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服务贸易法范文

时间:2023-05-18 17:0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服务贸易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际服务贸易法

篇1

一、新趋势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国际服务贸易是多哈回合的重要议题之一,GATS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四种类型:第一,跨境交付;第二,境外消费;第三,商业存在;第四,自然人流动。当今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国际贸易中新的增长点,并呈现以下新的趋势:(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发展仍然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3)在服务贸易日趋自由化的同时,贸易壁垒日趋隐蔽化。我国入世以后服务贸易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许多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相关法律尚不健全,管理滞后。首先,缺乏一部统帅整个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目前调整国内服务贸易的法律主要是行业性的法律以及跨行业的调整企业组织和交易行为的法律,缺乏具有统领全局的基本法。由于服务贸易行业对外开放的时间较晚,而且是通过试点办法逐步扩大开放领域的,因此没有由最高权力机关制定的统一的服务贸易基本法,只有国务院及其部门制定的专项法规。在这种情况下,各部门鉴于自身利益考虑,其制订的规定难免从部门利益出发而不考虑全局利益。其次,许多行业至今尚无专项法规予以配套。现行服务行业普遍存在法律规范真空现象。入世前,我国某些服务部门虽已经对外开放,但并无与之相配套的法规予以规范;入世后,某些部门原虽有配套法规,又存在与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规定不符的问题。再次,许多专项法规条款简单,没有涉及到对服务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缺乏可操作性。现行法律、行政法规、规章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问题,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制度与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国际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发展中国家的服务贸易发展起步晚还处于幼稚阶段,国际竞争力不强。在国际服务贸易领域,我国具有比较优势和出口利益的行业不多,只有在一些附加值较低的领域有一定的优势。

(三)当今国际间的服务贸易随着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而日益扩大。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服务贸易保护也日益成为各国政府贸易政策的重点。货物贸易壁垒以关税壁垒为主要表现形式和其他进出口许可证、配额、技术标准等非关税壁垒来加以概括,但是服务贸易的保护却并不那么直观、简单,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远比货物贸易复杂。各国出于自身的经济利益对服务贸易领域进行多种形式的国家干预,实行歧视性保护政策的措施,致使国际服务市场上保护主义盛行,表现为全球服务贸易壁垒森严,各种贸易障碍林立。

二、新趋势下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应对措施

(一)加强立法,逐步完善和统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和立法内容。首先,应加快服务贸易立法,建立系统的服务贸易法规体系。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律法规。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发展,应加强对GATT、GATS、WTO等有关条款原则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律准则的法律、法规体系。对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要以法律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同时,依据GATS进行保护性立法,最大限度地缓和与减少外来的强大冲击。其次,加快行业性基本法律的制定。应注重参照国际条约和国外的立法经验,加大立法的力度,尽快完成服务贸易领域的各项法律制定。按照我国承诺的开放部门,加速公布相配套的部门法规。我国服务贸易《承诺表》承诺开放或逐步开放的服务行业共9个,每个行业都包含着种类繁多的部门和分部门。特别是其中商业服务(含专业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房地产服务等)、金融服务(含保险及其相关服务、银行及其其他金融服务等)、运输服务(含海运服务、内水运输、空运服务等)这些都是包含面广泛的服务行业。这些部门甚至许多分部门都须有专门的法规加以具体规范,因此加强部门立法显得十分必要。我国实践中曾由于开放某些部门,如零售服务,因未公开与之相配套的部门法规,批准的合资期限过长,并由外方长期控股,已经给我国服务市场的开放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最后,依据我国的具体承诺,完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立法内容,增强法律可操作性。从我国入世后国务院及其部门公布的若干条例和规定的内容来看,已基本与我国在《承诺表》中的具体承诺相吻合,但是其中仍然有许多地方与GATS相矛盾。因此,我们应以立足本国国情并与世界接轨为原则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1)加强人大常委立法解释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原则对有关条款作出补充性的立法解释;(2)通过制定国务院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的部委规章的形式进一步具体制定各项实施细则;(3)对现行服务贸易法中的灰色领域可以通过颁布司法解释的方式来解决。

(二)建立紧急保障措施,采取必要的保护政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发展水平低。随着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趋势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受到的冲击自然会很多,研究服务贸易领域的保障措施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也是当务之急。面对国际高水平服务业的冲击,中国有必要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政策。

建立紧急保障措施机制赋予各成员在发生紧急服务贸易危险是采取限制性保障措施的权利。中国许多服务行业都很不成熟,特别是金融、电信部门,一旦受到突发性的外部冲击,不仅该部门本身的经济利益受损整个国家的利益和安全也会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应当加快在我国服务贸易领域建立紧急保障措施体系。中国应充分加以利用GATS给予发展中国家若干特殊的优惠待遇、宽限期以及保护措施。可以采用的保护方式有:(1)有选择地、适度地开放国内服务市场。这样对未开放的国内服务市场客观上形成了保护;(2)在对外开放的服务市场领域,实行一定的进入限制,如对服务提供者的数量限制、资格限制等;(3)对外国服务提供者在国内服务市场的竞争行业进行管理,如价格管理、垄断竞争行业管理等;(4)对国内部分服务行业和领域制定产业倾斜政策,在税收、财政、信贷、人员培训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三)利用GATS消除服务贸易壁垒。服务贸易壁垒对国际服务贸易的阻滞作用日渐明显,已引起各国的普遍关注。许多国家力争通过签订双边和多边条约来达到开放服务市场,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目的。GATS为服务贸易国际化、自由化及法制化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GATS跨过服务贸易壁垒:

(1)GATS提出无条件的最惠国待遇原则,可利用GATS所确定的发展中国家逐步参与的原则,即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情况给予相应的灵活性,以达到使发展中国家更多参与的目的,以及最惠国待遇原则几种例外与豁免。

(2)利用GATS提出的市场准入原则,即一成员方给予其他成员方服务提供者的待遇应不低于其在承担义务的计划表中确定的期限、限制和条件。GATS还规定各国在其做出市场准入承诺的服务部门中,除在其承担义务的具体承诺表中列出外,不能维持或采用数量配额、垄断和专营服务提供者方式。数量配额和要求测定经济需求的方式限制服务交易或资产的总金额;采用配额或要求测定经济需求的方式限定服务交易的总数和以数量单位表示的服务提供的总产出量;采用数量配额或要求测定经济需求方式限制某一服务部门或服务提供者为提供某一具体服务而需要雇佣的自然人的总数等不合理措施。

(3)利用GATS中提出的国民待遇原则,确保服务领域的贸易机会不被一些国家的歧视性措施所阻碍。

(4)利用GATS确定了透明度原则,即每个成员方必须把影响协定实施的法律、法规、行政使命及其他决定、规则和习惯做法,无论是中央或地方政府做出的,还是由非政府有权制定规章的机构做出的,都应在生效前予以公布。鉴于此,我们可通过健全服务业管理协会或商会,及时从WTO秘书处和其他成员方设立的咨询机构处收集他国服务业管理法规、行政命令和决定,从而为我国的服务业跨国经营提供直接的信息,并制定相应的战略。

三、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展望

篇2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解析 对策研究

服务贸易是一种跨越国界进行服务品交易的商业活动,包括旅游、运输、保险、金融、通信邮电、建筑安装与承包工程、计算机与信息、专利与技术许可、咨询、教育、医疗保健、广告宣传、电影音像、个人劳务等。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为43.1%,吸纳就业人口约2.7亿;服务贸易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居世界第四位;服务业吸收外资552亿美元,首度超过制造业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领域。但是与其它服务贸易大国相比,我国服务贸易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依然偏低。据统计,服务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发达国家65%以上,中等收入国家50%以上,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也在30%—50%之间。因此,我国服务业的发展与经济整体发展似乎很不相称。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一)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速度较快,但长期处于逆差。根据商务部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报告》资料,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由1997 年的522.3 亿美元上升到2007 年的2 509.1 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4%。但是中国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连续10 多年的贸易逆差。在2004 年服务贸易逆差额为95.5 亿美元。到了2009年服务贸易逆差达29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约3倍。

