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3-05-18 17:0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两化融合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4年年底,全省轻工联社系统规模以上企业6592个,从业人员116.68万人。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927.90亿元、利税总额1502.23亿元、利润总额961.0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8%、7.88%、5.93%,均高于全省工业平均增幅。有六个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同行业名列前茅,其中家具、工艺美术排名第二位,塑料、五金排名第三位,家用电器排名第四位,皮革排名第六位。轻工联社系统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工业的10.51%,占全国轻工的6.76%。
一年来,省联社紧紧围绕行业经济运行分析、产业转型升级、两化融合、市场开拓、工艺美术、人才培训和服务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任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继续做好经济运行调度分析。按照省经信委部署,做好每月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对行业总体情况、重点子行业规模以上企业运行情况、主要产品产量情况和行业经济运行特点进行重点调度分析,参加省经信委组织的每季度经济运行分析会议,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建议。省轻工信息所开发的“山东省轻工集体经济运行及预测预警系统”已通过省经信委评审验收,对经济运行分析发挥了积极作用。
2.加快结构调整,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转型升级工作是省委省政府在2014年年初确定的工作重点之一,根据省经信委统一部署,省联社组织行业协会和重点企业,在充分凋研的基础上,分别编制了家具、家电两个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郭树清省长亲自主持召开家具产业转型升级座谈会,对家具行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转型升级方案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联社和协会大有可为。目前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已由省政府办公厅正式,实施方案对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将产生积极推动作用。
3.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省联社高度重视两化融合工作,领导多次带队深入基层进行调研,按照省经信委要求撰写了省联社两化融合调研报告并提供8家企业两化深度融合典型案例,推荐的5个项目全部列入山东省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重点项目。
2014年10月份,中轻联与省联社在济南联合召开轻工业两化深度融合经验交流会,工信部、中轻联、省经信委领导及相关代表共14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过企业经验交流、专家专题授课和现场参观学习等方式,以点带面,全面促进了我省轻工企业两化融合发展。
4.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助力行业发展。组织行业企业参加“好品山东”网销平台,目前共有150家企业成功入驻。继续培育和优化品牌展会,先后举办了青岛国际家具及木工机械展、工艺美术精品展、青岛国际皮革鞋机鞋材展等6个大型展会,这些展会行业特色明显、形式多样,极大提升了企业品牌形象和产品知名度,青岛国际家具展、工艺美术精品展已成为全省工业系统重点品牌展会。
5.突出抓好特色工作,促进工艺美术行业传承发展。根据2013年12月省政府246号文件,省联社承接全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经过精心组织筹备,顺利开展了第四届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工作,从近400名申报人员中评选出130名省工艺美术大师,取得良好效果。为支持和鼓励不具备规定学历或资历、确有真才实学、工艺美术贡献特别突出的人员,破格申报工艺美术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省联社与人社厅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艺美术专业职务资格评审体制促进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出台后,得到广大工艺美术行业人才的拥护。充分发挥省联社工艺美术高评委和中评委的积极作用,为行业输送中高级人才,促进了全省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
2014年年底,省联社组织召开了全省工艺美术行业工作座谈会。学习贯彻国家、工信部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研究分析当前工艺美术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座谈交流工艺美术行业的工作经验和发展建议,提出了加快促进我省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省联社牵头组织的《中国工艺美术全集・山东卷》的编撰工作正式启动以来,省联社积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目前该项工作正有序进行。
6.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在省人社厅的大力支持下,省联社组织的家电、工艺美术、皮革和五金四个行业省级一类技能大赛圆满完成,为行业和企业提供了高技能人才。继续做好了技师、高级技师、首席技师的评选审报工作。
五金协会完成了2013-2014年山东省五金行业人才培训中级工毕业班、高级工毕业班的职业技能鉴定和发证工作,培养中高级人才260余人。皮革协会组织人员参加全国首届制鞋工职业技能竞赛,金猴集团2名选手囊括冠亚军,并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省家具协会举办了2014家具终端销售经理培训班。家电协会以协会职业鉴定所和维修委员会为平台依托,为海尔集团等多家单位鉴定中、高级工近200人,培训空调安装高空作业人员240余人。
7.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加强山东轻联网、《山东轻联信息》专刊的建设和管理。多家市联社行业网站运行状况良好,行业刊物数量增多、质量提升,为宣传行业企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篇2
关键词:实践教学,建筑学,城市设计,教学改革
0引言
“城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要求设计师能够始终以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去思考设计对象,能够从社会经济、地域文化、绿色生态等角度切实地去应对现实社会环境中的具体问题,城市设计是联系城市规划与建筑学的重要纽带。城市设计理论及实践发展至今,在指导中西方城市建设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城市特色营造、传统风貌保护、老城区有机更新、新区场所空间营造等方面[1]。城市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其课程体系通常包含城市设计概论(理论课)、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设计实践课)两门主要课程以及城市设计相关专题。目前的城市设计教育延续传统的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学生较为注重设计对象的空间形态,注意力和着重点大多落在建筑空间及形态组合的“创新”上,而相对忽略甚至无视周边城市环境、居民风俗习惯及地域特色的传承与延续。实践活动为城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就设计实践层面而言,主要分为三个大的层次:1)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概念性城市设计、总体城市设计等;2)详细规划层面的地段级城市设计、街区级城市设计、旧城有机更新等;3)具体建造层面的城市小品、广场、公园景观等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等。当前,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如何结合具体设计项目,加强设计实践环节,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状环境、挖掘历史文化、传承地域特色,充分理解城市、建筑与人相互之间的互动关系,是当前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议题[2]。
1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城市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面貌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许多“奇奇怪怪”的建筑在全国各城市不断涌现,其与周边整体环境、历史文化特色的不相协调也越来越多地被公众关注,不断挑战着公众的审美底线。因此,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的建筑实践往往容易走入误区,忽视宏观的城市环境,而沉迷于建筑单体的创作。因此,建筑学专业教育中应加强“城市思维”的培养,而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城市设计”获得了业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传统的培养模式势必随着设计实践应作出相应的调整。在本科阶段城市设计教育中,适时的培养基于城市思维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而影响其后续的建筑设计实践尤为关键[2]。
2城市设计现状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建筑实践中被人诟病的问题,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追根溯源,专业教育的误区及对人才培养的片面甚至错误导向责任无法推卸。当前建筑学本科培养模式中,建筑设计实践类课程的安排通常是按照项目类型难易程度逐步深入的,而城市设计相关课程往往在高年级独立设置。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课题也独立设置,缺少必要的联系,而从细部入手的惯性建筑思维已经相对定型,使高年级学生较难理解或接受近似“变革”城市设计思维,也较难充分了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由于不能充分认识或接受从“城市思维”来指导建筑设计的新设计手法,从而其从复杂城市环境入手来分析解决建筑问题的能力也较弱,导致往后的工作实践中建筑较“自我”,成果说服力不强[3]。目前我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结合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开设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城市设计概论》课程以理论讲授,原理讲授为主,结合教授设计方法;而《城市设计课程设计》结合具体实践工程项目设计,主要是理论知识及设计方法的具体运用。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专业知识,教学重点主要在于强调城市设计的内容、设计方法和步骤,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而对案例的分析往往更加注重平面分析层面,从而导致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教条的学习案例,只注重案例形式学习,而对案例内涵挖掘不够,运用到课程设计中往往就容易忽略地域特色、历史文化和公众的参与,导致片面的案例学习;此外,许多学生过分强调“设计创意和设计理念”,而忽视了对基础资料的调研分析,造成创意和理念成为“空中楼阁”,无法落地[4]。为此,在城市设计教学中如何加强教学实践环节,让学生完成好因地制宜的城市设计作品,对今后培养优秀的城镇建设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和深远意义。
3基于实践教学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3.1结合设计项目实施环节,强化实践控制要求
我校城市设计系列课程安排在大四年级,《城市设计概论》开设在先,《城市设计课程设计》环节在后。而在课程实际教授过程当中,学生较为教条的理解课本及教师讲授的知识,掌握和实践运用的都是注重城市公共空间的具体形态设计,这就使学生对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内容常常忽视,缺少对地块周边区域乃至是更大层面的认识,缺乏对城市设计实施策略的深入了解,对实践项目的推进过程缺乏整体认识。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在方案设计层面过分注重设计概念,而缺乏对实际项目的可操作性的考虑,最后设计变成墙上的一张“蓝图”。因此,在城市设计课程改革实践中加重实践环节的比重显得尤为必要,如实地踏勘调研阶段加强问卷调查,随机访谈等,搜集项目基地的历史环境、风俗习惯、地域特色等资料。与此同时,在现状调研的过程中注重任务的合理分配及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让学生真正了解并掌握设计与管理工作的流程[3]。
3.2结合设计项目推进过程,着重沟通交流能力培养
城市设计项目的推进过程,包括现场踏勘、资料搜集、问卷调研、方案生成及成果交付等,同时也包括贯穿设计乃至实施全过程中的与各方沟通协调的过程。城市设计成果不仅是规划设计师个人设计理想的表达,同时也包括了与委托方、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公众等进行多次讨论的过程。一个优秀的设计方案,是规划设计师解释、坚持甚至让步的结果[5]。因此,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将有助于今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能自如的面对各方的质疑,并有充分的应对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我们主要采取的措施是:首先,注重现状调研环节的训练。在《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课程前期阶段,专门安排了综合调研作业,调研的对象就选择在设计地块,最终形成调研报告并做PPT汇报交流。由学生分组进行,时间安排3周~4周。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熟悉基本的调研方法、手段,并鼓励创新调研方式方法,以及调研过程中对现状问题的敏锐洞察力。同时,学生在调研和访谈过程中,就会接触到形形的人,这对其良好的沟通交往能力提升大有益处,并直面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实问题,这对身处象牙塔中的学生们而言,将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成长机会;其二,在设计过程中,分阶段设置多种形式的汇报答辩。在《城市设计课程设计》中,我们通常分为现状调研阶段、一轮草图阶段、二轮草图阶段、正式成果阶段。为了培养学生的多方沟通能力,在每个阶段结束时,均安排一次公开的答辩,其他同学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作为甲方、行政主管部门、专家以及公众等,站在不同的立场,提出尖锐的问题,在与答辩人唇枪舌剑的交锋中,学生们不但很好地训练了思辨及表达能力,还能站在不同的立场,思考相应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6]。
3.3结合设计项目利益协调过程,注重综合决策能力的培养
城市设计实践项目的实施过程,也是利益相关方综合协调的过程,各方文化背景不同、经济基础不同甚至风俗习惯也各异,均有各自的利益诉求,都希望自身的利益得到维护,话语权得到关注。社会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在于多姿多彩文化及风俗恰当融合。而城市设计的核心就在于其协调及决策的过程。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协调及决策能力,我们在方案设计过程中,尤为注意进行多方案比较分析,搜集整理实践项目中的中标及陪标方案,让学生进行详细分析,提交简要的专题研究报告并进行简要汇报,点评过程别强调“参考答案”观念:即设计方案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终极蓝图,更谈不上绝对的对与错,只有结合不同立场,从不同视角来分析其合理与否。要使一个设计成为“优秀设计”,就必须综合各方观点,协调各方的矛盾甚至冲突,并综合决策。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设计及实施的过程就是一个利益博弈的过程。通过这些教学手段,让学生们明白城市设计实施过程的系统性、复杂性以及灵活性,结合利益协调过程,逐步培养其协调与综合决策的能力,为将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复杂情况做好充分的思想及行动准备[6]。
4结语
城市设计系列课程在建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部分地区城市缺乏特色、建筑求新求怪的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之间重要的联系纽带,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结合我校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课程多年来教学过程中的反思,提出了结合实际设计项目的实践教学思考。需要指出的是,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背景下,笔者的部分思考及教学实践也处于探索阶段,需要结合各高校城市设计课程成功的经验加以整合和优化。
参考文献:
[1]汤慧,宁启蒙.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优化研究[J].山西建筑,2015,41(29):226-227.
