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05-18 17:0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社区心理健康服务 发展现状 特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1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的发展现状
1.1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不断改革和深入,目前我国越来越注重城市化建设,社区是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环境下,社区居民身心健康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随着我国实施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生活条件和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心理健康状况,并且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中,根据某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调查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心理健康服务,大多数人们在接受心理健康服务之后,心中的不愉快和压力、焦虑以及抑郁等心理情愫都得到很好的缓解。这充分说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对调节社区居民心理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努力,居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识普遍提高,使得我国社区居民群众的心理卫生健康意识能力得到提高,因此,开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建设和发展工作仍然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很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还不够完善,这种现状主要是由于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正处于一个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并且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很多方面需要自己不断摸索,才能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我国社区发展特点的服务模式,真正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我国当前社区服务状况整体处于一个比较低的状态,,心理服务工作不够深入,很多都是日常工作中附带进行的,服务停留在心理健康宣传资料的发放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上面,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服务。
1.2国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现状
根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德国国内居民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相比我国,其居民接受心理健康服务的人数已经达到千分之二点二,百分率高达40%,这种数据在很多国际社区心理健康服务中已经处于一种比较高的水平和状态。反映了德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效果明显,人民群众对工作的满意度和支持度都非常高,面向很多心理社会问题的学前儿童的父母亲提供咨询和服务,帮助居民解决生活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过低,工作覆盖面和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等都比不上其它欧洲发达国家,但是与非洲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还在前进状态,具有前进的空间。目前非洲一些国家由于只有17%的人们能接受到社区心理健康服务,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很多非洲国家人们生活水平非常低,很多人更加关注温饱问题,根本无法不需要一些服务性的需求。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每一个国家发展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都具有一定的特点,并且深受国家国情影响,尤其是国家社会体制的建设和发展,因此,研究和分析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特点要从国家基本国情出发,因此,必须要充分考虑基本国情和国家经济状况等进行分析。
2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特点
国外社区发展过程中,政府一直将重点放在社区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欧洲资本主义世界国家中,国家发展重点就是不断完善和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在国家发展早期就非常重视。经过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的研究和实践探讨,最终能够形成自己一套完美的发展模式,服务水平非常之高,并且覆盖面非常之广。这种特点主要是由于西欧国家注重社区发展,城市化进程比我国要早很多。而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发展比较晚,在早期我国注重发展国家经济和科技,对于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面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不断加快而逐渐发展起来,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影响,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还不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加快完善基础服务机构,完善基础健康服务设施,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体检机会,通过实际行动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心中和身体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良情绪。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内外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一些差异,造成这种差异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体制不一样。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很多社区机构和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未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对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改变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误区。同事还要从居民实际需求出发,建立切实可行的基层社区服务机构。所以,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帮助部门工作人员全面提高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水平,完善基础机构,构建我国和谐友好社会。
参考文献
[1] 姚鲲鹏,张庭辉.我国社区心理健康服务研究综述[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11).
篇2
关键词:高层建筑 建筑结构 特点
世界各城市的生产和消费的发展达到一定程度后,莫不积极致力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层数。实践证明,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当高层建筑的层数和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它的功能适用性、技术合理性和经济可行性都将发生质的变化。与低层建筑相比,在设计上、技术上都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加以考虑和解决。
1. 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高层建筑结构与低层建筑结构以受竖向载荷为主不同,需同时承受水平和竖向的荷载或作用,例如在遇到巨大风力和地震力时所产生的水平侧向力。在低层建筑结构中,竖向荷载往往就是设计的控制因素,但在高层建筑结构中,较大的建筑高度造成了完全不同的受力情况,水平荷载不仅是主要荷载的一种,跟竖向荷载共同起作用,而且往往还成为设计中的控制因素。因此,在水平荷载作用下,若高层建筑结构的抵抗侧向变形能力或侧向刚度不足,将会产生过大的侧向变形,不仅使人产生不舒服感觉,而且会使结构在竖向荷载作用下产生附加内力,会使填充墙、建筑装修和电梯轨道等服务设施出现裂缝、变形,甚至会导致结构性的损伤或裂缝,从而危及结构的正常使用和耐久性。因此设计高层建筑结构时,不仅要求结构有足够的强度,而且要求结构有合理的刚度,使水平荷载所产生的侧向变形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有抗震设防要求的高层建筑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使结构在可能的强震作用下当构件进入屈服阶段后,仍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能力,即具有良好的延性性能。