(二)我国服务业目前发展结构性失衡。服务出口主要依赖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而全球服务贸易增长最快的金融、保险、咨询、邮电等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行业出口比例很小。

(三)服务贸易的管理水平相对较低。全国缺少统一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管理和协调机构,各职能部门责任不明确,不能协调行动。我国现行的服务贸易体制,在中央和地方的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方面差异很大,缺乏统一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协调部门,服务贸易发展政策缺乏透明度,各有关职能部门在服务贸易方面上容易出现多头管理,还容易形成行业垄断和权责不明等一系列的问题。此外,我国对服务业的定义、划分标准及统计范畴与国际惯例不一致,也会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四)我国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立法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即使已颁布了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但仍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有的规定也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容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一些规定与国际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五)国际服务贸易壁垒隐蔽而盛行。某些国家为了保护其服务产业,对服务市场开放施加诸多限制,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也会继续体现。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建筑、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这些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作为中间投入,需要人员的流动。但目前发达国家在人员跨境流动的问题上限制较多。此外一些诸如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外汇限制等服务贸易壁垒也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实质。

(六)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服务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新兴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相对份额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专业扎实、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但由于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具备一般的文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加之中国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人才供给状况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对策

(一)立足比较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1)寻求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技术落后,资本不足,且管理欠缺,有必要利用好跨国经营来提高本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服务企业可以利用产权重组与产权交易,实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用制、跨国界的经营。(2)加强培养和引进精通国际服务贸易业务的人才。将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不竭的人力资本,逐渐发展高层次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培养人才可以通过加强现有服务人员的培训,也可以通过高校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或者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海外高素质人才来国内就业,提升我国服务贸易中的智力资本因素。(3)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统计系统。深入开展服务贸易统计分析,提高我国服务贸易的理论水平。建设服务贸易公众信息网,向公众提供及时的国际服务贸易信息,帮助服务业企业了解国内服务市场供求状况,从而抓住商机,促进自身的发展。

(二)加快产业结构和地区结构的调整与优化,统筹规划全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1)保持和促进原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在传统服务领域,应将海洋运输服务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以满足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的需求;旅游业要继续大力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建筑服务领域一直具有比较优势,要继续鼓励国内的企业走出去抢占国际市场,提高参与国际工程的层次和水平。在现代新兴服务业领域,把信息技术服务贸易作为发展的战略重点。通过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快速发展来实现中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结构的优化。(2)要统筹规划全国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要使东、中、西各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因有一定的基础,可率先发展知识、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现代生产业;而中西部地区除教育和旅游外,则应先从较低级的生产业开始发展。

(三)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1)政府应加强对GATT、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我国的国际服务贸易,要按照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进行监督管理。(2)由于许多服务业如运输、通讯、金融、保险与医疗、教育等部门涉及一个国家的基础结构;同时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服务贸易逆差扩大问题,因此,一方面致力于振兴我国服务业并积极推进出口,另一方面对国内新兴服务业予以一定的保护。按WTO 规则建立我国服务贸易竞争规则发展服务贸易, 目前应尽快制定和完善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不违背服务贸易总协定和WTO 规则的法律法规。(3)加大国际合作与交流。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学习国外先进的服务贸易管理,再结合我们的国情,在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方面不断创新和探索,建立符合有中国特色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例如,可以按国东、中、西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建立适合各地区的服务贸易体系,然后再由中央进行统一协调,建立全局性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四)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中国服务贸易法律体系。要加强我国服务贸易立法,提高我国法律整体水平和透明度。在打击服务贸易犯罪的同时,加大对合法的服务贸易企业的法律保护;对现存的法律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使之与相关的国际服务贸易法律接轨,逐步填补我国服务贸易法律的灰色或空白地带,使我国的服务贸易诉讼案件能有法可依。

我们要抓住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的机遇,进一步拓展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积极稳妥地提升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世界各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内的合作,完善政策法规,积极推动我国的服务贸易的发展,努力使我国的服务走向世界,为世界各国人民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

参考文献:

[1]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2009,(11).

篇3

关键词:服务贸易 市场拓展 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服务业、服务贸易在一国经济活动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开拓国际服务市场,不仅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内在本质的要求。

一、发展服务贸易是保持我国外贸优势的迫切任务

我国对外贸易在改革开放之后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贸易额每年以30%的速度高速增长,截止到2 004年底 ,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入世三年来,我们正逐步履行入世前开放我国服务业的承诺。无论是从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来说,还是从适应国际竞争来看,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扩大服务贸易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充分利用国际直接投资,扩大差异产品,积极发展服务业的产业内贸易更具有改善当前我国贸易结构的现实意义。总之,发展服务贸易既关系到未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较快。已经形成了以金融、零售业、旅游、民用航空运输、房地产、租赁、专家服务和咨询、基础电讯为主的进口服务行业,和以国际旅游、国际金融与保险、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国际运输为主的出口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体系基本形成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各业的运行机制也在不断改变,为我国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总的来说,我国服务贸易市场和服务贸易的对外开放进程及发展速度都是比较快的,也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也存在一些要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我国对外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服务技术的进步,国际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世界服务结构朝着技术、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与科技有关的服务业和以高科技术为手段的服务贸易在世界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而我国在现代服务贸易领域起步较晚,尚处于较不发达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主要集中于远洋运输、劳务工程承包和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部门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部门。

2.2 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服务贸易立法步伐,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民用航空法》、《注册会计师法》、《律师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对构筑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际通行规则需要的统一开放、有序竞争、规范管理的服务贸易体制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服务贸易的立法未成体系,不少领域还是空白,即使已颁布的一些有关服务贸易的法律法规,也比较抽象,缺乏可操作性,对在华外国服务机构服务提供者的规定较少或没有规定;有的规定主要表现为各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内容规范文件,不仅立法层次低,而且影响到法律的统一性和透明度,有一些规定与国际通行的经贸规则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 .3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现代服务业已逐渐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需要大批专业扎实、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但由于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具备一般的文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加之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人才供给状况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三、拓展中国服务贸易市场的策略

3.1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服务业改革和创新

要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相应的服务贸易总协定为契机,加快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引进新的经营方式、新的服务理念和新的服务产品,促进服务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要继续深化服务企业的改革,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积极促进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的形成,鼓励经营方式灵活、服务品种多样、各具特色的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

3.2 大力调整服务业结构,提升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深化服务业各领域的产业划分,引导服务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形成新的增长点。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生产行业。

3 .3开放经济条件下实现服务业的技术创新

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落后,资金与技术缺乏是主要的障碍因素,现代服务业的很多部门越来越成为资金与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如金融、电信、航空运输、海洋运输等都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资,要用到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各种先进技术。

篇4

关键词: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制约因素;对策;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0)02-0090-06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一)服务贸易总量增长,逆差扩大

1980年代以来,随着货物贸易的发展,中国服务贸易的总量不断扩大。1984-1995年,中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小额顺差,1995年开始出现逆差,然后进入持续逆差状态,并且从2002年开始逆差规模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1]表1是1997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和贸易差额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出口额由1997年的245.0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 216.5亿美元,11年间扩大了4.96倍,占世界服务出口比重由1997年的1.9%上升到2007年的3.7%;服务进口额由1997年的277.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 292.6亿美元,11年间扩大了4.66倍,占世界服务进口比重由1997年的2.1%上升到2007年的4.2%;进出口总额由1997年的522.3亿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 509.1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达到27.4%,占世界服务进出口的比重由1997年的2.0%上升到2007年的4.0%。

