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分析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分析研究

篇1

关键词:地质统计学 微量元素化学分析 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P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7(c)-0098-0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是半个世纪以来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地球化学分支。由于同位素稀释质谱法、中子活化分析、Ber thelot-Nernst分配定律等方法的成功应用,在多种地质过程中微量元素分配演化的定量模型得以实现,也使得微量元素化学分析被系统地应用于解决各类地质问题,成为指示岩石成因的典型标志。20世纪70年代以后,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讨论从定性认识上升成为定量分析,发展方向也变成微观、宏观同时发展,经常需要对地球化学中的主量元素、稀土配分、微量元素等进行定量化学研究和数据分析,此时,一些相关的地质统计方法就变得非常重要和实用。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地质统计学的各类统计方法作为对地质客观现象相关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提供了诸多有效的数据分析途径。应用地质统计学对微量元素化学分析进行处理,能为研究工作取得客观成果提供科学的定量依据。

1 地质统计学与微量元素化学分析相关理论知识简述

1.1 地质统计学

地质统计学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门数学地质学科分支,它的出现始于解决矿产普查勘探、矿山开发设计以及矿山开采整个过程中各种储量计算和生产误差估计问题。后来,地质统计学逐渐在油气勘探开发、采矿、水文以及环境科学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近年来,地质统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地质领域的发展非常迅速,其应用前景的广泛性和模型计算的实用性受到地质学家的高度重视。

1.2 微量元素化学分析

微量元素化学分析是地球化学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自然物质和自然体系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存在形式、活动特点、控制因素及其地球化学意义。一般意义上讲,微量元素是指除了O、Si、Al、Fe、Ca、Na、K、Mg、Ti这九种组成99%的地壳和地幔质量之外的80余种元素。当然,这里所指的微量元素是相对而言的,在一个体系中它可能是微量元素,但在另一个体系中却可能是常量元素。

1.3 地质统计学在地球化学领域的应用现状

近几十年年来,地质统计学对地球化学的相关研究中起到了极大的辅助和推进作用。应用地质统计学相关统计方法能够将大规模原始地球化学数据群体中隐藏的重要信息提炼和挖掘出来,进行分类和解释,继而被广泛地应用在地质找矿、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在地球化学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配分化学分析等领域的研究中,丰富的地质统计学方法对圈定和评价地球化学异常、提取地球化学找矿信息常常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则主要研究地质统计学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 地质统计学在微量元素化学分析中的应用研究

2.1 方法讨论

聚类分析是通过某种距离的测算将数据对象的集合分为类似的对象组所形成的若干个类,其中运用到了降维思想,在对样品和指标进行分类,采用物以类聚的原理进行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地质找矿领域,聚类分析是研究元素在成矿活动中地球化学行为相似程度的一种有效方法,一般从数字分类角度进行分析。对于这种方法的运用,我们可以借鉴现有的成果和理论进行分析和应用。R型聚类分析是聚类分析方法的一种,原理是以变量之间的相似程度为基础,将变量分成不同级别的类。R型聚类分析是研究成矿活动中地球化学微量元素行为相似度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对某些矿石或岩样的微量元素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可以得出元素组合特征并将其分类,对元素之间的亲疏关系进行判定,进一步为划分矿化阶段、成矿元素迁移和富集的判断以及矿床成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判断依据。

2.2 案例研究

通过对高松山矿区内岩矿石样品的微量元素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后,可以得到图1中显示的分类的结果,即,在相似水平的相关系数等于15时,可以把微量元素分成7个类别,分别是:(1)W、Cu;(2)Sn;(3)Au、Ag、As、Sb、Pb、Mo;(4)Bi;(5)Hg;(6)Co、Ni、Mn;(7)Zn。这7个类别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说明矿床成矿具有多期次性和复杂性。从图中还可以看出,Au不仅和Ag有着强相关关系,而且还和As、Sb、Pb相关。而Au元素与Ag之间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当γ=2.5时它们聚成了一类,相关性比较强,同时Sb、As、Pb和它们之间都存在相关性,说明Au、Ag、As、Sb、Pb、Mo之间具有亲缘关系,预示着伴随着多金属硫化物的形成Au 成矿并且富集。因此,我们可以以Sb、Pb、Ag、As作为矿区找金的近程指示元素。

3 结论

本文采用地质统计学中一类常用方法,R型聚类方法对高松山矿区的铜多金属矿进行了微量元素组合上的分析研究。统计分析结果使我们对高松山金矿床岩矿石微量元素的数据结构的特点有了清楚的认识。各元素组合具有叠加出现的特征,表明矿床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或成矿物质多来源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Au与Ag、As、Sb、Pb等中低温元素相关非常大,但是和W、Co、Sn、Mn、Ni、Zn等中高温元素之间的相关性较差。

地质统计学在地球化学其它领域,比如常量元素分析、稀土元素分析中也有广泛的应用,笔者认为,采用类似的统计方法对不同类数据的分析是进一步拓展地质统计学在地质科学中应用性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赵伦山,张本仁.地球化学[M].地质出版社,1988,6.

篇2

关键词:通晓化学;手法灵便;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

分析化学实验是分析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化学相关学科(特别是分析化学理论课)教学紧密结合.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实验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创新能力的提升、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学习及未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我国的化学先驱,清代学者徐寿曾说过:“考质求数之学,乃格物之大端,而为化学之极致也.能精熟焉,则凡天下熟物俱能详考其原质,而深求其准数.遂使法有证据,而理得显明.若欲精究其事以造其极,则有三者为要:其一,通晓化学;其二,手法灵便;其三,专心笃好.”这里,考质求数即为现在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即定性和定量分析是物质科学的主体,是化学的最高境界.他特别提到了学好分析化学的关键是:在专心笃好的基础上,要做到通晓化学和手法灵便.这个观点涉及到目前大学分析化学教学中各化学学科间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的完善和学科的科学设置.为此,本文从通晓化学和手法灵便这个角度探讨大学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改革.

