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农业灌溉范文
时间:2023-05-18 17:0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效农业灌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
节水灌溉是指依照当地作物的生长习性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充分利用降水或少量水资源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并取得农作物的经济效益和缓解水资源短缺的问题。高效节水灌溉最核心的是减少在灌溉作物途中对水资源的浪费,实现最大程度的利用水资源。
一、高效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一)目前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现状
目前,随着全球气温上升,水资源越来越匮乏。从2008年开始,我国的地表水资源开始出现匮乏,北方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值减少了16%,且在我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中,已有19个省的地表水资源比常年值减少。不仅是地表水资源出现短缺,我国地下水资源也开始出现短缺。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全国用水量日益增长,特别是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由于我国水资源已经出现匮乏现象,所以,国家开始重视水资源的利用。与上个世纪相比,全国的用水量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开始保持稳定,制约了南方的用水量呈现上升现象,北方的水资源在国家的控制下已发挥到最佳利用状态。
(二)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高效节水灌溉是工作者按照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当地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将当地水资源进行最高效的利用灌溉,以此来节约水资源,并且获取农业的的经济利益,以及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高效节水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农业用水过程中对水资源的浪费和在运输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产生的漏水、水资源蒸发以及作物灌溉时所损耗的水,将水用到实处,做到不浪费,高效率的效果。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民以食为天”,为了解决13亿人的温饱问题,国家必须抓紧对农业的发展,因此,每年的农业用水量是所有分类中所占比例最多的,占我国总用水量的70%-80%。目前我国虽然有节水意识,但是我国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还很低迷,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节水灌溉的利用率高达60%-70%,而我国对该方面的利用率仅只有25%-40%左右,且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还完全不成熟,覆盖的地方也不多。
传统的灌溉方式中,每年1hm2耕地将会用9000m3,比西方国家高出四千多立方,随着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目前,农业在不断地发展,且农业的用水量本身是所有行业中最高的,因此,每年都有很多因为旱灾而导致庄稼减产收益下降的事件发生。2000年的旱灾所带来的损失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据统计,该年的粮食因旱灾减少了600亿KG,在粮食的总产量中所占比例为13%,经济作物也损失了五百多亿元。由此可见,在水资源如此短缺的情况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是非常重要的。
二、节水灌溉技术的常见问题
其一农业节水是一项长期工程,就目前我国的缺水状况来说,一些地方使用了不适合该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不能根治缺水问题,农业用水量照样还会上升。一些农民为了预防旱灾,提高作物产量,在作物周边挖井,并且就农民而言,井越多水就越多,对作物的生长越有益,完全没有节约水资源的意识。对此,相关部门应该就该情况建立完善的节水体系,让节水灌溉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从宏观上对农业用水进行控制。
其二相关部门要对农田进行合理的规划并建立河网水系,方便农民对作物的节水灌溉。在对农田进行规划时,必须依照当地的客观条件进行科学的规划,使灌溉模式起到最佳作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以及减少灌溉的成本。建设节水工程时,需要大量的资金,目前我国建设节水工程的资金大部分是由国家补助,也有农民筹资建设。就中国目前的农村经济还不是很富裕,国家的补助金也是杯水车薪,因此,相关部门应向国家提出该问题,并提出建立相关体制的意见。
其三在对农作物实施节水灌溉措施前,首先应考虑在当地条件下所选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否合适。如在选用大田粮食作物的灌溉技术时,应首先考虑该片区的产量效益高低,对于产量低的片区,应加强对该产区的资金投入,将片面式灌溉方式改为主体式灌溉,对该产区的粮食产量有一定的提升。
三、节水灌溉技术的分析与选择
(一)适合北方的节水灌溉技术
微灌的节水技术对于北方来说是比较适合的,微灌技术顾名思义是利用专用设备将水以微小的流量流进作物的根部,以达到浇灌作物的作用。该项节水灌溉技术比较适合北方的干旱天气,并且微灌技术能很好的控制水资源的浪费程度,因为微灌技术针对的是作物的根部,所以能降低水资源的浪费。
在北方地区还适合用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该技术是用专用机器抽取井水,再通过管道直接将水送入农田,此做法减少了水在运输途中被增发的风险,且此技术目前在北方地区被盛行推广。
同时,对于干燥的北方地区,还适合一种节水灌溉技术:坐水种。坐水种又称注水灌溉法,该技术是为了满足种子的保质发芽和保苗育水而将一定量的水注入泥土中。北方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之所以不高是因为大部分作物在发芽时缺水而死亡,这是令普遍农民棘手的问题,而该项技术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此节水灌溉技术简单易操作,且保证了种子的发芽率和成活率,提高了作物抗旱能力。
北方地区以平原、高原为主,所以,在北方地区可采用地面灌溉田间节水技术。对于传统的灌溉方法来说,既浪费水资源,又是灌水不均的罪魁祸首,还造成对农田的破坏。该技术便是针对平原地区的节水灌溉技术,将平原地区的农田进行稍微改造,就可以在该作物区实行沟灌或隔沟灌。该技术操作也简单,并且方便,有效的节约了水资源,减少了对水资源的浪费。
(二)适合南方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在我国南方地区最常见的是喷灌技术,喷灌技术简而言之是一个喷灌机,将水以雨滴的形式喷洒到农作物上,使农作物得以吸收水分。该项技术是最简单常见的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于南方所有农作物,并且该技术成本低,对水资源的损耗较小。
南方地区大多为季节性缺水,应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步行式灌溉技术。该技术不需要复杂的操作程序,是用机器进行操作,且拆卸也很方便,只需要有灌溉用水的基本设备便可以开始灌溉。此项技术能在短时间内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对南方地区季节性缺水很适用。
南方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在南方地区最常见的灌溉方式为沟渠灌溉,而该方式非常浪费水资源,水在沟渠流动的时候,大部分水都会渗透地下。面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渠道防渗技术,该技术主要是用混凝土等形成沟渠的保护层,有效缓解了沟渠渗透问题。
结束语: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是针对该地区农作物的需水程度以及该地区的缺水状况而设立的。所以,在选择灌溉技术时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高效节水技术不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节约水资源,缓解我国目前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带动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业节水 节水灌溉技术 存在问题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75-02
宁波市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短缺的城市,据计算,宁波市水资源总量75.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浙江省平均水平的57%,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加上城市和经济的飞速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宁波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农业历来是用水大户,由于全市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较薄弱,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不够高,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55,,节水潛力巨大,因此农业发展走节水之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宁波市农业用水和农业节水现状
1.全市农业用水状况。农业用水主要包括农田作物(种植业)灌溉用水、林业(茶、桑、果等)用水、畜牧业(猪牛羊及家禽等)用水。农作物灌溉是指在作物生长过程中,除了天然降水还不能够满足正常需要而进行补给的灌溉用水量。其大小不仅受气候的影响,而且还受作物种类、土壤种类及管理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是用水大户。1980年全市农田灌溉用水量为12.02亿立方米,占全市年用水总量13.96亿立方米的86%,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种植结构的调整,节水技术的推广,农田灌溉用水量在社会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尽管农业用水量逐年减少,占总用水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但工业用水量、城乡生活用水量却快速增长,而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有限的,限制了农业用水量的进一步增加,这也决定了农业发展必须走节水、高效之路。
2.全市节水灌溉设施现状。目前,全市水利工程供水能力已由解放初期的3亿立方米,增加到23.7亿立方米(含河道),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269.4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93%;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77.8万亩,占农田总面积的61.1%。各县(市)区在低产田改造、商品粮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农田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建设了一大批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开发并推广应用了管道灌溉、渠道防渗、灌溉用节水阀门、泵站节能改造、排水降渍、喷灌、滴灌等节水增效工程技术。到2010年底,全市节水灌溉总面积已达249万亩,其中渠道防渗面积187.6万亩,低压管灌面积5.7万亩,喷微灌面积23.4万亩。
3.全市农业节水技术主要应用模式。(1)节水灌溉工程性技术。渠道防渗。其糙率小、流速快,可使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0.85,比原来的土渠提高50%~70%。低压管道输水灌溉。输水管道常用的管材有混凝土管、塑料管等,虽一次性投入较高,但综合经济性能仍优于明渠。喷灌。喷灌是利用管道将有压水送到灌溉地段,通过喷头分散成细小水滴,以均匀地喷洒方式对作物进行灌溉,水的利用率可达80%以上。至2010年底宁波全市喷微灌累计受益面积已达到23.4万亩。微灌。微灌是比喷灌更省水的灌水技术,到2006年末,全市喷微灌设施累计受益面积已达10万亩。(2)节水灌溉非工程性技术。水稻薄露灌溉技术。简单说就是“薄灌水,常露田”。这种方法,使水稻田有一半时间湿润而无水层,使水稻根系既有水分,又有氧气,促进水稻生长,并在增产前提下实现节水、节能。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1998年开始,全市进行水稻无水层灌溉技术试验示范。根据水源和地形条件不同,形成水种湿管、直播湿管和旱种旱管三种方法。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进入21世纪,各地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宁波实际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效农业,推广高效新型种植模式,把大面积高耗水农作物退出种植结构。而以蔬菜、瓜果、豆类等耗水较少、高效经济作物取代。早、晚稻由1990年的448.1万亩稳定调减到目前的180万亩左右。而耗水量较少的经济作物面积有较大幅度增长,节水增收明显。