[2]王引,袁方.见微知著设计有道———城市设计专题会议综述[J].城市规划,2014(1):69-71.
[3]雷捷.结合实践、强化特色———《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3(6):64-66.
[4]李昊,裴钊,鲁旭,等.结合设计竞赛的建筑学专业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教学探索———以2014年度第25届国际建协UIA世界大学生竞赛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4(11):45-55.
[5]肖哲涛,郝丽君.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12(11):179-182.
篇3
一款由多组宫廷生活画面组成的非常具有皇室文化气息的组合茶礼。
整套组合画面皆取自宫廷生活各面,包括:宫廷戏剧、宫廷陶瓷、后妃首饰、宫廷生活绘画、宫廷服饰、战争纪实六组。
单盒使用:便携、易用、可赏、可玩;差旅中、工作中方便使用。
组合套装:大气,具趣味性、知识性。系列感、可读性强。
内容物:官作为您精心搭配了四款精致手工茉莉花茶。
企业名称:北京品官作礼文化有限公司
电话:13581793854 010-64087233
老供销社的味道系列产品
北京赢厚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前身为“长陵供销社”。对这款产品的设计采用“老供销社的味道”,以唤起老百姓对以往的回忆。“老供销社的味道”文字采用驴打滚、盆糕、艾窝窝等元素点缀。产品分为两个系列,一个是糕点系列,另外一个是果脯系列。糕点系列用小男孩贪吃的概念体现,果脯系列采用妈妈给女孩品尝,体现了母爱的概念。黑色线条代表昌平的山水风光,体现了昌平旅游资源的丰富。
产品都独立包装,方便小朋友分享食品。
这些传统小吃不仅是针对外地游客的旅游商品,更能让本地市民感受到小时候的味道。
企业名称:北京赢厚德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电话:13241986166
“京畿人家” 原生态农副产品组合创新包装设计
“京畿人家”名字来源于古代对都城周边直辖的广大地区的称呼,含义从“田”,是自古以来中央最为看重的经济核心地区。此次项目通过对资源开发、生产、销售、使用等多方因素的调研与思考,设计出一种兼顾多方面的产品包装系统。
“京畿人家”采用传统食盒,内部自选特色商品,达到共用材料节约成本、灵活组合突出特色、统一视觉便于识别、包装材料珍藏利用的多层次目的。
此包装系统面向京津冀地区广大的乡村旅游地区,可根据本地区的旅游产业特色进行商品的添加组合,简单添加文字信息后,就形成了一组真正属于本地文化的特色旅游商品礼盒。本套包装系统已完成了主系列“京畿人家”系列旅游产品包装系统,及子系列“京畿禅舍”系列旅游产品包装系统。
企业名称:北京华新意创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电话:15501135592、82825839
红星苏扁盒装及衍生品
2009年红星以红色文化为背景,开发了苏扁二锅头。2014年为提升红星品牌影响力,开发了一系列红色文化衍生品。2015年为纪念二战胜利,开发了苏扁礼盒装。
2015年,红星开发盒装苏扁升级,以满足消费者不同消费需求,经多次设计,最终盒装设计结合苏扁的原创灵感,体现出复古且异域风情,版面简约、红色主题突出。盒装产品市场价为80元,酒精度为43度,盒内单只装苏扁容量为500mL。复古档案袋的造型采用环保羊皮纸,触感膜,局部烫金工艺,包装盒采用特种纸,搭配五角星不锈钢搭扣,使得苏扁更显神秘和珍贵。苏扁的盒装升级,将使苏扁组合成系列产品,成为红星红色文化的经典代表。
企业名称:北京红星股份有限公司
电话:010-85891876、85896585
牛栏山二锅头包装设计
“酒逢知己千杯少,棋逢对手古难求。”用二锅头与北京的联系,选取“中国象棋”的元素,与二锅头巧妙结合,是“牛栏山二锅头酒”的核心设计思想。设计目的是让所有人对北京独特“胡同娱乐文化”和“京味”有更深刻的了解,与此同时传递环保观念,附加给产品在其使用之后的娱乐功能。一套32瓶,所有酒瓶喝空之后,将瓶盖收集起来,便成为了一副象棋的棋子,箱体作为棋盘,瓶身可以用于收藏,适用于馈赠长辈、游客、外国友人、象棋爱好者、酒类收藏者和普通消费人群等。 标签背面配以象棋术语,加深消费者对象棋文化的印象。
食尚北京――老舍茶馆茶食品系列
食尚北京――老舍茶馆京味茶食系列是老舍茶馆精心打造的一系列京味茶食礼盒。采用当代漫画大师李滨声先生亲绘的民俗节目为设计图案,兼具茶文化和民俗文化元素,为您诠释独具魅力的京城风情。时尚北京系列茶食包括茶蜜饯、茶糕点、茶饼干等系列产品,引进台湾茶食品加工技术,结合传统果脯加工工艺,秉承茶的特性,糅合现代口味,与休闲食品相融合,结合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成就老舍茶馆特色京味茶食。
企业名称: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
电话:13671119904、63036831
北京鹤年堂中草药包装设计
通过对中草药包装与礼品包装的背景以及中华中医文化的探究,再结合调研内容设计出适应现代人审美观点,且绿色环保的中草药礼品包装方案。设计方案分为内销组和外销组两个方向进行,力求得到两组分别满足国内消费者与国外消费者不同的购物需求。之后对中草药礼品包装的材料、尺寸、装潢、工艺进行设计,最后对整体设计方案从绿色包装与生态包装方面进行分析。
设计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电话: 13811004762
“四盒院”内联升鞋盒包装设计
内联升与四合院都是老北京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北京布鞋和四合院都是一种古老的情怀的象征,将老北京四合院与四方形的盒子结合,把四合院放在盒子的内部,突出内联升悠久辉煌的历史。手绘的四合院更能营造老北京的情怀,更能体现怀旧的感觉,并将具象的天空图片改为抽象的祥云纹路增强视觉效果。用金色的背景及暗花纹路体现鞋子大气、典雅、高端的特点。
睡小宝包装设计
为出差或旅行中需要安静舒适睡眠的人群,设计了睡小宝,给您带来仅次于床上的睡眠体验。打开睡小宝颈托底部的隐藏式拉链,可以看到一个连体式收纳袋,防水尼龙布的布料,按照收纳袋底部印制的图片说明,收纳简单,不占空间,收纳袋顶部特有的环扣抽绳设计,使睡小宝携带更方便,为出门旅行的人提供了便利。将环保24小时的理念延伸到外包装设计,选取牛皮纸为原材料,绿色环保可降解,设计的一纸成型的折叠结构,工艺简单,可实现工业化批量生产。使用时,拎取方便,重复使用,节约资源。包装盒正面和连体式收纳袋上设计印有天安门、故宫、水立方等北京特色标志性建筑图案,完美展现了北京的人文特色,为到北京的旅游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景泰蓝礼品――丝巾/围巾
该作品以传统景泰蓝纹样为元素,以不同的颜色为主题,分别设计出空谷幽蓝、堂皇富丽、美女簪花、兰质薰心、红装素裹、绿鬓红颜六款不同样式的景泰蓝丝巾,以一次、二次、三次的图案数量为构图方式,分别设计出景星凤皇、红飞翠舞、沅澧兰三款不同样式的景泰蓝围巾,使用于不同的消费人群。
设计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电话:18801018136
非物质文化遗产兔爷书签T恤设计
T恤根据非物质文化中的兔爷和京剧相结合,创新出新的兔爷,又根据兔爷的外形轮廓做成书签。兔爷和纹样相结合,既不失现代感,又显得典雅。
设计单位: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
电话:13683618251
五龙捧圣
“五龙捧圣”――宫廷奶点系列盛放在专属定制的五龙亭食盒中。北海五龙亭是帝后们经常钓鱼、赏月、品美食绝佳的地方,食盒设计的原点为故宫后花园北海公园的五龙亭。为让人们体会到当年帝后们生活的美好意境,并给人们带来最美好的祝福,此商品定位为精品旅游商品,将在旅游景点、旅游商品店和三元梅园全部门店销售。知识产权归三元梅园所有。
篇4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职业能力;校企合作
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能够具体地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育人活动。合理的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实现教育培养目标。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有效提升教育质量。高职院校可根据职业教育特色,构建具有自身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针对性地培养专业职业人才,从而有助于学生在社会环境中更具竞争力,最终有助于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一、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现状
当前我国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课程目标不全面职业教育课程目标主要从学生、职业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确定。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以为酒店行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目前的酒店管理专业课程目标确定时能够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发展特色并关注学生的需要;对职业层面的研究,高职院校均能够不同程度地对职业能力进行分析进而进行确定,但对职业能力仍存在设定不够全面、与实际岗位职业能力存在差距等问题;对社会层面的研究,高职院校主要参考我国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的相关指导文件,根据文件中相关指导思想确定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课程目标时不仅需要考虑当下的社会需求,更应考虑到社会的未来发展趋势,这一方面高职院校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比较薄弱。
(二)课程设置规范性弱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存在“重视专业课程,忽略公共基础课程”的现状。按照2019年《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公共基础课程类别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对照文件中的公共基础课设置要求,目前普遍的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没有开齐开足,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比较薄弱。专业课程一直受到酒店管理专业的重视,课程设计主要围绕着酒店的餐饮服务、前厅服务和客房服务三大核心能力。但酒店三大核心能力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酒店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随着酒店市场的国际化,酒店岗位能力要求也在变化,专业课程设置需满足当下的酒店岗位能力。此外,职业类院校仍存在因实训场地现状侧重教授理论知识,缺乏技能培训等情况,这也一定程度阻碍了酒店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岗位职业能力与课程内容不匹配课程内容是课程领域的基本要素之一,传统职业院校在制定课程内容时注重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忽略了实际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上出现酒店实际岗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
二、国外课程体系研究
通过中国知网国外数据库搜索,关于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比较多的是关于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和瑞士等国家的整体职业教育体系探讨。德国注重校企双方共同培养技能人才,采用双元制模式,以企业工作任务为要求进行教学与培训;加拿大社区学院运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开发课程,针对职业岗位,对课程进行导向性的任务设计;澳大利亚受到政府支持的TAFE学院主要负责职业资格培训,课程体系构建以产业为依据,学员完成相应课程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实现了学员今后持证上岗。瑞士职业教育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将职业指导融入整个教育过程。从这些较为典型、成功的国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案例来看,都以职业岗位为依据,以发展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校企深度合作方式进行课程设置。以澳大利亚TAFE模式为例进行深入研究,TAFE教育模式注重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各个年龄层的学员都可以参加TAFE培训,该模式的特色之处在于鼓励学生终身学习。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外,TAFE模式的成功也归功于校企的深度合作,企业与学校共同开发课程教学内容,每年都会对课程内容进行评估和更新,为培养符合行业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一)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内涵模块化课程体系是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设计课程模块。课程模块的编排需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充分发挥模块优势,与当地实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接,最终有效实现课程设定目标,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支持。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职业教育存在毕业生就业技术技能薄弱,不适应岗位等问题。高职酒店管理专业最终是为了培养适合酒店企业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建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进行构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完成实际工作环境中的工作任务的能力,为其成为实践性人才提供有效培养途径。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将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相衔接,课程评价也将以评价综合职业能力为主,最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离不开校企合作。依托于校企的深度合作,能够实现岗位职业能力领域与课程领域相衔接,最终有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由行业、企业、学校等专家构成委员会成员,校企共同制定专业建设方案,定期开展专题讨论活动,将校企共建专业落实到专业建设工作的每个细节。通过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学校骨干专业教师与企业经理组队合作负责专业课程的内容确定,校企有效合作,这将有助于构建符合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