1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

1.1化学学科间的课程衔接不够连贯

作为基础课的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是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的基础,更是药物分析等专业课的基础.有的学校,同一个院(系)的不同教研室分别承担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有的学校,如我校,基础医学院承担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的教学任务,药学院承担分析化学的教学任务.不管是在相同的院(系)还是不同的院(系),目前各学科间的课程设置大多考虑本学科的情况,较少考虑不同学科间的相互要求和需要.这样的问题在国内很多院校都存在.基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课程衔接不够连贯,忽视了化学相关知识连续性的渗透,使得基础课教学中缺乏专业应用的实例,而专业课教学中又往往缺少基础课相关理论的指导,影响了学生综合实力的提高[2].集体备课多以本教研室为单位进行,缺少学科间的融合与沟通,也较少进行学科间的交叉听课.一般根据本学科的实验室、实验仪器来安排实验教学任务,较少考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因此,实验有重复,甚至缺少递进关系.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做到通晓化学,化学学科间课程的有效衔接是基础.

1.2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

目前,分析化学实验内容多为验证性实验,研究性、设计性实验少;以章节内容为基础的实验多,缺少章节间融合或学科间整合的综合性实验;实验内容未及时更新与完善,能够反映学科前沿的实验较少[3].分析化学实验课在教学方法上多延续着传统模式[4],实验员准备实验仪器和试剂,教师按照黑板或PPT上的实验内容,讲解实验目的、原理、仪器试剂、方法步骤、数据处理等,演示实验仪器的操作.学生“照方抓药”,无需思考在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因此,在验证性实验中,学生多能按照教师的要求顺利地完成实验并提交实验报告,但多数学生看重的是实验成绩,一些学生更是为不逃实验课而做实验.由于未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所以无法领会实验本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内涵,更无法“享受”实验带来的乐趣.在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中,在“学生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背后隐藏的实验内容与教学方法不合理,是需要我们深思的.由于这些没有生机的实验教学,学生机械地操作,课后抄写实验报告等因素的存在,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缺少实验兴趣,缺乏实验动力与激情,实践能力很难提高,更谈何手法灵便呢?

2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办法

2.1加强化学学科间的有效沟通,为通晓化学创造条件

通过加强学科间的有效沟通,实现化学学科间实验课程的有效衔接,进一步促进在课程设置,集体备课,相互听课等方面的交流.2013年6月28日,我校药学院分析化学所在的药物分析学教研室与基础医学院的化学教研室结对共建.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整合,共同进行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与基础医学院的化学教研室共同编写出版了《药学实验技能训练与指导》[5],该书以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基础,结合基础学科和专业学科的实际情况,介绍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化学学科和药物分析等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科融合和实验资源的整合,避免实验重复设置,强化实验递进关系.以该教材作为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的指导用书,对参赛学生进行系统培训,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好评和认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首次参加第四届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实践技能大赛,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等奖和二等奖.这种学科间的有效沟通可更充分地发挥学科互补优势,促进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深度合作,有效利用教学时间,实现资源共享,为化学各学科的有机融合奠定基础.

2.2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夯实坚实的基础

第一,授课信息量的增加与扩展.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精密仪器的使用率和普及率大幅提升,各种新方法与新技术不断涌现,为药品质量标准的修订与完善提供了更坚实的保障.面对药品质量标准的国际化与现代化的迫切需要,作为分析化学实验课的授课教师,要立足于教材,但不局限于教材,要向学生传授当前分析技术与方法的前沿信息,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学观,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夯实坚实的基础.如在讲授分析化学实验《HPLC法测定替硝唑溶液中替硝唑含量》时,不但讲授仪器的使用,还要实际演示流动相的过滤、脱气,样品的处理和进样,以及数据的处理等,也对目前HPLC仪器的发展状况,色谱柱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等加以说明,特别是我校有一位2008级药学专业的毕业生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从事色谱新方法与新技术的研发工作,该同学的研发经历和目前的研究工作为在校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有必要针对性地介绍一些研究进展、前沿理论,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动态,“知新”、“识新”才可能“创新”[6].第二,新成果的引入与融合.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是对分析化学实验最有益的补充.如在讲授《氧化还原滴定法》中的亚硝酸钠法时,不仅要讲授其含量测定方法,还要对其定性的鉴别-即芳香第一胺反应加以说明,特别是由于过量的亚硝酸会和β-萘酚反应呈猩红色,使定性鉴别结果出现假阳性,现已采用加入脲来消除此假阳性的干扰等.在《HPLC法测定替硝唑溶液中替硝唑含量》的色谱实验中,利用保留时间对替硝唑溶液中的替硝唑峰进行定性鉴别,是《分析化学》教材上的方法,也是目前常用的方法.那么,如果有两个色谱峰都和替硝唑对照品色谱峰的保留时间非常接近时,又如何作出合理的判断呢?当提出这个问题时,同学们会有针对性去认真思考.在此基础上,向同学们讲解对照品加入法、渐进窗口正交投影法等用于色谱峰匹配的新方法与新技术,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深知,这些新方法和新技术是在基础实验上的一个延伸和扩展,是把一些更先进的原理融合到这些基础实验中,是一个多学科间的有机结合.通过这些基础实验的升华,使同学们在认识到基础知识重要的同时,更要懂得知识创新的可贵.第三,教学方法的改进与提高.“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在当前大学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更有着深刻的含义.在分析化学实验中,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和思想创新的环境,学生很难做到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因此,必须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大力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7],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实验并在实验中积极思考,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如《碘量法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大多以维生素C原料药或有关制剂为测定对象,而我们选择校园内的药用柚子作为测定对象.同学们自己采集柚子样品,按照自己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待测样品的制备,采用碘量法对柚子中的维生素C进行测定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会对实验怀着更多的好奇和更浓厚的兴趣,会由单纯的“听做而得”的实验配角转换为“思做有得”的实验主角,角色的转换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激发了完成实验的动力和激情.他们在实验中会遇到问题,但会迎难而上;在实验中会遇到挫折,但会勇敢面对.通过这样的实验,同学们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在实验中更会有新发现和新收获.