二、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高效农业节水技术基础研究滞后。高效农业节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利用各种农业节水措施的技术集成。宁波市过去对单项节水工程技术研究、应用较多,对农业工程节水与非工程技术(农艺生物节水技术、节水管理技术等)相结合的综合集成技术研究欠缺,难以形成高度集成的综合农业节水技术体系。特别是至今缺少适合宁波市特点的规范标准、衡量和度量节水效益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虽然结合本地特点提出了几种农业节水的模式,并在前几年进行了试验,但面对农业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尚难提出全面规范的技术标准,导致技术指导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够;节水灌溉设备的生产和产品质量还不能完全满足节水灌溉的发展需要,节水灌溉管理的信息化、自动化水平不高,节水灌溉设备的技术监督和质量检测工作亟待加强。
2.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投资力度不足。目前,节水推广的资金由国家和地方政府补助外,农户自己要负担三分之一,负担较重。近几年宁波市虽然非常重视高效农业节水工程建设,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但地方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由于投入不足,一些灌溉工程设施老化失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
3.小规模种植管理模式制约喷微灌发展,先进灌溉设施建设速度偏慢。宁波市以往建设的农业节水工程主要以渠道防渗为主,与效益农业、设施农业相配套的先进农业节水灌溉设施较为缺乏,现有喷、滴灌等高效、先进节水设施灌溉面积仅占节水灌溉面积的8%。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土地规模经营的比例还不高,全市尚有近40%的农田由大量农户分散经营,面积小而不成片,节水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小,相互制约,喷微灌推广使用面临较大困难。
4.推进高效农业节水政策不完善。各地对农业节水的配套扶持政策研究不够,如节水灌溉方面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不配套;农业节水灌溉用水管理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如何用经济政策鼓励和调动农民的节水积极性,政府对发展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应采取哪些保护扶持政策,以及对粗放用水应实施怎样的约束机制等方面都缺乏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节水灌溉的推广发展。
三、加快节水高效农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建立健全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支撑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把推广农业节水工作纳入到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日程,要坚持开展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扩大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以农业生产节水、增产、增收为总目标,建设持续、高产、高效相结合的现代节水型农业,建立健全节水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技术推广应用体系,技术与信息服务体系及高效用水管理体系。各地要坚持试点先行、示范引导、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建设一批区域性农田水利示范镇(乡)和一批生态观光农业、高效特色农业,以推进高效农业节水发展上规模、上水平。
2.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积极推行高效农业节水灌溉技术。(1)针对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等问题,要加大灌区节水技术改造力度,以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田间配套、更新改造为重点,完善农田灌排体系,提高灌溉水利用率。(2)加快高效节水设施灌溉工程建设,以高新节水技术推广为重点,因地制宜开展喷、微灌等工程建设,把高新节水技术推广应用作为引领节水农业发展,提升传统农业档次,适应节水农业发展要求的重要举措来抓,因地制宜发展露地固定喷灌、露地(设施)滴灌、露地(设施)微喷灌、设施微灌、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等高新节水技术工程建设。(3)大力推广农艺、生物节水技术,以高效、高产、节水为目标,以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为重点,积极调整节水高效型作物种植结构,优化种植模式、种植技术及配套技术,探索作物水肥高效利用的联合调控技术,加快节水农作物优良品种推广,加快建立低耗水、高效益的节水型农业结构,推广应用节水灌溉新方法、新技术。
3.研究制定扶持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优惠政策。要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或实行低息、无息、贴息贷款金融政策和经济补贴,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群众投资兴办节水灌溉工程。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办水利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层次地筹集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资金,逐步形成国家支持、地方政府引导、农民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的高效农田节水多元化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完善配套政策,将推广高效农业节水作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建设计划,保障地方配套资金落实,使节水灌溉走上良性循环、滚动发展的轨道。
4.开展高效农业节水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提高农业节水科技含量。科技创新是高效农业节水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业节水科技创新,要认真总结宁波市和国内外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的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加快节水灌溉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要进一步发挥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节水灌溉设备生产企业的设备优势、技术优势和人才优势,积极进行节水灌溉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引进、试验与推广,为农业节水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等支持,科技部门要加强高新节水技术的研发,研究、生产符合宁波市农业节水实际需要的技术、产品,提升农业节水水平。
5.建立完善高效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随着高效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任务也越来越重,对其建设和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要做到建设与管理并重,加强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使节水灌溉工程充分发挥效益。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加强技术培训,制定有关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程,做好节水灌溉工程的运行管护工作。新建的高效农业节水灌溉工程,都要明晰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按照职能清晰、权责明确原则建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将责任落实到人。要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深化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与运行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建立专管与用水户组织相结合的水管理队伍,建立行之有效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管理运行机制,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保证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业产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9
2.李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实,2007(1)
篇3
关键词: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
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涵盖管理、经济两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致力于培养具备系统的管理科学和经济科学知识,掌握农业经济管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在各类涉农企业、相关政府工作部门和教育科研单位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金融财会、政策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这类人才应具备管理、财会、金融投资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这种综合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科学高效的实验教学体系。高等教育课程实验教学是以课内实验为主体,社会实践为补充的教学体系。当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为了适应21 世纪农村经济发展对农业经济管理人才的迫切需要,根据专业市场需求、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现状与问题
受教学条件、课程设置模式和考试方式等限制,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存在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脱节、实验教学课程偏少等问题。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普遍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IT类与非IT 类资源,依托校内综合实验教学平台,开展角色扮演、模拟仿真、实战演练等形式的课内实训。这些课程实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但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理念传统守旧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我国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由于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
响较大,大部分院校的教学理念缺乏现代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因循守旧,重理论而轻实践,理论讲授占到教学课时的95%以上,对于教学方式、手段等的革新不足,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上的知识,既缺乏对实验环节的认识,也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经济建设、学科发展和个性化培养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二)课程实验教学科目少、内容单薄