(三)基本构建思路(1)市场需求调研设计酒店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第一步应对当地酒店业进行调研,分析酒店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细分酒店市场,了解毕业生就业情况,根据调研结果选择目标细分酒店市场并确定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市场需求调研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根据苏州地区酒店调研结果,国际型酒店占比较高,每年新增酒店中国际品牌数量较多,经济型酒店也呈国际化趋势,酒店管理专业目标应为培养能适应现代国际型酒店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苏州酒店业市场需求调研结果,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类别是酒店业的前厅服务基层管理、客房服务基层管理、餐饮服务基层管理、酒店营销、人力资源。此外,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在确认专业培养目标时应考虑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指导文件。(2)岗位任务与能力分析通过酒店企业调研,对酒店典型工作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现代酒店岗位要求。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是模块化课程框架制定的依据,通过校企合作、与行业专家访谈、参考国家职业标准、运用DACUM能力图表,对酒店岗位任务与能力进行分析,提炼职业岗位所需具备的能力,最终确认课程目标。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调研苏州酒店企业,以酒店管理毕业生就业面向的主要岗位工作任务为依据,酒店管理专业的能力领域包括通用能力、餐饮服务能力、前厅服务能力、客房服务能力、营销服务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等,每项能力领域包含了相关专项能力。以餐饮服务能力领域为例,通过企业调研得出的专项能力可包括做好餐前准备工作、完成餐间服务、做好餐后收尾工作、介绍中西餐的菜肴特点、设计宴会、销售餐饮产品、熟悉中国饮食文化、熟悉酒水知识、识别选用酒具、调酒用具等专项能力。(3)课程结构设计第三步确定课程结构,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构建宽基础+活模块课程结构。“宽基础”模块根据旅游服务业职业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同相通特点,按照我国对职业院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育人要求,搭建了宽泛的基础平台,形成思政类、文化类、职业群类、工具类四大板块,强固宽厚的文化和职业基础,对学生基本素质进行培养;“活模块”遵循职业能力的形成逻辑,确立了进阶式的专业基础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和职业素养拓展模块,通过校企合作分析岗位任务与能力确定能力领域,每个模块对应相应的职业能力领域,以酒店管理专业为例,专业基础能力模块对应通用能力,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对应餐饮服务能力、前厅服务能力和客房服务能力等,职业综合能力模块对应经营管理能力和营销服务能力等,职业素养拓展模块包含了餐饮、客房、前厅、经营等能力。职业素养拓展模块课程的设计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设定选修课程,如民宿方向、市场营销方向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职业能力按照进阶式进行课程内容安排,可以灵活调整模块以不断适应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行业变革,帮助学生夯实专业技能,发展职业能力,树立职业自信,明晰职业规划。课程体系既满足了行业用人、学生就业的短期需求,更加关注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长期需要。
篇5
【关键词】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数控人才需求调查
为了制定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毕业生,我系对数控人才的社会需求作了调查。
(一)调查方式
1.走访本市的相关企业,和他们的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人员交流座谈;2.问卷调查:向本系07、08届部分毕业生发放调查表,进行信息反馈;3.网络调查:通过QQ、EMAIL等网络工具对毕业生和企业进行调研。
(二)调查对象
这次调研我们主要针对重庆市及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其中包括近几年我院毕业生的主要去向单位。企业涉及国有大中型企业、合资或外资企业和民营中小型企业。它们是重庆长安跨越专用车有限公司、重庆嘉陵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重庆长江轴承厂、重庆渝江压铸有限公司、重庆潍柴发动机厂、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重庆长江涂装机械厂、重庆长江轴承厂、浙江恒泰机械厂等。
(三)调查结果
1.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单位评价调查
调研表明,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初期就业岗位主要是普通机床操作和数控机床操作,少数在数控机床装调维护岗位。为了更准确了解我校往届数控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情况,我们对往届毕业生进行了一次回访,并进行了企业对我校数控专业毕业生综合评价的问卷调查。总共调查了11家企业,60名毕业生。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企业对我院数控专业综合评价为51%优良,45%称职,4%不称职。这能看出我院数控专业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较高,基本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相关岗位的要求。
另外,毕业生在企业的稳定率平均为49%,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的评价一般;企业对毕业生专业业务知识的评价为一般;对毕业生的基本素质的评价为良好。数据说明我们的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和基本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这为数控专业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方向。
2.数控技术人才的来源渠道调查
根据调查得知,企业现有数控技术人才中,直接从学校招聘的学生占一半左右,依靠企业自身力量培养和从社会招聘的占一部分。这说明,职业院校学历教育培养的数控人才还很难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刚毕业的学生,具备不同程度的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机械和电气基础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在校期间难以积累工艺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因而难以满足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
3.企业对数控人才规格的要求调查
调查中我们发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素质的要求高。企业非常强调学校要关注诚信和敬业教育,他们认为,肯吃苦、善沟通比专业能力培养更重要。要求毕业生应用能力较强,富于团结协作、开拓和创新精神,要踏实肯干,具有较强的社会竞争力;
(2)强调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这是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其中,企业对学生识图与制图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其次是CAD/CAM软件的运用能力,再次是对数控机床编程加工操作,以及对数控系统和机床电气方面也有要求;
(3)要求具有一定的普通机床操作经验,而对数控机床的操作经验要求并不高。因为实践能力与经验的积累需要经历和阅历,只要具备扎实基础,就会很快适应数控机床操作。
4.数控技术未来人才需求量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在前几年多数企业的机床设备以普通经济型设备为主,近几年时间内,数控设备增加迅速。比如重庆江陵仪器厂,自2006年起增加了10多台数控加工设备(数控加工中心、车削中心、数控电火花机等),其总值相当于过去10年的设备投入。重庆江东机械有限公司近几年就投入了几千万的高精数控加工设备。国家规定在2015年前数控化率要达到15%以上,数控机床将增加40-50万台,相应将增加60-80万数控专业技术人才。因此目前数控加工编程、操作与数控设备维护复合性人才紧缺。
二、目前我院数控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综上得知数控人才紧缺,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结合以上调查来看,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培养的学生职业精神较差
学生的稳定性较差,不能专心于工作岗位,纪律观念淡薄,缺乏合作精神,责任心有待提高。他们没有中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习惯性跳槽、失业或转行。学生的这些自身问题给人才培养带来了一些难度。
(二)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学生感觉基础课程知识太深,学着很累,提不起学习兴趣。学生专业理论知识转化能力较差,很难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在学校进行的实训和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有差别。一方面的原因是数控专业方向定位不够明确,目前我们定位的就业岗位主要面向了三个方向。它们是数控加工操作、数控工艺编程和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从而导致课程设置错综复杂,使得学生学习困难,泛而不精。
(三)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保障不充分
1.师资力量薄弱。我院数控教师队伍存在着人数和知识结构的缺乏。目前师资队伍的技术素质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偏低。现在学校的数控教师主要来自高校机械或机电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硕士研究生。他们具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单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经历和企业工作背景,对数控人才知识结构也缺乏了解,因此很难承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这制约着数控技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2.实训设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学生实训时间少。目前我院购置的一些奥贷设备,由于各种因素,未能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及价值。学生除了上课时间进入车间实训外,课外实践动手的机会很少,实训设备没有完全有效利用。
三、我院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议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议
1.强调素质教育
根据调研分析,我们进一步确定了本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更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注重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从入学开始,引导学生做好就业定位;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2.完善能力结构的培养
注重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能力培养为中心,深入探索“一条主线、三个层面、三种结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点培养服务于重庆及周边地区汽车制造、模具制造、其他机电产品制造等行业生产、管理、技术等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经验精神的,能够从事数控设备的操作、编程岗位的数控领域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构建课程体系建议
1.以学生后续发展为基础,进行基础理论课程的系统化设计
职业素质课程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基础文化。在公共课的内容设计中,紧密结合数控专业的工作过程的需要。按照数控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程中。职业素质课程贯穿于数控人才培养的三个阶段。
职业拓展课程: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和素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后续发展能力。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术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基础。
2.以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根据我院目前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来看,我院数控专业培养方向是数控加工与编程岗位。因此开设的课程应突出机床操作、加工工艺、夹具、刀具、量具、手工编程、自动编程等。要弱化电工电子、机床电器和机床维修这些课程。课程体系的构建或优化要根据职业岗位群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入手。项目化实训和专业课程按照理实一体化的要求、《数控加工岗位职业标准》与企业共同归纳典型零件加工的工作任务,明确主要岗位,并遵循岗位职业成长规律,设计综合性实践技能训练体系。舍弃一些繁锁的理论指导、证明方面的内容,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实用性。