2.3科学设置实验课程,为手法灵便创造条件

分析化学是药学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在药学学科中担负着承上启下的作用[8,9].因此,分析化学实验课要科学设置.一是实验项目的合理设置.分析化学实验不是孤立的实验课,其设置要立足院校实际,在知识点上要注重与有机、无机基础实验的衔接,更要面向药物分析等专业课实验的需要.在知识面上,重基础、练技能是根本要求,既要重视称量、量取等基础操作,也要注重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的有机融合.二是实验方法的创新.通过分析化学实验方法的创新,在验证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同时,使分析化学实验课成为理论教学的最有力的补充和完善.三是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改革[10].现代的教学方法要求改革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下,实验室要开放运行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实现开放共享,切实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教研室是学校最基层的教学组织和科研单位,也是教学活动的具体执行部门.因此,立足并扎根于教研室的开放实验室才会更有生机和活力.在实验室开放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逐步增加开放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自2016年起,我院每学期在已有实验课的基础上,增加了50学时的开放性药学综合实验课.学生以开放的实验室为平台,充分利用实验室的资源,完成自主设计的实验.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是主体,他们的思维模式不再是“你要我做什么?”,而是“我想做什么?”,“我如何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学生的潜能得以释放,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培养.在开放的实验室中,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也得到进一步锤炼,遇到问题大家会相互讨论,彼此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教师会给予及时必要的指导,引导学生提出质疑,并和学生交流,讨论,共同提高[11],有效地避免“封闭式”教学模式和“垄断式”教学方法,丰富了实验教学[12].如2016年,在2014级药物制剂本科学生的开放性药学综合实验中,学生的自主设计有:阿司匹林的有机合成,鉴别(化学,红外),阿司匹林片的制备,阿司匹林原料及制剂的定量分析(容量法,HPLC法)(皖南医学院药学院在安徽省省级示范实习实训中心“药学实习实训示范中心”的基础上,于2014年建立了学生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室,现有15台LC-15C型和3台LC-20A型岛津高效液相色谱仪).通过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教师能及时发现文献查阅是否全面、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操作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可靠,使学生做实验时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将“勤于动脑,善于动手”贯穿于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中,使他们思维灵活,富于创新性;手法灵便,富于创造性.

3总结

分析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药学专业学习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课堂.结合工作实际,通过对分析化学实验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问题解决的办法和对策.为适应未来药学学科发展对学生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培养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药学人才,应注重分析化学实验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完善.在注重知识衔接的同时,要重点考虑学科间的交叉与互融互通,合理安排实验项目,加强实验内容间的内在联系.应高度重视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在加大对实验室投入的同时,要注重实验室的管理改革,推进实验室开放,为学生自主实验提供场所;在全面系统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科研个性的培养与发挥,使学生不但能通晓化学,而且能手法灵便,让高校实验室真正成为“知识创新的源头,人才培养的基地”.

作者:邹纯才 宗倩妮 鄢海燕 单位:皖南医学院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春艳,马传利,吕海涛.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化学教育,2015(22):42-44.

[2]王妙飞,张道英,黄浩,等.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与改革[J].大学化学,2016,31(5):44-48.

[3]邢云.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5):148-150.

[4]焦玉荣,弓莹,刘玲娜,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榆林学院学报,2016,26(2):68-70.

[5]邹纯才主编.药学实验技能训练与指导[M].第1版.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6]蔡铮,夏笔军,刘中秋.议药剂学教学中三种意识的培养[J].教育论坛,2009,6(7):119,122.

[7]郭玮,侯琳琳.谈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5-137.

[8]蓝海,王燕.PBL教学法在药学专业无机化学教学中的探索[J].大理学院学报,2013,12(6):81-83.

[9]汪应灵,晁淑军,刘振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实验的创新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12(9):921-922.

[10]杨颖.化学与药学综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思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7,6(4):58-60.

篇3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教学质量

汉语言文学是中华民族流传了千百年的文化宝藏,是我国悠久历史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学习汉语言文学对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继承优秀历史文化意义重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传统汉语言文学教学不再适用,探索新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者的重任。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

在当代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思想的影响,还在采用应试教育的模式,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基本是以教材为中心,很少有扩展。许多老师在上课过程中只是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机械的讲解,对课文逐字逐句分析,再画出考试重点。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老师教授的知识,没有学习主动性,也缺乏学习动力,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长此以往,学生渐渐习惯了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付考试,课堂上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记录,考试前背诵老师画出的重点内容,而很少有学生是真的爱上了汉语言文学,对学习的知识有自己的理解。学生长期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下学习,自然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甚至对学习出现抵触情绪。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不能达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目标,对培养有文学素养的人才没什么帮助。

2.课程结构不合理

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者很少在课程结构上有所研究,很多都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教学,没有考虑课程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只有合理的课程结构才能培养出具有深厚文学素养的人才。不合理的课程结构会给学生的学习效果带来很大影响,难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对老师的教学效果也会起到消极作用。所以,汉语言文学教师还应该对课程结构进行仔细研究,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课程结构,提高自己的课堂质量。