与此同时,中国服务贸易却出现了连续10多年的贸易逆差,特别是入世后,服务贸易逆差更加扩大。图1描述了2001-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额变动情况,图1显示,2004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最高值95.5亿美元,2004年以后服务贸易逆差呈小幅缩小之势。但2008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115.6亿美元,比2007年增长51.9%,是自1997年以来逆差最大的一年。

(二)服务贸易结构性失衡突出

在服务贸易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结构性失衡表现突出。具体表现在:

1. 服务出口主要依赖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资源、劳动密集型服务,而新兴的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出口比例很小(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等资源、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贸易领域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主要部门,除个别年份外,三大传统服务部门出口总和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80%以上。其中旅游业一直是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比最大的部门,尤其在1998-2002年,它们的出口占比都在50%以上,2003年以后比重有所降低,2007年是旅游服务出口最低的一年,仅30.6%,但仍居出口第一位;其他商业服务在2005年以前,其出口占比一直居第二位,2006年开始退居第三位;运输业的比重从2000年开始逐年增加,2006年之后超过其他商业服务而位居第二。相反地,代表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新兴服务贸易部门出口所占份额很小。咨询服务业从2001年开始发展比较迅速,同期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缓慢增长,除此之外,金融、保险、通讯、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电影、音像等行业变化趋势不明显,五项仅占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以内。

2. 传统服务进口变化不大,新兴服务进口增长迅速(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到,中国服务贸易进口最大的三个部门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三大部门的进口总和在1997-2000年,都占到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80%以上,2001-2007年,其占比逐步下降,但还在70%以上;其中运输业的进口比重比较稳定,大多数年份维持在30%以上,从2003年开始超过旅游业占据进口的第一位;旅游业的进口占比先升后降,2001年开始逐步走低,位居第二;其他商业服务呈现先平缓上升再急剧下降又平缓发展的特征,2007年其占比上升明显,但一直排在第三位。而新兴服务贸易进口逐年增加,特别是保险、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以及咨询等部门的增长更加明显,所占份额分别由1997年的3.8%、2.0%和1.7%上升至2007年的8.3%、6.3%和8.4%,大大缩小了与其他商业服务的差距。

(三)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仍然偏低,但呈现出缓慢的提升趋势

为了衡量中国服务贸易的总体竞争力,本文选用了1997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的TC、RCA、CA和NRCA等四个指数进行考察。其基本含义是:

TC指数,即贸易竞争优势指数,是指一国进出口贸易差额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是分析一国服务贸易竞争力常用的测度指标。

RCA指数,即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通过计算一个国家某种产品出口占该国出口总值的份额与世界该类商品出口占世界总出口份额的比例,来测定该国这一产品在国家出口格局中的地位和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以上两个指数的数值与行业相应的国际竞争力的关系见表4。

CA指数,即显示性竞争比较优势指数,是指用一国产业出口的比较优势减去进口的比较优势而得到的该产业的竞争优势指数。

NRCA指数,即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是用一国某一产业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与该国该产业进口在总进口中的比重之差来表示。[2]

1997-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总体竞争力情况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当前中国的服务贸易总体比较优势指数(RCA)、竞争力指数(TC)都很低。RCA指数处于0.1~0.80,TC指数处于-0.4~0,按上述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划分标准,中国服务贸易具有较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从CA、NRCA指数来判断,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所有指数在1997-2007年波动不大,部分指数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其中TC指数由1999年的-0.09上升到2007年的-0.03,NRCA指数由1997年的-0.04上升2007年的-0.02,而RCA指数则有微小的下降。

二、制约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服务贸易开放程度比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业发展较快,服务贸易进出口额不断增加,但总的来看,中国服务贸易的开放程度不高、领域不广。这是因为,中国长期把服务行业视为制造业的附属品,不注重生产业的发展。虽然引进了跨国公司的制造环节,但经常把为跨国公司服务的生产环节拒之门外。中国服务业的开放整体上也要晚于制造业,开放程度远低于制造业。图2是1986-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变化情况。

由图2可知,目前中国服务业对外资的开放度约为6%~7%,已经超过我们加入WTO时的承诺,但远低于西方国家近几年10%的服务贸易开放度。早在1999年,英国、韩国、意大利、法国的开放度就分别达到12.0%、11.9%、11.3%和10.6%。当前,中国仍有许多行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开放程度低,如电信、民航及铁路部门仍处于垄断之中。由于垄断经营,导致服务质量差、市场竞争力低下,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阻碍了这些行业的发展。[3]事实上,中国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提升有赖于服务贸易的大发展,关键在于吸纳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发展高附加值服务贸易,提高中国的服务贸易产值。

(二)服务贸易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中国管理和协调服务贸易的机构为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战略和政策制定、国际多边谈判、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这种服务业管理体制与GATS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服务贸易缺乏统一的协调管理部门,中央和地方有关服务贸易的政策和规章不统一;目前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仍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各有关职能部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条块分割现象严重;[4]此外,中国对服务业的定义、统计范畴以及划分标准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及国际惯例不一致,所有这些都是阻碍服务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不健全

长期以来,中国有关服务贸易方面的立法严重滞后,尽管近几年先后颁布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广告法》、《律师法》、《民用航空法》、《海商法》、《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但由于服务业涉及面广,在许多领域如电子商务、互联网通讯等还没有相关的法律。即使已有的一些法律、法规,有些条文抽象、模糊,缺乏可操作性,不同法规之间存在漏洞和矛盾,相互冲突,损害了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5]有些法律法规与国际运作惯例及国内服务贸易的需要不相符,只是职能部门的规章和各地的政策,立法层次低,难以规范国内市场。

(四)国际服务贸易壁垒隐蔽而盛行

虽然当前国际服务贸易表现为自由化和全球化的总趋势,但为保护国内某些弱势服务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弱的国家往往对本国服务市场开放施加诸多限制。今后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之间在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对立将会加剧,服务贸易壁垒的隐蔽化趋势也会继续体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服务贸易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旅游、建筑、运输等劳动密集型服务部门。这些服务部门都需要中、低技术劳动力作为中间投入,需要人员的流动。但目前发达国家在人员跨境流动的问题上限制较多,其对自然人提供服务方面在原则上不作承诺,而只是将与设立提供服务的商业机构联系在一起的少数高级管理或技术人员的流动作为例外情况规定在承诺表中,这使得自然人提供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仅作为“商业存在”的补充,人员跨境流动也高度依赖于设立在外国的商业机构的需要。[4]此外一些诸如入境限制、资格认证、技术标准、外汇限制等服务贸易壁垒也成为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实质。如在工程建筑服务业上,一些发达国家不愿提供开业权。

(五)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匮乏

当今世界,服务业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新兴服务贸易在贸易总额的相对份额不断扩大。现代服务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需要大批专业扎实、高素质的技术与管理人员。但由于中国服务业的比较优势是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服务提供者只需具备一般的文化素质或经过简单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加之中国对服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目前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这种人才供给状况不能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削弱了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三、加快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改善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环境,提高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

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营造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舆论环境。我们要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服务贸易重大意义的认识,转变观念,把加快服务贸易发展作为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把服务业发展放到促进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高度来认识。当前,中国服务业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加大服务业引进外资的力度,参与服务的国际竞争与合作,有利于我们学习、借鉴外国在服务业管理、市场运作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加快提升中国服务业水平。

