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经典诗歌范文

时间:2023-05-18 17:0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传统经典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华传统经典诗歌

篇1

各位领导、老师们、同学们:

“浩然正气冲天地,赤胆忠心照古今。”伴着夏日热情的阳光,在老师和同学们慷慨激昂的朗诵声里,我校“中国梦、我的梦”经典诗歌朗诵会即将落下帷幕。这是一场精彩的诗歌朗诵比赛,是对我校学生良好精神风貌和朗诵水平的集中检阅。在此我代表学校,对参与此次活动的组织教师和所有参赛学生表示衷心的感谢!

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我们经典诵读的宗旨就是开启传统文化基因,奠基高尚精神底色。引导广大同学培养自己讲仁爱、崇正义、尚和合的文化品格。刚才的朗诵会上,优美的诗歌再加上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朗诵,使这里每一位倾听者都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思想上的升华。

下面对本次活动简作总结:

一是同学们对古诗文“家国天下”的思想境界了解比较透彻,在朗诵过程中感情充沛,把朗诵的感情和诗的意境、思想能融为一体,有很强的感染力。尤其是数百人一起朗诵《正气歌》,整个会场充满了令人震撼的力量。

二是同学们的语调抑扬顿挫,有时像雷霆万钧、有时像涓涓细流,生动地诠释了古代经典诗文在朗诵上的韵律和景象美,同时也展示我校师生追求美、欣赏美、展示美、歌颂美的情操。

三是学校组织的这次活动全体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比较高,师生同台朗诵,搭建起师生交流、共同学习、共同促进的平台。政教处、级部和团支部都能密切配合,把本次活动组织的很严谨、很成功,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四是我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和诗香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大家喜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尤其要加强经典诗文的诵读。本次组织的古经典诗文读诵活动,不仅能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追溯了文化,激发我们对中华民族产生自豪之情,对中华文化产生景仰之情,而且也是一堂形式生动、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课程,是诗香校园建设的重要形式。

五是通过这次活动,希望大家逐渐养成长期诵读积累的习惯。用经典熏陶气质、培养品德、濡养正气。特别是同学们正是读书的最好时期,记忆力最佳时期,一定要在老师们的精心指导下,大量阅读、大量背诵。下一学期我们准备开展诗香班级评选,从而推进诗香校园建设。

篇2

关键词:经典诵读;学前儿童;修饰语言;文化传承;创新思维;素质教育

引言

《旧唐书魏徵传》有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国古代漫长的几千年中,诗歌成为了一种不可或缺的文学样式,在这条灿烂的历史长河中大放异彩,灼灼生辉。它以其简单凝练的语言,简洁明快的节奏,和谐精准的音韵向世人讲述着独特的中华文化。幼儿对于古诗文的阅读向来就是我国文化教育的传统,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也明确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因而,古诗文的经典诵读教育教学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至关重要。

一、经典诵读,可促进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

古语云:“幼学如漆。”意即儿时所学所记,如漆附木,虽然当时不解其义,但是却一生难忘,终身受益。此种体验众皆有之。郭沫若曾如此生动形象的阐释:“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放入肚里,随年龄增大,慢慢融化,一融化,可能就是大财富。”学龄前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处于上升期,只要稍加以兴趣引导,他们就能在不理解大意的情况下识记很多古诗,而且在背诵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精准的把握音韵节奏。在反复的诵读和背诵之中,他们对于发音和调值会有更加精准的把握。这个过程正是学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感性积累之下,学龄前儿童才会有之后理性认识突破。

于此同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古诗文,语言特别精辟、含蓄和凝练,因而他会给接受群里留下一个更为广阔的思想空间,对于启发学生抽象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于经典古诗文的诵读和背诵,学龄前儿童不仅能够通过字词的分析体味古诗的语言,而且在品味之后还可以提高学龄前儿童良好的语言习惯。

当下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国民素质教育的提高,具备流畅的语文表达能力是重要一环。因此,必须培养学生对语文课及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而实现这个目标只有从学前儿童抓起。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谈不上语文素养的提升。《周易》的《贲卦・彖传》亦曾说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在趋向“天下大同”的人文理想之途上,国人人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是依靠于文化的传承,经典诵读,这种为千百年来习得中国文化的传统方式之一,在今天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知识版块中依然任重而道远。

二、经典诵读,可增强学前儿童的“修饰语言”认知

印度学者在《生活智慧》(1996)中就提及“诗是一种爱的语言”。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新论》(1993)提出,修辞学是从表达效果出发来研究口语和书面语在交际活动中的言语常规变形和正负偏离现象,建立已然的和可能的修辞规范及超规范、反规范的模式的一门语言科学。