高层建筑还具有建筑功用上的特点。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优美的高层建筑犹如艺术品,成为城市的标志景观。建筑同时是时代跳动的脉搏,高层建筑占地面积小,符合了地价昂贵时代的需求,它可以节约建设用地或获得史多的空闲地面,以作为绿化等环境用地,并因向高空方向发展而缩短了城市道路和各种管线的长度,减少了基础设施的投资、当然,大量高层建筑的建设,也会给城市带来不利的影响,如人口会密集化而造成交通拥挤问题;城市局部热场发生不利的变化以及地质的沉陷、消防的复杂化等问题。综合高层建筑的上述受力特点可知,与低层结构不同,高层建筑结构在强度、刚度和延性三方面要满足更多的设计要求、抗侧力结构的设计成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
2.高层建筑结构发展特点及趋势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所需承担的载荷和倾覆力矩将越来越大,在确保高层建筑物具有足够可靠度的前提下,为了进一步节约材料和降低造价,高层建筑结构构件将不断的更新,设计理念也将不断发展。
2.1结构材料高强度化
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结构面积占建筑使用面积的比例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一不合理状况,采用高强度钢和高强度混凝土势在必行。随着高强混凝土材料的研制和不断发展,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和韧性性能也不断得到改善。C80和C10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已经在超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使用。可以减少结构构件的尺寸,减少构件的自重,必将对高层建筑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高强度且具有良好可焊性的厚钢板将成为今后高层建筑结构的主要用刚,而耐火钢材FR钢的出现为钢结构的抗火设计提供了方便。采用FR钢材制作高层钢结构时,其防火保护层的厚度可大大减不,从而降低钢结构的造价,使钢结构更具竞争力。
2.2结构形体多样化
城市建设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建筑的功能需求更加深入,对建筑的体型要求也逐渐呈现多样化。高层建筑结构的复杂度和不规则度将会不断的呈现,例如建筑结构的平面形状会出现:矩形、方形、八角形、扇形、圆形、菱形弧形、Y 形、L 形等各种吸引人们眼球的形状,立面出现各种类型转换、外挑、内敛、大底盘多塔楼、连体建筑、立开大洞等复杂体型的建筑。
2.3建筑结构综合化
经合理设计的组合结构可取得经济合理、技术性能(如抗震性能)优良的效果,且易满足高层建筑的侧向刚度的需求,可建造比钢筋混凝土结构更高的建筑。因此在较高的建筑中,混合结构往往仍是合理、可行的结构方案,今后建造混合结构的比率将会越来越大。在强震国家日本,组合结构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其数量已超过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有:外包混凝土组合柱、钢管混凝土组合柱以及外包混凝土的钢管混凝土双重组合柱等多种组合结构。特别是由于钢管内混凝土处于三轴受压状态,能提高构件的竖向承载能力,从而可以节约大量钢材。巨型组合桩首次在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中应用,获得成功并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上海金茂大厦构中也成功地应用了巨型组合结构。随着混凝土强度的提高以及结构构造施工和施工技术上的改进创新,组合结构在高层建筑中应用将进一步扩大。巨型框架结构柱体体系以其刚度大,在内部便于设置大空间等优点,也将得到更多的应用。例如,上海证券大厦和香港的汇丰银行大厦。多束筒结构体系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已表明该结构体系在适应建筑场地、丰富建筑造型、满足多种功能和减不剪力滞后效应等诸多方面的优点,多束筒结构体系也将在超高层建筑结构实际工程中扩大应用。在钢筋混凝结构基础上,充分发挥钢结构优良的抗拉性能以及混凝土结构的抗压性能,进一步减轻结构重量,提高结构延展性。
2.4结构减震控制智能化
高层建筑结构必须妥善处理因风力、地震、温度变化和基础沉降带来的变形节点,而构造建筑结构的减震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高层建筑中的被动耗能减震有耗能支撑、带竖缝耗能剪力墙,被动调谐质量阻尼器以及安装各种被动耗能阻尼器等;主动减震则是计算机控制的,由各种驱动器驱动的调谐质量阻尼器对结构进行主动控制和混合控制的各种作用过程。结构主动减震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安装在结构上的各种驱动装置和传感器,与计算机相连接,计算机系统对震动和结构反应进行实时分析,向驱动装置发出信号,使驱动装置对结构不断地施加各种与结构反应相反的作用,以达到在地震或风的作用下减小结构反应的目的。目前,在美国、日本等国家各种耗能减震控制装置已在高层建筑结构中得以应用。在中国有部分高层建筑工程中应用了这种技术。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通讯设备以及各类办公电子设备不受震动干扰而安全平稳地运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结束语
现代建筑功能趋于多样性,高层建筑的体形和结构体系趋向复杂多变,趋向立体化,应运而生新的设计概念和结构技术的深化。高层建筑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对其建筑结构及结构设计的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高强轻质材料的出现以及机械化、电气化在建筑中的实现等,为高层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可以想见,未来的高层建筑结构不仅在可靠度与安全性能上大大增强,其科技含量也会越来越高。
参考文献:
[1]焦维,秦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问题探讨[J].科技致富向导.2011(27)
[2]沈芳.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科技资讯.2007(21)
篇3
【关键词】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对策
1.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的品牌建设特点
1.1 产业集聚区的内涵
产业集聚区是以若干特色主导产业为支撑,产业集聚特征明显,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产业结构合理,吸纳就业充分,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功能区。其基本内涵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项目)集中布局。空间集聚是产业集聚区的基本表现形式。通过同类和相关联的企业、项目集中布局、集聚发展,为发展循环经济、污染集中治理、社会服务共享创造前提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第二,产业集群发展。产业集聚区区内企业关联、产业集群发展,这是产业集聚区与传统工业园区、开发区的根本区别。集聚区通过产业链式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增强集群协调效应,实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特色主导产业集群或专业园区。
第三,资源集约利用。促进节约集约发展、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是产业集聚区的本质要求。按照“节约、集约、循环、生态”的发展理念,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提供示范。
第四,功能集合构建。推动产城一体、实现企业生产生活服务社会化是产业集聚区的功能特征。通过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中,依托城市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提高产业支撑和人口聚集能力,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
1.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的特点
产业集聚区品牌即区域品牌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指区域性产业的品牌,即区域性的产业内的产品给消费者带来的一种介于产品之上的一种消费感受,被消费者所认可,是区域中的各类同行企业的综合行为的体现,作为一群同类企业的公共产品,消费者可以由该区域联想到区域中企业的产品,比单独的企业品牌更模糊、更有号召力。它包含两个要素:首先是品牌效应,区域品牌归根结底是一种品牌,往往代表着一个地方产业产品的主体和形象,作为一种无形的产品魅力,对本地区的产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该地区内同类产业产品的美誉度、吸引度和忠诚度;其次是区域性,一般限定在某一特定的地区或区域的范围内,带有很浓厚的地域特色。其特点有:
1.2.1 经济规模迅速扩大
从2009年开始,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河南省开始谋划产业集聚区建设,全省规划建设了180个省级产业集聚区。据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7月28日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45.0%,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9.8%。同时,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的投资规模已达5460.88亿元,占全省投资规模的50.3%。
1.2.2 主导产业规模扩大
据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11月18日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势头强劲,今年1至10月份,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10131.05亿元,同比增长28.5%,增速高于全省投资增速5.1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为50.4%。其中,工业投资7323.79亿元,同比增长27.2%,高于全省工业投资增速8.5个百分点,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72.3%;基础设施投资1592.51亿元,同比增长32.1%,高于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9.3个百分点,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15.7%,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