我国现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仍然沿袭过去的“专才”培养模式,专业面欠广,课程实验设置僵化。目前,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和会计学等,在理论课程的基础上设置实验课程,但是针对专业主干课和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实验较少,跨专业的综合实验课则更少。此外,已开出的实验课程的内容不够丰富,大多是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很少,实验内容欠深入拓展,缺乏融会贯通的实验课程体系。
(三)实验教学方式单一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主要以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基础、以专业计算机软件为载体的模拟实验平台,采用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实验目的、方法和实验内容后,学生自主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考核方式则以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为主要评分依据。这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仅针对课内知识,教学地点局限在机房,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综合能力的提高。
(四)师资设备薄弱
我国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实验教学的教师队伍,主要是理论课和实验课均承担的兼职教师,专职实验教师较少,而兼职教师较大的课务压力和科研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投入到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精力。此外,许多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虽然有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没有在实际工作单位从业过,实验经验严重缺乏,所以在实验教学方面很难有所作为和突破。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的条件而言,普遍存在实验室规模偏小、功能单一、设施落后,实践基地流于形式等问题。实验设备主要是计算机硬件和各类软件系统,缺乏可进行实境仿真的专业型仪器设备。
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建议
农林经济管理课程实验教学培养过程中应坚持知识、思维、能力和个性的协调发展,使学生在实验课程中获取直接知识,锻炼他们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为此,必须建立从教学理念到实验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师资设备的创新型课程实验教学体系,形成一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基础课和专业课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新局面。
(一)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企业越来越高的人才要求,高校教师应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发展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和特色意识,构建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先进教育理念。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应深入认识经济、管理类实验的特性,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加强校企合作,围绕企业的用人要求,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目标、内容、手段、方法、考核等各环节的教育教学,本着系统性、效益性等原则,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合设计。
(二)设计科学的实验课程体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农林科学理论知识以及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熟练掌握英语、计量经济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等方法与技能。为了实现这一培养要求,应设计“多平台、多模块、多层次”的完整系统的实验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依托校内模拟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实体实践平台,针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三个层次的理论课程开设实验课程,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并对实验内容进行纵深拓展,加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实现从基础到综合、从知识到能力的逐渐提高。当然,这样的课程体系,对现行的教学计划和师资设备提出变革要求,可考虑适当延长课程总课时,以实现在理论课时不变或微缩的情况下增加实验课时;师资设备则需相应增强,并提高配置的合理性和效率;此外,还要加强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切实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三)采用科学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为了培养既适应我国当前农林业经济发展要求,又紧跟世界发展潮流的创新型人才,必须改革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构建科学先进的教学形式和方法。1.课内实验教学,根据课程理论知识,设计与之相对应的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项目,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技能,在此基础上,提高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可通过案例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模拟仿真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2.第二课堂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主要以专业技能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的方式进行。专业技能竞赛包括创业大赛、电子商务大赛、证券投资模拟大赛、ERP 沙盘模拟大赛、营销策划大赛、国际贸易实务大赛等,大赛结束后根据每个学生的操作和成果进行评奖。这一方式可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的信心、行动力及合作精神。3.项目管理式实验教学,采用互动式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通过参与各类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开放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更高技术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及创新理念。开放实验项目类型包括:⑴学生参予科研型:如参加教师主持的科研课题;⑵学生科技活动型: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如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⑶自选实验项目型:由实验室定期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自选实验项目,学生自选。项目实施过程中安排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项目完成后提交实验结果,由指导教师和实验中心鉴定合格的,可申请学分。4.社会实践教学,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农林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调查分析,自拟或自选实践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社会实践不仅使学生意识到现代社会对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而且通过进行项目开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能力。
(四)增加投入,改善实验条件
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基地建设,不断完善实验教学条件是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保证。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上要加大人、财、物资源的投入;在校内实验室硬件方面,应扩大实验室的规模,购置满足学生实验要求的必需设备,通过不断地整合、深化、建设,为实验教学和科研提供丰富的各类实验资源;在校内实验室软件方面,加快建设研究创新性实验教学辅助系统、个性化空间系统等,集成各种实验课程系统和经济资源数据库,借助校园网构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设计提供良好的条件。实验中心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实验室安全环境检查,保证软硬件的配套性、完好率和利用率。
(五)建设高素质的实验教师队伍
就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而言,教师既要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又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掌握专业新枝术、新工艺。高校要立足于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提高,建立实验教学队伍的培养制度,对实验教师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同时大力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高素质人才;聘任社会上优秀的、实践能力强的专业人才充实实验教学队伍;鼓励教师和实验教学人员开展实验教学研究。此外,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激励和监督教师搞好实验教学工作,也是促进教师提高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措施之一。
三、结语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是提高该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但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地探索农林经济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明确教学目的,准确把握专业特点,重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师素质,从而满足社会对农林经济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放眼未来,高校可考虑拓宽实验教学服务范围,依托先进的实验师资设备,服务于“三农”,例如建立呼叫中心、在线论坛等,帮助解决农业生产、涉农企业经营、农民投资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我国农林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加强学生对现实问题的认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翠霞,朱婧,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2]李锋.高校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个性化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8)
篇4
Abstract: The article, based on Yuanzhou severe water shortage situation, makes in-depth analysis of water-saving and utilization issues, proposes to solve the water shortage and low utilization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water-saving irrigation techniques.