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前儿童可以在未经引导的情况下,就说出一些自创的修饰语言。比如,当问及“眉毛像月亮,鼻子像滑梯,那眼睛像什么呢?”时,学龄前儿童会说:“像是白巧克力和黑巧克力合在一起啊。”同样,当看见园艺工人修建树木的时候,很多学龄前儿童会说:“大叔在给小树理发。”这些虽然都是没有加以引导,但是词汇的积累在这里确实非常的重要,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一个必要的手段。比如,当学龄前儿童通过诵读学习过一首古诗文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使用他们与生活中的情景加以拼接,如,“二月春分似剪刀”这句学习之后,有的同学就会说“白天那么短,肯定是妈妈用剪刀剪的,晚上又那么长,是我妈妈把好几个晚上用针缝在一块了。”

因而,学前儿童使用“修辞特征”语言,有利于认识事物,激发想象与创造,扩展语言经验的作用。在对于经典诗文诵读的同学,学龄前儿童潜移默化地积累了大量词汇和意象,在不了解大意的情况一下他们会自由的拆分和组合,这对于发展个人创造能力至关重要。因为通过研究表明学龄前儿童使用比喻能修辞受本民族文化影响十分十大,存在着共同的修饰原型,因而让学龄前儿童多接触古代经典诗文的诵读会加深其创造性思维的认知。不过在这值得注意的是,在随着学龄前儿童年纪的增长,他们的这种能力会被社会同化掉,因此我们应该抓准时机积极采取经典诗文诵读教育。

三、经典诵读,可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针对经典诗文对于我们个人修养和文化传承的角度,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在《论语》中给了我们比较贴切的阐释:

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对曰:“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

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曾经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这无疑是肯定了诗歌在日常生活的中的重要性。孔子的年代战火纷繁,苏秦等纵横家以诗作为利器为国家谋求利益,在暴秦的统治下获得自己国家的一席之地,并未暴秦而不断努力。这些对于现在的社会而言也是有非常大的意义的,学前儿童无论思维和语言能力都是处在形成阶段,诵读诗歌不仅可以使其加深对于语言的印象,同时还可以间接了解历史,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有一个比较笼统的印象。与此同时,诗歌的教化作用在当今社会也演化成了对于社会礼仪的规范。清末民初,中国“礼”是一个变革时期,原有的尊卑等级制度得到了废除,“握手礼”取代了“跪拜礼”中国的人权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诗歌诵读教育,在让他们接受新的意象的同时,丰富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于社会规范的认识,使得他们:“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诵读优秀的诗文,不仅使学龄前儿童充实自我,增强文学素养和知识含量,也能使得他们尊敬长辈孝敬父母,以及认识更多的草木花虫。

诚然,我们不得不提及的是:在学前儿童的诗歌诵读教育时,我们必须要把握适度原则,在多读多记的基础上应允许学前儿童有所懂有所不懂。不能要求每个学前儿童,每一个字、词都要弄清楚。尊重学前儿童的自我思维活动,为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保留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轻松学习,快乐成长,尽情地在这片诗歌的沃土上展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兰金仁译.H加德纳,美,艺术与人的发展[M].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2] 彭富春译.海德格尔,德,诗・语言・思.[M].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3] 白丽芳.儿童隐喻性思维的特点及其发展[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4.

[4] 周作人著,止庵校定,儿童文学小论[M].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版.

篇3

一、看――绘本阅读,认识传统节日文化

低年段学生,绘本是他们喜爱的阅读物。绘本是一种直观的书面语言信息,具有图解文字的功效,因此更容易被低年段学生接受和理解。优美的图画来诠释生动的传统节日来历、习俗、礼仪等,多媒体的运用使得绘本既有图画美、语言美、韵律美,又增添了光影美,对阅历不多,经验有限的学生而言,它提供了对传统节日文化感受性的认知学习,使学生从中初步认识了传统节日。在每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来临前,我们安排专门的阅读课,全班共读传统节日绘本,跟着绘本中的孩子一起听爷爷奶奶讲节日传说,一起准备过节的食物,一起学习节日的礼仪,一起感受节日的气氛……孩子们在动人的传说中了解节日的来历,在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读――诗歌诵读,了解传统节日文化

中华诗词是我们民族经典文化的代表,历来关于传统节日的诗文很多,民谣也很多,在不同的节日,诵读、背诵相应的诗文,有助于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秋》等经典诗文的诵读,既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的习俗、节庆活动,又能感受经典诗文的魅力,积累优美诗词。国学经典本是我校的晨读内容,只是在传统节日来临那周加强相应的诗歌诵读,体味诗人的情感,感受当时的节日氛围,想象当时节庆活动的热闹场景。如在诵读清明诗词活动中,学生以经典诵读、绿色缅怀的方式,在一片诵读声中,再现了踏青、插柳、放风筝等传统活动,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清明佳节的历史韵味,表达思念和亲情,讴歌中华民族的英雄,激发广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领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诗歌诵读,让学生亲近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夯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练――家庭实践,体验传统节日文化