2. 加强对GATS等规则的学习和研究,完善服务业发展的制度环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不同,其发展要求有严格的法律法规约束,特别是涉及培育和保护国内服务业等方面都应该有严格的法律依据。因此,我们应进一步加强对GATT、GATS、WTO有关条款的学习和研究,将服务市场准入原则、服务贸易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以增强中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保护企业和个人在海内外的合法权益。要根据GATS的要求,逐步完善中国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

3. 推进财税优惠与产业倾斜相结合,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应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使中国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向服务业倾斜。除增加国家对服务业的投入外,还应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发展服务业,要打破某些服务部门的国家垄断和地区封锁,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服务市场体系。当前应把以下领域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点:一是投资少、见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金融保险业、餐饮业、文化卫生业等;二是与技术进步相关的、代表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的行业如专有技术服务业、咨询业、信息业、各类专业服务业等;三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面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产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教育和公共事业等。[4]

在制定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基础上,对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的服务投资项目,在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措施。

(二)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当前可以从四方面构建开放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1)继续扩大服务贸易领域开放,强化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加强分类指导与企业监管,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基础上扩大服务贸易利用外资规模;吸引包括新建、并购风险投资在内的多种服务业跨国投资,扩大在通信、保险、金融、计算机信息服务、文化创意和商业领域利用外资的规模,带动中国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2)按照积极推进新兴服务贸易出口与扩大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出口相结合的原则,重点扩大外资企业设计咨询、技术转让、教育培训、信息技术等服务贸易出口。(3)提高已经建立的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的规模和水平;引导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培训中心,向我国大规模转移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引资能力较强的地区和开发区提高层次和水平,积极向研究开发、现代流通等领域拓展,充分发挥集聚和带动效应。(1)加快实施服务贸易“走出去”战略,推动以商业存在模式为主的服务贸易发展。[6]

(三)完善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形态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必须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推进服务业的改革,完善服务贸易的管理体制,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具体包括:(1)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中国商务部作为服务业政策的归口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制定进出口发展战略,负责服务贸易的统筹、规划、立法、政策协调和对外谈判工作,建立和完善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贸易法律法规体系,并落实“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各归口管理部门则在各自管理范围内实施具体管理。在可能的情况下,成立全国性的服务贸易管理组织,负责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立法、对外谈判和政策协调等事宜。[7](2)中央和地方应加强互动,各地方的服务贸易政策和规章应与国家服务贸易的总体战略和整体规划保持统一,并与其他地方政策、规章相协调。(3)政府应避免采用行政手段直接干预服务贸易市场,而是在相关法规、政策引导下对服务业进行法制化管理;发挥行业协会、同业组织协调和监督服务贸易的职能,引导服务业进行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4)应根据不同地区服务业的特点和服务贸易的优势,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发展服务贸易中的作用,建设国家级服务贸易示范区。例如,上海、江苏、广东、北京等地的服务贸易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可以在这些地区建立服务贸易示范区;加大西部大开发的力度,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的资源发展特色服务贸易,从而促进中国总体服务贸易有一个较大水平的提高。[8]

(四)加强服务贸易立法,健全服务贸易法律法规

为保证服务贸易健康协调发展,中国应根据WTO、GATS的规定,建立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要求又符合国际现行标准的法律法规。要加快以国际贸易法为母法的各部门法立法,形成完整的国际贸易法体系,与国际法律体系相衔接,充分体现保护本国企业和贸易行为的立法精神。一是修订完善已经颁布的法律,解决不同法律之间冲突或者疏漏,以及大部分法律有失严谨细密的问题,将行之有效的法律解释性条款补充到程序法和实体法之中;将按照职能部门设立或带有职能部门色彩的法律整合修订为统一规范的法律。二是清理取消不符合市场化发展原则的政府规章,将立法层次较低的政府规章和地方法规,依次上升到地方法规和国家法律。[9]三是对于一些服务行业存在的法律空白,我们要加强探索研究,借鉴国际上成熟的经验,尽快制定出相应的法律法规以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服务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五)认真研究《服务贸易总协定》,积极应对服务贸易壁垒

服务贸易壁垒对服务贸易的阻滞作用日益明显,已经引起各国的普遍重视。针对中国服务贸易遭受贸易壁垒的现状,我们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首先,充分利用GATS中的规定消除服务贸易壁垒。GATS为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自由化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充分利用GATS中的相关规定消减服务贸易壁垒。其次,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解决因服务贸易壁垒产生的争端,避免争端的升级。WTO争端解决机制是一种司法性和政治融的综合性争端解决机制,鼓励成员通过双边协商解决贸易争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争端解决方法。因此,我们在遇到因服务贸易壁垒引起的争端时,要充分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合理解决争端。最后,加强遭受服务贸易壁垒相关救济的立法。在外国对中国服务贸易设置壁垒、实行歧视性待遇和不公正贸易时,我们能依靠法律手段争取自己利益,能按照法律规定及时采取相关保护手段。[10]

(六)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加速企业自主创新

中国与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方面的差距,归根结底是服务专业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差距。为加快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一方面,政府要制定措施,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要鼓励和引导高等院校建立与服务贸易发展相适应的学科和专业,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与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建立服务贸易实习实训基地;对国内外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对独资或与高校、企业合作成立培训机构给予审批便利。教育、人事和劳动保障等部门,应按照服务贸易发展需要,调整和完善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尽快设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和职称。[6]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现有高层次服务贸易人才的作用,避免由于外资服务企业的大批进入而造成国内人才的流失,为服务贸易积累和培养长期竞争优势。与此同时,加速服务业企业的自主创新,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企业,提高服务业研究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服务业竞争,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有序承接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改进外汇与资本流动管理,支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到境外投资。

参考文献:

[1]刘海云,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增长与结构失衡[J].国际贸易,2008,(2):33-36.

[2]陈继勇,余道先.知识经济时代世界服务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中国的对策[J].世界经济研究,2009,(4):3-8.

[3]那颖.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社科纵横,2008,(7):25-27.

[4]徐倩.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0):25-26,40.

[5]周中林.当代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80-83.

[6]陈文玲.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2008,(10):14-18.

[7]杨利娟.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9,(2):169-171.

[8]武力超.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现状与提升对策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1):96-100.

[9]章志刚.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其应对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8-31.

[10]刘冰.推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法律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45-46.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nstraint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of China Service Trade Development

Chen Songzhou

(Department of Economic Management, Shantou Polytechnic, Shantou 515078, China)

篇5

[论文摘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产业结构的升级,以及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服务贸易业也得到飞速发展,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贸易已是影响、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通过对我国贸易的现状、发展趋势进行细致分析,提出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建议。 

 

服务贸易是将一个国家所具有的服务品生产能力转变为可贸易的“无形商品”或“无形资产”,转变为贸易的价值形态,以获得增值价值的贸易形式,是占用较少资源实现更多财富的贸易途径。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从而推动我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迈进步伐。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三十年改革开放,我国的服务贸易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规模不断扩大,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事实上,我国的自然资源和初级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服务贸易出口结构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并且长期以来在国际旅游业、海洋运输和建筑业等产业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但同时在咨询服务、金融保险和专利技术等知识密集型的服务领域内却还处于竞争的劣势,发展稍显不足。因此,我国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从种种方面看,还不能被称为服务贸易强国,其具体体现如下: 

1.服务贸易规模偏小 

据wto统计,2007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占全球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3.4%,虽比2005年提高了0.4个百分点,但仍排名世界第八位,而进口排名也保持第七位,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重极不相称。 

2.服务贸易差额扩大 

在我国服务贸易数量迅速增长的同时,服务贸易的逆差也成逐年扩大的趋势。这些逆差主要存在于运输、保险、专利特许、咨询和电影音像等服务项目中。一直以来,运输业都是我国服务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服务贸易领域开放的扩大,以及保护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我国保险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业项下的贸易逆差也呈逐年扩大趋势,逆差的长期存在和扩大将严重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未来的发展。 