通过专业课程、项目化实训、企业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的系统化设计,学生的学习由学习型任务真实的工作任务岗位工作任务,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理实一体,并遵循岗位职业成长规律,形成分层次递进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使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3.坚持两个体系的相互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对应工作岗位的职业标准和目标岗位实践专家的职业成长历程,按照职业能力培养的三个递进阶段,通过基础理论课程、理实一体化课程、项目化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等一系列实训环节,并结合技能鉴定,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融合,把专业知识通过进阶式的技能实训项目逐渐渗透到岗位职业能力中,形成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三)教学改革建议
狠抓质量工程,积极进行教材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教改科研等。积极参加市级、国家级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此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竞争意识。同时推动教学改革,提升教师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结合其他相关专业,共同开发项目建设,突出专业办学重点和亮点,提高专业知名度。
(四)教师队伍建设建议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人才,合理专兼教师比例。把老师送出去,把专家引进来。通过专项培训、企业实践锻炼、项目实践等方式培养专职教师。派出他们参加各类机构主办的培训和研讨班或到企业现场培训等方式。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教学组织方式;学习国内外高职教育教学法,了解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及教育活动的组织开展方式;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再者把专职教师送到企业生产一线实际工作锻炼,积累实践经验。还可以借助名师工作室、老带新、教学团队等形式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效率。此外,也可从社会上引进一些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以提高数控专业教学水平。
(五)实训基地建设建议
1.校内实习基地
目前本专业已建成数控车床实训车间、数控铣床实训车间、数控维修实训室、CAD/CAM实习中心。设备种类比较齐全,数量较多,为教改活动和校内生产性实训提供了条件。但在管理运行方面应加强完善,以发挥其最大作用。
2.校外实习基地
主动与企业联系,选择实力强、设备先进、管理规范的企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加大与已有的校外基地的合作范围和深度。积极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技术改进等项目中去。建立有利于专业技能水平提高的教师挂职锻炼方案,利用假期安排教师去校外实习基地企业锻炼,安排“双师素质”水平高的教师在部门做交流学习。聘请校外实习基地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作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兼职教师,指导专业建设、学生实践以及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1]王泓.《数控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J].网络财富,2010(11):226-227.
[2]李庆,马进中.数控技术专业调研报告[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10(0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1.
篇6
经销商的库存压力巨大,为了完成任务、回笼资金,不得不重新强化与终端消费者对接的而已。那么,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白酒经销商如何强化与终端消费者对接呢? 【案例解析】
王经理是黑龙江某一县级市场的白酒经销商,主要经营中高端、中低端白酒品牌,有送货车辆5部、业务员和司机各5名,库房500多平方米,年营业额在1500万左右。王经理经营白酒多年,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积累在当地市场取得了很好的发展,但是随着白酒行业进入调整期和政府限制“三公消费”,以及来自上游企业的压力、同行之间的竞争等因素,使得王经理公司的发展急剧下滑。为了公司的长期发展,王经理认识到,在前几年白酒行业环境利好的情况下,只要加强终端促销力度“填鸭式”往终端压货就会有销量。虽然随着行业新发展的需求,终端务必要占领,但是绝不能为了终端建设,忽视了消费者的存在。因为真正的营销终端瞄准的是消费者的心理认同,加强促销力度仅仅是营销的过程,而让消费者消费才是终极目的。
王经理认为,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公司想要持续发展,必须强化与终端的消费者的对接,建立系统的消费者档案,方便对接工作的开展,使得消费者全面地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以赢得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忠诚。经过半年多的运作,王经理取得不错业绩,那么,在当前的行业背景下,王经理是如何强化与消费者的对接工作?
开展个性化的“一桌式”品鉴会
针对公司销售的中高端产品,王经理建立系统的消费者档案,方便对接工作的开展,使得消费者全面地了解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以赢得消费者对公司产品的忠诚。例如,根据公司建立的消费者档案,确定哪些消费者喜欢钓鱼,在周末的时候带领这些消费者去附近的水库或者山庄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一桌式”品鉴会。对于当天钓的鱼最大的消费者奖励X品牌酒,对于当天钓鱼最多的消费者奖励X品牌酒等。这样,目标消费群体通过一桌式品鉴会,亲身体验到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让消费者实际感知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性能,在整个对接过程中要让消费者充分置身于产品体验之中,使其主动参与而产生难忘的体验,从而达到促使消费者消费酒品的目的。
联合终端店强化“终端搅动”
王经理经过外出学习借鉴其它企业和经销商的经验,针对自己公司销售的中低端价位的产品制定了“终端搅动”活动,加强与消费者对接。所谓的“终端搅动”,就是根据企业的路演演绎而来的一种适合经销商开展的一种和消费者对接的活动方式,就是联合终端店(集市、社区、核心终端群的终端店)在其店门口开展的现场免费品尝、免费抽奖、现场买赠、有奖问答、互动游戏等融合多种吸引消费者眼球,能让消费者参与的,简单易操作的现场活动。
终端搅动是通过经销商实现产品与消费者快速沟通的一种品牌宣传方式,其宣传特点具有针对性、准确性、深入性。通过这种小区域的终端搅动活动,可以快速建立产品和品牌的知名度,从而引导消费者消费,对区域市场的产品动销具有重要的作用。
终端搅动活动的意义: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培养试饮人群,稳固忠实消费人群;促进渠道开发,带动终端客户开发;通过路演促销带来终端动销,鼓励通路各成员的销售积极性。
例如:王经理在乡镇集市开展“终端搅动”活动的具体步骤:
终端搅动活动实施地点的选择:对所在区域市场所有乡镇市场集市进行前期调查,建立档案。因为深入调查是开展“终端搅动”活动的第一步,首先要掌握该乡镇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人流量、开市时间、闭市时间等。然后,结合调查的结果,选择人流量大、销量大、合作意愿大的终端店门口举办活动。
活动时间和形式的确定: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搅动活动具体的时间和活动形式确定,是做免费品尝、免费抽奖、现场买赠、进店免费品尝还是做互动游戏等。
人员规划和物料准备:根据活动形式确定活动人员和分工,进行活动物料准备,如:易拉宝、瓶模、X展架、品尝台、小纸杯、品尝酒、抽奖箱以及买赠奖品等。
活动进行:根据事先确定的人员分工和流程进行“终端搅动”活动,确保活动有序进行。
活动总结:回公司后,对当天的物料、促销品使用情况进行盘点,并对活动进行总结。“终端搅动”活动应注意的事项:
1.产品定位要准确:不同的乡镇对于中低档白酒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在活动前,一定要对市场的中低档白酒的需求进行详细地调研,力求做到活转摘于中国酒业新闻网动定位准确,这将会为以后的消费者对接工作打下成功的基础。
2.活动设计要新颖:在对目标市场调研时,除收集产品信息外,一定要仔细收集、研究目标市场主要竞品的营销资料和消费者消费偏好;决定选择市场营销的突破点是在消费者身上?还是在销售参与者身上?在明确活动的突破点后,就要确定突破的方式,即终端搅动活动的具体形式。目标市场的消费者有足够吸引力,最好是一种创新方式,至少是当地竞品未采用的方式。
3.制定行动方案:把自己的目标和营销思路落实为一个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市场方案很重要;市场方案即是市场工作的总纲,又为市场工作提供了具体的方式和评估标准;可以统一市场一线全员的工作步骤,系统地筹划落实市场的各项工作。
4.销售队伍要培训:再好的营销思路和方式,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员去落实到位,都是无用的。所以,对销售队伍的培训是非常关键的。可以定期培训,也可针对问题随时指导培训。
联合其他渠道成员
联合促销是指两个以上的公司或品牌合作开展的消费者促销活动。这种做法的最大好处是可以使联合体内的各成员以较少费用获得较大的促销效果,联合促销有时能达到单独促销无法达到的目的。于是,王经理在强化与终端消费者对接过程中采取了联合促销。具体操作为以下五步:
第一步,寻找可以联合促销的品牌、达成协议。
操作联合促销,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必须找到一个真正可以、并且又非常合适的和自己的品牌一起联合进行促销的品牌。通常情况下,任何合作的终极目标都是要实现双赢。在现实的操作中,并非所有的品牌都适合进行联合促销,因此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去寻找合作品牌。
寻找联合促销品牌常用的方法:
一是消费习惯法:即从自身品牌的功能、用途出发,按照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来寻找合作品牌。如:王经理和当地的大型饭店、婚纱影楼合作,针对婚宴市场进行消费者对接。
二是创新法:即突破传统的思维和模式,将不同产品或服务进行嫁接,寻找联合促销品牌。
第二步,寻找契合点、明确共同目标。
任何促销都会有主题,有主题就需要有通过这个主题的促销所要达成的目标。因此,在找到了自己联合促销的伙伴之后,第二步是要明确促销的目的,找到所联合进行促销的不同品牌的契合点,然后才能在这个基础之上确立双方所要达成的共同目标。联合促销的品牌契合点越大,共同目标越接近,联合促销的效果将会越大。所以,必须在如何寻找更多契合点、制定更合理的促销目标上努力。如王经理联合当地的酒店、婚纱影楼、家电城、床上用品、喜铺子五家公司,开展婚宴市场的联动活动。
第三步,制订一个双赢的方案。
任何促销活动的成功实施,都离不开有一套有效、可行的方案的指导。联合促销最大的目的是要实现合作品牌双方的共赢,这也是联合促销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制订一套高效、务实的双赢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方案的制定上,任何一方都必须以大局为重、均衡利益,决不能只顾一方利益而忽视另一方的利益。
第四步,强有力地贯彻执行。
对于联合促销来说,制定了一个高效、可以实现双赢的方案,只是成功了30%,更重要的70%要看双方具体的密切配合执行。作为促销活动的类型之一,联合促销在具体执行时,也必须遵循事前测试、事中监督,事后评估的三个流程。联合促销是两个不同背景和文化的品牌捆绑,难免会有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因此,为了保证联合促销万无一失,联合促销的双方必须组成由各公司主管领导组成的总指挥中心,专门负责整个促销活动人力、物力、财力的配合和协调,并针对联合促销活动的每一个细节进行把关,严格按照既定的方案执行到位,把联合促销整个项目的执行力发挥到极至。
第五步,后续跟进、总结经验。
篇7
关键词 职业教育集团;广西;中高职衔接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21-0060-04
近年来,广西自治区委和区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把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1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召开职教大会,提出加快广西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广西教育厅将集团化办学做为广西现代职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2014年成立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研究专项课题组,支持建设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等10个职教集团开展办学实证化研究,重点打造广西示范性职教集团,为实现行业性职教集团自治区重点产业全覆盖、区域性职教集团14个设区市全覆盖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2015年8-9月,根据教育厅2015年专项综合调研工作安排,广西教科所组织各职教集团化办学课题组对职教集团建设情况、主要做法与经验、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调研。
一、广西职教集团建设基本情况
截至2014年底,广西发挥独特区位优势,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已经建立广西商务职教集团、广西轨道交通工程职教集团、广西工业职教集团、广西经济贸易职教集团、广西水利电力职教集团、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广西计算机动漫与游戏制作职教集团、来宾职教集团、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广西现代商贸职教集团、柳州现代服务业职教集团、广西林业职教集团、中国(南方)现代林业职教集团13个职教集团。