前10个月,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在建项目7651个,占全省在建项目个数的36.3%。其中,亿元及以上项目5232个,占全省亿元及以上项目个数的55.2%,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2621个,占全省新开工亿元及以上项目个数的56.4%。全省产业集聚区亿元及以上项目完成投资8660.18亿元,同比增长38.0%,占产业集聚区投资的比重为85.5%。
1.2.3 集聚效应不断增强
各地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大力开展针对性招商引资,推动同类和关联项目集中布局,加快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2012年底,河南省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产业集聚区已达到100家,其中,超500亿元的达到10家,郑州航空港区超过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达到55个,比上年增加21个。
1.2.4 产业配套能力增强
河南各地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一方面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标准化厂,房、道路、水电气暖等,为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抓配套服务,包括企业急需的金融、物流、信息、人才引进培训、生活服务等方面,为企业生产和职工生活提供便利,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并围绕龙头企业集中引进更多的配套企业,帮助龙头企业实现配套生产本地化。截止2012年底,全省产业集聚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超过3500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1589平方公里,道路总长1.5万公里、标准厂房1.3亿平方米。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流动站50个,博士后研发基地44个。建成研发设计、职工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产品展示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340个。
1.2.5 龙头企业项目建设卓有成效
围绕产业集聚区内的龙头企业建设,各地政府一是盘活存量,二是扩大增量。2010年以来,河南省以产业集聚区建设为平台,通过实施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系列措施,结合各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加快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的步伐,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医药、电子信息、印刷包装等多个行业,一批龙头企业加速成长起来。同时,富士康、嘉里集团、华晨汽车、福建恒安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纷纷入驻产业集聚区。
2.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各地产业集聚区建设不平衡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如火如荼,成效显著,但是各地发展极不平衡。一些产业集聚区依托原有的产业园区,基础较好,发展较快,而一些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则由于起步晚,缺乏产业基础、配套不完善,开工项目和完成投资偏少,个别园区甚至尚未入驻项目。18个省辖市中,一些地市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市,其中,洛阳、安阳、鹤壁、新乡、三门峡、商丘、信阳和周口8个省辖市产业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快于全省。在同一地市,各产业集聚区的发展也不尽平衡。以南阳市为例,2012年内乡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02亿元,而南召县产业集聚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只有35亿元,工业项目完成投资最多的西峡县完成80亿元,而南召县只有30亿元。
2.2 产业集聚区缺乏品牌竞争力
在河南省的产业集聚区内,尚未有吸引国内外投资的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产业集聚区,在产业集聚区内也缺乏足以吸引投资的品牌产品。如我省马寨产业集聚区占70%的食品企业中,大都是传统性食品,很少有河南特色的品牌产品,在省内外市场缺乏竞争力,除了康师傅等少数品牌产品外,从总体上还缺乏品牌竞争力。我省是农业大省,长期发展的是传统产业,在企业资本、技术、品牌等高端生产要素积累方面比较薄弱,大多属于传统中低端食品加工,缺乏知名度和特色品牌,从而缺乏市场竞争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选择的变换要及时反映在集聚区定位的方向上,这样才能使产业集聚区持续稳步发展。
2.3 创新驱动力不足
由于河南省大多数产业集聚区处于筹建阶段,产业发展起点低、规模小,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实力不足。产业集聚区大多没有与科技服务产业相关联,缺乏创新机制和创新网络,缺乏研发机构和研发队伍,缺乏各方面人才的教育和培训体系,用于科技创新的费用比重低,产业治理结构落后、缺乏交流和互动,没有形成地区创新机制,产业集群自身的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影响。一些产业集聚区内,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在企业实力不足和外部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现实条件下,有能力斥巨资进行高科技项目开发和投产的企业寥寥无几。因此,总体上看,研发投入强度低,创新能力明显不足。
3.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品牌建设的对策
3.1 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企业品牌带动园区品牌
园区品牌的强弱体现在产业规模竞争力的强弱上,而产业规模竞争力的强弱则表现为龙头企业群的大小和强弱上。在园区企业集群内部,需要有一些强势企业重新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的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同时具有较好的产业支撑与配套条件,整个园区内的企业群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产出和较强的竞争力。因此,必须吸引和培育国内外著名企业,借助其品牌、网络、技术等优势拓展市场,寻求新的突破。此外,还应采取“扶大扶强”战略,通过组建企业集团、打造支柱产业、培育名牌产品,形成工业园区的强势品牌。
3.2 加强品牌报道,提升品牌知名度
要打造品牌,必须加强产业集聚区的形象宣传:通过媒体、网站、工业旅游、宣传区内企业发展典型等各种途径传播良好形象。由于企业集聚必须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集聚效益,因此有必要减少园区数量,扩大园区的集聚规模,以规模影响与提高知名度,并着力强化园区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网络。各工业园区重点产业的选择,应着眼于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集中力量发展某类主导产业甚至是某一类产业的某几个环节,形成差异优势。
3.3 创新品牌推介方式,丰富品牌推介体系
随着各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竞争日趋激烈,原有的关系招商、人情招商等方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政府应积极创新园区品牌的推介方式。实践证明,活动推介、关系推介、人员推介、中介机构推介、网站推介、传统媒体推介、以商引商、政府推介等方式都是有效的手段,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品牌推介方式的组合与创新,让更多的国内外知名企业了解园区。
3.4 促进集聚区品牌的区域延伸扩张
地区品牌的区域延伸是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所必需的。地区品牌的区域延伸策略是指在同一品牌下导入不同地区的相同产品或新产品。利用已树立起来的品牌,将品牌资产扩展到新的区域,可节省大量的品牌建立费用,提升竞争能力,扩大市场份额,获取超额利润。由于地区产业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大多局限于一定的地理区域或文化风俗群体,只有通过区域延伸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中国名牌乃至国际名牌。对于一些具有国际比较优势或国际影响力的地区品牌可实行跨国延伸,使产业区域优势转化为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宋歌.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企业活力,2011,6.
[2]吕玉辉.河南产业集聚区发展中的政府决策、定位与管理创新[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11.
[3]兰荣娟.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及政府作用定位研究[J].经济论坛,2012,11.
[4]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国家统计局,2011,4.
[5]冯伟.基于本地市场效应的产业集聚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评论,2011,3.
[6]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的指导意见.豫政〔2010〕34号.