关键词: 探索;节水;技术;加快;建设;步伐
Key words: exploration;water saving;technology;accelerate;construction;pace
中图分类号:TU99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060-02
1 基本情况
原州区水资源总量1.26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82立方米,是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的13%。本区域的年降雨量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匮乏,多年平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仅达到0.93亿立方米。而且原州区农业灌溉一直沿用传统的大水漫灌的粗放型灌溉方式,水资源利用率非常低,“十一五”末本地区只有19.8万亩水浇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水资源利用率低且严重匮乏是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三大障碍。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现状,区政府应加大水资源及水利设施的开发利用力度,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突出地方农业特色,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是现阶段原州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区域发展特点,原州区政府提出了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设想,即合理开发地下水、充分利用地表水、科学调度扬黄水,大力提倡喷灌、微喷、滴灌等灌溉方式,同时积极开发无公害枸杞、冷凉蔬菜和马铃薯种植等农产品产业链,使节水农业成为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力争到2015年高效节水灌溉规模扩大到28.87万亩,灌溉总规模扩到31.93万亩。为实现这一发展规划,本地区采取科学部署、统筹规划、分片实施的管理方式,自2010年之后的两年间,逐步建立起11个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基地,在扬黄灌区先后建立起14座大型调蓄水池,配套装设了28台套过滤设施,先后装配了30台套卷盘式喷灌机和23台套大型时针式喷灌机;节水灌溉技术应用规模增加了10.4万亩,经膜下滴灌改造的农田有9.3万亩,整个原州区共有二十万亩农田应用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总的灌溉规模扩大到30.3万亩,在原州区总灌溉规模中,有65%农田水利实现了高效节水灌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农田水利中的应用,不仅加快了原州区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同时也为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参考依据。
2 主要成效
2.1 农业综合效益大增 迅速发展的高效节水灌溉使原州区有效破解了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枸杞、冷凉蔬菜等特色优势产业的难题。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喷灌节水30%-40%,滴灌节水50%-60%,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带动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节水增收效益显著。同时,发展现代高效节水生态农业,推行土地流转集约经营后,项目区农民与土地“松绑”,用于流转的土地每亩年增收260元,同时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农民有更多的时间外出打工,平均年增收至少3000。
2.2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效地缓解了原州区的水资源紧缺状况,提高了农业灌溉的保障率。针对原州区实际,在引黄灌区修建大型调蓄水池,对黄河水调蓄储存,由过去年两次灌溉改为按作物需求随时供水,为优质高效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用水环境,有力的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使原州区特色优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2.3 社会效益显著 原州区通过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农业,改变了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降低了田间输水消耗,消除了供水需水时空错位,最大限度的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同时,通过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使干部群众对现代节水、机械化作业及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及规模集约经营有了全新的认识,增强发展现代节水农业的信心,实现了示范推广、节水增收的效果。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高效节水灌溉的滴灌、喷灌方式一家一户很难实现,作物种植的不统一,导致灌水时间不一,水费收取也存在一定难度。为此,只有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生产,才是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最有效途径。
3.2 通过整合资金,加强与农牧、林业、扶贫、招商等部门、乡(镇)的协作,才能真正实现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实施和效益的综合发挥,单靠一个部门很难实现。
3.3 实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必须准确的选择好适合当地土壤条件、气候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作物种植。否则,适得其反。如:原州区甘沟南城片区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特色种植示范基地,枸杞属耐盐碱性作物,黄河水与寺口子水库的苦咸水掺合灌溉,可以有效保证作物的生长。
参考文献:
[1]张丽君.对资源水利的特征及内涵初探[J].石河子科技,2007(02).