从此次10个职教集团化办学调研材料显示,广西职教集团特色鲜明、覆盖面广,对应了广西地区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一、二、三产业,参与中职学校133所,高职院校42所,本科院校7所,政府部门7个,行业51个,企业551个,研究机构30个,参与主体多元化,形成职业院校之间、院校与企业之间层次贯通、校企融合、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办学态势。
二、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经验、特色及做法
(一)创新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机制,推进职业院校治理结构现代化
广西大胆探索行业性和区域性职教集团建设和运行机制[1]。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建立基于产权制度和利益共享机制的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部分学校将职教集团管理纳入学校章程建设,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广西茶业职教集团是广西职业院校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者”,牵头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在学院章程建设中专列职教集团章节,明确职教集团的组成、功能及运行机制等。
(二)搭建中高职“立交桥”,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开展特色专业、优势专业“2+3”、“3+2”和五年一贯制中高职试点,多专业、多层次协调办学,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部分职教集团还积极探索本科教育衔接,如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由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桂林理工大学的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广西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三方共同联合,开展工程管理专业高端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三方确定“1+2+1”的人才培养阶段,打通技术技能人才上升通道,提高县级中专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调研数据显示,广西职教集团中高职衔接成效显著,高职对口帮扶县级职校69所,中高职联办专业109个,中高职联合培养学生20251人。
(三)对接地方产业,提高人才培养契合度
各职教集团更新办学理念、准确定位、紧贴市场,对接地方产业,深化产教深度融合、加强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产业转移和经济结构调整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由适应经济新常态、服务经济新常态,逐步转变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助推器。如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对接区内7个产茶大县的中专学校,通过帮扶打造特色茶业专业群,为县域茶产业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者;集团内中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开展集成技术服务,开发茶叶新产品,提升茶业品牌影响力;共同开展茶专业人才培训,促进当地劳动者就业创业,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四)深化校企合作,完善协同育人机制
广西职教集团为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提供了互惠互利的交流平台,校企双主体充分利用集团互通最新技术应用与人才需求信息,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研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增强职业院校技术技能积累与创新和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广西职教集团参与行业51个、企业551家,覆盖广西地区特色产业和主要产业,以行业人才需求为指导,开展“订单班”培养,为广西中小型企业培养了高素质劳动者,拓展了集团品牌影响力。广西商务职教集团构建“校校联盟”和“企业联盟”的“双联盟式”合作模式,与钦州、凭祥保税区管委会、百丽集团等134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建“顺丰班”、“百丽店长班”等订单班,推动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
(五)共建共享,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广西职教集团校校、校企之间以专业建设为纽带,吸引企业投入资金、设备、师资等到职业院校,把适应市场发展需求,服务企业改造升级的专业人才及技术服务与开发回馈给行业企业,多元主体共建与现代职教体系相适应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高集团内资源利用率,激发职教集团办学活力。目前,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校企共建专业数145个,参与企业551家,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1625个,接收实习实训学生249446人次,在集团内合作企业就业学生13392人/年,接收学校教师实践锻炼6777人/年,从集团成员企业聘请兼职教师2294人/年。美国通用、日本丰田等数十家世界知名汽车企业与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捐赠发动机、电气设备等硬件设备,提供故障诊断软件、培训教材等,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累计为企业订单培养近1500名员工,实现校企专业、师资、实训基地、就业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多赢模式。
三、广西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成效
(一)为地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撑
集团化办学使各职业院校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实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好的人才、培训、技术、智力支撑,从而提升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广西交通运输职教集团近两年组织师生与企业共同完成南宁至钦州、钦州北至北海段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等生产任务近30项,产值累计2000多万元,为中职学校培训“双师素质”教师100多人次;培训鉴定测量工、施工员等工种2500多人次,为广西北部湾港国际枢纽港和航空港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支撑。
(二)与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与培训,助力企业改造升级
广西职教集团利用职业院校较强的科研能力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技能鉴定、员工培训等服务,帮助企业改进现有工艺设备和流程,提高生产能力以及新产品开拓能力,解决企业实际生产技术难题,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广西茶业职教集团充分发挥集团的育人功能和科技服务功能,为集团内茶叶企业提供茶叶新品种繁育推广、茶叶加工工艺改造、茶叶包装、有机茶园规划、职工培训等全产业链的技术服务,共开展科技项目20多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为企业增效5000多万元,有效推动了茶业产业的发展。
(三)服务三农,为地方扶贫农民致富做贡献
中职学校是职教集团化办学的主要成员,职教集团肩负着帮扶县级中专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责任。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广西农业职教集团引进大北农集团、新胜利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等8家企业,在校内挂牌建立以企业命名的人才培养基地,统筹农业类中高职院校技能鉴定和涉农培训鉴定工作,面向县域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大量服务“三农”的实用型人才。
四、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不健全
调研发现,由于缺乏利益约束机制与激励机制,广西各职教集团普遍存在成员间协作松散,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的问题。部分集团化办学大多集中在联合招生层面,校企实质性合作的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就业创业和社会培训仅停留在协议、合同之上,各成员单位在职教集团运行中的积极作用没有充分挖掘出来,行业企业积极性不高,集团社会影响力不大,吸引力不强,感召力不够。
(二)职教集团内部中高职衔接不畅
一是专业衔接的招生专业类别范围有限、招生规模小,只限于部分学校的部分专业,专业覆盖面较窄,没有惠及所有中高职学生,导致中高职升学规模不大。例如广西茶业职教集团牵头单位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5年开设建筑设计、机械汽车、工商管理、生化、现代农业、食品等10个专业大类66个招生专业(方向),而集团内中高职联办专业仅为2个。
二是中高职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招生考试制度、评价模式、师资队伍、校企深度合作等衔接深度不够。中职与高职两个学习阶段内容,尤其是课程衔接不畅导致中高职课程标准对接不清楚,教材混乱,教学内容重复等现象比较普遍。
(三)职教集团成员利益难以实现共享
互动不足、权责不清是职教集团利益共享的主要问题。职教集团的建设与发展整体上尚处于自发阶段,集团成员类型多样,参与集团的动机各不相同,集团内的人、财、物等资源所有权属于不同成员单位,无法融合为一个整体,难以统一进行协调与分配,不能很好地发挥资源的整体合力。集团社会培训、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地方解决技术、生产、经营等资源共享不足,能真正用科研转化成果为企业生产一线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成果还未形成集群效应。
五、深入推进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的政策建议
(一)完善保障体系,建立互惠互利动力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集团化办学协调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监控机制等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集团化办学利益分配形式[2]。协调自治区财政、发改、人社等部门共同为集团内中高职衔接、校企合作、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提供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全面落实集团化办学的教育、财税、土地、金融等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力量通过资金、土地、设备、技术、人才、管理等多种要素投资职教集团。
二是积极转变政府管理职能,实现从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引导职教集团面向市场,完善现代化治理体系。加强对各级政府履行推进集团化办学职责的督促评估,重点围绕职业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经费投入、办学保障及发展水平与特色等方面开展督导。
三是贯彻落实广西职教集团化办学指导意见,全面实施职教集团建设工程,发挥职教集团在促进教育链和产业链有机融合中的重要作用,力争到2020年,建成20个自治区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大幅提升职业教育集团的人才培养规模、经济贡献份额和就业贡献水平。
(二)探索校企一体化育人新机制,协同推进中高职衔接
一是充分发挥集团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建立企业与学校定期沟通机制,通过“引企入校、引校入企”等模式,拓展校企合作育人途径与方式,促进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充分发挥职教集团办学优势,校企共建共享实训基地、技术开发服务平台和师资队伍,积极探索校企协同育人的现代学徒制试点,以产业或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产业岗位人才需求标准相衔接,促进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实现双赢或多赢目的。
三是校企双主体协同推进集团内中高职衔接办学规模。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中高职贯通考试招生办法,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和培养需要,职教集团逐步扩大中职与高职,高职与本科阶段的招生人数及招生专业[3],逐步探索多专业、多层次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新模式,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
(三)加大成果推广与宣传,提升职教集团社会服务能力
一是利用集团内教学设备、实训基地、教师资源,吸引行业企业共建共享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平台,建成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育孵化基地,促进职教集团成果孵化与推广,推进研发成果在生产服务和教学、实训领域的应用,推进培训体制改革,将培训走向市场,全力提升集团服务能力,打造集团办学品牌。
二是加大对示范特色职教集团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宣传。采取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手段广泛宣传职教集团典型案例及经验做法;建立职教集团网站,搭建行业企业、科研院所信息交流平台,技术分享交流新技术新成果,提升职教集团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强集团国际交流和集团内成员交流活动,举办行业企业发展论坛。
参 考 文 献
[1]匡瑛,石伟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比较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8(3-4):37-43.