3.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竞争力较低 

一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结构都是以劳动和资源禀赋密集型服务贸易为主。虽然近年来新兴服务贸易的比重有所增加,但服务贸易格局仍然呈现出低水平发展的态势。以2004年的贸易结构为例:旅游、运输和其他商业服务的比重分别为33.35%、27.2%、18.15%,而保险、金融、计算机与信息服务、技术专利使用和特许费用等新兴服务贸易产业比重分别为4.83%、0.17%、2.14%、3.54%。这种贸易格局与欧美发达国家正好相反,表明我国处于服务贸易国际分工中附加值较低的环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较低的现状。 

4.管理体制与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管理体制不完善,我国对服务业的管理不够统一;法制建设比较滞后,虽然我国先后颁布了《海商法》、《商业银行法》、《保险法》等一批涉及服务贸易领域的重要法律法规,但却未能形成完整的服务贸易立法体系,已有的法律法规和内部文件立法层次较低且缺乏协调性,与gats的接轨也尚未实现;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还不够,虽然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交通、电讯、文教、能源等基础设施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总的来看仍与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存在一定差距。 

二、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迅猛,增长速度高于货物贸易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复苏增长,企业和个人对服务的需求更加强烈,服务的国际间流动逐步兴起,使得服务贸易成为新的贸易增长点。1980年~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增至27559亿美元,26年间增长了6.6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七分之一上升到近五分之一。但与服务业的gdp占比相比,2006年,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中的比重仍较小,表明全球服务贸易还不够发达,全球经济竞争的重点还处于从货物贸易转向服务贸易的初始阶段。同时也说明,服务贸易还是一片未充分开发的“处女地”,并注定成为各国竞相圈地的焦点地带。 

2.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调整 

服务贸易发展速度惊人,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部门越来越多,涉足的领域也日益广泛。随着全球科技产业化浪潮的不断发展,高新技术广泛应用到服务产业,会计、咨询等专业服务,建筑设计服务,计算机信息外包服务等新兴服务行业不断涌现并迅速扩张。正是由于这些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世界服务贸易结构得到了进一步凋整。据有关数据显示,长期以来占世界服务贸易额60%左右传统服务项目,如运输、旅游服务在发展中份额现在正逐年呈下降趋势,而其他新型服务(包括通讯、金融、信息、专利许可和其他商业服务等现代服务行业)则增长较快,其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据《华尔街日报》称,ibm准备把美国本土4730个编程工作岗位转移到印度、中国等国家,即将编程服务外包到成本更低的地方,同时将高薪职位大量输往海外。惠普、甲骨文、埃森哲、美国在线、英国诺维奇保险公司等大型跨国公司也都计划将部分服务业务转移到印度或中国。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仍不平衡,但差距正在缩小 

目前,发达国家在世界服务贸易中仍占主体地位。从规模上看,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上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大量顺差。而从结构上看,发达国家凭借其技术与经济实力、制度优势,以及规则的制定权利,在发展迅猛的知识含量高的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存在绝对的比较优势。发展中国家在总体结构上存在明显劣势,只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旅游及运输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有一定的竞争能力。比较乐观的是,发达国家有逐步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服务贸易的趋势,这一趋势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 

三、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建议 

1.大力发展国内服务业 

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是以强大的国内服务业为前提保障的。目前我国国内服务业相对发展落后,严重制约了服务贸易的发展。应有重点、有步骤地大力优化服务行业结构。首先,对于投资少、收效快、就业量大、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如商业、物资业、金融业、保险业、饮食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居民服务业和文化卫生业等,国家需对其进行重点扶持、加大发展力度。其次,加大对技术、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人才培养的投入,加速发展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的行业。再次,坚决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基础行业,如交通运输业、科学研究事业、教育事业和公共事业等。此外还应重视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发展服务业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提高服务质。服务产品质量不仅对服务企业本身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决定性的作用,也是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基础。 

2.实施以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我国可以按照服务业各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地位确定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顺序,同时根据竞争力的变化调整产业结构,以实现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全面提升和优化,从而获得动态比较利益。尽管我国的服务业总体上落后于各发达国家,但在某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领域仍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可根据服务产业部门在经营规模、市场份额、增长速度和比较优势等方面的排序,确定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重点,同时逐步开放国内服务市场,引进国外竞争,促进国内服务业行业学习先进技术经验。但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是个渐进过程,在开放国内服务市场时,应结合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根据我国服务业的具体情况,有重点、有步骤地开放。

3.建立和完善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 

服务贸易涉及许多部门,与国家主权和国家经济安全密切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服务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政府对服务贸易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提供优质服务,搞好投资软环境建设。首先,要明确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我国商务部是对外贸易政策的管理部门,其管理职能主要是规划进出口的发展战略,参与制定贸易法律、法规,对外协调与其他国家的服务贸易关系,并落实gats的有关条款。其次,要继续规范服务贸易进口,把握好对外商投资服务贸易必要的审批权,避免和防止对我国经济和产业的损害。再次,继续完善对服务贸易出口的管理,防止服务贸易出口外汇的流失。应该把占我国服务贸易外汇收入比重达70%的旅游外汇管理、国际货运管理和境外承包工程外汇收支管理作为重点,加强检查和管理的力度。同时,加大扶持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出口力度。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因此应注意发挥我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一步拓宽劳务输出市场,扩大境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规模,多渠道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 

4.制定适度的服务贸易保护措施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对服务贸易实行保护。我国服务业基本上属于“幼稚产业”,除了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建筑、旅游、运输等传统产业外,涉及知识和资本密集型的服务业发展都不够成熟,目前还无法与外国匹敌。gats对发展中国家做出了很多保留与例外,特别是在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逐步自由化,以及对发展中国家服务业发展援助方面予以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要认真研究掌握gats的各项规则,充分利用这些例外,这些保护“幼稚产业”,提高发展速度。 

5.加强我国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建设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有着严格的法律法规,在制定法律法规时。应加强对gats、wto有关条款的研究,尽快建立健全既符合本国经济发展目标又不违背国际法准则的法律法规。对服务市场准人原则及服务贸易的税收、投资、优惠条件等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以增加我国服务贸易的透明度。在立法的同时,要注意与国际接轨,在指导原则、立法精神等方面,向国际标准靠拢,废除妨碍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法规,修改、完善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法率和法规。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但就服务业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而言,全球服务贸易的发展尚不成熟,世界服务贸易利益新格局还尚未形成。为顺应这一趋势,我国需不断调整国内经济政策,争取打破服务贸易垄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同时要加快法务立法,建立系统的法规体系,并加强服务贸易人才的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邓世荣: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m].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03) 

[2]郑吉昌:国际服务贸易.中国商务出版社,(200405) 

[3]赵永宁:浅析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师,2001,(8):182-183 

[4]马牧云: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党政干部学刊,2002,(9):19-29 

[5]张蕴如: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与竞争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02,(4):34-37 

篇6

关键词:中国;韩国;服务业;服务贸易

中图分类号:F06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2

服务业作为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其发展水平正成为衡量一个经济体产业结构层次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中服务业在占GDP和就业率的比重超过70%。服务业的快速增长,依赖于人口的高龄化和国家福利的增加以及保健、医疗以及对私人服务需求的增加。同时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外包业务不断增加,从而使得服务越来越走向专业化,并且伴随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企业的交易费用日益减少。

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2014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达到48.1%,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韩国做为初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国家,2014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更达到59.6%,特别在就业方面,2014年韩国的73.6%的人员从事在服务业。