二、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意见

1.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以前社会需要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人才,而如今社会需要的是具有高素质和操作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进行详细的讲解,而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而如今的汉语言文学教育要想跟随时代的步伐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重视学生在汉语言文学学习过程中的主导性。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个体,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接受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老师要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差异,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同时,在课堂上,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老师还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把文言文分成多个部分,每个部分选一两个学生代表,给些时间准备,之后在课堂上讲解,对于学生讲解不充分的地方老师再补足。

2.丰富教学内容

汉语言文学教学如果只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理论讲解上,是无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如果汉语言文学教师想要培养出知识储备丰富、文学素养高的优秀学子,就一定要注重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这样才会有较高的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是我国悠久文化历史的传承,蕴含了几代人的智慧,涉及的范围是比较广泛的,包含古代文人所有的作品种类。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知识也应该进行补充,讲解一些相关的历史典故、作品时代背景等等。这种教学方法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一些方法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就是汉语言文学教师丰富教学内容的良好选择。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时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制作一些生动的图片,播放图片的同时老师在旁边配音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会调动学生的课堂活跃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对学习的内容也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

汉语言文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下一代未来的发展。所以,为了切实提高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质量,汉语言文学教育者一定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育思想,注重学生的发展,积极探索新教学方法的途径,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得力助手。

参考文献:

[1]郭延兵.现代汉语课程个性化教学策略探析[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4).

篇4

本文是本人在指导研究性学习在高中化学实验应用中得出的的一点体会:

首先,弄清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化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化学实验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技能、体验和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形成和提高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活动过程。化学实验是学生化学学习中的能动的实践活动形式。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化学实验的功能和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决定了化学实验必然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化学实验作为研究性学习途径的教学策略

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研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发挥化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境、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研究开发研究性实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研究性学习的根本转变。

第二、化学实验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

通过化学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同时也必须依据学生的知识能力来确定研究课题,特别是依据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来选择适当的研究课题。根据我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体会,在服从课题研究的原则基础上,我们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选择课题。

一、结合化学教学选择研究课题。当今课改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适当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Fe2+和Fe3+的转化,可以改进为探索性实验:根据现有实验条件,如何实现Fe2+和Fe3+的转化?让学生首先设计实验方案,其次交流设计思想,筛选确定最佳方案,最后实施实验并得出实验结论。这种探索过程比空洞的讲授更能调动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主动参与信息加工、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

二、结合日常生活选择研究课题。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无处不在,我们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开始思考,提出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课题,然后让学生收集资料、研究实验方案,通过实验自主探讨、自主学习,极大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探讨铁生锈的原因,一方面学生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铁件,又设计了锈蚀的不同条件开展实验,另一方面学生又到工厂、商店、居民区、农村……开展实地调查,学生对铁生锈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及预防生锈的措施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写出了较高质量的化学小论文。

三、结合当地生产实践选择研究课题。我们结合当地经济建设的实际情况,结合课外活动及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大胆探索、积极创新。譬如围绕水的问题,可以启发学生从我县水的资源、利用、水患、污染、监测、防治等方面去思考,学生积极性高,提出了许多问题,他们调查排污口,参观自来水厂,监测水的pH值及重金属离子、苯酚等含量,并请来环保局人员共同分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四、结合化学课外活动选择研究课题。利用化学课外小实验、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等积极探讨化学实验的设计方案,研究化学实验的现象、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记录、实验分析和实验报告。如自制汽水的原理与方法、热水瓶(锅炉)中水垢成分的分析、相片冲洗原理的探索等等。

第三、研究性学习在化学实验应用:

1.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提出实验目的,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师生共同逐个讨论,寻找多种方案或确定最佳方案。例如,在学习实验室制乙烯这一内容时,先说明乙烯中会混有SO2和CO2气体。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它们的存在。结果学生都知道应先将气体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看到品红褪色,证明有SO2气体。但在接下来的检验CO2存在的操作中,意见出现了分歧,学生提出了如下方案:①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②将气体通过装有足量的NaHCO3溶液的洗气瓶后,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浑浊;③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④将气体通过装有酸性KMnO4溶液的洗气瓶中,溶液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⑤将气体再一次通过装有品红溶液的洗气瓶中,品红不褪色,再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然后师生讨论:方案①和③没有将可能未与品红溶液反应完全的SO2带入澄清石水中,方案不合理;方案②虽完全除去了SO2气体,但SO2与NaHCO3溶液反应会产生CO2气体,显然也不合理;方案④和⑤既能完全除去SO2气体,也不会减少或生成CO2气体,且现象明显,上述两个方案都合理。

2.改进实验装置

教材上有些实验装置复杂、实验费时费药,有些实验现象不够明显,还有些实验环境污染严重等等,教师可带领学生对这些实验进行改进。如酚醛树脂制取实验以后,试管难以洗净,每次实验只得更换试管,改进后我们用医用废磷霉素小瓶替代试管进行实验,不但节省了大量的试管,而且药品用量比原来少了许多。

3.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学生做了在AlCl3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实验后,让他们将上述实验操作顺序颠倒,观察现象,并进行解释。再如用较纯净的锌粒与稀硫反应速度较慢,当在反应混合物中加入少量CuSO4溶液时,反应速度大大加快,可让学生探索原理。