节日就是生活中的一个值得纪念、庆祝的日子,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开展节日家庭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体验感受传统节日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热爱和认同感。节前学校先与家长沟通,提出活动要求,给孩子布置任务,指导家长有目的地开展活动,请家长填写反馈表,做好总结工作,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讲完端午节的绘本,听完屈原的故事,背完端午的诗歌,我们教师布置了孩子们在假日里去了解自己家是怎么过端午节的,都有哪些不同的风俗习惯,开展端午节家庭实践活动。长辈们给孩子讲传统节日习俗,教孩子做五彩绳、包粽子等技能,让他们在生动、丰富、真实的节日环境中了解家乡的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乡土节日文化,在亲身体验中真切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经久魅力。假日回来,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我做粽子了”“我洗了艾叶澡”“看看我手上的五彩绳”……说得再多、看得再多,都不如一次自己亲身体验、亲自实践的体会深刻,在活动的过程中,传统节日的来源、节庆活动、节日的饮食文化等都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脑海里,能更深层地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

四、画――绘本创作,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篇4

我们以诵读经典为主渗透常规语文朗读,来促进现代文的学习,实现了不一样的课堂与教学效果。对此,浅谈一下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及策略。

一、经典诵读的意义

1.诵读经典,培养新时代君子

社会实践证明:经得起时间考验而对品德教育起到深远意义的,就是传统价值教育。我们中华文化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有“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共生共处之道;有“自强不息”“厚得载物”的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之道;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的“仁”“孝”“家庭和谐”等传统价值观远传欧美,发扬光大。甚至在新加坡的教材中还编进了100多个中国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因此,无论从历史的责任感还是从时代的需要出发,必须通过倡导中学生诵读千古美文,引领学生们争做新时代的君子。为此,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就成了我们必然的选择。

2.诵读经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经典与现代文的阅读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鲁迅、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大师,他们青少年学习的文言文为他们深厚的文学功底的建立打下了允档幕础。我们的学生每天读经典,耳濡目染,被文化的韵味而感染并陶冶情操,丰富语汇,他们在作文中就可以引经据典,增强文章的文学底蕴。

3.诵读经典可以培养学生健康人格

我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是自幼学诗,在“修身”上下功夫,立志“治国平天下”,心忧国家、心忧天下。做地方官,一般都有造福一方的德政;身居庙堂,则力主改革弊政,励精图治;在生死关头,则毅然决然走上“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之路。当他们“治国平天下”的宏愿屡遭挫折甚至身受重重磨难时,就愈加深切地忧国忧民,感怀时事,从而写出震撼人心、名传千秋的诗篇。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中知道了该如何学习;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懂得了孝敬父母;在“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中知道了怎样做人;在“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团结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诗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责任。

二、激发学生诵读经典兴趣的策略

1.抓住教育契机融入活动

如在进行普通话的宣传中,组织一次古诗文朗诵比赛;为纪念节日,让学生朗读一些相关的古诗文等。可以因势利导开展活动:如让学生看一组图片去联想所学过的古诗文;利用课余游戏进行小竞赛――背诵学过的古诗;在课前准备时间进行小组背诵古诗文挑战赛;利用早午读时间进行古诗文唱和……

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中秋、端午、重阳等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或交流,或办手抄小报。让学生在庆祝传统佳节的过程中,既了解了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2.诵读,领略古诗文独特的魅力

古典诗词特别适合诵读。指导学生朗读时按诗歌节奏“摇头晃脑”一番;背诵时则闭上眼睛,在摇摇晃晃中体味诗歌的情感底蕴及生命内涵,感受诗歌鲜明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充分体会文思、文理、文情、文气,产生共鸣,达到愉悦的审美享受,激发对诗歌乃至语文的兴趣。如《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等都表达了一种很高浓烈的思乡情,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同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指导情感朗读时。教师以适当的语言,创设意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再配以古筝或琵琶曲,把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吟咏,逐渐拉近与诗人的情感距离。

3.通过不同形式的背诵,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第一,表演性背诵。经典诗文不是无情物,让他们在背诵时,加上适当的语气和动作,边背诵边表演,增进对经典诗文的理解,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例如,八年级学生背诵《望庐山瀑布》,当背到“生紫烟”“挂前川”“三千尺”“落九天”这些词语时,教师除了指导他们背诵的语气外,还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出瀑布的美丽壮观和从高空落下的动态。恰当的语气和体态语能促进学生的记忆与理解,加深印象,提高兴趣。

第二,理解性背诵。它是根据诗的内容进行分类背诵的一种形式。如将诗分为写景诗、言志诗、叙事诗、抒情诗等,每一大类还可分成若干小类。如“观自然风光,游山水园林”类的写景诗――《山行》等;“播种理想、放飞希望”类的“言志”诗――《渔家傲・秋思》等。引导学生理解性背诵能促使他们分类清,背得多。

篇5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9-0111-02

重视人文素养教育,是时展对于人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及综合素质的客观要求。作为高等教育机构的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的重要职责。借助于对蕴含丰富思想感情和人文情怀的古典文化的弘扬,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能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有利于大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一书中指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需要丰富经典诵读教学活动,诸多经典作品需要师生反复体验、回味和吟诵。清代在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只有通过诵读,才能让学生充分体味经典诗文的格律之美、音韵之美和抒情之美。只有在吟诵中去充分玩味每个字的含义,方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作为高校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时间进行有效、高效的经典诵读日常教学,让语文课堂成为高校经典诵读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更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开展经典诵读校园文化活动,真正使高效校园成为大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主战场。