在中国和韩国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中韩服务贸易也达到快速发展。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更达到361.6亿美元,比起2000年的46.1亿美元相比扩大约7.8倍规模,中韩服务贸易实现了飞跃性增长。今后,借助2015年6月1日签订的中韩FTA两国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合作将面临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

一、中国和韩国的服务业发展

1.中国的服务业发展

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发展迅速,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78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只有23.9%,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但2014年经过强劲增长已经达到48.1%,高于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相反,农业等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28.2%,2014年下降为9.2%,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47.9%,2014年下降为42.7%。

从就业人口来看,自1978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服务业就业人口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也日益明显。1978年服务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只有12.2%,但2014年已经达到40.6%,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吸收就业人口的主导力量。相反,农业等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70.5%,2014年下降为29.5%,制造业等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在全社会就业中所占的比重由1978年的17.3%,2014年下降为29.9%。

2.韩国的服务业发展

自1962年的“经济开发5年计划”为标志,韩国在政府主导的出口导向型工业化政策下逐步摆脱狭小的国内市场和贫乏的自然资源,把出口贸易作为突破口,迅速步入了经济起飞和迅猛发展的新轨道。由此韩国的服务业发展比中国起步早,1978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就已达到44.3%,并且1988年以来一直占据50%以上的份额,2014年服务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更达到59.6%,超过第二产业38.1%和第一产业2.3%之和,说明服务业正引领着韩国的经济发展(参见表3)。特别在吸收就业方面,2014年韩国的73.6%的就业人员从事在服务业,比起中国的40.6%相比高出很多(参见表4)。这与韩国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而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阶段相关。

二、中韩服务贸易的发展

中国和韩国服务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进入21世纪中韩服务贸易也达到快速发展。2000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达到46.1亿美元,但此后2004年中韩服务贸易就超过了100亿美元,2008年又超过了200亿美元,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总额更达到361.6亿美元,比起2000年的46.1亿美元相比扩大约7.8倍规模,中韩服务贸易实现了飞跃性增长。

具体来看,2000年的中国对韩服务贸易出口只有26.45亿美元,但2014年达到了143.2亿美元,是2000年的5.4倍,实现了19.7%的平均增速。2000年中国对韩服务贸易进口则只有19.66美元,而2014年达到218.4亿美元,是2000年的11.1倍,实现了高达28.2%的平均增速(参见表5)。2014年中韩服务贸易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旅游业占总贸易额的33.5%,其次为运输业占据29.4%,第三位的是服务外包业占16.5%,第四位的是商务服务业占11.4%,上述四个部门交易占据中韩服务贸易的90.6%。

三、中韩服务业合作的未来前景

2004年中国成为韩国第一贸易伙伴国,2008年中韩两国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2015年6月1日中韩两国正式签署FTA协定,随后12月20日FTA协定正式生效且首次降税同时启动,并且2016年1月1月第二步降税也已实施。中韩FTA,对中国来说是迄今为止最具影响力的自贸协定,同时是以中国为核心的未来东亚经济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中韩两国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的基础上,在服务贸易领域达成了更高的自由化水平,并得到了彼此重点关注的开放领域的让步。韩国主要在速递和建筑服务领域向中国做出了超出其已签其他国家FTA协定的承诺,中国也在合作拍摄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共同制作、建筑、法律、环境、体育、证券等领域作出了更加开放的承诺。同时,中韩两国宣布FTA生效后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启第二阶段谈判,营造更加开放和宽松的服务贸易环境。今后,中韩FTA将使两国企业获得前所未有的机遇,获得更低的关税和更大的共同市场,两国间商业活动和经贸往来将更加自由、便利和规范,从而推动中韩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合作实现更高层次飞跃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文.顺应中韩FTA开创长吉图地区服务业发展新路径,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J].2016(1).

[2]江小涓,李辉.服务业与中国经济:相关性和加快增长的潜力[J].经济研究,2004(1).

[3]崔文.吉林省应对中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策略,吉林日报[N],2015年8月25日。

篇7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服务贸易;出口;差距

论文摘要:在国际贸易中,服务贸易也占有一席之地。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行业上,但是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水平总体偏弱,与许多发达国家还是相差很多,所以本文详细分析了差距的表现及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而整体薄弱,发展滞后,出口行业结构又极不合理,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项目占主导地位的出口结构。我国在服务贸易收支中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我国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出口比重非常之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业比重不超过3%,咨询服务业比重不超过10%,金融保险业比重1%都不到.近乎为零。而且这种传统服务贸易项目出口占主体地位的局面延续至今依然没有改变,反映了结构的极不合理。而且从服务贸易出口变化来看,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从20005年开始稳步上升,而新兴服务贸易项目却变化不大。在服务贸易中我国不具有比较优势,而是处于比较弱势状态。不过,从竞争力系数长期变化趋势来看,2004年数值为0.08,2005年数值减小至0.06,2006年进一步减少至0.05,这就意味着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水平在逐渐提高,但还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为与原点还有距离。从1998年的240.6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914.2亿美元,提高近4倍。服务贸易的国际地位也在显著提高,出口额排名从1997年巧位上升到2006年8位。但是出口额占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却非常小,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比重仅为3.1%。我国服务贸易始终处于大量逆差状况,贸易逆差从2000年的56亿美元一直增加到2004年的108亿美元,体现了我国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在全球趋于劣势。

现在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主要包括运输和旅游业这两大传统服务贸易项目。但是在发达国家占据了服务贸易出口主体的计算机和信息服务、金融保险业新兴服务贸易行业在我国比重却非常低。2006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1917.5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22.1%。我国服务贸易总量上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然而从结构上来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却是滞后的。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总额超过1.7万亿美元,而服务贸易额仅有1928.3亿,只占货物贸易总额约11%,这个比重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所以,我国在服务贸易出口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水平。

人均收入水平提高依赖于一个国家整体生产效率,而生产效率提高又依赖于交易效率提高。目前我国多数城市中的服务业基本是以传统商品零售业、餐饮、旅游等系列为主,其比重约占第三产业GDP的60%以上。建筑师、会计等事务所亟待发展,房地产、咨询、信息和广告等中介公司以及新型生产业刚刚起步,投资、证券尚处于开发阶段,而文化产业则严重滞后。可见,我国目前服务业以传统行业为主体,新兴行业相对不足;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居多,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居少。所以要发展服务贸易,首先需要从发展服务业着手,而我国服务业有很多是具垄断性质,如金融、电信、铁路等等,由于政府规定了十分严格的市场准入的限制,即市场化程度的不足限制了竞争,从而阻碍了此类服务业的发展。一个国家需要创造好的制度和制订好的政策,保障交易效率提高,从而促进各行业专业化水平提高,进而促使生产效率提高和GDP稳步快速增长,从而使人均国民收入得以增加。但是服务需求不足,既抑制了进口需求,也制约了服务出口能力。同时生产贸易很多是伴随货物贸易而产生的,如进出口信贷服务、国际货运服务等。所以只有货物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才会导致服务贸易需求增加。2006年,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虽位居世界第三,总量可观,然而货物贸易出口的层次较低,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并不高。我国货物出口的50%以上是靠加工贸易方式来实现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中80%以上是由外资企业完成的.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我国现在服务贸易在出口方面水平还是很低,各个服务贸易企业应该充分提高国际竞争的能力,同时也要增强我国的生产性贸易的发展,只有这样,多品种齐头发展,我国服务贸易会发展到世界同期水平。

篇8

关键词: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一)进出口总额分析

2000-2010年我国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660亿美元增长到2010年的3624亿美元,十年间增长了5.5倍,年增长率达到了18.6%。2010 年的服务贸易总额在经历2009 年的低谷之后,实现了较快增长,比2009 年增长26.4%;服务贸易进口居世界第三位,出口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总额居世界第四。虽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由于起步较晚,发展规模和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二)进出口差额分析