篇8
中D作为建材行业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近年来取得长足发展,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集制造、科研设计、贸易流通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集团。但由于其所属的8个科研院所业务相对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发展规划,未能形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和科研设计合力,使中D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产品研发能力明显不足,在努力成为行业龙头的道路上显得后继乏力。与中D比肩且又在我国建筑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材料行业最具综合性科技研发实力的中国G院(以下简称中G),其业务范围涵盖了建材行业的全部专业领域和重要的国防材料领域。但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分工,中c专注于基础性、前沿性技术和军工产品研发,而工艺和装备的研发则由其他专业院所去承担。转制参与完全市场竞争后,面对行业整合和全球化的新格局,也面临着积极探索重回行业实用性技术研究和工艺装备研发等领域的新的发展模式。随着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中D作为以产品制造为主的产业平台,急需强大的科研开发能力作为支撑;中G作为研发机构,也迫切需要更直接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因此,双方内在的业务和发展的互补性,带来了建立更深层次合作关系和更直接联系纽带的契机,使两家企业的兼并重组水到渠成。
二、重组的基本路径
(一)明确“创新”定位,打造科技先导型企业的战略平台
中D作为产业集团,技术创新是企业做强做大并能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中D重组首先瞄准“创新”,重组的目的就是从其发展规划出发,打造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的战略平台。中D、中G重组之初,中D就超越集团视角,站在国家和行业发展的高度给中G定位,确立了中G“国家级建材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专业重大攻关项目和国防军工项目的研发平台”等“六大平台”战略定位。以此为基础,中D将“科技创新”置于集团三大战略的突出地位,进一步确立了打造科技先导型企业集团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团的战略构想。这既给以“产”为主的中D注入了发展壮大的活力,也给以“研”为主的中G更大的施展空间,为二者的顺利兼并重组搭建了平台。在兼并重组的过程中,中G立足本行业,面向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需求,充分发挥、不断强化并广泛延伸“六大平台”的功能和作用,逐步发展成为以先进技术为核心的一流科研开发服务机构和以应用技术研究为基础的综合性创新基地,在继续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科研项目的同时,充分担当起中D研发核心和技术中心的重要角色。而中D和中G的兼并重组,更使中D拥有了全国原240余家转制院所中的12家,极大地丰富了集团的科技资源,科研开发领域进一步拓宽,有效地发挥了重组各方的长项和优势,实现了“1+1>2”的重组目的。
(二)整合科技资源,占领行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
中D与中G重组整合后,为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加快提升行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中D将尚缺乏统一协同发展规划的科研院所及其分散、重复的业务进行整合,在强化基础研究、做好技术储备的同时,加强应用技术开发,以技术创新成果做支撑,有效促进产研结合,实现集团的持续发展。首先,中D以原中G为基础,将中G和同时重组进入集团的轻机公司4家院所与中D原有8家科研设计院进行整合,组建成立了中国JY总院(以下简称JY总院)。重组整合后的JY总院形成了建材和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工程设计与总承包、装备制造、检验认证、标准和信息咨询服务等全方位的科技创新体系;拥有高中级科技人员3000多名,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高级职称以上专家l200余名,成为名副其实的行业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最具权威性的科研开发和工程服务机构。其次,JY总院将分散在各院所从事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开发和生产设备制造等业务活动的资源整合起来,并组织行业院所、大学和企业共同申报和承担国家科研项目,开展行业攻关,形成申报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集成优势,创建起集材料性能基础研究、工艺技术开发和装备制造为一体的研发机制,推动行业科技全面进步。再次,强化JY总院所属各院所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形成产研合力。
(三)整合检验认证资源,进一步提升行业影响力
由于JY总院在行业的技术和创新优势,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等相关政府部门依托JY总院分别建立了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国家水泥质检中心、国家石英玻璃质检中心等14家国家和行业级质量监督检验认证机构。为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资源在国家和行业中的作用,并推进中国建材检验认证走向世界,在中D的帮助下,JY总院将分散的检测认证资源整合起来,组建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集检验认证为一体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第三方检验认证机构——中国建筑材料检验认证中心(下称检验认证中心)。检验认证中心成立后,用制度确保第三方的公正地位,积极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业务领域,不仅很好地完成了国家授权的检验认证工作,而且主动走向市场,为国家重大工程服务。
(四)实现和谐重组,打造和谐企业
中D在兼并重组过程中,本着和谐、宽容、融合、协同的原则,充分尊重并切实考虑中G的文化传统和权利、利益、感情,在兼并重组过程中,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兼并重组的和谐、顺利。一是保持了中G领导班子的稳定;二是实现了中G重组后与国家有关部委业务渠道的有效、畅通;三是给予中G在科技资源、市场化渠道、资产重组、融资以及资金方面的切实支持,使中G在平稳过渡的同时,在提高科研实力、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中D在推进产研资源重组、实施产研结合的同时,以融合为主线,进一步丰富“为人宽厚、处事宽容、环境宽松”的以尊重人、理解人和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的“三宽”文化,使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亲和力进一步提高,全面推动了“科技创新”战略的实施,在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集团道路上不断取得新进步。
三、风险的有效控制
一是注重沟通交流,使重组双方形成发展的共识。在兼并重组方案的酝酿和实施过程中,中D始终注意重组单位之间和单位内部多层次的沟通与交流,并严格按照事先双方约定的程序办事。同时,在主要领导之间、班子成员之间以及相关业务部门之间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和协商,以利大家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二是积极组织协调,主动解决重组过程中的实际困难。中G原来作为一级单位,直接对口国家有关部委,实施重组后这些部委将只对口中D,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工作协调层次。为提高效率,中D主动向外交部、科技部、财政部等沟通汇报重组、发展思路和进展情况,取得理解和支持,并采取适当做法,继续保留了中G的独立外事权,保证JY总院项目申报不受影响,确保了重组方原有政策支持得以承继,为重组顺利进行和业务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三是深入进行调研,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在重组方案制订及实施过程中,中D十分注意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掌握重组单位的传统和特点,充分掌握资源状况。四是制定预案,及时解决兼并重组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D成功兼并重组中G后,迅速制定相关预案,稳妥解决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相继妥善解决了所属院所在为国家和行业服务的同时,如何进一步充分发挥集团创新主体作用的问题;院所在发展中出现的业务重复、内部竞争、市场“撞车”问题;促进并统筹科研成果的市场化、产业化问题;院所研发方向与集团战略发展需求的协同一致性问题。
四、重组的基本保证
(一)形成优势互补,使重组双方都成为受益者
中D与中G等科研院所的重组,由于客观上存在着业务的互补性,在实际操作中又充分注意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相关各方都成为重组的受益者:中D在原有产业基础上大大增强了科研开发和装备成套能力;而以中G为首的各院所获得了深化基础研究、强化科技产业以及科技成果转化的强有力支撑。优势的互补成就了两家企业。
(二)把对企业的资产重组与对业务结构的整合调整紧密结合起来
对企业资产进行重组只是手段,而目的在于取得对相关资源优化配置的主导权,从而实现业务结构的优化调整。基于这一认识,中D在整合中G的基础上组建了JY总院,将集团院所统归JY总院管理。通过业务结构的整合,迅速实现了企业资产重组的根本目的。
(三)达到企业文化和发展理念的高度认同和共识
在推进企业、产业重组整合的实践中,一条基本的原则是:在对诸如资产、物质资源等有形要素进行整合的同时,还应充分注重做好企业文化、发展战略等无形要素的整合。每一个涉及重组的企业,都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把重组各方的文化精髓吸收融汇到统一的企业文化中来,让每一个重组单位,每一位员工都有归属感,都有发展和创造的平台,这样的重组整合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篇9
关键词:课外拓展;财政与金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引言
《浙江省高校课堂教学创新行动计划(2014―2016年)》和《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开展2013年高等教育课堂教学改革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浙教电传〔2013〕332号)提到,课堂教学改革主要围绕如何深入研究与改进课堂教学,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手段和考核评价等。教学方法应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向形成性评价为主转变。其中,就重点提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由此可见,作为课堂教学的衍生,课外拓展学习是提高高职学生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基于专业基础课开展课外拓展学习体系构建和考核方式探索的研究,是一项较有教改价值的探索和实践。本文将基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财政与金融》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践,尝试着去构建一套符合学院实际的课外拓展学习任务和考核方式。预期通过本项目的探索和研究,能从制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拓展,能为各专业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学习提供参考。