篇4
[关键词]示范园区;招商引资;土地流转
中图分类号:S634. 1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65-00
黔西县水西观光农业示范园区是全省100个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园区建设资金需要量大,内容多,时间紧,任务重,找准切入点,采取有效措施,开好头、起好步,是园区顺利发展的关键。在建设中,从强化规划入手,多方筹集资金,采取措施保障入园用地,并在加强园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目前,园区建设稳步推进、进展良好。
一、园区概况
园区位于县城西北面,距省会贵阳117公里,园区规划占地面积3.3万亩,分为“一园四区”,即核心观光园、特色蔬菜示范区、精品花卉苗木示范区、农产品加工区、以土鸡等养殖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辖金钟社区、乌骡坝社区、大兴社区、合心村、高锦村。主导产业为蔬菜、名优苗木花卉,其中蔬菜10000亩,花卉苗木5000亩,总投资32171万元。拟通过建设,将园区打造成 “百里杜鹃”风景观光旅游目的地之一,打造成现代农业科普、培训教育和科技创新基地,打造成立足贵阳市、辐射成渝的无公害蔬菜和鲜切花生产基地和黔西特色农产品展示平台。到2017年,核心园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1%以上,达到36464万元,旅游农业年均收入达70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率23%,达到1.2万元,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县平均水平高50%以上,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6家、组建专业合作社9个,建成研发楼及培训中心3000平方米,销售市场1个400平方米,蔬菜花卉繁育大棚20亩,智能温室及生态餐厅5000平方米,建成生态停车场、垂钓中心各一个总面积13000平方米,冷库2000平方米;建成高标准种植基地建成1.422万亩,全年产量达0.9万吨;养殖生产基地已初具规模,存栏猪、牛、羊0.906万头(只),家禽2.6万羽;出栏猪、牛、羊0.18万头; 园区总产值达4352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27000万元,销售利润11220万元。
二、建设特点
1.园区建设资金需要量大
照规划建设内容的投资估算,所需资金为32171万元,其中乌骡坝观光农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投资14264万元;优质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投资7739万元;无公害特色蔬菜园建设项目投资1556万元;农产品初精深加工基地建设项目投资4283万元;优质畜禽养殖基地建设项目投资4329万元。
2.园区建设内容多
园区定位为以发展蔬菜、花卉为主的特色观光园,除建设1万亩蔬菜、5000亩优质花卉苗木基地外,尚需进行观光园、农产品加工区、以土鸡等养殖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并配套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单个项目达110个之多,核心区项目就达40多个。仅就道路就有11条,长达35公里。
3.园区建设时间紧
园区要求在2017年前全面建成,仅2013年,就要求完成5000平方米智能温室、5公里观光路及排水沟、7000平方米生态停车场、园区大门、120亩避雨葡萄、2000平方米组培大楼、200亩蔬菜标准园建设,时间紧、任务重。
三、发展路径
1.精心规划
抓好规划设计是园区建设的前提和基础,为高起点、高标准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编制单位与黔西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可行原则,突出规划个性特点,科学设置规划项目。一是在项目设置上,突出“三个结合”。主导产业设置与休闲观光有机结合,在主导产业功能设置、基地建设中充分注重融入园林艺术的理念,将蔬菜、花卉产业设置的9个项目基地打造为个性各异的旅游景点;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农业理念的结合。在项目设置上充分体现了新技术、新设施、新品种的使用,同时将水西彝族文化和当地布依文化、农耕文化融入规划之中,如在建中的水西民族文化广场及布依文化演艺中心等均按这一规划理念进行打造;突出当前发展与中远期相结合。规划近期以核心区休闲观光餐饮业、避雨葡萄新品种的引种试验、优质蔬菜新品种建设为主,中期全面进行推广示范,远期全面辐射推广,从而推动全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二是在规划的方法上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现场调研及资源评估论证环节。在规划之前,编制单位派专家组亲临实地调研,对园区自然、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认真分析评估,在此基础上准确定位园区的功能,科学布置园区的项目。项目设计环节。园区项目设计本着实事求是、科学可行的原则进行设置;规划成果意见征求及评审环节。项目规划结束后,将规划文本在县内广泛征求意见并由县政府组织初评,最后提交市联席会议进行评审。
2.强化资金投入,破解资金制约瓶颈
资金投入是园区建设的根本也是保障。为充分调动入园企业的积极性,县政府和各部门在财政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多渠道筹集4085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使入园企业更加坚定信心,迅速启动园区项目建设,目前入园企业已投入资金近19700万元,共计开展了园区6个大项目、21个子项目建设,工程进展快,质量好,积极性极为高涨。
3.加快土地流转进程,破解土地使用瓶颈
土地供给是园区建设的前提条件,也是土地建设中的难题。水西观光农业园区的做法是:准确把握好两个政策,正确处理好两对关系,注重三个环节。在把握政策上,县政府及县直相关部门组织参与园区建设的干部群众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法》和《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农业部47号令)及相关细则,在此基础上制定结合本地实际的土地流转及征用方案,使土地流转工作有序依法进行。在土地流转中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正确处理土地出租人与承租人的关系。为充分保证出租人生活及就业所需,土地承租方本着让利于民的思想,与农户进行土地出租价款商谈,土地流转价格应得到绝大多数群众同意,并建立土地款逐年递增机制。另外,入园企业项目建设中同等条件下应优先使用土地出租人劳动力,让其失地而不失业。水西观光园区按照旱地600元/亩、水田700元/亩进行土地流转,每三年递增5%,加之土地流出农户近半年来在园区打工获得稳定收入,得到了群众普遍赞同。二是正确处理好群众当前生活与长远发展的关系。园区土地出租农户近期通过获得土地租赁费及在园区打工收入为其生活来源,为从长远让群众生活更加有保障,园区当地政府按照国家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国家政策性保险的有关规定,对当地群众实行应保尽保,同时加强对土地出租农户青年劳动力的就业培训,有计划地进行劳务输出,使群众在生活上有保障,就业上看到前景。在土地流转的环节把关上,重点抓好面积测量、合同签订、资金兑现“三个环节”,即在土地面积量算上,由测算人牵头召集土地出租农户、承租人、村委会及群众代表参与。量算数据现场认可,现场登记签字;在合同签订上均采取委托流转办法,由群众出据委托书,并与村委签订合同,最后由村委统一与承租方(公司)签订流转协议;在资金兑现环节上,采取先公示后兑现办法,对公示有异议的及时予以复核。由于土地流转程序规范,严格执行好国家政策,园区近半年来相继流转土地达7000余亩,及时保证园区企业用地所需。
篇5
关键词:社区,社会化
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下面浅谈一下社区建设社会化。
1.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合义
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含义有二,一为社区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即社区成员,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图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二为社区建设必须依靠社会才能发展。社区建设就是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来强化社区的功能,发展社区的事业,它在开辟财源、兴办项目、组建队伍、组织实施等方面都需由社会办和社会管,单位、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是它生存的基础,单位、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它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建设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它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的支持。从社区建设适应社会需要与依靠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看,两者是互相连接,互为因果的,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即服务于社会和依靠于社会的结合,社区建设才能真正走上社会化之路。
2.社区建设工作走向社会化的必然性
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是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社会性,一方面是指社区建设工作除要发动社区群众以外,还须动员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包揽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是指它的工作面向社会,面对群众,凡是围绕社区而开展的工作,无论其属于物质的,还是属于精神的,均包括在社区建设之中,也就是说,它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内容是多样化的,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工作,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论文参考网。所谓群众性,是指社区建设工作在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由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通过互助,自己动手办起来的,并实行以自治为主的管理形式,其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政府的职责是扶持,而不是包办。只有群众的参与,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区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在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地发展。由此可见,由于社区建设有着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必然会推动社区建设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网。