因此,研究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与意义。笔者在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教授《大学语文》课程两年有余,积累了一些关于实践诵读教学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在高校实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可能存在选文较难把握、诵读方法相对单调等问题,对此,笔者对在高校开展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进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选文

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内容应涵括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轮廓,人生观念与人文素养,生命情感与人文理想三个层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选文应该是经过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经典著作,所选作品需主题健康,积极向上,蕴含人生哲理和人文情感;所选篇目还需要适宜诵读,篇幅不宜太长或太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选择可以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大学语文・经典诵读》大学生必读的中华经典诗歌100首,其涵盖的古今中华经典诗歌比较全面,且多适宜诵读。当然,中华传统经典博大精深,书目众多,大学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时可以广泛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寻找其他更多的经典范本进行对比学习、延伸拓展。除了以上《大学语文・经典诵读》读本里的经典诗歌外,我们还可以选择其他一些没有收入前者中的经典文本篇目。如《诗经》中的《君子于役》、《采葛》等,《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学而篇》、《为政篇》等,《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国也》等,《庄子》中的《逍遥游》、《秋水》等,《荀子》中的《劝学》、《修身》等,这些典籍中有很多谈及人性、社会、道德、教育和人格修养等方面内容,无论是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还是对人们的精神、道德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在选取这些选文时应尽量选取句子整齐短小,节奏感强的篇目。另外,汉魏、唐宋时期的诗词散文亦有不少适宜诵读的优秀篇章。诸如曹植的《白马篇》、《七步诗》,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节奏感强,学生读起来会朗朗上口。李白、杜甫的诗,苏轼、李清照的词等大多适宜诵读,例如李白典型的代表诗作《蜀道难》,诗人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在篇中三次出现,给这首五音繁会的乐章确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读来气势恢宏、铿锵有力。以上这些文言经典诗文都具有典范性,语言深入浅出,相对易于理解,适宜诵读。需要指出的是,在选好经典诵读文本内容的同时,实施经典诵读教育更需要师生以一种植根于当代社会和文化的时代精神,由表及里对经典诗文作进一步发掘,作出新的选择和阐释,且主旨符合当今社会核心价值思想观念。

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途径

语文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理论,认为教育需要在生活中去寻找灵感;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先生提出“教育即生活”的命题,也认为教育的触角应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处角落。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要充分利用广泛的教学引导途径,让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成为一种立体、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

大学语文课堂是开展经典诵读教学的前沿阵地,进入高校,大部分学生只有在学校上大学语文课时才会开口读书,经典诵读的成效本身相对缓慢的,大学生群体更是普遍忽视语文诵读的重要性。这时就要充分利用大学语文课堂时间,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去诵读教材中的经典篇章。大学语文教师最好可以在自己的语文课上贯穿经典诵读的教育内容,要求大学生们坚持诵读经典,培养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

探索开辟大学语文经典诵读的路径,除课堂诵读教学外,更要丰富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校园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和高校团委老师合作,在院校层面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经典诵读比赛,通过给经典诵读比赛中优秀选手计算学分等手段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还可以指导院校学生干部在晨读活动时进行经典诵读、组织成立经典诵读社团、利用课间活动时间进行校园广播熏陶,精心打造了“经典诵读”广播等,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共同推进整个校园的精神文明向前发展。

三、大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诵读方法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提高课堂诵读教学效果。对于经典文本,可以采用几种不同形式的诵读方法。(1)今音朗诵。即以普通话朗诵经典古诗文及近现代经典诗文,用有声的语言进行的艺术创造活动。朗诵者要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人注目的动作把原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采用今音朗诵时尤其要注意朗诵的轻重音及停顿。如为表达坚定、豪迈、庄重的思想感情,“黄河之水天上来”、“大江东去”等句式需要重读;对于比较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如“林花谢了春红”、“寻寻觅觅”等就要轻读。停顿依据主要是标点符号,较长的语句可以依据定、状语作停顿。例如:“微风吹拂着她那/飘逸/柔美的秀发”。(2)配乐吟诵。借助音乐的旋律,以富有韵味的调式“吟诵”经典文本。“吟诵”本身指大声诵读诗词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如今的吟诵发展到可以和音乐相结合,在旋律优美的音乐中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通过配乐吟诵的方式,更能让大学生自己深刻体会到经典篇章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同时也给听众带来美的享受。吟诵尤其要注重语调的合理运用,一定要揣摩好文章的语句含义,是喜是悲,是豪迈雄壮还是婉转细腻,需要恰当地表达出思想感情。例如吟诵《国风・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报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时,整体节奏要慢,特别要注意平声字和句尾韵脚要拖长声韵,要吟诵出那种缠绵悱恻的情感。(3)古诗新唱。是在经典诵读中介入当代歌曲的“咏唱”。用现代曲调把经典篇章有感情有节奏地、优雅地唱出来。这里重点需要注意做好对作品节奏的把握,注意经典文本的押韵、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声音的强度,唱出铿锵和谐感,使音调优美和谐。例如著名女歌手王菲就歌唱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电视剧“甄执”里的主题曲就是出自唐代文人温庭筠之手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采用咏唱的方式甚是新雅,动听悦人。