一、专业与课程定位
(一)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本专业主要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相关领域工作的岗位能力和技能,能够胜任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定位
资产评估员是该专业的核心岗位, 从专业技能和素养角度,学生应在财政、金融方面具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框架与财经思辨能力。具体体现在资产评估业务处理中对财政、金融等资讯和政策的把握与判读。基于以上的思路,结合调研,并根据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和资产评估从业人员的工作要求,归纳出《财政与金融》课程教学目标为:两大知识体系(财政,金融)、三项基本素质(交流、协作、思辨)、四种专业能力(获取信息,分析现象、判读政策、撰写报告)。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对财政与金融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财政和金融的运作框架与机制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R,能够对现实中财政和金融现象进行分析与判断。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对传统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
首先,课程内容选取方面,以教材为基础,在课程设计和授课中,穿插财税、银行、证券和保险等机构的实务案例,充实丰富了教学内容,为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的有效融合奠定基础。让学生能够在比较真实的案例情景中,掌握课程教学目标中的基本技能和知识。
再则,在教学中改变原先的偏重理论教学,以案例为载体,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台等现代化教学仪器,有效地采取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和课外阅读拓展任务等方式拓展学生的思考和综合分析能力,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和职业环境。
在考核评价上,推行“驾证式”考核评价方式,课程成绩包括理论考核成绩和阶段式岗位实践考核成绩。尤其是在技能考核方面,注重过程考核,针对性地设计了5次课内实践任务和2次阶段考核,突出了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改革实践
(一)目标与内容
教学改革内容是基于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的《财政与金融》课程的课程改革实践,尝试着去构建一套符合学院实际的课外拓展学习任务和考核方式。目标是预期通过本项目的探索和研究,能从制度上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课外拓展。
(二)课外拓展学习体系构建
课外拓展学习体系和考核方式的基本出发点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要求相匹配,能指导学生有效开展课外拓展学习,评价方式多元、客观,操作可行。通过课外拓展学习的有效评价,能为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
(三)教学改革的实施
根据方案设计,本次课堂教学改革在2015级资产评估与管理1班中实施,为了有效推进教学改革,按下列节点分步骤落实:
1.学情分析
根据调研,学生现状为:财政与金融常识比较缺,课外很少会去主动拓展知识,财经问题讨论和交流很难开展,财经论述与写作能力很弱。
2.教学内容和教材选取
为达到目标,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和组织上体现:“知识够用”原则,做到知识结构框架完整。“留足空间”原则,激励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去拓展。教材方面选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配套的教辅习题。
3.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课程定位,再结合学生的专业素养现状,本课程尝试突破传统的“课程边界”,打造成一个能够为学生“拓展财经知识”和“锻炼财经思辨”的 “综合平台”。
4.课堂教学的实施
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把课堂活跃起来,强调学生的全员参与性。让学生带着兴趣,紧跟着教师的讲课思路。具体方法有:1.案例讨论法;2.头脑风暴法;3.课堂辩论等。
5.第二课堂的拓展
作为专业基础课,仅仅靠课内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第二课堂是拓展专业素养的最好场所。具体包括实践类课外拓展学习项目和理论类课外拓展学习项目。
(四)成效分析
通过实施教学改革,从学生的课外拓展作业、讨论交流效果和最后考核情况看,改革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主要体现在:
1.学生学习兴趣渐浓
学生摆脱了“枯燥无味”的理论和概念,投入了较大的兴趣。尤其是在实践4(各类金融机构经营情况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分为8个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开展调研,实地走访金融机构与网络信息调研相互结合,大大增加了学生的实践认识。此外,还让学生做了课外阅读任务的考核,学生通过这项活动,也有效地激发了学习兴趣,体现了课内和课外学习的有效结合。
2.考核结果较为理想
从最后的考核效果看,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各项知识和技能,整体情况良好。技能考核通过5次课内实践和2次阶段考核,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一些热点财政与金融现象进行分析思考, 23位学生处在良好以上。理论考核采用“在线考试”模式,主要考核基础理论知识,题库的量和知识覆盖面比较全面,学生经过平时的有效复习和课外阅读拓展,有11位学生的在线考试成绩达到90分以上。
3.受到学生普遍认可
通过教学改革效果调研,学生普遍认为,在《财政与金融》课中,通过参与一系列的课外拓展学习,收获是多方面的:第一,让学习变得趣味更多,大家能够经常在课堂上就某个主题内容开展交流研讨,锻炼了思辨能力。第二,通过课外实践调研和专业书籍阅读,有效拓展了自己在财政与金融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认识,为今后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基础。此外,还在团队协作、沟通等各多方面得到了提升。
三、结语
近些年,高职教育领域中,在课堂和课程教学改革方面,以专业核心课为代表,突出技能的培养,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 范式,如基于真实项目、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就显得有些滞后,如何去更好地服务于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素B,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索。本文就《财政与金融》课程的课外学习探索与实践,愿能为各专业指导学生开展课外拓展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涛.高职生课外专业阅读“柔性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4(2).
[2]翁芸.高职应用电子专业学业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5(7).
篇10
关键词:“三重一大”;经济运行;管控体系
一、引言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四十三研究所(以下简称电子43所)是国家定位于混合微电子研究的骨干专业研究所,主要从事微系统与组件、混合集成电路、电子封装与材料、智能装备等业务。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电科集团公司持续推进研究院所转型升级、管理对标提升活动,坚持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要发展,立足自身、苦练内功,以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与国际国内发生重大变化的经营环境,助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经营发展,成为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研究的重点课题[1]。
二、研究背景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为创新驱动、集约高效、平衡普惠、绿色生态。作为高科技企业的高质量发展,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人均劳动生产率、人均利润率、EVA(增加值)等外,科技创新能力与国家使命担当也属应有之义。但现实中的国有企业在经济运行管理中,绝大多数还是把产值、利润、资金周转率、资产负债率等作为更受关注的管控指标,这些结果性指标不足以全面反映企业活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传统经济运行以财务指标为主的管理模式,已呈现与当今国有企业需要应对的市场竞争压力、适应内外部经营环境以及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要求等不适应性。(一)与企业发展的阶段不匹配按照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发展一般都会经历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持续发展期(或衰落期)。实际上一个企业内部不同的专业或产品也会存在不同的发展期,因此针对不同的发展期,经济运行管理关注的重点(对象、内容、指标等)也应是有所不同的,以一套方法、指标管理,往往会出现不适应性、针对性不强[2]。(二)与战略规划结合度不高战略规划是企业行动纲领,是企业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蓝图。战略规划必须要转换为工作任务、指标目标、年度计划等,方可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必须要作为经济运行的重要监控项,方可保证规划的落地落实,但经济运行中传统财务指标难以实现这样的监控目的。(三)与业务管理融合度不高传统经济运行通常是对年度指标进行季度分解、月度定额,经济运行分析一般也都是以结果型数据进行事后分析,往往以数据分析数据,以数据推论出工作措施,对业务管理工作主要为逆向贡献,无法实现正向管控、双向提升的工作效果,和业务管理板块较为分离,说服力、指导性与可操作性难令人满意。(四)与管理者决策融合度不高企业经济活动虽说有一定的规律性,但其实每年都伴随着内部(人、机、料、法、环、资金等)、外部(市场需求、竞争因素、客户因素等)环境的不断变化,决策者必须因势利导、及时调整,方可保证经济运行活动健康有序。因此决策者采取的管理措施必须及时作为经济运行的管理事项加以监控,传统经济运行模式显然难以胜任。(五)与国家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电子43所作为国内混合微电子研究的骨干专业研究所,服务和满足国家发展战略是长期发展的根本宗旨和目标,经济运行活动应立足主责主业,充分体现对国家重点发展需求的服务情况和满足程度,区分常规经济数据(涉常规项目、任务等)和重要经济数据(涉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等),传统经济运行模式目前无法满足上述需求。
三、内涵及主要做法