3.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表现
社区建设社会化包括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1.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工作生存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发展于社区,它是社区内单位和居民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体,它的主体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客体也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从广义而言,社区内全体成员都一身二任,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决定了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2.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论文参考网。管理工作的社会化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基层管理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基层管理机构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既有政府或者它派出机构的负责人,社区内各单位、团体的负责人,也有社区内的居民代表,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二是宏观管理的社会化,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管理机构,也是由各种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组成,在对社区建设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团体的协作配合。由此就决定了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3.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为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离不开相应的财力、物力作基础,从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来看,这笔费用将是很大的,仅靠政府独家包揽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应该的,应依靠社区的力量和资源加以解决。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实现资金来源的社会化。
4.实现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方法
(1)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的问题。为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街道、居委会可从加强服务入手,因地制宜,帮助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解决一些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逐步培养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以激发起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开展社区建设打好基础。(2)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帮助,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协调合作,统筹规划,要注意向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宣传开展社区建设的意义,使这些社区成员能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建设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是自己的事,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社区建设能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3)坚持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社区建设的管理机构,应由社会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其成员不仅要来自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各企业单位,也要来自社区内的居民,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政府只能给予指导、组织、协调,而不能包办,以真正实现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
篇6
(一)涉及面广,档案类型丰富从档案的形成部门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不但涉及各级相关行政监管审批部门、镇乡、行政村,还涉及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从档案形成的门类来看,既产生大量的文书档案,还产生大量的基建、会计、声像等类型的档案;从档案形成的载体看,既有纸质载体的档案,还有电子档案、实物档案等。(二)更加强调时效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往往采取的是政府和大型企业合作建设的方式,在建设的时间节点上,体现了时间紧、节奏快、环环相扣的特点。具体到档案管理工作上来说,由于相关档案材料都是随着建设过程的推进而产生的,因此同样体现出较强的时效性。这就要求文件材料的收集归档要及时跟进,否则就很有可能造成永久性的遗失。(三)对专业性的要求更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无论是文书、基建、设备档案,还是声像、会计、电子、实物档案,每一门类档案都有其特定的形成规律和特点,而且这些规律和特点往往隐藏在一定现象的背后,需要实践者要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具体来说,这些档案的收集整理不但需要掌握较强的专业基础,而且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把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具体的工作实践相结合。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重视程度有限,档案管理力度尚待提升。当前,北京市一些地区的镇乡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作为最紧要的任务去落实,但是他们并没有将档案工作列入其中,没有把通过档案验收作为新社区竣工验收的前提。从行政村的情况看,部分行政村的档案工作尚未形成正常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行政村领导对档案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档案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档案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档案管理所需的人、财、物均无法得到很好保障。新社区建设时,由于原行政村拆除,临时的办公条件有限,档案保管的设施设备跟不上,普遍存在档案管理措施不力,保管条件差的现象。如有的行政村档案室地方狭小,致使档案无法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只能分散保管在各办公室,遗失、废弃、虫蛀等风险较大;有的行政村档案无专人管理,柜子不上锁,谁都可以随意查阅和利用档案;有的行政村档案资料零散存放,日常工作中档案资料谁用谁管,中间如果出现人员变动,很容易造成档案资料遗失。(二)缺乏有效监督,档案收集不到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工作与日常的农村档案工作存在较大差别,无论是产生的文件材料数量,还是档案的门类都远超过日常农村档案工作中产生的文件材料。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这些行政村并没有根据工作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本单位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导致许多有归档价值的文件材料都散落在各部门中,没有能够及时地收集归档。此外,新社区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明确的任务分工,相关部门对合并村镇的地物、地貌、重要建筑、文物古迹等原貌,没有足够的记录存档意识,致使这些重要的信息不能较好地留存下来,造成永久的遗憾。(三)档案移交不规范新型农村社区建成后,无论是由一个行政村转化而来的,还是由几个行政村联合建成的,原行政村的所有档案都应该移交给新成立的社区保管,然而目前仍存在档案移交不按程序办事,交接时档案底数不清,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字的也不签字,交接手续不严密、监交工作不严格等问题。甚至出现相关档案不移交或不按期移交,移交的档案不完整等现象,这样很容易造成移交的档案既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原行政村的基本职能和历史全貌,又不能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进行全程留痕。