篇5
关键词:高效节水;灌溉;对策
中图分类号: S27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23.056
甘肃省位居中国的西北,属内陆省份。大多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雨水较少,很多地区常年干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了水资源严重匮乏的现象。农产品的生长离不开水资源的灌溉,这就使有限的水资源无法去供应农作物的正常生长。所以,即使是在有很好的光照,适应农作物生长的地区,但由于没有充足的水资源,导致农作物质量、产量方面都极不稳定,阻碍了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为了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大力发展当地农业,就必须对农作物进行大量灌溉,但大多数的农户采用的是以漫灌方式进行灌溉,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因此,就出现了对有限的水资源如何充分高效利用的问题。本文就甘肃省实施高效节水灌溉的几个对策进行研究。
1实行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1.1是国家西部开发实施战略的需要
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不仅可以调整农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作物增产增量,提高农民收入,还可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促进甘肃的农业、畜牧业、林业发展,带动甘肃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影响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有诸多因素,其中水资源是决定性因素。因此,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解决了经济问题与生态环境问题,推动了经济发展,是国家西部开发实施战略的需要。
1.2是促进农业用水经营管理良性运行的需要
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不仅改善生态环境,将水利用率提高,促进农作物产量的增收,还可减少灌溉时水量的损耗,降低水费的价格,有利于相关单位开展对水费的征收工作,提高管理单位的整体效益。同时也可将节约的农业灌溉用水转移至高效益用水部门,实现将水资源最大化进行配置。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可完善灌溉标准度量,这样将逐渐把水商品化,为现代化的水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1.3是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需要
现代化水利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即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配置、节约管理、保护等。若要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和水资源,就要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下,尽快维修那些无法正常运行的基础设施。只有对高效节水灌溉进行大力发展,现有的水利工程设施才可继续发挥效益,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得以推进,同时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
2甘肃省高效节水灌溉的对策
2.1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的确定
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的确定,需要从多方面综合考虑。例如:各地区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状况、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等等。例如:按照水资源状况,可分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湿润区等。一般来说,根据干旱区和中部干旱半干旱区水资源严重缺乏,灌溉面积较大等特点,不仅采用管道输水灌溉,还要与高效节水技术相结合,例如:日光温室滴灌,喷灌、大田滴灌等技术。丘陵及川台地,一般重点发展的是小型喷灌。因此,节水灌溉发展模式的确定,并不是单一的一种灌溉技术,而是采取多种灌溉技术相结合,大力推进管理节水的措施。例如:地下水+加压泵供水+管、喷、滴节水灌溉系统+农艺与管理节水,水库或塘坝取水+滴节水灌溉系统+管、喷等模式。在陇南山地半湿润区,一般采用的是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滴灌、喷灌技术。为最大化实现节水技术,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高效节水相结合,让农民通过发展节水灌溉实现增收,让增收激励农户节水灌溉,为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创造条件。
2.2制定适合省情的节水技术标准
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的种类,但是通用的很多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节水指标,节水标准在甘肃省并不完全适用。若不制定适合该省情况的节水技术标准,即使对节水灌溉面积进行加大,也不能均匀灌溉单位面积,导致工程质量参差不齐,不仅影响了工程的质量,节水效果也不明显。因此,只有制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灌溉技术标准,才能保证工程的质量。所以,影响节水灌溉工程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就是节水技术标准的制定。
2.3改革农业灌溉用水水价制度
目前,农业灌溉用水价格偏低,据统计,全省自流灌区成本价是0.142元/立方米,平均水价是0.085元/立方米,不足成本水价的60 %,提水灌区平均水价也不足成本水价的55%,按照每亩地节水100立方米计算,最大程度可以节省24元,而改造每亩节水技术成本平均在200元以上,不利于激励农户采用节水技术。因此,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可适当提高灌溉水价,使农户有节水灌溉的意识,高效用水,提高节水农业的经济效益。
3结语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于该省高效节水灌溉工作,不仅是一个机遇,更是一个挑战。新时期下,新的治水思路给高效节水灌溉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同的区域应确定不同的节水灌溉模式来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即:应以高效利用水资源为目标,采取不同的灌溉科技技术,利用农业产业具有的自身优势,以利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效节水灌溉的实施,为甘肃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和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的水利保障。
参考文献
[1]董宏,张伟锋.甘肃省发展节水灌溉对策探讨[J].甘肃科技,2012,(11).
篇6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节水灌溉;发展出路
1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的必要性
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十分贫乏,因此,如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各种水资源予以高效利用,是我国发展农业经济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发展农田节水灌溉势在必行。因此应大力建设农田节水灌溉设施,可结合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制定的科学的灌溉方案,立足不同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需求等,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进行针对性的灌溉,从而更加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在保证农作物生长需求,促进农业增产的同时,也达到了理想的水资源节约效果,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2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发展思路
2.1做好前期调研和勘察
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农作物种植及水资源状况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发展节水灌溉工程时,首先要做好前期的调研和勘察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和详细勘察,可以更好地掌握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此外,还应结合第一手资料,对各种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背景和设计可能性进行科学分析,才能更好地满足当地农业发展需求。
2.2积极应用新型节水灌溉技术
在农田节水灌溉的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有效应用。尤其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各种农业技术的不断提高,传统的节水灌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农田水利发展的实际需求。而各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也被逐渐的研发出来,并应用于各种农田水利工程之中。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节水灌溉工程,便需要积极应用各种新技术。当前受到广泛关注的节水灌溉新技术包括利用最新的智能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相关技术和建立在3S技术上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建立在生物技术上的调控灌溉技术等。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不同地区可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技术进行选择和应用,以更好地促进本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3加强节水灌溉工程建设
在不同地区,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也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前期的工程选址阶段,要注意优先选择严重缺水或地面高低不平的地区、种植种类比较多的地区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并注意根据当地的农作物需水情况进行合理的工程设计,对当地的水资源予以最大化的可持续利用。在施工阶段,施工人员要注意立足高效节水灌溉的相关特征,制定一定的指标进行施工。建设过程中,还要注意尽可能应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在一起,以提高工程的信息化和自动化水平,从而更好地建设现代化与信息化并存的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保证后续的工程实施效果。
2.4做好节水灌溉科学管理
为保证节水灌溉的发展效果,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首先,要注重管理的科学性。积极听取相关专家的意见和建议,保证各项节水农业建设的科学开展。其次,要注重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要根据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各种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等,对各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密切的观察。按照实际情况,及时对相应的节水灌溉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以达到更好地节水灌溉效果。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可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动态监测不同农作物生长过程的相关指标变化情况,并按照相应的监测数据结果进行适当的管理,以提高管理质量。