四、大学语文实施经典诵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1)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在学习、诵读经典文本时,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展示初学的经典文本。可以让学生采用各自朗读、小组齐读、男女同学搭档诵读、朗诵表演、吟咏表演等不同方式诵读,尽可能扩大学生课堂诵读的参与面。(2)因专业而异,因材施教。针对部分艺体类专业学生,文本内容不宜讲解过于深入,古诗词、文言作品选取较为简单的篇章进行教学,宜扩大现代诗歌、散文篇章的教学,讲透诵读技巧,课堂上留出足够时间给学生进行自我展示;针对功底相对较好的文理类专业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讲解,在把握总体解读不过于深入的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先秦诸子散文、古诗词等较难教学篇章。(3教师自身加强诵读学习与培训。语文教师经典诵读教学的能力直接影响着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效率,所以大学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诵读水平,教师自身应尽可能理解经典文本的深层含义,不断体验、感悟经典的文化内涵。高校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专门人员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诵读培训,从而推动提高教师群体的经典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自清.经典常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2.

[2].曾文正公家训[M].北京:金城出版社,2013:532.

[3]余恕诚,俞晓红.大学语文・经典诵读[M].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篇6

一、花样诵读,激起诵读兴趣

花样诵读就是变换着花样让学生读,如领读、轮读、分角色读、比赛读、配乐读等。传统的诵读法是老师带着学生读,或是老师一词一句地讲解。这种诵读方式实在很单调,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花样诵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诵读热情,提升了他们诵读的兴趣。

(1)领读。每篇文章的题目,让一个学生先大声地读出来,其他人再接下去读;也可以让领读的学生先范读,然后其他学生接着读。这样,担任领读的学生会很有成就感,因为他能像小老师一样带领其他人。为了能当上领读者,许多学生都在家里读熟了要读的内容。(2)轮读。即让学生按段落轮流读,且比一比哪个同学读得最有韵味。(3)分角色读。让学生扮演文章中的角色,如读《论语》时让学生分别扮演孔子和孔子的学生进行朗读。(4)比赛读。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如男孩组和女孩组,让他们进行PK,看哪一组读得好。我们采用得最多的是男女生对读,即男生读上句,女生接下句,或是女生读上句,男生接下句。这样学生们的积极性被调起来了,个个摇头晃脑,兴趣盎然地诵读着。被叫到讲台上领读或是扮演角色朗读的学生,精神都为之一振,全身心地投入诵读中。没被叫上去的学生,也争取好好表现,因为表现好就可以当领读者或者扮演角色朗读。(5)配乐读。先让学生欣赏古典音乐,让他们在音乐中诵读。此效果也十分理想。音乐响起时,学生们似乎陶醉了,而后随着音乐开始诵读,别提有多投入了。另外,激励机制在这里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每周我们都评选班级的“诵读之星”,每组一位。对表现最好的学生,我推选他代表我们班参加学校的“诵读之星”评比。我们班的宋巨谱同学就在学校的“诵读之星”大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二、多媒体让学生感受到诵读的乐趣

内容枯燥是学生觉得诵读无趣的一个原因。天天拿着同样的一本书,日复一日地读肯定会厌倦。利用多媒体扩展诵读内容,就为经典诵读注入了一股活水,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诵读的无限乐趣。

1.利用多媒体整合图文资料,化抽象为形象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具有深刻的内涵。对那些语感、理解能力差的学生来说,真正理解经典还是有困难的。为了让学生加入其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整合图文资料,化抽象为形象。如诵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时,用课件出示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诵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时,播放美丽的江南春景。黄香温席、祖茔学诗、孟母三迁、大禹治水、囊萤映雪等故事都出自《三字经》。诵读前我先播放有关故事的木偶剧,当那简单的几行字变成有血有肉,会说会动的人物时,学生们完全被吸引住了。他们再次诵读时,脑中不仅有抽象的文字,也有生动的形象。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他们能不喜欢诵读吗?