三、做好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乡镇作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牵头单位,从开始就应把档案工作列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计划中,与社区建设的各项工作统筹规划,保障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同步开展。区档案局与乡镇应指导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单位、各部门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标准,使工作制度覆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收集、保管、利用、移交等各个环节,形成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档案管理人员岗位责任制、文件归档制度、档案借阅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等规章制度。各单位、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认真分析并及时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环节业务文件资料及照片、音像、实物和电子文件的收集力度,集中统一保管,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档案文件完整、准确、系统、有效;要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档案管理责任落实到岗、到人,切实加强社区档案保管工作,档案库房应确定专人负责管理,档案管理人员要切实履行管理职责;要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采取各种防范措施,切实做好防高温、防潮湿、防光、防尘、防有害生物(霉菌、虫、鼠)、防火、防盗等工作,确保档案的安全保管。(二)加强监督指导,保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文件材料的完整收集区档案局可以联合乡镇,依照“提前着手、提前介入、减少散失”的原则,即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工作的特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档案规范管理基本要求,编制一些易懂、易操作的教材,可以通过微信、QQ等手段,采用一对一指导等方式,积极帮助各单位、部门档案管理人员学习掌握档案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做到全程督查,随时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确保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门类、载体文件材料收集的齐全完整。同时,区档案局要指导行政村科学编制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的文件材料的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表,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全部纳入归档范围,科学划分保管期限,使各单位、各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知道哪些文件材料应该被收集。行政村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各临时机构的兼职档案管理人员,要依据修订的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表,认真做好本单位、本部门产生的文件材料的收集工作。如乡镇牵头负责部门,重点加强收集诸如市、区县、乡(镇)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案、办法、通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形成的建设规划平面图、鸟瞰图、宣传资料、统计报表、工作小结、工作台账及有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各种信息等;参建施工部门要重点加强收集诸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地质勘探、规划设计、图纸报表、工程质量管理等;行政村要重点加强收集诸如群众入户登记、房屋丈量评估、征求意见书,新住宅楼的建筑与结构施工测量记录、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过程验收、竣工图,新住宅楼的电、暖、水、煤施工记录、施工试验、过程验收、竣工图,太阳能热水系统工程、陶瓷等施工材料构配件检测报告、进场检验、设备开箱检查的文件材料等。此外,乡镇牵头部门还应指定相关部门人员注意拍摄留存好行政村拆迁及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有关声像和照片资料等历史原貌等资料。(三)严格把握移交全流程,做好档案的移交工作。原行政村所形成的档案移交给新成立的社区前,主要做好以下五项工作:一是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账物相符、心中有数;二是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三是要注重收集散存在各部门工作人员手中的文件材料;四是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五是撰写档案移交说明。在正式移交过程中,要做好档案交接监督工作。档案交接监督工作对档案交接起着鉴证和监督作用,档案交接监督人员要认真履行职责,坚持原则,按程序办理。交接双方在交接监督人员的监督之下认真做好移交、接收工作,做到账物相符,手续齐全,并要在交接文据上注明交接时间、地点和监交人、移交人、接收人的姓名职务及移交清册、页数等。移交文据一式三份,移交人、接收人各执一份,单位存档一份。交接工作结束之后,移交人、接收人、交接监督人应在移交文据上签字盖章,以示对交接工作负责。
作者:钱海峰 单位:北京市档案局
参考文献:
[1]张明琴.社区档案管理对策探讨[J].总裁,2009(7):105-106.
篇7
部分农村社区“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
十七大提出,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对城市社区我们比较熟悉,但农村社区就相对陌生了,农村社区是怎么定义的?
社区是现代社会的细胞。一般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以共同意识和利益为纽带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城市是指居民聚居的街道、院落和小区;在农村是指自然村落即行政村。具体地讲,农村社区就是聚居在城镇以外的,以从事第一产业(农、林、牧、副、渔业及其加工产业)的人口为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农村社区既包括农村居民生活的自然区域环境,也包括在这些辖区内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活动的社会群体。
农村社区有什么特点?
与城市社区相比,农村社区的内在凝聚力更强、生产功能更突出、生态地位更重要。在城乡统筹的进程中,农村社区会出现分化。其中一体化进程中受城市化或城镇化影响较大的行政社区村,其村的建制虽然存在,但“农”的色彩将越来越淡。如成都市锦江区的红砂村、温江区的红旗村等,正在向涉农街道转变,其发展趋势是城市化。还有一些社区虽然是农村,仍是以土地为主要的生产资本,但第一产业的重要性和比重已大大降低;居民普遍身兼多业多职,社区内有数量不等的流动人口;辖区内有了外来的企业、单位等,这是属于城郊型的农村社区。还有相当多数的以农为主的农村社区,其建设目标是坚持村民自治,改善生产和居住条件,建设安居乐业的生态家园,今后的发展趋势是基础设施齐备、公共服务完善、生态环境良好、人口规模和密度减少的现代农村。
我国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情况如何?
中国城乡二元的特征在社区发展中表现得特别突出。在城乡分治的社会管理体制下,城市社区的发展得到了更多的公共资源和政策支持,而农村社区的发展直到*年以后才开始逐渐获得公共资源和政策的支持。从全国范围看,“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刚刚起步。*年以来,江西、湖南、湖北等地先后开始推行“农村村落社区建设”,从“农村社区发展”着手进行制度创新的探索。*年国家民政部在215个县开始进行农村社区建设实验。但到目前为止,国家层面的农村社区建设政策体系还没有形成,还有待于各地的创新和探索。就区域发展而言,农村社区是否能够像城市社区一样获得同样的发展机会和发展条件,是农村发展能否与城市发展并驾齐驱的关键,也是城乡二元结构能否从根本上得到破解的关键。
不能以新农村建设取代农村社区建设
有人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包括了农村社区建设,还有必要提农村社区建设吗?
很有必要。社会建设需要从社区开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也应从农村社区开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以“新农村建设”取代农村社区建设。社区建设要解决的是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问题,是社区内的矛盾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农村社区建设同样应该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我们还应避免哪些认识上的误区?
首先,农村社区建设不是“社区拆迁”,而是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需要和社区的需求,在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协商合作下进行的社区规划和社区建设,是在原社区的基础上进行的区位调整、结构调整、公共设施建设和原居住环境的改建,以及社区组织结构、管理机制、服务机制等诸多方面的改变。其次,农村社区建设不应是“政府行为”,而是在村民委员会的领导下,在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广泛参与下,根据社会条件的变化对农村社区结构的重新调整,包括社区区位、人口户籍、产业、组织、管理和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建设。再次,农村社区建设不单是盖房修路、建公共服务设施、搞绿化美化等硬件建设,而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社区的全面建设,尤其是“软件”———制度和能力的建设。最后,农村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自身的发展建设过程,还是国家“城市反哺农村”,“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尊重农民的民利”,“缩小贫富差距”等公共政策的落实过程。
农村社区建设需要制度创新
农村社区建设能否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对其经验进行复制呢?