4.开展家庭小实验活动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分化现象;个性辅导

众所周知,数学是每一个学生小学阶段的一门必须课程,旨在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并非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两极分化”,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进行该现象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一、小学数学学习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却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态势,这实在令人费解。有人说,出现两极分化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分化在所难免。据笔者对学生的观察,认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到小学生自身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性格因素等的支配。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厌恶的情绪,表示毫无兴趣;有的小学生则在学习自主性和意志力方面十分薄弱,这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有的小学生则由于在数学考试中受挫,导致自信心严重下降,对数学敬而远之……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分化现象,直接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习惯性地采用“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进而产生分化现象。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解决好学习分化严重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爱上数学。然后,应当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变不积极为积极。

2.开展个性化辅导

对于学生的两极分化问题,数学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辅导,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部分基础知识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制订辅导计划和措施,逐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使之尽快赶上课堂教学的步伐。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分化现象的产生,教师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加以遏制和解决,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教学上的错位和失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地质样本中硅酸盐的分析测定过程较为复杂。在地质样本检测工作当中,对硅酸盐的快速分析的传统方法通常包括碱溶快速分析法、酸溶快速分析法与基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方法这3种,而诸如微波消解法等高效的新方法亦不断出现。笔者将就此部分内容分析总结,以供参考与开拓新思路。

1 硅酸盐及其化学成分

硅酸盐为硅氧化合物,是硅、氧与其他如钠、钾、铝、钙、镁和铁等结合而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在自然界中甚为常见,是岩矿的主要成分。其作为绝大多数岩石矿物的构成成分,广泛分布于地壳之中。同时因其多数熔点高,具有稳定的化学性质,也是工业生产与科研领域中重要的化学原料,具有极为广泛的应用,故对地质样本中硅酸盐化学成分的分析与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地质工作当中的矿物勘探、成矿规律研究以及确定工业品位等均有一定价值,受到地质工作人员与地质实验人员的重视。

目前已知的地壳中硅酸盐岩矿高达800余种,约为整体地球矿物总量的1/3,其中富含硅酸盐的矿物以云母、石英及高岭土等为常见。通常,硅酸盐种类不尽相同,含量也大相径庭,具体到不通过的矿物中更是有所差异。甚至可以说不同岩石矿物中硅酸盐的组成部分可以包含几乎整个化学元素周期表。依照我国GB/T14506.1标准中所给出的硅酸盐组分大体上包括吸附水、氧化钠、氧化镁、三氧化二铝、二氧化硅、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氧化钙、二氧化锰、三氧化二铁及二氧化钛等。此外还有锌、铅、镉、钡、铬、钴、镍、铷、锶、钒等微量元素。上述元素的总量汇集几乎接近整个硅酸盐岩矿成分的100%。在分析的过程中,通常仅对主要元素的含量进行测定,含量极微的并不列入测定分析的过程中。

对于地质样本中硅酸盐成分的分析,由于所涉及的待测元素项目较多,且分析过程较为复杂,故应注意对样本用量应酌情减少,并提升检测分析的效率。通常一份样本的分析测定包括有分解、分离与屏蔽等,进而进行硅酸盐的判断,消除了其他元素对测定结果的负面影响,最终完成对样本中总硅酸盐组成的测定、。现阶段,对硅酸盐的分析多是以重量法为基础的,此类方法通过单次样品就可以完成对SiO2,Al2O3及Fe2O3等多成分的检测,过程包括试样的分解、解离成分并测定这两步,而后续的步骤可以重复,以对多种成分依次进行检测。

2 地质样本中硅酸盐化学成分分析方法

2.1 碱溶快速分析法

首先称取试样0.5g,加适量碳酸钠后一起放入银坩埚中进行熔融,后使用盐酸对其提取蒸成湿盐状,以动物凝胶过滤,沉淀以获取二氧化硅;之后将湿盐定容到 250mL,再分别、先后加入相应的实验试剂来提取元素,加入25mL的乙二胺四乙酸(EDTA),接连滴定,会获得三氧化二铁、氧化钙与氧化锰。氧化钙跟氧化锰可用差减法进行分离;二氧化钛则可以过氧化氢25mL经比色法析出;三氧化二铁亦可用差减法进行分离。后以25mL~50mL的高碘液钾经比色法将氧化锰分离;用比色法,25mL磷矾铜黄,获得五氧化二磷。进行第2次样本称样,试剂0.1g,加入氟化氢跟硫酸来分解,再加入亚硝酸溶液,经火焰光度法获得氧化钠与氧化钾。

2.2 酸溶快速分析法

称取样本0.5g,加硫酸、高氯酸及氟化氢分解样本,制备为溶液共250mL待用,之后分别以不同的试剂进行元素提取:加入5mL的邻啡罗啉,经比色法以确定三氧化二铁;同样为比色法,以25mL过氧化氢可得到二氧化钛;经EDTA接连滴定,可确定三氧化二铝、氧化钙及氧化锰,用差减法分离氧化钙与氧化锰;以比色法,予25mL磷镭蓝分离五氧化二磷,25mL高锰酸钾分离氧化锰,分离氧化钠与氧化钾同样以25mL亚硝酸溶液经火焰光度法得到。第2次称样,试剂仍为0.1g,加氟化氢分解称取的试样,二氧化硅采用氟硅酸钾,借助容量法分离获得。

2.3 基于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法

第1次称样,试剂同为0.1g,加入氟化氢后密闭于密闭塑料容器中分解。加热至120℃~130℃,制备2%的硼酸与2%的?}酸溶液,其后用铝、硅及氧化钠经乙炔火焰与空气熔解。采用原子吸收法分离以获得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铝、氧化钠、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锰及三氧化二铁等。之后以二安替比林甲烷,经由比色法,析出氧化钛,以磷矾铜黄来分离出五氧化二磷。

3 其他

以上3方法在实际工作当中运用较多,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如过程复杂、流程烦琐等。故这里笔者再介绍一种可有效提高地质样本中硅酸盐成分的分析效率的方法――微波消解法,以为大家提供新思路与参考。