近些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在快速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但服务贸易一直都处于逆差状态,这与我国货物贸易的发展很不平衡。2000-2010年间我国服务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规模成逐步增大的趋势。特别是,2008年后,逆差金额增加到百亿美元,2009年更是接近300亿美元。根据WTO数据分析,1980~2010年,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收支一直保持着明显的顺差状态,而且服务贸易的顺差还在逐年增加。

(三)行业结构分析

1.出口行业结构

出口行业的结构不仅可以反映出我国经济结构是否合理,还可以推断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潜力。2000-2010年各行业出口额占服务贸易总出口额比重中,三个比较大的项目是旅游、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比重分别为26.9%、20.9%和20.1%,合计占我国服务贸易总出口的67.9%。由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的服务产业上,我国经济与货物贸易的高速发展并没有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转型,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服务行业的发展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2.进口行业

在服务贸易进口行业结构方面,所占比重较大的仍然是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与出口行业结构不同的是,运输行业的比重最大,达到了32.9%,占了我国总进口额的三分之一还多。运输服务的进出口额都比较高,这与我国货物贸易的快速增长有很大关系。除此之外,计算机信息与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和宣传等服务行业近年来进口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这表明我国在积极融入世界技术和知识革命。服务贸易的进口结构有望进一步优化完善。

(四)开放度分析

服务贸易的开放度是指一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占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一国参与世界服务贸易的程度,也体现了一国经济增长对国际服务业市场的依赖程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一国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开放度提供了相关的计算公式,公式如下:

SO=(Sx+Si)/GDP

CO=(Cx+Ci)/GDP 其中,SO、CO分别表示服务贸易开放度和货物贸易开放度;Sx、Si分别表示服务贸易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Cx、Ci分别表示货物贸易的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GDP是国内生产总值。

2000年以来,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逐年增加,服务贸易占GDP的比值即服务贸易开放度也呈现一种逐年上升的趋势,服务贸易开放度从2000年的5.51%上升到2010年的6.16%。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开放度为7.18%,这已是近十年来服务贸易开放度的最高值,但仍远远低于同期62.18的货物贸易开放度。从国际范围看,很多发达国家的服务贸易开放度都超过了10%,而我国仍然长期在6%-7%之间徘徊。

(五)国际竞争力分析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TC)来评价。服务贸易竞争力指数(TC)又称比较优势指数(CAI),它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出计算对象的比较优势状况,大致反映一个国家某行业或某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定位。其计算公式为:

TC=(出口-进口)/(出口+ 进口)

TC的取值范围为[-1.1],TC0 表示处于竞争优势,越接近1表示竞争优势越强;TC=1 或- 1 代表一国该产业只有进口或只有出口的极端情况。

就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总体情况而言,从2000-2010 年我国服务贸易整体TC 指数一直为负,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在国际市场一直处于比较劣势,国际竞争力较弱。但自2004-2008年,我国服务贸易的TC 指数负值逐渐减少,说明其国际竞争力有所提高。2009 年之后,竞争力指数又有升高,从-0.10上升到2010年的-0.06,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又在恢复性提高。

二、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对策研究

(一)扩大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

根据小岛清的其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传统工业部门到国外生产要素和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地区进行投资,其优势远比在国内新行业投资要大。扩大服务贸易对外直接投资为延长我国劳动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提供了一条途径。小岛清在边际产业扩张理论中指出,对本国已经或即将丧失比较优势产业,可通过对外投资延长其生命力。而我国服务贸易正在丧失比较优势,因此通过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可延长其生命力。

(二)加强人才培养

动态比较优势理论指出,当一国的要素禀赋或要素密集度发生改变时,比较优势可能会发生变化。随着我国对人才、科技创新投入的增加以及对技术、外资引进力度的加大,我国的要素禀赋和服务部门的要素密集度正在发生缓慢的变化,服务的技术水平和资本含量正不断提高。因此,我们应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并建立起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的比较优势, 以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提高国内市场需求

提高我国服务贸易国内市场需求,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量的提高;二是质的提高。我国政府和企业应依托巨大的市场需求,努力引导居民优化消费需求的结构,提高服务贸易消费比重和层次;同时要调整国内服务市场,创造良好的服务消费环境,改善服务质量和效率,吸引人们扩大服务消费。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相关产业

在国内拥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供应商和关联辅行业,是服务贸易能够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目前,我们正处于协同制胜的经济时代,知识和技术使得各产业只有相互支持才能持续发展,因此,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服务业相关产业的支持与协调。这些相关产业不仅包括服务业内部的运输、旅游、餐饮、娱乐、金融、保险、计算机等,还包括服务业外部的工业和农业等。我们要彻底摈弃轻服务重产品的惯有思路,建立高效完备的相关产业协调和支持机制,全面推动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五)营造公平激烈的竞争环境

一个行业中存在着激烈的国内竞争与该行业保持国际竞争力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激烈的国内竞争引导企业努力寻求提高生产与经营效率的途径,反过来促使它们成为更好的国际竞争企业。国内竞争给企业带来创新、改进质量、降低成本等一系列压力。因此,我国服务贸易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就必须先经过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历练。而政府和相关行业组织就必须从这个角度出发,为服务贸易企业的国内竞争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冯宗宪,郭根龙.国际服务贸易[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2] 朱玉赢.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1.

篇9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目前世贸组织成员方对高等教育服务的出价进行研究,以使我国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对当前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影响有一个客观地认识。

关键词:高等教育服务贸易 跨境高等教育 出价

近十年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突出表现在留学生数量的增加,在本国注册参加国外教育项目和机构的学习、或者完全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接受其他国家高等教育机构课程学习的人数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西方国家政府大幅度削减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高等教育已经日益表现出其非公共产品的一面,特别是在跨境高等教育方面。

教育服务具体分为初等教育服务、中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成人教育服务及其他教育服务五类,其中高等教育服务包括中学后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和其他高等教育服务,前者指次级学位资格的职业和技术教育,强调实际技能,但也包括理论知识背景的学习,后者指获取大学学位或同等学位的教育。

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

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简称OECD)国家接受了85%的全球外国学生,目前,这一比例还在增长。2003年,有2.12 百万外国人在 OECD国家学习, 比上一年增长了11.5%,其中70%在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学习,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外国学生在美国学习,而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和东南亚。从1998年开始,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有所增长,英国和美国的市场份额下降。但是到美国的中国和印度学生增长了47%和12%。

目前在亚太地区还出现了大量的教育项目和机构的移动,项目跨境移动,主要是指跨境教育合作项目、通过国际互联网络提供的学习项目和向国外机构出售或特许教育培训课程等。教育机构跨境移动,主要是在国外设立教育机构或开展合作办学等。20世纪90年代后期,马来西亚政府开始鼓励外国大学在马来西亚建立分校。目前马来西亚有四个国外大学的分校和600多所私立学院颁发当地或国外的资格证书。2001年,中国香港地区有150个国外教育机构和40个国外专业机构单独或与当地机构一起提供645种课程。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分别批准了32、40、61和78项授予国外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学位的合作办学项目。

跨境高等教育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为促进互相理解,满足知识经济对技术人员移民的需求,获得高等教育产生的收益,促进本国高等教育能力的建设。各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考虑上述四方面的驱动因素,这四方面的驱动力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促进本国高等教育能力建设的同时,可以兼顾促进互相理解,满足知识经济对技术人员移民的需求和获取高等教育产生的收益。目前,跨境教育无论以何种方式提供,发展援助、非盈利合作和越来越多的贸易往来,均是在各种各样的合同安排下进行。因此,无论是从统计数据,还是从各国的高等教育政策来看,高等教育服务贸易都存在发展的潜力,并为人们所重视。追求商业利益的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虽然不是各国发展跨境教育的全部内容,但至少也是各国或地区贸易和教育政策的目标之一。