由于农村社区的特殊性,其建设目标、路径和建设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因此,农村社区建设不可能走城市社区建设的路子,也不可能简单地“全覆盖”、“一体化”———把在城市社区建设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套用到农村,把城市社区建设的政策照搬于农村,将违背农村发展实际,既不合理,也不可行。
就农村社区建设,请您提出建议。
农村社区建设的第一步就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根据区域发展需要以及村民的愿望,在有条件的社区,以现有社区———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基础,由村民委员会牵头,组织本辖区居民,通过民主协商,提出制定本社区的建设计划。要在城乡统筹的制度框架下,进行更积极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建立城乡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覆盖城乡的基础设施及其管理体制,建立城乡均衡化的公共服务保障体制,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城乡统一的户籍制度,以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篇8
一、指导思想
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充分运用政府、社会的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加强源头管理,形成公众参与安全社区建设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健康水平,促进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按照“试点先行、分级创建、逐步推广”的原则,从2012年开始,在全县开展以乡镇为主体,县安监局联合交通、交警、消防、卫生、公安、民政、文体、劳动等相关部门予以业务指导的创建安全社区专项行动。争取2013年创建1个省级安全社区,2014年创建2个省级安全社区,2015年创建3个省级安全社区。
三、实施步骤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持续的过程。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采取创建标准从高要求、从实制定,分动员部署、创建试点、全面推进和考核验收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即日起至2012年月)。做好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备,制定下发《县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学习宣讲安全社区理念和创建标准,学习外地安全社区创建经验,对试点社区各级相关人员进行全面的培训,促进试点社区尽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研究、协调安全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安全社区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等,摸清相关的人文资源,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
(二)试点创建阶段(2012年月至2013年6月)陵工业开发区是县政府确定的第一批试点单位。对此,陵工业开发区应落实创建工作具体机构、指定分管领导,配备相关人员和经费,动员辖区内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开展创建工作。其它各乡镇也要根据辖区实际,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做好准备。县安办应加强协调,做好指导工作,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中好的做法,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为我县安全社区建设的推广工作积累宝贵的经验。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6月-2015年12月)在总结安全社区创建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县全面推进,每年分批启动安全社区创建活动,逐步达到总体目标。争取到2013年创建1个省级安全社区,2014年创建2个省级安全社区,2015年创建3个省级安全社区。
(四)考核验收阶段(2015年5月-2015年8月)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安全社区创建活动进行考核验收,并做好申报工作,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扎实推进。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强统一指导和协调,是搞好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经研究,决定成立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设在县安办。
成员由安监、交通、交警、消防、卫生、公安、民政、文体、劳动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安办负责安全社区创建综合指导协调及日常工作。其他各部门结合本部门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相关工作统一安排到安全社区创建之中,积极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提供服务和指导。各乡镇(开发区)也要成立相应的安全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领导机构和人员,保障必要的活动资金,组织学习国家关于《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省安全社区管理办法》(试行)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掌握安全社区建设标准和程序,切实做好本辖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县政府将把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情况纳入各乡镇(开发区)和各有关部门年度安全生产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
(二)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各乡镇(开发区)要围绕辖区安全生产工作重点,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参照国家安监总局《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在摸清社区安全管理存在的薄弱环节及重点控制的危险源,掌握社区人群伤害的趋势与分布特点,明确高危人群、高风险环境、弱势群体的基础上,重点考虑交通安全、消防安全、工作场所安全、家居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安全、学校安全、公共场所安全、体育运动安全、涉水安全、社会治安、防灾减灾与环境安全等,确定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目标,并认真制定实施方案,于2012年月30日前将方案报县安办。
(三)建立机制,完善措施。安全社区建设具有较强科学性、广泛实践性,涉及区域诸多方面,社区与相关部门要采取有力的保证措施,建立起规范高效的安全社区建设管理和运行机制。一是要建立安全社区投入机制。各乡镇(开发区)应落实安全社区建设专用资金,加大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投入;同时,要广泛发动社区各界,支持对安全社区建设的有效投入,以形成县、乡镇(开发区)、社区各界多元化筹资投入机制,确保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安全促进评估机制。根据安全社区建设的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制定实施针对安全社区建设计划和干预项目的考核评估机制。三是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咨询服务机制。集合社区内外的人才资源,聘请热心安全社区建设并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专业人士,建立专家型志愿者队伍,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咨询和指导,保障安全社区建设在科学指导下拓宽领域、快速发展。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实施时间长,需持续1-2年才能达到评定条件,其中,国家级安全社区的创建时间更长,一般至少要3年时间。经评定认可后,还需要坚持持续改进。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在建立管理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更要注重长效建设,不断完善改进措施,保障运行持续有效。
篇9
一、指导思想
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遵循“安全、健康、和谐”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立足“安全服务、持续改进”的原则,围绕建设南部副中心和安全发展型城市,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安全文化和社区环境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成员的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安全事故和人员伤害,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和社区和谐因素,为实现我县的跨越式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营造良好的安全生产环境。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末,全县建设10个以上市级安全社区,其中,力争创建“省安全社区”2个、“全国安全社区”1个。
(二)具体目标:各镇(区)要积极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自行选定1-2个社区,作为创建市级安全社区试点。2012年底前,全县要有市级命名的安全社区单位,2013年底前,全县要有省级命名的安全社区单位。2015年底前,争创一个国家级安全社区。
三、组织领导
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负责组织指导全县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协调推进全县安全社区创建。
各镇(区)政府全面负责本地区安全社区建设工作,加强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县安监部门要联合交运、公安、民政、人社、文化、卫生、交警、消防、电力等相关部门加强具体业务指导,积极推进安全社区建设,做好安全社区命名初审和推荐工作。
四、工作重点
坚持自主、务实、引导和“试点先行、分级创建、逐步推广”的原则,全力推进安全社区的创建工作。加强城区安全社区建设,推动农村安全社区建设,着力开展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安全社区建设,做到统筹规划、重点突破、有序推进。
各创建单位要按照《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严格落实《国家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AQ/T9001-2006)、《安全社区评定管理办法》(附后),组织实施创建。
五、工作步骤
安全社区建设是一个系统、长期、持续的过程。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拟采取创建标准从高要求、与省、市级同步启动,创建层次并行推进,力争尽早、尽多的社区达到国家、省、市级安全社区的要求。具体工作分为动员部署、创建试点、全面推进和巩固提高四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即日起至2012年7月底)