微波消解法是利用其可从内部加热的独特属性,再对样本与酸性物质进行深层加热,以实现较传统外部加热更高效的消解,这加速了样本岩石中稳定硅酸盐化合物的解离,从而利于对其进行检测。微波波长列于远红外与无线电之间,频率为300MHz~300000MHz。微波作用于样本的内部分子,使其产生高效高速的热运动,具有的能量极高,进而实现内部加热。通常情况下,地质样本中的硅酸盐稳定性极高,仅能与酸性物质进行缓慢而简单的反应,即使对外部进行加热以加速反应,效果亦不为理想,难以满足工业快速测定的需求。基于此,如在分析的过程中加入微波进行消解,即可对样本与酸的混合物进行内部加热,这较普通的加热具有效率高反应速度快等优势,同时微波藉由其自身的特性,可使岩石样本内部硅酸盐化合物的分子直接借助分子产生的高能热量与酸性物质进行高效反应,这就极大地提高了样本的反应速率,岩石样本测定的消解速度亦大幅提升,进而满足了对岩石消解与化学成分快速检测的要求。现如今,微波加热技术已较为成熟和可靠,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关实验数据显示,微波消解法较传统的单一外部加热方法,其对地质样本的消解速率可提升近1倍甚至有余,这极大地提高了岩石的消解速度,进而提高地质样本中硅酸盐的检测效率。同时,该实验数据还证实了经微波消解法进行样本分析,在整个过程中,其测定的精度并没有较以往传统的方法有所下降,各类成分均在有效误差范围之内,由此可见微波消解法对地质样本中硅酸盐的测量精度并无影响,方法是可靠可行的。

篇7

关键词:高考化学;复习误区;对策

G634.8

高中化学复习课是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需要对高中阶段的包含的化学知识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掌握,在实际的化学复习过程中需要根据相关教学目标,再结合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及需求,去制定科学、合理的复习计划,但是不得不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化学复习中容易出现所谓的复习误区,存在复习方法不恰当的情况,这样就会降低实际的复习效果,教师需要特别注意这一问题,针对复习误区找到解决对策,实现复习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达到更好的复习效果。

一、高考化学复习误区分析

(一)忽视了基础知识复习,过于依赖参考资料

在化学课程的复习过程中,需要认识到看似难以解答的题目通常都是根据相关基础知识演变而来的,对复杂的问题的解答也离不开化学基础知识的参与,考试大纲中有要求,考试题目不会脱离基本[1]。考题内容主要就是稳中求变,重点是对化学主干知R进行考查。而在实际的复习中,教师与学生通常都将精力专注在了拔高题目的反复练习上,忽略了对其中元素周期律、化学方程式、化学实验等的基础化学知识的复习,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对整体的化学学习效果就会造成不利影响。

在高考的备考阶段进行化学知识的复习,大部分的教师与学生在复习中都会采取“题海战术”,不同种类的化学复习资料填满了课堂时间。教师也会在复习的时候发放大量的复习资料给学生,这也会占满学生的课后复习作业,学生在复习中为了提高成绩也会自己选择购买一部分的复习资料。这种模式的复习是比较盲目的,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消化所学知识,在复习中不能抓住重点内容,单纯的去做大量练习题也使得学生不能构建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记忆比较分散,复习效果不佳。

(二)忽视化学实验操作,不关注学生心理变化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处于基础地位,在当前的高考中也逐渐开始重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考查。不过在实际的化学复习的时候,因为高考复习的时间通常比较短,内容又多,一部分教师就用做题的形式代替了化学实验操作。这样学生就对具体的实验细节缺乏了解,比如,在考题中提供一些实验条件、试验注意的事项等内容时,学生如果没有亲自进行相应实验就很难正确解答。单纯的去背诵答案,在实验题目出现变化的时候学生就不能很好的变通作答了。

高考是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的一个整体考查,而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素质考验,可以发现在每年,高考结果公布时,一些平时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高考成绩并不理想[2]。出现这一结果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很好进行心态上的调节,在考试中心理及精神状态都没有达到良好的状态。在重复进行强化复习过程中,学生压力逐渐增加。教师通常将注意力都放在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上,忽视了学生心理上的变化。在复习中缺乏与学生的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到学生复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渐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

二、高考化学复习对策

(一)研究课题考纲,科学设定复习目标

高考的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复习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的考取一个理想的大学,但是一般情况下学生基础如果比较差,则能够上本科以及重点大学的人数就会比较少,因此,需要特别注意复习的质量。教师需要形成科学的复习理念,对化学课程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根据相关课程标准及考纲去制定复习计划。在教学中形成科学的复习理念,那就是高考复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重点是培养人,促进学生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对学生智力水平的提升,还需要提升其非智力品质,同时关注复习过程与结果两方面的情况,让学生能够热爱化学,主动学习,并且在复习中还需要注重化学知识与其他科目的整合连接。

在设置教学目标的时候,也需要注重对学生化学素养的提升,促进其化学基础知识的积累,特别是在实验复习时不能投机取巧,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际操作练习的机会,使其在真实的实验环境中去体会学习。比如,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中,锌片上出现气泡,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如果只是通过多媒体进行演示,而不进行实际操作,就不能很好的对学生的思维探究进行训练,只有在设置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的掌握相关知识。

(二)学生精读精炼,提供多样化的复习方法

高考化学复习中,学生的资料应少而精,教师资料应多而全,教师既应钻研考纲、教材、课程标准、历年高考题,还要钻研各省高考题及各种复习资料[3]。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将其中的精华部分进行整合,编制出一套与学案或教学相适应的习题,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学生化学复习的效率都会提高,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自身获得基本功上的提升。