2.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成为诵读的主人

篇7

【关键词】诵读经典

积淀文化底蕴

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记得曾经看过李振村老师讲过这么一个故事:一位15岁赴美就读到博士的中国留学生,英语十分流畅,而他的母语却出了问题。他对“山寨、房奴”等今天的一些常用词语茫然无知,表达时,只好用英语词汇代替。15年的母语熏陶和滋养,却抵不过14年的后天语言学习。其原因之一是他的汉语生命基本停留在了14年前。他的母语之树因为切断了与母语大地的联系,吸纳不到鲜活的营养,虽然活着,但停滞了生长。而像杨振宁这样的华裔科学家用中文写的文章却语言典雅、文采斐然。他们也是少年留洋,大部分的生命在异域度过,为什么他们的母语之树能保持枝繁叶茂呢?原来,这些前辈在少年时期饱读经典,汉语言的精华篇章无不烂熟于胸——杨振宁在美国生活了40多年之后,依然能够熟练背诵七百多篇古典诗文,这些经典是汉语言最深层的沃土。一个人,在生命的初期,母语之树的根扎到了最深厚肥沃的土壤里,和母语大地有了无法分割的联系,于是,无论岁月和异域文化如何淘洗,只要有一缕阳光照耀,它就能够自我呼吸,自我生长。而那位博士,在语言发展黄金时期打下的母语根基就是我们今天进行着的语文教育。他的母语之树,扎根在一片贫瘠的土地里,于是短短14年的隔离都无法承受,过早地枯萎了。[李振村的《语言这棵树》]这个故事令人深思,同时也告诉了我们经典诵读的重要性。没有经典诵读,我们就远离了大师;没有经典诵读,我们就没有了中华民族的个性和根;没有经典诵读,我们的民族就不会走得更远;没有经典诵读,我们的语文教育就会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除了几十首古诗、少许的几篇文言文之外,全是直白易懂的白话文。“五四”以来,我们把传统文化经典解构了、散落了。《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也指出,通过语文学习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让学生从小诵读祖国文化中的经典作品,可以弥补现行教材的不足,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尤其是语文素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

我们的孩子们应该读哪些经典呢?它应该包括国学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声律启蒙》《增广贤文》等)、诗歌经典(《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现代诗歌、泰戈尔及普希金等名篇)、儿童文学经典(中外优秀童话与小说)。

“经典诵读”对小学生学习语文有哪些作用呢?

一、经典诵读可以让学生了解了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产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思,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经典诗文是涵养民族精神的“色香味”俱佳的营养品,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性元素,学生们反复诵读,就能充分体会感悟和吸收它们,幼小的心灵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会变得柔软,感觉变得敏锐、情感变得丰富、思想变得深刻。

三、经典诵读可以开发、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想象力、审美能力等多种能力。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人的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13岁之前是记忆的、积累的季节。贺知章的《咏柳》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和剪刀毫不相干,但诗人充分发挥想象,创造性的比喻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韵味无穷。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更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如《秋浦歌》《蜀道难》等。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经典美文,从古诗词中能获取营养,激发、培养自已的想象力。在诵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形象美,感受意境美,这对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审美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操和文化品味,有着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诵读大量的经典诗文无疑是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经典诵读可以积淀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国的国学大师、文学大师无一例外的在童年时期背诵了大量的经典诗文,茅盾背《红楼梦》,鲁迅背《纲鉴》,杨振宁背《孟子》……他们大都受过严格的传统的私塾教育,幼年时把经典诗文牢牢地刻在了脑海里,打下了宽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如果,我们坚持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那他们的童年就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和知识储备,从而具有厚实的人文根基,成就根基扎实、枝繁叶茂的语言之树。

五、经典诵读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现在,我们的学生接受的是快餐式阅读、浅阅读。教师精选名家名篇,在激发阅读兴趣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共享阅读、亲子阅读,引导学生感受经典的魅力,走上健康阅读的金光大道,养成手不释卷的良好习惯,语文的学习就成功了一半。

六、经典诵读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诵读,小学生可以学习到重要的写作知识,明确感情是文章的生命线,写作必须有真情实感。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白居易讲“诗者,根情、言苗”,可见写真情是写好诗的第一要素。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愿经典文化占据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浸润在优雅的汉语里,让经典书香润泽学生的生命。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运用好祖国的语言文字,成为有根的人,健康地成长,诗意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黄细丹. 诵读经典. 书香满园——经典诵读课堂教学实施方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2011(9).

篇8

各分党委、党总支、直属党总支,校属各单位:

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按照市文明办要求,现就端午节期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突出缅怀爱国诗人屈原、推崇热爱祖国、求索创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主题,举办包粽子、制香囊、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增强人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活动内容

1、组织开展插艾叶、包粽子、点雄黄、制香囊等民俗活动,激发师生家国情怀和创新精神。

2、组织师生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以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诗歌朗诵会等方式,传承屈原诗词和历代经典爱国主义诗篇,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3、以#品粽香 话习俗#为关键词,通过新浪微博参与话题互动,说说你知道的端午节来历或者习俗,以及你知道的与端午节有关的诗歌;还可以展示自己或者与家人一起动手包的粽子,同时@文明汽院、@文明十堰、@中国文明网。

4、以“我们的节日--端午”为主题撰写文章,题目自拟,题材不限,字数1000左右。文章发送至 邮箱,文末请注明单位、姓名等信息。

5、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以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依托各类志愿者队伍,在端午节期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特困家庭等为重点,开展关爱他人志愿服务活动。以文明礼仪普及、公共场所文明引导、文明交通引导、文化体育、网络文明传播等为重点,开展关爱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三、有关要求

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各单位要把开展端午节系列活动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抓手,精心组织实施。要把欢度传统节日活动与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结合起来,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结合起来,与师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形成浓厚的节日氛围。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经典诵读;价值;途径