(一)“三重一大”内涵“三重一大”制度是指“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本质上是抓“关键少数”的重要方法。基于“二八法则”基本原理[3],以简单财务指标型向财务与能力综合型转变的方向,既做到经济运行与业务紧密关联,又确保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交互并行。因此,在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前提下,本研究提出基于“重要指标、重要产品、重要任务、重大风险”“三重一大”管控体系。(二)主要做法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必然要求企业从关注经济规模向关注效率效益转变,从关注同比结果向关注未来能力提升转变,从关注指标分解向指标与任务并重转变,经济运行的管理对象从简单财务指标型向财务与能力综合型转变,经济运行的管理方法应在传统的经济指标数据基础上提升,并进行多元化融合,实现“财务经济”的静态模式向“发展经济”的动态模式上转变,从而满足企业在创新发展、使命践行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求。1.转观念,构建管控体系对标国务院国资委做强做优做大要求,适应集团公司主责主业考核要求,满足市场竞争与产品交付需要,转变观念,主动迎接内外部变化,摒弃一味盯着静态财务指标的做法,紧紧围绕企业核心的重要目标、重要产品、重点任务、重大风险,构建目标驱动型经济运行管控体系:按照目标责任分解、任务调度管控、过程监督检查、考核评估促进的PDCA循环管控原则[4],建立策划—执行—保障三维管控框架,提高经营管理针对性与精准度,提升经济运行与业务管理的结合度。(1)策划环节:策划是计划执行的先导。企业要依据市场需求(合同、订单及信息构成企业市场需求的总构成、总输入)、生产组织方式(产线线体选择、订单式生产还是预先组织生产,按经济批投产或按订单式投产等)围绕产品交付与收入实现为双重指标,以生产能力、物料供应等为核心要素,形成季度生产、月度交付计划。(2)执行环节:以制造计划为始,到销售发票开具工作计划为终,构建全链条的计划体系(包括生产制造、筛选试验、检验入库、发货交付、开票计划五项相互关联但又独立制定实施的计划),明晰各阶段工作边界、明确各主体责任,计划执行情况可检查,问题可追溯,将经济目标从年度考核分解至各执行环节进行监管,实现业务工作与经济目标的紧密衔接。(3)保障环节:①物料供应。按照市场需求,根据元器件、外壳、贵金属浆料等物料种类不同、供应周期不同、质量保证周期及配套资金,实施“三定”物料、大宗备料、战略备料及零星物资等不同采购策略。②条件保障。对制造、检验、试验、测试等仪器设备、环境条件保障,应做好年度方案(部门编制、所级评审,履行批准手续),同时结合局部工序能力“瓶颈”,快速响应,实施能力提升。③风险管控。围绕产品交付与经济指标实现的各类风险(人、机、料、法、环、测等)要早识别、早预防,根据危害程度,分清管控级别与实施不同的管控策略(不同响应等级或不同响应速度)。如图1所示。2.明目标,责任分解落地体系构建框架,目标明确责任。目标中除了经济目标的分解外,更要落实战略规划、能力短板、重点项目等目标,在经济运行管控中纳入经济、创新、规划、战略等多元化发展要素,赋予经济运行这张“晴雨表”更多的表征能力,由此实现业务工作与经济目标的链接。(1)工作目标分解:综合分析各经济实体的人力资源、设备资源、研发能力、制造能力、产品成熟度、合同储备、市场潜力等因素,确定各实体的年度目标,签订经济业绩责任书,明确责任;按照各经济责任实体的年度目标,结合各主体部门的合同存量、产能情况、往年同期数据、上级指令要求及相关管理部门建议等因素综合考虑,将年度目标分解为季度目标、月度指标,实现以月保季、以季保年。(2)战略规划落地:综合分析内外部技术因素变化,认真研究规划转换为年度工作的时机准确性,正确研判哪些需要提前、哪些需要押后安排,经科技委员专家组评审,形成切实可行的规划型年度任务,并转换为具体的工作计划(规划内容、年度目标、里程碑节点、考核组织、考核方式等)加以监督管控,通常实施年度级评价。(3)能力提升应对:对照年度经济目标及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资源、能力需求,分析、识别能力(研发、制造、检测、测试、供应链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制定针对性能力提升方案与工作计划(能力目标、时间节点、责任主体)。涉及重大投资的,需递交最高层级机构批准后实施,纳入经济运行重点任务管控。(4)服务国家战略:明确国家发展战略中涉及的重要指标、重要产品、重要任务、重大风险,明确相关重点经济指标,制定优先保障、重点监控、强化考核的经济运行管控模式,实现全面管控,重点突出(区别出常规指标数据和配套国家战略相关数据,是常规供货还是配套保障国家重大工程)。(5)重点项目部署:围绕年度重大工程批产任务、所级重点科研项目、重大市场需求型任务等,专项策划保障,通过组建精干团队,制定年度工作计划,确立季度里程碑目标,实施责任监管。3.搭平台,强化融合管理管理理念、工作计划、具体事项归根结底需要人来落实、完成,管理平台建立适宜与否对业务与指标的实现至关重要。(1)一体化融合管理:为解决以往经济运行管理部门与科研生产部门分离带来的经济运行与业务脱钩脱节,经济运行分析针对性不强,问题解决的抓手不多等问题,企业实施科研管理、生产管理、经济运行管理一体化综合管控。成立综合计划部,实施融合式管理,组织实体部门经济收入指标与业务工作指标的转换对接、监督监管全过程各环节(生产制造、筛选试验、检验入库、发货交付、开票挂账)、业务计划(季度、月度、周)的评审与执行。(2)现场调度中心:以提高合同准时交付率为目标,组建由综合计划部门为总指挥,供应链各环节计划主管共同参与的矩阵式联合调度中心。调度中心提供了一个无障碍的沟通协作平台,实现了资源的统筹和信息的共享,有机地将市场部门、制造部门、物资部门、检测中心、质量部门、各个业务型事业部组织在一起。该中心作为生产交付运作的综合管理机构,合署办公地点设立在离炮火最近的制造部门,做到了让“听得见炮火的人呼叫炮火”,有效发挥与强化计划“指挥棒”作用,实现供应链各环节问题的快速响应与供应链计划的科学编制和有效落实。同时试行一岗双责制,联合调度中心成员既履行中心管理工作,又负责协调各自部门内部计划落实。(3)监督管理平台:构建各级指标实现的监控管理平台,分别实施季、月、双周、周监管。其中,季度经济运行会是季度工作总结、评估、检讨下一季度工作部署的平台,重点听取上一季度经济运行情况汇报、讨论和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统筹安排部署下一季度经济工作;月度经济运行会(又称经济运行小例会)是对月度经济运行工作的小结、分析及次月指标策划、工作要点的沟通部署和调度协调平台,重点研究下月主要经济指标情况、重点市场、重点客户、重点项目计划分解推进情况,分析问题、查缺补漏,确保时序进度;双周(即月中)经济运行例会是对当月经济进展检查与风险管控,对月度经济运行中新出现的风险、隐患及存在问题进行会商研判,提出解决措施;周报是对周经济运行进展的最小粒度观察窗口。(4)数据报表平台:成立统计报表建设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基于业务需求调研结果,采用数据挖掘分析技术,构建了“面向主题”的各类数据报表体系,涵盖了经营管理、订单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人力管理等业务主题,有效整合企业各类业务数据信息,使企业信息转换为企业资源,为企业的管理、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参考信息依据,实现对合同、物料、生产、交付等关键指标实现动态监控,大幅度提升数据处理时间,从以“周”为周期提升至实时响应,达到“决策支持、服务管理”的目的。如图2所示:图2决策报表平台4.抓过程,扭住“三重一大”“三重一大”制度是指“重大事项决策、重要干部任免、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使用必须经过集体讨论决定”制度,是有效防范企业风险发生的监督制约机制,是促进国有企业健康和谐发展的有效手段。“三重一大”本质上是党委“把、管、保”职责定位与作用发挥,是抓“关键少数”的重要方法。经济运行管理涉及部门多、覆盖面广,同样必须依据“二八法则”抓住关键少数、核心问题,才能既做到经济运行与业务紧密关联,又确保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1)重要指标:对生产线可生产的保有量、月产出量、产成品库存、开票池金额、财务现金流等动态关键指标密切关注,是经济运行指标实现与企业健康的“晴雨表”。(2)重要产品:涉及上级考核、布局科技创新项目、事关经济实现的新产品开发、新动能打造类项目纳入研究所或部门级管控,根据项目的不同,分别实施年度、季度或者月度计划的监管;对实现经济指标有重要影响的高价值、大额订货合同品种应纳入重点监管,根据影响因素多寡、轻重等实施月或周计划监管。(3)重要任务:对保障经济运行的条件保障类、能力增长类、管理提升类及领导决策事项类任务,会直接影响或潜在影响指标的实现,应纳入管控之列。(4)重大风险:定期研究识别事关经济运行目标实现的问题、短板、“瓶颈”,对短期内难以有效克服、彻底排除的风险性事项,应纳入重点关注,实施月或周监控。5.重考核,以评估促进提升以绩效考核为核心驱动力,持续增强组织效能,实现高效目标管理。围绕经济目标、重点项目、重要任务的计划执行与目标达成进行考核评价,客观公正评价经济运行关联部门的工作业绩,建立职责明确、管理科学、监督有力、行为规范的运作机制,增强过程管控与PDCA循环动力。(1)建立绩效考核组织,设计考核体系框架,根据关联部门业务特点和发展实际,兼顾经济指标和科技创新,遴选适宜考核指标、确定指标分值和权重。(2)制定考核办法,确定考核流程与合理方法,明确考核频次(月、季、年),在过程考核中强化对关键节点的监管与评价,及时暴露风险,督促改进,建立过程考核与年度考核的链接关系,确保年度经济目标完成;(3)明确考核结果反馈,根据指标内容的不同,与月度绩效挂钩权重、考核结果公布形式、范围等,通过定期向关联部门公布考核结果,在全所范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相互争先的良性竞争环境。(4)对完成情况严重不达标的,实施不同形式的绩效管理(当面约谈、书面剖析、管理归零,开展专项专题改进活动),并对负面绩效情况进行备案归档管理,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如造成重大工程、重点项目无法按期完成等)进行案例分析,全所宣贯。
四、实施效果
以“三重一大”为核心的经济运行管控体系建立以来,物料平均采购周期缩短20%,物料库存下降1/4,计划完成率从85%提升到93%,合同平均交付周期由104天缩短到93天,合同按期交付率由65%提升至81%以上,经济运行策划目标季度达成率达到95%以上。经济运行管理在以下五个方面切实得到了强化:(一)解决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缺乏抓手的问题通过兼顾指标分解的传统做法,更加聚焦于经济指标与任务、项目、产品的衔接,经济运行管理看到的不仅是数据、指标,更是实实在在的具体产品、节点计划、工作内容,不仅可计算,更做到了可追踪可查询可落实。(二)解决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无法充分体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问题通过明确常规经济数据和重点经济数据,在经济运行管控中强化对国家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过程监管、指标考核力度,实现重点保障、分类管控,真正将使命任务纳入经济运行管控。(三)解决了重短期经济目标轻持续增长能力提升的问题把发展规划中的任务一一转换为年度工作项目、任务、目标、计划、责任人,以及明确考核组织、考核办法等,“规划转计划”不再是口号,真正成为看得见、抓得住、可评估的工作。(四)解决了重救火措施轻内功增强的问题对经济运行中的短板、“瓶颈”,领导决策部署,可及时转换为工作任务、待办事项,督导有关部门拿方案、定计划。各部门也可结合部门职责,围绕目标指标、工作特点、难点痛点,做好提前规划、滚动计划、应急预案,将经济运行由结果数据的逆向管理转变为过程数据的正向监管,最终实现双向管控提升,并与业务管理工作深度融合,实现经营管理高效运行。(五)解决了经济运行管理疲于奔命对账盘点或不知所措对症下药问题抓住经济运行的“三重一大”,既节省了管理者宝贵的时间精力,避免限于乱麻之中来回折腾;更有利于抓住核心问题、关键风险点,开展更多理性化、前瞻性、策划型的预防性管控。
五、结语
经济运行管理是贯穿于企业管理活动的总括,通常感觉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实际又确实存在,犹如人体中的血液。身体健康与否,既可通过体温、血压等指标参数来衡量,也可通过一个人的锻炼情况、餐饮方式等重要活动来管控。经济运行工作运用“三重一大”制度的监督方法,转化为经营管理的举措,也不失为“抓大放小”的有效方法,使经济运行管理与企业业务管理紧密结合,有效破解了传统经济运行管理中常见的财务指标与能力发展指标衔接不紧密问题,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经济运行管控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阳.国有企业经济运行与全面预算协同管理模式研究[J].中国经济导刊(中),2020(8):129-130.
[2]郭伟.对完善军工企业经济运行分析的思考[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7(5):53-55.
[3]赵英会.二八法则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J].长春大学学报,2006(7):12-15.