在高考化学复习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讲授、演示、练习、课堂讨论、实验、比较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设计具体的复习内容[4]。比如,在复习“氧化还原反应”这一节内容时,提出了“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将还原剂氧化,本身被还原”这一问题,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说反,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进行反复背诵。而实际上只要通过一个简单的类比就能让学生轻松记住:“干燥剂具有干燥性、将潮湿物品干燥、本身变得湿一些”。

三、结束语

高考复习属于一项系统的学习过程,教师在复习中扮演者设计者与引导者的角色,需要在平常的教学中真正的了解到学生的不同学习水平及需求,对化学教材、大纲、考题等也都需要进行仔细、透彻的研究,通过不断的教学反思与总结去找到合适的复习方式,针对容易出现的复习误区也要做好相应的预防与改正的准备,实现教学目标的明确化,这样才能在高考化学中少走弯路,实现复习效率及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钟汝永.高考化学复习课的误区与对策[J].化学教学,2008,02:22-24.

[2]张巧英.高考化学复习误区经验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110.

篇8

关键词:生物化学;案例分析法;教学方法

生物化学是各高职医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因内容复杂、繁多,概念抽象难懂,导致许多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它是学生公认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

一、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1.高职学生对案例分析教学法较难理解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取具体的案例辅助开展教学,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分析,将知识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但是,可能与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有关,对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是太能够接受。对于高职学生来说,他们的知识积累有限,这是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遇到的一大阻碍。

2.高职学生的思维定式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养成了被动学习的学习习惯,高职学生也不例外,这导致学生在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时有些难以适应。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不仅需要教师课前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如精心挑选案例,做好课堂设计,设计课堂问题等,还对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考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为分析案例需要师生互动,需要学生发挥积极性,能主动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否则会造成既无法理解理论知识,又对案例一知半解的结果。但是,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养成了上课被动听讲的习惯,不善于提问,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这对于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有效采用确实是一大挑战。

二、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有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策略

1.选取的案例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生物化学学习看似很枯燥,其实并非如此,找到能够吸引学生的方法,学生自然会发现这门课程吸引人的地方。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可以选取学生熟悉的案例展开分析,如从生活中的事入手。比如,吃饭是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如果每天的补充不足,那么就会出现头晕等现象,这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呢?如果是因为血糖补充不足,那么血糖又是什么呢?它起着怎样的作用的呢?这样引入话题,带来一连串的问题,同样也会带动学生思考。这样学生能感受到学习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就会产生讨论和学习的兴趣,从而易于教师进一步展开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2.案例分析要符合生物化学教学的目标

案例本身并不是教学的重点,教学的重点在于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实现教学目标。所以,不能为了推崇案例分析教学而背离提高生物化学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所有的教学方式都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习到知识本身,所以,在进行案例分析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到,不能为了用案例而随便选取案例,不能为了分析而分析,一定要紧扣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仔细分析教学内容,精心选择案例,保证案例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而服务,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在案例分析中能切实学习到理论知识,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

3.案例不宜过于复杂

受思维方法和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的影响,高职学生更适合在课堂上分析、讨论难度适中的案例。所以,教师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要循序渐进,从简单的案例甚至生活小例子入手,逐步培养学生适应案例分析教学法,使其从简单的案例开始,尝试主动讨论,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能通过案例总结出相应的知识点,获得成绩感,从而慢慢接触更复杂的案例,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案例太难,容易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分析了高职生物化学教学中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有效采用此种方法的策略。案例分析教学法只是生物化学教学的一种方式,所以在运用中要注意分寸,不能脱离教学目标,同时应以学生的实际能力挑选案例,以保证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化学初三适应技术活主动参与

在目前的教育大纲下,作为进入初三之后才开始学习的化学课程总体上来讲,并不是很难,关键是在这短短的一年,如何引导学生从陌生到熟悉,并进而产生兴趣,获得化学成绩的提升,虽说“学习是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但是根据孩子们天玩的特点,这种学习方式只适用于一些自控力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对于化学老师来说,如何提升学生的总体化学水平,是一件辛苦却又是值得探索的事情,在此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供大家交流。

1利用首因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所谓的首因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提出的,主要是指通过交往双方的第一印象影响以后的交往关系,也即“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利用首因效应,在刚开始教授化学时,通过给学生留下一个好印象,能够更好的推进后续的教学。那么如何发挥这个效应的良好作用呢,这需要老师与化学这本学科本身魅力的完美结合,当然如果老师长得帅或者美,效果会更好,但是最重要的是老师本身的人格魅力,刚开始上课时,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可以设置一些趣味的小实验,如:“蛋壳刻画”,“将鸡蛋放入白醋中观察变化”等实验,通过趣味小实验的引导,适当的提出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留下余留的空间,鼓励学生通过后续的学习,来解释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老师可以利用引起学生浓厚兴趣的期间,趁热打铁,介绍一下化学的发展历程和为化学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的伟大事迹,激励学生们学习化学科学家孜孜不倦攻克化学难题的精神,和借鉴他们学习化学的科学方法,最后简要介绍一下初三化学学习的大致内容和学习要求,让学生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对学习化学心里有个大概的了解和适应过程,并激发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为后续的课程跟进营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2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化学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纸上谈兵”上,虽然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对短期的成绩没有太大的影响,但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发展,老师应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化学实践的机会。根据实际调研情况,虽然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都已配备化学实验室,但还是有一点“僧多粥少”的尴尬,而且学生每进行一次实验,相关的成本也不少,在实验室调剂不过来的情况下,老师应尽可能利用手上的资源,在课堂上为学生实际演绎实验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书中的知识,产生对化学的浓厚兴趣。著名的思想家蒙田曾说:“教育的目的不单是让孩子们适应环境,而是让他们学会丰富自己”,他强调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而法国当代教育家也指出“教育的任务不是纯粹的传授知识,而是传授使我们据以理解我们的地位和帮助我们进行生活的文化”,我想其中的思想所散发的光辉点是值得我们每个老师深思的,我们除了履行教师的职责,为国家培养高知识分子人才的同时,也应在自己专业的基础上,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学习与向上发展的空间,顺应学生学习的天性,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对实际生活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