一、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价值

1.时代对民族意识和民族思想的呼唤

在这个物欲横流、利益至上、价值观混乱的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基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许多人在混乱中迷失了人生的方向。这股思想意识的混乱也波及到学生的意识形态,面对纷繁变幻社会现象和巨变的社会结构,许多学生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奋斗方向,仅仅将学习和升学、生存联结起来,造成学生精神家园荒芜、人格存在缺陷、道德底线不断溃退、人生境界仅停留在求生的高度,削弱了学生的民族、社会责任意识,也影响了学生的自身发展。许多有识之士都提出了通过展开中华传统经典的诵读,从青少年开始重新构建人们的精神家园。

2.诵读中华传统经典的意义和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其中的许多文学作品记录了民族基因的最高智慧,凝结了古人对人生价值、人生态度、社会责任以及人和自然关系的观察和思考,流传至今仍放射出耀眼的光辉。指导高中生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不但能够拯救现阶段的民族文化衰落、弥补中华文化断层,还有助于学生接受优秀古诗文的熏陶,不断充实精神生活,从古人的思想中汲取朴实而永恒的人生元素,实现心灵的回归,重建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意识形态和青少年的精神家园,塑造学生完美的人格,提高人生境界。从语文学习方面而言,诵读经典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提高学生语言的敏锐性,丰富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的途径

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沐浴文学之光、启迪人生智慧、丰富语文积累、提高语文能力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诵读经典活动,力求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外校内相结合。让诵读经典活动,不但成为语文学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而且成为培养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抓手,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伴随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成为学生人生的“伴侣”。

1.每天定时进行文学欣赏

经典诵读和语文教学方向不完全等同,它在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又高于语文学习,更注重利用文学元素浸润学生的灵魂。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积累、学习方法的指导、解题技巧的培训,相对比较枯燥;而经典诵读则注重对古诗文赏析,学生从文学性、艺术性、情感的表达,或从古诗文描绘的意境、语言的气势或精美等角度进行赏析,提升学生对文字的领会、对人生的感悟、对社会的责任等,是更高层次的语文学习。教师每天利用课前或课后十分钟,或教师、学生讲解,或观看赏析古诗文的视频,以此为学生指明诵读经典的方向、示范诵读经典的方法。这些文学经典可以是来自高中《语文读本》的作品,也可以是电视热播的讲坛对象。比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诗歌中“香草美人”形象,理解作为委婉设喻、曲折表达对明君的呼唤,以及暗喻自己高洁的情操和远大的抱负。也可以选择于丹讲论语的视频播放,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解读经典,理解古人的行为准则对当下的进步意义,从而带动学生的课下阅读。

2.课外阅读实行“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

目前的高中生学习、升学压力极大,很少有人能主动去阅读经典、汲取其中的营养,因此,教师布置“任务”就成为展开诵读经典活动不可避免的手段。但是,不是每个学生对每部经典著作都感兴趣,部分学生制度某部经典中某一份内容感兴趣,如果教师强迫学生阅读不感兴趣的东西,不但不能达到阅读经典的目的,反而增加了学生的畏难心理和敌对性。因此,教师在推进诵读经典活动中要坚持布置任务和个人爱好兼顾的原则,教师为学生划定阅读范围,给学生留下自己选择的余地。比如,教师可以安排某个阶段学生课下阅读《论语》。至于学生是阅读原著还是阅读翻译的文本,还是观看于丹讲论语的视频,就由学生自己选择,只要能达到了解其思想精髓的目的即可。

3.定期展开诵读经典集体活动

诵读经典活动不但需要渗透到每一天,还需要定期举办学校、年级或班级的集体活动。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就某一经典著作展开讨论,可以是阅读经典的心得感受,可以是和阅读经典相关的演讲活动,也可以是古诗文朗诵、背诵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旨在出发学生的兴奋点、掀起诵读经典的浪潮,推动诵读经典活动的深入、持续发展。

4.鼓励诵读经典活动由校内向校外延伸

诵读经典活动不是课外作业,更不是学生必须完成的硬性任务,而是阅读习惯和爱好的培养。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的大块时间进行经典诵读。为促使诵读经典活动顺利进行,教师可以配合学生的家庭作业和假期作业进行。比如,布置和经典阅读有关的日记和作文题目;鼓励学生观看“百家讲坛”讲解经典的节目,游览历史文化公园、和历史名人有关的名胜古迹等,这些活动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促使阅读经典活动成为学生的内心需求,实现由校内向校外的延伸发展。

三、经典诵读活动是语文教学的“回归”

古人提出的“文以载道”已明确了文学作品的育人功能。而经典诵读活动正是从古诗文的“文学”角度入手,注重以文化的浸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让学生自由从作品中汲取营养。在文化元素的浸润人文精神的熏陶、感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积累,逐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敏锐感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经典诵读活动是超越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的回归,是实现语文学科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潜移默化实现育人功能的有效尝试。

总之,开展中华传统经典诵读活动,既是时代的呼唤和需求,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语文学生的延伸和提高,是实现语文育人功能的良好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精彩展示 诗词创作 论语讲坛 风华好诗词

文化应该是融入一个人,一个民族的血液中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是从何而来?它是从《诗经》中来,从《论语》《庄子》等先秦诸子中来,从唐诗、宋词、元曲中来……激荡我们民族的血脉,历经千古不老!