3结语
篇7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实际情况;必要性;问题;思路
现今广西特色农业已经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几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如以南宁、柳州、崇左、来宾为中心的甘蔗产业带。而从广西特色产业的分布情况上来看,百分之六十五大概288.7万hm?都是处于坡耕地,这些山坡丘陵地方由于没有较好的种植环境,同时也缺乏农业基础设施,很多都缺乏必要的水利灌溉设施,缺乏较强的抗旱能力,很容易由于自然灾害而导致作物大面积减产。依据我区“十二五”实施方案,在今后较长一段时间中,建设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必然是我区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田水利工程灌溉面积,提高我区农业经济社会效益的一项关键性策略。
1 现今农田水利工程在节水灌溉方面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
1.1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在设计阶段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
在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设计阶段,设计工作员工在项目勘查阶段里面往往过于依赖以往的相关材料,没有认认真真地进行项目实地考察,仅仅依靠其设计经验开展工作,这样很容易致使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设计不够科学的情况出现。所以,节水灌溉项目设计工作人员需要认真进行现场考察,研究清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各种影响因子,在掌握好第一手相关材料之后才能开展设计的相关工作。只有在这样情况之下设计出的项目,才可以确保今后运行中将其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1.2 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阶段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但是对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管理阶段却没能引起关注
因为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有较高的科技含量,且有着较高的工艺要求,所以其建设阶段往往获得各方面的关注。然而,项目一旦建成正式投入使用之后,其运行管理等方面却往往被人忽略。探究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没有明晰的产权,没有运行管理的配套资金及有效的运行管理措施。为了处理好这方面的问题,高效节水灌溉项目所在地区的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明晰产权,并拟定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运行管理制度,利用好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配套管理资金,开展专项管理,这样做好之后,才可以确保将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1.3 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区域中缺乏合理的种植结构
我们开展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的目标在于提高工程覆盖区域的的经济及社会效益,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然而,因为受到种植方式与传统种植理念的影响,有很多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覆盖区域的种植结构都没有进行较大的变革,即便某些片区开展了高效农业种植结构,其区域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小,致使项目提升经济效益的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更好地发挥项目增产增效的作用,在项目所在区域,管理工作人员要将宣传工作认真地做好,同时做好农民种植理念转变的工作,调整地区种植结构,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可以将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的效益发挥好,提升地区的整体经济状况。
2 进一步推进农田水利工程高效节水灌溉思路
2.1 结合农业发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
结合我区水资源的供应情况,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相关设计工作人员需要开展全方面的分析研究,将水资源配置情况尽可能科学化、合理化,推行分质供水。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阶段,要加大项目周边自然环境保护的力度,将可持续发展确定为农田水利高效节水灌溉项基本建设原则,统筹各方面用水,加大项目周边环境监测力度。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的分配思路要坚持“控制好水资源总量,要根据相关配额进行水资源的管理”,将各个灌区,各个用水方的需水量与所灌溉农田的用水指标都确定下来。而且做好节约用水的宣传工作,尽可能做到把每一滴水资源都用在对的地方,在提高水资源效率的同时,确保现代化农业发展与农业水资源配置紧密结合。
2.2 加大力度建设水利高效节水灌溉的示范性项目
一个好的灌溉项目能推动区域水利项目建设的进步。在进行示范性项目选址的时候要注意下面几点:第一,尽量选择缺水情况严重,而且由于农田地势不平开展自流灌溉难度大的区域;第二,最好是选择在经济方面发展情况较好,且该区域中大部分是种植经济作物的地区;第三,区域中领导层面的思想较为活跃、开放,可以配合好高效节水灌溉示范性项目建设的区域;第四,社会治安情况较为稳定,较少出现恶性案件的区域。在这种区域开展示范性项目的建设,不仅能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建设情况又好又快,而且项目使用情况也会较为稳定,可以将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3 做好高效节水灌溉相关技术的引进工作
为了实现农业水利工程项目高效节水灌溉,引进相关技术是必要的准备工作,做好相关技术的引进工作对于提升农业水利工程项目节水灌溉效果有着重要意义。现今新型的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生物科学的调控灌溉科技,这种灌溉科技主要是利用生物技术,如依据农作物的生物特点,在作物某个生产时期进行亏水生长,进而让其获得某种程度的亏水练习,慢慢提升它们的种植质量,更好地管理作物的生长,实现高效节水,提升作物的种植效益;第二,利用GlobalPositioningSystem、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RemoteSensing技术,及时采集作物的各类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将种种数据进行二次研究,再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灌溉,这样不仅可以确保农作物及时获得灌溉,又能实现节水;第三,利用最新智能技术提高节水灌溉的效果,对农田中土壤的水分、作物含水情况开展控制,然后把获得的信息发送到调控中心,让调控中心传递相关指令控制灌溉的情况。
2.4 因地制宜选择灌溉模式
通过分析广西现有灌水方式下的农业措施、作物、地形地貌、工程建设投资、工程运行情况等,研究确定广西特色作物适宜灌水方式。以田阳县那坡镇弄坡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为例,主要作物为芒果,地形地貌以连绵起伏的土山丘陵为主,水源工程为2km以外的右江。由于地势起伏较大,设计采用了“水泵水池首部配水管道作物”的方式,为了合理利用地形的优势,并考虑到芒果喷药的要求,选择了“低压管道灌溉+喷灌”组合方式,即在和水池高差20m的芒果地采用工作水头小的低压管道灌溉,20m以上采用微喷灌方式。
2.5 大力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
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是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而其管理是高效节水灌溉的关键,发挥其效益是目的。为了保证已经完成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长期运行,必须大力加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为了保证工程管理落到实处,首先要建立健全工程管理制度,乡镇村组协调合作管理,明确其责权利,将制度落实到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能够长期发挥其作用。
3 结束语
总之,在农田水利工程中进行节水灌溉,不但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还能对当前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提高农业的社会经济效益,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推广。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哈密;绿洲;节水灌溉
中图分类号:S27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我国将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竞争,为使农业不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需要积极认真地做好节水灌溉工作,虚心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灌溉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高效农业。近年来哈密地区大力修建高效节水工程,明确了一些作物的高效节水模式,不同作物采用了不同灌溉方式,如大枣滴灌、玉米膜下滴灌、哈密瓜滴灌、棉花膜下滴灌等,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这些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使我区节水农业的发展提高了一个新的水平,采用高效节水技术成为农业灌溉的首选方式。
1 哈密灌溉农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理性反思
1.1 已建工程标准低,老化破损严重,灌溉效益低
哈密地区各灌区灌溉设施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抵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差。灌溉保证率低;哈密地区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普遍老化失修,致使灌溉效益衰减、有效灌溉面积萎缩。这种状况与“适时适量”供水、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农业节水的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已经成为地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制约因素。
1.2 田间工程不配套,农业用水过量灌溉,局部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
农业由于灌溉方式粗放,大水漫灌、串灌现象仍普遍存在。用水过量引用地表水,在引用的地表水中,由于引水设施差,干、支渠道防渗层破损老化严重,田间工程不配套,缺乏必要的计量设施;为了解决引入灌区水量不足的矛盾,只有通过提取地下水来解决,造成部分区域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位下降,已给灌区周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地影响。
1.3 水利管理体制不完善,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程度不够