3预习与温故知新相结合,不断强化巩固

在每次课堂末尾,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在下次教授新内容时,对课文进行预习,从而在新内容开始后,让学生有一个缓冲的时间,帮助学生更深化的理解一些自己在课本上存在的疑难问题,并及时的在课堂提出,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分享,补充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不足和欠缺,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维灵敏度。孔子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知识的学习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巩固,那么一开始学的再好也是“黄粱美梦一场空”,除了平时的每课巩固外,在完成一个小单元时,应适时的进行小单元总结,通过对比,画树形图等方法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大体的脉络框架,加深他们对本单元学习的印象,还可以进行小单元随堂测,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比较突出的知识遗漏点进行进一步的讲解,争取让学生有条不紊的向前走,“不欠账”,同时通过一定的奖励与小惩罚,唤起学生的适度紧张感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学学习的时间在初中阶段只有一年,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既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能争取课堂时间效用的最大化,通过预习与温故知新双管齐下,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从而争取让学生学的轻松,学的有成效。

4小组合作,以优带劣,共同进步

篇10

关键词:高考化学;高中化学;课程实施

高考化学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分析其中的本质因素,对高中化学课程理念的有效把握很有必要。

一、高考成绩的价值引导作用

高考成绩对于高中化学教学具有很强的指挥和引导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的选择。高考成绩从外在直接体现着高中化学教育的成果和效果,而让学生通过一定时间段的学习达到化学能力各个因素的提升是高考成绩的内在化过程。这个过程涉及到复杂的关系和多变的影响因素,其中较为显著的就是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及家长的力量,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整能够达到调整高考成绩的目的。所以教师、学校、教育部门和家长一般都集中精力为高中生创造良好的教学外部环境,让他们能够在更好的条件下进行化学学习,从而提升化学成绩。

鉴于此,笔者认为如果能够恰当地将内在的思考研究方法用在高中化学教学和实践之中的话,那么必然会对高中化学的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得化学科目的高考成绩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认为:高考化学成绩影响的不仅仅是外部因素,还可以促进教育模式自身的变革和教学理念的更新。

高中化学在高中学科中占据重要的一个位置,在进行高中化学课程的改革中就要严格地遵守客观规律,遵循传统的高考成绩价值导向是必须的,但是与此同时海牙大胆创新、勇于突破,让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能够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的发展成为高中化学教育的重心,让学生化学学习中感受到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一味地追求高考成绩的提升会局限高中化学教学的范畴,使得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殆尽。

要让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意识到学生是教学主体的重要客观事实,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思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宗旨,并以此为依据改革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使得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升华。高中化学教师要鼓励学生灵活地运用化学知识,将高考成绩指挥棒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化学试题的理论视角阐述

从宏观的角度地高中化学教育进行分析我们认为高中化学教学是一种直接体现化学教学成果的形式和表现。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的话,高中化学考试和高考成绩是对高中阶段化学教育成果的一种检验和分析,是通过试题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种检测形式。高中化学试卷受到高考特殊性的影响一方面影响着化学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则影响着化学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在试卷检验中可以发现最知识掌握得精细程度,还能够根据试卷成句对学习计划进行针对性调整,在不断的调整和分析中创造出更好地学习成绩。

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高中生的化学成绩,我们发现影响高中生化学成绩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教学方式、教师本身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和学生之间的联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影响学生化学成绩的内在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内在因素同时又受到外在因素的制约和束缚,所以对影响高中化学成绩的总体因素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所以应该从多个角度和因素来对高考成绩进行评估,用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高中化学课程不断提升。

三、高中化学课程理念改革路径

高考化学成绩的获得不能将之简单地归结到成绩和分数的层面上,还要对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承载的教学理念给予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避免对学生进行简单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的重现。

第一,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学行动和教学模式,从而直接地也影响着教学的成果。要实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就必须对化学教学理念进行变革,教师需要不断地去吸取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理念的创新也对一线的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考验和要求:教师要有敢于做教育改革先行者的勇气,要有进行教学创新的动力和激情,这样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才有了提升的可能性,因为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主体。

第二,要进行良好的教学互动。在对以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进行总结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提高化学成绩需要良好的教学活动作为依托,因为教学互动是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重要形式,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重现,化学学习的兴趣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在高中化学中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互动,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深度地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认知冲突带来的学习动力和学习飞越,使得学生的学习成绩实现质的提升。互动教学可以从多种模式进行开展,教师可以设置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对相应的问题的探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化学实验和化学讨论的魅力;教师也可以促织学生以辩论的形式来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探索,实现积极的沟通交流和有效的思想碰撞,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更加透彻;教师也可以在课前就进行良好的问题预设,通过对学生进行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度挖掘化学原理和化学知识。

第三,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在新课程标准在高校不断推进的进程中,高中化学课也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改革,实现了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对于那些化学基础较差、个体认知能力发展得不健全的学生来说,高中化学的主要任务依然是培养。教师首先要端正他们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态度,让他们感觉到基础化学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意识到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化学技能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基础指导力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重能力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

从高考成绩作为切入点来实施高中化学教学理念的改革和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是一种重要的化学教学变革路径。应该鼓励高中化学老师不断进行探索、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化学成绩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