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出价的特征

从世贸组织多哈回合主要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国的出价和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可归纳出目前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发展的特征,这有助于人们对有关高等教育服务、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和跨境高等教育等问题的认识,本文对主要的出口国美国、德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和主要的进口国中国、印度、日本和韩国等国的出价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

开放度增加

一些国家在新的回合谈判中已决定对高等教育进行承诺,这些国家主要有:美国、日本、瑞士、印度和韩国等贸易大国。已经对教育进行了承诺的国家,也提高了其出价,例如美国在其初始的出价中并没有包括高等教育,只有成人教育和其他教育服务。通常只要对教育服务进行了承诺的成员,均包括了对高等教育服务的承诺。

态度谨慎

目前,仍有一些国家没有对整个教育部门进行承诺。加拿大明确表示,不对加拿大的公共教育进行谈判,保持其在所有国际贸易协议中公共教育政策的弹性,确保公共教育不会受到GATS危害。另外,智利、冰岛也没有对教育部门进行承诺。这反映了整个国际社会对教育纳入世贸组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和做法。一种意见支持将教育纳入世贸组织,一种意见则反对将教育纳入世贸组织。而加拿大的立场与其管理体系有很大的关系,加拿大没有教育部,教育由各省政府负责。加拿大约有九十余所综合性大学及附属学院,多数为公立的。

多数出价限于私人高等教育服务

瑞士、墨西哥、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明确指出,高等教育服务贸易的承诺范围只限于私人高等教育服务。这等于认可私人高等教育服务具有商业化的特点,更多地表现为私人物品的性质。而教育服务公共物品属性的实现则由公共教育机构完成。

出价排除的具体部门差别较大

美国排除的是飞行教育,韩国排除的是医疗、健康及相关教育服务、学前和中小学的教师培训。中国不包括军事、警察、行政和党校等专门的教育服务。这反映了各国所关注和敏感的部门不同。

1995年跨境高等教育市场估计为270亿美元,1999年为300亿美元,2002年为350亿美元。因此,无论从统计数据来看,还是从世贸组织主要成员方的出价情况来看,或从高等教育服务本身所具有的公共和私人物品的混合特性来看,高等教育服务贸易不可能在短期内迅速地增长。

国际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对中国的影响

长期来看,整个跨境高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服务贸易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而稳步增长。比较世贸组织主要成员方已经作出的承诺和出价,中国在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移动上的承诺已经很高,今后开放的压力主要在跨境交付上。因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出口国美国、德国、英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等国已经承诺在跨境交付上没有限制。这就需要中国一方面要重点研究这些国家在远程高等教育方面的实践和经验,另一方面要研究日本和韩国在这方面的动态,目前日本和韩国在跨境交付上同中国一样,也没有作出承诺。

篇10

关键词: 零售业 经济衰退 对策

21世纪初,亚洲,尤其是经济飞速发展的中国已成为全球零售巨头利润的主要来源。在零售业严冬的当下,国际零售巨头们在中国如何动作,给中国零售业可能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而中国零售业将如何应对等等问题已是当前人们比较关注的课题。

一、国际零售服务贸易与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1、国际零售业服务贸易的总体现状

全球化步伐正在加快,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经济的全球化使各国市场呈现多样化、国际化,消费者不仅只满足于本国的商品及服务供给,而且对具有异国文化的商业服务也产生广泛需求,这为各国零售业的国际化提供了市场条件。

二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零售业由于西方国家经济增长缓慢、消费不振、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制约了国内零售商业的扩张。另外,零售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组织化和规模化,而市场饱和以及过度竞争导致国内经营成本上升,商业利润不断下降。于是各国大型零售商纷纷冲破本国市场局限,进军海外市场,在国外开店,在全球采购商品,并将全球化发展定为其发展目标。

三是国际零售服务贸易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在国际服务贸易格局中,发达国家在进出口方面都占绝对的优势。跨国销售额,包括沃尔玛、家乐福、阿赫德、麦德龙等在内的世界超级零售企业,每年都以百亿美元计算。从进入国家和地区的数量来看,世界约20多家零售业巨头开展跨国经营,其店铺分布于欧、亚、中南美和北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

2、我国零售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零售市场体系已初步建立,并正在向现代零售市场体系的方向发展和完善,零售市场经营主体规模不断扩大。

随着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高,市场供应商品的极大丰富,以及市场经营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零售市场总体规模迅速扩大。2006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6%,2007年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4%,增幅为1997年以来的新高。居民消费多元化和层级性的发展,促使我国零售业业态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零售市场上的零售业态,几乎包含了世界上所有的零售业态,以连锁经营形式发展的现代零售业态己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流。

连锁化、集团化经营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零售企业重组、并购等改革步伐加快。大型零售企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渐成零售市场主体。2006年,中国零售企业百强商品销售总额为874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1%,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1.4%。

我国现行的国内零售市场开放政策,总体上非常接近加入WTO所作的承诺,在开放地域上已经超出了中国的承诺,突出表现为以沃尔玛、家乐福的大卖场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场快速增长。到2008年底,沃尔玛在我国开设了104家分店,家乐福开店达120家。目前,中国已成为家乐福在法国之外最重要的海外市场。

二、当前我国零售服务的SWOT分析

随着中国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更多的国外资本通过多种方式进入中国零售领域是必然趋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形势下,中国零售业既面临内部的优势和劣势,也面临着外部的机遇和挑战。

1、内部优势

(1)改革开放和引进外资以来,我国零售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零售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新的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管理手段和技术在零售业率先使用,引发了国内以流通社会化、现代化,与国际市场接轨为主要内容的流通革命;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2)与外商零售业相比较,中国零售业的最大优势就是熟悉本国国情的本土化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民族文化优势;门店地理位置优势;与供应商长期关系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从总体实力上看,目前没有哪家国内零售企业能与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零售巨头抗衡,但其在区域上的优势只是相对的。

2、内部劣势

(1)企业规模零、散、小,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尽管我国流通企业已经具备较大规模,但放在全球背景下看,仍属中小企业。零售企业的核心是员工的服务,但我国的许多零售企业只注重员工形象,而忽视员工的素质。

(2)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方式单一。我国零售企业在管理上大多数是粗放式管理,离规范化、制度化、体系化和特色化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出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特色。在经营方式上,零售企业大多采用招商、联营、代销甚至出租柜台,这种经营方式常常导致企业的管理与经营脱离,企业不仅无法提供有特色的优质服务,也无法形成企业的经营战略。

3、外部面临的机遇

(1)国内零售市场容量扩大。2008年1—8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84万亿元,同比增长21.9%,这显示出我国消费保持强劲增长态势。我国零售市场业已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最具增长潜力的市场之一。

(2)政策扶持。中国政府已经将过去的管理职能转变为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大型流通企业。力争培育出拥有自主品牌、自主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能力强,可以和外国零售企业相抗衡,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

(3)享受加入WTO带来的权利,可以进入更大的国际市场舞台。

4、外部面临的挑战

我国零售企业外部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跨国零售商的冲击,因为我国零售业与其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规模上的差距。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普遍规模大,如沃尔玛公司2007年在华销售额高达213亿元,家乐福为296亿元。我国本土零售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相对较小、网点分布不合理、定位趋同化的缺陷,在总体经营规模上与跨国集团有较大差距。

(2)业态形式上的差距。目前,外资零售业在中国市场所涉及的业态包括百货店、超市、大型综合超市等现代零售业业态。虽然目前外资零售企业的销售额只占国内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左右,但在竞争激烈的高端大卖场,外资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80%以上,拥有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