做好推进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准备,制定下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层层动员部署;学习宣传安全社区理念和创建标准,学习外地安全社区创建经验,促进试点社区尽快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进行调查摸底,了解社区建设的总体情况,研究、协调安全社区建设与社区建设的关系、安全社区建设与平安建设的关系等,摸清相关的人文资源,为启动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打好基础;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开展全社会的广泛宣传,积极营造安全社区创建氛围。各镇(区)按省、市、县的要求,制定本地区安全社区建设具体实施方案,确定试点社区,并上报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
(二)创建试点阶段(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
各试点单位按照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方案、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等组织实施(试点)创建工作,落实创建工作的负责领导和具体工作机构、人员和经费,切实做好试点工作。根据实际情况和各类社区特点开展试点工作,提高全员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和减少各类事故与人员伤害。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将适时对各镇(区)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进行督查、抽查。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3年-2014年)
县政府安委会办公室在总结安全社区创建试点的基础上,召开全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总结推广各镇(区)安全社区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县各镇(区)推广实施。推荐条件成熟的社区参加“全省安全社区”的评选。
在全县全面推进,每年分批启动安全社区创建活动,逐步达到总体目标。争取到2013年底前,创建1个以上省级安全社区,2015年底前创建1个国家级安全社区。积极创建国际安全社区。
(四)巩固提高阶段(2015年)
2015年,实现以公众参与为重点的社区安全促进机制,安全社区创建工作覆盖全县所有镇(社区)及重点行业和领域。
六、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基础工程,是加强安全生产基础管理的重要工作。要深刻认识安全社区创建对我县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将起重要促进作用,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推进我县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安全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加强统一指导和协调,是搞好安全社区建设的组织保证。各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广泛发动,精心安排,科学规划,落实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的责任和措施,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实施,确保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取得实效。
(二)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开展安全社区创建工作是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社会实践,各镇(区)要把安全社区建设纳入政府工作日程。要建立安全社区建设激励和约束机制,将其纳入绩效考核和目标考核内容。对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效果好,群众满意度参与度高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要把安全社区建设计划纳入地方财政支持范围,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人、财、物等条件保障。要加大工作协调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及时反馈情况,扩大社会宣传,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安全社区建设的良性推进机制。
(三)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各镇(区)、各单位要研究拟订安全社区建设发展规划,着力从完善机制、规范管理入手,制订相关实施要求和管理办法,为安全社区建设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资源支持和物质保障。要切实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健全全员培训、绩效考核奖惩、事故隐患排查整改、政务公开和接受社会监督等方面的制度,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和安全文化建设,将其与安全社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源,实施综合治理。
篇10
【关键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情况;问题建议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和创新社区服务管理,基本实现社区建设规范化、村庄管理社区化,逐步实现城乡社区服务管理一体化;积极稳妥地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健全管理体制,从而构建人文和谐的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促进城乡交流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此,笔者就豫东北地市的濮阳县、清丰县、南乐县、范县、台前县和濮阳市的华龙区、高新区这五县两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情况
1、农村居住特点
(1)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仅为32.8%。城镇化水平低于全国14.7个百分点,低于全省6.4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077元,比全国人均纯收入低842元,比全省人均纯收入低447元。受经济条件制约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住房绝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修建的,其中大部分为砖瓦房和平房,约占总建筑面积的90%以上。部分村庄内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多数村内道路尚未硬化,医疗卫生设施功能不全,缺少文化设施,环境卫生质量差。
(2)村庄空间分布零散。五县两区共有85个乡镇,3090个行政村,面积4188平方公里,总人口3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0多万人。农村村庄一般都是临水或沿路而建,村庄规模和集聚度较小、数量较多、空间分布零散。临城区和集镇区周边村庄分布密集,2—4个村庄相互胶着,边界不分。随着村庄的向外扩张,农村住宅制度未能做到“批新交旧”,当新宅建成之后,老宅自然废弃,空心村现象比较明显,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3)新型农村社区多为一村一社区。目前所建的社区大多是在原村基础上改造,几个村联合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所占比例较少。
(4)高标准社区尚未成型。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刚刚起步,效果不明显,多数社区还处于规划阶段,公共配套设施还没有到位,示范带动能力不强,效益不明显。
(5)新型农村社区多分布于城市近郊和产业聚集区周围。近郊村和园中村在新型社区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6)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村社区建设较快。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村建设的电光源工业园区,入区企业16家,安置劳动力1.2万人,利税达亿元。2010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6万元,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其新型农村社区已初具雏形,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建成了文体广场、高标准的幼儿园和学校,投资9000万元建设了社区医院和集职工培训、餐饮、娱乐、购物于一体的服务中心。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模式
(1)整村搬迁模式。主要是通过上级政策扶持、社会帮助、群众自筹等方式,集中利用国家、省扶贫资金,选择条件较好的地方统一搬迁建设住宅区。该住宅区安置了9个村庄2178户的居民,涉及人口8704人,且道路、排水、学校和医院等已建成。
(2)旧村改造模式。在传统村庄的基础上就地进行重新规划,将原来居住布局比较分散、基础设施比较落后的村庄进行拆旧建新,由村集体筹措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按照规划自拆自建新型农村社区,从而彻底改变村庄的旧面貌。
(3)村庄合并模式。将几个地域相近的传统村庄通过整合形成一个新型农村社区,依靠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进行公共基础设施投入、统一土地整合、制定各种优惠政策等加以推进。高新区的20个新型农村社区都属于村庄合并模式。
(4)土地综合整治模式。主要依靠土地整理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相关涉农资金,通过村庄用地整理,将原本分散零乱、功能落后的自然村庄调整、缩并,促进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该模式不仅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而且有利于改善村容村貌,拉动农村消费,实现土地大规模流转。
(5)中心城镇吸纳模式。主要结合中心城镇建设,在镇区规划新型社区,高标准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吸引周边居民入住乡镇驻地的农村社区。
(6)产业园区带动模式。统筹规划聚集区、“园中村”和园区近邻村的建设,统筹布局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住宅小区,解决“园中村”居住混乱、生产混杂交叉、土地浪费等问题,形成产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条件同步改善的良好局面。
(7)城中村改造模式。在城市中心城区、郊区的农村集体土地上,按照城市建设用地区域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配套设施,建设城市化标准的新型农民住宅小区。华龙区孟轲乡孟轲集村、高新区的17个城市社区等均属此模式。
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简单的合村并点不具有吸引力
目前农村住房已经经过几轮更新翻建,在面积标准、功能等方面已基本满足了居住要求,而且大部分自然村已通公路,电力电讯基础设施网络已基本形成。然而,撤并自然村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农民在付出昂贵的经济代价后,发现社区建设水平与一般自然村的差距不明显,村民的居住条件没有本质改变,因而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2、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缺乏统筹考虑
受土地制度的影响,土地调整困难,村庄之间更缺乏统筹安排和协作。基础设施以行政村为单元建设,缺乏统筹考虑,且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多个单位和部门,新农村建设的多项资金由多个部门管理,而且各有运作体系,互不通气,缺乏沟通协调,难以形成工作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