在水利建设工程中,重建设、轻管理,重骨干工程、轻配套工程,致使灌区没有形成高效的水利管理体系。现有的水利管理体系由于仍沿用水管单位为主导的管理体制,农民参与灌区管理的程度不高,造成水资源利用率不高,灌区内部用水管理体制不顺,灌区做不到经济自立。现行的水利管理体制已成为影响灌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1.4 对农业高效节水引导、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对经济效益高、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主导作物大枣、葡萄、马铃薯、哈密瓜、人工草料地等实施高效节水建设缓慢,没有政府的支持就基本无进展。缺乏有针对性地资金投入政策和示范引导。缺少稳定的投入机制和政府补助政策,仍然是制约农业高效节水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民用水户协会对高效节水工程末级管网管理存在一定的误区,未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急需规范。 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区节水型农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 哈密绿洲节水灌溉的发展对策构建
2.1 建立适宜节水社会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节水型社会管理体系,严格取、用、排水的全过程管理,强化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全面推进计划用水,加强用水计量与监督管理。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转变用水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废污水排放。完善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加大对现有水资源利用设施的配套与节水改造,推广使用高效用水设施和技术。建立自觉节水的社会行为规范体系,建设与节水型社会相符合的节水文化,倡导文明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2.2 建立高效的水资源管理体制
水资源之所以利用低效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管理体制缺乏集中统一性,多头管水、多头治水导致难以对水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应尽快改革管理体制,加强管理机构的行政管理职能,深化灌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强制性指标体系,加强水资源的宏观管理,从严控制农业用水总量,严格执行农业用水定额管理。围绕强制性节水、效益性节水两个驱动机制的建立,全面加强节水管理。 把生态水权纳入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议事日程,在明晰水权的前提条件下,建立并实施强制性节水机制。以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为手段,强化用水许可制度,建立各级政府用水总量控制目标责任制,逐步建立水权交易市场,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以政策为导向,建立节水利益补偿、效益驱动的效益性节水机制。重视培育水市场,使投入主体与受益主体相统一,理顺节水效益转移关系。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补助、技术指导、监督管理等多种形式,调动灌区和用水户的节水积极性。鼓励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等多种用水管理形式,让农民广泛参与农业节水的建设与管理,使灌区和农民从节水中取得经济效益。
2.3 技术方面
通过建设山区调蓄水库、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实现水资源在区域和流域内的合理配置,高效利用,为农业节水的整体推进提供有利条件。 坚持不懈地继续抓好以渠道防渗为主的输水环节节水建设,加强配套工程建设,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管道输水技术。进一步加大田间节水力度,以土地平整为基本措施,不断改进常规地面灌溉节水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各种先进的田间高效节水技术。 对工程节水(渗漏蒸发)、农艺节水(棵间蒸发)、生理节水(奢侈蒸腾)灌溉技术进行优化集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计局.新疆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3]刘新平.新疆绿洲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篇9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情况;高效节水灌溉
1水资源利用情况
1.1供水工程状况及供水能力:全县灌区现有中小型水库18座,总库容10043万m3,其中淤积库容4614万m3,防洪库容4998万m3,兴利库容2404万m3;水保骨干坝49座,总库容6050.8万m3,拦泥库容2637.14万m3;泉水改造141处,水窖4.74万眼,配套硬化集水场7000处;现有灌溉机井85眼,单井出水量30-50m3/h,年可供水量1235.44万m3;现有小型扬水站15座,年可供水量134.32万m3。
1.2水资源总量及可利用量
1.2.1水资源总量:灌区近5年平均降水量为375.32mm,94905.29万m3。当地地表水7571万m3,客水1500万m3。全县地下水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红、茹河河谷,大面积的黄土丘陵区,地下水资源量少质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趋势与降水量的分布基本一致,由南向北逐渐递减,地下水3194万m3。
1.2.2水资源可利用量:灌区多年降水可利用量225.19mm;当地地表水4522万m3,客水1500万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2459万m3。
1.2.3可供水量预测:全县水资源总量为9820万m3,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026.4万m3,本次规划P=75%现状灌区总供水量为3973.86万m3,其中自流灌区供水量为2604.1万m3,机井灌区供水量为1235.44万m3,扬水灌区供水量为134.32万m3。
2水资源平衡分析
2.1生活需水量分析:农村人畜饮水按综合定额按40L/人·d计算,城镇人口用水定额按80L/人·d计算。
全县城乡居民生活需水2010年:农村人口23.35万人,县城人口2.56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19.74万m3。
2015年:农村人口达到24.79万人,县城人口达到2.72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39.51万m3。
2020年:农村人口达到26.31万人,城市人口达到2.88万人。城乡居民生活需水总量为360.17万m3。
2.2工业需水量分析
2010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4.0088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17.93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71.87万m3。
2015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7.39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60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443.4万m3。
2020年:彭阳县工业总产值为10.77亿元,万元产值耗水量为50m3/万元,工业总用水量为646.2万m3。
2.3农业灌溉需水量分析:2010年有效灌溉面积8万亩,亩均灌溉定额2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0.6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1980万m3。
2015年灌溉面积达13.06万亩,亩均综合灌溉定额1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5.32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2360.4万m3;
2020年灌溉面积达15.64万亩,亩均综合灌溉定额140m3,高效节水补灌面积7.22万亩,亩均灌溉定额100m3;灌溉用水量2911.6万m3。
2.4水资源平衡分析:本次规划P=75%总供水量为3973.86万m3。至2020年农业灌溉用水量2911.6万m3,在灌区灌溉面积由现状8万亩发展至15.64万亩,高效节水补灌由现状0.6万亩发展至7.22万亩的情况下,通过灌区节水改造、田间配套以及推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工业用水利用率,降低工业用水量,灌区总需水量小于可利用水资源量,到2020年余水55.89万m3。
2.5规划项目水资源情况: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共20个集中连片项目,水源为3座中型,7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水库,66眼机井,现状水利设施可提供灌溉水资源量3973.86万m3,基本可保证15.64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和7.22万亩高效节水补灌用水需求。
4“十二五”高效节水规划
4.1规划思路:通过灌区高效节水规划,彻底改变现有灌区灌水粗放等农业浪费水现象,建立节水型发展模式;根据本县实际,因地制宜,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优化配置;转变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将彭阳县机井、扬水站、水库灌区建设成为满足彭阳县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需要的高标准农业节水高效生产基地。
本次规划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思路,考虑项目区的地理优势,通过对灌区水利工程设施进行改造和更新,大力发展管道输水,减少输水损失,提高项目区灌溉保证率,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瓜果蔬菜等设施农业种植,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项目区选取群众积极性高、愿意自动投劳,水源有保证,发展灌溉有条件,工程实施有保障,分轻重缓急,能够达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在红茹河流域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在水资源较缺的北部山区发展高效节水补灌农业。在灌水方式上,一般在设施农业、大中拱棚蔬菜采用滴灌,苗圃采用喷灌,玉米、经果林等采用低压管道灌溉。
4.2规划布置与内容
4.2.1高效节水灌溉区:水库自流灌区主要分布在茹河流域和红河流域。茹河流域由硷沟、店洼、石头崾岘、吴川等水库灌区组成,红河流域由马河、李儿河、苏沟、常沟、庙咀、红堡等水库灌区,规划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44万亩(其中2011-2015年3.06万亩,2016-2020年2.38万亩)。
扬水灌区主要分布于城阳,古城、白阳镇、红河、王洼5个乡镇,规划发展灌溉面积2.78万亩(其中小型扬水灌区0.20万亩、长城塬扬水灌区2.5万亩)(2011-2015年0.20万亩,2016-2020年2.5万亩)。
机井灌区主要分布在红、茹河流域水库灌区未端无水可灌而地下水又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红河、新集、城阳、古城、白阳5乡镇,共计机井58眼,规划发展灌溉面积1.9万亩(其中2011-2015年1.7万亩,2016-2020年0.2万亩)。
篇10
关键词:新疆农业;高效节水;实施探讨
Abstract: Efficient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is project of a system,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use, water-saving, yield, quality, efficiency of the target, it must be organically combined to take engineering measures, agricultural measures, biological measures and management measures, forming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Xinjiang agricultural technical measures of water-saving agriculture and water-saving development are discussed.