一、初中语文第一节课,给学生一个传统文化的世界

初中语文第一课,我们便向学生介绍国学,介绍传统文化三股主流:儒、道、释。

我们向学生介绍汉字的演变过程,领学生做猜测空间的游戏,从而锻炼学生表达和倾听能力,了解文化名人、著作等。

在“文学欣赏”这一环节,我们带领学生欣赏《蒹葭》,了解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风格,欣赏余光的《春天 遂想起》,了解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诗,认识游子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我们还向大家推荐了《开心学国学》的主题曲,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 摘抄优美古诗文、课前进行“精彩展示”

多年来,从六年级学生们入学开始,每周末都有一项作业――古诗文摘抄。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古诗文篇目做摘抄笔记。

当我们学习《观沧海》时,有的学生便摘抄《短歌行》;当我们学习当我们学习《桃花源记》时,有的同学就摘抄《归去来兮辞》:当我们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有的同学摘抄他的《正气歌》……

如何检查学生的摘抄效果呢?

我在每节语文课前3分钟设计了“精彩展示”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大声朗诵自己所摘抄的古诗文,让朗朗的诵读声成为语文课的前奏。

精彩展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具有古诗词创作能力。请看学生的诗词习作(该诗获“诗词中国”传统诗词青少年创作大赛二等奖):

减字木兰花

王子欣

物是人非,言笑晏晏在耳畔。花落泪垂,美人独坐颦蛾眉。

流年似水,今秋未减前秋怨,借酒消愁,狂歌依旧情难旧。

武陵春 花木

陈 宇

荷兰竹柏不肯醉,牡丹只富贵,暮秋亦曾羡菊梅,红豆无声喟。

白杨是否伴梧桐,苦与甜滋味,木棉铁树万年青,无人解相思泪。

精彩展示,给每个孩子心中都洒下阳光,使他们成为留恋于语文青草地的快乐的孩子。

三、校本活动课――“华夏经典诵”和诗会活动的开展

每周两节的校本活动课,我们向学生介绍我国历史的文学大家,并学习其作品。比如,学习了杜甫的《石壕吏》之后,便学习他的《兵车行》,感受苛酷的兵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学习《江城子 密州出猎》时,诵读班便学习《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年日夜记梦》,感受苏正月轼对亡妻深挚怀念和伤悼……

每年5月,我校召开了“‘激情满怀 诗诵风华’经典诵读诗会”,诗会期间,学校成了诗的海洋。诗会中,同学们热情高能高涨,表演形式多样:朗诵篇目中有经典诗歌,有自创诗歌 。

四、论语讲坛――教师们精神盛宴

《论语》被誉为“东方的圣经”,穿越千年不老,读《论语》就是让我们在奔波中沉静下来,静观自己的心灵,独享一刻之闲。为了引导教师从论语这东方圣经中觅人生的智慧与顿悟,我校开设了“论语讲坛”。

在学校的“论语讲坛”中,我向全校教师讲解了《论语》中的“夫子之道 忠恕而已”,从“大学”谈起,从孔子、孟子、苏轼等角度讲解了我对“忠恕之道”的理解……使全校教师走近《论语》,了解了《论语》。

五、“风华好诗词大赛”的举行

2014年,我们组织了“风华好诗词”大赛。初赛九百人海选,复赛六十人角逐,决赛十二争雄,推出“决赛”现场,学年顶尖级选手进行了激烈的角逐。赛场步步惊心,迭起,掌声雷动。《哈尔滨日报》《生活报》都对此进行了报道。

六、带领学生进行“名家系列研究”

近年来,我还带领学生进行了“苏轼系列研究”“杜甫系列研究”“李白月诗研究”。2012年6月15日,中语会副会长张鹏举教授来风华中学听了我的《黄州 苏轼 赤壁》,在全国“传统文化实践研究年会上”给予肯定。

七、访文庙走近孔子,沐浴儒家精神洗礼

为了更好地领悟儒家的思想精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哈尔滨文庙。通过参观大成殿、走畔桥,听讲解员介绍孔子的生平,我们共同感受着孔子自强不息的灵魂力量,使孔子的形象驶入了学生的心灵之中。

八、编辑出版《风华经典诵》《风华佳作园》

为了更集中地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主编了风华中学语文校本教材《风华经典诵》。包含包含《四书篇》《古诗词篇》《古文篇》《现代诗篇》,引导学生诵读经典,感悟国学。

《序言》中这样写:“《风华经典诵》采撷文学的朵朵浪花,献给风华莘莘学子,以承儒家思想的火种,传厚德载物之道。希望同学们润泽心灵,汲取智慧。”

写作是另一种阅读。为了让学生的生命在成长中留下痕迹,我还编辑出版了《风华佳作园》,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