Keywords: Xinjiang agricultural high efficiency water saving; discussion of implementation;
中图分类号:S27
引言:近年来,由于新疆地区特定的地理条件、自然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业的不断发展,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可利用的水量却越来越少。因此,新疆地区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不断推广低压节水管灌、膜下滴灌、雨水集蓄等节水灌溉技术,兴建了大批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高效节水农业的概念
节水高效农业包括水利工程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地膜覆盖技术、秸秆还田和秸秆覆盖技术、深耕、机耕及农机农艺结合的耕作技术、培肥地力、以肥调水技术,抗旱保水化学制剂应用技术、旱作技术,错季适应栽培技术、机械化宽带梯田建设与综合治理技术,等等。只有将水利措施与农业技术措施紧密结合起来全面应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和农业生产效益。
2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必要性
2.1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属内陆干旱地区, 年平均降水量150毫米以下, 年蒸发量2000毫米以上, 是典型的干旱戈壁沙漠地区, “荒漠绿洲、灌溉农业”是其显著特点。新疆是农业大省, 农业年均产值占自治区国内生产总值1/3 强, 农业用水缺口日益突出。
2.2农业的发展对节水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效节水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是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提出来的,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节水灌溉工程只有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才能适应农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其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例如,在农业高科技园区,建成了温室大棚,安装了滴灌设备,新建了两个连栋温室,根据市场需求种植反季蔬菜、培植花卉等,不但实现了高效用水,而且比以前多收入近10倍,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在这里,节水工作与农业结构调整同步进行,使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迈出了可喜的一 步。
2.3从经济效益来说, 节水灌溉对农民增收效果显著" 2008年全疆棉花膜下滴灌亩均净收益为867.5元, 较地面灌亩均增收入40元, 按棉 农户均10 亩计算, 则每户净增收入240元 "经兵团农八师棉花、小麦和哈密南湖乡哈密瓜三种农作物对比测算,使用滴灌技术较常规灌溉技术效益明显增加" 使用滴灌技术后 ,虽然成本有所上升, 但棉花、小麦、哈密瓜亩均收益分别增加49.83% 、28.57%和18.26% , 增收效果明显"。
2.4从生态效益来说,膜下滴灌比常规灌溉每亩节水10 ~150立方米, 节水率30%~40%,如果将节省的水用于生态建设,将极大地改善新疆 的生态环境,大大缓解水资源紧缺状况"膜下滴灌技术提高了水、肥、药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用量,全疆平均膜下滴灌棉花每亩化肥施用量为48.2kg ,较地面灌的63.Ikg减少了25.Ikg,农药用量也明显降低, 减轻了对土壤的污染,而且使南疆土壤盐碱化得到有效改善 "。
2.5从社会效益来说,高效节水技术为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管理 搭建了平台, 打破了农村“一家一户一方田”的传统种植模式,有力促进了新疆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同时还开拓 了农村市场,按每年建设30万亩滴灌计算,年需PVC管材5万吨, PE管 5万米, 毛管220万米,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随着节水灌溉的普及和推广, 必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
3.1充分利用天然降水。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节省投资和最有效地利用水资源的措施,对于有—定降水量的缺水地区和旱地农业区,意义尤其重大。
3.2及时决策必须因地制宜。喷灌、滴灌、渗灌、微喷灌、膜上灌、膜下灌、改进的沟畦灌等都是灌溉节水和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行之有效的技术。无论哪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适用条件,在选用时必须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的社会、经济、生产发展和技术水平,切忌盲从与互相攀比。
3.3农业高效用水必须实行多项技术的集成。实现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主要途径是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农业是—项系统工程,要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实现节水、增产、优质、高效的目标,则必须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生物技术措施和管理技术瞄施的有机结合,形成一个体系。
3.4重视管理。突出水资源的统—管理与高效利用,走建、管、用和保护水资源为一体的道路。一是对灌区内各种水源(地表水、地下水、污水、泉水等)进行评价,进行以节水为目标的灌区技术改造。二是强化管理入手,制定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规章和政策,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将符合当地实际的有效规章(如打井许可制度、工程管理和抵押承包制度,收费制度,工程设施的维修、折旧等)。三是建立以地方领导和水行政主管部门领导为主的领导小组和灌区领导及农民参加的组织管理,领导、协调和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将灌区内各种用水
统—管理、统—分配,使三种水源浇地的公顷次差价相当,实行节约水者奖,超用水者加价的办法,逐步推行节水灌溉优化配水等方法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效率,使灌区的水资源利用率提高30%~40%,抑制和降低了灌区过量超采地下水资源,促进了灌区资源环境与生态平衡。
3.5农业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要有—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农田水利与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工程,均属基本建设,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统筹规划,分期分批进行,而不应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领导班子或领导者的变动而改变,—要有长远统筹规划。二要有五年计划。三要有分年度安排。四要有试验选型。按照近期计划所确定的关键技术,进行对比试验,选择出最适合本地实际,群众又能接受的技术,—般每项技术最少要经过两年的试验。第五步要付诸实施。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确定适宜推广的技术,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施工,确保工程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